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采购监管(精选10篇)
物资采购监管 篇1
核电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25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751万千瓦。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世界第一。笔者所在的辽宁红河核电站,2015年实现上网电量125.91亿千瓦时,占大连市全社会年用电量逾四成,运行机组保持高端稳定,有四分之三的关键指标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物资采购所占用资金比例过半,因此,加强物资采购监管,是完善企业管理,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防止腐败的有力抓手。
1 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监管的作用
核电企业物资采购是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全程监督和管理,包括制订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价格、签订合同、验收付款及售后等过程。对核电企业进行物资采购监管,探索适合企业的监管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1 预防腐败,提升管理水平
物资采购监管是物资采购的一道有力防线。一方面,通过监管,可以有效地约束各项采购行为符合规范,防止滋生腐败。核电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物资采购涉及的金额比较大,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因此,对直接掌握采购权的采购人员加强监管。另一方面,通过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可以充分检测整个内部控制过程是否有效、完整,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不断提升采购管理水平和效率。
1.2 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利润是企业的重要追求目标,而降低成本是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与行政、开发等管理环节相比,通过加强物资采购监管对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1.3 确保安全,提高工程质量
安全是核电企业第一关注的重点,核泄漏等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安全事故,而采购物资的产品直接用于核电的建设,一旦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或设备用于核电生产和建设,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对物资采购进行监管,可以防止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产品的购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
2 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核电企业的物资采购监管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监管体系不健全、价格管理不完善、采购流程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利于物资采购的监管作用。
2.1 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核电企业虽然具备相应的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进行物资采购前,一是要建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采购评估报告,并对采购的物资种类、供应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采购进度等各个流程进行统一的规划。整体规划得前瞻性不足并不断变化,容易导致采购的盲目性,工作效率低下,同时造成物资库存积压。二是计划管理不到位。制订计划是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计划管理不到位将对整个采购工作起直接影响。物资采购计划应与核电项目工程进度相符合,从而达到效益的最佳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库存难以保持平衡,计划管理失控。三是供应商管理不健全。核电企业一般有稳定的供应商体系,但对大部分的供应商没有做到精细化分类管理,导致采购效率不高,供应不及时。
2.2 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不完善
核电企业项目规模很大,涉及的物资采购金额和数量也就偏大,物资价格一般也比较高。目前核电企业的物资采购过程中,价格管理还不完善。一些核电企业没有对价格进行严格的监管,容易出现资金的浪费或采购腐败。此外,缺乏严格的价格管理,审计制度不完善,不能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有效的审计,对一些价格虚高的现象不能及时发现,这不利于物资采购的顺利进行。
2.3 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不合理
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采购成本高,效率不高。由于核电企业采购的物资多样且分散,供应商数量也不少。对核电企业物资采购时会出现供应商不同、同一物品价格也不同的情况。容易导致采购人员不同,采购的价格也不同,从而增加了采购成本。二是库存结构不合理。一些核电企业为了保证核电安全,降低维风险,安全库存量较一般企业高,而库存量过高,备用物资过多,使库存物资占用大量资金成本。此外库存周转较慢,呆滞库存也不利于核电企业库存结构的优化。
3 新形势下提高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监管水平的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核电能源的新形势下,核电企业必须通过提高物资监管水平,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采购监管模式,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物资采购监管作用,确保核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3.1 健全物资采购监管体系
健全完善的物资采购监管体系是提高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监管水平的关键。首先,要完善监管流程。加强核电企业的物资采购监管,要从提升和完善监管流程来着手。要制订物资采购计划,根据核电企业的实际需求,项目的运营情况,资金的配套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订采购计划使采购过程有目标、更优化。同时,完善的监管流程可以让采购更阳光、透明、公开。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监管模式。物资采购监管是企业自身实现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监管模式。可采用日常监管与专项监管相结合的手段,日常监管主要是通过对采购人员在日常的采购价格、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的履行等方面进行监管和稽核,专项监管作为日常监管的补充和完善,主要是对物资采购进行风险控制,进行事前或事后的监督和检查。此外,可采用在线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线监管是通过信息平台对采购环节进行线上稽核。现场监管主要是对采购的发票、合同、库存记录等进行现场的查阅。无论哪种监管模式,都是为了通过监管及时发现企业在采购管理等发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采购管理水平。
3.2 加强物资采购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是物资采购的直接“当事人”,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物资采购的规范化和合理化。要加强供应商的管理,首先,应该对同样的采购物品制定统一的采购标准,采购标准主要包括价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的选择要从企业诚信、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考量,选择有能力、诚信度高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其次,与供应商的合作要建立在长期共赢的基础上,核电企业与供应商应在充分、全面的沟通和了解的前提下,对采购事宜进行合理的约定。最后,要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合作和了解,对供应商的诚信度、供应能力等进行评价,考察是否适合作为合作对象,对不适合的供应商应及时替换,确保选择的供应商能为核电企业提供价格合理、质量高、售后到位的物资。
3.3 完善物资采购价格管理
价格管理是充分发挥价格稽核对物资采购的稽核作用。可采用不同的价格管理模式。历史价格评估法。核电企业的特色行业性质决定了不能根据市场调研的形式来查询价格,核电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管理解决方案(SAP系统)中的历史数据,对产品的型号、编码、价格、供应商等基本信息进行价格查询比较,对价格进行稽核监管。互联网询价法。核电企业的一些简单仪器、电缆产品、化工劳保用品等物资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价格,通过比较不同网店商家的产品价格,来确定供应商报价是否虚高,是否合理。对不同的采购物资要采用不同的价格管理模式。对一般耗材类,价格比较低,采购频率高的常用物资,可采用对比报价的方法来判断价格的合理性。对价格相对稳定的物资,可采用历史报价、网络或电话查询的方式进行价格稽核。对价格变动加大的物资一般要采用竞价的方式进行采购,这种物资的价格监管科通过历史采购价格的对比,参考市场价格,综合进行价格监管。
对核电企业进行物资采购监管,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虽然目前我国的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监管还存在一些漏洞,但相信通过完善体系建设,加强价格稽核等方式,能有效提高核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海涛.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稽核[J].现代企业文化,2014(12):69-71.
[2]顾永哲.核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优化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6(11):34-36.
[3]刘威,葛文宏.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市场,2014(49).
[4]蔡雷,刘锐,朱彩丽.关于海外工程采购与储运工作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5(41).
[5]吕振.采购4.0:新常态下采购成本管理创新与企业实践[J].中国市场,2015(46).
物资采购监管 篇2
一要在领导支持上求突破。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政府采购工作,带头执行采购法律法规和各项纪律规定,切实维护国家法令的畅通,把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摆上特别重要的位置,研究制定本乡本镇采购工作的方法措施并积极付诸实施,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从而使得政府采购真正成为乡镇政府节约财政支出、遏制腐败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利器。
二要在法规宣传上求突破。
加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乡镇各部门和乡镇干部的政府采购意识,事实证明,政府采购工作在推行过程中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阻力的干扰,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统一人们的思想,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因而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县乡财政部门要联手进行以《政府采购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尽快地形成了解政府采购、支持政府采购的良好氛围。
三要在队伍建设上求突破。加强乡镇政府采购机构和队伍建设,机构设置应坚持“效率、成本、灵活”原则,无论设不设专门的采购机构,都要明确政府采购工作专人负责制,加强采购专职人员的岗位学习和培训教育。采购机构的具体设立应视不同情况而定,采购规模大的乡镇可单独设立,如果总量均不大,也可不设,而统一由市、县级集中采购机构负责采购,由财政所明确专管员负责监督管理。
四要在基础工作上求突破。乡镇采购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可先从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办公用品定点采购等项目做起,由小到大,先易后难,逐步做大规模,提高效率;既要让采购人和广大乡镇干部看到实实在在的节支成果,也要不断积累经验,创新采购模式;还要重点做好涉及农村农民的采购项目,如:农田水利工程、镇村公路、动植物良种采购等,以此为突破口争取群众支持以推进乡镇采购工作。
五要在规范操作上求突破。规范是采购工作的生命线,乡镇政府采购工作从一开始就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三项原则,推行阳光操作,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应首先使用公开招标,并以公开招标方式为主实施采购。在供应商资格设定上务必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忌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采购文件的编制、采购活动的组织、合同签订等各个流程的工作均要体现规范化要求。
物资采购监管 篇3
教育装备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装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省、市的教育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宁波市为例,仅2010年,全市就新增计算机5 000余台,多媒体2 000多套,实现全市生均计算机比为4.92:1。直属学校教师新增了1 000多台手提电脑,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教育装备投入的增加,使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教学仪器行业质量标准不建全,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使教学仪器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加强监管、改进方法、做好仪器采购前的招标工作,以及验收时的质量监管工作是装备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教仪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来看,所在地区对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经费多少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教学仪器的质量及使用状况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以实验用教学仪器为例,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此的投入大、配置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普及实验课,相应的设备设施经过近30年的升级换代,师生对教学仪器在实验课中的运用习以为常,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对教学仪器质量已经有了一定认知。相反,欠发达地区由于投入较少,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师生对教学仪器设备比较陌生,对功能知之甚少,也就无从了解教学仪器质量的好坏。使用者无法就仪器质量问题提出意见,这使得一些供应商蒙混过关,出现了质次价高的现象。
教学仪器的质量与经济发展状况是相联系的。有些地区经济状况不佳,以“少花钱多办事”为采购教学仪器的指导思想,在采购中只以低价位中标,没有采用规范的技术标准,也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封样检验,使教学仪器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失去有效的控制。从理论上来说,资金方面有国家财政支持,制度方面有政府采购做保证,这样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降低采购成本,避免盲目采购、重复采购以及挤占挪用采购资金的现象。政府采购以其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加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有效地解决了小额招标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但这种片面追求低价格措施虽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但忽视了产品质量监管,造成投标人以次充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获取中标资格。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大量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学校,给学校教学以及师生的健康与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采购及验收的新举措
针对这种新的情况和问题,宁波市学校装备与电化教育中心(下面简称中心)除了借鉴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外,还对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方法和验收时的质量管理控制作出了一些改进。
中心每年进行《宁波市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编印工作
编入目录的基本条件有两点:首先必须是宁波市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其次必须通过市级或市级以上鉴定的产品,或是1999年底前投产且能提供企业标准和检测号的产品。客观地说,只要进入目录的产品,都已经经过了中心的严格审核,所以目录上的产品原则上在采购中会优先选用。
中心对拟编入目录的产品进行产品鉴定
编入目录的产品必须进行鉴定的做法是中心一贯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对鉴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逐步的调整,摒弃了原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做法,如制定计划任务书、预测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试产批产鉴定等内容和形式。采用突出教学适应性考查,突出结构原理审定,以及突出产品对材质要求和工艺水平的质量这“三突出”的方法进行鉴定,使宁波市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产品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
中心对推荐产品进行相关的评审
中心开展推荐产品评审工作已持续很长时间,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引导作用,促使会员企业不断增强质量意识。
中心还采取实样评审,规定参评目录中的部分产品,相关企业必须参评,并邀请教研部门、教学一线教师及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评审,充分保证评审的含金量,并将评审结果在中心网站公示,同时告知所属各会员企业,充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中心所推荐的产品和企业的诚信度挂钩,若因产品质量问题或诚信方面受到用户投诉,经调查属实后将被取消推荐产品资格。
根据实际情况对采购方法进行部分改进
政府采购是目前全国教育装备部门统一使用的采购方法,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教学仪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性价比较难确定,在较短的时间里要采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实施难度较大。因此,中心对招标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制定了一个合规合法的采购办法,即分批分步招标。
分批分步招标的主要方法是:1)采取逐年分批检测评审的办法,根据每次招投标的记录逐步进行筛选,淘汰质量较差的产品;2)在每年的年初进行宁波行协推荐产品评审工作,由进入政府采购专家库的专家进行评审,将推荐产品作为招标采购的参考条件;3)对上次招标采购的供货厂家遴选,遴选的标准以交货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产品为依据,确保产品质量在大体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此办法也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中心开展了教学仪器质量监管工程
宁波市教学仪器质量监管工程的宗旨是从产品评鉴、市场准入到售后跟踪,始终抓住“质量”这个核心,严格监管进入学校的各项仪器设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努力为学校教仪设备的质量拉起一道防护网。
监管工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开箱检验:为了保证使用单位接收到合格的教学仪器设备,中心根据合同规定的条款,在分发之前对到货的设备先进行检验,发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马上联系供货商进行退换。根据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具有品种多、单品数量少、相关产品结构原理各不相同等特性,中心制定了分组分工负责的制度,同时协调各县(市、区)装备站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以及一线教师来共同把关,做到了全面、专业、细致。2)质量调查回访:经过一段时间后,中心对使用单位进行质量调查回访,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处理,让使用单位对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的满意度有了大幅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心通过改进采购方法,加强监管措施等方法,不但使宁波市的教育装备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厂商提高了对教育装备质量的重视程度,对教育装备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
物资采购监管 篇4
一、采购人、代理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关系现状
1.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的关系现状
采购人与代理机构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委托和代理采购关系。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时, 对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 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 对限额标准以上的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自行采购或者委托中介性质的采购代理机构代理采购。采购人有权自行选择采购代理机构,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采购人指定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人委托采购代理机构办理采购事宜, 应明确代理采购的范围、权限和期限等具体事项, 如编制采购文件, 发布采购和中标 (成交) 信息, 组织接收投标申请人报名, 发售采购文件, 组织现场踏勘和答疑, 抽取评审专家, 组织开标、评标, 拟定合同, 编写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 协助合同履约验收等。
2. 监管部门与采购人、代理机构关系现状
监管部门与采购人、代理机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监督和被监督关系。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在接受监督时, 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有关资料, 自觉接受监督。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督主要表现在:是否按照政府采购计划下达函的要求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委托;是否按规定履行政府采购方式审批;是否对招标文件及时备案;是否在其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对开标、评标过程进行现场监督, 对采购当事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纠正;是否依法抽取评审专家, 对评审专家的名单保密;是否按规定时间将评标报告、中标公告及相关资料备案, 并按照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排序名单依法确定中标供应商;是否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合同文本以及采购标的、规格型号、采购金额、采购数量、技术和服务要求等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是否组成验收小组按照采购合同规定的技术、服务等要求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是否依法处理供应商质疑;是否按合同支付采购资金等。
二、采购人、代理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
1. 采购人与代理机构之间存在的问题
(1) 采购人越位, 凌驾代理机构之上。采购代理机构接受采购人采购委托并签订项目委托协议后, 需要根据采购人需求和委托采购项目的特点制定采购文件。但在实际采购工作中, 采购人提出的技术、服务和资质要求或其他如评分细则、供货期、资金付款等具有一定倾向性、意向性, 往往是根据某一特定产品或某一供应商而设置的, 存在不合理的差别或歧视待遇, 采购代理机构往往碍于情面或因为采购人是强势部门或其他原因等, 而左右为难, 难以操作, 代理机构往往被采购人的意志绑架, 甚至, 采购人过多地干预采购代理机构的具体操作, 对采购代理机构的代理行为胡乱干涉, 使得采购代理机构丧失了独立或自主的代理权限。另外, 在日常采购中, 往往有采购人无理由否定评标结果, 对经过专家评审的评标结果不满意, 拒绝在评标报告上签字, 甚至说采购项目预算充足, 为何节约这么多钱, 这样的品牌, 市场占有率低, 质量不符合要求, 这个中标结果我们肯定不会确认。由于采购人的不配合, 严重阻碍了代理机构顺利开展工作。
(2) 采购代理机构在操作中以自我为中心, 主观臆断。采购代理机构在接受采购人委托并签订项目委托协议后, 应当根据采购人需求和委托采购项目的特点实施采购, 代理机构项目经办人应当在与采购人多方位沟通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采购人实质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 采购代理机构往往不能严格考虑到采购人真正想要什么, 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方式进行采购, 项目经办人责任心不强、目标不明确, 完全不顾采购人的实际需要, 特别是采购人的采购项目的特殊性不能得到满足, 从而导致采购人难以接受评审结果。
(3)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相互串通, 共同舞弊。采购代理机构在接受采购人委托实施采购过程中, 采购代理机构个别工作人员和采购人经办人为一已私利, 共同舞弊。一方面, 采购人根据意向的某一特定产品或某一供应商而设置技术、服务和资质要求, 让采购代理机构操作, 一旦倾向性的供应商中标或成交后, 给予一定好处;反之, 一些收了品牌供应商好处费或与某些供应商有长期利益关系的采购代理机构或工作人员, 利用代理采购的便利条件, 以物质、金钱许诺等各种不同方式向采购人推荐指定品牌和意向型的供应商, 甚至与采购人合谋改变采购方式等, 以达到一已目的。
(4)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责任不清, 互相扯皮。由于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难以进行实质性明确和落实, 一旦遇到某些矛盾或纠纷问题时, 双方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甚至相互推卸责任, 给政府采购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 采购人、代理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监督是《政府采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采购活动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 是维护政府采购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前提。政府采购监管部门依据政府采购法律法规, 对采购人、代理机构开展政府采购活动依法进行监督, 既包括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等方面的监督, 又包括政府采购预算执行、采购文件编制、采购信息发布、评标专家抽取、开标评标过程、合同签订、履约验收、采购资金支付、质疑处理等具体环节的监督, 但在实施督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对采购人监管的忽视和放松。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操作规程、专家管理、投诉处理一直是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工作之重, 对本级预算单位采购人的监督工作往往被忽视而监管不到位。一方面过分依赖采购人自身规章制度的约束和采购经办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对其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情况不够重视, 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采购单位采购预算执行不力、采购资金管理缺乏计划、零散采购体外循环、采购需求具有一定倾向、不严格按要求验收付款等现象常有发生。另一方面,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在实施采购人执行政府采购政策法规情况检查的过程和效果受人为因素干扰,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对采购人开展日常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工作, 也就是本级财政部门监督本级预算单位, 监管部门与采购人同属本级政府领导, 是平级单位, 抬头不见低头见, 检查人员与被查单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同时由于各方面关系因素的干扰, 监管部门很难下狠手, 经常出现人情大于法律, 致使监督检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有时只能是避重就轻, 甚至是不了了之。
(2) 对采购代理机构监管的缺位和越位。一方面, 监督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没有彻底分离的地区, 两个机构同属财政部门, 监管和操作往往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监管人员有时做操作的事, 操作人员有时做监管的事, 在采购文件编制、采购信息发布、评标专家抽取、开标评标过程、合同签订、履约验收、采购资金支付、质疑处理等具体环节上, 都是财政部门的纪检监察、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监督集中采购机构, 即使集中采购机构有违规行为, 监管部门也不会提出异义,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财政部门既当了裁判员又是名副其实的运动员, 为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对采购代理机构管得过多过死, 对采购代理机构开展监管事无巨细一把抓, 大包大揽管得过死, 弄得一些采购代理机构无所适从, 大事小事都要请示, 在采购过程中, 甚至对监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不合理建议或者是错误的方案, 更是敢怒不敢言, 从而使采购代理机构丧失了独立开展代理业务的能力。最后, 有的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缺乏廉政高效的服务姿态, 对采购代理机构开展代理业务不管不问,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相安无事, 平时对那些违规违法操作的听之任之, 甚至出于某些利益考虑, 与采购代理机构相互串通。
三、采购人、代理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关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采购人、代理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关系存在问题已成为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 着力解决采购人、代理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关系存在问题, 有利于政府采购行为和程序在工作中得到规范和统一, 有利于政府采购组织形式和采购方式在创新中发展和运用, 有利于政府采购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1. 完善政府采购委托代理协议签订制度
《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都有明确规定, 《政府采购法》第二十条应当由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依法确定委托代理的事项, 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政府采购法第二十条规定的委托代理协议, 应当明确代理采购的范围、权限和期限等具体事项。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按照委托代理协议履行各自义务, 采购代理机构不得超越代理权限。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为规范采购行为, 明确采购责任, 分清权利和义务, 防范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问题, 避免扯皮现象的发生,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之间应签订内容详实的委托采购协议来相互制约,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双方应在协议中具体明确采购项目的技术性要求、代理采购的期限、各方面应当遵守的一些约定、受托不得超越范围代理采购等, 以及采购人对供应商的特殊要求、违约责任及其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加强对采购人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 强化采购活动源头治理
采购人是政府采购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 其行为直接关系到采购活动完成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培训, 加强对采购单位在采购环节方面的约束, 特别是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采购需求确定、合同签订、项目验收等重点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如在采购需求确定方面, 实行专家论证或网上公示制度, 对项目验收方面, 实行第三方参与验收制度等。同时加强采购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对采购人违规行为主动曝光, 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 从而保证采购人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各项政府采购活动, 减少各种不良影响和矛盾冲突的发生。
3. 理顺采机构管理体制, 加强代理机构诚信建设
《政府采购法》规定集中采购机构是非营利事业法人,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因此,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操作机构应彻底分离, 把集中采购机构从财政部门分离出去, 明确监管和操作职责, 监督管理机构不得参与和干涉操作部门具体采购活动, 切实改变财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 要进一步明确集采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 同时强化政府集中采购职能作用, 增强集采机构对质量售后跟踪、市场价格监测等环节的服务能力, 使集采机构在法律框架内, 在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监督下, 独立行使采购代理业务的权力。加强采购代理机构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网络以及制定有关的信用征集、信用评价、失信惩戒的一系列信用制度。加大对代理机构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等级评价力度, 及时披露代理机构的失信行为, 对出现严重问题的, 严格惩戒制度, 必要时清除出代理政府采购业务的资格范围。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促使代理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及专业化队伍建设, 建立对代理机构的管理、考核评价和公告制度, 从根本上约束其工作、规范其行为, 并定期将考核结果公开, 接受舆论监督。
4. 强化政府采购监督, 形成监督合力
物资采购监管 篇5
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
近年来**省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政府采购规模逐年扩大,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2003年,全省政府采购仅45.53亿元,2006年达到133.44亿元。2008年底,全省政府采购规模实际完成190亿元,节约率7.9%。与此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制度建设,规范运作程序,推动政府采购有序进行。
健全规章制度。先后研究出台了《**省政府采购评审委员会工作规程(暂行)》、《**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抽取暂行办法》、《**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采购供应商质疑处理暂行办法》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各市州结合实际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如《成都市市级协议供货管理办法(试行)》、《广元市市级政府采购工作规程》、《巴中市市级政府采购询价采购工作规程》等。
完善监管体系。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在采购管理机构统一监督管理下具体实施政府采购事项,基本形成了“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监管体系。全省建立了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合协调监督机制,通过专项检查、举报受理等方式加强了日常监管。一些地区还通过在采购过程中推行电子化监控摄像技术手段,报送《政府采购项目信息记录表》,对采购过程实行全程动态监管。
规范采购运行。2005年正式启用“**政府采购网”作为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平台,承担全省政府采购信息的发布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专家管理系统”和“代理机构管理系统”,研发了“政府采购电子评标系统”,建立了全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目前全省入库专家共2200余名,基本实现了省内跨地区、跨部门政府采购资源共享。
当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由于相应法规缺少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制度,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政策的空白点。比如现有法规对政府采购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定位比较原则,政府采购审批管理的权限和职责不明确,容易导致多头管理、各行其是等现象发生。对于委托代理采购、部门集中采购等也是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对什么是部门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是否需要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缺乏明确规定,给实际监管带来难度。
采购运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中采购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由谁管理,对谁负责,缺乏明确规定,一定程度存在“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现象。二是由于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刚性不足,预算编制支出项目细化不够,通用性的办公用品没有集中统一配置标准,容易造成政府采购随意性较大,每次采购规模小、效率低,节约财政资金的潜力有待深化。三是评审专家库虽已初步建立,但数量少、门类不齐、总体资质水平偏低。尤其市州一级评审专家较为缺乏,有的市州进入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的仅20余人。大多数专家为兼职,一些还兼任了企业顾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标的科学、合理、权威,容易导致专家倾向性评标以及专家评审采购的物品“质次价高”等现象。
监督管理不够严密。目前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比较偏重于事后监督,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部分供应商采取陪标串标等各种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甚至与采购人串通进行“幕后交易”等。采购单位在编制采购技术参数时故意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竞争,招标文件明显倾向特定供应商,存在指定性和排他性倾向。
相关信息透明度不够高。目前政府采购中还存在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众不知晓,相关当事人不明了等问题,这就可能导致采购人指定品牌、代理机构干预评审、评标专家受利益驱动、供应商相互勾结搞串标陪标、政府官员与企业搞权钱交易等问题的发生。
责任追究不够到位。虽然相关的法规规章明确了政府采购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但对违法行为的认定、违法的责任、处分的档次等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依据现有的相关规定,问责对象主要是针对直接责任人,对主要负责人决策失误,领导不力,管理不到位,不正确履行职责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问责规定,因此较难实施问责。在问责方式方面,对政府采购相关机构中属于公务员的问责方式主要限于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很少运用组织处理等措施。
莲花宝鉴 圣血游侠 夺命邪眼 都市阴阳之屠龙术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与问责的对策思考
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必须坚持制度规范与监管问责并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
建立信息化运行机制。搭建以采购管理、电子采购、决策支持三大模块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基本框架,采购程序、采购过程、采购结果都通过信息化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平台向全社会公开,确保政府采购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实现竞争,真正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阳光防腐败。一是推行电子化采购。建立供应商名录库和政府采购商品价格信息库,商品价格全部上网公开,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一律实行网上竞价。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专家库。整合全国范围内的专家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随机抽取,管用分离,资源共享,网络互通。建立专家工作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清除不合格专家。三是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平台。规范采购信息发布的程序、格式和范围,依托采购网站,在网上专家管理和抽取基础上,实现网上询价,网上招投标和网上评标。
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一是严格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实行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的编制与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一汇总,统一审查,统一批复”,由采购中心根据预算和计划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期分批集中统一采购,以形成政府采购规模效益。二是严格实行部门采购资金集中直接支付。在支付中心设立政府采购专户,根据采购结果通过专户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三是推行技术参数格式化。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设备采购参数数据库,杜绝指定性和倾向性。在规范技术参数的基础上推行统一的招标文件范本。四是推行部门办公用房装修、办公设备等公用设施标准化配置。积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通用设备建立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采购指标体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增设协议和定点供货渠道,由全省统一组织实施,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动态化监控机制。切实强化对政府采购的全程监督和动态监督。一是建立政府采购的预算———预审———执行———考评———检查的全过程管理制度。监管部门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对政府采购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二是建立评标结果后续审查机制。不仅要监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还要把商品的售后服务和合同履行情况等纳入监督视野。三是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找准监督着力点。财政部门主要着眼于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审计部门重在采购资金的使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从工作人员执行相关工作纪律条规的角度开展监督。
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在宏观层面,建议加快对《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研究修改,尽快出台对《政府采购法》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采购代理机构的法律定位。在微观层面,要针对政府采购运作中的一些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设计制度规定。一是建立采购项目责任人制度。采购代理机构对每个采购项目都应确定一名责任人,授权其在职责范围内全面负责该项目的采购事宜,并承担相应责任。项目责任人实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持证上岗。二是建立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业务考核制度。由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围绕采购价格、节支效果、采购质量、采购效率以及执行政府采购法规制度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三是建立评审专家回避制度。明确规定专家在被抽取参加政府采购评审中,如发现或知道与采购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有义务主动提出并实行回避。
建立刚性化问责机制。坚持用权必问责,问责必到人,切实强化政府采购各参与人的责任意识,确保其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一是明确承担责任的主体。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采购单位、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员以及供应商、评审专家等参与政府采购的部门和人员,都是政府采购的责任主体,根据其在政府采购中担当的不同职责,都应承担相应责任。二是明确问责方式。政府采购既涉及行政层级的内部管理,又涉及政府相关部门与市场主体的行政监管,同时还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交易,因此其问责方式也是多样的,既要采用相应的行政手段、纪律手段和法律手段,也要重视综合运用通报批评、停职、辞职等组织处理手段以及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暂停或取消执业资格、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经济处罚手段。
物资采购监管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监督 监管体制
一、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制的现状
政府采购监督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公共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规范政府采购的行为,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制止腐败。然而政府采购领域的违规事件频发,尤其在政府采购监督制度方面。2010年末,抚顺市财政局采购iTouch4当U盘,苏州市交警部门采购iPhone4当监控设备,黑龙江省公安厅采购价值超4万元的电脑……“天价采购”事件频发背后揭示的是采购权力、监督的失效。
(一)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制的缺陷
1.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缺乏相互制约
原则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代理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弱化监督部门对采购代理部门的监管。同时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虚设的问题。
2.对分散采购重视不高
政府采购的方式可分为各个部门自行采购的分散采购和由专业部门负责的集中采购。目前我国各个采购单位大部分采用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模式。由于分散采购金额小,涉及范围广,忽略了对分散采购的监督,使得目前的分散采购不仅操作程序不规范,采购效益也不理想。
3.供应商质疑与投诉制度设计不合理
首先,受理供应商质疑与投诉的范围太窄。然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在每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受到侵犯。仅将质疑和投诉的主体定位为“供应商”,这种规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质疑与投诉的程序设计未收预期效果。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第三人行政救济程序,但是在实践中行政救济程序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对政府采购的纠纷处理效率偏低。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现行规定,如果依次经过质疑与投诉的相关程序的话,要经过50个工作日左右,质疑供应商才有可能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救济机制有可能造成效率低下。
(二)反映出来的法律问题
1.相关法律不衔接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上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既有基本法又有行政规章,还有地方性法规和的地方性规章甚至以政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各地自行出台的办法或制度差距较大
在地方政府采购立法中,地方政府采购管理规范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与足够的实践试点探索,导致自身不仅缺乏与《政府采购法》的协调性而且也不具备科学性。
二、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及其监督制度的法律措施
(一)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和违法法律的责任,细化采购操作规程,堵塞采购运行各环节的漏洞。要完善与法律配套的其他规章制度,各个地方也应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财政情况,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府采购监督的地方性法规。
(二)构建“采购实施、管理、监督三分离”的政府采购模式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确定“采购实施、采购管理、采购监督三分离”的采购模式。采购管理、采购实施、采购监督分别由财务部门、集中采购机构、纪检和审计部门承担,相互制衡,相互约束。
(三)完善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
1.建立、完善政府采购计划编制监督和预算编制
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基础。财政部门必须重视监督采购单位计划编制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合理性。采购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必须按规定程序重新上报并进行审批。在预算编制时应采取“两上两下”的方法。
2.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报告、检查制度
在横向上,采购主体和政府采购中心要定期向财政部门汇报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抽查或全面检查,督促政府采购按计划进行。在纵向上,下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政府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上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对下级政府采购开展检查。
3实行采购绩效评估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最终阶段。要建立统一和完善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制度,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制定明确合理的绩效总体目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估队伍。
(四)完善政府采购外部监督机制
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构的监督。不仅要强化预算监督约束的力度,而且要督促政府理顺管理体制。同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应建立政府采购活动监察监督员现场监督制度。
其次,完善质疑投诉制度。受理询问、质疑、投诉的主体应当统一为各级财政部门;扩大质疑、询问、投诉受理的范围;取消质疑前置程序和投诉前置程序。
再次,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有必要明确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的发布媒体。必要时,还可以举行听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媒体和广大群众参与。
(五)完善政府采购配套制度
通过相关立法确立实行政府采购电子化。与此同时,加强监督队伍的建设。通过法律形式建立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考核与认证制度,建立廉政档案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另外,对采购监督人员实行执业资格管理。
参考文献 :
[1]贺邦靖.中国财政监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6;
[2]Dr Bill K.P.Chou. China’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o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s: A study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ume 39, Issue 4, December 2006, Pages 438;
[3]朱明明.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14;
物资采购监管 篇7
一、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监管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监管主体主要指哪些部门具有监管政府采购工作的权力。我国政府采购法第1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 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除财政部门外, 我国对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关还包括:人大、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纪检机关以及其他专业监管机构, 在其职责范围内, 对政府采购进行共同监督管理。在这些监管主体中, 财政部门处于核心地位, 是对政府采购活动监管的重要环节。
从多年的政府采购活动实践来看, 我国政府采购就监管主体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 “管采不分”, 自己监管自己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的监管工作, 集中采购机构 (集中采购中心) 负责采购活动的组织实施, 是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根据《政府采购法》第60条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而实际情况是, 我国多数政府集中采购中心都设在财政部门, 有的甚至与财政部门合署办公。政府采购监管机构与采购执行机构关系密切, 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 自己监督自己。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 必然导致监管不力, 出现幕后、钱权交易的事件。
(二) 各监管主体之间职责划分不清, 互相推诿和扯皮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67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 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 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第68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 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第69条规定: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从以上规定看出, 我国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关主要是: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但是对于各个监管主体的监管对象、监管重点、监管地位、监管程序、监管方法等, 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导致监管权限划分难以统一协调, 有些采购行为多头监管, 重复监管, 而有些事情又互相推诿扯皮, 把投诉人置于投诉无门或者难以得到实质性答复的困境。
(三) 其他监督主体极度缺乏, 监督力度极弱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7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有权控告和检举, 有关部门、机关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及时处理。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的监督力量是最有力的监督, 而我国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程度较弱, 社会公众、新闻舆论对政府采购信息了解甚少, 无力、无法监督。
二、境外政府采购监管主体制度介绍
境外发达国家 (地区) 大都对政府采购监管进行规范, 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监管法律体系。
美国政府采购活动监管主体主要有国会和专门委员会, 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对采购预算的审批和拨款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管。联邦会计总署对采购实施审计监督, 提出审计调查、建议。白宫下属行政和预算办公室主要对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联邦政府采购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采购条例进行不断完善并监督规范采购行为。联邦各行政机构中的合同上诉委员会主要解决采购人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争议。联邦行政机构中的监察办公室主要检查行政机关的采购活动和采购人员违法腐败行为。联邦索赔法院主要审理对联邦政府的索赔案件。利益相关方包括供应商或者与采购有关的组织可以向合同上诉委员会或者联邦会计总署提出书面质疑和投诉。美国的监管主体之间权责明确, 各司其职, 各自有自己的办理程序和方式。形成了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保证了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效率。
新加坡是政府采购制度比较先进的国家。其监管主体体系主要由审计监督、财政监督、采购方评价监督组成。审计监督的执行机构是审计总长, 负责主导对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工作。财政监督负责政府采购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采购方评价监督由采购方作为监督主体, 负责监督供应商参与采购活动和合同执行情况。
我国台湾地区由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立法对于监管主体的安排合理有序。采购监督包括行政查核、行政稽核、审计监督以及司法诉讼。行政查核机构可以检查采购进度、存货和使用情况, 避免产生浪费, 提高采购资金的效率。行政稽核的职能由依法设立的“采购稽核小组”行使, 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不受采购机关的限制。稽核小组有权对机关的采购事宜进行稽核监督。审计监督可以随时介入采购事宜, 注重过程监督, 如发现不合规事宜, 立即通知有关机关进行处理。政府采购司法诉讼采取“代位诉讼”原则, 审计官、检察官如发现有违法行为, 立即可以以机关的名义, 代为提起诉讼。
三、国外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监管主体制度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我国的监管主体制度。
(一) 将负责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 (政府集中采购中心) 彻底独立于于监管机构 (财政部门) , 杜绝自己监管自己的情况
财政部门就政府采购工作来讲, 其职责是对采购计划、采购预算进行审定, 不参与具体采购事务, 依照法定程序制定采购决策, 从而保证采购活动的合法合规。政府集中采购中心负责执行政府采购的具体事务。从立法层面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集中采购机构隶属本级人民政府, 人员、经费全部由政府负责和管理, 从而保证其独立行使采购职能
(二) 从立法上, 明确各监管主体的监管对象、监管重点和监管的程序、方式, 避免因职责不清, 互相推诿和扯皮
财政部门的监管是内部监督。重点对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要赋予财政部门事前审查和事中的特别调查权。审计部门重点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资金的筹集和管理、采购的方式、采购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审计部门还需对采购活动进行财务审计, 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监管。监察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察, 监察对象为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 以及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工作人员, 对于他们的违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或纠正, 对腐败行为进行惩处。就监察内容来讲, 应该包括政府采购的工作人员公正履行职责的情况, 是否存在腐败贿赂行为, 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等。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虽然都对政府采购行为享有监管职权, 但是各自的监管对象、监管重点和监管的程序、方式不同, 各有其责, 各司其职, 对政府采购行为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
(三) 强化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
由于政府采购使用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纳税人提供的, 那么每一个纳税人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都有权进行监督。既包括群众、社会团体组织, 也包括舆论和媒体机构。要特别强调供应商的监督作用, 因为供应商是政府采购利益相关方, 供应商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 对采购活动进行监督, 所产生的对采购效益和防止腐败舞弊的功能, 非公权力的监督可比。其监督具有效率高、全面性、全程性及直接性等特点, 在采购活动的监督活动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舆论和媒体机构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舆论和媒体对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曝光和警示, 可以有效规范政府采购活动、制约采购人员的行为, 让公众了解采购活动和政策。
四、结论
借鉴外国政府采购监管主体制度的先进经验, 我国政府采购要做到“管采分离”, 各监管主体职责划分清晰, 各有其责, 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公众和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构建一个多层次、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主体制度, 从而真正实现政府采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兰玲.我国政府采购监管制度研究[J].天津法学, 2013 (2)
[2]包军.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探析--借鉴台湾地区政府采购法[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7)
[3]汪佳丽, 李心佩, 徐焕东.美国联邦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7)
物资采购监管 篇8
发电厂评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资招标采购的评标实质上是一个对多目标、多因素复杂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尽管目前在发电厂物资采购评标实际过程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 进行了物资招标。然而, 发电厂在实际招标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影响了招投标的工作正常开展。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标资格审核难, 物资成本难以确定
发电厂物资采购公开招标中, 投标者设备、物资数量众多, 从投标资格审核、标书发送、开标、评标一直到最后确定中标单位, 都需要招标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个过程中, 就投标资格审核来说有非常大的困难, 出于专业的原因, 以及其他各种原因, 特别是招标过程中, 经常出现个别采购物资成本很难确定, 使得招标单位很难统一评标的标准。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 评标的标准不一, 容易影响评标的公正和公平。
2.开评标程序选用不当, 缺乏规范性
按照标书说明的评标原则和评标程序, 评标方对投标人报送的标书从商务、技术和经济的角度评判投标人的能力和水平, 从中选取满足招标要求的供应厂商。发电厂招标投标管理的评标程序, 一般均按先评商务标后评技术标的程序进行评标定标。由于先进行商务标的评审, 再进行技术标评审, 评标委员容易在评标中带着个人好恶感情色彩, 有可能去改变整个招标投标的格局, 影响招标结果。现在许多发电厂在招标过程中, 对投标书的整个评标过程缺乏透明性和规范性, 主要以评议法和合理低价法为主。招标发电厂的各评标成员, 大多都只进行大致的评判就确定预中标单位, 评标过程可操作性不强, 透明性不够, 容易受到权威投标专家和投标负责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也不便对各评标委员的责任作出鉴定。
3.缺乏规范统一的评标专家库
专家评标是招投标业务发展到今天的最高形式和最高权威。但其前提是必须能够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地履行招投标的职责, 做到权力与责任高度统一, 才能使招投标从过程到结果实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由于评标专家的权威性, 使其一言一行将直接关系其能否公正公平、能否公正地选择中标单位。经过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对评标专家的业务及道德素质要求很高, 有些评委不是相关专业人员, 有些评委因利益、关系以及其他原因推荐中标人。另外, 一些投标人不惜一切手段, 了解评标专家的名单, 采取贿赂手段长期拉拢某些评标专家, 谋取中标资格。一些评标专家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利用招投标的各种漏洞, 只行使评标的权力, 而不承担评标的责任, 随意定标或废标。另外, 评标专家的入选、考核也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 其对评标专家的监督管理不够。
4.对签订合同的监督缺位
现在, 许多发电厂采购招标和监督人员少, 任务特别繁重, 评标专家信息库尚未建立或在建立之中, 专业评标人才特别缺乏, 导致招投标监督和后期的审计全程监督很难。许多监督和审计人员权限特别有限, 缺乏对招投标的有效监督。其原因有:一是监督主体不明确。在机制上“运动员”与“裁判员”混淆, 在技术上“公开”与“屏蔽”倒置, 在监督上“有法”与“无法”错位, 在干部上“设租”与“寻租”勾结, 最终形成“九龙治水、体内循环”的顽症。二是监督制度不健全。如质量检测、分段验收、竣工验收等办法和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和推行, 给被监督部门留下了逃避监督的空档。三是监督手段单一, 事前控制不严与事后把关不力并存, 使招标合同的监督严重缺位。
5.评标的定量不足、定性有余
由于许多招标方评标程序不规范、操作性差, 也未将评标过程量化和标准化, 再加上很多评标委员并未对投标人的标书进行细致了解和认真的研究, 而是根据其的主观判断对投标人进行定性分析, 缺乏对标书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过程中往往由于评委的偏好的程度无法计算, 而在定量打分强调数量计算, 各种数据的统计具有标准化、客观化、精确化、简便化的特征, 正好可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特别是商务评标方法主观性太大, 容易进行暗箱操作, 有失公平和公正, 导致其评标定量不足、定性有余。
创新招投标监管体制, 加强招投标平台建设
发电厂在物资设备采购评标过程中,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影响了招投标工作正常开展, 需要规范招投标评标程序, 创新招投标监管体制, 加强招投标平台的建设。
1.规范招投标评标程序
评标是招标程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招标方应规范评标程序, 加强投标信息的公开和公正, 吸引更多的投票单位参与竞争, 来保证所有投标人具有公平、公正和公开投标的机会。笔者认为发电厂在评标中应建立评标委员责任制和报告制度, 确保招标成员或招标部门对其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评标过程中, 应该鼓励采用易操作、公平、公正的评标方法。从投标人公司信誉、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的报价等方面综合进行定量分析评分打分, 各评标委员独立打分汇总, 总分最高者为预中标单位。该方法采取分析, 考虑评标因素较多, 体现公平、公正、透明、科学的原则, 对所有投标人都是一视同仁, 这样就使评标结果分歧较少。评标现场应选择要有监控录像设备或录音设备, 必须采取有可靠的隔离措施的地方进行, 评标过程中评标人员不得离开评标现场, 不得擅自离开评标现场并与外界接触和联系。
2.创新招标投标监管体制
发电厂要进一步理顺招标投标监管体制, 真正实行管办分离、监管分离的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各自为政、自我监督, “都管”与“都不管”的问题。将发电厂各行政监督部门的招标投标管理职责划归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由该部门统一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监督招标投标活动的专业队伍。加强招投标行政监督力度, 制定统一规章制度, 统一监督执法体系和统一投诉处理机制, 实现投诉一条道, 处理一条龙。同时, 有必要组织开展招投标执法专项检查, 严肃查处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纪案件。如果中标人出现不严格履行招标合同、非法转包和违规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 要严肃查处, 并公布违纪违法行为, 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3.加强招投标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发电厂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的需要, 实现发电厂、发电集团与各合作厂商资源共享的需要, 发电厂应该联合全国主要的几大招标网或招标公司, 加强招投标平台建设。通过招投标平台, 使发电厂的招标信息及时权威地发布, 投标单位的资格信誉和业绩验证得到保证, 评标专家库得到规范统一的管理, 以及得到监督通道的优质服务功能。
4.规范评标过程, 建立电力物资评标专家库
电力物资评标专家库不只是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才有的, 发电厂也要利用各种条件, 建立自己合适规模的评标专家库。为了规范评标过程, 各发电企业集团和发电厂可联合建立电力物资评标专家库,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和培训, 选取那些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电力物资评标专家库成员。评标专家的任职最好采用聘任制, 并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培训。并根据考评专家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 并以此作为续聘的依据。在进行电力物资设备招标前, 招标方应打破部门界限, 随机从评标专家库中选取与本次招标无利害关系的专家, 作为技术组和商务组成员参与评标。同时, 建立和健全评标专家库管理制度、监督管理责任制, 以及责任追究的动态管理机制, 使评标专家“准入、退出、考核、奖惩”有法可依, 有章可寻。这样才能确保评标专家能公正客观地履行评标职责, 维护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公平竞争的招投标评判机制。
对发电厂物资采购评标的几点建议
1.切实做好招标和评标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有效地利用评标专家的时间, 发电厂招标采购部门应提前做好标前审查筛选和商务评审, 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的作用, 保证他们评标的质量。一是投标人是否具有投标资格。招标部门应根据投标人所提报的相关资料和已掌握的信息对其资格进行严格审核。二是招标人赴潜在投标人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投标人提报的企业规模、知名度、产品占有率、企业设备情况、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 是否符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三是通过第三方对投标方的资格能力进行审核, 向兄弟单位了解投标人的相关情况。四是审查投标文件是否完整。投标人填写或提供的价格、数据、日期、资料等是否已填写完整, 是否符合重要技术规格, 标书是否有无计算方面的错误。切实做好投标和评标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投标人的投标资格, 以减少评标的工作量, 特别是收集好大量的评标数据, 将一些容易分析的指标定量化, 提高评标的工作效率, 也能避免可能出现法律纠纷。
2.加强对发电厂负责招标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发电厂进行物资或设备招标的电力设备种类多、工程技术复杂, 招标时发电厂应组织对负责评标的人员, 对招标程序、招标设备和材料的招标范本, 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 还应组织招标的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提高他们在招投标过程中评标的能力, 以利于招标工作顺利进行。
3.投标报价不是中标的唯一条件, 宜多样化
制定评标方法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系统, 投标报价不是中标的唯一条件, 其评标方法宜多样, 不宜单一, 应抓住关键要素。在评标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 以技术、商务、报价等因素, 确定中标者。特别是应综合考虑各投标方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信誉、服务水平及其所提供的产品质量, 各种条件都能满足招标文件的规定, 优先选择报价低的投标者为预中标单位。作为招标方, 发电厂应事先拟定合理标底, 排除那些超过标底规定偏差较大的厂商, 对剩余投标方再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 最后评审出最满意的投标方要求的厂商。如果一味地选择低报价, 将损害招投标双方的利益。
4.积极采纳电子招标的方式
发电厂可利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 积极采纳电子招标的方式, 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的影响。充分利用电子招标, 发电厂可达到提高电力物资设备采购的透明度、节约电力资源和交易成本, 特别是在利用日益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串通投标、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等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方面, 有着独特优势。
物资采购监管 篇9
一、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一) 委托代理理论
作为信息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委托代理理论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委托代理理论以委托代理关系为研究对象, 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 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 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在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同时, 最大化委托人利益或实现委托人目标。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来自于法学领域, 但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或活动, 在这种交易或活动中, 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 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作为知情者的代理人所拥有的私人信息 (包括知识和行动) 会影响到作为不知情者的委托人的利益, 或者说, 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1]委托代理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 导致二者目标冲突, 即所谓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其次,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拥有信息的不对称, 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 同时加上外在自然性因素的影响, 代理人亦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 从而导致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的条件下, 代理人很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但委托人却无法有效判别。由于现实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由数量不同的委托代理链条组成, 而每一个委托代理链条又构成了一个单独的委托代理关系, 从而导致现实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会由于委托代理链条的延长而愈发严重。在一个具有较长委托代理链条的委托代理结构中, 最终代理人的行为甚至会完全偏离初始委托人的目标或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解决上述委托代理问题:第一, 提高信息透明度, 解决或改善委托代理双方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使得委托人可以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第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或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或目标最优化, 如设立激励性报酬、实行利润分成、赋予剩余索取权等;第三,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加强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约束, 配以相应的惩罚措施, 使代理人能够严格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第四, 减少委托代理链条, 降低代理成本。
(二) 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分析
政府采购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 是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实行分散采购模式的政府采购代理工作中, 存在着两个委托代理链条或两级委托代理关系, 即财政部门———采购人与采购人———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在第一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财政部门通过划拨政府采购预算资金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实施授权委托给作为采购人的各行政部门。作为社会公众及政府的代表, 财政部门承担制定政府采购政策目标和管理措施、分配政府采购预算资金、监督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等职能, 其目标在于节约财政资金和实现预算平衡, 同时实现其他社会公共利益 (调节宏观经济、鼓励自主创新、扶持民族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等) , 但财政部门对各行政部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及具体操作等信息缺乏了解。作为政府采购预算资金的使用单位, 采购人承担着实施各项公共管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职能, 其目标在于完成既定的各项行政职能, 同时实现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 (以及本部门相关负责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后者常常导致采购人致力于追求扩大采购预算、增加财政资金以及其他违规行为;同时, 采购人对于本部门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及具体操作过程具有完全信息。由于财政部门和采购人之间存在上述激励不相容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易于产生偏离财政部门政府采购政策目标的各种行为。在第二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采购人将政府采购事项授权委托给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人的目标在于通过政府采购活动完成本部门行政职责并实现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 但其对代理机构的具体采购行为缺乏充分信息知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目标在于实现本机构的利益最大化, 并对具体采购过程具有完全信息。由于采购人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之间同样存在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在受托承办政府采购事项的过程中易于产生偏离采购人目标的行为, 进而损害初始委托人———财政部门所制定的政府采购政策目标, 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值得注意的是, 采购人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之间尽管存在目标和利益的不一致之处, 但是, 作为政府采购活动的主要当事人和操作者, 采购人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在共同面对作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财政部门时, 完全有可能采取合谋行为, 利用其所拥有的信息知识优势, 在政府采购代理活动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偏离财政部门所制定的政策目标, 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正是在此意义上, 上述第一级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由财政部门———采购人表述为财政部门———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
(三) 委托代理理论对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的启示
由上可知, 在政府采购代理活动中,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委托代理理论关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抑制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观点为加强和改善政府采购代理监管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 提高政府采购代理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规范招标文件制作、加强政府采购档案管理等措施提高公开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第二, 建立激励机制。对采购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节约采购预算资金的行为积极给予奖励, 对采购代理机构支付的招标服务费应当与其政府采购代理工作完成情况挂钩。第三, 加强监督管理。对相关当事人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 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建立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第四, 扩大政府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的范围和比例。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代理的政府采购活动, 可以减轻社会代理机构所存在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协议供货与定点服务方式还具有委托代理链条较少、代理成本较低的优点, 通过适度扩大政府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的范围和比例, 降低政府采购社会代理比例, 可以减轻社会代理机构在代理政府采购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弊端。
二、国外关于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的经验
(一) 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完备
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历经数百年发展, 其首要特点就是法律制度体系完备, 确保政府采购依法有序进行, 以实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性原则以及政府的经济社会目标。早在1861 年, 美国国会就颁布实施了《联邦采购法》, 规定超过一定数额的联邦政府采购必须公开招标, 同时规定了招标的方式与程序等细则。对于政府采购这一复杂的政府行为,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多种法律法规的互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规范, 涉及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采购过程、行为主体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到目前为止, 美国专门性的联邦政府采购法规以及与政府采购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多达五百多部, 有关条款多达四千多个, 涉及了政府采购的方方面面。除美国外, 德国也早于19 世纪就开始将政府采购纳入其立法体系之中。作为判例法国家, 英国的政府采购尽管受到一些判例的约束, 但其成文法律法规也相当发达, 这一点使得许多成文法国家也相形见绌。[2]
(二) 采购代理机构具有非营利性
为了避免营利性机构在代理政府采购业务时由于其自身利益目标和政府机构不一致而可能出现的弊端, 发达国家大都设立了非营利性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具有公务员身份, 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就由这些非营利性的采购代理机构负责实施, 实行分散采购的政府部门可以设立自己的内部采购机构开展政府采购业务, 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代理机构开展政府采购业务。美国政府采购实行的是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 联邦政府集中采购业务主要由隶属白宫的通用服务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 通用服务管理局通过协议供货或接受其他机构委托组织招标等方式为其他机构提供政府采购代理服务;联邦政府国防部、航空航天局和财政部等采购规模比较大的部门, 在部门内设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 独立开展本部门的采购工作, 采购规模较小、未设立内部采购机构的其他部门则实行委托采购。在韩国, 政府采购实行的是集中采购模式, 限额标准以上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采购项目, 都必须由调达厅代为进行, 限额标准以下的采购项目, 既可以由各部门自行采购, 也可以委托调达厅代为采购。调达厅是韩国财政经济部下属单位, 也是全国唯一的政府采购专职机构, 其业务是独立进行的, 厅长由总统直接任命, 工作人员为国家公务员。[3]
(三) 政府采购监管体制完善
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 美国的政府采购也形成了特殊的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制, 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层面均体现了监督管理的内容。[4]在立法层面, 涉及联邦采购的监督管理机构有美国国会下属的联邦会计总署、联邦采购规则委员会和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技术与政府采购办公室。其中, 联邦会计总署有权对行政机关的采购计划进行评估, 可以接触所有的政府采购文件, 为行政机关的采购计划提出建议, 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审计, 并受理承包商的投诉。联邦采购规则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联邦公共采购法律的实施。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技术与政府采购办公室专门对政府采购中的腐败、欺诈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或组织听证会。在行政层面, 美国总统行政和预算办公室内设的联邦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是联邦政府采购法规、规章及程序实施和监督的专门协调机构, 该机构代表总统参与政府采购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工作, 指导和监督各联邦机关依法采购。同时, 联邦政府各部门拥有独立的监察办公室, 负责审定是否需要对本部门的公共采购采取纠偏措施。在司法层面,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政府采购司法救济制度, 专门的机构有合同上诉理事会、美国联邦赔偿法院、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此外, 美国政府采购中独立的第三方以及未能签约的供应商的律师随时可以查阅政府的有关采购记录, 美国政府还聘请监督人员来定期检查行政机构的政府采购行为。
(四) 注重政府采购项目评估
英国政府采购项目的全部过程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需求———签订采购合同———合同履行———采购评估。政府采购评估主要发挥对采购的监督、分析和对采购人员能力的评估等作用。不同的采购机构或采购代理机构, 评估方式会有不同。较为严格的采购评估会聘请独立的财务分析公司和专家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抽查, 被抽查的采购项目从采购计划的制定到合同履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非常严格和仔细的审查。[2]由于外部财务公司和专家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这种政府采购评估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 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 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加强专业性的政府采购人才队伍建设, 并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在美国, 联邦政府集中采购业务主要由隶属白宫的通用服务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 通用服务管理局的人员组成中除少量行政职员外, 大部分为专业采购 (合同) 官员, 专业化的合同官员制度是美国政府采购的特点之一, 合同官员构成了美国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主体。在该制度中, 首先采购 (合同) 官员按级次治理, 一般根据签署不同金额采购合同的权限将所有官员分为五级, 级别越高, 可签署合同金额的权限越大;其次, 采购 (合同) 官员有着详细的专业化分工, 例如有合同谈判官员、合同管理官员、合同终止官员、采购分析官员、成本分析官员、法律顾问等职位的区别;第三, 采购 (合同) 官员有着严格的审查、聘用标准, 同时政府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条件, 保证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4]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 扩大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比例
根据上文关于政府采购活动的委托代理分析, 由于营利性的社会代理机构存在和政府机构利益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由其代理政府采购业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代理机构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倾向或行为, 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普遍设立非营利性的集中采购机构从事政府采购代理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由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来代理政府采购活动, 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社会代理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所存在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其中的协议供货与定点服务方式还具有委托代理链条较少、代理成本较低的优点, 通过适度扩大政府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的范围和比例, 降低政府采购社会代理比例, 可以减轻社会代理机构在代理政府采购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弊端。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招标代理机构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和人才力量来弥补政府机构及集中采购机构的不足, 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采购人选择采购代理机构的过程之中, 在我国政府采购的立法和实践中, 实行了集中采购代理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同时共存、分工合作的政府采购代理体制;烟台市、大连市及北京市朝阳区等地方政府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不设立集中采购机构, 而是将集中采购目录之内的政府采购项目连同集中采购目录之外的政府采购项目一并委托社会代理机构组织开展采购。本文认为, 虽然政府集中采购代理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共存合作的政府采购代理体制在改革初期是具有合理性的, 但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集中监督管理, 并提高政府采购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需要逐步扩大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的范围和比例。有关研究利用国内有关政府采购统计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已经表明, 在国内的政府采购活动中, 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效益绩效要远远高于社会代理机构。[5]对于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来说, 应当在不断加强集中采购机构建设、继续完善已有的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机制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代理改革, 不断扩大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比例。
(二) 加强对社会代理机构的考核管理
1.扩大考核内容。在考核内容上, 除了年度专项检查中已有的业务受理、采购文件制订、采购信息公告、采购活动记录、费用管理等五个方面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之外, 还应当包括社会代理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如是否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采购效益情况 (如资金节约率的高低) 等。
2.明确考核标准。建议各地参考现有的年度专项检查项目评分表, 制订详细的考核标准和打分方法。
3.扩大考核小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组建考核小组时, 可以适当扩大考核小组, 邀请外部法律、财务专家以及采购人、供应商和评审专家代表参加, 以增强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严格考核奖惩。对考核不合格的社会代理机构分别处以警告、限期改正、暂停乃至取消代理资格的处罚, 对相关违法违规责任人员要求社会代理机构予以换岗、撤职或辞退处理。相反, 对于考核优秀的社会代理机构, 则予以通报表扬, 并要求采购人在选择代理机构时予以优先委托。
(三) 推行政府采购职业资格制度
针对目前政府采购代理行业的人才建设滞后、职业化发展程度不够的现象, 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 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的通知》 (财办库〔2011〕15 号) 要求“积极推进建立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研究政府采购师考试相关工作, 加快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各地方政府要根据财办库〔2011〕15 号文件精神, 积极推行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推进政府采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社会代理机构执业水平。
(四) 加强采购人监督管理
当前, 政府采购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并不完全是由代理机构造成, 而是由采购人及其相关人员违法违纪或缺乏政府采购法规知识所造成。根据《政府采购法》, 采购人作为政府采购当事人之一, 须同样接受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管理, 同时还应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但是, 现有关于采购人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措施仍显薄弱, 《政府采购法》中关于加强对采购人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的原则需要细化落实。有鉴于此, 为提高采购人政府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建议在两个方面加强对采购人的监督和管理:第一, 加强采购人专业知识培训, 将采购人相关工作人员纳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所举行的年度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之中, 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第二, 建立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执行情况通报制度, 按月或季度通报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执行情况, 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透明。
(五) 开展政府采购项目评估
借鉴英国关于开展政府采购项目评估的经验做法, 在政府采购项目完成之后, 从中抽取一部分项目, 从外部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和专家对其进行全程审查和评估, 据此考察该项目的采购绩效和政府采购各相关当事人的行为规范性, 将评估结果作为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考核监督的内容之一, 并为下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采购监管、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供依据。
摘要:现代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关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抑制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观点为加强和改善我国政府采购代理监管提供了有益启示, 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 需要扩大集中采购及协议供货比例, 加强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考核管理, 推行政府采购职业资格制度, 加强对采购人的监督管理, 并积极开展政府采购项目评估工作。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政府采购,采购人,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2.
[2]邹昊.政府采购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丽.韩国政府采购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政府采购, 2006 (4) :60-62.
[4]赵谦.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启示与思考[J].财政研究, 2011 (3) :72-75.
[5]良言.从数据看采购代理机构的采购效益绩效[J].中国政府采购, 2006 (12) :50-54.
物资采购监管 篇10
2015年4月13日,湖南省报废汽车回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暨协会五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长沙市芙蓉华天大酒店召开。湖南省商务厅及全省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全省报废汽车回收企业主要负责人共70余人参加会议。
湖南省商务厅肖彬副厅长做了书面发言,就加强行业监管、严格行业自律及全省企业达标升级工作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并根据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出重要指示。会上,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领导与市州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了企业代表的发言,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负责人就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面临的困难进行讨论。
会议听取了湖南邦普报废汽车循环有限公司、永州市三利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新宁伟明报废汽车回收有限公司代表作的工作经验介绍。
会议审议通过了协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监事;听取了协会财务情况报告和会费收缴情况报告;明确了新一届协会的工作任务。
王立波会长要求各会员单位认真领会肖彬副厅长的讲话精神,落实企业达标工作,为省厅将要开展的达标验收创造坚实的基础。他要求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流程,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整体水平,适应政策调整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