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效应

2024-09-28

媒体效应(通用12篇)

媒体效应 篇1

近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 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大众媒体所形成的传播机制, 而且对世界的经济、文化、生活、政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赋予了普通大众的时代话语权, 让各个国家、各个阶层、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自身所发出的声音, 在媒体上发表自己对于世界、国家政权、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的想法和意见, 让平民文化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逐渐成为世界话语权的主角。让普通民众的声音在媒体上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让其传播更加富有成果和效益, 让新媒体真正发挥出其强大的传播效应, 这是新媒体传播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学术界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 但是具有代表性的是郭庆光教授的观点: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 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作为新媒体传播研究者,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认识,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如下:新媒体, 以实时数字信号的传播作为技术保障, 通过将传统媒体与最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完美结合, 以群体内广泛传播、及时互动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

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2.1 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途径

传统媒体主要将信息的传播范围控制在小部分上层社会, 让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但是新媒体将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传播也不再至属于上流社会, 新媒体属于草根文化, 开创了分众传播时代。微博、微信等我们日常触手可及的新媒体平台,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世界的中心, 可以将自己的对于生活、重大社会现象、国家政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出传达给自己的朋友、社会媒体、国家领导人;让我们看见世界现在所处的状况, 可以及时了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2.2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制作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接受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新媒体却很好的克服了这一问题, 信息的制作时间由于传播者的第一时间发出, 减少了传播媒体纸质信息制作、印刷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 而且由于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途径, 使得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制作信息, 这也减少了传统媒体要求有专业人员制作的信息的时间。还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门槛低, 只需要一部无线移动终端和互联网, 这也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普通社会成员传播信息的热情。有一句广告词很好的诠释了新媒体传播的这一性质—“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

2.3 信息传播的碎片性和聚合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导致现在的生活压力过大, 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需要不再像以前一样, 通过面包块厚的书籍, 以及长时间的阅读, 这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 由于生活压力大, 使得现代人没有过多、较集中的时间去花费在信息获取上。他们的时间比较分散、零碎。而新媒体信息比较零碎、简短, 这也很好的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信息的需要。而且现代人对于信息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自主化, 不在是被迫接受信息, 而是根据自身的喜欢, 主动的去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 而且并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阅读。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聚合性体现在信息接受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数目庞大的、观点一致的用户人群, 这样可以使得某一观点为人们所了解、接受, 最后可能最为主流观点。

3 新媒体传播的效应

3.1 构建新型社会舆论格局

新媒体时代, 信息开始进入病毒式的传播, 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作用途径, 实现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合二为一, 信息的横向扩张与纵向的分裂。新媒体让普通民众参与到了社会舆论当中, 让普通民众来履行社会媒体的职责, 充分发挥了民间舆论对于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 同时也能更好的反应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态度。现在“自媒体爆料, 然后社会媒体推动, 反逼官方或者责任方对于事件调查表态”的新型社会舆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3.2 扩大了的认识意识形态

新媒体时代, 社会的认识意识形态不在仅由上层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 引入了社会民众的认识意识, 使得事件的认识意识形态不在单一, 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公众不在愿意接受一个被统一化的认识, 而是可以有自己的认识, 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自身认识意识形态的传播, 以便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或者认同。

3.3 社会危机常态化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 让时间消灭了空间, 信息不在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 这也让社会危机不在局限于较小的空间范围, 这就为社会危机的处理带来了较大的问题。“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在今天完全可以实现, 局部问题在新媒体的分裂式传播下, 就可能变成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社会危机频繁发生, 呈现出常态化的局势。

在2013年6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该书在总结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和全面分析了新媒体的传播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中国新媒体必将朝着移动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霞.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及其效应[J].学术园地, 2015 (3) .

[2]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3]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9 (08) .

媒体效应 篇2

?????????????á?????±????????????±?×????????ú???????????????????ú?・?????????á????????・????ü???????????ó?????????÷???????á??????±?????????×÷ ?????????á?????????????????????????á????????????°á?????é???????????????????á?????ì??????????????????????????????・??§???é?????????・????????????? ?????????????á?????????????????????°???????????÷????・??????¨????????????????????????×÷?????????????±?????????????°???°?????????÷?????ì?????°???? ???????ó?????????????ó?á???????????ó?á?é???ú±í???ù???????é???????à????????????????high???????°?ì????????×????ò?í?????????????????ù!

?????????á??????????????!???????????á?????????????????ú?・?????????????????????????????????????????????????????????à???????????÷?????????? ?????ú?????????????§???ò???????????ó??×???????????×????ò?????????????????????ì???????????????????????????????????????????????????í?????????????? ???ì??・?????????????×????????ì?????ò?í???ò??????????“??×÷”?????ó????“?ú?í・?”????????×???????????????“?ì??”???????????????é?????????ù?????? ?¨???é?????????????????????á?????????????????ü??????????——?????±?ò±???????????????!???????ò?í?????ì??・??????????????????????÷?ì???????ú!

????“?????ú?°????×????????ì??????????”???á???????????????????????????????????????????????°?ó??“?????ù??”?ó???????????????á???????????? ???????????????÷????????・????????ò?????ù????????(@?ù????mm)??????????×・??(@??×???????????@???????¤????????@??・???±?)???ò?????????????? ?????á?????????????????????????ü?×?ü??????×??????????¨?????????±????×??????????????????ó???????ú????

???????????á????????“?????§??”????×???????±???

???????????ú???????・?÷±à?ì?°(weibo.com/imzhuwei)??????“???????????????????????÷???????????????????????? ???????????????????????????????????????????????????????????????????????????????????????¤?????????????????à?????????ê?????????????????ê??????±??? ??????±??¤?ù????????????????????±???????????°????÷????・????????à???????????á??????±ê????”

????@?á????????(weibo.com/xzhang)??????・???????“???????????÷??????????????????・??÷?????????????????????? ????????×????ò???ê???×?ú?°???????×??????????V?ì?????????÷???÷????????±?????×??????????????????????????????????????¨?ú??????・?×÷????”

????????????“?±????×??????????é????????????????????ú???????????????????±?ò?????????á???ü???????????????????ó???????????¨???????????????ò??…????????・??à??????×÷?????????????ù??????????×÷???????????????÷?ú???÷??????・??à??・à?×??”

??????????????????・???????????????±??????ü・?±??????¨???????????????à???????????????????????????????¨;??????±????????????ó?????é?????±???? ?????ó?????????¨・??ó???±????????????;???????????ì???????±???????????÷・??§???á???????????±???????°;???????????????±????×????????????á?????????? ?????????±・?????????????????

????°????ù?ù??????????????????????????????!±?????????±??í???á?????????????í??±??í?????ú?・?????????í——????????・????????ó???????????????? ?á?ù???????ó????????????????!?????ü????????????????×é?????????????????????á???????÷???÷?ù?????§??????・¨????????!?ò???????????????????ú???????? ???????ó???????????????????????????¨?????????????????????à???á?????à???????????á??????????×???????・・????????à?±?ò?????????????ò????×????????± ?ò???????????????????????????ù????????×????ú±í????????——????????・¨???????à????・????????á???????à——??????????±é?????á???í?????????????í???ò?? ???±???????????÷±??????????÷°ü??×??ü?à?????í(????????????????・?????????)!?????????????á・??ú?????????????????????????????????????????????×??? ??????°?······

?????????°?????????????????????????ó?????????????????á????????????????????!?????????????í???á????????±í??????——???????????????????????? ??????????????????????????????????×?????????;??????・????í?????÷????????????????????・??é???°?????????±??????????????????????????????;??????×・?ó ??????×・?ó?????????????á???????????????°?????????¨??×????????????????á??±?????????????······

媒体效应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青年教师;深入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42-02

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是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新闻教育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更应该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按照新闻媒体的工作过程来重新序化知识,并将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真正融入课堂[1],专职教师深入媒体一线体验行业需求是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作者参与了“湖北省2012年度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在十堰广播电视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新闻理论永远落后于新闻实践,新闻实践永远落后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新闻从业人员在传播实务领域的创新冲动至关重要。”(庹明生,2012)高校如果要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专职教师必须植根于新闻实践,在此基础上有超越式思考,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适应新闻传播类岗位。作者在十堰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十堰周刊》、社会新闻中心各工作了半年,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对高校教师如何深入企业的经验;并对深入企业之后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后续效应提出了几点见解。

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深入媒体的经验

1.及时转变角色,适应栏目特点。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首先面临角色转型和任务转变的问题。对媒体而言,每个栏目和版块都各具特点,新闻操作方式也有差异,必然会产生一段艰难的磨合期。由于媒体是靠实力和作品说话的行业,作者在十堰广播电视台挂职锻炼时被聘任为总编室副主任,自己主动要求到一线当普通记者和编辑,尽可能体验多种岗位的需求,多出作品。

高校教师要出作品必须做到:(1)研究过刊和以前的节目,了解其风格和新闻操作方式;(2)多与刊物和栏目的负责人沟通,了解自己能为媒体做什么;(3)吃透政府工作报告,了解社会动向,能够参与策划和制作专题。

2.适应媒体工作强度,广交朋友。媒体工作的强度远超过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强度,高校教师深入媒体要适应这种工作特点。不光要积极思考选题、撰写提纲,还要进行风雨无阻的采访工作,通宵达旦地写稿、改稿……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但让媒体工作人员对高校教师产生了信任感。

在媒体中,总编层、中层干部、人事部门领导、记者、编辑、主持人、排版校对人员、后期制作人员、广告员、司机……都可以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培养人才提出有益的见解,同时也能为教师在媒体扎根提供智力支持。作者几乎与各类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打过交道,虚心听取他们对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的建议,获益良多。

二、深入媒体之后应如何改革新闻教育模式

1.新闻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真正的传媒生态。深入媒体可以让教师将新闻理论教材当中的“学”与“术”进行直接观照。譬如,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2]。在新闻实践中作者可以更直观地体验到媒体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完全取决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新闻操作理念,而在实际新闻业务中,讲究真实、客观、平衡、公正、全面则可能只是一种技巧而非原则。学生若想成为媒体行业的合格劳动者,首先要对新闻体制有认知,然后再苦练内功,让文笔能方能圆,镜头能屈能伸。另外,媒体的级别与新闻操作方式也有直接关系,譬如中央级媒体容易做舆论监督类报道,地市级媒体则很难操作。自从我国实行“四级办台”、“三级办报”政策以来,地市级媒体从市场份额、受众构成上来看均处于中国传媒生态的下游,生存发展是主要问题。以十堰广播电视台直属机构《十堰周刊》为例,该刊在选择新闻和策划专题时要不断平衡民意与党性的关系:一部分选题要围绕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做,譬如提倡重商文化,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等等,包括转发领导的讲话精神,为政府充当智囊团,分析成就、不足以及抓手在哪里;另一部分选题要切入百姓生活,打造深度报道,吸引读者,吸引广告商。新闻记者必须面对权力与资本挤压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力量在引导、干扰、左右、阻挠新闻报道?新闻教育者有责任将这些行业真相告知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

2.要有“大传媒产业观”,以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的缺乏是媒体领导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反馈意见。高考第四批录取的学生在基本功和考试能力方面比本科生弱,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新闻教育本身存在短板。高职教育倡导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3],新媒体的产业特点也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门槛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以工作室为平台,将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有益的。譬如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2011年成立了新闻工作室,学生可以依托项目与行业和市场接轨:为校内刊物和实训基地媒体提供内容;在为企事业单位制作网页;为文化传播公司拍摄微电影、艺术照、婚礼现场、课程录像……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好、有才艺的学生养成了播音主持和表演能力。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了职业技能,并形成了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

三、如何发挥青年教师深入媒体的后续效应

为了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市场需求和因材施教的理念,青年教师深入媒体的后续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搜集第一手资料。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高专院校接收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后作出的应变。传统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育偏重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在新媒体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通过两年的学校教育和一年顶岗实习练好基本功?关键在于根据媒体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并落实教学计划。通过与媒体领导交流,作者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了如下观点:(1)文史类通识课程不能忽略,要让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媒体行业需要精讲;(2)技术操作类课程需落实,要加大投入,增加实训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操作;(3)社交礼仪课程需要加强,增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4)重视选修课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分散实习、分向就业。

2.搭建高校与媒体的合作桥梁。新闻专业和媒体的合作不能只是隔空喊话,更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真正将校企合作变成互惠互利的双向合作还没有真正实现,具体到新闻教学层面更需要在业务上的交流,观点上的碰撞以及资源的共享。借助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这个项目,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可以延请媒体行业资深记者和编辑为学生定期开办讲座或授课,让学生了解来自一线的经验;可以协助校方与媒体将实训基地协议和定岗实习细则进一步修订、落实,为今后学生开展校外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媒体的危机报道功能及其扩散效应 篇4

突发环境事故作为灾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既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按照莫菲定律,大多数的事故灾难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由失误产生隐患,由隐患产生苗头,由苗头发展为事故。但如果我们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导致事故的隐患、苗头和征兆,便能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阻止事故的发生。[1]

媒体从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到危机的发生直至结束,媒体始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媒体应该通过充分的信息报道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渤海溢油事件的发生,对当地的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然,这种影响不仅是暂时的,也是长远的。公众渴望知道事件的面貌和进展情况,此时,媒体在事件中成为了公众了解真实情况最重要的信息源。

二.媒体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方利益的角力场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及主管部门、危机责任方、社会大众团体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展开角逐,去解决问题,而媒体由于具有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它的有关事件原委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因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危机事件各方利益的角力场。

三.媒体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双刃剑作用

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媒体往往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双刃剑”作用。[2]

(1)媒体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渤海溢油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大量关注,此时,媒体的控制作用愈发的凸显出来。媒体通过各种传播形式,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传递给民众,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以实现民众与政府的一致行动。

(2)媒体消极阻碍作用。当然,媒体的不实或者夸大报道,忙中出错、忙中添乱,给政府化解危机增加难度,甚至给突发事迹雪上加霜。

危机信息的发布从机制上和逻辑上分析会有利于社会稳定。从机制层面来说,只有灾害信息和其他的危机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社会稳定,而危机信息的及时传播,有利于人们及时发现危机,重视危机,采取措施来消除危机。

从逻辑上来说,发布危机信息也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恐慌,只要政府应对措施有力,舆论引导正确,政府具有足够的公信力,人民就会有更多的信心。[3]

媒介危机报道的功能从以上方面来说具有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知情层面

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与义务。此时媒体信息发布的目的:让公众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让公众了解应急预案,知晓周围环境中的危险源、风险度、预防措施以及自身在处置中的角色。根据新浪网调查,截止2012年1月29日下午4时,有10399人参与该调查。68.3%的调查者认为康菲公司和中海油都应为渤海溢油事故承担责任,同时91.5%的调查者认为渤海溢油事故的责任方应该承担刑责。媒介的危机报道是个人乃至群体在危机发生时应对可能带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在这次的渤海溢油事件中,《中国青年报》在2012年1月1日的《首批29名养殖户请求赔偿两亿多元》一文中指出:“29名养殖户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的海滩从事水产养殖,由于康菲公司漏油污染造成了养殖的海参、车虾大量死亡,同时,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没有向社会公布污染的事实,造成养殖户误将含有油污的海水纳入了养殖池。”对于事故后果的瞒报、谎报,显然给当地的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媒介公开、透明报道有利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反应速度,减少事件危害,降低救治成本,维护社会稳定。”[4]康菲公司对公众隐瞒不报在先,屡屡误导陈述在后,同时一再试图回避承担其造成的生态损害和养殖等经济利益损失。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公众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欠缺对政府部门和决策者的影响力,利益常常被忽视甚至受到侵害。媒介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公众提供平等、直接、公开地直接与责任方协商对话的机会,以保证赔偿方案制定的公平合理。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联合调查组公布,污染海洋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经过行政调解,农业部、中海油、康菲公司以及有关省人民政府就解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赔偿和补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二.社会传播层面

简言之就是引起社会注意,唤起社会救治,增进社会理解,监督社会行为。[1]

渤海溢油事件的本质是人为带来的环境风险向现实转化,这种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它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扭曲所造成的。

媒介在报道此类事件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把目光放在促进事件的解决上。而且应该同时注意社会层面上的巨大的扩散效应。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更要重视教育和培训,最好的战略之一就是使人们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技术支持等,着重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培训教育。而一旦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追踪报道应该在保证公正透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报道的适度,传递权威信息,以避免由于不实报道造成社会混乱和恐慌,使受众掌握突发事件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遭受此次溢油事件带来更大的损失。

三.政府发布层面

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方式应该尽量做到多渠道和多元化,值得强调的是更要确保灾害信息的权威性。为了做到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权威,政府部门在利用媒体发布信息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一下几个方面:事件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等情况;所选媒体发布信息的优势和劣势;目标受众的范围与接受心理。并且,在选择信息的时候,应该牢牢地把握好“受众知晓”和“适当”的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该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5]政府机构在面对新闻媒体的发问时,不应该遮遮掩掩,而要积极大胆媒体。新闻发言人要走到公众视线前,克服以往“不敢说”、“怕说错”的心态,主动作为、勇于担责,及时地表明政府的立场、处置意见以及工作的进展,积极地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使得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其中,政府的新闻发布是实现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信息通常是以新闻的形式公布于众的,官方媒体是发布信息的主要窗口,而与此同时,很多信息的发布则可以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去进行发布。

其实,突发环境事故的背后深层原因,无非就是有关责任人的违规、渎职、管理上的混乱,要么隐藏着腐败要么就是官僚主义在作祟,这些也正是突发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总是显得十分缺乏的原因。今天,新闻媒介在安全责任事故中的报道功能呈现扩散效应,不仅表现在事故结束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和回顾上,而是作为事件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了推动事件解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 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越来越快, 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此次渤海溢油事件之后, 研究公众对信息的饥渴性, 媒体报道的热衷度, 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对于应对这类突发环境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渤海溢油事件,危机报道,媒体

参考文献

[1]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07) .

[2]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 2007 (04) .

[3]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03) .

[4]杨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社会纵横, 2011 (08) -9.

媒体效应 篇5

中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记者舒晶晶)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NBA联盟与球员工会举行的劳资谈判再次宣告破裂之后,NBA季前赛已经全部取消。美国时间本周日成为双方的最后期限,如果劳资之间无法达成新的协议,联盟将取消新赛季赛季常规赛前两周的赛程。NBA停摆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来到中国。

NBA像一个商业帝国,他的停摆势必会影响到一连串人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中国来说,这个蝴蝶效应显现在哪里?

NBA这次劳资谈判在美国当地时间的星期天应该是一个底线了,如果说星期天也就是北京的星期一,双方之间还没有达成一个新的协议的话,那么NBA常规赛很可能会受到影响,有可能取消前两周但也有可能整个赛季都会取消。NAB停摆对中国的影响目前来看现在这个阶段还并不是很明显,未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利的一面在于NBA的比赛减少之后可能一部分球迷会转向来看CBA,对于提高CBA收视率还有上座率都是有帮助的。

自媒体时代下微博的双面效应传播 篇6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效应;传播

[作者简介]刘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微博在其出现和发展的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以其便利和表达碎片化的特性更好地融入了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博友们体会到自媒体的乐趣和自由。但微博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迅速激增的用户数量和持续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显示出来。分析微博在传播过程中的双面效应,对我们正视这一网络新贵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发言的草根性与权威性

1. 平等权:草根化、个性化的传播主体

微博作为自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权威、高高在上的形象不同,其具有草根性和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众媒体的传播空白。微博提供平等沟通的平台,它张扬个性、打破权威、鼓励原创。微博信息发布门槛和成本的降低,使社会话语权下移,显示了平民化的传播特质。微博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激发起平民大众的表达欲望。 “微媒体”为用户提供功能齐全的个人信息操作平台,释放了个人发表、转发和评论的自由,信息传播不再是媒体机构的特权。和其他新媒体相比,微博的使用者拥有更大的话语表达权,他们建构个人的社交社区,编辑内容、关注事件、表达观点,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一份彰显个性的作品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将此称为“全民DIY”。

2. 不平等权: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走向

微博带来了普通民众发言的热情,呈现出草根化的特点,但微博也使信息传播权集中在少数意见领袖手里,他们引导网络舆论走向,造成微博传播的中心化。一种新的舆论生成机制在微博上形成,即先由普通网民微博爆料,微博意见领袖跟进转发及评论,传统媒体紧随其后报道,掀起舆论热潮。

意见领袖存在于二级传播中,他们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通常对信息加以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意见领袖对粉丝的观点、态度或行为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众多粉丝是为了自己的偶像权威而来,倾听变成大多数人最主要的职责,对于信息更多的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相反,拥有众多听众的名人则可以堂而皇之地制造和传播话题、消息,而不必担心无人问津的尴尬。这种不平等的发言权实质源于现实生活中本身不平等的社会阶层。

3. 自媒体特质与权威和草根声音的交织

微博将点对点的交流以碎片化的内容、自主化的传播方式和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加以展现,建构了一个融合自我与社会的自媒体网络。既然是自媒体,也需要把关。能够对自媒体把关的是微博平台供应商和微博客自身。事实上,微博平台供应商是流量和利益的追逐者,对微博存在把关不严的事实。把关的标准仅限于敏感词过滤软件。

微博平台供应商把关宽松,留给广大微博客的是较高网络素养期待。但微博客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不同,对微博的把关尺度也不同。同时,作为能引领舆论走向的意见领袖若把关意识不强,很容易操纵舆论,使得微博产生全体极化现象,微博舆论和主流媒体的舆论会截然不同,造成复杂的舆论场现象。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不管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还是普通微博客,都应该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的话语权[1]。

二、信息的海量与真实性

1. 微博信息的海量覆盖

微博能够兼容多种媒体的传播特性,实现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线性的一对多传播,而微博是一对一、多对多的网状交互式传播。微博对用户要求不高,准入门槛低,交互起来比其他新媒体更加便捷。微博用户有自己的主页,主页是传播的终点,也可能是传播的起点,因为允许其他用户转发和评论,实现多级传播,这样使得同一信息在不同的人群中迅速扩散,信息呈海量覆盖。

2. 微博信息真实性的考量

微博立体化、交互化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从速度到广度都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快速并附以图片、视频等配合文字同步传播,使得不管是传播量还是传播形式都在以无法把控和掌握的情况下迅速膨胀。微博成为一个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沟通平台,各种信息汇聚在一起,其中不乏虚假信息。比起传统的以主流媒体为主要信息传播途径的传播模式,微博信息生产和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网民道德自律的缺乏和求证意识的缺失等,使得微博传播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3. 海量信息需去伪存真

为了在纷扰复杂、谣言杂陈的信息中突出政府权威主流声音,各地政府在民意的簇拥下,纷纷开通微博。微博正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最便捷、最迅速的方式。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更是畅通了政府和民众的交流渠道,防止不实信息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运营商在防止谣言扩散和及时辟谣上也可有所作为。目前,运营商普遍的做法是设立微博辟谣账号。新浪首先设立“微博辟谣”,紧随其后开通的是腾讯、搜狐的“谣言粉碎机”及网易的“微辟谣”。运营商的积极辟谣对还原事情真相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外,民间组织作为第三方辟谣组织存在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民间专业的辟谣微博可以弥补官方信息的不足,对网民获得真实、可靠信息提供参考,对止谣作用效果显著。

三、关注热点与现实暴力

1. 关注热点事件,推动事态传播与发展

微博随时随地可进行传播的天然特性使其在热点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占有特殊优势。一是其发布内容简洁;二是事件本身的经历者或事件现场的目击者都可以通过微博抢先把消息发布出去。相比之下,不管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或是新闻网站媒体,对于新闻消息严格的采编制度和审核发布流程,都使得新闻发布速度落后于微博。热点事件中,由网民客串的记者,在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之前,对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和评论。同时,关注此事的博友们形成微博客圈子,相当于建立一个民间新闻发布平台,影响舆论。因此,中科院出版的《社会蓝皮书》将微博称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2. 微博动员能力强,从网络暴力到现实暴力转化的可能增加

当微博作为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中爆发出令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能量时,副作用却如影随形。微博上那些直接的、和事情发生几乎同步的信息,通过转发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全无法估量和把控,在意图验证真实性之前,也许就已经传播得人尽皆知了。同时,微博强大的动员能力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利用微博组织暴力活动,危害社会安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公式来说明当政治制度还不成熟时,无序的政治参与会导致政治动乱[2]。因此,如果失去控制的参与得不到有效的制约,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倾向不能消除,网络政治参与会演变成现实的行为而导致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政府话语权并不占优势的微博上,亿万网民亿万个声音,难以找到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3. 提高监管技术,制定规范

英国2011年的骚乱,一些年轻人在网站上传播谣言,发布煽动性言论,继而通过微博和Facebook筹划实际行动。这些年轻人用的是智能手机的即时信息服务功能,分享消息,组织活动。手机的加密技术给英国警方掌控骚乱动向带来难度。但当警方摸清新技术的规律后,他们能够用新技术阻止骚乱。从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微博等社交网络对手机的兼容,使暴力从网络走向现实的可能性加大;但此事件也告诉我们,微博并不可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提高监管技术,能够使微博的发展在可控范围内。

我国的网络管理机制和体制还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对于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媒体的管理规范几乎空白。因为微博自身的特质和传播特性,相关部门应尽早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对于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要求,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才是促进微博合理运用和发展的关键。

[1]宋好.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0(12).

[2]塞缪尔·亨廷顿,刘炳章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媒体效应 篇7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通过内源和外源两个渠道实现融资,其中内源融资是指公司从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得到的资金积累和自有资金;外源融资是指公司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筹集到的资金,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媒体曝光后,消费者、经销商、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措施将损害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的公司,媒体监督使被曝光公司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

假设2:相对于没有被媒体曝光的企业,媒体监督使被曝光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内源融资能力受损

由于商业信用本身就是成本为零的融资来源,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商业信用的变动额上,而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影响集中反映在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上升。在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商业信用的丧失,融资成本的上升, 最终必须导致企业价值下降。然而,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其原因何在?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3: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的公司,媒体监督导致被曝光公司的外源融资能力受损、外源融资成本上升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两者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截然不同。国有企业所处行业具有垄断性,经营稳定性高,现金流回收有保证,进而为其偿债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媒体的曝光对其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影响有限。此外,我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模式,使民营企业在我国获得融资的难度远高于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国有企业,媒体监督可能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故提出假设:

假设4:相对于国有企业,同样的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被媒体负面报道的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区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并剔除了金融行业、负债率大于100%及年份不足的样本。有关财务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媒体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通过手工收集完成。为克服离群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Winsorized缩尾处理。

(三)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指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具体指媒体在对公司的新闻报道中采用了质疑、批评和负面评价的语言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借鉴Fang and Peress(2009),本文使用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次数(medial)作为度量媒体监督的变量。由于媒体对企业的监督可能存在Heckman(1979)提出的样本选择偏误(sample selection bias)问题,对媒体监督设置虚拟变量media2,同时采用Heckman两步估计法纠正样本选择偏误问题。

(2)融资成本。本文采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的三项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商业信用的度量指标,来衡量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采用剩余收益GEB模型(Gebhardt et al.,2001;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来计算股权融资成本。具体公式为:Pt=Bt+TV。

其中,Pt为股票配股或增发的价格;若公司当年没有实施股权再融资,则以其上年度的每股收入乘以当年配股市盈率中位数来代替。Bt为第t期的每股净资产,为企业再融资年份经过调整后的期初每股净资产。TV为股权投资的终值。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B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净资产,EPS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收益,DPS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股利。FROEt+i为第t+i期的预测净资产收益率,r为股权融资成本,预测期间为12期(T=12)。由于缺乏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本文沿用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 以及蒋琰(2009)的做法,FROEt+i采用上市公司第t+i期的实际ROE代替。并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长期利润平均化的理论,假设第12期后的ROE一直维持在行业平均ROE水平。在计算行业平均ROE时,采用沪深交易所的行业分类方法,将所有上市公司分成21类行业,以2000年至2011年同行业所有公司的ROE为基数来进行计算。债务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活动所取得的资金。采用利息总支出与长短期债务总额平均值的比值作为度量债务融资成本的指标(蒋琰,2009)。

注:括号内为t值,*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首先根据Almeida et al.,(2004)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模型检验融资约束假说。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cash表示现金及有价证券的变动,CF为现金流量。CF的系数α1是现金-现金流的敏感度,代表融资约束,融资约束越大,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就越大。两个模型的CF和media的交叉乘积变量为关键变量,代表媒体监督对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如果该交叉乘积变量的系数α3显著为正,说明媒体负面报道越多,相关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其次,采用模型(3)对相关公司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及其对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大外源融资途径的影响差异。

从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两方面检验媒体监督对相关公司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时,Finance cost为mpk和CF。从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这三个融资途径考察媒体监督对相关公司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时,Finance cost为Ctrade、Clend和r。Control variable为控制变量,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相关文献进行选择。 由于公司融资的难易程度直接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故将股票筹资额和贷款额作为控制变量,以准确反映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媒体监督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最后,采用模型(1)和(2) 考察媒体监督的融资约束效应是否受相关公司的产权性质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看出,media的均值为0.572,最小值为0.000,最大值为33.000, 可见,媒体报道往往具有集聚性,对相关的被曝光公司形成很大的压力,从而造成重大影响。按是否曾遭受媒体曝光将企业分为两组: 曾被媒体曝光的企业和未被媒体曝光的企业。曾被媒体曝光的企业的CF均值为-0.051,显著低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CF均值0.055。 曾被媒体曝光企业的tobin均值为1.523,显著低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tobin均值1.572。两类企业在△cash、exped和△NWC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平均水平而言,曾被媒体曝光企业的现金流趋紧,资本支出降低,成长受到抑制。曾被曝光企业的Clend和r的均值都显著高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平均水平,可见媒体监督给企业获取外部资金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模型(1)、(2)和(3),并同时控制年度效应。

(1)全样本的媒体监督效果分析。首先运用全部样本,分析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3)。无论是采用FE还是Heckman两步法进行估计,FE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交叉乘积变量FE*media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媒体的负面报道损害了相关公司的形象及声誉,容易造成投资者怀疑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往往倾向于采取谨慎措施且索要更高的风险溢酬,从而显著地降低其融资能力,产生融资约束效应,故假设1成立。此外,媒体通过影响被曝光公司的声誉及形象,引致投资者的相应行动,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Heckman两步估计法中,控制了样本选择偏误后,控制变量size的系数由固定效应模型下的不显著变为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小,就越容易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这是由于小规模的企业多为民营或高科技企业,其无形资产比重通常较高导致贷款抵押价值较低,并且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银行对小规模公司有着明显的信贷歧视。 tobin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成长机会越多,未来可能的投资支出也越多,企业在遭受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必须增加其现金持有量为未来投资做准备。exped的系数显著为负,与Almeida et al.(2004)的预期相吻合,企业增加资本支出时,将减少所持有的现金。Almeida et al.(2004)认为当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可能被作为现金的替代物用于支付时,△NWC与△sd的系数应当为负;当企业将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作为现金持有时,△NWC与△sd的系数应当为正。 △NWC与△sd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表明企业将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作为现金持有,而不是用于现金支付。

注:括号内为t值,W值表示Wald X2值。*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2)媒体监督对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在控制年度效应的基础上,以mpk和CF作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度量指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对模型(3)进行估计,用于检验假设2,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ρσ 皆显著,说明样本存在样本选择偏误。无论是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还是对企业内源融资能力采用不同的度量指标,表(4)中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媒体监督向产品市场传递了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信息,损害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使得消费者、经营商、监管机构和竞争者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而采用了一系列不利于被曝光企业的行动,从而导致被曝光企业经营收入下降,经营现金流趋紧,陷入经营困境。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迫切需要融通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从而产生相应的融资需求。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所得到的size、tl和state的系数虽然显著,但是符号有所不一致,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样本选择偏误所导致,纠正样本选择偏误后,可得到与现实观察相一致的结论。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能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经营现金流。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后,提高负债率,充足的债务资金支持了经营业务的开展和经营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资产总额,CF作为经营现金流与总资产的比值出现下降也不足为奇了。tan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固定资产净额要求较高,说明资本金的投入要求较高,从某种程度来说易于形成规模经济,还可建立防止新公司进入的行业壁垒;存货净额要求较高,有助于减轻对供应商的依赖,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进货成本。这两方面都有助于现有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收入和经营现金流。

(3)媒体监督对企业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类融资成本的影响,其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观察媒体监督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由于商业信用本身是成本为零的融资方式,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影响反映在商业信用的变动额上。在商业信用融资方式上,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Heckman两步法,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媒体监督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及声誉,使供应商出于对被曝光企业还款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怀疑,进而倾向于采取停止提供商业信用、催收货款等谨慎性措施,这导致了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难度显著增大。接着观察媒体监督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虽然固定效应模型中媒体对债务融资成本并不显著,但Heckman两步法中media的系数为0.493,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媒体监督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对企业的信任度,倾向于缩小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率甚至终止贷款和回收本金等,这导致企业遭受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甚至难以通过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最后观察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中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媒体的负面报道传递到金融市场,使得证监会倾向于对企业的融资资格审核更严格谨慎;此外,理性的投资者善于透过媒体的表面信息分析媒体报道背后隐藏的信息和真相,考虑我国新闻自由度偏低的现实情况后,往往会认为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进而倾向于向有股权融资需求的相关企业索要更高的风险溢酬,这都导致了被曝光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难度增大,股权融资成本上升。可见,假设3成立。通过比较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中media的系数大小,可以发现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影响最小为商业信用融资。其原因可能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和防范信息风险的能力都超过股东。

(4)企业产权性质对媒体监督效果的影响。媒体监督对国有和民营这两类企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不管采用不同的模型,还是不同的估计方法,CF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可见相对于企业不断变化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来说,资金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 使我国企业普遍遭受融资约束问题。同时也可发现民营企业的CF系数都显著大于国有企业的CF系数,可见民营企业比国营企业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CF与media的交叉乘积变量的系数都显著,由系数的大小可知,媒体监督对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产生融资约束作用,但相比于国有控股企业,媒体监督对民营控股企业中的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更大。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国有企业,同样的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假设4成立。

(三)稳健性检验为增强上述结果的稳健性,进行如下检验:(1)采用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因变量重新进行检验。(2)分别将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金数”与总资产的比值,以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工程物资3项增加数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作为资本支出的定义,重新进行估计。(3)采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规模指标重新进行检验。(4)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重新进行估计。以上结果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三、结论

本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媒体监督能显著地增强相关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其原因在于媒体监督损害了被曝光公司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企业为度过当前的经营困境而迫切需要从外部获取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从而增加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监督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导致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受损,外源融资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了对被曝光企业的融资供给。通过细分外源融资方式,发现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最后是商业信用融资。从不同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看,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作用高于国有企业。新闻媒体作为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激活了市场惩戒机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被曝光企业产生了融资约束效应,这有助于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性。

摘要: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考察了媒体监督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动。结果 表明,媒体监督通过声誉机制显著削弱被曝光公司的内外源融资能力,增大其融资成本,产生融资约束效应。通过细分外源融资方式,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最后是商业信用融资。相比于国有企业,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更强的融资约束作用。

浅谈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课堂效应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多媒体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地理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 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寓“乐”于教,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 思维主动活跃,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 因此,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 当学生一进入教室, 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 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 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新颖。又如, 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 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 犹如身临其境, 乐而忘返。就这样,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 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 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 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 重点不突出, 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 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 既加大了课堂密度, 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 在《台湾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 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 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 可制作成复合投影片, 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 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 这样, 既有利于教师重点讲解, 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 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 在讲解时一一显示, 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 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 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联系的, 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变“静”为动, 活跃气氛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 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 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 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在课堂上较为被动,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 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 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 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 制作了多个动画, 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 都变成了动画显示, 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一动画, 先把画面做成水平岩层, 在力的作用下, 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 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 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 背斜成山”, 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 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 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 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 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 即“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 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 使学生印象深刻, 经久不忘。

此外, 很多自制的课件里, 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 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 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 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 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 雨祖宗, 五月在南岭, 六月在江淮, 七八向北去, 入黄进辽松, 九月回江南, 十月去无踪”。这样, 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避“远”就近, 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 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 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里, 倘若适当插入视频影像, 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 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 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 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 对提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媒体效应 篇9

关键词:新闻媒体,放大器效应,行为策略

新闻媒体在社会中主要扮演两个角色, 一个是社会事件的宣传者, 为群众及各界实施知情权打通渠道, 另一个是利益群体的维护者, 为某些群体的利益而疾呼奔走, 捍卫这些群体的权益与权利。这两种身份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一种是置身事外的超脱者, 一种是置身事内的偏向者, 但两者又统一于新闻媒体本身, 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此, 协调好这两种身份成为新闻媒体获得良好传播效应的关键。

一、新闻媒体的两种放大器效应

新闻媒体的两种不同身份, 主要取决于其放大器所接受的信号是来自利益相关者还是事件自身, 放大器信号接收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放大效果:

1. 利益维护的放大效应

所谓利益, 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的利益、危机组织的利益、政府及社会管理者的利益和新闻媒体自身的利益①, 这些利益群体都会成为公共事件中新闻媒体偏向的对象, 这些利益的群体既有契合之处, 也有冲突之处, 新闻媒体在其中所起到的放大器作用就是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信号集中起来, 突出放大某一种利益信号, 而缩小或压制其他信号的发出, 从而起到维护利益的效果。如果对公共事件的真相没有调查清楚之前, 放大任何一方的利益呼声都会有失偏颇。

社会公众利益自然是新闻媒体首先需要考虑维护的一方, 群众是任何公共事件中最为庞大的利益群体, 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但在某些情况下, 真理往往并不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 例如, 2008 年发生的“蛆桔事件”②, 此次事件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手机短信, 以网络为信号发出点, 少数人在接收了缺乏验证性的信息之后, 将“广元橘子上发现蛆装病虫”的消息, 以短信的形式告知亲朋, 一传十十传百, 导致“三人成虎”局面的出现。在这个事件中, 社会公众自然是利益维护的主体, 但网络媒体在发出此信息时就存在这种偏向性, 忽视对事实的调查, 导致真相淹没在群众的传播之中。

在对事件真相无知的情况下, 对危机组织的维护, 往往会消弱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反馈, 这种放大相应无疑会对公众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害, 而且还存在扩大危机, 加大危机损害的可能, 例如, 河南汝州矿难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就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在某些公共事件中, 出于一些社会管理部门的要求, 新闻媒体往往会封杀任何有关危机的信息, 例如, 2010年福建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在发生初期, 新闻媒体便采取了噤声的措施, 这不仅没有使事件遮盖过去, 反而加剧了事态的恶化, 使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及媒体自身的形象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而媒体自身的利益, 在当下信息发达的时代往往是其最先考量的利益因素, 新闻界激烈的竞争使得多数媒体都拼尽全力立足, 这其中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博取大众眼球, 关注度高, 新闻媒体的竞争力相应地也就强大起来, 这方面的例子在当下的新闻界很多, 例如, 2007 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中《纸做的包子》一期, 就是电视台记者为制作栏目而制造的新闻, 这种为博取关注而炒作新闻的事件, 不仅会造成群众的恐慌, 而且也会极大地损害新闻媒体自身的形象。

利益的偏颇违背事实原则, 不仅会引发利益相对方的指责与批判,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而这种公信力一旦损害, 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

2. 公正主持的放大效应

新闻媒体对事件的公正主持, 是对新闻媒体两种身份的融合与协调, 是舆论宣传者与导向者的结合, 也是对上述放大效应的递进与升华, 这种放大效应的产生, 源于对接收信号的过滤、验证与筛选, 让最符合事实真相的信号扩散开去, 因此, 这种放大效应发出信号可能会是一个, 也可能会是多个, 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在此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新闻媒体的作用则是适时地协调各方的声音, 让事件在公正的主持下得到解决, 这也是新闻媒体应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危机事件中, 新闻媒体的这种放大效应的发挥尤为重要。在这种恶化速度极快的新闻事件中, 群众的情绪最易被激化、被带动, 从而引发事件的高关注度, 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媒体既需要发挥使社会各界明确事态、共同采取行动的作用, 也要发挥控制事态恶化趋势的作用, 使危机系数的发展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而这种双向作用的发挥就需要新闻媒体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 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事实真相进行验证, 以最公正的态度维持事态的平衡, 这不仅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同时也能使新闻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得到巩固和提升, 在这方面较好的例证就是发生在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 在对这件事件的持续报道中, 新闻媒体大都以公正的态度出席, 没有大肆的渲染激发公众的愤怒, 也没有极力压制信息以维护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而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动下, 实时地公布产品检验结果, 向社会公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呼吁社会帮助受害婴儿及家庭, 这种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不仅使违法企业得到相应的惩治, 也使立法部门及食品安全部门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缺陷, 并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 社会群众也在此次事件中获得经验教训, 由此可见, 有验证、有过滤的放大效应, 是构建良好新闻媒体形象的关键。

二、新闻媒体现状及应采取的行为策略

对于新闻媒体的长远发展来说, 采取公正主持的放大效应固然是最佳选择, 也是最符合人道主义的选择, 但在当下竞争激烈、信息泛滥的新闻市场中, 这种报道方式却缺少应有的关注度, 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 媒体的报道逐渐趋向于对事件的盲目放大, 媒体的多元化使新闻传播权分散, 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权也得到空前的增强, 他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浏览多家信息, 也可以自主发布信息, 这种情况下, 新闻媒体的放大效应便受到多方的干扰, 与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导向的顺序正好相反, 在新兴媒体的传播中, 公众大群体的呼声与利益往往成为新闻媒体的舆论向导③。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 当下的新闻媒体需要作出正确、合适的行为选择, 以保证不受各方舆论的干扰, 保持公正的传播态度, 其有效的行为策略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 兼顾利益相关者与公正原则

新闻媒体应在追求事实的原则之上有所偏向, 对危机事件中的真正受害者给予相应维护, 在公正的基础上, 表现出一定的正义性及人道主义, 避免盲目维护利益相关者, 使真正的利益受害者的损失更加严重, 而利益破坏者却逍遥法外, 秉承公正、正义的原则尽量减少危机事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

2. 传统的新闻媒体要与新兴媒体形成制衡

新兴媒体的报道往往具备良好的时效性及传播力, 但新闻的可靠性及考证性却较弱, 因此, 传统的新闻媒体可在新兴媒体的弱点上找到突破点, 以最有力的证据、事实说话, 为公众提供最有根据的报道, 也可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将最准确的信息及时地发布给公众, 以减少盲目传播所引发的事态危机。因此, 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媒体是可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由此形成两者的制衡模式。

在当下信息发达的时代, 新闻媒体有很长远的发展道路, 只有寻找到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力的传播方式, 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而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正义性无疑是新闻媒体发展的最佳选择。

注释

1 白寅, 余俊.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放大器效应及行为选择[J].中南大学学报, 2011, 04:182-186.

2 马原.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风险放大效应研究[J]声屏世界, 2009, 11:51-52.

媒体效应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对策

1. 什么是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

首先, “蝴蝶效应”理论来源于一只生存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蝴蝶, 这只“伟大而又渺小”的蝴蝶, 只要扇动几下翅膀, 就可以引发一场龙卷风。听起来不可思议, 其实是因为蝴蝶扇动的翅膀导致其周围气流发生了变化, 微弱气流聚集引发更大气流的运动, 最终导致一场龙卷风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被我们注意的一件小事、一张图片、哪怕是一句话, 都有可能在最后引发一场信息大风暴, 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当下。

作为科技发展和传媒发展的成果, 新媒体是所有数字化媒体的综合体, 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等。这样一个大范围、高速度的传播环境, 给了“蝴蝶效应”强大的环境基础。

2.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原因分析

2.1 新媒体传播的联动性特点 (1)

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新媒体形式丰富、覆盖率高, 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越来越广。原本一件不为人所知的小事也可能会因为网络传播的优越性成为新闻头条、微博热搜, 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媒体中的各种传播媒介充当了具有“煽动性”的蝴蝶, 凭借它强大的互动性, 一传十、十传百, 一层一层地将一条新闻“推”上了舆论焦点。

2.2 新媒体传播中网民的“先锋者”作用

网民越来越多地成为网络新媒体的“先锋者”。网民不再仅仅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消费者, 而是主动在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体。网民关注新闻的同时, 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 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传播新闻。在这个过程中, 网民担任了新闻的“加工者”。网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 对新闻进行了可能带有个人偏向性色彩的“选择性接受”, 并在转发、评论的过程中加以输出, 以此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后知网民的观点。网民文化程度、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信息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偏离事实。

3.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3.1 信息爆炸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

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信息爆炸, 没有人或者机构组织可以在其中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信息增长速度飞快的同时, 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也得到了难以制止的发展机会。为了博取受众的注意力, 许多新闻工作者甘当“新闻制造者”, 编造虚假信息混乱视听, 以此牟取利益或者达到不法目的。

3.2 网络暴力 (2) 应运而生, “人肉搜索”式惨剧频频上演

新媒体网络的虚拟性、相对自由性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网民随意发言, 或者偏激或者盲目责骂,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暴力的产生。在微博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经过查证的消息被有心之人放上网络, 不明所以的网民断章取义, 仅仅从博主的一面之词就开始“义愤填膺”, 并在评论、转发中大肆发表自己“偏颇”的言论, 使得新闻的当事人在没有任何辩解机会的前提之下成为众矢之的。网络暴力深刻影响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4. 应对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对策

4.1 依托政府支持, 加强新媒体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新媒体发展的同时, 法律法规建设应当跟上步伐。加快建设健全新媒体网络立法, 完善网络监督与举报制度。政府应当负起责任, 保护网民的隐私和权利, 同时严厉制裁网络暴力、网络违法行为。只有依托政府支持, 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 对网络传播进行有效、强制性的监管, 才能保证互联网健康发展。

4.2 依靠广大受众进行新媒体传播的监督控制

单靠政府进行强制性的规定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蝴蝶效应”产生的地方在民间, 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提高民众分辨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并且在受众中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平台, 发挥广大民众的知识力量, 对网络信息进行真假审核, 以此从源头上将虚假信息扼杀在摇篮里, 减少甚至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4.3 政府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目前, 网络新媒体舆论导向发展混乱, “人人可以控制舆论” (3) 的现象亟待解决。就如何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这个问题来说, 把握舆论主动权, 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将“非主流”的新媒体网络, 带向“主流”的、“主旋律”的, 才能使新媒体在传播界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4.4 新媒体传播者——媒体人提高职业操守, 坚守职业道德

“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 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 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 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 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 作为新媒体最主要的传播者, 媒体人应当坚守职业操守, 在利益和胁迫面前都要坚持原则, 不卑不亢。撰写新闻时, 一定要站在新闻传播者的立场上, 进行客观、负责的新闻评论, 促进真、善、美的信息的传播, 拒绝假、大、空。

4.5 积极进行“亡羊补牢”, 弥补错误并尽量不再犯

“亡羊补牢”的故事谁都懂, 只不过运用在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中自有一番道理。总体来说, “蝴蝶效应”是难以遏制的并且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展, 一旦类似“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抢盐风波等事件发生,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弥补损失, 并总结经验, 以期将来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能有“前车之鉴”。就如何弥补这个问题, 政府、媒体工作者、网民受众等都应该有自己的作为, 做到政府能正确引导、媒体人能忠于原则、普通民众能分辨真假。三方各司其职, 各出其力, 才能让新媒体这个大转盘自由、有秩序地转动, 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 2015, 01:54

[2]石莹.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7:211-212

[3]丁杨.论新媒体传播途中“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8:80

[4]桂全宝.微博传播的“蝴蝶效应”及舆情引导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5]王一行.微博传播中“蝴蝶效应”的形成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媒体效应 篇11

关键词:教育;教学;媒体;能力;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45-01

我们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邓小平,曾经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也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早已被教育重视和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打开了一片天地。特别是幻灯、录音早已进入课堂,而且得到普及。

目前,随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电视、投影、录相又逐渐步入课堂,更有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效应。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活动图像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集成处理、加工、编辑、存储和展示。它不仅向学习者传递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在交互过程中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自觉的学习。它使得过去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关系,较难建立起的时空关系得到一个比较到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现象极其相似的二维、三维动画和声音,以及对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虚拟,使学习者很方便地走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同时,能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作为一名经历过初中和小学两个教学阶段的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有感触:充分发挥电教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应,是提高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着重从听说训练课和阅读教学课两种课型中的个人教学实践经历,谈一下对多媒体技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所起作用的把握和理解。

一、听说训练课

在听说训练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面体技术,可以通过使学生共享文字、图象、语音、画面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能力的形成。这样,就达到了真正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小学六年级,有一道听说训练题,要求学生说说上学放学路上发现的变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我在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要像小记者一样用录相录下来,或用照相机拍下来。然后,我再把它输入电脑。以便到时让大家边听介绍边欣赏。

这样,大家兴趣很高,乐于观察,乐于拍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使教学取得最佳效应,避免了以前部分学生说话无话可说的现象。

在课堂训练听说能力时,随时出示图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不仅全面实现视听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达到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效应。

二、阅读教学课

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使学生共享文字、图象、音乐等,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激发学生兴趣,较好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能力的形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课本中的第二十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就是其中的一篇。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的这一个目的,我打算重点抓住每一段所突出表现的内容方面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了有关西沙群岛的海岸、海面、珊瑚、鱼类、贝壳、鸟类等图片,摄制(通过网络截取)了海面情状、水下珊瑚、海中鱼虾、海滩贝壳、岛上小鸟等众多的影视片段。

在教学中,我适时通过有关搜集到的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分辨课文中哪些是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感觉到的。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每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共享文字、音像,调动学生各感官参与学习,品赏情境,使学生较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媒体效应 篇12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一个教育方法问题, 充分加强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今后一个阶段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对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效应,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困境

1教育观念落后陈旧

现代教育学把教育定性为服务性行为, 所有的教学只不过是教育机构服务于教育对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教育对象在各种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影响下最终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师的教学工作应当是服务学生学习和内化相关的学科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但在古典文学实际教学中, 很多授课老师仍然持固有观念, 认为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 只要授课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理顺讲透彻, 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和按时完成作业,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受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灌输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下, 极易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古典文学课程基础知识都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下, 其德育效应更是无从谈起。

2授课方法单一死板

适当、正确的方法是顺利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毛泽东同志曾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形象比喻, 生动而又深刻地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的重要性。授课方法单一、死板是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相对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而言, 古典文学作品呈现形式大都以文言文出现, 形成于先秦时期的文言文虽然行文简练、严密简洁, 但因年代久远, 句子佶屈聱牙、词语生僻古奥, 识读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单一死板的授课方法用在现代白话文的解读上都困难重重, 用来诠释文言文形式的古典文学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针对选修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科目学生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呆板、单一。

3内容阐释缺乏生动形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授课中所编选的大都是名家名作, 这些文学作品内在的美感需要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 并从视、听角度全方位感受。鉴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对于古典文学许多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华部分, 单一的讲授方法根本无法做到恰到好处的诠释。尽管当前已有很多教师在授课中运用了多媒体设备, 但从调查中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 也只是简单把教学文字从黑板上转移到了多媒体的白板上, 用鼠标代替粉笔, 并没有充分发掘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难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觉疲劳问题。利用现代文学的教学和传授方式, 缺乏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段, 直接影响了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也扼杀了中国古典文学本身所蕴含的德育魅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典文学教学的德育效应

1强化视听效果, 加强德育熏陶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利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方式相对于单一的视觉或听觉方式在记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所做的关于视觉、听觉以及视听结合对记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在单词记忆方面, 视听结合方式记忆内容高于单纯视觉记忆约九个百分点。作为声音和图像双重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技术,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 其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在计算机控制下结合文字、声音、影像、动画和图形等多种类型信息来强化视听效果。

中国古典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既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教育典型, 又有朴素的亲情、友情、爱情观, 还有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积极态度等。多样化的古典文学题材以其博大深远的思想内容为青年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但基于其在现实教学中的困境, 德育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课堂视听效果, 可以在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 对青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针对两个班级分别用传统讲授法和多媒体技术授课方式讲授《孝经》“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等前六章, 一周后调查学生对讲课内容的记忆程度如下:传统教学方式班级能完整记忆出六个模块内容的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16.7%, 能回忆出所涉及到的《大雅·文王》、《大雅·烝民》、《甫刑》、《小雅·小旻》、《小雅·小宛》四篇文章其中三篇以上的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23.3%, 能识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等核心词句并知晓含义的学生占班级总人数的6.7%, 多媒体技术授课方式班级相对应的数字分别为23.3%、30%、13.3%。从百分比数据能够看出, 利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古典文学作品《孝经》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德育亲情教育。

针对多媒体设备显示PPT背景的选择问题上, 有83.4%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希望老师的PPT背景能和所授内容相关。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内含的审美元素可以发挥隐性的德育功能, 学生借助视觉接触到的“中国风”元素, 可以欣赏作品的艺术形象、品味作品表达的意蕴, 更容易接受审美基础上的知识传递,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

2提供硬件条件, 增进德育领悟

从理解、识记和领悟的角度来看, 讲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 单纯的文字在表达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尤其是表达思想感情方面。鉴于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加入表达者的肢体语言后, 往往能呈现出多种意思,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效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的音、像设备等硬件条件, 创新情景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可以有效增进德育效果。把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艺术作品改编成类似影视剧的直观艺术作品更能传导真实意境, 让学生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改编成话剧或情景剧, 并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角色扮演中领悟作品的德育元素,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德育观。

在讲解《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二》时, 若只是把原文“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 以勇力博虎闻。晏子进而趋, 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此危国之器也, 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 搏之恐不得, 剌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勀敌之人也, 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三子何不詈功而食桃?’……皆反其桃, 挈领而死。”简单译成白话文故事, 德育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可以引导学生编成话剧, 实现情景再现:先是利用小故事呈现三勇士在日常生活中的骄横无礼, 甚至对晏子不够尊敬的故事前提, 再是晏子的思考、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晏子计谋利用两个桃子除去三位勇士, 最后是实施现场的复杂细节。同时把故事的汉画像石拓片用图像媒体呈现出来, 加入一定的背景音效, 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尽快进入故事意境。

在情景展示和内容讲解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要主导讨论方向, 既要让学生自由发言, 又要达到进行德育的目的, 除了让学生意识到谋士晏子的机智和谋略,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的骄狂导致的非议和祸败, 更应该让学生领悟和认识到三位勇士的舍生取义、君子风度等高贵的人格精神, 进而内化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

3发挥综合优势, 突出德育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多种媒体组合或硬件和软件组合优势的发挥, 更深层次上, 它在处理文本、图像和声音以及动画、图形和视频等媒体信息时, 采用的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模式, 在逻辑上把多种媒体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能够发挥综合优势的具有交互性的庞大系统。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综合优势, 能够有效突出课程教学的德育效果。

对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都不是很丰富的青年大学生, 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色彩鲜明的画面、具体可感的或欢快或低沉或哀怨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效果, 营造出一个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多维度的信息发送模式, 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进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以讲授《木兰辞》为例,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综合优势, 在课堂上投影出一系列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木兰停下织机叹息以及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购买作战用品的画面, 辅以低沉略带伤感的音乐背景, 能够让学生尽快入境会意, 换位思考来认识花木兰替父分忧的优秀品格, 从而实现德育的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多维方式呈现花木兰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场面, 则可以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让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运用多媒体提升古典文学教学德育效应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无中生有、重内轻外”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重视文字的简洁凝练, 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学习者在学习时必须高度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意向进行大胆的想象和阐释, 感受言外和韵外潜在的信息, 尤其是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古典文学作品的特点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欣赏作品时运用发散性思维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 运用多媒体提升古典文学教学德育效应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2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技术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 始终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目的,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并不能包揽全场。再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也不能代替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和内涵, 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和文学素养更是无可替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则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任课教师要关注多媒体承载过大信息量对师生课堂主体地位、师生课堂交流互动的削弱效应;关注动画、图片和声音等教学手段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 对思维、想象力的限制, 防止学生“重外轻内”, 只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而忽略其艺术内涵, 影响作品德育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傅琛.论古典诗词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1) :66-67.

上一篇:可持续建筑设计思路下一篇:土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