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研究

2024-11-26

防控研究(共12篇)

防控研究 篇1

摘要:羔羊痢疾是在羔羊出生后七天之内的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 并且迅速大批死亡, 对羔羊的成活率有极大的影响, 梭菌是引起羔羊痢疾, 造成羔羊病发的主要病原。本文通过对羔羊痢疾的发病情况, 对羔羊痢疾防控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羔羊,痢疾,防控技术

羔羊梭菌性痢疾习惯上称为羔羊痢疾, 俗名红肠子病, 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 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 死亡率很高。由于小肠有急性发炎变化, 有些放牧员称之为红肠子病。本病一般发生于出生后1~3天的羔羊, 较大的羔羊比较少见。一旦某一地区发生本病, 以后几年内可能继续使3周以内的羔羊患病, 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

羔羊痢疾的发病特征, 是以剧烈腹泻、小肠发生溃疡的在出生羊羔身上的一种毒血症, 是造成羊羔迅速且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因, 其中梭菌是造成这种病的主要病原, 而导致羔羊痢疾发生的主要原因又是因为养殖户对待产牧羊的饲养管理上的不注重, 以及对生产羔羊时期的抓羔工作的不重视。为此, 本文对羊羔痢疾的病原, 临床特征以及发病特征、预防治疗措施等知识进行总结, 以期为羔羊痢疾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参考理论。

1 发病病原

羔羊痢疾的发病病原主要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常在菌—魏氏梭菌, 梭菌的传播媒体主要是受到感染的母羊乳头以及饲养员的手, 使梭菌进入羔羊的消化道, 另外脐带以及创伤感染也能够引起梭菌感染, 主要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出生在七天之内的羔羊, 由于其抵抗能力较低, 如果怀孕母羊的营养不良, 其发病率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如果再加上气温变化大、产房的湿度大温度低、抓羔时没有搞好清洁, 以及羔羊没有充足的母乳喂养或温饱不均匀等等都有可能引发羔羊痢疾, 如果在感染了梭菌的同时, 还有其他病菌, 像场球菌, 大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等的混合感染, 那么病情就会加重。

2 发病症状

羔羊痢疾的发病率最高的羔羊群, 主要是在生产于一到四天的羔羊, 主要的传染源是带病菌的母羊以及患病羊群。该病一般情况下分为急性痢疾、慢性痢疾以及恶性痢疾的三种症状。

2.1 急性痢疾

患有急性痢疾的羔羊的主要症状是腹胀痛但不下痢或者只排除稀少的稀便, 排除的粪便恶臭还有血液混杂, 其主要表现在四肢瘫软、反应迟钝、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低头无精神等精神症状, 在历经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后出现昏迷、体温下降、头向后仰, 最后死亡。这种急性痢疾的死亡率达到百分之百。

2.2 慢性痢疾

慢性痢疾的发病症状和急性痢疾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病原发病历程较长, 患病羔羊表现为没有精神, 不喜欢运动、不喜欢站立、喜卧、弓背, 有腹部胀痛的症状, 腹泻会发生在一小段时间之后, 粪便呈伴有血液和黏液的黄色半液体, 慢慢的, 颜色会出现黄色或者黄绿色。但是个别的病羔腹胀但不腹泻, 表现为四肢无力、呼吸急促、体温降低以及口吐白沫, 在发病后期几乎处于昏睡状态, 并且其进食次数很少, 出现衰竭无力、眼球下陷等极度消瘦的情况, 若不进行及时的治疗, 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治疗不当的行为, 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

2.3 恶性痢疾

恶性痢疾的发病症状表现在精神沉郁、不爱活动、喜卧、畏寒、食欲不振、弓背垂头, 随后就会伴随下痢, 其肛门和尾根部分沾有粪便, 其粪便为黄色、黄绿色、绿色或灰黄色的具恶臭、带粘液或带血的液体, 在其发病末期会肛门失禁, 粪便似水, 还会排血便, 也有极少数的羔羊还伴随似急性痢疾症群的精神症状, 患病羔羊会迅速脱水、食欲废绝、衰竭无力、高度消瘦、眼球下陷, 最后卧病死亡。患恶性痢疾的羔羊,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就会导致其在24h之内死亡。

3 防控

1) 要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工作, 增强怀孕母羊体制, 特别在待产期, 要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 像优质的草料、饲料、胡萝卜等营养食物, 以及矿物质, 另外, 在饲料中加入5~8g的松针粉能有效预防羔羊痢疾。要避免其在寒冬季节生产羊羔, 保证其产房的温度不低于5℃、湿度不高于75%, 保证其清洁干燥, 做好消毒工作。在产羔前期要将母羊阴门附近的污毛清除, 做好乳房和后躯的消毒工作。在羊羔出生后将其和母羊单独隔离圈养二到三天, 再放出合群饲养。

2) 为了保证羊羔能有充足的母原抗体, 在每年的秋季要定期进行羔羊痢疾疫苗以及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黑疫、羊猝狙五联苗的接种, 在产前以二至三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次接种, 在接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怀孕母羊的安全, 避免其早产或者流产。为了对羊羔进行充分的预防感染保护工作, 在羔羊出生后的12h之内, 为其接连3天, 每天一次进行灌服0.15~0.2的土霉素。在羔羊吃过母乳之后, 给羔羊灌服10ml的复方羔痢宁口服液。对羔羊进行哺乳工作的时候, 要合理进行哺乳避免其饥饱不均。要保证圈房的温度适中, 避免羔羊不适应温度, 以及搞好清洁卫生, 一旦出现患病羔羊, 要即刻隔离治疗, 避免传播。

4 治疗

发现羔羊患病后, 要及时进行病羔的隔离治疗, 加强治疗工作, 对羔羊接触过的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病羔治疗方案:

4.1 西药治疗法

在羔羊的发病初期, 可以选用硫酸镁2~3g、福尔马林0.2~0.3ml, 用30~40ml的温水进行冲兑, 一次性灌服;每日两次加水灌服0.2~0.3g土霉素、0.2~0.3g胃蛋白酶;在第一天进行上下午两次的1%高锰酸钾溶液10~20ml剂量的灌服, 在第二天的上午进行2~3次的灌服;注射各20~25万单位的青霉素和链霉素的肌肉注射, 每天两次, 直到痊愈;使用鞣酸蛋白、磺胺胍、碳酸氢钠、次硝酸铋分别6g, 混合如100ml的水, 对病羔进行每日两次, 每次3~5ml的灌服。西药疗法的病羔治愈率为96.4%。

4.2 中药治疗法

用大黄, 焦枝, 枳实, 酒黄岑, 甘草, 厚朴以及青皮各6g, 加入400ml水, 熬制成150ml后, 加入15g朴硝, 制成减承气汤, 给每只病羔灌服20~30ml。用去核乌梅、炒黄连、黄岑、炙草、郁金以及猪苓各10g, 泽泻8g, 神曲、柯子肉、焦山楂各12.5g, 以及切碎的干柿子饼一个, 将上述的药材研碎之后加入500ml水, 熬制到200ml, 再加入50g红糖, 对病羔进行连用三天, 每天两次, 每次每只20~30ml剂量的灌服。

4.3 血清治疗法

血清治疗法主要是在患病早期, 用10~15ml的抗高痢血清进行皮下注射。

5 总结

1) 本病发生与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 因此, 改善饲养管理, 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 特别要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孕母羊严重掉膘, 羔羊体弱瘦小, 抵抗力弱, 容易发病和死亡, 因此, 要特别加强抓膘保胎, 在孕期补给优质饲草、青干草、胡萝卜及矿物质等。

2) 大群产羔时疾病容易快速传播, 加强对羔羊护理很重要, 脐带一定要严格消毒, 产羔后立即把新生羔羊同母羊一起放于单独木栏内, 辅以新鲜清洁的初乳, 尽可能使羔羊不要离开母羊, 减少促进发病的诱因。

3) 本病大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故可试行提前产冬羔的办法来减少酸辣的发生。有些养殖户的经验是母羊6月剪毛, 7月配种, 8月中旬产羔基本结束, 以避过拉稀月。也有的将冬羔控制在12月前结束。

4) 本病常发地区, 产羔后12h内可灌服土霉素, 0.15~0.2g/只, 连服6天, 有显著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 虽然羔羊痢疾的发病诱因众多, 但是对羔羊痢疾的防控和治疗也是方法众多的, 做好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工作, 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 提高羔羊的母原抗体, 做好圈房的清洁卫生、消毒管理, 对患病羔羊进行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重视秋季定期相关疫苗接种, 对患病羔羊进行正确积极的治疗, 严格控制传染源, 对死亡的羔羊进行消毒土埋, 遏制一切传播途径, 提高羔羊的存活率, 促进养羊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尼群.格尔木地区羊梭菌病及羔羊痢疾流行情况和防制现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2, 42 (4) :21.

[2]薛春玲.羔羊梭菌性痢疾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 33 (4) :113, 116.

[3]王清凤, 陆铁, 王玲君, 等.硫酸粘杆菌素三针保健对羔羊痢疾防控的效果观察[J].养殖技术顾问, 2014, (2) :119.

[4]马建忠, 沈明亮, 马步君, 等.羔羊痢疾防控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2) :62-63, 65.

[5]郑连湖, 马艳菲.羔羊痢疾的综合防控措施[J].农村养殖技术, 2012, (20) :27.

[6]马玉民.浅谈羔羊痢疾的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 2014, (5) :57-58.

防控研究 篇2

——中共蚌埠市淮上区纪委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创新举措,是推进惩防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关心、保护干部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对于科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

一、建立廉政风险教育机制,着力营造管理环境。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首先要从强化廉政风险教育入手,要充分发挥党风廉政教育“大宣教”合力,形成“大宣教”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把廉政教育纳入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坚持统一谋划、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落实,力争让廉政风险教育入脑、入心。

一是每年定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并确定党风廉政教育日,同时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内容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领导干部到联系点上廉政党课,并及时组织廉政知识测试,验证学习教育效果。

二要大力开展从政道德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 政教育。大力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促使党员领导干部模范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注重培养、发现勤廉兼优先进典型,表彰典型人物,宣传典型事迹,弘扬典型精神,激励领导干部见贤思齐、勤廉从政。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取伏刑人员现身说法和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剖析发生在身边的违法违规典型案件,促使党员干部增强廉政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腐败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自觉地远离腐败行为。

三是开展廉政谈话活动。结合干部选拔任用、调整、交流和录用,对新任岗位干部开展廉政谈话,重大节日以及外出检查、学习、考察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廉政打招呼,同时每年定期开展一次党政领导干部与下属谈心活动,做到廉政教育时时有、处处有,警钟长鸣,防范在先。

四是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把廉政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强化廉政文化工程示范点创建活动,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精心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精品亮点工程。在安排上舍得花时间,在措施上充分发挥党、团、工会和妇女组织的作用,形成纪委协调,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在经费上创造物资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增进和谐,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建立廉政风险分析制度的办法,着力确定管理重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必须摸清权力风险底数,按照“三定”方案要求,明确职权范围,规范工作业务流程,认真排查并确定风险点。

一是权力底数清理必须彻底。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和“谁行使、谁清理”的要求,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排查和清理,看每个岗位都在行使哪些权力,依据法律法规对这些权力进行一一确认,以保证权力不漏项、不失控。

二是廉政风险排查必须全面。针对清理出的权力,收集廉政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看权力行使过程中,在什么时间、哪些环节容易发生哪些不廉洁行为或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发生频率高不高,发生腐败问题后会带来哪些政治经济损失,梳理出风险表现形式、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程度,同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廉政风险与业务风险、个人风险与单位风险、一般风险与高等级风险的关系。

三是实施风险点分级管理。按照权力风险发生几率、危害程度和违法、违纪、诫勉谈话等方面确定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排序,实施分级管理。对潜在廉政风险大、发生问题危害重的权力,划为高等级的风险权力,进行重点管理。

三、建立廉政风险科学防范措施,着力健全内控体系。围绕防范岗位职责风险,进一步科学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 工,建立制约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用建立廉政风险“内控”制度的办法,制约权力按“轨道”运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监控信息平台,最大限度促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并实施动态防控。

一是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对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重大问题要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党政班子成员,既要对主管的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认真履行既抓工作质量,又抓工作落实的责任,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使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开展,相互促进。

二是明晰岗位职责。按照“有权必有责”的原则,将每项监管事项落实到具体人身上,确保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做到人人有岗,岗岗有责,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便于追究落实。同时,定期轮岗,日常工作确立AB岗,有效加强平行制约和相互监督,使权力运行更趋公开化和透明化。

三是实行起点防控。研究“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召开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并形成纪要,无保密要求的在党务公开栏和网上进行公开。行使重要权力,都要明确廉政风险和绩效目标,召开 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并形成纪要,并在党务公开栏和网上进行公开。

四是实施过程防控。针对单位梳理出的职权,对每一项重要权力,都要选择一些可核查、可公示的 “内控点”,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通过党务公开栏和网络对风险环节进行及时公开,让权力行使的过程透明、公开。

五是实施结果防控。每行使一次重要权力,都要在党务公开栏和网上公布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并对权力行使结果进行评价。

六是开展风险预警、动态监控。结合群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监督检查、干部考核、行风评议、网络舆情等渠道,全面收集廉政风险信息,定期进行研判评估。发现可能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积极采取应急措施,努力把廉政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风险防范制度体系,着力推进整章建制。建立廉政风险防范制度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以防控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为核心,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用制度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促进权力规范、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一是修订完善制度。要对现有的制度查漏补缺,对规章制度中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条款及时加以修订完善,同时针对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制定相应制度进行约束,避 免腐败问题的发生,确保干部和资金安全。

二是单位领导班子和党政班子带头严格执行制度。严格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并着手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制约和行政问责制度,对制度和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进行跟踪和考核。

三是加强业务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对日常审核审批事项的审核记录、报批程序进行梳理,形成统一的规范文本。完善各项日常监管操作流程和办法,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规范监管工作行为。遇有重大事项提交会议讨论决定。

四是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及时公开、更新党务、政务信息,“三重一大”工作事项要及时在公开栏及网上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五是坚持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

我国移动支付的风险防控研究 篇3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屏智能手机、PDA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以及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正式确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移动支付规模成倍增长,占我国电子支付的比重也日益提高,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据央行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和金额分别增长2.1倍和3.2倍,2014年增长1.7倍和1.3倍,2015年增长2.1倍和3.8倍,远远高于其他支付手段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会成倍高速增长。截至2015年年底,移动支付业务及金额已占我国电子支付业务总量的13.15%和4.32%,成为我国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国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尽管我国移动支付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但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其尚处于起步和加速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6类风险制约因素。接下来,只有全面认识并有效防控这些风险,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移动支付向更加成熟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笔者在本刊2016年第7期《我国移动支付的金融风险分析》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移动支付面临的6类风险,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结合对上述6类风险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政策与环境,强化移动支付的风险防控措施。

1 对政策风险的防控

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行业政策法规体系的缺位和不健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行业发展方向不明和无序发展的问题。

对我国移动支付政策性风险的防控,主要有两项措施,见图1。

第一,要建立健全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体系,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健全行业有关政策法规体系,不但为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加以正确引导,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对行业进行监管和规范提供了依据。

第二,要保持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是保障移动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在制定和完善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与已有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保持继承性和一致性,不能与现有政策存在重大冲突甚至完全相悖。当然,适当的创新和对已有政策的适度修正是可以的并且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台的有关行业发展政策和法律法规,要保持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突发性地政策转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移动支付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制定行业有关发展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和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做法,同时深入研究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以保证出台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这样,在保证政策的长期适用性的同时,也就保证了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2 对法律风险的防控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出现诸多法律风险,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因此,防控法律风险必须要加强移动支付领域的立法,尽快建立健全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和监督,规范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可以在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支付机构预付卡管理办法》、《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等部门规章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统一的、专用的、法律层级更高的《移动支付法》,并完善配套的法律规章和司法解释。通过立法,明确移动支付行业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确保移动支付服务商及其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明确移动支付行业各参与方应有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移动支付中的举证责任,加强相关的责任承担;规范和监督移动支付领域的支付结算、资金清算业务,防范资金沉淀产生的风险以及洗钱的风险等。

在建立健全移动支付法律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移动支付安全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可以参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移动支付交易环节较多、交易过程虚拟化、举证困难等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健全对移动支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机制。

3 对监管风险的防控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位是造成我国移动支付产业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等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在防控移动支付的监管风险方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见图2。

第一,要建立健全移动支付监管的法律依据,即建立和健全我国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监督机制,使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有法可依,保护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和内容。在2015年《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国初步确立了以央行为主、跨行业监管机构相互合作、协同监管的移动支付监管体系,但其对各监管主体的职责分配仍不具体,并没有明确界定各部门的监管内容。因此,未来要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央行作为移动支付监管的牵头部门,在央行的整体协调下,银监会、工信部、工商及税务部门分别从移动支付清算、移动支付技术标准、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税收征管等方面对移动支付进行全方位监管,要细化各个监管主体对移动支付行业的监管职责和具体的监管内容,以防止因监管职责不明晰导致的监管交叉、监管盲区以及监管不作为等现象。各监管主体之间要跨越障碍、强化沟通、通力合作、协同监管,共同完成对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有效监管。

羔羊痢疾防控技术研究 篇4

羔羊痢疾又称红肠子病, 为新生羔羊常见多发的毒血症, 典型症状持续下痢、小肠有溃疡, 此病致死率极高。文章就此病症状, 防控技术要点系统阐述, 以供参考合和借鉴。

2 发病病原

羔羊痢疾的发病病原主要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常在菌—魏氏梭菌, 梭菌的传播媒体主要是受到感染的母羊乳头以及饲养员的手, 使梭菌进羔羊的消化道, 另外脐带以及创伤感染也能够引起梭菌感染, 主要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出生在七天之内的羔羊, 由于其抵抗能力较低, 如果怀孕母羊的营养不良, 其发病率就会大大提高。

3 羔羊痢疾发病症状

发病率较高的羔羊群, 集中在生产后1~4天。主要传染源是带菌母羊和患病羊群。根据病程缓急, 有急性、慢性和恶性之分。

3.1 急性痢疾

此病典型症状, 腹部疼痛, 但下痢不明显, 或排出少量稀粪, 有浓烈恶臭味, 混杂血丝。同时, 四肢瘫痪, 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口吐白沫, 精神萎靡。经几小时到十几小时的秉承后, 开始昏迷、头后仰, 致死。急性痢疾致死率高, 可达100%。

3.2 慢性痢疾

慢性病例, 与急性症状类似。唯一不同的是, 病程较长。患病羔羊典型症状;精神不振、不愿运动、喜欢久卧、弓腰排粪, 腹部疼痛。经一段时间腹泻后, 排粪便混杂血丝, 早期粪便黄色半液体, 后颜色黄绿色。个别病畜, 腹胀而不腹泻, 四肢无力, 呼吸急促, 体温骤降, 口吐白沫, 整个病程呈昏死症状。后期, 机体无力, 眼球下陷, 极度消瘦。此症治疗不当, 或治疗措施不到位, 痊愈恢复的可能不大。

3.3 恶性痢疾

恶性痢疾的发病症状表现在精神沉郁、不爱活动、喜卧、畏寒、食欲不振、弓背垂头, 随后就会伴随下痢, 其肛门和尾根部分沾有粪便, 其粪便为黄色、黄绿色、绿色或灰黄色的具恶臭、带粘液或带血的液体, 在其发病末期会肛门失禁, 粪便似水, 还会排血便, 也有极少数的羔羊还伴随似急性痢疾症群的精神症状, 患病羔羊会迅速脱水、食欲废绝、衰竭无力、高度消瘦、眼球下陷, 最后卧病死亡。患恶性痢疾的羔羊,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就会导致其在24h之内死亡。

4 羔羊痢疾防控技术研究

4.1 羔羊痢疾的治疗技术

有羔羊痢疾疑似病例, 务必及早隔离施治。同时, 对被污染的场所,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通常情况下, 有三种治疗方案可借鉴。

4.1.1 西药疗法。

此病流行初期, 用硫酸镁, 每次2~3g;福尔马林, 每次0.2~0.3ml, 经温水冲兑后, 1次灌服, 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或, 用土霉素, 每次0.2~0.3g;胃蛋白酶, 每次0.2~0.3g, 经温水冲兑后, 每天2次灌服, 治愈效果不错。

或, 用1%高锰酸钾溶液, 每次取10~20ml, 上午下午各灌服1次;第二天, 同样浓度用量高锰酸钾溶液, 分2~3次灌服。配用青霉素、链霉素, 每次各20~25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天2次, 效果不错。

或, 组合用药, 鞣酸蛋白、磺胺胍、碳酸氢钠、次硝酸铋, 每次各取6g, 经100ml温水调匀, 灌服, 每次3~5ml, 每天2次, 治愈效果不错。

经上述西药疗法, 治愈率能保证在96.4%。

4.1.2 中药疗法。

用大黄, 焦枝, 枳实, 酒黄岑, 甘草, 厚朴以及青皮各6g, 加入400ml水, 熬制成150ml后, 加入15g朴硝, 制成减承气汤, 给每只病羔灌服20~30ml。用去核乌梅、炒黄连、黄岑、炙草、郁金以及猪苓各10g, 泽泻8g, 神曲、柯子肉、焦山楂各12.5g, 以及切碎的干柿子饼一个, 将上述的药材研碎之后加入500ml水, 熬制到200ml, 再加入50g红糖, 对病羔进行连用三天, 每天两次, 每次每只20~30ml剂量的灌服。

4.1.3 血清疗法。

此病感染初期, 用血清疗法, 治愈效果显著。通常情况下, 用抗血痢血清, 每次10~15ml, 皮下注射, 效果明显。

4.2 羔羊痢疾的预防措施

羔羊痢疾为常见多发病, 多年以来, 此病造成的危害触痛人心。而考虑到此病的危害性, 树立“养胜于防, 防重于治”的预控理念, 在此病防控中有着更具现实的实际意义。

4.2.1 重视羔羊饲喂管理。

羔羊初生后, 体温调节能力差, 应注意做好保温保暖, 避免受凉感冒。同时, 注意及时补饲初乳, 确保母源抗体水平, 大大增强羔羊抵抗此病的能力。此外, 注意补饲, 添加适量矿物质、蛋白质等等, 确保饲喂日粮营养全价。

4.2.2 加强母羊饲喂管理。

加强母羊饲喂管理, 是提升羔羊初重的关键。在此, 怀孕母羊的管理重点。在怀孕前三个月, 胎儿长势较缓, 增重占初生重的10%左右。但是, 此期仅靠放牧, 同样难以满足母体和胎儿的生长需求。在此, 建议适量补饲, 视母畜采食情况酌情添加。通常情况下, 母羊每天需补充精料0.5kg;青干草1.5~2.0kg;青贮饲料0.5kg;多汁饲料0.2kg, 可满足长势的营养补给。在怀孕后2个月。胎儿长势飞快, 增重占初生重的90%, 母体营养需求大增。加强怀孕期管理, 后期管理是关键, 将有利于胎儿生长, 确保出生后体质健硕, 有利于提升生产性能。饲喂管理, 除每天正常放牧。同时, 注意补喂干草, 每天1~1.5kg;青贮料, 每天1.5kg;混合精料, 每天0.45kg。同时, 注意补充胡萝卜、食盐、骨粉等等, 满足其生长营养需求。

4.2.3 注意环境消毒卫生。

改善产羔环境, 清扫消毒产房。墙壁、用具、地面等等, 严格消毒, 确保母体洁净卫生。同时, 产房内注意保暖防寒。总之, 在产房使用前后, 卫生、通风、消毒等等工作, 都应确保到位。

参考文献

[1]郭会玲, 陈世军, 龚新辉, 等.羔羊痢疾的诊疗[J].中国兽医杂志, 2015, 51 (3) :54-55.

[2]戴届全.另类羔羊痢疾诊治记[J].湖南农业, 2015, (9) :19.

群体性事件防控、预警机制研究 篇5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防控、信息报送、初期处理三方面来研究群体性事件防控、预警机制。尤其对信息工作做了详细分析,如来源主体、来源方式、处理方式等;

对群体性事件防控、预警机制的建立做了初步设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更,我国渐进入矛盾突现期,新的矛盾、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峻挑战。面对日渐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群体性事件防控、预警机制,使事件在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刚萌生时能有效化解和控制,是当

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源头防控: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群体性事件的群体、大型、严重等特征,决定其发生不是一蹰而就的,必然有一个根源、酝酿、苗头、爆发……的产生过程,因此,如何消除掉事件发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如何在萌芽阶段把事件遏制住,显得至关重要。

1、利益分配调整。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因为群体有某些利益要求,在现阶段,其要求的本质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利益。有些利益要求,甚至只有依靠更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才能逐渐解决。首先,是利益的差距。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的分配和调整面临一个新的局面,各阶层群众在这个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或盆满钵满,或颗粒无收,贫富差距增大。因此,我们在商品和财富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重要环节上,都要统筹兼顾,避免少数人利益的不合理膨胀,避免部分群体的利益损失过大,逐步实现共富;对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调整,应当形成有效的补偿机制,使利益相对受损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保

证改革过程中利益调整的优化。

其次,是利益的亏欠。部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其中一方认为另一方亏欠了己方某些利益;要拿回这些利益,是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还是通过群体聚集、上访乃至闹事、斗殴的手段?所以,引导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出正确决定,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关键所

在。

2、普及法律,依法行政。

法治社会是我们党的政治理想,法治社会需培养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这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仅仅是当事人没有掌握一个简单的法律知识、法律途径,因此,群众法律素质、思想素质的普遍提高,面对受损的利益时,才会采用法律的手段来取得补偿,避免采取盲目聚集的群体性事件。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给普法部门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普法的成效直接接受着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的检验;尤其是对群体性事件易发人群的普法工作,如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的村(居)民等,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依法行政的切实推行。一是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有关征地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关房地产、物业管理法规的完善等;同时,政府相关政策的适时更新、完善也不容忽视。二是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前后冲突、上下级冲突,是部分群

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因素。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当事人采用制造群体性事件的极端方式,有时是因为他们已经力所能及地寻找解决方式,但

走投无路;我们何不为其开路、疏其视听?这就涉及到与当事人、与焦点事件相关的信息沟

通问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利于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沟通有三种类型:

首先,政府向群众的沟通。政府向群众开辟窗口,并增加窗口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制定法规、政策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法规、政策的公开更加有广泛性、针对性、明确性;建立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立法、执法和司法公开制度等;通过这些窗口,群众对政策、信息就不

会盲目或一知半解。

其次,群众向政府的沟通。充分建立民意表达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积极了解民情民意,在群众有利益诉求时能向通过政府、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即疏通事前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避免群众在找不到诉求表达途径、找不到追求利益的方法时,采用群体性聚集的激烈做法;通过各种制度保障群众向政府表达意愿的权利,如申诉制度、信访制度等。再次,群众之间的沟通。“理解万岁!”有些纠纷的发生,仅仅是当事人之间小小的不理解,政府作为第三方从中斡旋,帮助建立当事人之间的沟通,纠纷的解决自然水到蕖成。此外,这种沟通包括群体性事件易发群体之间的事先沟通,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事项,促使当

事人事先做好沟通工作,以免矛盾、误解的进一步加深。

二、信息工作:网络通畅、快速准确

1、信息的概念和分类。

这里说的信息,主要指群体性事件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的情况、现象、发展趋势等。按群体性

事件发生前期的时间顺序,信息可分为:

(1)、群体性事件隐患信息。是指有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情况、言论、隐患等;对待这类信息,要提高警惕、敏锐观察,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做好控制、引导、化解的工作。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传递信息快速,一些群体性事件,如物业管理类的,不少业主是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的,我们也可以对应的通过网络来做好辟谣、解释的工作,以舆论平息舆论。

(2)、群体性事件爆发前的信息。指群体性事件爆发第一时间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人数和主要诉求等。这是相关部门接收到的事件发生的第一手信息,因此要求快速及时,以便迅速作出判断和处理。

(3)、群体性事件进行时的信息。指群体性事件爆发后,其发展的状况、趋势等。这种信息的跟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动态、安排工作,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2、信息的来源主体。

在群体性事件的防控、预警机制中,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非常重要。对信息的来源主体进行分别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更多的信息来源方式,并加以规范、强化、激励。在基

层,群体性事件信息的来源主体主要有:

(1)、群众。

在社会做好普法宣传的同时,积极宣传群体性事件的举报方法,鼓励群众大胆、及时、准确地举报。首先,制订公民举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公民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其次,建立公民举报中心,既方便群众举报,又能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再次,建立公民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的群众进行适当奖励,以促进群众发现群体性事件及时举报的积极性。

(2)、学校、公司、工厂、企事业单位等负责人。

学校、公司、工厂、企事业单位经常是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尤其是一些劳资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其负责人有责任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有关部门,以避免事态恶化。建立上述单位责任人的排查调处责任制,对隐瞒、拖延报告群体性事件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负责人,给予一定的惩罚。

(3)、居委会。

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已有专门调处联络员的居委会,在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收集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它广泛深入社区,直接面对群众,对民情民意的把握比较深入,而且在居委会本身就设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被称为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居委会相关

负责人在初步介入调处的同时,迅速向有关部门汇报信息。

(4)、派出所。

派出所也是信息来源的重要主体,其优点在于:一是耳目之广;公安机关点多面广和基层情况熟,除在每个居委都有社区民警外,在很多区域还有治安员、保安等,其信息来源广泛而深入。二是手段之多;围绕产生群体性事件的重点、难点问题,其可采取各种公开或秘密手段,收集并切实掌握各种深层次情报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三是信度之大;正所谓“有困难,找警察。”警察在民众心目中的可信度比较大,较多地接到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信息。因此,派出所应该利用以上优势,利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完善运作规范有效的情报信息网络,遇到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快速汇报,并打击违法

犯罪行为,维护现场秩序、做好调查取证工作等。

(5)、司法所、综治办(街道一级)。

在街道一级,司法所和综治办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群体性纠纷的排查调处,他们对辖内群体性纠纷隐患、信息通过各种排查、居委会汇报等来掌握,并直接参与基层各种群体性事件的调处。街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它是基层调处的主力,同时是信息的中

转站,是上级的重要信息来源。

(6)、区调处办、信访办等(区一级)。

区调处办、信访办接到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应能迅速做出判断,对事件的性质、影响初步分

析,将信息汇报上级,并转交给相关负责部门、单位,做好协调工作。

这样,便基本建立了“群众、单位—居委—派出所、街道—区”上下联动的纵向信息渠道,以制度、规范、责任、激励等各种手段保证这个渠道的畅通,使群体性事件的信息能够得到迅速传递。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目前部分职能部门的横向信息沟通不够好,由于各部门间平行关系等原因,信息沟通容易出现断层及漏报、迟报、不报现象,而大型群体性事件通常涉及部门比较多,因此,应该在各职能部门间建立良好的排查调处沟通机制,建立调处联络员制度,联络员变动时及时通知等;对于因为信息沟通失误造成群体性事件恶化的,应给相关

负责人以一定处罚。

3、获得信息的方式。

(1)、排查。

首先,定期排查。建立定期排查制度,例如每月、每10天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活动,对排查出来的纠纷及隐患信息,建立台帐,形成台帐保送及集中汇总制度,街调处办每10天向区调处办报送一次排查信息,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重大、疑难纠纷及时报告上级领导,月底,区调处办汇总台帐再报送上级部门。

其次,专项排查。例如重点时间的排查,每年元旦、春节及两会期间等;在特别防护期内,严格实行“一天一报”、“零报告”等制度。此外,专项排查还包括重点地段、重点人员、重点问题的排查等,专项排查具有针对性,建立在对群体性事件隐患的初步判断上,尤其要提高

警惕、认真做好。

(2)、接报。

接报的信息是指有关部门接到群众、居委、派出所等报告的信息,这类信息通常是群体性事

件发生后的汇报,应及时做出反应,安排调处工作。

(3)、现场。

现场的信息是第一手的情况,是相关负责人在群体性事件现场收集的信息,包括深入当事人中间、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意愿,掌握矛盾根源,这类信息既是随机应变、做好现场调处的必需,也是上级部门了解情况、做好宏观调控的必需,因此必须形成严格的汇报制度。

4、信息处理方式。

(1)、初步分析,分别处理。

在上述信息的来源主体中,除了一般群众,其他相关单位、负责人在接到群体性事件的信息

时,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处理:

首先,初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大小、严重程度等;对于重要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其次,针对信息初步做好排查准备工作,对当事人的言论给予正确引导,争取在信息沟通上

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再次,甄别虚假信息,防止对群体性事件的严重程度的歪曲,或者当事人之间的造谣、隐瞒

等。

(2)、信息的上报。

信息的上报主要体现快速、准确的特点,信息是上级部门掌握基层稳定情况的依据,是做出决策的参考;对于重大的群体性事件,通常要上级部门协调多个职能部门共同解决,更需要信息的及时汇报。信息的汇报,一要有通畅的渠道,(见上文:信息的来源主体);二要有规范的制度,(见上文:获得信息的方式);三要有规范的文本格式。信息上报的文本格式主要

体现在各种报表、台帐等,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和内容:

①、定期排查报表。

定期排查报表可每月或每10天一报,简单快捷,反映内容一目了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群体性纠纷 隐患 已平息 正在调处

数目

争议事项1、1、1、2、2、2、3、3、3、②、专项排查报表。

专项排查报表是针对某个重点时期、重点地段、重点人员进行的排查工作,其报表可与定期排查报表相似。专项排查是对特定对象的排查,故除了报表外,还应有一个排查总结,以便

上级掌握特定对象的情况。

③、重大纠纷、群体性事件情况登记表

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掌握相关信息汇报给上级的情况登记表,其内容可参照广州市人民

内部矛盾调处办公室制的登记表(见附表一)。

④、重大纠纷、群体性事件隐患登记表

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发现隐患之后,及时进行排查,并将信息上报,以便及时调处,防止事件的发生。其内容可参照广州市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办公室制的登记表另外设计(见附

表二)。

⑤、排查调处台帐

排查调处台帐反映一段时期辖内群体性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各类型群体性事件的数目,也包括对事件、隐患的简要情况介绍,方便总结经验和做好统计工作等。其内容有:事件编号、纠纷类型、现状(隐患/已平息/正在调处)、时间、地点、人数、金额、纠纷情况、处理经

过、经办人,等。

三、初期处理:迅速反应、认真负责

在掌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信息之后,各部门的认真负责,协调有力,迅速反应,及时调处,尽量把群体性事件还在初始状态时就化解开来。

1、信息来源主体的初期调处

主要是指有调处责任的信息来源主体,建立对重大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机制,尤其是作为基层调处主体的居委会、司法所等,在掌握群体性事件信息后,进行初期调处,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反馈信息、第一时间组织调解、第一时间防止矛盾激化。

2、上级接报单位的工作开展。

在接到下级较详细的群体性事件信息报告时,接报单位迅速开展工作,一是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大小、严重程度等,并确定事件管辖部门、责任单位和应协助调处的部门等;二是对于重要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需其他部门配合调处的,立即转交信息给相关部门。三是做好工作安排、应急预案;工作安排包括本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导下级的工作,对于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是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力措施,以便能胸有成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四是在有必要时积极参与调处。

3、领导有力、组织协调。

进一步完善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维稳机构统一协调、部门各负其职的矛盾派查调处领导机制;可在区一级以上建立群体性事件调处专门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群体性事件的调处,以加强高效、有力的领导,并协调、指挥各部门参与调处,避免各职能部门的“推诿”和“扯皮”现象。在群体性事件防控、预警机制中,也落实首问负责制、主管负责制;同时,建立奖惩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对漏报、迟报、虚报、不报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发生信息的,纳入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年终考评范围,因群体性事件的防控、预警失误、贻误造成重大事件的,应给予一定惩罚;另一方面,对于在信息报送、预测和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有功

人员,应该受到表彰。

参考文献:

1、罗育辉《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权利构建和谐天河》(《广州司法》2006.03)

2、尹耀新《群体性事件处置对策探讨》(《丽水日报》)

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设计与研究 篇6

【关键词】廉政风险;防控制度;设计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科学防范腐败的有效手段。国投新集一矿党委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上,始终坚持人性化教育到制度化管理,以制约和监督权利运行为核心,以廉洁思想道德文化教育为抓手,以完善制度和措施为重点,实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而对防控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起着重要意义。现结合国投新集一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开展情况,浅谈对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的个人思考。

1.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是对权力行使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是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保证。积极推进廉洁风险防范管理,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是应对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必然选择,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理念思路、机制制度和方式方法的重大创新。从近年来本矿一些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来看,违规违纪案件主要体现在“管人、管钱、管物”岗位上的人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1.1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缺失

一些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平时由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私欲膨胀、思想懈怠,致使“精神食粮”缺失,导致在思想上存在着愚昧,职业道德、品行、素质、能力的低下和思想道德缺失,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使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造成权利失控、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1.2制度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由于制度不健全、人员管理不规范,关键岗位人员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一些权力和利益岗位运行过程中自以为是,随意性大。通过对代工资、违规提拔等案件发现,由于基层关键岗位经管员属区队管理,出现部分区队长与经管员相互勾结,导致代工资、出假勤、“暗箱操作”等违规违纪现象频发,为此,矿纪委提出经管员管理制度改革,纳入经营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简化利益关系,并得到有效落实。

2.强化“五不为”机制建设,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有效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预防是前提,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廉政风险防控制度设计应坚持内控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坚持廉政风险防控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勇于探索,对症下药。如何强化领导干部作风纪律建设,增强预防腐败的能力,保障权利的行使安全、项目建设安全、资金运行安全、干部成长安全,纪检监察部门需要扩大监督渠道和网络、深化教育,强化体制建设。在推动领导干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国投新集一矿创新构建“五不为”防控机制,自觉增强作风纪律建设,严格按照组织原则和制度规定办事。

2.1拓展廉政教育内涵,不断完善“不想为”的自律机制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是基础,监督是保障。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作风纪律和企业文化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和政治素质,是切实防止领导干部“精神缺钙”的有效途径,是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保证。在党员干部中加强“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认真组织学习讨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育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从思想上提升自律性、自检性,纠正党员干部职工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模糊认识,形成按规律自律、按程序决策、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从根本上营造守纪执纪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2.2强化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开展,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目标,形成层层监督、层层把关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廉洁意识、效益意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基层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负其责,各行其事”的责任划分,切实推动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2.3加强效能监察,不断完善“不易为”的监督机制

国投新集一矿纪委根据公司“管理创新年”工作主题,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切实做好监督和服务。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效能监督监察的同时,以公开为手段,强化阳光队务,把深化队务公开作为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之举,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在规范中不断创新监督机制。

2.4加强自保互保联保制度的建立,不断增强“不好为”的约束机制

自保是基础,互保是补充,联保是承诺。国投新集一矿纪检监察部门,在深入开展政治思想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基层单位管理干部自保互保联保制度,由矿各分管领导根据本单位廉政风险岗位要求、岗位职责和性质,制定自保互保联保责任制,至上而下签订;在单位内部,同级别、同岗位相互签订。以及签订家庭联保责任制、承诺书,用“亲情”规范作风建设,用“亲情”强化自律建设,用“亲情”增强责任意识,用“亲情”增添廉政氛围,逐步形成无缝对接,层层监督,层层把关,促进互监互助互保力度。

2.5加大查处案件力度,充分发挥“不敢为”的惩处作用

案件的查处有利于震慑一方,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利于对程序的改进和制度的规范。近年来国投新集一矿在对设备采购与验收、废旧物资处理、工资分配、私设“小金库”、罚没款、基层职工队伍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事中监管与案件查处力度,并建立查办案件工作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从源头找出案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作用。

3.推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机制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通过近年我们在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个人认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

3.1深化岗位责任制落实,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岗位职责不同,加强风险点的监督监察,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手册》中的岗位风险监管机制建设,形成干部与干部之间自保联保互保制度,同时加强纪检监察网员、民管员等制度管理,强化监督监察作用,增强经管员责任意识,推动阳光队伍,从源头防治经济案件的发生。

3.2强化效能监察工作开展

效能监察工作,是促进经营管理者正确履行职责,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效能的重要工作。一矿根据公司效能监察工作具体安排意见,针对“三重一大”、生产经营管理、重点工程建设与验收、物资招投标、设备验收、废旧物资处理、工资分配等事项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方面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有效保证政令畅通。

3.3推行阳光政务制度,源头预防腐败

在日常的队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三公开”制度落实,工资、工分、考勤等及时上墙张贴公示,主动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并要求单位党政负责人、纪检网员、民管员签字核准。同时为了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矿党委建立健全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干预和“暗箱操作”。

3.4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校园暴力法律防控机制研究 篇7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校园暴力至今依然是国内外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但关于什么是校园暴力, 理论界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学者姚建龙认为, “目前对校园暴力界定的各种观点, 大体可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两种。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 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 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1]

通过分析, 本人倾向于校园暴力是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原因是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 这种界定模式从区域上限制校园暴力, 一旦学生不在这些区域内受到其他学生的暴力行为就不再认为是校园暴力, 这无疑缩小了校园暴力的发生范围, 现实生活中很多校园暴力并不是发生在这些区域内, 也可能在其他地带。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它没有限制发生地, 虽然说以师生为中心, 但也包括校外入侵人员, 现实生活中, 很多实行校园暴力的实行者是外来人员, 师生可能是背后的教唆人员, 所以综上所述, 我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对师生施加身体打击, 敲诈财物, 言语攻击, 破坏校园正常秩序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现状

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统计。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 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公开报道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在该报告统计的40起案例中, 全国有17个省 (区、市) 被曝光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地域辐射范围较广。典型案例有“山东16岁女孩被室友殴打4次”、“山东20多名学生群殴致1死”、“8名女生河边群殴女同学并摆剪刀手拍视频”等。

三、校园暴力法律防控机制的不足

(一) 立法方面

目前, 我国立法层面对校园暴力的防控除了在《宪法》、《刑法》中制订了一些对青少年特殊保护性规定之外, 还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另外, 根据国内校园安全形势变化, 我国还制订了《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安全及周边秩序八条措施》、《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法律制度虽然对校园暴力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成效却不如预想的那么高,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 我国目前在立法层面仍然没有关于校园暴力的专门立法,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上没有专门的法律, 而是通过其他法律来加以规定, 实际操作性不强。其次, 观察这些预防校园暴力的法律文件, 很多都是停留在事后惩戒层面, 这样自然起不了法律预防的实效。最后, 我国目前对于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较高, 而这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渐渐显现出其中的弊端。

(二) 司法方面

司法是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是治理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主体中有很大比例是青少年。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我国司法领域也规定了青少年司法制度,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中国目前只有少年刑事司法制度, 而没有少年保护司法制度。首先, 在程序和惩罚措施上, 一些实施校园暴力的犯罪少年几乎都进入了刑事诉讼程序中, 与成年人同样适用刑事法律, 虽然我们也在尽量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比如取保候审、法庭审理保护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但是, 这些保护在实际生活中的适用是极其有限的, 往往也是随意适用。[2]其次, 在执行上, 我国虽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时, 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 但在实际执行中, 它仍然是成人司法体系的延伸。

(三) 执法方面

与司法系统恰恰相反, 执法者可能由于过度重视教育原则而忽视了惩罚原则, 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 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机构接受矫治和教育。如果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如果是初次违法, 则不执行行政拘留。但如果不满十四周岁, 则不予处罚, 而由家长管教。而实际生活中, 这些法律规定形同虚设, 比如家长管教, 基本上属于空话, 而执法者的训诫也根本上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由于立法的规定, 执法系统在预防校园暴力这块的力量很薄弱。

四、校园暴力防控法律机制的完善

(一) 完善校园暴力防控立法

我国可以推动《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控法》等专门法律的制定, 创建运转自如的防控机制。在专门法律颁布之前, 可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经验。首先, 我们需要制定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针对我国目前关于青少年防控校园暴力的不足之处, 我们通过立法来加以规制。比如, 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上的不足之处, 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单独立法的模式,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 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程序以及对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处置措施的适用和执行,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未成年人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的工作体系。”[3]其次, 立法需要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 即个人、学校和家庭的三方责任, 更加需要明确个人的责任, 避免通过监护人来承担责任。最后, 我国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而观察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知, 青少年早熟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所以适当降低负刑事责任年龄, 一方面可以使施暴者得到惩罚, 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再度发生, 另一方面, 也可以避免《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过于注重对未成年的保护, 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过于保护前者的弊端。

(二) 建立健全少年司法制度

校园暴力中的很多犯罪人都是未成年人, 由于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与犯罪成年人大有不同之处, 为了有效的矫正犯罪少年的犯罪行为, 为了给少年提供更好的人生起点, 让其远离不良行为, 减少犯罪, 建立科学的少年司法制度势在必行。从历史渊源来看, 少年司法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少年司法体系, 是一种倾向于福利与帮扶的司法体系, 这种体系制度的优势, 主要在于可以减少青少年步入成人犯罪司法系统的机率。[4]日本也有类似规定, 比如《少年法》规定:“对16周岁以下的少年禁止适用刑事诉讼程序, 即使年满16周岁的少年犯罪性质特别恶劣, 需保护性特别缺乏, 需要移送检察官进行刑事追诉, 也要由家庭法院的法官决定是否移送, 即使已送到刑事法院, 刑事法院的法官也可以以不适合刑事处分为由再移送回家庭法院, 要求作为保护案件加以处理。”我国应当借鉴域外少年司法制度经验, 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 建立专门性的少年司法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明确公、检、法各部门设立专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机构及其职责。第二, 增加消除少年刑事污点的规定。第三, 明确少年法院的管辖范围, 少年法院管辖案件包括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和未成年人管护案件。

(三) 教育感化与严格执法并重

教育、感化、挽救是监狱以及干警从思想上改造罪犯的重要指导原则, 它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是, 对罪犯特别是青少年罪犯, 要像父母对待患了传染病的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那样, 做耐心细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认真组织罪犯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 关心他们的吃、穿、住、医疗、卫生,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改造条件, 促进其思想转化。[5]实际生活中, 我们发现实施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很多心理上都存在问题, 为此, 学校方面, 老师积极组织户外活动,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避免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孤僻的性格。其次, 避免青少年在叛逆时期出现很严重的性格扭曲, 家长要多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内心, 积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治理校园暴力的过程中, 如何做到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 坚持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区别, 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是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 对于那些主观恶性深, 危害社会严重的惯犯, 不能一味只从宽, 避免他们钻立法上的空隙, 对于这类犯罪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要严厉惩罚。充分发挥司法和执法在预防校园暴力中的作用。

五、结论

对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 社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 若想改变这种现状, 除了从立法、司法、执法三个角度考虑, 我们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手段, 通过学校、家庭的教育感化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摘要:近几年校园暴力频频发生, 主要表现为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心理暴力, 给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以校园暴力的含义为切入点, 对目前我国现阶段关于规制校园暴力的各方面机制进行阐述, 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由此提出校园暴力法律防控机制完善的建议, 希望对防控校园暴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校园暴力,犯罪,法律防控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27 (4) .

[2]管士寒, 王格.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及其借鉴[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院报, 2012.6.

[3]关春连.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EB/OL].中国法院网, 2013-12-9.

[4]李志红.美国的青少年分析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 .

网络安全防控策略研究 篇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力,不仅有效融合了线上和线下,更让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和功能。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紧密联系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埋下了信息丢失的风险,诸如:黑客、病毒、以及系统内部泄密者等。目前,各国都在不断的丰富系统防控软件和技术,最主要的包括了防火墙、代理服务器以及通道控制机制等。然而,尽管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来自于黑客活动的威胁,而且这类行为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的危害了社会稳定性。因此,网络完全的防护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仅针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进行治理,更是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水平,保障用户在网络上的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

1 网络安全性危害

1.1 不良网络信息传播

计算机网络可以在其覆盖的范围内进行信息和数据的急速传播,而且具有很大程度的隐藏性特点,这使得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十分困难。而各式各样不良信息和言论的网络传播也会正常社会价值观的养成,甚至误导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尚未形成的时期,当受到网络言论冲击和误导时,往往难以有效的进行辨别,最终会形成与社会发展相悖的道德观念,进而发生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状况。除此之外,网络信息传播还有不少的虚假广告和信息来误导人们的消费理念,或是欺骗用户的资金,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1.2 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危害

病毒是人为创造的一种危害性计算机程序,通常会依附在计算机之中,并且通过不断的自我复制和传播在计算机网络中蔓延。这种传播相当迅速,而波及范围大,如果不加干预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破坏。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程序或是文件下载、接受未知电子邮件以及已经感染病毒的U盘等方式,最终造成系统崩溃的结果,同时也会造成信息丢失或被盗用。

1.3 防御信息库被入侵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丰富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渠道,加快了信息的传接速率。然而,部分不法人士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往往利用技术对数据库信息库进行攻击,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删改。而这些行为往往在受害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进行,从而造成了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2 网络安全防控的具体策略

2.1 计算机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访问控制策略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需要从包括入网访问、网络使用、目录级安、属性、网络服务器以及网络端口和节点等在内的多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也是整个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第一层安全保障。因此,为了保障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用户具有登录、进入服务器并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利,同时还应对该类准许用户的网络访问时间与具体访问站点进行精准的控制。除此之外,计算机的网络还需要对服务器与用户端的访问申请进行审核,需要对申请用户的身份和全新进行验证,这也是用户在访问中必须拥有身份验证卡和密码发生器等标志的原因,用户则需要在身份和权限被验证之后才能进入到用户端。

2.2 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策略是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可以有效的保护系统网内各信息数据、密令以及文件的安全,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上传操作的作用。目前,比较常用的网络加密方式主要是链路加密、节点及端点加密等。网络加密方式主要是对连接网络各节点之间的信息链路进行保护,而端点加密则可以有效的保护各个源端用户的信息数据安全,而节点加密用于对源节点直至目的节点间传输链路提供的合理保护。因此,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各个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加密方式,提高整个的安全防护级别,保障信息的安全。

2.3 针对病毒攻击的防控策略

计算机网络所造成的环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共享性,这也使得该环境极易受到来自于病毒的影响,加速了病毒传播与影响的速度,因此,目前仅仅利用单机类型的防毒软件已经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了。这样就需要防毒软件具有应对网络病毒高速传播和影响的特性,并且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也能发挥应有作用。对于一项长期运行的网络防毒软件而言,在进行杀毒和扫描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系统的网关进行控制,才能提高计算的网络安全防控水准,保障自身对综合配置的定期升级和更新处理。

除此之外,用户在日常管理和应用中还需要养成自身良好的习惯,不仅需要提高对防病毒软件的功能熟悉,还需要减少病毒感染的渠道、及时进行系统软件和防毒软件的升级、减少非法复制的行为等。在进行软件下载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不仅需要及时开启反病毒的监控软件,还需要在下载完成后对该文件进行及时扫描。

2.4 系统漏洞攻击的应对策略

系统漏洞是系统在构建过程中是固有的一种属性,因此,通常可以利用需要通过专线监测、系统实时升级和补丁修复等方式来减少系统漏洞。通常来看,计算机网络系统会包含许多不同的服务性功能,而其中对用户开放的功能越多,就会有越多几率产生系统漏洞,可以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的漏洞也就越多。因此,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需求不强的功能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关闭,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系统中存在的不良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系统防火墙的作用,对于多数端口的外部访问进行有效的隔断,减少来自于多余端口服务漏洞的不良影响。

2.5 针对黑客攻击的应对策略

在面对网络黑客的攻击时,为了更好的进行防护和风险控制,需要综合利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加密型网络安全控制技术等,结合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构建完整的防护体系。

首先,在网络通信环节需要通过对防火墙控制技术的应用来辨识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在辨识合格之后才可以使之进入系统访问;而其中未能通过身份和权限审核的用户将会被限制在系统之外.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来自于网络黑客的入侵和攻击行为。同时,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对提高对未获授权入侵行为的反应速率。因此,安全防控系统的构建人员需要强化对于审核记录和识别技术的开发,对系统中的不良活动进行有效鉴别,并且尽快限制其中的不法侵入行为,真切的发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保护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必要融入计算机思想混合的检测技术,对具有入侵性和攻击性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甄别。该项技术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网络管理对网络与主机进行同时的行为检测,这使得应对黑客攻击的防御体系变得更加完备而高效。除了将身份和权限不符合的用户隔离在外,还需要对防火墙技术为主的被动防御型网络进行强化,这一想法主要是通过强化数据加密为主的开放型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来实现。而且,该类系统主体在应用了现代化的数据加密技术之后,也可以对系统内部的各用户数据进行保障,强化了对用户权限的审核与匹配,减少了对特殊安全性防护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满足网络系统安全对网络服务可用性及信息完整性的充分需求。

3 结束语

防范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仅需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还需要强化用户和网管的安全责任意识。除此之外,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才能减少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频率。

摘要: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引发不少的安全性风险,例如:网络银行账户丢失、身份信息盗用以及网络攻击等。面对这样的风险,本文对目前常见的几种防控策略进行阐述,表明了网络安全防控的重要性,希望社会各界可以引起重视,提高对网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防控

参考文献

[1]郭仲侃.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控技术实施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2]赵曼姿.网络安全犯罪防控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于志刚.网络安全对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嵌入态势和应对策略[J].法学论坛,2014.

[4]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

高校水痘防控机制的研究 篇9

1 控制传染源

1.1 及时隔离,防止扩散:

校医院医务人员发现疫情应要求患病学生立即停课,第一时间隔离患者,本市生源可回家隔离治疹,外地生源转至校医院隔离病房观察。发现1个,隔离1个,从而有效减少密切接触者和疫情进一步扩散。严格按照传染期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平均7~10 d)。患者痊愈后需持校医院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上课。另外,在疫苗时代,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1],校医院医务人员,特别是门诊医务人员,应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对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诊断能力,注意水痘的鉴别诊断,尽量避免误诊漏诊,以免延误病情。

1.2 对症治疗,合理膳食:

治疹上以抗病毒药物结合对症治疹,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如:易于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多饮温开水)。

1.3 患病学生的健康宣教:

告知患病学生已感染水痘,最近不要到公共场所,为了其他同学的健康,不要隐瞒,应主动告诉院系辅导员老师,并听从医务人员的隔离指导。嘱其修剪指甲以免因瘙痒难耐抓破疱疹而引起感染;避免用手揉眼,使病毒感染眼部;勤洗手、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以免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物品,引起二次污染或加重病情,并保证充足睡眠。

1.4 隔离期间禁止探视:

患病学生隔离期间,禁止老师同学及家长探视,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

2 切断传播途径

2.1 疫点消毒:

一旦出现病例,高校宿管科应积极配合校医院进行消毒:对其所在班级教室、公共教室、宿舍、电梯间、楼道等用紫外线灯消毒,每天2次,每次30 min,连续3周以上,打扫卫生采用湿式作业,消毒液喷洒、擦拭消毒。

2.2 隔离病房消毒:

(1)随时消毒:隔离病房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60 min。(2)终末消毒:隔离治疹期满后对隔离病房采用紫外线消毒,并用消毒液喷洒室内、擦拭物体表面。

2.3 预防性消毒:

传染病流行季节,高校宿管科应定期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人群集中地点进行消毒。

2.4 开窗通风,保持良好室内环境:

隔离病房需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30 min(应避免患病学生直接吹风以防受凉)。高校在水痘易发和流行期间,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等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院系辅导员及宿舍管理员应配合校医院每天检查教室、宿舍开窗通风情况,上课时将教室逆风侧的窗半开,课间让学生全部外出,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加速室内外空气交流。宿舍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学生上课宿舍无人时采取双侧窗户打开,形成对流,睡眠期间分散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

3 保护易感人群

3.1 形式多样:

我校医院自1999年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每年有128学时的课程,其中包括传染病的预防。建议新生入学后加强水痘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广播、黑板报、健康讲座、健康小报、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使其对水痘与其他常见病的区别有所了解,并充分认识到水痘的危害性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一旦发生水痘马上有自我报告的意识。提倡学生多参与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人群抗病康复能力。

3.2 预防接种水痘疫苗

对易感人群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最有效的措施[2,3]。为提高在校学生免疫水平,减少免疫空白,鼓励未接种过水痘疫苗、仅接种过一针剂次水痘疫苗、疫苗免疫史超过5年[4]、未得过水痘、既往患病史和接种史不详且无相应禁忌证的学生,本着自费自愿的原则于开学初期由校医院统一安排时间接种水痘疫苗,提高水痘疫苗的免疫覆盖率。密切接触学生强烈建议并积极组织其尽快自费自愿应急接种水痘疫苗。

3.3 对辅导员、宿管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校园体系:

如何辨别和及早发现传染病,高校宿管员和院系辅导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医院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高校宿管员及院系辅导员传染病防制的知识技能,帮助其掌握简单的识别方法。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班委会、宿舍长的作用,健全完善宿舍、班、院(系)、校医院的作用,开展水痘预防知识的自我教育工作和监测报告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3.4 疫情通报,良好卫生习惯:

在水痘流行季节,校医院应对主体学生进行水痘疫情通报。同时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晚上早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3.5 水痘流行期间,高校晨午检制度及因病缺勤记录:

高校在水痘易发和流行期间(一般在3~5月和11~12月)及学生节假日返校后,要加强晨午检及健康监察,各班可指定一名学生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专员,在晨(午)课前采用集体询问的方式进行晨(午)检,每天2次观察本班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并对异常情况做好相关记录(院系辅导员每天对学生晨午检日志进行检查),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患者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校医院。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做相应记录。调查显示,首发病例报告越早,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则该起疫情越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在水痘的流行季节,高校还应做好因病缺勤记录,及时与缺勤学生沟通,掌握缺课原因,建立因病缺课日报告制度。规定各院系在每天上午10:00前把因病缺课学生名单,所患疾病名称报校医院。学生因病缺课需到校医院就诊,开具病假证明,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启动传染病应急预案。

同时,在水痘的流行季节,校医院应告诫学生避免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如学生团体聚会、校运动会、集体出游等),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可避免出入公共场所的,应佩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具。

参考文献

[1]马智超,姜醒,吴泰顺,等.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校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分析[C].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

[2]蔡军芳,罗凤基,李金华,等.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与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40):330-332.

[3]徐冰,王树巧,谢广中.水痘疫苗及其免疫策略[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38-241.

水痘疫苗对水痘防控研究 篇10

关键词:水痘疫苗,水痘,疫情

水痘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可由呼吸道分泌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 成年人及儿童均可感染致病, 但小儿感染几率较高[1、2]。水痘可能造成脑炎、肺炎, 疱疹破损造成的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状。在初次感染VZV引发水痘时, 即便痊愈, 病毒仍终生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 待几年或数十年过后, 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 引发带状疱疹。因此, 水痘的出现严重的危害了儿童的成长健康。目前, 我国还未将水痘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中, 在儿童中水痘的流行与暴发时有发生。因此, 早期进行水痘疫苗接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对于高危易感群体的接种情况特别重要。为了掌握水痘疫苗对于水痘防控的效果, 笔者对部分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进行近期流行病学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自管城区紫南社区、航海东路社区、沙隆达社区长期居住的健康儿童2366例, 男1188例, 女1178例, 年龄1~9 (3.8±0.5) 岁, 所有儿童均未进行过水痘疫苗接种, 无水痘史及未出现过类似于水痘症状的皮疹情况。按照随机性原则将所有儿童分为2组, 即疫苗组及观察组各1183例。2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及健康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水痘疫苗为水痘毒活疫苗, 是由Oka株带状疱疹活病毒在二倍体细胞繁殖培养形成的病毒冻干制品。疫苗保存在低于8℃且避光处, 要在复溶后的30min内进行使用[3、4]。疫苗组儿童给予水痘减毒活疫苗 (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国药准字:S20000016) 进行注射防控, 采取75%乙醇对上臂外侧的三角肌皮肤进行消毒后, 皮下注射, 剂量为0.5ml, 活病毒的含量应在2000PFU以上。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儿童进行水痘发病率及疫苗保护情况的观察与统计, 观察时间为12个月。同时对于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以判定疾病程度, 依照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 即轻型与重型。轻型:皮肤破损的主要表现为丘疹与斑疹, 且皮损面积较小, 水疱较少, 无发热或轻微发热, 发热时间低于1d, 皮损数量低于50个, 平均病程少于5d, 在愈后无明显瘢痕。重型:皮肤破损的主要表现为脐状脓疱与水疱, 且皮损面积较大, 水疱较多, 伴有头痛、高热、乏力、恶心、咳嗽等症状或有并发症出现, 平均病程多于5d, 愈后留有瘢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水痘疫苗接种的效果

疫苗组的保护率为98.99%, 疫苗组与观察组相比发病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1

2.2 儿童水痘发病程度判定

疫苗组的水痘重型发生情况明显少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果提示, 接种过水痘的儿童出现水痘时的表现要明显优于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见表2。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水痘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 是一种散播性极强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世界各地均有发病, 据统计每年全球约出现6000万例水痘病例, 在缺乏免疫疫苗接种时, 任何人都有患病的可能, 水痘惟一的传染源是水痘患者, 且四季均可发病, 春冬季的发病率较高, 5~9岁的儿童最易感染。易感人群在接触到水痘病毒后, 有80%~90%的发病几率[5、6]。水痘的潜伏时间14~15d, 第一临床表现为发热, 且起病较急, 同时还伴有黏膜感染及瘙痒症。最初的水疱以斑点开始, 然后快速的进入到水疱期及丘疹阶段, 在身体各部位出现成批的小囊泡, 数量不等, 躯干及脸部相比于四肢更为密集, 分布呈向心性。水疱引发的皮肤表皮损伤, 而后结痂, 于1~2周后结痂消失, 而色素的退位点可存在数月或终身。在水痘进展到水疱阶段时, 痛痒感明显, 若患者搔抓至继发感染会留下轻微的凹痕。水痘患者中有5%~10%存在并发症的可能性, 如内脏及皮肤的细菌性感染, 严重的可引发肺炎、肝炎及脑炎等。目前, 在水痘治疗, 尚未出现特效药物, 因此通过预防接种免疫疫苗对于控制水痘病毒的传播尤为重要, 该方式也是预防与控制水痘传播的惟一方法[7]。

水痘疫苗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首先由日本学者发现并分离出来, 该学者从水痘患儿的身上成功取得该病毒, 并以VZV-Oka命名。VZV-Oka经过减毒, 也成为WHO惟一认可且并用于生产的减毒株。后来经部分疫苗公司投入生产, 如GSK投入生产的Varilrix及Merck投入生产的Varivax。V.Oka经减毒后有独特的特性:它是惟一得到WHO认可但会出现迟发生感染可能性的疫苗株;具有预防带状疱疹的功效;可减少病毒感染的复发性及提升先天性免疫[8]。

本文研究表明, 2组儿童水痘发病率对比中, 疫苗组的发病率明显少于观察组 (P<0.01) , 疫苗组接种水痘疫苗后, 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保护率高达98.99%。由此说明水痘疫苗免疫接种有效, 效果明显。而在接种疫苗后的再发水痘现象中, 疫苗组的临床症状较轻微, 也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1) , 说明接种水痘疫苗可在再发水痘时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 避免了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并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即使接种过水痘免疫疫苗的儿童在接触水痘患者后出现水痘, 但症状也较为轻微, 此现象为轻症水痘样综合征。在本文中, 疫苗组轻型水痘占91.67%, 重型占8.33%, 而观察组轻型占69.08%, 重型占30.92%。两者差异明显, 可见接种水痘疫苗能够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苏炜.突破性水痘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5) :4111-4113.

[2] 鞠洪波.水痘疫苗接种反应及处理原则[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9) :231, 296.

[3] 徐飚, 汤素文, 徐敏钢, 等.水痘疫苗接种儿童水痘IgG水平的横断面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 (3) :97-99.

[4] 甘霖, 王明丽, 陈敬贤.疫苗株病毒引起1例成人水痘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微生物与感染, 2010, 5 (1) :40-43.

[5] 蒋征刚, 赵东设, 陈恩富, 等.国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副反应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9) :12-13.

[6] 梁锦锋, 李振岳, 陈晓璇, 等.水痘疫苗购买因素中的多目标决策分析[J].医学信息, 2009, 22 (4) :455-458.

[7] 甘霖, 王明丽, 陈敬贤.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 (1) :40-44.

防控研究 篇11

关键词:医疗卫生 渎职犯罪防控 非法行医 徇私舞弊

近年来,非法行医现象迅速滋生蔓延,而部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长期以罚代刑,导致大量无资质的“黑门诊”得以长期经营,极大影响了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威胁到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为此,必须强化对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的防控工作。

一、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第一,社会危害性大。医疗卫生市场的规范管理与运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社会关注度高。实践中,由于部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徇私谋利,严重背离了国家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罚代刑,不能及时取缔“黑门诊”,导致那些无资质的“黑门诊”能够长期经营,进而给周边群众造成错觉,认为该门诊是正规医疗机构;而“黑门诊”看病更加方便、价格更加低廉,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群众为了贪图方便、便宜而选择“黑门诊”就医,致使病情加重,疾病扩散传播,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同时,在执法过程中部分执法人员,滥用公权,不依法依规操作,在不向当事人开具任何收据的情况下,随意没收当事人的医疗药品器具,损害了政府执法公信力。

第二,作案时间跨度大。实践中,基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因人力资源匮乏、责任心缺失等原因,针对辖区医疗场所巡查发现的非法行医行为,往往仅采取行政处罚措施,而未能严格予以取缔。这就造成开办“黑诊所”成本低廉,形成“罚了又开、开了又罚”的恶性循环,导致大量无资质的“黑诊所”长期经营。如江苏某县非法行医诊所有七、八十家之多,且大部分“黑门诊”早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开展诊疗活动,长期经营直至案发。

第三,犯罪手段相对隐蔽。对于两次非法行医被行政处罚再次非法行医构成非法行医罪,应该移交司法机关办理的行为,执法人员为了个人私情私利,往往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掩饰,以达到非法行医人不被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目的。如在对无证行医场所进行执法检查时,故意将被行政处罚人姓名写成他人名字,如实际行医人配偶的名字,借此掩饰非法行医人多次因无证行医被行政处罚的事实。再如,在对非法行医人进行行政处罚时,只对其处以罚款,而不按规定形成行政处罚卷宗档案,导致该次行政处罚案件难以被发现。

第四,窝案串案问题突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查处非法行医行为时,为实现个人私情私利,有时甚至主动替非法行医人说情,减低或减轻处罚,保护非法行医人非法利益。同时,卫生监督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为了实现部门科室利益,部门及科室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进退,接受或替非法行医人说情,往往形成一查一片、一带一串的局面。

第五,执法随意性较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这就给卫生监督部门的行政处罚留有裁量空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中,对已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并不完全执行,往往是在有人说情后随意降低罚款额度,等被处罚人缴纳罚款后,再根据实际缴纳的金额重新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加大了执法的随意性。

二、犯罪原因多元化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履行法律职责。部分卫生行政执法人员长期受“官本位”思想及“个人至上”等观念影响,放松自身内在思想道德修养,导致其在价值观上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错位,把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小集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查处无证非法行医过程中,不能严格遵照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接受涉案人员吃请、说情,随意降低处罚标准,甚至想方设法庇护涉嫌违法犯罪的多次非法行医人。

第二,制度执行不到位,变通执行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在规范行政管理方面制定了较为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部分单位和个人往往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落实,该公开的内容不公开,该走的程序不走,大搞“暗箱操作”、“变通处理”,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徇私舞弊、枉法弄权,为渎职犯罪埋下了隐患。

第三,权力监督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实中,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乏力,上级因“鞭长莫及”无法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同级怕得罪人不愿监督,甚至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造成内部监督制约流于形式。在外部,由于卫生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上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形成的神秘性,使得社会各界无法实施有效监督,造成外部监督制约乏力、刚性不足。内、外监督的弱化和匮乏,导致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现象的发生。

第四,谋取集体利益,以罚代刑现象普遍。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除在编人员工资外,其他资金如办公经费、车辆费用、水电费、过节费、目标考核奖等需要卫生监督部门自行解决。实践中,这些经费较大部分来源于罚没款,其中查处无证行医罚没款又占了所有罚没收入的大部分。为了保证部门办公经费来源、提升人员福利待遇、实现科室利益,加上来自内外部人员找关系说情,卫生执法人员更愿意将刑事案件做行政案件处理,导致应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不移交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强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防控的建议

第一,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筑牢预防渎职犯罪思想防线。渎职犯罪案件的发生,首先根源于行为人自身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蜕变。各级卫生执法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每一位公职人员明白“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道理,确保每一位执法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四观”,算清“四笔账”,解决好“人该怎么做、情该怎么系、法该怎么执、权该怎么用”四个问题。

第二,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要严格遵照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杜绝同种违法行为不同处罚的现象。要化明察为暗访,改变走马观花式的例行检查模式,加大暗访和突击检查力度,真实掌握各项制度的落实状况,并督促制度落实。要坚持查处违法违纪、查办职务犯罪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主要方式,坚决打击“选择性执法”、“办人情案”等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建立健全一把手问责制度,坚持民主集中监督机制。尝试引进引咎辞职机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管理下级执法行为。卫生监督部门相关领导同志要本着严管厚爱的精神,对于下属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要勤于主动过问,督促承办人定期汇报案件查处工作。要严格落实重大案件合议制度,扩大集中讨论的案件范围,让办私案现象无生存空间。

第四,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执法透明度。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尤其是涉及被行政处罚人权利与义务的事项一定要公开。通过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机制,实施对财务管理权的监督制约,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外的收支款项明细,公开非税罚没收入明细,从源头上压缩被行政处罚人托关系说情减低处罚的空间。卫生监督部门要将行政处罚案件向社会公开,将查处的非法行医场所和人员向社会进行公开,保障百姓看病求医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形成打击非法行医的合力。

委托审计风险及防控管理研究 篇12

一、委托审计的现状

一是工作任务繁重、责任较大,但人力资源却极其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审计部门的监督范围也随之扩大,面对庞大的投资规模,有限的工作力量难以做到对众多监管对象的有效监督,更难以实现全面真实审计、杜绝工程领域的浪费和腐败滋生、全面实现“真实、合法、效益”的三大目标。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进行的委托审计多为工程决算委托审计,其事项繁杂、技术性强、难度较大。但现有的审计人员多属审计和会计等财会专业,对工程造价及工程合同法规等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限制了对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管。三是审计人员结构搭配不合理。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审计的内容及其繁多,如对一基建项目的审计,就涉及到土建、电力、装饰等专业,这就需要对此类专业深知的审计人员通力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做好对该项目的审计监督工作。

二、委托审计所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繁荣的经济背景之后却是法律法规制度的严重滞后,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委托审计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种风险:中国法律规定只有审计机关才能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利,这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由于审计法未对委托审计进行规定,这就使得委托审计显得缺乏法律依据,更是审计机关随意处置权利的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二)点多面广任务重所带来的风险

投资项目规模巨大,施工过程可变因素多、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单位数量多、涉及到的专业类别较广,这都给委托审计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固有风险源,例如施工方弄虚作假、施工图纸设计不达标、监理力度不够等,这都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超高的业务能力和超强的识别能力。任何细节的疏漏和忽略都会增加委托审计的风险。

(三)违规委托审计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不可以进行委托审计的项目如政府及各部门的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涉及国家机密的审计项目或事项进行委托审计。同时在审计时对没有经过招投标、竣工验收及报审资料的项目进行委托审计;在选取中介时,对中介的实力考察不够深入全面,由此选了一些资质不达标、人力配备薄弱或是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的无法胜任委托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这些都会带来执行上的审计风险。

三、委托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危害

各级审计机关对委托审计结果负责,这就意味着一旦委托审计出现任何风险,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都应该由审计机关来负责而不是委托审计的中介机构。委托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危害层度十分严重:首先是会严重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致使国有资产大幅流失;其次是会造成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利益方情绪上的严重不满,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再者是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危害审计机关的信誉;最后会迫使相关方面进行行政复议甚至付诸法律进行行政诉讼,给社会添加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审计机关如何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促使中介机构很好地参与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委托审计风险的发生,已成为当下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四、委托审计的风险防控管理

中国社会经济正处理改革多变的浪潮之中,委托审计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审计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风险因素,目前来讲风险尚不可消除,但完全可控,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对于委托审计的风险防控尽快做到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使委托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整体审计工作更上新台阶。

(一)加强审计立法及制度建设

由于制度建设未能够赶上超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委托审计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定委托审计的地位。以制度建设为主,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社会中介机构,控制审计风险。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使委托审计有法可依,做到法制化、规范化,有助于降低委托审计的风险。

(二)从源头上强化对监管对象的监督力度

委托审计中的部分由于建设项目不符合委托审计的基本条件,其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多有不合规的地方,因而都会对委托审计的实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委托审计风险的发生。要不断强化对诸多细节的管理,加强对委托审计各环节的管控,从源头抓起,查漏补缺,降低委托审计风险。

(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目前,审计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及素质参差不齐,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预防委托审计风险的重要一步。首先是要明确参审人员。按照各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特长,合理分工,精心选定中介机构参审人员。其次是要加强对参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大力开展廉洁从审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提高参审人员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及业务能力,引导他们保持廉洁奉公的风尚,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审计人员应始终绷紧审计风险这根弦,时刻谨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降低直至化解审计风险。

五、结语

委托审计风险及防控管理,主要因素还是要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委托审计不失为是审计机关创新探索审计模式的一种好方法,虽然存在着几多风险,但是严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就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甚至防范风险的发生。经后期高效发展,委托审计将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兆暖.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技巧[J].商业现代化,2006,(30).

[2]姚礼旺.审计职业道德与廉政制度建设[J].审计研究,2007.

上一篇:心脑舒通下一篇:优质窗口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