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2024-10-07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共7篇)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篇1

现如今,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 一些小医院甚至超出50%, 因此, 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等;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等。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 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1. 药物经济学概述

1.1 药物经济学定义

药物经济学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1.2 药物经济学的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 国外一些学者开始将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应用于卫生服务项目, 提出为了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必须采用成本与效益的比较。1992年, 美国创刊了《Pharmacoeconomics》杂志, 使药物经济学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95年已有5个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意大利, 西班牙) 制定和颁布了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 (Guidelines) [4], 明确了药物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比分析与评价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 (如手术或理疗等) 方案, 不同的临床药学服务 (如TDM) 的经济效果, 从而做到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药经费。

我国已在近年开始引进药物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虽起步较晚, 但是这种旨在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卫生服务效率的药物经济学新方法在我国得以广泛宣传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卫生服务人员对其产生了兴趣, 这有利于药物高效、安全、经济地为病人服务, 减轻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

1.3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4种:最小成本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

1.3.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1.3.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 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

1.3.3 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1.3.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2. 我国药费增长的现状

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而持续增加,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药的发明、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药品费用增长存在合理的因素, 但因药品有着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经济学特性, 也就形成了药品费用过快增长的诸多不合理因素。

2.1 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定价过高

目前, 我国存在药品费用过高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违规操作, 虚报成本, 造成政府定价虚高。二是替代药品泛滥。按现行药品定价办法, 国家批准的新药可以高于成本定价, 目的是鼓励企业研发新药。但有些企业把一些常用药品改头换面申报新药, 从而获得较高的价格。

2.2 医院药品收入加成机制成为药品费用过高的放大器

目前, 医疗机构按批发价格购入药品, 以零售价出售给病人, 批零差价幅度规定为西药的1 5%, 中成药2 0%。对医院来说, 越是价格高的药品, 药品差价越大, 取得的差价费用就越多。医院为了增加100元的收入, 需要出售666元的药品才能获得。这就使得医院乐于使用价格较高的药品。

2.3 与经济利益直接挂购的处方行为

在医药代表或医药促销人员的“公关”下, 医生也喜爱在开处方时选用价格高昂的药品, 因为这样不仅间接符合医院的要求, 而且医生本人得到的“推广费” (药品回扣) 也越多。据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医院医生1年所得的药品回扣一般情况下有l万多元[5]。由于医生与病人形成的是一个信息显著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 作为代理人的医生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为获取这些租金 (药品回扣) 而采取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的败德行为。我国对医生处方的医德行为缺少相应有效的规范措施, 因而导致开贵药和大处方。

2.4 合理用药的理念缺乏。

药物经济学支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临床药学是以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是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临床药学的核心工作即药师下临床还没有真正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临床合理用药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抗菌药物的滥用, 药量不足及过量、重复给药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诸如此类的不合理用药导致了药品费用成本上升。

3. 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过度上涨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增长过快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药物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 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 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 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3.1 指导药品科研、生产、经营

企业新药的研制、生产、定价和流通药品生产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 在药品定价的同时, 引入药物经济学的指导。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申报新药时必须提交P E评价报告, 而中国尚未将此作为考核指标。如此一来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 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并且促进医院内制剂的发展, 因为制剂作为科研的发源地, 许多老药、老协定处方不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更以疗效好、副作用小、稳定性强、价格低受到了病人的喜爱, 资源可谓丰富多彩, 这药源的积淀, 蕴藏着极大的商机, 它不仅带来了旧剂型的改进, 也增强医务人员与药剂师强强联合, 在注重旧剂型的同时, 也将科技成果转让为知识产权, 不断地向制药企业输送新药开发的信息, 必将进一步降低药品的费用, 使在满足社会人群防病治病的同时获得企业自身的利益[6]。

3.2 协助医生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

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协助临床医生、药师在临床治疗决策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利用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帮助临床医生、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 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 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3.3 制定合理的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 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 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3.4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 开始实行“总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路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 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3.5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 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 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 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3.6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 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 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 尤其是药品服务, 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4. 展望

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它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医院及药厂的各个角落, 只是暂时还没有被人们充分地认识, 就其本身而言, 也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修正。

药物经济学把药物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高效性、适用性置于同等位置, 可为进行合理的药品定价、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和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相应的依据, 它一方面保障患者的健康, 另一方面又能有效的降低药品费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对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际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必将使药物的利用更加趋于合理,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最经济、合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 控制医疗药品费用过度增长。方法:依据临床科室合理、安全、周密地制定出公费医疗报销范围, 规范医生用药, 发挥药师作用, 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结论:医院药品比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过度增长,控制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 21 (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 41 (65)

[3]史宇广.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介绍[J].中国药房.1997, 13

[4]TelleyCR.Pharmacoecoromicsprinciple[J].AJHP.1995, 52:1871

[5]胡晋红.医院药学[M], 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ll2~l25

[6]孟光兴, 邱家学.药物经济学在药物开发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4, 13 (2) :18~19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篇2

1 药物经济学的定义

药物经济学的定义是指药物治疗的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描述和分析的成本和效果。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目前大部分学者通常大都按4类方法, 即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研究。

1.1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最小成本分析

作为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最小成本分析, 是医务工作人员在临床医药实际工作中, 通过应用药物治疗, 进行全面观察药物疗效, 在治疗条件和药物全部相同时, 进行观察药物疗效和成本, 看哪些药物疗效最好、成本最小。但必须说明两种或两种药物以上, 运用不同的方法, 治疗同一种疾病, 治疗所得结果, 通过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再通过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最小成本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

1.2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成本效果分析

作为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成本效果分析, 是一种对药物进行全面经济评价的方式, 是对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 康复疗效差别和应用药物成本差别的一种对比, 是疗效增加与应用药物成本是否增加的一种对比形式。这种治疗结果不能用金钱单位来表示, 要采用临床诊断标准、疗效指标来表示。成本效果分析对比价值通常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成本与效果相互比较是第一种方法。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常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手段是额外成本和额外效果相互比较。这是其中的第二种方法。

1.3 作为成本效用分析

是药物经济学在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其与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有很多类似之处。成本效用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基本都是用金钱来衡量成本, 结果也大都运用临床诊断标准、疗效指标来作为最后结果的衡量指标。两者之间不同的地方是成本效果分析是一种比较单纯性的生物量化指标;而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通过学习, 可以运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成本效用分析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不同疾病影响患者生活的不同方面的比较。作为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众说纷纭, 有在于进一步的探讨。

1.4 成本效益分析

是一种成本和结果都是用金钱的形式来量化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成本效果分析的区别是结果以金钱形式表现出来, 其优点是具有普遍性、直观易懂。作为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成本效益分析。在医疗卫生系统应用很少, 因此, 笔者在这里不再多加赘述。

1.5 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具体实施的十个步骤

实施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步骤有如下10个方面去完成: (1)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研究的观点; (2)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研究的问题; (3)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治疗方案和结果; (4)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5)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金钱作用; (6)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药品资源的不同; (7)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结果事件的概率; (8)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决策分析; (9)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进行现金或成本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明确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其他问题。

在掌握以上这10个明确的同时, 明确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来自于国家、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工作人员、患者等多个方面。只有掌握运用好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观点和方法, 才能真正做好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

2 认真学习、了解、掌握药物经济学, 在药品费用上涨方面要努力控制

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 十分注重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成本问题, 而且也十分注重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药物治疗效果。应用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 做好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工作, 可通过下面几个措施去实现:

2.1 帮助引导药品生产厂家研制生产新的药品

要指导药品生产厂家, 遵守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原则, 在国际、国内经济市场竞争中, 药品和保健品的需要, 决定于药品和保健品的价格和质量。因此, 作为制造商, 要尽可能的比医学研究生产出的药物成本低效果好, 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通过患者大量广范的应用来获取利润。研究生产药品厂家要结合药物经济学研究内容, 做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的决定。

2.2严格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制度

在我国因公费医疗用药报销, 购药后不用造成药物过期浪费时有发生。因此, 作为用药报销范围既要考虑到临床需要, 又要考虑到经济等综合因素。作为医疗保险行政部门要参照药物经济学的理论, 加大对成本低效果好的药品给予公费医疗报销的决定。

2.3 加强医药机构管理、规范医生处方用药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 严格控制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处方剂量, 尽力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 要求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尽可能应用价格低、疗效好的药物, 将药物经济学的理论灌输到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脑海中, 以使药物费用降至最低水平。

2.4 在医务工作人员的处方用药中, 药物的处方原则一定要明确规定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对某种疾患者者, 要对症治疗, 不要盲目乱用药物, 要做到“靶向治疗”。处方用药要针对性要强, 目的要明确。

2.5 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重。引导患者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也是医务工作人员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3 结束语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课题, 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上是笔者在药物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一点肤浅认识, 以供大家参考。真正做好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 还要医务工作人员要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作为价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品生产厂家的管理, 降低药品生产成本。作为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及医院的资金支持。针对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因素, 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 才能真正发挥好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新药物经济学及其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J].健康导报 (医学版) , 2014, 18 (1) :49-50.

渔用药品的选用和真假辨别 篇3

1.1 渔用药品的定义

渔用药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改善养殖水体质量, 以及提高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1.2 渔用药的分类

目前, 渔用药品大多数以其使用目的进行分类, 可分为八大类。

环境改良剂:以改良养殖水域环境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 包括底质改良剂、水质改良剂等。消毒剂:以杀灭水体中的微生物为目的所使用的药物, 包括氧化剂、有机碘等。抗微生物药:指通过内服、浸泡或注射, 杀灭或抑制体内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 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等。抗寄生虫药:指通过药浴或内服, 杀死或驱除体外或体内寄生虫的药物以及杀灭水体中有害无脊椎动物的药物, 包括抗原虫药和抗甲壳动物药等。生物制品:主要指疫苗和免疫血清等。微生态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物, 经培养扩增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制剂, 可以改善和调理微生态, 保持微生态平衡, 调试水产养殖生物环境, 提高其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中草药:指为防治水产动植物疫病或养殖对象保健为目的而使用的药用植物, 也包括少量动物及矿物。其他:包括抗氧化剂、麻醉剂、催产剂等药物。

1.3 渔用药品的特性

药物按照其应用的范围一般分为三大类, 即人用药物、兽药及农药。渔用药品被包括在兽药之内, 但渔用药品有着其明显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其应用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渔用药品虽然可以直接用于水产养殖对象, 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施放在水中。因此, 其药效受水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 如水质、水温等, 这是与人用药及兽用药的极大差别之一。

1.4 渔用药品选用的原则

1.4.1 有效性

首先要看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一般以给药后死亡率的降低情况作为确定疗效的主要依据。另外, 还必须从摄食率、增重率等方面进行比较。

1.4.2 安全性

在选择药物时, 既要注意其疗效, 又要注意其不良反应。虽然有的药物非常有效, 但因其对养殖动物毒副作用较大或对人具有潜在的危害而不得不被禁止使用。原来使用而现在被禁用的渔药有:氯霉素、呋喃唑酮、汞制剂、五氯酚钠、孔雀石绿、杀虫脒和双甲脒、林丹、毒杀芬、甲基睾酮丸、乙烯雌酚、酒石酸锑钾、喹乙醇、虫硫磷、敌敌畏、六六六等。

1.4.3 方便性

人药和兽药大多是直接个体用药, 而渔用药品除少数情况下使用注射和涂擦外, 大部分情况下是直接地群体用药, 投喂药饵或将药物投放到水环境中进行药浴。因此, 操作方便和容易掌握用法用量是选择渔药的要求之一。

1.4.4 经济性

选择渔用药品, 既要看治理效果, 还要看用药后对养殖对象生长有无影响, 对其商品价值有无影响, 更重要的还要掌握廉价易得的原则。

2 渔用药品的选用

每个从事渔业生产者, 要根据自己以往的养殖状况, 提前计划当年的渔业生产, 要提前选购渔药备用。可以到当地的正规兽药或渔药门市直接购买, 也可以外出到渔业发达地区的渔药门市选购, 或者在网络上委托选购, 或者采取邮购的办法。在选择购买渔用药品时必须非常慎重。如果是直接选购, 尽量选择正规的大厂家产品, 结合自己或者其他养殖者往年的使用情况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同类产品。如果是委托或邮购, 尽量找自己熟悉的养殖户介绍, 或者委托当地的渔业部门帮自己办理, 必须做到手续齐全, 尽量订立购买协议, 通过银行汇款, 如果能做到收货后再付款就更万无一失了。

3 渔用药品的鉴别

3.1 检查药品包装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渔用药品包装应当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 附具说明书, 并在显著位置著名“兽用”字样。渔用药品的标签或说明书, 应当以中文注明兽药的通用名称、成分、含量、规格、生产企业、产品批准文号 (进口兽药注册号) 、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用症状或者功能 (主治) 、用法、用量、休药期、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运输与贮存保管条件及其他应当说明的内容, 有商品名称的还应当注明商品名称。

3.2 检查注册商标

注册商标 (图案、图画、文字等) 通常标明在渔用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 并注有“注册商标”字样或注册标记。

3.3 查看“三证”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3.1 生产许可证

包括许可证编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企业类型、注册地址、生产地址、生产范围、发证机关、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项目。

3.3.2 批准文号兽药类别简称+年号+企业所在地省份序号+企业序号+兽药品种编号。

兽药类别简称。药物添加剂的类别简称为“兽药添字”;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剂等的类别简称为“兽药生字”;中药材、中成药、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杀虫剂和消毒剂的类别简称为“兽药字”。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 即核发产品批准文号时的年份。企业所在地省份序号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由农业部规定并公告。企业序号按省排序, 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由农业部公告。兽药品种编号用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由农业部规定并公告。

3.3.3 生产批号一般是由生产时间的年 (四位数字) 、月、日 (各二位数) 组成, 有效期是从生产日期算起的。

3.4 目测鉴别渔用药品真假

粉剂外包装应完整, 装量无明显差异, 无胀气现象;内装产品干燥疏松, 颗粒均匀, 色泽一致, 无异味、潮解、霉变、结块、发粘等现象。

水剂容器应完好, 统一无泄漏, 装量无明显差异, 瓶装瓶口应封蜡, 容器内加规定的溶媒后应完全溶解;溶液应澄清无异物、色泽一致、无沉淀或混浊现象;个别产品在冬季容许析出少量结晶, 但加热后应完全溶解。

片剂外包装应完好, 外观完整, 内装产品色泽均匀, 表面光滑、无斑点、无麻面、有适宜的硬度, 并且经过测试其在水中的溶解时间达到产品要求。

针剂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运输。针剂透明度符合规定、无变色、无异样物, 容器无裂纹、瓶塞无松动, 混悬注射液振摇后无凝块。冻干制品不失真空或瓶内无疏松团块与瓶粘连的现象。

4 选购渔用药品应注意的事项

4.1 保留购买依据

选购渔药, 如果能订立协议或合同尽量订立, 购买时必须开具发票, 发票一定和自己购买的品种、数量、型号等完全一致, 将合同和发票收藏好。

4.2 做好记录

使用渔用药品一定要做详细的记录, 包括日期、时间、天气、水温, 使用水域的面积、水深、养殖的品种, 水域中的存鱼量, 使用渔用药品的数量, 使用的办法, 使用后连续3日内鱼的活动、摄食情况以及水质变化情况等等。

4.3 留好证据

如果将同一种同一批的渔用药品用完时, 将最后一个小包装留存一定量, 并密封保存。

4.4 事故追溯

如果在使用购买的渔用药品出现异常, 立即停止使用, 如果确定是渔药质量问题, 可找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如果使用渔用药品后, 自己并没有使用违禁药物, 可养殖的产品确定是由于用药所致有违禁药物残留, 可对使用的渔用药品进行检验, 查明残留原因, 如果确定是渔用药品所致, 可以找渔用药品供应商或生产厂赔偿损失。

5 池塘养殖生产用药与水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出口欧洲虾的氯霉素事件和多宝鱼事件, 必须引起我们对水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从池塘用药来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 合理用药

正确的用药方法有全池泼洒、浸浴、内服、挂篓挂袋、注射、局部涂抹和间接投药法等。全池泼洒法:是最常用方法, 须做到药物充分溶化和泼洒均匀, 所有个体都接触到药物, 当水深大于1.5 m时, 先泼洒药量的70%, 间隔1 h, 再泼洒余量。浸浴法:用药量少, 是预防疾病、提高苗种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较为麻烦。内服法:对预防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但要防止盲目增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及延长用药时间。

5.2 防止药物残留

即在水产品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残留渔药的原型化合物和其代谢产物, 包括与药物本体有关的杂质。《NY 5070-2002》规定水产品中不得检出氯霉素、呋喃唑酮、己烯雌酚、喹乙醇。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增效剂 (碘胺嘧啶、磺胺中基嘧啶等按总量计) 允许存在于水产品表面或内部的最高量/浓度为100μg/kg。同时要重视休药期, 即最后停止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一些常用药物的休药期:漂白粉≥5 d;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10 d。

5.3 杜绝使用禁用药品

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修复的渔药, 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 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渔药主要或次要成分。

5.4 改进施药方法

内服外用结合:内服与外用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内服药物对体内疾病有较好疗效, 外用药物可治疗皮肤病、体表寄生虫病等。对细菌性疾病, 适宜于内服、外用相结合。中西药物配合使用:中草药结合化学药品能提高疗效, 起到互补作用。药物交替使用: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 会使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应该使用同一效果的不同种药物。

5.5 注意配伍禁忌

药物配合使用能增加药效, 提高治疗效果, 但配伍不当, 将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 降低药效或失效, 甚至产生副作用。常见药物配伍禁忌如使用生石灰遍洒, 再用敌百虫, 将产生毒性很强的敌敌畏, 致使鱼类中毒;漂白粉与生石灰混用, 会使次氯酸离子在强碱性水体中灭活力降低10多倍;磺胺药物不可与酸性药液或生物碱类药物混合使用, 化合药品及抗菌素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 否则失效, 两者使用间隔要在3 d以上。另外, 还要注意药物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如虾蟹类、鳜鱼、鲈鱼、鲶科鱼类、淡水白鲳等对敌百虫很敏感, 应慎用。治疗小瓜虫病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使用后不但无杀虫效果, 反而促使小瓜虫形成胞囊, 并进行大量繁殖, 致使病情更加恶化。

5.6 慎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如使用不当, 在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 也抑制了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由于微生态平衡中有益菌群的破坏, 鱼体抵御致病菌的能力减弱。滥用抗菌药物, 使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施药量越来越大, 且效果不佳。因此, 在治疗鱼病时, 应有针对性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 而不应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菌药物, 以免伤害鱼体内有益微生物菌群。

5.7 提倡生态防病

积极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进行鱼病防治,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大力推广使用“三效” (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 (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 的渔药。

5.8 渔用疫苗

渔用疫苗是动物用药的一种, 通过基于药事法的国家认定、检验等制度保证其品质、有效性和安全性。将疫苗保存在2~5℃的阴暗处, 不可冻结保存。疫苗是通过接种对象体内产生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而有可能因接种对象自身不够健康而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效果。因此要使渔用疫苗最大限度的发挥效果, 平时合理地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在使用渔用疫苗前要与指导机构取得联系并接受其提供的疫苗使用指导书。按指导书要求到指定的出售渔用疫苗的店铺购入所需用量的疫苗。在使用渔用疫苗时, 应请技术人员给予现场指导或经培训人员。

5.9 防治环境污染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本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及专用账册统计数据, 收集本院2008-2011年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手术应用情况, 包括使用品种、规格、数量、金额等。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约定日剂量”为指标的分析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 (2010年版) 、中国国家处方集、药品说明书和我院临床常规用量确定各药的DDD值[1]。

2 结果

详见表1、2。

3 讨论

通过表1了解到我院在这几年中一直在调整麻醉、精一药品的使用品种, 传统的品种如氯胺酮用量下降, 新型的麻醉药如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上升。芬太尼注射液和注射用瑞芬太尼随着舒芬太尼的用量增加, 前二者用量反而减少。该药我院主要用于手术后的短期止痛及抗寒颤治疗[2]。哌替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而不完全是通过激动受体而起效[3]。

由表2可见, 以2008年用药情况为基数, 各年度用药金额与之比较, 可以看出我院2008-2010年几年来使用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金额变化不大, 波动范围小于6%。2009年手术例数的降低导致用药量下降, 之后随着手术例数的增长, 2010年及2011年的用药金额小幅度增长, 其增长幅度符合手术例数的增长幅度。

芬太尼作为一种阿片μ型受体激动剂, 在人体内1min左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在组织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 属于短效类麻醉镇痛药, 药理作用与吗啡类似, 但镇痛作用是吗啡的80倍, 镇痛效果好、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不良反应小, 得到麻醉师的普遍认可[4]。

瑞芬太尼是一种选择性μ2阿片受体激动剂, 且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5], 我院未引进舒芬太尼之前, 由于该药的作用特点颇受麻醉医生的欢迎, 因此用量也比较多, 但该药也由于作用时间短, 术后停药, 止痛效果消失, 患者烦躁的情况出现次数较多, 同时该药是我院麻醉药品中唯一的单价上百元的品种, 价格相对昂贵, DDDc值一直很高。因此自2009年12月引进舒芬太尼, 该药的DDDs逐步下降。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 与芬太尼相比, 它对μ1型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类中最强的, 为芬太尼的5~10倍, 作用持续时间约为芬太尼的2倍。舒芬太尼的亲脂性为芬太尼的2倍, 更易通过血脑屏障。其次, 舒芬太尼的时量相关半衰期与芬太尼相比下降了7倍, 因此也减少了蓄积的危险性, 安全阈较宽, 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较短。我院2009年12月开始引入临床使用, DDDs逐年上升, 使用频率逐步提高, 2011年的DDDs排名第1位。因该药单价也比较高, DDDc值为最大的品种。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08-2011年住院患者手术应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情况, 为临床规范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本院2008-2011年住院患者手术应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情况, 采用限定日剂量 (DDD) 方法, 依据手术例数, 对各药使用数量、使用金额、用药频度 (DDDs) 、日均用药金额 (DDDc) 进行分析。结果: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消耗金额随手术例数增长而缓和增长, 使用品种多元化。2009-2011年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消耗金额呈现增长趋势较明显。结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 符合专科医院的用药特点。

关键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限定日剂量

参考文献

[1]黄富宏, 蔡萍, 殷金华, 等.1995年1999年和2004年我院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 6 (5) :448-450.

[2]Wrench IJ, Singh P, Dennis AR, et al.The minimum effective doses of pethidine and doxapram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anaesthetic shivering[J].Anaesthesia, 1997, 52 (1) :32-36.

[3]Kurz A, Ikeda T, Sessler DI.Meperidine decrease the shivering threshold twice as the vasoconstriction threshold[J].Anesthesiology, 1997, 86 (3) :1046-1054.

[4]吴慧英, 周旭芳.我院2005-2007年住院患者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8) :593-594.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篇5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地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雾霭、酸雨、沙尘暴已经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专用名词了。因环境污染导致各类癌症发病率明显提高的同时, 患者对止痛药物需求的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满足癌痛患者止痛用药的同时, 如何监督、管理、使用, 始终是我们医师、药学工作者以及相关管理者和患者间不可回避和探讨的话题。疼痛治疗过程中, 从古到今, 及时应用止痛药物既是痛者的首选, 也是医者不可或缺的止痛方法之一, 选择那类止痛药物, 如何应用, 这也是“新常态”下以人为本,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有效措施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即发布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即,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 非阿片类止痛药±辅助药物;第二阶梯:中度疼痛, 弱阿片类±非阿片类止痛药±辅助药物;第三阶梯: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非阿片类止痛药±辅助药物, 同时提出“到2000 年让癌症患者不疼, 并提高其生命质量”的目标。为满足患者对止痛药品的合理需求, 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 并相应调整了国家对麻醉药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管理政策, 国务院于2005 年7 月起废止了一些已经执行了几十年的的管理法规, 正式颁布执行了新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从麻醉药品原料生产、供应、管理到运输, 从麻醉药品制剂的生产、储存、销售、使用等诸方面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卫生部为了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 保证临床合理需求, 严防其流入非法渠道, 依据相关法律于2005 年11 月下发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于2007 年5 月1 日执行的新《处方管理办法》中, 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使用、处方开具、处方计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同时还着重强调了癌症患者有使用麻醉药品止痛的权利。医疗机构作为麻醉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单位, 在麻醉药品的使用、管理方面除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外,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外, 按照卫生部门的管理要求, 对经过培训具有麻醉药品处方开具资格的医师和具有麻醉药品调剂资格的药师, 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举办专题讲座, 开展学术交流, 使他们在麻醉药品管理方面有法可依, 使用时更加规范。

1 按阶梯给药, 口服给药, 按时给药, 个体化给药

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使用非阿片类药物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非甾醇类止痛药物;对于中度疼痛的患者如果按时使用非阿片类药物止痛不满意时, 应使用可待因或其他弱阿片类药物, 如氨酚待因片或可待因片与其他弱阿片类药物合用二者作用相加;对于有剧烈疼痛的患者, 应首选强阿片类药物吗啡;当某一药物已不能起到止痛效果, 不能改用同等强度的药物, 而应使用止痛效果更强的药物。

2 加强宣传

癌症患者的止痛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时间抗争的过程, 有的人可能无需用药, 有的人可能就需要长时间的应用止痛药, 因此, 医务人员、麻醉药品的管理者就应该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 对患者进行宣传, 如, 作用机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规, 使其配合用药以期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癌痛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物治疗, 尤其是口服或透皮贴剂按时给药, 发生成瘾的危险性极微。据国内外临床使用数据表明, 疼痛患者因服用止痛药物成瘾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 重要的是按时服用止痛药, 以确保疼痛得到控制。

3 制订严格的治疗方案并根据不同患者做好心理辅导

针对不同患者的痛阈值、发病部位、精神状态及经济情况, 根据三阶梯止痛原则,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

4 建立专家门诊

成立专家门诊, 配备一名高年资医师专职对其进行管理。对那些生活能够自理, 病情稳定而又需要用止痛药品止痛的患者, 及时将其转入门诊管理, 建立完善的晚期癌症患者病历, 对诊断书、身份证复印件、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进行备份、存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处方剂量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具, 即, 为门诊癌症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 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 日常用量;其他剂型,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 日常用量。每3 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

5 做好麻醉药品注射剂空安瓶的回收

在麻醉药品实行批号管理的同时, 做好麻醉药品空安瓶的及时回收、登记, 避免流入非法渠道。患者每次开具麻醉药品注射剂, 取药时对空安瓶实行预留押金, 负责管理的药剂人员收到空安瓶并核对批号无误后, 退回押金。

6 癌症患者止痛严格控制哌替啶的使用

哌替啶是个十分有效的镇痛药, 可以有效地控制急性痛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疼痛, 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具有中枢神经毒性作用, 且半衰期较长 (哌替啶半衰期3~4 h, 而其代谢物去甲哌替啶半衰期8~21h) , 连续使用易在体内蓄积中毒, 故只适用于治疗急性疼痛, 对于需要长期止痛的晚期癌疼患者不宜长期使用, 避免不恰当的使用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是成瘾的可能。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篇6

1 建立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种类

根据我院药学部和护理部协商后, 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批准, 规定科室的备用药品分为急救抢救药品、高危药品和常用药品3类, 并报护理部和药学部备案。临床科室使用统一格式的急救抢救药品登记本、高危药品登记本和常用药品登记本。格式为:药品名称、剂量、数量、批号、有效期、失效期、检查人。

2 持续改进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方法

2.1 临床科室急救抢救药品管理

我院将急救药品实行抢救车内统一放置, 并进行“四定”管理。定品种数量:在征求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后, 取消了原有的18种急救抢救药品, 全院重新规定16种药品为急救抢救药品, 每种药品在抢救车内定5支基数。定位放置:规定的16种急救抢救药品实行统一定位码管理。使用时从左到右从前到后, 不得随意变动。定专人检查:在不改变抢救车结构、内容的情况下用“封条”将抢救车的上盖、抽屉等相关位置进行粘贴, 封条上注明起止时间、有效期, 并有醒目标识“非抢救病人勿用”, 封条上有责任人签字。在未使用的情况下由总务护士负责, 每月1号协同护士长一起对抢救车内药品数量、批号、有效期、失效期等进行检查、整理和记录, 然后重新封闭。封条由医院统一印制, 各护理单元到后勤领取使用。要求抢救药品在失效期3个月内与药学部联系更换。定期培训考核:在药学部的配合下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急救药品知识培训[4], 提高综合素质,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急救药物药理知识、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2 临床科室高危药品管理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 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我院高危药品根据使用频率及一旦出错造成的危害程度, 将高危药品划分为A级、B级、C级。A级高危药品临床上常用的药品有25%硫酸镁注射液, 10%氯化钾注射液, 10%氯化钠注射液, 50%葡萄糖注射液, 各临床科室根据本病区A级高危药品使用情况制定品种和数量, 报护理部和药学部备案后, 全院统一在病区固定位置集中存放, 每一类高危药品都存放在统一的专用盒中, 专用盒盖上和存放位置有醒目的色标管理[4] (高危药品标识全院统一) , 每天由总务护士负责检查高危药品, 及时补充使用的数量, 并做好记录、签字, 同时做好交接班, 同时加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 确保先进先出, 安全有效。A级高危药品调配、发放时严格执行双复核, 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 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实行双人核对后才能给药。

2.3 临床科室常用药品管理

各临床科室根据本病区药品使用情况选择必备药品的周转的, 备用药品分为全院统一配置药品 (大输液类) 和科室专科药品, 并固定品种及数量, 按实际需要储存于科室, 统一配置的药品品种及数量目录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定。临床科室首次选择领用统一配置药品, 由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办理出库。备用药品品种及数量审批后, 原则上不再变动, 贮备药品按照静脉大输液和注射针剂分类存放, 并按“先进先出, 易变先出, 近效先出”原则, 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 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品存放都有醒目的统一色标管理, 临床科室定期检查备用药品有效期, 对效期六个月内的备用药品, 列出明细表, 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和实物一并交至住院药房进行更换;对有效期一个月内的备用药品, 应及时列出药品明细作报废处理, 科主任、护士长签字后和实物一并交至住院药房, 报药品分管领导审批后定期集中销毁。住院药房凭明细表办理报废手续。病区备用药品有专人保管。每月清点检查药品一次, 做好记录, 防止药品过期、变质, 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 停止使用并报废交药剂科统一销毁。部分药品的有效期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影响, 如不按药品性质要求储存, 就会缩短有效期, 使药品效价降低或变质, 影响疗效, 甚至出现毒性, 据有关资料报道[5], 效期药品每升高10℃, 药品降解反应速度可增加2倍~4倍。

因此对于特殊要求保存的药品全院临床科室配置了药品储存专用冰箱和冰箱温度、湿度计, 对需要冷藏的药品 (如胰岛素、白蛋白、尿激酶、凝血酶、抗生素等) 均放在冰箱冷藏室内储存[2], 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冰箱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 加强护理人员药品保管知识的学习, 区分药品管理中的常温 (0℃~30℃) 、“阴凉处”或“凉暗处” (<20℃) 、冷库药品 (2℃~10℃) 等知识[7], 做到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病房所有备用药品, 只能便于病人应急时使用, 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3 体会

3.1 完善药品管理制度

传统的病区管理模式着重强调药品的管理数量, 而忽略对药品的质量的管理[6],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各种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提高了病人对药品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万分之一”的疏忽, 就可能给病人带来“百分之百的安全风险”。从而可能引起医患纠纷, 严重地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合理的病区药品管理, 可以提高药物使用的质量, 避免医患纠纷, 提高诊治率。对病区药品实施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不仅确保了病人用药的安全、及时、有效, 还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

3.2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病区药品管理质量

护士是临床药品保管和使用的直接责任人, 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和使用质量[5],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 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 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实施持续质量控制, 有效减少了药品未按要求储存、未规范放置和过期情况的发生, 加强药物临床应用安全管理, 降低了临床用药错误, 尽量避免因药物储存等因素影响药物质量而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质量改进, 规范了药品管理制度和药品的管理流程, 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因此,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 一种不间断的活动, 有助于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9]。

参考文献

[1]梅伟.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海峡药学, 2013, 25 (3) :290.

[2]蒋宁怡.“5S”理论在病房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1, 23 (11) :2277-2278.

[3]陈洁, 顿文亮.我院病区药品检查常见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 2012, 25 (7) :216.

[4]徐陈云.病区药品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8) :164.

[5]鲁桂呜, 朱江.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9) :46-47.

[6]陈启乾.病区药品管理中的持续改进及效果探讨[J].健康必读, 2012, 3 (3) :274.

[7]黎月球.内科小药柜药品355种的管理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1) :21.

[8]王伟, 洪涵涵, 孙友兰.病区药品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7 (8) :90-91.

控制药品费用论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本试验选择健康普通级实验动物家猫20只,(13.3±2.5)月龄,体重(3.5±1.5)kg,购自青喜实验动物养殖场,购入后在同一条件下饲养4周,其间对猫进行常规的驱虫及免疫,试验过程中猫的饲养管理条件保持一致。

1.2 仪器设备和药品

重症监护仪(型号为Datex-Ohmeda S/5TM),由Datex-Ohmeda公司生产;多功能监护仪(型号为Intelli Vue MP20),由Royal Dutch Philips Electronics公司生产;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型号为RM-6240B),由成都仪器厂生产;猫专用呼吸麻醉面罩、听诊器、常规手术器械、常规检查器械等,由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外科教研室提供。

右旋美托咪啶注射液,由美国硕腾动保有限公司生产;盐酸羟考酮,由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外科教研室自制;氯胺酮注射液,由沈阳兽药厂生产。

1.3 试验方法

家猫实验前12 h禁食,麻醉前称重,计算复合麻醉制剂的需要量(0.1 m L/kg)。常规手术器械、猫用颈动脉插管、血管夹、压力转换器等设备消毒灭菌备用,打开RM-6240B动物多道生理记录仪连接监测仪电极及导联探头。通过臀部肌肉(臀大肌、股四头肌)注射复合麻醉制剂0.1 m L/kg。对实验用猫进行颈部皮肤切开、暴露颈动脉、安置颈动脉插管、磷酸组织胺灵敏度检查、降压药物检查。在麻醉后第5,10,15,20,30,40,50,60,80,100,120分钟时进行麻醉一般监测、有创血压波动图谱绘制,对心率进行分析。

2 试验结果

猫有创血压波动图谱表明麻醉期血压平稳,波动较小,见281页彩图1。但随着试验时间延长血压呈逐渐升高态势,麻醉心率较正常值稍有升高。除偶有猫发生呕吐外未发生麻醉死亡情况。复合麻醉制剂在药品降压物质检测中麻醉效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2012年10月份到2013年12月份期间的6组降压物质检测试验中,对6只试验用猫给以复合麻醉制剂0.1 m L/kg肌肉注射,均能提供3 h以上稳定的麻醉,对试验用猫最低动脉压,与最高动脉压的影响不大,压差稳定,能保障降压物质检测试验顺利进行。且均无麻醉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本次结果表明:猫颈动脉有创动脉血压与试验检测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数值整体偏高;心率基本在正常值波动;麻醉前期血压平稳,波动较小,但随着试验时间延长血压呈逐渐升高趋势。因此在以后的试验中需要更多地监测有创血压,并与本次试用数据对比参考,有创血压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渐上升的原因可能与试验过程中持续输液有关[1],因此在此复合麻醉制剂应用于药品降压物质检查中是否联合使用利尿剂缓解血压的持续上升现象,有待于进一步试验证明。

4 结论

由氯胺酮、右旋美托咪啶、羟考酮组成的复合麻醉制剂,可用于以猫作为实验动物的药品降压物质检测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地产经纪行业管理下一篇:企业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