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业化程度

2024-08-27

行业专业化程度(共7篇)

行业专业化程度 篇1

2014年东北电力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中,本专科生所签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与专业很对口的占31.13%,与专业比较对口的占36.72%,比较不对口的占19.20%,不对口的占12.95%。2015年东北电力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中,本专科生所签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与专业很对口的占22.01%,与专业比较对口的占36.93%,比较不对口的占18.27%,不对口的占8.28%。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采取网上调查形式,针对在校生,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形式。本次调查共有近1000人参与,其中网上调查400人,实地发放600余份问卷中,有546份有效问卷,有374份网络调查填写完整,最终,综合实地调查和网上调查情况,共收到930份的有效问卷。

一、基本概况

(一)被调查者情况

1. 性别

此次调查的性别比例虽然男生稍多于女生,男生占55.53%,女生占44.47%,但基本均衡。

2. 学历

接受调查者中本科占59.58%,专科占40.42%。本科生所占比例高于专科。

3. 就业地区分布

接受调查者就业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及东北部,其中东北部占40.53%,中南部占45.21%,另有少部分属于中西部14.26%。

4. 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工科占59.57%,涉及专业有电气、自动化、热能动力、土木工程、数学、化学、生物、给排水、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等专业;文科类占40.43%,涉及专业有社会工作、社会体育、会计学、日语、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5. 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为4:6,其中2014年-2016年的毕业生占36.86%,在校生占63.14%。

(二)被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情况

1. 对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在目前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7.06%认为所选工作必须限自己专业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即可占56.47%,也有想拒绝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和对工作无要求的部分。这说明在校大学生并不会严格要求甚至限制自己未来职业的专业,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专业持宽松态度。

2. 对以后工作设想

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有56.1%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42.68%的人能清楚计划,仅仅有1%的人对未来工作还未做过任何设想。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3. 被调查者接受就业指导的情况

因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的创业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为必修课,所以,接受调查的所有人员在大学期间均100%接受了创业就业指导教育。

4. 已就业人员目前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在网络调查中,现从事的工作限于所学的专业的占55.44%,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占26.83%,几乎不相关的占到21.73%。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大学生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接近80%。

5. 对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行业不对口的影响

综合网络调查问卷情况来看,18.33%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对口会对工作发展影响比较大,有69.67%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对口会对工作发展影响一般,12%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对口对未来工作发展没有影响。

二、统计分析

(一)不同专业性质对待未来从事工作的专业性质的态度也不同

就业灵活度较强的文科专业学生,对以后是否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具有较强的宽容对待态度;理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性较强导致就业灵活度较差,而且多数将自身的思维局限在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现象严重。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对待未来从事工作前景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文科大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持灵活变通态度。这是因为文科生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而理科生所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学习对象具有特定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这导致就业面狭窄,就业兼容性不够,所以学生理所当然认为就业选择范围较小。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的预期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意向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意向更为灵活和变通,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过度专业对口局限,思维相对活跃,对本学科认可度高。理科生就业的意向受专业性限制的影响较强。

(二)已就业的理工类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高于文科生

在对已就业学生的网络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在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理科生在理科生群体中就业不对口的比例为文科生3倍多。据调查,与文科大学生相比,理科大学生中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占理科生群体总人数的大约六成,三成理科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只有一成的理科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职业;而文科大学生群体总人数的三成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五成会从事与本专业部分相关的行业,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人数大约占两成。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理科大学生对专业和就业对口度的要求较高,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虽然一些企业在某些岗位设置上没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但受传统用人单位专业性招聘思想影响,认为理科生的就业可塑性更高,因此招聘时更偏向于理科生。而文科生虽然与理科生相比就业心态和意向更灵活和广泛,但在实际中,多数用人企业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使得文科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几率大大增高。从而出现理科生从事管理岗位的较多,而文科生走上技术岗位的较少,这可以说是专业使然。另外,对于专业与就业是否对口和对口的程度的判断,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因素,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专业特点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科生选择就业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对于理科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普遍现象,应当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首先高校理科专业设置中存在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的专业,造成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就业难对口的现象;二是理科生大多所学专业性强,目前理科专业的就业适用面较广,即使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工作,也能较快适应。

(三)在校本科生对就业专业对口期望值高

已工作的毕业生中对口比例最高的是本科生,最低的是专科学历。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层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意愿越强烈。在高校就业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在校本科生希望未来的工作与专业对口,仅有约两成学生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行业,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表明对就业的专业没要求。这说明本科学生对未来就业行业定位较为清晰,经过本科阶段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就业创业方面的学习帮助他们未来的就业定位。受访的人中大部分成表示未来职业要与所学专业相近,而对专业没有要求和不希望从事所学专业的学生只占少数,这说明本科学生对未来工作基本都有较为清晰的定位。而专科生的专业对口要求度显然没有那么严格。在专科受访学生调查中,希望专业与就业对口的学生占四成左右,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也有接近四成。这也说明没有学历优势的专科生对于职业对口的期望值也相对低些。

(四)参加工作年份越短跳槽意愿越高,跳槽的意愿受就业不对口影响相对较小

调查结果表明,工作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在工作2年的受访者中,没有跳槽意向的比例均约八成,工作已经处于稳定上升阶段;约工作一年以内的学生有较强的跳槽欲望。二者数据差距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

现实工作中,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与跳槽的关系较小。在离校毕业生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明自己跳槽不是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而不对口的就业尴尬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而那些最初专业不对口而随时觉得自己会跳槽的新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大多数逐渐没有了跳槽的想法,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个人专业不对口没有必然联系。开始参加工作时,专业不对口可能由于工作内容与任务难以快速进入状态而导致较容易跳槽,但是一旦时间沉淀,尽管专业不对口,但是随着对工作环境与内容的熟悉与了解,跳槽意愿明显降低。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学校就业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开设必修性质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有强烈就业意向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布置专业和学科设置,与社会和市场接轨,科学办学;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办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此外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与专业,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自身要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能跟风随大流一味扩招,增加专业,而不注重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人才的质量,同时要处理好“博、专、高”三个方面的关系,监控好毕业生的输出质量并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使学生在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丰富的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正确认识就业的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灵活性和可塑性

在招聘过程中和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应把专业是否对口当成是判断人才的唯一条件。虽然对口就业能很好地利用人才和人才自身的教育资源,减少知识浪费,但如果不能保证就业对口,招聘对口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也应懂得灵活变通,个人应综合考虑,长远打算,企业也应更加重视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注重对人才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简单地以专业定终身,避免专业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高校应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签订人才供需合同与高校负责岗前培训机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企业背景或者与企业共同薄弱的高校更应及时转变思路思想,积极寻求与之合作的企业群体,采取地区定向培养、岗位定向培养的方式,只要青年人有激情有毅力,社会与国家、学校应当为其提供充分的资源渠道,让人才有用,让人才可用,让人才能用,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月媛.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问题研究[J].商,2015(10).

[2]吴亚凤.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调查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

论行业竞争程度的评估 篇2

处于现有产业中的企业,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为了寻求发展,必然要进行激烈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手段主要有价格战、广告战、产品创新、引进产品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和保修等。如果一个企业的竞争行动对其对手有显著影响,就会招致报复或抵制,如果竞争行动和反击行动逐步升级,则行业中所有企业都可能遭受损失,使得企业价值下降。在对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状况的评估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竞争企业的数量和力量。

当行业中的企业为数众多时,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取得更高的利润,而突破本行业的约定俗成的一致行动的限制,采取价格战、广告战、引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来相互抗衡。这势必在现有竞争者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即便在企业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如若各企业的实力相当,由于它们都有支持竞争和进行强烈反击的资源,也会使现有企业间竞争激烈化。当企业所处的产业是非垄断性产业,行业内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企业且势均力敌时,企业间的竞争程度会很激烈,反之竞争程度较低。

2、行业发展速度。

行业发展速度的快慢不同,为企业价值的提升所提供的机会也不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行业发展能带动企业发展,企业可以在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资金和资源获取收益,从而使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弱化。

3、产品的差异化和转换成本。

当产品或市场缺乏差异化或转换成本较低时,行业内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上,企业很难通过有效的手段使顾客产生消费偏好,这时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就会激烈。如果企业能在竞争中形成明显的差别化和提高转换成本,企业就有可能形成同业中的竞争优势。

4、生产规模和能力。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行业内的总体生产规模和能力也会不断增加,从而打破市场的供需平衡,使产品供过于求。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对产业发展具有延缓性,使行业内企业竞争加剧,企业价值下降。

5、退出行业的障碍程度。

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程度还取决企业退出障碍的程度,即企业转移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退出障碍高时,经营不好的企业只得继续经营下去,这样使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影响退出障碍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资产专门化程度、退出费用、战略协同关系、感情障碍、政府和社会的限制。

二、替代品的影响力度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行业的产品有同样功能的其它产品。评估来自替代品的影响力度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替代品的价格。

如果替代品价格比较低,它投入市场就会使本行业产品的价格上限只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这就限制了本行业的收益,从而会降低企业价值。替代品的价格越是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当替代品在价格和性能上优于该行业的产品或替代品产自高收益的行业时,替代品的威胁程度就会较高。

2、质量、性能的满意度。

替代品的易获得性不可避免地刺激客户去比较彼此的质量、性能和价格,这种压力迫使行业内的企业加强竞争,努力说服购买者相信它们的产品有着卓越的品质和有益的性能。

3、购买者转向替代品的成本。

购买者转向替代品的转换成本有:可能的额外价格、可能的设备成本、测试替代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时间和成本、断绝原有供应关系建立新供应关系的成本、转换时获得技术帮助的成本、员工培训成本等。如果转换成本很高,那么替代品的威胁就小,否则威胁就大。

三、买方压价能力

买方的竞争手段主要是压低价格或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这些都是以降低行业内企业价值为代价。在评估买方压价能力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1、买方相对集中程度。

如果买方集中程度高,由几个大公司控制,这就会提高买方的重要地位和买方压价能力。如果销售方行业急需补充生产能力的话,那么大宗的购买商就更具有特别有力的压价能力。

2、购买的产品占买方全部费用或全部购买量中的比重情况。

当购买的产品占购买商全部费用或全部购买量很大比重时,购买商就愿意花费必要的资金购买,购买商压价的能力就大。反之,只占购买商全部费用的比重小,那么购买商一般对价格不很敏感,无需讨价还价。

3、购买的产品是否属无差别的产品。

如果买方从该行业购买的产品属无差别的产品,则买方确信自己总是可以找到可挑选的销售者,这样买方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提高了压价能力;反之压价能力则降低。

4、买方的行业转换成本。

如果买方的转换成本高,则高的转换成本将购买商固定在特定的销售者身上,买方的压价能力会降低。如果买方的转换成本低,买方就不必固定在特定的销售者身上,从而压价能力就大。

5、买方的获利能力。

如果买方的获利水平较低,就会在各个环节对成本构成因素进行控制,因而会千方百计地降低采购费用,从而提高了压价能力。高盈利的买方通常对价格不太敏感,相反他们还为了自己的长期利益可能考虑维护与供应商的关系和利益,因而压价能力不强。

6、供需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如果买方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如需求、市场价格、供应商的成本等方面信息,使信息对称性增强,这样买方便会在交易中享有优惠价格,从而买方的压价能力便强;反之,如果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则买方处于不利地位,其压价能力就会降低。

四、卖方的提价能力

在竞争中卖方常以提价来向某个行业中的企业施加压力,从而降低下游行业内企业的利润,并使企业价值降低。评估卖方的提价能力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行业控制程度。

如果卖方是少数垄断企业并具有高于买方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即控制市场供求平衡能力较强时,就能够在价格、质量的条件上对买方施加相当大的影响,这时卖方的提价能力就强。如果卖方不是垄断行业,集中度低,则卖方的提价能力就弱。

2、替代产品情况。

如果存在着替代产品的竞争,即使供应商再强大有力,他们的竞争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如果不存在替代品的竞争,则卖方的提价能力就会增强。

3、生产的依赖性。

如果卖方所提供的产品是买方企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投入,而且这种产品对其制造过程或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将提高买方对该产品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卖方的提价能力就强。如果卖方所提供的产品不是买方企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投入,则卖方的提价能力就会降低。

4、产品的差异性。

如果卖方产品与竞争者产品相比差异性强,而又有一定的垄断性,消费偏好很难转移,这时卖方就有独特的提价能力。如果卖方产品差异性小,则卖方的提价能力就弱。

5、行业的重要程度。

在卖方向一些行业销售产品且每个行业在其销售额中不占很大比例时,卖方更易于发挥提价能力。反之,如果某行业是卖方的重要主顾,卖方就会为了自己的发展采用合理的定价和研究与开发、疏通渠道等援助活动来保护买方的行业,这样卖方的提价能力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席酉民.企业外部环境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3]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行业专业化程度 篇3

从全球角度来说, 近两年来, 云计算作为一项主要的技术趋势已在市场上得到迅速渗透。而Gartner表示, 虽然云计算的潜力巨大, 但是其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 以及未来的应用程度并不确定, 需要持续的观察。

在国内, 发展云计算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一方面传统运营商凭借其强大的人力、财力、客户资源的优势发展符合国情的云服务。同时, 国家下大力气扶持民营企业, 全面提升我国云计算实力。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与业界都对云计算报以极大的热情, 而云计算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定期调整云战略

Gartner副总裁David Cearley表示:“云计算为获得IT服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使个人和企业能够选择获取或交付IT服务的方式, 并且减少传统软件和硬件许可模式限制带来的影响。云计算对IT的各个方面, 及在用户如何访问应用程序、信息和企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影响。”

云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益处, 包括实现从资金密集型模式向操作成本模式的转换, 降低整体成本, 增加灵活性和减少复杂性。它也有助于企业将IT资源的重心转向更有附加值的活动上、支持企业创新, 并潜在地降低风险。

而Garnter副总裁David Mitchell Smith表示:“该趋势和相关技术一直在迅速地演进和变化, 由于厂家不断将‘云’作为一个营销术语来炒作, 人们对其一直存有困惑和误解。云计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同时也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因此, 持续监测云计算趋势并定期调整企业云战略将是十分必要的, 这可以避免出现代价高昂的差错, 并有助于在未来几年里抓住市场机遇。

2015年五大云趋势

Gartner指出, 影响2015年前云战略的五大云计算趋势为:正式的决策框架促进云投资优化;混合云计算势在必行;云经纪促进云消费;云中心设计成为必需;云计算影响未来数据中心和运营模式。

云计算潜在的益处需要细致的观测和规划, 以应对众多挑战, 包括安全性、透明度缺失、对性能和可用性的顾虑、供应商锁定的可能性、许可限制以及整合需求等。这些问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 个人云服务需要在这其中得到评估。

此外, Gartner建议, 企业将近期的精力集中于应用和数据整合, 利用一项混合解决方案来连接固定的内部和外部应用程序。在公共云应用服务或用于公共云设施的自定义应用程序被使用的地方, 需建立指导和标准以实现这些元素与内部系统的融合, 从而形成一个混合环境。

同时, 作为服务提供商, 云服务经纪 (CSB) 在云计算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去年, 业界对CSB这一概念的兴趣渐浓, Gartner也预测在未来三年中该趋势会愈加明显, 因为会有更多的个人无需涉及IT就可消费云服务。Gartner认为, 要应对这一挑战, IT部门应该通过建立一个满足云部署的采购流程来探索如何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的CSB, 并鼓励企业向IT组织寻求建议和支持。

除此之外, 要充分挖掘云模式的潜力, 需要在设计应用程序的时候, 考虑云模式的独特特点、局限性和机会。Gartner建议企业不要局限于企业工作量的迁移, 而是扩展到云优化应用程序的建立上, 这些程序可以充分发挥云的潜力, 从而提供全球级别的应用程序。

最后, 在公共云计算中, 企业扮演着服务消费者的角色, 而云服务提供商负责部署细节, 包括数据中心和相关的运营模式。Gartner建议企业应该将云计算的概念应用到未来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投资中, 以提高灵活性和效率。

国内云标准待完善

2012年云计算成为热点, 我国也在独立自主研发本土化的云服务以应对国外厂商的强有力竞争。而易观智库分析认为, 我国云计算行业刚起步, 普及率并不高, 云计算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首先, 涉足云计算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多为实力较强的传统运营商与大中型企业, 普及程度较低。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对云平台的实用存有疑虑, 大部分无能力建立独立私有云平台的中小企业对第三方提供商的不信任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同时, 在愿意使用云计算的企业中, 多数企业偏向于建立独立的私有云平台而不愿意将自身的数据资料提供给第三方云服务厂商, 这导致了云计算的使用在中小企业中推广较慢。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信用体系。虽然传统运营商与民营大中型企业都致力于发展云计算, 却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云计算行业。

因此, 应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则及标准, 规范市场。同时, 建立对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厂商的注册审核标准以及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起信用体系, 提高中小企业信任度。

行业专业化程度 篇4

一、股票内在价值与内净率决定模型

根据通行的股票价值决定理论, 公司的股票内在价值由其未来的现金流 (即股利) 的现值决定, 即:

其中, rt表示t期股票的预期股利贴现率或资本成本;dt+i表示t期股票的预期股利收益;Vt表示t期股票的内在价值。根据公式 (1) , 股票的内在价值依赖于公司的资本成本和对未来股利分配的预期。如果能够正确地预期股票的未来股息分配, 股票的价格便可很容易地确定下来。遗憾的是, 贴现定价模型既没有告诉人们决定股利预期的基本因素, 也没有说明现行会计信息在股票定价中的作用, 尤其是现行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没有在股利贴现定价模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奥尔森的模型则在股票内在价值与上市公司财务公告信息之间架起了桥梁。设xt表示时期t的股票会计收益;bvt表示账面净资产。把会计收益分成正常收益和剩余收益之和:xt=Mt+Nt, 其中, 正常收益用Mt=r·bvt-1表示, 它等于用资本成本收益;剩余收益 (又叫非正常收益或超额收益) 用Nt=xt-r·bvt-1表示, 它是超过正常收益的收益。按照奥尔森 (Ohlson) 的观点, 由于公司在时期t的会计收益 (xt) 、账面净资产 (bvt) 和股利 (dt)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bvt=bvt-1+xt-dt (2)

企业的内在价值可以表示成预期正常收益和剩余收益的贴现值:

或者用t 期的会计账面资产和预期的未来剩余收益来表示:

(3) 式和 (4) 式是剩余收益定价模型的两种形式。与 (3) 和 (4) 式比较, (4) 式有明显的优点, 它建立了股票内在价值和现期账面净资产之间的联系。根据 (4) , 如果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股票价值, 则股票价格等于公司现期的账面价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贴现值之和, 否则, 股票价格必然偏离其内在价值。如果预期净资产收益率等于资本成本, 则股票价格等于净资产;如果预期净资产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 股票价格高于其净资产;如果预期净资产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 股票价格低于其净资产。由此, 净资产和预期剩余收益一样是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 离开净资产比较不同股票价格的高低毫无意义。只有消除净资产对内在价值的影响, 才能使不同股票之间的价格具有可比性。

市净率 (即股票价格与账面净资产的比率, 用undefined表示) 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不同股票价格高低的可比指标。由于价值是价格的对应指标, 与市净率对应的指标是内净率, 即内在价值- 净资产比率。如果股票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 则股票内在价值与其市场价值趋于一致, 市净率就是内净率的合理估计, 否则, 就存在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 其偏离度可以用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比值undefined来表示 。如果该比值等于1 , 则意味着股票价格没有偏离内在价值;如果大于1 , 则股票价格高于内在价值;如果小于1 , 则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由于undefined, 所以股价与内在价值的比较完全可以转化为市净率与内净率的比较, 这就是本文用内净率和市净率的比较代替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比较的全部理由。在公式 (4) 两边同除以t期的净资产, 则内在价值决定方程变成了内净率决定方程。

基于以下两种假设, 本文将考察财务信息对内在价值的影响, 假设:

(一) 公司的存续期无限、剩余收益存续期有限, 存续期用n (年) 表示;n年之后公司将获得正常收益。这个假设的主要理由是, 由于剩余收益是超过正常收益的收益, 通常来自产品的创新和垄断, 随着专利保护期的结束、外来竞争的加剧, 创新和垄断利润将逐渐消失, 从而导致剩余收益消失。所以, 一个公司可以长期存在, 但其剩余收益未必长期存在。当然, 剩余收益存续期有限的假定并不排除存续期无限作为其特例和极限的情况。

(二) 投资者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成本的预期都不变。至于未来股东权益增长率的预期, 根据公式 (2) , 在分红率 (k) 给定的条件下, 净资产增长率 (用g表示) 与净资产收益率 (用ROEt=xt/bvt-1表示) 存在如下关系:

于是, 股票的内在价值可表示为:

根据假设2

式两边同除以bvt, 可得股票内在价值与账面净资产的比率undefined。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取值

根据 (8) 式, 股票的undefined比率依赖于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增长率g、资本成本r和存续期n四个变量, 而净资产增长率g与ROE和分红率k有关。这样一来, undefined比率就由ROE , k , r , n四个独立变量决定。下面就对我国纺织行业undefined比率进行测算, 然后再对我国纺织行业股票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情况进行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纺织行业股票财务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均来自大智慧数据库。样本选取遵循的原则是: (1) 公司股票最晚于2003年12月31日上市交易, 即至少已经上市三年。 (2) 考虑到许多ST公司和每股净资产为负的公司理论上已经破产, 我们将其排除在样本之外。 (3) 为保证统计信息的可比性, 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也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本文选取了纺织行业公司20家, 占2003年12月31日上市的全部公司的75%。

(二) 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的本质实际上是公司向投资者所支付的一种机会成本, 投资者要求所选的投资项目至少能提供等于机会成本的收益。通过比较各种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 本文将采用“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的方法来估算我国上市的资本成本。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 (1) 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和投资股票的风险补偿; (2) 由于本文分析的主要是横截面数据, 因此对所有上市公司采用同一个资本成本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小。本文认为, 无风险利率采用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较为合适。因为我国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 如果不去投资股票。他至少可以将钱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我国对风险溢价的计算基本上是参考国外文献的计算结果, 用发达国家的风险溢价来代替我国的风险溢价。我们选用 Macquarie Bank 在2006年资本成本回顾报告中采用的风险溢价值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 即4%。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计算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成本r。

r=一年期存款利率+风险溢价=2.52% +4% = 6.52%

本文将以6.52%的资本成本来计算我国股票的内在价值。

(三) 分红比率 (k) 。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自1994年以来的现金分红情况, 一般分布在25%~55%之间, 而纺织业公司分红比率一般较为稳定, 均值为35%。在此, 本文采用均值35%作为分红比率。

(四) 净资产收益率 (ROE) 。

用Ohlson-Feltham模型计算内在价值时需要预期未来的收益, 但是没有任何分析师能够准确地预见未来十几年的收益情况。因此本文采用上市公司最近3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ROE) 来代替未来的ROE, 并且投资者对这一未来ROE的预期不变。

(五) 剩余收益存续期 (n) 。

对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剩余收益续存期的估计应该考察其盈利能力。根据《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 可知我国纺织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超过10%, 且随着上市年限的增加, 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不超过10年, 所以从总体上看, 如果按现行的体制走下去, 10年后上市公司的剩余收益将消失。所以在本文中, 通过对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分析, 我们将剩余收益存续期设为20年, 然后考察纺织行业股票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情况。

三、股价对内在价值偏离度估计数据处理

本段将对样本公司的股价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进行分析, 下面描述变量取值。 (1) 净资产收益率采用样本公司最近三年的ROE平均值。 (2) 股权资本成本按照本文估计的6.25%。 (3) 分红比率按照本文估计的35%。 (4) 股票价格取2007年5月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5) 我们假定上市公司的存续期无限, 剩余收益的存续期为20年。 (6) 每股净资产取2006年年报和2007年第一季度的季报平均值。

则:undefined比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注:以上涉及的基础财务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和大智慧股票交易软件

四、结语

本文利用Ohlson 剩余收益定价理论的基本框架, 提出了公司存续期有限和公司存续期无限但剩余收益有限时内在价值的决定模型。模型告诉我们, 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于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成本、净资产增长率以及剩余收益续存期。由于净资产的变化依赖于分红规则, 因此, 在分红规则给定的条件下, 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于静资产收益率、资本成本、净资产增长率。

对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分析表明, 在研究的26只纺织业股票中, 有21只股票的undefined比率大于1, 占81%;在大于1的21只股票中, 其中大于4的占62%;比率在1和2之间的占19%, 2与4之间的占19%。所以中国纺织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在不同程度上都高于其内在价值,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股市泡沫存在。股价过高, 净资产收益率低且逐年下降, 分红过低甚至长期不分红, 表明中国股市不具有投资价值, 投资者几乎不能指望从年终分红中获得满意的投资收益, 只能依靠二级市场的买卖差价, 难免导致投机过度, 其结果不仅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最终对机构投资者也没有好处。

参考文献

[1].赵宇龙, 易琮.对我国各行业未来成长能力的实证考察:一种市场视角.经济研究, 2005, 6

[2].Koji Ota, 2001, ATest of the Ohlson (1995) Model:Empir-ical Evidence fromJapan

[3].赵志君.上市公司股价与业绩的相关分析.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行业专业化程度 篇5

我军音乐的题材形式丰富多样, 从工农红军的山歌、小调、队列歌曲、歌舞海报、八路军的秧歌剧和大合唱, 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军乐和歌剧, 再到建国后的独唱、小合唱、表演唱、独奏、重奏、交响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影视音乐, 都体现了我军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进步。

1985年以来, 我军音乐始终坚持为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服务, 以创造官兵新闻乐见的形式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 以民族音乐为底蕴并借鉴外来音乐素材为创作的开端, 以部队生活的指令性、集体性和快捷性为特征, 力图表现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军旅特色, 颂扬革命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已逐渐形成了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军旅音乐风格。

军旅音乐植根于军旅, 寄情于军旅, 效力于军旅, 是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新时期, 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来, 在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些新问题, 引发出笔者的一些思考。

新时期我军科技力量和整体作战能力提高的同时, 军旅音乐专业化程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音乐的专业化程度表现在音乐创作和表演具备的学术型、前瞻性和前沿性上。新时期经济繁荣, 物质丰富, 音乐传播更为迅猛, 音乐专业化也应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但就现实而言, 却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晚会 (演唱会) 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音乐会模式, 使我军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发生了质的变化。回顾我军音乐的发展, 建国前, 多为三个“广场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 主要为配合军队行进。建国后, 军旅音乐队伍壮大, 音乐人才专业化, 有了更完善的剧场、剧院, 音乐表演更多是以音乐会形式开展, 如音乐的独奏、合奏等。到了新时期, 我军有了现代化的剧场, 演唱会的形式逐渐取代了音乐会。此时, 作为音乐的听觉功能已不再重要, 而全方位包装的视觉效果则是第一位的。

二、上个世纪90年代部队大量出现了MTV、卡拉OK及MIDI等电子设备, 这种传播方式很快遍及军营, 快速的普及了军队音乐, 但是却很少有机会听到纯正的管弦乐队了, 这使音乐的传播和制作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由于电子音乐的普及, 管弦乐队显得“出力不讨好”,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故而, 进一步影响了专业文艺队伍的改革、压缩。现在, 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数量与60年代中期改革前 (1954-1966年) 、解放军音乐发展的一个高潮期相比,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人才快速产出的当下, 很不成正比。

四、音乐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作品。新时期, 我军音乐的数量, 整体上有广种薄收之感, 真正发自曲作家、词作家的内心情感的作品太少, 而是形成了一些“套路”, 模式化的倾向显而易见。感觉多为应约之作。我军有一批专业的曲作家、词作家。但新时期创作的作品影响力还不深入。艺术活动在“为兵服务”, 为提高和巩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同时, 更服务于经济建设。

五、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军的文艺团体中创作了大量专业化和艺术性很强的作品, 如艺术歌曲、大合唱 (康塔塔) 、交响乐、室内乐等。文艺工作者的表演堪称精湛, 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一级演唱 (奏) 院”。到了新时期, 特别是2005年以后, 表演形式以歌舞类为主, 很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音乐体裁就难觅踪影了。部分年轻的演员, 因演唱了一两首歌曲而红的发紫, 得到很高的荣誉, 但是其艺术上造诣还有待提高, 追求艺术的高峰还需不懈奋斗。

六、新时期部队文艺工作者大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为了适应部队“为兵服务”的需要, 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 很多歌唱演员如美声唱法改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改通俗唱法、油画师成了舞美工人等, 专业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受到了很大局限。

综上所述, 新时期我军音乐的专业化程度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是相对于建国前物质匮乏的条件下而言。我军音乐在“为兵服务”的前提下, 应多创作一些“学术型、专业型”的阳春白雪的作品我军已拥有一支整容整齐的音乐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而且具有很好的理论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总之, 军旅音乐给人以极大的观赏性、娱乐性、通俗性的同时, 将我军军旅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它必须是专业化程度高的、顶端的、杰出的, 成为引领时代大潮的先进文化形式, 这应该是一个硬道理。

参考文献

[1].李双江.《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7年7月.

[2].丰欣欣.《军歌嘹亮浅析当代军旅声乐作品》.电影文学.2008年4月.

[3].晨枫.《充满期待的军旅歌曲》, 文艺报, 2006年8月.

[4].米凤琴.《从欣赏军歌中受到的启迪》, 音乐天地, 1997年2月.

[5].雷登荣.《军旅歌曲的历史功绩》, 四川党史, 1997年5月.

[6].韩玉春.《时代再唤铿锵军歌一一关于当下队列军歌创作的思考》,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

行业专业化程度 篇6

家族企业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 家族成员出任企业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形式, 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家族企业》杂志保守估计, 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占全世界企业的65%~82%, 世界五百强中有50%是由家族企业所有或者经营。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 采取家族式管理的家族企业也很多。一项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 947家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私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从资产上看, 51.8%的企业为业主独资企业。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 业主本人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2.7%, 而所有其他投资者中, 有16.8%是业主的亲戚。从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发展来看, 一方面, 家族企业不断兴起, 迅猛发展, 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在家族企业中又容易出现创业者陷阱、家族成员内耗、“空降兵”的怅然离去、传承陷阱、中小股东被掠夺等现象。本文以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 从行业竞争程度入手, 考察了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差别,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假设、数据准备与模型构建

(一) 提出假设

基于文献研究,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假设2: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

假设3: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4: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假设5: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负债内部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负债内部比例, 即企业内部流动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采用负债内部比例, 意欲验证同一行业中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借款选择行为是否影响企业绩效。

(二) 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A股并且只发行A股的家族上市公司。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中国现实情况, 将家族上市公司的选择标准定为: (1) 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归属自然人或者同一家族; (2) 最终控制者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 必须是第一大股东; (3) 必须有家族中两人担任公司部门经理职务。

控股比例的选取标准为: (1) 同一家族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20%及以上; (2) 同一家族中担任上市公司高层领导者的 (董事长或者总经理) , 股份比例为10%以上。

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年报和锐思、wind数据库, 对上市公司进行筛选。通过查阅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 最终确定样本数为318家 (剔除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以及ST、PT上市公司) 。318家家族上市公司中, 185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43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样本的行业分布情况 (见下页表1) :

由下页表1可以看出, 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 占样本上市公司总量的69%。在行业的选取上, 分别选取制造业、地域性较强的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借鉴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 将“企业数目”、“赫芬达尔指数 (HHI) ”两指标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替代指标。HHI=∑ (Xi/X) 2。其中, Xi为企业i的销售额, X=∑Xi。赫芬达尔指数越小, 市场竞争强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经计算, 制造业企业数为1186, 赫芬达尔指数为0.007。批发零售业的企业总数为109, 赫芬达尔指数为0.104。社会服务业的企业数为49, 赫芬达尔指数为0.1337。由此判断, 制造业属于竞争程度最为激烈的行业, 批发零售业其次, 社会服务业最低。

(三)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选取如表2所示变量。研究不同行业中绩效变量与企业性质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考虑虚拟变量和实变量共同影响结果, 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在不同行业竞争水平下的绩效及资本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 描述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 计算各行业变量的均值, 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间进行比较。结果 (如表3、表4、表5所示) :

由表3可以看出, 在制造业中: (1)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绩效指标OPE、ROE的均值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非家族企业在上述两项指标上都为负数。初步验证假设1, 即,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家族企业要比非家族企业绩效表现的更好。 (2) 绩效指标TAT的均值差别不大, 说明家庭与非家庭企业用资产创造收入的效率没有太大差异。 (3) 自变量DAR均值的差异明显,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非家族企业近20%。说明, 在资本结构方面, 家族企业更加趋向于保守, 也表明家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更强。另一自变量DF, 即流动负债同资产的比,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均值相差不多。说明企业在用资产保障流动负债的偿还上都比较谨慎。

由表4可以看出, 在批发零售业: (1) 绩效指标OPE、ROE和TAT的均值相差并不大。比较符合中国批发零售业现状。 (2) 自变量资产负债率DAR的均值差别较大, 家族企业小于非家族企业。

由表5可以看出, (1) 社会服务业的竞争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OPE均值也显著高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2) 社会服务业的绩效指标ROE, 家族企业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在中国, 非家族企业的上市主体为国有企业, 特别是在社会服务这样的垄断性行业, 家族企业的ROE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非家族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3) 自变量DAR、DF的均值, 不同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家庭与非家族企业差异不大。

(二) 回归及检验结果分析

分别对各个行业进行回归。

1. 制造业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 (如表6、表7、下页表8所示) :

注:*.表示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由表6、表7、表8可以看出, 在竞争程度激烈的制造业中, OPE同虚拟变量是否是家族企业QYXZ及QYXZ同资产负债率DAR的乘积在5%的水平下显著。OPE同控制变量总资产TA和总收入TI在1%的水平下显著, 且模型通过了F检验, R2适中。

净资产收益率同虚拟变量QYXZ、及虚拟变量同资产负债率DAR、流动负债比率DF的乘积都不显著, 且模型没有通过F检验。净资产收益率同是否是家族企业没有关系。

总资产周转率同虚拟变量QYXZ在5%的水平下显著, 同QYXZ与另外两个自变量资产负债率DAR和流动负债比例的乘积不显著。模型F值较高, 通过F检验。R2为0.6173, 在三个方程中最高, 拟合优度最好。

2. 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回归结果

鉴于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样本数远低于制造业的样本数, 且根据前文这两个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相差不大的分析结果, 为便于计算, 将两个行业合并一起回归。回归结果 (如表9、表10、表11所示) :

表9、表10、表11列示了三个因变量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AT与各自变量的关系。

OPE模型中, 仅有常数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QYXZ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其他自变量系数都不显著。R2值也较小, 仅为0.456。模型整体没有通过F检验。

净资产收益率ROE同主营业务利润率OPE的情况类似。模型系数都不显著, R2值仅为0.403, 模型F值为0.403, 没有通过F检验。

总资产周转率TAT模型中的几个自变量的系数也不显著。控制变量总资产TA模型R2值为0.516, 较小, 但模型整体的F值为27.659, 通过F检验。

四、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 在竞争程度激烈的行业, 家族企业的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假设1得到验证, 即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要优于非家族企业。 (2) 在非竞争性行业,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绩效差别不大。在选取的非竞争性行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中, 三个绩效指标都不显著。假设2得到了验证, 即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 (3) 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同企业的绩效负相关。三个绩效指标中, 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同家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的水平下成负相关关系。而另外两个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周转率TAT的模型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系数不显著。可能与数据粉饰有关。另外, 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转化到净利润的过程中, 因涉及到财务费用这个与资产负债率相关的指标, 从而可能抵消部分负相关, 造成主营业务利润率同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而净资产收益率却没有相关关系。假设3部分得到验证。 (4) 在非竞争行业中, 所选取的绩效指标都不显著, 说明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假设4得到验证。 (5) 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选择负债方式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家族企业选择的负债方式, 对企业绩效没有影响。否定假设5。

摘要:基于上市公司样本, 研究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情况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的差别。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的负债率与家族企业绩效负相关。

关键词:家族与非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陈凌.信息特征, 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 1998, (7) :27-33.

[2]王宣喻, 李新春, 陈凌.资本合作与信任扩展:一个跨越家族的创业故事——广东华帝集团案例[J].管理世界, 2006, (8) :113-125.

行业专业化程度 篇7

一、社区教育队伍及其专业化程度的现状

1. 专业知识体系匮乏。

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教育的改革, 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其所具备的知能结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社区教育教师队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已经明显跟不上当前学习型社会日益发展所带来的需求, 许多社区教育工作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 他们在从业之前所接受的学科教育专业与社区教育关系不大, 且在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 并不具备从事社区教育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这些人都无法很好地承担起社区工作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2. 学历层次偏低。

各社区教育队伍的教师学历层次相对偏低。在专职教师中, 本科、大专学历占绝大多数, 高中学历较少, 而在兼职教师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也超过半数。但是,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很少。不过可喜的是, 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 一些高学历的人员正在逐渐加入进来, 而且一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也具有了终身学习的意识, 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重新走入课堂, 积极参加进修、委培等学习深造,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区教育。

3.“高龄化”现象严重。

社区学校教职人员年龄偏大, 高龄化趋势明显, 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需要及时注入年轻的血液。将近40%的专职人员和超过60%的兼职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这一现象, 使得补充和更新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人员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一工作迫在眉睫。虽然社区教育工作者“高龄化”现象是由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观因素导致的, 但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此, 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对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开展有效的、持续的、专业化的继续教育。

4. 道德观念淡薄。

专业标准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便是专业道德, 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 必须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 其工作的首要理念便是“服务大众, 以人为本”。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理解什么是专业道德, 并以此作为其日常工作的标准。只有全力投入工作, 不断超越, 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才能够创造性地顺利展开。但在当前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中, 很多人存在着急功近利, 对学员不负责任;缺乏工作热情, 缺乏团队精神;重科研轻教学, 重业务轻政治;自我要求不高, 业务能力低下又不严谨治学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没能认清其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 无法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只有小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自治能力不足。

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便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这既是个体的专业自主, 也是整体的专业自主。社区教育工作者有无各项活动具体的组织安排以及开展措施的决定权标志着该个体有无专业自主。比如, 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可否在组织活动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临时更改已预先制定好的方案;再比如, 教师可否在教学时根据学员的要求或现场的情况更改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所谓有无整体的专业自主权, 即社区教育队伍群体是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 有否对从业者的入行设有限定条件与要求。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独立自主权, 无论在个体还是整体方面, 确实都比不上律师等专业工作人员。

6. 专业发展意识欠缺。

当前, 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没能真正理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一种专业。他们不清楚社区教育工作应该成为一种怎样的专业, 社区教育有怎样的主要特征, 它该如何实现它的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这种模糊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未能理解终身学习这个概念,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没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一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满怀热情, 却只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来开展工作, 有些甚至只把关注点集中在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 如工资调整、职称考核评定、职位晋升等, 而对待社区教育工作却敷衍了事, 认为专业的整体发展与个人无关, 这种僵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空间。

二、社区教育队伍及专业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1. 缺少资金、资源或项目支持。

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处于实验阶段, 大部分地区缺乏开展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在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上还有待发展完善, 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 要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组织作用, 加强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就必须获得资金、资源和项目的支持。项目运作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而要进行项目运作, 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必不可少。许多项目都是由于缺少资金和资源而前功尽弃。而缺乏项目实践, 可能导致教职工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减弱, 同时也会阻碍他们能力的提升。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对社区教育社区性的理解有失偏颇, 或者说还未把握好社区教育内在萌动的脉搏。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 受制于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式、封闭观念。如果继续一味地依循思维定式, 依赖“等、靠、要”, 不把群众的力量重视起来, 社区教育只能被困在怪圈里。

2. 社区教育层级管理机制缺失或错位。

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 必须具有大教育观, 必须理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社区教育的成败取决于体制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当前, 我国的民主自主意识还有待加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社区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约束, 体制机制的建立和规划在我国社会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许多地方的社区教育一方面由成人学校或职业院校承担, 由其教育行政单位来管理教师的编制、评聘以及职称等。这些院校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大多是一种“兼管”行为或者“拓展”行动。另一方面, 我国多数地区都是社区管理人员在开展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他们中很少有专门从事教育事务的, 而经过专业教育师范培训的、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社会工作者, 如街道、居委会的管理干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由他们全权管辖, 教育的实施又依赖教育部门, 由政府民政等部门主管其业务。各级各类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向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部署本部门工作任务, 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分头开展教育, 他们无力自顾, 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这样的现状必然造成社区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3. 社会对社区教育认识有偏见。

社会对社区教育的偏见, 难免导致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地位得不到彰显, 从而影响了其对优秀人才的吸收。为何社会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会存在偏差?一方面, 社区教育只是应景之作, 虽然早在民国时期, 社会教育就有已经开始萌芽, 但当时的社会教育仅仅是国民党用来从事“党化教育”的一种手段, 而非真正的普及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 工农教育开始取代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功能也就逐步被淡化, 政府通过宣传和政治运动的方式, 来教育社会民众培养道德教养, 渐渐的, 社会教育似乎沦为一种政治工具。社区教育工作者踪迹不定, 没有基本的稳定性, 又怎么谈得上队伍专业化?另一方面, 很多人认为, 社区教育是个无所不包的大拼盘, 只要是社区的什么都可以纳入, 社区教育工作者无须专门培训。第一, 社区教育是直接面向社区大众的教育, 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社区居民年龄层次多, 文化程度跨度大, 需求也不尽相同;第二, 教育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闲暇文化生活教育, 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属于交叉关系, 要想纳入现有的教育系统, 似乎比较困难。由于以上原因, 很多人认为“能者为师”, 社区教育教师无须经过专业培训, 而这便导致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认同远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

4. 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包括教师, 还包括社区教育管理者。他们有的来自教育部门, 有的并非出自教育部门;有些是专职, 有些仅是兼职, 甚至还有的只是志愿者。这就造成了社区教育虽然具备较强的广泛性, 但也具有不稳定性。许多社区教育工作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他们的社区教育理念相对淡薄, 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水平也良莠不齐。随着新时期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 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当前国内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所进行的一些调查来看, 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社区工作的领域, 总体学历不高, 鲜有专业科班出身的, 本科学历比例都不高, 更别提研究生毕业。许多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在专科及以下, 而男少女多这一现象更成为社区教育队伍的明显特征。所以, 这支队伍的学历结构还有待提升, 专业结构还有待调整, 男女比例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尽管在过去的研究中, 几乎没有关于社区队伍素质的系统调查, 但我们也欣喜地看见, 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高卫东就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做了深入分析。他根据素质冰山模型, 通过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方式,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提出了一个具有43个素质要素的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模型。这一研究结果, 为实施具体调查提供了较完备的指标体系, 但仍需在实践中检验以及进一步完善。

三、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

1. 社区教育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法律角度上规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权力、待遇等, 才能使得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被合法定位, 也能明确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 政府也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准入机制, 把社区教育工作者纳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同时完善聘任制度, 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聘用制度;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待遇保障制度, 逐渐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并加大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 改善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激励制度, 表彰和奖励优秀教职工, 以激发教职工们的工作热情, 同时也采用末位淘汰制, 淘汰综合素质差、工作能力差的教职工。

2. 社区教育应注重教育队伍的建设。

第一, 尊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社区教育工作者成为社区教育的主导者, 真正发挥社区教育队伍的服务与教育功能。第二, 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为其提供在职学习和培训的空间, 尊重并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 为他们提供在职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第三, 提高物质待遇, 稳定社区教育队伍, 给予社会教育工作者一定的肯定以及他们所做贡献应得的报酬。同时, 经济收入的提高在相应程度上也有助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升。第四, 尊重并满足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兼顾, 尊重其受教育的权力。这也能够推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

3. 社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 社区教育工作者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热情有余, 专业不足”这一现状必须得到改善。从事社区教育, 就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专业水平,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改革自身的教育观念,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调整自身的能力结构, 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 社区教育工作者们要积极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地规划自身的发展轨迹, 提高专业化程度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要求。第三, 社区教育工作者们要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教育研究也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国内外社区教育工作发展先进经验, 然后以项目和课题为出发点, 开展专题实验或全面综合性实验, 研究解决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探索适应我国国情与现状的社区教育理论和方法。

4. 社区教育应注重社区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

首先, 要对社区教育的历史经验做一个系统总结。社区教育的历史经验是社区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能够指导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提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才能更好地认识规律, 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求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程度的理论与方法。其次, 对于社区教育在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必须做一个透彻的探讨, 提高对社区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 从而改革当前所使用的社区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为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 还需要普及社区教育科学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专题教育讲座、学术年会等, 推广先进理论与经验, 让更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掌握社区教育研究成果, 并合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从而更好地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完成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程度这一共同任务。

摘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新背景下, 社区教育也随之被赋予新的含义, 社区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担负起新的责任和义务。但就目前来看, 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现状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也制约着社区教育的发展, 因此, 必须认清当前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发展程度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现状,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谊.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9) .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3]黄云龙.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8) :65-73.

[4]王建初, 刘铭东.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9) .

上一篇:数学途径论文下一篇:和谐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