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舒通(共7篇)
心脑舒通 篇1
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心脑舒通治疗高血压病78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7例均系我们两个医院内科门诊病例, 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 即收缩压 (SBP) ≥140 mmHg (1 mmHg=0.133 kPa) ,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 并经详细的生化, 腹部B超、心脏彩超、X线胸片等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根据就诊日期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8例, 男61例, 女27例, 年龄 (54.5±8.5) 岁;对照组79例, 男60例, 女29例, 年龄 (52.4±9.8)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1周内均未使用降压药物。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 (安内真) 每次5 mg, 每日1次或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粒含呋甾皂苷15 mg) , 每次3粒, 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评定疗效, 并继续观察4周。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每次检查前数心率并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 记录不良反应, 分别观察记录治疗前1 d及服药后血压;治疗前1 d和治疗4周末各检查1次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取治疗前3 d和疗程最后3d偶测血压法测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 显效:舒张压下≥10 mmHg并降至正常 (<90 mmHg) 或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 但降至正常, 或下降10 mmHg~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 (见表2)
2.3 两组的降压疗效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已知: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胰岛素抵抗等等因素作用结果导致血压升高[3]。针对其发病机制采取的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之药物治疗就是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采用降压西药加中成药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4]。氨氯地平属于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因其药效学特点扩张血管作用缓和, 避免了血药浓度的迅速变化, 从而降低了血管扩张相关的不良反应, 又因半衰期长达3 h~50 h, 故作用持久;心脑舒通胶囊的主要成分为蒺藜、含有的蒺藜总甾体皂苷具有改善微循环, 改善血液流变性, 抑制红细胞聚集, 增强红细胞变形性, 降低血浆比黏度及血纤维蛋白原含量, 抗血小板聚集, 增加抗凝血酶AT-Ⅲ活性, 使全血黏度降低,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比值, 增强抗氧自由基酶活性与机体免疫功能, 还能改善心脑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 减慢心率, 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抑制动脉、心肌及肝脏的脂质沉着, 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达到降低血压目的[5,6], 治疗组观察到心脑舒通对于消除高血压的伴随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后心悸、耳鸣及肢体麻木等症状较对照组减轻明显。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与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心脑舒通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安内真)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 每次3粒, 每日3次口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 (分别为97.4%、64.1%) 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87.3%、54.4%)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脑舒通治疗高血压病缓解自觉症状明显、降压、降脂作用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心脑舒通,高血压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参考文献
[1]肖琳玲, 邓万俊.组织多普勒成像测定Tei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6, 14 (12) :1011-1012.
[2]陈少萍, 郑兴, 秦永文.复方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4) :461-462.
[3]贾伟杰, 张承宗.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 9 (6) :459-460.
[4]胡春松, 胡大一.高血压治疗原则的进展及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特点与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6) :380-382.
[5]郑金荣.心脏舒通胶囊与速效救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3, 10 (10) :1066-1067.
[6]卢军.白蒺藜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0) :2670-2671.
心脑舒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明确诊断为高脂血症的门诊患者104例, 其中男54例, 女50例, 三酰甘油 (TG) 水平≥1.70 mmol/L。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52例, 男28例, 女24例, 年龄53.05岁±3.08岁;对照组52例, 男26例, 女26例, 年龄58.16岁±2.90岁。两组病程均为6个月至2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排除其他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胰脏等疾病。
1.2 方法
在低脂饮食和增加运动量的基础上,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3次/日, 3粒/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各项检测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血清总胆固醇 (TC) 下降≥20%, TG下降≥4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0.26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下降≥20%;有效:血液流变学指标部分改善,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且<20%, TG下降≥20%且<40%, HDL-C下降≥0.104mmol/L且<0.26mmol/L, LDL-C下降≥10%且<20%;无效:症状、体征、血脂检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均有所下降 (P<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下降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DL-C有所上升,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上升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mmol/L
3 讨论
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早期临床症状少, 没有及时就诊, 出现头晕身重、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已损伤血管, 以中老年多见,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引起全身或者局部的微循环问题, 是心、肝、肾等内脏的供血不足, 引起原有疾病恶化[2]。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脂血症还会导致脂肪肝、动脉硬化及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有他汀类降脂药作为常用药物, 能够抑制脂肪的吸收和减少脂肪的生成。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和“痰湿”“血瘀”等有关系, 多因过食肥甘厚腻, 脾胃不能运化水谷, 积久生痰, 日久成瘀。“血凝而不流, 血瘀滞不行”, 血流不畅通会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故而阴阳平衡失调, 百病丛生。高脂血症多为本虚标实, 脾胃失运为本, 痰瘀互结为标, 所以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的办法, 针对痰瘀内阻、肝失疏泄、脾胃失运等进行辨证论治。心脑舒通胶囊的成分为蒺藜总皂苷, 是药用植物蒺藜的主要成分, 最早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记载:性温、味苦、无毒, 具有平肝解郁, 活血祛风, 扶正固本等功效[4]。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的黏度增加, 使血流阻力增加, 同时引起血管壁的一些炎症反应, 导致血栓和缺血等的发生, 最终出现肢端麻木, 头晕, 四肢沉重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改善冠状动脉循环, 增加心肌细胞收缩, 改善心脏缺血, 改善全身微循环, 抗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脂同时改善脂代谢, 具有活血化瘀, 舒利血脉的功效。同时可以治疗胸痹心痛, 改善处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以及动脉硬化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还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 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明显改善血液流变的状态, 治疗后血脂和血液黏度都有明显降低 (P<0.05) 。这种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 可以有效降低血脂, 改善末梢循环, 降低血液黏度, 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71-172.
[2]唐雄.临床血液流变学治疗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48-149.
[3]郭艳, 殷惠军, 史大卓, 等.心脑舒通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6) :541-544.
心脑舒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高黏血症患者13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79例, 男47例, 女32例;平均年龄63.5岁;伴原发性高血压病39例, 高脂血症35例, 冠心病20例, 脑血管病15例, 糖尿病7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6例, 多数患者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35年。对照组56例, 男35例, 女21例;平均年龄64.6岁;伴发原发性高血压病28例, 原发高脂血症27例, 冠心病18例, 脑血管病10例, 糖尿病6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5例, 多数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33年。两组患者年龄、病史、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有关血瘀证诊断标准[1]:①主要依据6项, 包括舌象、脉象、疼痛、肿块、血管、出血等异常。共有24项症状和体征。②其他依据6项, 包括皮肤、月经、肢体、精神、记忆力、腹水等异常。共有10个症状和体征。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血小板聚集性、脑血管造影或CT、超微结构改变等实验室依据。③虽无上述依据, 但结合病史及原发病与血瘀有关者可予以考虑。④某些疾病经活血化瘀治疗有效者, 也可以考虑血瘀证。只要具有主要依据2条, 或其他依据有1条以上, 并有实验室依据证实, 可以诊断为血瘀证。
1.3 排除标准
治疗前检查发现严重心、肝、肺、肾病变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心脑舒通胶囊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15 mg, 30粒/盒) , 每次3粒, 每日3次, 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藻酸双酯钠, 8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2]。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各项检测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 TG下降≥40%, HDL-C≥0.26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下降≥20%;有效:血液流变学指标部分改善,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但<20%, TG下降≥20%但<40%, HDL-C下降≥0.104 mmol/L但<0.26 mmol/L, LDL-C下降≥10%但<20%;无效:症状、体征、血脂检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改善。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3)
3 讨论
高黏血症是以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常与高脂血症并存, 以中老年多见, 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如长期不治疗会引起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或微循环障碍, 使心脏、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 导致缺血缺氧, 加重原有疾病[3]。其临床表现属中医血瘀证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血行脉中, 如水之流, 血凝而不流, 血瘀滞不行, 血泣则不通”血流不畅则会造成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 故而功能障碍、平衡失调 诸病皆生。根据《内经》:“病在脉, 调之血”“疏其气血, 令其条达”“结者散之”“瘀者化之”所论, 故当治以活血化瘀。心脑舒通胶囊的主要由蒺藜总皂苷组成, 药理作用:活血化淤、舒利血脉, 能改善微循环, 改善血液流变性, 降血脂、降低全血比黏度及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等作用[4,5]。
本研究观察显示, 心脑舒通胶囊对于血液流变有明显影响, 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有明显降低 (P<0.05或P<0.01) 。提示应用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高黏血症状态, 治疗高黏血症、降血脂疗效明显, 对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35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79例) 和对照组 (56例) 。观察组口服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藻酸双酯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均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高黏血症,心脑舒通胶囊,血脂,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第一届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 3 (3) :封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71-172.
[3]唐雄.临床血液流变学治疗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48-149.
[4]顾仁樾, 周端, 陈琼, 等.白蒺藜总皂甙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 3 (1) :25-27.
心脑舒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高血压患者120例, 男79例, 女41例。按确诊日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 男40例, 年龄46~72岁, 平均 (63.0±3.4) 岁, Ⅰ级高血压16例, Ⅱ级高血压10例, Ⅲ级高血压14例;女性22例, 年龄49~76岁, 平均 (66.0±4.2) 岁, Ⅰ级高血压8例, Ⅱ级高血压9例, Ⅲ级高血压5例。对照组58例, 男39例, 年龄44~71岁, 平均 (61.0±3.9) 岁, Ⅰ级高血压16例, Ⅱ级高血压10例, Ⅲ级高血压13例;女性19例, 年龄50~74岁, 平均 (67.0±4.7) 岁, Ⅰ级高血压9例, Ⅱ级高血压6例, Ⅲ级高血压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高血压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即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 (SBP) ≥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 (DBP) ≥90mm Hg[2], 并经详细的生化、腹部B超、心脏彩超、X线等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耐受缬沙坦 (ARB)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CCB) 和心脑舒通胶囊三种药物。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低盐、低脂饮食, 控制体质量, 戒烟限酒。治疗前停用一切抗凝药, 对已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者在治疗前3d停用, 对照组口服ARB加CCB, 用量:ARB50mg/次, 1次/d, 最大剂量为100mg/d;CCB 5mg/次, 1次/d, 最大剂量为10mg/d;两药均依据血压控制效果、患者耐受程度调整, 剂量调整期不少于7~14d[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 3粒/次, 3次/d。
1.4 观察指标
记录1年内出现脑梗死的例数。判定脑梗死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 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24h以上并进行颅脑CT检查证实缺血性脑卒中, 包括隐匿性卒中、动脉源性栓塞、腔隙性脑梗死[3]。同时测定疗程结束一周后患者的血压、血脂。详细记录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
显效:DBP下降≥20mm Hg或降至正常;有效:DBP下降10~20mm Hg, 但未达正常, 同时, SBP下降≥30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发生脑梗死1例, 发生率为1.6%, 对照组发生脑梗死4例, 发生率为6.9%;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压及心率均降低, 且治疗组的SBP、DBP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8例 (61.3%) , 有效18例 (29.0%) , 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显效32例 (55.2%) , 有效19例 (32.8%) , 总有效率为8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均无异常, 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出现胃部不适感4例, 轻度口干2例, 干咳1例, 5d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干咳3例, 症状均于7d内消失。两组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脑血管壁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病变, 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不通或血栓形成, 使脑内局部血管内血流不畅或闭塞不通, 进而使脑组织缺血性或缺氧性坏死, 出现脑部不可逆性神经系统受损。为防止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地发生, 应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于理想水平, 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为此, 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用降压药, 并根据个体化原则灵活调整;与此同时, 改善血流性质及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药物的作用也不能被忽略[4]。心脑舒通胶囊是由蒺藜的干燥全草提取制成的胶囊剂, 其主要成分为呋甾醇和螺甾醇, 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 阻止动脉、心脏及肝脏脂质沉积, 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 心脑舒胶囊具有降血压、改善脑循环、保护缺血脑组织、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示, 在正确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联用心脑舒通胶囊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由对照组的6.9%降至治疗组的1.6%, 同时也可巩固降压药对血压的控制。对不良反应的记录分析可发现, 服用心脑舒通胶囊并未显著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且不良反应症状较轻, 绝大多数可以自行缓解或消失。同时, 心脑舒通胶囊具有顺从性好、无耐药性的特点, 可视为长期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良好辅助药物。
亦有研究表明, 心脑舒通胶囊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黏附率和胆固醇水平, 促进血液流通, 改善组织对氧的利用情况, 缓解缺血区及梗死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 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5]。
综上所述, 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死, 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5.
[2] 王琪.心脑舒通胶囊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84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 :103-104.
[3] 兰建华.心脑舒通胶囊预防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1) :29.
[4] 胡寿信.心脑舒通胶囊佐治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经验荟萃, 2007, 9 (14) :21-22.
心脑舒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均为2005年10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病人, 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根据WHO1999年诊断标准;脑梗死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并具有神经缺损定位体征。排除标准:急性脑梗死后应激性血糖增高;脑梗死发病超过72 h者;有意识障碍者;失语严重不能配合检查者;再次中风者;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等;严重心、肝、肾衰和消化道溃疡者;感染、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未按要求用药3 d以上者。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2例。治疗组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42岁~84岁;合并有高血压病27例, 冠心病18例, 高脂血症34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分~38分 (24.3分±5.7分) 。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45岁~78岁;高血压病29例, 冠心病16例, 高脂血症3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分~39分 (23.6分±6.3分)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包括调整血压、吸氧,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必要时予甘露醇等脱水减轻颅内压, 并加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 1次/日, 生理盐水加胞磷胆碱钠0.75 g静脉输注, 1次/日, 空腹血糖>11.1 mmol/L时, 给予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在7.1 mmol/L ~11.1 mmol/L, 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0 mmol/L~8.0 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0 mmol/L~10.0 mmol/L;并予以中风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心脑舒通胶囊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公司生产, 每粒含呋甾皂甙15 mg) 3粒, 每日3次, 饭后30 min后服用, 2周为1个疗程, 观察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血脂[包括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 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脑梗死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不减少或增加在18%之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如因药物副反应退出者, 视为无效;因病人自身原因退出者, 由新病例补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均未见异常, 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中有1例疑似服用心脑舒通胶囊后胃部不适, 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好转而继续服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例因病人自身原因退出, 以新病例补充。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急性脑梗死是糖尿病病的一种严重大血管并发症, 是糖尿病人的主要致残、致死原因之一, 严重地危害了病人的身体健康。糖尿病性脑梗死具有腔隙性、多发性的特点, 且有大面积的脑梗死也不少见[5,6]。
目前对糖尿病性脑血管之脑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 研究表明与高血糖、动脉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有关。糖尿病脑梗死病人中TG、 LDL-C增高尤为突出, 而HDL-C则降低, 这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物质基础。高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它的减少使其在体内清除胆固醇的能力下降, 引起胆固醇积聚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 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变形能力下降, 使血液黏度进一步增高, 发生血栓的倾向增高[7], 说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除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外, 还与糖尿病病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严重受损, 局部脑血流缓慢以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8]。同时高血糖状态时, 可以引起血管病变, 包括大、中、小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血栓形成栓子, 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的大脑皮质或半球、小脑、脑干局部功能更新丧失。另外, 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也是糖尿病脑梗死发病高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病人血栓素A2 (TXA2) 合成增多, 内皮细胞易被损伤, 损害部位有依前列醇 (PGI2) 合成酶减少甚至缺乏, 使TXA2与PGI2失衡, 而致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趋向痉挛, 局部阻塞[9]。糖尿病病人的血液高凝、高黏度状态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容易形成血栓, 这也是糖尿病卒中以缺血性为多见的主要原因。而当脑梗死发生时, 脑组织不能对糖进行有氧代谢, 无氧糖酵解加速, 乳酸生成增多, 乳酸酸中毒进一步抑制线粒体产生ATP引起细胞能源耗竭而死亡, 这种情况在糖尿病糖代谢紊乱时更显著。同时糖尿病存在弥漫性血管病变, 高血糖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脆性增加, 参与了梗死面积扩大和水肿的加剧, 使脑组织的血流量进一步下降, 导致致残率和病死率上升[10]。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属中医学“消渴合并中风”范围, 其病因病机以消渴病为病机基础, 以中风病的发病为转归, 多为气阴两虚、痰瘀同病而阻滞脉络所致, 治疗关键在于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通络。心脑舒通胶囊有效成分为蒺藜总皂苷, 是从白蒺藜地上全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11], 主要包括呋甾醇和螺甾醇两类皂苷。中药蒺藜, 辛、苦, 微温, 有小毒, 归肝经。其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记载, 《神农本草经》曰:“主恶血, 破癥结积聚, 喉痹, 乳难。久服, 长肌肉, 明目”。《本草汇言》载:“去风下气, 行水化瘀……”。动物实验已表明, 心脑舒通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具有一定的缺血损伤保护作用, 其机制与改善缺血组织的能量代谢障碍和自由基损伤, 抑制炎性因子过表达, 多环节阻抑和调节缺血级联反应有关 [12]。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蒺藜水浸液有降压作用, 并有显著的强心作用, 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强壮、抗衰老等作用;蒺藜水煎液有一定降低血糖作用。
本研究中应用心脑舒通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改善病人神经功能, 调节血脂代谢, 降低高血黏度的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分析其总的疗效机制可能为:其具有一定抗凝、扩张动脉, 解除血管痉挛, 抗血小板聚集,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可能清除氧自由基,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 改善脑缺血局部血供, 从而促进病变周围组织修复, 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心脑舒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①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型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②无心肌梗死的酶学和心电改变;③排除非冠心病性心绞痛。共入选150例,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2例 (21.3%) , 不稳定型心绞痛118例 (78.7%)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年龄51岁±12岁;对照组72例, 男40例, 女32例, 年龄49岁±1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伴发病情况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 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阿司匹林, 每日一次, 抗心绞痛治疗, 包括口服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剂、他汀类调脂药物、静脉点滴硝酸酯药物。治疗组应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服心脑舒通胶囊2粒 (30 mg) , 每日3次, 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用药前及用药中, 每日记录心绞痛次数、程度、缓解及消失时间、硝酸甘油日消耗量。用药前及用药后2 d、4 d、6 d、8 d、10 d分别记录12导联心电图。疗程始末分别测定肝、肾功能, 血、尿、便常规, 血糖、血脂、凝血酶原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率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 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 或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 或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80%为显效;减少≥50%为有效;减少<50%为无效。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降低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在重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 (达25%以上) 或T波平坦变直立,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有所加重。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
2.3 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见表4)
2.5 副反应
治疗组未发现有严重的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的炎症过程, 炎症驱动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遗传因素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险因素共同推动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从而引发炎症, 炎症又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2]。冠心病患者也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黏滞度增加必然引起血流缓慢, 组织灌流不足, 因而易诱发缺血性卒中。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也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斑块表面破裂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脑舒通胶囊是由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地上部分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胶囊, 主要活性成分蒺藜总皂甙。《本草纲目》记载:“蒺藜气味苦温, 其性宣通, 治胸弊痞满, 利肝肾”。本研究表明, 心脑舒通胶囊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 这可能与蒺藜皂甙的以下几个方面作用有关: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可能与其具有增加血浆中环鸟苷酸 (cGMP) 、环磷腺苷 (cAMP) 含量, 降低TXB2, 提高PGF2/TXB2, 抗血小板聚集、增加抗凝血酶AT2Ⅲ活性、抗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从而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及冠脉循环[3];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从而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形成的作用;蒺藜皂甙对缺血导致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此保护作用与其增加机体SOD活性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关[4]。
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心脑舒通治疗。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发作情况、硝酸甘油日消耗量、心电图变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在减少硝酸甘油用量、缓解心绞痛发作及改善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1) , 另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 (P<0.05) 。结论心脑舒通胶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关键词:心脑舒通胶囊,冠心病,心绞痛
参考文献
[1]毛焕元.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90.
[2]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656.
[3]刘述辉, 靳小中.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01, 16 (10) :746.
心脑舒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住院的CHD患者和部分门诊CHD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按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并符合下列条件:心绞痛发作3 d内进行性加剧, 发作频繁, 持续时间长;新近发生心绞痛,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至少15 min;心绞痛发作时伴有缺血性ST-T改变或坏死型Q波;近10 d内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无硝酸酯类药物禁忌症, 且曾用过硝酸酯类药物而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1例, 心绞痛49例。排除心功能Ⅲ级以上、心肌病、心房颤动、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大于70岁的患者, 检查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胆碱类药物。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治疗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 (57.6±5.2) 岁, 病程 (9.21±3.18) 年;对照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 年龄 (58.1±3.9) 岁, 病程 (10.62±3.88) 年。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用可能影响HRV的药物如强心药、恬尔欣等大于7 d。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10 mg, 每日3次, 辛伐他汀片10 mg, 每晚1次。治疗组予心脑舒通胶囊, 分早、中、晚3次口服, 1次3粒, 饭后服用。疗程均为30 d, 治疗期间发生特殊情况作相应处理。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记录24 h双极三通道动态心电图, 并通过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有效信号和窦性心律时间不少于22 h, HRV选取的时域指标, 即反映迷走神经又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 (SDNN) , SDNN的均值 (SDNNI) , 24 h内连续5 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 (SD) ;反映迷走神经的指标: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rMSSD) , 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 (PNN50) 。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数值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相比, HRV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SDNN、SDNNI和SD明显提高 (P<0.01) , rMSSD和PNN50也有上升 (P<0.05) , 但治疗组上升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 讨论
人体心脏电活动受自主神经、体液因素、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正常人HRV随自主神经张力、体液中神经介质而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国外许多学者已经研究证实, 许多心血管疾病如:CHD、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出明显的HRV降低, 且失去昼夜节律变化[3]。而HRV是反映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平衡协调关系的指标, 是无创评估自主神经活动的新手段和独立评价指标[4]。在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时和 (或) 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 HRV增大, 反之HRV减少[5]。CHD患者HRV较正常人明显下降[6]。HRV降低是CHD猝死和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较高的重要因素, 是测定CHD猝死的重要指标之一[7]。以往研究显示:SDNN可反映自主神经 (包括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 总的张力大小, 用来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受损与恢复的总体程度, SDANN用以评估HRV的慢变化成分, 主要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大小;rMSSD及PNN50主要反映HRV的快变化成分, 即迷走神经张力的大小。CHD患者HRV数值越低提示自主神经损伤愈重, 其恢复速度与程度同预后直接相关[8]。
本研究结果表明, 心脑舒通胶囊能改善既反映迷走神经又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HRV指标 (P<0.05或P<0.01) , 提示心脑舒通胶囊有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分析原因, 该方药能活血化瘀, 舒利血脉, 改善心肌血供, 增强抗氧自由基酶活性, 抗脂质过氧化, 减轻和延缓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损害, 起到保护心肌抑制异位起搏从而有可能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张力改善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脑舒通胶囊对冠心病 (CHD) 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 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6例C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予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 、辛伐他汀片治疗, 治疗组予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治疗组与对照组HRV各时域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两组治疗后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HRV指标明显提高 (P<0.01) , 代表迷走神经功能HRV指标也有上升 (P<0.05) , 但治疗组上升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结论 心脑舒通胶囊可以改善心率变异, 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心脑舒通胶囊
参考文献
[1]陈琛, 田甜.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变异分析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 1 (4) :9-10.
[2]Molgaard HL.Effects of metoprolol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sur-riro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 1993, 71:1357-1359.
[3]Dekker JM, Crow RS, Folsom AR, et al.Low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 a 2-minute rhythm strip predicts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d mortality from several causes:The ARIC study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J].Cirulation, 2000, 102 (11) :1239-1244.
[4]Malik M, Camm AJ.Heart rate variabilit and clinical cardiology[J].Br Heart J, 1994, 71 (6) :3-6.
[5]王宏志.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9) :32-33.
[6]梁晓光, 胡健, 李敏感, 等.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6, 16 (2) :91-93.
[7]Schwarz PJ, Priori SG.Sympathertic nerous system and cardiac ar-rhythmias[M]//Zipes SP, Jalife J.Cardia Elefctraphysiology.Phil-adelhia:WB Sauders Co, 1990: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