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精选12篇)
中药材产业 篇1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促进辽宁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本溪药都的建设, 根据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4号文件和辽宁省民政厅辽社批字 (1029) 号批件及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已于2012年2月正式宣布成立。该协会是由辽宁省中药材行业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在业务主管单位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领导下, 接受辽宁省民政厅的监督和管理, 为促进辽宁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人们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辽宁省卫生职业学院 (原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刘庚祥院长对辽宁省中药产业协会成立表示祝贺。他说, 协会在整个辽宁中药产业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产业需要一个组织来服务企业、服务政府, 来完成政府与企业间的对话。他提出, 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中药材产业政策、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当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做好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协会的会员根据专业划分三个分会:中药材工作委员会、中药材提取专业委员会、药用菌专业委员会。协会为了尽快开展工作, 更好为辽宁省中药新产品开发服务、为中药企业服务, 为中药产业发展服务, 将组建三个服务中心, 即依托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信息服务中心, 依托沈阳药科大学组建技术指导中心, 依托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产品研发中心。
辽宁燕州中药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张守岩认为, 随着时间发展和时代要求, 协会应该把工作内容从中药材扩大到医药方面, 中药材在整个产业中只是原料, 而协会应该包括整个产业, 提高档次, 为人类健康服务。还要抓住中药产业在当今农业中占很主要位置这一特点, 充分利用农业媒体宣传, 将其做大、做强、做深。另外, 药食两用保健品越来越受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视, 很有市场发展前途, 协会也应关注。
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首席工程师李为理 (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对协会创建和发展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根据协会工作内容明确协会单位性质;二是常务理事尽量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受领导关注的重点基地等重量型单位中选取, 要能代表辽宁省中药发展水平;三是应重点围绕辽宁特色药材做工作, 如辽五味子、辽细辛等, 力助品牌企业做大做强。
抚顺辽康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珍说, 国外许多国家在中医药产业上都有自己的品牌, 但其中药原材料大多来自中国, 这说明我国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药材是被国内外认可的。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打造自己的品牌, 辽宁人就应发展辽宁品牌, 如辽五味、辽细辛等。首先是质量, 其次是宣传, 每个环节都需要协会在企业与有关部门间协调, 共同打造具有绿色标识的无公害产品, 形成辽宁名优商品, 打响品牌, 远销国内外。
沈阳农大沃林中草药研究所所长张淑贤认为, 虽然中国中草药历史悠久, 但就目前市场局势来看, 我国中药市场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 而辽宁中药市场的发展与黑龙江、吉林市场相比也有差距, 可以说, 辽宁中药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所以此时成立这个协会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有关协会工作她提出, 一是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同时, 应与深加工、制药结合, 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二是在种植方面, 农民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为其提供技术和销路, 协会则应根据需要成为桥梁纽带, 把种植户和药厂衔接起来, 为双方服务, 还可从中创造出经济价值。
锦州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万成富代表种植户对协会成立表示祝贺, 他称协会的成立让种植户有了主心骨, 无论是药材行情咨询, 还是技术解答, 都不再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他给协会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协会多和政府有关部门协调, 让国家的优惠政策补贴到户;二是希望通过协会能与当地医药企业直接对口, 减少中间商户环节, 使种植户得到更多经济利益;三是希望协会在当地多发展深加工企业, 改变“药到安国才成药”这一现状。
沈阳天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文说, 协会的成立给辽宁中药产业带来希望, 很多种植户种植的都是热门品种, 但收益却不理想, 就是因为种植户零散, 没有组织, 没能形成自己的优势, 所以此时创建协会是极其必要的。谈到深加工, 他认为辽宁省中草药成品之所以进不去国际市场, 是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 不能达到国际要求, 若想产品质量达到标准, 就要从种植开始实行标准化作业, 同时需要协会做企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媒介, 协会上了解政府, 下熟悉企业, 很容易从中找到切入点, 让政府了解企业, 从而得到政府的支持, 最终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产业链。
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白金友根据辽宁中草药产业当前局势提出几个发展方向:一是重点发展辽宁道地药材, 如辽五味、黄芪、刺五加等。选定几个品种, 重点发展, 形成几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二是深搞研发, 需要企业投入一部分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 如紫杉醇、花青素, 都是有利人类健康的, 可以将其做成保健品。三是技术支撑, 不仅是种植技术, 还有加工技术、销售技术, 都需要相关专家进行咨询指导, 这也是协会的一个工作内容。四是建立交易市场。辽宁省中草药发展的一大软肋是没有交易市场, 因此辽宁应建立一个东北道地药材博览中心, 引进商户, 同时进行博览和销售活动, 从而拉动辽宁中草药市场经济, 可使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原辽宁省医药管理局科技处处长王振方在会上说, 随着医药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多, 产业愈加需要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来协调企业和政府、企业和企业之间关系, 并帮助产业链条各个环节解决问题。过去成立过一些学会组织, 但工作成绩不是很理想, 因此现在这个中药产业协会成立宛如久旱之甘雨正当时。在中药市场方面, 从以前营口地区的地道药材市场到现在沈阳南五市场, 发展一直没有强大起来, 和亳州、安国的医药市场有很大差距。对此虽然进行多方面协调, 但得不到统一意见, 导致遗留问题仍存在, 因此政府部门要深思, 企业要积极反应, 争取把辽宁中药市场发展起来。在技术上, 天然药物提取、中药饮片等课题研究亟待深入发展, 同时还应引进国外新技术, 逐渐缩小与国际上的距离。在药品管理方面他建议, 中药品生产企业GMP、商业流通GSP以及中药种植方面要贯彻全面质量管理, 保证整个生产过程要有详细记录, 取得信誉, 争创名优品牌, 使整个产业长足发展。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曲寿河就药材销售方面提出, 辽宁目前药材市场销售渠道很不畅通, 例如沈阳南五马路市场, 有很多商家卖的药都是粗制滥造, 假货遍街, 而种植户因为药材销售重重关卡守着真正药材却卖不出去, 药材进入药房就是饮片, 就会受到各种条例法规规定, 这就是一个矛盾, 解开矛盾需要药监局人员支持, 因此协会应纳入药监局人员, 共同协商, 给予协会一定的销售权, 创建一个合理的顺畅的药材市场。
新农业杂志社社长赛树奇就协会工作提出4点建议, 第一, 协会认清和贯彻国家及省政府有关政策, 上不和政府争食, 下不和会员争食, 它是为政府和会员服务的, 为企业和药农创造利益。第二, 协会应代表整个产业来协调政府与企业和会员的关系, 还要使之成为亮点, 引起政府部门重视, 促进协会发展。第三, 整合资源, 提供技术文化, 技术包括种植、销售、加工技术等, 文化指改变药材只能做药的观念, 大力宣传药食两用和食补文化。第四, 协会在运转中应自给自足, 依靠信息支撑、办刊物、做网站来创造经济利益, 通过服务壮大自己, 使其能够正常运转。
中药材产业 篇2
(一)缺乏政策扶持。一是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出台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受财力影响,标准低、要求高、难兑现;二是药材种植技术含量高,投入大,部分农民因种植和加工缺乏资金投入,贷款无路,使企业难以做大;三是保护力度不够。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药农也好,对野生药材的家种、驯养不够重视,部分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特别是珍稀濒危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引导药农合理保护和积极开发。
(二)缺乏科技人才。目前全县16个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中药村产业开发归口农业局,医药、卫生等部门懂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为数不多,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真正种植技术人员仅在几家中药材企业中。而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 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粗放的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
(三)缺乏龙头组织。目前,嵩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只有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一家,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1、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协会运作滞后。中药材协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地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个人 承担的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由于缺乏龙头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第一,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引种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药材收购大多靠外地客商,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基地规模滞后。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且品种种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不利于客商收购,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盲目性较大,药农抗御风险能力弱。
(四)缺乏专业市场。我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尚不健全,专业的药材交易或批发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迫使药农千家万户找市场,盲目性大、风险大。由于缺市场,客商引不来、留不住,农民千家万户种药找不到市场,药卖不出去,且上当受骗,压级压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目前我县县委县政府已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但就目前总的情况来分析,政府仍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加大推进力度。对我县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辨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闻媒体、科普宣传部门要为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产业形象、产业内容的宣传和对农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3、优化政策,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财政、金融部门对企业和农户资金方面的扶持、服务要到位。制定完善中药材项目开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二)坚持科技领先,强力推进科技兴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领先的科技来武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领先工作中要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品种要先进,对落后品种要进行淘汰、改良,提纯复壮,以良种良苗保证高产高效。二是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立足加工企业的工艺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过程、生产环境、加工工艺等实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控,确保中药材产品达到绿色、环保标准。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要重在培育,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篇3
一、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2010 年,云南省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明晰产权的工作,随着配套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药材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之一。在云南省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云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民族药道地药材、滇西北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为主的5 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发展林药产业提供了条件。据初步统计,2011 年全省石斛种植面积达1763. 4 hm2。昭通市种植林下天麻,2010 年种植面积达 1343. 3 hm2,产值 2005 万元。其他还有滇重楼、珠子参、续断、岩白菜、猪苓、半夏、黄山药、黄草乌、大黄等都已开始林下规模种植。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野生药材的基础研究不足,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滞后。
云南省的野生药材资源丰富,部分药材已经具有了很长的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和栽培规模,如三七、石斛等。但对于大多数野生药用植物而言,仍然仅限于简单的采挖利用状态,对这些药材的生物生态学习性、林下栽培管理技术等基础研究十分缺乏。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药农所种药材多取自野生引种栽培,在林下药材种植及繁育等方面尚未有统一的种植及采集标准。药材的栽培管理尤其是野生生境下的管理技术经验不足,当前也主要是靠农民自身有限的经验种植管理,整体上还处于盲目状态。
(二)缺乏产业带动和技术支持,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山区农民多分散居住,用于发展药材的土地不像平原上能够集约经营,因此,为药材生产的组织、管理、采收、加工都带来不便。调查中发现,在现有林下药材(如重楼、三七)种植模式中,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规模,而如果要自行研发,则风险过高,成本较大,一般的企业、农户根本承受不起。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应在促进山区发展药材种植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取得科研部门的技术指导,否则,林药发展受到制约。
(三) 缺乏龙头带动,总体规模不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林下中药材种植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很多地方仍未得到普及,参与人员少,实际生产面积小,经济效益所占比重少的现状暂时不能迅速改变,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大多数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经营地区,没有当地的龙头企业的带动,生产地区分布零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不能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整体发展。
(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部分资源面临枯竭。
由于多年来滥采滥挖,致使我国的部分自然药材资源面临枯竭,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药材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气候变暖、干旱等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品质和分布。药材资源的减少刺激了价格的暴涨,利益的驱动又加剧资源采挖,同时人工栽培等替代措施的滞后无法弥补野生资源的巨大损失,所以在发展中药产业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药材市场的这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趋势。野生药材资源枯竭问题已是急待解决的大事。
三、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一)构建并完善创新支撑体系。
整合现有中药材研发技术力量,引导和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上可以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中药材研究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构建云南中药材科技支撑体系提供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基础研究,保护和利用资源,促进药材生产经营的科学化。
以全省中药资源现状为基础,通过科研经费和力量的投入,开展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的调研,摸清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制定中药资源保护名录;保存、扩大种质资源数量,提高种源质量,开展30 种重点保护和发展的珍稀濒危特色中药资源评价、保护及繁育技术研究,制定野生药材采集规范,建立繁育示范基地;为深层次开发打下物质基础,保护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优质种植资源基础上,研究适宜林下发展的药材品种,培育良种及其栽培管理。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经常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培训、指导、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群众发展药材种植的技术含量。提倡使用优种壮苗,栽植要做到“适地适药”,并且技术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适时适量采收,在种植及加工利用过程中不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三)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农户。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各类农业、林业产业资金(如现代农业、林业科技推广等),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药材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对具备发展潜力、符合贷款条件的成长性企业,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于重点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林下经济产业化中药材种植企业。
(四)培养市场意识,搞好药材生产经营的市场化。
要大力鼓励农民在林下种植药材,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使药材生产与市场变化紧密联系,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同时,政府部门要帮助药农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经验,交流市场信息,把分散种植的药农连接为一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存龙, 王润芳.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 (9): 28—30.
2.林淑芳, 郭兰萍, 黄璐琦 等. 野生药我国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及建议[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15): 1879—1886.
3.刘熙万, 李小龙. 林改的生态富民效益及后续完善[J]. 中国林业, 2010,(4): 49.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作者单位: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处 云南农业大学)
中药材产业发展八大趋势 篇4
随着社会发展、药用植物用量的增加和资源逐年减少, 野生药材产量已满足不了人类的需要, 一些野生药材逐步被家种药材所替代。家种药材逐步替代野生药材是发展趋势。
二、人工栽培与野生抚育相结合, 单一种植与间套种植相结合
中药材栽培多为纯人工栽培, 其发展趋势应是纯人工栽培与野生抚育、单一种植与间套种相结合。如现在的林下参栽培即是典型的野生抚育, 其他一些药材在适宜区域内野生抚育也是完全可行的。在适宜的栽培区域内, 除了进行大面积纯人工栽培之外, 结合野生资源的保护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野生抚育也是重要的栽培方式。野生抚育应根据中药材的生长习性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在原生长地或者相似环境内, 通过人工管理、补栽、补种等方法, 人为或自然的增加种群数量, 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
1. 野生资源抚育
中药材野生抚育是野生药材采集和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药材生产新模式。它是根据药材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及对环境条件要求, 在原有的生长地, 人为的或自然的增加其种群数量, 使资源既能够为人们所利用, 又能相对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保护野生药材种群数量的增加, 提高药材品质, 也能有效的保护中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 又可以节省耕地和节约管理经费。
2. 仿野生栽培
仿野生栽培又称为半野生栽培, 是野生抚育的一种方式。是在原生长环境内或与其相似的自然环境内, 利用当地原有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进行人工播种或移栽, 适当加以管理的生产方式。优点是不破坏生态环境, 基本为免耕种植, 节省土地和费用, 并且能够保证药材的质量及地道性。栽培方法一般与人工抚育相结合, 具体操作可以根据栽培面积、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等情况灵活掌握。
3. 中药材与其他作物间套种
中药材一般为单一种植, 但由于耕地资源有限, 可供农业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 这就要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所以根据一些中药材品种具有前期生长缓慢、怕高温、怕阳光、耐荫蔽的特点, 通过作物的分带种植, 合理搭配作物品种, 优化资源配置, 依据作物互补与竞争的原理, 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及互补的增产作用, 可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间套种是一种集约型立体种植, 作物布局合理, 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的进一步提高。间套种是在药材种植密度不减少或基本不减少的情况下, 科学地安排农作物 (或药材) , 造成相互有利的环境, 增加复种指数, 间套种不仅降低了种植药材的风险, 还能充分地利用土地, 保持水土并改良土壤, 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
三、根据GAP要求, 开展标准化、规范化人工栽培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是国家为中药材生产颁布的法规。在中药材生产栽培中要以GAP为指导, 严格控制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各项因素及全部过程, 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药材质量才能达到安全、优良, 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 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中药材生产栽培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 向产业化发展是基本方向。发展中药材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据, 面向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 以千家万户自主生产为基础, 依靠龙头企业及政府组织引导扶持, 形成供、产、销 (生产加工销售) 一条龙方式。把药材生产、制药企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有组织、有目标、有一定规模的规范化、集约化生产。
五、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结合
中药生产栽培应继承发扬传统农业的精华, 又要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普及应用, 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技术。两者必须很好地有机结合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药材产品。中药材种植要注意精耕细作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保障。
六、选育优良品种 (品系) , 发展地道药材
目前, 中药材栽培所用的种、苗很多来源于野生, 或者野生变家栽时间不长, 其生产发育特性、植株形态、对环境的适应性及产量、质量差异较大, 生产中应将诸多不同品系和类型加以优化选育, 以此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这对促进今后中药材集约化生产潜力巨大, 意义深远。中药材主要来自药用植物和动物物种, 这些物种在形成、进化与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均与其赖以生存的生育环境密切相关, 并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均具有其最适分布区域和最佳生育环境, 这就是所谓的地道性。它们生长在最适分布区和最佳环境中, 生长发育良好、药用活性成份相对稳定, 加之药农的长期精心培育, 形成了特有的栽培加工技术, 产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产区。
七、协作、合作、诚信是中药材生产获得成功的保证
当今, 科技日益发达, 分工越来越细化, 如果没有团队的协作, 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很难成功, 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中药材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国际、国内市场的开发、拓展都需要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才能搞好。部门间协作诚信至关重要, 同时要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生产者需与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方合作, 方能使药材的生产栽培、产品开发取得好的成效。目前, 在药材主产区成立专业协会、合作社很有必要, 通过协作、合作实现共赢。
八、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
我县中药材产业协会成立(定稿) 篇5
2014年01月24日 来源:开州日报 访问人数:45 评论:0条
近日,开县中药材产业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县林业局召开,首批加入协会的有11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和60名个人会员。
县政府副县长马文森、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副院长李隆云出席会议。马文森为开县中药材产业协会授牌。
马文森说,我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产量、质量在渝、川、陕、鄂素有盛名,迫切需要组建一个中药材产业协会,把政府、企业、中药材专家和药农连接起来。中药材协会的成立是发展所需、现实所迫,它填补了我县中药材发展体系中的空白,对促进我县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马文森对协会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勇于担当产业发展责任。中药材产业协会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积极主动履职,切实担当起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任,使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和不断壮大队伍。三是着力塑造行业良好形象。重点在中药材栽植培育、市场拓展、开发利用方面多调研、多试验、多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为壮大中药材规模,提升中药材质量,增强中药材品牌效益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推动我县中药材上档次、出形象,力争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四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中药材产业协会是连接政府和企业、政府和药农、企业和药农、基地和市场的纽带,起着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的作用。在为政府服务方面,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协助政府承担一部分政府转移给协会的工作和任务。要适应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行业发展和管理中的政策性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在为企业和药农服务方面,要及时反映企业和药农的呼声与诉求,传达政府的政策信息,搭建政府和群众交流对话的平台,努力提供信息交流、商业贸易、资源共享、销售合作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市场连协会、协会连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
马文森说,我县将在中药材基地建设、品牌打造、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通过《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协会会长(理事长)、副会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洋中药的产业链 篇6
一瓶日本“救心丸”,高达159元
在泉城路一家大药房,张大爷正反复比对五六种不同包装、不同厂家的国产“救心丸”,销售人员趁他犹豫不决时,拿出一款全日文包装、明确标注“日本救心株式会社制造”字样的日本制双喜牌“救心丸”。
“和中国配方一样,但药效比国产的好多了。”在该销售人员的劝说下,张大爷买下一瓶20粒装日本“救心丸”,价格为159元,比国内“救心丸”高出约50元。
记者随后上网调查发现,人字牌、双喜牌日本制“救心丸”在网上药店泛滥。据悉,日本“救心丸”在日成大“生意”,每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却销往中国。
“洋中药现在市面上很流行。”省中医药大学医师邵念芳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很多外资药企正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药市场,已有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植物药品种在中抢注成功并销售。
有资料显示,洋中药已占国内中药市场约1/3的份额,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神威药业总裁李振江告诉记者,传统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已被韩国申请专利,如今称“牛黄清心液”,美国人凭借手中8项对中药材薄荷的专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收银子;德国人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中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天然植物药年进口已超6亿美元。
中药材被大批廉价出口
“很多国外医药学者与制造商从中国购买中药材后,纷纷致力于提取新药。”李振江说,一斤银杏叶不足几块钱,转眼德国人就从“银杏叶”里研发出了降压、降脂新药,价格高达几百元。
李振江说,让近5000家中药企业黯然失色的是,中药材的流失。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中药出口金额14.9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9%,增量来源于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大幅增长。2013年仅在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出口额就达3.3亿美元,同比增加11.2%,占中药商品出口额的47%。
而坐拥丰富的原材料,拥有众多药企的中国没摸到门道。有资料显示,全球中药国际市场被国外瓜分,日本占到80%的份额,韩国10%,而中国仅占5%。
“与国外药企相比,中国中药企业在抢注专利和技术研发上明显逊色,导致国内中药难出口。”李振江告诉记者,欧洲一些国家的植物药制剂,一般以标准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标示剂量,从而导致了我国质量标准与之欠缺标准化。
由此导致很多中药出口时被欧美国家命令“不合格”,有的中药只能以保健品身份尴尬的存在。今年年初,加拿大卫生部发出通告,警告公众不要购买、服用多款含有超标的汞、铅等重金属的中成药,包括天麻头痛丸、石斛夜光丸、内障明眼丸、天麻丸、白凤丸等。
中药的未来:把关用药安全
日前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由此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建立中医药严控标准,培育国际知名中药品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省药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期整顿中药材市场,结果发现充斥着大量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中药材。
“要想进入国际市场,还远不止原料过硬、技术达标这么简单,不少国家在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方面比国内标准还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一旦发现个案就可能全面叫停。”该工作人员说。
据悉,中药材大多来自种植散户,分散的个体种植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指导,散户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普遍落后,需要更多地依赖化肥和农药,农残和重金属不符合国家标准。
“安全检测是把守中药材质量的一道重要环节,但在检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方面,企业却面临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李振江认为,什么样的药材是合格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沁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建议 篇7
1 沁县传统中药材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1.1 野生资源十分丰富
中药材资源在沁县境内广为分布。该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区, 地形多样复杂, 野生药材品种多达240多种, 形成产品优势的有远志、桔梗、黄芩、柴胡、连翘、酸枣等,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乡镇。全县林地面积4.12×104hm2, 绝大多数都有野生药材分布, 但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十几种, 仅占中药材种类的4%, 大量的中药材自生自灭, 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1.2 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沁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热同期, 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 农业用地3.34×104hm2, 坡岭地2.0×104hm2,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8.9℃, 平均无霜期167 d, 全年日照平均2 529.1 h, 年降雨量606 mm, 气候、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中药材生产。沁县交通便利, 208国道太焦铁路纵贯南北, 沁涉公路横穿东西, 高速公路连接已经完成, 乡乡通油路, 产品和原料能顺利出入。
2 中药材生产现状及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沁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07×104hm2, 主要分布在杨安乡、定昌镇、郭村镇、段柳乡、牛寺乡、南里乡、漳源镇的60个项目村, 主要种植品种是黄芪、苦参、桔梗、芍药、板兰根, 年产150×104~200×104kg, 以20元/kg计, 仅药材收入就达2 300万元, 占农业总收入的4%。
近年来, 沁县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出台倾斜政策, 2005年引进山西振东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在牛寺乡西安庄建立了苦参生产试验基地和科学试验田3.34 hm2。通过近几年的开发, 辐射延伸基地面积达到200 hm2, 覆盖面涉及邻近的韩家庄、东安庄、辉坡等村庄。沁县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牛寺乡走马岭建立20 hm2GAP黄芩基地, 在南牛寺种植6.67 hm2GAP柴胡基地。沁县春晖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段柳乡青屯种植33.4 hm2芍药。
3 中药材产业体系建设及技术应用情况
3.1 体系建设情况
随着中药材种植业的不断发展, 中药材管理部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现有管理人员15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4名、技术人员8名。下一步各个乡镇也要建立健全机构, 要配备一名副职领导分管中药材生产, 设立指导中药材发展的专业合作社, 争取政府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中药材种子经营的管理与监测, 统一协调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销行为, 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 增加GAP认证, 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促进无公害中药材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3.2 技术培训和农民技术水平
针对目前中药材发展趋势, 确定发展中药材开发战略, 开展新技术培训, 依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要求农民规范化栽培。为提高农民中药材栽培的技术水平, 中心与富民职业技术学校合作, 进村办班, 扩大培训范围, 提高培训效果。保证村村有技术示范户, 户户有技术流程, 满足农民对药材栽培的技术需求。
4 中药材销售及加工贮藏情况
4.1 营销状况
为了开拓中药材市场, 先后与安微亳州、河北安国、四川成都、广西玉林等大型中药材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销售企业有沁县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沁县春晖专业合作社、富康中药材开发专业合作社、山西振东集团, 有6家收购门市部, 经纪人80多人, 营销量达150×104kg。
4.2 加工规模
沁县有年加工能力60×104kg的标准化中药材加工厂1个, 准备扩建至年加工量1 000 t, 目前工程已全面启动。沁县春晖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筹建年加工销售中药材饮片1 500 t的加工厂, 厂址选在段柳乡青屯村, 加工厂新建厂房、库房1 500 m2, 配套供电、供水、供暖设施, 购置生产加工、包装化验检测设备。该项目建成投产后, 年可实现综合销售收入2 480万元, 企业年盈利940万元。
5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5.1 生产技术力量薄弱, 规范化水平较低
沁县中药材产业技术人才缺乏, 科技力量薄弱, 特别是既有医药知识、又懂药材种植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基地农民的种植不规范, 盲目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严重;新种植区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形成, 产品竞争力低
市场环节在中药材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沁县中药材市场竞争力低, 缺乏品牌产品和规范种植生产流程, 特别是缺乏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药材。
5.3 资金匮乏, 未形成配套体系
由于资金严重不足, 制约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中药材种植没有配套的长远种植规划, 缺乏中药材GAP基地投资及生产试验示范的启动资金。
5.4 销售环节薄弱, 价格不稳定
沁县的中药材销售仅靠小商贩收购, 价格不稳定, 风险大。农户希望由政府引导、与药材公司签订合同, 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6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建议
6.1 明确中药材生产的地位和意义
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 中药材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期。沁县中药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 中药材发展理应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民收入做出贡献。从目前情况来看, 中药材生产确实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高涨, 中药材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 必将成为沁县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6.2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的作用
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政府应出台各种有效政策,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指导全县中药材产业开发, 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 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6.3 注重产业配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紧紧抓住“打造北方水城”的发展机遇,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药材市场为依托,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规范管理,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抓好重点, 用5到10年时间, 逐步建立完善GAP现代化中药材产业, 从而逐步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产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 加快中药材产业一体化进程。
6.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增强服务意识, 正确认识中药材产业面临的现状, 发挥优势, 努力吸引外地客商投资,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和科学管理经验, 推动中药材产业为沁县经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5 引导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
逐步推进GAP认证, 引导和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按照GAP需求, 开展规范化种植, 标准化采收、加工、贮存, 切实提高中药材品质, 增强中药材在省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6.6 提高产品知名度
正确引导舆论宣传, 使药材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获得信息, 吃透政策, 充分调动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包装, 大力宣传优良品种和优质产品, 树立中药材品牌和龙头产品。
摘要:中药材生产是沁县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也是县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继续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发掘药材资源,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调查分析了该县中药材生态环境、资源情况、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于发展宁蒗中药材产业的思考 篇8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生物资源丰富, 中药材品种多”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真实写照, 药用植物资源是宁蒗县主要生物资源之一, 宁蒗县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种类的野生中药材, 暖温带代表药材有茯苓、防风、黄苓、半夏等;寒温带代表药材有珠子参、紫丹参、雪上一枝篙、龙胆草、重楼、独定子、当归、木香、西洋参等;亚寒带代表药材有青贝母、岩贝母、冬虫夏草、岩菖蒲、雪茶、绿绒蒿等;冰漠带代表药材有雪莲花等。
据1980年代中期野生中药材普查, 宁蒗县药用植物60科、155种, 其中绝大部分都为名贵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和道地药材。雪上一支蒿、滇丹参、续断、重楼等, 均为国内、国际市场上较为紧缺的中药材品种。
2 宁蒗发展中药材的优势条件
2.1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东侧, 县境内平坝少而山地多, 县内最高海拔为4510m, 最低海拔为1350m, 相对海拔差为3160m。土壤类型共11个土类、11个土属、39个土种, 不同的土类有着不同的肥力。”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十分明显, 孕育着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
2.2 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
据丽江地区中药资源普查, 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6008种草药中, 丽江境内有2010种, 占33.5%。丽江中药材资源中有云南重楼、虫草、梭砂贝母、胡黄连、红豆杉、珠子参、榧子、三尖杉等珍稀名贵药材;有云木香、云当归、云茯苓、粗茎秦艽、丽江山慈姑、丽江黄芩、雪上一枝蒿等传统道地药材;有续断、木瓜、何首乌、青阳参、岩白菜、大黄、贝母、川芎、草乌、三分三、白芨、黄精、天麻、坚龙胆等大宗药材。
宁蒗县中药资源门类齐全, 种类繁多, 属国家及地方药用标准的药用植物现有60个科、155种, 分布面积388.5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43%, 藏量3610万kg, 名贵药材如:虫草、贝母、天麻、当归、五味子、野三七、云木香、黄莲、雪上一支蒿、滇丹参、续断、重楼等药用植物在境内均有分布。
2.3 悠久的种植传统
宁蒗中药材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前, 全县中药材种植户数有3000余户, 种植面积为37069.61亩 (包含良种繁育和引种驯化基地250亩, 示范基地1100亩) , 其中续断34080.7亩, 重楼265.96亩, 附子304亩, 天麻43.55亩, 木香1424亩, 其他品种951.4亩。
2011年销售中药材1050t (包括野生) , 年销售收入945万元, 仅靠种植中药材收入超过万元的中药材种植农户近20家, 宁蒗山区种植中药材收益较好, 农民种植中药材积极性较高。
在全县范围内注册了中药材龙头企业3家、专业协会7家, 专业协会共有会员近600人。
2.4 政府中药材产业振兴计划作保障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宁蒗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立足县情, 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制定了《宁蒗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 》、《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宁蒗发展中药材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 全县农民种植中药材积极性较高, 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药材的市场需求变化大, 中药材种植盲目性大, 药农承受风险的能力低。
(2) 认识及工作方法不到位, 部份领导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 宣传力度不够, 落实指导督促检查不到位。
(3) 示范带动能力弱, 县内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正处于起步阶段, 带动能力弱。县内没有中药生产企业, 对全县中药材种植拉动作用有限。
(4) 资金技术支撑、政策扶持效果不明显, 市场、信息、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5) 地产药材保护和研究不够。对濒危珍稀道地中药材进行种质资源品种保护、人工栽培驯化研究, 引种品种进行多点试验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6) 劳动力文化素质与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广大种植户缺乏必要的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 种植不规范, 地块选择不理想, 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突出。
4 宁蒗发展中药材的对策或建议
4.1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共同推进原则
加强政府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 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 以企业作为推进中药材种植和产业开发的主体, 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4.2 坚持市场导向与商贸带动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 确定种植区域和选择种植品种, 做到种植品种合理化;实现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形式, 开拓市场、创立品牌, 提高道地中药材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以产品销售带动基地建设。
4.3 坚持开放式建设与合作开发原则
以优惠的政策, 吸引县内外的人才、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调动产、学、研、资各方面的积极性, 密切合作, 互惠互利, 共同推进宁蒗中药产业发展。
4.4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药农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政府应安排适当的考察经费, 由县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到省内外中药材种植基地、交易市场、制药企业进行考察, 学习种植技术和先进经验, 了解市场行情, 引进外商前来投资, 打通销售渠道。
5 宁蒗发展中药材产业具体做法
5.1 建设宁蒗中药材重点品种种植基地
规范种植过程, 保证药材质量的安全、稳定、可控。采取以规模种植为主, 分散种植为辅, 将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向优势区域相对集中, 实行连片种植, 形成主导方向明确, 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宁蒗县要紧紧抓住地道药材如虫草、贝母、天麻、当归、五味子、野三七、云木香、黄莲、雪上一支蒿、滇丹参、续断、重楼等重点品种的种植生产, 积极开展“云药之乡”的认证申报工作, 到2015年, 力争宁蒗县通过“云药之乡”认证。
5.2 抓好优良种苗的规模化繁育和规范种植技术
优良种苗的规模化繁育可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等方法, 有效提高增殖率, 实现优良种苗规模化生产, 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 做到向种植户提供优良品种及价位适中的种苗。
制定合理的栽培操作规程是保证中药材种植的关键。主要是优良品种繁育和栽培方案的制定, 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壤、肥料 (多施有机肥) 、病虫害防治、采收时间、加工方法, 控制水分、农药等, 通过对各种可控生长条件的调节, 探索出最佳栽培的管理技术模式, 总结出规模化栽培技术, 保证产品品质达到标准要求。
5.3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 对宁蒗县濒危珍稀道地中药材进行种质资源品种保护、人工栽培驯化研究, 重点加大云南重楼、珠子参、白芨、金铁锁、胡黄连等品种的繁育技术研究。加强对引种品种进行多点试验, 以玛咖、软紫草等品种的引种试验为重点, 掌握栽培技术, 找出引种品种最适区域, 为进一步推广种植打下基础。
5.4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产业支撑队伍。研究解决宁蒗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中药材种子、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依靠科学技术, 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解决药材资源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等问题, 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提升普及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要科学制定各种药材种植的技术标准, 严格按规范、标准种植、生产, 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成立行业协会, 培育药材专业经济组织, 在品种选定、良种繁育与供应、产品加工与销售、科技指导、信息沟通、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 充分发挥其联接龙头企业、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发挥协会在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及时提供中药材市场信息, 预测市场行情, 指导中药材种植。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支持鼓励种植户、营销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带动农民发展药材生产, 培养技术骨干, 带动基地建设, 开拓产品市场。组织种、加、销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 走一体化经营之路, 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壮大中药材农民经纪人队伍, 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做强, 推进宁蒗县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加大对中药材信息的收集、处理, 减少盲目种植带来的损失。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 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 以企业为运营主体, 吸引当地经营 (或种植) 大户入股合作, 构建中药材生产引导、药材品牌推广、药农素质教育、药材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示范等中药材信息系统, 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产业链, 从而以中药信息化带动中药种植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对宁蒗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探讨了存在的问题, 结合宁蒗实际,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关键词: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或建议
参考文献
[1]宁蒗县人民政府.宁蒗县政府工作报告[R].宁蒗:宁蒗县人民政府, 2007.
[2]丽江市人民政府.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意见[R].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 2012.
[3]宁蒗县统计局.2012年宁蒗乡镇企业局统计报表[R].宁蒗:宁蒗县统计局, 2012.
[4]宁蒗县人民政府.2012年宁蒗县社会经济统计报表[R].宁蒗:宁蒗县人民政府, 2012.
[5]丽江市人民政府.丽江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R].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 2007.
[6]丽江市人民政府.丽江市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 2007.
对安龙县中药材产业的思考 篇9
1.1 环境得天独厚,资源面临枯竭
安龙县历来是世界公认的中药材药源宝库之一。据《兴义府志》记载,安龙县境内长期出产石斛、白芨、何首乌、益母草、苦参、前胡、三七、杜仲、贯纵、夏枯草等近百味中药材[1]。安龙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十分有利于各种中药材生长的资源环境条件,县内中药材呈现垂直、立体多样化分布的特点。虽然我们有近百种中药材,但仅依靠有限的野生资源和零星种植,难以支撑起市场对中药材越来越大的需求和缺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药材行业的不断崛起,各大制药企业及各路商家纷纷投资到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挖,当前安龙县的多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已濒临绝迹,整个野生种源也几近枯竭。虽然部分人试图挽救、保护、开发种植,但由于力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巨大的市场空缺和现实需要,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的趋势,更打不开现代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局面。
1.2 发展形势有利,重视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中药材已逐渐成为贵州的拳头产业。与之相应地黔西南药业也开始崛起并迅猛发展,不仅如此,周边省份和地区药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家、省、州、县各级也都在关注中药材生产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在逐渐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不断为中药材产业及制药行业发展夯实基础。但是,由于各地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各级各部门相关措施配合不力等诸多因素,效果并不理想。如县内以外地客商入驻或本地种植户注册成立公司的形式,纷纷投入开展中药材种植及其产业建设。一些公司通过采取发放种苗、订单收购的形式组织老百姓大种中药材,但往往因为资金跟不上、技术指导不到位,或是收购环节出问题,又导致生产上反反复复、停滞不前;一些公司拟通过自身具备的技术力量,进行当地中药材种植资源开发利用,以保持野生药源种性和功用为目的,并着眼于为今后的大发展做好种源上的准备。同时由于资金上的不足,无法实施。
2 安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方重视不够,缺乏统筹规划,没有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缺少专业技术队伍和技术人才等。一方面,虽然已有商家和种植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及其产业发展,但由于中药材并未真正纳入全县产业布局和制定发展规划,导致用地选择较盲目,项目对接几乎为0。另一方面,即使有从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中药材种植推广的人才,但生产上大多各自为阵,缺乏引导和统领[2]。
3 安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随着市场导向的作用和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各界人士的关注,安龙在传统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中药材种植发展新热潮。在这样的形势下,各路商家纷纷入驻,种植户也积极投入并采取行动,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
3.1 将中药材纳入产业规划布局,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
各级政府进一步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中药材种植及其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大力度,理顺申报渠道,规范程序,引导项目申报和对接。同时做好宣传推介,广泛进行招商引资,争取更多资金注入,从而为中药材产业营造更大发展空间,激发新的活力。让有志于从事中药材种植、种源开发、产业化发展的各界人士获得更大依托,找到各自的创业空间。
3.2 加大行业管理力度
成立相关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身管理能力建设,实现在中药材种植和发展上的系统性、整体性。
3.3 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及专门的管理机构
发展中药材及相关产业,必须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机构,以实现产业发展的有效运转和长久持续发展。
3.4 注重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完善技术体系
在成立机构、组建队伍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当地资源,培养中药材方面的技术人才。加强研究和开发,组装集成整套适宜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措施,并不断加以提高和完善。一是针对当地气候环境及药材适应性研发出来的成熟的种植技术。二是培育能适应当地生产需要的品种及种苗(源)供应能力。三是由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做出的针对小气候环境的区域适宜性和相应的区域划分[3]。
3.5 做好宣传推介和加工营销
从产业建设之初到产业发展过程,产品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宣传推介。除招商引资外,整个产业形象、产品销售始终同宣传息息相关,必须注重对中药材产业及其发展方面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59-663.
[2]姜援朝,王佐德.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6-668.
万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10
中药材种植在万山具有悠久历史, 早在100多年前万山就有既可药用又可作水果食用的枣子4余hm2, 多年来,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现有枣子基地已达466.67hm2。目前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333.33hm2, 药材品种也逐年增加, 近年已超过50个, 主要品种有枣子、天麻、白术、杜仲、黄柏、玉竹、射干、百合、白术育苗、半夏等。
1 万山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分析
1.1 土地资源
万山区是一个以山地为主, 丘陵、峡谷与盆地交错分布的山区。耕地面积7800hm2, 境内山地面积2.3万hm2, 平均海拔733m, 最高海拔1149.2m, 最低海拔270m。区内土壤多呈中性、微酸、微碱性, 占71.84%, 耕层厚度较深, 大于50cm的占51.7%, 砂土、砂质土、壤土所占比重大, 占61.1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结构良好, 宜种性广。如大面积的荒山丘陵是种植林木类中药材的良好地带, 数量较多的望天水田、低产田地、旱地为草本类中药材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1.2 气候资源
区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进一步提高了气候的可利用性。特区热量资源丰富, 生产季节长, 气候地域差异大, 对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5℃, 最热日 (7~8月) 平均气温23.9℃,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为1.8℃, 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充沛, 通常为1200~1400mm, 年蒸发量为1083.7mm,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212.3h, 为中药材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1.3 群众基础
我区贫困乡村多、经济作物少, 收入低、结构单一、农民人均收入低。为了增加收入, 改变贫困面貌, 区广大农民对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很高, 部分农民从发展中药材生产中尝到了甜头, 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经验, 发展中药材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2 万山发展中药材的现状
2.1 野生中药材资源
据万山中药材资源普查资料统计, 区内中草药资源蕴藏丰富, 品种达960多种。常用中草药品种有75种, 如樟木、天麻、生首乌、白合、金银花、麦冬、桔梗、天冬、牛膝、龙胆草、茯苓、半夏等道地药材, 年产量达2.5万kg左右。天麻、白术、杜仲、黄柏、吴茱萸等中药材的生产曾一度得到很好发展, 产量高、品质好。
2.2 药材种植情况
目前, 我区枣子基地已发展466.67hm2, 年均产鲜枣20万kg以上。2011年春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了万福农业生态综合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蜜枣产业。从而既为农户生产枣子在销路上解除了后顾之忧, 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目前, 正着手将枣子加工成药用产品, 使万山区枣子生产成为全省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基地。已具规模可以采收的除233.33hm2枣子外, 还有其他各种中药材种植100hm2。
3 万山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不高, 一是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中, 企业仅与农户签订订单, 未能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相互制约的风险机制。二是企业融资难度大, 发展资金缺乏, 三是在加工环节中, 技术力量薄弱、手段原始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等, 使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是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2) 多年来万山种植的中药材许多品种独具风格, 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 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品牌产品的意识不强, 对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名优特产无形资产工作还没有规划和实施, 致使在失去商机的同时, 也失去了招商引资的自身优势。
3) 种植和管理不规范, 一是总体存在散、乱、小, 种植不规范, 质量意识差, 二是基地管理模式滞后, 形式流于过多, 工作不扎实, 三是水肥管理不科学、片面追求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致使中药材含量极不稳定, 造成药材质量相差悬殊, 四是组织比较松散, 难以协调和管理。
4 对万山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考
4.1 加大中药材品牌战略的实施力度
一是强化各级领导和农业干部的品牌意识, 不但要树立品牌, 宣传品牌, 还要学会利用品牌, 靠品牌打市场, 尽快促进定万山中药材产业从被动营销向经营品牌转变;二是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和主要产地做好优质绿色中药材产品的品牌认证工作;三是加强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工作, 为推进万山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
4.2 加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
要强化产学研结合, 组织开展科研攻关, 加强新技术、新成果引进, 实施野生资源的人工驯化栽培种植研究, 为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先导和技术支撑。
4.3 加快中药材标准化 (GAP) 基地建设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可解决传统种植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提升药材品质, 同时为中药材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无公害的绿色原料, 提高中药材制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科研+基地”等形式, 促进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要通过地开放投资项目, 多渠道融资, 使万山中药材生产走上产业化之路。
4.4 建立健全中药材营销网络体系
要配套完善中药材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使万山中药材应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科技为动力,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 以政策为保障, 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使万山中药材生产真正成为富区富民的支柱产业, 在国内市场占有更大份额。
4.5 加大科技投入
按照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 以提高中药材的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竞争能力, 抢占市场制高点为主攻方向。
4.6 党委政府高度支持
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探讨 篇11
一、中药农业产业链现状及面临困难
第一,在中药农业产业链中,涉及的都是传统农民,他们大都处在松散落后的管理中,致使中药材在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物流等环节落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正成为民族产业走向国际的名片。国家鼓励民族工业产品出口,中药产品和中药相关产品出口量加大。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加大了中药养生及保健需求。第三,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中药材的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使中药材社会总需求量不断增长。但同时,消费者对中药材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求与中药农业产业链不匹配的状况,迫切需要中药材从种植到生产原料,再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追溯可控。
粮食、蔬菜、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具有品种相对单一、种植规模巨大、有专业技术队伍支撑、有政府扶持的市场通道等优势,而中药农业产品却不具有这些优势。中药农产品品种多、相对数量小,又涉及到乔木、灌木、草本等类别,有些品种需要多年生长,有些品种又需要特殊种植环境。中药农业产业链对应种植的中下游,初加工、储藏、农贸交易和流通,还处在以家庭为主题的模式中,离现代管理有很大距离。农民种植信息来源于中药材市场,并没有中医药产业链中下游的系统信息来源。由于缺乏计划性,个别大宗品种种植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跟风种植,待种植收割后,结果出现大量滞销。对于种植户来讲,迫切需要中药材产业上中下游的信息。诸如药材产量与需求、科学技术、国家宏观政策、气候变化、疫情等咨询和分析及预测。如果不加以规范管理和权威信息引导,很容易人为炒作,造成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暴跌。
二、中药农业的品质问题
中药农业产业相比传统产业多出生理性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生理性风险是指它受到自然灾害不确定因素的威胁,食品安全要求中药的内在成分决定了其应用于机体后的药理效果。种植地域性强、加工储存流通环节技术要求特殊,古人所谓“诸药所生,皆地有境界”与现今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等称谓均有这种强烈指向性。
中药材市场管理松散而凌乱,中药农业种植生产环节以及集贸市场自由交易,常常出现以次充好。比如市场上的饮片比原药便宜、中药材专业市场比中药材种植地头价廉。真正的道地药材、优质药材反而陷入尴尬境地。规模化生产的良好中药材并没有出现与之相配套的采收标准和初加工设施,质量相对好的药材也因价格原因不得不舍弃某些技术环节和要求,造成产品降级,其内在价值无法从经济上体现。
国家制定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只盯着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忽视了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仓储、交易与流通,其中任一环节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而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多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规模小且不连片,国家制定的GAP无法适用。
三、质量问题由利益决定
中药材出现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利润分配不均,是前端环节利润外溢后的报复性结果,并无法通过加强管理来改善和提高。“中药材生产企业”广为推崇的“公司+农户”的GAP模式,但实施GAP的企业并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本应在种植环节体现的大部分利润却外溢到了农村地区之外。在种植农户眼里,中药材仅仅是一项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哪怕是规模化种植,农药也好,重金属也罢,怎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就怎么来。实际与GAP无关。而龙头企业的GAP无非是应付行业监管或中药产品销售的噱头。所以,质量管理始终是中药农业产业链最薄弱环节,在近年启动的中药材质量流通监管体系中,中药材溯源也只到中药材市场,有意无意地忽略种植环节。
四、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内容
河南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在亚热带到北暖温带的中纬度过渡区,植被群落具有显著的南北交融、东西混生的特征,不仅蕴藏了大量的中药材野生资源,同时为中药种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中药种植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四大山脉的山区、林区、河流故道,以及黄河两岸的滩地或缺水的岗地坡地。在“十二五”初期,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成为河南农村经济来源之一。
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首先是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深度融合中药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回归产业链利润价值分配。
建立河南中药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权威发布中药农业公共信息,对接中药原料服务体系,实现从种植生产到中药原料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数量与品质问题,以此拉升中药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依托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联合大宗商品交易所,成立中药材交易中心。推进科学储存、市场交易、电子交易、异地远程交割等,其服务对象是河南省内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户、加工企业、用户、相关服务单位、衍生产业等。逐步实施河南大宗中药材品种的远期合约经营。
形成以农业资源要素为基点,以流通为中心,以中药种植和生产制造为主线的工作方案和运行实体。建立和完善中药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将种植、生产、观光三大产业有机融合。以生态农业(第一产业)为中心,衍生中药农业产品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开发(第二产业),加上休闲、旅游(第三产业)等吸引民众前去体验,增加中药农业产品附加值。
五、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展望
依托已经建成的禹州中药农业物流园为枢纽,建立河南中药农业物流体系。该体系通过流通市场衔接河南中药种植,实现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或种植户,不受经济状况影响,不受采收季节影响,不受市场价格影响,直接存入中药材物流园,园区有专业人员集中科学管理,中药材信息平台出具电子身份证,证明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直接或委托专业公司网上交易。中药材可以抵押在物流园区贷款,待交易完成后,直接支付银行贷款,确保多方利益。对于大宗品种在种植同时,通过交易中心开展合约经济,吸引交易,提高中药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实施中药农业示范体系为主线的工作方案和运行实体,以营造中药材安全环境和中药农业产业链的契合对接为目的,对河南道地药材和大宗品种开展跟踪服务,打造从种植到原料的中药农业产业链,培育出河南品牌中药品种,提高各个环节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传承中医药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中药农业物流园常年展览展示,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体验和互动。引进优秀养生养老专业机构,在物流园设立中药养生与休闲专区,服务大众,带动旅游观光产业。集中优秀民间中药技艺推动中药文化高端产品,创造国际品牌。中药种植与养生养老相结合,种植中药材乔木、灌木、草本相呼应,实现观赏与产业化有机结合,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促进种植、加工、服务、贸易等产业的联动和深度融合,推动中药农业的演变。
目前,单纯提供中药农产品的传统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打造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规范透明中药农产品的全过程,围绕中药农业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节点形成了中药农业产业链。中药农业产业链,是指以种植为上游,衔接初加工、储藏、交易、物流、用户为下游的行业价值链。建立和完善中药农业产业链,有利于推动传统中药农业的演变,增加药农收入,保障消费安全,增强中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中医药品牌质量。
一、中药农业产业链现状及面临困难
第一,在中药农业产业链中,涉及的都是传统农民,他们大都处在松散落后的管理中,致使中药材在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物流等环节落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正成为民族产业走向国际的名片。国家鼓励民族工业产品出口,中药产品和中药相关产品出口量加大。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加大了中药养生及保健需求。第三,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中药材的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使中药材社会总需求量不断增长。但同时,消费者对中药材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求与中药农业产业链不匹配的状况,迫切需要中药材从种植到生产原料,再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追溯可控。
粮食、蔬菜、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具有品种相对单一、种植规模巨大、有专业技术队伍支撑、有政府扶持的市场通道等优势,而中药农业产品却不具有这些优势。中药农产品品种多、相对数量小,又涉及到乔木、灌木、草本等类别,有些品种需要多年生长,有些品种又需要特殊种植环境。中药农业产业链对应种植的中下游,初加工、储藏、农贸交易和流通,还处在以家庭为主题的模式中,离现代管理有很大距离。农民种植信息来源于中药材市场,并没有中医药产业链中下游的系统信息来源。由于缺乏计划性,个别大宗品种种植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跟风种植,待种植收割后,结果出现大量滞销。对于种植户来讲,迫切需要中药材产业上中下游的信息。诸如药材产量与需求、科学技术、国家宏观政策、气候变化、疫情等咨询和分析及预测。如果不加以规范管理和权威信息引导,很容易人为炒作,造成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暴跌。
二、中药农业的品质问题
中药农业产业相比传统产业多出生理性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生理性风险是指它受到自然灾害不确定因素的威胁,食品安全要求中药的内在成分决定了其应用于机体后的药理效果。种植地域性强、加工储存流通环节技术要求特殊,古人所谓“诸药所生,皆地有境界”与现今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等称谓均有这种强烈指向性。
中药材市场管理松散而凌乱,中药农业种植生产环节以及集贸市场自由交易,常常出现以次充好。比如市场上的饮片比原药便宜、中药材专业市场比中药材种植地头价廉。真正的道地药材、优质药材反而陷入尴尬境地。规模化生产的良好中药材并没有出现与之相配套的采收标准和初加工设施,质量相对好的药材也因价格原因不得不舍弃某些技术环节和要求,造成产品降级,其内在价值无法从经济上体现。
国家制定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只盯着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忽视了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仓储、交易与流通,其中任一环节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而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多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规模小且不连片,国家制定的GAP无法适用。
三、质量问题由利益决定
中药材出现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利润分配不均,是前端环节利润外溢后的报复性结果,并无法通过加强管理来改善和提高。“中药材生产企业”广为推崇的“公司+农户”的GAP模式,但实施GAP的企业并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本应在种植环节体现的大部分利润却外溢到了农村地区之外。在种植农户眼里,中药材仅仅是一项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哪怕是规模化种植,农药也好,重金属也罢,怎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就怎么来。实际与GAP无关。而龙头企业的GAP无非是应付行业监管或中药产品销售的噱头。所以,质量管理始终是中药农业产业链最薄弱环节,在近年启动的中药材质量流通监管体系中,中药材溯源也只到中药材市场,有意无意地忽略种植环节。
四、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内容
河南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在亚热带到北暖温带的中纬度过渡区,植被群落具有显著的南北交融、东西混生的特征,不仅蕴藏了大量的中药材野生资源,同时为中药种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中药种植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四大山脉的山区、林区、河流故道,以及黄河两岸的滩地或缺水的岗地坡地。在“十二五”初期,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成为河南农村经济来源之一。
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首先是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深度融合中药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回归产业链利润价值分配。
建立河南中药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权威发布中药农业公共信息,对接中药原料服务体系,实现从种植生产到中药原料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数量与品质问题,以此拉升中药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依托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联合大宗商品交易所,成立中药材交易中心。推进科学储存、市场交易、电子交易、异地远程交割等,其服务对象是河南省内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户、加工企业、用户、相关服务单位、衍生产业等。逐步实施河南大宗中药材品种的远期合约经营。
形成以农业资源要素为基点,以流通为中心,以中药种植和生产制造为主线的工作方案和运行实体。建立和完善中药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将种植、生产、观光三大产业有机融合。以生态农业(第一产业)为中心,衍生中药农业产品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开发(第二产业),加上休闲、旅游(第三产业)等吸引民众前去体验,增加中药农业产品附加值。
五、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展望
依托已经建成的禹州中药农业物流园为枢纽,建立河南中药农业物流体系。该体系通过流通市场衔接河南中药种植,实现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或种植户,不受经济状况影响,不受采收季节影响,不受市场价格影响,直接存入中药材物流园,园区有专业人员集中科学管理,中药材信息平台出具电子身份证,证明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直接或委托专业公司网上交易。中药材可以抵押在物流园区贷款,待交易完成后,直接支付银行贷款,确保多方利益。对于大宗品种在种植同时,通过交易中心开展合约经济,吸引交易,提高中药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实施中药农业示范体系为主线的工作方案和运行实体,以营造中药材安全环境和中药农业产业链的契合对接为目的,对河南道地药材和大宗品种开展跟踪服务,打造从种植到原料的中药农业产业链,培育出河南品牌中药品种,提高各个环节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传承中医药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中药农业物流园常年展览展示,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体验和互动。引进优秀养生养老专业机构,在物流园设立中药养生与休闲专区,服务大众,带动旅游观光产业。集中优秀民间中药技艺推动中药文化高端产品,创造国际品牌。中药种植与养生养老相结合,种植中药材乔木、灌木、草本相呼应,实现观赏与产业化有机结合,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促进种植、加工、服务、贸易等产业的联动和深度融合,推动中药农业的演变。
目前,单纯提供中药农产品的传统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打造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规范透明中药农产品的全过程,围绕中药农业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节点形成了中药农业产业链。中药农业产业链,是指以种植为上游,衔接初加工、储藏、交易、物流、用户为下游的行业价值链。建立和完善中药农业产业链,有利于推动传统中药农业的演变,增加药农收入,保障消费安全,增强中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中医药品牌质量。
一、中药农业产业链现状及面临困难
第一,在中药农业产业链中,涉及的都是传统农民,他们大都处在松散落后的管理中,致使中药材在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物流等环节落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正成为民族产业走向国际的名片。国家鼓励民族工业产品出口,中药产品和中药相关产品出口量加大。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加大了中药养生及保健需求。第三,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中药材的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使中药材社会总需求量不断增长。但同时,消费者对中药材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求与中药农业产业链不匹配的状况,迫切需要中药材从种植到生产原料,再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追溯可控。
粮食、蔬菜、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具有品种相对单一、种植规模巨大、有专业技术队伍支撑、有政府扶持的市场通道等优势,而中药农业产品却不具有这些优势。中药农产品品种多、相对数量小,又涉及到乔木、灌木、草本等类别,有些品种需要多年生长,有些品种又需要特殊种植环境。中药农业产业链对应种植的中下游,初加工、储藏、农贸交易和流通,还处在以家庭为主题的模式中,离现代管理有很大距离。农民种植信息来源于中药材市场,并没有中医药产业链中下游的系统信息来源。由于缺乏计划性,个别大宗品种种植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跟风种植,待种植收割后,结果出现大量滞销。对于种植户来讲,迫切需要中药材产业上中下游的信息。诸如药材产量与需求、科学技术、国家宏观政策、气候变化、疫情等咨询和分析及预测。如果不加以规范管理和权威信息引导,很容易人为炒作,造成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暴跌。
二、中药农业的品质问题
中药农业产业相比传统产业多出生理性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生理性风险是指它受到自然灾害不确定因素的威胁,食品安全要求中药的内在成分决定了其应用于机体后的药理效果。种植地域性强、加工储存流通环节技术要求特殊,古人所谓“诸药所生,皆地有境界”与现今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等称谓均有这种强烈指向性。
中药材市场管理松散而凌乱,中药农业种植生产环节以及集贸市场自由交易,常常出现以次充好。比如市场上的饮片比原药便宜、中药材专业市场比中药材种植地头价廉。真正的道地药材、优质药材反而陷入尴尬境地。规模化生产的良好中药材并没有出现与之相配套的采收标准和初加工设施,质量相对好的药材也因价格原因不得不舍弃某些技术环节和要求,造成产品降级,其内在价值无法从经济上体现。
国家制定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只盯着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忽视了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仓储、交易与流通,其中任一环节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而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多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规模小且不连片,国家制定的GAP无法适用。
三、质量问题由利益决定
中药材出现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利润分配不均,是前端环节利润外溢后的报复性结果,并无法通过加强管理来改善和提高。“中药材生产企业”广为推崇的“公司+农户”的GAP模式,但实施GAP的企业并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本应在种植环节体现的大部分利润却外溢到了农村地区之外。在种植农户眼里,中药材仅仅是一项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哪怕是规模化种植,农药也好,重金属也罢,怎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就怎么来。实际与GAP无关。而龙头企业的GAP无非是应付行业监管或中药产品销售的噱头。所以,质量管理始终是中药农业产业链最薄弱环节,在近年启动的中药材质量流通监管体系中,中药材溯源也只到中药材市场,有意无意地忽略种植环节。
四、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内容
河南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在亚热带到北暖温带的中纬度过渡区,植被群落具有显著的南北交融、东西混生的特征,不仅蕴藏了大量的中药材野生资源,同时为中药种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中药种植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四大山脉的山区、林区、河流故道,以及黄河两岸的滩地或缺水的岗地坡地。在“十二五”初期,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成为河南农村经济来源之一。
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首先是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深度融合中药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回归产业链利润价值分配。
建立河南中药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权威发布中药农业公共信息,对接中药原料服务体系,实现从种植生产到中药原料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数量与品质问题,以此拉升中药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依托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联合大宗商品交易所,成立中药材交易中心。推进科学储存、市场交易、电子交易、异地远程交割等,其服务对象是河南省内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户、加工企业、用户、相关服务单位、衍生产业等。逐步实施河南大宗中药材品种的远期合约经营。
形成以农业资源要素为基点,以流通为中心,以中药种植和生产制造为主线的工作方案和运行实体。建立和完善中药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将种植、生产、观光三大产业有机融合。以生态农业(第一产业)为中心,衍生中药农业产品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开发(第二产业),加上休闲、旅游(第三产业)等吸引民众前去体验,增加中药农业产品附加值。
五、河南中药农业产业链展望
依托已经建成的禹州中药农业物流园为枢纽,建立河南中药农业物流体系。该体系通过流通市场衔接河南中药种植,实现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或种植户,不受经济状况影响,不受采收季节影响,不受市场价格影响,直接存入中药材物流园,园区有专业人员集中科学管理,中药材信息平台出具电子身份证,证明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直接或委托专业公司网上交易。中药材可以抵押在物流园区贷款,待交易完成后,直接支付银行贷款,确保多方利益。对于大宗品种在种植同时,通过交易中心开展合约经济,吸引交易,提高中药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实施中药农业示范体系为主线的工作方案和运行实体,以营造中药材安全环境和中药农业产业链的契合对接为目的,对河南道地药材和大宗品种开展跟踪服务,打造从种植到原料的中药农业产业链,培育出河南品牌中药品种,提高各个环节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宜昌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 篇12
1 中药材资源概况
宜昌市地跨东经110°15′~112°04′, 北纬29°56′~31°34′。境内地形较为复杂, 海拔相差悬殊, 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 水热同季, 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
宜昌历来是湖北省的中药材大市, 据1989年资源普查及资料记载, 宜昌境内生长的动、植物中药材为269科1571种 (其中植物160科1360种, 动物109科211种) , 药用矿物14种。被列为“道地药材”的有黄柏、厚朴、杜仲、山茱萸、天麻、独活、续断、地乌、荆芥、牛蒡子、皱皮木瓜、栀子、湖北贝母、五倍子、蜈蚣等。其中, 清江独活、皱皮木瓜、金头蜈蚣被列入中医药学教科书, 享誉我国中医学界经久不衰。
2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宜昌市中药材种植具有一定规模, 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 涌现一批新的基地和合作社等, 面积和收益都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现有人工种植面积约1.8万hm2, 品种50多个 (不含野生) 。以下为各县市区情况: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700hm2。其中皱皮木瓜种植面积已达3333.33hm2, 主产榔坪镇。栀果栽培面积达2668.67hm2, 主产都镇湾、鸭子口。以黄金藏为中心的资丘独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33.33hm2。其它种植品种为续断、黄连、天麻、前胡、五倍子、大力子、地乌、贝母等。
兴山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hm2。其中杜仲面积3000hm2, 银杏333.33hm2。1~2年生草本药材666.67hm2, 以金银花、天麻、柴胡、桔梗、白芷、前胡、葛根、白芨、七叶一枝花等品种为主。主要生产基地有古夫、水月寺、峡口、昭君、黄粮、榛子等乡镇, 分布在咸水、平水、野竹池、高家坪、晒谷坪、白果园、黄家河、响龙、黄家堑、金家坝等村。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倍子种植面积约6000多hm2, 独活种植面积200hm2, 玄参68.66hm2, 牛膝53.33hm2, 其它种植品种为云木香、天麻、湖北贝母、白芨等。主要分布在牛庄乡、湾谭镇、长乐坪镇、傅家堰乡等。
秭归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主要品种有玄参、白术、大力子、白芍、百合、栀子、金银花等。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分布在沙镇溪镇、郭家坝镇、泄滩乡、九畹溪镇、杨林桥镇等地。
远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hm2。主要品种有白芨、天麻、三七、栀子、桔梗等。主要产地有荷花镇、河口乡、鸣凤镇、旧县镇石桥坪社区等。
枝江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68.66hm2。主要品种有半夏、三叶木通、天麻等。主要分布在董市镇、问安镇、仙女工业园等地。
当阳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hm2。主要品种有葛根、决明子、半夏、丹参、玄参、防风、百部、菊花、桔梗、芍药、牡丹等。主要分布在育溪、庙前、玉泉、河溶、半月等镇。
宜都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53.33hm2。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 分布在王家畈镇、松木坪镇镇江家湾村、潘家湾土家族乡等地。品种主要有金银花、半夏、何首乌等。
夷陵区:中药材种植面积333.33hm2。主要品种有苍术、茯苓、泽泻、厚朴、当归、麦冬、百合、川骨、黄柏、独活等。分布在龙泉镇雷家畈村、下堡坪乡、樟村坪镇等。
2.2 中药材加工业发展现状
我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中药材生产具有一定的基础, 及种植经验。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中医药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导致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 近几年基地面积不断增加, 使得中药材加工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市注册成立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约105家, 通过工商登记注册药材收购销售门店约40家, 挂牌收购200多个品种, 年收购量3万吨以上, 中药材总产值达2亿元。目前, 全市以中药饮片加工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有8家;从事中成药生产的企业有3家;使用中药材为食品类加工的企业共有10家, 加工原料主要有天麻、皱皮木瓜、栀子、五倍子、油茶子、陈皮、黄姜等7个品种, 年加工中药材3000t以上, 产值过亿元。
2.3 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
2.3.1 中药材生产地理条件优越。
宜昌市在气候、土壤、植被、环境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 且资源丰富。近年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行退耕还林后可充分利用退下来坡耕地种植中药材, 或林下间作, 发展产业, 解决耕地减少农民收入降低的问题,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3.2 中药材种植逐渐规模化。
我市产区较多, 除了历史悠久的榔坪镇皱皮木瓜、资丘独活、都镇湾红栀等千亩以上乡镇外, 逐步形成了磨市镇、牛庄乡、湾谭镇、水月寺镇、古夫镇、黄粮镇、郭家坝镇、沙镇溪镇、龙泉镇、下堡坪乡等大面积药材基地, 农民的种植技术逐步成熟, 收入逐渐提高, 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2.3.3 中药材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化。
我市中药材生产由传统的农民个体种植逐步向多元化市场模式发展, 大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如宜昌众赢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 发展网络农户2500多户, 中药材面积达1000hm2;秭归县成立御蜀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社, 发展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33.33hm2;安徽亳州药材公司在当阳市合作建设了68.66hm2的葛根基地;五峰赤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内持续进行倍林改造, 使规范高产的倍林达到6700hm2, 年产五倍子1000t以上。
2.3.4 中药材种植收益增加。
中药材种植效益较好, 一般净收入2000~4000元/667m2, 个别品种效益达万元, 比普通农作物增收一倍以上。农民积种植极性高涨, 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 公司或经营单位也积极参与。兴山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 加大对药材产业扶持力度, 连续2年扶持资金120万元, 引进坤艳药业、三峡天麻等中药材企业,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
3 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政府引导不够, 龙头企业缺乏
我市中药材产业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 政府部门未能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中药材种植产业规划、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缺失, 中药材种植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 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同时龙头企业缺乏, 营销商、种植大户少, 未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大部分农户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对种植品种、销售渠道不够了解, 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未能落实, 生产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经济效益差, 难以抵抗市场风险,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2 价格不稳定, 种植风险较高
中药材价格波动影响农户的种药热情。行情好时容易出现“跟风”现象, 种植面积扩大导致市场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有些药农不经过市场考察和实地试验盲目引进新品种, 容易导致血本无归。如高桥、峡口在20世纪初发展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时, 损失惨重。
3.3 种植技术不高, 规范化生产不足
虽然农民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 但还是存在过量使用化肥、施用农药不当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在一些新种植基地, 药材生产管理等技术存在着不规范, 急需解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包括基地选择、种质优选、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 目前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
我市药材品种中皱皮木瓜和栀子虽有规范化生产基地, 但是全市还未有品种具有中药材GAP认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对药材的声誉形象、市场地位、生产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未制定GAP标准, 未来将难于进入市场销售。
3.4 基础研究薄弱, 技术人才缺乏
我市长期以来专门从事中药材资源开发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较少, 中药材种植技术得不到推广, 农户种植方式相对简单, 管理粗放;中药材栽培的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很多技术障碍得不到解决, 如草害问题严重, 需耗费大量劳动力等。同时复合型人才缺乏, 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不够完善, 经济效益降低。
4 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 已正式发布。本次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计划, 对加强中药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 根据规划内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 将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 明确今后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制定规划, 重点布局, 加快中药产业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 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中药材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 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行指导。各级县政府及其乡镇也需配备相应人员, 协调发展, 制定配套的激励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 强化目标考核。设立监管部门, 对中药材生产、加工及流通等进行监督管理, 规范中药材行业发展。再次,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制定完善的奖励扶持政策, 在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帮助。政府引导企业、种植户积极参与GAP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中药材整体竞争实力。
4.2 加强科技创新,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科技影响中药材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中药材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成为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借助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较强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 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 解决中药材品种混杂、病虫草害等问题。二是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合体。三是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多种方式加强培训和生产指导, 总结科学种植经验, 提高生产科技应用水平。
4.3 加快产业化进程, 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企业和合作组织可通过订单、返利等多种形式, 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中药种植规模化, 将市场、种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共同开发产品、抢占市场。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依托三峡物流园区, 建设本地品牌的中药材批发市场, 加强本市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的联系, 建立完善的产销一体化体系, 加强企业和种植农户的紧密协作;加强中药材流通体系的建立, 不断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
行业协会需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的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兴山县成立“神农中药材产销协会”, 由药材种植大户、销售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与药材公司联合,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嬴, 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
4.4 发展道地药材, 打造优势品牌
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 应在结合市场的情况下, 重点研究发展道地药材, 使其具有一定规模, 通过“保质保量”打造当地道地药材品牌优势。中药材历史悠久, 相较于宜昌其他特色产业而言, 更要坚持“树立品牌、以质取胜”战略。我市应积极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加强GAP基地建设, 在道地药材适宜种植区域, 结合土壤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田间管理措施, 强化产地环境、生产全过程及产品质量检测等办法, 建立完善的中药材追溯体系, 确保中药材生产的高效与优质。今后在中药材基地建设方面, 应优先按GAP的要求, 对基地的选址、品种的选择、技术的选用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 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和操作的规范化, 做到全面监管和控制质量, 以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尽早填补宜昌市GAP基地认证的空白。
参考文献
[1]王志芬, 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1) :114-116.
[2]马晓兰.同心县中药材发展现状及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11) :120-122.
[3]任小巧, 倪健, 杜守颖, 等.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21 (2) :1-4.
[4]罗林.凤县中药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中药材产业】推荐阅读:
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06-29
中药现代产业07-16
江西中药产业10-16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05-13
云南省中药产业现状08-22
杭州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0-21
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07-29
中药材中药饮片培训09-13
中药材市场06-27
中药材种植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