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策略

2024-08-26

对等策略(共12篇)

对等策略 篇1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商务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商务信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一种功能性文本,其语言、文体、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无法很好地指导商务信函翻译,实现商务信函的目标。因此,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探究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1964年,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首次提出“动态对等”概念,认为“动态对等”是追求翻译过程中从语义和文体上都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969年,奈达进一步阐释,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为消除对“动态”表达的误解,同时也为了强调“功能”这个概念,1993年,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追求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形式很可能掩藏原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为准确再现原语文化,译者应坚持原语和目的语功能上的对等,如果因此语义和形式发生了冲突,译者应优先选择语义对等,或通过“创译”的方法表达原文语义及文化。

二、商务英语信函特点

为有效且快速传达信息,现代商务信函力求简洁明了,免去无意义的套话和寒暄。在用词方面,商务英语信函大多使用正式词汇,力求简洁朴素,准确具体;在用句方面,强调用句严谨完整,委婉礼貌,较多使用礼貌用语。另外,商务文本有规范的写作格式,商务信函通常由信头、日期、收件人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和写信人签名七部分组成。固定的格式既是文本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在商务场合表达尊重。

商务英语信函传递信息、促进商业合作的功能十分明显。译者应把原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作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核心标准,避免译文与原文效果差异,达到信息对等传递。商务信函翻译对对等性的要求与功能对等理论思想吻合,即最大程度实现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

三、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1.语义对等。商业信函是贸易往来中的重要凭证,无论是产品数量、产品特点还是运输方式等信息都不能产生误解,因此译文言语措辞必须准确传达原意,这要求译者了解行业专业知识,使译文达到交际效果。

商务信函中常出现和日常生活语义不同的专业词汇,如“bank balance”不能译为“银行平衡”,而应译为“银行余额”,“make an offer”不是“提供建议”而是商业术语“发盘”,“negotiate”不能译为“磋商”,而应译为“译付”。因此译者切不能想当然将专业术语当作日常用语翻译。

2.情感对等。为达到商务合作的目的,商务英语信函一般遵循礼貌原则,表现为得体、夸赞、慷慨、一致、谦虚、同情等情感。这些情感既表明了商务合作中一方的态度,也影响另一方做出判断和决定,因此翻译必须准确传达原文想要表现的情感。如“We shall be obliged if you would send us your catalogs”译为“贵方如能惠寄产品目录,我方将不胜感激”,原句中通过虚拟语气“shall”和“would”的使用来表现礼貌和请求,同时使用了较为正式的感谢用语“obliged”,因此翻译时应采用书面的礼貌用语“贵方”“惠寄”“不胜感激”以达到情感对等的效果。

3.风格语境对等。商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因此翻译应满足商务活动的语境特征。商务信函语言简洁风格干练,在译文中我们应该保留这种风格。商务英语的简洁性体现在信函中多用缩略语,如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到岸价,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B/C(Bills for Collection)托收汇票等,译者在翻译时可对约定俗成的词汇采取不译的策略。

商务信函中常使用简单句和简单复合句以便更清晰的表达。如:“Thank you for sending us your references so promptly.Replies from the references are highly satisfactory.The merchandise is on its way to you,as requested.”译为:“感谢贵方及时提供了担保人。贵方担保人答复令人非常满意。按要求,贵方所订货物正在运输途中。”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奈达(Nida,E.A.),泰伯(Taber.C.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4.12.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

[5]魏征.国际商务英文信函翻译初探[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9.

[6]周敏.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26).

[7]张钊.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5.(11).

对等策略 篇2

对等网络的基本概念

在一个对等网络里,没有专门的服务,计算机之间也没有级别之分。所有的计算机都是平等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作为它自己的服务器,并且在网络上没有负责管理整个网络的网络管理员。各个用户自己决定在网络上共享他或她计算机上的哪些数据和不共享哪些数据。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当作一个独立系统使用。这和客户/服务器结构不同,因为在客户/服务器结构里,一些计算机被指定用于为其它计算机提供服务。

优点和准则

对等网络对以下场景而言是一个好的网络结构选择:

用户数不超过10个。所有用户都位于一个物理位置,并且他们各自管理他们的共享资源。用户们希望共享文件和打印机。

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各个用户都是各自计算机的管理员,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数据安全性。使用方便性的需求优先于自定义需求。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也不需要另外的计算机或者软件。已经具有一个操作系统,所要做的仅仅是把它们配置为对等网络。

从这里开始

在将现存网络升级到对等网络或者实施一个新的对等网络之前,首先得弄清你的公司都有哪些方面的需要和要求,然后准备好相应的各种硬件和软件。一些最平常的项目列示如下:

硬件

个人计算机或者工作站。

网络接口卡。

电缆。

一个集线器。这是你将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个集中接口。要确保集线器有足够多的接口。

软件

至少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有Windows2000专业版。防病毒软件(推荐使用)

外设

一台或多台打印机(推荐)

备份盘(推荐)

规划对等网络

1.规划网络布置

将集线器放置在一个离公司里所有的计算机都比较近并且靠近电源的地方。要确保所有的电缆都不能通过走道,并且电缆要足够长,以插到集线器接口上。使用集线器的一个首要好处是,当某条电缆或者某台计算机出故障时,仅仅连接这条电缆的计算机和出故障的计算机会受到影响,而网络上的其它计算机不会受到影响。有很多种类型的集线器可供选择。选择哪种类型取决于网络的类型和使用的电缆类型。

2.设置硬件

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最普通的办法是在每台计算机上插上一块网络接口卡(NIC),

通常网卡插在计算机主板上的一个插槽里。通过网卡,网络上的计算机彼此之间就可以进行通信。把网卡安装到计算机上,然后用电缆把网卡连接到集线器。另一个连接网络的办法是将电缆插到每台计算机的并口或者串口上。在某些计算机上,你还可以通过红外通信接口(使用红外光束而不是电缆来进行通信)连接计算机。但是,红外通信接口连接仅仅适用于连接两台计算机的情况。

一旦插好网卡,并且打开了计算机,计算机的即插即用将自动检查到新的硬件--网卡。如果计算机提示你提供和网卡相关的驱动程序,那么请按照屏幕上的提示一步步完成驱动程序的安装。尽管Windows2000支持即插即用并且和大多数网卡兼容,但是仍然有一些网卡和即插即用不兼容。对于Windows2000支持的网卡列表,请参考硬件兼容性列表。此外,很多网卡生产商将相关的软件和网卡一起提供,或者在它们的网站上有相关的升级软件。

3.配置网络连接和网络软件

当Windows安装网卡的时候,下列网络项目也被缺省地进行了安装和配置:

Microsoft网络用户

Microsoft网络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协议

TCP/IP协议

最后一个项目--TCP/IP协议,被广泛用于访问Internet,并且是对等网络推荐使用的协议。在缺省情况下,TCP/IP协议自动在安装过程中对你的网络进行配置。要了解关于Internet拨号或者小型商务的更多信息,请参看Internet连接共享上的文章。

Windows2000还创建一个局域网连接,或称LAN连接,它可以在网络和拨号连接文件夹下找到。每次你启动你的计算机的时候,Windows2000会检测到网卡,并自动启动LAN连接。

4.配置工作组

Windows2000提供了一个工作组模型,它可以把使用对等网络的计算机组成各个工作组。这种分组方法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找到网络上的其它计算机。在安装网络软件的过程中,计算机会提示你为你的计算机确定名字、工作组和网络密码。你必需为每台计算机起一个彼此不同的计算机名,然后把计算机加入工作组,以便其它用户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它。计算机名在其它用户浏览整个网络时显示出来。要确保为每台计算机起一个相同的工作组名,否则系统将无法认出网络里的所有计算机成员。

5.启用文件和打印共享

对等策略 篇3

【关键词】功能对等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引导下,我国正逐步加强对外的沟通联系,“走出去”成为我国当今重要的外交策略之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政治类文体出现在翻译领域,政治文本的翻译质量对于我国政治宣传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本文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从句子层面浅谈相关的翻译认识和方法。

二、功能表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所谓的“功能的对等”其实指的就是译入语和源语言之间在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语言形式。这里奈达所讲的功能对等主要强调两种语言之间词汇、句法、篇章、文体的对等,并且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的心理感受作为判断是否对等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可以与源语言读者产生相类似的理解体验。尤金·奈达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读者的地位,把读者的理解和读者所处的语言环境作为翻译的重要参考标准。这就促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意语言表达的地道、流畅、自然以及语言风格的对等重现,避免翻译中的生译、硬译。

三、政治文本句法层面的翻译技巧

1.添加主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大量无主语的句子结构,这在汉语政治文本表达中经常出现。如果直译过去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住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根据上下文语境添加主语,补充意义,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

(1)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

分析:在这句话中主语缺失明显,根据上下我们可知这里缺少的主语意义可用“我们”来代替,这里需要将其添加进译文,实现文本衔接表达的流畅和意义的补充。

We have continued to give the central stage in reform to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ing more powers to lower-level governments and to society in general while improving regulation.

2.被动语态转换。英语中被动语态用的比较多,而汉语则主动语态用的比较多。“汉语中虽然也会用到被动语态,但相比之下,要小的多,许多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在汉语中是用无主句或判断句等句式来表示的。”因此在政治题材文本的汉英翻译过程中遇到判断句或者无主语句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考虑两种语言语态相互转换的问题,这样就更能实现文本在句法和表达习惯上语言功能的对等,最终更贴合译入语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实现意义的传达。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分析:这句话属于汉语中的无主语句子,在这里可以添加主语或处理成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相对较为简洁客观且能更好的突出所強调的主题、避免句子头重脚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这里处理成被动语态更好。

Progress was made in developing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3.调整语序。英语是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汉语是非屈折语(non-inflectional language),“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鉴于英汉语言这些差异,我们有必要对语句结构进行拆分、重组、移位。

(3)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

分析:该句并不长,但直译过去并不符合英文的语法行文习惯,也不能很好地向译入语读者传达语义,为了译入语读者更好的理解,需要将语序进行拆分重组。

Local governments must completely let go of powers that should be delegated to the market or society, and properly exercise the power of review over all items that have been delegated to them by higher-level governments.

4.词语转换。在政治类文本中会出现大量相同或意义相近的词语重复。从英语句法和语法层面上讲,这种重复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将重复的词语进行灵活转换,或用不同的近义词替换或省略重复的词语。

(4)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

分析:在这句话中“发展”一词出现了两次,在翻译时候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

In China, we will put great weight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wind power, photovoltaic power, and biomass energy, work actively to develop hydropower, stress safety in developing nuclear power, and exploit and utilize shale gas and coal seam gas.

四、结语

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译入语读者作为翻译的中心,一切翻译都要建立在意义传达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处理诸如政府工作报告之类的政治文本之时,我们一定要摆脱汉语具体语言形式的束缚,综合考虑读者所处的文化、语言,思维环境,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实现源语言意义的传达。

参考文献:

非结构化对等网中的片断复制策略 篇4

关键词:片段副本,非结构化对等网,热点问题,片段副本阈值,宿主复制

1、引言

没有任何辅助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的结构特点决定了非结构化对等网络搜索只能依靠邻居节点之间的转发来进行。为了提高搜索效率,通常采用基于信息的搜索模式。但是由于存在的热点问题,而复制机制[1]无疑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法宝。它能够提高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访问性能,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消除热点性能瓶颈,均衡负载等作用。

PeerRank[2]算法是采取自适应复制机制、索引缓存机制的一种信息搜索算法。APS(Adaptive Probabilistic Searh)[3]根据有效转发查询的次数赋予节点相应权值,作为转发查询消息的依据。但APS不能适应热点变化,不适合与资源访问频率不均的大规模P2P系统。文献[4]研究了在大规模系统中的PRACTI复制策略。文献[5]研究了在数据网格中的完整和片断式的选择和检索。

现有的在非结构化对等网中采取的复制策略中对文件副本的存储都是对整个文件来操作的,本文分析了这样的副本复制会产生的问题,提出通过采用片断复制的方法来解决,同时对机制的原理和算法的实现加以描述,最后给出实验分析结果。

2、复制策略

2.1 方案

解决复制的问题关键主要是需要解决复制点选取,副本存放位置和副本存放的大小空间的问题。复制点选取,由于非结构化对等网节点之间的松散结构,因此目前的研究是根据某资源被请求的比率来决定此资源备份的数目,即资源请求比率相关的备份策略[5],包括均衡分配、成比例分配和平方根分配三种方式。Cohen还证明按平方根分配和均衡分配的两种方式混合产生的资源分布下进行盲目搜索完成请求需要访问用户的数目最少。但由于每个资源的请求比率难以正确估计使用。因此本文采用成比例复制[5]。文件副本的存放位置,主要有宿主复制,按路径复制和随机复制。为了简便起见,使用宿主复制。主要解决副本存放的大小问题。

2.2 采用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文件较大的问题

第一:数据可能非常大,或者是对数据的索引非常大,由于移动内容或者是索引对带宽和存储的请求可能不能被响应。例如,一个数字图书馆,每个都包含多个G或者是T字节的数据。整个文本的搜索可以通过使用逆向的索引来完成,但是这样的索引可能会同它的内容本身一样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内容或是索引的复制都会对网络的链接造成负担,如果在一个存储受限的对等节点中可能会引起问题。

第二:如果在系统中较大文件的更新将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

为了节省存储空间,有必要在副本中删除某些没有用的或者是不必要的内容,这样就会生成一个片段副本(Fragmented Replica)。

3、片断复制策略

原始文件(original file)根据宿主复制策略将它们的副本存储在请求的节点上。由于每一个节点的需要和应用的不同,不是所有的文件内容都需要进行本地缓存。因此,能够通过使用片段复制去节省大量的本地存储空间和带宽。对于一个数据集来说,一个片段副本包括数据内容的部分拷贝。例如,这些碎片副本可以是一个用户所指定的video或者是音乐的一部分。

采用片断复制策略时需要清楚该片断副本在原文件中的起始位置,以备以后进行搜索时能清楚它在原文件中的位置;同该片断副本相匹配的字符串,搜索时用来适用;存储空间的管理,即如何对存储空间中较小的片断副本进行删除,合并。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描述。

3.1 数据结构

在复制策略中会有一个存储本地副本的信息表LRIT(local replica information table),用来存储副本的信息。C/F,FO和FRS是加入到本地复制信息表LRIT中的三个新的字段。其中的M S(M a t c h String)信息表示片段/完整信息的匹配串。C/F表明复制是一个完整的或是部分的,比如用1表示该文件是片断,而0表示该文件是完整的,单独的一位就可以来表示。它能够帮助节点去从合适的节点中下载数据。F O象征着文件的前偏移量(Front Offset),用来表明片段副本是从文件的哪个位置开始的。FRS(Fragmented Replica Size)代表着片段复制大小。下图是本地复制信息表中的信息。

3.2 采用分割技术进行搜索过程

当某个节点只关心某个文件的一部分时,在本地采用分割技术将文件分割,将分割后需要的文件片断信息存储在本地复制信息表中,包括将C/F标志位设为1,存储MS、FO和FRS信息。当一个节点请求具有某个匹配信息的资源时(String),中间转发的节点通过搜索策略进行搜索,不管它是一个完整的或是一个片段,它都会查找本地复制信息表(LRIT),检查其中是否有本地副本信息,如果有,将会将信息标识符LNx返回。如果存储在本地的片段副本不能满足请求,它会采用基于概率的非结构化对等网搜索策略将消息转发给邻居节点。比如最终返回给请求节点的信息有(MS1,LN1),(MS1,LN2)…和(MS1,LNi)。它会顺序的查找返回的LLNs需要的片段副本。在信息被完整的收回之后,可以开始并行的下载。流程图如图2所示。

3.3 本地复制信息表的管理

通常对本地文件的管理都所采用LRU或者是LFU复制策略进行管理。一个文件或者是文件片断可能被存储在多于一个的不同节点中。为了节省存储空间,一些存储空间会删除副本内容不必要的信息。然后,通知本地节点LNs(local node)去更新本地副本信息和本地目录信息。当片断大小的值小于某个指定值时,就需要将该片断删除,那么此时称该值为片段副本阈值(Fragmented Replica Threshold,F R T)。

3.4 片断的重建

对存储空间的管理,当有相同匹配信息的文件时,低于某个阈值之后就可以将片段进行重建,比如当某个电影出现10分钟的,还有和该10分钟相关联的同样的片段的5分钟,那么此时就可以将这两个片段进行重建。设置当片段小于某个值时就可以进行合并,比如在存储空间中有两个文件。如果文件的匹配串相同,而且片段副本大小也相同,当FRS(A)<FRT时,那么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则可以将A,B的信息在本地复制信息表中只保存一项记录。此时的FO=FO(A),

则可以将B,A的信息在本地复制信息表中只保存一项记录。此时的FO=FO(B),

(3)不存在上述的情况,为了存储空间的管理,则直接将A的信息删除掉。

4、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来分析比较片段复制和完整复制算法的性能,数据复制算法基于Random walks上,网络拓扑采用随机图。测试平台为P4微机(CPU为P4 2.2GHz,内存为512MB)。实验主要验证采用完整复制和片断复制算法的时间开销。

通常考虑复制策略的性能主要有存储开销、带宽开销和时间开销。

(1)存储开销:复制算法中,关于数据D的存储开销为数据大小与副本数目的乘积,即S T=R D,其中R为数据D的副本数目。因此在副本数据R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数据分割复制策略存储开销S T要小于完整的复制策略。

(2)带宽开销:复制算法的带宽开销包括读访问的带宽开销和写访问的带宽开销。复制算法的读访问带宽开销为数据大小,即WTr=D。复制算法的写访问带宽开销为数据大小与副本数目的乘积,即WTw=RD,其中R为数据D的副本数目。

(3)时间开销:用Tc表示数据查找时间,Ts表示传输文件的时间。时间的开销为T=Tc+Ts。在本实验中节点数和数据量为100,每次实验中请求查找的数据的大小不一样,存储的数据空间的大小分别是50MB,100MB,500MB和1GB。片断副本的产生分布是随机的(大约是存储空间的20%~50%)。如图3所示,明显具有副本策略的搜索算法的性能要好于完整副本的性能。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很明显的,因为在具有片断复制的策略中,有时存储的只是部分文件,在相同的查找数据时间Tc情况下,传输部分文件的时间Ts要小于整个文件的传输时间。

5、结论

本文中通过引入片断复制的概念解决存储空间占用大而带来的问题,给出了片断复制策略的描述。最后通过实验分析了复制算法同完整复制的开销比较。将来可以在片断副本的更新和维护进一步做一些工作。

参考文献

[1]Q.Lv,P.Cao,E.Cohen,et al.Search and Replication in Unstructured Peer-to-peer Networks.Proceedings of the16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omputing,New York,2002:84-95

[2]冯国富,毛莺池,陆桑璐.PeerRank:一种无结构P2P资源发现策略.软件学报.2006,17(5):1098-1106

[3]D.Tsoumakos,N.Roussopoulos.Adaptive Probabilistic Search(APS)for Peer-to-Peer Networks.Technical Report CS-TR-4451,Maryland,2003:1-5

[4]Dahlin M,Gao L,Nayate A,Venkataramani A,Yalagandula P,Zheng J.PRACTI replication for large-scale systems.Technical Report,TR-04-28,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4

[5]Ruay Shiung Chang,Po-Hung Chen:Complete and fragmented replica selection and retrieval in Data Grids.Future Generation Comp.Syst.23(4):536-546(2007)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篇5

专业论文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摘 要:英文商务信函有着的自身文体特点,同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诸多差异,使得信函的翻译较难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等值。拟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体对等”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信函英汉翻译的文体对等。

关键词:商务信函;功能对等;文体对等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68-0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过程,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的再现或重新表达。自有翻译实践以来,翻译的标准问题就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抑或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的“三原则”,虽有相异之处,但都认为“忠实”应是各类翻译实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如何实现忠实?忠实于原文内容?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还是两者兼顾?这些都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商务信函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原则。

功能对等

为使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必注重文字表面的机械地逐字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曾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可见,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因此,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后者注重的是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而前者则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信息的传递形式转移到读者的反应,即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奈达看来,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对比,而应以两种语言读者的反应为判断依据。

事实上,奈达的“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本文拟从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出发,探讨其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的实现方式。

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

商务信函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和交流手段,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操作中,所有的商务信函都是重要的事实依据,信函内容涉及买卖双方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具体事宜,因而,当产生贸易纠纷时,商务信函可以为解决贸易纠纷提供判断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信函的准确而恰当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英文商务信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都需要遵循7C原则,即:correctness(正确)、concreteness(具体)、completeness(完整)、clearness(清晰)、conciseness(简洁)、courtesy(礼貌)及consideration(体谅)。正是由于这些原则,英文商务信函词汇含义准确、表意性强,所涉及的信息翔实具体、清晰、完整。此外,从表达方式来看,文字简洁有力、重点突出,往往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完整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礼貌,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

翻译策略和技巧

在翻译商务信函时,译者首先要准确把原文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再运用译语恰当地重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当原语的语言形式和译语的相近时,可直接按原文的结构表达出来。如:

例1.Please find enclosed the check for USD 2,000,000 and inform us the receipt.译文:随函附上200万美元的支票,敬请收悉后告知我方。

原文短短的一个祈使句,包含了两层意思:随函附寄200万美元的支票一张,此外,要求对方收到后给予告知。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礼貌和效率兼具。翻译时,译文和原文基本上一样简洁,形式上也和原文基本一致。

然而,由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征以及中英文在句法上的诸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差异,在翻译信函语句时,并不总能做到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并不总能使译文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有时,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同样简洁、清晰、礼貌,需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对原语词汇的词性、句子形式或语态进行调整。正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在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该仅仅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而应该对比译文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获得一样的反应,同样,商务信函的翻译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equivalence)。

3.1 译文与原文间的词性转换

在用词方面,英文中名词的出现频率更高,一个语句里往往包含好几个名词结构,而中文则偏向于使用用动词,一个语句里甚至包括好几个谓语动词,句子依然通顺,没有任何逻辑或语法毛病。如:

例2.We are exporters of the above goods,having a history of forty years in this line.译文:我方出口以上货物,从事这一行业已有40年之久了。

这句话用于商务信函中的公司业务介绍。如果把它译为“我方是以上商品的出口商„„”,则不如译为“我方出口以上商品„„”简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就自然涉及单词“exporters”的词性转换,即由原语的名词转译成译语的动词。这样,虽然形式上不同于原文,但在阅读效果上却和原文一致,更加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3.2 句式转换

商务信函中,一方经常需要向另一方提出某种请求,希望对方采取某种行为,但若简单地统统使用祈使句“please„„”显然不太合适。因为信函所涉及的当事双方是贸易伙伴,理应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祈使句“please„„”稍显不够礼貌。另一方面,仅使用祈使句会使句式单一,容易让读者觉得枯燥、厌倦。所以,信函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型:“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could„„”,“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这些句式形式上显然不属于祈使句,而是陈述句,但实质上却是用陈述句的形式表示祈使句的内容,即,委婉地向对方提出要求,希望其能完成某个行为。翻译时,为了能够使译文简洁,往往会在形式上作一定的转换,译为“谨希„„,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请„„,请„„”从而使其能够在内容、风格方面忠实于原文。如:

例3.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by returning your lowest possible price for the following goods on FOB London.译文一:如能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请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

再如:

例4.We should be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rovide us with all possible information on your market.译文一:如若贵方能提供贵方市场信息,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谨希提供贵方市场信息。

上述两例中,译文一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接近原文,但却稍显啰唆,不够简洁,而译文二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同时却又不失礼貌和简洁,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3 语态转换

除了句式的转换外,翻译商务信函的过程中,还经常涉及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间的转换,尤其是由原文的被动转换为译文的主动。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或是出于礼貌及其他因素的考虑,英文商务信函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普遍。翻译过程中应视情况而定,如译为中文的被动句后,译句不够简洁、生硬牵强,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时,不妨换个角度,试译成中文的主动句。如:

例5.Please be informed that,on account of the fluctuations of foreign exchanges the quot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evious notice.译文:兹告知贵方,由于外汇的波动,报价随时可能改变,不另行通知。

例6.Full information as to prices,quality,quantity available and other relative particulars would be appreciated.译文:请详告价格、质量、可供数量和其他有关情况。

3.4 拆译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中英文的连接方式来看,中文属意合语言,即语句之间通过语义和内部逻辑关系实现连接,句子往往较短。而英语属形合语言,语句之间靠形式手段实现连贯。英语商务信函作为一种正式书面语言,其形合特征更加明显:往往从句层次复杂,频繁使用长句,其中分词短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长句中。由于英语的形合特征,虽然句子很长,但却依然层次分明,句义清晰,简洁有力。翻译时,往往需要根据中文的习惯进行拆译,从而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又能按照中文的意合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简洁。如:

例7.We have asked the Bank of China here to open a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for US$5,000 in your favor and this will remain in force until April 20,2010.译文:本公司已经要求此地的中国银行开立一张不可撤销信用证,以贵方为受益人,金额为5000美元,该信用证有效期到2010年4月30日。

原文的前半句较长,含有两个介词短语(for US$5,000,in your favor),翻译时作了拆译处理,语义清晰,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结语

鉴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点以及中西方语言在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商务信函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文体特点:译文内容应正确、具体、完整、清晰,语言应简洁、礼貌、体谅,译者需要适当地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转换,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如词类转换、语态转换、合分转换,及句式转换等,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的等值,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反应。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林晓纯.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务信函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寻找对等的匹配 篇6

也许是经过历练,也许是生活让我懂得,现在我倒更希望自己和丈夫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那种保持着张力的组合关系,也许就是两性当中最稳固的匹配关系。

我和他在一起的最大乐趣,就是我们互为谈话对手。我们似乎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谈得来。我们一谈常常就是半夜。家里经常买有雪茄,那是为他在和我谈话的时候准备的。经常,在都下了夜班之后,我们会喝点红酒,就着奶酪、坚果等零食,坐在床上,边喝边聊天。那是我们相处最愉快的时候。聊到起兴,他会抽枝雪茄,而雪茄烟味儿恰好是我喜欢的。不知为何,我不喜欢平时人身上的烟味儿,但我喜欢雪茄烟味儿四处飘散的感觉。尤其是初夏潮湿的黄昏,在室外,雪茄烟飘在青草和树叶上,很好。我们家里现存的雪茄多半是我特意为他买的,包括古巴最好的COHIBA。

能够互为谈话对手,其实要求两个个体要质量相当。这个相当应该是全方位的。可以各方面相似,也可以各方面互补,全部组合在一起就应该是相当。

他比我理性,擅长分析,这是我乐于向他学习的地方。他有时很冷,冷到骨子里头,在冰冷的骨子里,睁着他的第三只眼。批评家需要这样的冷静。这么些年来,我的理性表达能力确实在增强,无论体现在书面,还是显露在口头,这都得益于同他的交流。而我的感性特质也能给予他意想不到的启发,他会因为我的感性而获得格外的欣喜和乐趣。我和他的共同点在于,都有极好的直觉。在对事物的判断过程中,理性和感性还没到,直觉已经先一步到了。幸运的是,不是他只有理性而缺乏感性,也不是我只有感性而缺乏理性,只是两相对比之下,他更长于理性,而我更长于感性些罢了。因为这样的先天配置,因为各自积攒的兴趣爱好相似,连同相同的价值观,我们的谈话彼此认为能在一个比较接近的状态中展开,在一个基本等同的能力层面展开。

寻找对等的匹配,其实就来自我同他的生活实践。

我有一个女友,在她还漂亮的时候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女友漂亮,但并不丰富,一眼看过去赏心悦目,看多了便发现那两只眼睛的空洞。丈夫年岁稍大,是个风趣又野心勃勃的男人,他们之间最初的平等建立在金钱与美丽容貌的交换。起初还好,有佳人在怀,看得出男人的自豪。在可以确定的女人的青春时段内,他们之间基本保持着等值的关系。然而当眼神的空洞随着容貌的衰减愈加空洞时,等值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男人开始寻找外遇。

我的女友当然痛苦,万分痛苦,她觉得她的一生已经没有希望。听完她的哭诉,我一方面同情,一方面硬着心肠,用近似冷酷的口气问她:“你觉得先生最在意你什么?”

女友似乎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想了半天回答不上来。她问我:“是我的漂亮吗?”

“你觉得呢?”我陪着她叹气。

剩下的话我不可能再说,再说就太让人伤心了。

我不是给她的先生有外遇找理由,外遇只是婚姻不平衡时出现的状况之一,我关心的是婚姻关系不平衡的问题。

我不能指责女友什么,她没有错,她还是一如过去贤淑,也一如过去善良,只是她先生最在意的容貌不再光鲜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男人说,世上最残酷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美人迟暮。迟暮的美人着实让人心酸。况且,漂亮不意味着有趣,同一个有趣的女子相比,漂亮女子经常就是苍白的。用什么可以弥补容貌衰减造成的婚姻不平衡呢?女友是否一开始就意识到,容貌是她同先生能够抗衡的唯一资本呢?

我和先生也经常谈到这类话题:什么情况下,人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遇而保持爱情与婚姻的纯度?想来想去,除了忠诚于爱情这些形而上的理想之外,彼此的在意和关系的平等制衡,兴许是最有效的了。

因为平等,可能才会格外在意,谁也不能够轻意伤害谁,谁也伤害不起谁。平等意味着谁也难以离开谁,同时,谁也都离得开谁。这样的离开,伤害是对等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为了避免这种残酷的伤害,人在寻找外遇的时候,也许会多一层制约,多一点顾忌。除此之外,在很多时候,道德根本形不成制约力量。

我知道,我在这里处心积虑地说明,关系对等是阻止外遇的可能办法,在有些人看来几近可笑:有婚姻在,这年头外遇算什么?问题是外遇是要伤害婚姻的,而我总觉得在现而今这种浮躁得莫名其妙几乎让人羞愧的社会风气充斥过后,人们总该认为爱情和婚姻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一件事,那点神圣感迟早会在心底再度泛起。近期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女明星对媒体说,对爱情都不执著,人还有什么可执著的。哦,平时对她的戏没感觉,看到她说的这句话,立刻觉得这女子还是蛮可爱的。

寻找对等的匹配,不要寄希望于道德感的约束,我尤其主张女性在寻找婚姻匹配的时候,能找到和对方平等的最大公约数,这是自己给自己购买的最安全的保险。我们确实不能寄希望于别人。你要不漂亮,你就别要求对方太漂亮;你要没钱,也别要求对方太有钱,否则凭什么呀。除非你能找到可以与之换算的东西。

在过往的众生里,我把萨特与波伏瓦的关系理解为我描述的平等与制衡的关系,那种关系虽历经风雨,但最终在精神层面,他们牢牢地拥有对方,而精神的拥有是这两个优秀男女之间最本质的拥有。死后,他们合葬一处。在巴黎,我走到他们的墓前,站了许久。

理解到这种平等的重要,双方就会共同努力,让婚姻关系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在很多关系中,有张力存在的时候,关系恰好是最稳固的,一旦张力消失,稳固也随之被打破。

我理解的平等制衡的婚姻关系,同传统男强女弱的婚姻关系明显相悖。而在传统的婚姻关系里,生产出了太多的怨妇,我不喜欢看到怨妇。在那样的关系里,女人只能寄希望于男人的善行与良知,那终究不靠谱,所以,我也不主张那样的婚姻关系。

芸芸众生里,还是寻找同自己最匹配的人吧。高了低了,都会把自己累着了。

对等策略 篇7

复杂电磁环境下分布式气象水文数据共享有多种策略,而现有的气象水文环境数据共享的解决方案,如全军气象水文网络等应用,都是基于传统的C/S模式实现的。传统C/S模式采用了集中式控制,比较成熟,对于数据共享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但是这种方式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恶劣战场环境中隐藏着诸多问题[1]:数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严格区分,数据提供者只是局限在个别节点上,不利于形成信息栅格,无法建立扁平的数据共享方式;数据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服务器上,单点“数据信息中心”在作战中容易成为敌人攻击的战略目标,一旦被摧毁,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系统控制权集中在服务器端,造成客户端对服务器端过度依赖,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复杂战场环境。

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数据共享网络系统的生存、运行性能等提出多种要求[1]:具有足够的健壮性和抗毁性,以保证能够在激烈的军事对抗环境中稳定地发挥性能;作战部队和各类保障单元能够通过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及战术互联网等各种技术手段,迅速联入战时网络,获取“即需即联”的数据支持,实现端到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使数据提供者和使用者密切协同、高度融合;能够为气象水文保障和辅助决策过程提供共享战场气象水文环境要素的多维数据信息的能力,无论是空中气象要素还是战场水文资料,实时探测数据还是历史数据,都应该包括在系统当中;在组织形式上要求能够在信息栅格上提供一种横向的、扁平的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应用。通过分析这些要求,提出把对等网(P2P,Peer To Peer)技术应用于战时气象水文信息网络建设中,对等网能适应于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作战需求。

1 一体化联合作战需求下对等网技术特性

与传统的分布式系统相比,对等网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软公司在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中也加入了P2P技术,以加强协作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美陆军在未来战斗系统(FCS)中已采用基于P2P技术的JXTA平台,用来在作战网络上检索和发现各种武器平台[2];美国诺思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 IT)公司采用P2P技术用于组件现在和未来的通用作战图(COP)[2];挪威国防研究院采用P2P分布式技术构建网络中心指挥控制系统[3]。

P2P技术拥有C/S模式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在某些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和要求,具体如下:

1)P2P架构可以提供更为健壮的数据共享应用。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于数据共享应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在激烈的战场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抗毁性和健壮性。在大部分指挥系统遭到电子压制或物理打击后,由于P2P技术是将服务分散在各个结点上的,只要能够保证在局部区域的P2P服务器能够正常运行,仍能保证这一区域的信息交流正常进行,因此部分结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它部分的影响很小。

2)P2P技术能够更灵活适应战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战场环境下,作战或保障单元会因为战场情况变化而频繁地进入和退出数据共享应用系统,P2P网络通常都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能够根据网络带宽、结点数、负载等变化不断地做自适应式的调整,可以较好地适应节点的动态加入和退出。

3)在结构上,P2P技术强调的是整个网络中扁平的逻辑结构,它打破了C/S模式下纵向的组织结构,为数据应用提供了横向的、扁平的共享方式。这种方式恰好吻合了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所强调的数据组织方式,即将气象水文数据分散在扁平的信息栅格的节点上。

4)基于P2P技术的数据共享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存贮。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气象水文数据支持要求数据是详尽的、全面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P2P存储系统的存储容量是所有节点贡献出来的空闲磁盘空间的总和,且随着加入系统的节点数量线性增长,能够很好地满足和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量气象水文环境数据存贮的要求。

5)P2P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的数据集成和共享方案。使用P2P技术用户无需为建立一个大容量、高性能的存储系统而投入高额的资金购买专用服务器和路由器等设备,或租用高速网络通道,只需要利用现有的计算设备,将闲散的存储资源整合起来,就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网络存储服务。

P2P技术在灵活性、扩展性、健壮性及组织方式等方面,均符合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应用的要求。

2 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对等网应用系统构想

2.1 对等网应用系统概述

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军地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在不影响现有各业务系统运行的前提下,建立新的以P2P组织方式的应用系统,将网络中所有拥有气象水文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纳入到网络系统当中,其中包括大型机、工作站及个人计算机等,整合这些计算机上存贮的气象水文数据资源,形成一个扩展性好、高可靠、高性能、廉价的对等的分布式气象水文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并且可以通过该系统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系统中的各数据源节点具有自治性,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每个数据共享应用仍保持自己的应用特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控制。用户可以通过本系统对这些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应用,如同操作一个单一的数据库系统一样。系统是现有数据共享应用的补充和扩展,它可以很好地兼容现有的数据共享系统。

2.2 系统数据共享模式特点

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应用中,现有的气象水文共享应用仍然起着重用作用,是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气象水文保障的主要数据来源。本文提出的系统是在现有应用基础之上构建的一种基于P2P技术的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应用,是现有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应用的补充和扩展。

本系统采用的是一种更为扁平的网状结构,拥有气象水文数据资源的计算机都可以自主地加入到系统当中。从数据的服务者和使用者这一角度来看,这些计算机都是平等的,不论这个计算机所处的位置是总部级、战区级还是台站级的,它们都平等地进行数据资源的发布和共享。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操作是在任意2个节点之间直接进行的。

系统采用了分布式的P2P拓扑结构,将进入到系统中的节点分为边缘节点和超级节点。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边缘节点可以是P2P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它为P2P网络提供最基本的资源,同时通过超级节点向整个P2P网络进行资源查询。将具有较多资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计算机作为P2P网络中的超级节点,其作用除了为P2P网络提供资源之外,还要实现P2P网络中的资源信息索引,为与其连接的边缘节点提供服务。

系统数据是分散在网络中各个节点之上的,数据信息的发布与共享都是通过P2P网络来实现的,即请求者通过P2P网络找到数据信息的发布者,通过气象水文数据信息完成与数据持有者之间的数据共享。因此系统中的数据流向是从网络中的1个节点直接到另外1个节点,数据的流向始终是从数据的拥有者到数据的使用者,这样,可以认为系统的数据流向在逻辑上是“扁平的”数据共享应用。只要拥有气象水文数据的计算机都可以作为系统中的节点进入到系统当中,将自己所拥有的气象水文数据资源信息发布出来,使得整个系统的数据来源更加广泛。系统通过所依托的P2P网络获取数据。由于P2P网络是建立在应用层上的,因此具体的物理网络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其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系统的数据来源是通过P2P网络提供的。

本系统用户对象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台站级、战区级或是总部级的任何一个气象保障单位,也可以是某个单兵或者某台数据终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入系统获取所需的气象水文数据。

2.3 系统应用特性

广泛性:系统可以部署在网络的任一节点上,只要存在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气象水文保障单位、作战部队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

经济性:系统可以运行在现有的网络环境和设备之上,无需再建立一套新的硬件设施,同时,该系统将数据分布在网络各个节点上,有效地利用了网络存储空间,降低了存储成本。

可靠性:系统降低了单点失败的可能性,当某一个或某几个节点遭到破坏时,由于数据资源是散落在整个网络中的,不会给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高效性:随着系统用户和数据拥有者的增加,系统的性能也会不断提升。当一种数据被其它节点共享并下载后,该数据将会在本地进行备份,并且将这一数据资源的信息发布出去,这样该数据就会拥有更多的数据源,使得对于较为流行和用户关注性较高的数据文件的搜索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了系统的可用性。

灵活性:系统每个节点即是数据消费者也是数据注入端,每个节点(尤其是机动、便携和手持终端)都可以通过增加探测设备,实现实地气象水文数据的采集与发布,同时也可以将气象水文数据信息发送到战场的最前端,为作战进行实时保障。

兼容性:可以将已有的气象水文数据共享系统的某一个客户端或服务器作为本系统中的Peer,为系统提供气象水文数据资源。可以很好地实现与现有系统的兼容,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

3 结语

战场信息空间是由传感器、交战和信息等网络组成,涵盖战场所有信息。它是指挥决策和作战行动的OODA(发现、锁定、决策、行动)能力的信息基础。信息网格技术则是战场信息空间的骨架,是军事气象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P2P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下一代分布式计算的启发,因此应该充分挖掘它在军事应用上的潜力,用于作为构建未来战场信息空间的关键技术之一。

P2P网络策略是一种战时状态下的特殊应用,不能简单地复制和代替平时的应用需求,可以作为现有气象水文数据网络的扩展和补充。作为本系统关键技术的气象水文数据资源共享元数据标准、气象水文数据的信息发布与搜索、P2P网络安全控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摘要:当前气象水文数据共享主要采取传统C/S模式的集中式控制结构,存在灵活性、抗毁性低的缺点,为此提出把对等网(P2P)技术应用于战时气象水文信息网络建设中。介绍了基于现有军地信息基础设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构建气象水文数据共享对等网的总体构想,目的是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扩展性、健壮性的对等网络,与现有集中式气象水文数据共享网络相辅相成,以谋求最大限度地生存并获取最大信息优势。

关键词:对等网,气象水文,数据共享,信息优势,复杂电磁环境

参考文献

[1]孙鹏.基于P2P网络的气象水文数据共享模型的研究[D].解放军理工大学,2007(6):17-19.

[2]Tommy Gagnes.Evaluating Peer-to-Peer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Battlespace[M].Rena:FI(Norwegian Defence Research Establishment),2003.

对等策略 篇8

本文主要研究工程类学术论文汉译英过程中如何在句式、词汇和语篇层面上进行灵活处理。以两篇工程科学论文《基于WEBGIS的煤矿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的研究》和《高含硫井场分户报警通知策略评估》的汉英翻译为基础,本文将从词、句和语篇三个方面对工程类学术文章汉译英过程中所需要做的灵活处理进行探索。

2研究方法

尤金·奈达是西方语言学界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表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奈达研究翻译理论是为了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指导翻译实践。他充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来分析、解决现实中具体的翻译问题。奈达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翻译中,为了保留意义,传递信息的“表层形式”可以放在次要地位,而信息含义的传递放在首要地位,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原文本与译本功能对等,可以采取一定方式的弥补或调整;功能对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上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它追求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应该关注原文的意义、思想、精神,不拘泥于原文语言结构。但与此同时,奈达也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非“完全不顾及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也应该在形式上尽译者所能达到对等效果;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3研究过程与个案分析

例1.原文:毒气泄漏事故分户报警通知策略评估

译文:Evaluation of the Distributed Alarm Notification Strategy during Gas Leakage

这个词组比较长,但依然只是一个词组而不是句子。译者在研究原文各个词组之间的关系后,将原文分成了“评估”“分户报警通知策略”“毒气泄漏”,并采取倒译方法,用介词of和during连接各个词组。在这个例子中,译者没有拘泥于汉语词组间的次序,打破了原文形式并重组各个词组,使之更适应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2.原文:为了节省应急广播资源和提高系统调度报警通知任务的效率,本文提出了分区管理、分组报警的方案。

译文:In order to save emergency radio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heduled alarm notification tasks,the schemes of reg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group alarm are proposed.

原句缩句后是“本文提出方案”,但在逻辑性强的英语语言里,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方案是“人”提出来的。所以此处采取被动式,巧妙省去动作“提出”的发出者,尽可能保持论文的客观性。

例3.原文:从实时系统的时间限和目标区域的死亡概率的角度分析了分户报警通知的效能,建立了能效评估的Dead Line模型和概率模型。

译文:The efficiency of distributed alarm notifica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time limit of the real-time system and death probability of the target area,and the efficiency assessment models of Dead Line and Probability are established.

中文里省去了主语“研究者”,英语里同样省去“研究者”,把原文中做宾语的“效能”翻译为efficiency变成译文的主语;同样第二句把中文原文里做宾语的“模型”翻译为models变成译文的主语,保持文章的客观性,再添加上相应的修饰成分。

例4.原文:针对高含硫井场周边居民开发的公共报警通知系统,则有利于井场周边居民在事故发生后的安全疏散,实现防灾减灾,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译文:The public alarm notification system developed for the residents surrounding the high-sulfur well sites helps the residents evacuate to a safe area in time during any gas leakage,prevents any disaster and minimizes the loss,and guarantees good economic efficiency for enterprises.

本句是一个典型长句。整句话的主语是“公共报警通知系统”,它的定语“针对高含硫井场周边居民开发的”在英文中成为后置定语从句修饰主语;“有利于”“防灾”、“减灾”和“保证”则翻译为并列的四个动词help,prevent,minimize和guarantee。

例5.原文:发达国家和我国已经应用和正在进行建设的公共报警通知系统,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救援发挥了显著效果,但大多成本较高、通知效率不够理想,而且在通讯设施较差的山区难于推广。

译文:The public alarm notification systems applied and under construc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arly warnings of major emergencies and rescue,but most of them cost too much,and their notification efficiency is not good enough,and it will be very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m in mountain areas with poor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前两个短句的主语是“公共报警通知系统”,修饰它的有“已经应用(的)”“正在建设的”“发达国家(的)”以及“我国(的)”。这四个修饰成分,前两个为一个group,后两个为一个group,弄清关系,并作句子主语的后置定语从句。原文的逻辑是“……,但是……,而且……”。因此,把这个逻辑弄清楚了,句子也就不难翻译了。

例6.原文:针对中国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基地的实际需要,为了有效地进行煤矿灾害应急救援,研究了煤矿应急救援响应流程、煤矿救灾所需的灾害分析计算方法、综合指挥平台的功能需求及各子系统之间相关关系。通过将Web GIS技术引入矿山救援中,并结合应急救援响应流程开发了煤矿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

译文: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emergency rescue base in mining areas,an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emergency rescue in coal mine disasters,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sponse process of emergency rescue in coal mines,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required in the relief work for mine disasters,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command platform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subsystems.The integrated command platform of emergency rescue in coal mines is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eb GIS and the response process in emergency rescue.

原文第一句的结构是“针对……为了……研究了……”,没有主语,逻辑不够清楚。译文以this article做主语放在第三个短句,以Based on和and in order to分别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和目的状语从句放于前,显化逻辑。原文的第二句主语(即“引入”“结合”与“开发”的动作发出者)省略了,译文则以The integrated command platform作主语,“开发”翻译为被动式,“结合”翻译成介词词组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由此可见,语篇不仅仅是若干句子的组合,更像是一种“整合”,句子之间,句子内部的短句、词汇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密联系,需要译者认真分析句子成分,合理使用恰当的句型进行翻译,尽可能清晰地、逻辑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4结论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理念对工程类学术论文进行翻译时,译文需生动、具体、形象地呈现给可能的读者,文字尽可能通俗易懂。在翻译工程类学术论文时,为了避免翻译腔,并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译者在有必要时需要打破原文的表层形式,重组词语和句子,甚至在语篇层面进行较大的内部调整。

工程类学术论文专业词汇多,长名词短语多;翻译成英文中的被动句子多,长句多,一般现在时态多。这些都是工程学术文章的共性,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并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中文的语言表达更为含蓄,而英文则完全显化了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所以在汉英翻译中,衔接词和过渡词一定要常用、活用,保持工程类论文的缜密逻辑及严谨叙述。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3]Nida,E,A.&Reybern,W,D.Meaning Across Cultures[M].New York:Orbis Books,1981.

[4]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苏文秀.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8:8-95。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王丹.奈达翻译理论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7(2):139-141.

[9]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对等策略 篇9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因其通过精美的语言的语言制作而显现出来的伟大人文思想而傲然于世,深受英国人民的喜爱。该篇小说共有61篇,文字流畅,随处可感受到对话者们的机智、诙谐、幽默、反讽。反讽即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文学上的文体。《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在翻译中,直接表达出来会显得十分生硬、不宜。译者要将原文的反讽艺术确切的表达出来,不仅要熟悉原语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来欣赏原文的反讽艺术,还需要熟练地驾驭目标语的能力,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和原著读者相同的反讽和幽默效果。

本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上,从翻译策略层面上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探讨译者是如何传译出与原文相同的反讽、幽默的味道。通过对不同的译本译例分析,本文试图找出在反讽的翻译过程中,探讨译者是如何传译出与原文相同的反讽、幽默的味道。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原则。所谓动态对等,指的是“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Taber 1969)。1986年,他将“动态对等”改成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译文于原文应为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语言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Nida,1964:201)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的翻译策略

本文正是选取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原著与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译者是如何传译出与原文相同的反讽、幽默的味道。

下面将对三个译本中对反讽是如何处理的做一粗略比较,欣赏三个译本在保留原小说反讽的艺术效果方面的不同处理,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内容与风格的对等。

1.直译。《傲慢与偏见》的开头是典型的开门见山式开局。王科一译: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张玲、张扬译: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王佐良译:公认有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拥有大笔家产的单身汉必然需要一个妻子。

原文第一段,反讽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主句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使整个句子顿时显得非常正式与庄重,仿佛将要宣告一条举世皆知的真理,让人不得不认真聆听下文,然而从句语调急转而下“in want a wife”,原来谈论的是嫁娶事宜,让人紧张的程度顿时有所缓解。整部小说的反讽基调便由这一突降法的开篇首句奠定。

就第一句的翻译来说,重点是要把原文的反讽效果表现出来,王科一将原文的语序打破,把原句的从句即真正的主语提前,而置表语于最后。王佐良则尽量保持原句的语序。虽然语法形式的转化可以带来更地道的译文,但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对于本篇反讽性的小说,翻译似乎应当向原著倾斜,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一致。王佐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虽然多少有点拘泥于原文之嫌,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最主要的是能不能和原文的读者一样感受到原文的反讽、幽默的味道。原句反讽、幽默的意味是借助于诵读和词义两种手段来获得,但由于改变了原文的语序,大多数译例在更符合汉语习惯口吻的同时,丧失了原文本身的语气,令人忍俊不禁的反语似乎变成了一本正经的说教,并没有构成语义上的起伏。

原文第一段采用“突降法”,这一特定的句法风格形式本身就有意义。而王佐良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同时译文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讽味道。

2.增译。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词语,这就叫增译法。

王科一译:事实上,她们都是些非常好的小姐,她们并不是不会谈笑风生,问题是在要碰到她们高兴的时候;她们也不是不会待人和颜悦色,问题是在于她们是否乐意这样做,可惜的是,她们一味骄傲自大。

张玲、张扬译:事实上,她们都是出众的小姐,高兴的时候脾气随和,愿意的时候也会招人喜欢但是都很矜持自负。

这一段介绍宾利姐妹的话充满了反讽的味道。王科一在表达反讽的艺术效果时,在翻译时添加了“问题是在要碰到……”“问题是在于……是否乐意……”等,不仅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还使译文变得更加的富有反讽意味。而张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句子虽然变得精炼了,但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原文的反讽意味。而译文一灵活运用增译法,使译文在内容和风格上更贴近原文,传达出原文的反讽风格。

3.归化。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在原著中,作者在言语和结构上采用反讽的手法,而归化是减化英文和汉语语言习惯差别的一种较好的翻译策略。

王科一译:我亲爱的夏绿蒂和我真是同心同意,无论遇到那一件事莫不是意气相投,心心相印。我们这一对夫妻真是天造地设。

张玲、张扬译:我亲爱的夏洛蒂和我完全同心同德,在任何一件事上,我们都是意气相投,心心相印。我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珠联璧合。

这一段是柯林斯先生在向伊丽莎白小姐炫耀自己和夏洛特的婚姻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美满。柯林斯与夏洛特两人的结合是一种有悖常理的“设计”。柯林斯“设计”夏洛特作为她的妻子,而夏洛特也“设计”柯林斯作为她的丈夫。如果将原文直译过来,恐怕读者将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设计”关系。因此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归化策略,不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将原文的戏剧性的反讽效果传达的淋漓尽致。两个译本都采用汉语的四字词语,尤其是张玲和张扬的译本在“同心同德”“意气相投”“心心相印”“天造地设”之后加上“珠联璧合”,不仅使柯林斯先生变得更加的滑稽可笑,还使译文更加传神,传译出原文相同的反讽效果。

论英汉翻译中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篇10

宋僧法云在他的<翻译名义集>中写道:夫翻译者, 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有别, 义则大同。[1]他指出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 但他只对翻译的现象做出描绘。美国翻译家奈达则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 阐述了翻译的内涵: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他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 正如他所道:翻译就是交际。关联理论亦认为, 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的特殊交际形式, 只要交际一方的意图被另一方所认识和理解, 就是翻译。纽马克对翻译的解释是: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译入另一种语言[3]。他所强调的则为文本意义。

2 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 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理论注重读者反应, 以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使译文读者能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由于“动态”这个表达容易引起误解, 在他后面的论文《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 采用“功能对等”的提法, 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他还强调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他从翻译的角度阐述了语言的功能, 包括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交流功能、信息功能、祁使功能、移情功能、传播功能、审美功能。在翻译时, 应该考虑这些功能, 以求得功能对等。

奈达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的理论。[4]前者指译文和原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言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后者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在这两个对等层次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奈达还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a.传达信息;b.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c.语言顺畅自然, 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d.读者反应类似。[5]

3 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关系

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相辅相成, 并非绝对矛盾。功能由形式来体现, 靠结构来体现。形式指事情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翻译中的“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没有形式对等, 就难以企及译文的准确性, 更无从谈及功能对等。没有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也就失去应有的意义。

4 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相对性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存在居多差异, 这使得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均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从深层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差异, 有利于英汉翻译实践。从词源观察, 英汉相差甚远。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西方文化风俗、历史、地理不同, 必将反作用于语言。中西方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难以一一对应。这些使得英汉语之间在词法、句法、乃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英汉差异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a.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b.英语前重心, 汉语后重心;c.英语静态语言, 汉语动态语言;d.英语重物称, 汉语重人称;e.英语多被动, 汉语多主动;f.英语多复合长句, 汉语多简单短句;g.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h.英语重短语, 汉语轻短语;i.英语重时体, 汉语轻时体。[6]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差异, 译文才能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由于这些差异, 翻译对等只是不同程度的相对的对等, 无法实现完全对等, 译文总有一些失真和走样的地方, 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文化缺省现象。正如林语堂所言:“凡文字有声音之美, 有传神之美, 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译者或顾其交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7]

5 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在翻译时, 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适当贯彻形式对等或功能对等, 能产生良好的翻译效果。笔者认为适当贯彻形式对等, 有利于保留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巧妙性, 有利于了解外国文化和风俗, 同时, 还可以丰富本国语言的表达。比如“go to see a docter”的英语表达已经被我国大众接收, 用“去看医生”来表达“去看病”。又如“armed to the teeth”按形式对等翻译成“武装到牙”, 这种表达已经吸收到汉语里。当然, 这得有一个慢慢习惯慢慢吸收的过程。当年鲁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 总是保留部分原语表达, 为中国的语言引进新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 恰当贯彻功能对等, 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当原语和目标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时, 不可把原语的形式硬套翻译, 否者, 将会扭曲原文的语言风格、形式和内容、信息。形式对等并不能引出内容的对等, 所以翻译时仅注意形式对等是不行的。应当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 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以达到翻译功能对等的效果。总之, 翻译时要兼顾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翻译时, 还应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把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 同时还必须考虑原语的修辞环境, 作者的修辞意图。如果目标语中有原语的对等语, 则直译, 即形式对等;反之, 则用意译, 即功能对等。由于文化的差异, 有些英汉翻译只能采用功能对等来翻译。比如, 汉语里面的“你去哪里, 你吃了饭吗, 你多大年纪了”只能采用功能对等对等翻译, 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翻译成“Hello!How are you?What a nice day, isn't it?”。

又如:One should always keep in mindthe old truth“First impressions are lasting.”

按形式对等翻译成:人们应当经常记住这样一句俗语——“第一印象将持续”。这种翻译不符合汉语习惯, 属翻译不当。

按功能对等翻译成:人们应当经常记住这样一句俗语——“先入为主”。这种翻译比较符合汉语习惯, 同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有类似的因素, 更有不同的因素。译者需要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译作, 存在一定得难度, 在某些时候只能容忍翻译的文化缺省。如果文化和意思不能同时兼顾, 只能舍弃形式对等, 改变原文的形式以求得功能对等, 有时译者需要加入按语来说明, 方能让读者明白。

结束语

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作为一种西方翻译理论, 源自奈达对《圣经》翻译的实践。在我国英汉翻译实践中, 可以结合我国的翻译实际情况, 西为中用, 从宏观上指导我国的英汉翻译实践。同时, 英汉翻译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一定的熟练性和技巧性, 需要灵活地借用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这样, 才能把翻译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6]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 :8, 106-116

[2]Eugene A·Nind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1969.

[3]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4]Nida, Eugen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18

[5]刘艳.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两岸经济需对等交流 篇11

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

期间,《新财经》记者采访了数位台湾党派、商界、学界人士。每一次访谈,都使记者感觉到:我们彼此血脉相连,我们渴望融合与交流。

台商投资带动两岸贸易

记者首先采访了王志刚,他曾任国民党中常委,元智、台湾等数所大学教授,1996~2000年曾担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王志刚介绍,两岸经贸往来对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台商到大陆的投资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台商到大陆的投资就更多了。台湾市场小,人工、土地成本高,一些传统产业在台湾生产已经很不经济了,因此,到大陆投资对台商来说是个出路。对大陆来说,尤其在早年,外资尚未进入,台商的投资对大陆资本形成、工商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台商管理、营销技术的引进很有帮助。

投资带动了贸易。台商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电子产品也往往从大陆进口,占两岸贸易额相当大的比重。这几年台湾的水果、农产品也销往大陆,但金额上所占比重还不太大。大陆近些年销到台湾去的商品也很多,如义乌的小产品,在台湾市场就占有很高的比重。现在,大陆销往台湾的高附加值产品在增加,如电子产品销往台湾的就很多。

每年台湾大概可以享受到大约500多亿美元的顺差,顺差对台湾经济很有帮助。两岸的经贸关系,对双方都是互补的、互惠的。这种互惠关系希望能持续地发展。

台商叶惠德现任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台协资深会长,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创建了中国最大的冷冻食品王国“龙凤食品”,不仅畅销华夏大地,更远销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叶惠德介绍,进入大陆的台资商品,品质大部分能达到国际标准。我们公司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已有十年了,品质上是好的,关键是如何降低成本,成本太高,国际竞争力就弱。

叶惠德告诉记者,台商在大陆投资最早集中在珠三角,现在是长三角,逐渐会向北方和中西部移动,大陆的东北和中西部的潜力很大。如果配合大陆的一些政策,二、三级城市及农村也将有很大发展。

叶惠德在谈到两岸经贸关系时说,2006年,两岸贸易额高达1078.4亿美元,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传统产业比较多,如家具、鞋等;现在,则是机电、电子类产品比较多。

保护民族产业

作为较早进入大陆投资的台商叶惠德深有感触地说,台湾目前不允许大陆的食品加工业进入。台湾人工工资很高,而中国传统食品需要手工制造,所以成本很高。大陆的家电在台湾很有市场前景,汽车业也比台湾的规模大。如果在这两方面能够扩大交流,台湾的消费者将享受到更优质、便宜的产品。

2006年,大陆从台湾进口额为871.1亿美元,大陆对台湾出口仅为207.4亿美元。对于造成这种巨大逆差的原因,叶惠德说,大陆对台出口数量很少,台湾对大陆产品进入有很多限制。比如,有些原料可以进入,但加工后的产品不可以进入;中药材可以进入,但药方就不可以进入;有的蔬菜可以进入,但加工后的水饺就不可以进入。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原料都可以进入,比如猪肉和大米就不可以进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台当局不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

需强调的是,台商进口大陆的原料,经加工后再出口。所以,台商对大陆的出口也是很有贡献的。

在被记者问及大量进口会不会影响台湾本地的产业时,王志刚说,台湾当年也有个口号:保护民族产业。结果民族产业保护得一点竞争力都没了。过去,台湾在汽车产业采取保护政策,关税很高,汽车质量反而不好。台湾的自行车一直未列入保护,结果自行车外销达到世界第一。因此,越是充分竞争发展得越好。

考量翻译“对等理论” 篇12

西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翻译“对等理论”一直视为辩论焦点。翻译理论家在诠释其翻译观点时往往以对等理论为基础。不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相关的研究视角。确切地说, 翻译对等理论的概念可追溯到1953年, 由翻译理论学者E.V.Rieu首次提出, 随之, 后继翻译理论家们就从未停止过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翻译理论的争论, 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观点。鉴于此, 对当前翻译对等理论相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述评, 就变得不可或缺。

二、有关翻译对等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石锡书等 (2004:69) 曾直言不讳地提出, 一段时间内, 翻译实践者们错误理解对等理论, 要么全盘接受, 要么全盘否定。1959年, 雅各布森在其专著《翻译论》中开了翻译等值问题研究的探讨先河。他指出, “差异性等值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既是语言学的关键问题, 也是构成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其专著论述中, 具体语言体系间固有的不对称性及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间信息等值的追求, 其难度得以重点强调。依雅各布森看来, 翻译涉及的是“在有差异的语言现象中寻求等值。”随后, 在1965年, 卡特福德 (Catford) 也对翻译的本质作了某种质疑性界定。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 他的观点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 (译语) 的文本材料 (textual material) 去替换另一种语言 (原语) 的文本材料。”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概念。而所谓文本等值, 1991年我国翻译理论学者穆雷对此提出, 是指“用下述方法观察到的特定语境中的任何译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一段给定源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

综上所述, 主要涉及了国内外比较具代表性的有关翻译对等理论的观点。本文以为, 这些观点不应相互排挤, 而应该是相得益彰。从学术视角来讲只是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而已。学术界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一种翻译理论或原则, 翻译理论研究者或实践者者应该全盘接受, 或者全盘否定, 因为没有一种理论或原则是无所不包的, 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论不足或缺陷。

三、奈达的“翻译对等”

前面已经提及, 奈过的“翻译对等”包括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两方面。待奈达看来, 形式对等着重于“信息本身”, 目标语信息应尽可能与源文信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 动态对等则强调译文应寻求表达上贴切自然, 建立在“等效原则”的基础之上。多少可以引申出, “形式对等”似乎不如“动态对等”受译者欢迎。石锡书与杜平一直强调, 应“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包括奈达本人在翻译理论或原则上的这一转变。鉴于此, 在翻译对等理论探讨中, 本文又以动态对等, 或另称之为“功能对等”为重点。依本文理解, “动态对等”理论考量的视角或焦点是“读者反应”, 以此作为翻译的标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 这一标准为解决“直译”与“意译”以及“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争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然而依然值得注意的是, 奈达提出系统的“读者反应论”, 其理论基点却是源于本人对《圣经》的翻译经验。应当承认, 一般性翻译中, 读者有不同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等, 都可能导致读者对不同源文或译文的曲解。概而言之, 不论翻译理论研究者, 还是翻译实践者, 皆应辩证地对待某一理论, 没有哪种理论是“万金油”, “动态对等”, 或“功能对等”理论自然也不例外, 只能说,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四、结束语

翻译对等理论经常见诸各类期刊、论文及专著中, 可见其影响之大, 受关注之强。然而不争的事实在于, 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 不容忽视。不论是口译实践, 还是书面翻译, 正常交际若要维持进行, 遵循这一原则就变得不可或缺。可是, 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者的争论也恰在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争论固然对于某一学科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关键还要取决于如何辩证对待已经既成的现有理论, “一刀切”, 或形而上的“一分为二”, 并非明智之举。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翻译对等”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取得对等依然争辩不已, 甚至截然交锋。翻译业界达到的基本认可是, 翻译不可缺的作用在现代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翻译实践者要尽其可能准确地传达源文信息, 实践源语与目标语的对待, 应满足形式与意义两大范畴。本文在概述分析翻译业界“对等理论”当前的各类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 重点阐释了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最后以个案分析方式进行了例证。

关键词:翻译对等,源语,目标语,奈达

参考文献

[1]R.Jakobson.1959.On Transla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Nida, E.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Catford, 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穆雷 (译)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2004.

[7]石锡书, 杜平.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8]屠国元, 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

[9]许渊冲.唐诗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维修流程管理论文下一篇:发电机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