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信联盟

2024-09-02

国际电信联盟(精选12篇)

国际电信联盟 篇1

(2011年10月14日)

当今世界,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期待,世间万物都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可靠地工作和运转。

拨打电话时,我们希望可以立刻接通全球任何一部电话。登陆互联网时,我们希望可以快速地获取新闻和信息。身患疾病时,我们希望可以依赖可靠的医疗器械来治愈疾病。驾驶车辆时,我们希望汽车的发动机、转向、刹车以及儿童安全系统都是可靠的。我们还希望能远离电力故障和污染的有害影响。

国际标准正好契合了人们的期待,帮助我们树立信心。事实上,标准化活动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这种信心。正是由于国际标准明确了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指标,才能保证它们能够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可靠地运转。

国际标准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环保水平,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以及效率和效能,并因此赋予制造商信心,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流通和使用。

国际标准的兼容性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确保使用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服务,使消费者、制造商和服务提供方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国际标准加速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国际标准是在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下制定的,任何利益相关方都有权利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也是国际标准帮助我们树立信心的有效保证。

“提升和增强全球信心,用国际标准连接全世界”,这是世界标准合作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共同目标。

每一年,总有那么一天,标准在世界各国得以庆贺;这一天,标准成为大家议事日程中的首要议题;也在这一天,标准获得了它应有的认同而真正成为了世界性话题。

10月14日就是这样的一天。在这天,标准临在,万众同贺。我们都知道,标准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为先,安全至上;环境和宜,能源效用;饥来果腹,寒即添衣;出则车船,入当安居。标准就是这样,能够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为我们树立信心。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定为“国际标准一一树立全球信心”,就恰好点明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骄傲,ASTM能够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专家相携手,共同为ASTM国际标准的制定并保证这些标准的技术品质和市场适用性而努力;我们也很庆幸能够为全球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标准化工具以树立全球信心。

最后,我们很荣幸能够同中国一道共同庆贺今年的世界标准日!

国际电信联盟 篇2

Decent work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残健同行,共拥蓝天)

2006年:“电子沟通”主题

2005年: “残疾人的权利:参与发展”

2004年:“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2003年:“A voice of our own”

2002年:“Independent Living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2001年:“Full participation and equality:The call for new approaches to assess progress and evaluate outcome”

2000年:“Ma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ork for all”

1999年:“Accessibility for all for the new Millenium”

1998年:“Arts, Culture and Independent Living”

每年12月3日纪念国际残疾人日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残疾问题的理解,鼓励人们维护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权利和幸福。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残疾人融入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建立在使残疾人充分、平等地享受人权并使之参与社会的目标之上。这一目标由《世界残疾人行动方案》确立,并由联合国大会于1982年通过。

“尊严公义,你我有份”是2008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也是《世界人权宣言》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

自从在1948年通过以来,《世界人权宣言》一直是、并继续是鼓舞着各国和国际努力去推动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原始文件。“尊严公义你我有份”加强了《世界人权宣言》的愿景,是对普遍尊严和正义的承诺。那不是奢望,也不是梦想。《世界人权宣言》和它的核心价值:人固有的尊严、不歧视、平等、公平、和普遍性,适用于每一个人,不论在任何地方,永远永远。《宣言》是有普遍性的,不朽的,有充沛活力的,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关,也包括全世界六亿五千万残疾人。残疾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少数群体之一,但是,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于2008年5月3日生效之前,一直没有专门的全球性公约来重视落实他们的权利。正如在第1条中所述,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都能充分和公平地享有一切人权,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

国际空间站“很国际” 篇3

在全球通力合作,打造和运行如此复杂的太空定居点时,国际空间站也成为世界各国航天员的造访之地。2009年5月,第20远征队的成员中,包括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的航天员,首次实现了每个主要合作机构都有一名“代言人”的景象。

第1远征队的成员、俄罗斯飞行工程师克里卡廖夫对空间站的“国际”深有体会。在评价空间站成就的时候,他曾说,人们怀疑过这/厶多的机构是否有能力共同建设这个重大项目,是否真的能完成这个项目,而空间站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表明跨国的这些机构能够合作完成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大项目。

在国际空间站的项目上,每个国际合作组织都分配了特定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任务,甚至还各自分担了部分的航天员太空日寸间。比如,空间站的俄罗斯部分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运作和控制,俄罗斯获得了分配国际空间站将近一半的航天员太空时间的权利。剩下的权利中,在航天员时间、电力使用和支持服务(比如数据上传、下载和通讯等)权利的分配上,美国航宇局享有76.6%的权利,日本宇航研究所占有12.8%,欧洲空局占8.3%,加拿大航天局占2.3%。

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合作当然不仅仅局限在官方的宇航机构。国际空间站项目负责人苏弗雷迪尼在评价国际空间站时,就曾经指出,空间站上美国建造的国家实验室,将会给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学术界提供大量机会,满足各方的研究需要,支持他们在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研究。此外,在具备了安全的人员和货物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国际空间站同样会将成为地球低地轨道上商业活动的第一目的地。

这是肯定的,想上太空转一圈的富翁多了去了,未来的商业活动必然大有可为。美国的许多民间太空旅游公司早就蠢蠢欲动了。

当然,空间站的合作机构们目前最看重的,还是空间站带来的科学价值。十年来,这个巨大的地球轨道实验室上已经进行了超过600次实验,它上面的微重力环境是地球表面所不具备的,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具有研究的价值。空间站上面的生命支持系统采用了物质循环使用的理念,经过这些年的实验和探索,人们已经掌握了有限的水和空气资源,如何支持人体长期存活的许多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将来人类飞往更遥远的太空区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科研很可能也会给地球上的人们带来好处。

当被问及对空间站的最美好回忆时,第19和第20远征队成员、飞行工程师迈克巴勒特说:“地球景色令人震惊,微重力令人难以置信。但我最强烈的记忆是上面的食物、音乐和闲聊。还有,地球之外的所有人类都在一起吃晚饭!”

国际电信联盟 篇4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是我国广播电视标准化的专门研究机构和标准归口管理单位, 近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 (ITU-R) 和电信标准化部门 (ITU-T) 相关研究组 (SG) 的标准研究工作。

本文以广播电视电视规划院2015 年研究组参会报告为基础, 对广播业务研究组 (ITU-R SG6) 、卫星业务研究组 (ITU-R SG4) 、宽带有线电视研究组 (ITU-T SG9) 、多媒体研究组 (ITU-T SG16) 中的广播电视相关标准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梳理, 介绍了重点关注领域的标准进展。

1 广播业务

1.1 总体情况

广播业务研究组 (ITU-R SG6) 的工作范围涉及广播电视无线和中心领域的频谱利用、节目制作和国际交换、节目和业务传输等内容。

ITU-R SG6 下设3 工作组 (WP) 开展研究工作, 即WP6A- 地面广播传输、WP6B- 广播业务组合与和接入、WP6C- 节目制作与质量评估。

ITU-R SG6 于2015 年2 月和7 月召开了二次工作组会议和全会。

1.2 工作进展

1.2.1 地面广播传输WP6A

WP6A的工作内容包括:地面广播发射所涉及的地面系统的特性、信道编码/ 解码、调制/ 解调、频率规划和声音、视频、多媒体和交互的共享、发射和接收天线的特性和业务区的评价方法、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参考性能要求、对信源编码和元数据的要求。

1. 地面广播发射

ITU-R BT.1306-7《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纠错、数据组帧、调制和发射方式》建议书的修订增加了一个新的系统E及其技术指标, 系统E即我国提交的DTMB-A系统。

ITU-R BT.2343《地面数字电视网络传输UHDTV场地测试汇总》报告汇总了日韩、英法等国家通过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开展UHDTV传输的场地测试案例, 为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传输UHDTV提供技术了参考。

ITU-R BT.2386《地面数字广播:单频网设计与实施》报告书汇总了各国单频网设计和实施的信息, 包括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卫星分配链路的基于国家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组网方案。

7 月份研究组会议上, 研究组开展了一个新的报告书ITU-R BT.[DTTBMEASUREMENT]《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测量指南》的起草工作, 该报告介绍了对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测试方法, 目前已经包含ATSC、DVB、ISDB等系统的测试。

ITU-R BT.2052-1《利用VHF/UHF频段手持接收机移动接收地面多媒体广播的规划准则》建议书的修订包括多媒体系统A在高斯、莱斯、瑞利和TU6 信道下同频和临频保护率以及VHF/UHF频段DVB-T2-Lite的规划准则。

ITU-R BS.2213-1《声音信号处理和压缩技术对VHF频段发射的地面调频声音广播的影响》报告书的修订增加了匈牙利对超过复合功率情况下的干扰电平测试结果。

2. 保护需求和频谱共享

新报告ITU-R BT.2383《470MHz-862 MHz频段DTTB系统频率共享和干扰分析特性》是用于频率共享研究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技术和操作特性概述。该报告纳入了我国提交的DTMB系统文稿, 阐述了DTMB系统的典型系统参数, 完善了DTMB系统在相关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基础数据。

一些国家在广播和移动业务共存的UHF频段引入了新的移动业务, 尤其是使用LTE技术的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TU-R BT. 2387《作为主用业务分配给广播的频段的频谱/ 频率需求》报告中汇总了DTTB与LTE的共存保护方面的各国的实践和经验。

3. 其他

ITU-R BT.2140《地面电视模数过渡》报告的修订增加了泰国地面电视模数过渡的情况, 介绍了泰国地面电视模数过渡的路线图和泰国地面数字电视模数转换的规则。

1.2.2 广播业务组合与接入WP6B

WP6B负责制作链中的接口以及在输入和分配广播信号时使用的接口、各类广播业务的信源编码、内容的复用/ 解复用、广播业务的元数据、在无线电通信广播系统上承载的多媒体/交互业务、多媒体/ 交互广播节目和融合业务的跨平台中间件、交互节目的返回信道协议、ENG/SNG和卫星广播业务的质量和业务要求、节目交付的接入控制和管理的研究。

1. UHDTV信号接口

在HDTV接口方面, WP6B通过了ITU-R BT. 2077-0《UHDTV信号的实时串行数字接口》新建议书, 规定了用于支持ITU-R BT.2020 定义的所有图像格式的串行数字接口。该建议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1 部分和第3 部分基于10 比特字容器, 而第2 部分基于12 比特字容器。第1 部分和第2 部分采用多链路10 Gbit/s光纤接口, 而第3 部分采用单链路和多链路6 Gbit/s、12 Gbit/s和24 Gbit/s光纤接口和电接口。7 月份会议, 完成了BT.2077-1 的修订, 在第2 部分增加了采用密集波分复用 (DWDM) 技术的单模光纤参数。

ITU-R BT. 2077 制定后, 相关建议书也进行了修订并获得通过。ITU-R BT.1365-2《HDTV和UHDTV串行接口中作为辅助数据信号的24 比特数字音频格式》的修订对HDTV和UHDTV接口文件中规定的扩展音频控制包和扩展音频数据包进行了补充规定。ITU-R BT.1364-4《数字分量演播室接口中携带的辅助数据信号格式》的修订更新了建议书的注册表以及的数值, 也增加了ITU-R BT.2077 建议书定义的扩展值。ITU-R BT.1367-2《 符合ITU-R BT.656、ITU-R BT.799、ITU-R BT.1120 和ITU-R BT.2077 建议书 ( 第3 部分) 信号的串行数字光纤传输系统》的修订补充了ITU-R BT.2077 的相关内容, 同时增加了光纤多路复用和链路预算两个资料性附录。

2. 综合广播宽带系统 (IBB)

在春季会议上, SG6 全会通过了ITU-R BT. 2075-0《综合宽带广播系统》新建议书, 该建议书介绍了IBB系统的实现方式, 从IBB系统的业务能力和技术要素两方面提供了选择IBB系统的导则, 为广播宽带混合广播系统的选择提供技术指导。

ITU-R BT.2267《 综合广播宽带 (IBB) 系统 》 报告在本年度进行了两次修订, 与上一年度相比, 一是增加了欧洲Hbb TV 2.0 的技术内容, 二是在日本的IBB系统中, 增加了建立IBB服务需要的通用性需求以及IBB应用中点播内容的回放业务。WP 6B的会议还对未来加入BT.2267 的内容达成了共识, 包括设备协同工作、多设备及多视频流同步方法、独立应用等。

3. 音频元数据和文件格式

ITU-R BS.2051《节目制作用高级音响系统》制定后, 6B工作组一直在开展该建议书规定的高级音响系统的元数据和文件格式的标准化工作。

ITU-R BS. 2076-0《音频定义模型 (ADM) 》新建议书定义了一种用于描述音频内容和音频文件格式的开放性元数据结构, 规定了基于RIFF的音频文件格式和内容的XML元数据描述。新建议书ITU-R BS.2088-0《用于国际交换的携带元数据的音频节目素材长格式文件》规定了BW64 (广播波形64 比特, 基于RIFF格式) 音频文件格式, 新的<ds64>、 <axml> 和<chna> 语块的定义, 可以承载包括ITU-R BS.2076 音频定义模型在内的海量多声道文件和元数据。由于ADM结构比较复杂, 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会议批准了新报告书ITU-R BS.2388《音频定义模型和多声道音频文件使用指南》, 描述了关于ADM和BW64 件格式的使用案例、操作规程和基于ITU-R BS.2051 和ITU-R BS.775 的声道的通用配置, 为ADM和BW64 的使用提供了参考。同时, 多声道音频配置的建议书ITU-R BS.[ADM-DEFS]《音频定义模型的通用定义》也已经完成初步草案。

与ITU-R BS. 2076 同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另一项音频元数据标准ITU-R BS.[MDA]《多维音频 (MDA) 》, 在删除了与元数据和音频内容无关的MDA参考渲染器内容后, 目前仍处于草案阶段。ADM和MDA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问题也仍处于框架性研究之中。

4. 视频元数据和字幕

ITU-R BT.1674《电视制作和后期制作的元数据要求》参照了SMPTE ST 335《电视- 元数据字典结构》和SMPTERP210.13 《元数据的数字字典注册》, 根据上述两标准的2012 年版本BT.1674 进行了修订并获得全会通过。

针对全球隐藏字幕的应用全会批准了新报告书ITU-R BT.2342《所有世界语言 (拉丁及非拉丁) 隐藏字幕的制作、发布与交换方法》, 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对于隐藏字幕系统的研究。

5. 其他

ISO/IEC 23008-1 (MMT, MPEG媒体传输) 是MPEG制定的新一代流媒体传输协议, 规定了适于多种应用的媒体、传输协议和信令信息的封装格式。针对MMT在广播系统的应用, WP6B制定并通过了新建议书ITU-R BT.2074-0《基于MMT的广播系统的业务配置、媒体传输协议和信令信息》, 定义了采用ISO/IEC 23008-1 标准的广播系统所需的业务配置、媒体传输协议和信令信息, 规定了ISO/IEC 23008-1 标准对于多媒体广播系统的扩展与限制条件。

ITU-R BS.1196-5《数字广播的音频编码》的修订增加了新的附录6, 为MPEG的音频编码规定了扩展信道配置。该配置清单已由ISO/IEC23001-8:2013/Amd.1 :2015 发布。

1.2.3 节目制作与质量评估WP6C

WP6C研究的问题涉及用于制作和交换电视和广播节目的信号格式、技术参数和操作方法规范以及评价图像和声音质量的方法。

1. 音频领域

ITU-R BS.2051《节目制作用高级声音系统》制定完成后, WP6C开展了相关音频主观评价方法建议书的修订工作。ITU-R BS.1116《音频系统小损伤的主观评价方法》于2014年首先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ITU-R BS.2051 的内容。今年的BS.1116-4 修订是一次编辑性修订, 增加了一个注释, 提醒读者由于高级音响系统的测试比早期的多声道系统复杂, 因此在测量时要注意麦克风的选择以及测量时的摆放方向。

ITU-R BS.1534-3《音频系统中级质量水平的主观评价方法》和ITU-R BS.1679-1《剧院环境下大屏幕数字成像系统的音频质量主观评价》的修订是为了与前期修订的ITU-R BS.1116 保持一致, 增加了有关ITU-R BS.2051 的内容。

ITU-R BS.1770-4《音频节目响度和真峰值音频电平的测量算法》建议书的修订增加了符合ITU-R BS.2051 的基于声道的高级音响系统的扩展响度测量算法, 用于扬声器配置和高级声音系统的响度测试。

在互联网音频方面, SG6 通过了一项新的课题ITU-R141/6《互联网传送的源自音轨的声音和电视广播》。鉴于目前许多电视和声音广播通过互联网传输, 6C研究组希望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建立端到端的互联网音频广播的声音质量指标 (包括响度在内的若干指标) 。课题旨在通过相关建议书和报告的制定, 解决当前互联网音频传输中遇到的问题。目前, WP6C的一项名为《互联网传送的源自音轨的广播》的报告书已经形成报告书草案初步文档。

2.视频领域

1) UHDTV

在UHDTV领域, WP6C的相关建议书和报告书继续取得多项进展。

经过多次全会讨论, 在2015 年7 月会议上, ITU-R BT.2020-2《超高清电视系统节目制作和国际交换的参数数值》的修订获得全会通过并已被ITU-R批准。BT.2020 的修订将以脚注形式增加的100 Hz和120/1.001 Hz帧频参数移至表格中, 成为ITU-R BT.2020 规定的正式帧率参数之一。报告书ITU-R BT.2246-5《UHDTV现状 》 在3.2.4 章节增加了对建议书ITU-R BT.2020 定义的帧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描述, 同时说明了增加100 Hz和120/1.001 Hz帧率的原因。

新建议书ITU-R BT.2087-0《ITU-R BT.709 到ITU-R BT.2020 的色彩转换》规定了在超高清 (ITU-R BT.2020) 节目制作环境中使用高清 (ITU-R BT.709) 节目素材时的色彩转换方法。建议书规定了两组转换方程。一组基于光电转换函数 (OETF) 及其逆变换。另一组则基于电光转换函数 (EOTF) 及其逆变换。 从ITU-R BT.2020 到ITU-R BT.709 的色域转换基本方法的报告书仍处于报告书草案工作文档阶段。

ITU-R BT.1848-1《16:9 幅型比数字节目制作的安全区域》的修订增加了ITU-R BT.2020 中的3840 × 2160 和7680× 4320 系统的情景安全区域和图形安全区域。另外, 由于ITU-R BT.1358《625 行和525 行逐行电视系统演播室参数》已于2015 年2 月份废止, 为保持延续性, 删除本标准附录1的附件2 “625 行和525 行逐行扫描宽屏16:9 格式电视制作的安全区域”。

2015 年, 全会批准了一项比色法的新的报告书ITU-R BT.2380-0《电视比色法原理》。比色法是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要素, 也是用户观看体验的基本要素, 用户都希望色彩还原准确。该报告介绍了电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和未来比色法领域可能出现的一些扩展。

2) 高动态范围电视 (HDR)

随图像动态范围问题研究的深入, 高动态范围图像的研究成为ITU-R SG6 的研究热点, 并逐步进入ITU-T SG9 和ITU-T SG16 的研究视野。2015 年, ITU-R SG6 通过了有关HDR的研究课题, 批准了技术要求的报告书, 提出了参数值的建议书初步草案。

新课题ITU-R 142/6《广播用HDR电视系统》提出了有关HDR电视的研究领域, 用以指导后续的研究工作, 包括:HDR电视系统制作和国际节目交换的适用参数值、HDR显示器与现有电视显示器的收视兼容性、HDR电视节目的收视条件、在家庭收视环境中, 图像动态范围扩展程度和收视欣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HDR电视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等研究内容。

新报告书ITU-R BT.2381-0《HDR电视系统的技术要求》列举了HDR电视的一些基本技术要求, 主要包括5 个方面:能逐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能优化节目制作和国际间交换;能在一定程度兼容现有工作流程和广播基础设施;能适用于不同的观看环境、观看设备和观看爱好;应具有基准的参考显示器和观看环境以保证节目制作的一致性。

正在制定的建议书和报告中, ITU-R BT.[HDRTV]《节目制作和国际交换用HDR电视系统的参数值》规定了相关系统参数值, 目前已完成新建议书初步草案。ITU-R BT.[HDRTV]《HDR电视系统》汇总了HDR节目在采集、制作、传输和交换等环节的应用和实践, 处于报告书的草案工作文档阶段。

3) 视频格式

WP6C启动了对ITU-R视频格式相关建议书的复审修订工作, 要求中相关建议书中增加参引ITU-R BT.1886 中定义的光电转换功能 (EOTF) 及ITU-R BT.2035 中关于参考观看条件的编辑性说明, 同时删除模拟信号参数, 使视频格式类建议书结构保持一致性。ITU-R BT.709-6《节目制作和国际间节目交换用HDTV标准的参数值》、ITU-R BT.1543-1《60 Hz环境下节目制作和国际节目交换用1280 × 720、16:9 逐行采集的图像格式》、ITU-R BT.709-6《节目制作和国际节目交换用HDTV标准的参数值》 和ITU-R BT.1847-1《50 Hz环境下用于制作和国际节目交换用1280 × 720、16:9 逐行采集的图像格式》均按照上述要求, 在2015 年完成了修订并获得通过。

2 卫星业务

2.1 总体情况

ITU-R SG4 (卫星业务) 在2012-2015 年研究期的工作范围包括卫星固定业务、卫星移动业务、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的系统和网络。目前, ITU-R SG4 共有3个工作组, 课题29 项。

2015 年6 月, ITU-R SG4 召开了年度工作组及研究组会议。

2.2 WP4B1 (UHDTV的卫星传输) 工作进展

随着UHDTV相关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计划启动UHDTV卫星广播实验, 应用于体育赛事转播等领域。WP4B的第1 子工作组负责开展卫星传输UHDTV的标准化研究工作。

2015 年, 全会通过了一项采用卫星传输HDTV的新课题ITU-R 292/4《UHDTV卫星广播系统》。新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适合UHDTV卫星广播系统调制及信道编码技术;化质量、带宽和成本的适当的纠错技术和差错隐藏处理;传输的误码率要求及卫星广播业务频段内信号间的保护率、雨衰时和非线性信号失真的解决方案。

在建议书和报告的制修订方面, 会议讨论形成了新建议书初步草案ITU-R BO.[UHDTV_TRANSMISSION] 《UHDTV卫星广播传输系统》, 增加了日本的ISDB-S2 系统, 并与已有的DVB-S2X系统进行了参数对比。草拟中的报告ITU-R BO.[UHDTV-SAT EXP] 《UHDTV卫星广播的卫星传输实验 》在本次会议完成了初步工作文档。该报告的制定旨在通过具体案例指导卫星传输UDTV的应用和实施, 目前的文档纳入了日本的相关实验情况。

WP4B还开展了2007 年制定的ITU-R BO.1784 建议书《可灵活配置 (电视、声音和数据) 的数字卫星广播系统》的修订工作, 本次会议形成了修订初步草案。草案增加了支持UHDTV卫星广播的表述, 删除了从未使用过的向后兼容模式相关内容, 增加了DVB-S2X (E2 系统) 以及与DVB-S2 (E1系统) 的参数对比。日本提交的UHDTV卫星广播传输系统的相关文稿也在讨论之中。

2.3 其他建议书进展

全会通过的ITU-R S.1717-1《地球站天线方向图的电子数据文件格式》建议书的修订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增加了包括BSS地球站的天线的建议书范围, 目前, 该建议书仅获取FSS天线的测量数据, 二是增加了一个附件, 涉及只能获得方位平面和仰角面的测量数据时的情况。

3 电视和声音传输与综合宽带有线网络

3.1 总体情况

2013 ~ 2016 年研究期内, 电视和声音传输与综合宽带有线网络研究组 ( ITU-T SG9) 的研究内容包括:将电信系统用于电视节目、声音节目及相关数据业务 (包括交互式服务和应用) 的传送、一次分配及二次分配和可扩展至超高清电视, 3D电视等先进能力; 将主要用于传送电视及声音节目到户的电缆和混合网络用作综合宽带网络, 亦用于传送声音和其他时效性强的业务、电视点播、交互式服务等传送至家庭和企业客户所在地设备 (CPE) 。

ITU-T SG9 下设视频传输与质量和有线电视终端与应用2 个工作组, 13 个研究课题。

3.2 建议书进展

2015 年6 月, ITU-T SG9 在北京召开了年度研究组会议。会议通过 (consent) 了5 项新建议书, 通过替换批准程序 (AAP) 后将批准为ITU-T建议书。

3.3 重点课题开展情况

1.Q1/9 和Q7/9

Q1/9 为“电视和声音节目信号在馈送、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的传输”, Q7/9 为 “有线电视传送系统中基于IP和/ 或分组数据的数字业务及应用”。

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UHDTV方面, Q1/9 会议上同意启动一个新的工作项目J.tlv-pack (有线传输系统的TLV (类型- 长度- 值) 封装) 。初步文稿中采用了ITU-R BT.1869《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中可变长度数据包的复用方案》中的TLV封装方式, 将变长数据封装到TS包, 进行UHDTV视频流传输。该项目同时涉及到J.183 、J.94 的修订, 因此, 在J.183 、J.94的修订项目中, MPEG-2 TS时分复用方式和业务信息分别增加了对TLV封装方式的支持。

Q7/9 本次会议通过了交换数字视频的两项新建议书。ITU-T J.1103《基于DOCSIS的IP交换数字视频传输规范》描述了IP交换数字视频的参考模型, 对系统中业务流处理, 多播包调度, MAC头处理以及MAC包和MPEG-2 TS的汇聚进行了规定。ITU-T J.1102《基于DOCSIS的IP交换数字视频接口规范》对交换数字视频系统的会话管理功能和资源管理功能的接口进行了规范。

随着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节目的增多和数据业务的增加, HFC的传输资源日益紧张。为提高HFC网络中数据业务的传输容量, Q7/9 启动了新的工作项目J.chswt-req ( HFC网络的频道切换业务需求) 。在该项目中, HFC网络中传输的数字电视节目被分为用户选择的节目和未被选择的电视节目两类, 对于未被用户选择收看的电视节目, 在复用时被DOCSIS的下行数据代替, 以扩大HFC网络的数据业务传输容量。 在HFC网络用户不频繁切换频道的情况下, 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整体利用率。 基于上述思路, 该项目已经提交了初步文稿。

本次Q1/9 和Q7/9 联席会议上,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3 个新立项建议获得通过立项:J.Hi No C2-req (第二代Hi No C功能需求) 、J.C-DOCSISreq (C-DOCSIS功能需求) 和J.CDOCSISspec (C-DOCSIS系统规范) 。

2.Q2/9 和Q12/9

Q2/9 课题为“馈送网和分配网中电视信号传输服务质量 (Qo S) 的测量和控制”。Q12 课题为“多媒体业务感知音视频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方法 (SG9 研究领域) ”。

P.3D-disp-req (3D视频质量评估的显示需求) 项目中, 韩国的文稿提供了55 寸高清显示器和65 寸超高清3D显示器主观视频质量对比的实验结果。两个显示器上的输入信号源均是高清信号源 (1920×1080) 。信号源在水平方向上采用了插值的方法生成3840 像素, 以在超高清屏幕上显示。从结果来看其感知视频质量是相似的。

J.q-uhd (UHD业务的质量测量方法) 项目中, 韩国的文稿比较了UHD (3840×2160) 和其他格式 (1080p、720p、540P、360P) 在UHD显示器上显示的主观评价的结果。对于分辨率低于UHD的图像, 图像将上变换到3840×2160 分辨率后显示。结果显示, UHD和HD分辨率之间的主观感受差别是依赖于内容的。对于一部分视频内容, 更高的分辨率产生更好的主观感受, 而对于另外一些视频内容, UHD、1080p和720p信号之间的图像主观感受质量的差异则很小。建议各方进一步研究UHDTV的质量问题, 在高帧率、宽色域和高位深 (超过8 位) 内容的主观评价方面提交文稿。

J.vqm-hevc (H.265 客观感知视频质量测量方法) 项目对工作范围进行了讨论, 如视频分辨率、失真类型、模型类型等, 还开展了评估现有标准化评估模型 (如J.341、J.342、J.343) 对H.265 编码内容的适用性的讨论, 本次会议没有形成结论, 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

Q2/9 启动了工作项目J.341-rev (有线数字电视HDTV多媒体视频质量的全参考客观感知测量) , J.341 的修订将修改测试视频与其参考视频的时空域校准算法, 在保持算法整体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算法的复杂度。Q12/9 启动的另外两个项修订工作项目中, J.343-rev (客观视频质量测量的混合感知/ 比特流模型) 修订将增加对H.265 的支持, P.913-rev (互联网视频的视频质量、音频质量及电视传送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 的修订增加实验设计和连续时间评分等内容。

3.Q3/9

Q3/9 课题为“条件接收、防止非授权复制和防止非授权再分配的方法与实践”。

研究组会议上通过了新建议书ITU-T J.1004《可下载CA系统鉴权中心接口规范》, 对可下载CA系统中鉴权中心 (AC) 和条件接收子系统 (CASS) 间系统接口进行了规定。

新建议书ITU-T J.1005《有线电视多屏数字版权管理架构和需求》规定了有线电视多屏应用场景下的系统架构和系统、功能、业务、DRM内容格式需求, 适用于有线网络多终端接收的的IP线性视频和IP点播的数字版权管理。

2015 年Q3/9 启动了两个新的工作项目。J.ipvdrm (多DRM环境下的有线电视多屏系统IP-VOD数字版权管理规范) , 将在ITU-T J.1005 的基础上制定多DRM环境下的IP点播技术规范。而J.dmcd-req (可下载多CA/DRM架构和需求) 项目的开展, 可以使机顶盒、平板和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在线下载CA/DRM客户端, 观看授权的广播内容。10 月份的Q3/9 报告人组会议上J.dmcd-req项目输出了两份建议书草案 “ 可替换CA/DRM方案嵌入式通用接口应用案例和需求” 和J.dmcd-arc “可替换CA/DRM方案嵌入式通用接口架构、定义和概览”, 计划在2016 年1 月份的SG9 全会上以传统批准程序 (TAP) 程序决定。

4.Q4/9

Q4/9 课题为“先进有线电视节目分配业务的API、框架和总体软件架构”。

研究组会议上通过的新建议书ITU-T J.230《有线STB和移动第二屏设备集成平台功能需求》规定了集成平台中的系统模型, 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应用场景包括两类设备的内容共享、同步, 用户交互和定制显示。功能需求包括总体需求、STB发起的应用需求、移动终端发起的应用需求和远程控制需求。

在有关IBB系统已发布和制定中的电联建议书中, ITU-R BT. 2075-0《综合宽带广播系统》和J.acf-spec (IBB DTV应用控制框架规范) 均提供了可选择的IBB系统及应用指引。在上述建议书中, 存在多个IBB系统及相应的软硬件组件, 给运营商的选择和部署带来不便。根据IBB跨部门联合报告组于2015 年1 月会议达成的协议, ITU-R BT. 2075-0《综合宽带广播系统》和J.acf-spec (IBB DTV应用控制框架规范) 不涉及IBB系统的协调, 改由Q4/9 启动新的工作项目J.acf-hrm (IBB电视应用控制框架的协调) 处理不同IBB系统和应用环境及接收设备的通用性协调问题。

5.Q5/9

Q5/9 课题为“用于接收先进有线电视节目分配业务的家庭网关和机顶盒功能要求”。

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UHDTV方面, Q1/9 会议上同意启动一个新的工作项目J.4kstb (有线机顶盒4k UHDTV需求和功能规范) 。初步文稿框架的需求和功能涉及基于QAM和IP的4K线性视频业务和IP视频点播业务及与高清机顶盒的兼容性。

6.Q9

Q9/9 课题为“有线宽带家庭网络的高级业务能力需求”。

J.lasdp-req (基于宽带同轴电缆家庭网络的本地应用服务交付平台的功能架构与应用程序接口要求) 根据中国的文稿进行了补充, 对本地应用服务交付平台作进一步细化描述, 对本地应用服务交付平台的功能架构要求和应用程序接口要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4 多媒体编码、系统及应用

4.1 总体情况

2013 ~ 2016 研究期内, 多媒体编码、系统及应用 (ITU-T SG16) 研究组负责研究与无所不在的应用、现有和未来网络 (包括NGN) 的业务和应用的多媒体能力 (包括NGN与未来的问题) 。

ITU-T SG16 于2015 年2 月和10 月召开了2 次研究组会议。ITU-T SG16 设有3 个工作组和一个直属课题组, 18 个研究课题, 研究内容涉及音视频编码、IPTV、网真、视频监控、无障碍通信、汽车网关、物联网应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等领域。视频编码 (Q6/16) 和IPTV (Q13/16) 为广播电视重点关注课题。

4.2 视频编码 (Q6/16)

2 月SG16 全会通过了H.265 V3 版本, 增加了3D视频编码的扩展 ( 3D-HEVC) 。10 月全会通过了H.264 V10 版本, 增加了一个新的Proi le (MFC Depth High Proi le) , 用于支持与深度映射结合的多分辨率帧兼容的视频编码。

在通过的标准符合性和参考软件建议书中, H.264.1 V6、 H.264.2 V6 增加了对3D-AVC和MFC Depth High Proi le的支持, H.265.2 V2 格式范围扩展 (RExt) 和多视点编码扩展 (MV-HEVC) 的参考实现代码。

10 月Q6/16 会议上, Q6 与MPEG同意在视频编码联合工作组 (JCT-VC) 合作开展高动态范围 (HDR) 视频编码的标准化工作, 酝酿进行HEVC的HDR编码扩展, 或利用已有的HEVC Proi le对HDR内容进行编码。目前已有多方在JCT-VC提交了HDR的测试和技术研究文稿。

4.3 IPTV ( Q13/16)

2015 年的两次全会上, ITU-T SG16 通过了多项IPTV业务相关的新建议书或修订建议书, 其中2 项与广播电视业务有较大的相关性或参考性。

ITU-T H.721 V2《IPTV终端设备:基本模型》增加了对HEVC, DASH, MPEG-4 音频及MPEG媒体传输 (MMT) 的支持。H.721 终端的视频节目分为4 类, 第3 类和第4 类支持采用HEVC压缩的4K UHDTV视频。

ITU-T H.752《IPTV业务的多媒体内容提供接口》规定了IPTV业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内容提供接口, 建议书内容包括音视频元数据服务需求、音视频元数据元素和数据结构, 还对内容提供商和IPTV业务提供商间的内容传输过程进行了规范。

2 月份SG16 全会上批准的技术报告《IPTV绿皮书》, 对目前ITU-T的IPTV建议书进行了汇总和概述, 便于快速全面地了解ITU-T IPTV建议书的技术内容。

5包括云计算、移动和NGN在内的未来网络 (ITU-T SG13)

5.1 总体情况

ITU-T SG13 负责研究未来网络的要求、体系架构、能力和机制, 包括与未来网络业务意识、 数据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经济意识有关的研究。

ITU-T SG13 设有3 个工作组, 分为19 个研究课题。ITU-T SG13 于2015 年4 月召开了第1 次研究组会议。7 月份召开了工作组会议。研究组第2 次会议将在11 月底召开。

5.2 云计算相关课题进展

1. 云计算生态系统、一般要求和能力 (Q17/13)

2015 年7 月, Q17 WP2 工作组会议通过了新建议书ITU-T Y.3600《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需求与能力》, 该建议书描述了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需求、能力和应用案例。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具备收集、存储、分析、可视化和管理有异构特征的大容量数据集的能力, 通过分析在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应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案例, 提出了标准化的大数据功能需求。该建议书由中国电信牵头制定。

4 月的第1 次会议上, Q17 收到了中兴通讯主导提交的大数据交换需求及框架立项建议, 经讨论同意启动立项Y.Big Data EX-reqts (大数据交换需求及框架) 。此外, 经讨论通过, Q17 在研究范围中增加了关于大数据的研究内容。

2. 云计算架构、基础设施和组网 (Q18/13)

Y.CCNaa S-arch (云计算网络即服务功能架构) 在4 月会议继续进行修改讨论, 会议通过了Y.CCIC-arch (云计算互联功能架构) 和Y.BDaa S-arch (大数据即服务功能架构) 新工作项目立项及Y.3510 Edition 2 (云计算基础设施需求) 修订立项的建议。

6 结束语

2015 年, 广播电视规划院继续积极参与ITU-R和ITU-T相关研究组的标准化活动, 在广播业务、卫星业务、宽带有线电视和多媒体等领域开展了标准跟踪研究工作, 对地面数字电视、超高清电视和高动态范围、高效视频编码、音频元数据、综合广播宽带系统和云计算等关注点进行了标准跟踪, 对广播电视标准的研究制定, 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以广播电视规划院国际电信联盟研究组参会报告为基础, 介绍了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广播业务、卫星业务、宽带有线电视和多媒体等研究组的广播电视相关标准研究进展, 对地面数字广播、超高清电视 (UHDTV) 和高动态范围 (HDR) 、高效视频编码、音频元数据、综合广播宽带系统、有线宽带和云计算等关注点进行了标准跟踪。

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 篇5

一、联盟简介

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是经香港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教育联盟,内容包括艺术教育、艺术赛事、美术赛事、儿童书画大赛、专业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文学、幼教资讯等方面专业知识。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是海内外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戏剧、影视、舞蹈、收藏、书法等艺术家或相关团体以及海内外热爱中国艺术的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组成的,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为宗旨,交流、传播于一体的国际性联合体,是海内外所有热爱中华艺术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专家、学者参与的艺术殿堂,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

二、业务范围

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是由从事艺术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艺术实践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组成的国际性学术团体。业务范围广泛,包含了艺术教育、艺术赛事、美术赛事、儿童书画大赛、专业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文学、幼教资讯等各个领域;广泛联合海内外艺术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发掘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开展艺术理论和学术研究与创作,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举办各种旨在培养文艺新人的讲座、展演等;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竞赛和评选优秀作品活动,举办联盟会员作品的展览、展示等活动,推介优秀人才;积极组织艺术界人士开展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增进中外艺术界的友谊和合作;编辑联盟期刊杂志、画册,收集、宣传联盟会员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报刊、图书质量,增强导向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联盟的发展。

三、组织机构

全体联盟会员大表大会

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

分支机构

专家顾问团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

理事会及常务理事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名)

四、联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名称为: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英文名称The China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Arts Education,缩写CIUAE。

第二条 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是由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从事文化艺术交流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组成的国际性学术团体。

第三条 中国国际艺教育术联盟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及各项国家政策,遵守社联盟道德风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努力提高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推动我国社联盟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联盟主义文艺。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四条 广泛联合海内外艺术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同心同德,发掘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开展艺术理论和学术研究与创作,不断提高艺术队伍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艺术素养。

第五条 坚持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提倡题材、体裁、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多种艺术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多出优秀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六条 组织艺术界的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进行各种学习和讨论,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举办各种旨在培养文艺新人的讲座、展演等。积极帮助联盟会员解决学习、创作等方面的困难。

第七条 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竞赛和评选优秀作品活动,举办联盟会员作品的展览、展示等活动,推介优秀人才。

第八条 积极组织艺术界人士开展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增进中外艺术界的友谊和合作,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及优秀艺术作品。

第九条 进行各种大型公益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组织开展学术研究,课题调查,教育培训,企划咨询等活动,发现和培养艺术创作、评论的新生力量,关心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发展和壮大艺术队伍。

第十条 编辑联盟期刊杂志,收集、宣传联盟会员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报刊、图书质量,增强导向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联盟的发展。

第三章 联盟会员

第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申请成为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会员:

(一)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海内外艺术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教育人员;

(二)在业界有一定专长的民间艺术创作者和展演人员;

(三)在报刊上有相当数量公开发表的作品或有出版作品,成绩突出的文艺创作人员;

(四)未发表、出版过作品,但创作了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学艺术作品,经本联盟审阅,认为具有相应创作实力或艺术水平者;

(五)本协联盟举办的比赛获奖的艺术人士。

第十二条 会员加入联盟程序:

(一)提交加入联盟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颁发联盟会员证。

第十三条 联盟会员的权利:

(一)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享有本联盟提供的服务、支持和奖励;

(三)有权对本联盟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监督;

(四)优先、优惠获得本联盟编印的刊物、图书和资料;

(五)有自愿退出协联盟的权利

第十四条 联盟会员可享受的服务和优惠:

(一)联盟会员可踊跃向本联盟投稿,择优刊登在刊物和网站上。

(二)颁发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会员证等;

(三)为联盟会员出国访问、讲学、旅游等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四)推荐联盟会员入编《中国国际艺术教育家大辞典》;

(五)协助联盟会员到国外举办个展或联展;

(六)免费参加本联盟举办的参加联谊会、创作研讨会、学习活动;

(七)资助学习、工作、写作方面具有困难或不便的联盟会员;

第十五条 联盟会员的义务:

(一)遵守本联盟章程,履行本联盟决议,维护本联盟的声誉;

(二)积极参加本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接受和完成本联盟委托的任务;

(三)向本联盟编印的刊物提供稿件和资料,并积极主动与本联盟沟通;

(四)按本联盟的加入联盟条件,推荐新联盟会员;

(五)每年按时交纳会费。

第十六条 联盟会员退出联盟应书面通知本联盟,并交回联盟会员证。第十七条 联盟会员如一年不交纳会费,视为自动退出联盟。

第十八条 联盟会员如果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主席团或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罢免

第十九条 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审议、修改和通过本联盟章程;

(二)讨论并决定本联盟的方针、任务和重大事项;

(三)审议、通过国际委员联盟工作报告;

第二十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领导联盟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任期与会员代表大会相同。因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需要更换理事代表时,由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理事会审批。

第二十一条 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热心艺术事业,从事艺术创作、研究、教育、评论、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或在海内外具有影响;

(二)关注中国艺术的发展命运,对中国的艺术在未来全球化大潮中的发展前景有独到见解,并热心文艺活动,具有卓越组织才能者;

(三)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并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二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 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常务副主席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联盟理事会会议;

(二)检查联盟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联盟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十四条 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秘书处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常务副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五条 联盟可根据需要,可设立荣誉、名誉职务及聘请顾问。荣誉、名誉名衔和顾问人选,由常务理事会决定和推选,提请理事会确认。

第五章 终止程序及清算

第二十六条 本联盟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协议。

第二十七条 本联盟终止协议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二十八条 本联盟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部门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处理债权债务及其他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本联盟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三十条 本联盟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联盟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由2014年月日全体联盟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

中航国际 国际化冲刺 篇6

2009年,在一次谈话中,时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向吴光权表达了自己的希望——未来中航国际要每年增长50%。这让吴压力陡增,不过次年公司还是完成了这一目标,营收从400亿元跃升至600亿元,初尝胜果极大地增加了中航国际的底气。

2010年中航工业明确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其中“万亿”即2020年集团实现万亿营收的目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特别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情况下,中航国际也感受到了一丝凉意。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吴光权打趣地说:“我们还活着。”不过这样的表态显然过谦,在严峻的市场压力下,中航国际依然实现了较快速度地增长,2012全年实现营收1228亿元,利润总额46亿元。吴光权预计今年营收增长能达到20%左右。

尽管没有标杆,但是“打造一流企业集群”的目标依旧,中航国际2015年要实现营收2000亿元,利润100亿元,而2020年营收要达到4000亿元。如果说之前每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是顺势而为,那么经济增速下滑,中航国际是否也要进行战略调整?又如何能完成既定目标?

中航国际目前核心业务包括国际航空贸易、贸易物流、高端消费品与零售、地产与酒店、电子高科技和资源投资与开发。“中航国际要成长为一支强壮均衡的舰队”,吴光权要从人的“内心”开始,“自觉革命,体验灵魂深处闹革命”。

并购法则

2011年4月,中航国际收购了美国大陆发动机,这是中国航空企业第一次收购美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市,是全球领先的小型航空活塞发动机及零备件的主要制造商,为美国德立达技术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这个收购我们花了近2亿美元。”从财务角度讲,溢价很高,但是吴光权告诉《英才》记者,从航空技术的角度讲,非常值得。“这个企业有100多年的历史,技术积淀雄厚。在很多搞技术的人看来,它的含金量非常高。近年大陆公司经营环境不大好,但利润仍超过预期。如果市场起来了,将来会很有潜力。”

当前欧洲经济低迷,航空业陷入低谷,而中国的通用航空市场一直处于政策封闭期。“对于中国目前的通用以及商务航空运营商来说,横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是,中国80%的空域仍处受限状态,他们无法利用。此外,商务飞机进口的财务负担偏高,大约为25%。”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

吴光权用数字向《英才》记者描述了未来的中国市场:美国现在有20多万架飞机,中国只有2万多架。美国两万多个机场,中国现在只有1900多个机场,差得太多。将来10—20年,中国差不多可以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从飞机角度而言,小型飞机的潜力非常大,提早起跑的中航国际,在通用航空方面已经先人一步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中航国际运筹通用航空市场的这盘棋正越下越大。今年7月,中航国际又完成了对德国Thielert(蒂勒特)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资产收购的交割。该收购的目的正是满足国内通航所需的活塞发动机的需求。这也是中航国际继收购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之后,布局通航产业的又一重要战略性收购。

Thielert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以航空煤油(Jet-A)为燃料的活塞发动机产品和技术。据悉,这种活塞发动机能够节油40%,并将飞机航程延长30%。

收购的资产由中航国际全资控股,将纳入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一体化运营。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在全球通航发动机市场名列前茅,今后两家公司可以形成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客户和不同动力的需要。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收购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和德国Thielert公司资产,中航国际已经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系列航空汽油活塞发动机和全系列航空煤油活塞发动机的供应商,具备了满足通航市场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30多年前,中航工业开始学习欧洲航空技术。现在,欧美是我们技术来源的重要区域。中航国际的国际化包括市场、品牌、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多个维度。”中航国际副总裁刘军告诉《英才》记者。

“收购上,我们有三条原则。”吴光权向《英才》记者表示,“第一条就是战略导向,我们的收购,绝不是为了单纯增加销售规模和盈利,而是未来的长远战略部署。第二条,要看双方的管理团队在价值观上是不是一致。最后一条,才是财务层面的价格因素。”

看准了某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就率先布局,并不看重收购的价格,对资本运作颇有经验且见解独到的吴光权最欣赏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我们现在的并购,还缺乏巴菲特那种带有前瞻性的投资视野,那种坚定不移的平常心。他(巴菲特)判断一个项目,主要看这个项目本身的价值,以及做这个项目的人。有这两点,他就坚定不移地做。而我们想要的太多,做着做着,很容易偏离航向。”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中航国际在2011年收购了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NLT)70%股权,并将把购入业务委托旗下深天马进行管理。中航国际持有新合资公司70%的股权,NEC则保留30%。

深天马负责人表示,天马产能的迅速扩张优势与NLT先进的技术优势正好形成互补,通过与NEC技术融合,双方可以共同在TFT-LCD显示领域开发国际先进技术,并致力于成为国际标准。市场资源的整合将使NLT先进成熟的车载显示技术打入国内广阔的车载显示市场。公司表示,将力争在五年内成为全球中小尺寸显示领域前三名。

非洲计划

如果说,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资产,能够获取梦寐以求的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以及国际销售渠道。那么,在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开拓市场,就只能通过精耕细作。

中航国际将经济落后的非洲作为未来国际化重点,吴光权有自己的考虑:“国际化是驱动中航国际下一轮成长的主动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已开始放缓,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得益于中航国际30年的国际航空市场开拓,我们在非洲建立了强大的营销网络和商业关系,中航国际将借助这些基础,加速拓展在非洲的投资和业务。”

2012年6月29日,由中航国际出口到布隆迪的新舟60抵达布琼布拉国际机场。从此,布隆迪航空结束了没有飞机的历史。这样的首航还出现在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

“飞机交易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比如说日本,他们购入的是清一色的波音飞机。”在向喀麦隆交付首架新舟60飞机后,中航国际航发公司副总经理徐波如此说。

喀麦隆原属于法国殖民地,传统上法国对喀麦隆有着较强的影响力,飞机出口受法国影响很大,中国向喀麦隆首次出口飞机项目的谈判,面临着诸多障碍。从2009年开始,徐波带领团队在喀麦隆展开调研推介,最终在2011年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访华期间取得突破。2011年7月25日,保罗·比亚抵达天津,航发公司调用了一架新舟60停泊在总统专机的旁边,邀请总统及夫人上机参观。参观给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促成了项目最终成功签署。

刘军告诉《英才》记者:“中航国际的国际化要发挥多元业务的协同优势。在非洲卖飞机,我们会跟政府各种部门打交道,三十多年深耕,我们在非洲建立了公司形象,培养了优秀的队伍,赢得了很多航空以外的业务机会,比如说机场建设 、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移动医院等等。”

如何选择进入的国家?“我们希望自己的多元化业务能在这个国家被广泛地需求,比如他既需要航空飞机,又希望我们搞基础建设,包括改进医疗、教育。我们的多元化板块能够找到机会和市场,这是我们最期望的。”

其中,艾维国际飞行学院(AIFA)就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组建的,2011年,中航国际对AIFA增资、控股,交割后持股70%。按照“服务体系—销售飞机—进入航线—融入链条”的国际化思路,从2011年2月开始,艾维已经接受国内众多航空公司委托,为中国航空业培养了60名飞机驾驶员。同时,还培训了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国家的10多名飞行员。

非洲样板也被复制到了其他欠发达国家,刚从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考察回国的刘军就找到了合作的契机。“摩尔多瓦有350万人口,三万多平方公里。他们的政府希望改建几条公路,提升铁路交通的能力,同时需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按照欧盟的要求新能源要占到20%。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位于南亚的斯里兰卡是中航国际合作多年的老伙伴。经过三年重建,由中航国际工程公司承建的A09公路于2013年6月15日全线竣工,合同额1.67亿美元,兰卡的南北大动脉重新焕发生机。近几年来,中航国际工程公司在斯里兰卡业务发展迅猛。已由公路项目发展到水项目、大学项目、以及海外地产项目等。

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是中航国际国际化的先遣部队,团队只有9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些年轻人正在成为国际化的精英,中航国际的国际化任务由公司很多板块共同承担。

非洲国家政局动荡,战乱不断,这为中航国际的非洲业务也造成了不小影响。埃及代表处向恒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80后,他这样自我解嘲描述他在埃及的经历:来埃及之初,以为自己要拍一部青春奋斗纪录片,而实际情况是卷入了史诗革命大片的现场直播,后来情况急转直下,剧情竟然演变为枪战片……

“我们在动荡的埃及,在刚刚发生过枪战的肯尼亚,在南苏丹很多动乱国家都有项目。员工被抢劫,患疟疾,这些动乱和变化我们都必须面对,做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们已经习惯每天面对突来的变化。”刘军说。

按照中航国际“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球战略布局,核心业务在海外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本土化经营能力,国际化经营收入将达到600亿-750亿元,占总收入的30%,2020年达到50%。2013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个年头,预计海外业务目标实现营收300亿元,占比25%。

“我们当前在非洲14个国家有代表处,很快将增加到20个国家。我们希望每个国家做到10亿美元,20个国家就是1200亿人民币,和去年中航国际的总营收相当,国际化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刘军告诉《英才》记者。

资本布局

在国际化全力冲刺的同时,中航国际的资本化进程也在加速。

“3年内子公司整体上市,5年内集团整体上市,今后三五年内把80%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由此推算,总资产超过2900亿的中航工业将有近2400多亿元的资产陆续被装入旗下的上市公司中。

在实力雄厚的中航系中,身为非军工资产平台,拥有沪深港7家上市公司的中航国际最终因为资产重组被推向了公众视野。

在谈及与李嘉诚的合作时,吴光权提到,因为地产方面的合作,两人意气相投,李嘉诚至今持有中航国际控股(0161.HK)5%的流通股,成为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李嘉诚靠自己打拼起家,他对人性琢磨很透。对中航国际控股未来充满信心。”吴光权说。按照安排,中航国际整体上市分两步走,在2012年中航国际第一批资产重组中,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航国际控股(0161.HK)发行内资股及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收购控股股东及关联公司持有的12家企业资产和业务,涉及净资产约42亿元。

得益于母公司优质业务的注入,2012年中航国际控股(0161.HK)新注入业务包括地产投资、水泥EPC、国际工程、船舶贸易等业务,新注入业务营业收入及盈利均占2/3。完成第一批资产重组后,中航国际控股与母公司正进行第二批资产重组交易,涉及深天马A(000050.SZ)、天虹商场(002419.SZ)等5加企业净资产约70亿元,预计将于2013年内完成。

整体上市完成后,中航国际新增注入香港上市平台资产总量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业务包括贸易物流、工业投资、地产酒店、零售与消费品、资源开发等五大板块业务。中航国际控股总资产将占中航国际整体80%以上,可谓实力倍增。如此庞大的资产注入在港股市场并不多见。

除了优质资产注入,按照“一个总部、分属三地、各有侧重”的原则,2012年8月完成了北京、深圳总部融合和组织重构,北京、深圳、香港分别成为行政总部、运营总部和国际总部,位于肯尼亚的非洲总部也在筹建中。

资本化虽然速度很快,但在吴光权看来,资本市场给中航国际打了折扣,当前中航国际控股的股价还偏低,价值仍被低估,他坚信随着整体上市的推进和公司业务发展,价值空间终将在市场上得以释放。

借助境外上市平台完成整体上市,以及近年来在非洲、南亚、欧洲、北美等区域的布局,表明中航国际的国际化战略已逐渐成形。而去年以来,在境外数次融资,更为国际化拓展备足了粮草。

今年9月5日,中航国际在香港成功发行5亿美元债券,其中5年期债券3亿美元,10年期债券2亿美元。这是中航工业境内企业首次在海外市场发行美元债券。超过70家投资人下单,使得订单实现超额2.1倍认购,其中欧洲订单近6000万美元。其中5年期3亿元债券利率约4.8%,10年期2亿元债券利率6%。

此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Baa3)、惠誉(BBB)、标普(BBB-)对公司投资级进行了认定,随后,中航国际启动债券发行工作。吴光权亲自参与了香港的路演,期间与多家投资者进行了面谈。

本次美元债券的成功发行是中航国际在境外融资的又一次试水,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

融资能力的提升为公司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根据规划,2015年,国际化业务收入占比要达30%,2020年要达50%,中航国际的国际化战略可谓雄心勃勃。

差异经营

外国投资者很难理解中航国际的价值,或许和中航国际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有关。目前中航国际核心业务包括国际航空贸易、贸易物流、高端消费品与零售、地产与酒店、电子高科技和资源投资与开发。有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中航国际实现整体上市后,体系内子公司和孙公司更加繁杂,如何对体系内资产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协同效应,将是不小的挑战。

为此,吴光权提出了高度差异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战略方针,旗下各板块要进行各自商业模式的提升,其中天虹商场(002419.SZ)的转型颇具代表性。

9月12日,天虹商场率先宣布与腾讯合作开发O2O业务应用平台,随后友阿股份、南京中商、红旗连锁等也宣布与腾讯结盟,打造O2O产品。其后,天虹商场还推出了移动应用APP“天虹微店”。

与苏宁杀入电商的战略不同,天虹商场的模式为:依靠微信为主要入口,在微信端进行天虹实体门店的在线展示,展示内容包括商品和服务等信息,特色是通过发放虚拟会员卡和推送优惠信息,推动客流进入门店并进行消费。天虹将依靠微信无限边界的信息优势,通过针对性内容来提高到店率和消费额。

天虹商场披露与腾讯微信合作的事项后,A股市场立即给予热烈追捧,股价一度涨幅50%。

在吴光权看来,“零售企业的宿命是不是就是灭亡,还要再看。全球来看,美国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所占的营收比重是很低的,包括沃尔玛。”

虽然没有明确的模式可循,但率先布局电子商务势在必行。“战略转型、电子商务怎么突破,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吴光权告诉《英才》记者,未来传统零售的路子很难走,“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竞争太激烈,另外租金成本不断提高。”

国际电信联盟 篇7

一、国际战略联盟概述

国际上对“战略联盟”的讨论沸沸扬扬,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如此,对国际战略联盟的定义也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综合各家之言,笔者认为:国际战略联盟是两个(或更多)国家的两个(或更多)企业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组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性利益共同体。

国际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各家对国际战略联盟分类有不同的看法。从本文章内容出发考虑,采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类方式,将国际战略联盟形式分为“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两种。

“纵向联盟”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专业化分工的联盟形式。联盟方之间是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生产商/供应商,为了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和最佳规模经济效应,而选择将本企业不具备优势的环节与其他具备该环节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组成联盟,以便集中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由于联盟双方并非市场上的直接竞争者,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纵向联系,其侧重点是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是一种较为长期的战略联盟。

“横向联盟”的联盟方在价值链上相同环节进行联合,联盟方相互之间在市场上有直接、正面的竞争。双方(或多方)出于某一目的而进行合作,一旦该目的达成后,联盟立即解散,联盟方立即恢复竞争对手的身份,其侧重点是相互之间的合作竞争,是一种较为短期的战略联盟。

二、中国企业的现状

分析一国企业的现状,应综合分析该国国家特定优势和该国企业特定优势。利用以下矩阵组合进行分析,显而易见,中国企业处于矩阵中2的位置,即具有较高的国家特定优势,但企业特定优势较低。

我国企业目前具备以下优势: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国家经济支持和政策引导及优惠、劳动力结构和成本优势、传统产业成熟,生产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模仿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新一代企业家的国际化愿望强烈。而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与时具进的“合竞”观念、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规模劣势、缺乏全球战略意识,较少利用国外生产要素。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机遇、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把握国内市场带来的机遇、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面临许多挑战,诸如: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国际市场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总之,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较为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强大的模仿能力,然而中国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学习意识和核心竞争力。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战略联盟形式是中国企业扬长避短,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现状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盟主要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联盟意识相对薄弱,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战略联盟大多属于“纵向联盟”形式,中方企业作为外国公司某一中间环节的生产商出现,为其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可能,并且,中方企业参与的环节大多是产业链下游环节。

2.不同行业的企业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程度和形式不同。在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导致合作程度高的IT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型是主要是横向联盟。而在传统行业里,联盟往往是纵向型。

3.中国企业对国际战略联盟的“战略性”的认识普遍不够,目前,中国企业的主要成长方式仍然是以内部扩张为基础。因此,相对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参与度较低。

4.产权问题和文化冲突仍然是阻碍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的最大障碍。产权不清,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分,以及相互割裂的企业文化是阻碍企业顺利结成国际战略联盟的绊脚石。

综上,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联盟结构以“纵向联盟”为主,“横向联盟”缺乏。

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1.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抢占有利地位,改变“世界工厂”现实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被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以致现阶段,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世界工厂”存在的。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中国优秀企业的成长,妨碍产业结构升级,阻碍国民经济增长。只有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抢占有利地位,才能改变我国“世界工厂”的处境。对于现阶段的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独立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必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生存威胁,因此,有必要借助联盟作为自己主动出击的有利方式。

2.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学习能力,改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需要。

目前为止,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尚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模式探讨的重视和积极性,因此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战略策略和管理体系。在联盟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的接触,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联盟形式能为企业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供条件。通过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更能促进隐性知识的扩散。

3. 新一轮经济危机背景下,“团团抱”过冬的需要。

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为降低风险,保存实力以应对不利情况的发生,世界各国企业纷纷采取合作经营或开发的形式,“团团抱”以度过此次经济危机,以蓄积实力,在经济复苏时,以最快速度抢占市场份额。

4. 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变的需要。

面对新的更激烈的市场淘汰赛,只有那些掌握有“核心技术”,具备创新实力的企业才能赢得胜利。然而,“以市场换技术”必然是换不到核心技术的。与优秀的跨国公司组成战略联盟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开发先进技术的能力。如前所述,为尽量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或尽可能利用中国资源,跨国公司不得不选择性的拿出部分最先进的技术来与我方共享,或共同研发。在这过程中,中方有机会零距离的接触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管理模式,能将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发挥到最大功效,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吸收。

5. 克服长期吸引外资造成的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需要。

我国利用FDI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方式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四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首先,外商独资的比例上升,阻碍了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增加潜在的产业安全威胁,其次,FDI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及不均衡。再次,我国吸引FDI方式主要通过非市场化的政策激励和限制,阻碍了市场化的正常进程。国际战略联盟的选择所受的限制因素较少,不受地域限制,各地区均能有效利用联盟以提高竞争力。并且,国际联盟的形式能有效提高中国企业在自己无法独立从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参与率,提高在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外商独资带来的潜在威胁。

6.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时间短,经验明显不足,所需人才奇缺,对其他国家国情和相关法规了解不全面、不真实。跨国投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体制不顺、缺乏竞争优势、资产流失等诸多的限制因素。

而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的优点之一是,借助联盟企业在东道国的地主优势,获取全面的准确的信息,迅速融入东道国市场,在其帮助下,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提高竞争力。

五、中国企业利用国际战略联盟的发展建议

综合上文对中国企业的SWOT分析及中方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应保持“纵向联盟”的参与,并且向产业链更上游环节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和发展“横向联盟”,原因如下:

1.“纵向联盟”为主的局面。

国际战略联盟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存在确实的必要性。横向联盟企业双方往往是实力相当的,而现阶段,大部分中国企业尚且不具备与外国优秀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仍将作为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一环参与国际战略联盟。

2.“纵向联盟”存在的必要性。

如上所诉,以实力而言,中方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只能作为价值链的一环。然而,在纵向联盟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获益许多。主要是规模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支持。如下图浴盆效应所示:企业应可能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谷底,即到达平均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此时获得的收益最大。

其次是获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为了使中方企业更好的为其服务,外商必定会拿出先进的技术以提高中方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再次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良好运行。

3. 争取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的重要性。

郎咸平先生的产业链的理论说明“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远大于制造加工的利润。”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向上游发展的必要性。

4. 提高“横向联盟”参与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惟一出路,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与直接竞争对手的联盟,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原因如下:(1)了解尖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时掌握可以引导市场发展的技术。“横向联盟”主要是为了开发新的技术,攻克技术难关而形成的暂时性的合作。通过参与高新技术的研发可以及时了解其发展方向,并在第一时间掌握技术,实现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可能。(2)与竞争对手“亲密接触”。“横向联盟”企业双方(或多方)是在本领域最具有竞争力的对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通过了解最大的竞争对手,必然能降低未来竞争中的不确定性,使自己在双方对抗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通过接触,可以了解对手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发展方向、优势和劣势,同时,通过双方研发人员的交流,可能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3)优势互补。“横向联盟”双方(或多方)作为同一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必然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如果实现这些优势互补,企业必将更加强大,并可能激发出自身新的竞争优势。优势互补主要包括:技术互补、资源配置互补、信息互补、市场互补。

六、总结

国际战略联盟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内部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兼具了外部市场交易灵活的特性和内部化的稳定性,其松散的组织形式可以让企业保持灵活,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考虑到自身现状和发展需要,中国企业应在保持和扩大现阶段“纵向联盟”,并且力争在纵向联盟中向价值链上游发展,与此同时,以学习为目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学习为目的,更积极的参与“横向联盟”,以塑造并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要着眼于从低级形态的合作向更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全球战略意义)的高级形态的联盟转变,努力创造出自身竞争优势,从单向的技术、设备、资金的吸入逐步转向双向、多向的知识和技术流动,从经营能力,经营资源的不均衡向均衡的转变。

摘要:自1979年汽车巨头美国福特和日本马自达“联姻”,首创性地组成国际战略联盟以来,国际战略联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联盟合作的高潮。各领域的企业纷纷“牵手”,并且大多的联盟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国际战略联盟这一兼具竞争与合作的新型组织及中国企业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国际战略联盟模式实现国际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战略联盟,中国企业,国际化,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季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并购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P44

[2]李蕾.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构建模式.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10期P32

[3]宋榕.从国际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谈其规划风险.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9期P8

[4]杨小川.关于跨国战略联盟研究的几个问题.亚太经济,2000年第1期

[5]彭灿.基于国际战略联盟的模仿创新:我国优秀企业实现创新模式进化的一条捷径.科研管理,2006年3月P23

[6]申健.跨国经营中的战略联盟.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7期P41

[7]杨小川,禹来.跨国战略联盟及其理论解释.南方经济,1999年第7期P60

国际电信联盟 篇8

一、作为大学联盟新形态的大学国际联盟

大学联盟已成为后合并时代国内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 但大学联盟与传统的校际合作有何本质差异, 现有研究成果大都语焉不详。作为大学联盟的一种特殊形态, 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征与发展定位更需明确。

(一) 大学联盟是大学间的一种规范化合作形式

大学间合作与交流是大学管理领域的永恒话题。哈曼 (Kay Harman) 认为, 学术机构间的合作包括自愿合作、成立联合体、组建联邦、合并融合等多种形式。其中, 自愿合作 (Voluntary Cooperation) 是指双方有意识地开展协作, 不需要任何承诺情况下的相互帮助。联合体 (Consortia) 则是根据各方签订的协议, 为了共同的目标确立合作方式。联合体是一个正式组织, 由不同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各自独立, 有各自作为独立组织的章程和法人地位。联邦 (Federation) 则是不同团体间更高级的联合体或伙伴关系, 但每个机构仍保留学位授予权、财产权、管理权和债权。合并融合 (Amalgamation through Merger) 则是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组合成一个整体, 依托统一的法人实体管理运行。这几种大学合作形式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但是在合作层次与方式上却存在诸多差异, 他们共同构成了大学间合作的纵向层次。[1]

笔者认为, 大学联盟是一种合作, 但它不是一种因某一孤立事件而启动的合作, 而是基于战略目的、长期稳定且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同时, 联盟不同于合并, 联盟成员仍然拥有对自身资源的完整的所有权, 但是在联盟中, 联盟成员又必须放弃对某些资源的排他支配权, 以履行联盟约定的义务。因此, 大学联盟不能简单化地等同为资源共享、学分互换、共同开发项目、合作办学、联合课程等模式, 必须拥有一套规范化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则, 不同于随意化的校际合作或联合办学。简言之, 大学联盟应该是一种规范化的合作, 是通过签订某种正式契约或协议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组织, 并由契约规定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与行为准则。基于此认识, 本文将大学联盟界定在成立联合体或组建联邦两种方式 (见图1) 。

(二) 大学国际联盟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联盟的新形态

大学国际联盟是指由一所或几所大学共同发起, 以增进合作、促进交流为宗旨, 以服务联盟成员、服务地区或全球为使命, 为解决地区或全球性问题而成立的大学联合体。[2]总体看, 大学国际联盟具有“地域广泛、成员优质、多元互补、国际导向”等特点。从联盟的地域看, 大学国际联盟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和区域界限, 主要有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大学联盟、区域性多边大学联盟, 以及跨区域的全球性大学联盟。从联盟的成员看, 参与高校不仅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居重要地位, 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从合作方式上看, 与传统的校际合作和国内联盟不同, 大学国际联盟超越“一对一”的双边合作模式, 学校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依托的是多元主体平等协商机制, 呈现出多边并存的网状组织形态。从功能定位上看, 大学国际联盟以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各大学间科教合作与交流为己任, 极大地推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大学国际联盟的上述特征使得其与国内联盟和单边大学合作具有明显优势。第一, 大学国际联盟有助于凝聚全球智慧, 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在面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爆炸、资源紧张、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时, 国际联盟的应对能力显然更强。第二, 大学国际联盟有助于提高全球范围内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联合培养、课程互认、互派交流等方式, 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第三, 大学国际联盟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人才的国际流动。借助国际联盟, 各成员学校的高等教育证书将获得全球认可, 进而有助于打破人才流通的壁垒。第四, 大学国际联盟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 优质高校的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更具有国际优势。第五, 大学国际联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联盟学校的国际声誉, 从而更好地将已取得的成果资本化。最后, 联盟高校在保持内部独特性的前提下, 能够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推进本校的持续变革, 从而促进联盟高校组织革新与战略转型。

二、大学国际联盟的主要类型与典型案例

据英国利兹大学的安德鲁 (Andrew Gunn) 教授等人统计, 目前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大学国际联盟已有20余个。[3]从地理空间维度, 本文将大学国际联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大学国际联盟

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大学联盟是两个独立国家内的两所及以上高校, 打破了传统的国家行政区划界限, 通过签署战略联盟协议而组建的联盟体, 较为知名的有沃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盟 (Wharton-Insead Alliance) 、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 (Cambridge-MIT Institute) 、厄勒大学联盟 (The覫resund University Alliance) 等。其中, 沃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盟成立于2002年, 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位于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成立。联盟在法国的枫丹白露、新加坡、美国的费城和芝加哥等四个校园里提供全球化的工商管理课程, 学生可以在四个校园中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致力于增强两所学校的创业能力、科技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自成立以来, 研究院资助了超过100余个项目, 涉及健康、交通、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 还联合开发了生物工程、城市规划和设计等课程。

厄勒大学联盟成立于1997年, 由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的厄勒地区的大学组成, 包括在瑞典的隆德技术学院、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12所大学和学院, 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松散的大学联合体, 以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据统计, 联盟目前有学生14万人, 专职研究人员1万人, 6, 500名博士研究生, 4, 000名留学生, 同世界上80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培养了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4]此外, 美国的迈阿密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同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之间的联盟也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大学联盟。

(二) 区域内的多边大学国际联盟

区域内的多边大学国际联盟是指某一区域内不同国家的多所大学, 通过签订联盟协议而组建的联合体, 代表性的包括欧洲的理工科大学联盟 (IDEA) 、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LERU) , 以及亚太地区的东盟大学联盟 (ASEAN University Network, AUN) 、东亚研究型大学联盟 (The 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EARU)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 , 等等。其中, IDEA由英国的伦敦帝国学院、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瑞士的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德国的亚琛工业大学四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在1999年发起成立, 目的在于适应大学国际化战略和博洛尼亚进程的需要。联盟的管理机构是来自四所大学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委员会, 以及委员会基础上的轮值主席。LERU则是由欧洲12所顶级研究型大学在2002年组成, 其宗旨是“致力于卓越教育、知识创新和全面性研究的推广”。

AUN成立于1995年, 成员包括来自东盟10个成员国的21所著名高校。联盟为促进各国高校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究与资源开发, 构建充满活力、国际认可的东盟高等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APRU由包括环太平洋地区16个经济体的36所高校于1997年创立, 其宗旨是发展联盟成员间教育、研究和创新合作, 为亚太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作贡献。北京大学等6所国内高校是该联盟成员。联盟在2006年成立了APRU国际学院, 合作开展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科学创新及环境变化等领域的国际研究。AEARU成立于1996年, 是由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大学组成, 目的是为东亚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提供交流平台, 促进东亚地区主要大学之间的交流。联盟现有成员17所, 复旦大学等5所国内高校是联盟成员。

(三) 跨区域的多边大学国际联盟

跨区域的多边大学国际联盟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跨越传统洲际或区域边界, 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所大学在签订联盟协议后形成的联盟组织。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ARU) 、世界大学联盟 (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 WUN) 、21世纪大学联盟 (Universitas 21) 、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 (Global Engineering Excellence, GEE) 是其中的佼佼者。IARU成立于2006年, 成员有北京大学等来自8个国家的10所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其宗旨是推动师生的国际流动, 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领导人才, 开展的活动包括举办夏季学校、国际合作会议、学生交换、双边或多边学位授予等。WUN成立于2000年, 包括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0个成员。WUN的活动以促进大学间学术合作以及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为主, 目的是整合大学的资源, 合作开展全球性问题研究。

21世纪大学联盟 (U21) 目前包括1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21所高校。联盟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和学术水平, 加强成员高校的国际交往能力, 并且在成员高校间建立国际性的共同标准和国际共识。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 (GEE) 于2005年成立, 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8所著名工程学科见长的高校, 旨在通过对各国工程教育在全球化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全球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培养全球顶尖工程师。

三、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动力与有利条件

与国内大学联盟的悠久历史不同, 大学国际联盟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产生的,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 极大推动了大学国际联盟的向前发展。

(一) 社会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一个国家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高等学校必须参与全球性的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引领下的全球经济组织对高等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具备国际化的知识技能和海外学习经验的人才日益受到青睐。在此背景下, 高校将国际联盟视为大学间加强交流、互相借鉴、增进合作的新平台, 建立大学国际联盟成为高校追求卓越的重要战略。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威斯特 (Charles M.Vest) 所言:“只有充分利用跨国界的知识和资源, 才能造就具有一流科学技术的大学。”[5]另一方面, 借助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平台, 各成员高校可通过学生交流、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假期学校、国际夏令营等方式,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 顶级大学间的结盟有助于开拓市场

随着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的生效, 高等教育成了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在此背景下, 各国知名高校纷纷确立了国际化办学方向, 世界顶尖大学间的结盟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方式。通过结盟, 一所大学可以更好地处理其他国家的复杂社会关系, 从而获得更强的战略谋划和资源整合能力。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比通过各自的分支机构运作更有优势。同时, 在大学国际联盟系统化的合作框架中, 大学国际联盟带动了高等教育证书的全球认可, 一国得到认可的高等教育证书可以由此向全世界推广。以本文提到的沃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盟为例, 联盟在MBA学生入学数量、课程数量、合作项目、联合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联盟的MBA学员中, 超过30%是非美国学员, 有效推动了国际市场的开拓。

(三)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消除了地域壁垒

2005年, 经合组织 (OECD) 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 (CERI) 发布了《新技术与大学的未来》 (University Futures and New Technologies) 报告。报告指出, 信息技术是一种跨越边界的力量, 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国际化、知识产权、劳动力市场等问题相互交织, 引领了大学发展。[6]就大学国际联盟而言, 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 创造了一种实时联络和简化的全球交流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e-Science”这种新的大学科研方式, 全球性的跨越时间、空间、物质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攻关已经成为常态,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 (MOOCs) 的迅猛发展, 指出了课程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信息化条件下, 联盟高校间协同办公、即时通讯、在线交流、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这些便利使得阻碍大学国际联盟的地域壁垒得以消除。

(四) 政府间合作的深入带动了大学联盟

大学国际联盟也是区域和国际性政府间合作的重要内容, 政府间合作的深入为大学国际联盟创造了积极的外部条件。在亚太地区, 东盟大学联盟 (AUN) 的成立就得益于东盟的发展。在1992年第四次东盟峰会上, 东盟领导人提出, 为巩固本地区的团结, 增强本地区各国人民的自我认同, 有必要建立一个由东盟成员国著名高校组成的机构。这个倡议后来促成了AUN的诞生。与此类似,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APRU) 的发展也离不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与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在欧洲, 为把欧洲建设成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 欧盟委员会于2006年启动了欧洲研究区 (European Research Area) 建设。欧盟委员会为此与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LERU) 专门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 全力支持联盟发展。可以说, LERU本身就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产物。

(五) 国际联盟有助于竞争性资源的获得

资源依赖理论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认为,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任何组织都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得大量稀缺和珍贵的资源。“组织生存的关键就在于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7], 就高等教育而言, 其核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三大类。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 物力资源指的是办学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客观存在物, 财力资源则是指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财力投入。在各国政府大幅度削减高等教育经费,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有所降低的背景下, 吸引优秀学生、科研人员和资源成为各国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而大学国际联盟有助于应对这一难题。一方面, 联盟高校可在建立资源共享与成本分担机制后, 充分挖掘和利用联盟高校已有资源。另一方面, 大学联盟可采取抱团式竞争策略, 借助联盟整体优势吸引高水平人才、国际留学生、政府与企业资助等, 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中赢得发展空间。

(六) 高校间优势的互补奠定了联盟基石

任何一所大学, 不管其学科门类有多么齐全, 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科领域都取得领先地位。在大学国际联盟的体系中, 相对于其他大学而言, 每所大学的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质性资源, 这些异质性资源会给联盟内高校带来新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大学的竞争优势, 提升本校的整体实力。当前高校热衷于大学国内和国际联盟的根本动力即在于此。以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IARU) 实施的“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 项目为例, 在“全球变化”这一大框架下, 各联盟高校基于各自优势开展协同研究。牛津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开展了全球性人口迁移研究, 哥本哈根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展了老龄化和健康研究, 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研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展了国际安全研究, 其背后的逻辑即在于各高校的优势互补。

四、大学国际联盟的潜在阻隔与战略选择

大学国际联盟引发了国际高等教育的诸多变革, 催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管理模式。但是, 作为全球化驱动下的高等教育应对举措, 也有其潜在的负面效应。明确大学国际联盟的双重效应, 对中国高校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不无启发。

(一) 大学国际联盟的潜在阻隔

大学国际联盟也有其负面效应。国际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 (Philip G.Altbach) 认为, 高等教育全球化给贫穷国家的院校机构或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一个划分为中心与边缘 (centers and peripheries) 的世界, 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边缘却日益附庸化, 从而加深国际学术系统的不平等。同时, 大学国际联盟必然进一步催生高等教育商业化浪潮, 这将削弱学术至上的高等教育传统。[8]大学国际联盟除了这些深层次的影响外, 其他一些现实性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 联盟的发展需要各成员高校的持续关注, 要求联盟本身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二, 联盟确立的发展定位与愿景, 对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会形成冲击。第三, 联盟可以共同争取外部资源, 但联盟内部也必然存在竞争关系, 从而威胁联盟合作的平等基础。第四, 地理上的阻隔也会影响联盟的实质运作, 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维持沟通是不够的。第五, 教师、学生和校友对联盟是否支持。下表概括了大学国际联盟的双重影响。

(二) 大学联盟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校的战略选择

大学国际联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 中国高校在参与或组建国际联盟时应综合权衡。第一, 准确判断大学国际联盟对学校发展的长期影响, 认识因参与大学国际联盟所带来的文化传统和体制冲击。第二, 积极培育大学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师资队伍, 才能在联盟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三, 推动联盟制定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协商机制和战略规划, 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利用联盟带来的发展机遇。第四, 根据自身需要组建大学国际联盟, 并在联盟中争取话语权。第五, 把组建和参与大学国际联盟置于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下, 平衡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第六, 审慎选择拟参与的大学国际联盟, 分析自身与联盟其他高校是否文化相容、资源互补和战略相关。第七, 鼓励并吸纳师生参与联盟的计划与实施过程, 争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五、结语

大学国际联盟已是全球化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是高校整合利用各国学术资源、拓展国际交流平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作为跨国间高校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大学国际联盟也受到了中国高校的重视, 目前国内“985”高校参与或组建的大学国际联盟就有10余个。[9]在2003年国家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明确指出,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 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2012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再次明确要大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作为加强国际交流和中外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国际联盟赢得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国高校应在综合权衡长期与短期利弊基础上, 从有利于自身发展出发, 积极参与或组建大学国际联盟, 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ang, W.D.A lexicon of Inter-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Higher Education, 2002, 44 (2) :153~183.

[2]李岩松.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趋势——大学国际联盟的产生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153~157.

[3]Gunn, A.S., Mintrom, M.Global University Alliances and the Creation of Collabora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3, 35 (2) :179~192.

[4]覫resund University.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uni.oresund.org/graphics/Oeresundsuniversitet/presentationer/Presentation Oresund University English, 2014-02-25.

[5]查尔斯·维斯特.麻省理工学院如何追求卓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4.

[6]Daniel E.Atkins.University Futures and New Technologies:Possibilities and Issues[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36758866.pdf, 2014-06-03.

[7]Paul Dimaggio, Walter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 (2) :147~160.

[8]菲利普·G·阿特巴赫.全球化驱动下的高等教育与WTO[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1) :1~4.

非股权国际联盟战略初探 篇9

一、国际战略联盟的基本概念

国际战略联盟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 又称跨国战略联盟或战略经营同盟, 即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

国际战略联盟的组成形式多样, 但从股权性质划分, 主要分为股权性联盟和非股权性联盟两大类, 其中非股权性联盟涉及加盟各方产品制造、工艺技术、操作技能以及支付等诸多方面的交换与转让, 同时, 联盟的内容可以按照目标市场的文化、行业以及核心技术的不同加以衍生。选择一种合适的战略联盟形式, 是全面考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

二 、 集 团 公 司 的 资 源 与 能 力分析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工贸一体化烟草公司, 整体实力较强。但从国际战略合作的角度出发, 有必要对其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形资源方面, 由于中国和能力进行初步分析。

实行专卖专营, 上海集团公通过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

有形资源方面, 由于中国烟草实行专卖专营, 上海集团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与兄弟省市公司相比不存在很大的资源优势, 但在销售网络和控制协调体系等有形资源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无形资源方面, “中华”的品牌声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被誉为“国烟”;而在海外消费者中, “中华”品牌的声誉不断增强, 全球最大的免税集团美国DFS集团就于2004年主动找到集团公司, 并联合法国卡慕干邑公司, 共同定制了一款“中华”XO在全球免税店销售。

另一方面, 集团公司产品的商标注册保护相比其他国内烟草公司也是注册地域最广, 保护最为全面的。截至2008年底, 集团公司海外销售的7个卷烟品牌共计获得了156件商标注册权。这为集团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法律保障基础。

三、国际战略联盟选择

在资源和能力初步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从多维度对可选择的国际化战略进行筛选。

(一) 可选择的国际化战略

按照企业的组织控制、全球一体化以及战略灵活性的程度由低到高, 企业可以选择进入国际市场 上海烟草非股权国际联盟战略初探的模式依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企业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密切相关, 企业所在的母国公司的内部管理和经营理念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集团公司可选择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可以从目前的海外市场逐类进行分析, 以此发现建立国际联盟的市场突破口:

1.国际免税市场。集团公司目前海外销售的免税市场达到了44个国家和地区, 这部分市场可继续开展与免税经销商的合作。

2.已进入的有税市场。集团公司的产品目前已成功进入了28个国家和地区, 针对这些市场, 可以采用与经销商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或者委托当地烟厂授权加工的方式实现“落地销售”和“落地生产”。

3.尚未开拓的有税市场。这部分市场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当地有较好合作关系的经销商, 但贸易壁垒较多, 关税较高, 以出口方式进入无利可图的市场;第二类是市场容量大, 但已经被国际跨国烟草所垄断瓜分的市场;第三类是当地没有长期合作的经销商, 有潜力的市场。

1) 针对第一类市场, 例如菲律宾和印尼等市场, 集团公司可以采取与当地经销商成立合资公司或者合资建厂的方式进入。

2) 针对第二类市场, 例如俄罗斯、中亚等市场, 集团公司可以采取与跨国烟草公司联盟的方式进入, 利用自身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有选择地进行战略联盟、股权联盟或非股权联盟, 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国际扩张。

3) 针对第三类市场, 例如非洲地区等市场, 当地卷烟工业几乎没有, 产品价格较低, 集团公司可以采用直接投资建厂或建子公司的方式进入。

(二) 非股权国际联盟战略的确定

集 团 公 司 在 国 际 化 的 过 程中, 对于一些市场容量大, 被跨国烟草企业垄断的市场, 以投入大量资本和人力与之竞争方式很难取得成功。非股权国际联盟战略更易实施,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各国对烟草的控制和贸易壁垒, 迫使集团公司必须借助目标国本土公司力量或者直接在目标国投资, 但直接投资的成本过高、风险过大。

2.非股权联盟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扩张方式。就中国烟草企业而言, 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到国家利益被外输的问题, 相比之下, 非股权联盟更有可控性和可行性。

3.集团公司在国内烟草市场无论是品牌还是销售网络都是国内首屈一指, 这些比较优势对于急于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烟草公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建立非股权联盟对于双方增强竞争能力, 获得预期经济效应都不失为上策。

4.国际扩张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并非为了获取短期利润, 而是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是一项长期战略。通过非股权联盟, 集团公司可以向联盟伙伴学习, 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5.集团公司若采用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在机制建设、公司运作管理模式方面尚缺乏实战经验。因此, 非股权联盟成为当前较为合适的国际拓展手段。

四、非股权国际联盟战略实施

综合分析后, 非股权国际联盟战略对于上烟集团国际扩张的初级阶段是较为合适的。

(一) 联盟的伙伴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目标市场的定位和分布

通 过 上 一 节 的 分 析 可 以 发现, 集团公司在中亚/俄罗斯市场还处于空白阶段。尽管2004年开始在俄罗斯市场曾与加莱赫烟草开展过商标双向授权的生产和合作, 产品的销售全部由俄罗斯方面负责, 集团公司基本不参与当地的生产和销售, 但该合作已于2009年底到期, 并签订了一年的延长协议, 2010年底结束合作。

该市场容量很大, 虽然近年来控烟措施的严格控制, 导致市场容量下滑, 但仍是世界上卷烟消费增长最快的区域, 特别是俄罗斯市场, 中亚各国的市场主要依靠俄罗斯进行辐射。2008年俄罗斯市场卷烟销量排名全球第二, 仅次于中国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 俄罗斯市场烟民比例相当高, 达到42%, 据世界银行的数字显示, 2/3的俄罗斯男性是烟民, 是美国和英国同类数据的两倍。因此, 俄罗斯市场从绝对销量来说, 是一个值得集团公司开拓的市场, 且其对中亚和东欧市场的辐射能力亦不容小觑。俄罗斯每年约有500亿支卷烟流向中亚和东欧市场。

2.联盟对象的确定

(1) 市场领导者

对于俄罗斯市场而言, 其市场几乎被三大烟草公司所垄断。其中, 日本烟草通过收购英国的卷烟制造商加拉赫, 从而超过菲莫, 坐上了俄罗斯烟草市场的头把交椅。

在俄罗斯市场, 强大的营销网络和经销是成功的关键。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 必须配备人数庞大的营销团队。日本烟草在当地的经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 覆盖也是第一, 经销网络遍布200多个城市, 同时还拥有仓库供应链的支持。

(2) 目标一致性——以俄罗斯市场与中国市场进行互换

三 大 跨 国 烟 草 巨 头 也 不 约而同的看中了中国市场。在菲莫国际与英美烟草相继与中国烟草开展合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 日本烟草公司在2008年底加紧与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沟通和磋商, 希望能以更有吸引力的方式与中国结盟。集团公司则抓住契机, 提出了以俄罗斯市场与上海市场互相共享的愿望。

(3) 合作性文化

菲莫国际与英美烟草, 其高层大部分是西方人, 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性较大, 并且在已经开展的联盟中出现了很多沟通和协调上的问题;相反,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文化十分相近, 日本烟草同集团公司10多年来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4) 技能相辅性

从 擅 长 开 发 的 卷 烟 口 味 来说, 中国烟草与日本烟草在科研能力上应该说各有特色, 而且日本烟草和中国烟草都希望能掌握对方的核心技术, 在研发能力上双方都有互补性。

综合以上四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集团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要取得发展, 最佳的联盟对象是日本烟草公司。

(二) 联盟的具体方式确定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 双方无论是在营销网络、生产能力以及营销人员等方面在各自的市场都有明显的优势, 最大的障碍在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口味差异巨大, 且均非各自的强项。因此, 最理想的联盟方法是采用以品牌授权生产和营销网络共享为主的非股权联盟方式。

品牌授权生产一方面可以解决双方在不同口味类型方面的技术优势不足, 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产品, 另一方面又能节约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 同时规避目标国巨额的进口卷烟关税。

营销网络共享在中国和俄罗斯市场更有借鉴意义。中国市场网络高度垄断, 不共享网络等于不能销售;而在上文中已经谈到, 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网络“大就是强”, 卷烟产品就能卖好。

因此, 集团公司最适宜与日本烟草建立非股权的市场营销和产品技术联盟, 双方共享各自的客户关系资源, 短期来讲是进入新市场, 长期还能获取或借鉴各自在特有口味卷烟研发方面的经验或核心技术。

(三) 联盟涉及的产品确定

联盟方式确定后, 就应该考虑如何确定各自授权生产的产品。

1.品牌:集团公司最希望发展“中华”品牌的销售, 但“中华”口味与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差异巨大。如果要推出“中华”, 那么“中华”将增加一个混合型的新规格, 较难取得成功。

2.价格档次:在俄罗斯市场低价烟的市场份额占到67.5%, 日本烟草推出一年就获得销量第一的品牌也是低价卷烟, 价格是英美和菲莫的1/2。

因此, 集团公司可以将“金鹿”牌卷烟作为首选产品。原因是“金鹿”卷烟首先就是集团公司在全球拓展的混合型卷烟, 其次, 属于中低档卷烟, 性价比较高, 再者, 通过日本烟草的改良生产, 可以赋予品牌更多的技术含量和内涵。

(四) 联盟的关系维护

非股权联盟的组织关系非常复杂,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 造成交易关系无法仅仅通过签订契约得到解决。因此, 一套有效的联盟关系协调维护机制将更好地发挥出联盟的优势, 规避不足, 最高效率地达到企业各自目标。

(五) 联盟伙伴间的制约关系分析

制约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稳定联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双方都有制约, 才能更多的考虑各自的长期利益, 减少因为短期利益而破坏联盟信任关系, 最终造成联盟的解体。

在俄罗斯市场, 集团公司从未实现销售, 混合型产品又非自己的强项, 销售网络和人员还未建立, 高额的进口关税造成出口方式无利可图。因此, 一旦与日本烟草建立联盟,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在产品销售渐入佳境后, 集团公司依然无法摆脱日本烟草的制约。

在中国市场, 尤其是上海本地市场, 日本烟草受到制约更为严重。首先, 中国实行烟草专卖, 如果退出联盟, 日本烟草的产品就不能享受国产卷烟的待遇;其次, 如果继续采用以进口卷烟方式进入中国, 如果退出联盟, 导致日本烟草产品的进口配额遭到削减, 得不偿失。

(六) 联盟伙伴的产品技术共享

集团公司的目标是以上海市场与俄罗斯市场进行互换, 产品由对方进行改良开发。由于联盟核心之一就是商标授权方式的互换生产, 集团公司应该尽量争取与日本烟草相关技术部门共同研发俄罗斯市场“金鹿”卷烟的权利, 以此掌握更多混合型卷烟研发的核心技术。

(七) 联盟伙伴的营销共享

本次联盟的另一个核心就是营销共享。

对于日本烟草而言, 由于其在上海所有的卷烟零售网络都是控股或者以烟草专营许可证的形式进行控制的, 脱离集团公司就无法在任何正规渠道销售卷烟, 因此最主要就是借助集团公司的零售网络销售产品。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 这种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 首先在俄罗斯日本烟草目前控制的网络完全是依靠强大的营销团队覆盖和良好的沟通所取得的, 并非真正的控股。其次, 集团公司在联盟后短期内大量派驻本土人员或者招聘当地人才又不符合高层管理者的意愿和集团公司的实际。再者就是集团公司通过这次结盟更重要的目的是向日本烟草学习先进和优秀的国际营销理念和营销能力, 为今后的进一步国际化积累经验和人才储备。因此, 集团公司应该尽量争取对各自的授权品牌组织特定的营销团队, 每个营销团队都以当地的人员作为团队领导者, 联盟方派驻专门人员作为当地领导者的助手, 实际参与到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严格保持联盟双方在各自市场运作的独立性。

实现市场营销联盟, 对于双方可能获得的潜在竞争优势也十分明显:

1.共享了销售渠道, 减少了销售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2.共享了素质优良的当地销售队伍。

3.共享了售后服务网络, 减少了成本, 提高了客户响应能力, 缩短了响应时间。

4.共享市场部门和实现了交叉销售, 减低营销费用和促销的单位成本。

(八) 联盟关系的终结

非股权联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但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 在集团公司当前考虑与日本烟草联盟的初期就应该设立好风险防范机制, 以此来减少联盟解体后可能造成的核心技术或竞争优势的丧失。

(九) 知识产权控制

本 次 意 向 中 的 联 盟 还 涉 及R&D合作伙伴关系的联盟, 双方都应为对方开发或者改良授权品牌, 以便更好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这种R&D合作伙伴关系必须保持对等和公平, 应在下列关键环节加以控制和明确:

1.合作开发的团队成员选择。必须是经过长期考察, 对公司忠诚度极高的研发人员, 其次还有必要与之单独就本次联盟中的工作签订同业竞争禁止协议。

2.合作开发流程的控制。双方研发团队的关键成员必须全过程参与整个开发流程, 熟悉了解每个开发过程。

3.合作开发的进度控制。双方开发产品的进度必须保持一致, 以免一方过早获得核心技术, 而退出联盟。

4.开发成果的归属。合作开发成功, 所取得的配方机密必须归品牌所有者。

(十) 利益分配的控制

非股权联盟所取得的收益要划分成不同层级的分配结构, 一部分基本利益必须是共享的, 而风险提高部分的利益必须加以分配。在此探讨的联盟合作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R&D合作联盟, 二是市场营销联盟, 且以市场营销联盟为主, 其关键原则如下:

1.研发的产品成果。上节已经阐述, 核心配方归品牌拥有者所有, 其次, 研发所产生的费用由负责开发的一方承担。

2.营销及促销费用。由于两国市场的经济地位的不同, 造成促销费用差异很大, 建议由目标市场的一方承担, 即集团公司承担上海市场的促销费用, 日本烟草承担俄罗斯市场的促销或营销费用。

3.销售利润。双方可以根据各自产品的定价和毛利率, 测算出应该完成的对等销量, 并测算出累进递增的销量对等分配。对于年度标准目标销量内的产品利润, 以商品授权费的形式加以支付;对于超出年度标准销量的部分, 负责销售的一方可以获得更高的提成, 甚至无需再支付商标授权费。

五、结论

通过非股权联盟的建立, 集团公司还应重视向联盟对象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培育一支富于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和营销团队, 为企业的国际化长期战略服务。如何在双方研发团队和营销团队中派驻集团公司骨干成员开展相互学习, 建立怎样的学习机制仍需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尤其在该战略得以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数据和经验, 为企业多渠道获取更多的优秀经验提供决策依据。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篇10

国际物流可以实现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它以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以最小的费用和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由一国的供方运输到另一国的需方;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使国际贸易更能迅速地完成。

1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商品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要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其总目标就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商品从某国的供方运送到别的一个国家的需方。

1.1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全球贸易一体化”和“物流无国界”的新趋势对现代物流也提出了迫切需求。物流企业必须向着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践证明,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工具和桥梁,必须最大限度地打破地域和国界限制,以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1.2 国际物流的高效运作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支撑

目前全球跨国的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50%,它们伸向全球的触角就是现代物流业。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现代物流业对提高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现代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三方面的优势,即降低国际贸易的总体成本、提高其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降低在贸易活动方面的投资。

2 国际物流体系的组成

国际物流体系由以下几个基础系统组成:①运输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国际运输主要是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方面。国际运输方式很多,如陆、海、空等,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大、成本高、时间性强等特点。②仓储系统。商品的储存和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中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国际物流完全必要的,是国际物流的基础条件。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堆场进行的,主要涉及保税制度、保税仓库、堆场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保证客户需要,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③商品检验通关系统。商品检验通关是国际物流系统重要的系统,商品检验证和通关文件也是议付货款的重要单据之一。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④流通加工系统。流通加工是国际物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物流形式,其作用是使商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在出口工厂、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它反映了一个物流供应商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⑤信息系统。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操作信息、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特点是信息量大、时间性强、交换频繁。信息的作用,是使国际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国际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以信息支撑。国际贸易中EDI 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强调EDI 在国际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适应国际多式联运和“精细物流” 的要求,是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

3 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成为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实践证明,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工具和桥梁,必须最大限度地打破地域和国界限制,以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力保障。物流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跨国公司的扩展上得以验证。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4.5万家,其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50%,它们伸向全球的触角就是现代物流业。“即时供应”(just in-time)和“零库存”(zero inventory)成了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25%,我国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占集装箱交货价格的15~25%。现代物流由于服务深度、流程长度、覆盖广度的不断增加,对提高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3.1 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

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包揽一切生产活动,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间的产品和物资流动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贸易机构按照国际贸易程序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照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了保证它们之间的衔接,就必须开展优质的与现代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现代物流。只有物流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国外客户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达,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对外贸易。现代物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处于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各国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国际贸易发展得极为迅速。同时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本国或本地的市场已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需要,加之交通运输、信息处理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货物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换,物流国际化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①质量要求。对外贸易的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高附加值、高精密度、高精细商品流通量的增加,对现代物流工作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对外贸易需求的多样化还造成了物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这就同时要求现代物流向优质服务和多样化发展。

②效率要求。对外贸易的集中表现,就是合约的订立和履行,而对外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活动来完成的,这就要求通过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来履行合约。从输入方面的国际物流看,提高物流效率最重要的是如何高效率的组织所需商品的进口、储备和供应。也就是说,从订货、交货,直至运入国内保管、组织供应的整个过程,都应加强物流管理。根据国际贸易商品的不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巨型专用货船、专用泊位以及大型机械等的专业运输等等,这对提高物流效率起着主导作用。

③安全要求。国际物流所涉及的国家多,地域辽阔,在途时间长,受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政局、罢工、战争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国际物流,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时,要密切注意所经地域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同时还应注意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经济状况等,以防止这些人为因素和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造成对货物灭失和损害。

④经济要求。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物流的环节多,备运期长。在现代物流领域,控制物流费用以降低成本具有极大的潜力。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选择最佳物流方案、提高物流经济性、降低物流成本、保证服务水平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⑤信息化要求。随着EDI技术的成熟以及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运行、管理、效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就要求现代物流必须实现信息化,加强网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并及时做好国际货物的运输工作。

总之,国际物流必须适应国际贸易结构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变革,向国际物流合理化方向发展。

4 建立以服务国际贸易为导向的现代物流体系

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在国际贸易活动处于信息化、现代化的新环境下,国际物流体系得构建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4.1 快速反应

物流服务对国际供应链的上下游物流需求的反应要求越来越高,前置时间与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速度越来越快。

4.2 功能集成

物流系统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比如: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4.3 系列服务

物流系统除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及传统的储运、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至相关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提高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4 规范作业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物流系统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运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运作。

4.5 整体最优

国际物流系统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的关系,追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4.6 流程自动

现代国际贸易物流自动化是指运送规格标准、仓储、货箱排列装卸、搬运等按照自动化标准作业、商品按照最佳配送路线等。 国际贸易物流系统是连结生产和贸易领域,使时间和场所产生效益的设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是降低流通成本的关键所在。物流系统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制造、配送、国际运输体及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整体结构,企业类型也是形形色色。

在全球经济步入了后金融危机的复杂时期的今天,能真正服务好国际贸易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的地位日趋重要,发展现代国际物流服务已成当务之急。一个多功能、全球化、高专业度、能高效低能耗运作、能为不同贸易需求提供科学、合理服务方案的现代物流供应商,肩负着完成商业贸易的重要使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要实现国际贸易,完成把商品从一国运送到另一国指定的地点并交给客户,必须实现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建立以服务国际贸易为导向的现代物流体系,将会为国际贸易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使国际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物流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湘荣.国际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长春.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7,(10):22-25.

国际电信联盟 篇1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拆分老AT & T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来,国际电信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电信业的主旋律不再是拆分,而是整合。尤其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电信运营业还是电信制造业,都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整合运动。

国际电信运营业的整合首先发生在北关地区,由老AT & T当年拆分出来的诸小“贝尔”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构成及综合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北美电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因素的驱使下,一场风风火火的整合运动在北美电信市场拉开了序幕。2005年SBC通信收购了AT & T,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名为“AT & T”Verizon收购了MCI:2004年,AT & T又宣布将以670亿美元收购南方贝尔:2003年,Sprint收购了无线运营商Ncxtel通信。

除了北美电信市场,在亚洲,尤其在中国,2005年,新一轮电信企业收购兼并之风也悄然刮起,而首先吹响中国号角的是一直被认为“墨守陈规”、“保守贪婪”的电信运营商。首先,中国移动竞购巴基斯坦电传股份,虽然最终失败,但已显示出我国电信运营商进军国际市场的强大势头;其次,香港和记电讯进军印尼手机市场,斥资12亿美元收购正大集团旗下刚刚取得当地执照的Cyber Access(CA)公司六成股权,和记电讯取得公司管理权。

种种迹象说明,在经历了3G牌照发放带来的震动和恢复期后,国际电信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并购浪潮,而我国电信企业必将加快自己的海外扩张。

可以预见,随着中移动收购巴基斯坦电信、华为收购3Com,借助于企业间、跨国间的企业并购和资本收购,我国电信企业国际化的脚步将迈得更快、更稳,运营商与设备商的联合“走出去”或许会刮起一场国际电信市场的“中国风”。

电信业融资机制国际经验比较 篇12

一、中国电信业融资现状

(一)融资规模大,呈现“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

我国电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自2006-2011 年电信投资呈现“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见图1),2008 年起首次超过3000亿元规模,巨额投资支出规模必然会加大电信业资金筹措的压力,摒弃以往单一、保守、规模较小的融资方式,并把企业的融资行为迅速转变为适度多元化的资本运作行为。目前在基本完成3G网络在全国范围的部署之后,电信投资逐步走向平稳,因此对于资金有持续巨大的稳健需求。

(二)境外股权融资占比较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1997年中移动的境外发行股票上市,我国电信业的融资方式从单一依赖债权融资向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转变。开始关注融资战略与资本运营,市场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特征凸现。股权融资(尤其是境外股权融资)是筹集资金的一种高成本方法,因为从长期来看,权益持有者总是期望得到较高的回报以补偿收益不确定的风险。股权融资成本主要包括发行费用、股利支付、信息披露成本等,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股票发行费用占到筹资额的10%左右,导致国外发达国家电信企业股权融资的成本高达12%-15%,我国电信企业纷纷在港美上市,所以也不例外。

(三)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向合理区间趋近

在西方的融资结构理论中,比较经典的是MM理论,揭示了融资方式构成的意义及在融资结构中债务融资的价值所在,基于此梅耶斯提出了最优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如果存在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其融资应先通过内部资金(留存收益与折旧)进行,然后是低风险的债券,最后才采用股票。上述理论在国外发达国家电信业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我国电信业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融资结构持续优化,也在逐步实现内源>债权>股权的最优融资结构。另外,我国电信业在境外上市后,受制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压力和国资委的要求开始运用EVA进行绩效考核,使资本结构持续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率逐渐趋于45-50%之间的合理水平。

(四)资本市场融资机制亟待加强与完善

我国电信业资本市场融资的特点是:融资地点和方式单一;投资者与消费者分离,难以实现电信企业经营价值与资本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利于长远发展;境外上市平价或者折价发行现象普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受到一定的挑战。

二、电信业融资机制国际经验比较

世界电信业的融资机制较为成熟,典型融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证券主导的英美融资模式,要求有发达的证券市场、明晰的私有产权制度和完备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另一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德日融资模式,适应于庞大的银行体系以及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较强干预(韦秀长,2009)。企业融资按照来源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其中内源融资主要源自企业内部正常经营形成的现金流,在数量上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后减去股利,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电信业融资机制的构成如表1 所示:

(一)电信业外源融资机制的国际比较

(1)政策性融资机制。电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电信企业的经营要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理,在市场准入、股权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遵守国家政策的规定,这样,势必在融资方面也要受到国家政策的管理。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提供信用担保或政策性贷款、以及制定其他扶持政策等途径为电信业提供融资支持。例如日本、德国、美国等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包括的电信业给予政策性贷款和利率方面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信业发展的负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国政府对所提供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和管理控制权的要求往往比其他投资者低,所以政策性融资机制对电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扶植力。

(2)市场性融资机制。在大多数国家,电信业的外源融资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包括传统市场融资方式和新兴市场融资方式。

一是传统市场融资方式。借贷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是世界各国电信业常用的市场融资方式,但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却不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电信企业普遍认为,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应介于45-50%之间。但是2010 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20 家电信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2.10%,相比2009 年57.59%的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欧洲和美洲的电信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大都高于60%,亚洲的电信企业举债相对比较谨慎,大都保持在40-50%的合理区间内(如图2 所示)。自本世纪初始,所有欧洲电信企业为了竞得3G牌照都背上了承重的债务包袱,加之受到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未得以完全缓解,而美国电信企业尽管在通过股票回购等多种方式调整资本结构,仍未达到合理水平。另外,由于美国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电信企业在外源融资结构中符合“先债券后股票”的融资顺序,债券融资在债务融资中比例高达60%。德国电信企业在外源融资结构中债务融资占82%,股权融资占18%,并且在债务融资中银行借贷融资占60%、债券融资占35%、商业信用融资占5%。

二是新兴市场融资方式。融资租赁、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融资、项目融资和供应链融资等是世界各国电信业正在尝试使用的市场融资方式。融资租赁是一种通过短时间、低成本、特定程序把资金和设备紧密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包括直接租赁、杠杆租赁、转租赁、售后租回等主要方式,能够减轻电信企业巨额资本开支的压力,加快网络建设的步伐,降低融资成本,节税收益非常明显。从目前世界电信业来看,20-30%的设备采购是通过直接租赁方式进行的,相比之下,美国电信企业融资租赁方式使用更加普遍。风险投资对于世界各国的增值电信企业来说是可选的融资方式之一,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它集融资和投资于一体,集供应资本和提供管理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投融资方式。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融资方式灵活等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从国外风险投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两大领域。电脑、通信、微处理器、互联网等成为投资热点,造就了20 世纪末一大批巨型公司,这其中尤以美国最为明显。创投研究机构China Venture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 年至今,中国增值电信领域共发生风险投资案例25 件,投资总额高达数十亿人民币。部分电信企业由于技术实力、市场前景、产权等自身问题,对风险投资缺乏了解等原因未能获得风险投资,部分企业担心控制权分散和引入成本过高而未能获得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并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通过电信资产支撑证券化可以将电信企业中流动性低的交换、传输、管道、网络、建筑物等非流动性资产变为流动性高的现金;将未来预期的资产收益转变为当前实现的现金收入;通过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可优化资本结构。英国沃达丰、日本软银等电信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尝试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据统计,国外电信业资产支撑证券化的融资成本比传统融资方式至少下降0.5-1%。世界电信业的发展在历经全行业垄断、私有化浪潮之后,公私合作共建已成为多国电信业的共识。公私合作经营(PPP)作为新兴融资方式更易带来低成本、高效率和满足特殊服务质量要求的特征。其中公共合作伙伴是地方或国家政府,私营合作伙伴则包括私营企业、国营公司或特定专业领域的企业财团。公私合作经营模式将宽带基础设施供给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作为结合点,宽带网络投入在政府掌控的公共部门和已私有化的电信公司之间进行,如荷兰、意大利、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高速宽带通信网建设中纷纷采用公私合作经营(PPP)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吴洪等,2011)。供应链融资是将融资服务潜入电信公司供应链业务流程,把电信、供应商、银行三方业务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闭环,实现数据的快速、无缝化交互共享,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统一。这种融资方式在欧美日韩等国的电信企业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既保障了电信企业供应链的平稳运作,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价值,实现“银行-电信企业-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产业链良性发展。

(二)电信业内源融资机制国际比较

与其他诸多行业相比,电信企业的利润率和折旧、摊销比率较高,所以内源融资能力较强,加之内源融资相比外源融资的明显优势,发达国家电信企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自20 世纪70 年代到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电信企业内源融资占全部融资总额的比例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德国由53.2%上升到65.5%,英国由58.4%上升到68.3%,美国由61.3%上升到82.8%,即使在实行主银行制的日本,这一比例也由29.7%上升到49.3%,而中国则相对较低,由27.8%上升到36.7%左右。发达国家电信企业提高内源融资水平的主要方法包括内部挖潜和资本运作两类。

(1)内部挖潜。世界各国电信业通过内部挖潜提高内源融资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提高经营效率来提升利润水平、通过提高折旧和摊销比率来增强内部融资能力等。电信企业衡量内源融资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EBITDA、折旧摊销占EBITDA的比重、股利占股权资本的比率、内部融资额等(肖云,2004)。仅以2010 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20 家电信运营企业人均EBITDA为例,如图3 所示,可以发现日本电信企业(如KDDI、软银)人均运营效率(2.94)远远高于1.35 的平均值,处于最高水平。美国和欧洲电信企业的人均运营效率大致相当(1.1),中国处于较低水平(0.67)。再以2010 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20 家电信运营企业内源融资额为例,如图4 所示,可以发现日本NTT、美国AT&T、中国移动、英国沃达丰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处于前四位,但四家公司折旧摊销占EBITDA的比重分别为60%、47%、36%、54%,所以相比于世界领先的电信企业,中国电信企业内源融资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资本运作。世界各国电信业通过资本运作来提高内源融资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股票回购、资产剥离、外包等。股票回购作为现金股利的替代发放形式有提升公司股价、改善资本结构、增强公司控制权等重要作用。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股权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债权融资成本,所以公司分红派息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股票回购减少股息支出增加留存收益,从而提高内源融资水平。自2003 年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电信企业全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股票回购,包括英国沃达丰、英国电信、日本NTT、美国AT&T、澳大利亚电信、西班牙电信等等。另外,资产剥离和外包带给各国电信企业(如英国沃达丰、和记电讯、日本NTT)的是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经营,同时扩大内部融资规模和改善财务状况。

三、我国电信业融资机制完善建议

融资行为是为投资需求服务,所以必须在时间、金额等方面同投资需求相匹配,投资拉动融资是资本市场永恒不变的准则之一。电信业对融资效率与投资效果的追求表现在持续优化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实现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2010 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电信企业主要分布在美洲(6 家)、欧洲(7 家)和亚洲(6 家),其中亚洲电信企业的整体财务竞争实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超过美洲和欧洲的电信企业。2010 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20 家电信企业中有6 家EVA率为正值,14 家EVA率为负值,平均EVA率为-0.83%(如图5 所示)。而2009 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前20 家电信企业中有5 家EVA率为正值,15 家EVA率为负值,平均EVA率为-1.41%,说明整个行业还处于毁灭价值的状态,但是已经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

电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和新兴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所需资金数额巨大,融资难度较高。所以亟待借鉴国外电信业融资经验,完善融资机制需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同时着手进行。

(一)优化电信业融资的政策机制

为了促进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信业的融资方面,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扶持会给社会各界的融资主体更多的信心和投资偏好,并且政府的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也会给电信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信业发展的负担。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对电信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以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最后,从电信业法律法规、定价机制、风险分担模式、参与者合同标准等各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并完善具体的操作规程,使得公私合作经营(PPP)等新兴融资方式逐步得以采用。

(二)完善电信业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

在电信业的融资方面,与美国和英国相比,德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贡献很大。德国的金融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支柱,包括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其中全能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日本的银行体系对电信业的支持则体现在融资金额、贷款利率等方面,因此我国应不断完善电信业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以商业银行作为主渠道,为电信业融资提供便利和支撑。

(三)强化电信业资本市场融资机制

我国电信业资本市场融资的特点是:股权融资地点和方式单一;债权融资中企业债券发行不足,银行贷款比例过高;投资者与消费者分离,难以实现电信业经营价值与资本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利于电信业长远发展。因此,为了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电信企业形成资金支持,应积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不同阶段的电信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债和中期票据的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并建立相应的融资监管体系;积极尝试使用新兴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使得电信业融资方式日益呈现出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

(四)提高电信业内源融资的能力与水平

上一篇:安全对抗下一篇:生态型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