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政治

2024-09-28

选举政治(精选9篇)

选举政治 篇1

一、金钱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在选举施行之初, 由于选民对于选举的认识不足, 素质不高, 受生活水平的限制, 往往会因为一点恩惠就出卖选票。虽然各国法律都会明文禁止买票卖票的行为, 但是贿选仍然成为选举制度和民主制度不健全国家在完善选举制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

在当今已经具有完善选举制度的国家, 直截了当的金钱——选票交换已经是在法律和道德上严厉禁止的行为。当买票卖票这种原始的金钱政治失去生存空间时, 金钱政治就出现了新的形式:有钱人和大公司把大笔的金钱给候选人和政党, 使他们拥有强大的财力投入选战, 在宣传方面压过竞争对手, 这种候选人就会具有一种不合理的优势。然而这些钱不是白给的, 虽然候选人们都信誓旦旦地声称不会因为拿了别人的钱而出卖人民的权力, 捐钱的大老板们也冠冕堂皇地说自己不求回报, 只是单纯地支持候选人的政治主张。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吃人家的嘴短, 拿人家的手短”, 候选人当选后在政治决策时不可避免地向自己的支持者倾斜, 当整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偏向少数有钱人时, 社会不公平, 贫富差距无限拉大都会引发社会不安定, 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发展。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选举中面临的金钱问题

各个国家为了限制这种大财团、利益集团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颁布了各种法律进行限制, 如美国的《联邦选举竞选法》、德国的《政党法》、日本的《政治资金限制法》、韩国的《政治资金法》以及新加坡的《政治捐赠法》等等。但是法律总是有漏洞可钻的, 2000年1月德国前首相科尔因政治献金丑闻被迫辞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的职务;同年7月, 以色列总统魏茨曼因接受法国犹太商人的巨额捐赠向国会提出辞职;2002年,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破产案牵出了布什政府的政治献金丑闻;2007年12月, 英国首相布朗因工党涉嫌收受地产富商巨额秘密捐款而陷入危机;2009年5月, 日本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因其秘书涉嫌的政治献金丑闻而宣布辞职。

(一) 美国的“软钱”与“硬钱”

在美国, 候选人直接从大老板、大财团手里拿钱已经是100年前的事了, 美国选举经费受到法律严格的控制。水门事件之后, 美国国会为了削弱特殊利益集团对选举的影响, 通过了《联邦竞选经费法案》, 禁止大公司、银行和工会捐款给候选人, 限制个人捐款的最高限额, 但是没有限制他们捐给政治行动委员会和政党的额度, 这就造成了90年代“软钱”的大爆发。

按照法律规定个人捐给候选人的钱是“硬钱”, 超过200美元就要上报选举委员会, 保持公开透明, 使用时受选举法的种种限制。“软钱”则是没有限额的捐款, 软钱被禁止直接提供给候选人进行竞选, 它一般由个人或政治行动委员会捐献给政党全国委员会, 虽要上报但不需要公开。因此, 各政党全国委员会在操作中可以利用“软钱”来间接或直接地资助选举。90年代的选举中出现了大量政党买单的“独立开支”和“议题支持广告”, “独立开支”是指政党为其候选人花费的, 但是未与候选人竞选组织协商的金钱 (不管他们有没有协商过都会说没有) , 属于间接支持自己的候选人, 尚且需要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报备。“议题支持广告”是1996年选举中的发明, 它是专门设计了帮助总统候选人或国会候选人的广告, 只要不明确出现“选举谁”或“不选举谁”即可。“议题广告”不需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报告, 也可以直接使用利益集团金库里的钱。打个比方, 如果奥巴马的竞选广告直截了当地说“请投奥巴马一票”, 属于个人竞选宣传, 花的是“硬钱”;如果是支持候选人的某个议题或者攻击对手的某一个议题时, 名义上属于政党、社会团体事务, 实质仍是资助竞选, 这时候“软钱”就可以派上用场。

2000选举与1992年选举相比较, 硬钱增长了70%, 而软钱却增长466%。2002年的竞选经费改革, 其核心就是限制软钱, 主要内容:禁止公司、工会或个人向全国性的政党捐献“不受限制的”软钱, 州或地方政党在两年的选举周期可以花1万美元的“软钱”来进行党建活动;禁止公司、工会及一些独立的组织临近选举的60天或预选的30天内做议题支持广告;个人可以在每次选举中向每位候选人捐款的最高限额提高到2000美元;每个人向政党和候选人在两年选举周期中捐款总额提高到9.5万美元 (也就是提高硬钱的限额) ;禁止外国人对联邦、州和地方的选举进行捐款;禁止征用联邦财产, 包括白宫和国会山来进行筹款 (1) ;要求电视台和广播台在播出政治广告时需要公开信息, 如广告由谁付钱;要求政党筹款委员会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报告筹款情况, 联邦选举委员会要在收到信息后的24小时后在网上公布这些信息。

(二) 日本鸠山政府的政治献金问题

日本政治中的权钱交易由来已久, 腐败大案不断, 以“洛克希德案 (2) ”和“里库路特案 (3) ”涉案级别最高, 金额和影响最大。1976年, 卸任首相田中角荣被指任内曾接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5亿日元贿赂, 帮助该公司取得全日本航空公司的客机定单。田中角荣、前运输大臣和17位高官被捕, 田中一审被判四年徒刑。1988年“里库路特案”曝光, 自1984年至1986年间, 该公司将大量原始股以优惠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几百位政要, 高达数十亿日元。自民党几乎所有政要都牵扯其中, 包括当时的首相竹下登和副首相宫泽喜一、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等。案发后, 竹下登被迫下台, 其他涉嫌的12名政客也相继辞职, 十多名官员被逮捕起诉。

为阻断腐败链条、防止腐败案件频发不止的尴尬局面,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制定和修改了多个法律法规, 着重严格政治资金的收受、管理和使用。日本《政治资金规正法》禁止企业向政治家个人捐献, 但不禁止企业向政党、个人向政治家以合法的方式和金额进行捐款, 要求政党及政党指定的政治资金团体凡超过5万日元的收支, 必须详细记录政治资金的收支金额、日期、用途、收支对象的姓名、住址、职业 (团体则记录其名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及负责人姓名) 、捐赠金额及年月日, 并在向总务省或地方选举管理委员会提出申报后, 将主要内容刊登在公报上, 以便于国民对政党和政治家们的品格和守法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007年5月, 安倍内阁农林水产大臣松冈利胜涉嫌权钱交易, 畏罪悬梁自尽, 成为二战后第一个在任期间自杀的内阁大臣。2009年大选时, 政治献金问题成为民主党攻击自民党的一个主要火力点。然而上台刚刚半年, 首相鸠山由纪夫和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就双双爆出政治献金丑闻, 使得民主党的支持率由当选时的七成多跌倒了17%, 两人也不得不引咎辞职。

在日本, 选举表面看以政见为中心, 但实际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三样东西——人际关系、口碑和金钱。日本政治中子承父业的情况超过任何一个非独裁国家, 因为儿子除了可以继承父辈积攒下来的人脉和关系, 还可以继承父亲的选举经费。由于法律加大了财界捐款的约束, 禁止企业直接向政客个人捐款, 但不禁止向政党支部捐款。企业常用的手法一是捐款时隐藏企业身份, 二是把钱捐给政客指定的多个政党支部。在2003年至2006年的4年间, 小泽秘书从西松公司领取了2100万日元的现金, 并造假账以规避审查。西松公司还通过其他方式向小泽每年提供2500万日元的捐款, 十几年来多达3亿日元。同一时期, 小泽家乡岩手县的诸多公共工程几乎被西松公司全包。鸠山曾经一度拒绝大财团的捐赠, 却接受了自己富豪母亲每月1000万日元的资助没有公开, 涉嫌漏税并在上报的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书有虚假记录, 其中记载的一些个人献金者已经死亡或否认曾经捐赠献金。

三、总结

资本主义国家一向自认为是“民主和公平”象征的选举制度, 在金钱这个大背景的映衬下, 未必能够真正地体现出绝对的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国家也在寻求更加广泛和民主的选举制度, 如何杜绝选举过程中金钱的侵蚀, 权钱交易的发生是我们研究选举献金的主要目的, 吸取教训,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美国政治选举中的金钱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年08期.

[2]赵心树.选举的困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选举政治 篇2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选举的四种具体方式

(2)知道四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

(3)理解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4)懂得珍惜和正确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

2.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明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拥护我国的选举制度。关注社会,培养公民意识。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努力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点和局限性

2.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难点:选择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尚未成年,对于民主选举比较陌生,缺乏亲身经历和体会,加上本框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论难度比较大,就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另外,学生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对民主选举的错误认识也可能会影响学生,使他们产生对民主选举的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民主政治观。

四、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情境教学法。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教材P15—P18页内容,并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部分的习题。

【新课学习】

(一)导入新课:时政播报

学生播报员播报新闻:党的十八大闭幕,选举结果,由此引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反馈

学生小组内交流预习习题答案,并提出疑问。组内不能解答的请求助其他小组或老师。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点拨或指导。

(四)课堂探究

活动一:策划选举方案

我校即将召开两年一届的学生代表大会,我班获得一名学生代表名额,谁能代表咱班参会,请你选择合理的选举方式,简单策划一下选举方案,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主持,引导同学分析、权衡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

教师点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策划的这个选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选举。严格意义上的选举应该是选举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而同学们参与本次选举是否就是行使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呢?

教师过渡:综上所述,不同的选举方式各有利弊,不能笼统的说哪种方式更好,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采取何种选举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应怎样来选择选举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两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活动二:观看视频,分享感悟

视频一:1953年选举:农村妇女因选举有了自己的名字。

视频二:XX年北京石景山区人大代表选举:候选代表与选民见面。

学生说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的选举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民主建设是受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制约,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教师过渡:那么我国目前的选举制度是什么?有人认为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民主。今年是各国的大选年。除了我们国家,美、日、韩等国家都先后选出了国家的领导人。于是乎,总是有一些外国人在质疑:中国为什么不实行全国性的直选?接下来我们进行角色扮演的Pk赛。

活动三:“我来当回总理”

一学生模拟外国记者,另一学生模拟温总理,就“中国何时实现全国直选问题”答记者问。而后,互换角色。看哪位“温总理”答得精彩。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我国的民主制度要依照国情循序渐进地发展。

教师过渡:我们再回到刚才咱们班的学生代表选举中来。在选举中,老师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你们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

活动四:评析观点:“选谁不选谁由我说了算,谁对我好,我就选谁。”,“学生代表是班干部的事,选举与我无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理性思考,审慎投票。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六)反馈检测(见学案)

美国政治悄然进入选举时间 篇3

一个多月前的3月9日,同时具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经历的新当选国会参议员汤姆·柯顿公开致信伊朗领导人,声称正在进行的伊核谈判即便达成协议,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未来总统将轻而易举地将其否决,国会也不会做出任何确认立法。这封类似美国宪政课程讲义的公开信得到了其他46位共和党籍国会参议员的联署支持,可谓是国会向白宫吹响了出征的号角,而3月3日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绕开奥巴马、邀请以色列总理到国会进行演讲的行为则算得上是正式向奥巴马下了战书。

值得注意的是,现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长的鲍比·金达尔也随后加入了柯顿公开信的联署。作为远离国际事务的州层次官员针对国际事务的高调介入也只有一种解释,即作为参与下届总统选举的宣示。虽然距离2016年的大选还有将近600天的时间,但美国政治的时钟显然已进入了选举时间,而在这种状态下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乃至整个外交棋局远不是单纯“对表”那么简单,甚至存在就此搁浅的可能。

对白宫的关注度在转移

2015年3月23日即奥巴马签署全面医改法案五周年之际,发誓彻底废除奥氏医改的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国会参议员特德·克鲁兹正式宣布投身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虽然杰布·布什早在2014年12月就表达了参选意向,但克鲁兹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参选的主流参选人,随着他的参选,2016年大选政治舞台的大幕也徐徐拉开。

根据目前披露的相关信息,在克鲁兹之后,肯塔基州国会参议员兰德·保罗、佛罗里达州国会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将会在近期先后宣布参选。届时,被普遍认为有望角逐白宫的三位茶党新锐就相继踏上了问鼎白宫之旅。而一些“地方诸候”,如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金达尔、威斯康星州州长斯科特·沃克、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克里斯蒂等也被预见很快会投入初选卡位战。

历史经验表明,像克鲁兹这样的“揭幕者”往往无法笑到最后,甚至无望获得提名,但作为茶党青睐的“男神级”古巴裔政治人物,克鲁兹势必会以议题候选人身份塑造某些选举议题。

至少从三位资历皆浅的国会参议员出身的候选人之间的互动来观察,三人的竞争更多将体现为充满情绪化地展示政治肌肉。最为典型的例子即在伊核问题上的竞相示强:三人不但同时联署了柯顿的公开信,克鲁兹还在参选演说中直接抨击了奥巴马疏远以色列的行为,声称新当选的总统应“毫不犹豫地支持以色列……将以宪法为荣,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甚至连传承了父亲罗恩·保罗自由意志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兰德·保罗也强烈反对美国减少对伊核谈判的参与。如果具有州长背景的候选人在参选后无法把共和党的竞选议题拉回更为实际的国内公共政策层面的话,共和党2016年总统初选的议题就极可能围绕伊朗核协议等颇为符号化的外交议题展开厮杀。虽然目前共和党反对伊核谈判的态度有可能吸引到某些犹太裔选民或财团群体从民主党阵营倒戈,但从长期战略而言,此举并不利于美国走出小布什以及其前任政府在中东所遭遇的厄运与失败。

必须看到的是,虽然放眼望去共和党候选群体中簇拥着20位候选人,但几乎少有外交经验丰富的佼佼者。而这些候选人为了弥补自身在外交政策上的欠缺,才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作为靶子,以为这样不仅能够抬高身价,还可以煽动民众对现行外交政策的不满情绪。

试想,如果2017年时,白宫迎来一位经验与八年前奥巴马不相上下的新总统的话,他又会如何来制定美国的外交战略呢?这样看来,目前奥巴马与伊朗签署的行政令形式的协议的确会有可能是一纸空文,因为行政令性质的协议很容易被新任总统彻底废除。而采取行政令方式来推动如此重大决策也并非奥巴马政府的首次尝试,2014年中期选举后宣布的重大移民改革也是以行政令为载体的。这种“下策”不仅体现出奥巴马面对府会分立与政治极化的无奈,也推高了美国政府政策延续的不确定性,缩短了其执政遗产的保鲜期。

除了总统大选之外,2016年国会选举也逐渐进入备战阶段。全部改选的国会众议员中已有九人宣布不再谋求连任,而在34位面对改选的国会参议员中也至少有五位表达了退休意愿,其中还包括了现任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这些议员较早地宣布退意,也是为了给有意竞选补位者以充分的时间筹备。而他们的决定与大选候选人的参选决定一样,也转移着公众对白宫的关注度,这对以自下而上进行民意动员为重要执政基石的奥巴马而言,显然是巨大的约束。

所有人都在等希拉里?

面对民主党希拉里咄咄逼人的参选态势,共和党阵营的策略是将其安排彻底打乱。3月初,针对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浮出水面:希拉里被曝出在国务卿任内始终使用服务器设置在家中的私人邮箱来处理国务院公务,且已删除了自认为与公事无关的将近三万两千封邮件,占总邮件数的一半多。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众议院“班加西委员会”始终揪住此事不放,认为希拉里将公务邮件暴露在可以随时被黑客截获的危险之下,并擅自删除可能涉及公务的邮件。原本希望利用3月继续参加多场演讲、吸纳足够资金的希拉里不得不被动地回应“邮件门”,从而打乱了既定日程。虽然从目前的民调看,“邮件门”并未对希拉里在民意上的绝对领先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月内,希拉里将会被至少两次传唤到班加西委员会作证,并要求将家中的服务器交给该委员会,以便还原所有已删除邮件。从此观察,通过“邮件门”死灰复燃的班加西事件足以成为希拉里开启竞选造势后的最不和谐音符,而且将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与此同时,围绕着希拉里的负面新闻也开始甚嚣尘上。有媒体曝出希拉里的胞弟托尼·罗德汉姆曾在中国从事清洁能源汽车生意,并为希拉里亲信特里·麦考利夫竞选弗吉尼亚州长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捐款,而希拉里是否曾通过其胞弟的关系接受海外捐款还不得而知。这种颇具阴谋论基调的调查新闻无疑会随着希拉里的正式参选而越演越烈,到底能寻根溯源到何种地步难以预料。同时,颇为令人感慨的是,沉寂多年的莫妮卡·莱温斯基自去年10月现身社交媒体后,又于今年3月底登上了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Design,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的演讲台。而这位当年克林顿丑闻以及弹劾案的女配角似乎在时刻提醒人们当时的女主角——希拉里是如何的强势与失败。事实上,对于刚刚获得选举权的年轻选民而言,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原本毫无印象或印象模糊,但莱温斯基的回归也算得上不时敲打着希拉里的雄心。

不过,希拉里近期也透过一些渠道表示支持恢复美以特殊关系的强烈立场。换言之,在中东议题上,奥巴马可能成为驴象两党候选人共享的靶子。事实上,拒绝参与柯顿公开信联署的民主党籍国会参议员只是认为此方式太过嚣张,但也并非表明他们认同奥巴马推进伊核谈判的立场。民主党阵营的主流派更担心奥巴马此举会使得民主党丢失犹太裔强有力的支持,奥巴马在2012年谋求连任时仅获得了犹太选民群体中69%的支持,该水平创下了卡特以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这一纪录的新低,希拉里当然不希望延续这一颓势。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希拉里尚未完全锁定民主党提名,党内偏向进步主义倾向的派别执拗地敦促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尝试在初选中挑战希拉里。如果说克鲁兹代表了共和党的极端派声音的话,沃伦虽然是教授出身且形象知性,但她就像是克鲁兹在民主党阵营的对照物,代表着民主党极端派的立场。虽然她本人到现在还是三缄其口、声称无意挑战白宫,但去年中期选举之后的11月底,沃伦就将自己以国会参议员身份的首次出访定在了以色列,并高调力挺维护以色列利益。新国会开幕之后,沃伦还将府会之争从中东议题扩展到了经贸议题。这种公开挑衅白宫的高调举动也被认为是在博得眼球、尝试自身可选性的一种政治试探。

后奥巴马时代来临?

自2013年开启第二任期以来,奥巴马充分发挥政治与政策影响力、兑现内政外交承诺、从而铸定执政遗产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两年。如今两年已过,奥巴马得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所剩无几,这也应该就是其反复警告伊核谈判“时间有限”、“机会失去不会很快再来”的潜台词所在。

随着2016年选举时间的不期而至,媒体与舆论的关注度呈现出分化趋势,奥巴马让出美国政治主舞台也是迟早的事情,而其内外政策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选举的主打议题。由于经济的相对转好,医改争议也转入司法程序、只等待6月底的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移民议题以及外交事务上升为选举主流议题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在中东议题特别是伊核议题上,奥巴马已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共和党一面在国会强烈反对,通过选举造势动员民意施加压力,另一面又凭借中东议题特别是班加西事件束缚住希拉里的手脚。在亚太事务上,奥巴马达成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前所需的贸易促进授权正在遭遇以伊丽莎白·沃伦为代表的数量可观的民主党人的强烈反对。其中沃伦或有问鼎白宫之意,而其他民主党人则感受到了自由贸易给其选区产业结构带来的巨大冲击。

换言之,再无连任压力的奥巴马其实只是再不必亲自面临选举考验,其内外政策将在未来不足600天的时间中愈发受限于选举思维。遗产导向的奥巴马政策必须让位于当选导向的总统候选人和谋求连任的国会议员。难有重大作为的奥巴马也许必须在白宫提前发出“后奥巴马时代已经到来”的某种感慨了。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鉴于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需要对日渐被选举主导的华府政治或政策环境做出有效预估,至少不让中国议题再度沦为选举的争议议题,努力为此次访美创造良好政治氛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特别是“一带一路”等具有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的重大政策的提出与实施,美国学界和战略界对中国能否对美国构成挑战、成为美国衰落的驱动力等问题展开了争论,选举中的中国议题也存在深刻变化的可能性,即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议题作为美国国内经济与就业议题的外延而占据选举舞台的历史情况,届时,中国议题与中美关系逐步将被放置在关乎美国国运的重大外交战略层次加以检视。这一趋势如果在2016年大选得以开启,将势必助长克鲁兹或沃伦等两党极端派对中国的负面论调,不利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际探索。

对《政治生活》选举权界定的商榷 篇4

一、人大代表的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核心, 但不能将选举权仅仅定义为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在我国,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现阶段, 这种主人的地位主要是通过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现的, 人民群众主要是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这是一种间接民主。所以, 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 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可见, 人大代表的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核心, 也是我国选举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确立的标志。但我国公民的选举权绝不仅仅限于人大代表的选举。这是因为,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 我国当代的选举制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政权的选举即人大代表及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和基层自治组织的选举即村民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的选举[1]。因此, 应明确将选举权界定为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及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和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

然而, 现行教材将选举权仅仅定义为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在《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框中, 教材在阐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讲了三个方面:“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中的地位。”[2]其中, 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教材这样写道:“我国选举法规定,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第9页) 这在事实上把选举权解释为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即人大代表) 的权利, 因为它所依据的选举法恰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此, 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得更直接:“根据选举法的规定,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在阐释我国公民的选举权这一重要概念时, 教材仅仅提及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即人大代表) 的权利, 而未能涵盖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和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 这是不全面的。

二、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采用的是间接选举的方式, 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但不能将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界定为选举政府领导人的权利

根据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 选举同级国家机关领导人, 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权。我国《宪法》第62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包括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8条规定,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包括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省长、副省长, 自治区主席、副主席, 市长、副市长, 州长、副州长, 县长、副县长, 区长、副区长;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9条规定,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包括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选举乡长、副乡长, 镇长、副镇长。当然, 公民如果不取得人民代表身份, 就无权行使该项职权。所以, 对于公民来说, 这是一种间接选举。目前, 我国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人都是由公民间接选举产生的。

教材的辅助文涉及到这一问题。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一框中, 教材的“相关链接”明确写道:“目前, 我国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活动, 在国家事务方面, 有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在社会事务方面, 有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17页) 这里, 它用列举的方式, 在事实上已经将公民的选举权界定为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及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和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 虽说不是在正文而只是在辅助文中出现, 也是非常可贵的。然而, 它将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这一权利表述为选举各级“政府”领导人, 而不包括国家元首、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领导人, 是不准确的。虽然“政府”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但现行教材所使用的“政府”概念基本上都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如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框中, 教材就明确指出:“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国家行政机关。” (第37页)

三、自己选举当家人, 是村 (居) 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不能将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通过村 (居) 民委员会选举, 村 (居) 民选择自己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是村 (居) 民自治的基础, 也是村 (居) 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能够更好地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社会事务。

对公民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 我国宪法和法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宪法》第111条第1款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第1款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第12条第1款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同样, 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8条中也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 “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由以上规定, 我们不难发现, 选举基层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成员的权利, 是公民选举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切实保障公民依法行使这项权利, 才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很显然, 在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施行已有十多年 (若从其试行算起则有二十多年)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施行已有二十多年之后, 仍将其所赋予公民的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这项重要权利排斥在选举权之外, 只能说明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现行教材实际上已经涉及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选举。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一框中, 教材在介绍目前我国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活动时, 列举了“在社会事务方面, 有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 (第17页) 。在讲《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 教材写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第24、25页) 但只是把它作为村 (居) 民自治的一个方面即民主选举的活动, 而未能将它明确地纳入公民选举权的内涵之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 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中学教材, 相当多的高校教材和宪法学著作, 也没有将选举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权利作为选举权的内容。

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实践, 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必须严谨、科学。这样才能彰显学科理论的逻辑力量, 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科学的政治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千帆主编.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选举政治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教学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新课教学

一、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

真对待。

3、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选举与我无关”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探究活动2: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民主权利。选谁不选谁由我说了算,谁对我好,我就选谁。

学生思考回答

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民主权利是正确的。选谁不选谁由我说了算,有一定道理。“谁对我好,我就选谁”这就不对了,是公民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我们要正确行使选举权,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应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只有这样,才能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感受政治生活

某村进行村民委员会主任选举,选民投票前的心理和想法 1他热心为大家服务,承诺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我们最关注的 2他人缘好, 他当选的可能性最大 3他为人老实,心眼好,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4他为人正直,办事出自公心,不谋私利,不怕得罪人 5他办事能力强, 所作的承诺,能给我带来实惠

6他曾经向我承诺,如果投他的票,他当选后会特别照顾我 7没有一个是我看中的,我谁都不选 8选谁还不是选,无所谓

9”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当然要投我兄弟的票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板书设计:

一、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的一票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及其各自优缺点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3、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2、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作业设计:作业

美国选举政治的新价码 篇6

这是一个“大钱”的时代,美国政治从未像今天这样热烈拥抱企业和私人捐赠。有人说,这是件好事,因为金钱是民主实践的关键;也有人说,这太糟了,因为金钱是孕育腐败的温床。

“大钱”时代

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前联邦选举委员会委员、共和党人特雷弗·波特认为,政治充满了铜臭味,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总统,接受的捐赠越多,腐败的几率越大;太多的利益集团正打着爱国的旗号,试图改变选民对能源、医疗和国防的观点;如果不满足那些慷慨解囊的财团、富豪的愿望,他们可能连合众国的“国父们”都敢背弃。

波特是2002年《两党竞选改革法案》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该法案主张对选举中大量存在的“软钱”进行限制,堪称美国30年来竞选融资改革的里程碑。

另一名共和党人、律师吉姆·波普是波特的“死对头”。8年来,他致力于将《两党竞选改革法案》拉下马,3次将之告上最高法院,并最终获得成功。

波普对选举中的捐款限制深恶痛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他还是法律界一名“新兵”时,就在各种场合呼吁取消选举捐赠限制,并帮一名在校大学生打赢一场官司。该学生因在学生会竞选中“开支超过学校规定”而受到起诉。

波普相信,更多的竞选开支,更大数额的捐赠,更多财团、富豪以及外部团体的参与,将有助于人们或公开或隐秘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事实上,他不认为美国的民主体制中存在什么“外部”团体,“全民参与”才是美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所在。

捐款不受限制,势必造成选举开支膨胀,波普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大多数人不知道谁是代表自己州的议员,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何党何派。造成这种“忽视”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缺乏关联度”。而竞选开支越高,意味着更多个人化诉求将受到关注,它们往往与选民休戚相关,以此为突破口,选民或会关注其他事务。

若在几年前,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会对波普的上述言论嗤之以鼻。可这两年的选举景观分明在朝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一些限制企业和社团利用金钱随心所欲选出或淘汰某位候选人的法律正在被废除,而新势力如“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正在迅速壮大。

“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最早出现于2010年选举周期。互动政治中心数据显示,当时共有84个这样的委员会,共筹款6500万美元;而截至今年8月23日,已发展到797个委员会,共筹款3.49亿美元,其中60%的资金来自100名捐赠者。波普预言,在未来的选举周期里,“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的资金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由此,他宣称,继“镀金时代”之后,一个新的“大钱”时代已经开启。

“内”、“外”改革

波特和波普的观点针锋相对,究竟谁是真理捍卫者,谁是改革破坏者,不好说。不过,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二人的从业经历清晰地展示了各自立场的形成轨迹。

波普涉足选举领域恰恰是通过所谓的“外部”团体。1980年选举前夕,他担任总顾问的“全国生命权利”组织向选民推介各位候选人在堕胎等社会问题上的观点。人们普遍认为,里根和12名新共和党参议员的胜选得益于这个组织的宣传。联邦选举委员会由此裁定该组织违法,波普提起上诉,最终获胜。此后,波普多次为共和党选举效力,但根基始终在“外部”。

波特进入选举领域比波普晚5年,但一脚便踏入核心部门。时任副总统老布什准备参加1988年总统选举,他指派波特所在的事务所做先期调研。当时,波特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律师,但后来成为布什竞选团队副总顾问。初选期间,布什的对手帕特·罗伯逊违反规定,利用自己公司的飞机和广播网络展开选战,令波特震惊。即便后来布什胜出,他仍忿忿不平:“布什遵守规则,罗伯特却公然违规,且不受任何处罚,我们的选举体系出了问题。”

同一个选举体系,波普认为它不够开放,将部分团体拒之门外,他选择将联邦选举委员会告上法庭,从外部实施“打击”;波特认为它疏于监管,无法保障游戏公平,他决定加入联邦选举委员会,从内部予以“修补”。

联邦选举委员会由国会创立,主要任务是落实水门事件后制定的各项竞选融资法案。委员会有6名委员,两党各派3人,所有决议均需多数同意方能通过,可一旦涉及党派利益,往往陷入僵局,以致于沦为美国政府机能失调的象征。波特曾尝试改变这一面貌,但屡屡受挫。

1995年秋,波特离开联邦选举委员会,到牛津大学教书,同时潜心研究其他选举制度,希望找到更好的融资模式。重返华盛顿后,他拜访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得知后者正联手另一名参议员拉斯·法因戈尔德,欲推动一项新选举融资法案,旨在禁止“软钱”,规范政治广告。此法案正中波特下怀,但凭他经验,料定难获最高法院通过。

随后几年,他义务帮助两名参议员改写法案,使之在2002年终获通过。这就是《两党竞选改革法案》。

法案中限制企业和社团提供竞选资金的条款引起波普强烈不满。这个以另一种方式致力于选举融资改革的对手,凭借同样执着的精神,促成最高法院于8年后推翻先前决定,宣布《两党竞选改革法案》中所列限制无效。

对此,波特表示,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没有一个参加过公职竞选,故而意识不到不受限制的捐赠将引发各种腐败;波普却认为,法官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决,恰恰说明他们太明白政治是怎么回事了。

在丑闻中前进

政治捐赠并非天生罪恶。从原则上讲,接受政治捐赠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问题多多。

18世纪中期,当职业政治家代替富人管理国家后,他们很快发现生财之道:让政治捐赠者担任政府官员。这么做自然无法保证公务员的质量,但直到1883年詹姆斯·加菲尔德总统遭一名谋官未成者刺杀,美国才出台防止官员升迁与政治捐赠挂钩的《彭德尔顿法案》,却在无意中将政客们推向另一捐赠渠道:大企业。

工业革命令石油、钢铁、铁路、金融等行业欣欣向荣,为获得优惠政策,尤其是保护性关税,各大企业不惜向选举投注重金,种种腐败,层出不穷,以至于记者戏称“这名来自标准石油的参议员”、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里为国会明码标价。1904年,泰迪·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中怒斥“腐败是自由政府最大的敌人”。1907年通过《提尔曼法案》,禁止任何企业为自身利益向政客捐赠。

此后几十年,不断有新限制出台,至水门事件曝光,监管力度达到顶峰。这一事件牵出一系列捐赠丑闻,比如用政治献金换取大使职位、谋求政府提高行业补贴等,共31位来自ITT和美国航空等企业的高管被指控违规捐款。

1974年,国会出台史上最严厉的竞选融资规定:要求在总统选举中公布竞选财务报告,同时不但限制竞选捐赠,还限制竞选支出。两年后,最高法院驳回关于竞选支出的限制,但要求国会必须避免竞选过程中出现腐败。

然而,什么是腐败?明目张胆的贿选自然是腐败,但更多情况下,它面目模糊,难以分辨。弗莱德·维尔瑟默是“民主21”组织负责人,水门事件后一直致力于加强对政治捐赠的控制。他说:“这是一个合法的受贿体系,复杂而微妙,大家心照不宣。我不必开口说我要什么,因为你知道我要什么。”

政治捐赠的历史就像一个钟摆,眼下正朝着放松监管的方向摆动:更多的参与者熙熙攘攘而来,就像波普期望的那样;同时,更多的腐败已经蠢蠢欲动,就像波特担心的那样。波特阵营断言,宽松的时代制造丑闻,丑闻成就新的规则——古老的政治周期将再次重复。正如维尔瑟默所言:“看看历史,竞选融资法案的发展总是在丑闻中诞生。”

选举政治 篇7

村委会选举制度推行以来, 农民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带有很强的局限性的, 依然有许多村民表示很冷漠甚至带有抵触情绪, 导致最终的选票根本不能表现实际情况。目前的村委会选举中有很复杂的利益、情感关系, 因此选举过程中会出现和中现象, 打消了村民选举的积极性[1]。而村民选举也是我国政治的一部分, 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但是目前的选举水平还远远不足, 政治冷漠依然很普遍,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 自愿放弃选举权

也就是不参加村民选举, 不投票。调查显示, 我国农民在选举中弃权的现象一直很严重, 在村民选举中每次都投票的有10.9%, 偶尔投票的有32.8%, 不投票的有45.3%, 可以看出有大约一般的农民保有政治冷漠态度。而村委会对这项工作也不重视, 没有让农民意识到村民选举的重要性, 导致有的村民拿到选票后忘记了投票[2]。即使参加了投票的村民中, 也有一部分是收到了利益驱动的, 调查的数据也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二) 自愿放弃被选举权

农民对被选举权的重视甚至还没有选举权高, 而在一些贫困地区, 农民刚刚达到温饱线, 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的需求, 对于选举与被选举都非常冷漠, 甚至害怕参与政治。例如江苏省的调查显示为, 有18.6%的农民在五年内参与过干部竞选;81.4%的人没有参与过干部竞选。而在参加的村民中有38.2%的人是并不想参与的, 总体的农民参与政治意识水平偏低。而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省份尚且如此, 那么西北省份的农民参与政治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2]。

(三) 对选举结果漠视

之所以实施民主选举制度, 目的是为了让村民选出自己心中合适的人选, 要求村民明了选举事项, 知晓参选情况, 有独立的意识, 直到选举后果, 符合这些条件的选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举, 选举结果才会有效。但是目前村民的态度很不积极, 在投票时有40.8%的村民觉得这是对社会有理的事情, 44.8%的村民觉得这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14.2%的村民则表示是在应付, 至于结果是谁并不重要[2]。

(四) 在外务工人员投票不被重视

如今, 许多年轻的农村人都进入了城市打工, 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与小孩, 在理论上, 青壮年才是农村事物的主体, 在村民选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农村中的青壮年由于常年在外, 不会因为为了参加选举而特意回来, 一般都是委托别人代投, 这就成了被委托人的意愿, 而有些村委会也不很重视在外务工人员的选票。例如某村庄的调查显示, 有91.3%的在外务工人员不会专程回来投票, 而在将选举权交给别人的时候也不会重视, 不会特特意表达自己的意愿, 选谁由委托人决定[3]。

二、村民政治冷漠的原因

(一) 政治冷漠是理性村民的合理选择

农民的行事一般考虑的只是利益最大化, 而参加选举是要耗费人力与物力的, 因此农民需要加以考虑, 计算成本。如果村民发现自己的选票对结果影响较大, 那么他内心深处就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反之, 如果村民觉得自己的选票投与不投都没多大关系, 那么他一般就会敷衍了事, 能避则避。另外, 在农村里, 选举结果有时是可预见的, 而自己的一票是无关紧要的, 即使投给了别人也没用, 因此失去了投票的兴趣。例如在一次调查中, 许多村民都表示, 没有兴趣去投票, 因为候选人看上去都一样, 谁当村长都是这个结果, 自己懒得跑一趟, 还不如搭个便车[4]。

这种消极的现象时间长了会让村民看不到民主选取的积极性, 对村委会选举会越来越冷漠, 越来越消极, 认为所谓的民主选举只是形式而已, 结果不由自己决定。同时, 这种思想是可以传播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表达出了消极的思想, 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持有此想法, 于是冷漠的人越来越多, 采取一样的行动, 想寻找安全感。

(二) 制度的路径依赖导致村民的惯性冷漠

路径依赖是指政府颁布新的政策时, 这一政策形成的模式会被一直延续下去, 直到有足够强的力量将最初的惯性打破。而村民的政治冷漠即使如此, 长期以来, 我国农民的地位非常低下, 封建注意下的臣民思想根深蒂固, 涉及不到政治, 因此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对政治有一定的排斥。在规定中, 村委会是由村民共同选举出来的, 上级政府不得干预, 而在实际生活中, 干预的界限划分不清楚, 分不清什么行为应该指导, 什么行为不该指导, 并且村委会的运行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所以说, 村委会的权力运行依然是向上的。因此, 一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违背了设置的原意, 导致村民的民主权形同虚设, 因此农民干脆选择了政治冷漠。

(三) 权利的非均衡状态导致农民心理上的冷漠

个体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拥有的权利与资源, 这就是权利的非均衡, 长久以来农民都处于弱势, 没有话语权, 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统治者的权力越来越大, 而农民的权利却日渐消失殆尽。而农民由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就会对政治产生抵触心理, 丧失了权利意识, 对推行的民主选取制度不以为然, 因此也无法体会到选举的重要性。此外, 在农村, 一个村民的意愿是无法决定结果的, 这需要绝大多数人同意才能产生结果。但是农村的选举机制并不完善, 整个过程还有许多漏洞, 上级政府的干预过多, 因此村民会觉得自己处在了权利不对等的地位, 觉得跟以前没有区别, 而农民由于随遇而安的个性也不会去打破这一制度, 只好选择政治冷漠[4]。

三、改变农民政治冷漠的制度期待

村委会选举制度想要推行就必须要得到农民的参与, 否则就是形式上的规定, 没有实质作用。同事, 村委会选举制度中村民参与情况也反映了我国民主建设的水平。而如今的村民冷漠现象不利于我国基层民主的建设,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村民从心理上接受选举制度, 认识到选举的重要性, 完善选举流程, 保证村民投票的公平。

(一) 完善秘密投票制度

选举的关键在于选票, 但是在农村中, 人们之间的感情因素很重要, 许多人碍于情面不便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外, 人情世故往往也决定了村民将选票投给谁, 如果投的人不当, 很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以后的改革中要加强投票的保密性, 防止外界条件干扰村民投票。让投票能表达出村民真正的心声。

(二) 严格规范委托投票行为

目前的委托投票不被人重视, 也无人监管, 有时候还会被人利用, 所以要设置委托投票监管制度, 外出务工人员在进行委托投票时要求委托人、被委托人、委托书缺一不可, 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政治权利, 让他们体会到选票的重量而不得不慎重考虑。

(三) 均衡权利, 理顺乡村政治关系

目前的村民自治结构包括了:党委组织、村委会等, 外部结构有乡镇政府, 而在村委会选举中, 乡镇政府的干预是对选举结果影响较大的[5]。因此, 要划清各个权力机构的职责范围, 避免出现权利交叉, 保证各机构权利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沟通, 使村委会选举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激发起村民参选的积极性, 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意愿。

参考文献

[1]唐华容.影响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政府管理因素分析——以湖南维新村为个案[J].黑龙江史志, 2010 (19) :12-15.

[2]任秀珍.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以新河村为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4) :18-23.

[3]曹胜.制度与行为关系:理论差异与交流整合——新制度主义诸流派的比较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4) :32-36.

[4]吴晓文.政治学视野中的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一个文献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25-28.

选举政治 篇8

(一) 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着消极因素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等的复杂综合。 (1)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消极的政治意识在许多农民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选举是官方安排, 选不选、谁当选, 都无所谓。”正是抱着这种心态, 许多农民不愿得罪人, 被动地配合着农村人大代表选举, 这就使农村人大代表选举异常艰难。

(二) 市场经济不发达, 农民民主意识觉醒迟缓

一般来说, 民主意识的觉醒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是成正比的。目前,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市场经济不发达, 相当部分农民仍然在土地上为生计操劳。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 怎么还有精力顾及诸如“该投谁的票”之类的事, 因此他们对选举的冷漠也是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 农村商品经济不成熟导致农民民主意识觉醒迟缓, 因为民主总是与商品经济相伴随, “民主政治过程不外乎是商品经济的过程在政治领域中的反映和投射。”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不过是商品经济的原则, 规则在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运用 (2) 。从根本上讲, 农民的权利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最终要靠农村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来推动。

(三) 现行选举制度存在着设计缺陷

目前, 随着各地方城镇化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谋生, 无形中增加了选举工作的难度。按照现行选举法规定, 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无法就近参加选举, 必须回乡参加选举, 这意味着相关的费用只得由他们自行承担, 反而要因选举而损失金钱。他们对选举的冷漠也在预料之中, 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 在农村人大代表选举时, 大量的外出农民基本上是放弃, 或者请别人随便乱投。现行选举制度中的设计缺陷使他们原本不多的选举热情逐渐消减。

(四) 农村人大代表自身素质与作风存在问题

农村人大代表同样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代表自身素质的高低, 是能否有效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和重要保证。目前, 农村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离农民的期待还有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农村人大代表文化偏低, 理解能力弱。他们对新农村建设中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懂得不多, 理解不透, 难以在村民中间及时有效地宣讲, 因此村民对这样的代表往往颇感失望。第二, 农村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弱,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的作用小。目前, 许多农村人大代表往往只是机械的参加会议, 也提不出有价值的议案。在闭会期间他们又忙于自己家庭生产经营, 无法经常性的反馈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无法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同时, 一些农村人大代表作风使群众反感。与农村群众打成一片是农村基层人大代表的基本道德操守。然而, 不少农村人大代表往往把人大代表身份当成光宗耀祖或跻身上层社会的手段。在农民群众面前摆架子玩特权, 一些农村人大代表甚至与乡村帮派势力勾结起来非法聚财, 农民群众为之深恶痛绝, 在选举时他们往往弃权或乱填选票以示抗议。

二、对策思考

(一) 人大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促进农民政治民主意识的觉醒和高涨。

民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 从经济民主走向政治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决定农民正确行驶民主权利的关键还在于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促进农民民主权利意识的觉醒, 这是破解农民对人大代表选举冷漠的关键环节。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市场化并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使农民的一切生产经营行为都面向市场, 让农民逐渐树立市场观念, 逐渐告别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二) 加强对农民民主政治教育

毛泽东曾说过, “对于农民而言, 政治知识主要靠灌输 (3) 。加强对农民民主政治教育强化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 是改变农民对选举的冷漠现状的必须途径。首先, 要深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全选举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意义, 增强参与选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 要注重选举知识的宣传, 用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持久的灌输, 使农民产生基本的民主意识。最后, 还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令、制度等教育, 使他们熟悉政治生活, 知道如何参与选举, 敢于揭发选举中的舞弊行为。

(三) 规范现行的选举制度

目前, 外出农民由于经济成本的考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返回原籍参加选举, 而选举制度的硬性规定使外出农民难以行使民主权利。因此, 让外出农民在日常工作地和生活地获得选民资格, 为他们参与选举提供便利, 这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行选举制度应根据社会形势变化, 为外出农民方便参加选举提供制度保障。

(四) 不断提高农村人大代表自身素质, 转变工作作风。

首先, 各地方要加强对农村人大代表的学习教育,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当前, 针对三农问题, 主要着力提高人大代表知民情懂民意的能力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及化解村民矛盾纠纷, 协调农民利益关系的能力。通过培训, 把农村人大代表逐渐变成基层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得力助手和农民中的主心骨,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带头人。

其次, 要不断转变农村人大代表的工作作风。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法制等措施促使农村人大代表恪尽职守,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对那些作风漂浮群众不满意的人大代表要敢于问责, 在必要时依法罢免。

参考文献

①《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 北大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61页。

②《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 北大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07页。

选举政治 篇9

摘要:大众传媒与政治选举是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诞生地,在诞生之初就大量运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民主选举,并且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将大众传播的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政治选举中。可以说,对大众传播手段的运用是否合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举的成败。

电台成就了罗斯福的“电台总统”形象,电视成就了肯尼迪的“电视总统”形象,互联网成就了奥巴马的“网络总统”形象。事实证明,当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技术手段跻身主流,或占据传统大众传播领域的相当份额时,就必须予以重视。如何充分的利用大众传播的手段,进行最广泛的传播,并且调动最广大选民的积极性,就成为政客们应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大众传播美国总统选举新媒体

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选举概述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1.1报纸从职业和教育程度来看,阅读报纸的阶层可以说是媒体中幅度最广泛的。报纸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大、灵活、及时;对当地市场的覆盖率高,易被接受和被信任。而其缺点则主要在于传递率低、保存性差、传真度差、传播版面太小易被忽视。

1.2广播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的广播的特性首推时效性。报纸由于广播的出现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是时效性被夺走。广播可以向全国,也可以向特定的地域做传播。总体来看,广播的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成本低。其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展露转瞬即逝,表现手法不如电视吸引人。

1.3电视电视是现代传播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电视传播有其他媒体不可比较的示范效果,常常成为话题的创意作品也肯定被电视传播诱导出来。电视媒体的主要优点是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富有感染力,能引起高度注意,触及面广,送达率高。而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即逝,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1.4互联网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传播的“共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特性等。

2大众传播的政治作用

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这种社会作用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的政治选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传递政治信息政治社会化是一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个人之所以在一个社会体系中能够学到关于个人与政治体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正是因为政治信息在该社会体系里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2.2灌输政治思想大众传媒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政治知识与信息,而民众个体在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认同方面,大众传媒有助于政治体系的成员树立起共同的目标,激发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

2.3统一政治规范大众传媒提供大量信息向社会成员灌输主导价值观念,使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进而维护现实社会秩序。大众传媒的显性效果是帮助受众与外界信息作最快最佳接触,而隐性效果则是对受众的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向背、认知结构进行说服与改变。

2.4传承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关于政治的态度、感情、信仰及观念。大众传媒是除去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之外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的主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了解到了许多过去无法了解到的关于国家、政府、统治阶层、政党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内容以及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

2.5监督政治环境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现实,反映公众意见和呼声,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大众传媒在维护稳定的选举秩序、保证选举的公正性、促进选举信息的流通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3不同时期美国总统大选对大众传媒的运用

美国历史上媒体参与大选发挥作用有“四部曲”,可以粗略的分为纸媒时期、广播时期、电视时期、互联网时期。

3.1纸媒时期报纸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运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经济有一个很快的发展阶段,19世纪末,美国的报纸媒体已经发展起来了。在纸媒时代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普利策很早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十八岁就参加了纽约林肯第一骑兵团,二十二岁被选举为密苏里州的立法委员。后来又先后担任过自由主义运动组织秘书、圣路易斯的警察长、国会议员等职务。他承认:“我热衷于政治也许是太过分了,以致不考虑到个人的享乐。”在当时,虽然普利策知道自己以一个外来的犹太人移民的身份,无法跻身于最上层的美国政界,但他始终没有泯灭自己的政治热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永远当不了总统,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不过,有一天,我要自己挑选一位总统。”他一直将报纸作为帮助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竞选总统的工具,以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普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①他是个老实人;②他是个老实人;③他是个老实人;④他是个老实人。普利策的《世界报》帮助了克利夫兰总统入住白宫,纸媒时期报纸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电台时期广播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运用电台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而首先在政治竞选中使用广播电台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参选当纽约州州长时是第一次用电台。他隔三差五地跟大家用电波聊天,我是谁谁谁,我为你服务,非常体贴,非常谦恭,跟大家很知心。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这样,广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罗斯福当选总统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波穿过寂静的夜空,传递思想,平抑创伤,凝聚人心。

3.3电视时期电视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运用电视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第一次得到使用是在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肯尼迪总统利

用电视进行了一系列辩论的播出,此后,美国总统竞选进入了电视时期。

1960年9月26日晚,在芝加哥的CBS演播室里,肯尼迪与自己的竞选对手,已经在艾森豪威尔内阁中当了8年副总统、与赫鲁晓夫进行过厨房辩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面对大约7000万电视观众(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大多数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民众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据了上风,但事实恰好相反,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出来,肯尼迪占据了上风,他看上去更加轻松,更有自制力。而镜头前的尼克松却显出害怕的样子,脸色阴沉憔悴,脸上的剃须粉被汗水冲出音乐的沟痕。

肯尼迪借助电视媒体的获胜,原因在两个方面:1、当时美国共有7000万电视观众,这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成人是通过电视观看总统竞选的辩论,虽然那些少部分通过广播收听总统辩论的公众会认为是尼克松赢得了大选。2、通过电视转播的个人魅力的展现。虽然尼克松可以打经验这张牌,但他不是肯尼迪个人魅力的对手。而且正如许多政治家自那时以后所认识到的一样,用电视转播,一切都是风格,风格高于实质。这是电视这种视听结合媒介的特点所在,而肯尼迪正是运用(适应)了电视媒体的特性而取得了选举的胜利。肯尼迪赢得总统竞选很难说究竟是不是由于电视媒体的作用,但不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历史就这样选择了通过电视辩论展现形象的肯尼迪。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也从此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必要环节。

3.4互联网时代美国总统竞选对网络中的运用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的传播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互联网—诞生了。从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开始,美国的总统就与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默多克帮助戈尔总统建立DIY个人视频网站,小布什利用互联网博窑进行政治营销,直到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互联网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具体而言,奥巴马在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3.4.1官方网站:官方网站包括对候选人及团队的详细介绍、施政纲领的宣传、重要议题上的立场、官方blog、在线捐款和在线商店、媒体报道和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奥巴马的官方网站为他打造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MyBO)。奥巴马官方网站47%的访问流量来自这个社区,其次才是首页(40%流量);而麦凯恩官方网站访问流量95%来自首页。

3.4.2个人博客:奥巴马通过网络博客为自己鲜明地树立起清新、年轻、锐意进取的候选人形象。拉近了选民与自己的距离,更具亲和力更有竞争力。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都生动演绎了博客在总统竞选广告战中的重要性

3.4.3社交网站;除了建立官方网站,更要在最热门、最聚集人气的web2.0网站如Facebook、Myspace、Youtube、Twitter和Digg树立奥巴马的化身或者频道,让选民在自己最常用的互联网应用中就能接触到奥巴马的信息,就能与其他奥巴马的支持者建立联系与互动。奥巴马更在一系列小众细分的SNS网站上建立档案和频道,这些社交网站包括黑人社区、拉美裔社区、亚裔社区、基督徒社区和同性/双性恋及跨性别者社区。

3.4.4E-MAlL病毒营销:病毒式营销是指发起人发出产品的最初信息到用户,再依靠用户自发的口碑宣传,由于他的原理跟病毒的传播类试,经济学上称之为病毒试营销,是网络营销中的一种常见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经典案例是一封名为《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的邮件到处传播。邮件内容甚至非常有针对性的采用了中文,非常详细的阐述了奥巴马当选对美国当地华人选民的好处,最后他们说“请将这封信尽快转送给您的亲朋好友,并烦请他们也能将这封信传下去。这是您在最后几天里所能帮助奥巴马参议员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3.4.5网络广告营销:奥巴马在互联网传播投放上的花费不到10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花在了关键字搜索(Google Adwords)上,通过日常搜索行为将选民引向自己的官方网站。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传播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政策立场的批评等。奥巴马购买的关键字还包括热点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

4结论

在政治传播中顺应时势潮流,适时运用新媒体的意义

纵观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大众传播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重大,并且是政治营销的主要工具和战场。每一次新媒体的诞生,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媒体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还给人类的传播秩序、传播心理都带来的不可小觑的非凡意义。

而网络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它最大的特点是一改过去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为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传播者和受众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一传播者可以变成接受者,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网络传播打破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真正体现了“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和“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参考文献:

[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明安香主编.《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陶丹.张浩达.《新媒介与网络广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阂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8][美]沃纳·赛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10]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

上一篇:智能住宅区下一篇:猪肉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