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特点生

2024-06-15

美术特点生(共8篇)

美术特点生 篇1

21世纪的中国高举“科教兴国”之大旗昂首阔步迈入世界之林, 在民族振兴的时代, 实施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是新世纪明显的趋势, 这一趋势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作为美术教育的主题——美术生, 我们如何去分析、把握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特点, 如何因势利导的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学习动机

1、积极主动型。

这类美术生从小就爱好美术, 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有一定的升学目标, 学习主动性强。他们兴趣浓厚, 基本功较好, 在专业学习上进步较快, 而且从小就有从事美术方面发展的意愿, 所以学习非常自觉, 这是美术教学中表现最好的一批学生。这类学生会分布在各大美术院校。高等美术院校每年招收的新生, 很多都是从小就接触美术, 刻苦练习, 其中招收的附中子弟相对占有相当比例, 就在于这些学生专业知识及文化知识都是很过硬的。

2、被动努力型。

这类学生主观上想继续深造, 但缺乏良好的基础, 没有明确的目标, 甚至抱有试试看的态度。出于高考升学的需要, 这类学生往往认为美术类大学文化录取分数偏低容易录取, 采取上大学走捷径的办法, 被迫学习。但是此类学生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的, 加上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表现较为理想, 属于有潜力可发掘的潜能生。

3、消极沉闷型。

这类学生认为学习美术纯属好玩, 自身也没有学习基础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大都缺乏和丧失学习动力, 在父母的强迫下学习美术。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美术班很好玩, 抱着去美术班混日子的想法, 此类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这样以来, 会给美术教学带来不安定因素。这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文化课老师或班主任认为是“后进学生”、“拉后腿学生”。此类学生在美术教育中难度较大, 往往效果不甚明显, 甚至容易被老师遗忘、忽视, 他们也是中学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二、父母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的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那么孩子就是您所投射出的影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于美术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父母支持并尊重学生选择。

此类学生占美术生全体三分之一左右。他们的家长理性分析自己子女在人生发展上的可塑性, 尊重并理解学生选择美术学习, 这样的家长是很理性的, 按照孩子的志愿和兴趣做出的选择, 由此孩子在发展的道路上会更大程度发挥他的潜质, 从而获得成功。

2、对于美术专业的学习上, 家长与孩子不能够达成一致。

少数学生家长认为子女学美术属于旁门偏道, 很没面子, 抱一种不支持的态度或部分家长认为美术培养成本较高, 昂贵的大学费用使家庭经济能力承担不起, 而在这样家庭中的学生, 本人却很爱好美术专业, 认为学习美术适合自己的愿望, 自己走进美术队伍的中学生同家长的不支持形成一对矛盾。

3、家长支持, 美术生被动学习。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地发展, 所以父母要求学生学习美术, 有一技之长。少数学生本人并不爱好美术, 而家长为了满足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美术梦想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这样的家长就过于偏激, 我们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固然很好, 但是前提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家长都会有望女成凤, 望子成龙的心愿, 学生所在的亲戚朋友、楼上楼下住的邻居或身边有考取美术大学的孩子, 都会影响到家长的情绪与对孩子的期望值的高低。

三、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来看学生特点

家庭条件对学生的性格及学生的一些思维方式都可能产生影响, 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 学生的特点会呈现出差异。

1、家庭条件优越型。

一般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家长比较支持其从事美术学习, 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家长往往不支持自己的孩子美术学习, 对孩子学习美术往往顾虑重重。一是担心孩子一旦考取美术院校却因昂贵的学习费用而使孩子辍学, 家长本身存有愧疚感;二是考不上美术院校而失去上学的机会。因而, 会给学生带来双重压力, 从而增加这些学生的心理负担。

2、家庭条件一般型。

此类学生往往有良好学习习惯, 也很懂事, 刻苦好学, 任劳任怨, 克勤克俭。

四、重艺轻文

1、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 才有可能有效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越强烈, 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集中的注意,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能潜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 才能把所要学习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活动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使我们的美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正确与否, 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在目标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 不应为全体美术生设置同一个目标, 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 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由于大多数美术生的文化基础偏差, 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 目标过高, 忽视循序渐进的原则, 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望而生畏, 产生恐惧的心理;目标过低, 学生轻而易举地作答,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达不到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多加鼓励,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闪光点是一个人的心灵与外界相触所爆发出的耀眼火花, 是一个人心灵的精华。教师应该像淘金者那样, 善于观察,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宝藏。实践证明, 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善于把其内在积极因素给以巩固扩大, 从而可以控制、缩小, 进而克服他们身上许多的消极因素, 激发起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在美术教学中, 经常可以发现, 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一般, 学习兴趣不高, 但因偶然的机会, 取得了好成绩, 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后, 他 (她) 很快会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努力学习。因此,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应较多地考虑到班上基础差的同学, 为了照顾这些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就专为他们多设计一些提问和练习, 让他们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问题从熟悉到陌生,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始终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有“跳一跳, 够得着”的感觉。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生具有艺术欣赏力, 活泼、好动, 喜欢表现和展示自己。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趣。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特长,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组创作并展示出作品。这样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

五、结束语

关于美术生特点的研究应引起每一个美术教师的关注, 从对案例、个性到共性分析都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探讨, 社会在进步, 教育在发展, 学生特点在变化, 教育的目标追求无止境, 研究美术生特点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日常必修的功夫之一, 惟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做实,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为人师表应有的奉献。

摘要:根据不同的标准, 中学美术生具有不同的分类特点。分析他们的特点, 是普通高级中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美术生的分类特点中总结出美术生的共同特点和这些特点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学美术生,特点,美术教育,美感

参考文献

[1]蒋萌.新型美术教师的自我设计与塑造[J].广西教育, 2005, (17) .

[2]武尚文.浅议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甘肃高师学报, 2005, (03) .

[3]周金月.美术教学中差等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与潜能开发[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 (03) .

[4]许明.论人的潜能与素质教育[J].中州大学学报, 2004, (02) .

[5]王盈.美术教学不能单纯教技术[J].黑龙江教育, 2001, (05) .

[6]毕可秉.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J].山东教育, 2000, (Z6) .

[7]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中国美术教育, 1995, (05) .

[8]梁玖.美术教育之科学研究论[J].中国美术教育, 1999, (05) .

美术特点生 篇2

适应社会、正确择业是做人的一个基准点,更是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常常用学校的习惯来要求自己,难于适应社会需求。为此,在推荐就业工作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正确择业。

一、适应社会需求,找准人生目标

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对聘用制度认识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理性地把握人才的录用标准,对中等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做人能力等,选用标准越来越完善,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把自身准确地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上,并以此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人生目标。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把个人的进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明确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只有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实现职业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的一生如大海行舟,方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确定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驱力。不切实际的理想是空想、幻想,它会导致好高鹜远。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比如很多学生看不起单调的一线服务工作,错过了许多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白白丢失寻找职业的良好机会,更谈不上在这份职业中

去寻求发展。人生目标不能仅凭爱好或兴趣,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讲奉献、讲务实,树立服务于社会一线,适应社会需求的观念,也只有形成了这样的人生目标才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分析个人条件,进一家好企业

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企业,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决策。中职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在未来工作中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其基本在于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客观分析个人条件,正确认识自已的职业能力则是进一家好企业的前提。因此要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评价,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强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较合理地决定自己职业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或是自己喜欢的企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机会只会降临有准备头脑的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机会的垂青外,更需要周密的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对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很关键,所以每一个即将踏入职场的人都应未雨绸缪。首先,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其次,选择到规模较大、制度规范的企业,这样在一个规范的体制下面学到的东西应该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实用,而且接触先进管理理念的机会较多。再者,要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前提保证。在了解了上述思路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找一些适合自己行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应聘成功率,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降低招聘成本的同时招到合适的人才,实现双赢。

三.从基层做起,珍惜第一份职业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基层开始的。人生的第一份职业很重要,它对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做人风格、职业习惯、甚至语言特征形成都有相当的影响。从基层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积累工作能力,学习如何与别人的沟通和合作,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成熟度,积累社会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去寻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会认为你没有工作经验。其主要原因就是刚踏出校门的学生,在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教,刚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后思想容易波动,遇到小小挫折不懂得自我开解,容易流动,因而很多公司不愿意聘请刚毕业的中职生。因此,有了第一份工作要好好珍惜,要知道在一家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样在第二家公司可能也会遇到,关键的是自己学会如何对待和处理。我的建议是: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珍惜第一份职业,从基层做起,把第一份职业当作是积累人生经验的舞台,为自己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树立工作责任感,协调人际关系

进入企业以后,往往会发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学校教育有较大差别,企业的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进而实现赢利。一个企业对社会是否负责任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看综合效益,具体是看能否

挣钱。只要赢利,效益好,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才能对股东提供优厚的回报,才能对员工给予很好的奖励,才能够有资金投入新产品的开发。而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工作责任感,对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负责,努力学习技术,能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团结同事,只有每一位员工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企业经营目标才能得以达成,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

现代企业是由许多成员构成的团队,每个人所从事的仅是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协调、沟通共同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与自己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你的主管,配合同事工作,平时与人为善,才能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刚参加工作的同学,有的基于个人面子,怕别人说自己不行,有问题也不问,一意孤行去完成某件事,有的不会主动沟通,当上司问到有无什么不明的问题时,才提出一大堆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如果上司不过问,这些人永远会让问题“沉淀”,永远不会处理,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不主动听取同事、上司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把事情做砸了。因此,要注重团队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五.坚持终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

“终身学习”是当今最为流行的口号,也是时代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个以现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也正在对全球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

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高科技的综合发展表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上,而且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对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专业知识需要提升,管理知识需要加强,信息应用需要掌握,避免落后于时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认识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坚持终身学习,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在每个人的思想上构筑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和终身需求,并且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提升,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校生心理特点分析 篇3

一、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

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表现

在校期间,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动,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及各方面条件,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良好的自我信念,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教育活动多以集体形式为主,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富有竞争性的活动,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竞争意识、竞争精神的一方沃土。参与文体活动不仅可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还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一些轻松、活泼、欢快、有趣、配有优美旋律的音乐课和体育活动是散心解闷、转移不良情绪、获得愉悦心情的有效手段。

中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中学生普遍觉得课程作业太多,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连难得的休息日也被各门课程作业所占据。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教师与学生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对学生造成压力太大。所以,我们社会、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摒弃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对学生要实行减负,不仅要减少中学生做不完的作业,而且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心理减负,让其健康成长。

(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少年一生的幸福作准备的。中学生时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

1. 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相反,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 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

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3. 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4. 自尊与自卑同在。

职业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期是孩子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其知识面较窄、心理不成熟及自控能力低等特点,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出现一些困惑、不安与迷茫,从而产中很多心理问题。要消除成长过程中因教育方法等不当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5(4):289-290.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2(5):446-447.

[3]张天亮,翟静,刘金同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87-8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 L一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5]罗清旭.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9,4(2):34-36.

[6]李淑民,钱福家,王殿春.家庭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1990,4(1):15-20.

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5. 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

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他们都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向往和幻想,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抱负,出人头地,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学校性质、地位的顾虑,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6. 爱交际,但对朋友定位不准。

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都喜欢多结交一些朋友,愿意和身边的人和好相处,甚至希望家长、老师与他们志趣相同,能够成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朋友。但毕竟他们心理很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7. 其他不良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从众心理,他们中有的成群结伙抽烟、喝酒,有的有意破坏公物,甚至打群架;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条件而花钱如流水,有些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而为满足虚荣心不惜参与盗窃等违法活动;性关心心理,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孤傲,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

三、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适应时代之所需,培养思想政治合格、文化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身体健康良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理应针对职业类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现状,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充分地调动、激活他们身上的心理优点,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辅导、教育等方法,及时有效地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1. 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书信辅导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职业学校都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安排有经验或专门的心理老师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择业指导。对早恋学生,应耐心帮助、细心指导,使其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及与异性相处,并能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愉快地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等。

2. 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据“型”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 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或者创设条件,提倡赏识教育,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比如班主任可给一些爱调皮捣蛋但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舍长、组长乃至纪律委员、班长等职务。据笔者从事班主任的经历来看,只要加以及时、必要的指导,此举效果良好。我系有一个班的班长以前是一名经常旷课、违纪的“后进生”,但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结果自当上班长以来,不但在本学期的学习上拿了三等奖学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带领班级取得了不少荣誉。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职业学校学生,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要享受幸福的生活,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学校必须利用与企业的独特教育资源,形成“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校企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使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学生毕业时既能迅速上岗,又具发展潜能,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家长、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担心度,为学生在学校的安心、努力学习提供了保障。例如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与省内多家医药企业积极洽谈,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先声班”、“百佳惠班”、“康缘班”、“万邦班”、“恩华班”等的开办,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企业所需,切实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6.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文学、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并给予充分的指导,从而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使他们生活不再感到无聊,无暇顾及其他不利身心健康的东西,不再沉迷上网游戏和寻找情感刺激。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的馨园文学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学校、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社员们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的转折期,因为年龄、家庭、专业等的特殊性,心理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困惑或问题。故我们要掌握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特点,分析,措施

参考文献

[1]靳占忠.中国农业教育,2005,(1).

[2]王仁清.教育与职业,2005,(3).

[3]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172-187.

美术特点生 篇4

1.美术高考生美术学习动机类型与问题分析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 学习动机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根源可以把美术考生的美术学习动机分为下列类型。

(1) 理想型。这类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把学习作为全面发展的首要途径,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虽然选择了美术专业方向, 但是仍注重全面发展, 不因美术专业学习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 不因为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熏陶。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为今后升学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兴趣型。动机来源于学生对美术学习本身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源于学习兴趣本身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动机的强弱与学习兴趣紧密相联。兴趣为动机指明方向, 动机为兴趣提供动力, 两者相辅相成, 荣辱与共。

(3) 投机型。有调查显示, 大部分考生均是从高中开始学习美术的。这类考生, 很多人本身对美术没有兴趣, 在升学的压力驱动下, 只是把美术考试作为大学的晋升之道, 在学习上急功近利, 真正为考试而学, 缺乏全面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学习规划。他们即使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也很难在美术专业上有大的作为。

(4) 依赖型。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作用。在学习者自身对学习动机不明、缺乏主见的情况下, 家长、老师或朋友的劝说或暗示成为学习选择的重要依据。这类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离开家长或教师的监督, 动机就可能消失。

(5) 放任型。这类学生平时自由散漫, 我行我素, 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 行为习惯不良, 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文化学习, 受教师暗示分流成为美术学生, 接受分类教学, 或干脆离开原来的学校进私立的美术培训班, 享受更自由的生活。这类学生即使学习美术也是心不在焉, 最终很难学有所成。

美术考生学习动机的问题必然在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中体现出来。据调查, 升入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 文化知识欠缺、行为习惯欠佳的现象比较常见, 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相比存在差距;未能升学的美术考生就业现状也不容乐观。因此改变美术高考学生的学习现状, 提升美术考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应注重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美术高考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 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美术考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性, 但是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 在突出专业发展的同时, 注重知识与能力、品德与修养的全面提升。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在问题情境中被激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高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指向单一的学习目标, 学习情境非常单调, 这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问题情境的创设, 应结合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把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品德养成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在竞争的情境中培养进取精神, 在合作的氛围中培养合作意识, 在批判的情境中提升创新能力, 在愉快的情境中陶冶美好情操。

(3) 利用成功体验, 强化学习动机。人本主义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巨大潜能, 成功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完美结果, 成功体验能强化一个人持续学习的动机。美术考生艺术学科普遍优于普通考生, 许多人经过短期培训班的学习就可以参加美术高考, 学生容易获得成功体验, 放大学生的成功体验,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 必定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

(4) 利用兴趣迁移, 培养学习动机。美术考生的学习兴趣常常集中在美术学习上, 对美术学习的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都可能成为美术考生新兴趣的生长点。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尤其是间接兴趣总是建立在对学习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利用兴趣迁移应在原有兴趣与新兴趣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例如利用美术考生对艺术美的追求, 可以激发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懂得用美的心情、美的理智、美的行为塑造美的生活。

(5) 引导学习需求, 培养学习动机。有调查发现, 有不少美术考生本身对美术并无特别的兴趣, 只是把美术高考作为一种晋升的途径, 因而在美术学习之外存在许多潜在的需求。对这些潜在需求, 尤其是高级的潜在需求的激发与培养, 让学生在尊重与理解的环境中得到尊重与关爱, 在理智感的养成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学习动机也会因此变得长远和高尚。

中职生法制意识特点、成因与对策 篇5

1 中职生法制意识现状特点

中职生虽已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整体而言, 他们的法制意识较薄弱、维权能力较差, 需提高其法制意识, 以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预防违法犯罪。根据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 中职生法制意识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认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调查中, 有59.0%的学生认为法律在生活中“很重要”, 35.0%的学生认为“重要”。 (2) 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如学生不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 认为在实习阶段犯错误, 不会受到严重处罚。对“你知道如何辨别执行医嘱的合法性吗?”问题回答“是”的在校生、实习生分别占28.0%、39.0%, 而在岗护士为90.0%。 (3) 对法律的信仰不够。主要表现为知行不统一、法制意识欠缺、没有养成法律习惯。12.0%的学生认为打赢官司的关键是“关系好”;“当你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 你采取的态度”8.0%的学生选择“忍让克制”, 11.0%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你认为自己的法制意识强吗?”只有16.0%的学生选择“强”。 (4) 有一定的维权意识, 但维权能力较差。以实习护生为例, 如果自己被侵权, “会维权”的占41.3%;想维权, 但因为胆小害怕、担心没有效果或不知如何维权而“放弃维权”的占43.0%;“自认倒霉”的占8.4%;“不知怎么办”的占7.3%[1]。 (5) 个人纪律观念与其法制意识水平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个人纪律观念较强、日常自觉遵守班规校纪的学生, 其法制意识相对较强;而缺乏自律、偶尔或经常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 其法制意识相对薄弱。调查中, 对“法律素质是当代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 选“赞成”的学生占90.0%, “不赞成”的占10.0%。“不赞成”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犯法”或“与自己专业无关”。在对此题选项与另一题选项进行关联性追踪对比分析时发现, 选择“不赞成”的这部分学生 (10.0%) 在另外一项问题“你有违反班规校纪的情况吗?”中几乎都选择了“偶尔”或“经常”。

2 中职生法制意识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中职生法制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社会、学校层面的原因, 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国家层面的原因。当前, 国家把学校法制教育定位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制教育地位从属于德育。据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出台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 (教政[1995]12号) 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见, 国家对学校法制教育的定位是有一定偏差和不太合理的。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 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还将使法制教育被埋没。近年来,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 现行的高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 更没有收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所以, 从属于德育的“思想化法制教育”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 必须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2]。

(2) 社会层面的原因。其一,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混乱, 甚至颠倒, 特别是社会上许多人利用政策法规不健全而违法乱纪, 从中渔利, 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许多学生产生“权大, 还是法大”的疑问;另外,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腐朽思想也不同程度地侵蚀着学生, 两千多年的“人治”观念至今仍在一些地方、部门有“市场”, 这些从思想上影响了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3]。其二, 校园周边环境影响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大多数中职学校周边环境复杂, 相关职能部门未尽其责, 社会治安管理不到位, 未能给学校提供洁净、安全的育人环境, 给学校安全留下隐患。如学校周边无照摊点多而杂、出租车摩托车多而乱、网吧违规经营、流动人口多等治安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3) 学校的原因。中职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是造成学生法制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表现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当前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中职学校大多选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学校的法律课程教材。但是, 不同的中职学校, 只有根据专业需要配置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知识教材, 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与职业风险防范技能。以中等卫生学校为例, 当前缺乏统一的医疗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规范教材, 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卫生法规等与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课程。因此, 关于护理职业安全与相关法律知识, 仅靠护理相关专业教师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蜻蜓点水式地做简单提示, 既无法系统教授学生护理职业安全相关法律知识, 又无法引起学生对护理职业风险防范的足够重视, 学生实习前的医疗护理相关法律知识处于空白状态。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护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不利于避免护患纠纷。其次, 表现为学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采用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灌输方法, 学生进行纯理论学习, 缺乏实践。如中等卫生学校缺少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模拟教学, 造成学生对法律问题理解困难。同时, 实习医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特点缺乏充分了解, 很少结合真实的工作环境, 逐点讲解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被侵权情况。对于如何防范护理职业法律风险, 我校护生实习前没有接受过学校或实习单位相关培训的占69.0%;对于自己哪些权益应该受到保护, “部分知道”的护生占59.2%, “不知道”的占25.2%。说明实习护生个人权益保护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教育亟需加强, 学校法制教育方式亟待改革创新。再次, 表现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教师素质低下。中职学校讲授法律课程的教师很多是非法学专业教师, 对法律知识理解不深, 有的甚至边学边教。有的学校认为法制课程谁都可以带, 安排没有法律知识基础的教师, 甚至行政人员讲授法律课程。因此, 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最后, 部分中职学校对校内违纪行为处理严格, 但对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处理宽松。如有的学生盗窃财物金额已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但学校往往只做内部处理而不移交公安机关。这说明学校在制定与执行规章制度时很少考虑与法律接轨, 势必成为学生法制意识薄弱的成因之一。

(4) 家庭的原因。其一, 家庭教育薄弱是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素质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子女的影响巨大。部分家长法制观念淡薄, 没有承担培养子女法律素质的责任[3]。其二, 缺少父母关爱是部分中职生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受调查的187名违法犯罪的学生中, 父母离异的有35人, 丧父或丧母的有26人, 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监护的有126人[4]。其三, 家庭贫困难以得到学校、社会有效救助是部分中职生违法犯罪的另一诱因。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 拿人饭卡、手机、钱财, 甚至为吃一顿好饭, 替人打架也时有发生[4]。

(5) 学生本人的原因。其一, 中职生不重视培养自身法制意识, 是造成其法制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以赣州某中职学校为例, 从“学法”意识来看:一部分学生对学法的目的不明确, 认为自己既然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 就不必学法。而学校开设法律课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要学生考试能过关, 是否掌握法律知识, 是否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并不重要;部分学生对学习法律的态度不端正, 认为法律是用来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 自己安分守己就行了, 没有必要学法;部分学生认为法律课程枯燥无味, 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 担心学习法律等非专业课会影响自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法律课程有抵触情绪[5]。其二, 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影响其法制意识的培养。中职生大多15~18岁, 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以我校实习护生为例, 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 缺乏自我维权意识, 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遇见困难时求助意识差。如因为求职心切, 在联系、选择实习医院时对实习医院的工作环境、权益保护状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考虑, 对实习医院所在地治安状况缺乏了解和考虑。急切的求职心理往往成为部分实习护生被实习医院侵权的直接原因。被侵权后, 实习护生碍于面子不愿或不敢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的甚至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3 对策

(1) 国家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 加大对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 应将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同时, 党和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困难家庭、问题家庭的帮扶, 各级政府应该在就业、扶贫、救济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给予困难家庭、问题家庭足够的支持, 减少困难家庭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2)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携手采取预防措施和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建功立业,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争取社会支持, 公检法机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配合,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6]。

(3) 中职学校应改变“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 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制度和机构, 将法制教育纳入中职教育, 使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6]。为此, 首先应改革课程设置。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应选择体系科学、内容实用、适应时代发展和中职生特点的法律教材, 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实用性、通俗性和趣味性, 教给学生实用、急用的知识。以我校为例, 法律课程应选择医疗卫生类法规教材或自编校本教材, 以医疗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为主, 以基本法律知识为辅, 培养学生职业安全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与维权技能。其次,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 不能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法, 避免学生因感到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如法律知识竞赛、专题讨论、辩论会等。应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 创造条件, 开设法制教育活动课程, 使法制教育常规化。结合社团活动, 开展各项法制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深化对法制教育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再次, 应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源头上把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最后, 应加强管理,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学校应坚持依法治校, 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 尽可能营造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氛围, 创设一种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

(4) 家庭应重视对子女的法制教育。在学生法制意识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应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 掌握常用的、基本的法律知识, 并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 对学生实施遵纪守法的家校同步教育, 是学生健康、安全成长的保证, 也是学生成长为法制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人才的保障。同时, 家长应保持与学校的密切联系, 学校可专门设立家长工作室, 不定期安排一些家长进驻学校。这样, 家长既可直接与学生沟通, 又可协助学校管理和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和引导工作, 必将加强对社会、学校与家长三者的联系, 对学校的德育及法制教育工作起到和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7]。

(5) 学生应明确学法目的, 自觉培养法制意识, 同时注重自身心理健康。

总之, 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增强中职生法制意识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中职学校是连接社会、家庭的桥梁,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 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和家长的参与配合。应整合社会、学校、家庭资源, 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共同提高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效, 增强中职学生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赖地长生, 赖晓琴, 王建新.实习生权益保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4) :62.

[2]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邓廷奎.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6.

[4]邵伟.职专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J].高校招生 (理论研究) , 2010 (5) :68.

[5]赖地长生, 王建新, 赖晓琴.中等职业学校法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法意识[J].科教导刊, 2009 (14) :34.

[6]赵金绪.探讨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J].西部大开发, 2011 (3) :98-99.

美术高考生基础教学初探 篇6

改变故有的教学模式, 并不是全部抛弃传统, 学习传统后走出传统, 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 才能把教学搞好。那么, 如何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 进行比较科学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呢?我觉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一、先看后画, 注意观察

在学习美术活动的过程中, 首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是观察力。观察力是通过人的视觉, 在感知事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活动。观察力是观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及审美能力, 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面对现在大部分美术院校高考招生都采取了默写为主的特点, 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摹作品, 教师要拿范画 (或是写生作品) 让学生临摹时, 不要急于忙着让学生下笔画, 而先要求学生多动脑子, 认真、仔细地观察一番、并用设疑、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看图、议论, 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如何下笔、运笔作画, 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思维能力。

二、先自己设计后再画,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画实物写生中, 不少教师总是先对学生进行一番指导 (或是演示) , 再叫学生动手画。而“自己设计自己画”这种方法, 打破了这老框框。教师先将实物交给学生, 让他们分组讨论, 自行设计, 确定构图形式, 并允许大家须一定时间内调整、修改 (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比较再定型) 。这样做, 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通过学生自己合理的科学设想,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画

在绘画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技法的同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表现, 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例如由老师画一张未完成的画, 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添补老师所未完成的画面。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发展学生的自我个性。学生的头脑是非常活跃的, 他们在美术创造上往往表现得最大胆和最具活力, 他们常常会画出成人意想不到的图像。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 要鼓励学生乐于动脑, 让学生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把技法的传授与思维创造在教学中溶为一体, 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 在发展学生思维创造活动中教授技法。这种指导方法, 有时还会出现连老师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画记忆画, 向创作阶段过渡

创造性是建立在丰富的记忆基础上的。记忆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以及用线、色造型能力。因此, 指导学生到校外去观察事物 (简单的如月色、桥、远近楼房等) , 再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画下来。这同学习语文, 进行课外阅读一样, 对培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是很有益的。

五、指导学生画命题画, 偿试创作作品

命题画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方式, 在历年高考中, 都专门作为一专业科来考试。学生掌握了一些绘画技法后, 可以经常进行命题画的训练。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构思、画小草图、修改稿、正稿、直至完成作品过程中, 始终注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尊重他们的创作构思和设计处理, 并要求在创作中完善整体效果。尽管学生的艺术手法有时并不那么成熟和完美, 但老师切不能“扼杀”学生难能可贵的自我萌发的创作构思, 要在充分肯定其创作构思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参与的过程, 就是学习、提高并完善创作效果的过程, 只有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 才能可能获得创作上的成功。

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美术展

通过展览, 展出学生创作的成果, 不管得不得奖, 对学生都是一种鞭策, 一种促进, 对自己保持创新热情大有并益处。

七、精心辅导并要求学生经常画

俗语说, “手越干越勤, 脑越用越灵。”经常要求学生动笔画画, 并要求按期完成一些作业, 可驱使学生在课外多去注意观察事物, 开扩了学生的眼界,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既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加强了绘画技能的训练。

八、让学生走出校门, 到更高水平的业余美术学校学习

学生利用寒署假时间到校外水平较高的业余美术班学习, 多了解外边世界, 认识不同的老师和同学, 扬长避短, 让自己接受更高水平的训练, 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美术生教育之我见 篇7

一、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学不仅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突出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高中学生感觉自己文化课吃力, 没有希望考上文史或者理工类大学, 才开始另辟道路, 半路出家开始学习美术。他们首先是没有兴趣爱好, 所以老师应从兴趣方面引导, 了解美术一些常识, 建立兴趣, 只有当做自己的兴趣才能够学好学明白。从高一时在素描几何形体上解决好学生的透视思维, 这个很关键, 也为接下来学习做铺垫。多举实例叫学生更好地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透视规律。学生对色彩感觉较迟钝, 色彩表达能力差, 对速写的动态把握不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老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独特性, 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学习起来便会感到其乐无穷。带着孩子们去本溪湖里写生, 让他们感受大自然;带他们去体验生活, 给他们做范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实大自然那美丽的天空, 茂密的树林, 清澈的湖水, 可以用双手绘画出来, 10天的生活, 学生提高了对绘画的兴趣, 也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 更能把老师对绘画的理解, 融入到他们的脑子, 回到学校, 学生增加了对画画的兴趣, 他们的对学习的认识也增多了, 懂得这绘画给他们带来的无限魅力, 所以集训生活让学生的绘画提高很多, 很多曾经听不进去的细节, 他们也能够细心接受。

课堂上教师还应注重进行空间的迁移, 抛弃老一套的课本和理论的教学, 采用直观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例如, 讲到色彩的冷暖时, 可以让同学们打开窗户, 看看外面景物的颜色, 让他们自己联合实际来消化教学内容。红色、黄色、橙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我们叫它们暖色;绿色、蓝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我们叫它们冷色;让学生用看的见, 摸得到的东西来加深和理解课本的知识, 学生不仅容易记住, 而且记得牢固。

在教学之余, 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进步。组织美术教师周一至周四的上午进行教研, 教师们互相交流绘画的经验以及对美术生提高联考成绩的一些先进的方法。在网上并购买很多国内优秀的美术老师的作品视频以及图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教研和教学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美术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的种种美术活动表现机会是教师提供的, 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部分也是在教师的长期培养下形成的。所以,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个性化教学风格与艺术特点来熏陶学生, 使他们对美术的认识从单纯的技法训练升华到艺术的修养上来, 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 使高中美术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 使高中学生能真正做到用手中的画笔诠释生活中的美。

二、结语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的研究 篇8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汉中的几所中专学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对象, 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82份, 剔除无效问卷以及回答不完整的问卷,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60份, 有效回收率为92.2%。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海燕的《职业成熟度量表》。该量表由两个维度组成, 即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其中职业决策态度分为五个方面:主动性是个体积极参与职业决策过程的态度;灵活性是个体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根据现实状况随机应变来适应环境的程度;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作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决策的信心程度;功利性是个体根据自身特点还是根据待遇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功利性因素来选择职业的程度;独立性是个体职业决策过程中不盲目依从他人的程度。职业决策知识分为四个方面:职业世界知识是个体对工作世界知识和职业规划实施技巧的掌握程度;职业自我知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优劣势、兴趣、爱好等的掌握程度;人际交往的策略性知识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对人际交往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是个体对与特定职业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量表共有41个题目, 采用五分计分法。分值越高代表职业生涯发展程度越高。

二、研究结果

(一)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状况

根据表1显示:首先, 绝大多数因子的平均得分都在3分左右, 这表明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总体水平一般;各个因子得分从低到高依次是:职业专业知识<职业世界知识<人际策略知识<职业自我知识<自信心<功利性<独立性<灵活性<主动性。除了职业专业知识因子的得分小于3分之外, 其他各因子的平均得分都在3分之上。说明中职生对与特定职业相联系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另外, 职业世界知识、人际策略知识、职业自我知识相对其他因子得分也比较低, 这说明中职生对职业世界知识和自我了解匮乏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缺少相应的人际策略知识。

(二)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年龄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在职业生涯发展总体上差异显著, 如表2和图1所示。诸因子检验结果表明, 中职生年龄的差异在职业世界知识因子上差异十分显著, 在人际策略知识因子上差异显著。由于在研究中把年龄分为16、17、18、19、20五个阶段, 人际策略知识和职业世界知识两个因子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 在职业世界知识和人际策略知识因子上, 年龄在19岁的中专生与年龄在16、17、18岁的中专生差异显著, 而年龄20岁的中职生与年龄16、17、18、19岁的中职生差异都不显著, 其他的两两比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平均分值看, 年龄在19岁的中职生在职业世界知识和人际交往策略知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年龄在16、17、18岁的中职生。

(三)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在家庭所在地方面的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家庭所在地在职业生涯发展总体上差异不显著 (如表3所示) 。诸因子检验结果表明, 功利性因子上达到了十分显著的差异, 独立性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由于研究中把家庭所在地分为农村、城镇、大中城市三个等级, 功利性和独立性两个因子的事后检验表明, 家在农村的中职生与家在城镇和大中城市的中职生在功利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家在城镇的中职生与家在大中城市的中职生在功利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家在农村的中职生与家在大中城市的中职生在独立性因子上存在差异。从平均分值看, 家在农村的中职生的功利性显著高于家在城镇和大中城市的中职生, 家在城镇的中职生的功利性高于家在大中城市的中职生, 家在农村的中职生的独立性要高于家在大中城市的中职生。

(四)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在专业所属上的特点

中职生在专业所属方面不存在差异, 但在功利性维度上, 中职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F=2.256, P<0.05) , 如图2所示, 理科与人文科学类的中职生在功利性方面分数相等, 且大于管理类的中职生, 工科类的最低, 即理科类=人文科学类>管理类>工科类。

三、讨论

(一)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一般。相比较而言, 职业专业知识、职业世界知识、职业自我知识都比较低, 即中职生对与特定职业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 对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规划实施技巧的掌握程度不高, 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认识不足。可能的原因是, 中职教育一直处在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下, 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致使中职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反过来说, 如果想要改变中职生这种发展状况, 地方政府和中职生自己都要加以重视, 增加中职生的知识, 改变中职生消极的态度, 增强中职生的技能, 为中职生在就业方面找到一席之地。

(二) 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的分析

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年龄会影响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但是这种影响特点与国外Luzzo和Super以及国内马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即随着年龄的升高职业成熟度有增加的趋势, 与朱云立及郑海燕的研究结果相似, 它表现的是一种倒“U”的发展趋势, 从均值可以看出:16岁到18岁缓慢增加, 18岁到19岁迅速增加并在19岁时达到最高峰, 20岁时有所回落。可能的原因是年龄比较小的中职生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思考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想象”状态, 在19岁左右因为将要进入社会, 就会收集一些职业、岗位、就业等方面的资讯, 所以在19岁时中职生职业决策的知识有所增加, 职业决策的态度有所改变。20岁时, 职业决策的知识没有怎么减少, 但在职业决策的态度上分值降到了最低点, 导致职业成熟度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在20岁左右真正地接触了职业世界, 由于要找工作, 必须实实在在地和市场打交道, 让中职生以往的一些观念受到冲击, 导致找工作时依赖父母, 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 消极地应对市场提供的信息等。这种观念导致职业决策态度急速地降低, 职业成熟度跟着下降。

同样, 家庭所在地对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不大, 但是农村的中职生在独立性和功利性上都显著高于大中城市的中职生。这可能是因为, 在如今的教学模式下, 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更早地离开父母住校就读, 长时期的独立生活使得农村孩子的独立性较强, 同时, 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 父母的知识结构、职业经验都比较欠缺, 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更多地是自己权衡、比较, 所以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独立性要高。在功利性上, 农村孩子的功利性最高, 大中城市的孩子功利性最低, 可能的原因是农村的孩子想要摆脱经济不发达的地方, 想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所以他们会找工资待遇高、福利比较好的工作以摆脱现状, 这就导致农村的孩子功利性较强。

另外, 专业所属对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不大, 但影响中职生的功利程度, 人文科学类和理科类的功利色彩比较浓, 工科类的功利色彩相对较低, 可能的原因是工科类的中职生学的是一门技术, 毕业后进工厂做技术工人, 他们对地位和工资的要求相对务实, 而理科类和人文科学类的中职生学的是理论性的知识, 他们对未来的诉求较高, 认为地位和工资是一种体现方式, 所以他们的功利性较高。

参考文献

[1]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Luzzo, D.A.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maturity and perceived barriers in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5 (3) .

上一篇:低血压性慢性心力衰竭下一篇:起重式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