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地位

2024-10-07

企业市场地位(精选12篇)

企业市场地位 篇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行、人均收入的增加、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以及大米加工厂持续不断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稻谷的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环节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大米加工曾经被中国的食品工业巨头所忽视。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开始把大米加工视为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动力。两个最大的农业综合集团——中粮集团和丰益国际争先在水稻主产区投入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大米加工厂。与此同时,他们也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打造各自的大米品牌,并利用大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新加坡的丰益国际虽然进入大米行业不到3年,但是已经建造了6个大型的大米加工厂,还有更多的厂在公司的规划之中。作为应对措施,中粮集团在东北和江南地区加大投入,以期创建一个全国性大米品牌。这家国有企业过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中国的主要进出口贸易,经营大米加工仅是很有限的业务。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中,大米行业的竞争仅是中粮集团和丰益国际之间竞争的一个新篇章。这两个集团已经占据了中国食用油的大部分市场。最初这两家企业还与美国的ADM公司一起合作建立了东海粮油集团。8年前,两家企业开始追求各自的投资策略,结果,丰益国际购买了ADM的全部股份,并于2006年和马来西亚的Kuok Oils兼并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农业综合集团,2009年销售额达到240亿美元,净收益达到19亿美元。

业内人士称,丰益国际在食用油方面的发展已经很难继续扩大,因此他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在了大米加工以及面粉加工上。尽管是刚刚进入这一领域,但丰益国际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大的食用油销售网络,逐渐挑战中粮集团传统的领先地位。2009年丰益国际的大米和面粉销售总量已超过了100万t。

工业结构

丰益国际在黑龙江建立了一个日处理量达1 200 t的大米加工厂,其他几个加工厂的日处理量为600 t。过去中粮集团的大米加工厂日处理量都相对较小,但是迫于竞争的需要,该集团也不得不兴建规模较大的大米加工厂。根据一家大米加工设备厂提供的信息,中粮集团新米厂的日加工量一般为800 t,而小型米加工厂的日处理量仍为300 t。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前25家大型米加工企业的大米加工量占据了中国大米市场的20%~25%。业内人士称在过去5~10年内,那些加工能力只有5~10 t的乡村大米加工厂基本消失了,剩下的数万家加工厂的日处理量都在50~200 t。

由于东北是水稻主产区,丰益国际和中粮集团都在那里大量投资。黑龙江、吉林、辽宁生产的水稻与江南产区有许多不同之处。那里的农场面积大,又是机械化耕种,生产的粳米具有更好的风味和口感,已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同时东北也是另外一个国有多元化粮食集团——北大荒集团的所在地,它的总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它在全国快速发展米业子公司,并在包括广东、上海、江苏在内的5个省市建立了大米加工厂,年处理量达到300万t。

同样是中国顶级大米加工企业的还有湖南省的金健米业集团。它具有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工厂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内陆到四川,产品包括稻米油和即食米粉。

处于第二梯队加工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大概有20家。

大米销售与消费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和小麦生产国。传统上来说,中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面条、馒头,而南方以大米为主。现在这种说法虽然在农村还成立,但在城市里已经不是这样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北方超市购物,你会发现包装吸引人的大米占据越来越多的货架,而袋装面粉则越来越少,因为城市居民没有时间在家制作面食。现在超市里各种成品面条、冷冻馒头和水饺等越来越多。

城市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大米的质量并且愿意付高价,因此大米市场上品牌战略显得格外重要。在中国有几百个大米品牌,其中至少有40个被国家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著名商标”。

丰益国际和中粮集团已经将他们各自的商标“金龙鱼”和“福临门”用到旗下的各类产品。中粮集团甚至将其总部大楼命名为“福临门大厦”。

根据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农业顾问机构BOABC提供的独立数据,中国的大米消费在过去5年内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每年总消耗量1.15亿~1.2亿t,人均约90 kg。这种趋势与邻国显然不同。韩国在过去的30年内大米的消费量下降了约1/3,目前人均约70 kg。

一种解释是大米占有了原先部分面制品的市场。在过去的30年中,上千万甚至上亿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到南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等他们几年后回到家乡,食用大米的习惯也一并带回去了。

城里人经常外出就餐,单身的更少做饭。现在北方城市的餐馆和单位也经常提供米饭。加上现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大米从产区运出的成本。

水稻生产与购买

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持充足的水稻产量,政府连续几年提高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2010年南方省份产的长粒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为1 860元/t(272美元/t),而7~11月短粒粳米的最低价格为2100元/t(307美元/t)。这样就增大了中储粮的收购量,从而增大了国家粮食储备。

国家增加水稻采购可能有助于大米加工企业的整合。为了轮换库存,中储粮需要拍卖从各地交易市场收购的水稻。大公司由于加工成本低、资本充足、人才精湛,能够轻易地击败比他们小的对手,用现金收购到更多的水稻。

从2004年开始,从事水稻和其他谷物的种植者获得政府给予的燃料、化肥、种子等各方面的补贴,同时,免除了很多农业方面的税收。美国农业部曾对中国某北部地区做过非正式调查,发现种植水稻的农民30%的利润是来自于政府的补贴。

尽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对于许多农民家庭来说,种植水稻仍然是以自我消费为主。有人估计,大约有30%水稻是留给自家食用的。

中国水稻的平均单产为6.5 t/hm2,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而且还在不断提高,但是增长率低于1%。

尽管缺乏官方数据,但是近几年来的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低质量水稻和小麦正在取代价格略微昂贵的玉米用作动物饲料。美国农业部估计2009年中国国家储备中约有1 100万t的早稻和陈化米用于饲料,而BOABC估计的数据是900万t。

国际贸易

由于政府的农业政策是支持国家食品安全和农村发展策略,中国的水稻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小。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报告,中国年进口大米只有30万t,而且几乎全部为泰国香米,主要销售到宾馆、饭店和超市中以满足一部分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已有日本企业在中国东北投资建厂提高粳米的加工质量。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本年度中国出口到日本和韩国的粳米已经达到90万t。BOABC的估计比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还高,进口量是60万t,出口量是150万t。在2008年发生粮食价格危机之前,中国政府利用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将部分籼米出口到非洲,但是后来为了保护国内粮价稳定,这一政策被取消了。

对中国大米加工业而言,世界市场是个无关紧要的插曲。现在的主战场是国有大型企业中粮集团和亚洲农业综合集团丰益国际两巨头集团之间欲统治中国国内米业市场的较量。

企业市场地位 篇2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

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且优势更加突出;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突破7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234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397项。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成为电热水器新国家标准,海尔空调牵头制定“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安装规范”。在国际上,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等六项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二十多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

海尔冰箱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目前海尔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二十多年的拼搏努

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

1996年6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家电行业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中国冰箱市场经过最近20多年的发展,品牌差距泾渭分明。其中尤以海尔冰箱的表现最为引人瞩目。多年来,作为行业领军的海尔冰箱,一直牢牢占据着市场冠军宝座,并凭借创新始终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已经在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同台竞技中逐渐占据上峰。

权威调查公司中怡康公布的最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的冰箱市场,无论是从销量到销售额,海尔牢牢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中,销售量份额为22.42%,几乎逼平几大国际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量总份额,显示了其无可撼动的市场地位。

其中,单门冰箱市场由于没有外资品牌的介入,海尔25.06%的销售额份额以绝对优势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双门冰箱市场也力挫外资品牌,位列第一。在日益升温的高端冰箱市场,以海尔冰箱为首的本土品牌的崛起,更强烈撼动了高端市场格局。在多门冰箱全国最畅销型号前五位排行榜中,海尔冰箱包揽三席,并且海尔鲜+变频彩晶三门冰箱以绝对优势夺取了冠军宝座。同时,在对开门冰箱市场,海尔凭借变频的优势高居榜首,占据了市场霸主地位。

另外,作为国内最早推出变频冰箱的海尔在市场上的份额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高达83%,同时前十位最畅销变频型号排行榜同样被海尔变频冰箱揽入怀。

作为集团的排头兵,海尔冰箱在全球已经结下丰硕的果实,产品覆盖了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海尔产品已经全面进入全球TOP10大连锁和国内外全部大连锁渠道。06年,世界权威市场调查研究公司“日本富士经济”为预测全球主要白色家电截至2008年的生产业电器检测所公布的对中国市场上的高端冰绩,对全球知名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其公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家用冰箱全球产量——海尔第一。

在上半年,中国家用箱进行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以三门冰箱、对开门冰箱为主力型号的高端冰箱市场,本土品牌海尔冰箱在能耗、冷却速度等多个检验项目的测试上,以绝对的优

势领先其它品牌。

近年来,电器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是海尔冰箱却凭借创新始终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在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同台竞技中逐渐占据上峰。海尔已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在全球各个市场与跨国公司直面竞争,随着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冰箱市场,海尔冰箱将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冰箱行业的领先地位。

海尔洗衣机

近日,GFK对中国65个大中城市的洗衣机全年零售销量进行统计后,得出最终结果:海尔洗衣机蝉联08年中国洗衣机市场销量第一品牌。2008年,海尔洗衣机展开了一场竞争力的重塑:先后联合GE、宝洁、VDE等世界级巨头,展开了一系列跨界合作。集合不同领域企业的各自优势,相继推出了具有洗净即停、一次漂净等功能的洗衣机。海尔主推的高端产品——“净界”和“LUXURII”系列产品,不仅带给消费者健康、环保、节能的生活体验,更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据统计,在国内市场,海尔洗衣机市场占有率接近40%,尤其是高端市场,更是牢牢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深度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海尔洗衣机始终占据市场的重要原因。据最新数据统计,海尔洗衣机新产品、新技术及专利申报量已占中国洗衣机行业的60%;近十年来,世界洗衣机质量和技术方面的重大进展几乎一半以上均来自海尔。这些核心自主创新技术的问世无不引起洗衣机行业的变革与市场震撼。

2008年,海尔洗衣机除了在城市市场继续保持惯有的优势之外,在农村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态势。记者从国家商务部获悉,“家电下乡”以来,海尔洗衣机农村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农民眼中名副其实的“名气大、质量好、服务好”的优胜企业。

进入2009年以来,海尔洗衣机继续在中国市场发力,上半年同步推出了28款新品——海尔静音洗衣机,实现了工作噪音低于50分贝,并在高端市场继续保持50%的市场份额。海尔空调

“2006年中国耐用消费品用户满意度指数”公布,海尔空调凭借最高综合成绩被评为中国用户最满意的空调品牌,这是海尔继2003年成为我国首个用户满意度第一品牌后,连续四年以高分居于首位,四度连冠再次证明了全国消费者对海尔空调品质及服务的高度信赖。

海尔空调的质量性能、先进功能以及服务举措在行业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自调查开办之初海尔就是满意度最高的空调品牌,此次再度蝉联首位,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实至名归。海尔空调无论是在设计、开发还是销售、服务上都始终以用户满意为目标,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

海尔“三超双新风”空调采用全球首创的双向换新风技术,可以实现不开窗室内、室外双向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做到加氧不变温,为消费者营造出温度与空气质量俱佳的室内健康环境。该款空调上市不足半年,就在高端新品市场遥遥领先,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上最抢手的健康空调。

厨房家电市场经过萌芽、培育、开发阶段后进入快速增长期,缘于其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海尔在引领厨房革命的同时,众多国内外企业也在纷纷进军厨房家电领域圈占属地,厨房家电市场已成为中、外家电巨头的争夺焦点。

行业环境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局面下,公司取得上述业绩,与国家实施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带给家电行业的机会分不开;与公司主动抓住机会,以变应变实施商业模式与企业模式转型,建立人单合一双赢机制;推进网络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业务营销模式创新;加强财务管控,关注有正现金流的增长分不开。

---行业整体环境分析

2009 年,我国政府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与行业振兴计划,使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其中家电下乡、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行业刺激政策有效拉动了国内市场需求,使 2009 年家电国内市场呈现较好的增长局面。

冰箱行业:2009 年冰箱国内市场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形势。受益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三四级冰箱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推动整体市场容量增长。受益于产品消费升级,国内冰箱市场产品结构升级,三门及对开门产品占比稳步提升、产品均价稳步上扬。根据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三门及三门以上冰箱销量、销额占比提升,销量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15.04%提升至21.74%,销额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33%提升至 41%。

空调行业:2009 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空调行业出现明显下滑;但在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炎热天气和房地产市场升温等因素的拉动下,下半年实现了较好的复苏。2009 年高效节能空调补贴政策推出,有利于国内市场产品结构的改善。国际上,受欧美等主要空调进口国的市场需求下降的因素影响,行业出口继续萎缩。根据产业在线《中国家用空调产销存月度研究报告(2009 年 12 月)》数据显示,出口销售 2819.23 万套,同比下降 20.89%。

(1)家用空调业务

报告期内,受行业库存高企、国内消费需求不振以及外围经济持续走弱、出口萎缩等因素影响,家用空调市场整体表现一般。根据中华商务网数据统计,2009 年1-6 月空调内销量同比下降3.28%,出口量累计下降30.31%。国家节能补贴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推动空调产业升级、带动节能产品的销售,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2)商用空调业务

2009 年上半年,因全球经济衰退等负面因素,我国的建筑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开工项目减少、商用空调的设备投资缩减等不利因素使得国内市场的需求在经历了 2008 年的繁荣之后陷入到低谷。而国外经济的持续低迷抑制了对商用空调产品的需求。

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转暖、海外经济环境的复苏,有利于家电产品消费复苏;从长期来看,白色家电行业的长期增长动力仍未改变,特别是本土市场潜在的城市更新需求及农村新置需求依然存在。

从国家政策面看,家电下乡政策各项措施的完善及产品限价的提升,将进一步释放农村需求;以旧换新对更新需求的大力推动,将加速家电产品升级换代进程;出口较 2009 年进一步改善已是大势所趋。

“市场”的地位变迁 篇3

1956:“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今天的80后、90后,大部分没有见过“粮票”的真面目,也很难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中国人买东西主要靠的就是这个而不是人民币。“猪肉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钱不是问题,配额才是关键。

这就是计划经济。每家、每户、每个人对自己所吃的、穿的、用的所有产品的需求程度,没有话语权,全部由国家来计算,然后配给。

“布票、肉票、糖票、肥皂票、粮票、棉花票、自行车票、煤票、牙膏票、火柴票、手表票……总之,生活上要用到的所有东西是由政府配给,都有票。”1956年出生的刘先生回忆起那段时光说。

在物资极度紧缺的时代,运用计划经济、政府配给和暂时取消商品贸易的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保证每个人能够获得基本生存物资。

然而,计划经济又有着自身严重的弊病。理论上讲,政府永远无法精细地确定市场上每一件事情。

一个经济学家用了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例如,当国家要求全国广种苹果时,事实是民众对芒果需求高于苹果,一、政府无法准确而迅速知道民众对芒果或苹果的正确需求;二、即使政府知道了芒果需求较高,也仍不知道应该少种多少苹果、多种多少芒果。三、即使知道了现在少种了多少芒果,多种了多少苹果,政府仍然不知道半年后芒果成熟时,广大人民的需求有没有转变。”因此,如果市场上的一切都由政府来计算,最终浪费、短缺与低效将不可避免。

1978:“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文革”结束,春风徐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

从1979年开始,中国大地上开始零零星星地出现集市、贸易、个体户——这些原本为计划经济所不容,渐渐有了存活之所和喘息的机会。

70年代生于福建的吴小姐回忆说,“我的爸爸1982年做木材生意发财了,是村里最早的一批万元户。算起来,我早期还是个小小的富二代呢。”

社会微观末梢的变化,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动息息相关。1979年,陈云同志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商品贸易破开了一道缺口。从南到北,个体户、集市、小作坊开始涌现。

199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仍然有强大的声音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十年间,“计划”始终与“市场”进行博弈和拉锯,“市场”虽节节取胜,却尚未被彻底正名。

转折点在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话语一出,全国震动,市场欢腾。

国企是计划与市场拉锯的主阵地。作为老牌国企,青岛啤酒是一个典型案例。“以前,老百姓结婚要喝啤酒,都得找厂长开票,可实际上厂长也没有权利,为什么呢?因为国家每年只给厂长100箱指标,你也结婚,他也结婚,厂长怎么顾得过来?”一位对青岛啤酒所知甚深的老记者如此说,“那会儿青啤销售由轻工部控制,譬如青啤每年生产50万吨,轻工部就规定20万吨出口,另20万吨划拨到全国各大商场、宾馆、国宴,全是国家统配,留给厂里自销的很少,导致普通人很难喝上青啤。”

“这种情况到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呢?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青啤在香港上市,改制成了股份制企业,向国际化靠拢,这是个分水岭。实际上一切分水岭全在‘南巡’之后,这是个重要节点。”

199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也是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基础上,十四大进一步将市场经济的地位表述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此后数年,中国加入WTO,更加倒逼市场经济迅速成长与成熟。此后20年,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手段主要在于宏观调控。

不过,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GDP总量达到节点,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投资驱动渐现式微,政府经济职能需要进一步改革。地方政府举债投资、中央政府大规模产业振兴计划、国企甚至支柱民企陷入困顿时政府注资挽救等做法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例如,光伏产业在欧洲遇挫,表明大规模的产业投资并不一定带来转型升级实利。

201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对市场经济形成新的表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企业市场地位 篇4

一、界定与归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表现

随着反垄断立法理念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转变,人们普遍认为法律无需反对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应规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只有滥用这种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竞争才被反垄断法所禁止。但是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具体含义,至今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是见仁见智。经合组织(OECD)对“滥用支配地位”的解释是:“支配企业为了维持或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而实施的反竞争的商业行为”。(1)欧洲法院1979年在审判“霍夫曼公司诉欧共体委员会”一案时,曾涉及到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解释问题,它认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是与具有支配地位的企业的行为相联系的概念。有关企业由于存在着这种地位,不仅影响了市场结构,而且通过采取与商业交易所不同的手段具有妨害现有市场上竞争程度的维持或者竞争发展的作用。”(2)我们认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市场优势独占或独家经营的地位,在相关的商品市场、地域市场上,利用其绝对优势,控制市场、限制竞争的行为。

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分类上,人们通常从其产生的反竞争效果入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剥削性滥用”(exploitative abues)和“排斥性滥用”(exclusionary abues)两大类。剥削性滥用的对象是交易相对人,而排斥性滥用的目标是竞争对手,本质上都是反竞争的。在具体表现上,剥削性滥用和排斥性滥用一般包括了垄断交易价格、附带交易条件、选择交易对象等种类:

1. 垄断价位。

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以不正常的高价销售其产品或以不公平的价格购买商品。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利润的获取必须基于公平、公正的途径,而该行为严重侵害了与占有市场支配地方企业的缔约者的利益,导致其他经营者的正当利益转移到垄断企业,同时该行为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使得消费者被迫接受高价商品。

2. 掠夺性定价。

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竞争对手被排挤出相关市场后,再提高价格,通过索取垄断高价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掠夺性定价的直接危害是消减竞争对手,限制充分竞争。

各国的反垄断法对占有支配地位企业的价格行为都进行严格规制,如德国的《反限制竞争法》规定:“具有优越的市场力量的企业,如果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而又不是偶然为之,且无客观理由,就属于禁止之列。”

3. 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

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在交易过程中强迫交易相对人购买其不需要、不愿购买的商品,或者接受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销售的原则,导致竞争对手的交易机会相对减少,对市场竞争构成不利影响;同时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违反“交易自愿”的原则,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限制了交易相对人自由选购商品的权利,因而具有明显的反竞争性质。搭售既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美国、欧盟、日本等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均禁止搭售。

4. 拒绝交易。

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利用自己的支配地位拒绝相关企业的交易要求,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该行为具有明显的反竞争的性质。当然,如果企业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那么它选择或拒绝相关交易方是符合契约自由原则的,只有市场主体行使拒绝交易权时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反垄断法才会作出限制。

5. 差别对待行为。

差别对待行为也叫价格歧视行为,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而对条件相当的交易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致使有些交易者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甚至被迫退出市场竞争。差别对待的危害之一是没有提供给其他经营者平等的竞争机会,使遭受歧视待遇的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最终限制了竞争。而对于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来说,通过差别对待行为,则可以进一步强化其他经营者对它的依赖性,从而巩固自己垄断地位,并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因此,差别对待行为一直为反垄断法所禁止。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种复杂的市场行为,在如何对其进行定性判断和法律规制方面,反垄断法逐步产生与发展出了合理原则和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主要体现了行为主义的理念,其要义是,判断某项行为是否违法,并不是着眼于行为的性质,而是着眼于其对竞争造成的实际后果。而本身违法原则更多地反映了结构主义的意思。这种标准的特点,在于从性质上判断限制竞争协议的违法性,之所以不必关注其对竞争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因为从其性质就可以推定,其产生的积极效果不可能弥补其对竞争造成的损害。这两项原则并不是相互对立的,通常会在一个案件中综合考虑予以适用。

二、比较与分析:国外反垄断法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责任机制

任何一项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都可以根据其危害程度而课以不同责任。反垄断法要维护公共利益,其法律责任就要具有惩罚性;要维护个人利益,其法律责任就要具有补偿性。所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既应该包括惩罚性责任,也应该包括补偿性责任。为了实现法律责任的惩罚目的和补偿目的,各国反垄断法均根据国内经济情况和法律文化设定了相互衔接、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根据部门法对法律责任的定性,我们可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反垄断法上的责任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1. 行政责任。

反垄断法本身就是国家为保障实质正义的目标而强行介入社会经济,具有较大的行政主导性,因此行政责任是反垄断法中很重要的制裁手段。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行政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分企业等等。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一个准司法机构,有权签发禁令,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或者修正正在实施的行为,并有权对违反禁令者处以罚款。美国的《集中行业法》和《行业调整法》秉承了结构主义的基本理念,提供了拆分企业的法源。在日本,《禁止垄断法》第7条、第8条设定了对企业处以课征金的行政罚款制度,该法第20条规定了针对不公正交易方法的排除措施。欧共体于2003年颁布实施的有关竞争规制的《1号条例》,其法律责任主要是停止违法行为和罚款。

行政责任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及时、灵活的行政制裁手段制止企业的垄断行为,产生最佳的威慑效果,从而减少社会危害。但是,拆分企业作为一种严厉的结构规制方式,各国对其使用均比较谨慎,没有将之视为常态的、普遍的责任。相对来说,另一种行政责任方式——罚款———在各国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中却日益受到重视。罚款可以灵活使用,足以创造威慑效果,并且也不会像拆分企业那样影响受罚者的生存经营活动,因此反垄断法的责任机制越来越倚重行政罚款方式。罚款这种制裁手段在各国(地区)反垄断法的实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可以使用“罚款中心主义”来称呼这种地位。(3)此外,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也是各国反垄断法普遍采用的一项主要责任形式。

2. 民事责任。

针对垄断行为所造成的民事损害,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均规定了受害人的民事损害求偿权,以使受害人获得相应的权利救济。

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受损对象包括同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竞争者作为相关市场上的直接受害人,享有民事损害求偿权是反垄断法的应有之义。但消费者能否请求损害赔偿则存在相当分歧,以日本为代表的做法是承认消费者拥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而美国的判例做法是通过适用“直接购买者原则”限制消费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因为其间接购买者的地位而很难成为适格的请求权人。

在赔偿数额上,美国《谢尔曼法》独创了“三倍损害赔偿制度”,该法第七条规定,任何因反托拉斯法所禁止的事项而遭受财产或营业损害的人,可在被告居住的、被发现或有代理机构的区向美国区法院提起诉讼,不论损害大小,一律给予其损害的三倍赔偿及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从世界范围看,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更多国家的反垄断法在损害赔偿方面是采用“单倍损害赔偿制度”,即仅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害。如日本《禁止垄断法》第25条规定,实施私人垄断或者不正当交易限制或者使用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事业者,对受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事业者证明其无故意或过失的,亦不能免除前款规定的责任。

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民事责任,有利于调动社会参与反垄断的积极性,可以鼓励私人诉讼,最终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遏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的发生。

3. 刑事责任。

企业是否应当对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反竞争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各国反垄断法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别。德国、比利时等国的反垄断法对此不作规定,而美国、日本等规定有刑事责任。

在美国,任何企业及公司负责人,如果因为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将为此承担与其罪行相适应的刑事责任,企业为此而遭受罚金处罚,公司参与垄断行为的责任人员则将遭受被判入狱的刑事处罚。美国1974年修改了谢尔曼法,大大提高了刑事处罚标准,制定了《反托拉斯程序和制裁法》,严格了惩罚程序和标准。(4)根据日本《禁止垄断法》第89条的规定,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可以处以最高三年的监禁和500万罚金。

但是,由于反垄断法本身的模糊性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隐蔽性,事实上,司法机关很难证明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产生了应当给予刑事处罚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即使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刑事责任,但在实践中因此启动刑事程序的案例仍是比较少的。可以说,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各国大致上是采取了谨慎态度和非刑事化原则,更多是利用罚款等经济制裁措施予以纠偏,刑事制裁作为最强势的威慑手段,其存在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三、评判与建议:我国《反垄断法》有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

我国《反垄断法》第三章专章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种类和界定标准,并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建构了垄断行为的责任体系。总体说,相较《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责任机制,《反垄断法》更为灵活、务实,但是仍显简略,有待司法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尤应强调的是,目前在我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很多是国有企业,这类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不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上,而是更多来源于制度优势和行政优势,对这类企业的反垄断法规制,往往会遭遇到各种障碍,因此,若欲实现反垄断法所追求的公平竞争之价值目标,必须建立与我国企业状况相符合的责任体系。

1. 行政责任方面。

《反垄断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可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政责任种类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行政罚款。这些处罚措施具有及时阻止违法行为、明定违法成本的优势,特别是罚款标准是根据销售额的百分比确定,而没有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固定数额标准,这是符合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不平衡的客观情况的。

但是,我国《反垄断法》没有规定企业拒绝行政处罚的执行罚。行政处罚遵循“一事一罚”原则,不能对一项违法行为反复实施。而执行罚则可以对负有义务而拒不执行者反复实施,直到义务人履行义务为止。目前,我国企业以各种借口拖延或拒绝履行义务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对此,《反垄断法》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对企业拒绝履行义务规定相应的行为罚,以保证行政处罚的有效实施。

有观点认为,反垄断法中应当规定分拆制度。分拆是针对大型垄断企业的一项严厉处罚措施,即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拆分成若干个小企业,使分拆后的企业没有能力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也使市场结构趋于合理。我们以为,目前还不适合设定分拆制度,因为我国现在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出于产业政策、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我国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来决定国有企业的拆分、合并等重大事项,现在将企业分拆决定权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还不够现实。

2. 民事责任方面。

根据《反垄断法》第五十条之规定,如果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造成他人损失的,受害人有权获得民事赔偿。在此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是否包括消费者,二是民事赔偿的范围有多大。

首先,消费者能否以受害人身份成为民事赔偿请求权人。前已述及,各国反垄断法基本可分为肯定型和否定型,我们认为,我国《反垄断法》应当持肯定态度,原因是:第一,《反垄断法》将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基本价值目标,理应为消费者的利益损失创造合适的救济途径。我国《反垄断法》第一条明确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目的,那么自当允许遭受垄断伤害的消费者采取民事救济措施。第二,民事上,无救济不权利。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包括剥削性滥用和排斥性滥用,在我国,电信、电力、交通等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剥削性滥用行为非常普遍,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权利,“直接购买者原则”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消费者有权请求相应的民事赔偿。第三,赋予消费者赔偿请求权,有利于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反垄断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阻止企业的垄断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其次,受害人可以获得的赔偿范围有多大?前文提到,美国采三倍损害赔偿制度,日本等国家采用单倍损害赔偿制度,而我国《反垄断法》仅规定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没有明确赔偿范围。我们认为,美国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植根于其个人本位和私权至上的伦理文化,不能简单套用;日本的单倍损害赔偿制度的缺点是不能激励社会公众参与,不利于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可以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采用双倍损害赔偿制度。另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除了承担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外,还应当承担受害人因调查及诉讼所支付的合理费用。由于垄断的复杂性,其中的调查费、诉讼费等费用不菲,如果不能转由垄断企业承担,同样会大大挫伤社会民众反垄断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刑事责任方面。

《反垄断法》并没有规定垄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经营者如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目前是不构成犯罪的。我们认为,立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采取非罪化态度是合理的、务实的。一方面,非罪化是现在各国反垄断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在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很多是国有企业,即使反垄断法中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基于各种利益考量,很有可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不如构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体系予以规制。

摘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反垄断法的重点规制对象之一,各国反垄断法均根据具体情况为之设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我国反垄断法在有关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责任

注释

1邱本.市场竞争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3

2阮方民.欧盟竞争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95

3李国海.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93

企业市场地位 篇5

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天津西站“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大宣讲报告提纲(之三)

一、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涵

铁路拥有的资源是多元的,面对的市场需求也是多元的,只有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才能充分发掘铁路资源的巨大潜力,才能拓宽市场领域,持续、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经营效益。

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涵。部党组提出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全口径核算”。

多元化经营。就是铁路局要在切实经营好客货运输核心业务的同时,统筹运用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和经营资源,大力延伸铁路客货运输服务链条,全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项目,在确保社会效益和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铁路综合经济效益。

一体化管理。就是改变过去那种资源分割、经营分散、相互独立、各自运行的局面,在铁路局现有的治理架构下,铁路局领导班子对全局所有的经营资源、经营领域、经营项目、经营收入等实施一体化管理,铁路局各职能部门要对各专业领域的所有经营项目包括非运输企业从事的经营业务,承担起应有的管理责任。

全口径核算。就是铁路局要在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全局不同的经营实体、经营业务实施规范的 1

财务管理,通过合并报表,进行全口径的核算,反映出铁路局的总体盈亏和运用全部资产创造的价值。

2.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原来多种经营的不同点。我们现在所

设计和推行的多元化经营,它与原来的多种经营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发展思路上,原来是以完成指令性计划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现在是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确立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指导思想上,原来是主辅分离,现在是主辅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战略取向上,原来是权宜之计,以辅补主,现在是把多元化战略作为铁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资源配置上,原来是主要配置在主业,不能共享,现在是统筹运用所有资源;主辅地位上,原来把多种经营作为安置型蓄水池,现在是“三个所有”,即所有经营方式取得的收入都是铁路局的收入,与客货运输收入同等重要,真正把铁路局的收入“蛋糕”做大;所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资产,都是铁路局管理的国有资产,都必须对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所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职工都是同等地位的铁路职工,都要对铁路局的经济效益负责;人员管理上,原来是主辅界限分明,身份不一,待遇不同,以安置为主,不能流动,现在是以创效为主,可以合理流动,所有职工都是铁路局的职工,处于同样的地位,享有同样的待遇,都对铁路效益负责;激励机制上,原来主要考核收入利润,现在是盈亏总额考核,从根本上促进主辅融合一体化管理。

3.铁路多元化经营的重点领域。通俗地讲,就是现在的运

输主业,加运输主业的延伸业务,加铁路运输企业投资的多元企业开发的业务,共同构成铁路多元化经营业务。

一是大力发展客货运输核心业务。按照市场需求,改进产

品设计,改革运输组织。在客运上,形成高速、快速、普速合理匹配、适应旅客不同层次需求的铁路客运产品,扩大铁路客运市场。在货运上,大力发展大宗货物运输,开发快捷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等高端货物运输产品,拓展铁路货运市场。加快客货营销由传统方式向电子商务的转变,实现铁路与客户远程直接服务;积极推广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和货主。铁路还可以通过服务于广大旅客货主数量巨大的信息,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

二是依托运输优势延长铁路服务链。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铁路货运客户服务系统,统一受理货物运输以及接取、装卸、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业务,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实现由“站到站”到“门到门”服务的拓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旅客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要求,拓展站车商业和旅行服务,及时开发新线新站商业服务项目,推行站车商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建设站车餐饮采购、加工、配售一体化经营网络,为旅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发挥铁路运输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广告、票务、旅游、饭店业务,努力把各种潜在的铁路优势转化为真正的资源和效益。

三是利用铁路既有资源发展其他业务。组织专业化企业参与铁路建设施工和监理、铁路物资供应等市场竞争,开发城市轨道、地方铁路运营与设备检修等业务。利用铁路站车、沿线土地等资源,开展其他经营业务。

三、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全局上下的共同职责

贯彻落实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全局上下共同的职责,必须按照“五化保一化”的基本经营思路,即以一体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效益最大化,确保实现经营多元化为目标,进一步形成共克时艰,共促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1.路局层面要发挥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具体来说就是经营责任一体化、考核一体化、核算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经营责任一体化,就是按照“岗位联挂、管理联责”的思路,明确各层级经营管理责任。考核一体化,就是按照联责考核、正向激励、分层分级的原则,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核算一体化,就是路局所有经营业务的收益都纳入一本账,真实反映企业盈亏状况,围绕-28.51亿元盈亏总额目标,对运输站段、运输辅助单位和非运输企业下达全口径预算,不留缺口。资源配置一体化,就是按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效益最大化原则,统筹运用所有生产要素和经营资源,把最有价值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最有能力和潜力的企业,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实现优势资源向资源优势的转变。

2.专业化公司要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做优做强产业。在规模上,多元化是路局的多元化,路局按照产业,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一个产业设置一个专业化公司,减少法人企业,发挥规模效益。在体制上,按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实行总—分管理体制,减少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管理。赋予总公司“五权”,即开发经营决策权,分公司干部的任免权,对分公司的考核分配权,大宗物资商品集采分

供权,经路局授权的资产处置权和资源配置权等。在机制上,制定分级分类经营业绩考核激励办法,鼓励企业做强、资产做优,体现资源运用效率和利用效果。在责任上,建立非运输企业经营责任追究办法,明确经营任务、资产管理、劳动工资、合同管理、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效益、质量和管理者责任的挂钩联动。

3.保护站段利益,统筹站段管理资源,体现实体化优势。多元化经营的一切生产活动,都需要依靠站段一体化管理的优势,依托站段人员业务实体去落实。一是规范运行,做到人员、资产、业务、经济四个界面清晰。二是明确站段是生产执行单位,是终端产业链,只要发挥一体化优势,完成运输核心业务、运输延伸服务业务,配合非运输企业的市场开发经营业务以及确保安全质量稳定等四项任务,就得到预算安排的各项费用清算。三是安全、质量、稳定、路风责任双考双挂,站段对经营任务作为一个业务单元来管理,与公司共同承担安全、路风、稳定等管理责任,站段所在地分公司同时接受所在站段的相关管理,参加所在站段的生产、经营、安全例会。四是经营任务实行关联考核,把主业收入和关联非运输收入同时下达给站段,对站段协作完成非运输企业经营任务的给予奖励,实行关联考核。同时,对运输站段通过支持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经营开发而新增的效益,根据增幅额度实行弹挂,同比浮动。五是预算一体化下达,路局对所属站段下达全口径预算,不留缺口。站段在为非运输企业提供服务与土地资产等,对按照合同约定和实际工作量、实际资产用量所取得的服务收入和资产使用费等,按其他业务收入进行核算与管理,纳入运输站段财务预算管理,可以用于列支工资、营销费用等。

一季度,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客货运输增量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全局非运输企业超额完成了经营任务,收入、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争 篇6

根据2001年11月10日中国入世时签署的《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其他WTO成员国可以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使用中国实际价格/成本,而是使用替代国价格/成本计算倾销幅度。该条款实质上允许成员国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方法。

在上述条款的规定下,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几乎总是使用替代国价格/成本来计算中国倾销幅度。只有少数国家承认中国那些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符合市场经济地位。

以替代国价格/成本计算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通常会被裁定为超高的倾销幅度。由于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非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反倾销的难点。事实上,十多年前中国就积极通过外交活动要求贸易伙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成果是新西兰(2004年4月)、新加坡(2004年5月)、马来西亚(2004年5月)、澳大利亚(2005年4月)相继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组织至今仍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争论的焦点在第15条的(a)和(d)款。第15(a)(ii)条的表述是:如果中国生产者在被调查后无法明确证明该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满足市场经济条件,那么WTO进口成员国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但第15(d)条还有一句关键的话:无论如何,第15(a)(ii)条款将在15年后自动到期。

中国政府坚持认为WTO成员国自2016年12月11日起应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终止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价格/成本的做法。

美国和欧盟的律师则有不同的解读。尽管按照第15(d)条规定,一旦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国内法证实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15(a)条规定即应终止;或者第15(a)(ii)条规定应在2016年12月11日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WTO成员国必须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或“非市场经济地位”中做出选择。他们援引了第15(a)条中的开放式陈述:WTO进口成员国在调查反倾销时可以使用中国实际价格/成本,或者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

美国可能会反对中国到2016年12月11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商务部面临修改现行的替代国方法,可能根据不同的案件使用“折中”的方法,即对于一些产业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同时对钢铁等国有企业主导、国有银行输血的行业则不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是否能够取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无论是从WTO相关规定与操作实践,还是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来看,都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本质上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问题,更多是出于政策考量。WTO成员国所做出的政策决定将影响到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如人民币汇率、双边投资协定等。

假设美国采取“折中”的方法,中国将有可能与之在WTO对簿公堂,或要求WTO澄清第15条争议条款。在这种情况下,WTO争端解决机构最早要到2018年才能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争做出最终裁定。我的猜测是,WTO争端解决机构将否决美国采取“折中”的方法,但中国也不会追溯收回最终裁定前被收取的反倾销税退款。此外,欧美否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可能会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弹,特别是如果按我预测的那样,欧美以外的其他主要经济体在2016年12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中国可能会针对欧美出口商和投资者采取不透明的报复行动。

总的来说,美国和欧洲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所带来的长远好处比短期损失更有价值。中国可能会大幅改善与美国和欧洲的商业关系,如对美国和欧洲发起的反倾销诉讼更加温和。美国和欧洲即使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不使用替代国价格,中国的倾销幅度依然很高,替代国价格大概可以增加20%的额外罚款,这对于限制造成产业损害的进口并没有太大作用。

企业市场地位 篇7

建筑市场秩序较混乱和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目前建筑市场秩序混乱、法制不健全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使建筑业企业的境况恶化。由于买方处于主导地位, 在合同签订时, 有些建设单位除了要求施工企业提交履约保证金外, 还要求提交工程创优保证金、进度保证金等担保, 而施工单位迫于地位的弱势, 只能接受。业主方利用优势地位, 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

建筑企业数量增长快于需求的增长, 直接导致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业的劳动要素供给弹性大、工资水平较低, 尽管建筑业企业利润很低, 但企业数量还在急剧增加。目前全国建筑企业已发展到8万多家, 由于企业数量增长快于需求的增长, 在近年投资高速增长的形势下, 利润水平仍在下降, 国内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现象令人堪忧。

建筑企业利润水平逐年下降, 负债率高。《2006年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报告》着重指出, 弱势地位使得建筑业企业的利润水平长期徘徊在2%~3%左右, 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 而负债率高达65%, 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 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产业集中度偏低, 实力雄厚的企业偏少, 行业相对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 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成正比关系。我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只有4.5%, 而日本的各产业集中度均在60%以上, 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甚至高达97%。此外, 多数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趋同。

二、提高建筑企业市场地位的策略

强化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制建设。《建筑法》实施10年来, 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促进建筑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目前适用范围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等方面的内容亟待尽快修订。目前, 《建筑法》修订方案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建筑法》将对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建筑工程承发包, 包括强化对业主市场行为的监管等进行修改。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应尽快对《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作适当修订, 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享受公平待遇。

出台促进和规范建筑业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和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清理和规范。建议国家结合“十一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出台, 对今后5~15年的国内建筑业企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划, 确定措施。要重视资质资源的整合、重视差别化竞争的引导以及重视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的监督,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督查力度, 清废各地出台的各类土法规、土政策, 做到政令统一。

调整建筑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于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 管理水平未见提高, 本质上也不占有专有技术或核心技术, 结果形成全行业的过度竞争形势。解决过度竞争问题, 一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 制定行业组织政策, 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 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从而达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 促使企业组织向更高的组织层次跃升。

建立诚信制度, 为建筑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假招标、假投标、围标、串标、商业贿赂等均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为此, 建议政府在建筑业率先进行建立行业诚信制度, 明确建筑业企业的社会诚信标准, 企业诚信记录和向行业、社会发布的方式, 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罚体制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

企业市场地位 篇8

企业市场营销中以客户为核心,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因为客户的需要是企业生产的根本动力, 企业只有在生产的过程中深入考虑客户的需要才能保证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肯定, 从而增大自己的销售量, 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市场营销中以客户为核心是促进企业服务水平需要,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营销过程中不只是营销自己的产品, 而且营销自己的服务, 优质的服务不仅会给企业赢得好的口碑, 而且能有效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 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对于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有很大的帮助。

二、现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如何奠定客户的核心地位

1. 转变观念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面临的各种形势比较复杂, 客户对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中要奠定客户的核心地位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一方面, 企业的营销理念要从单一的产品营销向综合营销转变, 企业要明确不单单是要靠自己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 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服务留住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 树立主动的市场营销意识。在营销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方式, 树立积极的营销意识, 积极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 将以往被动的营销活动转变成积极主动的营销。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在转变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但是在新的环境中企业进行思想意识的转变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 因为只有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有了新的突破, 才能保证在市场营销中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2. 客户细分

在企业市场营销中要奠定客户的核心地位就需要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将企业的客户进行细分, 从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市场营销服务。企业市场营销客户细分中需要把握三点,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企业的以往的交易情况, 将客户划分成固定客户和新增客户, 并且对企业与他们之间的交易情况进行了解, 从而确定企业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其次, 在客户细分中要考虑与客户相关的价值, 结合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情况, 确定客户对企业的价值,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给予客户同样价值的关注程度。最后, 要大力发展企业的潜在客户, 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 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深入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确定在市场中的潜在客户, 提前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增加潜在客户对企业的好感。

3. 做好客户信息收集工作

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奠定客户的核心地位就需要加强对客户资料的管理, 从而分析客户的需要, 提供满意的服务。企业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将所有客户的购买记录全部录入数据库中,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 同时经过这些分析企业也能对自己的产品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满足客户的需要。在信息系统中, 企业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客户回访模块, 将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看法收集起来, 并且进行归纳和总结, 从而发现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 帮助企业在以后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不断改进。

4. 不断丰富企业市场营销手段

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要奠定客户的核心地位需要不断丰富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 因为对于客户来说, 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方便和快捷, 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营销手段,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不仅加强直销活动, 而且还要确定定期回访制度, 尤其对一些大客户要做好定期回访工作, 使企业的市场营销中体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另外, 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从而给客户提供方便。

5. 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合作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不仅仅是企业营销部门的事情, 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合作, 例如, 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安排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人员安排, 而企业的财务部门要与市场营销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 确定在市场营销过中的成本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通过企业中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合作, 帮助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 从而采取科学的营销手段。

结论

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中要奠定客户的核心地位就需要将客户服务理念深入到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中, 企业各部门、全体工作人员之间要加强合作, 对客户的需求深入了解, 建立客户信息资料, 真正形成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以客户为核心, 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在新的形势中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哲.创造性地满足客户需求[J].中国中小企业, 2009 (02)

[2]周慧虹.服务应跟上客户需求变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7 (07)

企业市场地位 篇9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规定

欧盟曾在1994年欧盟理事会519/94号条例附件Ⅰ规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但1998年欧盟理事会905/98号条例通过注释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 并视之为“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换言之, 如果中国出口企业能提供证据证明其符合下述的五条标准, 即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

1.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成本投入 (包括原料、技术与劳动力成本、产品销售和投资等事项) , 其决策没有明显地受到国家干预, 主要生产要素的成本基本反映市场价值。

2.企业有一套明晰的基础财务记录, 它按国际通用会计标准被独立审计并具有通用性。

3.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没有受过去的非市场经济体系的显著影响, 特别是在资产折旧、勾销账目、易货贸易、偿债冲抵付款等方面。

4.涉诉企业受破产法和财产法管辖, 以保证其在经营中法律资格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5.货币兑换按照市场汇率。

二、欧盟对华“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欧盟上述政策的出台, 理论上的确使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体现一定的现实性和灵活性。然而在实践操作上, 由于标准本身的苛刻, 且在具体执行时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欧委会往往考虑到客观经济标准以外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对中国企业提交的证据吹毛求疵, 导致大部分的中国出口企业仍被拒于“市场经济待遇”门槛之外。

上述前三个标准对中国企业争取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影响显著。首先, 第1项标准虽然字面上未涉及企业所有制问题, 但欧委会在判断企业独立性时往往很看重企业的所有制情况及股权控制状况。如果应诉企业或其主要股东是国有企业, 则其将很难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在铝箔案中, 尽管涉诉的是中美合资企业, 欧委会仍以该企业绝大多数股权为国有, 并且董事长由中方任命为由认定该企业存在被国家干预的情形, 拒绝给予其市场经济待遇。其次, 就第2项标准而言, 虽然它与中国企业会计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一致, 但由于实践中适用的过分苛刻, 以致一点小错误就可能推翻整个财务数据。在钼铁案中, 一家中国企业就因为错误地对一小部分无形资产采用了加速折旧, 被欧委会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而这个错误仅占该企业全部销售成本的0.04‰, 事实上完全不可能影响到整个销售成本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再次, 第3项标准主要从企业的资产及产权状况进行考察, 以明确企业是否自身承担债务。这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中, 当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 政府可以介入, 将贷款转化成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因此要满足该标准, 企业必须提供贷款与偿还的情况,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来龙去脉及折旧摊销情况, 以表明以上情况已不受非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介入和影响。中国出口企业要想满足该标准, 理清企业资产同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 并以充分证据佐证, 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 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不能改变“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现状下, 积极主张本行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明确规定, “如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证明, 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则该WTO进口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 应使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换句话说, 被反倾销调查的产业如果可以举证证明其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外国就不能采取替代国方法来确定倾销产品的正常价值。该规定是针对反倾销调查的整个行业而言的, 因此作为整个行业所有企业代表的行业协会应积极向反倾销调查机关提出本行业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抗辩, 并提供完备有力的证据。从以往的经验看, 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至关重要, 在前述的彩电案中, 就由于只有长虹一家公司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的抗辩而非整个彩电行业提出此种抗辩, 而遭到美国商务部对该主张不予理会。可见, 单靠一个企业自身去抵御反倾销风险是极其困难的, 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依靠行业协会对国内相同产业所有企业的凝聚力。

(二) 涉诉企业应端正态度积极应诉, 知己知彼, 对市场经济地位的抗辩做好充分准备

在以往对华反倾销调查中, 中国相关企业往往不太重视, 很少应诉, 调查机构于是依照最佳可获信息, 根据起诉方提供的对我方不利的证据单方面进行裁决, 其结果必然是高额的反倾销税, 迫使我国出口企业退出该国市场。可见, 不应诉不抗辩就等于不战而败。因此, 中国企业不应再采取消极的态度应对外国反倾销调查, 而应结合WTO法规和相关国家国内法积极地应诉和抗辩。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表明, 中国出口产品产业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是由反倾销调查国国内法确定的, 只要该国在中国加入WTO前就规定了市场经济的标准问题。虽然该承诺对中国出口产业而言并不公平, 然而它作为中国加入WTO的一种让步, 在被取消之前, 仍需得到遵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既然要以调查国国内法作为审查依据, 中国企业就应尽早研究欧美等国国内法中有关“市场经济”标准的规定, 以在对方发起反倾销调查时有备而战, 准备充分。

(三) 在替代国选择不可避免时, 涉诉企业应始终坚持产业利益, 坚决对不合理的替代国提出抗辩

替代国的选择, 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 本来就十分无奈。然而, 在已无法避免反倾销调查主管机关选择替代国来计算倾销产品正常价值的情况下, 中国企业仍应坚持本国产业利益, 对不合理的替代国提出抗辩并争取选择对我国有利的替代国。替代国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反倾销调查主管机关为了其本国利益往往会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我国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国家来确定远远高于我国实际水平的倾销产品正常价值, 进而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一般而言, 反倾销调查机关规定的可以对替代国选择提出异议的期间较短, 如欧盟仅允许中国企业在10天内提出异议。因此, 中国企业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国际市场相关产品的信息, 建立相关国家同类产品国内市场价格的产品信息档案, 以便在应诉中一方面能据理力争, 对不合理的替代国积极提出抗辩, 另一方面能在短期内提出更合理更有利于我方的替代国, 以最大限度维护出口产业利益。例如, 在中国输欧录像带案中, 我国出口企业就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数据, 反对初裁中欧盟以其自身作为替代国的做法, 坚持以香港 (此案发生于1990年, 当时香港还未回归中国) 作为替代方, 最终欧委会接纳了我国的建议, 将原本高达122.9%的反倾销税率降至1.3%和6.9%。

(四) 进行个别待遇的“单独税率”抗辩

上文已述及欧盟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中, 如果涉诉企业无法证明其市场经济地位, 可以退而求其次争取个别待遇的单独税率裁决。此种税率虽然比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高, 但低于其他未获分别裁决的企业。进行此种抗辩对中国应诉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因为相对于近乎苛刻的市场经济地位标准而言, 单独税率裁决标准要宽松许多, 更加现实可行。欧盟法的分别税率五条标准比市场经济五条标准更容易得到证明, 且不涉及国家宏观政策, 主要与企业出口行为有关, 非常具体, 可证明性强。例如, 在欧盟对华节能灯案中, 申请分别税率的8家企业中, 只有两家因为没有直接出口权和公司业务完全由国家代表管理而未获批准, 其余6家均被授予分别待遇。

参考文献

[1]外经贸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尚明.反倾销:WTO规则及中外法律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唐宇.论反倾销规则的弊端与改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马忠海.论我国应对反倾销案中“非市场经济地位”之策略——从“彩电案”的视角来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 .

[5]张亮.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 (以化工、医药产品为例)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6]肖伟.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 (欧共体卷)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企业市场地位 篇10

一、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 为国家创收

大型国有企业是指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的大型企业, 是国有经济在微观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大型国有企业为国家创造了很大的一部分收入, 使国家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翻云覆雨”, 在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主要是国企, 而在国企中, 大型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占很大一部分, 而国企员工的工资并不是特别的高, 即没有太大的支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为改革开放铺好了道路。

2. 弥补市场失灵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 市场会出现失灵的情况。一般而言,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是具有共享性, 即一个人在使用该产品的时候, 别人也可以在同时使用, 并没有冲突。二是具有非竞争性, 即一个人的使用数量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不存在竞争性, 如公园, 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等, 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公共物品具有高投入, 但是低回报, 并不是以赢利为目标, 投入无法全部收回,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思考”的私有企业不愿意提供这样的产品, 所以归国家所有的大型国有企业承担了这样的职能, 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 弥补市场的失灵。

3. 填补了自然垄断行业

由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能够得到创业初期的高成本, 所以大型国有企业能够以低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劳务或者产品, 形成自然垄断, 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 由于进入壁垒高, 沉淀成本大, 从而风险也很大, 所以很多小型企业或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企, 并不会进入这样的行业, 从而也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大型国有企业带动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稳定经济,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铺路石”和“领航员”。

4. 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有三项职能, 包括提高效率, 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市场经济中,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可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 而且政府也不能用其他的间接干预手段来实现的某些社会政策目标, 当市场进入萧条期, 国家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特别重要, 通过大型国有企业来进行市场经济的干预有很多的优点, 包括第一, 建立国有企业的成本较低;第二, 对付垄断, 国有企业非常有效;第三, 国有企业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政策工具,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第四, 国有企业直接与政府挂钩, 是政府贯彻其政策意图, 实现其经济计划的有效工具;第五, 对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机密的产业不仅仅只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了, 特别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这方面, 国有企业首当其冲。以上理由为国有经济通过国有企业的形式来干预和调控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大型国有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当前大型国有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角度来看, 大型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将会朝着如下方面发展。

第一, 大型国有企业将在分类改革基础上, 继续减少国有独资企业, 特别是减少竞争领域的国有独资企业。为了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加的公平, 大型国有企业在该领域数量的降低将会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从而为和谐、有序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 对已经实现股权多元化的企业, 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分散化。大型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高效竞争、变大变强的利器, 为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以及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大型国有企业应该尊重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 构建起坚实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第三, 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机构的产生机制和权责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当前大型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公司的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者在权责利等方面不能实现有机的统一, 影响了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

第四, 在规范母子公司关系基础上, 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 提高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的竞争力。当前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已经跻身世界五百强行列, 但中国企业500强只能定义为500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 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为此, 在未来的发展改革中, 应该将“大”转型为“强”。

第五, 稳步推进集团公司主业整体上市, 加快集团存续企业公司制改革, 妥善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大型国有企业主业整体上市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市, 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等变得更加的透明, 促进企业的透明化发展。加快集团存续企业公司制改革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也将会由此得到质的飞跃。

第六,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相对于单一制经济结构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增强活力, 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为此, 将大型国有企业从国家单一支配过度到股份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注重制度创新, 这要求这些企业能够从目前推行独立董事、完善董事会制度向构筑合理的产权结构、打好体制基础转变;同时, 要从当前用行政手段作为推动力向加大企业的组织体制一体化、经营集约化方向改变。

1. 加快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母公司层面的产权多元化改革。

大型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方面要向股份制方向发展, 除了少数几个企业以外, 大多数的都应该实现公司股份结构制, 通过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混合式形式, 实现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 为众多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参考思路。作为产权多元化的另外一种选择, 大型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整体上市。此外, 还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兼并联合、公开募股、交换股权、中外合资等方式引进外部力量, 借助这些力量来改变内部人控制的不良居民, 使得企业的投资主体变得多元化, 从而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 以体制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体化建设。

要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强有效的控制, 必须加强大型国有企业自身的一体化建设力度, 从而在管理规范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大型国有企业应该重点强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管控能力, 使得母公司能够对整个集团公司实现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保证自身在子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同时, 要使得自身从多个市场主体向一个市场主体逐步过渡, 实现整个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的整体优化, 实现各个经营单位、公司内部不同部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3. 优化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布局, 实现与民营经济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

当前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 自身基本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 这使得行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不公平,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 在未来的改革当中, 大型国有企业要优化经济布局, 为市场创建公平经济环境, 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 大型国有企业要处理好“大”和“强”之间的关系。

当前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在规模和总量方面已经变得十分的大, 但是在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诸多指标方面跟世界五百强仍有不少的差距, 这也导致大型国有企业缺少整体的竞争力, 在跨国经营方面处于劣势状态, 为此, 大型国有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路, 在做大的同时, 要做强。

参考文献

[1]唐江桥.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地位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07

[2]李荣融.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及政府对其管理[J].经济要参, 2002 (32)

[3]陈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企业市场地位 篇11

2016年5月12日,欧盟议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呼吁欧盟继续以“非标准的”方式对待来自中国的出口产品,直到中国符合欧盟认为的市场经济标准。该决议“强调中国不是一个市场经济,没有达到欧盟界定的市场经济的五个标准。”中国政府认为,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而且入世议定书中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第15条应当按照约定在中国入世15年时到期,中国可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其他的WTO成员并不这么认为。比如,欧盟贸易委员马姆斯特罗姆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不存在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说法。我们需要作出正式的决定和法律。”目前,还有美国、日本等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和欧美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意见。

市场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市场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主要因为它影响到WTO框架下进行反倾销调查时的计算方法。由于欧盟认为中国不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不采用中国的国内价格和成本,而是采用所谓的“类比国”来计算是否存在倾销和倾销的幅度。从美国和欧盟的实践来看,德国、巴西、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家,都当过中国的替代国。正因为选取替代国带有很大的任意性,造成欧盟发起的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绝大多数反倾销案件中,按照类比国方法计算的反倾销幅度很高。只要中国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欧盟可以继续使用这种替代国的方法。

法律层面解析

目前,最主要的争议点是如何解读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第15条。根据第15条的(d)款,(a)(ii)项的规定,应当在中国入世后15年终止。(a)(ii) 说,“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中国认为,(a)(ii)项在2016年底到期意味着进口国不能使用“类比国”的方法计算中国出口产品。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款到期的法律含义并不明确,因为(a)(i)款继续要求中国出口商清楚地表明市场经济条件占主导,才能在决定价格可比性时使用中国的成本或价格。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些标准仍然是决定是否使用类比国价格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学者因此认为,议定书的这一段文字并没有明确地表明中国在入世15年后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欧盟的评估标准和立场

市场经济的标准不属于WTO的管理范畴,而是由成员国国内法律决定的。欧盟法律中关于市场经济地位有五个标准,即政府在经济中不能干预资源配置或商业决策;在私有化方面政府不能干预企业,在交换或补偿中不能采用非市场的形式;使用现代会计财务标准;遵循破产法、知识产权法和产权法,保护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一切合法产权;具有独立于政府的真正的金融体系。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最近一次评估是在2008年。当时,欧盟认为虽然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进展,但是仅仅达到了第二个标准,而其他四个标准尚未完全符合。因此,欧盟不能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第一种是维持现状,即中国不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继续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出口产品使用类比国的计算方法。欧盟对法律不作任何修改。

第二种是换汤不换药,即中国不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欧盟只能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才能使用类比国的计算方法,即欧盟议会决议中说的“非标准的方法”。这需要欧盟修改其法律和行政程序。支持这种做法的学者认为,第15条(a)(ii)项终止的含义是,欧盟应当总体上停止类比国的方法。但是15条(a)款的文字和入世工作组报告的第150段允许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使用其他方法,以确保WTO反倾销协定第2.4条所说的价格之间“公平的比较”。一份(泄露的)欧盟议会法律服务部分析结论基本上是沿着上述第二种情况的思路。这种思路的实质和第一种没有太大区别,欧盟仍然可以对不符合市场经济五个标准的进口产品采取替代国的方法进行价格比较。

第三种,彻底改变现行政策,使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即在对中国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中,欧盟不再使用类比国的计算方法。一些专家和瑞典对外贸易委员会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a)(ii)款到期终止后,余下来的(a)款文字不足以支撑使用WTO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六条规定以外的其他计算方法。因此,2016年12月11日以后,欧盟继续使用替代国的方法或者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无法律基础。在这种情形下,欧盟需修改1225/2009号规章,并把中国从欧盟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拿下来。

第四种,性质改变,但是有保留。即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欧盟可以逐案处理,对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特定行业采取类比国的方法。这种情况的法律基础接近第三种情况,总体上按市场经济地位对待,但是在某些行业可以采取“成本调节”的计算方法。目前,欧盟对俄罗斯、印度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这种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遭到贸易伙伴在WTO的起诉。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采取的是接近第四种的方案,即政治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反倾销实践中仍然利用其《海关法》第269TAC条规定,在所谓“特殊市场状况”下对中国企业继续适用替代国方法。

目前,欧盟委员会尚未表明是否在2016年底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原计划在2016年2月提交法律提案,但是推迟到2016年夏天,目前仍然处于内部咨询阶段。支持者认为,这将有助于中欧之间的相互投资和贸易关系。反对者认为,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于放弃了一个重要的防卫武器,将扼杀若干受到中国竞争威胁的产业。欧盟的立场走向也受到美国的政治影响,因为美国曾警告欧盟不要单方面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担心在未与美国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可能影响欧美正在进行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谈判。在华盛顿的经济政策研究所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导致欧洲350万人失业和接近2%的GDP损失。

中国的应对策略

从根源上看,最好的方法是参考欧盟关于市场经济的五个技术性标准,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而证明中国经济,特别是主要行业已经符合市场经济的标准。如果做到这一点,中国不仅可以在WTO法庭抗辩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可以通过欧盟的国内法庭进行有效抗辩。重点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出口企业开展恶性价格竞争等困扰中国经济的病症。在对外方面,从战略上重点强调中国将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恪守契约精神,要求欧盟和美国正确解读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含义,终止在反倾销调查中采用替代国的做法。

笔者认为,欧盟在2016年底前会有所动作,但是,既不会彻底改变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也不会毫无转圜。欧盟可能会在上述四种情况下选择第二或第四种方法。第二种情况,是欧盟议会法律部门的主导意见,即继续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但是,仅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替代国的方法。第四种情况是澳大利亚目前的做法,即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仍然根据特定条件对中国产品使用替代国的方法。

不管按照哪一种方法,反倾销中对中国产品采取替代国做法可能仍将继续。学者判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可能会在WTO起诉。但是,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如何裁决都是一个未知数,他们未必一定支持中国的立场,因为议定书该条款的确有些模棱两可。

基于中长期考虑,中国可以联合一些国家,倡导WTO取消反倾销和反补贴协定,把目前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这三种贸易救济措施整合为一种新的保障措施,彻底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2016年4月剑桥大学的一个反补贴政策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拉美的资深贸易官员指出,贸易救济的合法起因无非是价格、数量和对产业的损害这三个核心因素,而不需要涉及出口国的国内政治体制和补贴政策。三种贸易救济措施整合为新的保障措施,此建议的理论基础是关于新产业政策和贸易制度的辩论,即各国国内产业和价格政策、甚至补贴政策是各国自己的经济主权。而是否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则是进口国的主权,两个主权之间应当也可以找到一个妥协的中间地带,把触发新的保障措施的门槛界定在价格变动、数量变动和对产业的损害上,而不应当在容易被政治化的所谓“不公平竞争”或者“非市场经济地位”上。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辨析 篇12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产生背景

(一)《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要义

在中国加入WTO谈判中,美国和欧盟担心中国出口产品会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坚持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提出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可以采用“第三国替代”的方法计算生产成本,并且设定了15 年的期限。这一规定的相关法律表述列在了《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

《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为“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规定了如何在决定补贴和倾销的时候解决价格可比性问题。其中,第15 条(a)项(ii)目明确,“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第15条(d)项明确,“无论如何,(a)项(ii)目的规定应在加入之日后15年终止。”

这里有必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调查的关系。在WTO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关于“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的统一定义和判断标准。但在WTO的贸易救济规则中,反倾销调查程序与出口国是否为市场经济体密切相关。有关对市场经济体的认定标准,在这方面WTO给予各成员很大的自主权,具体标准主要体现在WTO成员的国内法中。目前在WTO162个成员中有17个成员有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立法。这些成员在其对外贸易法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规定中,规定了对市场经济国家的界定标准,规定了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实施特殊的调查方法。比如,美欧的国内法都对市场经济国家明确了严格的认定标准,欧盟的《反倾销条例》规定了五项标准①。可见,所谓“市场经济地位”不是一个泛化概念,不是指一国的经济制度,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销售、制造的问题,其适用范围非常具体,主要是用于贸易救济领域。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实质及影响

《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成为中国加入WTO以来遭遇其他成员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依据第15 条规定,在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时,其他成员可以不遵守WTO反倾销规则的一般原则,而是按照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性来采用“替代国”价格对中国产品价格进行评估。即反倾销发起国在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不以中国的实际成本数据为依据,而是可以援引“替代国”的数据进行评估。显然,这种做法具有极强的惩罚性。另外,由于第15条对其他成员可能存在的滥用行为并无相关规定,这在客观上鼓励了其它成员运用第15 条作为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替代国”的特定做法,这是美欧国家在WTO贸易救济的普遍规则之外制造出的特有规则。对中国而言,这一做法的本质就是,在反倾销调查程序中对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做法,这明显违背了WTO的非歧视原则。在国际贸易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让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劣势地位,遭受不公平的歧视性待遇。在确定产品的倾销幅度时,由于反倾销发起国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中国产品极易被认定存在大幅倾销并被征收不合理的高额反倾销税。加入WTO以来,非市场经济地位使中国出口产品处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严重影响了涉案企业出口,甚至影响到涉案行业的发展与就业。与此同时,反倾销发起国的“替代国”做法也不时激化了中国与反倾销发起国的贸易摩擦,对反倾销发起国的下游产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成本。

(三)中国一直积极寻求市场经济地位

加入WTO以来,中国曾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和要求贸易伙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但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迄今有90 多个国家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作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印度等成员一直不予承认,而这些成员恰恰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迟迟未能得到美欧等成员的承认,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贸易保护。如果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会使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更容易为自己辩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的水平。美欧认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给他们的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第二,政治工具。从国际贸易活动看,美欧是否承认一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之下,他们与这些经济体的双边关系能否满足其政治意图和政府的对外政策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技术问题,已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已成为美欧等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工具,其发展演变有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二、中国能否争取到市场经济地位

(一)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争论

随着《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15年期限的日益临近,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在国内外学界引发讨论和关注,美欧等经常对中国出口生产商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的态度和动向更备受瞩目。中国能否争取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2016年后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持此观点的认为,从技术上分析,第15 条确实未直接表明2016年12月10日之后,WTO成员需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从文本上分析,第15条(a)项只有a(i)和a(ii)两目,因此既然作为非市场经济体特殊计算方法的a(ii)目到期终止了,就意味着2016 年后中国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有学者强调指出,第15条(a)项(ii)目的到期,就产生了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实际效果,因为在2016年12月10日后《中国加入议定书》中已经不存在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律基础。

对上述观点表示质疑的认为,2016年后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自动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一观点认为,第15条(d)项明确了(a)项终止的范围是(a)项(ii)目,并未明确规定2016年12月10日之后(a)项前言和(i)目终止适用。换言之,第15条仍存在继续适用的可能。所以,在2016年12月10日后,在美欧的国内法没有进行修改情况下,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仍然从属于它们国内相关部门的行政决定,而不是届时中国就可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些欧美的国际贸易法律师和研究者,从法律条文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并非能自动终止。其观点是,从法律条文的角度分析,第15条a(ii)目终止后,该条款序言以及a(i)目依然有效,条约有效解释的原则要求剩余的条款得到解释和适用,2016年后第15条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仍然发挥作用。简言之,2016年后只是第15条的某一款项终止,该条款中的其他款项并没有过时,如果仅仅依照其中某一款项终止就宣称“非市场经济地位”自动到期,这不符合国际法的解释原则。

也有观点提出,2016年后中国非市场经济待遇将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当然对这一观点也存在着异议和争论。提出“举证责任倒置”观点的认为,第15 条(d)项,不能起到消除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作用,其功能是导致举证责任的转移。具体而言,目前中国出口企业仍须举证证明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如果不能证明则承担不利结果,反倾销调查国可采用特殊的方法计算正常价值。但在2016年后,中国出口企业的举证责任转移由进口国申请者承担,即改为由申请调查方的企业来举证。如果国外申请者有证据证明中国企业经营行为不符合其国内法规定的市场经济标准,则调查机关可采用特殊方法计算正常价值。支持此观点认为,尽管难以接受“举证责任倒置”作为解决该争议必要路径的观点,但它却是一种合理的、可能被其他成员调查机关接受的一种解释方法。反对“举证责任倒置”观点的认为,《中国加入议定书》中并未涉及到关于举证责任的问题,因此关于第15 条(d)项第二句的功能是导致举证责任倒置的说法站不住脚。

由此看来,第15条条款本身颇具争议性。各方之所以在2016年12月10日后中国能否得到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有不同观点和见解,且存在鲜明分歧,也主要缘于对《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的不同认识和解读,可以看做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因此,第15条规定适用期被终止后的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存在着极大不确定性。

(二)美欧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

无疑,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美欧的立场或态度极为关键,也备受关注。当年,美欧坚定地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就是将其作为阻挡中国产品冲击的一块重要屏障,并且在后来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5年后的今天,随着第15条过渡期安排到期日的临近,美欧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内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就是否应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正愈演愈烈。基于经济利益及政治考量,预计美欧都将不会轻易罢手,在第15 条最终截止期限(2016 年12 月10 日)之前,它们不会结束对中国“非市场经济体”的歧视性待遇。

在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始终强硬。美国国内一直有这样的共识,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不是公平展开竞争,坚定地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针对近期的相关讨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是否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展开研究不予评论,反而警告欧盟一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异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御。有美国学者分析,鉴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华反倾销裁定缺乏依据,美国不会善意接受2016年条款的到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几乎不会发生”,或者他们可能会承认中国的新地位,但会找到其他理由,继续对中国进口给予歧视和打压。美国学者提醒,这些做无疑会招致中国在WTO的诉讼和贸易报复,最终损害美国经济和全球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美国业界的声音不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呼吁美国在2016年内在反倾销案件中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代表美国产业工人利益的美国劳工联合会今年2 月底发布评论,宣称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加剧了美国货物贸易赤字的扩大和产业工人的失业,明确反对今年年底让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还建议美国政府,如果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应重新考虑美欧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进程。2016 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竞选各方出于政治目的,难以对中国做出有利的承诺,反而可能施加影响,这让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可能性不大。从目前情形预计,美国极有可能继续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程序中仍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实施不合理的歧视性待遇。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态度虽与美国政府的不作为态度有所不同,但也显得犹豫不决。在欧盟内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围绕这一问题的立场存在明显分化。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荷兰、比利时和英国可能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自去年5 月,欧盟委员会开始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寻求法律指导意见。今年1 月,欧盟委员会推迟了宣布是否决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案,表示要对是否应自2016年12月后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以及第15条到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其中包括欧盟反倾销立法的影响,并收集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评述意见。今年2 月,欧盟委员会还开辟了一个关于该议题的公众在线咨询。在公众咨询问卷的前言中,欧盟委员会指出,一旦中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条款到期,欧盟将只有三种方案:不改变现有法律;修改欧盟的反倾销方法论,但不实施任何“额外的措施”;或者对反倾销方法论进行修改以及实施一系列新措施来减缓可能的负面影响。欧盟委员会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给出正式意见供成员国讨论通过。若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则需要欧盟对基本规则(basic Regulation)做出一些更改,而这必须得到欧洲议会和28个成员国的共同同意才能生效。面对当前全球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及正在加剧国际贸易紧张程度,欧盟多个产业集团,包括欧盟钢铁协会和欧盟太阳能板协会(Pro Sun)已经发声,反对在贸易防御调查中把中国视为市场经济国家。

三、中国要积极应对2016年后的反倾销新形势

加入WTO以来,在贸易救济领域,美欧等国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依据《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适用歧视性的“替代国价格”。第15 条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企业应对美欧等国家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法律障碍,同时成为美欧等成员限制中国出口的最有效手段。而随着第15条适用期结束,将给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实质性利好,出口企业将获得公正待遇,可以通过价格优势赢得国外市场,稳定出口预期,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但从目前形势看,第15 条(a)项(ii)目在2016年12月10日终止后的实际情况会怎样,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密切观察。面对2016 年后的新形势,国内各方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做好第15 条到期后的贸易救济规则衔接工作和适应工作,加强对美欧对我国反倾销策略走向的研判,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一)理性看待第15条终止期的到来,避免将问题复杂化

前面已经分析,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问题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限于贸易救济领域。无论是认为2016 年后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还是不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都不能偷换命题,偏离第15 条的含义和范畴。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并没有哪个国际组织对一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予认可。WTO规则并未要求其他成员在2016 年后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WTO成员也无义务自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无论美欧是否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都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没有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不需要被别人承认。

第15条是关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的规定,是贸易救济中的技术性问题,仅限于WTO其他成员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范围,仅适用于对正常价值的裁定,是对价格可比性裁定中的国内价格和成本的特殊规则,不是毫无边界的例外。根据第15条规定,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价格的做法必须于2016 年12 月10 日终止。美欧等成员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届时都要如期履行第15条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弃用“替代国”做法,避免引起新的贸易争端。

我们主张理性对待第15条(a)项(ii)目适用期的终止,坚决反对任何曲解或拖延执行第15条的行为。中国要理直气壮地要求WTO成员切实遵守第15条(d)项的规定,结束在反倾销调查中针对中国企业的替代国做法,让中国企业从实质上享受国际贸易的共同规则。敦促美欧等成员遵守WTO规则,按期履行义务,尽快做出合规调整。要注意和避免各种情绪和鼓噪干扰问题解决的主流。

我们自己也不要将这个反倾销调查程序中的技术性问题及其影响扩大化,更不需要把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国家的重要外交目标去努力,否则易成为一种“软肋”,或节外生枝,被其他国家要挟或牵制来换取其他利益。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形势复杂,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亦通过政治沟通、双边经贸渠道加强沟通和对话,寻求解决方法。必要时可采取进一步行动,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出法律诉讼。

(二)坚决寻求获得公正的贸易待遇,反对继续采用替代国的做法

第15 条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是被设定了约束和限制条件的,即有效期为15年。那么,随着第15条(a)项(ii)目在2016 年12 月10 日到期,意味着在“确定反倾销价格可比性”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应由“特别法”转向“一般法”,中国应该获得与WTO其他成员一致的法律适用地位,即适用统一的贸易救济规则,而不应该继续被特殊化。中国要明确,在未来中国出口的贸易救济规则环境应与其他WTO成员无异,在规则适用上应具有普遍性,和其他成员共同遵循WTO普遍适用的贸易救济规则。

面对第15条适用期终止,中国的目标是寻求在WTO框架内获得自身想要的结果,寻求2016 年后面临的外部贸易救济规则环境能够获得实质性改善。具体地说,2016年后美欧等成员应终止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替代国”做法。在正常价值的认定上,中国出口产品应与其他WTO成员一样被同样对待,而不是使用替代国价格作为确定倾销幅度的参照值。这有助于降低反倾销措施对各自经济的扭曲效果,既符合WTO原则,也有利于增强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系。

与15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已有很大改变,中国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美欧等国家要正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变化。一方面,根据第15条,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欧等WTO成员在2016 年后应终止采用替代国价格或成本来界定中国产品倾销幅度的做法。另一方面,无论欧美态度如何,第15条所限定的15年期限赋予了中国获得平等和公正的贸易待遇的权利,中国要坚决寻求获得正常的国际贸易待遇,坚持要求在2016 年后终止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如果在2016 年后,美欧等成员仍以第15 条(特别法)为基础,继续对中国采取“替代国”成本的特殊计算方法,则法律依据不足,是严重违反WTO规则,中国可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

(三)加强对《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到期后形势的研判

在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要清楚,第15条到期,并不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出口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面临的问题会全部迎刃而解,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有所松懈,未来反对WTO其他成员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依然存在着难度和阻力。这是因为,第一,在普遍性规则适用过程中,因WTO贸易救济规则的灵活性和模糊性,可能不会完全消除在事实上针对中国的不利情形,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当或错误解读;第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在不断强化贸易救济调查执法,以加大对国内产业保护力度,目前全球贸易救济环境依然趋紧,中国积极改善自身贸易救济规则环境的工作难度依存;第三,随着第15条终止期临近,发达国家也在谋划对付中国的新策略。部分国家在陆续修订未来对付中国的贸易救济规则,或者正在贸易救济实践中寻求对现有WTO贸易救济规则新的适用和解释。

面对2016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要认真研判和相应的顶层思考。要关注美欧在反倾销规则及实际行动中可能的变化和动向,因其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关注2016年前后WTO成员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立法动态;关注国际贸易中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中适用市场经济条件标准的宽严程度;警惕2016年后一些成员转而主要依靠反补贴的方式应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有必要系统地探究第15条的合理解释,关注WTO对该问题最新的司法裁判;预判2016年后可能面临的贸易争议,从WTO立法和司法、跨国诉讼等层面探讨可能的应对路径;等等。

(四)国内各方不能放松反倾销应对工作

实际上,非市场经济地位对反倾销并不构成决定性影响。不能以为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反倾销问题就会有很大转机;不能以为第15条规定的“替代国”做法到期,中国的反倾销案就会减少。中国政府和企业仍要继续做好反倾销应对工作。

目前一个实质性问题是,2016年后美欧将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适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从目前情况看,2016年后美欧等对华反倾销方法仍存在变数。需要注意的是,未来替代国做法有可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的延续,对我国出口继续造成歧视。还有一种情形是,未来在对我国反倾销的普遍性规则适用中,依然可能出现在事实上针对我国的不利情况或对普遍规则不当适用的情况,这都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不公平。

作为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涉案方,中国要积极改善外部规则环境,最大限度维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歧视性做法,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善于运用相关规则进行交涉和制衡。若2016 年后美欧等成员在对中国反倾销新案或复审裁决中继续适用替代国规则,我们可将问题提交WTO反倾销措施委员会及其例会,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规则博弈,寻求澄清和改进相关规则,监督其他成员的不合理做法,争取公平贸易环境。我们也可通过个案的应对,积极进行法律抗辩和交涉,限制和避免规则的滥用。

从企业角度看,有必要继续提高规则意识和水平。在今后的反倾销应对中,面对每一具体案件,中国企业自身还是应该积极举证,主动证明其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而不是消极坐等。如果中国企业的证明力明显强于发起调查方的证据,相信在具体的争端中将处于有利地位。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加强对于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管理。

(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若以严格的标准审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美欧等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关注。他们仍认为,中国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资源配置呈现扭曲,一些国有企业依然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我们自身有必要认真审视和客观对待这些问题。在运用WTO规则进行必要的澄清和抗辩同时,仍需加快市场化发展和改革步伐,进一步梳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016 年3 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作为独立章节给予阐述,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未来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已成为中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路径,中国将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预期,五年后中国将进一步筑牢市场经济体制。

注释

上一篇:控制药品费用论文下一篇:重点生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