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漏原因

2024-06-03

胆漏原因(精选9篇)

胆漏原因 篇1

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手术之一, 肝胆外科手术由于肝胆局部解剖学的复杂而易在实行手术之后出现一系列的术中、术后并发症[1]。其中胆漏在术后并发症中出现的几率是最大的, 由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2]。由于胆漏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笔者分析了肝胆手术中出现胆漏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患者21例, 其中男13例, 女8例;年龄23~81岁, 中位年龄57.8岁。

1.2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症状

21胆漏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 患者腹部伤口和腹腔的引流管中有胆汁样液体。 (2) 再次手术且腹腔穿刺有胆汁出现。 (3) 胆管造影中发现造影剂外渗。21例患者中临床症状不明显12例, 局限性腹膜炎4例, 弥漫性腹膜炎合并中毒性鼓肠2例, 盆腔脓肿2例, 胆外瘘1例。

1.3 胆漏出现时间及处理方法

术后7d内发生胆漏的患者13例, 其中行腹腔引流9例, 再次手术引流1例, 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联合腹腔引流3例;术后7~14d发生胆漏5例, 行B型超声定位经皮重置腹腔引流3例, 再次手术引流2例;术后14d以上出现胆漏3例, 行经窦道注射硬化剂1例, 行手术切除窦道1例, 行B型超声定位经皮重置腹腔引流1例。

1.4 胆漏原因

术后出现胆漏的直接原因是肝胆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2例 (9.52%) , 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管引流8例 (38.10%) , 肝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5例 (23.81%) , 胆管损伤、胆管修复重建3例 (14.29%) , 肝门胆管癌根治术2例 (9.52%) , 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1例 (4.76%) 。

2 结果

21例患者经过3~72个月的随访发现, 痊愈17例, 死亡3例, 后遗胆外瘘1例。3例死亡患者中, 肝门部胆管癌行肝门胆管空肠吻合术后第2天即出现胆漏而并发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 术中并未发现患者已有胰腺段胆管损伤, 术后15d后因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

3 讨论

3.1 胆漏原因

肝胆外科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包括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不纯熟及对患者病变区的病理和解剖学因素认识不足。由于肝胆外科手术涉及胆道显露或缝合的操作, 手术中任何疏忽即会立刻造成患者胆道系统的完整性遭到极大损害。3例患者行肝破裂修补术时忽略对胆管的检查而在术后出现胆漏。此外, 对于病变部位的病例和解剖学因素认识不足则主要包括: (1) 手术部位解剖的辨认。本次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时损及Luschka胆管而未对残端加以及时处理, 由此造成胆漏[3]。 (2) 胆道病变部位的病理因素。胆道病变部位的病理因素对术后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有1例患者左肝内S3段出现孤立性结石在术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S3段胆管的出口狭窄。

3.2 肝胆手术后胆漏处理对策

前文已指出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这也意味着处理对策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1) 熟悉解剖, 确保手术野清洗开阔, 操作时应轻柔仔细[4]。 (2) 胆汁吻合时应严格缝合规范, 吻合口应适中。 (3) 确保T管的稳妥固定, 以免误拔和滑落造成胆漏[5]。 (4)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输入和支持[6]。本组研究对象中3例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肾功能衰竭引起的, 从该病例中可发现患者一旦在胆总管中出现高热、寒颤、腹胀等原因则需警惕胆漏出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勇, 吴安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早期诊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2 (9) :145-146.

[2] 刘朝晖, 候小龙, 朱智辉, 等.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处理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16 (3) :209-210.

[3] 尤东明, 樊明月.胆道手术后胆漏2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7 (10) :173-174.

[4] 巴明臣, 毛静熙, 陈训如,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 (7) :177-178.

[5] Mahacharadol V.Bile duct injuries during laparoseopie chole-cyste-etomy an audit of 1522 eases[J].Hepato Gastroenterology, 2012, 51 (55) :112-113.

[6] 王小梅, 刘维惠, 秦双征,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重庆医学, 2009, 38 (12) :1504-1505.

胆漏原因 篇2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漏 ;原因;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14-02

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及时有效的腹腔引流或是手术治疗可避免继发胆汁性腹膜炎、盆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则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甚至死亡[1]。因此,认真分析研究胆漏发生的原因,总结其处理经验,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8例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为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发生提供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6.5±8.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3]:①腹腔引流管或腹部伤口有胆汁样液体流出;②胆管造影时造影剂外渗;③腹腔穿刺检查或再次手术存在胆汁。患者临床表现方面,23例患者无腹痛、不适等症状,6例为局限性腹膜炎,4例为弥漫性腹膜炎,2例为盆腔脓肿,2例膈下脓肿和1例胆外瘘。

1.2 治疗方法 对于胆漏发生在手术后7天内的23例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别是21例行腹腔引流,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联合腹腔引流;对于胆漏发生在手术后7~14天的5例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别是4例行B超引导经皮重置腹腔引流,1例再次手术引流;对于胆漏发生在手术后14天以上的10例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别是7例行B超引导经皮重置腹腔引流,2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行窦道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和对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所有患者各组临床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通过总结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的主要因素是对病变部位的认知不足和手术操作技术的不严密,具体结果见表1。同时38例胆漏患者中36例得以治愈,治愈率为94.7%。其中32例患者早期充分腹腔引流后治愈;4例再次手术引流治愈2例,1例患者后遗胆外瘘,1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主要是由于再次手术导致腹腔感染和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经窦道切除术治愈。

3 讨论

3.1 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临床原因

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的临床原因与手术的方式密切相关,且较为复杂[4,5]。肝胆外科手术会涉及胆道系统的暴露、切开、引流以及缝合等操作,如果手术操作不当或是对疾病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病理等认知不足,都可能会导致胆汁的排出通道发生狭窄、愈合不良或是渗漏等,从而造成胆漏的发生[6,7]。同时手术引起的胆道血运障碍和副损伤等也是导致胆漏发生的常见原因。医护人员虽对胆道外科手术细节和技巧掌握良好,但在外科手术过程时常常容易忽视部分细节,难以进行有意识的防范和避免[8]。本组有3例患者行急诊肝破裂修补术时重点进行了肝破裂修补和止血,忽视了对破裂部位胆管损伤的探查,从而出现了术后并发胆漏。此外,对疾病部位认知不足主要集中表现在对手术部位正常和异常的生理解剖结构的辨认以及手术入路和胆道病变部位的相关病理因素上,同时手术时应变能力不足也是导致术后胆漏发生的因素。

3.2 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处理对策

针对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的临床原因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同时综合多因素进行考虑。对于无腹膜炎且腹腔胆汁引流顺畅的患者,原则上选择保守治疗;对于有局限腹膜炎且腹腔胆汁引流量较大的患者,可同时行胆道引流和腹腔引流,临床上课选择鼻胆管引流或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等;对于有弥漫性腹膜炎且胆汁引流量大的患者,需再次手术进行引流治疗[9,10]。术后早期发现胆漏,只需保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胆漏即可随着患者手术创面的修复而自然愈合。本研究也发现,32例患者早期充分腹腔引流后治愈;4例再次手术引流治愈2例,1例患者后遗胆外瘘,1例患者死亡;1例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经窦道切除术治愈。这说明合理有效的选择相应的处理对策提升了胆漏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

总而言之,提高对患者病变部位的认知程度和手术操作的精细度可有效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同时早期有效充分的腹腔胆汁引流也有利于胆漏的治愈,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豆夏仁.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析[J].中外医疗,2012,31(1):32-33.

[2]杨江裕.48例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临床防治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25(4):426-427.

[3] 李长春,徐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总结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2, (28):113-114.

[4]何国建.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 24(6):2606-2607.

[5]李明.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临床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2, 02(3):395 -395.

[6] 李伟,陈军,杨俊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 6(15):65-66.

[7]熊科文.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现象的原因和相关的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12, 31(28):52,54.

[8]谷鹏程,陈静,颜廷启等.肝脏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探讨及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3):148-149.

[9]朱曦.肝胆术后胆漏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76-177.

胆道系统术后胆漏原因及治疗探讨 篇3

关键词:胆道系统手术,胆漏,治疗

胆道系统手术是肝胆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由于胆道解剖的变异以及炎症水肿或者粘连等的影响,使得胆道系统术后很容易发生胆漏现象,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1]。据有关报道显示,胆道系统术后发生胆漏的几率约在4.1%—12%,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较大。现将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50例胆道系统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胆漏的发生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50例胆道系统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在24—6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1±6.8)岁;其中原发病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有2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有13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有9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胆道系统手术类型为胆囊切除术加引流术的患者有28例、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有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有7例、胆肠吻合术的患者有5例;最短胆漏发生时间为胆道系统术后的1天,最长胆漏发生时间为胆道系统术后的26天。

1.2 临床表现

临床上一般认为患者经胆道系统术后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都有可能是发生了胆漏:1、患者腹部突然出现疼痛,且以右侧腹部疼痛为主,尤其是在进行完LC术后尤为显著;2、患者出现发热和黄疸等症状;3、患者出现腹膜炎;4、胆管造影内有造影剂外渗。本组50例患者均符合以上一种或者多种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

本组50例患者中有26例采用保守治疗,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其禁饮食、抗感染、补液、胃肠减压以及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引流8天后停止,发现患者腹部疼痛显著好转,且腹腔内不再有积液,可拔除引流管;13例采用内镜治疗,主要是经内镜进行鼻胆管引流,治疗后恢复良好;11例采用再次手术治疗,此11例患者均为胆道系统术后胆总管完全离断,予以胆总管、空肠端吻合,吻合口近端T管引流,手术后半年左右恢复。

2 结果

50例患者中发生胆囊切除术后迷走胆管胆漏的有2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胆漏的有12例、胆管损伤后胆漏的有5例,拔T管后胆漏的有12例,分别占总数的42%、24%、10%、24%;采用保守治疗的有26例、内镜治疗的有13例、再次手术治疗的有11例,分别占总数的52%、26%、22%;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已全部出院,治愈率达到100%。其详细数据可见表1、表2。

3 讨论

胆道系统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主要有:1、医源性胆管损伤;2、胆道解剖的变异以及炎症水肿或者粘连等,例如胆囊管长度变异、手术操作失误引起的结扎线脱落等;3、手术动作粗暴所导致的以探条探查胆道时形成了假道4、T管放置不当;5、没有完全缝合胆总管切口;6、拔T管时用力过猛导致胆管被撕裂;7、因为患者自身的体质衰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造成的T管窦道形成不够牢固或者未完全形成。临床上一般多采用保守治疗、内镜治疗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胆道系统术后胆漏,具体治疗方法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对于症状较轻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用内镜治疗,而胆道系统术后胆总管完全离断者应当采用再次手术治疗。本组50例患者经治疗后已全部恢复出院,治愈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汪圣叶.30例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9:50-51.

[2]谷鹏程,陈静,颜廷启,王清馨.肝脏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探讨及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3:148-149.

[3]何长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诊断治疗[J].华西医学,2013,07:1071-1073.

胆漏原因 篇4

【关键词】 胆道手术;T管;胆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2-02

现代胆道外科手术中会需要经常用到T管作为胆道外引流,术后拔T管后可能会出现胆漏,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痛苦,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对我院2005年——2012年11例因拔除T管致胆漏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胆漏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的认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本院2005——2012年胆道手术后因拔除T管致胆漏的病例共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59-83岁,平均67.3岁,术前诊断:胆总管结石7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3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手术方式: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本组病例拔T管前均行T管胆道造影,证实无梗阻,符合拔管条件,拔除T管时间在术后3周左右。出现胆漏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在拔除T管后立即或逐渐出现持续性右上腹剧烈疼痛,逐渐扩散至右下腹或全腹,出现右上腹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出胆汁或B超探及腹腔积液,临床即可确诊。

1.2 治疗 本组病例开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经原窦道置入导尿管引流,并结合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处理,10例治愈,1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改手术治疗,探查发现腹腔内多量胆汁,窦道已形成,但中间段未完全闭合,有胆汁漏出,遂缝扎闭合窦道,并放置腹腔引流管后而治愈。

2 结 果

本组病例其中10例非手术治疗,1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3.1 拔除T管致胆漏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认为T管窦道并非全由T管周围的肠管、大网膜等组织包裹形成,T管放置体内后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白细胞、血浆、淋巴细胞渗出,T型管周围被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包绕,加上与大网膜和周围肠管粘连,才形成完整的纤维化窦道[1]。多数患者在2周内即可完成,少数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可造成窦道形成缺陷或破裂致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病人年老体弱,低蛋白、贫血、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功能缺陷,恶液质、术后营养支持不足等因素影響到机体组织愈合,使T管窦道形成缓慢或不全[2]

3.1.2 T管太粗、胆管过度解剖、缝合太密太紧等都可能减少血供而影响愈合,T管短臂太长及误将T管缝合在胆管上等,则拔管时可撕裂窦道。

3.1.3 胆总管残余结石,Odd’s括约肌狭窄,乳头部新生物及拔管前未将胆汁放尽等因素,可使胆道内压增高,拔管后胆汁易从窦道薄弱处渗漏。

3.1.4 胆囊床及胆管周围止血不严密,或细小的迷走胆管处理不善,术后渗血渗液,引流不畅而积聚,引起局部感染,影响T管周围窦道形成。

3.1.5 T管材料影响窦道形成,如硅胶管的异物刺激性小,T管的组织相容性好,管壁周围不易形成包裹粘连,以致不易形成完整窦道。

3.1.6 其他因素 如T管在体表固定不牢靠而滑出,患者早期自行将T管拔出,医护人员误拔,拔管时操作粗暴等。

3.2 拔除T管致胆漏的处理 胆漏患者绝大多数都会立即出现持续性右上腹剧烈疼痛,逐渐扩散至右下腹或全腹,出现右上腹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一旦发生均要怀疑胆漏,应尽早经窦道置入引流管引流,引流管可用一次性导尿管或一次性吸痰管及其他引流管,直径小于原T管,放置引流管并不一定置入胆总管,只要漏出的胆汁引流通畅即可。并结合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处理等,漏孔一般2-3周均能自行闭合。拔管早期腹壁窦口尚未闭合,置管一般都能成功。但超过6h以后,置管就困难了。本组10例病例经上述处理后均痊愈,另1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由于腹膜炎体征加重且B超检查腹腔内积液增多,及时剖腹探查,发现窦道已形成,但中间段有侧孔未完全闭合,有胆汁漏出,遂缝扎闭合窦道,并放置腹腔引流管后而逐渐治愈。如窦道胆漏处距胆总管近,胆总管愈合不好或胆总管撕裂所致胆漏,应再放T管引流,冲洗腹腔,放置腹腔引流。

3.3 拔除T管致胆漏的预防

3.3.1 首先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可以术中作胆总管造影[3]。在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术中胆总管造影,如阴性者不必再探查胆总管。

3.3.2 T管拔除的时机应视情况而定,一般在术后4周-6周拔除。拔T管前应常规试夹T管和经T管造影。病情复杂、年老体弱者,合并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长期使用激素者,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疾病,拔管时间还应延长[4];有时须持续引流3-6个月,甚至长达1年以上[3]。延长拔管时间,一般无明显不良后果。但拔管安全性大大提高。

3.3.3 术中勿过度解剖胆管 最好选用复合材料T管,如短臂用硅胶使组织相容性提高以避免胆盐沉积,长臂用天然橡胶增加周围组织炎症以促进窦道生长;T管口径适当,减去长臂对侧短臂周径的一半,短臂长1.5-2.5cm为宜,与长臂连接处对侧应剪去三角形小窗;缝合不宜过密过紧;防止误将T管缝在胆管上;T管在腹腔内行程宜短直;拔管时要轻柔,切忌用暴力;腹腔引流要适当,以免局部积液感染,影响窦道生长。

3.3.4 胆总管缝合后,最好能注入造影剂立即在手术台上造影,以排除胆总管残留结石或胆总管狭窄阻塞。如无造影条件,至少应在手术台上进行冲洗和测压,可以测试胆总管缝合是否有泄漏,并可观察胆总管是否通畅,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重新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可为.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7):423.

[2] 胡铭.拔T管后胆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8,17(8B):736.

[3] 张启瑜,主编.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64.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0例行肝胆手术患者。其中男47例, 女33例。患者的年龄在21~78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4.2±2.1) 岁。在本次收治的80例患者中都符合以下三种标准: (1) 腹部伤口或者是腹腔引流管有胆汁液体, 时间持续1周以上。 (2) 再次手术或者腹腔穿刺获得胆汁。 (3) 胆管造影发现造影剂外渗。上述患者在进行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表现如下:没有不适的症状的患者有41例, 患有局限性腹膜炎的患者有11例, 患有弥漫性腹膜炎合并中毒性鼓肠的患者有10例, 膈下脓肿的患者有7例, 其他疾病的患者有11例。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在观察组中对于患者发生胆漏的时间在手术后1周的患者有26例, 对于这一类患者采用的处理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 采取腹腔引流方法的患者有22例, 采用手术引流方法的患者有2例, 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腹腔引流方法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胆漏时间在手术后1~2周后的患者有4例, 对于这一类患者, 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为B超定位经皮重置腹腔引流, 患者采取这种方法的有3例, 另一种方法为再次手术, 患者采取这种方法的有1例;患者发生胆漏的时间在2周以上的患者有10例, 其中采取B超定位经皮重置腹腔引流的方法有有7例, 采取手术切除窦道的患者有1例, 采取经窦道注射硬化剂的患者有2例。

1.3 出现胆漏的原因分析

对于进行胆囊切除术之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1) 胆囊急性炎症或者是坏疽的现象, 胆囊颈以及壶腹部致密粘连, 胆囊管短。 (2) 胆囊部分切除术出现胆囊管残留的现象。 (3) 合并Mirizzi综合征I型, 患者出现胆囊管周围炎症。 (4) Luschka胆管损伤。 (5) 胆囊管钛夹不牢靠。对于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手术之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1) 胆总管直径比较小, 而选择的T管比较粗。 (2) 胆管在缝合时过于紧密。 (3) Back探条进行胆道探查的时候损伤了胆总管下段。 (4) T管窦道形成不佳, 在拔管之后会出现胆漏的现象。 (5) 在手术之后太早拔下T管。对于肝叶切除术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 肝断面胆管遗漏, 没有结扎或者出现结扎脱落的现象。 (2) 肝断面胆管血运障碍, 胆管缺血坏死。 (3) 肝内二级或者是三级胆管开口变异, 肝内胆管分支引流梗阻。对于进行肝胆管切开取石和胆肠吻合术出现胆漏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缝合口技术不严密。 (2) 肝门部胆管炎性狭窄。 (3) 合并有梗阻性黄疸[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组中患者总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肝胆手术之后出现胆漏的原因有很多种, 术者在手术的过程中操作如果不当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胆漏的现象。所以对于手术后胆漏的处理也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4]。对于胆汁引流畅通的并且没有腹膜炎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比较好, 而对于引流量大部分有局限的腹膜炎患者, 在进行腹腔以及胆道双引流的方法下, 选择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或者经过十二指肠镜置胆道支架引流, 对于引流量大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或者是腹腔感染的患者应该采用再次手术引流的方法[5]。总而言之, 患者在进行肝胆手术之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为手术操作技术不佳和对于患者病变部位认识不够。进行早期有效胆汁引流能够有效促进胆漏痊愈。

摘要:目的 分析在肝胆手术之后患者出现胆漏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方法 随机将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0例行肝胆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肝胆手术护理, 观察组中分析胆漏原因并行针对性处理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观察组中患者总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患者在进行肝胆手术之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为手术操作技术不佳和对于患者病变部位认识不够。进行早期有效胆汁引流能够有效促进胆漏痊愈。

关键词:肝胆手术,胆漏,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赵登秋, 束芳明, 蒋厚文, 等.27例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01, 16 (10) :607.

[2]何平, 李金龙, 张乙川, 等.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预防和治疗[J].吉林医学, 2010, 31 (22) :3628-3630.

[3]赵景明, 蔺锡侯, 刘彦复.闭合性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附98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 (2) :104.

[4]臧国辉, 李清云, 尹军, 等.多管引流对严重肝外伤后并发胆漏的治疗作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1, 5 (4) :295.

胆漏原因 篇6

1 胆道手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胆道手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对本县某医院中的30例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32—76岁,平局年龄为52.67±2.23岁。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例、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并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8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2例。患者在手术后均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抗炎治疗以及护肝治疗,同时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以进行饮食。通过对所有患者发生胆漏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患者在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胆管壁受损。在实际的胆道手术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医生对于手术的过程不熟练,并且没有按照手术相关规范进行,伤害了患者的胆管壁发生胆漏。2,在拔出了T管后,用力不当导致瘘管破裂,或患者出现了胆总管的愈合缺陷,在拔管后总胆管口极易呲开,发生胆漏的情况。3,在放置T管的额过程中,由于横臂过长,从而导致了患者的胆总管出现了坏死导致胆漏。4,在手术的过程中,胆囊管的残端由于预留过短,因此钛夹或结扎线出现了脱落而导致胆漏。

2 如何对胆漏患者进行诊治

(1)对胆漏患者的诊断方法

在对胆漏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B超以及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并且效果较好。患者经过B超检查发现腹腔液性暗区或通过CT造影显示患者的肝下出现了积液,并且通过腹腔穿刺进行诊断发现胆汁样的液体为胆漏患者。同时如果患者在进行了胆道手术后出现了腹痛、局限性以及弥漫性的腹膜炎的症状,需要注意患者很有可能出现了胆漏,需要立即为患者进行B超或CT检查。

(2)对胆漏患者的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在胆道手术后出现了相关症状,并且经过B超以及CT检查确诊为胆漏患者,首先需要让患者右侧卧位,并且禁止患者进行饮食,同时可以给予患者输液抗感染治疗,并需要维持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以及水电解质平衡。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给予必要的胃肠外营养供给,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患者为拔管后出现的胆漏,则需要尽可能早的从患者的瘘孔中置入引流管,并且使用持续低负压吸引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是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胆漏,可以对患者进行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使用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需要着重观察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其中包括了体温、腹痛情况、引流管的通畅情况等,同时也需要使用B超的方法严密的观察患者的胆漏量,如果患者出现了腹腔积液,并且蔓延至全腹部,需要立即对患者进行剖腹手术治疗。

(3)胆道手术后预防胆漏的方法

在胆道手术患者预防胆漏的方法上,首先对患者讲明胆道手术的相关风险以及预防胆漏的相关措施,帮助患者充分的掌握在进行胆道手术后应该如何进行恢复,并且需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进行胆道手术之前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胆囊炎持续发作超过了72h,则需要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在患者进行胆道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进行较好的麻醉,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暴露以及仔细的观察,医生需要严格的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相关的操作,同时也需要需要医生对于患者的胆道系统构造以及正常的解剖以及解剖变异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保证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能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治疗。并需要在对患者置入T管的过程中,选择大小合适,粗细适中的T管,以免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拔管的过程中发生胆管开口撕裂,形成胆漏的情况,并需要尽可能的减少阴性胆总管的切开检查,以免出现拔管后的各种并发症。在进行拔T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动作严谨,并且尽量避免出现暴力拔管的情况,拔管的时间通常为术后4周左右,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可以视患者情况延长拔管时间[2]。

3 结语

胆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道手术后的并发症,同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本文从胆漏发生的原因入手,讨论了在胆道手术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胆漏,以及在患者出现了胆漏后的治疗方法。

摘要:胆道手术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主要是针对于肝胆疾病。随着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胆道手术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常见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胆道术后极易发生胆漏,因此需要对胆漏的原因以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胆道术后,胆漏,原因,诊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蓓,黄汉涛,王志刚等.腹腔引流液细胞因子检测早期发现胆道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探讨[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3):183-185.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和治疗 篇7

关键词:胆漏,胆道术后,T管拔除

胆漏是胆道手术后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用手术及非手术疗法处理胆漏30例。现就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 年龄34~85岁, 平均64岁。

1.2 临床表现

胆漏患者诊断主要依靠: (1) 有胆道手术史; (2) 手术或拔T管后逐渐或突然出现腹痛、腹膜炎症状, 肝下引流出较多胆汁样液体; (3) B超或CT检查显示肝下有积液; (4) 诊断性腹腔穿刺显示为胆汁样液体。

1.3 方法

患者出现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症状后即予以右侧卧位或半卧位、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静滴抗生素、适当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胃肠外营养, 然后根据胆漏大小和病情轻重选择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

1.4 结果

本组共有22例应用非手术治疗, 其中6例中转手术, 余16例治愈。8例系直接手术治愈。 (1) 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拔T管后胆漏16例, 16例均先行非手术置管引流, 10例治愈, 6例中转手术后治愈; (2) LC加腹腔引流胆漏2例, 保持原管引流通畅治愈; (3) 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管结扎线脱出2例, 再次手术结扎胆囊管后治愈; (4) 开腹胆囊切除加引流胆漏2例, 继续原管引流后治愈; (5) LC胆总管电灼伤2例, 再次腹腔镜置管引流后治愈; (6) 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合并远端残石4例, 重新置管加胆道镜取石后治愈; (7) 左肝叶切除术肝断面胆管漏2例, 行原管引流及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治愈。

2讨论

2.1 胆漏的原因

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1) 医源性胆管损伤。最多见于胆囊切除术, 于开腹胆囊切除术 (OC) 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中均可发生。这主要是由于胆管存在解剖变异, 如胆囊管长度、汇入肝外胆管部位及汇合方式等方面的变异, 或副肝管及肝管变异等[1]。 (2) 手术操作失误。如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残端预留过短, 结扎线脱落;手术动作粗暴, 探条探查胆道时形成假道, 有报道探条过细而用力盲目扩张致腹膜后胆漏的严重并发症[2];还有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不易取出而用暴力强行取出而损伤胆管;胆肠吻合时胆管游离过多而破坏血供, 或吻合口张力过大;肝叶切除时漏扎分支胆管或断而胆管处理不严密, T管放置不当 ;缝合胆总管切口时没有做到全层缝合, 黏膜层漏缝以及缝合过紧过密均可影响胆总管切口愈合而导致胆漏发生 [3]。 (3) 拔T管后胆漏。T管窦道形成是T管拔除的基本条件。T管旋转虽已达2周以上, 但拔T管后仍有可能发生胆漏。这是由于:①T管窦道形成不够牢固或未完全形成。患者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围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T管在腹腔内行程过长及弯曲、使用组织刺激性小的材料制造的T管 (如硅胶管) 等因素均不利于T管窦道形成。②拔T管时用力过猛而损伤窦道或撕裂胆管。T管窦道最薄弱处为窦道与腹壁交界处, 易损伤。本组资料中即有3例因拔除T管时阻力较大而用力较猛, 患者于T管拔除后立即出现剧烈疼痛, 面色苍白, 冷汗淋漓, 随即发生胆漏而出现弥漫性腹膜炎。③胆总管末端欠通畅。术后胆总管下段残存细小结石或胆总管开口处仍有炎症、水肿, 可致胆总管末端梗阻或部分梗阻, 胆道内压增高, T管窦道壁较薄弱者在这种情况下拔除T管易发生胆漏。④T管固定不牢致术后滑脱或误拔T管而致术后近期内发生胆漏。 (4) 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合并有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或糖尿病等代谢性或消耗性疾病等。该类患者组织愈合能力差, 胆总管切口往往愈合不良, 以及T管窦道不易形成, 均易发生胆漏。

2.2 胆漏的处理

胆漏发生的后果较为严重, 及时地诊断和正确的处理是防止造成不良后果的关键。 (1) 术中发现胆管损伤、胆漏, 应立即妥善修复胆管。吻合胆管必须无张力, 若胆管缺损长度大于1.0cm或近肝门的高位损伤, 应实行胆肠Ronx-en-Y吻合, 不宜采用对端吻合术。 (2) 手术后出现的胆漏, 充分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经充分引流等综合治疗后胆漏多可自愈而无需行再次手术修补。引流包括腹腔引流及胆道引流, 治疗方法可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认为胆漏以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为首选, 且大多数患者经此方法可治愈。①对于未拔除腹腔引流管的早期胆漏, 须保持腹腔引流管和T管通畅。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较普通腹腔引流管引流效果好。本组30例胆漏采用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均放置了双套管负压引流,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 放置双套管引流尚可行局部冲洗, 减少胆汁腹腔污染。可直接将腹腔引流管拔除更换为双套管引流。②对于拔除T管后即发生的胆漏, 或早期T管滑脱或误拔T管发生的胆漏须立即经T管窦道置入导尿管继续引流胆汁。以下情况须考虑行再次手术治疗:经非手术保守治疗无效, 腹膜炎加剧, B超监测下显示肝下有多量液体积存的;或怀疑手术中胆管损伤可能的。手术仍以引流为主, 腹腔内可放置多根引流管。若为早期T管滑脱或误拔, 可重置T管。对于发现胆管损伤者, 因此时局部炎症水肿严重, 多无法行修补或胆肠吻合, 仍须先行引流, 待病情稳定、感染控制、全身情况改善后, 于2~3个月后做Ⅱ期手术修复, 而此类病例中, 胆管损伤轻、非横断性损伤的, 往往引流后胆漏能自愈。除以上之外, 还必须加强控制感染、全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董家鸿.胆管先天性解剖变异与胆管损伤[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 (8) :453-454.

[2]董剑宏, 卫亚希.医源性腹膜后胆漏的原因及诊治[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8) :628.

胆漏原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者48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0例, 年龄24~79岁, 平均年龄为 (55.20±5.3) 岁。48例患者发生胆漏的患者经诊断都是接收肝胆手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胆漏。

1.2 患者接受肝胆手术方式不同造成的术后胆漏因素分析

患者接受的肝胆外科手术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胆漏因素各异, 具体分析如表1。

1.3 预防术后发生胆漏的具体措施

肝胆手术发生胆漏的主要因素是施行肝胆手术时的术前, 术中, 术后3个环节的工作是否做到位: (1) 术前的准备工作, 如:调查患者是否有糖尿病, 低蛋白血症, 贫血或长期使用激素治, 心肺功能, 肾功能是否健全或无严重功能不全等患者个案病史资料, 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造成其他并发症等, 同时施术者也要具备过硬的手术操作技能, 详细掌握患者肝胆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对病变部位的认知, 确保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合适的医疗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2) 术中操作, 完全按规范化进行手术操作, 熟练细致的进行手术解剖, 认真缝合切口或胆道, 避免缝合口过紧或过松, 确保患者胆管血液运行良好, 施术动作要轻柔, 避免因手术操作不当破坏胆道系统完整性[2]; (3) 完成术后合适的创面, 留置引流管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引流通畅不仅能避免术后再次感染引起胆漏等并发症, 还能促使创面愈合更快, 让患者早日康复[3]。

2 结果

48例肝胆术后确诊胆漏患者就其病情发展状况采取对应性措施, 如非手术或手术性再次治疗, 施行非手术治疗患者有40例, 占总体比率83.33%, 进行常规引流者为31例, 使用超声波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引流者为9例, 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已经痊愈出院, 随访4~8个月无并发症出现, 其治愈率达到100%;施行手术治疗患者有治愈患者8例, 比例为16.67%, 其中6例在术后4周左右痊愈出院, 随访无异常, 1例因在进行胆总管探查时胆管受损, 术后发现不及时导致严重腹膜感染, 接受手术引流2周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导致急性死亡, 总体治愈率95.83%, 1例术后出院失访。综合治愈率达到95.83%。

3 讨论

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在临床上主要是指人体内的胆汁或含胆汁样的液体经过非正常途径涌出的情况,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过硬的手术及医护操作技能, 预防和控制术后出现胆漏情况, 首先做好术前详细准备工作, 全方位了解患者情况及正确的手术方式, 其次术中加强预防发生胆漏的意识, 精细操作技能, 在术后进行充分引流, 并密切观察和跟踪患者病情恢复程度, 可以大大降低胆漏发生率, 并能相对减少患者通苦和医疗纠纷[4]。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胆漏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 控制并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肝胆手术者确诊48例出现胆漏患者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患者个案资料, 总结胆漏发生的原因, 提出临床预防对策, 针对性再次治疗。结果 48例肝胆手术出现胆漏者就其病情发展状况采取对应性措施, 如非手术或手术性再次治疗后, 治愈患者46例, 1例术后出院失访, 1例死亡, 总体治愈率95.83%, 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的情况是可以预防并控制的, 须要求手术医师及医护人员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及过硬的手术和医护技能, 才是确保防术后胆漏的关键。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漏,处理方法,引流

参考文献

[1]张普一.肝胆手术后胆漏的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产为, 2011, 8 (34) :128-130.

[2]曹勇, 彭俊.肝胆手术后胆漏的治疗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4) :40.

[3]李波, 朱百鹏, 梁震.肝胆外科手术后10例胆漏的原因及预防[J].安徽医药, 2010, 31 (10) :55.

胆漏原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100例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的胆漏情况均发生在腹腔手术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女23例, 男27例,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 (46.2±9.3) 岁, 平均手术时间 (57.9±0.4) min;对照组中女21例, 男29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 (48.6±9.4) 岁, 平均手术时间 (58.2±0.7) 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后, 未放置腹腔引流管, 也未给予任何防胆漏治疗, 仅给予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所有患者出现胆漏的原因进行分析, 其检查结果显示, 患者在术后出现了急性腹膜炎症状;经CT检查或B超检查发现患者的膈肌下有积液, 腹腔穿刺检查结果显示积液为胆汁;对其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胆管损伤。该组患者在术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胆汁引流、进食等常规处理, 同时对患者给予感染预防、抗炎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术后在B超引导下, 对患者腹部进行重新穿刺, 然后采用负压引流的方式来将患者的腹腔积液引流出来, 待积液明显减少时, 改用常压引流。当患者腹腔内的胆汁累积量>800 ml时, 其腹膜炎症状也较为明显, 或出现黄疸症状时, 必须对其行开腹手术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胆漏控制率、感染率以及开腹手术治疗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资料证实[2], 在对肝胆外科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 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相对较多, 对患者的预后以及身心健康均存在严重负面影响, 临床中对此类情况的重视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有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3], 导致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漏的主要原因为发现不及时, 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感染, 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情况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 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目前, 在对肝胆外科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腹腔镜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对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时, 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经济、安全等优点, 它也是胆囊良性病变治疗过程中的首选治疗方法。不过,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由于主要是利用体外光学成像系统来指导手术操作, 因此对胆囊的整体结构缺乏全面观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特别是胆囊三角粘连较为严重的患者, 在对其行手术治疗时, 患者出现肝外胆总管损伤的几率也相对较大。通过对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 导致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主要有:①迷走胆管或肝外胆管损伤;②胆管残端钛夹脱落或闭合不全;③肝外胆管损伤。本研究中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为操作者在分离Calot三角时, 对肝外胆管造成了损伤或是止血钳使用不当造成胆管损伤, 即操作是否熟练与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3. 2 胆漏的防治对策在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是否存在胆漏进行临床诊断时, ERCP检查是最有效的检查方式, 同时也是此类情况的首选检查方式。在对胆漏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 采用相应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在对胆漏患者进行二次治疗时, 必须严格掌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适应证, 以便于降低患者的痛苦, 使其疾病状态能够及时得以控制, 提高其生存质量。术后未放置引流管的患者, 当其出现发热、腹痛等腹膜炎症状时, 最好先对其行腹腔穿刺检查, 一旦确诊为胆漏, 就必须立即对损伤胆管进行修复, 并采用T管来进行引流, 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或年龄较大, 最好在其胆管残端留置引流管, 待其病情稳定后, 方可考虑行修复术治疗, 严禁盲目行手术治疗。

腹腔镜作为一种较为精细的医疗操作, 因此, 参加此类操作的医生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 其对操作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较高, 且医生必须达到相关考核标准后方可参加此类手术[4]。在对肝胆外科患者行手术治疗后,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留置引流管, 并对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处理, 同时还必须及时行ERCP检查, 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率, 提高其治愈率。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 对于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患者, 通过对其给予禁食、营养支持、抗感染以及引流等保守治疗后, 患者的胆漏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行开腹治疗的几率。

摘要:目的 研究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方法 100例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对其在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胆漏控制率、感染率以及开腹手术治疗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肝胆外科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 在术后对患者给予适当的禁食、营养支持、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胆漏的几率, 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开腹手术率, 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胆漏,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阿布力米提·阿木提.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4) :64.

[2]王雷.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1) :3484-3485.

[3]杜安平.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9) :100-101.

上一篇:快速发表教育下一篇:钝化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