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式

2024-06-16

“小老师”式(共7篇)

“小老师”式 篇1

一、“小老师”式自主学习的由来

有句话叫:“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会学。”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获取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而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真的很难。

“小老师”式自主学习的提出, 让学生改变养成了不动脑、不探索、就等着老师讲解的坏习惯, 而且由于所有的知识点都是老师灌输的, 一段时间后遗忘率很高, 根本不是当初上课时的表现了。

如:在教学“认识WORD”这一课时, 课文中提出了退出“WORD”程序的方法。两个班, 我一个班是自己演示如何退出WORD, 而另外一个班, 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找退出的方法, 比一比看谁找的方法多。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去发现。学生听了都兴致很高, 每当他们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时, 都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 竟然找出5种之多。显然这个班的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高, 收获也比较大, 使学生感受到了电脑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二、“小老师”式自主学习的探究

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课,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传统的灌输式、训练式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画笔工具时, 我介绍完“圆、椭圆”的使用方法后, 让学生自主创作, 以这个工具为主画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圆的素材很多, 但不限定画什么, 没有提示, 一大半学生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画着圆或是椭圆, 后来我口头提示, 有些同学才简单地画出一些来, 吸取了这个教训, 在另一个班教学时, 介绍完圆的画法后, 我让学生看了五环旗、靶心等等图案。这给了学生一些启发, 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水晕等图案, 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娃娃的脸、车轮、钮扣、呼拉圈、钟表、圆盘等美丽且有意义的图画。所以说自主学习, 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不仅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 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因此, 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传给学生以知识, 不如将学习方法授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发学生潜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把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定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老师”式自主学习, 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 实现自主性发展。

三、“小老师”式自主学习操作策略

(一) 合理划分自主学习合作小组, 创设团结协作的探究氛围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需要学生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时候, 良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因为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有基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堂知识, 能自由自主学习和操作, 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我用利用“小老师”, 学生互助, 开展自主学习。“小老师”能缓解辅导时人手不够的矛盾。这时“小老师”就能有效地帮助其他学生, 通过“小老师”让学生互帮互助, 练习操作。运用这种“小老师”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一般都能掌握当堂所教知识, 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交流能力, 又使部分学困生很快掌握了知识。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自主学习, 不仅教师心里要有更清晰的教学目标, 也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等, 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或任务时, 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或任务能让学生学会哪个知识点, 掌握什么操作技能。

(三) 强化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勤于思考,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善于与人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科学设计课堂作业,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度不一

因为不仅要动手, 更要动脑自己探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一定的成就感让自己继续探究, 所以设计的练习不能一下子就达到这节课的难点, 而应将难点设计在练习题的中下部分。如一节课需要十个小任务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那么第一个任务可能是最简单的甚至是上节课的复习, 从第二个任务开始就应该始终贯穿着整节课的重点知识, 这节课的难点可以安排在第七题, 后面三题属于巩固题。于是基础好的学生做到第七题的时候做不出来了, 不断尝试, 等到大多数学生都碰到难题的时候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已经通过探索做出来了。

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运用“小老师”式自主学习, 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我想当小老师!我能当好小老师! 篇2

“张老师,I want to be a little teacher。我一直是我们小小组的学生,每次默写都是小老师给我改默写条,有时我们组的小老师还没我默得好呢!我最近发现自己的英语在不断进步,而我们组的小老师却……不是我说她的不好,您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当小老师吗?我觉得我当小老师的时机到了!如果我当上了小老师,我一定会带领我们小组成为超级小组的!我知道光说不练是‘纸上谈兵’,你就让我练练兵吧!让我证明一下我自己!Your student Dong Ping.”

一口气读完它,我发现孩子是那么可爱真诚,是那么自信果敢!

是呀!学生是灵动的小溪,他们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老师要时刻关注着每小组成员的变化,及时调整小组成员的位置、角色。

事后,我在班上对各个小组的小老师进行了民主评估,让小组成员自己对小老师进行“岗位测评”,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估,果真有几位“老师”“下了岗”,与此同时又走马上任了几位“新老师”,其中就有那位想“练兵”学生。我看着新上任的“老师”们个个都干劲十足,特别是写信的“新老师”,她向我投来了喜悦自信的目光,好像在说:“相信我吧!我会做得很出色的!”我同样也给了她一个信任和鼓励的微笑。

在鼓励“上岗”“老师”的同时,我私下里与“下岗”的“老师”们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让他们摆脱不悦,重整旗鼓,为下一次更光荣有“上岗”,针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为回能到原先的“岗位”上而加倍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1)教师必需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班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它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与大班讲授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班分组合作学习“促学”。(2)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这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对孩子无疑是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小班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比学”。(3)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便会把它当作一件乐事。小班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乐学”。(4)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差异,老师来不及照顾,此时小小组的小老师们便会在班级里全面开花,帮老师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不仅帮助了学习困难生,也培养了学优生们的责任心及集体荣誉感。小班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助学”。

学会做一个懒汉式的社会课老师 篇3

笔者教学《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一课

导入:出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身穿节日的盛装前往议会的照片。

师:看到这组照片,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有哪些疑惑?

生:英国目前还保存着君主制。

师:是啊, 从图片上看英国王室与议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目前英国的君主与我国历史上的君主有什么区别?女王到议会干什么去?英国的君主与议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

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你们会提问吗?今天老师教你一招——对标题提出三个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由此, 对于《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一课的学习, 我们可以提问:

1. 议会是什么?

2. 王权是什么?

3.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又是指什么?

4.议会为什么要对王权进行斗争?请阅读教材26页, 自主解决第1—3个问题。

生:1.议会是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代表人物是克伦威尔。

2.王权是指封建专制统治, 代表人物是查理一世。

3.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师:今天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以后还要学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对于革命我们一般应从哪些方面来把握?

生:时间、原因、人物、地点、事件、结果、性质、意义。

师:大家分析得很细致, 今天我们把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归到经过, 性质和意义归到评价,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即原因、经过和评价。请你阅读教材26页第一二两段文字, 尝试解决第4个问题——议会为什么要对王权进行斗争?

生: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阅读后面的内容。

学习历史事件, 要牢牢抓住一根红线。大家说这根红线是什么?

生:时间

师:没错。请阅读教材26—27页, 找一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哪些时间是必记的?为什么?

生:1640-1642年议会斗争

1642-1649年内战

1649-1660年克伦威尔统治

1660-1688年旧王朝复辟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思考:

1.议会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2. 革命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旧王朝的复辟, 说明了什么?

3. 为什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何意义?

生:1.克伦威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的支持, 纪律严明……可见, 要推动历史发展, 离不开民众的支持, 也离不开杰出人物的作用。

2.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 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3.从“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非法”“选举自由”“演说自由”等关键词可以看出, 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4.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种新体制一直沿用到今天, 并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

师:为什么说议会对王权的斗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呢? (温馨提示:从革命原因、领导阶级、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生:为了扫除封建专制统治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阻碍, 在克伦威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下,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师:通过学习, 你了解了哪些历史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是克伦威尔。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 追求民主是时代的潮流, 专制是行不通的。革命的胜利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要取得革命的胜利, 既要有杰出人物, 也要有群众的支持, 要搞好一个班级既要班干部带好头, 也要有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师:你能用刚学会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吗?通读教材你还能提出哪些属于自己的问题?

生:英国国王是怎样继承王位的?英国国王有什么作用呢?复辟旧王朝的是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 当初在处死查理一世时为什么不斩草除根杀了查理二世?

师:好, 大家提出了这些好问题, 说明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 但课堂时间有限, 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后去查找资料探索答案吧。

本课主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即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从时间上看, 距离现在比较遥远, 从内容上看, 短短的几百字却包罗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半个世纪的历史。如果不补充历史资料则课堂教学显得单薄, 如果一味地补充资料, 学生会觉得烦琐, 教师自己也增加了压力, 更主要的是单纯地灌输知识的做法是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相悖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讲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课堂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

一、讲方法———从标题入手进行设问。如《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可以设问:议会是什么?王权是什么?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又是指什么?议会为什么要对王权进行斗争?议会为什么能取得对王权的胜利?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并请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自主解决上述问题。

二、讲难点——引导学生从革命原因、领导阶级、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

三、讲规律——请学生自己归纳历史事件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性质、意义等,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便于学习后面的内容。

“小老师”式 篇4

关键词:老师式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主动权

一、问题的提出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少教师把一些主动权很不情愿的“让给”了学生, 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 是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我们通过大量的教学模式探索、尝试发现, “老师式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强调课堂的开放性, 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更加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全方位地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主动权。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盘活课堂, 让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展现个人闪光点, 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魅力。经过探索“老师式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从中深刻体会到该教学模式很有挖掘潜力, 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 不折不扣的落实, 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践行“老师式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

1. 尝试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课堂预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以课本知识为“本”, 从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或以往形成的教学经验出发, 进行课前的教学预设, 课前已经周密安排了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固定程序化、细节化的准备。甚至“优秀的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多少时间都精确估算到以秒为单位, 一节课要完成多少任务是规定死了的。在这种设计理念下, 课堂教学活动只能根据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 每一节课都是“毫无破绽”。这种倾向于传统的刚性、静态的封闭型的教学预设, 试图对教学预设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 这势必会造成教学的低效, 师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效的挖掘。我们以前根本就没有尝试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课堂预设, 大家讨论的只是停留在教师教的层面上的预设, 如何把老师手中的预设权交给学生呢?这就要学生课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 经过主动自我学习后发现问题, 同学间交流、研讨, 然后整理出这节课还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教什么, 学什么, 重难点是什么, 并不是老师说了算的, 这些都是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 这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设。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课堂预设, 意味着学生和老师在课前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对师生的要求就比较高, 这需要师生较长的磨合期。对于教师来说, 要尽快学会运用各种资源查阅方方面面的相关资料, 以便于在课堂上有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笔者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极具开放性, 每一节课师生在课前都不知道究竟将要面对什么样的问题, 这对师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动态生成, 学生和老师都充满创造力。

2. 尝试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课堂讲解。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水平, 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就是最近发展区。对于现有发展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教师不能抢功、包办, 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引起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学生在认知上就会产生差异和矛盾。在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 我们再把讲解的权力交给学生,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到“沸点”。通过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课堂讲解, 既是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一种鼓励, 也是对没有真正掌握新知识的学生的一种鞭笞和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老师得到了一时“解脱”, 更重要的是还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学, 还主动参与了教。

3. 尝试适当让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课堂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代替老师进行课堂评价, 是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的新理念。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正确、恰当评价他人对自己及同学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 并学会像老师一样的评价方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如果教师经常交给学生进行评价他人的任务, 那么学生就会养成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学会独立思考, 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形中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代替老师进行课堂评价呢?首先, 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效仿老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或让学生对自身的发言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发言, 并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参与评价, 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正确的方法指导, 使学生之间的互评成为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 授课教师要善于经营课堂, 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发现、表达个人见解的优秀品质, 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以个别带动全体, 形式可以多样化, 同桌评价同桌, 小组评价另一个小组, 男生评价女生, 教师并以伙伴的角色参与到小组当中进行正面引导, 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评价, 在“评价的碰撞”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客观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 有利于发现自己或他人的闪光点和不足,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在促进他人发展的同时对自己所做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学会进行理性思考、剖析优劣和总结成败, 不断地完善自我。

陈老师的“小把戏” 篇5

自我介绍对孩子来说并不难, 只要有人主动打头炮, 别的孩子就会不受拘束地跟上。那天, 孩子们的“演说”简短而精彩, 有的介绍还个性十足, 这让陈老师颇感欣慰。不过, 陈老师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 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展示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很少有自我揭短的, 只有一个孩子是例外。这个“特别”的孩子叫小路, 他说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在班上就落后, 从没逃离过后三名, 被同学私底下称作“垫底生”。听完他的发言, 陈老师心情很不平静, 但并没做更多的点评。

半个月后, 班会课上, 陈老师总结完三周来的班级状况后, 突然把录音机放到讲台上说:“我的收录机坏了, 自己又修不好, 哪个同学能帮我看看毛病出在哪吗?”短暂的寂静后, 小路起立说:“陈老师, 我来帮您看看吧。”教室里, 一阵躁动。小路走到讲台上, 摆弄一会儿后说:“陈老师, 这台机子没什么大毛病, 只是按键接触不良, 我已经调试过了, 您可以再试试。”陈老师按照小路的指点打开机子, 果然音量和平时一样。顿时,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陈老师问, 同学们知道和电器有关的知识什么时候才能学习吗?没人回答。陈老师说, 那我告诉大家, 初二才开始学物理, 初三才开始学电学, 而且只是皮毛, 高中才能深入, 即使上了大学, 很多人也未必会修电器, 换句话说, 小路同学已经超前学习了许多知识。教室里又响起了掌声。陈老师接着说, 小路曾经认为自己是垫底生, 我想问问同学们, 有他这样的垫底生吗?全班孩子齐声回答“没有”, 只有小路羞涩地低着头。

期中测验, 小路位于全班中下;期末考试, 突飞猛进, 上升到中上。小路的家长惊喜万分, 怎么也不相信孩子进步会如此神速。其实, 他们不明白这得益于陈老师的那次“电话家访”, 小路的父亲无意中说孩子就会摆弄一点电器, 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行。有心的陈老师立即抓住了这个“机缘”, 而且将“后续故事”设计和演绎得如此精妙。

如何看待“小老师”效应 篇6

一、“小老师”的来源

1、来源于教师的鼓励

其实“小老师”并非幼儿自命名的, 而是来自于教师。每个幼儿对成人的角色都有一种天然的期盼和好奇, 因此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而教师也抓住了幼儿这一特性, 常常鼓励幼儿, 说一些“谁坐的最神气, 谁最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谁就能做小老师。”等诸如此类的话。久而久之, 幼儿便会把它当作是做“小老师”的标准。就会更加觉得“小老师”这样的职位是如此的神圣和伟大。

2、来源于家长的殷切希望

有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聊孩子情况的时候, 会和老师商量, 能不能让我的幼儿多当“小老师”, 以此来练练幼儿的胆量,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幼儿也会觉得自己做了“小老师”才是最棒的, 才是最光荣的。

二、“小老师”所产生的效应

1、培养自信心

她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认真和负责。因为她们觉得自己只有把事情做好了, 才配做“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 她们动手动脑。培养了她们的自主能力, 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

如我们班的宇宇小朋友, 他平时做事情总是会比别的小朋友慢半拍, 他不是那么爱表现。他只是偶尔会轻轻地小心翼翼地说:“老师, 我帮你装垃圾袋吧。”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我让他做了一个星期的“小老师”。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 他的改变让我感到很吃惊。他说话的声音变大了, 做事变得更积极了。所以, 幼儿的潜力也是需要我们老师来挖掘的。

2、增强交往能力

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着自我。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 幼儿要学着自己判断和做决定, 而且幼儿觉得自己在对他人提供帮助。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

3、膨胀着幼儿的虚荣心

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喜欢模仿教师的语气对同伴说话, 甚至常常主动承担起教师的职责, 维护各种规范。久而久之, 她们便会认为自己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自己的决定权威是约束和管理其它幼儿的有利武器。在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其实, 幼儿和教师之间不能完全是平等关系, 在平时的活动中, 可以实现师幼互融, 并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是, 当触及到行为规范时, 总是避免不了制止和说教。而“小老师”会把此行为看成是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之体现。

三、面对此效应所采取的措施

1、在活动过程中, 这个“小老师”角色是需要的。

首先, 这是儿童责任感的驱使, 蒙台梭利认为, 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 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 并促进幼儿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 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 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其次, 这也是幼儿角色学习的需要。人能以“假装”的姿态去体验不同的角色。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喜欢模仿教师, 以教师的角色自居。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儿童心目中代表一种权威, 是能力的体现。每个幼儿对成人的角色都有一种天然的期盼和好奇, 因此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

2、教师要做“小老师”好榜样

普林格尔认为儿童有四种需要:对于爱及安全的需要, 对新体验的需要, 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以及对责任感的需要。儿童对责任感的需要往往驱动着他们去仿效成人的行为, 努力参与成人的生活。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教师为了维护班级规则经常强调“不能做什么”, 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 当看到其他幼儿违反规则时, 他便会去制止或说教。所以, 教师以怎样的姿态去对待幼儿, 小老师也会学得有模有样。你希望小老师怎样和幼儿相处, 也就是看教师怎样和幼儿相处。

在“小老师”现象中, 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时时交织在一起, 显示出师幼互动对同伴互动强有力的介入和影响。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 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 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会对幼儿的同伴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3、父母应成为孩子最好伙伴。满足幼儿的模仿欲望。

让幼儿当老师, 是一种师生角色的互换, 这很容易激活孩子的兴趣。家长来做学生, 无疑会让孩子兴趣盎然, 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足。当幼儿让你做他最好的聆听者时, 请您认真对待幼儿的每一个表现机会。因为, 孩子正在对成人的角色都天然的期盼和好奇, 让他在家做“小老师”的时候, 家长更加鼓励他, 让他更有积极性和信心。家园共进, 让这个“小老师”满足心灵, 共同努力, 共同给孩子打气, 给他们更多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里明确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谈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因此, 我们的教师在幼儿面前应“谨言慎行”,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摘要:本文对“小老师”的来源、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观察和简要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老师”效应的成因作了分析。教师是幼儿模仿的直接对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就要做好幼儿的好榜样。

“小老师”式 篇7

选题随意

“问题即课题”是基于降低课题研究的难度, 打破课题研究神秘化这个背景提出的, 现在看来, “问题即课题”, “挖到篮里都是菜”, 无疑把课题降到了一个太低的水平, 有必要加以澄清。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课题是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事项。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 问题千头万绪, 各种各样, 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有真问题有伪问题, 有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 也有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不大的问题。从问题的类型来看, 有直接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 反思性问题。如果不加选择, 就把这些所谓的问题当成课题研究的话, 一方面教师的精力达不到, 另一方面, 研究也缺乏意义。因此, 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呈现出来的问题, 教师必须学会选择。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来确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转化为课题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教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大小适当, 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客观性的特点。把问题转化成课题很关键, 要将一个简单的日常问题进行有效转化, 使之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才能得以持续深入研究。有些问题虽然平常, 看似毫无深度和价值, 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矛盾。许多问题虽然本身没有新意, 但是研究角度、方法、效果不同则可以有新意, 有创新性, 这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辨别、判定、选择能力。

过程粗糙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反思即研究, 教学即行动”。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是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有效的教学才能称之为行动研究, 无效的教学是不能称之为行动研究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存在研究过程不到位的现象。在管理部门方面, 表现为指导、督查不到位, 不能定期召开相关会议, 阶段性总结不及时, 中期评估马马虎虎, 甚至没有。从教师方面来说, 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研究方面压力相对要小得多。因此,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看不到课题研究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过程浮躁, 不能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能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

成果单薄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效果即成果”, 结题变得相对容易, 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机会, 另一方面, 把握不当也会对教师产生不良的影响。课题研究的效果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在研究周期短, 研究过程不扎实的情况下, 课题研究的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如果课题鉴定方面要求不严格, 虽然课题组没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 却可以顺利结题并获得荣誉, 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果由原来的“遥不可及”转化为“唾手可得”, 这使原本对课题研究感觉深不可测的教师认为不过就那么回事。研究成果表面上遍地生花, 实则效果不佳, 一片虚假的繁荣。

上一篇:实践教育教学下一篇:建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