爱国精神

2024-10-13

爱国精神(共12篇)

爱国精神 篇1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联合举办第二期“成长中的教育家”高级研修班, 这是个很好很重要的课题。我想借此机会, 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名义, 呼吁校长、教师、教育局长和教科研人员, 关注德育, 重视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我认为关注德育、重视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从来是而且始终是培养“成长中的教育家”这一课题的应有之义。

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今天的基础教育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应试”的天下。近些年来,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 但在教育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 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乃至方式方法方面仍没有大的改变。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没有大的改变, 这正是数十年来“考考考, 教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种现实教育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真正原因。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家办学、教育改革家办学已成为社会呼声的强音、时代呼声的强音。但是应当认识到, 教育是“育人”的大事业, 在“应试”的窄小胡同里是出不了教育家的。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才为教育家的涌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无尽的机遇。

素质教育是什么?直击其本质核心, 那就是四个字———“育人为本”。所谓“育人”, 我国古代强调“传道、授业、解惑”, 现代则强调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古代把“传道”放在第一位, 现代把“道德”放在第一位, 可见“德”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是始终一贯的。

为什么说“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因为,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所以道德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的个体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他人共生共存的。非关系性存在的人, 在世界上找不到, 也不会有。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成的, 人自己制订规范, 并受制于这些规范, 而且对违反规定者予以制约。所以, 道德教育从其本质来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 历史上有过多种见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就断定:“人对人是狼。”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当人是兽时, 它比兽还坏。”我国古代也有“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辩。是的, 当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当日本侵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当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军以消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 大规模地杀戮伊拉克平民的时候;当挪威冷血杀手用现代武器无端射杀77个青少年的时候;当国内凶残的杀手把刀斧砍向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时候……你能够认为那是人吗?那不是人, 那是兽, 是虎狼豺豹!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人类的道德, 已失去了人类的良知!他们不但应受到道德和舆论的谴责, 而且应受到法律的惩处。

正常的关系应当是:人对人是人, 而不是狼。这种正常的关系要靠道德来调整、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作为调整、维系这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既需要继承, 也需要发展。所以, 时代“日新”, 社会“日新”, 道德也应“日新”。时代进步了, 道德也要与时俱进——“有德为荣”的气候需要营造, 守德风尚需要引导, 道德大环境重在建设。在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

即如当前, 我们的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后, 经济体制转型为我们带来了商品的丰富、交通的便捷, 带来了高楼大厦和林立的工厂, 带来了生活的富裕和舒适;但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一切向钱看, 带来了唯利是图, 带来了坑蒙拐骗, 带来了贪污腐败, 带来了偷盗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 带来了社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之类的负面影响。对此,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6年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及时地动员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重视爱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必须明确, 我国的绝大多数人是爱国的, 但也不要讳言, 有些人崇洋媚外, 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他们不热爱祖国、不热爱人民, 甚至做出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的事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教育理论界有的人主张把教育国际化 (“超国际化”“非中国化”) 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的, 强调接受普世价值;强调培养人类的所谓共同意识, 把教育对象的国际化作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强调培养所谓的超国家的国际人才, 培养世界公民。这些同志忘记了, 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时代, 甚至忘记了美国三任总统尼克松、克林顿、布什在访问中国的时候, 都宣称他们是为了美国的利益而来的。这些同志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教育市场化冲击于不顾, 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殖民化倾向于不顾, 置这种思潮对国家地理疆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侵蚀于不顾, 置这种思潮对消解公民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于不顾, 置这种思潮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于不顾……我认为, 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爱国情怀, 发端于家庭, 形成于学校、家乡和社会。所以爱国情感培养的路径是:爱家庭, 爱父母, 爱家人, 爱学校, 爱师友, 爱家乡, 爱社会, 爱祖国, 爱同胞, 爱大自然。这种情感的源头是爱父母, 爱家人, 爱家庭。所以,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根基, 父母爱、师生情是奠定爱国主义情感初始价值观的根基。

我在一个论坛上曾对老师们说过:当你们的毕业生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 你们会十分关注有多少人考上了大学, 有多少人进入了重点大学。这些当然应当关注, 但我更希望大家关注的是:他们走出校门以后, 能顺顺当当成为一个中国人吗?能最终成为一个有中国良心的中国人吗?

前些日子,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 说是我国某高校一女生在美国斯坦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破解了我国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 随之发表了多篇论文, 并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有图, 有真相”———被网友斥为汉奸。

谈到汉奸, 又使我记起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著名演讲中的一段话。他说:“日本人侵犯我们, 我们出了很多汉奸。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 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 崇拜权势和金钱, 鄙夷理想和志气。……谁现在就是汉奸?××学校的学生, 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 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这些话真是振聋发聩啊!

怎样看待中国当前的形势?鸦片战争过去173年了,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强大的新中国, 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们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还有一段很长的艰苦卓绝的路。现在的形势是:国外, 遏制围堵, 风狂雨骤;国内, 矛盾繁多, 暗潮涌动。里外都不安宁啊!这些难道不值得警觉吗?我们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仍是内忧外患日, 莫作升平歌舞时”啊!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 要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志们, 请想一想, 我们民族赖以复兴的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力量又在哪里?是的, 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只能是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更确切地说, 只能是存在于每一个有中国心的中国人之中。复兴中国, 建设中国, 治理中国, 发展中国, 是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义务与责任,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天职。

爱中国是中国人的天职。你总不能靠美国人、欧洲人、澳大利亚人甚至是日本人来爱中国吧?然而中国心、爱国精神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要靠从小培养的。现在不是讲宪法讲法治吗?爱祖国, 爱人民, 爱科学, 爱劳动, 爱社会主义, 这“五爱”就是宪法规定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教书育人的事业当然要教书, 但教书是为了育人, 应当以育人为本。从小学到高中, 学校教育长达12年, 用12年的时间去为一个不能选择自己父母的中国人, 培育、陶冶、铸就一颗中国心, 既是绝对可能的又是绝对必需的。培养孩子的爱国心、爱国意识、爱国精神, 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啊!在当前情况下, 有一副对联很适合送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正气还天地, 须有新功于国家”。爱国是很具体的, 只有从每个人每件事做起, 才能实现爱国情怀养成与爱国文化建设的大目标。现在是“大聚贤能同爱国, 广召志士共兴华”的时候了, 我们要在重视以智育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的同时, 更加重视以德育人。

素质教育的两把密钥是: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因材施教乃总法则。让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大根本”和“总法则”, 把“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肩负起来, 奋勇前进吧!

摘要:2013年8月15日—19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本刊联合举办的第二期“成长中的教育家”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出席8月15日上午开班仪式的领导、专家和代表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 民进中央副主席,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国家总督学顾问,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柳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本中,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本刊主编、第二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领导小组组长姚文俊,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秘书长、第二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工作组副组长姚炜, 中育教育集团执行总裁、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青, 全国县区小学教育联盟高端智囊团团长、河南省开封新区教育局局长张克勤, 首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班长、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体局副局长、中国小屯教育集团总校长原绿色, 全国县区小学教育联盟副秘书长、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实验小学校长孟杰。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本刊常务副主编、首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班主任、第二期“成长中的教育家”培训班工作组组长孙章存主持了开班仪式。培训期间, 学员们聆听了来自教育界、文化界、金融界的十多位领导、专家的重要讲话和精彩报告, 并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两所名校。本期刊发柳斌、姚文俊两位著名教育专家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选登部分学员代表的发言和体会文章, 其他相关内容今后将陆续整理刊发, 以飨读者。

爱国精神 篇2

爱国的作文:爱国精神 青年之魂

掀开中国的历史,跳跃在眼帘的是光辉灿烂四个大字。奔腾的长江,宽阔偶的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倔强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爱国精神,也正是这种爱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一代代华夏赤子舍生忘死。

曾几何时,为了民族稳定,祖国大业,放弃了锦衣玉食的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破,何以家归”的信念携大军毅然北上;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降,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以;抗日英雄方振武面对强敌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怒吼: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许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已被日益安稳的生活所替代,那无数英雄先辈的事迹已无法延承,那对国家不幸所发出的怒吼已渐行渐弱,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也似乎成了淡然一笑。但是,谁说我们不能在国旗冉冉升起时深情凝视?谁说我们不能在国家处于不利时义愤填膺?谁说我们不能在国难当头时奋起出力?谁说我们不能唱响爱国之歌!的确,大家都是平凡人,无法如烽火岁月的英雄一般与祖国生死与共,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这份历史的重担,那么承担着这份责任的你应该是怎样的呢?

你应该是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做出举世瞩目成就的神舟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科技精英。

你应该是地震灾区争分夺秒创造生命奇迹的人民子弟兵。

你应该是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为祖国山区奉献青春的大学生。

你应该是奥运赛场上自尊而热情的青年志愿者。

许你是新长征突击手,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十大杰出青年。不管你是企业巨子,白衣天使,还是人民卫士,体育健将。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在“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的奋斗中,你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生动的实践在爱国主义这面大旗上写下美丽的赤子情怀。

民族精神不朽 爱国主义永恒 篇3

中国听众对于格里格的作品并不陌生,特别是作曲家1875年为剧作家易卜生话剧《培尔·金特》配乐、1886年重新配器改编的同名组曲:在一片静谧的田园风光和生机勃勃晨曦中颤动着的《早晨》,哀伤犹如长眠前最后呼吸的《奥塞之死》,狂暴粗野、甚至咄咄逼人的《在山妖的洞窟中》,以及配器晶莹、纯朴、善良的《索尔维格之歌》等段落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挪威舞曲》虽是首演于中国,但其充满清丽脱俗、色泽浓烈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的民间旋律与作曲家匠心独具的和弦配置,以及轻妙新颖的节奏音型,引起了所有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英国钢琴家汤姆·波斯特(Tom Poster)娴熟、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恰到好处的力度控制与细腻的音乐表现,完美地诠释了作曲家创作于1868年、修订于1907年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通过波斯特在该曲华彩乐段中自由、奔放的宣泄与其后末乐章中大气磅礴、势不可挡的主题再现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对于格里格,西方音乐史学界有批评家认为他的音乐只会对称式地平铺直叙,尤其在长句子的写作中没有节奏的持续和曲式的统一,同时也缺乏音乐内在的矛盾冲突,所谓的民族特点,仅仅是他青年时代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到的正统风格上的叠加。但在近年来音乐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中,我们看到,以格里格为代表的挪威音乐以及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挪威文学与戏剧中,为摆脱外国文化对挪威文化的排斥与垄断,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独立所做的不懈努力才是他们建构民族音乐、民族文学以及民族文化之魂的内在精神。正如格里格自己所言:“无论祖国的前途如何,要是把我和挪威分开,那就等于割掉了我的手臂和双腿”,“因为给我指引道路的是我们挪威的民歌”,“巴赫和贝多芬都是在高处建立了殿堂,而我只想像易卜生的最后一出戏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人们寻找几所住房”。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怎样看待格里格,如何理解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在东欧、北欧,以及俄罗斯兴起的民族乐派及其音乐艺术上的成就,将涉及到能否在一直以来以西欧音乐家为主的西方音乐史中,给予民族乐派一席地位,同时不再将其视为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助推中国梦 篇4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开设国学教育。狭义来说, 国学教育即是儒家式的教育;广义来说, 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总称,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 它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 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像《弟子规》《论语》《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百家姓》《千字文》等堪称“中国经典之经典”。但是如今的学生, 对于这些经典了解甚少。中国近现代的很多伟人, 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以及华人首富李嘉诚等, 都在少儿时期就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国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 无论是帝王将相, 还是文人墨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从小就熟读国学经典, 长大后善用国学经典, 治国安邦。正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所标榜的那样, “半部论语治天下”。学校每周开设2-4节国学课程, 无论是在孩子的智力提升, 知识积累, 品行修养, 还是才艺开发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有了国学教育的经历, 孩子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数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 才能奠定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二) 增设红色教育课程。红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寓教于乐, 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对红色教育进行合理分层, 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识党旗、认党徽”教育, 主要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比赛等, 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 确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英雄人物,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三、四年级可以开展“明党史、知党情”教育, 主要开展“革命歌曲”的歌咏比赛、“我喜欢的红色格言”征集等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传唱革命歌曲, 确立人生格言, 激励他们时常戒勉自己, 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五、六年级可以开展“感党恩、跟党走”教育, 侧重于开展针对性强、形式活泼、具有特色的“红色”主题队会,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革命传统报告, 参加扶贫助残等丰富直观的教育形式, “感党恩、跟党走”, 把自己的成长自觉的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三) 组织专题讨论。根据新闻, 尤其是时事新闻,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这两年, 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了多次摩擦, 如钓鱼岛事件、日本政府篡改侵略史、日本三菱汽车拒赔中国消费者、日航怠慢中国乘客……其实学生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些消息, 也是议论纷纷, 十分气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找一些《日本忧患》《日本人究竟怎么看中国》及《我们为什么被屠杀》类似的文章, 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在老师的引领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使其更好地融入到事件中。通过讨论, 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 增强其忧患意识。

(四) 举办“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首先,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 举一些爱国伟人的例子感动学生, 这些伟人可以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能够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情。其次, 学校可以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的形式, 普及国家版图知识, 促使学生们自觉维护国家版图尊严,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 学校可以组织爱国主题的征文、手抄报制作比赛活动。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 形式不限, 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 也可以是诗歌、散文, 甚至可以采用画画的形式。只要主题明确———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祝福祖国均可参赛。

爱国名言精神口号 篇5

2. 为祖国倒下的人,他的死是光荣的。——荷马

3.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4. 我们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普希金

5. 我无论作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6.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7.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8.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9.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10.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作为。——马蒂

11. 我赞美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12. 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13. 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柏克

14.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6

一、从历史出发,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智慧、善良、勤恳、勇敢等优秀品质,我国历史悠久,无论是尧舜禹还是康熙乾隆,每个朝代对于世界的发展而言都有独特的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通过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如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等,我国的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是非常伟大的成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这些历史成就,使学生对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有更深的体会,从而提升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热情。

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如在讲解与历史有关的内容时将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介绍给学生,如“大漠狂飙”霍去病,虽然出身寒微,但是自小勤奋好学,精通击刺、射箭、骑马等各种武艺,18岁之前就出征匈奴,经过长途奔波,仅带领八百骑兵,就斩敌两千余人。并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四万余人。另外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敬佩民族英雄的同时能够激发自身内在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多渠道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些先进的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除了获取资源之外,互联网的作用还包括信息交流、共享等,许多网站和网页中都零散地分布着与初中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资源,其形式丰富,包括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重组、整合与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网络资源,从而更加快捷、方便地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建立“爱国主义精神”的专题网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搜索和收集有关资源,另外可以与该地区的有关资源,如曾经发生过的爱国主义事件等加入该网站,整合有关资源,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鼓励学生搜集资源、丰富网站,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爱国精神的内涵。

当搜集到足够的资源后,教师可对其进行处理,并结合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将色、光、形、声等多媒体的众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在学校网站中加入与学生共同监理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学习平台,教师也能够随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查阅;增设爱国主义精神论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讨论,增强师生互动;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传与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的资源,并组织评比活动,使学生在校园网络这个阵地之中充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与世界接轨,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缩小差距”这个目标并不是在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很多年与几代人的努力,将时代使命感、责任感交付给学生,促进其发奋学习,弘扬我国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课外知识,或举办国情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国情,明白目前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历史校报”进行编辑,向全校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在课堂上将历史国情影片的精彩片段向学生播放,并向学生介绍和对比国内外的国情,另外还可以组织历史报告会,追寻历史人物的脚步,以他们的口吻演讲,使学生对于未来的学习道路更加明确,能够制定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指引他们前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迅猛发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使其体会到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当代学生是否努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这些背景介绍,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为了祖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亲身经历向学生介绍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包括自身的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变化,带动其爱国情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篇7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 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传统教育, 渴望建功立业,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杜甫屡试不第, 使他出世的幻想破灭。在入世无门的情况下, 杜甫的生活更加窘迫, 他开始正视现实, 写出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安史之乱爆发后, 杜甫和人民一样流离失所, 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下了“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感人诗句。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他用自己的笔触铸就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杜甫诗歌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 成就了其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诗中的杜甫有着忧郁的、激愤的情感, 他的诗为国谋划, 为民呼号, 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 有着深切的忧民之情。杜甫的爱国情怀是非常丰富的, 他有着更进步的爱国之情, 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赞美祖国河山

古人常借助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杜甫也有大量描绘壮美山河的诗篇。杜诗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具有广阔的内容, 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概括性, 成为后世的楷模。杜甫二十岁起就南游吴越, 后又北游齐赵, 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年寄寓京华, 晚年四处漂泊, 所到之处均留有诗作, 这些诗作无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概念, 还包含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所以杜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 还融入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时, 诗人由衷的赞颂 ;当国家危机四伏时, 诗人又忧心忡忡。杜甫初回草堂时留下了写景佳作《绝句》:“两只黄林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黄鹂、青天、白鹭有动有静, 给人一种和谐、开阔的感受。

杜甫青年时代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这时的唐王朝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 被称为“开元盛世”。杜甫对祖国的赞颂不同于其他诗人, 他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 在赞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 结合社会现实, 从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 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 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况闻内金盘, 尽在卫霍室。”在安史之乱爆发前, 杜甫经过骊山, 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享乐, 杜甫忧心忡忡, 用诗讽刺外戚专权的黑暗社会。朝政大权旁落, 带来的后果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日益激化, 很快安史叛军暴发了, 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杜甫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 才能在盛世中洞悉到暗藏的隐患, 才用一篇篇诗作来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悲壮的景色, 写出了诗人离家漂泊、疾病缠身、国事不宁的忧伤。《秋兴》八首由孤城的落日情景想到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 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果没有深挚的爱国情怀, 是写不出这些诗句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不仅打破了诗人天下太平的希望, 还点燃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在现实面前, 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他爱国精神的突出表现。

二、维护国家统一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饱受贫困之苦。特别是安史之乱后, 他曾沦为战俘, 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 反对分裂, 维护祖国统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借唐朝内部空虚, 联合同罗、突厥、契丹等民族, 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历时八年之久, 后世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社会经历了空间的大灾难。由于安禄山、史思明及其部下大部分是胡人, 所以这场叛乱又带有民族矛盾性, 唐王朝的做法则是平息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杜甫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 深有感触, 并写下了大量诗歌, 其中两首最具有代表性, 一首是《春望》、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占领长安后, 杜甫困守长安, 面对长安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 诗人感怀国破家亡, 写下了这首绝世佳作。诗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控诉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全诗表达了忧国、念家之情, 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而这也是杜诗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诗人知道和平是要争取的, 当国家动荡、分裂时, 要奋起反抗, 才能用战争赢得和平。因此杜甫又赞美平定叛军的胜利, 当诗人听说收复了失地, 叛军投降的消息后, 安史之乱结束了, 心情大快的状态下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叛军投降意味着分裂的国家走向统一。

《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 有很多相似处。写作背景都是安史之乱, 写的是战争的胜负情况。但杜甫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出现这样的差别正因为杜甫的爱国之情。杜甫认为唐军是正义之师, 安史叛军是破坏正义, 造成国家分裂的原因, 所以唐军胜利代表着国家统一, 叛军胜利代表着国家分裂。杜甫始终关注人民, 特别是安史之乱过程中, 诗人与人民一起漂泊, 深切体会到人民的苦难, 字里行间流露着同情。但对战争, 诗人并不是消极避战, 而是赞扬以身报国的高尚行为, 这将杜甫的爱国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

三、赞颂报国卫家

杜甫一生心系劳苦大众, 特别是战乱爆发后, 他每次出行都记录了人民的悲苦现状。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和赞颂之情, 这正是千百年来爱国精神的体现。

安史之乱中, 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帅, 被叛军打败, 伤亡较重, 亟待补充兵员, 朝廷大量征兵。杜甫亲眼目睹了离别的场景, 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读出人民的苦难, 读出人民的爱国之情, 读出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石壕吏》中的“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都是杜甫的所见所闻, 这样的家庭还是征兵的对象, 可以说战争摧毁了一切美好。

对战争中人民遭受的苦难, 杜甫抱有深切的同情, 对毅然走上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 杜甫给予更多的是同情和赞扬。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这位普通妇女正是新婚, 她牺牲自我, 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鼓励丈夫上前线奋勇杀敌, 不要挂念家中, 要为国家努力战斗。杜甫同情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歌颂人民虽然家破人亡, 仍积极投身正义战争的伟大精神。

杜甫歌颂报国卫家的精神, 与自己的报国之心有着密切关系。杜甫的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他生活的年代虽然理想的社会形态已经荡然无存, 但杜甫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杜甫一生执着于追求“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青年时的杜甫满怀憧憬, 并为之不懈的努力。杜甫应试不第, 可他没有死心, 又四处奔跑请求举荐, 但唐王朝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 他的理想破灭了, 拳拳的报国之心得不到施展。他把这种情感倾注到保家卫国的将士身上, 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热情的赞扬。

总之,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其诗的灵魂是爱国精神。杜甫一生在离乱途中体验到人民的苦难, 写出了一首首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他的诗歌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又有深切的爱国情怀, 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摘要: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爱国精神是其诗歌的灵魂, 这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主要从赞美祖国河山、始终忧国忧民、维护国家统一三个方面谈谈杜诗中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金启华.杜甫诗论丛[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程广让.浅论杜甫的爱国思想[J].文教资料, 2010 (1)

爱国精神 篇8

大兴实业为救国

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丧权求和条约的签定,使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惊醒了——贫穷必会挨打,弱小必受欺凌。无数有识之士由此走上了“兴办实业,拯救中华”的道路,并产生了诸如张謇、卢作孚、荣德生等一大批爱国的民族工商业活动家。

洋务运动作为由清政府发起的官方经济活动,尽管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运动的推进过程中,还是着手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因此,从历史的考源角度而言,洋务运动应当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开始萌芽的标志。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大型民族企业。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外国轮船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经营内河和沿海的航运业务,中国传统的木船运输行业由此遭遇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轮船招商局一问世,就拉开了与外企竞争的格局,并构成了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景观。

在长江航运上,与美国旗昌洋行和英国太古洋行创立的轮船公司所进行的正面交锋,是轮船招商局成立后的最漂亮战役。在招商局成立的前三年,两大洋行赚得盆满钵盈,而两年之后,这些在长江上横冲直撞的外国洋船竟然无利可图,太古洋行面值100两白银的股票一度跌至56两,旗昌洋行的股票也跌到70两。后来,在轮船招商局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旗昌洋行不得不将公司转卖给招商局,太古洋行虽然勉强经营,但其昔日不可一世的狂傲已被轮船招商局的凌厉攻势一扫而光。

有着与轮船招商局同样经历的,还有一家民办运输企业——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当时的重庆嘉陵江上,洋船横行霸道,如入无人之境。这种状况深深刺痛了办过学校、办过刊物的卢作孚。在历经艰难的集资之后,卢作孚创建了自己的运输公司。凭借着“民生”“民用”“民望”等一些叫得响的航运商船,民生公司在川江上大胆拉起了“中国人不搭外国船”和“中国船不装外国货”的旗帜。昔日在川江上耀武扬威的英商怡和洋行迅速败落,美商捷江公司宣布破产。民生公司不仅敢与各外商轮船公司分庭抗礼,而且渐渐掌握了在川江上游的霸权。

事实上,运输企业只是清末民初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一个缩影。张之洞牵头的重工业、范旭东挂帅的化学工业、张謇创办的纺织工业以及荣德生的面粉加工业等,都是当时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这些企业要么在中法战争中承担了运兵补给和军费筹措的任务,要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提供了食品和军服援助,其急切救国之心不言而喻。

大义大勇不辱国

前不久,茅盾先生的长篇名著《子夜》被搬上电视屏幕并在全国热播,一个最富光彩的人物吴荪甫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这位极有胆识而又精通经营之道的典型人物,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开办了丝厂和信托公司,以与美国资本做后台的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和日本丝织厂进行抗衡。在竞争对手的高压面前,吴荪甫不失气节,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抗争。实际上,民族企业在生死关头壮士断腕、杀身成仁的故事并不仅仅留存在虚构的小说之中,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案例更能使我们领略到中国企业爱国的真实性。

胡雪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以开办银号起家,后经营中药、丝茶业务,生意红火时一度操纵江浙商业。当他发现英美各国机械剿丝厂生产的丝绸在中国南方猖獗横行,而中国传统的丝绸业完全处于劣势,甚至连生丝的定价权都被外商垄断时,义愤中的胡雪岩与部分浙商联合起来,在短短一个月中大口吃进8000包生丝,5个月共购进1.4万包,甚至最后见丝就收,近乎疯狂。这一壮举终于切断了外商的原料渠道,使它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曾被毛泽东圈点过的中国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同样也留下了为后人传唱的故事。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厂在设备损坏、市场滞销、债台高筑的严峻形势下,依然坚守民族工业的阵地。英商卜内门公司趁人之危,几次提出“合作”要求,但都被范旭东严辞拒绝。不久,永利碱厂成功研制出“红三角”纯碱,并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同永利公司一样坚守民族气节的还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建的荣氏企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以“合作”“收买”之名提出兼并荣家的申新二厂、九厂和合丰等公司。面对日伪势力多次威逼利诱,荣德生慷慨直言:“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

与范旭东和荣德生相比,中国化工巨子吴蕴初则显得更加悲壮。1923年8月,吴蕴初创办的天厨味精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的第一家味精厂天厨味精在五卅运动后很快取代了日本“味之素”。两年后,天原酸碱厂成立,打破了味精原料盐酸依赖日本的状况。次年,天利氮气厂诞生,中国化工彻底摆脱了对日本的依赖。1941年,日军强迫吴蕴初的香港天厨公司与其“合作”,吴蕴初得知后,果断将贵重器材运回内地,余下设备拆下沉入井底,不能拆的全部砸坏,以免留下资敌,为国人展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壮举。

挺身而出以卫国

1920~1930年是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料表明,这段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不仅彻底打破了无数实业界人士富国强国的美梦,也使民族企业遭遇到空前的洗劫。国难之时就是奉献之日。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中国企业家们再次表现了同仇敌忾的英勇气慨。

以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三大企业为资本中心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七·七”事变后,荣氏企业视国难如家仇,一个多月内为抗日捐助面粉5万包,还给中国军队送去了许多慰劳品;用申新三厂的船只运送上海的难民,费用全由自己负担;公益铁工厂停止制造纺织、面粉机器.专门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军需品,支援前线。

“淞沪会战”爆发后,吴蕴初的天厨公司慷慨解囊,捐赠了一架12万元的霍克型战机。人称“火柴大王”的上海著名实业家刘鸿生,毅然担当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上海市伤兵救济委员会会长和上海市抗日救国物资供应委员会总干事的重任,并组织了刘氏企业伤员救护队,动员子女参加抗战后援工作。范旭东的南京永利硫酸厂开足马力转产炸药原料硝酸铵,支援前线将士英勇杀敌。

位于上海南京路的上海永安公司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但在淞沪之战中被日本飞机炸得粉碎。面对着尸横遍野的惨状,公司总经理郭琳爽率领全体员工依然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洪流。永安联手先施、新新、大新等企业以南京路商界联合会名义,组成了战时服务团,慰问前线将士,救护伤兵和难民,并开展救亡宣传活动。

为了保存民族企业,从抗战第二年开始,华东、华中的600家民营工厂开始迁往西南。在这次历史大转移中,卢作孚的民生公司担当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据统计,三年中民生公司运送各类人员150余万人次,物资约100万吨,为此民生公司损失船只16艘。武汉沦陷之后,民生公司冒着敌机的轰炸,浴血奋战两个月,成功转移了三万人和九万吨器材,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下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添砖加瓦为建国

1949年,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生,更使广大工商业者看到了实业强国的曙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50年8月,由范旭东一手创建的天津地区化学企业集团,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动申请团体公私合营,为全国民族资本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1954年1月,荣氏企业第三代传人荣毅仁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公私合营的请求。此后十天中,上海市平均每天都有1300多家私营工商业申请公私合营。“火柴大王”刘鸿生得知全国工商业改造的喜人形势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也主动地向上海市政府递交了公私合营的申请。1956年10月1日,价值两千万元的刘氏企业在公私合营的锣鼓声中完成改造任务,了却了这桩心愿,刘鸿生则平静地闭上了眼睛。闻讯之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派人为刘鸿生送去了“民族工商业者”的题词,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胡厥文则称刘鸿生为“名副其实的爱国实业家”。

这些爱国实业家的宝贵奉献,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中国企业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了一次极为深刻的阐述。

自主创新以强国

改革开放,为中国企业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现爱国情怀的舞台。

“创名牌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这句话,如今已经传递到了许多中国企业中。吉利集团缔造者李书福有着钢一般的信念:“我们很贫穷,但是有志气;我们很弱小,但是有锐气;我们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甚至是陷阱,但是我们有很强的斗志。”正是凭着这股志气、锐气和斗志,吉利集团每年都要投资三、四个亿搞研发,创建自主品牌。如今,由吉利、奇瑞、长城,华晨、比亚迪、哈飞、长安等组成的庞大阵容已经开上了打造民族自主品牌的征程。

中国家电企业同样向我们展示出了产品创新的不凡气势。25年来,海尔累计申请了近6000项专利,平均每天产生出2个新品。海尔“爱国者”芯片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量产的数字电视解码芯片;海尔发明了第四种原理的洗衣机一一“双动力”全自动洗衣机;推出了以3A高清为技术主导的数字流媒体电视机和能确保用电安全的“防电墙”热水器;海尔自主研发的纳米、抗菌、防静电、自降解等新材料已用于各种新产品。

通信芯片领域的竞争一向被人看成是外国芯片巨头的游戏,但随着中星微电子公司星光系列芯片的诞生,这一结论被永远地抛进了故纸堆。中星微电子公司已经将自己的芯片技术完美地输送到了全球6 0%的市场空间中: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被三星、飞利浦等采用;集声音和图像处理为一体的“星光二号”成功打入惠普、创新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人工智能视觉芯片“星光三号”被富士通用于全球第一个手机控制机器人的眼睛图像采集;手机彩信处理芯片“星光四号”在全球第一大CDMA移动通信运营商S p r i n t系统上大批量应用;集以前芯片全部功能为一体的“星光五号”更是赢得了上述跨国公司的大批量订单。

每个人都喜欢听精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渗透着富有启发意义的哲理。企业自主创新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代表着的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反映出来的是一国民众的爱国激情。

跨国经营以报国

凡是忠实于自己国家的企业,都在向地球村传递着自己特定的信息。爱国主义并不只限于本土化传递,更应该在全球得到张扬和显示。因此,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打破原有封闭思维而竞相走向世界,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更广阔领域的彰显和表达。

精英人物总是在不断地创造并影响着历史。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的创业生涯,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辉煌。20年前,40多岁的柳传志穿着父亲送给他的褪色中山装,第一次参加IBM PC代理商会议,那时他只能坐在最后一排,而且没任何发言机会。20年后,柳传志却以一个“蛇吞象”的故事把IBM的PC业务纳入囊中,一举坐上世界第三大电脑供应商的交椅。而发生在柳传志和联想身上的一切,只不过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镜头。TCL兼并汤姆逊,中国网通吃进韩国现代液晶项目和冠捷科技显示器项目,温州民企远赴法国收购皮尔·卡丹,吉利汽车即将买下瑞典沃尔沃……,这些既往或者最新的并购故事足以折射出国际舞台上中国企业的活跃力量。

进入“世界500强”是当今中国众多企业心中一个不老的图腾,正是如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一步步逼近自己理想的彼岸。在2009年“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中,中国已有43家企业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更有众多企业高擎起了冲击世界500强的大旗。中国企业正在以凌厉的竞争优势实现着自己的强国之梦。

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飘渺而虚拟的概念,但是,当我们将其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或者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时,就会发现爱国主义其实是那么的饱满而真实。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企业不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还是具有道德感与责任感的国家“公民”。

拉长企业经营的历史背景,我们还会发现,从中国企业身上进发出的爱国主义决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更不是突然式的热情爆发,而是若干个时代企业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历史传承和凝结,这其中既有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对优秀价值观的长期坚守,也有无数实业家们鲜血和生命的付出。

不同时代的企业爱国主义会有不同的内涵。我们不能站在“超人”的角度用今天的尺度去评价中国近代的实业者们,不然就会得出“狭隘民族主义”或者“盲目民粹主义”的误判;同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的爱国主义也不是拒绝洋人、抵制洋货,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培植出强于对手的竞争实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爱国主义才会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充实。

爱国精神 篇9

1948年秋风萧瑟, 寒雁划空, 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 在他的提议下, 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 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 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 回族人, 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 投身东北奉军, 拟报效国家, 投身军戎。1924年, 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 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 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 马本斋怒发冲冠, 弃官还乡, 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937年, 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 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 发人肺腑, 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 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 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 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 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消灭众多的土匪, 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 因此,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 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 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 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 大义为重的马母, 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 痛骂汉奸, 水米不进, 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 悲愤莫名, 数次昏厥, 但是他, 强忍痛苦, 克制住感情, 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 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 率部奋战, 歼灭敌人无数, 战斗几百次, 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 由于东奔西走, 艰苦异常, 加之军务繁重, 马本斋营养奇缺, 屡受创伤, 南征北战, 积劳成疾, 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 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 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 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 英名昭著, 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 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 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 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 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 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 激励着后人, 成为人们净化精神, 洗涤心灵, 坚定信念, 树立理想, 开拓奋进, 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浅谈屈原之死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篇10

一、屈原之死的原因分析

屈原本是楚国重臣, 与楚王同姓, 本是一位在政治上有着卓越政见的政治家, 对于治国齐家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但是由于政治道路受阻, 楚王听信奸佞, 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苦闷心情, 在诗词方面都表达了自己的“美政”思想, 所以他又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被政治上的敌人陷害之后, 又受到楚王的排挤和打压, 变得“面容憔悴、形容枯槁”, 心理和生理上都备受摧残, 屈原用诗词表达了自己对于黑暗势力的抗争, 表达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交锋。

在这一时期, 屈原本来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继续留在楚国, 随波逐流, 向黑暗势力妥协。在女嬃劝诫中体现过这个情节, 女嬃本是好意, 希望屈原能够全身而退, 远离世俗的纷扰, 也避免黑暗势力的再次迫害, 这意味着当时有诱惑屈原被迫就范的强大势力, 这一情节的设置, 表达了屈原内心的犹豫和挣扎, “既不见容于君, 又不获知于世”。这样的痛苦之下, 屈原只能去寻找古代明君舜寻访答案,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屈原的盼望楚王变成跟舜一样的明君的愿望。但是以楚王的治国能力, 是没有办法跟舜相提并论的, 当然屈原也并没有在古代明君那里找到任何答案, 他在作品中列举了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史, 目的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一定会坚持中正之道, 绝对不会背叛理想, 不向恶势力妥协。

另外, 屈原也可以在当时出走他国, 因为中国的疆土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模糊, 人们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 当时的很多人才也有“朝秦暮楚”之意,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情。很多学者认为屈原不肯出走是因为他与楚王是宗室宗亲,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汉代贾谊以屈原比自己, 是因为他与自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所以贾谊对屈原的不肯出走十分惋惜。换句话说, 如果屈原仅仅是为了“泄愤”才自投汨罗, 那么他大可以远走高飞, 假如他因为辅佐别的君主而做出成绩, 也能让楚王后悔, 所以, 屈原的“深固难徙”, 就是出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自己国家的忠贞不渝。

总之, 屈原的死不是因为他的宗室血缘还是他对楚王的愚忠, 而是他的信念被彻底毁灭, 信念不是抽象的东西, 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实实在在的东西。屈原对自己的故国一直怀有希望, 同时一直在为足够的兴旺努力, 这种情感, 让他对自己的信念失望了, 这样他就绝对不会隐世或者出走他国, 他对自己的信念的认真决定了他必然以死来表达决心。

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分析

有学者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有所怀疑, 理由是以楚国当时的情况, 很难出现真正爱国主义元素;还有学者认为, 秦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 屈原想要让楚国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 是逆历史洪流的做法。

事实上, 这些说法都是有有局限性的。

首先, 楚国与之前的周朝不仅仅是宗属国关系, 楚国祖先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 有卓著的成就, 但是后来加封进爵之时, 却没有受到公平待遇。这说明, 楚国走的是自力更生、独立自强的道路, 这样更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

另外, 因为白起的变法, 楚国在政治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 变法没能继续, 反而秦惠王启用商鞅变法, 取得了先机。屈原不愿意屈服于觊觎边关之地的“虎狼之国”秦国, 所以他才非常努力地想要让秦国最大的敌人——楚国强大起来, 这不但符合忠君爱国的思想, 而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考虑, 只有这样, 才符合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三、结论

总之, 屈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几千年来无人能敌, 这与他关心百姓疾苦有关。恰恰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目光远见的诗人看到了楚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秦国将会强大起来的宿命, 才会忧愤致死, 这样的理想与信念远非对国家和君主的担忧, 而是大无畏的对人民的担忧。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月同辉, 永远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摘要:本文通过对屈原生平描述, 从他的死因和爱国主义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的结论是, 屈原的爱国并不是考虑君王或者国家, 而是为民请命, 不愿让生灵涂炭, 所以他才在国民的心里成为爱国主义永远的丰碑。

关键词:屈原,信念,爱国主义,人民

参考文献

[1]江涛.探究屈原的生死观和儒家、道家的异同[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

[2]孙俊.浅析湖湘学派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5) .

从《青春之歌》看爱国精神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杨沫《青春之歌》 林道静 爱国精神

杨沫,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的家庭,1931年因反抗包办婚姻而开始接触共产党,1936年入党。著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49),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芳菲之歌》(1986)、《英华之歌》(1990),1995年逝世。她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捐献版权的作家。《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重笔塑造了由个人抗争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女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形象。这部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找到了知识分子苦苦追求、斗争的正确的历史归宿,这无疑是对以往在摸索中前进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主题上的扩展和发掘。可以说,该小说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程度,艺术感染力方面都不逊色于前辈作家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重点刻画的艺术形象,她的身上蕴含着一股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股力量的支撑,才使得林道静勇敢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一、林道静身上的爱国精神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题材新颖,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以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围绕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这一主题,描绘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所走过的道路,谱写了一曲革命时代的青春之歌。林道静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女青年,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经过历史暴风雨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她的生活道路在那个历史时期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林道静身上蕴含着一股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股力量的支撑,才使得林道静勇敢地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是“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框框来写的。”所以作为20世纪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是带着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参加革命的,她走的是一条坎坷的道路,但是她身上那股爱国精神是始终不变的,她怀揣着对祖国的热忱投入革命,是我们必须赞扬的。

林道静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于绝境中与余永泽结合。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大多数是个体生存者,她们融入社会的方式与男性直接进入社会、直接融入组织和潮流的方式不同,女性往往通过反抗包办婚姻而融入社会。林道静离家出走后,到天津郊区一所小学投靠亲戚。然而事与愿违,她落入了社会的陷阱。余敬堂筹划着将她送给县长作继室。她在无路可走、投海自杀时却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芳心暗许,两人很快同居了。第二阶段,在青年革命家卢嘉川等人的影响下,林道静逐步觉醒,和余永泽彻底决裂。第二次被捕入狱,标志着林道静个人反抗的结束,身入革命洪流,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这个阶段中,作品抓住女性的情感与感受,写得真切而自然。觉醒中的林道静自身的主要矛盾是“生活伴侣与政治道路”的矛盾。余永泽拿她当花瓶,要她作家庭主妇,不准看革命书籍,不准参加社会活动。余永泽逼走卢嘉川,致使卢嘉川被捕,更加深了两人的矛盾。林道静认识到:“政治上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感情’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她决定走出金丝笼。第三阶段的林道静在革命斗争的熔炉中锻炼成长,自觉接受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领导,开展狱中斗争,自觉深入农村接受农民革命斗争的洗礼,最终成为北京大学学运领导人。

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她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她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由苦闷彷徨到觉醒顿悟直至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也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反抗中国妇女悲剧性命运、寻找与追求以至实现真正人生价值的奋斗过程。

二、新时期背景下爱国精神的培养

列宁曾说过:“爱国精神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对祖国河山、人民以及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归结起来,就是深厚的爱国之情,无私的报国之举。人们常把祖国比做母亲,想起祖国母亲,人们的赤子之心可以为之燃烧,满腔热血可以为之沸腾!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经过世代相传,不断加深,逐步升华为一种维护祖国利益和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行为准则,就产生了爱国精神的意识形态。

毋庸置疑,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高举爱国精神旗帜,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现实主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回首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爱国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必不可少。在《青春之歌》中,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以他们无私无畏地为人民革命和祖国救亡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教育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投入人民斗争的洪流,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总之,《青春之歌》这部小说规模庞大,结构完整,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通过林道静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培养爱国精神。这部小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参考文献:

[1]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4(01).

爱国精神 篇12

一、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一)抗战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近代以来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第一,抗战精神体现了生死存亡之际对中华民族的时代召唤。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都相差悬殊,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下,抗战精神应运而生。第二,抗战精神体现了对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损失,但也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和必胜信念,最终铸造了千古不朽的伟大抗战精神。第三,抗战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抗日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抗战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国内多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统一于我国军民的长期抗战实践。

(二)爱国主义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这一深厚情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世代相传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爱国主义是孕育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约束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良好道德情操,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原则。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观念通过情感教育、认识教育和行为教育,使受教育对象接受、认可、升华并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历史性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且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理性化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极端民族主义,将爱国热情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把爱国行为与自身实际相联系。三是层次化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教育方式,区分教育层次,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抗战精神的继承与弘扬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载体,二者属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实质,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加强需要不断汲取抗战精神的精华元素,在发扬抗战精神与抗战文化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一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团结互助、共迎挑战的道德风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二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高贵品质,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三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靠的作风保障。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抗战精神,发掘抗战精神的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抗战精神的弘扬需要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外部环境影响个人的价值需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同时扩大了抗战精神的影响力。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传播抗战文化作品、宣传抗战先进事迹等活动,让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抗战精神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抗战精神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无法改变的,但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将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4]。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弘扬抗战精神并使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使抗战精神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同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现实挑战。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传统主权、地域以及安全等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缺失、国家安全意识薄弱、民族文化意识动摇,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与抗日战争时期差异显著,但二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理论方面仍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以抗战精神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民族国家意识的需要,更是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其一,弘扬抗战精神是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迫切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与政治信念。弘扬抗战精神首先要坚定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民族气节,使大学生时刻铭记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二,弘扬抗战精神是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将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制度渗透到中国的方式,试图进行和平演变。弘扬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时期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还关乎和平年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三,弘扬抗战精神是增强大学生服务群众观念的迫切需要。抗战精神源于以抗日救国英雄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抗战实践,正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英勇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因此抗战精神的注入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坚定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重要性

抗战精神培养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代优秀青年,激励他们不畏强暴勇于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抗战精神所孕育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对于应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其一,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回顾抗战历史,正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团结一致,以其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其二,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实事求是。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5]。实事求是原则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从而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爱国实践之中。其三,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矢志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育艰苦朴素、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为充分发挥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应根据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与抗战精神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需要从挖掘抗战精神内涵、推进抗战精神实践、弘扬抗战精神价值、构建抗战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挖掘抗战精神内涵,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抗战精神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表现。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是阶段性革命传统与长期性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总的来说,抗战精神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一份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立足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以不断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是通过传承弘扬抗日战争历史文化精髓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专题展览活动、建立网络纪念馆等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反思抗战精神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通过创作传播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认识教育。通过推出抗战系列书籍刊物、影视作品等文艺作品,使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受到熏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弘扬抗战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行为教育。通过组织晨读会,举办红歌会、抗战经典艺术创造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全面推进抗战精神实践,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抗战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抗战精神实践,是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大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使其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社政文部指导下,人民网推出“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活动主要以调研抗战相关材料、寻访抗战老兵等形式展开,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历史、缅怀抗战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目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大学生的爱国动机,指明大学生的爱国方向。全面推进抗战精神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为抗战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进一步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创新。

(三)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价值,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抗战精神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抗战精神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及扎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精神纽带的作用。针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借助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信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宣传抗战时期的典型英雄事迹并形成互动效应,以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等形式开设抗日战争基础知识宣传专栏,不仅能深化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有不断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四)构建抗战精神文化,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主要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将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抗战历史事件与革命先烈感人事迹中蕴含的抗战精神,营造红色校园抗战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抗战精神的熏陶,自觉将抗战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优化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做支撑,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做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应大力加强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设人文讲座、论坛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抗日战争的知识普及,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感悟革命精神的热情;举办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利用学校宣传媒介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以奠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5-09-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9/02/c_1116454204.htm.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3.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2015-09-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24-27543907.html.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423.

上一篇:模拟与评估下一篇:农电市场需求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