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效率风险评估

2024-09-21

审计效率风险评估(共7篇)

审计效率风险评估 篇1

近些年来, 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审计理论研究、实务应用方面都在快速地发展。自2006年起, 中国开始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全面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这为应对传统制度审计下审计过度与审计不足、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措施。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 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 以风险理论为基础, 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与控制, 并以此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从而确保高质量、低风险地完成审计任务, 实现审计目标。现结合相关准则规定, 简要分析如何在风险导向准则下应对审计不足与审计过度及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现状

在审计过程中, 我们经常看到审计项目组对于重要的组成部分、报表项目实施的审计程序显示相对较为简单, 而对一些重要性不足的项目却实施了较多的审计程序。对此, 笔者认为,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对审计重要性水平认识不足, 未完全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之对策

以常规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为例, 结合工作实务经验, 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一) 做好风险评估及具体审计计划工作

在审计准则的要求中, 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对于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审计, 还是单个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 从承接业务开始, 即要展开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在对拟承接公司的业务性质、经营背景、组织结构等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再结合相关行业的情况, 对拟承接公司进行初步评估, 并最终确定是否承接该业务。

在确定承接业务后, 应根据前期进行初步业务活动的基础上, 识别出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并考虑其重要组成部分及报表项目, 并由此“自上而下”地对审计计划作出初步安排工作, 在此时即要考虑对后续审计工作开展的影响。项目组应充分利用对企业层面的控制的了解, 将一些对被审计单位来说不具有重要性的账户、披露和认定排除在重点之外, 可以防止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不重要的业务流程或控制, 将审计资源引向高风险领域, 并确定合理的测试范围和策略。

(二) 加强项目组进点前的培训工作

在作出初步的审计计划的基础上, 项目负责人应考虑进行具体审计计划的安排, 并有意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业务安排审计力量, 如调派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类似业务的审计人员, 在进行现场审计之前加强对项目助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之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有大致了解, 增加对所适用的特殊的准则、法规及制度的了解, 并知悉被审计单位可能出现的舞弊情形, 以便在进行审计工作时,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工作, 并以此考虑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

(三) 重视双重目的测试的运用

在执行审计过程中, 我们经常对于同一个循环所涉及的项目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分别进行检查, 如对于与销售客户签订的合同协议、开具的销售发票的检查, 在进行了解内部控制、控制有效性测试时会实施相关的检查, 在实质性程序测试时, 对于营业收入及应收款项项目的测试过程中, 同样会涉及到相关项目的检查, 因此, 为避免针对同一项目的反复检查, 在安排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应考虑将相关检查工作合并安排, 在进行内控测试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实质性程序所要实现的目标, 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劳动, 而且往往比分别单独执行每一种测试更加经济有效。

(四) 重视审计程序的选择

在实施现场审计过程中, 我们应重视对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的选择, 这不但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相关, 还直接影响到实施审计程序所达到的效果。在审计过程中, 我们应以重大缺陷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主线,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放在高风险领域, 进一步提高审计程序的针对性, 才能提高审计效率并保证审计工作的效果。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还决定了能否为我们所要达到的审计目的提供直接相关且强有力的证据, 针对不同的认定, 我们需要收集多种不相同的审计证据予以证明。因此,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选择审计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自然引申, 只有如此, 才能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 将审计资源集中用于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领域, 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 做好与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

在审计准则中对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做好沟通工作对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注册会计师可能是接受来自第三方的委托, 这种情况下, 有可能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出于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 认为审计人员是“找茬的”, 注册会计师应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沟通, 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被审计单位人员, 以取得被审计单位人员的信任和支持,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才能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以保证各项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 做好业务完成阶段的分析性复核工作

在临近审计工作的结束的时候, 项目组应对已经执行的审计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分别与审计计划中拟定的审计程序进行比对, 以发现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不足, 并对已经执行的程序的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并与前期进行风险评估中所识别的风险事项的进一步验证, 以切实从整体层面把握审计风险。

三、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公司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审计实务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有效应对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在每一项审计执行过程中, 我们只有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风险来源, 合理选择并有效实施审计程序, 才能将审计风险予以规避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内。只有认真落实好风险导向下的审计工作, 才能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效果。

摘要:为了规范中国注册会计的执业行为, 提高执业质量, 中国于2006年、2012年先后颁布并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审计准则。在新颁布的准则体系中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随着风险导向理念审计的实施, 对审计实务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效率,工作

参考文献

[1]印永龙, 代蕾.审计原理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2]孟会琴.浅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途径[J].会计之友, 2008, (25) .

政府审计报告的效率分析 篇2

一、政府审计现状

(一)政府审计特征

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我国从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政府审计机关是行政型审计机关。也正是由于这种划分,使得我国的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相比,具有审计范围上的广泛性和审计监督的强制性;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其审计目标更偏重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取证权限更高,处理方式除传统发布审计报告外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审计意见。

(二)政府审计体制

除了审计署是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外,我国的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都处于审计署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双重领导下。尤其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财政预算,更是直接和当地政府紧密相连。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审计机关对部分政府单位、国营企业、与高官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其公允性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使是审计署,它的行政地位也与其他中央机关部门相当,在进行审计取证与调查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独立性。

二、政府审计报告的效率分析

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标准审计报告不同,政府审计报告是非标准审计报告。因为政府审计报告没有具体的格式,审计的对象也不固定、不同审计的政策法律依据也不一样,因此无法采用标准格式审计报告

(一)客观因素

影响政府审计效率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领导体制、法律环境和被审计机关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等。

由于我国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受制于其他权利部门,导致其实质上的独立性大为削减。很多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仍然把审计机关作为下属单位,或多或少不配合审计机关的调查取证活动,导致审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客观上影响了审计报告的效率。而审计机关内部也存在审计人员执法不严,没有完全按照审计准则标准进行处理;更有甚者,因为人情关系,对其他行政部门执法违法现象做模糊处理。再加之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审计法与会计法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冲突、无法衔接,甚至还有空白地带。这些都导致了政府审计中对于行政单位审计报告的效率低下。而对于企业来讲,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而是与企业实际贴合最优。因此,看到很多中小企业,在审计机关对其进行核查时,可能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可能无法提供相关的财务资料,也可能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审计机关取证难,分析难,从客观上降低了政府审计中企业审计报告的效率。

(二)主观因素

除开客观因素,我国审计人员,尤其是政府审计人员人数少,质量低现状确实制约着政府审计报告的效率。

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对高端审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线,理应反映这种趋势的变化。可是我国一本院校中开设审计专业的仅有西南财经大学。反观与审计专业联系紧密的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却是各大一本院校的火爆专业。在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中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属于公务员体制,按职称可以分为三类: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和助理审计师。虽然与注册会计师一样都是从事审计鉴证工作,但政府审计人员数量明显少于后者。这就使每年全国能开展的审计工作量受到限制,对于能开展的工作,又由于人员缺少,导致部分准备工作不完善,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对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一般标准、各项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或审前调查力度不够,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对策

将行政型审计机关逐渐过渡为司法型审计机关。这样,审计机关就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第三方的干预,只受法律约束。其次,地方审计机关的财政预算最好能够脱离各级地方政府的掌控,可以考虑由国家专项划拨资金或者直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最后,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力推进在职政府审计人员的再教育,严格考评高级审计师等高端人才,不断加强审计从业职业道德的教育,促使审计队伍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其质量也不断提高。

从1983年到如今,我国审计行业才发展了30年,仍然属于朝阳产业。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也明确表示,要重视反腐倡廉。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对审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构建高效、独立、公允的政府审计,是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构建法治社会及保护国有经济资源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对审计行业进行不断探索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吕先锫.审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良.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术研究, 2006 (08) .

[3]张红.我国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 2011 (08) . (下)

[4]梁素萍.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财会月刊, 2010 (05) .

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途径 篇3

一、正确的企业审计目的定位和职能规划

笔者在十年时间里先后接手过三家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 发现基本上都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审计制度上讲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从实质上来说有些是重复的, 有些是包含、被包含的关系, 审计制度上罗列笼统, 结果就造成审计职能框架不清, 实际项目成果出来以后往往很难达到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要求。

笔者在接手公司的审计部工作以后, 第一件事就是对审计制度做了修改, 把审计部的工作职能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成了以反舞弊为核心目的的四块工作职能:价格审计、工程审计、财务审计、管理审计 (包括效益审计、离任审计、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等) , 并强调价格审计、工程审计为审计基础工作, 反舞弊职能贯穿在所有的审计职能中。为了实现审计部门的职能规划, 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配备和一般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配备不大相同。我们配备了土建工程造价师、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然后把价格审计和工程审计这些量大的工作分配给工程师实施专项审计, 有问题就及时提出来要求纠正。这样使审计工作做得有深度, 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和培训被审计单位

如果被审计单位能够为内审工作者提供一切有用的资料, 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反之, 如果审计人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自己整理所需资料, 寻找、誊写所需文件, 审计周期会大大加长。

我们发现了确保被审计单位为审计业务做好准备的方法有: (1) 培训企业各层次工作人员重视档案管理, 将事情明晰化。在审计制度中, 内审机构以标准样本及规定提交期限的方式提供分类审计职能所需提供的经济资料的详细清单;以制度性告知所有管理人员, 自己所属的工作中, 哪些档案是必须具备的, 是审计工作中必须要求提供的。这就避免了事到临头找不到资料, 最后很多经济责任无法落实责任人。而且企业管理中, 往往是越是混乱的节点, 档案管理也越乱。经济工作中之所以敢舞弊, 往往是有些人发现原来自己所做的事, 不会留下记录, 就算做了坏事, 查起来也是没有证据。所以减少舞弊的一个有效办法, 就是告诉工作人员, 所有的事都会有记录, 都会进行历史存档, 随时都会有人来查核责任人; (2) 确定费用承担方式。根据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资料, 确定总部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承担比例。特别是价格审计和工程审计上, 我们根据价格的偏离程度向被审计单位进行计费。我们发现通过这项措施, 可减少内审工作人员投入的时间, 实现“双赢”; (3) 帮助被审计单位逐步提高合作素质。刚开始被审计单位有可能不能有效完成内审机构所期望的合作事项, 但是通过逐步训练, 被审计单位将能越来越多的提高合作。

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

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有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 这得到许多内审机构的赞同。当内审工作人员稳定时, 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状况和设计的业务领域驾轻就熟, 可节约许多重新了解和准备的时间, 可以更快找出有效的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同时, 由于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 审计人员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一些改进工作方式等方面有价值的建议, 为内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开辟了途径, 有助于对具体客户及对整个客户经验值的提升。

为了防止人员的流失, 企业可采取的措施: (1) 在工作时间强度上做一些努力, 详细列明和实施反超时政策; (2) 完善激励机制, 在职业发展通道上设置多个级别, 特别是将奖励与反舞弊业绩进行挂钩, 为员工提供一个承认和提高的机会; (3) 提供灵活的时间安排和穿着休闲服上班的政策, 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4) 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报酬政策;当然这一招, 也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效。笔者曾接触过那么一家公司, 审计部工作人员竟然能做到只进不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于同行的优越的报酬。而当笔者在其中工作一年半完成一个大项目后, 认为没什么大事情可以做提出辞职时, 导致人力资源总监很是惊讶, 说自己在这家公司做了10年人力资源, 还没有审计工作人员提出过辞职。不过最后他也承认之前一年半做的工作的确是公司多年以来的一项最重大的审计工作, 以后的审计工作肯定没这么大规模的任务; (5) 保持工作的趣味性, 多做侦破性的专项调查任务,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实际中也发现, 我们的工作人员做起这块业务来可以废寝忘食; (6) 完善后续教育管理办法, 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实际工作管理中, 笔者发现后续教育更能激起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特别是把后续教育的时间和项目任务的时间进行绑定时。

四、管理和培训内部审计实务工作

1. 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调查发现, 将工作强度与风险水平相联系, 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上、重点环节上, 制定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 从而形成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的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及审计意见, 本质上就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我们确信:对审计效率而言, 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是关键。计划首先是要对客户与自身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的掌握, 大大降低了业务时间, 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符合性测试上, 可以更快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另外, 作为计划过程的一部分, 内审机构还会复核被审计单位前些年度的内审工作底稿及外审有关的财务及税务审计报告, 以便熟悉以往与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的问题, 找出自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可以改进的地方。计划过程中其他的步骤还有: (1) 与客户面对面讨论工作进程, 并阐明客户自身的义务; (2) 将客户的试算表下载到内审机构的软件中, 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3) 发送审计确认书; (4) 准备引导性的工作时间表; (5) 准备引导性的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等。

2. 分析性复核

为了减少审计工作量, 分析性复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工作效率高的审计队伍每开始进行一个具体的审计步骤时都会想, 是否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来完成, 现在, 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正试图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这是因为, 分析性复核与实质性交易测试相比有一下几大优点: (1) 节约审计时间; (2) 可以及时发现有问题领域; (3) 实施起来更有趣, 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深层次地了解客户业务。

在审计过程中, 可以用分析性复核代替交易测试节约审计时间的领域有: (1) 基建工程造价; (2) 采购价格; (3) 销售价格; (4) 应收应付及已收已付租金; (5) 利息费用; (6) 累计折旧; (7) 薪金及薪金税; (8) 运费; (9) 供应物资; (10) 预付费用 (如租金, 保险费) ; (11) 专业咨询费用等。

实际业务中, 我们往往将分析性复核工作交由审计组长负责, 其他工作人员则完成目标、形式等都已经明确的审计细项工作。因为喜欢分析的人往往不喜欢编辑、录入、复印等工作, 实际中让一个人不停地做这些工作, 也会影响人的分析思维的积极性, 天马行空的分析容易被打断, 工作人员容易烦燥不安。

3. 使用先进技术, 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1) 采用先进设备, 减少繁重誊写工作, 使用会计电算化设备及复印机等充分利用会计档案。使用膝上型电脑, 甚至手提打印机来为实施工作提供方便; (2) 在工作底稿中加入备忘录, 这样能被保留测试目标及实施措施的记录以及记录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3) 将工作底稿模式及流程标准化, 这样便于理解, 也使得工作底稿中的数据更有参考价值, 并避免重复形成工作底稿。部门里准备了一本审计实务工作手册, 对各类审计规范了审计程序、底稿标准, 每个新进部门的工作人员, 前5天所做的事就是熟悉这本工作手册。

4. 反馈及时

内审机构负责人与实地工作者随时保持联系, 减少信息反馈的时间及总的工作时间, 实地工作者能够就有关问题得到迅速指示, 及时改变对审计工作的安排。这过程中, 其实更多的是遇到实地工作者对负责人深化指示不予响应。曾遇到过一个审计人员, 笔者对他做的工作随着底搞的提交不断地做深化指示, 最后他烦了, 问笔者能不能一口气说完, 其实有思想的审计人员都知道这是无法一口气说完的, 这是在不断的深化, 大家的思想在不断地趋同中。也曾遇到过一位工作人员, 他一上交底稿后, 对负责人的指示当没听见, 认为负责人的调整意见是把他当傀儡。做审计, 要听得进其他人的意见, 如果是其他人的意见更深化、更有意义, 那就不能说是把你当傀儡。

5. 加强重要数据和事项的书面签证或语音存储工作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篇4

关键词: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对策

在当今的审计研究中, 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时期, 在实践中各地审计机关也逐渐开始了以效益审计为主的行业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等的绩效审计;在理论上开始注重对绩效审计的研究。在这些分析与研究中, 大多审计理论工作者都是从某一技术层面出发来提出提高审计效率的对策, 没有形成一个综合的对策。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 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进行独立检查, 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西方审计内容除一般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外, 正向着重于经济和效率审计、项目效果审计发展, 也称为绩效审计 (又称“三E”审计) 。“三E”是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政府审计的目的, 一方面是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 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 并揭露违法行为。

一、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现状

我国审计署设立于1983年, 自建立政府审计制度以来, 关于政府审计体制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主要提议是将审计署由国务院改为人大领导, 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笔者认为, 独立性从来都是相对的,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 不应单独就审计体制谈体制。我国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虽然有一定的不足, 却最适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审计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改良, 需要认清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审计体制的关系, 整合已有的监督资源, 强化被审计单位自身监督, 减少和预防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是更为现实的选择。通过与国外经验相比较, 对我国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工作范围、结果处理等问题的研究, 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的政府审计属于政府的“内部审计”, 理论与实务界对现有审计体制提出许多不同的改革意见。秦荣生从受托责任关系出发, 认为我国国家审计署应归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各级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廖洪和余玉苗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对该国的审计机关隶属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审计机关只能隶属于政府部门。尹平在分析我国现行政府体制利弊的基础上, 认为我国审计体制改革应采取渐进改良的方式, 如现行审计机关向政府负责并报告审计结果, 同时接受政府委托向人大报告工作, 可以改为审计机关接受政府领导, 向政府和人大同时报告工作。在这些观点中, “立法论”是主流的改革观点, 长期以来为学术界所广泛重视和讨论, 而且目前关于支持或反对审计制度改革的争论大多集中或围绕在这个观点上。“立法论”的倡导者建议将各级审计机关从政府系列中分离出来, 独立设置, 隶属于各级人大, 直接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他们认为, 该体制能彻底解决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问题, 有利于国家审计机关与行政机构的完全剥离, 而直接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从而在组织上、工作上、经济上保证其独立地位, 理顺委托者、独立经济监督者和公共资财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 这样的做法目前在我国并不可行, 理由有以下方面:第一, 我国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负责执行具体行政事务, 而全国人大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 并没有执行具体事务的权力。如果要使审计机关隶属于人大, 需要对《宪法》的某些条款做出修改, 此举易对审计和经济监督造成震荡, 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第二, 只有相对的独立性, 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我国的各级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 其监督对象是其它的政府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情况, 相对于监督对象来说, 审计机关是独立的。如果说现行国家审计是政府的内部审计, 审计机关隶属于人大则会变成人大的内部审计, 同样影响独立性。第三, 虽然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渐行瓦解, 但仍带有很大的制度惯性,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如果将审计部门强行从政府机构中剥离, 容易引起政府的抵触情绪, 与政府其它职能部门的协调性、联系性势必会减弱, 审计工作必然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审计监督工作面临更多困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认为将审计工作划归人大领导即可解决一切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总的来讲, 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情形不尽如人意, 效率低下, 根据其效率低下的表现情形, 从投入与产出角度, 我们可将政府审计效率的相关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超过预期的审计时间, 只适当保证了审计质量。这种情形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审计资源, 然而却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第二类, 审计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对审计耗用时间的要求也是客观的和必然的,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政府审计效率的要求更高, 对审计时间的要求也更高, , 特别要避免在琐碎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第三类, 预期内完成了审计工作, 但审计质量无法保证。政府审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四种方式。政府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政、金融与保险、公共投资、政府行政部门、公营企业及公债等进行审计。具体内容主要是: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事业审计、政府审计、企业审计。

(二)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低下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 既有内在的, 也有外在的。我国审计领域的种种低效率运行的现状, 使得提高效率非常的困难, 必须先研究我国政府审计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政府审计的构成要素出发, 来进行审计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首先是主体与客体关系方面因素, 根据法律规定, 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根据政府审计的主体和客体描述,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工作条件特别是经费方面都受到政府的控制, 在这样的审计体制下, 审计效率特别是审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其次是主观方面因素, 影响我国政府审计效率低下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在政府审计人员方面, 既有数量上的问题也有质量方面的问题。在数量上表现为审计人员少, 与相应的审计任务不对称, 这必然造成审计效率的低下, 再次是客观方面因素, 这一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被审计机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 直接影响着审计机关对审计方法、审计重点的选择。一般说来,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完善且执行状况良好, 意味着其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就小, 因而政府审计可以采用抽样审计且抽样规模可适当小些, 这对政府审计效率的提高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反之, 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审计资源的不当利用, 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降低了审计效率。其二是法律因素, 主要表现在相关法规的完善性及强制性上。现行的审计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当对相关的审计问题决定处理时或审计依据认定不准时, 无相关的规范作为处理依据, 导致引用的法规不规范, 就会延误时间, 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麻烦, 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另外, 审计法规应明确界定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进行监管。审计法规的强制性能够保障政府审计人员顺利执法, 加强对违规单位的惩罚力度, 查处大案要案, 至少能够给被审计单位警示作用, 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造假成本, 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政府审计的目的, 一方面是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 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 并揭露违法行为。

二、我国政府审计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

(一) 改革我国现行审计体制

通过前面的分析, 可以了解到我国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现状及其的关系对我国政府审计效率造成的影响。故而众多学者将措施集中于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 认为应该将现行国家审计的行政型体制过渡到立法型体制, 将国家审计机关设在本级人大并接受其领导, 审计属于上层建筑, 服从和服务与经济基础。我国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是经济基础的主体, 国家审计体制的行政模式符合现行经济体制的运行状态。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经济发展构建强大的物质基础, 才能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与宽松社会环境, 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现实的前提。审计与财政管理是相互作用的过程。我国在政府的主导下, 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的框架, 财政旧的控制体系被打破, 而新的控制体系却未能相应形成, 地方、部门、机构和单位滥用新获得的财权财力, 预算外资金大规模膨胀, 制度外资金的存在, 为权力的滥用与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降低了审计的威慑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必然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查错纠弊工作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财政监督角色, 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将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分离, 加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预算执行的强制力,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与规模,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强化财政自身管理和控制机制, 使审计可以在更高层次发挥监督作用。在目前的情况下, 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应持稳健政策, 合理的设定改革目标, 采取渐进改良的策略, 对我国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进行完善、充实、改进和提高, 改造其不合理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若干环节和部位。审计工作的重点与要求随着党和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不断变化, 但审计人员力量、技术手段、相关部门的配合却没有相应跟进,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审计风险, 进一步加大了期望差。全面履行监督职能需要依法开展审计, 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工作程序、结果处理与披露都应有严格的法定程序, 审计既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 也不能做法律规定之外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认清审计工作, 便于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 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素质

通过对政府审计效率中审计人员的因素分析, 可以初步的了解到, 作为整个审计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不仅是审计人员的质量, 而且审计人员的数量对政府审计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因此, 必须加强政府审计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建设。首先, 要增加政府审计人员的数量。在审计业务不断加重的情形下, 我国的政府审计必须要在数量上拥有一支与之相对应的审计队伍, 合理的安排审计工作, 避免让审计人员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工作, 从而降低了审计效率。其次, 在审计人员质量上, 应该从如下方面去提高:一是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说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执业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证, 并获取职业资格考试证书, 提高审计人员进入国家审计机关的门槛, 杜绝因关系、人情进入审计机关的情形;二是多引进复合型人才, 或者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构建复合型审计队伍;从世界各国来看, 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 对应于我国的广泛的审计范围, 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与此同时, 还应完善激励机制防止人员流失。

(三) 加强审计计划的指导

大多数人都认为对审计效率而言, 计划是关键。本文从审计实施程序的角度, 对政府审计计划的落实提出如下的对策: (1) 各级审计机关建立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实施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审计实践中, 审计机关重复审计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 不同级别审计机关对同一地区同一事项进行重复审计, 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审计机关对同一被审计单位进行不同类型审计。 (2) 明确审计目标, 做好审前准备。制定审计计划, 必须要确立明确的审计目标。无目标的审计项目计划必然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败。审计机关确立审计目标时, 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包括国家法律规定及相关方针政策、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财政财务收支规模、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状况、审计时间和审计经费预算等, 最后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目标。 (3) 加强审计实施阶段的内部沟通。在进入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方案的基础上, 搞好审计组的内部沟通尤为重要。在审计实施阶段, 作为项目负责人, 应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作用, 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业务技能, 还要通过协调与组织, 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业务水平, 以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审计组长应从总体上把握审计思路, 寻找审计重点, 使整体审计思路在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组内部之间融会贯通, 保证每个阶段、每个部分, 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 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四) 健全政府审计法规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的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给政府审计效率带来了影响, 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 促进廉政建设, 维护国家资金和国家资产的安全, 仍然是政府审计工作的突出重点。因此, 有必要针对形势, 由政府审计牵头, 多部门联手, 开展反经济犯罪审计, 以实现中央反腐倡廉、彻底惩治腐败的决心。成立反经济犯罪审计, 整合现有的司法、检察等资源, 在全社会建立防范经济犯罪措施, 及时发现经济犯罪行为, 对重大经济犯罪行为进行审计及调查。当前, 应当健全我国的政府审计法规体系, 加快相关制度配套, 改革现行法律法规的不足, 与此同时在进行政府审计的过程中强制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 促进依法审计, 从而确立法律的威严, 提高我国政府的审计效率。第一, 修改《审计法》, 在《审计法》中明确地界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第二, 明确规定在审计过程中, 应分情况来界定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同时明确规定对于地方政府、上级审计机关即其他领导人的“不作为”和“滥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第三, 我国政府审计规范采用法律、细则和准则的混合方式来规范审计工作,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然而, 政府审计在审计法颁布至今的十年多的时间里, 并没有就政府审计制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建立科学的政府审计规范体系问题提出总体的改革思路。因此, 试探着探索建立科学的政府审计规范体系也是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界的又一研究课题。

三、结论

本文根据相关的文献理论, 深入研究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检验标准, 从政府审计效率涉及的主体、客体、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方面入手, 通过对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现状的了解,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提出完善政府审计效率的解决方案及具体措施, 以逐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审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行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是我国审计研究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 也是我国政府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效率的政府审计, 对于有效的规治审计主体, 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社会审计资源的宏观调配;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社会经济增长进程,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统一, 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和谐社会, 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洁:《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的缺陷及改革的思考》,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审计效率风险评估 篇5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提出建设“审计免疫系统”的科学理论。现代国家审计应当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 而建设“审计免疫系统”主要应当注意把握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功能。“批判性”是指审计揭露出问题和错误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审计查出问题的数量、涉及金额以及案件数量上;而“建设性”是指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 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提升审计成果、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 主要体现在审计处理执行的效率上。而我们在建设“审计免疫系统”的过程中, 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如果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府审计“批判性”和“建设性”功能的提升, 从增加审计经费方面着手是否有效?而审计经费的投入, 又受到地方政府财力的制约 (熊建华、李卓, 2008) 。也就是说, 是否经济越发达或者审计经费越多, 审计揭露的问题也越多?审计“批判性”与“建设性”功能更加能够得到发挥?

本文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为研究主体, 根据各地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揭露的问题以及审计处理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 分别对审计“批判性”和“建设性”功能同地区GDP均值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审计揭露问题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比较密切, 但对问题的执行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并不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了“审计免疫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引起注意的方面。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国家审计机关要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 其不仅要揭露问题, 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审计成果, 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也就是说, 审计“免疫功能”可以分为两部分:批判性与建设性功能。“批判性功能”即审计机关在工作中能发现、揭示多少问题, “建设性功能”即审计机关在发现问题后所提出的建议意见有多少被采用执行。毫无疑问, “批判性”功能虽然是政府审计立足的根本, 也是政府审计自出现以来一直具有的功能, 但仅仅坚持“批判性”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政府自我监督以及不断完善机制、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绩效的目的。如果政府审计不能有效发挥“建设性”功能, 必然造成“屡查屡犯”, 审计机关忙于“救火”的局面, 难以从制度层面根本的解决问题。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也将局限于“查漏”这一较低层次, 难以发挥“补缺”的作用。

在我国的行政审计模式和双重领导体制下, 地方审计机关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撑。我国《审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 当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影响地方财政对审计的经费支持以及政府领导对审计的重视程度, 但这种来自于行政体系的经费支撑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一般来说,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其财政对审计的经费支持也就越充足, 地方政府领导对发挥审计的作用也就越重视。

那么, 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投入能够从多大程度上帮助审计发挥作用?经济发展对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功能分别有哪些影响?为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地方审计机关揭露问题的数量以及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线性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1. 变量设计。

(1) 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选取了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其余全部31个行政区划的GDP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变量, 分析中使用的GDP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的各地区2003~2007年GDP的算术平均数。

(2) 审计揭露问题数量。本文选用各地方审计机关2003~2007年审计结果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审计揭露问题数量的指标。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3) 审计处理执行效率。选取各地方审计机关2003~2007年审计结果执行情况总数占审计结果总数的比例以及审计结果利用总数占审计提供信息总数的比例作为审计处理处理执行情况的指标。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2.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的样本是2003年至2007年各审计机关的审计数据统计, 上述数据均来源于审计署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栏目, 且各地GDP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设计, 由于本文将审计执行水平分为18个指标, 为了便于数据分析的相互比较, 本文将上述18个指标再次归类为四部分:金额绝对数 (指标1~5) 、非金额绝对数 (指标6~9) 、金额相对数 (指标10~14) 以及非金额相对数 (指标15~18) 。

本文采用双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 分析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审计机关在上述方面是否与该地区GDP均值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关统计指标意义如下:

(1) Pearson Corr, 即皮氏积矩相关系数。用于表示GDP和对应统计指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该指标的数学意义如下:0~0.3代表变量间几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0.3~0.5代表变量间有弱线性相关关系;0.5~0.8代表变量间有中等程度线性相关关系;0.8~1代表变量有较强相关关系。

(2) Sig表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 (显著性水平) 。当Sig=n时, 表示可以在1-n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认为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3) Sig右上角的“*”表示统计结果满足的置信水平:**表示在α=0.01时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示α=0.05时拒绝原假设, 认为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统计分析

1. 审计揭露问题的金额指标分析。

金额绝对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表中数据显示:

(1) 地方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应上缴财政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587, 检验概率P值近为0.001。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2)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500, 检验概率P值为0.004。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3)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应归还原渠道资金”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658, 检验概率P值为零。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4)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应调账处理金额”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651, 检验概率P值为零。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5)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应自行纠正金额”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683, 检验概率P值为零。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综合上述结果, 关于审计揭露问题中金额方面数据与地区GDP的关系, 本文有如下结论:审计揭露问题的金额大小与地方GDP有比较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这与本文的假设相符。

2. 审计揭露问题的非金额指标分析。

非金额绝对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表中数据显示:

(1)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504, 检验概率P值为0.004。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2)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事项数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473, 检验概率P值为0.007。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3) GDP与审计结果中平均建议有关部门处理数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608, 检验概率P值为零。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4) GDP与平均应调账处理金额之间简单相关系数为0.564, 检验概率P值为0.001。这表示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1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综合上述结果, 关于审计揭露问题中非金额方面数据与地方GDP的关系, 本文有如下结论:审计揭露问题的案件以及提供的信息数量与地方GDP有正向相关关系, 这与本文的假设相符。

3. 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指标分析。

金额相对数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中数据显示:

(1)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应上缴财政金额中已执行比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242,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线性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仅为0.189,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相关关系。

(2)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中已执行比例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283,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线性向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122,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线性相关关系。

(3)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应归还原渠道资金中已执行比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128,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线性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492,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线性相关关系。

(4)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应调账处理金额中已执行比例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027, 说明两者之间几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885,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几乎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微弱的线性相关关系。

(5)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应自行纠正金额中已执行比例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为0.202,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线性向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277,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线性相关关系。

综合上述结果, 关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金额方面数据与地区GDP的关系, 本文有如下结论: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大小与地方GDP不具有明显的线性向相关关系, 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相符。

4. 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非金额指标分析。

非金额绝对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表中数据显示:

(1)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移送司法机关案件中已立案比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371,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正向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040, 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两者有弱线性相关关系。同时, 当α=0.05时, 认为两者不是零相关的。

(2)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已处理比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228,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正向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217,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线性相关关系。

(3)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事项中已落实比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151,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正向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417,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线性相关关系。

(4) GDP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中提供的信息被采用比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290,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弱正向相关关系, 检验概率P值为0.113, 不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假设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确认变量间的弱线性相关关系。

综合上述结果, 关于非金额相对数本文有如下结论:审计建设性中的非金额方面与地方GDP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与本文的假设不相符。

五、结论与启示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建设“审计免疫系统”的科学理论, 无疑为我国未来政府审计建设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在建设“审计免疫系统”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怎样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审计“批判性”与“建设性”功能, 保证审计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发现问题, 而是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审计成果, 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 这是在建设“审计免疫系统”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本文预期,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揭露问题的数量以及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地方财政对审计经费的支持程度以及地方政府领导对审计功能的重视程度, 这又将促进审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但根据公开的政府审计处理数据发现,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揭露问题的数量与地区GDP存在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而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则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这一违背本文假设的分析结果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目前阻碍我国政府审计职能转变、阻碍“审计免疫系统”进程的瓶颈并不是财政对审计支持的程度或政府有关领导对审计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是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和双重领导模式的存在导致审计处理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政府审计仍未脱离“屡审屡犯”的怪圈。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 政府干预是影响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显著因素 (郑石桥、许莉, 2011) 。经济发展水平高而政府对审计的干预并不一定减少, 这一观点为本文的研究发现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导致审计处理执行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此, 由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和双重领导模式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促成这一结果的出现。

本文的分析结果也为我国未来政府审计职能的转变以及“审计免疫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合理建议。在建立“审计免疫系统”的过程中, “批判性”和“建设性”功能的发挥同等重要, 在我国政府审计的现状下, “建设性”功能的提升更加紧迫。而本文已经证实加大财政投入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增强审计“建设性”功能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审计模式以及领导体制的探索、创新以及改革才是我国建设“审计免疫系统”工作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国政府审计职能转变、发挥更加广泛作用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石桥, 尹平.审计机关地位、审计妥协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审计研究, 2010;6

审计效率风险评估 篇6

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能源利用率还不到30%, 而日本、美国则分别达到了53%、60%。在国内, 大部分能量以废热的形式被排放到环境中,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1]。能源审计作为一种加强企业能源科学管理和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 排查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挖掘节能潜力, 寻找节能方向, 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文献[2]根据机械工业的特点和用能环节, 提出了对机械工业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基本思路方法。文献[3]分别介绍了中美能源审计的现状, 对两国在能源审计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费用及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文献[4]、文献[5]针对供热系统及造纸企业能源审计过程的能源组成、用能环节、用能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虽然同为公共建筑, 但由于建筑功能和管理水平不同, 其耗能设备、能耗分布和能耗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6,7,8,9,10]。

本文结合多年各种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工作经验, 对能源审计工作存在的共性及通用方法进行介绍, 并结合审计实践, 对能源审计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1 能源审计的类型

能源审计作为一种加强企业能源科学管理和节约能源的辅助手段和方法, 可分为初步能源审计、全面能源审计和专项能源审计三种类型。

1.1 初步能源审计

可采用初步能源审计的对象一般比较简单, 只是要求通过对现场和现有历史统计资料的了解, 对能源使用情况仅作一般性的调查即可。其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短, 一般为1~2d, 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用能单位的主要建筑物情况、供热系统、空调系统、管网系统、用水系统, 以及其他用能设备情况进行调查, 掌握用能单位的总体情况。

二是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状况进行调查, 了解用能单位的主要节能管理措施, 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三是对用能单位能源统计数据的审计分析, 重点是主要耗能设备与系统的能耗指标的分析 (如供暖、空调、供配电、给排水等) , 若发现数据不合理, 就需要在全面审计时进行必要的测试, 取得较为可靠的基本数据, 便于进一步分析查找设备运转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初步能源审计不但可找出明显的节能潜力以及在短期内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 还为下一步全面能源审计奠定了基础。

1.2 全面能源审计

对用能系统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就要进行详细的能源审计。该方法要求用能单位有比较健全的计量设施, 或者在全面审计前安装必要的计量表, 全面地采集企业的用能数据;必要时还需进行用能设备的测试工作, 以补充一些缺少计量的重要数据, 进行用能单位的能源实物量平衡。对重点用能设备或系统进行节能分析, 寻找可行的节能项目, 提出节能技改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环境评价。

1.3 专项能源审计

对初步审计中发现的重点能耗环节, 针对性的进行的能源审计称为专项能源审计。在初步能源审计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对该方面或系统进行封闭的测试计算和审计分析, 查找出具体的能耗原因, 提出有效的节能技改项目和措施, 并对其进行定量的经济技术评价分析, 也可称为专项能源审计。

无论开展上述哪种类型的能源审计, 均要求能源审计小组应由熟悉节能法律标准、节能监测相关知识、财会、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员组成, 确保能源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

2 能源审计形式

根据委托形式能源审计一般分为两种:

1) 受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形式。

省政府或地方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能源消费的状况, 结合年度节能工作计划, 负责编制本省 (市) 、自治区或地方的能源审计年度计划, 下达给有关用能单位并委托有资质的能源审计监测部门实施。这种形式的能源审计也可称为政府监管能源审计。

2) 受用能单位委托的形式。

在用能单位领导部门认识能源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或在政府主管部门要求开展能源审计的基础上, 能源审计部门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审计协议 (或合同) , 确定工作目标和内容, 约定时间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或者是用能单位根据自身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 主动邀请能源审计监测部门对其进行能源审计。这种形式的能源审计也可称为用能单位委托能源审计。

3 原理和内容

能源审计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 但其基本原理是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

物质和能量守恒, 是能源审计中最重要的一条原理, 是进行能源审计的重要工具。在获得被审计用能单位的资料后, 可以测算能源投入量、产品的产量, 可有助于理清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水平及其物质能源的流动去向, 帮助发现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瓶颈所在。物质和能量守恒这种工具是对用能单位用能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与手段, 是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

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查阅建筑物竣工验收资料和用能系统、设备台账资料, 检查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

2) 核对电、气、煤、油、市政热力等能源消耗计量记录和财务账单, 评估分类与分项的总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3) 检查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 审查节能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4) 检查前一次能源审计合理使用能源建议的落实情况;

5) 查找存在节能潜力的用能环节或者部位, 提出合理使用能源的建议;

6) 审查年度节能计划、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核实公共机构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说明;

7) 审查能源计量器具的运行情况, 检查能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4 能源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能源审计的目的, 能源审计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审计期各种能耗数据、财务数据、产品产量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及核实;对重点用能设备、用能环节、用能工序等用能状况、能耗水平的现场了解和测试;对审计单位在能源管理及各用能环节存在问题的查找和分析;针对能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能够提出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能源审计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能源计量器具不全, 主要是次级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设备计量器具不全, 加之能耗数据统计不完整、不规范, 造成基础数据不全, 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二是由于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配合不积极, 造成审计工作的被动和拖延;三是由于单位没有专门的能源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 对能源审计的一些基本知识不了解, 缺乏专业知识, 造成填写的数据错误百出, 不符合要求, 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

5 能源审计的作用和意义

1) 能源审计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能源审计的本质就在于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开展能源审计可以使用能单位及时分析掌握本单位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 排查问题和薄弱环节, 挖掘节能潜力, 寻找节能方向。为用能单位带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效益,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比如通过对某啤酒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和重点耗能设备实测, 弄清了该企业审计期能源消耗的总量、组成、费用及占全部生产成本的比例, 发现在用电、用煤、用汽和用水等方面存在6项问题, 具有节电潜力116.82万kWh, 具有节煤潜力22724.3吨标准煤, 并根据发生电力、热力等损失的原因, 结合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案例,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可以产生经济效益3435.53万元, 还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93.90×103t 、SO2600.93t, 具有十分显著的环保效益。通过对某大型钢铁企业的能源审计, 发现在烧结机余热、焦炉荒煤气余热、低压蒸汽系统平衡、燃气系统平衡、装炉煤含水率、燃烧技术、热交换器换热能力、钢管厂淬火炉燃烧技术、厂房、露天设施及道路照明光源、变压器型号、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等26个方面存在问题, 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根据估算, 如果能够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 每年可以节约各种能源折标煤32.48万t, 实现经济效益57916万元, 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799×103t 、SO25.20103t。通过对水泥企业、化工企业、造纸企业、玻璃企业、供热企业等单位开展能源审计, 也发现了在能源的购入、输送、转化和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这对于企业进一步采取节能技改措施、提高用能水平, 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能源审计有利于加强能源管理, 使节能管理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转变。

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过程中, 也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 主要集中在计量器具不完善, 无法对主要产品、工序、车间等制定能耗定额和进行考核, 无法落实企业制定的有关能源管理制度, 也不利于提高职工的节能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能源审计, 将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 并说明其重要性, 对于加强能源管理, 使节能管理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 结语

了解能源审计的形式、程序、内容、类型、原理、难点和重点等, 是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和掌握能源审计报告编制方法的基础和关键;通过能源审计, 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 排查在能源购入、输送、转换和使用等环节存在的问题, 挖掘节能潜力, 寻找节能方向, 提出节能技改措施, 从而为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用能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技术支持。

摘要:从能源审计的形式、程序、内容、类型、原理等方面阐述了做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及掌握能源审计报告编制正确方法的关键;分析能源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个企业能源审计取得的实际节能效果, 证明做好能源审计对于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审计,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系统能源利用状况分析[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李振清, 王婧, 王枞.工业企业能源审计实施方法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2, 25 (2) :10-12.

[3]周炯, 宋哲, 段茜, 等.中美能源审计的比较和分析[J].上海节能, 2012, 5:17-22.

[4]金光义.供热系统能源审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J].区域供热, 2012, (2) :35-43.

[5]刘欢, 尹宗齐, 刘文毅, 等.通过能源审计及碳盘查促进造纸工业低碳发展[J].造纸信息, 2012, (6) :20-26.

[6]季权, 俞近近.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工作实践[J].上海城市发展, 2012, (6) :13-16.

[7]廖深瓶, 佘乾仲, 朱慧英, 等.广西国家机关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研究[J].建筑节能, 2012, (4) :45-47

[8]李慧敏, 朱佳.高校既有建筑能源审计及节能策略分析[J].建筑节能, 2012, 40 (1) :71-73.

[9]刘义军.商场建筑能源审计与节能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7 (3) :97-100.

[10]李玉云, 李海承, 杜然, 等.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定额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 38 (3) :316-320.

[11]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工程造价中审计效率及方法分析 篇7

一、工程造价审计的常用方法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传统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正处于并轨阶段, 由于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标准, 为了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 就要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来控制审计成本, 下面对常用的几种审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1、竣工图纸审查法。

顾名思义, 这种审计方法就是根据工程竣工图纸来审核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在审核竣工图纸时要查无遗漏, 认真审查所有的竣工图纸,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工程结构施工图、水电暖施工图、建筑施工图等都要十分熟悉, 不能要看得懂图纸, 还要结合工程变更记录、现场施工签证等发现问题, 从而全面掌握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提高审计质量。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也比较简单实用。当然, 这种审计方法对是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不然就会流于形式, 不能起到有效的审计作用。

2、比较审计法。

这种方法就是以已经审计完毕的工程作为标准, 将拟审计的工程与审计完毕的工程进行比照审计, 最终得出审计结论。这种审计方法比较简单, 审计成本较多、审计效率也比较高。审计的主要难点在于找到比照的工程, 并能够根据两个工程不同的特征和条件来进行分析。如果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不同, 建筑设计上类似, 可以把这两个单位面积内的建筑造价和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分项工程量加以细致地比照, 如果计算结果相近的话, 说明工程造价基本是正确的, 如果比照结果相差较多, 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中存在诸多漏洞和缺陷, 需要认真查找问题的来源, 加以改正。如果两个工程面积相差不多, 但在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时, 可以选择两个工程相同的部分, 例如厂房的屋面、砖墙以及柱子等开展工程量的比对审计, 如若发现无法完成对比的分项目工程要进行图纸计算。这种审计方法要抓住审计关键环节, 将工程施工复杂、造价较大或者隐蔽工程作为重要审计要点。

3、实物测定法。

实物测定法是审计人员会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与施工单位亲临建筑物现场, 对有争议或者疑点的工程进行实际观察和测量, 一些隐蔽工程无法通过外观观察和测量, 就要对工程进行开挖, 从而准确地审计已完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做法与工程量等。例如某项工程经过实地测量, 围墙工程比实际工程量少70m, 混凝土地坪工程量少了140m2, 这两项工程就减少工程造价将近20万。当然,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风险, 如果工程经过开挖没有发现问题, 不仅延误了工程进度, 也会增加审计成本, 甚至也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因此, 在具体实施这种方法时, 可以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针对一些确实有问题的施工项目进行现场测定。例如某项工程年审时, 审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 该工程在回填土工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筛土回填, 也没有做好警示标志。这时审计人员可以要求施工人员一起到现场进行抽样开挖检查, 要求施工单位重新进行施工, 由此带来的损失由施工单位以及监理机构来承担。

4、全面审计法。

该审计法是遵照国家和行业对工程预算的相关规定, 按照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 对全部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逐项审计, 这种审计方法与施工图预算十分类似, 特点是全面和细致, 有助于审计人员减少审计中出现的疏漏和差错, 审计质量较高。当然, 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 那就是这种方法审计工作量太大, 对于一些施工项目、工程复杂的项目不太适用。在具体使用时可以针对一些工程量比较小或者施工工艺简单的项目进行全面审计, 再就是如果施工方规模小、信誉一般或者施工工艺比较落后也可以采用全面审计。

二、提高工程造价审计效率的途径

工程造价审计,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 如何更高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同样是审计工作开展的重点,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采取措施, 以提高审计效率。

1、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首先, 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政治素质高, 思想觉悟好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素质之一, 可以通过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来实现;其次,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本素质。要通过专业选拔、定期培训、绩效考核等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

2、采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

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审计方法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首先, 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审计方法。只有先进的审计方法才能适应新出现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其次, 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只有合理的审计方法才能对具有特殊特征的审计风险起到防范的作用;再次, 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只有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审计方法, 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在审计风险方面出现的新情况。

三、结语

工程造价审计是保证工程造价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措施, 这项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因此, 审计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审计规范和原则, 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 以保证审计质量与提高审计效率同步进行, 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建设。

摘要:工程造价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比较细致复杂、细节较多、涉及范围广, 同时它也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 如果没有有效的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控制就成为空谈。因此, 要想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效果, 就要采用合理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来保证审计质量, 提高审计效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方法,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延昕.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计, 改革与开放, 2010

[2]家森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汤宁静.浅谈如何发挥工程造价审计的控制作用, 科技信息, 2010

上一篇:脉冲信号源下一篇:PBL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