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银行

2024-12-29

农业发展银行(共12篇)

农业发展银行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长期的政治任务, 长期以来, 粗犷式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基础建设水平较低, 投入不足, 成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根本原因,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中央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 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耕地整理、养殖小区、渔政渔港、能源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 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

一、加大农业中长期信贷投放, 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共事业欠账多、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弱、农业农村金融失血多, 这是困扰“三农”的突出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举措, 但地方财力有限, 在建设这些项目时往往“力不从心”, 普遍面临着财力不足的窘境。面对这种情况, 农发行适时推出的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契合了当前各地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方向, 解决了地方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农业中长期贷款不仅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还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失血”的问题, 起到了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二、农业中长期信贷是中央对农发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是大局所需、责任所在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等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是执行国家的政策需要, 是农发行肩负的历史责任, 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是农发行着力拓展的项目贷款, 实行“政府推荐项目、农发行独立审贷”的银政合作模式。以符合国家支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项目为业务发展重点, 通过与市级政府融资平台合作, 择优支持县级政府主导的项目, 实现银政全面合作。在贷款项目选择上, 向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民生项目”倾斜。一是向涉及农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生态和农村饮水、农村路网电网信息网等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二是对农村公共事业等重大民生工程, 如贫困农民保障住房、农村道路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优先支持。三是对“三供两治”项目, 即治水、治污、土地整治等政府重点关注、具有重大支农效果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在贷款利率上, 执行基准利率, 并采取担保或抵押为主的信贷方式, 最大限度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 农业中长期信贷是中央对农发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 中央对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宏观环境的利好使农发行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 要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并明确指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农发行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抓住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 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农发行多措并举, 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

以大庆农发行为例, 全行始终坚持“全行抓发展, 重点抓项目, 中心抓效益”的经营理念, 努力实现大发展、快发展、有效发展。为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发挥好农业中长期信贷的支农作用, 大庆农发行结合“市强县弱”的经济发展状况,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信贷支农政策, 确定了信贷发展规划。

(一) 合理确定信贷业务发展规划, 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庆是个石油城市, 粮食产量少, 但是工业化程度高, 政府财力好, 可支配财力多。根据这一实际, 大庆农发行把支持地方政府的非经营项目作为重点, 确定了两个三年发展规划:

1.2008年制定了第一个三年业务发展规划。实现了3年内商业性贷款翻两番达到30亿元。2008年开展了“三个十”活动 (十项重点工程、十家重点企业、十个重点品牌) ;2009年实施了“2552”营销工程 (2个超亿元的大项目, 5个超千万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 5个超千万的农村基础设施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每个县行2个超百万元的农业小企业) ;2010年确定了以市区营销非经营性大项目为重点, 四县营销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为目标, 抓市区带四县, 上下互动, 形成以大客户、大项目为支撑的客户体系, 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2.2011年制定了第二个三年业务发展规划。实施“433业务发展战略”, 即在考虑每年商业性存量下降10%因素的同时, 通过增量贷款的有效覆盖, 确保贷款纯增10亿元, 每年均衡增长4亿元、3亿元、3亿元, 在未来3年内贷款规模达到70亿元。并使贷款结构持续优化, 商业性占比60%、政策性占比40%。

(二) 高端营销、高端协调, 实现对政府重点项目的支持

2010年大庆农发行抓住市政府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 由市行行长亲自带队和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和项目主管部门对接, 营销大项目, 支持地方建设, 做到了高端营销、高端协调, 取得较好效果。全年支持地方政府涉农大项目10个, 投放农业中长期信贷19.83亿元, 分别是:大庆市东城水库、水厂项目、大庆庆南新城建设项目、大庆庆北新城建设项目、大庆泥草房改造项目、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大庆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庆南新城大同区建设项目等。此外, 还支持15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小企业的发展。几年来, 不仅自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得到了省行和地方政府的认可和嘉奖, 而且凸现了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提升了农发行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 树立了农发行的良好形象。

(三)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中长期信贷有力支持了地方新农村建设, 如大庆市东城水库项目, 已建成挡水坝18.09km、引水渠1km, 供水能力达到日供水13.32万吨;新建输水线路长5234m、新建提防18公里, 增加库容110万立方米。大庆市东城水厂项目新建净水厂1座、自来水管线13千米, 能够解决50万人的饮水问题。大庆玉米膜下滴灌项目, 在大庆市五区四县内新建29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高标准农田, 该项目每亩增产800斤, 每斤玉米按0.8元计算, 亩增产值640元, 扣除各项费用, 项目使农民亩纯增加收入420元, 该项目总增收12亿元。大庆妇女儿童医院项目为以妇产科、儿科为主要专科特色, 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 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设计床位500张, 日门诊量2000人次, 项目建成后承担大庆市及周边地区妇女儿童各类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疾病的抢救工作, 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标准。大庆市庆南、庆北新城工程是大庆市实施“东移北扩”城市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是实现大庆市“特大型城市、生态园林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的重要一步。还有各县自来水项目、污水处理项目、路网、电网、信息网等民生工程。

(四) 农发行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凸现, 在地方政府的地位明显提升

农发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 切实履行职能, 不断加大支农力度, 在支持地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好评, 树立了农发行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品牌形象。2010年末, 大庆农发行在全市15家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被大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金融单位突出贡献奖。

四、面临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 面临的问题

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号) ,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并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 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文件明确要求, 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 对自身有稳定现金流的政府融资平台整改为公司类法人, 按照商业贷款进行管理;对没有现金流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今后不得继续融资。此后, 银监会为贯彻落实国发【2010】19号文件, 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11】34号) , 文件要求新增平台贷款不得接受政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提供担保和承诺, 平台必须有覆盖贷款本息的足额现金流, 且融资平台必须纳入银监会的监管名单, 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及产业规定。对存量平台贷款必须落实抵押担保, 充实第二还款来源。

国务院和银监会从降低政府债务的角度出台了相关文件, 限制了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的融资, 从而规避了地方政府融资量过大、债务负担过重的风险。但是, 文件的出台也为农发行向新农村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带来了困难。

(二) 对策建议

农发行是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成立以来以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 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己任, 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但是在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大气候下, 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要求对农发行执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符合农发行业务发展和监管要求的《政策性银行法》, 以规范监管部门对农发行的监管要求。目前, 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研究, 与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及方向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农发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银行有必要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适时推出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信贷品种、融资方式, 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是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农发行是政策性银行, “政策是资源, 是优势, 是机遇”。准确把握政策不仅是国家赋予的职责, 也是发展的良机。譬如2010年初大庆市政府重点发展了几个大项目, 但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市区几家商业性银行受资金限制无法给予融资。面对这样的情况, 农发行及时向省行进行了汇报, 在得到上级行的批准后, 全力支持了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 既实现了中长期贷款的迅速发展, 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

三是有效解决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担保问题。依据现行的政策,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需要落实担保, 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多是政府大工程, 具有项目融资大、期限长、收益慢等特点, 因此, 落实担保较难实现。鉴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多是惠及民生的政府工程, 建议将农发行承贷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方式以信用为主。

四是建议政府整合资产, 成立大的资产公司, 对平台贷款提供担保, 有利于政府解决融资问题。

农业发展银行 篇2

政策性银行之农业发展银行企业文化

贵州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报考银行的同学们提供丰富的银行招聘信息、笔、面试资料。贵州中公金融人官网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琳琅满目,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上篇,贵州中公金融人小编介绍了关于农业发展银行一些基本概况,这期又为考生们带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对于考生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让考生了解到企业所特有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知道一个企业倡导什么摒弃什么,禁止什么鼓励什么,另一方面,了解到企业文化包涵的精神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规则制度)、行为文化(行为准则、处事方式、语言习惯等)和物资文化(薪酬制度、奖惩措施、工作环境等)三个层面,无形的文化却实实在在的影响到有形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文化不仅关系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也直接影响着个体员工的成长与才能发挥。希望能够帮助到有打算报考农发行的考生们!

农发行宣传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农发行核心理念

一、至诚服务:金融业是窗口行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对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发行要实现有效发展,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快服务产品、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三农”,报效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服务各类人群。

二、有效发展:有效发展是指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发展。有效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农发行必须加快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有效的。今后一段时期是我行的重大发展机遇期,我行业务领域会不断拓宽,支农功能会逐步完善,发展速度与步伐也会不断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农发行必须按有效发展的要求,坚持在加快业务发展速度的同时,着力提高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支农作用。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 http://gz.jinrongren.net

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求。农发行属于高附加价值的金融行业,依托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是金融业主要的利润源泉,当前又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农发行要打造现代银行,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本管理,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等功能,用目标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要挖掘员工资质和潜能,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自律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员工价值升华和农发行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构建和谐:构建和谐就是构建和谐的农发行。首先,构建和谐农发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银行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经济单位,构建和谐银行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建设和谐的农发行。其次,构建和谐农发行也是促进我行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2006年在我行改革全面推进、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创造和谐的环境,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新局面,保障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银行招聘考试资料

率先发展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篇3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走率先发展之路

培育大企业。发挥泰州工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着力培植和发展规模经济,全市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春兰、扬子江、陵光、正太集团进入1000家中国大企业集团前500强,4家医药企业成为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家企业年利税过亿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05家,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30%。我们已规划,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医药、机电、化工、船舶四大产业基地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达到700亿元,十大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

主攻大项目。去年实施了40个重大技改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2.28亿元,且多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两年来,累计开发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9项。建成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实施大开发。扎实组织好沿江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初步形成了靖江开发区以船舶修造、新材料、现代物流为重点,泰兴开发区以精细化工为重点,泰州经济开发区以石化、制药、建材为重点的三大经济集群。沿江地区投资在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重大项目达20个。

构筑大通道。有6条始发线路的宁启铁路泰州站建成启用;总投资18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已全线开工建设;泰州港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营运;泰州过江通道今年即将开工。大企业、大项目、大开发、大交通带动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今年前三季度,泰州市工业经济增幅居全省第四位,连续四年呈现销售收入增幅高于生产增幅,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的良好态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形成了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等十大特色产业,建成了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省级示范区,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农户创办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个、亿元以上的30个。加快培育民营经济群体,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今年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3%。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市劳务转移人数已超过80万,农民年收入的3/4来自二、三产业。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去年在投资60亿元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多着并举,加快农村新型村镇建设,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6%,比1996年建市初期上升6.6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心镇5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家,省级重点中心镇7家,有22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区域协调发展。在鼓励和支持沿江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同时,积极加快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步伐。对30个经济薄弱乡镇继续实施市委常委分工挂钩负责制,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经济薄弱乡镇的农民自主创业。去年,30个乡镇人均GDP同比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高教园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动工建设。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去年全市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增长30%。积极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在全国率先实行环保信访听证会制度,所辖四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到集约、节约发展,去年全市能耗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全省最低。着力打造“绿色泰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森林公园、江苏最大的水上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15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标准。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和谐发展之路

领导接待听民声。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组成10个信访值班小组,轮流参加信访值班,每个小组值班一星期。去年,市领导参加信访值班接待上访群众40批、335人次,接访的绝大多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和处理。同时,在全市实行律师参与信访制度,引导上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由此避免群体上访事件40多次。

干部下访察民情。深入推行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以“下访”促“和谐”,下发了《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实施意见》,并制定下访预告制、限时办结制、双向承诺办理制、及时反馈报告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去年,全市各级干部累计下访2.6万人次,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近万件,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我市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得到了中纪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信访局长张云泉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百姓论坛知民意。在基层建立百姓论坛和民主恳谈制度,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座谈对话、征求意见和民主协商,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近3年来,全市基层和社区开设各类论坛和恳谈800多期,消除群众各种疑虑、解决各类“疑难杂症”1300多个。在开辟《行风热线》,接受群众咨询、投诉的基础上,今年还创办了“百姓议事园”,定期邀请市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共商发展计策,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不遗余力解民困。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仅为3.8%,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被国务院表彰为再就业先进集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98%和95%。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保率达82.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前实现应保尽保。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开展“快乐从心开始”爱心医疗救助活动,免费为20名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做手术治疗。

泰州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开拓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扎扎实实、又好又快地向着新的目标奋进。我们确定,到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以县级市(区)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努力建设一个产业更加先进、城乡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的新泰州。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篇4

1 利用科技手段, 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

传统农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考虑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手段, 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 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 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的约束, 还能够拓宽市场, 扩大农业的发展领域, 实现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以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例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 熟悉各种农作物的生活环境, 在干旱缺水的地方适宜种植马铃薯、棉花等耐旱的作物, 还有就是让现代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实现资源的长久利用,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禁止农村出现的随意放牧, 开荒等现象, 使农业发展更加生态环保。由于土地、水等资源的日益紧张, 传统农业以这些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必须转变成以科技为依托的模式, 创造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 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2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 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 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 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 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 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 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 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 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 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 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 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 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 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 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 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 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 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 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 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 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 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 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 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 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 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 以及市场需求等, 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 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 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5 总结

虽然我国的农业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阶段, 但还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 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巩固, 例如上面提到的在产业结构方面, 以及信息互联网的应用方面, 还有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培训方面, 这些都是目前农业方面还没有做到位的, 在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要从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 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进行转型,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延伸, 提高农民的收入, 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 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4) :23-24.

[2]肖卫东, 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J].学习与探索, 2012 (9) :45-46.

农业发展银行 篇5

2019农业发展银行笔试考什么?

很多小伙伴们都已经完成了农发行的网申环节了吧,而且很多小伙伴都已经报两次了,这个额,有的考生一出公告没听讲座,就提交了,结果看完小编的网申指导后,就有点后悔了,再改就重复投递了。

因为三大政策性银行都是委托智联招聘三方来进行报名的,所以大家的简历都会投递到农发指定的邮箱。已经投递过一次的话,那么邮箱中就会出现两次你的简历。

那么HR就会认为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乱投递,可能会认为你不严谨,对你整体的印象不好哦,所以一定要多听多看,小编及我们背后强大的中公金融人团队都是会根据考情给小伙伴们最初最合理的指导哦。

今天山东银行招聘网(jrexam)小编来和大家聊聊农发行笔试方面的知识。

笔试题量分析

山东银行招聘网:

以上为往年农业发展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科目、题型、题量,由上表可以看出,农业发展银行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第一单元能力测试,包括言语理解、数字运算、逻辑推理、思维策略、资料分析,共70题,90分钟,不可提前结束; 第二单元综合知识,包括农发行认知、时政、经济、金融、管理、法律、计算机,共60题,60分钟,不可提前结束; 第三单元职场个性测试,共72题,30分钟,不可提前结束。以上为2017农业发展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内容,考生可做参考,进行笔试准备。

农业发展银行 篇6

关键词:节水农业;持续发展;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22-1

1 基本情况

金乡县属黄泛平原,地形地貌受黄河决口泛滥影响,地貌起伏,岗、坡、洼相间。地面高程在40.00-34.50m之间,地面坡降1/6000-1/8000左右,全县灌溉面积80万亩,按其灌溉形式分为排灌站灌区、井管区、井站结合区三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据多年降雨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698.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20.7mm(E601)。

2 水资源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全县有大、中、小河道24条,境内总长度307.6km,河网密度0.35km/km2,其中深水河道总长203.2km,总设计河道蓄水量为2381万m3。由于这些河道大都是1980年以前治理的,经过三四年的运行,河道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防洪蓄水能力。2008年底河道蓄水总量为1740万m3,占设计蓄水量的73%。由于近几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连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储量减少。我县地下水中层为咸水,无开采价值,深层淡水开采,补给困难,故计算浅层地下淡水储存量,采用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至计算深度含水层内的水,经计算,全县浅层地下水的总储量为7.24亿m3,其中咸水0.32亿m3。地下水总储量不等于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来自降雨入渗补给、灌溉回归和侧边补给三部分。经计算,全县现状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65亿m3。地表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2.26亿m3,地下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1.21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7亿m3。全县国民经济各部门蓄水量为4.43亿m3,其中农业灌溉蓄水量为4.15亿m3,可见农业用水是个大户。全县缺水0.96亿m3。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可供水量为3.05亿m3,农业用水年缺水量1.1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近几年工业发展较快,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用水量也来越大,矛盾更加突出。就水利而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供水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我县的供水工程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质量差,原利用效率低,加上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退化,工程效率更低。如排灌站灌区,干支渠均系不标准,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平均0.5;井管区也多是土渠输水灌溉,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0.55.加上灌水中实行大水漫灌,造成深层渗漏,地面蒸发,水资源浪费严重。今后农业发展,必须发展节水农业。

3 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3.1 站灌区

应一方面发展机井建设,一方面加快渠道的硬化,减少输水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并可节省土地。站灌区还应解决大水漫灌造成的深层渗漏等问题。可以推广“间歇灌”(又称波涌或涌灌)节水新技术,即控制水流向两组沟(畦)交替供水的灌水技术。它可分为间歇沟灌、间歇畦灌、隔沟间歇灌、分段间歇灌等。由于周期性循环供水,间歇灌具有灌水推进速度快、省水、灌水均匀等优点。间歇灌可改善土壤入渗条件,间歇供水使土壤入渗层出现周期性吸湿和脱湿过程,改进了常规连续灌水时土壤入渗的连续过湿现象,减少深层渗漏,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从而节约了灌溉用水量,为高产节水提供了条件。同时做好排水系统的建设,做到井站双配套,旱涝保丰收。

3.2 井灌区

一是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号称田间自来水)与短畦相结合的灌水技术。经过多年应用实践证明,不仅节水、节能、省工、少占土地,而且解决了责任户的浇水修渠矛盾。2000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我们对该项灌水技术进行测试,在沙壤土区畦长40-50m为宜,比120m畦长提高畦有效利用系数35-41%,亩次节水47.3-51.3m3。管道输水与土渠输水相比较,提高有效利用系数40%以上,降低灌溉成本1.95元/亩;管道输水与短畦相结合灌溉,以畦长50m对比原土渠畦长100m灌溉,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44%,降低灌溉成本3.09元/亩。可见节水效益比较明显,如井灌区的41.8万亩灌溉面积的60%采用这种灌水技术,年可节水6277万m3。

二是在高效经济作物上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喷、渗灌等微灌节水技术。微灌节水技术的优点概括起来有:能广泛适应各种不同地形,不产生深层渗漏,不产生水、肥、土流失,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环境,改善供水条件,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力,可促进水利化、机械化、自动化,促进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促进副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与地面灌溉相比较,喷灌可节水30-50%,滴灌可节水70-80%,增产10-30%,节地7-13%,省工50%以上。全县蔬菜、果园面积达十几万亩,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年可节水6300万立方米。

通过实践证明,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90%以上的农业大县,由于过量超采地下水,浅层淡水缺乏,提水机具更新造成浪费,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业银行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篇7

1 近几年农业贷款投放现状

农业银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 先后与省政府以及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果业局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涉农项目及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近三年, 累计投放涉农贷款逾600亿元。

农业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不断探索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创新并实践“龙头企业+运销大户”贷款模式、猕猴桃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农业产业加工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等, 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同时, 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涉农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采取“银行+财政+龙头企业”的“财政贴息”模式, 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截至目前, 农业银行共为139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对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超过80%, 授信总额超过32亿元。

为不断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和基础性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发行金穗惠农卡近500万张, 农户覆盖率达到66%;布放电子机具3.2万台, 设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2.1万个, 电子机具乡镇覆盖率实现100%;参与或独家代理71个县区的新农保业务、59个县区的新农合业务以及18个县区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业务, 新农保、新农合代理覆盖面分别占全省试点县的68%和57%。同时, 积极开展流动金融服务, 组建了150个农村流动服务小组, 提供无障碍上门服务, 打通了现代金融服务农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 农村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农行农业贷款增长速度与其他银行相比, 存量和增量份额有所下降, 形成这一局面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从外部因素来看

一是农业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业, 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存在着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一旦农业受灾减产, 将直接导致借款人还贷能力下降, 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将转化为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是多数农户目前属于“单干”的局面, 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完全了解, 生产具有盲目性, 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农户个体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导致农户收入不稳定, 稳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有限。

三是贷款对象点多面广, 分布在各个乡镇, 银行管理半径大, 管理手段有限, 管理质量难以保证。

四是信用社网点数量多, 覆盖面广, 更贴近客户, 加之多年“深耕”农村市场, 具有地缘优势, 在大部分县保持领先地位;工行、建行、中行在经历股改阶段县域网点撤并后, 更加注重集约经营, 2014、2015年中行和信用社贷款增速都在10%以上, 超过农行贷款增速, 2015年中行贷款增速更是达到38%。同业竞争加剧是制约农行农村业务发展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2.2 从内部因素来看

一是部分支行对农村业务重视不够, 不能深入了解客户状况, 挑选符合农行条件的优质客户。2012年底, 农行县支行贷款占当地市场份额在20%以下, 占全部县支行的82%, 其中部分县仅有农行和信用社两家金融机构。

二是政策灵敏度不够, 新产品推广不足。对新政策和新产品学习、推广不足, 未能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相关产品, 如2009年对县域房地产准入门槛较低, 未抓住时机营销房地产客户,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信贷政策发生变化, 后期介入难度加大;据调查, 全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370多家, 80%以上的县至少有一家二级甲等医院, 截至目前, 在农行授信的县医院约20家, 授信覆盖率较低。另外, 县域旅游业、流通市场建设贷款等基本面临同样情况。

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农行网点较多, 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客户经理年龄偏大, 对信贷政策理解、业务操作技能有所欠缺;部分信贷人员一岗多职, 导致信贷管理职能弱化, 既难以保障信贷业务审查上报中规范操作, 准确把握风险, 又难以在营销新客户、推广新产品时提供专业化的信贷政策和智力支持。

3 坚定服务三农,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3.1 发挥农业银行品牌优势、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据预测, 未来5~10年陕西省每年城镇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可形成千亿元投资需求, 创造和拉动消费千亿元, 带动生产总值千亿元, 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将会迅速发展, 农行要充分发挥与信用社相比, 在品牌、信贷集中度、利率方面具有的优势, 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相比具有的网点优势, 坚定不移的拓展农村市场, 坚持“城乡双轮驱动”发展, 持续加大“三农”和农业信贷支持力度。

3.2 围绕农村产业发展, 择优支持中小企业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积极支持大飞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外包生产、通用航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因地制宜支持林果、茶叶、烟叶、药材等特色农业开发, 以及园艺、观光农业、特色养殖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3.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未来几年, 将围绕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骨干水利和现代农业发展、城镇化推进、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投资2.55万亿元支持城镇化建设。围绕民生产业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重点支持行业重点客户及其子公司、具有垄断地位省级投资主体、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大型上市公司投资建设项目的符合条件的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供气、供暖、通信、电力供应、医疗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项目。围绕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 积极支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低于100亿元的地级城市, 以及全国百强县园林绿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整治、防洪、国家电网及其所属省级 (含) 以上电力企业承贷的电网项目、三大石油公司及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油气管网项目、重点水利项目等基础设施行业支持类客户;围绕土地开发和园区建设,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土地收储、由土地拆迁、平整至相应市政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的“一条龙”项目。

3.4 加快农村个人业务发展

围绕农村消费升级、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个人创业融资、农户生产经营四类需求, 抢抓个人中高端客户。积极支持公务员、金融、电力、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具有稳定收入的职工消费类个人信贷业务和富裕农户在县城购置房产;重点支持农村商户助业贷款、商铺抵押贷款、房抵贷等个人创业融资;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引, 重点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种养和收购大户。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农业银行近几年农业贷款的投放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村、农民金融服务的改善和提高, 分析了当前农业银行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对农村业务重视不够、政策灵敏度不够、新产品推广不足以及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发挥农业银行品牌优势,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围绕农村产业发展, 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以及加快农村个人业务发展的四项措施。

农业发展银行 篇8

一、我国农发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 农发行进入了业务转轨与扩展阶段, 开始逐步向全面市场化过渡。农发行在单一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基础上, 发展了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及商业性贷款业务, 业务范围从粮棉流通领域, 逐步扩展到全面支持粮棉生产、流通和加工领域, 甚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小企业等领域,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 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

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 农发行的信贷总量快速扩大。2004年末, 农发行贷款余额为7 189.84亿元, 2010年末增加到16 710.65亿元, 年均增长16%以上, 占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14.2%。农发行全力做好粮棉油收储信贷工作, 2005—2010年, 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8 275亿元, 每年支持收购的粮食占商品量的60%左右、棉花占总产量的50%左右;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2007年业务开办以来, 三年时间贷款余额达4 682亿元, 年均增长120%;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5—2010年累放贷款4 968亿元, 支持龙头和加工企业7 673个, 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自信贷业务领域放宽以来, 农发行的经营业绩实现了重大跨越, 营利能力不断提高, 经营利润大幅增长。2004年其经营利润为24亿元, 2010年达到209.6亿元, 增长了7.7倍, 6年累计实现经营利润848.04亿元, 缴纳营业税及附加244.9亿元, 成本收入比28.1%, 保持同业较低水平。经营业绩的日益提高, 说明农发行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二、农发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农发行的支农作用逐渐增大,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但在发展中尚存部分问题, 制约着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功能的充分发挥。

1.业务职能定位模糊, 法律依据缺失。

2004年以后, 农发行陆续获准办理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商业性贷款, 商业性贷款比重逐年扩大, 商业性职能在不断加强, 但政策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未有明显改观。长期以来, 农发行一直没有建立对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进行区分与考核评价的规范性制度与办法, 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混同与交叉, 在实践中对经营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也无法有效控制。而农发行自成立后, 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法至今没有提上日程, 目前尚无专司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概括和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一直游离于专门立法之外, 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2.筹资机制不健全, 资金可持续发展不足。

首先, 农发行成立时资本金不充足, 直到目前农发行的资本充足率仍不足 7%, 没有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8%的标准。其次, 农发行的筹资方式相对狭窄, 主要依靠中央银行借款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而这两项资金来源成本都比较高, 且呈现出 “一减一增” 态势。2004 年起, 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调控需要, 要求农发行每年净归还再贷款400亿元, 到2010年净归还再贷款2 800亿元, 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可依赖程度逐步弱化。发债筹资受银行间市场波动影响和规模制约, 对农发行资金来源稳定性和资金成本控制造成的影响日趋显著, 且金融债券的期限也大都在五年以下, 所占比重达到了95%左右, 这与农发行贷款运用的长期性存在矛盾。再次, 近几年农发行发展营销其他存款组织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严重制约着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

3.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 管理水平滞后。

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调整与扩大, 其信贷风险出现转变, 风险范围加大。由粮油流通环节风险转变为面对农业整体产业的风险;由单一客户风险转变为多元化、集团化和产业化的客户风险;由政策性贷款风险为主转向商业性贷款风险为主。但目前的风险防控机制还不适应需要, 信贷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风险管理水平滞后。尤其在商业信贷业务方面, 农发行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适应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业务特点的风险预警体系尚不健全, 贷后管理相对薄弱。同时缺乏适合不同类型企业需要的风险管理模式, 不适应业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4.运行机制不合理, 运行效率不高。

相比商业银行, 农发行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许多不合理性因素, 影响了农发行运行效率。一是分支机构布局不合理, 支农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农发行的机构末端大都终止于县 (市) , 难以与乡镇及以下行政区域的农户发生联系。随着业务的发展变化, 营业机构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有的地方有机构但业务严重萎缩, 有的地方金融需求旺盛但服务跟不上。二是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员工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 也难以适应新业务发展需要。这一问题在基层支行表现的更为突出, 不少老员工严重缺乏商业性信贷风险控制经验和管理技术, 难以适应新业务发展需要。

三、农发行运行中应坚持的原则

农发行必须坚持政策性办行原则。我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农村资金的短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 决定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不可或缺的。国际经验也表明, 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长期存在, 而且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无论农发行的改革如何深化, 都不能偏离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 通过政策性信贷活动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三农”的政策目标。

农发行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根据国发[1994]25号《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独立法人, 实行独立核算, 自主、保本经营, 企业化管理”。因此在强调农发行政策性的同时, 不能否认其金融机构属性, 其本质仍然是银行, 其资金使用是有偿的, 要实现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和银行规律, 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强化银行风险意识, 规避信贷风险, 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加快我国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职能定位, 界定业务范围。

农发行改革的职能定位应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 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目前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农发行改革的立足点。首先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不应该相互排斥, 其商业性业务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比例之内, 不能因拓展商业性业务而削弱政策性职能的有效发挥。其次农发行应与其他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形成良性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凡是商业银行能够并且愿意进入的农业优质领域, 农发行应让商业银行介入;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涉及或者是不能充分涉及的相对弱质的农业领域, 农发行应大力提供金融支持。

2.拓宽筹资渠道, 增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发行应走市场化融资道路, 加大金融债券发行力度, 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 财政应予以补贴。面向农业和农民筹资, 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与农民共同基金。借鉴国际经验, 规定商业银行存款一定比例转存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强农发行与邮储银行、社保机构等的合作, 将邮政储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基金等低成本、稳定性好的资金纳入农发行的融资范围。积极拓宽社会存款对象的范围, 尝试吸收社会不同组成部分的存款, 放宽农发行吸收客户存款的限制。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开展境外筹资, 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转贷业务。此外还要提高资本金充足率, 通过财政直接注资、利润转增资本金等各种渠道及时充实资本金。

3.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对贷款前立项、调查、审查、审批等环节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测定。设置风险控制指标和风险预警信号, 结合国家政策和市场行情, 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贷后检查和贷后监测, 发出贷款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遵循农发行的发展规律, 建立合适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账户管理, 严格限定两类账户的业务范围, 专项核算, 分别确立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尤其是应建立与完善商业性业务的风险处置方式和信贷退出机制, 有效防范和规避信贷风险。

4.完善运行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借鉴国际经验, 利用农发行现有的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社相结合, 构建上为农业发展银行, 下为农村信用社, 形成“上官下民”垂直合作的组织机构。既可以解决农发行“基层无腿”的问题, 又能节约交易费用, 实现资金来源互补, 促进资金回流“三农”。同时根据全国经济区域和农业发展现状, 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建立适应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的组织结构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健全竞争上岗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 促进员工适应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强以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核心人才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加大对青年员工的选拔使用力度, 推进员工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推动全体员工业务素质及全行业务质量的提高。

5.建立健全法律保障, 明确农发行的法律地位。

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出发, 根据农发行的特点, 尽快出台《农业政策性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明确农发行的法律地位、职能定位、业务范围、管理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等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保护其合法权益。通过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立法, 为农业政策性金融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保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有的职能定位与运行状况已不能满足现实的经济需要。针对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问题, 结合发展需要, 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佟光霁.闭锁与破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李静.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运作的路径抉择[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8) :64-68

[3].郑晖.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规律的认识[J].中国金融, 2011 (13) :34-36

[4].李天懋.农发行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0 (2) :51-52

农业发展银行 篇9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据近几年的相关资料显示, 我们国家的粮食进口量正在逐年增加, 贸易逆差现象严重。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过小致使农业发展速率低。现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农业都还是粗糙的经营模式, 很多地方的机械化、自动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起来。

2 国外农业发展状况

2.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它主要的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农场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美国财政对它本国农业方面的发展投入资金非常大, 而且美国颁布的农业法是很详尽具体的。美国的小型农场现在仅占83.6%, 农业产值却占了总产值的34.2%;中型农场占14.2%, 农业产值占38%;大型农场虽然只占了总体的2.2%, 但是它的产值却占了总体的27.8%。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 在生产过程中95%的工作都是由机械来完成。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表现在三方面:

2.1.1 农业机械化。

美国的每个农场都配有各种型号的农机器械, 机械化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 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使得它的农业生产率非常高。

2.1.2 技术现代化。

目前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农业工程类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主要科研目标转向了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换代上。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开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2.1.3管理现代化。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方面的改革, 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尽可能的运用到农场管理上;另一方面, 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上, 把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2.2 日本

日本是一个小规模的农产品进口国家, 日本的耕地面积为452万hm2。日本是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在日本, 从事农业活动的60%以上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 由于耕地面积少所以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大, 但是日本非常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以及自给率, 这也就使日本的农业很精细, 农产品质量高。日本颁布的文件显示到2020年左右, 实现供热量为基础的45%, 生产额为基础的76%。

日本农业的经营主体有:认定农业者和村落农业经营组织。日本在农业方面的补贴较多, 一项是直接补贴;另一项是价格补贴。平均0.1hm2补贴15 000日元。日本的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减少和高龄化的倾向, 由于耕作者的高龄化、生产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因素导致土地条件的恶化, 耕地废弃现象也较为严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日本2008年12月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地改革计划, 其主要内容是抑制农地面积减少, 确保农地有效利用。

3 国内外农业发展对比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3.1 我国对比美国

我国的农业是不发达的, 对比美国有许多缺点。美国的农业发达的首要原因就是财政扶持力度大, 农业法案详尽, 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每笔资金都会使用严格, 资金的利用率高。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在初期发展和中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奠定了农业发展坚实的基础。其次, 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机械化和技术化较高。有资料显示, 由于机械化水平高, 农场主家庭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去工作, 家庭90%以上的来源都是农场以外的工作。第三, 由于在农业方面高度的技术化和智能化, 相对的美国普遍的教育水平也非常高。美国注重教育, 公民享受12年义务教育, 超过3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从农场主到普通的农民都会操作复杂的农业机械。

3.2 我国对比日本

日本虽然是小规模农产品进口国家, 但是日本对农林业发展的法案也很详尽。

尤其日本在农产品安全方面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的比重不断加大, 由于几个发达国家开始杜绝转基因食品, 所以向我们国家大量输出转基因农产品, 很多农产品如玉米到岸价格甚至比离岸价格还高。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每年对粮食的需求消耗都较大。但近几年中国农业发展滞缓, 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比重不断加大, 贸易逆差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从我国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发与国外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财政政策,粮食进口

参考文献

[1]夏青.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J].农经, 2014, (1) :14-19.

农业发展银行 篇10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1]。

1.1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3]。

2.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4]。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5]。

2.7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6]。

2.8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7]。

3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8]。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l%~l.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 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4.7用制度创新保障农业

一是要逐步改变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二是建立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

摘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组织化农业、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多功能农业、高效率农业、高效益农业和两型农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还存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科技支农不力、农村资源和环境等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素。需要运用“六用三提高”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经[J].经济纵横,2008(2).

[2]贾利.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变的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4]冯建荣.现代农业的三个现代特征[J].北京农业,2010(1).

[5]曾福生.高度重视两型农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6]朱希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1999(6).

[7]周淑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农业发展银行 篇11

积极助力现代农业建设

(一)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规模农业的带动作用。农业银行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大型优质龙头企业1000家,实现对国家级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目前,农业银行共设立近3000个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团队,200个专业审批中心。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1546亿元,比年初增长5.39%;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82%和57%。

具体实践中,通过“农业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农业银行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农民5000多万户,有效提升了农业集约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除传统的信贷服务外,农业银行还积极提供财务顾问、票据发行、电子商务等现代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已为70%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客户上线现金管理系统。

(二)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银行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共支持125万户农业专业大户,贷款余额达960亿元。新疆兵团分行出台针对农业大户的专项贷款管理办法,设立信贷支农绿色通道,为新疆兵团150多户土地承包大户发放贷款逾12亿元。根据农村耕地加快流转和集中经营的趋势,农业银行通过农机具抵押和林权、海域滩涂使用权质押等担保方式创新,支持家庭农场2443家,贷款余额达24亿元。

针对合作社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累计向全国56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1亿元;对17万户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79亿元。

(三)着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银行着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已为全国244户农业科技企业提供103亿元的授信支持,贷款余额72亿元;信贷服务覆盖了50%的国家级种业骨干企业,累计投放贷款超过40亿元;与6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持的园区入驻龙头企业超过4500家,帮助推广应用新技术超过5400项、新品种8000多个。

加大投入现代设施农业

首先,在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农业银行以大型水利项目、江河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和新型节水高效农业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改善农业生产的设施条件。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农田水利贷款余额773亿元,比年初增长7.2%,先后支持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广西龙滩水利枢纽、滇中调水以及大型灌区改造等一大批跨流域、跨区域的水利项目。

其次,在支持现代农资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农业银行与农业部、商务部、供销总社密切合作,为26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信贷支持,累计发放贷款125亿元。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农家店和“家电下乡”流通企业、销售网点提供信贷支持超过52亿元,对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超过70%,对承担国家化肥淡季储备任务的骨干化肥企业信贷服务覆盖面达到50%。

再次,在支持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2012年以来农业银行累计向5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投放贷款818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贷款余额达1165亿元。陕西分行向国家级的杨凌农业示范区提供授信50亿元,帮助园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1个,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17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使20个省区5000多万农民受益。

致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一)在金融产品创新上

成立专门团队研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金益农”品牌下“三农”专属产品达到103项。其中“农业产业化集群客户融信保”、“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等产品,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同主体、不同环节的特色金融需求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围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银行创新运用了包括农村物权抵押、农民互助担保、财政担保基金支持等在内的多样化风险缓释和分散工具。

(二)在服务模式创新上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农业银行形成了“农行+产业链+农户”、“农行+专业市场+农户”、“农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服务“三农”有效模式。

(三)在服务渠道创新上

农业发展银行 篇12

10月17日, 山西省林业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山西省林业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合作内容、合作原则及方式, 依据“省级统贷统还、政府购买服务、银行整体授信、按照项目核准、分批发放贷款”的模式, 省农发行将在“十三五”期间对山西省生态储备林基地建设、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扶贫工程、国有林区和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给予支持, 为全省林业提供150亿元的信贷额度, 支持山西林业生态建设。《协议书》的签订将加大融资力度, 进一步推动林业精准扶贫、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工作。

同时, 为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省林业厅在全国扶贫日当天, 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扶贫活动。在林业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兴县、岚县、静乐3个试点县, 成立了林业扶贫现场咨询服务小组, 开展以“荒山增绿、农民增收”为主题的林业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 围绕贫困户精准脱贫, 由林业科技人员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培训服务活动, 另外还组织林业干部进驻平顺县芦沟村等9个村开展帮扶活动。

上一篇:个人防范措施下一篇:成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