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下原因

2024-06-22

低下原因(共12篇)

低下原因 篇1

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大量经验研究都表明会计信息向证券市场传递了新信息, 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解释力并在股票定价中起了重要作用, 会计信息是具有价值的。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反, 很多证据显示会计盈余对于股票价格的解释力非常低。美国会计学者Lev (1989) 就会计盈余在证券市场的有用性问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总结性文章, 该文对1970年~1989年这二十年里在美国三大杂志上发表的所有有关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性分析, 结果得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对于窄表现期 (2天~3天) 的研究来说, 会计盈余对证券价格变动的解释力只有2%~5%;而对于较宽 (一个季度) 和很宽 (最长为两年) 的表现期的研究来说, 会计盈余对证券价格变动的解释力也只有4%~7%。Lev的结论引发了人们对会计盈余低解释力的原因的探讨。

实证中对盈余低解释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暂时性盈余假设

会计盈余项目按照可持续性大小可以分为两类:永久性盈余项目和暂时性盈余项目。Brooks和Buckmaster (1976) 以及Ou和Penman (1989) 的研究证实了盈余中暂时性成分的影响作用。Basu (1997) 发现, 会计数字反应收益和损失在“速度上”是不对称的。Ball, Kothari和Robin (2000) 发现, 会计盈余反映不利消息的速度远远快于有利消息。因此可以认为会计亏损具有暂时性, 亏损通常被认为是不持续的。Lipe等 (1998) 认为当期股票收益和当前会计盈余之间关系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每种盈余的持续性。因此所有过激的消息 (不管是亏损、盈利还是持平) 的ERC都较低。因为这些消息通常被认为不如温和消息具有持续性。然而, 他们发现关于亏损的过激消息的ERC比关于盈利的过激消息的ERC更低。

2.“噪音”理论

随着对证券市场研究的加深, 人们发现证券价格不仅反映了信息, 还反映了“噪音”制造者的“噪音” (Black, 1986) , 证券市场可能并非人们所假设的那样有效。Beaver, Lambert和Morse (1980) 的研究使得“会计盈余‘噪音’”一词得以流行。他们构建了“真实盈余+‘噪音’”模型。该模型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会计盈余等于“真实盈余”加上与报酬非价值相关的“噪音”成分。

当期盈余中的“噪音”信息可能是导致会计盈余低解释力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根据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进行较好的预期, 那么报告的盈余被认为是具有较高质量的 (Penman和Zhang 2002) 。然而很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期盈余的预测力很弱。Collins et al. (1994) 发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应计制会计的应用是导致“噪音”信息的原因。价值无关的“噪音”信息与所有期间的股票收益都无关 (当期、上期和未来期间) 。也就是说, “噪音”信息不仅在当期价值无关, 在其他所有期间都价值无关。他们认为由于管理层当期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噪音”信息在未来是否真的发生或没有发生。这与股票市场对现金流的估计是不同的。只要投资者在证券估价时没有考虑这些“噪音”信息, 那么这部分“噪音”信息就与收益价值无关。

3. 会计准则不完善假设

Lev (1989) 认为:不完善的会计准则将“生产”低质量的盈余信息, 从而导致盈余信息与证券报酬之间的弱相关性 (或相关性不显著) 。该假设本身假定财务报表在表现同期市场价值的信息时是迟缓的。

不完善的会计准则是盈余低解释力的一个潜在原因, 它导致会计确认缺乏时效性。

4. 公司特有的因素

传统的研究方法假设投资者对不同公司盈余的反应是相似的。然而研究表明该假设导致结果产生了偏差。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其他的公司不同, 这可能影响了收益——盈余关系。

Jeter和Chaney (1992) 发现ERC的大小与公司的杠杆水平和盈余能力有关。他们假设ERC和风险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关系。高风险产生一个高折现率, 而高折现率导致较低的E R C。并且对于杠杆程度高的公司, 它们往往通过操纵盈余改善公司的表现。另一方面, 盈利较低的公司ERC较低。这是由于它们更倾向于操纵盈余或平滑盈余。因此市场会认为这些公司的盈余含有更多的“噪音”。Brown和Kim (1993) 假设:由于规模小的公司主要是由公司管理层披露非盈余信息, 他们往往倾向于披露好消息, 而规模大的公司, 外部披露了很多关于公司的非盈余信息。并且这些非盈余的好消息往往和盈余同时期发布, 导致研究者错误的认为非正常收益率是由于盈余公布本身带来的。

5. 行业相关的因素

有学者认为, 相对于低科技行业而言, 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降低在高科技行业中更加明显, 例如计算机、通信行业等。这是因为在高科技公司中, 财务报告不能确认一定的交易和事项 (例如无形资产) , 而这些项目预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是与投资者价值相关的。

Francis和Schipper (1999) 发现高科技公司的财务报告比低科技公司的财务报告的相关性更弱。Hayn (1995) 发现在高增长的公司, 当期盈余被无形资产的长期投资曲解了, 导致当期亏损而不是盈利, ERC和毫无疑问也产生了偏差。Amir和Lev (1996) 发现无形资产的投资扭曲了盈余和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投资者也察觉了会计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主要依赖非财务和非会计信息进行决策。Lev和Zarowin (1996) 证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由于不断的发展变化, 盈余、现金流和账面价值的有用性降低了。重大、快速的变化主要出现在高增长和高科技公司。其结果是在准备财务报告时忽略了经营的变化, 从而导致了报告中数目不正确, 反映在回归结果中就是高增长和高科技公司的R2和ERC较低。他们发现在模型中加入经营变化相关变量之后, R 2有显著的提高。

以上是实证中对盈余低解释力的原因的几种探讨, 相关经验证据也主要集中在美国股票市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是否存在相关情况的影响, 有赖于国内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低下原因 篇2

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行政效率低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各种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缺失而引起,因此,要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首先必须分析行政效率低下的制度原因。

一、行政效率与制度

行政效率实际就是指政府效率、政府绩效,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预定目标,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例。行政效率一般涉及到政府管理活动的成本、产出两个方面。成本既包括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活动耗费的人力、物力、办公设备,又包括获得和维持这些人力、物力、设备所花费的资金;产出既可以是决策活动的产出如出台的法规实施细则、计划和执行活动,也可以是社会经济等方面环境的改善、企业和公民满意程度、人民生活的舒适度等。可见,行政效率是质和量的统一,在质方面更强调公民的满意、服务质量等。

制度是决定行政效率高低的基础。制度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讲,制度是由人类设计的用以规范人们相互行为的限制,它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规则的执行实施机制组成。(1)正式规则,亦称正式制度,是指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的公开和实施的行为准则,包括各种组织的章程、协议、纪律,国家的法律、政令、条例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正式的制度规则都有其相应的具体形式,是外在于每个人个人,并与之相对立的。(2)非正式规则,亦称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约定成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传统习惯、价值观、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它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它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非正式规则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非正式的制度不是依靠外界的压力,而依靠内心的自省和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更为重要。(3)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规则的人作出相应的惩罚或奖励,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执行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

我国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都要求政府及时地提供成本低、质量好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效率作为政府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衡量政府管理状况的基本综合指标。然而,我国目前的行政效率仍然存在低下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之间或内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办事程序环节多、关卡多、手续繁杂、办事的拖沓、公共成本的扩大;决策失误、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不畅通,服务质量低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二个特点:一是普遍性。这些低效率的现象不是局部的、个别的问题而在各行政部门都存在;二是持续性。这些问题却是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还在发生和发展。既然这些问题和现象带有普遍性和持续性,那么就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决定行政效率高低的根本原因不是人而是制度,制度缺失即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失范是我国行政低效率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短缺的是一定时期内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配置各种经济、政治、思想等要素以实现行政高效率的制度资源。

二、影响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制度原因

根据上一部分对制度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影响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制度因素主要有:

(一)行政道德失范,旧行政观念的束缚 所谓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主体行为已经逾越了政府和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规范。从本质上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是行政权力主体放弃或违背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实现非公共的利益。行政道德失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行政组织的道德失范,一类是公务员个人道德失范。组织道德失范导致行政组织结构的非理性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职能部门不清,权限不明,机构重叠庞大,条块分割,人员臃肿、推诿塞责、贪污受贿充斥着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个人道德失范,如目前存在的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集权意识等,严重影响着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率的提高。

(二)政府职能配置不科学,行政组织不规范 我国政府职能配置不科学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行政职能范围过于广泛和庞杂,即所有的社会事务都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其结果是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都未管好。二是行政职能方式过细,即过分重视微观管理,从而造成政府一方面越俎代疱,影响了社会基本单位的积极性,压制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无暇或无法充分顾及全社会的宏观性事务,导致宏观失控,带来人为的无序状态。我国经济领域内的重复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我国传统行政职能存在着上述两个特点,直接导致行政职能内外关系的紊乱。(1)是行政职能内部关系紊乱。一方面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现象严重,致使上级部门互相扯皮与推诿,基层单位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本位主义,部门利益严重,形成无谓的重复和内耗,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2)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大量本来由企业承包、事业单位和社会承担的职责都不得不由政府包揽下来,而由政府履行的职责又推给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这不仅使企业单位与政府的职责产生混乱,而且使政府负担过重,效率降低。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行政职能部门配置不科学,职能转变不到位,而造成行政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虽然我国与以前相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公务员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发生扭曲

从经济学理论看,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在正常情况下,廉洁并有效的工作成绩,就可以得到合理的奖励,腐败则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我国制定的《公务员暂行条例》虽然规定了竞争与奖惩制度,但由于很多规定还不够完善,且实施不到位,因此竞争和激励效果差强人意,直接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这些缺陷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公务员的考录制度方面,年龄、学历、地域限制和面试操作不规范封闭了一些优秀人才发挥才能的渠道;在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方面,由于考核制度的不规范,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严重窒息了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在公务员的晋升制度方面重德轻能和任人唯亲影响了公务员的积极性。由于行政管理职能需要具体的公务员来承担,公务员积极性的缺乏必然引起行政效率的下降。

(四)行政运行机制不畅

政府系统是通过运行而发挥功能并实现其职能的。因此有人说,行政运行机制是行政体制的灵魂。在我国行政体制中,行政运行机制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行政决策机制不,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决策失误责任模糊。二是行政执行机制存在“梗阻”,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土政策”,自行其是;断章取义,打擦边球,阳奉阴违,拒不执行;照搬照抄,敷衍了事;左顾右盼,等待观望;讨价还价,互相攀比等,导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难以贯彻执行。三是监督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监督体系庞杂,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结构,导致运行无力。行政监督机制缺损意味着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行政部门也就感受不到提高行政效率的外在压力。

(五)行政法规不健全

低下原因 篇3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19-01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学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出现了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现象,导致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刻,在教学中基本上是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采取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形式上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如前后课桌椅摆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型,各小组成员分工较为明确,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依然是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学习。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没有真正进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摆设,失去了其本质功能。

2.教师缺乏教育智慧,无法满足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预设可供小组交流和讨论的问题,也没有提出有价值的主题,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讨论情况和小组代表的发言,缺乏任务驱动的内容设置。

3.没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关注的是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忽略了小组的整体评价;有的教师注重评价学习结果,忽略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有的教师注重学生的行为评价,忽略了学生心灵的评价。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及内在需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他们只关注自我展示和表现,不愿意配合他人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讨论,即便是参与讨论,也是消极应对;有的学生只顾本组的讨论,不顾及其他小组的合作学习,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2.学生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合作学习的本质,导致合作学习效率低下。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爱凑热闹、爱起哄,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有的学生缺乏耐心,组员还没说完便急着抢话;有的小组没有做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难以完成小组共同的任务。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景

学习愿景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景,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树立体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同时让学生撰写《我的愿景》。其次,建立班级愿景,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团队愿景的学习型组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建立班级近期学习愿景和长期学习愿景,然后建立小组愿景、学科愿景,同时让学生将个人愿景与小组愿景、班级愿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共同为了团队愿景而努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提高团队学习的意识。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落实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责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建立多层级评价机制。各个学习小组在有组长的前提下,可增设学科长,这样一来,对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评价就有了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班级学科代表评价、教师评价,实现了多元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评价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就有小组成员、小组内语文学科长、小组长、班级语文学科代表、语文教师这5个评价主体对其进行评价,能够较好地落实小组各个成员的学习责任。其次,创设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创设一些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并且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方能完成,让学生学会帮助、学会合作、学会倾听,由“要我合作”转变为“我要合作”。

(三)注重问题生成策略

设计具有情境化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推动小组合作探究,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引导学生在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标和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设计训练题,并在教学中进行编排,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投放”给学生,每个小组在小组长和学科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

总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关键是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同时针对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教研活动绩效低下原因及对策 篇4

1.例行聚会

主要是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功效在认识、理解和利用上存在偏差。教研活动在一些教师眼里就是例行公事。学校规定了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负责人, 设立了统一的规则, 参加教研活动也就成了没有办法的事了。教研组长具体到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内容, 随时现琢磨, 有时拿一篇文章念念, 或者随意提一些支离破碎的小问题议一议, 大多用不了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就都花在闲聊上了。总之, 只要让领导知道, 教师们正在教研活动就可以了。教研活动没有事先的规划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和预期效果, 所议的问题零散, 体系性差, 难以总结出可利用的有价值的综合性经验。

2.传达会

由于领导们平时与教师沟通少, 即使那些中层领导们也很少坐下来和教师们一起去交流情感并对工作上的各种问题相互交流探讨, 这样就使得学校和教师之间难以达成有效的、及时的信息反馈。学校出台的一些新要求、新规定, 平时的规章制度、指示精神的传达, 甚至是一些后勤方面的事情也都利用教研活动, 由教研组长向教师们传达, 把教研组长作为领导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以至于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功效逐渐淡漠, 教研活动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久而久之, 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减少, 用在教学反思、探究、创新的意愿降低, 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

3.知识分析会

在一些教研活动中, 教师们讨论的内容多以知识的探究、认知、剖析、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问题一般来自课上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编制习题时遇到的疑难试题等, 缺少教法学法的探究、学情的分析、课标的剖析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把平时本该在办公室就能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带到教研活动中来。把教研活动当成知识探究会, 一旦学科知识的探究得到解决, 大家马上就会无事可干, 即使有人提出一些有关教学问题, 其建议或问题大多也是肤浅的、零星的, 难以形成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

4.诉苦会

(1) 教学创新无法接受

不少教师长期沉迷于传统教学, 而对教育变革中出现的新事物, 从思想上难以接受, 对倡导的教学创新采取抵触态度, 对推行的教学改革, 无法适应, 产生消极情绪, 对教学工作和个人前途失去信心, 在教研活动会上大倒“苦水”, 以各种借口贬低、诋毁课改成果, 把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不良现象, 比如自己教学成绩偏低、课上有些学生听课不认真等归咎于新课改。

(2) 教学方法的变革运用棘手

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主动要求教学变革的意识不足, 对于开放性教学、交互式课堂、以及新模式运用不熟练, 心里觉得别扭, 迫于课改的要求而不得不照猫画虎, 效果很差, 没有产生应有的教学效应。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主要是教师们被动、机械地执行新课改中推行的教学方法的结果, 而把责任归咎到学生身上, 或干脆就认为是新课改不成功、不合理, 是失败的。

(3) 学生互动的不配合

有些教师对创新教学运用能力差, 教学素质不高, 无法驾驭课堂, 无法从情感、态度、行为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只是在教师的主导下, 以新课堂的名义, 被动地甚至是被迫地让学生从事 (或表演) 教师预设的各种教学活动, 使课堂教学成为滑稽的闹剧, 学生不但收获不大, 反而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4) 相互攀比引发不满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 各学科之间的业务量肯定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教师所付出的精力和劳动量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诸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 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能力培养, 使得教师的业务量与其他学科相比要小一些。所以个别教师自觉平时付出的劳动要比别人大, 觉得心里很不平衡, 对因新课改需要而提出的一些新要求和新规定, 当作新负担, 采取抵制态度。

二、造成教研活动绩效低下的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存在缺失

学校对教研活动的管理, 大多是以各种严厉的规章制度为手段, 以罚款、降低考评档次、考勤扣分等为方式, 容易造成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逆反心理, 这种行政化手段造成活动“官味”太浓, 领导们平时脱离教师们的教研活动, 而学校普通管理人员的检查督促又流于形式, 统计一下人员的出勤情况, 问问活动内容, 做个登记就可以了。即使有分管领导一起活动, 有的也属于外行领导, 不能与教师们一起参与教研活动, 坐在一边充当看客。有的领导平时只注重理论探讨, 缺少教学实践, 所以对教学理论夸夸其谈, 却解决不了教学的实际问题, 还有的领导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观点、看法或教学实践横加指责, 所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教研活动成为例会也就成了必然。

另外, 大多数学校对于教研活动缺少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 无论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 结果都一样, 使教研活动成为“大锅饭”, 教师出工不出力, 导致教研组整体的教学水平徘徊不前。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 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 却始终是个门外汉。

2.教研活动没有动力

(1) 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

对教研活动的作用认识不够, 不少老师觉得抓教研不如抓学生, 只要平时对学生多讲、多练习、勤督促多检查、严管理, 压力之下学生必然会重视本学科, 在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 成绩一定会高, 使得不少教师沿袭传统教学, 对新课改提出的“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不屑一顾。久而久之, 教师就会觉得日常教学活动根本就用不着那些新式理论, 对教研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2) 畸形心理作怪

对于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学术问题的探究, 你不说我也不发言, 怕别人说自己抢风头, 不尊重领导和老教师;还有的出于学校期末考核评比中名次的考虑, 有经验、有看法, 也不交流, 怕别人超过自己, 各种畸形心理导致教研活动时大多保持沉默。

(3) 组长缺少带头作用

学校往往任命高级职称教师、骨干教师为教研组长, 由于缺少激励机制, 再加上他们觉得自己能力较强, 有名誉有地位, 认为已无升职空间, 自觉“功德圆满”, 在教研活动时, 混同于普通教师, 惰性严重, 不求上进。不少青年教师受这些“老前辈”的影响, 把评高职当骨干作为个人追求, 功利思想严重, 缺少集体意识。这样的组长不但没有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反而形成了不好的影响。

3.学校的教研风气不浓

一个学校教师个人的教研能力反映了学校的整体教研状况, 而学校的教科研情况又影响了个人的教研水平。所以, 个人的教研能力不高和学校整体教研绩效低下, 都能直接导致学校的教研风气不浓。教师平时缺少教学的理论学习, 不善于总结和反思, 造成不少教师理论水平低, 在教研活动时, 要不无话可说, 要不就是所持话题没有理论支持, 空洞, 结论肤浅, 没有深度和广度, 只能就事说事, 简单地陈述一些案例, 说一些所谓的经验, 教研主题理论性不强。这样的教研活动难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们就会产生倦怠心理, 使得学校整体教研风气不浓。

在不少学校, 领导们把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出路, 他们把语、数、外等作为“重点学科”, 对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有时不闻不问, 即使是“重点学科”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各种业务的检查上。由于领导不重视, 教师们对待教研活动也就此一时彼一时, 使得学校的整体教研风气不浓。

4.学校整体创新意识不强

一些领导喜欢做表面文章, 在课改上对其他名校的东西照搬照用, 或者闭门造车, 自己“研究”出来的课改成果严重脱离本校实际, 却用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各教研组组织实施, 教师抵触情绪很大, 教师自然没有热情。还有的领导对新课改嫌麻烦, 或者主管领导业务能力不强, 习惯于传统教学, 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 平时针对学生的各种考试不断, 教师为不影响自己在考核中排名, 疲于奔命, 无心教研教改, 教研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着传统教学“老生常谈”。有些学校平时开展的各种名目的活动过多, 大多与教学无关, 纯属是为政绩的形象工程, 而且还经常挤占教研活动时间, 教研计划中的有些内容很难得到落实。

5.上级教研部门帮扶力度不够

有的教研人员怕吃苦, 基层单位尤其是偏远山区, 吃、住、行条件差, 在城里呆惯了, 不习惯乡下的生活, 再加上农村教师教学基础差、理论底子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以及教研组织涣散, 从事教研帮扶的难度较大, 花费的精力多, 所以有的上级教研人员不愿到基层去, 有的教师工作了十几年就连上级教研部门主管人员是谁都不清楚。

有的教研部门负责的区域范围大, 学校数量多,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教学中以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呈现多样化, 加之专职教研人员少, 又由于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 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很难一一给予指导、矫正, 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三、提高教研活动绩效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对于教研教改活动要强化管理, 提高认识, 统一要求。要认识到: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个人业务能力以及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教研活动开展得好坏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学校领导要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要经常组织跨区域教师的学习、观摩和交流。学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交互平台, 教师可以自由地对学校教学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领导要及时回复, 发扬优点, 改进不足。这样, 领导重视, 教师们自然就有了动力, 教研活动也就必然出实效。

2.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领导要多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 让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优异表现, 都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在教研活动的考核标准里除了一些诸如出勤率、发表论文数量等要求外, 要多一些人性化的、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软标准, 哪怕是一条与教学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一项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措施等等, 都要适时给予必要的精神或物质奖励。由组长负责, 对每位教师参与活动的收获 (依据教研活动记录以及个人上交的心得体会) 以及活跃度给予综合评估, 定期评出积极分子上报学校, 对于表现优异的个人或教研组在年终评优评模要给予适当的加分。教研活动中要形成梯形制度, 对组内的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 目的是让这些能力强的教师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要参与区域性教研活动

组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跨区域的教研教改活动, 到一些课改名校、教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去“透透气”, 感受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个人或教研组可以设立教育论坛、QQ群、教育博客等, 邀请外校甚至是外省的名师加入到自己的教研网络里, 这样可以多渠道满足教师的个人教研诉求。开阔了视野, 拉近了个人与名师、名校的距离, 可广泛参与不同区域内的各种性质的教研教改活动, 实现了跨区域性教研活动的一体化, 为一线教师展现个人才华、谋求自我发展提供了借鉴、发展、进步的平台。

4.教研部门要加强指导

帮助教研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以及新课改要求的教研课题和教研教改活动规划, 多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探究性教研活动并注重教研成果的落实。通过增加教师活动的参与度, 来提高教研教改的热情。平时上级教研部门对所辖区域学校的教研教改要加强指导, 针对新课改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把相邻几所学校组建成一个教研中心, 每年每学科都要评出特色学科校, 结合该学科教学确定教研课题, 定期组织其他学校所有本学科的教师, 到该校开展观摩、评课、研讨等教研活动, 结合学校的成功经验, 取长补短, 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模式,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促进学校教研教改的良性发展。

5.对课堂教学加强精细化管理

通过教学抓教研, 这是不少学校常用的方法。学校管理者要以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为原则,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行精细化管理, 目的就是通过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管理, 将高效课堂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课堂教学找问题、查差距, 让教师看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这样才能产生压力, 达到以教学促教研。让教师们产生这样的认识:教学高效是硬标准,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

低下原因 篇5

有些教师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既没有拓展学习,也没有提供丰富的、有兴趣的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有些教师教学中不注重研究,还是老一套、老面孔,教师将学生听讲知识点传授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流程,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没有能够吸收教改的经验,也没有能够在教学中创造出独特的模式方法,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地理教学难以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因素。

(三)教学情境不够浓厚

地理教学除了要强化知识点的传授之外,同样要承担起情感培养的职能。而走进我们有些教师的地理课堂,仅从其语气、神态上就感到缺乏浓厚的氛围,语气平淡,和学生似乎隔着千里,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在教学内容中也缺乏对教材的深度发掘,这些方面都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不利因素。

(四)教学空间不够拓展

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对生活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我们有些教师教学中割裂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没有能够紧密结合现实身边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辅助教学,使地理与生活出现了脱节,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

二、突破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研究

从上文可知,造成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在于其理念、方法、空间等拓展创新不足,影响了地理教学实际成效。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做勇于创新、敢于探究,能够破旧立新、敢闯敢拼的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懈怠、不迟疑、不停滞,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研究,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得到提升。教师重点应当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措并举增加丰富信息以活跃课堂

丰富的信息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因为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涉及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地质构造、自然现象。而初中生自身的阅历限制,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没有直观感知印象,也缺少有力的感知路径。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为学生补充丰富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生动地感知和理解。例如在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到澳大利亚这一国家时,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理条件、风俗人情之外,还运用多媒体生动向学生形象地演示了澳大利亚的风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小段旅游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动的气息,这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教材所拓展的内容,而且生动性、形象性较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度。

(二)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以激发活力

改革是激发活力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手段,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地理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转变入手,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进,扎实地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激发和释放活力让学生学习更为高效。笔者在这一方面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设置更具引领性、更具趣味性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这对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大体有哪些种类,其储备量如何,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人均拥有量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当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等,这样的思考题对学生思维具有更强的引领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中寻找到清晰的思路,也能够准确地把握要点,地理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推进。在学生完成基础内容讨论研究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难点,对他们存在的不同想法组织交流辨析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就能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相互合作研究的良好习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学生内心感知体验以激发兴趣

地理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避免一种误区,就是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完全以应试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要求他们掌握必备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情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自然发展、社会发展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情感地理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关注自然、增强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增强学生内心感知体验。例如在《水资源》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特点,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如何,当前水资源保护面临着哪些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怎样破解困局等。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敏感地意识到保护水资源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强了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深化理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内容都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四)发挥课外专题活动作用以拓展空间

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事”的效果,各地美丽的风景、奇异的地质结构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地理教学吸引力的抓手。除了夯实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教师还应当增强课外专题活动的拓展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在地理研究上的兴趣爱好。例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后,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西双版纳也是云南旅游线路中最热门的一条,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西双版纳的资料,从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当地发展现状到网络上各种和西双版纳旅游景观有关的视频,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有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风土民俗内容,也有学生播放搜集到的视频,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增进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对祖国西南边陲的这一风景名胜具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总结

低下原因 篇6

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缺少核心技术。加入WTO后,我国正逐年全面开放,外国投资企业将享有与我国国民同等的待遇。外资自进入我国市场后,也早已在我国市场独特的规则下经过锻炼逐步成长起来,加之其一直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政策,促使其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掌控销售、谋求商机的渠道也日渐成熟并彻底的本土化。与此同时,我国本土企业却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大批跨国巨头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加入WTO保护期后,中国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遭到严重的冲击。我国有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也曾使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成本优势。但目前,大多数外资企业采用在我国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将生产地由劳动报酬高的本土转移到我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其产品成本,致使原本在成本上占据优势的我国企业面临着“昙花一现”的结果。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没有自身的核心技术,也未能建立起长久的竞争力。

2、缺少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外资企业经过全球市场竞争的洗礼后,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更趋向成熟和完备。无论是技术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渠道管理、产品品牌,亦或是经营战略决策和文化整合上都已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刚在市场经济中行走不远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中国企业虽然也在进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建立了企业现代管理体系,研究并运用了多种管理方法,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根深蒂固,加上中国市场特殊的运行规则,使我国企业更关注同政府的公共关系维系,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导致一些企业缺少市场经营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观念,在经营战略上更倾向于向外冒险扩张,从而忽略内部管理。

3、缺少开发和拓展资金。我国企业大多面临资金短缺和周转困难的处境,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了拓展生产能力、缓解资金周转压力而去融资,对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来讲尤其困难。一是这些企业尚未建立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二是由于金融机构抵御金融风险意识增强,导致对于缺少信贷担保的中小企业拒绝贷款;再者,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很容易向大型企业倾斜并实行所有权歧视措施;另外,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导致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也会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原因都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也加剧了我国企业同外资企业抗衡的无力状态。

二、我国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策略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企业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这场冲击下,才真正可能将自己的潜能激发,发挥最大能量与外资企业抗衡。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自身竞争力的筹码,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使自己得以迅速成长壮大,并在全球化市场中保持长久竞争力。

1、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①掌握核心技术是构建核心竞争力根本之所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成长获取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法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的产品处于科技尖端,谁就会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好的业绩,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永久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有自主研发、技术引入、合资研发、海外并购等方式。我国企业无论是用哪种方式建立核心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虽然技术引进或海外并购在开发核心技术上节省了时间成本,但会出现花费很多资金购买的却是过时技术的情况。因此说,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只能暂时缓解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真正要保持长久竞争力还在于吸收消化、自主创新过程。

②管理制度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企业生产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是企业竞争制胜的一个重要方面。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的信息化及其带来的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灵活性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低成本优势,它和核心技术一起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垂直一体化和水平整合、地域扩张和国际化、组织能力的开发和组织学习的促进乃至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开发,以及项目的储备等等,对企业的未来成长关系重大。我国企业应明确其战略目标,在稳扎稳打中将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换,提高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经营管理战略上,企业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企业内外人、事、物、环境、资源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扩大企业规模,树立知识产权和高质量的产品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需求效应。要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树立全球化观念,尽快学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营理念上,通过构造企业的核心文化,用诚信求商机,用信誉谋发展,遵守市场经营规则,注重商业伦理道德,在社会中树立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要建立规范管理机制,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对职工投资和培训力度,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借以调动员工的潜能来发展企业创新能力。

2、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以诚信获取信贷支持。面对资金匮乏,我国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融资:

企业自身资金积累:加入WTO以后,关税将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消除,有利于全球市场的公平竞争。我国企业可以利用目前的环境政策,抓住机会整合自身资源,整顿财务纪律和信用记录,清偿银行债务,以诚信为自己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增加企业内部积累资金。一是外资银行借贷;二是上市融资;三是风险投资基金与租赁融资。

虽然开放的市场会为我国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有效的渠道,但还不能忽略政府所给予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的影响。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干涉,使我国金融机构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从企业来说,要想更有效地融资,企业必须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准确的信息公布及良好的信用体系。

3、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竞争能力。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全球掀起了跨国兼并的浪潮。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不仅是追求规模效益及市场占有率,更是为了重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因此,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企业抵御外资企业进入市场所带来的冲击,我国企业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从单个企业层面上讲,我国企业必须在对国际、国内市场形式做出准确分析后,挑选可弥补自身劣势的、业务相关的强势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使自己做强做大成为龙头产业,在外资企业进入时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

对于我国新经济型的企业,由于其大多有技术上的优势,成长空间巨大,可将其同供应链上下端的强势企业进行重组,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积累资金。而对新经济型企业的并购,也使并购方降低了自身开发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还可带来企业新的利润点。

对于我国相对成熟的制造业、加工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相对标准化,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对价格战的关注导致企业对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质量的的忽略。因此可以将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成熟企业进行重组,在保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前提下,夯实其在国内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篇7

原因

原因一,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正确,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依旧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原因二,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钻研、探讨不够深,未能深挖教材,整合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赖于教材的编排体系,只讲教材的表面内容,没有整合教材,没有深挖教材蕴含的深层知识,因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很肤浅,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原因三,教师对新课标教材如何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研究得不深入、不透彻。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把握住知识要点,教学目标不具体,教学重点不突出,因而练习不到位,导致学生“吃了夹生饭”。

原因四,新课标教材中的知识均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日常交际内容为素材,以谈论身边的人和事为话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缺乏趣味性。因此,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部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学习本来就没有兴趣的学生便会放弃对英语的学习。

原因五,新课标教材词汇量大,而且新词汇的复现率低。每单元的单词多则三四十个,少则二十多个,并且多数单词在一个单元中出现后,在以后的单元中基本不再出现。如此大量的词汇,学生记忆起来有困难。词汇量的不足直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原因六,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同了,但考试题型却未变,这种“教”与“考”的不一致使得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无所适从。

原因七,新课标教材对同一语法不同知识点的呈现不是集中地进行编排,而是分散编排。教师若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去教,学生对某一语法刚有了一点认识,下一单元又开始学习新的语法,学生将会把这一点不太熟悉的语法知识忘了,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系统掌握。

新课标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有一个适应过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残——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认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但这是一次机遇、一次考验,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在实施新课标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编排目的、教学要求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的研究、探讨不深入,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因而教学质量不高。笔者针对自身实施新课标教材教学中的得与失,浅谈一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及对策。

对策

对策一,教学质量要提高,教研为先导。如何实施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并形成能力,使教学尽可能获得成功?这需要教师作认真扎实的、深入广泛的研究。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分布情况,之后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因素,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呈现知识的方法和难点的讲解方法。教师可以和同事反复讨论,交换教学意见,并通过听课、评课来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大家公认的教学好方法。

对策二,教学观念要转变,学习借鉴要先行。教师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各项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探究问题,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做新型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是“导演”的角色,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为达到此目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一是学习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有关教研的论文;二是听取校内其他教师的讲课;三是通过“走出去”的途径进行教学交流;四是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共同改进,共同提高。教师要通过以上途径努力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尽快转变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增强适应新课标教材教学的能力。

对策三,钻研新课标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目标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准教材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失,知道该教什么、怎么教,使教学具体化;才能有效地整合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系统地进行英语学习,获得系统的知识;才能把握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分散难点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听、说、读、写练习,让学生把知识练深练透,达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的目的;也才能深挖教材蕴含的深层知识,增强学生做题时的应变能力。

对策四,整合教材,合理增减。新课标教材只是一种引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怎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就怎么灵活地调整教材。教师整合教材时,既要做到有利于教学,又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

对策五,引生活话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用学生生活中的话题,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利用学过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说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说他们想说的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即使学生所说的话不合语法,但只要用英语表达了自已的观点,教师也应给予学生赞赏和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策六,正视教材迎挑战,分类强化求突破。初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复现率低是现实,但教师要正视这个现实,勇于挑战,乐于钻研,积极探索。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词汇关。在教学中,教师可将词汇进行集中教学,分散记忆,每天要求学生记几个单词,并定期检查验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词汇按词性分门别类地记忆,也可按衣服类、交通工具类、电讯设施类、学习用品类等进行分类记忆,或按音节、读音规则记忆单词。同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掌握单词的用法。词形、词类变化可集中训练,可设计句子,要求学生通过读句子、理解句意填词。动词的各种变化宜可采用集中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句中的时间状语填入动词的恰当形式。这种填词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因为学生要经过分析、判断才能填入单词的正确形式。

对策七,语法讲练必不可少。新课标教材的特点是重语言实践,淡化语法讲练,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不用讲语法。语言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语法是对这些语言习惯进行了归纳、梳理,用来规范语言行为的语言规则。语法讲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必要的语法讲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正确地进行潜词造句,使表达更符合语言规律。教师对语法的讲练要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切记完全依赖语法进行教学。

对策八,教学和考试一齐抓,两手都要硬。要使教学与考试的目标一致,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试题类型,抓住考点,关注考试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策九,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无忧无虑地投入学习。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与学生沟通思想,帮助意志不坚、毅力不强的学生坚持不懈地学好英语。

低下原因 篇8

1 母猪个体因素

1.1 母猪品种

母猪品种不一样, 生产性能差异很大, 因此选好种猪是关键, 也是首先要考虑的。

1.2 母猪年龄与胎次

猪场种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结构层次, 胎次母猪的比例要保持稳定, 1~8胎母猪的理想比例应大约分别为17%、16%、15%、14%、13%、12%、10%和低于4%。为了可持续性发展, 每年都要淘汰一定比例的老龄母猪, 同时要补充一定量的后备母猪。一般来说种母猪在产3~8胎时是生产性能最佳阶段 (产的仔猪多, 泌乳量大, 仔猪生命力强) , 以后生产性能逐步降低。5岁后的母猪很难再发挥和维持正常的水平, 必须淘汰。

1.3 母猪不发情

母猪到了正常的发情时间, 却不表现发情症状。

1.3.1 后备母猪不发情

引起不发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生殖器官先天性发育不正常或畸形, 此类母猪直接淘汰。

激素分泌少。由于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素 (FSH) 和促黄体素 (LH) 较少, 使卵泡不能正常发育和成熟。此类母猪可用公猪刺激, 促其发情, 也可用激素诱情。如果不奏效也应淘汰。

母猪过肥。因为过于肥胖导致卵巢内脂肪浸润, 卵泡上皮脂肪变性, 卵泡萎缩, 引起后备母猪不发情。对此类母猪应减少精料, 增加运动量, 对个别不能发情或不能治愈的后备猪, 应淘汰。

1.3.2 经产母猪不发情

经产母猪一般后断奶在7~10天内发情, 但有的母猪在断奶后15天甚至到20天仍没有发情或发情不明显。造成不发情的原因可能是:

卵巢机能减弱。可使用雌激素, 促使母猪发情。

子宫内可能存在异物。死胎、淤血、脓肿、胎衣等残留在子宫内, 以及持久黄体而导致母猪的“假孕”。对这种猪在进行子宫消炎、清洗后, 使用前列腺素处理, 可使母猪排除异物, 消除黄体, 使子宫对激素的刺激敏感而发情。

母猪过肥或过瘦。由于饲养管理不当, 使母猪过肥或过瘦, 导致母猪不能按时恢复生殖器官的机能, 这类猪应当通过调整日粮结构, 调节运动量, 使母猪恢复良好的体况, 便可正常发情配种。

对产后母猪不发情的, 采取以上措施仍不见效, 应及时淘汰。

1.4 母猪隐性发情

这种母猪发情时, 无爬跨行为, 阴户红肿不明显, 粘液较少, 外观几乎看不出发情。母猪配种适时时间的确定绝大多数猪场是依靠发情的特征来判断的, 由于发情的隐性的, 常常导致配种不适时或造成漏配, 对猪场生产影响很大。引起隐性发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有关生殖激素分泌不平衡所致。对这类母猪, 应根据断奶或上次发情时间的记录, 在拟订的发情时间内, 观察其微妙变化, 及时配种。对于经常发生隐性发情造成漏配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1.5 母猪屡配不孕

母猪经过多次配种, 每次配种后间隔20天左右后又重新发情。导致屡配不孕的主要因素有:

1.5.1 母猪生殖器官炎症

可用抗生素 (青、链霉素) 进行消炎和清洗。

1.5.2 母猪生殖器官发育不正常

有的母猪生殖管道不通畅;有的母猪外生殖器发育畸形, 影响了正常配种的完成。这类母猪应淘汰。

1.5.3 发情不排卵

母猪表现发情症状, 但不排卵, 或者卵巢囊肿。生产中, 若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或含有多量的雌激素、饲喂精料过多而又缺乏运动、长时间发情而不配种、不正确的使用激素制剂, 均可使母猪体内激素水平失调或引起囊肿。处理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4 母猪乏情

即不发情, 卵巢无周期性的功能活动,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类情况一般不是由疾病所引起, 而往往是个体的生理现象。如母猪妊娠、泌乳期间不发情、营养不良、衰老等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卵巢活动降低以致不发情。生产中, 如果母猪感染了乙脑或细小病毒, 也可导致胚胎早期死亡而引起长期乏情。对这些母猪要视情况及早治疗或淘汰。

1.6 母猪低产

有些处于生产高峰期 (3~8胎) 的母猪, 连续几胎的产仔数降低。主要因素是品种个体本身性器官发育不全, 卵巢机能差排卵少。也可能是妊娠前期饲养管理不当引起胚胎死亡。如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产仔少, 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提高;如是母猪本身因素造成则应及时淘汰。

1.7 母猪泌乳力差

有的母猪产仔性能虽然较好, 但泌乳力差, 不能给所产仔猪提供足够的乳汁, 导致仔猪不能吃足奶, 甚至吃不到奶。对初产母猪来说, 由于乳腺发育不全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对2胎以上的经产母猪而言, 若泌乳力差则应及时淘汰。

1.8 有食仔恶癖

这类母猪极少, 仔猪出生后不能被很好地哺乳, 而且大大增加仔猪死亡的机率。这种食仔恶癖的形成, 一种是遗传来的, 另一种是产后母猪营养不足, 第三就是接产后没有及时清理胎衣、死小猪等产物, 而被母猪吃掉, 诱发了母猪吃小猪。在排除营养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之后, 这种由母猪本身带来的食仔恶癖的个体应予淘汰。

2 后天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

2.1 饲料因素

日粮营养不全或者长期单一使用一种饲料造成营养不均衡;原料品控制落实不到位, 对玉米曲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引起的慢性中毒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饲料原料 (鱼粉、预混料、石粉、磷酸轻钙) 中的重金属元素铬、砷、铅、汞严重超标引起慢性中毒。

2.2 管理不当

2.2.1 温度过高

舍温超过30℃会明显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2.2.2 饮水不足

饮水器太高或压力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造成饮水不够。

2.2.3 饲料发生霉败

霉败的玉米可产生一种类雌激素─赤霉烯酮, 使母猪发情紊乱。

2.2.4 母猪配种不当

初次配种应在完全达到体成熟和性成熟之后, 即至少在7~8月龄以后, 体重达到120kg左右, 过早配种会使种猪的繁殖能力下降。

2.2.5 技术工人责任心差

对母猪生产过程全程监控、管理的各个细节没有尽到应有的关注。

2.2.6 产科疾病

包括人工授精不熟练、操作不严格造成的子宫内膜炎等。另外乳房炎的发生也会造成激素紊乱, 从而影响母猪发情。

2.2.7 传染性疾病

造成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有:繁殖障碍性猪瘟 (HC) 、繁殖呼吸障碍综合症 (PRRS) 、伪狂犬病 (PR) 、细小病毒 (PP) 等。

2.3 环境因素

猪场选址不恰当、硬件投入不足、粪便处理不及时、清洗消毒不到位等等因素都会对母猪生产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对因饲养管理环节造成的母猪生产性能低下, 则应加强饲养管理, 找出引起母猪性能低下的根子, 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 小结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低下原因分析 篇9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

资料显示各类疫苗接种率流动儿童明显低于本地儿童。萧山区在册登记的外来人口已达80多万, 在这支大军中, 流动儿童占有一定比例。由于疫苗得不到及时接种, 在流动儿童中, 疫苗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住儿童。因此, 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提高接种率, 已成为新时期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此,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就当前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低下这一问题作一剖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原因

实践证明, 流动儿童接种率低下, 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登记建卡率低, 导致流动儿童建卡率低的原因概括起来表现在两方面。

1.1 流动儿童家长方的原因

1.1.1 人地生疏, 认识不足

外来人口来到异地, 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环境, 人生地不熟, 而且外来人员平时常与同类人员在一起, 形成自己的生活圈, 多不善于与当地人员沟通, 这样有关疫苗接种的信息就无法获悉。而外来人口来到异地, 首要的问题是寻找工作和住宿, 对自身及家人如何保持健康考虑不多, 更由于接种疫苗是对接种者未来健康的一种投入, 但在实施接种时, 接种对象完全是一个健康者, 部分流动儿童家长, 在自身生存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之前, 没有更多的精力为孩子未来的健康着想。

1.1.2 存在顾虑

计划生育方面的顾虑, 部分外来夫妻有生二胎及以上的, 这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为逃避责任, 小孩出生后他们的家长尽量避免孩子与外人接触, 由于这一原因, 当同龄的孩子获得免疫接种时, 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免疫接种。担心免疫接种要收费, 外来人员大多是打工者, 收入不高, 且害怕上医院, 在萧山由于接种点均设在医院内, 而且, 接种有价疫苗时按规定收费, 对此, 流动儿童家长以为接种所有疫苗都要收费。

1.1.3 具有临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流动儿童父母刚来到异地, 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生活环境经常因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流动不定的生活方式, 让计划免疫管理者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 也是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难以开展的关键所在。

1.2 管理方面的原因

尽管存在流动儿童家长方面的种种原因, 只要在管理上措施到位, 多数家长能提高认识, 克服困难, 带孩子主动上门接受免疫接种。出现今天的局面, 多与管理者认识不足, 措施不到位有关。

1.2.1 重视不够

当前在计划免疫工作中, 无论是基层的领导还是计划免疫工作者, 在对待本地儿童与外地儿童预防接种问题上, 存在不同的态度, 前者他们认为是必须做好的, 而后者多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流动儿童上门来了, 就给他们实施接种, 不来接种者也不主动出击, 查找原因。

1.2.2 对流动儿童的接种现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当前, 设接种点定期开展接种门诊, 已成为各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主要方式。本地的儿童出生后家长都能主动上门来登记建卡。可流动儿童情况就不同了, 他们来到异地时间不长, 不了解当地的接种情况, 也不知道如何与接种点取得联系, 因此, 孩子来到异地后, 他们的家长不可能与本地儿童的家长那样, 会及时主动上门登记建卡, 对此各接种点虽认识到这样的现状, 但均感到无能为力, 无从下手, 没有从根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2.3 宣传力度不足

流动儿童家长没有及时获得计划免疫信息, 主要原因在于计划免疫宣传力度不足, 在平时有关宣传计划免疫内容的形式不多, 除了在接种点处可见到几张宣传画或黑板报, 或给前来接种疫苗的家长发一些宣传单外, 由政府出资在传媒或户外的广告几乎没有。而前者的宣传形式其受益对象主要是本地的儿童, 外来儿童看不到。

1.2.4 疫苗接种收费的影响

当前, 我国政府实施免费为每个儿童接受基础免疫, 但仍有部分有价疫苗可供选择, 如麻腮风、甲肝、水痘、流感等。这对于那些低收入的流动儿童这一人群来说, 无疑是设了一道坎, 这些疫苗流动儿童接种率都不高。

2 对策

2.1 提高认识

流动人口是一支生力军, 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 有着特殊的贡献, 因此, 社会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当前,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从这意义上说, 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计划免疫管理者、工作者尤其需要从这一高度去认识, 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已往对流动儿童的态度, 增强责任感。

2.2 加大宣传力度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用科学理念去改变他们的认识, 用多种宣传形式, 把计划免疫相关知识传递到他们心中, 让流动儿童的家长也形成小孩出生后要打预防针这样一个概念。为此,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要根据计划免疫的工作安排,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计划免疫宣传工作, 可利用强势媒体, 如电视、报纸等广为宣传, 各计划免疫接种点, 除了做好上门儿童家长的宣传外, 更要做好未来门诊免疫接种儿童的宣传。可在各社区闹市区, 如农贸市场、村口等地段设立固定的计划免疫宣传广告牌, 告知接种对象、接种内容, 特别是要告知他们与接种点的联系电话等;可定期在各社区设立宣传摊或上门服务等;还可利用镇或社区广播站, 在开展各种疫苗接种前, 向广大的市民宣传。

2.3 改进工作方法

开设计划免疫门诊后, 为了让更多的流动儿童获得免疫接种, 各接种点需要随时了解各社区流动儿童的变化, 而要达到此目的, 必须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 与各社区外来人口管理者加强联系, 通过他们及时掌握各社区流动儿童进出信息。在此基础上, 各接种点可以社区为单位, 定期开展流动儿童专项调查。

2.4 严格执行免费基础免疫规定

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篇10

一、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

现代社会我们进行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执行者就是农村信用社, 这种官办型的金融机构的垄断是导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小额信贷的不良率在不断上升, 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对一些经济能力较弱的农户进行追加贷款, 以此来充当乡镇政府财政的软预算, 以此来逐步支持使自身沉没资本逐步增加, 这些政策是导致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提供越来越少的直接原因。正是农村信用社的这种软预算约束的方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在农村信息社的垄断下造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一直是比较低下。

二、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和度量的难度较大

信贷过程中的风险使信贷双方最为担心的情况, 也是进行信贷过程中双方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中对于信贷风险的预测和度量存在很大的难题, 另一方面, 农村小额信贷中的风险也是信贷双方都无法控制的, 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低下的又一原因。

在传统的借贷中通常会有中介机构对借款者进行信用评定并对其进行会计审定向贷款者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 以此来消除借贷商贩信息的不对称, 但是我国现在和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评定的金融机构, 农村的借贷人一般是贫困农户、个体户等群体, 这些农民的资产有限, 并不具有进行会计审核的记录和条件, 根本无法向贷款者提供相应的数据报表。农村中进行农村小额信贷的借款人一般没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记录, 这样也无法提供相应的信用等级;再者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 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抵押物进行担保, 但是申请农村小额信贷的借贷人的收入比较低, 一般无法提供合乎规定的抵押担保物品。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和度量十分困难, 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低下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农村小额信贷运营相对成本较高

农村小额信贷在借贷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政策制约和农民偿还能力所限, 农村小额信贷的额度比较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对企业客户贷款就相当于“批发业务”, 那么进行农村小额信贷就相当于在进行“零售业务”,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耗费的人力与物力也不会减少很多, 甚至会有所增加, 这就造成了农村小额信贷运营相对成本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在进行农村小额信贷过程中, 进行借贷的对象都是农村的一些低收入者, 数量较大, 分布比较分散, 因此在进行信贷业务往来的过程中会增加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增加了运营的成本;另一方面, 在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过程中, 在贷款审核的过程中需要农村信用社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代表和农民进行分散谈判, 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交易成本;最后, 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一般较为单一, 不足以使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规模经济的收益。

四、我国财政基础存在不足之处

现阶段, 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进行了财政分权, 这是我国重要的改革政策, 但是正是这种政策促使乡镇政府对我国农村信贷机构的“过度放牧”和农村信贷机构的“公地悲剧”, 农村信贷机构逐步的陷入信贷机构软预算约束强化—农户、政府“搭便车”和信贷机构过度投机—金融公地进一步的过度利用—不良贷款累积—金融监管部门强化农村金融集权—农村信贷机构不良贷款进一步累积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低下的原因。

五、结论

农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不断的推进相应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扶植方式, 虽然现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农村小额信贷效率低下的问题认清其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进行,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正在逐步向农村倾斜, 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 农村小额信贷就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相对仍然十分低下, 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小额信贷,效率,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J].我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 (11)

低下原因 篇11

【摘 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给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同时也使西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暴露出来。西部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低下,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结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对学生英语水平、师资、教师知识结构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改进西部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西部高职英语 弊端 应用能力 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的加速,西部地区涉外企业的增加以及企业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西部地区对各种职业技术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西部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分析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并探讨改进西部高职英语教学的措施,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 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 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语言基本功相对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从普通高中经国家统一高考升上来的普高生,也有三校生(即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特别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受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发音及语法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均对高职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障碍。

2. 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据调查,一些西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缺乏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课堂上太过依赖老师,课外也不懂得怎样加强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有一些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英语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之外,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英语师资不充足,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很多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更突出,在英语学科方面更是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上仍采用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专业英语课。这就需要配备专业英语教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从师范专业毕业,在从事公共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教授专业英语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些学校往往外聘教师讲授专业英语课。这极易引起监控和管理上的困难,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些种种因素致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三)英语教材针对性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英语教材种类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英语教材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其次,一些教材缺乏实用性,内容死板,缺乏趣味性,脱离学生生活,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很多教材难度相对过大。例如,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希望英语》(外研社)、《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大连理工出版社)这两套教材,虽然在编写时已很大程度上革除了以往教材的弊端,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较弱,许多英语教师在使用后反映教材难度大,不适应西部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还有很多教材理论知识过多,没有突出交际性原则或者连贯性差,内容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二、 对策

(一)实施分层或隐性分层教学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复杂,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如果按传统专业编班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常常是基础好的“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吃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教师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如果学校难以提供条件进行分层次教学,那么,教师则可以尝试隐性分层教学。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同一班级中通过分组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水平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发挥潜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不过这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教学课标; 二是熟悉英语教材,因为教材是贯彻、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三是熟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目标的层次性是由学生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熟悉学生,才能约定教学目标的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层次。

(二)加快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学院方面可以提高待遇,聘用更多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学人才,同时对外聘教师加强管理,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有适合本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有基础英语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其他专业英语知识,并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此,学院应注重对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在职教师,可以采用攻读学位、进修、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位水平;在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鼓励其去企业、其他院校参观调研或定期派教师去企业学习或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到学院担任培训课程教师,以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平时英语教师也可以去听专业老师的课,以便熟悉专业知识并针对学生的专业有倾向性地展开教学。总之,应尽快完成教师向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的转轨,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创新英语教学手段

当前,西部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守旧性和盲目性,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因此,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亟待进行。一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非考试。教师应转变以过级率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偏颇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方向上,应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使之学以致用、用有所长。二是改变传统师生角色模式, 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使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四是应加大基础投入,多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改变英语教学。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使之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选用或自编合理的高职高专教材

教材是反映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必须围绕实用性的原则,以语言能力应用为目标,能够将语言学习规律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用英语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听说领先,听力和口语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加强语感,达到准确和流利;同时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注重将打基础和学以致用相结合,课文不宜过长,生词难词不宜过多。由此,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微观的外语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院校及专业的情况进行教材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上,应注重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职业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的设计应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的相关实践工作为素材,突出交际性原则,教材的内容要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六)改革测试制度,建立完善的高职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重阅读、翻译,轻听力和口语,高职学生中“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较严重。要改变这一现象,应从改变测试制度入手,在强调语言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检验,进一步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测试中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测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注重能力与素质,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还可考虑将口语纳入测试内容,使接受测试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全面了解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三、 结论

目前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型人才,而是新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英语作为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更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西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及时发现并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加强英语教学的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具有英语特长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炳文.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朱凌云.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

[4]刘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5]王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6]蒋曙,程东英.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测评体系之我见[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11)

【作者简介】庞 琳(1979- ),女,广东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低下原因 篇12

关键词:财政风险,赤字,政策缺陷,制度环境

一、我国现阶段财政风险的表现

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 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加大财政风险。导致中央财政赤字上升, 两年内中央要出1.18万亿元, 肯定要发债, 从而产生财政赤字;导致地方负债上升, 目前地方政府已有大量负债 (约有8000亿~10000亿) , 加上房地产市场也不景气, “第二财政” (土地财政) 没有了, 财政状况更不如前。同时, 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地方政府需要跟进至少在1/3左右, 这将使得地方政府的负债进一步上升;银行坏账进一步上升, 据估计, 这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也需要银行的配套资金 (和1998年一样) , 而公共投资可能存在的无效率 (包括一些项目未成熟就仓促上马) , 会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此外, 再考虑到社保欠账、外汇储备账面损失等多方面因素, 综合起来, 国家的财政风险会更大, 从而使财政政策效率低下。

二、财政风险导致政策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财政政策之所以低效, 既有内因, 也有外因。内因是政策本身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为政策缺乏可行性、针对性、必要的力度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固有弊端。外因是政策作用的对象——消费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消费主体 (居民) 、消费客体 (消费品和劳务) 及消费环境方面存在体制、机制或制度上的问题, 包括导致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致使产品同质化而无法适应多样化消费需求的行政区经济管理体制, 以及重工轻农的财政投资体制, 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 财政政策对消费需求的作用就如同隔靴搔痒, 必定效果不明显。

1、内因——政策缺陷。

政策缺陷, 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推出的各种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存在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它有以下三种表现。

首先, 政策措施的制定大多基于理论上的可行性考虑, 缺乏对作用对象具体情况的充分把握。据财政部调查, 我国20%的高收入阶层拥有80%的储蓄存款, 而这部分人各种档次的消费均已得到满足, 资金沉淀的比率较大, 消费倾向较低, 所以要分流他们的储蓄明显有难度。

其次, 政策乏力。比如1999年9月开始出台调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 但其调整范围主要局限于国有系统, 增加的工资仅仅是人月均100多元, 这也只是一次性的措施, 收入调整并未形成长效机制, 其政策效应非常有限。

第三, 积极财政政策的固有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说, 政府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主观上努力扩大内需的同时, 客观上却有意无意地成为紧缩居民消费需求的始作俑者。显然, 上述政策缺陷的存在减小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正效应或者导致了一些负效应, 从而降低了政策效率。

2、外因——制度环境不理想。

任何消费活动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即消费主体 (消费者) 、消费客体 (消费品和劳务) 和消费环境, 而与之相关的制度或体制问题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自为战的行政区经济管理体制使得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 大部分省市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类似, 从而导致消费品严重的同质化。这可以从具体产品的趋同度上得到验证。然而,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呈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这种供需结构矛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有效供给不足, 使相当多的潜在需求无法顺利转化为现实需求。

第二,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到低收入的极大约束。我国长期以来居民的相对工资较低, 而且与G D P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资增长比较缓慢。工资收入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老百姓少拿了, 也就意味着政府多得了。我国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导致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是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 目前在微观消费环境方面存在着两个与消费市场繁荣休戚相关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体系的建设相当滞后, 这使得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商业网点偏少,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供给明显不足。二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不足, 交通、电力、自来水、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使得社会消费条件缺乏, 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持续加大, 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更是阻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由吃穿向耐用品的升级, 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以上两个消费环境方面的问题都与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财政投资体制不无关系。

三、对财政风险的预防措施

面对财政风险和政策效率低下, 政府应公开所面临的各类型财政风险, 增强预算透明度, 这是目前世界各国财政管理改革的趋势。只有透明、公开, 才能保证有效的监督。对传统的政府隐性担保机制进行彻底改造, 改善担保激励约束机制, 逐步实现隐性担保显性化。首先, 加快构建覆盖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体系;其次, 政府介入的担保活动必须有要件完整、条文明确的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 并且合同应当明确风险分担的机制、受保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发生损失后的补救措施等内容。尝试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改变现行由中央政府发行公债再转借地方的做法, 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发行公债, 可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 减少长期以来地方与中央的“博弈”。通过使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 可以减少因不规范融资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利用市场手段, 即政府可以依靠市场机制, 将所有或者一部分财政风险转嫁出去。如利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 进入国内、国际的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分摊风险。控制财政赤字的规模, 加强国债管理, 确保国家的财政安全及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程艳, 对财政风险的理论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1) 。

[2]、朱光华, 陈旭东, 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力作——评《财政风险:评估与化解》[J].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04) 。

[3]、张振川, 财政风险分析与防范[J],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上一篇:门诊医师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