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药产业

2024-10-16

江西中药产业(共4篇)

江西中药产业 篇1

2013年江西省省集中财力、集中项目向家庭猪场倾斜, 在落实好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等畜牧业政策的同时, 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用于年出栏生猪500~3 000头规模的家庭猪场, 要求各生猪调出大县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用于支持家庭猪场发展, 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有关生产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补贴, 积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在用水、用电、用地上落实好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有关产业政策, 为家庭猪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该省畜牧兽医部门制定了《家庭猪场养殖模式》, 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与要求。

江西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 篇2

1 江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江西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978年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36.18、33.08和17.74亿元,而至2008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 480.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至1 060.4、3 414.9、2 005.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6.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33.04、109.09、64.11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江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即呈现出“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分析这30年,江西省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与产业结构因素作用,本文中拟采用偏离——分额分析法(SS分析法)进行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研究期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通常用整个国家来表示)进行比较分析[4]。它将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3个分量: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与区位偏离因素,用公式来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区位偏离分量。其中,区域份额分量表示假定该区域以全国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如果这样得到的增长量大于实际增长量,那么就说区域总偏离为正值,反之,则称为负值。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代表该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它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的差异,此数值越大反映了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程度即数值越大贡献也就越大。区位偏离分量,反映该区域内各部门以不同于全国相应各部门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它代表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或地区竞争优势的程度[5]。

如果用G来代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Pi代表全国第i产业产值(i取1、2、3),用g代表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pi代表江西省第i产业产值(i取1、2、3),Qi代表江西省第i产业按全国该产业增长率计算所应达到的产值,Q*代表江西省各产业以全国对应产业增长率增加所应达到全省增长率。那么,全国GDP增长率为;全国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为Pi*=Pi期末-1;江西省GDP增长率为江西省第Pi期初g期初i产业产值增长率为pi*期末。根据这些变量可以得到江西省的区域份额偏离分量=∑pi期初×G*;产业结构偏离分量=∑gi期初×(pi*-G*);区位偏离分量=∑gi期初×(pi*-Pi*)。

在此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普遍采用的研究周期即每5年为一个研究期,利用从《2008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及历年年鉴中查询得到的1979年到2008年这30年间的江西省、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数据代入上面的方程中,运用Excel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

从以上结果容易得出至少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在这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江西省只有1994—1998年这5年期间的总偏离增量是正值,其中区位偏离贡献了23.1%,产业结构偏离呈负值,而其它年份均为负值。从1999至今,总偏离增量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说明江西省实际经济增量与以全国经济增长率代入所得的增长量的差距在不断减小;第二,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来看,在这30年间只有1979—1983年是正值,之后所有年份均为负值,但有逐渐向正值移动的趋势,这说明江西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但有不断优化的倾向;第三,从区位偏离分量来看,仅有1994—1998年和2004—2008年的数据为正,其他年份均为负值。在2004年的前5年区位偏离分量为-4.78%,而近5年呈正值,这说明在最近的10年中,江西省的区位竞争能力在不断增强,区位优势近5年才开始有所体现。

2 江西环境污染现状计量分析

在江西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西的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江西的竞争力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不断增强,为了测度这10年江西的环境变化状况,拟仅分析1990—2008年这一区间的变化状况。在此,仅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这几个指标来作为测度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标。为了更详细的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现建立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其中环境污染程度以上文所选指标评价,经济增长主要以GDP表示,具体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这样分的目的是便于度量三大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2.1 模型构建与回归

本文构建的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表达式为

Ymi=C+b Xik+u,(k=1,2,3),

其中:m为1时代表工业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时代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时代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时代表工业烟尘排放量,为5时代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6时代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C代表常数;b代表系数;X代表各类产业产值,当k为1时代表第一产业产值即第一产业GDP,当k为2时代表第一产业产值即第二产业GDP,k为3时代表第一产业产值即第三产业GDP;i代表时间即年份;u代表随机误差项。

运用SPSS对以上模型进行回归,可以得到6个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2.2 结果分析

从上述模型回归的结果来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主要与第二产业产值呈正相关,这意味着第二产业的生产是江西省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则不仅与第二产业产值呈正相关,它们与第三产业产值也呈正相关。这说明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产生的。所有模型的R值均在9.8以上,说明模型按拟合结果较好,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如果说江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话,那么这个“粗放”主要是体现在江西的第二产业上,第三产业对环境尽管有所影响,但在江西的历史过程中,并不是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如果要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要在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转变,第三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继续采取现行模式。只有加快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走好江西未来的“生态之路”。

3 产业转移承接建议

产业转移的承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江西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江西不能将所有其他区域需要进行转移的行业都承接过来,只有结合江西省实际环境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将产业转移的承接做实、做好。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按照环境要求,目前江西在进行第三产业的转移时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继续按照现有模式进行,而在考虑第二产业的转移时,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结合现有主导产业实际。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如今江西省的主导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因此,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情况。第二产业包含很多行业,有一部分行业在江西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生产率较高,在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在承接时应该选择能够与现有优势行业相结合的行业,将现有优势行业做得更大、更强。对于主导产业中的省内非优势行业,在承接时应该选择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优于省内的行业,这样才能促进省内非优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相互联系、依存的整体,产业间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各种联系,所以在承接时还应该选择与现有主导行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打造行业集群、形成行业规模,提升整体行业的竞争能力。

(2)要注意要素的聚集效应。产业转移必然会带来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承接进入江西的要素必然会与现有要素之间发生各种经济联系。在承接时应根据江西现有要素分布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尽量使各种要素的承接能够产生聚集效应。诸如,在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时,应将高新技术企业引入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在承接陶瓷行业时,应该将这方面的要素引入景德镇地区等等,让同类企业集聚,促进企业之间在资源、知识、技术、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这样做就可以使企业之间获得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产生持续创新效应等要素聚集效应,充分享受要素聚集带来的好处。

(3)要注重现实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的,产业转移承接也会影响环境。在国外、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工业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恶化问题,这是前车之鉴,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考虑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江西水域面积广阔、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应该继续维护和保持这一良好生态环境。在选择承接的产业时,应该选择那些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的产业进行转移,不可再重复走发达地区走过的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要向“集约型”转变。

(4)要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江西虽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但未来的产业格局应该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所以,江西在选择需要承接的产业时,应该结合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江西未来所要选择的主导行业,有意识的将发达地区的相关第三产业引进来,为江西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以现有第三产业中的优势行业为基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行业间协作能力,同时承接这些行业所缺少的关联行业,避免关联行业的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EB/OL.][2009-09-23.]http://www.china.com.cn.

[2]李克强.江西在中部崛起中地位重要[EB/OL.][2009-03-09.]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3]江西文明网.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2009-12-16.]http://news.jxwmw.cn/system/2009/12/16/010176740.shtml.

[4]牛少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理论与当代,2006(10):26-29.

江西中药产业 篇3

一、发展优势

茶叶是铜鼓的一项优势特色产业, 也是一项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被列为全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县”的机遇,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自然条件优。

铜鼓地处赣西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年降雨量1400-1800mm,森林覆盖率87.4%,酸性岩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是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茶叶主产区山清水秀,没有加工企业,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超群。全境面积1548平方公里,适宜种茶山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开发茶园具有广阔空间。

2、茶叶基础实。

铜鼓茶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中国历史名茶宁红茶原产地。光绪三十年(1 904年),宁红茶珍品“泉港龙爪”、“宁红太子茶”被列为贡品。宁红茶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茶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出口苏联王牌茶”。南宋诗人、江西盐茶官陆游到铜鼓幽居乡巡视时,写下了诗歌《幽居》:“雨雾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可见铜鼓民间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种、加、销、品、魂”五个方面的茶产业发展思路,把茶叶作为“三大重要”产业之一进行高位推动,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相应扶持,近两年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800余万元用于扶持茶叶产业发展。

3、茶叶品质好。

我县是全省茶叶十强县,也是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目前,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企业3家、产品5个。从2007年起我县茶叶基地及产品连续三年通过欧盟有机茶论证,在历次名优茶评比中,铜鼓各类茶产品多项获奖,如在2007年中国第七届“中茶杯”评比中,“铜鼓春韵”宁红茶获得全国名优茶特等奖;在2009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铜鼓春韵香茗、春韵宁红同获“中国名茶”金奖,“禅硒”白茶获特等奖,“天工”白茶获一等奖。

二、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6万亩,其中绿茶2.7万亩,白茶1.5万亩,茶叶产业涉及全县13个乡镇(场)、99个村、1.1万户3万多人。我县已发展白茶、绿茶、红茶三大主打茶产品,并作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0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每年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在全市行业排名中均居第一。虽然我县茶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效益较低。大部分绿茶园由于茶农管理粗放,加上1.5万亩茶园为八十年代建立,茶园整体效益不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茶园低改力度,但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产达效。二是龙头企业不大。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15家,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2家,大部分企业设备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够高,开拓大市场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松散,未形成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同时,茶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茶叶加工无专人指导,不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加工程序进行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低。四是品牌意识不够。虽然我县先后有许多茶产品获得省级名优奖,但茶叶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整体实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对产品的包装、宣传、促销投入不足,无法真正形成品牌效应。

三、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加快推进我县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1、壮大基地,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

基地大小决定产业规模大小。加快发展我县茶叶产业,必须壮大基地规模。一是要加快老茶园改造。据统计,对老茶园实行“低改”或“品改”,每亩大约只需投入2万元左右,且第2至3年即可产茶,投入少,见效快。因此,壮大我县茶园基地规模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对现有2万多亩老茶园的改造,力争近年内完成“低改”或“品改”任务。二是要加快新茶园开发。根据我县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规划为高山茶区和丘陵茶区,其中高山茶区主要包括高桥、棋坪、幽居、港口等乡镇的茶区,在茶叶生产指导上主要以“名优茶生产、分户经营”为主;丘陵茶区主要包括温泉、排埠、永宁、三都、大段、带溪等乡镇的茶区,在茶叶生产指导上主要以大众茶生产为主,以全面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为重点,在茶叶产品结构上达到名优茶与大宗茶并举。三是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新茶园开发和老茶园改造,建设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基地。整合国家现代茶叶发展资金和我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现代茶园基地开发,对新扩建良种茶园和种茶大户给予适当奖励,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2、培育龙头,推进茶叶产业集约化。

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重点按照“整合、引进、扶持”原则,加快培育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整合。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运作,支持茶叶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租赁、转让等形式,推进散小的作坊式茶叶加工点整合重组,壮大实力,建立龙头企业。二是引进。充分利用茶叶产业基础、品质等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茶叶企业来尤建厂,进行茶叶深加工,鼓励、支持外地茶叶老板与本县茶叶企业开展合作,将外地茶商的市场优势与本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是扶持。建立县领导、专家挂包联系企业制度,对企业发展给予全方位服务。采取税费减免、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当前,要重点支持铜鼓县茶叶公司等有前景的企业,壮大基地规模,使之尽快做大做强。

3、强化措施,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

生态、品牌、安全是当前国内外茶业发展的主题。只有大力推进茶业标准化建设,才能提升茶业品质,做大做强茶业品牌。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采取专题培训、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涉茶人员学习标准化生产知识,增强涉茶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高涉茶人员的标准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大力创建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积极开展QS、绿色食品、HACCP、有机茶、环保等认证工作。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加大农残控制力度,实施进药、售药、贮存全程监控,严厉查处销售、使用违禁农药行为,加速推进“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生产格局的形成。二是提升制茶水平。在茶叶生产重点产区,按照名优茶加工标准,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三是培育茶产业人才。通过制茶能手赛、到外地学习、专业学校培训、与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

4、找准市场,推进茶叶产业效益化。

江西中药产业 篇4

今年48岁的林学亮2005年来到万村, 利用当地深山低温温泉养殖鳗鱼, 成了远近闻名的温泉养殖专家。如今他的鳗鱼年产量300余吨t, 成为出口烤鳗指定货源,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年产值超过3 000万元。

“我的鳗鱼之所以‘叫好又叫座’, 关键在于水质和技术。”林学亮说。养殖场内, 7个被保温棉覆盖的钢架大棚里面分布着40多个独立的鳗鱼精养池, 温度计、增氧机、地热泵等设备24小时运转。鳗鱼从“头发丝”大的鱼苗长成成年鱼, 普通环境中, 需要两年, 而林学亮的养殖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技术, 将生长周期缩短至1年甚至10个月。“鳗鱼对水质极为挑剔, 万村的温泉纯净无污染, 而且富含矿物质。优质水中‘泡’大的鳗鱼, 损耗少, 加工后净重量比一般的鳗鱼要重, 而且味道鲜美、爽口。”林学亮说, 这也是他选择在万村建立养殖场的主要原因。

为了把温泉养殖带大做强, 2012年, 林学亮牵头成立了德兴市温泉水产养殖协会, 免费推广自己摸索出的适应德兴温泉水质的养殖经验, 发展会员300余户, 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销售渠道和资金扶持。

不仅是养殖鳗鱼, 2014年, 林学亮开始尝试温泉甲鱼养殖, 同时申报了甲鱼孵化改进技术课题。“现在, 我们可以通过温度控制, 让公甲鱼的比例占八成以上。公甲鱼口感好、卖价高, 等技术成熟之后, 向会员推广。我想把我们的‘温泉牌’水产做成一流品牌。”展望未来, 林学亮信心满满。

上一篇:岗前教育培训下一篇:肿瘤放疗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