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动物免疫

2024-07-04

乡镇动物免疫(精选9篇)

乡镇动物免疫 篇1

动物免疫注射是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的主要工作之一。本人从事此项工作多年, 发现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实施春秋突击免疫过程中, 问题更为突出, 应引起高度重视。

1 免疫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主要应注意疫苗在运输、保存和使用上的安全问题。

1.1 疫苗运输

口蹄疫禽流感疫苗要求2至8℃以下冷藏, 猪瘟等冻干苗则需0℃以下保存。各种疫苗均要求包装完好, 防止瓶体破裂, 严禁高温和阳光直射。但目前乡镇都是用摩托车直接运送疫苗。在夏天高温天气, 即使在车子配备有冷藏箱或放冰块, 也难以确保疫苗质量。

1.2 疫苗保存

疫苗应保存在合适温度的冰柜或冰箱里, 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差, 冷链设备老化, 集中免疫时不能确保疫苗低温保存, 特别是高温季节, 其保温的疫苗效价会大大降低, 甚至完全失效。

1.3 疫苗的使用

动物免疫以乡镇兽医站指导, 主要由村防员实施免疫注射。在春秋实施免疫时, 村防员往往一次性将疫苗领回3至5天才能完成任务。在无冷藏设施的情况下注射的疫苗效价低或失效。

2 疫苗注射环节应注意事项

2.1 注射器和针头

按要求, 使用前注射器和针头必须强高温煮沸消毒。做到1畜 (猪、牛、羊) 1针头。吸取疫苗的针头要专用, 忌用注射过的针头取疫苗, 但这一要求往往被忽视。

2.2 疫苗的检查

检查外包装是否清洁完好, 瓶盖是否松动, 瓶体是否破损, 疫苗是否破乳或分层, 是否在有效期内。不同厂家, 不同批号的疫苗使用剂量也有所不同。

2.3 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注射前应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了解注意事项。不同厂家, 不同批号的疫苗使用剂量不同。在工作中常常发现有的防治员不看说明书, 只凭个人的经验直接使用, 造成使用剂量不准确。更有甚者错误使用疫苗, 用猪的疫苗注射牛。

2.4 动物的健康检查

看神态查体温, 接种健康畜禽。对于有病的畜禽和瘦、弱畜禽及孕畜严禁注射疫苗。

2.5 注射剂量

目前, 使用的疫苗由政府招标, 中标厂家多。同种疫苗多个厂家均有生产, 使用剂量也有所不同。部分防疫员操作不规范, 有的吸取剂量不足, 有的虽然吸取量足却因打“飞针”而漏失药液。有的防疫员责任心不强, 为完成任务只佩戴耳标填写免疫证, 结果均未达到免疫效果。

2.6 掌握注射方法

吸取疫苗应摇匀, 疫苗瓶口应固定一消毒过的针头, 上覆盖酒精消毒棉球。注射部位用碘酊棉球由内向外环形涂擦消毒。对猪、牛、羊做适当保定。于猪耳根后, 牛肩前的颈部, 羊颈上部肌肉注射, 确保注射到肌肉内, 严禁打“飞针”。

3 免疫反应注意事项

据调查, 生猪注射口蹄疫的免疫反应率达10.5%。其主要症状为减食, 精神较差, 体温升高, 一般维持2d左右即恢复正常。牛反应率仅1%, 症状为精神沉郁, 偏食减食等。羊注射疫苗后的免疫反应率为4.3%左右。

4 讨论与建议

4.1 疫苗的安全性

口蹄疫灭活疫苗从疫苗本身来讲是安全可靠的, 但疫苗在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无冷藏设施或冷藏环境不达要求疫苗质量受到影响, 甚至失效。因此, 疫苗应冷藏运输, 低温贮藏, 实施免疫注射人员应将疫苗保存在冷藏箱内。县级兽医站应配备专用的疫苗冷藏运输车把疫苗配送到乡镇。

4.2 要保证免疫密度

在农村千家万户养畜的情况下, 要确保猪免疫密度达100%, 工作难度是较大的。在村屯进行免疫注射时, 无论专业人员, 村级防疫员往往在未能保定家畜的情况下, 注射疫苗, 打“飞针”现象比较严重。难以保证疫苗注射到畜体内。集中免疫时, 由于部分农户不在家, 其饲养的家畜禽存在未免的情况。为此, 应加强免疫工作的督查, 对注射剂量不足或漏免的要及时补免。同时, 加强农村散养户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

4.3 严格控制免疫反应是免疫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出现免疫反应主要原因:一是带毒感染, 即在防疫前治疗过的病畜, 防疫过程中消毒不严, 又不注意更换针头;二是机体未产生有效免疫力前遇到其他病毒感染;三是动物已处在疫病的潜伏期或已感染患病;四是应激因素, 如长途运输或剧烈运动后立即免疫;五是体质瘦弱或高敏感动物;六是动物免疫前后使用药物, 如驱虫药, 栏舍消毒药等;七是不按规定保存、使用疫苗或使用过期疫苗;八是有的厂家生产的疫苗质量不合格。

4.4 加强疫苗安全性的研究

由于口蹄疫免疫实施过程中免疫反应较大, 导致部分农户拒绝免疫, 为此建议厂家及科研单位一定加强口蹄疫疫苗安全性研究, 特别是疫苗佐剂的筛选更要加强。

4.5 加强基础免疫

农村家禽散养户均未免疫鸡新城疫, 巴氏杆菌, 鸭瘟等。在免疫禽流感疫苗之后, 往往因其疫病发生造成死亡, 农户对此认识不够。

4.6 加强防疫员的培训

乡镇防疫人员, 特别是村级防治员, 文化不高, 技术水平低下, 应加强培训, 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乡镇动物免疫 篇2

一, 背景分析

20XX年,我镇的计划免疫工作处于全县上游水平,连年进入全县前三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由于我镇地处县城,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流动人口的增多 ,势必给我镇计划免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据统计,20XX年我镇常住人口的四苗覆盖率为98.79%,常规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8.88%,糖丸98.72%,百白破98.45%,麻苗98.64%,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8%,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7.15%,开展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的主动监测,全年发现麻疹病人35例,无其它计免相关疾病发生,总之,我镇20XX年工作重点仍然是继续抓好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

二, 目标指标

总目标: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实行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同样管理,使他们与常住儿童有着同样的免疫机会,保证接种质量,抓好接种安全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力争使我镇计划免疫工作在的基础上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1、具体目标,建证,建卡率在98%以上,人册证相符率在98%以上,卡介苗,糖丸,百白破合格接种率及四苗覆盖率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大于95%,四苗及时接种率均大于90%。各苗加强接种率大于90%。

(1)冬春季强化免疫登记率,服苗率均大于98%

(2)每月开展计免接种率调查,每月三个村,每村不少于10名儿童,全年无空白村,以全面了解我镇计免接种工作,

(3)每旬进行未种原因走访分析,全年覆盖所有的村(居),每月分析,每季度汇总并小结。

(4)做好资料、冷链、疫苗等设备的管理工作,

(5)做好薄弱村的调查和转化工作的。

2、具体措施

1。 、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平衡发展,

2。 规范流动儿童管理,全面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确保流动儿童能得到及时的免疫接种,消除免疫空白。

3。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在抓好突击宣传的同时搞好平时宣传,提高宣传频率,保证宣传效果。

4。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培训要注重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方式以每月例会为主,辅以专题培训。

3、全年工作初步安排

a) 每月召开一次村计免医生例会,每旬进行AFP。麻苗,新生儿破伤风等主动监测。

b) 1至2月完成两轮糖丸强化免疫、春节查漏补种工作,并统计总结上报。

c) 3月份完成糖丸四周岁加强工作。

d) 4月份开展4。25宣传活动。

e) 9月份开展凭证入学入托及秋季新生查漏补种工作

f) 12月份第一轮糖丸冬春季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工作。

如何做好动物免疫 篇3

免疫接种的目的就是用人工的方法把有效的疫苗引入动物体内, 让动物产生主动免疫来防止某些特定传染病, 同时通过母源抗体来预防幼畜 (禽) 早期感染。免疫方法有多种, 各有优点, 除注射法外, 尚有滴鼻、刺种、饮水、口服、气雾等方法。目前, 常用的是以下四种方法。

1.1 皮下注射

将针头消毒后在颈部两侧 (猪在耳后) 或股内侧皮下疏松部位, 提起皮肤, 在其基部斜刺入, 将足量药液缓慢注入皮下, 拔出针头后消毒注射部位。

1.2 肌肉注射

将针头消毒后在臀部、颈部、股部 (鸡在胸部) 的肌肉丰满部位, 垂直刺入肌肉内部 (不能刺在皮内或皮下脂肪层, 同时还应避开大的血管和神经) 注入足量药液, 拔出针头后消毒注射部位。

1.3 点眼、滴鼻

常用于雏鸡。用滴管或注射器吸取疫苗, 按规定剂量点眼、滴鼻。

1.4 刺种

常用于体型较大的鸡只。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的皮下, 消毒后用刺种针或灭菌蘸笔尖蘸取疫苗, 按规定剂量刺入皮下。

2 疫苗的选择及使用

2.1 疫苗的选择

疫苗是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品, 由病毒制成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称为疫苗;由细菌制成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称为菌苗。为了称呼方便, 一般把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疫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灭活苗, 是把病毒或细菌灭活后制成的;一类是活毒疫苗或叫弱毒苗 (冻干苗) , 是用毒力较弱、一般不会引起发病的活病毒或活细菌制成。弱毒疫苗按生产过程不同又分为湿苗及冻干苗两种。一般来说, 湿苗的保存时间短, 冻干苗保存时间长。

(1) 疫苗的选购。接种畜禽的疫苗应选购通过GMP验收的生物制品企业, 具有农业部正式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号。在选购时应仔细检查疫苗瓶, 凡苗瓶破裂、无标签、标签字迹不清、瓶盖松动、疫苗中混有杂质、变色、灭活苗和乳层分离、已过期失效、未按规定条件保存的均不得选用。

(2) 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外界环境温度不超过8℃, 疫苗可常规运输, 当超过8℃以上, 需冷藏运输, 可用保温箱或保温瓶加些冰块, 同时避免阳光照射。疫苗选购回来后应及时使用, 若不是马上使用, 可按标签说明妥善保存。通常弱毒活苗须冷冻保存, -15~-20℃保存期会长一些, 灭活苗2~8℃保存, 不得冻结。疫苗在运输及保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由于温度忽高忽低而造成反复冻融, 以免失活或降低效价。

2.2 疫苗的使用

免疫的对象应是体质健康、饲养管理好的动物, 对瘦弱、有慢性病、怀孕前 (后) 期或饲养管理不良的动物不宜接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禁用消毒药及抗细菌病毒药物。饮水免疫前后24 h, 禁止在饮水中加入消毒药物, 进行环境消毒时不要把消毒液喷到料水中。使用菌苗前7 d、后10 d内禁止注射或饲喂任何抗菌药物, 必须使用时, 可在停药后10 d补做免疫一次。使用病毒苗前后1周内不得使用抗病毒药、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 如地塞米松等。在使用疫苗的同时, 可饲喂免疫促进剂, 如左旋咪唑、VA、VC、VE等, 提高免疫效果。

(2) 注意不良反应。从未使用过新型疫苗的地区, 在使用前应在小范围使用, 无异常反应方可在大范围使用。有些疫苗使用后会出现过敏反应, 所以在使用前应备好抗过敏药物, 如肾上腺素等。注射疫苗后可能有少量畜禽出现减食或体温升高的反应, 一般1~2 d即可恢复。怀孕后期的家畜应慎用或不用反应较强的疫苗。

(3) 合理选用稀释液。用于注射的活苗一般配备专用稀释液, 若无稀释液, 可用生理盐水稀释。饮水免疫, 可用蒸馏水或纯净冷水, 最好在饮水中按0.1%浓度加脱脂奶粉, 不能用含有消毒药物 (如漂白粉) 的水, 忌用对微生物活性有危害的容器作饮水免疫。

(4) 紧急免疫接种顺序。当一个地区面临疫病流行时, 可实行紧急免疫接种, 其接种顺序应先从安全区再到受威胁区, 最后到疫区。疫区应先从假定健康畜禽到可疑感染畜禽。

(5) 严格器械及注射部位消毒。注射针头及器械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煮沸法严格消毒, 注射部位宜选用75%酒精或5%碘酊消毒, 每只 (最起码每栏舍) 畜禽更换一个针头, 以防互相感染。吸取疫苗时应使用专用针头, 不得用注射过畜禽的针头吸取疫苗, 以防造成污染。

(6) 疫苗开封或稀释后, 应尽快用完。疫苗临用前应升至常温, 开封或稀释后充分摇匀。灭活苗一般在开封后8~12 h内用完, 最长不超过24 h。活苗稀释后应放在冷暗处, 宜在2 h内用完, 最好不超过4 h。免疫时应注意外界环境温度, 如果是炎热季节可选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操作。

(7) 剩苗瓶等废弃物的处理。对使用过的疫苗空瓶、剩余疫苗及器械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以免余毒扩散, 弱毒返强。

(8) 做好免疫记录。免疫结束后应认真做好免疫记录, 详细注明畜主姓名、免疫时间、畜禽类别、日龄、性别、数量、疫苗名称、产地、批号、用量等内容。

3 免疫失败的原因

3.1 母源抗体的影响

由于种禽各种疫苗的广泛使用, 使雏禽的母源抗体水平有所提高。若接种过早, 当疫苗接种进入雏禽体内时, 会被母源抗体中和, 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力。

3.2 疫苗使用不合理

疫苗保存不当 (特别是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 更是时有发生) ;使用生水稀释疫苗;注射疫苗时一个针头用到底, 既不更换针头, 也不严格消毒;使用过期的疫苗;低浓度稀释疫苗;疫苗注射剂量不足 (如皮下注射时穿透皮肤, 注射时太匆忙, 释放动物太急等) ;不根据畜禽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以及母源抗体情况、环境卫生条件灵活变通, 照搬书本上的免疫程序;使用活菌制剂时, 配合使用抗生素或含有抗生素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3.3 早期感染

接种的动物机体内已潜伏有强毒病原微生物, 或由于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消毒不严引入强毒、病原体。

3.4 应激及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

饥饿、寒冷、过热、拥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从而导致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3.5 血清型差异

有些血清型较多的传染病, 如禽流感、大肠杆菌、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 没有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相对应的血清型, 造成免疫失败。

3.6 超强毒株感染

现已证实某些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超强毒株, 甚至出现了超超强毒株, 如马立克氏病病毒, 另外还有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 从而导致相应疫苗免疫效果减弱。

4 免疫程序的制定

乡镇免疫规划工作计划(精选) 篇4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06〕90号)、《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实施免疫规划工作黄牌警告制度的通知》(黔卫发〔2007〕72号)、《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免疫规划规范管理活动的通知》(黔卫发〔2008〕30号)和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08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卫发〔2008〕20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根据市、县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2012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

一、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及指标要求

1、常规免疫:全年安排12 次接种,每月1日为关坪片接种日。2日为金竹片接日;3日为威箐片接种日;4日为乐民片接种日; 各接种点疫苗由防保组人用冷藏箱当日运送到接种点。村医必须做好每次冷链运转《常规免疫完成情况记录表》,以便进行通知接种。

2、乙肝项目的管理:做好乙肝查漏补种工作,保证补种率≥95%以上;要求各村加强孕产妇摸底,掌握在家出生的新生儿动向,24小时内及时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保证在项目结束后在家分娩的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率≥90%以上,同时,结合新农合政策,动员孕妇住院分娩,提高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率达95%以上。

3、冷链管理:做好冰相、冰柜、冷藏包的维护,建立冷藏包领发登记。

4、卡证管理:6岁以下儿童建卡率≥ 95%,(本地户口儿童出生

后1月内;居住满 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完成建卡建证,卡证吻合率95%,逐月依次填写登记,卡面保持清晰,项目填写完整,正卡由防保组统一保管,副卡由各行政村卫生站登记保存,各村副卡、接种证必须与正卡吻合;接种证的发放作好发放登记。各行政村卫生站防疫员要在月末上交本月本村儿童出生名单,及时上报月龄报表,并及时从正卡转录本村本月儿童接种信息到副卡上。

5、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6

岁以下流动儿童建卡率≥ 95%,五苗单苗接种率≥95%,各村卫生室每年开展2次流动儿童调查及查漏补种活动,开展一次流动人口集聚地儿童接种抽样调查,做好外来流动人口、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工作。

6、定点接种:

(1)继续抓好和完善定点接种,对一年来定点接种质量、接种

率进行认真评估,对定点接种点的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2)对定点接种点设施的投入,配置好相应物资;

(3)加强对定点接种人员的培训,接种要严格按照《计划免疫

接种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操作;

(4)进一步搞好定点接种点的建设,按定点接种点实施规范的要求建立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各延伸接种点逐步按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达到定点实施规范的要求

(5)按定点接种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按时上报接种成果报表。

7、计免资料管理:

对上级印发的文件、计划、通知及各种资料做好收发登记。

掌握如下资料:(1)以村为单位的总人口数、性别构成、0-6

岁儿童数;(2)行政区划及托幼资料;(3)镇村防保网络人员分布;

(4)接种器材帐目登记;(5)各种生物制品的领发登记;(6)每次冷链运转的接种成果报表;(7)疫情疫点调查处理,计免针对疾病的个案登记资料;(8)计免工作计划、文件、通知、总结、检查记录等资料;(9)计免保偿资料;(10)重点生物制品接种资料;(11)指导完成村级卫生室资料。搞好三种图表(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表、免疫规划针对性传染病发病情况、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上墙,继续完成消灭脊灰和各项资料并归档。

8、计免工作的具体指标要求:

(1)建卡率、建证率、卡证符合率95 %;

(2)2011九年出生儿童1月内上卡率达100%;

(3)“五苗”十二月龄接种率 95 %以上,1.5~2岁组加强、3、4、6岁组“三苗”复种率 90 %以上;

(4)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

以上;

(5)疫苗运转过程中必须使用冰排,定点接种延伸点必须在1天内完成接种。

(6)资料上报:各接种点在接种完成后在当天内将接种成果报

表上报卫生院,5日内上报县疾控中心;每次冷链运转结束后上报下一轮疫苗需求计划、疫苗冷链运转报表;每月5、15、25日前上报

AFP旬报表和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监测旬报表;每月5前上报新增目标儿童表;每月上报一次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统计表。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在年初上报,工作总结、免疫规划资料、计免档案于次年1月10日上报。

二、培训、宣传

1、免疫规划培训:在每次运转前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村级卫生

人员6次以上,平时安排专题培训2次以上并作好运转例会记录。

2免疫规划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计免宣传,重点进行计免宣传乙肝疫苗接种,挂横幅、写固定宣传标语、发放宣传画,计免宣传日(4月25日)在街宣传咨询、下发宣传资料。

三、免疫规划督导

1、按照分级督导的原则,防保组对各村免疫规划工作全年督导

4次以上,并作好相应的工作计划,督导后作好督导记录和总结。

2、卫生院在每次运转结束后对各村进行督导,并随机抽查1/

3村接种情况,写好督导总结;半年和年终对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接种经费。

四、监测

(一)、温度监测:做好冰箱、冰柜温度监测,每日监测2次(上

午9时、下午5时),冰箱冷冻室和冷藏室温度分开监测记录。对停电等情况做好相应登记。

(二)、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监测:

1、AFP:全镇卫生人员必须及时报告AFP病例,并协助县疾

控中心采集合格标本,收集病例资料。

2、麻疹、流脑、乙脑:(1)进一步加强卫生院传染病的报告和管理,防止传染病漏报、迟报或不报。对发现的疑似病例,24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告。(2)主动监测:每旬1次对卫生院开展主动监测,同时深入辖区进行主动搜索。

3、传染病疫情暴发:加强对学校、工厂等人群聚居地的传染病监测和主动搜索,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对暴发的传染病疫情进行核实,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五、重点生物制品的接种

具体任务按上级工作计划而定。

乐民镇中心卫生院防保组

乡镇动物免疫 篇5

1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使用疫苗不合理

有的农牧民使用的疫苗不是动物防疫机构提供的, 而是私自采购, 很容易使用失效的疫苗或存放不当失去效价;有的使用疫苗时随意减少剂量或配制浓度不准;有的使用隔夜没有封口的疫苗;有的没有保温设备, 造成疫苗失效。

1.2 免疫程序不合理

不按疫苗说明使用, 各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 有的一次多种疫苗同时使用, 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 还有的注射疫苗后使用抗菌素, 从而引起免疫抗体产生不足, 造成免疫失败。

1.3 免疫操作不规范

注射部位不准, 接种方法、剂量不当, 本应肌注而操作成皮下注射等, 尤其不消毒、打飞针, 导致注射剂量不足;免疫途径不正确, 有的防疫员为了简单省事, 把气雾免疫改成饮水免疫, 把皮下注射改为肌肉注射等。这些不科学的操作方法, 既浪费疫苗, 又使动物机体得不到足够的疫苗, 或剂量不足, 机体产生免疫抗体不足, 有些甚至不产生抗体。另外, 器械和注射部位不进行合理消毒, 注射部位发生感染, 使注射的疫苗不能完全吸收, 达不到免疫效果。注射过程中, 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 (最起码注射后用碘酒棉球对针头消毒) , 很容易造成同群感染。

1.4 动物的个体差异

由于动物个体差异, 免疫应答各不相同, 个别动物出现先天性免疫缺陷, 导致免疫失败。

1.5 动物摄取营养搭配不当

如饲料中缺乏氨基酸、Va、Vc可以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1.6 应免前的临床检查不彻底

对接受免疫的动物不进行临床检查, 有的动物处于发病初期或处于疫病潜伏期, 如果注射疫苗会激发发病, 造成免疫失败。

1.7 农牧民群众防疫意识淡薄

部分群众防疫意识差, 认为免疫不免疫无所谓, 还没有从靠天养畜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抱着侥幸心里, 对防疫工作麻痹大意, 严重影响免疫密度。

1.8 农牧民群众惜售思想严重

尤其纯牧区, 认为牲畜养的多, 表示家庭经济状况好, 但对防疫瞒报牲畜数, 使防疫牲畜底数不清, 造成免疫密度达不到要求。

1.9 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实施动物强制免疫中, 《动物防疫法》没有具体可造作的规定, 对拒绝免疫造成传染病发生或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不进行隔离, 造成疫情扩散。

2 提高免疫质量和效果的综合措施

2.1 加强培训, 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员文化水平低, 缺乏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 平时对免疫工作不认真对待的现状, 举办了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员培训班, 对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指导, 并通过考试合格后吸收为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员, 这样使他们既掌握了免疫知识, 又提高了免疫质量。

2.2 建立动物疫病免疫双轨责任制

市政府与个乡政府签订了动物疫病防疫责任书, 县站与乡站签订了动物疫病防疫责任书。市站建立免疫质量层级督查机制, 按照责任书内容和要求, 适时开展层级督查, 即市站督查各乡 (办) 站, 各乡 (办) 站对所辖区域进行督查, 包村人员对自己防疫包村自查, 对查出不符合免疫要求的限期整改, 对达不到免疫要求的按照责任书进行奖惩。

2.3 建立合理的科学免疫程序

各种动物疫病的免疫必须按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执行, 在动物机体产生免疫抗体有效时间内要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对没有产生免疫抗体或免疫抗体低下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使受免动物长期处于免疫保护状态。2.4加强疫苗保存工作在纯牧区牲畜管理粗放, 还没有摆脱游牧生活, 居住条件差, 存放疫苗条件差, 达不到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疫苗送到马上进行免疫接种, 尽量避免疫苗存放过程中出现问题, 以提高免疫效价。

2.5 认真执行免疫操作规程

首先对应免动物进行临床检查, 确认健康的方可实施免疫。免疫做到部位准确、消毒严格、剂量准确、一畜一针头, 使用疫苗质量合格, 尽量不打飞针, 确保免疫接种有效。

2.6 做好免疫后的观察工作

免疫后观察20min, 并备有抗过敏药物, 以防个别被免疫动物出现过敏反应, 抢救不及时造成损失。

2.7 免疫接种期间禁止用药

接种疫苗是强制性增强动物抗体效价, 疫苗和其它药物不能同时使用, 尤其抗菌素药物, 免疫接种时要注意消毒, 应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干扰, 保证免疫接种有效。

2.8 加强动物防疫发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营造法治氛围,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坚持面向领导、面向有关部门、面向社会、面向农牧民群众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使农牧民执法懂法, 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和支持力度, 为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良好氛围。

摘要:当前农牧村动物防疫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时而发生免疫失败,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免疫的质量和效果, 给动物发生疫病留下了隐患。分析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动物免疫不良反应预防 篇6

进行免疫接种后, 要注意观察被免动物的饮食、精神状况, 并抽查检测体温, 对出现异常的应予登记, 对严重病例应及时进行救治。

1.1 正常反应

指疫苗注射后出现的短时精神不好或食欲稍减的症状, 此类反应一般不作处理, 其多可自行消退。

1.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在反应严重或出现反应的动物数量超过正常比例。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 皮肤出现丘疹, 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 严重的可引起急性死亡。

1.3 合并症

个别动物发生的综合症状, 其反应比较严重, 需及时救治。

1.3.1 血清病

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的一种超敏反应, 多发生于一次性大剂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被免动物注射部位红肿, 体温升高, 有荨麻疹、关节痛等, 对此需精心护理和注射肾上腺素等。

1.3.2 过敏性休克

指个别动物注射疫苗后30 min内出现的不安、呼吸困难、四肢发冷、出汗、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此需立即救治。

1.3.3 全身感染

指活疫苗接种后因动物机体防御机能较差或防御力遭到破坏时发生的全身感染和诱发的潜伏感染, 或因免疫器具消毒不彻底而导致的注射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

1.3.4 变态反应

多为荨麻疹。

2 免疫不良反应的处理

2.1接种后如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应采用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 常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2.2对局部炎症, 应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处理措施;对神经、肌肉、血管损伤的, 应采用理疗、药疗和手术等方法处理。

2.3合并感染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3 不良免疫反应的预防

为减少、避免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保持动物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通风良好;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3.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用适宜毒力或毒株的疫苗。

3.3 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注射部位要选准, 接种操作要规范, 接种剂量要适当。

3.4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凡发病的, 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 体质瘦弱的、幼小的、年老的、怀孕后期的动物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3.5认真检查疫苗的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期, 必要时先进行小群接种, 确认安全后再做大群免疫。

3.6免疫接种前, 避免动物受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刺激。可于免疫前后3~5 d在饮水中添加速溶多维或VC、VE等降低应激反应。

动物免疫反应的应急处置 篇7

1 提前做好不良免疫反应的预防工作

(1)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 在动物食欲或精神不正常及体弱、幼小、怀孕后期的动物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2) 保持圈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通风良好;做好日常消毒。 (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适宜的毒力或毒株的疫苗。 (4)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接种, 剂量要适当。 (5) 免疫接种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动物情绪比较安定时。

2 认真观察动物免疫后的反应

2.1 正常反应

在疫苗注射后3h内出现的精神不好或食欲不振等症状, 一般不用做专门处理, 可自行消退。

2.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有震颤、流涎、流产、皮肤丘疹、注射部位肿块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急性死亡, 需进行及时救治和处理。

3 动物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浅析 篇8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病原的变异

病原本身经常会发生变异,但疫苗在制作、推广、使用上不及其变异。在实际生产中,疫苗免疫接种后,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保护能力。原因之一就是抗原的变异导致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 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使原来针对此病原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不能够有效地杀死抗原,从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的免疫失败,如一些病原的超强毒。

1.2 疫苗本身的问题

1.2.1 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决定畜禽免疫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使用疫苗之前,应进行效价检验。在生产中,疫苗的类型也影响免疫效果,有很多猪瘟是在免疫三联苗后发病的,但改为猪单苗后,便不再发病。

1.2.2 疫苗株(血清型)的选择

由于病原体有多种血清型,因此,选择疫苗时,应包括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否则会引起免疫失败。

1.2.3 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不当

温度过高、密封不严、剧烈震荡和反复冻融等情况均可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一般情况下,疫苗运送时应坚持“苗随冰行,苗完冰未化”的原则,将疫苗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疫苗的保存均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要求,一般冻干苗应放在-10~-20℃的冷冻环境中保存,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有些国家的冻干苗中加入了耐热保护剂,可以放在4~6℃保存;灭活油苗,一般保存温度为2~8℃。不能过热,也不能低于0℃。因此,在购置和使用疫苗时,应注意其贮存温度、生产日期和有效使用期。

1.3 疫苗操作不规范,接种程序不科学

1.3.1 疫苗的稀释不当

免疫接种时,首先应根据疫苗的使用说明,选择好稀释液,不能用冷水代替稀释液或者用甲疫苗的稀释液代替乙疫苗的稀释液。其次,应注意疫苗的正确稀释倍数,配置好的疫苗在使用前要摇匀,并及时用完(1~2 h)。

1.3.2 接种操作不规范

(1)选用的针头不当。如小猪注射使用孔径大的的针头,药液易溢出;免疫大、中猪群使用的针头过短,低于脂肪的厚度,疫苗不能直接进入肌肉层。(2)注射部位不准确。猪的接种部位有皮下、肌肉等,应根据疫苗的说明,选择正确的部位,如给母猪肌肉注射疫苗时,注射针头 (35 mm长) 应按垂直方向注入猪的颈部肌肉。(3)注射部位消毒不当。涂擦的酒精、碘酒过多或使用5%以上的碘酒消毒,也会破坏疫苗,导致免疫失败。(4)注射器械混用。接种前应准备好有关器械,对所有的器械进行彻底清洗、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注射针头要做到仔猪1窝1针,育肥猪1圈l针,种猪l头1针。此外,对大群猪,要做好标记,以防漏免。(5)免疫的剂量不准确。机体接种的剂量不足,常常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使机体不能够获得强的免疫力。一般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免疫剂量越大越好。相反,若剂量过大,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反而消失,出现免疫麻痹情况。(6)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程序不能从教科书上生搬硬套,应根据当地的疫情、本场畜群的免疫状态和饲养管理等实际情况而制定。

1.4 机体的免疫抑制

1.4.1 营养性的免疫抑制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均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降低机体抗体水平,使免疫机能下降。

1.4.2 用药引起的免疫抑制

动物接种疫苗期间,使用了某些药物,如抗菌素(氯霉素)、磺胺类和代谢药(糖皮质激素)等,能抑制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影响免疫效果。因此,在接种前后10 d,应避免给予以上免疫抑制药。

1.4.3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鸡法氏囊炎等,均可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抑制免疫机能。1.4.4毒物或毒素所引起的免疫抑制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菌毒素)、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工业化学物质和农药(杀虫剂)等,可损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免疫抑制。

1.4.5 环境应激因素导致免疫抑制

在养殖生产中,高温或低温、拥挤、断奶、去势、限饲、捕捉、转群和运输等因素,都可引起应激反应,使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1.4.6 寄生虫病影响免疫效果

多种寄生虫(特别是线虫、捻虫、弓形虫、锥虫等)可抑制淋巴组织细胞的功能,使细胞免疫机能降低。

2 应对措施

2.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鸡群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2.2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并了解疫苗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储运方法及储存时间。各种疫苗的储运温度均应符合说明书,严防日晒和高温。氢氧化铝及油乳剂疫苗不能冻结,否则会降低或失去效力,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稀释后更易失效,用冷水降温,亦应在4小时内用完,特别要避免因高温、日晒、冻结、过期等因素导致疫苗失效。凡玻璃瓶有裂纹、瓶塞松动以及制品物理性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时不得使用。选用疫苗时还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并严格按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2.3 预防注射过程中应严格消毒

注射器与针头应洗净,煮沸或高压灭菌。先除去疫苗瓶瓶塞的封口脱腊或铝盖,并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一灭菌的针头插在瓶塞上不拔出,裹以挤干的酒精棉球专供吸液用,绝不能用已给动物注射过的针头吸取。一个注射器不得混用多种疫苗,吸出的疫苗不应再注回疫苗瓶内。注射针头应及时更换,以防交叉感染。

2.4 防止抗生素药物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弱毒菌苗前后10 d内不宜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等抗菌抑菌药物;免疫病毒弱毒疫苗时也应禁止使用可使鸡体产生免疫应答抑制的抗菌抑菌药物,以免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

2.5 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

疫苗操作规程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饮水必须用蒸馏水或冷开水,水中不得有消毒剂、金属离子,可在疫苗溶液中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在疫苗饮水前可适当限水以保证疫苗在1 h内饮完,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气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并保证雾粒直径在50μm左右。点眼、滴鼻免疫,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使误差小于0.01 ml,针头不能太粗,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2.6 认真做好调查,合理安排免疫时间

接种疫苗前应对动物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则应停止接种;若是个别有病,应该剔除、隔离,然后接种健康动物。对可疑有疫病流行的地区,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只做紧急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畜群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

2.7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的发生

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注意通风,勤换垫料,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适当增加蛋氨酸等,确保免疫力。遇到不可避免的应激时,可在接种前后3~5 d内,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电解多维、维生素C、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等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

2.8 搞好饲料监测工作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饲料,定期进行饲料检测,确保饲料及原料中铅、镉、汞、砷等化学物质及黄曲霉毒素含量控制在安全值以内。

强制免疫动物疫苗管理浅析 篇9

1目前强制免疫动物疫苗供应链现状

1.1疫苗运输和储存脱离冷链为节约运输成本, 疫苗供应单位常将疫苗置于冰排泡沫箱中, 委托商业快递公司通过物流传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 易发生冰排融化, 致箱内温度超过预定标准, 降低疫苗效价。此外, 疫苗从生产厂家到养殖场户手上经过的中间环节过多也容易出现疫苗脱离冷链, 造成疫苗质量下降。疫苗出厂后要首先到省级畜牧兽医部门, 再到市、县畜牧兽医部门, 再到乡镇的兽医站, 最后到养殖场户, 这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 中间的环节也较多, 如果没有专业储存疫苗的设备和专业运输车, 很容易造成疫苗效果降低, 一些偏远山区乡镇兽医站连一台冰箱都没有, 疫苗长期暴露在常温环境中, 很容易变质。

1.2企业的疫苗生产供应与养殖场户的需求脱钩我国现有的疫苗供应链中, 下一级的畜牧部门订购疫苗时要经过上一级畜牧部门, 层层上报, 最后由省畜牧部门向企业订购, 也就是说对某种疫苗的需求, 要经过多级的供应链层次, 才会最终到达生产企业。疫苗需求经过多个层次的逐级反馈后易被扭曲, 疫苗生产厂家很难及时得到养殖场户的需求信息, 而养殖场户的需求也很难及时反馈到疫苗厂家。

1.3中间环节过多易造成保管不当疫苗从生产厂家到给畜禽注射, 中间经历了层层环节, 许多因素都会改变疫苗的保存环境, 从而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按规定, 疫苗在运输、保管及使用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在冷链下进行, 但是也不排除有违规操作, 比如防疫员缺乏责任心, 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 随意将疫苗装在塑料袋中拎过来。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的疫苗即便是给畜禽注射也不会产生抗体, 不会起到有效预防疾病的作用。

2人为浪费疫苗现象突出

随着规模养殖比重的不断增加, 为了避免交叉传播某些疫病, 养殖场均配备了自己的防疫技术人员, 多数养殖场的强制免疫是在乡镇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监督下实施的, 但这种监督不可能是全方位的, 场主或本场技术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思想, 反正这些疫苗不要自己掏钱, 要么不注意疫苗的保管, 要么随意加大免疫剂量, 从而造成疫苗浪费、免疫效果不明显和免疫麻痹现象发生。有的养殖场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场方把领回的强制免疫疫苗放在常温下, 而把自己外购的非强制免疫疫苗放在冰箱里保存, 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3疫苗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不到位

厂家在疫苗售后方面做得还很不尽人意, 不能做到疫苗销售到哪里, 技术服务就跟踪到哪里, 做到有效指导养殖者科学、规范、合理使用疫苗, 保证免疫效果。以至于有的养殖场户使用了强制免疫疫苗, 畜禽出现应激反应死亡, 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厂家的技术服务支持, 很容易产生对该厂家疫苗的抵触情绪。虽然通过多年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 群众防疫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强制免疫副反应造成畜禽死亡就不太好办, 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基层防疫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4解决措施

4.1减少供应层次建议在原有供应模式基础上减少供应层次, 以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降低疫苗失效的几率。可以采取厂家直接向养殖场户供应疫苗的模式。有的养殖户希望向农业部指定的企业自由选择购买疫苗再从兽医站开具免疫证明, 凭免疫证明到财政局领取补贴, 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既可互相监督养殖场户, 也不存在少报存栏量, 同时可以促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疫苗生产。

4.2加强疫苗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由于疫苗产品的特殊性, 同时为预防流通过程中监管失效, 减少浪费, 应建立疫苗购销备案制度。疫苗从生产企业出厂后直至被养殖场户接种, 在这些环节中伴随发生的储存、运输中、疫苗的进货来源、品种、规格、数量、有效期等信息也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对这些记录信息妥善保存。购销信息向所属上级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建立分布式数据库, 以便于快速有效地查询、追踪和分析。

4.3由养殖场户适当承担部分疫苗费用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规模养殖特别是养殖小区发展迅猛, 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济实力也日渐强大, 同时养殖场户主动免疫的观念已经普及。可以考虑由养殖场户适当承担一定的疫苗费用, 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减少浪费, 有利于工作开展, 有利于保证免疫的质量。

上一篇:医院出纳工作的重要性下一篇:银杏树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