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结合(精选10篇)
点线结合 篇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浓缩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它语言精练, 艺术手法运用自如, 思想内容深刻, 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因而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有助于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古诗词已经被纳入中考考试范围, 并经历了从客观选择题到主观赏析题的转变, 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 古诗词教学要注意点线的结合。
点是对新授而言, 每一首诗就是一个点。要定“点”教学, 诗歌无疑应从诵读、理解、欣赏、感悟入手。一首古诗词的完整讲授可分为作者及风格、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语言、手法运用、情感表达等几方面, 要讲透、讲清。当然学生不可能通过几首古诗词的学习就能完全领悟到诗词的精髓, 但是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 可以达到理线的目的。如讲授《石壕吏》一诗时, 首先要介绍作者杜甫, 杜甫诗的风格大体上是现实主义, 是对当时社会的客观记录, 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一部史书, 因此他的诗被称之为“诗史”。其次, 写作背景要讲清, 因为诗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已十分遥远, 学生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基础, 难以想象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因而历史背景讲清尤其重要。杜甫写此诗时, 唐代正经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性事件, 造成老百姓的深重苦难。通过写作背景的讲授, 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诗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第三是诗歌语言, 此诗语言朴实, 不像李白的飘逸, 也不像苏轼的豪放, 用叙述的语言讲述了老妇人被征兵役的事实。第四是手法运用, 主要是人物对话的描写。第五是情感表达, 通过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一首诗是一个点, 诗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点, 无数个点组成了一根线。在诗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复习, 这就是理线。
理线重点运用于复习整理归纳中。诗歌复习当然不是简单地把讲过的每一首诗都拿出来重讲一遍, 而是要通过以前点的学习, 进行归纳, 让学生明白诗歌中的某些共性。通过理线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诗词。
诗词中的线很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是理几根重要的线, 如作家写作风格、作家情感变化、诗歌内容表达等几个方面。如复习宋词时, 可以从风格上归纳出语言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有李清照、晏殊、柳永、秦观等人, 这样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古诗词中有许多主题相近的篇目可以进行归纳复习。如“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和“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在哲理表达上是一致的, 即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作者积极乐观, 奋发向上的思想。
当然归纳也要注意诗词的差异性。如同是一个词人李清照, 在不同的时期词的内容和风格不尽相同, 前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 充满少女的气息, 活泼开朗, 词中充满生活的味道;后期由于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 因而诗歌中充满了一种哀怨, 语言风格与前期截然不同。
古诗词教学中的点线结合还表现在诵读上, 刚开始教学时, 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复习时考虑到背诵量大的因素, 可以有侧重点地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的诗句, 做到默写时不错字即可。
古诗词教学在点线中交叉, 能够让学生理清学习、复习思路, 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更有助于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点线结合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探究 实效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掘自主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探究教学有探无究,有名无实,或满堂问,或满堂闹,脱离实际,影响了课堂探究的实效。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使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有价值、有突破、有实效。
一、把握两“点”,提高课堂探究实效的前提
(一)激发兴奋点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政治课堂作为一扇窗子,应该让学生通过小课堂认识大社会;政治课堂作为一面镜子,应该通过小事例折射大道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时,教师要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从而达到通过政治课堂认识社会知晓道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我首先设置了这样一个“陷阱”:“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冬季西瓜的价格比较高,而到了夏季,随着市场上供应量的增加,价格会越来越便宜,因此,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对吗?”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答“对”。此时,我进一步设问:“西瓜的价格再高高不过黄金的价格,为什么?”有的学生凝神思索,有的学生开始了讨论。这样,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启迪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二)合理定位探究点
要使探究有实效,必须使探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为此,教师必须合理定位探究点,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探究,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探究,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探究,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探究,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在学生观点的相互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例如,规律的概念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的教学难点,其因有三:一是规律概念本身抽象,难于理解;二是学生难以分辨规律与现象;三是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客观性原理”与“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为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知识,我把“规律的概念”作为探究点,设置了如下合作探究:
下列说法哪些属于现象,哪些属于规律?
1.水往低处流;2.苹果落地;3.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商品价格时涨时落;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7.昼夜循环;8.大雁冬天南飞春天返回。
通过判断分析题启迪学生思维,达到解决疑难的目的。
二、穿好双“线”,提高课堂探究实效的关键
(一)以情感为主线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课堂教学时,不管是枯燥的感念,还是抽象的原理,都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探究案例,注意寓理于情,运用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启迪学生,塑造学生,明理践行。
例如,在学习“人的价值”时,我播放了身边的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十四载的视频,学生在情与泪的交织中看完短片,明白了“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校园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是人的价值的真实写照。在情感的熏陶中,学生懂得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有学生提议每周节省一元零花钱捐给高淑珍的爱心小院,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小院的孩子们,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涌动着的情感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着洋溢着爱心的美好心灵,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
(二)以创新为生命线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鼓励学生质疑、善疑,这是提高探究实效和参与深度的关键。“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析疑、解疑,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以“智慧的火花”与“思维的灵光”等话语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问题是低层次的甚至错误的,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时,我组织学生对“重大节假日高速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其利与弊,深入理解了原理,又从“是什么”“为什么”引申开去,探讨了“怎么做”才能化“弊”为“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挖掘潜质,从而增强课堂探究的实效。
三、着眼两“面”,提高课堂探究实效的保障
(一)立足实际,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想让各层次的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同等地参与课堂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参与广度,保障探究实效。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善于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能力、寻求最佳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教师去刻意追求,而是要把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探究中使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点线结合法在历史课堂的运用探究 篇3
一、理清“线”———让课堂简洁而不失灵动
“线”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定位主题,科学选择“线”,让历史课堂简洁、清晰而不失灵动,最大限度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1)提纲挈领,一“线”串“珠”。历史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各个历史细节看似相互独立互不关联,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几乎每段历史都会围绕一条可以“提纲挈领”的教学主线展开。确定了教学的“线”,就可以明确教学的方向、理解教材各个知识点之间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例如,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发现,在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这一公式化的内容背后始终贯穿着“国家统一”这一主题。在“国家统一”这条主线统领下,知识点化繁为简,将本课内容重新建构和整合为“联邦危机”“捍卫联邦”“联邦新生”三部分。用知识内在联系的教学主线“提纲挈领”,达到将知识“一线串珠”的效果。
(2)史海拾贝,选“点”成“线”。“线”由“点”构成,“点”的明确方能凸显“线”的清晰。因此,教学主题确立后,如何在众多的知识中“史海拾贝”精选教学的“点”至关重要。首先,依据课标,精选教学的“重要点”。教师在确立“教学点”之前,对课标要有清晰的认识。根据本课课标要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应是“美国南北战争”教学中的重要的“点”。其次,依据学情,确立教学的“困难点”。在确立教学的“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发展。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学生理解联邦危机“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存在难度,因此“南北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是本课中的另一个教学“点”。最后,钻研教材,挖掘教学“情感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主题寻找教材中隐含的情感载体。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林肯”这一知识点的确立就是基于这一点。以“线”为纲,再精选教学的“点”,将历史课堂构建为“一条主线和若干逻辑联系的“知识点”“实现“点线结合”。
二、渲染“点”———让课堂生动而不失深刻
“点线结合法”中的“点”是教学细节,是基础,是历史教学中的根基。因此,在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应对“历史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浓墨渲染,深雕细刻”。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深刻感悟历史。
(1)补充史料,深化理解。在教学“知识点”时补充史料,既可以丰富教学的细节,深化教学的“点”,还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例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方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时,如果只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归纳,学生势必只能“一知半解”,这时史料的补充则可以深化和活化知识。
(2)深挖细节,彰显历史魅力。历史因细节而充满魅力,历史课堂因细节而拨动心弦。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结论是浓缩而枯燥的,但知识点背后的真实历史却是感性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细节的补充,让历史知识“点”生动丰满,让学习效果深刻而持久。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中“奴隶制的残酷激起了北方人民的强烈愤慨”时补充细节:1656年,美国马里兰州一个奴隶主用融化的铝液将一个奴隶活活烫死。当地法院在审判时,奴隶主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理由是这个奴隶“无可救药”。无须过多的语言、空洞的说教,学生对奴隶的悲惨命运无比同情。
(3)问题引路,激发探究。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深入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围绕知识的“点”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深刻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如在学习“捍卫联邦:“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设置问题情境:1)根据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并说明理由?2)战争初期出现了什么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3)林肯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扭转这种局面?战争结束后对美国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创设情境,情感升华。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活化历史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情感的深刻感悟。如在学习“林肯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三、结束语
“点”和“线”是历史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因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离不开“线”的“统领”,亦离不开“点”的刻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点”“线”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文章以九年级上册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为例,研究点线结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课堂教学运用点线结合法,通过确立教学主线,让课堂清晰、简洁而不失灵动;通过对知识点的渲染,让课堂生动而又不失深刻。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点线结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沈欢.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的高效性[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点线面》课堂实录 篇4
一.导入
师:在美术中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共同的组成元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共同的组成元素是什么?
1.出示课件给同学们带了的三个“好朋友”—点线面请同学们自己初步感知点线面从而引出课题。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二/三个朋友是谁?它是什么形状的?(各种各样的点、线、面)那么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点线面》。
5.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上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师: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最后我们用樱桃来表示一下点线面,让大家更直观的区分点线面。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以及他们的运用和结合。
师: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
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你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利用自己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四.作业评价
师: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儿歌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五.拓展
1.欣赏: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勾股弦,点线面 篇5
数学与应用数学——未来社会的多面手
西南大学 黄月
她和我们结缘于幼儿园的“数木棍”,熟悉在中学时期,也许你和她的接触并不是出于自愿甚至带有些许的情绪,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她在多个领域中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的确无可掩盖。没错,她就是——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非师?傻傻分不清楚
中学数学和大学中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相比,就像是溪流与大海。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各种人才的需要,在数学大类前提下,又分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师),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的前景以教师职业居多。师范类除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外,还要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需注意的是师范专业分为免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作为免费师范数学专业的一份子,入学前要与大学和户籍所在省教育厅签订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十年的合同,且原则上是不能报考脱产研究生的,而普通师范生就可以报考数学专业研究生,就业选择面相对宽泛了些。
数学与应用数学的非师范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十分的宽广。因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可供选择的专业较多,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顺便提醒一句,无论你是报考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大部份学校对高考数学成绩都有一定的要求,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各大学《招生章程》的具体要求哦。
练就跨行多面手
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安排去路多多,除了之前提到的教师职业,你还可以去做金融数学家。哪里商业有风险,哪里就有金融数学家的工作。绝大部分的金融数学家为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工作。他们从事数量分析、衍生金融产品构建、风险管理或资产管理等工作,在投资银行及全球性企业中属于拿最高薪水的一群人。当然也可做“钻石领”精算师。在美国很吃香的保险精算师,很多都是数学专业出身。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精算师以其高就业率、高薪水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第三种选择是到银行从事证券业。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collins)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讲演中说到:“从事银行业工作而不懂数学的人实际上处理的是意义不大的东西。”某著名常青藤院校招生明确指出:你可以不懂经济,我们可以教你,但你不懂数学,这是没有办法忍受的。你还可以做专业学者。这是以数学研究为职业、在数学领域做出一定贡献、并且其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普遍认可的一类群体。
风雨阳光,铺就漫漫数学路
数学的学习是痛并快乐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偶尔无聊了大家做几句小诗相互调侃:问君能有几多愁,不定积分不会求;风萧萧兮易水寒,各种高数各种难;垂死病中惊坐起,难懂极限伤不起;谁懂洛必达的无奈,难解泰勒的伤怀。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以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来说,我和大部份的同学一样也不是最擅长数学,但本着踏实的学习态度去学习换来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所以,你不用担心数学难学,要相信“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我真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摒弃对数学的偏见,另眼观数学,相信你会感受到她的美好。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南开大学:该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该校的数学科学学院(其前身为陈省身先生倡导的于1986年国家批准设立的数学试点班)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数学学科现有教师103人,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1人。先后培养了以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孙本旺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金融学——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北京语言大学 韩傲男
现在想想,我与金融学的缘分应该是上天注定的。高考结束了,对于我来说,那充满着汗泪与欢笑的三年时光已离我远去。我一直都相信,在我的生命中,或许再不会有比高中过得更充实的日子了。那种殊死拼搏的感觉现在已经有所淡忘,但对于当初选择金融学时的冲动依然存于内心。
与那点曙光的偶遇
我实在不想再纠结于数理化什么的,一想到那密密麻麻的字符就头疼。又不想用四年的时间去学习一门语言,个人觉得语言这东西吧,只要有心去学,自己大学课外的时间足够去熟练掌握了,大学还是应该学点技能。于是,在家人的建议下,当然也是自己愿意的情况下,我最终选择了金融。
不喜欢财经学校那种现实的氛围,于是我来到了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毫无准备地迎来了新一阶段的生活。大一时对经济学完全没有任何概念的我,拿到教材就傻眼了——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厚厚的一本,我感叹着要何年何月才能了结这本书。象征性地预习了几页,就去到了Vicky的课堂。
与麻辣鲜师的邂逅
第一次见Vicky,黑粗框眼镜,蹭蹭蹭的高跟鞋,头发利落地绑在脑后,露出光秃秃的额头,整洁利落的职业装,像极了《哈利波特》里面麦格教授的年轻版。这位加拿大的老师,一句中文也不讲,一上课就用英语“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我们听得云里雾里。她果然是个女强人的类型,上课直奔主题,我们就晕晕地光速一直翻着书,努力追赶她的快节奏。一节课下来,书已讲了40多页,而我们这群新来的孩子,显然对这样的上课方式还不习惯,也就收获甚微。
nlc202309031910
大一下学期新增了会计学。已经领略过了疯狂的经济学的我们,忐忑地迎来了小美的第一节会计学课。小美胖胖的,一看就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副细细的眼镜架在鼻梁上,顿时显得学术了好多。据说小美挺厉害的,是财政部全国会计学术领军后备人才,我们不禁对她崇敬之情大增。小美保持着她自己的特色,中英结合飞速地讲着、写着。只见滑动黑板刷地滑上去,又刷地被推下来。一不小心,黑板上的笔记全是下一部分的内容。上一节会计学,简直就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绕不开的数理化
千躲万躲还是没有躲过数理化那些密密麻麻的字符。当然,金融学专业学的数学更偏向于实用方面,要我们学会一种逻辑思维。总之,我感觉大学的数学是比较抽象了一点。幸好微积分是中文的,不然又得被洗礼了。北语的微积分还好,用的是人大出版的一本较简单的文科微积分教材。微积分课上,第一次有了理科生的优势。感觉书上的内容几乎是高中学过延伸开的,或是老师补充讲过的。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那些基础的内容现在没学好,以后的线性代数也就更难了。数学学不好,对于金融学的学生来说可是硬伤。
学习金融学专业一年了,学业虽然重,但能学到有用的东西,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加之毕业后能在中外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期货贸易、保险行业以及各类外企公司工作,享受舒适的办公环境,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出国深造,这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该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雄厚。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开办的“中美金融实验班”培养经济金融硕士,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培养高层次的金融人才,专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能力、娴熟的英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经济学——稚气到理性的蜕变
山东大学 朱文君
高考前,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每天扎在书堆里一门心思规划学习考试,弄不清窗外的世界在发生怎样斗转星移的变化,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下衣食无忧。长辈们笑称我扬起的脸像个初中的孩子。遵从家里的意见,我选择了经济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视角打开,眼里不再只是书本,还有国家、世界的经济动向,我也开始了从稚气到理性的蜕变。
选择压力,彰显价值
如果选择了经济学,就不要幻想疯玩的大学生活了。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欢喜得不得了,终于摆脱了父母的唠叨,得瑟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不要忘记,经济学的专业分数线比较高,能进来的必是大浪淘沙后的强者。当这样一群人在期末考前竞争起来,情况堪比高考,早起晚归,披星戴月。有人会问,大一而已,这么用功地学什么呢?答案是:数学。经济学文理科兼收,在数学水平上很不均等。当面对微积分、线性代数的时候,理科生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至于像我一样的文科生,一边硬啃着公式,一边愤恨地嘀咕:是谁说文科生进了大学就不用学数学了!后来才知道,其实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对于经济学类的学生,在入学初就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因为这是日后学习的基础,很多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看不懂式子和图形,就搞不懂原理。
有了数理的铺垫,在大二就会开始学习初级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也会更深入,中级宏微观、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博弈论等等,大量知识和内容涌进来。
经济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入学之初,我就惊喜地发觉身边很多气质美女,智慧、平静又善良,相处起来关系很是融洽。每次合唱比赛,我们学院总能位列一二(当然,除了艺术学院),优质女声合唱堪比天籁。跟理工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经院女生占比很高,所以从大一到大四,各种联谊会数不胜数。经济学是一门增长智慧的学科,女生来读颇能提升气质。现在已经不是旧社会三纲五常的时代,女性也需要学会经营自己,日后在工作上可以进入银行、企业、投资分析机构,宏观上可以分析国家经济基本面,微观上可以具体到企业运营,就业去向很广泛,穿上小西装成为白领女性一名;在生活中,即便是柴米油盐,也可经营得当,与别人有同样的生活却有不同的心态。
两耳兼闻窗外事
经济学虽然是偏理论的学科,但要求学生开放视野。我们平时不会仅仅伏案学习看书,还必须看各种财经新闻,参加前沿论坛、高级经济学讲座,还要去听经济学年会报告,多半时候都听不懂,然后回头补课专攻,这是迅速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对经济学的同学尤为重要。
经济学专业的学子们可以参加各种校内的社团活动,比如很多与金融机构联名举办的模拟交易大赛、经济案例分析大赛、各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大赛等。很多团队通宵达旦准备参赛材料,在赛场呈现出来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之前自己不懂的种种经济现象、商业活动,现在已经能娓娓道来了,俨然一副商业小精英的模样。此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国内或者出国交流学习,这是很好的机会,不仅能在另外一个学府游赏,还可以学到一些不同的东西,这种锻炼自己的机会还是很宝贵的。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该校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实验班)突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和规范经济学方法的培训,完全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按照国际一流的办学标准设置课程,全面采用被一些大学公认最权威的英文版教材和英文授课模式,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直接和外教交流的能力。
统计学——数据中的探秘之旅
西南交通大学 王夏妮
——“嗨,在大学念的什么专业?”
——“统计学”
——“哦,会计啊,好前途啊!”
——“……不不,是统计学,不是会计学。”
——“哦,统…计…学,那两个也差不多吧,好好学习,以后当个好会计!”
点线结合 篇6
总体说来, 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文知识点分布合理科学, 着重考查了考生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选项设置以实词为主, 虚词为辅, 突出了对词汇语境化考查的特点, 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求考生具有分析判断、辨析取舍及逻辑推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按点·线·面的结合的方法, 结合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点、线、面
(一) 点。从空格所在的句子单独考虑。有些答案, 只要孤立地分析其所在句子的结构、语法, 便能找到正确答案。如:
We cannot go into the house, but I can still walk 46 the rooms in memory.
46.A.across B.through C.along D.past
析:我们不能进入房子, 但我仍可在记忆里穿过房子, walk through“穿过, 走过”, through强调“通过空间”。
I could never have enough of being 49 them.
49.A.between B.with C.near D.behind
析:根据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辨析及生活常识推断, 当年的我和他们待在一起从不觉得厌烦。have enough of“ (对某人或某事) 感到厌烦”, be with sb“与某人一起”。
To be rooted is“to have an origin”.We need 54 origin.
54.A.one B.its C.that D.every
析:根据空前的“have an origin”可知, 用that (origin) 表特指。
(二) 线。从空格所在的前后几个句子考虑。有些空格的答案, 只有连续看懂几个句子后, 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作出判断。如:
We have been driving in fog all morning, but the fog is lifting now.The little seaside villages are 36, one by one.“There is my grandmother’s house, ”I say, 37 across the bay to a shabby old house.
36.A.appearing B.moving C.exposing D.expanding
37.A.referring B.travelling C.pointing D.coming
析:根据前一句the fog is lifting now的语境, 雾lifting (散去) , 于是海滨小村庄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appearing) 在视野中。
根据句内及下文的语境, across the bay (越过海湾) , 说明“我”边指着海湾另一边的破旧的老房子边介绍, There is my grandmother’s house。point to (指向) 也是个固定词组。
Lise was one of the mobile children, 39 from house to house in childhood.She longs for a sense of 40, and so we have come to Nova Scotia where my husband and I were born and where our ancestors 41 for 200 years.
39.A.passed B.raised C.moved D.sent
40.A.home B.duty C.reality D.relief
41.A.built B.lived C.remained D.explored
析:根据前一句可知Lise小时候是个流动儿童 (mobile children) , 还有39空后的from house to house可以判断, Lise童年经常从一个家搬到 (moved) 另一个家, 因此推断Lise渴望家 (home) 的感觉。
联系上文we have come to Nova Scotia where my husband and I were born, 我们知道Nova Scotia是“我”和丈夫出生的地方, 也是祖辈们生活 (lived) 过的地方。
We soon 42 by the house and I tell her what it was like here, the memories 43 back, swift as the tide (潮水) .
42.A.catch up B.pull up C.step down D.come down
43.A.falling B.turning C.rushing D.bringing
析:根据开头We have been driving in fog all morning可知, 我们很快把车停在 (pull up) 房子旁。联系43空后的“swift as the tide”可知, 用rushing (涌现) 最合适, 表示“记忆如潮水般快速涌回脑海”。
Suddenly, I long to walk again in the 44 where I was once so gloriously a child.It still 45 a member of the family, but has not been lived in for a while.
44.A.yard B.village C.room D.house
45.A.adapts to B.appeals to C.belongs to D.occurs to
析:根据42空后by the house, 联系下文go into the house, 可推知“我”想再次在“我”儿时感到自豪的房子 (house) 走一走。从45空后a member of the family可知, 房子和家人构成所属关系, 故用belongs to。
Here, my mother 47 in her bedroom window and wrote in her diary.
47.A.lay B.played C.stood D.sat
析:根据空后wrote in her diary及常识可知, 母亲当时是坐在 (sat) 卧室的窗旁写日记。
I can still see the enthusiastic family 48 into and out of the house.
48.A.marching B.looking C.breaking D.pouring
析:根据上下文可知, 此处仍是描写作者的回忆, 即“我仍然能够回想起当时热情的家人进进出出的情景”, pour into and out of表示“涌进涌出”, 引申为“进进出出”,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拥挤而又热闹的场面。
Lise 50 attentively as I talk and then says, “So this is where I 51 (began) ;where I belong.”
50.A.wonders B.listens C.reacts D.agrees
析:根据后文I talk对应可知Lise在专注地听 (listens) 。
(三) 面。从整个段落、整篇文章考虑。有些答案, 是在“点、线”的基础上, 通过语篇的整体理解、逻辑分析、合理推断方能确定正确答案。如:
I am in Nova Scotia on a pilgrimage (朝圣) with Lise, my granddaughter, seeking roots for her, retracing (追溯) 38 memory for me.
38.A.shared B.short C.fresh D.treasured
析:文章开头提到“我”驱车 (driving) 来到故乡及后文描述“我”对故乡的种种回忆, 可知“我”来故乡追溯过去珍贵 (treasured) 的记忆。
Lise 50 (listens) attentively as I talk and then says, “So thisis where I 51;where I belong.”She has 52 her roots.To know where I come from is one of the great longings of the human 53.
51.A.began B.grew C.studied D.stayed
52.A.deepened B.recognized C.accepted D.found
53.A.heart B.rights C.interest D.behaviors
析:本文讲述了“我”和孙女到故乡的“寻根觅源”之旅, 且文中多次提到roots, house等字眼, 结合38空前seeking roots for her, 故51空强调Lise意识到这里是她生命开始 (began) 的地方, 她终于找到 (found) 了自己的根。从“我”和孙女驱车 (driving) 来到故乡寻根这事, 说明“知道我来自哪”是human heart (人类内心) 的巨大的渴望之一。
Looking backward, we discover what is unique in us;learn the 55 of“I”.We must all go home again-in reality or memory.
55.A.meaning B.expression C.connection D.background
析:纵览全文可知, “我”通过记叙与孙女一起“寻根觅源”的朝圣经历来证明:知道自己是谁, 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而后我们才能领悟自己身上独特的东西, 真正理解“I”这个词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meaning) ”, 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考生存在的问题
(一) 只重视点, 做不到点线面的结合, 缺乏词汇辨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不能做到身临其境, 缺乏对整体文意把握的能力, 只见木不见林。
(三) 做题急躁, 只顾填空, 不管完形, 没能做到“先完意, 后完形”。
三、考生做完形填空题可采用的策略
(一) 通览全文, 把整体。
完形填空的材料虽挖去数个词, 造成信息的中断, 但其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均体现整体性与连贯性原则。从全文看, 大多数题需要逾越句子层次来选择答案, 充分体现了“突出语篇, 强调运用”的命题思想。因此, 考生在做题时要先通览全文、领会大意, 不能停留在局部, 应以整体把握为原则, 答案的选择更多地依赖段落之间、情节之间或更大范围内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二) 研读首尾, 抓主题。
完形填空题首句一般不设题, 这就为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窗口”, 而尾句往往是文章的总结、结论或点睛之笔, 所以抓住开篇启示作用的首句和总结概括性的尾句是必要的, 正确的做法是:重视短文的开首句、结尾句的启示, 展开合理的联想、推断, 在此基础上整合文意, 抓住文章的主题。
(三) 上下联系, 寻信息。
文章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因此, 完形填空中经常会出现前面的信息为后面的空白提供暗示, 而后面的信息有可能是前面空白的答案的情况。这时, 考生切不可死盯住空白不放, 而要上下求索, 瞻前顾后, 借助上下文乃至全文的语境启示, 运用逻辑推理, 寻求正确答案。
(四) 紧扣文意, 辨词义。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考生做完形填空时必须从句子的语境出发, 紧扣文章的中心、上下文的意思, 确定空白处的意思, 选出合乎语境的单词。
(五) 回读检查, 补漏洞。
做完之后, 再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将全文联系起来进行回读, 查看所填单词或短语是否跟语境相符, 是否与逻辑相悖。这样, 通过查漏补缺, 使答案万无一失, 提高得分。
摘要: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总体来说, 着重考查了考生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求考生具有分析判断、辨析取舍及逻辑推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点线面体 篇7
有很多人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知怎么样读, 读时什么都知道, 读后什么都糊涂。几年后, 语感依然差, 作文水平依旧低, 这是为什么?关键是没有找到阅读门径, 阅读到底有什么窍门呢?我认为关键应该抓住四个字:点、线、面、体。
一、明析重点段落
黄河入海曲折弯延。我们在详细观察了每段河流的具体流程之后, 才能对黄河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比较清楚、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同样的道理,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还要对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的解读, 在这基础上才能明白文章所揭示的深刻内涵, 了解作品所蕴涵的独特魅力。要使作品揭示的内涵品味艺术成为一种可能, 首先必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牢牢抓住并予以明析研读。例如, 我们在阅读鲁迅的《鲁迅自传》的时候, 在整体认知了作者一波三折、几起几伏的生活经历后, 抓住求学、讲学这两个重要语段, 通过剖析鲁迅求学时的爱国思想形成及讲学时的辗转反侧, 才能体味出作者在轻描淡写中的艰难历程。经过如上所说的详细研读之后, 我们才能整体把握文中的重点段落, 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才能揭示出来。总之, 通过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重点段落, 从抓关键词句的角度研读重点段落, 从辨析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的角度解剖重点段落, 则明析重点的目标就可实现。
二、明确主线目标
明确主线目标是指在众多的内容中如何确定阅读目标。我们阅读一篇文章, 可供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如这篇文章的主旨如何理解, 结构有何可借鉴之处, 分析表达了什么, 语言有何特色……抓不住阅读的主线, 在阅读中就可能不知所措。脑海中主线分明, 则目的明确, 在阅读时就会有想要阅读的欲望, 会产生阅读冲动, 克服阅读中的种种困难。所以, 我们在阅读之前头脑中应有一个主线目标, 目标明确了, 阅读动力才会随之增大起来。当然, 消遣也可算是一个目标, 但这种目标是低级的、消极的, 难以产生阅读能力, 这也就是有些学生即使读了很多书, 其阅读能力仍然不高、写作水平仍然很低的原因之一, 此乃阅读之大忌。因此, 必须正确把握主线的轨迹。
三、明了全面感知
全面感知即对文章 (段落) 的整体把握。不同文体的文章, 表达方式和性质功能虽有所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比较客观的反映生活, 文章要表达的主旨都比较鲜明。因此, 阅读过程中整体感知很重要。我们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筛选信息, 揣摩语言, 概括要点才能把握文章之意, 整体感知的关键之点就是归纳大意, 了解内涵。是记叙文, 要明白它写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什么主题;是说明文, 要明白所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若是议论文, 则要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能够做到这些, 也就抓住了文章 (段落) 的灵魂。当然, 文学作品具有艺术反映生活的间接性, 文学意蕴也相对隐蔽,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及艺术特征去确定阅读的整体感知。
四、明白个体差异
这里的个体包括两个方面, 即文章和学生。文章有好坏之分, 这需要教师进行健康指导选择;学生有个体差异, 领悟能力不尽相同, 即使同一学生, 也可能因为条件、爱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对文章理解产生偏颇, 更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需要教师用聪慧的头脑去思考;睿智的目光去观察;圣洁的心灵去感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阅读。
点线间对称问题的探究 篇8
关键词:对称点,对称轴,直线,方程
解析几何中的点线间对称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中心对称问题和轴对称问题. 中心对称包括点关于点的对称、直线关于点的对称,轴对称包括点关于线的对称、线关于线的对称. 以上对称问题如何求解,我们探究如下:
1. 点关于点的对称
问题1:求点A(a,b)关于点P(x0,y0)对称的点A'.
分析:运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求得对称点A'的坐标为(2x0- a,2y0- b) .
2. 线关于点的对称
问题2:求直线l:ax + by + c = 0关于点P(x0,y0)对称的直线l'.
分析:直线关于点的对称,主要求解方法是:
方法一:在已知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的方程;
方法二:由图形可知,所求直线l'与已知直线l平行,设直线l'的方程为ax + by + m = 0,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求出关于点P的对称点,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参数m的值,也就得到了直线l'的方程,或者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方程.
3. 点关于线的对称
问题3:求点A(m,n)关于直线l:ax + by + c = 0对称的点A'.
4. 线关于线的对称
问题4:求直线l1:ax + by + c = 0关于直线l:Ax + By + C= 0对称的直线l2.
分析:一般转化成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来解决,有两种情况:1若直线l1与直线l平行,则所求直线l2与它们都平行,可转化成点关于线求对称点,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或运用平行线间的距离问题相等求解;2若直线l1与直线l相交,则所求直线l2必过它们的交点,再求点关于线的对称点,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弄明白以上问题,也就弄清楚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点线间的对称问题,至于特殊情况下的点和直线对称问题,亦可借助于图像求解. 关于其应用,我举以下两个典型案例.
例1一条光线经过点A( 2,3) 射出,遇到直线l: x +y + 1 = 0后被反射,经过点B( 1,1) ,求光线的入射线和反射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评述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例2在直线l: 3x - y - 1 = 0上求一点P,使得
( 1) 点P到A( 4,1) 和B( 3,4) 距离之和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 2) 点P到A( 4,1) 和C( 0,4) 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连接A'C,并延长交直线l于一点,即为所求点P,如图2.
评述恰当地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对解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着眼点线面建设新班级 篇9
一、追求成功与卓越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班级文化一般具有教育和管理两大功能,管理体现出一种规范,教育则体现出一种发展。班级文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密不可分,我们必须视传承与发展学校文化为己任,也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和贯彻学校文化的精神:一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引导学生坚定成功的信心,使他们有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孜孜以求;三是启发学生自我领悟,正确处理态度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督促他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线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对生活实践的体验的要求,而学生只有在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和整个班级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自我展示,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首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建设的主人的观念,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在班集体这个舞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新的自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班主任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班主任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一定要记住:尊重是前提,平等是关键,宽容是粘合剂,诚恳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如,在一次家长会上,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学习潜力大,但吃苦精神差;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但紧迫感不强;有的学生头脑聪明,但经不起诱惑;有的学生学习效率高,但投入时间少等,笔者组织了题为“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一点幸运化为生命前进的动力?”的反思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体会为重点,开展多向交流活动,通过这种群体的、合作的、开放的互动教育方式,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控、自主”的“四自”评价指标,并将此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使之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三、全体学生的阶段发展及终身受益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立足面
三年教育,终身受益,应是教育学生的至高境界。班级文化建设一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等,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去开启、去唤醒、去提升;二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觉悟,是自觉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三要激发学生的动力。人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个人在生活中能够付出多少努力,能够使自己要做的事情达到什么高度,最终是要依靠动力的。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应倾向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成长中不断感受到“自主、超越”的快乐。高二年级则要重点开展人生与理想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高三学生的自律性增强,但思想负担重,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刻不容缓。班主任可提供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逐渐学会处理成长中的困惑、烦恼。
总之,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感悟能力,用现代教育理念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给班集体创设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共生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伊甸园”。
阅读的点线面体 篇10
有很多人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知怎么样读,读时什么都知道,读后什么都糊涂。几年后,语感依然差,作文水平依旧低,这是为什么?关键是没有找到阅读门径,阅读到底有什么窍门呢?我认为关键应该抓住四个字:点、线、面、体。
一、明析重点段落
黄河入海曲折弯延。我们在详细观察了每段河流的具体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比较清楚、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同样的道理,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还要对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的解读,在这基础上才能明白文章所揭示的深刻内涵,了解作品所蕴涵的独特魅力。要使作品揭示的内涵品味艺术成为一种可能,首先必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牢牢抓住并予以明析研读。例如,我们在阅读鲁迅的《鲁迅自传》的时候,在整体认知了作者一波三折、几起几伏的生活经历后,抓住求学、讲学这两个重要语段,通过剖析鲁迅求学时的爱国思想形成及讲学时的辗转反侧,才能体味出作者在轻描淡写中的艰难历程。经过如上所说的详细研读之后,我们才能整体把握文中的重点段落,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才能揭示出来。总之,通过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重点段落,从抓关键词句的角度研读重点段落,从辨析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的角度解剖重点段落,则明析重点的目标就可实现。
二、明确主线目标
明确主线目标是指在众多的内容中如何确定阅读目标。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可供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如这篇文章的主旨如何理解,结构有何可借鉴之处,分析表达了什么,语言有何特色……抓不住阅读的主线,在阅读中就可能不知所措。脑海中主线分明,则目的明确,在阅读时就会有想要阅读的欲望,会产生阅读冲动,克服阅读中的种种困难。所以,我们在阅读之前头脑中应有一个主线目标,目标明确了,阅读动力才会随之增大起来。当然,消遣也可算是一个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低级的、消极的,难以产生阅读能力,这也就是有些学生即使读了很多书,其阅读能力仍然不高、写作水平仍然很低的原因之一,此乃阅读之大忌。因此,必须正确把握主线的轨迹。
三、明了全面感知
全面感知即对文章(段落)的整体把握。不同文体的文章,表达方式和性质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比较客观的反映生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都比较鲜明。因此,阅读过程中整体感知很重要。我们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 才能把握文章之意,整体感知的关键之点就是归纳大意,了解内涵。是记叙文,要明白它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是说明文,要明白所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若是议论文,则要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能够做到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段落)的灵魂。当然,文学作品具有艺术反映生活的间接性,文学意蕴也相对隐蔽,因此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及艺术特征去确定阅读的整体感知。
四、明白个体差异
这里的个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文章和学生。文章有好坏之分,这需要教师进行健康指导选择;学生有个体差异,领悟能力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学生,也可能因为条件、爱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对文章理解产生偏颇,更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用聪慧的头脑去思考;睿智的目光去观察;圣洁的心灵去感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阅读。
【点线结合】推荐阅读:
点线面07-19
点线面07-03
点线面的投影05-13
点线面·黑白灰教案11-16
“点线面”三位一体07-11
《点线之舞》中班美术教案10-26
花卉纹样中的点线面的运用11-04
数学结合07-19
最佳结合10-20
建筑结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