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雕刻艺术(精选12篇)
我国雕刻艺术 篇1
摘要:人类用视觉符号来表达感情, 用图形或造像储存自己的记忆、知识或精神寄托, 中国雕刻艺术及其所映射出来的视觉传达信息更是先辈们努力和探索的延续。本文从我国的雕刻艺术中来探索创作者的视觉艺术思维, 用视觉信息探讨的形式进行古今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交流。
关键词:我国雕刻艺术,视觉艺术思维,思维表现,艺术启迪
人们的艺术思维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是人们借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抒发内心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视觉艺术思维是各种表现形式的基础, 它综合反映在各种不同的艺术种类及艺术形式之中, 反映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 表现出其系统性、严密性、丰富性和强烈的个性。
视觉艺术思维把自然美和艺术美相融合起来, 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活跃了人们的情感生活, 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这就是人类的视觉艺术思维给人类本身带来的美好回报。认真研究我国雕刻艺术的思维表现所给我们带来的艺术启迪应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纯拙的艺术思维阶段
中国最为古老的雕刻其视觉艺术思维还处在朦胧迷茫的状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们当时所雕刻出的骨器或石器基本上为自然物的利用和粗陋的装饰, 而真正的雕塑艺术到新石器中、晚期才开始出现。从大量的考古中发现, 雕塑艺术以陶塑和泥塑为主。原始人的生活与渔猎分不开, 而渔猎的对象正是种类众多的动物, 因此人们视觉艺术思维的特点在于表现大自然中的各类动物, 以及人物与动物共同存在的场景。在最为原始的陶器、泥塑作品中, 有猪、狗、熊、豹、象、鼠、鸟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动物 (图1) 。从这些原始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 原始人类视觉人类艺术的造型与表现手法是简单、稚拙、古朴的, 但却很传神,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些动物或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如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一个陶制男子头像 (图2) , 头像的造型为陶罐, 人面的两只耳朵被塑造成罐子的提耳, 表现出原始人在制作此罐时的用心所在。人头上眼睛和嘴都为镂空处理, 在眼睛与嘴的上部还隐隐约约可见用墨线画出的眉毛和胡须, 表情惊叹夸张, 神态栩栩如生。
这几个原始时期的雕像体现出原始人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艺术思维形式, 即单纯稚拙的再创作思维, 并以艺术造型的手法表现出来。原始人类为生存或为之期待的美好愿望直接反映到作品之中是其生存的必然, 也是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浑然天成的艺术思维阶段
秦汉两代是中国雕刻艺术界足以自豪的时期, 雕塑作品可谓神采飞扬、气势磅礴。从气势沉雄的兵马俑到茂陵汉代大将霍去病陵墓, 雕刻风格浑然天成, 从气势和写实的陶俑到浑成写意的石雕, 都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趣味, 即浑穆、石拙、雄强、俊逸的美学内涵, 充分体现了萧何“非令壮丽, 无以重威”的思想, 成为秦汉艺术宏大气魄的纯正的艺术特征。据史料记载, 秦王朝建立的第二年, 临洮地区突然来了12个穿着胡服的巨人。秦始皇认为是吉祥之意, 便命人按照巨人模样铸造了巨大的铜像站立于阿房宫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铜像胸前还刻有斯所写赞颂秦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据传每个铜像“身高五丈, 脚有六尺”, 重量达12万千克, 这样巨大的青铜塑像在中外雕塑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兵马俑的制造过程中, 秦代的艺术家们充分展示了他们视觉艺术思维的活跃和艺术创作的才华, 匠心独运, 巧夺天工。如果不是平时艺人们将兵士及车马的各种形态、习性韵熟于心, 并用艺术的思维形式加以创作变化, 进行艺术再现, 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水平的。
两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构思奇崛, 风格豪放, 从艺术反映出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思想活跃的特点。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雕像是我国雕塑史上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重大创作意义的作品之一。霍去病墓前有立马、卧马、跃马、虎、象、蛙、鱼、野人、怪兽、牛等十多件石刻作品, 墓园所有雕塑无一是表现霍去病将军的形象, 而是以一尊《马踏匈奴》的雕像记录了将军短暂而闪亮的一生。《马踏匈奴》塑造了一匹雄壮有力的高头骏马, 将一个入侵的匈奴踏于蹄下, 蜷缩在蹄下惊慌万分、垂死挣扎的匈奴与挺身昂立、坚定沉称的骏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突出了年轻将军的豪迈气概。汉代的艺术家们借用庞大、质朴的巨石材料加以构思, 稍加雕琢, 寓大巧于稚拙之中, 浑然天成, 体现出艺术家创作思维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三、成熟的艺术思维阶段
经过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大量发展石窟雕塑, 及至唐代, 中国的雕塑艺术已走向成熟与辉煌, 其成熟表现在艺术家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上。艺术创作及思维形式集古今中外优秀传统和经验为一体, 人们更加注重艺术内涵、艺术本质的表现, 创作出大批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石刻浮雕造像就是当时创作艺术思维的典型代表作。石刻以精湛的雕刻艺术名誉四海, “六骏”造型圆浑精美, 各有姿态, 或直立、或飞奔, 艺术家以其成熟而精妙的技巧塑造骏马的形象, 流畅的曲线和略带夸张的处理, 使浮雕外观饱满强劲、力度超然, 展现出了帝王“君临天下”的统治思想。
中国的雕塑艺术的创作者, 本来就有很高的艺术造型水准, 他们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对外来艺术及印度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有目的的筛选, 创造出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佛教雕刻艺术形式。在唐代, 许多地方都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寺庙石窟, 其中有许多佛教雕塑的珍品, 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大度为怀的宗教思想和境界。其造像意识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从神秘走向世俗的一面, 艺术思维上含有注重表现自然生活中的亲情、美感等内容, 并以这种倾向创作出来。
在莫高窟唐代所开凿的200多窟佛教造像中, 大都存在男相女性化的倾向。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第45窟的一尊彩塑菩萨象, 从体态、表情到衣着装扮都是女性的特征, 这种男性女相的佛教造像表现出人们思想深处易接受和蔼慈祥、温柔仁爱的形象。将佛教宣扬慈悲和蔼、慈爱体贴的特点渐渐渗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体现出中国人追求阴柔之美的思维内涵, 更显示其豁达包容的情怀。从这一点来看, 中国的佛教造像逐渐由男性趋向女性化是必然的, 也与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观相吻合。
另外, 对于表现罗汉的塑造, 准确地抓住了他们既是凡人, 又是得道高僧, 具有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这个特点, 在创作上刻意表达罗汉们各自不同的神情。从罗汉面部表情来看, 人间百态尽显其中:双目凝视、聚精会神, 心高气傲、不屑一顾, 歪头斜目、放荡不羁, 等等。从生活中不同人物瞬间的表情为借鉴来描绘罗汉, 突出自然社会中人的情感表现, 应用到具体创作中便体现出了思维上已经成熟。
四、结语
雕刻作为我国视觉艺术的主体之一, 承载着大量的当代的烙印, 是思维信息的重要载体, 也是当权者与创作者重要艺术思维体现的实在物, 并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审美思想和视觉艺术思维形式。秦代强调写实仿真, 气势宏大, 帝王之风;魏晋南北朝崇尚宗教文化表现, 思想深处蕴含着超世脱俗的风骨;唐代雕刻造型圆浑、气度非凡, 体现出民富国强的大发展民风貌;宋代随着思维的转变逐渐走向世俗和平民化, 随之也逐渐失去其显赫的风采。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种艺术形式, 不仅仅是被雕刻中所具有的先代智慧、高超技艺和巨大的震撼力所吸引, 更多的是因为它是精神思维与现实思维最具震撼力的艺术作品, 并且给后人具体的思维启迪和艺术创作上的无限遐想。
参考文献
[1]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蔡凤书.国宝发掘记[M].山东:齐鲁书社, 2004.
[3]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4]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我国雕刻艺术 篇2
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传统民族造型形式的发展要将民族性与现代化融合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重新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造型形式,在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真正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以尊重和强调文化艺术的民族性为前提,使传统造型形式超越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中华民族的本位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标志之一,传统的民族造型形式定将获得新的发展。
2 我国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古代艺术设计活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像彩陶、青铜器和金银器的出现,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图案纹样。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不同的彩陶在制造的过程中在造型设计、装饰花纹纹样、色彩、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所区别,而彩陶的制作过程也出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图案形式也是经历了从简洁、明快到纷繁复杂的过程。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图案方面一定程度上是在彩陶图案上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制作的材质、工艺、造型、功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区别。青铜器独特的造型设计与装饰设计蕴含了当时人们的物质观念和精神观念。如今现代的艺术设计,继承了传统的工艺美术和传统图案与纹样。在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当中,古典装饰图案纹样都能够较好地表达我们民族文化的风格、形式。从审美价值来看,我国传统图案纹样是最能反映我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今世界潮流,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现代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全球的文化视角,自觉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从中汲取精髓,使自己的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我国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篇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汉族作为众多民族中的重要一支,自古以来就是歌舞大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汉族舞蹈除了传承古代优秀的舞蹈文化、舞蹈形式之外,又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和突破,并以一种最为新颖的姿态向世界性的艺术大舞台迈进。然而由于当下年轻一代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忽视了对汉族舞蹈文化及舞蹈形式的学习,甚至有不少人因不了解汉族舞蹈文化而否定汉族舞蹈的存在。其实汉族舞蹈不仅种类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另外,汉族舞蹈受地域差别、风俗习惯差别的影响而表现得各有千秋。虽然我国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文化及审美特征,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汉族舞蹈文化。在我国,汉族舞蹈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以其清新、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在世界性的民族舞蹈大舞台上,汉族舞蹈以其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优秀的舞蹈艺术。
我国汉族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古代汉族舞蹈的原貌已无从考证,从现有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只能依稀看见古代汉族舞蹈的影子,而古装影视剧中的汉族舞蹈形式大都是结合史料记载融合现代化的舞蹈形式编造而成,虽然看似古意盎然,声情并茂,但却形似神离,失去了古代汉族舞蹈的味道。目前我国舞蹈艺术家、史学家等根据多年文史研究大致划分了我国汉族舞蹈的发展脉络,大致分为先秦舞蹈发展时期、汉代舞蹈发展时期、唐代舞蹈发展时期、宋元清舞蹈发展时期、现代舞蹈发展时期,下面笔者就这几个时期的汉族舞蹈艺术及创新思想分段简述如下:
先秦汉族舞蹈发展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开始了对舞蹈理论及舞蹈美学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先民萌生了先进的“乐舞思想”。所谓乐舞思想,我们可以直白地理解为以乐佐舞,以舞应乐,使音乐和舞蹈相融合的一种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央视春晚上大都是歌唱家与舞蹈家结伴表演的重要原因。关于先秦时期汉族舞蹈审美形式的划分,方英敏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撰文指出,先秦舞蹈发展的历史阶段可分为三种审美风格类型:娱神风格、乐治风格和娱人风格,笔者予以认同,所谓娱神风格是指人们利用舞蹈表演来取悦神灵,希望达到祛病、避灾、求雨、长生等目的的宗教趣味;所谓乐治风格是指运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来达到修明政治、纪功德、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趣味;所谓娱人风格是指人们通过表演或欣赏舞蹈来消遣娱乐的审美趣味。先秦汉族舞蹈的这三种审美形式不仅影响了整个先秦时期的舞蹈艺术发展,而且这一影响直到现在依旧历久弥新。
汉代舞蹈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异常频繁,文化的交流也异常火热,汉族舞蹈的种类和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有效创新。如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巴渝舞》就深得高祖刘邦的青睐,登堂入室,成为汉宫廷之雅乐。另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谋反作乱之后,“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这种即兴起舞的风格,比起先秦宣教政化的舞蹈风格显得更为舒心化、人性化,因而一出现便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倾心喜爱。汉族舞蹈也因此走上了以舞表心、以舞传情、以舞言志的发展道路,这为后世汉族舞蹈创作及表演拓宽了发展道路。因而来说,汉代是继先秦乐舞之后,又一座舞蹈发展的丰碑,它以其大度、包容的艺术风格流传古今,广播海内。
另外,在汉代舞蹈发展时期,汉族舞蹈非常重视意境美对舞蹈艺术表现的影响。早期的汉人席地而坐,弹琴之前常常焚香静心,舞者闻檀香,聆铮琴,在意境中自由发挥舞蹈的泱泱风采,听者也因此能够进入一种超然世外的宁静之中。笔者觉得这正是汉代舞蹈有别于先秦舞蹈的最大特点。
唐代舞蹈发展时期
唐代是我国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它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不仅给社会百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也给舞蹈艺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得唐代舞蹈攀上了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
唐代舞蹈艺术继承了秦汉时期乐舞的精华部分,又在其基础上做了系统化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对舞蹈形式方面的创新,唐代舞蹈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软舞,一是健舞。软舞和健舞都有各自的形成方式:软舞的形成是在以前舞蹈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优柔婉美,一般由女子独舞为主,群舞次之,软舞节奏鲜明,舞姿轻盈,我们看到的古装影视剧里的舞蹈就是近于软舞的风格。健舞的发展在唐之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真正使健舞兴起的是在唐代,它的兴起和唐代空前发达的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不同国家、地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各色的艺术文化交织在一起给健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唐代的健舞是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来,一般而言,是由女子着戎装独舞,也有男子群体舞蹈。它节奏强烈,讲究一种舞蹈气势,给观者一种刚劲、豪放的感觉。如最为出名的健舞名家公孙大娘,她在郾城的表演让杜甫感受颇深,写出了“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诗句。还有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的健舞感受到了凛冽气势,并把这种气势融贯到书法当中,书艺精进了许多,就连画圣吴道子也曾深受健舞的影响。
作为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唐代舞蹈艺术的出众点还不止于此,成就唐代舞蹈艺术达到顶峰的还在于它的舞蹈融入了历史故事情节,用舞蹈演绎历史故事是唐代舞蹈的创新之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舞蹈《兰陵王》中,就是一名带着面具的男子独舞,这和兰陵王的故事是相吻合的,因为兰陵王面相俊美,但行军作战中缺乏威信,常常被敌军轻视,于是兰陵王命人打造一副狰狞的面具,每次作战遮面迎敌,威慑敌军,每战每捷,舞蹈《兰陵王》正是以此改编而成。另外,唐代舞蹈创造了丰富的、延传至今的舞蹈专用术语,如大垂手、小垂手、摇等都是今天仍在使用的舞蹈术语。
nlc202309040015
宋元清舞蹈发展时期
虽然说宋代、元代、清代是我国三个不同的时代,但在舞蹈艺术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具有舞蹈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特征,都促进了舞蹈和戏曲相结合,这两者正是舞蹈学家、史学家等学者划分宋元清舞蹈发展时期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三个时代各自的舞蹈发展特点及三者的共同点概述如下:
宋代舞蹈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除保留了唐代舞蹈故事化、情节化之外,又以宋词作唱加强了舞蹈的抒情性。这种抒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照宫廷生活实状,二是反映社会现实,因而综合来说宋代舞蹈越来越注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表现。宋代舞蹈对我国舞蹈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宫廷舞蹈民间化、民间舞蹈商业化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这对文化的交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元代是一个以杂剧著称于世的时代,元杂剧把歌舞、武艺、杂技和故事表演融为一体,自成体系,它是中国戏剧史上极为耀眼的一颗新星,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产生了100多位戏剧家和500多部杂剧、南戏剧本,像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著作名家及他们的剧作已经成为了元代的象征。看过《窦娥冤》、《西厢记》、《唐明皇游月宫》等经典戏剧的人士不难想到元代最为受宠的是戏剧舞蹈,从这些戏剧舞蹈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元代舞蹈反映社会现实的方式要比宋代舞蹈强烈得多、成熟得多。
清代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历史影响很深,但是前期二百年的稳定发展仍给舞蹈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在清代较受推崇的是昆曲,昆曲载歌载舞,唱做并重,把舞蹈动作融合在了唱歌和戏剧表演之中,大大加强了舞蹈和戏曲的结合,促进了舞蹈向戏曲的转化。清代中叶以后,舞蹈、戏曲进入了繁盛时期,民间舞蹈大规模走进剧场,甚至是巡回演出。另外这一时期的舞蹈和戏曲创作越来越注重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直接表现就是舞蹈和中,不断开始从生活中汲取人物故事,编词成曲,广泛传唱。
综上所述,宋元清时期的舞蹈特点相似点很多,对现代舞蹈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舞蹈注重写实和创新,实现了舞蹈形式上的转变。
现代舞蹈发展时期
现代舞蹈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有别于古典舞蹈的舞蹈派别,它最鲜明的特点在于能够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现代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但现代舞在我国的发展却非常显著,20世纪30年代,吴晓邦先生将现代舞从日本带到了中国,随后的八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我国现代舞蹈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些大城市相继涌现了很多现代舞蹈团体,很多高校也陆续开设了现代舞蹈课程,由此可见我国现代舞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虽然说我国现代舞蹈源自于西方国家,但是纵观我国舞台上的现代舞蹈表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对现代舞蹈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只要不是特定形式的民族的、古典的舞蹈风格都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现代舞蹈”。“中国式现代舞蹈”相比于严格的西方现代舞蹈来说更加注重对个性的诉求,笔者觉得正是我国对现代舞蹈的宽泛定义,促使了我国艺人对现代舞蹈的大胆创作和革新。如早期的现代舞蹈《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等,这些现代舞蹈作品虽不如西方现代舞蹈那样严格,但却富有创新意识,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此后,上海胡嘉禄推出的系列现代舞蹈作品《理想的呼唤》、《对弈随想曲》、《彼岸》、《独白》等,表达了编导对现代舞蹈的热烈追求。
上文中笔者论述了我国汉族舞蹈发展的五个时期,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也存在着民族差异,但由于汉族作为我国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统治者怎么变化,舞蹈传承受益最广、影响最大的始终是汉族舞蹈。当然笔者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及舞蹈形式,更不是在搞民族歧视,笔者只是借助汉族舞蹈发展这一典型例子来研究我国舞蹈的发展,目的在于促使我国舞蹈艺术达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界。
|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编校:郑明扬
我国雕刻艺术 篇4
一、杨士惠早期的学习经历
杨士惠, 1911年生于北京一个手工艺世家, 其祖父和叔祖父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和牙雕能手, 由于清末手艺人不被重视, 杨士惠的父亲没有继承祖业, 成为一个商人, 行销各种手工艺品。1923年, 12岁的杨士惠开始随叔祖父杨启元学习木雕。北京木雕分为两种, 一种是大木雕, 一种是小器作。所谓大木雕主要指建筑装修木雕, 因此, 又叫“柴木雕”;所谓小器作主要指室内陈设木雕, 又叫“红木雕”, 如各种花座及硬木家具等雕刻;由于象牙是一种硬质材料, 因此, 有人认为象牙雕刻艺人主要由“硬木雕”工匠转化而来, 所以, 精于牙雕的艺术家一般情况下也擅长硬木雕刻。杨启元的雕刻技艺非常全面, 大活小活、木雕、牙雕全会做, 并且自己绘画进行图样设计, 所以, 杨士惠在叔祖父杨启元的指导下, 学习木雕的技艺有了很大的增长。随后, 他又拜王彬为师, 专心学习象牙雕刻, 到了17岁时, 杨士惠已经能够独立从艺, 并创作了第一件立雕作品《猫蝶富贵花篮》。
杨士惠小的时候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 他经常被报纸上的图画所吸引, 闲暇时到处搜集感兴趣的图画, 然后自己一笔一笔学着画。 他画的小鸟、仙鹤等都非常逼真, 活灵活现, 体现了他先天的绘画天分和绘画才能。有一次, 一位任美术教员的长辈来到杨士惠家中串门, 杨士惠就和他谈起了绘画以及牙雕技艺, 这位美术老师和杨士惠说“:如今的牙雕匠气十足, 雅气缺乏。”杨士惠忙问“:什么叫雅气?” 和蔼的美术老师拿出一把扇子, 指着上面的山水画说道“:雅, 就在这里。”[1]34一番谈话之后, 杨士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此以后, 杨士惠开始对国画产生兴趣, 杨士惠喜欢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 看到美丽的景色, 就画下来, 他的足迹遍布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 走到哪儿, 就画到哪儿, 画寺庙、画人物、画山川、画河流、画怪兽、画观音菩萨, 他喜欢从不同角度绘画人物以及自然景观, 在苦练中, 杨士惠的国画艺术修养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 在绘画过程中也丰富了牙雕创作题材, 为后期的牙雕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杨士惠牙雕事业的发展
1932年, 刚刚21岁的杨士惠就开始自立门户, 进入了艰苦的“杨派牙雕”创业阶段。在创业初期, 杨士惠的弟弟杨士忠随同他一起学习象牙雕刻艺术, 当时, 杨士忠善于铲活, 技艺学习进步很快, 兄弟俩开设的作坊不到一年就有了起色。1933年, 杨士惠开始招收学徒并对外加工, 杨士忠负责铲活, 杨士惠专门从事凿活, 兄弟俩配合默契。可以说, 杨士惠这一阶段象牙雕刻技术的发展和兄弟杨士忠的配合默契密不可分, 兄弟俩合作的这些年, 杨士惠积累了丰富的牙雕实践经验, 巩固了自己所学的技艺, 为后期发展和创新象牙雕刻技艺奠定了基础。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 北京许多的手工艺作坊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杨士惠的手工艺作坊也不景气, 为了拿出更好的作品, 度过艰苦的岁月, 提升“杨派牙雕”的知名度, 杨士惠整日在外奔走, 寻找时机。 有一次, 杨士惠在荣宝斋观赏名人字画, 荣宝斋管事的走过来, 手里拿出一件明代竹雕, 对杨士惠说“:你能不能雕这样的东西?”杨士惠仔细一看, 竹雕上面雕刻着一棵白菜上爬着一个螳螂, 非常可爱。他想, 这个创意太好了, 既新颖又适合于象牙质地, 这个好题材一定要试验一下。杨士惠来到集市, 买了一棵水灵灵的大白菜, 回到家将白菜的老叶掰掉, 鲜嫩洁白的菜心露了出来。随后, 杨士惠来到郊区, 在草丛中找到一个蝈蝈, 并仔细观看蝈蝈的生活习性。蝈蝈在草丛中爬来爬去, 先是低下头, 摆动须子, 然后又抬起头, 垂下鼓肚, 开始鸣叫。杨士惠趴在地上, 观察了许久, 他看着蝈蝈的一举一动, 一个理想的构图已经浮现在他的脑海中。经过半个月的创作, 《蝈蝈白菜》终于问世, 这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 情趣横生, 在展示这件作品时, 吸引了许多的观众, 人们看到栩栩如生的蝈蝈趴在鲜灵的白菜上, 顿时觉得耳目一新。作品《蝈蝈白菜》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轰动了牙雕行业, 并成为牙雕行业定型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2]23。杨士惠早期的成名之作《蝈蝈白菜》打入国际市场以后, 他又创作了《风带仕女》, 《风带仕女》以飘逸的风带强化了牙雕艺术的艺术效果, 人物形象生动活泼, 改变了以往牙雕人物作品木讷呆板的格局, 《风带仕女》再一次轰动了牙雕行业。
三、杨士惠对牙雕事业的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国家对于牙雕事业的重视, 杨士惠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在此期间, 杨士惠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牙雕作品, 他的艺术创作生涯进入了高峰期。这个时期杨士惠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题材作品, 一类是现实题材作品。其中《晨妆》是传统题材作品中一件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杨士惠在创作这件作品时, 利用一段牙料的弯度完美地刻画了正在梳妆的古代美人形象。其选材独特构思精巧, 不仅拓展了《风带仕女》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的风格, 还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化、理想化, 这说明作者在人物造型上已经有了更大的创新, 摆脱了传统牙雕人物造型“程式化”的倾向, 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更加理想化和典型化[3]15。杨士惠这个时期传统题材代表性作品还有:模仿晋祠圣母殿彩塑宫女, 成功塑造的《晋祠侍女》;仿照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形象, 与任福增合作创作的《簪花仕女》;结合牙雕技艺特点, 横用牙尖的“卧式”造型和竖用牙段的“立式”造型的两件《贵妃出浴》等。杨士惠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牙雕作品大部分饱含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对新社会大好河山的赞美。1952年创作的作品《颐和园》重10多公斤, 属于比较珍贵的一件牙雕, 我国政府将这件牙雕作为国礼, 赠送给民主德国总统皮克, 祝贺他的80寿辰。
1954—1956年, 大约用了两年的时间, 杨士惠和六位牙雕工人创作了著名牙雕作品《北海全景》, 这件作品是一件大型牙雕作品, 为庆祝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而创作。1954年开始, 杨士惠和六位牙雕工人开始创作巨型牙雕《北海全景》, 作者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刻画了首都人民在北海公园为庆祝宪法诞生热烈狂欢的景象, 作品表达了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牙雕作品《北海全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既真实又简练, 杨士惠和六位牙雕工人将深浅浮雕、 立雕、簇雕等技法运用其中, 在仅二千公分的牙料截面上, 白塔、漪栩堂等均历历在目, 并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作品前面采用的是立雕, 后面采用的是半目雕、浮雕。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各异, 欢呼喜悦之景象历历在目, 将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创作好这件作品, 杨士惠多次到北海公园观察写生, 绞尽了脑汁思考怎样处理构图和表现热烈狂欢的景象。经过杨士惠和六位牙雕工人的努力, 大型牙雕作品《北海全景》终于在1956年圆满完成[4]52。1956年秋, 大型牙雕作品《北海全景》被送到英国伦敦展览, 英国观众一致好评, 轰动了英伦三岛。国家为了表彰杨士惠等人, 奖给这个团队一万元奖金。1957年, 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 毛主席将这件大型牙雕作品《北海全景》赠送给苏联人民。1964年, 杨士惠与杭观华、时金兰、马春等同志根据李琦的同名国画制作了 《毛主席走遍全国》, 在歌颂革命领袖的作品中, 这件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作品以山石青松为背景, 寓意毛主席“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美好愿望, 同时, 作品还表现了毛主席胸怀全国的高大形象。这件作品, 是杨士惠歌颂领袖极具感染力的成功之作。
由于“文革”十年动乱, 杨士惠的牙雕技艺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 “文革“”打倒一切”的形势下, 杨士惠的作品锐减。1972年, 杨士惠等人为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 创作了牙雕《揭竿起义》。《揭竿起义》属于古代农民起义题材的牙雕作品, 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为内容, 作者充分利用牙料的特点, 以纯熟的牙雕技艺, 描绘了陈胜、吴广带领忍无可忍的广大农民揭竿而起, 发动声势浩大的反秦大起义的壮烈场面, 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972年, 《人民画报》第12期刊登了这件作品的图片[5]44。同年, 杨士惠还创作了传统牙雕《群仙祝寿》, 这件作品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进行创作的, 它以传说中的八仙人物为主, 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中合理布局, 既考虑到充分利用碎料, 又兼顾整个造型和人物布局。由于作品艺术性比较强, 这件作品深受外宾喜爱, 受到出口部门的欢迎, 因此, 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79年, 文革已经结束, 杨士惠不顾年老体弱、大病初愈, 仍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进行艺术创作, 这一时期杨士惠的主要作品有《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童子拜观音》、《五岳独尊》、《李白》等。他的牙雕艺术在这一时期又恢复了活力。
杨士惠的一生,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他勤于创作, 刻苦钻研, 在继承传统牙雕技艺的基础上, 还能够推陈出新, 大胆变革, 促进了牙雕技术的新发展;他开创了现代牙雕艺术的新风, 对牙雕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要:杨士惠, 著名工艺美术家, 象牙雕刻之佼佼者。他勤于学习, 努力钻研, 不但坚守传统艺术的审美本质, 还引领了现代象牙雕刻的发展方向。他一生勤于创作, 不断探索牙雕技艺, 开创了牙雕艺术的新风。
关键词:杨士惠,象牙雕刻,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克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士惠[J].画刊, 2012 (6) .
[2]宋燕.海外珍藏杨士惠牙雕精品[J].收藏界, 2008 (11) .
[3]吴焯.向传统学习, 向生活学习[J].前线, 1962 (19) .
[4]王树村.杨士惠老师傅谈象牙雕刻[J].美术, 1957 (6) .
论我国传统插花艺术(共) 篇5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奇葩,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用采摘来的花草寄情,佩戴装饰的记述。插花是人们对美及自然的爱好及追求,当插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及文化活动后,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思潮及审美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插花艺术风格及特点,也是在这种文化观及艺术审美理念的影响下,不断地吸收、完善、总结最终升华到具有独特艺术理论及技艺的一门艺术形式。它包融了深邃的艺术内涵及思想,而对其艺术理念及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对弘扬、发展及创新传统插花艺术,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插花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说到底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在插花艺术的活动中必然会反映出作者对自然、艺术、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借助于插花艺术的形式,通过艺术的构思、造型,意境的表达折射出作者对生活、艺术、自然及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即包含了老庄、魏晋玄学留给后人的“自然”、“清幽”、“虚静”、“无为”、“反朴归真”、“复归于朴”的思想,也包含了儒道诸家的“天人合一”观,同时还兼有释家清净恬淡,“物我合一”,“梵我和一”,淡泊清幽,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如诗如画般的“禅思”、“禅趣”,自然、凝练、含蓄的艺术手法,以及幽深旷邈的意境。就其艺术的内容讲,它所追求的是“初发芙蓉”的美,同时又不失“错彩镂金”的富丽。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审美意识。插花中或清幽、含蓄、隐喻的意境表达,或雍容、华贵、富丽的造型以及和谐、多姿的色彩,精巧的配饰及陈设,无一不在演示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插花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还要能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花传形外意,意生花内情。这意境当使人心襟豁然、萧然忘羁,于是艺术的神韵便油然而生。它升华了,达到了一种‘事外有远致,花中多远音’的气象,这气象即是一种不滞于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这精神使人超然于物外,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我国雕刻艺术 篇6
【关键词】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 幼儿艺术教育
史代纳认为,艺术的形式分为两大类,一是造型艺术,它以形象化的形式呈现的绘画或湿水彩画、建筑和雕刻。二是音乐,它不仅包括音乐本身,还包括诗歌和戏剧所用的语言。造型-成型艺术与外部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音乐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人类心灵-灵性本质的表现,两者似乎是对立的两极,却能够共同服务于某类艺术。因此华德福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指艺术课或者是孤立的艺术教育活动,而是艺术融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它的范围比纯艺术教育更广泛。它并不仅仅重视艺术技能,更是注重幼儿的生活艺术以及发展的艺术。
一、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在华德福强大的理论支持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实践形式。
1、注重艺术对幼儿身体、心灵以及精神各个层面的影響,通过艺术培养完整的人。
注重身心灵全面发展是史代纳人智学背景下儿童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强调身体、心灵以及精神三者的合一。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教师首先带领着孩子用心体验各种天然艺术材料的质地与特性,各种艺术材料,注重呵护幼儿敏锐的感官,通过看、闻、摸等形式发展幼儿的十二感官,继而展开创作的心灵之旅。当幼儿沉浸在对色彩的感受、塑形与线条的创作过程中时,他们身心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同时也培育了一种对生命的喜悦感与创造性。
2、以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将艺术的阅历与科学的理解相结合。
华德福教育的艺术与各种知识之间、与幼儿自我之间建立起一种生态系统。史代纳认为把概念,特别是科学概念,转变为艺术性的形象化的尝试,更能有效地与幼儿进行交流。而只有当知识有了艺术的形式,才会变成一个人。因此智力必须把科学的理解和艺术的阅历结合在一起,而不只是把逻辑定律当做准则而已。史代纳认为每个教师都应当是艺术家,而且任何种类的课程内容在呈现给幼儿课程之前,都应当改编成艺术形式。尊重、热情和保护被史代纳看成是教育工作中的三种基本力量,对所有教师来说,这三种力量构成某种“艺术-科学”的准则,也构成了教师艺术的基础。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史代纳将教学看成是一门艺术。
3、综合式幼儿艺术教育体验,尊重艺术教育对幼儿独特的审美情感价值。
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激发和丰富孩子的感觉经验、审美体验,提倡以艺术为重心的融合式教育。它强调幼儿的艺术活动是幼儿丰富经验的反应,是唤醒而非塑造的艺术教育体验。幼儿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接受内在真实的自我情绪及情感,幼儿的艺术体验回归幼儿生活和幼儿本身。它崇尚真善美,在艺术教育中播撒善的种子,让孩子体验美的感受,因而,在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中,重视幼儿童年自身的价值,艺术的表达更是幼儿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
4、与生态融合的幼儿艺术教育,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
华德福艺术教育将儿童看成自然之子,注重用生态的方式进行艺术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艺术表达,华德福教育也提倡幼儿最质朴、最本真的创作。一是用天然的素材,二是符合自然以及充满自然气息的创造,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韵律,从而让幼儿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这种对大自然关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参与大自然的生长活动是华德福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二、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
1、充满艺术元素的的环境
华德福幼儿园从对活动室的布置,到活动材料的准备,都非常地考究。优雅而又自然,和谐而又温暖,尽力给予幼儿温暖、安全和爱的感觉。室内色彩以浅色为主,如粉红色的墙壁,蓝色的窗帘或植物染料染色的彩虹布料,都给人温馨舒适的感觉。“家”的感觉也是华德福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特征。娃娃家会有各种天然材料做成的布偶、木碗、树枝、石头以及各种彩色的布料等,玩具也都是色彩柔和而又自然安全的。
2、丰富的艺术课程设置
华德福幼儿园的艺术活动主要包括偶戏、晨圈活动、捏蜂蜡、湿水彩等。
(1)偶戏
这是华德福幼儿园独特的活动。教师利用各种自然物品,如木头、树枝、石头,再配上植物染色的彩虹丝绸或者棉布,配合故事或诗歌,搭制成各种场景,配合着当时当季的节日或教学活动,教师或幼儿以桌子为舞台,用玩偶为道具来进行表演。偶戏将气味、色彩、声音融合在一起,滋养的是幼儿的多重感官,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既有故事情节,又将其他艺术因素纳入至整个表演中。
(2)湿水彩和捏蜂蜡
华德福教育认为给幼儿介绍色彩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用湿水彩画画。教师给幼儿提供红、黄、蓝三颜色的植物染料,教师并不要求幼儿造型或画什么,只由幼儿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内在感受。华德福的蜂蜡是由蜂巢的蜡制成的,因而很安全。蜂蜡在手心的温度下会变得柔软,它能反复使用,不同于泥土或者陶土,不粘手,还透着天然的香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会知道孩子如何塑型,只是作为参与者和孩子一起做,然后收藏孩子的作品
(3)音乐(歌唱)
华德福幼儿园的音乐元素充斥在每个角落,幼儿的情绪、幼儿的活动都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音乐形式在华德福幼儿园以“轮舞”或“晨圈”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自由活动之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围成圈,手牵手,配合故事、歌曲或者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4)晨圈活动
每天早晨,华德福幼儿园都会进行晨圈活动,晨圈是通过歌曲或诗句中的动作,艺术性的引导幼儿活动。晨圈通过将音
作者简介:赵芷艺,女,1990.12.15。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乐、语言的规律、故事想融合,将身体运动变成艺术表现。
晨圈有三个最基本因素,一是音乐的元素,二是动作,通过姿势和意义对应起来,从而和精神的世界对应起来。三是语言,包括无意识、有意识的语言或是肢体语言。晨圈通过将音乐、语言的规律、故事相融合,将身体运动变成艺术表现。
三、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
1、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理念可以成为主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补充
华德福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以及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康的心灵和生活的理念,值得主流幼儿园借鉴。现阶段传统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感受,幼儿对艺术的探索与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而华德福艺术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很独到,如何保护幼儿的艺术感受力,緊紧围绕挖掘艺术审美价值有其宝贵的经验,主流幼儿园可以根据园所自身的情况进行融合。
2、幼儿园艺术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
幼儿的艺术审美活动其实是幼儿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 。然而纵观现在的幼儿艺术教育,功利化、重技能是两个最大的诟病,这就导致艺术远离幼儿生活、重说教。而华德福的艺术教育是来源生活,贴近生活,如晨圈的创作是幼儿经验的重现,同时也是经验与内在产生链接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幼儿易于接受,也比智力的方式乐于接受。在艺术教育领域,华德福教育希望通过艺术让幼儿找到原始的内在自律。在这一点上,华德福艺术教育提示我们只有将艺术根植于幼儿的生活之上,关注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真正让幼儿感受艺术。
3、幼儿园艺术教育应重视自然的因素,幼儿的天性引领幼儿艺术教育
幼儿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源自内在、自然、最原始、质朴并伴随无限想象力的抽象创作。在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自然的因素并非自然环境这么简单。只有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都赋予自然的倾向,同时创造符合艺术本真的自然环境,才是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内涵的真正体现,幼儿生来就有感受自然的生理基础,即天生就有敏锐的感觉器官,这就为幼儿的艺术感知和表现提供了敏锐的物质身体。实际上,幼儿的感官是无限地开放着,对于外界总是以最大的限度敞开着。不管是自然界的光与声,还是季节、温度、色彩的变化,直接给幼儿最直接的感受。而对于幼儿来说,这些都是如此新奇,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那么在这个“自然”的幼儿面前,我们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天性。
4、幼儿艺术教育应从封闭走向开放
华德福的艺术化教学是幼儿艺术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典范。从一日生活到艺术主题活动,再到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华德福的幼儿艺术教育呈现出开放之势。一是恰当融合,二是提供的宽松、和谐的艺术创作环境。对于幼儿的艺术创作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对幼儿的创作欲望没有遏制。而教师不仅重视艺术和艺术课程,而且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艺术创作的宽容与支持,更是给了幼儿感受艺术,表现艺术的机会。主流幼儿园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宽松的环境给予幼儿多种艺术体验,同时鼓励幼儿创造,尊重幼儿的自发表现和创造。
结语
总之,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与我国现行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儿童的身、心、灵,注重精神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天性、顺应自然、强调节律等鲜明的特色,是值得我们主流幼儿园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高桥弘子编著.刘喜琴、吴文芬合译. 日本华德福幼儿园——实践健康的幼儿教育[M].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2]吉尔伯特·蔡尔兹著,王荣亭译.做适合人的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3]黄晓星.华德福教育—艺术化地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1(9):49.
[4]张地容,杨晓萍.华德福艺术化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当代学前教育,2008(2):41-43
[5]吴蓓.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学校?[J].少年儿童研究,2004(5):10.
我国古代木雕艺术思考 篇7
木雕艺术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 自古代来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所谓病树前头万木春, 木是有生命气息的材料, 象征着温和淳朴的性格, 我们炎黄子孙正是看中了木雕的这种精神和象征意义, 将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木雕赋予了很多的寓意和希冀, 那些能工巧匠用他们灵活的双手为我们创造出了具有无比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希望在我们的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1.木雕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木头是自古就存在的东西, 远古时期的人们钻木取火, 所以说在很早的时候, 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木头的运用。并且早在原始社会, 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木头雕刻的工艺品模型, 这些都告诉我们, 木雕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的。远在七千年前, 木雕就已经成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了木雕鱼, 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木雕作品。而战国到汉代更是存在许多的木雕工艺品, 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到了秦汉时期, 木雕的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时代, 随着绘画以及雕刻技艺的不断提高, 木雕的艺术水平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在这个时期的动物木雕中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 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并且体现出了一定的雕刻技巧。到了唐宋时期, 木雕的发展更是到达了一个较为鼎盛的阶段, 由于唐宋的经济水平极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对于艺术的追求到达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所以, 唐代是我国的工艺技术大放异彩的时代, 尤其是木雕的作品, 很多传世的佳作都是唐宋时期创作出来的。这个时期的木雕特点有造型凝练、线条清晰明快、刀法熟练流畅等, 出色的工艺造就了杰出的创作, 在当时, 木雕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艺术宠儿。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的木雕作品更加完善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 不管从艺术理念还是雕刻技术都到达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其技艺的精湛和纯熟令人赞叹, 同时, 在木雕的主体方面, 这一阶段也已经告别了简单的动物、飞鸟等等, 已经将生活风俗甚至一些神话故事融入了雕刻当中, 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之中, 木雕艺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当中, 到了近代和现代, 仍旧有很多的爱好者从事木雕艺术的创作, 为我们的文化增添了很多的色彩,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木雕艺术能够旧貌换新颜, 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2.木雕艺术的题材非常丰富, 具有很好的寓意和希冀
我国的木雕艺术作品在早期主要是以模仿雕刻为主, 而到了后期, 随着木雕技巧的不断进步和题材的不断扩展, 木雕艺术不再限于模仿, 而是将对生活美好的愿望融入了木雕, 同时, 在其中也能体现我国古代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 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木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木雕艺术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打磨, 题材不断地丰富, 表现了人们对于家庭婚姻, 传宗接代, 健康长寿, 幸福生活等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使这项古老的艺术真正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给木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木雕艺术的题材大都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所以, 木雕艺术具有极高的普遍性, 一般包括有神话传说故事、吉祥图案、山水花鸟、戏曲人物以及民俗风情等几大类。
3.木雕艺术体现了古代的多种思想
木雕艺术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 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多种思想。首先, 它体现了中国的“孝”的思想, 古人云:“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最大的不孝就是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在木雕的设计和制作中,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以“孝”为题材的作品, 例如在木雕中加上“麒麟松子”、“龙凤呈祥”等图案, 象征了对继承香火的美好希望。同时, 古代的根雕很多以“忠义”的思想为主线进行创作, 比如说徽州木雕中的《桃园三结义》、《苏武牧羊》等等, 都体现了忠义的思想。第三, 我国古代木雕还体现了“学”和“仕”的思想, 古代十分重视读书和从政做官, 所以在古代的文化中学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题材, 诸如《五子登科》、《三进士》等等, 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最后, 木雕能够体现我国古代中和的思想。我国最讲究中庸和平衡, 所以, 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中, 中和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而在木雕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从清楚地感受到这种中和的思想, 不管从设计的理念和结构的平衡, 无不在体现着这种思想。
结语:
木雕艺术是我国灿烂文明史中的一颗明星, 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下去的一门重要艺术, 所以, 我们一方面要集成古代木雕艺术的优秀技巧和美好的希冀, 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将木雕与现代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木雕发扬光大,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摘要:木雕艺术传承千年, 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作, 是我国文化长河中灿烂的明星。我国的木雕艺术, 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在艺术表现力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任务和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容。中华浩浩汤汤的五千年历史文明, 木雕艺术是不得不提的。本文对我国古代木雕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希望对我国热爱木雕的有心人有所启示。
关键词:木雕艺术,历史传承,文化寓意
参考文献
[1]李成.聚焦中国木雕艺术[J].中国林业产业, 2009, 11:40-41.
[2]吴庆荣.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J].大众文艺, 2014, 19:74-75.
我国雕刻艺术 篇8
1 9世纪3 0年代至2 0世纪初, 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 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 分别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的形式, 反映了民族的精神, 人们成他们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称他们的音乐为民族主义音乐。代表的国家之一就是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几乎和浪漫主义音乐处在同一时期。两个流派作曲家之间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有广泛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是从1 9世纪3 0年代开始的, 其标志是俄罗斯音乐的先驱者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指明了方向。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硕果是在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壤上获得了发展, 在一系列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探索的前提下, 经历了漫长的积淀过程而最终形成的。
一、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形成
1 9世纪3 0年代至2 0世纪初, 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 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 分别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的形式, 反映了民族的精神, 人们成他们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称他们的音乐为民族主义音乐。代表的国家之一就是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几乎和浪漫主义音乐处在同一时期。两个流派作曲家之间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有广泛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是从1 9世纪3 0年代开始的, 其标志是俄罗斯音乐的先驱者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指明了方向。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硕果是在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壤上获得了发展, 在一系列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探索的前提下, 经历了漫长的积淀过程而最终形成的。
二、俄罗斯钢琴艺术传入中国概述
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 在此期间俄罗斯钢琴艺术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我国早期钢琴发展阶段, 对于俄罗斯的学习、模仿俄罗斯的钢琴艺术最早的传入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 大概2 0世纪初, 比当时已经经济强盛的美国来说, 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为了供应战事, 俄国有千万的人被迫去当兵, 战争结果惨烈, 伤亡无数。具记载当时的前线士兵很多都没有鞋子可穿, 连枪都已经到了共用的地步。俄国国土大片耕地荒芜, 工厂倒闭, 食物极度缺乏、物价却迅猛飞涨。当时的俄国经济基础薄弱, 濒于崩溃。加之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俄国民众都到了为“面包”而战的境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多数俄罗斯人多是以避难为目的访问各国, 当时来中国的俄国艺术家也多有此意。在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我发现不得不提到一个在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要数苏联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查哈罗夫 (他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最早创始人安娜.叶西波娃的学生。) 1 9 2 9年, 一直在苏联彼得堡音乐学院执教的查哈罗夫教授在萧有梅一再请求下来到中国, 直到1 9 4 2年逝世这1 3年间, 查哈罗夫都定居在中国教授钢琴, 为中国钢琴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为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的建立, 苏联全方位的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援助, 当时的中国和苏联都信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 故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中苏关系进入友好态势。事实上, 苏联的实际国力比中国的强大的多, 自然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 中国都很大程度上的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接受了较多的文化援助。首先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都聘请了大量的俄籍钢琴家、教育家来华讲学、演奏和辅导教育工作。因此音乐上我们吸取更多俄国的教学理念特点, 也从俄国获取了大量书籍和教材, 为我国的钢琴文献库中增添了宝贵的一笔。同时大量的俄国音乐家、教育家开始在中国举办音乐会, 游历讲学, 甚至收取中国学生, 为中国影响和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教育家和人才。
这些优秀的音乐人才在随后的数年中迅速的发展成为当时在中国钢琴领域重要的音乐教育, 其中包括朱工一、倪洪进、老志诚、顾圣婴、郭志鸿等, 这些音乐教育家对中国目前钢琴的发展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三、俄罗斯钢琴艺术对中国钢琴教学的影响
俄罗斯在世界音乐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俄罗斯的钢琴艺术产生远远迟于欧洲。但他在世界音乐史的地位和迅速发展, 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2 0世纪以前只要提到俄罗斯, 或者前苏联的钢琴艺术, 几乎是培养世界钢琴家的摇篮。而俄罗斯的钢琴教学法在世界也是值得称道的, 而中国作为与俄罗斯有深刻渊源的国家, 俄罗斯钢琴艺术成为我国钢琴教学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 俄罗斯钢琴教材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的钢琴教学中并没有一套规范和系统的应用教材和教学方式, 由于当时中国的钢琴教学工作才刚刚开始, 大影响多时候都是教师在教学中, 以自己为教学中心, 随心所欲。由于我国的钢琴事业起步较晚, 在教材上也仅仅只能停留在《拜厄》、《哈农》、《车尔尼5 9 9、8 4 9、299》、《小奏鸣曲集》等上,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局限, 影响了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提到中国的早期钢琴教育, 我们不得不提到查哈罗夫, 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世界音乐的了解甚少, 而查哈罗夫为中国的听众带来了新的阳光, 《十二平均律》 (巴赫) 、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舒曼、格里格等众多的作曲家和音乐才让我们就开始聆听, 而最重要的是他还将这些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和文献运用到在中国的音乐教学中去, 并大胆的尝试以经典名作为教材。为我国的钢琴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到5 0年代时, 上海和中央音乐学院也一直在沿用查哈罗夫先生的教材系统。而随着众多俄罗斯留学回国的优秀人才开始致力于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时, 更多的俄国音乐教材也在中国发展开来。
(二) 俄罗斯钢琴技术对我国的影响
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肖友梅博士高薪聘请俄籍钢琴家查哈罗夫, 他当时主持上海国立音专的工作, 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最早创始人安娜.叶西波娃的学生。他教学认真负责、要求严格, 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优秀传统。在他的辛勤工作下, 中国原处于较低水平的教学和演奏, 迅速到达了合乎当时世界高等专业钢琴教学和艺术性演奏要求的水平线上。他的非常注重手指的技术, 至今我们有些钢琴教师教新的小学生时常常要求“感觉手掌心好像窝一个鸡蛋那样”就是这位先生当年的教学方法。在查哈罗夫影响下的同时期还有几位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俄罗斯的钢琴家也来到中国工作, 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一致, 例如:专业学生每年要进行技术考察, 曲目包括哈农钢琴练指法、音阶、琶音、双音音阶、八度音阶等基本技术。十分重视基本功的扎实。认为“音阶和琶音是钢琴家每天必须的维生素”。后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许多在国外留学的钢琴家回国任教及国家也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学习, 中国的钢琴教育的春天真正来临, 尤其是近2 0年, 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 大量的钢琴文化交流, 以及我们向世界各种钢琴流派的不断学习, 钢琴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几代钢琴教育家们呕心沥血得到了回报, 中国的钢琴水平飞速提高, 贺绿汀、老志诚、俞便民、陈田鹤、江定仙、周广仁、不断在各种国际大赛上获奖, 中国正日益被世界瞩目。
综上所述, 追寻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足迹:是为了追思历史展望未来。伟大的俄罗斯对中国钢琴早期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目前中国钢琴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的成绩。斯拉夫的乐派特征凸显, 热情洋溢、从容大方、外向开朗、色彩丰富而绚丽。注重旋律的流畅和音色美, 无论多么大的力度绝不破坏音乐的线条和声音的质量。浓墨重彩, 感情幅度大, 色彩丰富, 技巧惊人。像格林卡、达尔高梅斯基、柴可夫斯基、五人强力集团、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等重要的代表人物也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色彩。
中国的钢琴演奏艺术、教学及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历史, 几乎涉及和反映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所有基本问题。这里有政治、经济、文化, 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多方面的复杂关系, 一个涉及多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研究俄对中国的钢琴教学既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价值和研究意义。
俄罗斯作为和我国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 在我国的钢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中, 为我国培养众多的优秀钢琴家和教育家, 为我国的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编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大纲.
[2][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编制.2004-2005.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学计划表 (俄罗斯学生) .
[3][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编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学计划表 (外国留学生) .
[4][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编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学大纲.
[5]卞萌.彼得堡与俄罗斯的钢琴艺术[L]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8 (3) .p681
[6] (美) 迈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P140.
[7]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1999, P140.
我国雕刻艺术 篇9
一、我国民间艺术的现状表现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文化的活力,而与 “韩剧”热潮、“韩流”文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衰落现象:首先,艺术团队经营管理乏术,年复累积让维系运作变得举步维艰。其次,部分民间艺术门类的市场潜在价值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艺术的发展不平衡,部分已显绝迹。再次,民间艺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1. 民间艺术从事者大多为老年艺人,而老一辈艺人由于年龄、精力和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局限缺乏剔旧创新的动力;2. 民间艺术队伍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有的建设混乱、 管理疏漏,部分艺术表演内容浅显,更有甚者语言粗陋、演绎水平低下。
二、我国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一)民间艺术的流失
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如民间美术的“剪纸王”“泥人张”“毛猴孙”“面人汤”等。然而诸如此类的许多民间艺术都由于保护不力或传承乏术而流失严重,且民间艺术的艺人大多是老一辈,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逐渐减少就会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
(二)认识的不明确性
1. 管理者的不重视。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大力投入和研究的持续关注。
2. 年轻人的认识模糊。现如今的年轻人可接触的文化和艺术门类越来越多,而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却只停留在打耍卖艺上面,没有正视民间艺术的地位、作用,这种认识上的模糊与片面客观上导致了民间艺术人才流失和断层,也加速了我国民间艺术的衰落。
(三)大众媒体的导向
大众媒体是以最大的目标受众群体为追求的,这个“法则”多少会使文学艺术家感到悲哀,也必然使传统民间艺术的部分种类因无法适应观众市场而失去吸引力。大众传媒接受并迎合市场的引导,鼓动和宣传受众面最广的文化来源和表现形式,韩剧的渗入便是这种舆论导向的典型反映,而传播滞后的部分民间艺术门类因缺乏此种市场号召力而逐渐走向衰落。
三、从艺术教育途径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思考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以教育为手段,旨在培养人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境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同时还发展了人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更可以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加强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艺术教育在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受教者的智力及创造力,陶冶其审美情操,因此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尤为重要。 譬如提升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增加艺术教学课时量、扩大艺术教学科目的门类等,利用民间艺术丰富的种类扩充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审美鉴赏,将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结合起来。
(二)培养青年人的正确认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培养青年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更能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中理性判断自己的审美选择。通过学习和实践民间艺术活动,深入其中认识与了解民间艺术对我国艺术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转变青年人对民间艺术“过时、落后”的错误观念,以教育促认识,让民间艺术的魅力深入其心。
(三)努力促进对民艺艺人的塑造
对民间艺术传承者的塑造任重道远,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规范有序的一面,又有自由灵活的一面。规范有序就是在艺术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知识文化,增强受教者的艺术修养。自由灵活则是指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参与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总而言之,艺术教育对民艺艺人的塑造需要规范与自由、有序与灵活的培养机制。
摘要:近年随着韩剧不断充斥我国影视文坛,出现不少青年的追韩热。针对这种思想现象,本文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保护方面作出了一些思考。
浅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篇10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
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艺等形式都是广义上的民族声乐范畴, 而狭义上的民族声乐仅仅指的各大音乐院校中教授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在民间的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民间民歌演唱艺术的升华, 并在传统民间演唱的基础上融合了由西洋引进的美声演唱方法, 通过几代声乐家的努力, 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进步, 因此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系统, 也更加具有中国色彩。我国的民族唱法通过真假声的配合以及丰富的语言传递出情感。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 字正与腔圆的有效结合
在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中, 字正与腔圆是首要的取向。而且要先做到字正这一要求, 在此基础上的腔圆才更有感染力。随着我国民族声乐这门艺术的不断发展, 字正腔圆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逐渐形成, 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最主要的审美取向,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在我国, 民族声乐首先要求的是依字行腔, 语言是一切美的基础条件, 只有有了语言才有旋律走向, 声音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我国的民族声乐才更有意义。字正腔圆要做到字和声的完美融合, 是审美的重要依据。
(二) 词、曲、声三情的融合
声乐这门艺术要求声与乐之间的融合, 需要词与音乐之间的有机结合, 既能够通过词来表达情感, 又能够通过曲调和声音来表达情感, 因此, 词情、曲情和声情的融合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之一。
词情指的是通过歌词来传递情感。歌词的创作者在观察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某种感情, 并用诗词将这种感情描写出来, 听众就可以通过歌词体会到歌词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与曲谱和声音的结合, 歌词所传递的情感将会更加深刻, 更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曲情指的是通过曲调来传递感情。曲谱的创作者通过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法来向听众传递情感。因此, 作曲就是利用节拍和旋律等方法来产生乐曲, 并通过这些乐曲来向人们传递感情。带有曲调的歌词和普通的诗词是有区别的, 曲调往往更有助于词中感情的抒发。因此, 词与曲的相互融合更能够满足声乐的要求, 更能够像听众传达情感。
除了曲情和词情外, 声情也是出色的声乐必须具备的一点。一个具有词和曲的作品是无声的, 要依靠歌手的演唱才能够传到听者的耳朵中。声情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听众是否能够体会到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 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声情是否出色。
(三) 声乐语言
词章、节奏和曲调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审美的三大特点。随着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优美的辞藻和动人的旋律的结合已经成为声乐语言的重要审美取向。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具有独特的韵味美感, 这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文化的基础。汉语具有声韵、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 具有清晰的音调区别、多样化的语气词、众多的量词, 没有长短音之分, 在演唱时可以根据需要对任何一个字进行声音的延长而不影响整体的意思。节奏的需要是歌词诗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诗化的语言能够更加浓缩简练, 更加整齐统一。
(四)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广泛借鉴他人经验, 以此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就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国现今的民族声乐艺术是由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演化和传承形成的。例如,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注重字正腔圆, 现今的民族声乐艺术依然保留了这种出色的审美取向, 这就是古为今用。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声乐家有了新的创作模式, 他们的目光更加长远, 创作出了具有中西共同特色的声乐艺术, 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好评, 与此同时, 世界上很多的声乐艺术也不断地传入中国。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始广泛借鉴他国的经验, 以此来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这就是洋为中用。这种洋为中用的方法, 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能够迈向世界, 吸取国外声乐艺术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水平,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听众, 使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妙之处。
目前,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广泛吸取古人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很多创作者的作品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体现了深厚的现代化特点。二十世纪早期,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广泛借鉴了国外的优秀理念和方法, 创作出了丰富的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已经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发展趋势
(一) 逐渐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为满足更多人的文化需求,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向多元化转变。音乐艺术家既要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 又要让我们体会到我国古老传统的音乐艺术, 两者相结合达到弘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目的。中国的音乐艺术家把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和西洋声乐艺术结合在一起, 使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改变了以往单一化的特点, 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同的艺术家的融合方式、融合程度大有不同, 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更加的多样化。同时当今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返璞归真, 归于我国最传统的民歌演唱, 比如很受欢迎和推崇的原生态的唱法,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 这是植根于中国人民根源的文化精髓, 我国的审美趋势就是更加认同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并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创新。
二十一世纪以来, 人们愈加注重自己的文化需求, 一些新鲜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对于那些新鲜的艺术形式, 我们应广泛吸取经验, 努力改进民族声乐艺术, 使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 当今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有使各族人民了解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义务, 此外, 有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广泛运用各种方法来弘扬民族声乐艺术, 创造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饱含中国特色文化的声乐, 使人们的音乐文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 逐渐世俗化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 视觉化、媒体化等审美文化的改变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逐渐世俗化。媒体的发展与进步, 使人们越来越容易欣赏到民歌的演唱, 打开电视机便能看到各类文艺演出, 民族声乐艺术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 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以吸引更多的听众。为了满足人们追求新鲜事物的需求, 新民歌应运而生, 这些带有强烈时代特点的民族声乐演唱被广大群众认可, 例如歌曲《走进新时代》, 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中国声音,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因此向世俗化转变。
四、结语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 各民族人民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既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精髓, 也广泛借鉴了国外的声乐艺术和理论, 让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变化, 并向多元化和世俗化发展, 对民族声乐的审美越来越返璞归真。通过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 有助于提升各民族人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满足各族人们的音乐文化需求。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不同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歌,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民歌的传承和演唱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取向。因此, 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音乐艺术水平。本文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入手, 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探讨了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爽霞.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北方音乐, 2013, 13:52-56.
[2]于鑫淼.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基本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篇11
艺术歌曲在所有的歌曲类别中艺术表现最为明显和强烈,艺术歌曲凭借着高的艺术品位、情趣,典雅、含蓄的特点成为人类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艺术歌曲产生于两三个世纪前的欧洲,它是在古典抒情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自从产生以后,其强大的艺术张力就迅速得到了体现,其艺术魅力在人类的艺术史上长盛不衰。艺术歌曲在产生的初期,其歌曲形式、歌唱技巧还比较混乱,但在一些艺术家们的努力下,很快就形成了一套相对严格、固定的艺术形式。艺术歌曲传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得到繁荣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很多人片面极端的认为艺术歌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到了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很多驰名中外的艺术歌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禁演及受到严厉的批评。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艺术歌曲冰冻期。看一首歌曲是否属于艺术歌曲,应当从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艺术歌曲的歌词必须是文学家或者诗人等所写;二是艺术歌曲的音乐安全按照歌词的内容,运用音乐创造手法配之以曲调完成,从而让歌词与音乐达到完美统一的境界。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形式传到我国之后,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因此,我国的艺术歌曲有自身的特点:
1.声情并茂
我国的艺术歌曲既注重声音的质量,也注重情感的表达,而且能将声音和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委婉动听
我国的艺术歌曲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委婉的特点,一是因为我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平常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表达上也比较含蓄,二是我国的音乐表达一般而言比较婉转缠绵。
3.形象鲜明
我国的艺术歌曲注重对歌曲内容中人物的刻画,虽然这种刻画比较委婉,但是通过音乐形式的运用和歌词的表达,能充分展现歌曲中人物的形象。
4.歌以言志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托物言志的传统,体现在音乐领域,就是歌以言志,具体表现在艺术歌曲上就是人们用艺术歌曲来表达自己的爱好、志向。由于这种爱好、志向是通过将情感寄托在物上,因此,可以称作“歌以言志”。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欧洲的演唱技巧也得以在我国传播,并在某些时期促进了我国歌唱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上,笔者认为,我们要在吸收欧洲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的民歌、戏曲等本土演唱形式和技巧为基础,并结合我国语言的使用特点,才能将我国的艺术歌曲唱好。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钢琴伴奏和艺术歌曲的配合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的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要关注钢琴伴奏和歌曲是否具有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在很多时候,钢琴伴奏和歌者的歌唱声部的作用同样重要。钢琴伴奏在诗化的歌词与音乐旋律中所起的作用是为听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外景,同时,也可以对歌曲内容的意境进行完美的烘托和呼应。因此,在我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歌者应当根据钢琴伴奏所展现出来的意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音色的变化,从而与钢琴伴奏一起表现出完美的意境。
2.在歌唱语言方面,应当做到“以字行腔”
我国著名的艺术歌曲歌唱家、作曲家应尚能,就如何将中国语言与西洋唱法的结合这个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艺术歌曲应当“以字行腔”的独到看法。“以字行腔”的核心就是“字和音”的结合。应尚能先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对于当今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学习仍然有着指导作用。在艺术歌曲歌唱语言方面,尤其要将我国的汉字的四声与艺术歌曲的旋律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歌词、旋律、演唱技巧三个要素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艺术歌曲的思想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
3.声音的运用应当稳定
声音的运用应当稳定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应当以抒情性的声音运用为主,声音的幅度要较小,音量的变化要适中。音量的变化过大会破坏艺术歌曲的和谐诗意的意境。
(2)气息的控制要适当。气息过分强烈,会使艺术歌曲丧失整体协调性,声音要附着在气息上面,使气息保持流畅和连贯,从而增强气息的韧性。
(3)喉咙的开闭要适当。喉咙开得过大,都会使得艺术歌曲的发生显得不自然,也容易造成发生的不连贯和不稳定,也会导致歌者演唱时十分费劲。
4.注重演唱中的韵味美
我国的艺术歌曲特别注重韵味。虽然我国的艺术歌曲很少有激烈情感的表达,但如果仔细体味,就能够发现我国的艺术歌曲,讲究的是一种纯美和内敛之美,这种美蕴含在作品的各个地方,而非在某一处将感情一涌而出。演唱我国的艺术歌曲,还应当特别注意歌词的高雅,歌唱时,声音的运用应当圆润、柔和;歌者在演唱古典意味的艺术歌曲时,应当表达出一种惆怅、伤感、怀旧的情绪。
四、结论
我国的艺术歌曲注重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的配合,注重“以字行腔”,注重声音运用的稳定性,还注重歌者在演唱中的“韵味美”,这些演唱技巧既体现了我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国的艺术歌曲能在世界艺术歌曲界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于会巧.谈中国艺术歌曲的明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2]陈含丹.浅析艺术歌曲《魔王》[J].黄河之声,2012(13).
我国艺术管理与运营模式探讨 篇12
一、艺术管理的含义
艺术管理以艺术的发展为基础, 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 以现代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管理学科。作为管理学科的其中一种。艺术管理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广泛的。其中包含了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艺术的管理模式不是单一的, 而是要有一定的实践性, 艺术管理的中心是艺术。因而有很强的艺术性。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有特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进行展现。艺术的报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艺术家可以通过多方面, 多角度展现艺术, 使艺术风格多元化, 有精神层面的也有风格层面的艺术, 也正是艺术和艺术之间的差别, 才能让艺术家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要围绕不同的个性的展开, 在艺术管理中一定要注意艺术的特殊性。
二、艺术管理的特点
1. 个体的差异性
艺术的特殊性包括艺术家和艺术品, 艺术管理机构是为艺术服务。艺术管理的对象就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不同模式, 艺术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艺术家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创造力。审美观念、才能和情趣都有特殊性。其中艺术创造力, 审美能力是重要的艺术构成因素, 从艺术特点的角度来说, 艺术家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远远超出其他行业, 从艺术家自身来看, 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也是不同的, 对产品的把握也各有差异。如音乐家和画家相比, 画家不如音乐家敏感, 音乐家没有画家创造能力。
2. 专业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不仅是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欣赏艺术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社会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艺术管理者比如经纪人, 艺术公司等。这些以艺术管理的公司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 艺术品的价值要和市场价值有机集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艺术的市场价值, 这种艺术管理模式可以促使艺术不断发展, 因此对艺术的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现在一些高校也纷纷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 艺术管理需要和实际有效结合, 者也是艺术管理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艺术管理运营模式发展策略
1. 加强机制建设, 鼓励艺术创作
所有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制度的支持, 艺术的创造也不例外, 艺术的创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艺术创造才能正常进行。才能确保艺术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工商和税务的制度管理对不同的文化作品进行检查, 加强舆论宣传对不同的艺术实体的管理机制, 这些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形成, 可以保证艺术创造高效展开, 是政府行使职权的保证。艺术也是在制度的维护下才能顺利的进行, 同时社会还要尊重艺术, 尊重人才。调动广大艺术家创作的积极性, 激发创造热情。增强创造力。而提高艺术品的质量。这是促使艺术品的不断发展的动力。
2. 鼓励艺术产业发展, 推动生产力增长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 艺术产品的发展是中心, 艺术产品不仅能创造大量的市场价值。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 不断推动艺术产业发展, 首先要科学规划产业结构, 注重艺术的特殊性, 建立制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艺术的市场效应也各不相同, 有的艺术作品容易受到市场认同, 有的艺术市场效果也就一般, 但是社会价值比较大, 这就要求政府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合理规划, 这对艺术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加强传播和调控, 使文化市场呈现不同的状态, 多种任务风格并存。同时要保证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3. 坚持发展公益性艺术, 确保百姓文化权利
公益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艺术形式, 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但变化, 促使了文艺活动的创新, 提高了大众的精神素养, 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升了艺术的层次, 保证人民对艺术的追求。现代艺术和传统的艺术区别在于, 传统的艺术能被打中所接受, 在现在社会中, 对你文化是的普及程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 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因此, 发展和提升公益艺术可以促使精神文明不断发展, 既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也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4. 与同行业之间互动与合作
将全球化的管理理念引入文化产业中来, 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国情要引进外国的先进管理模式, 成为一种能够被市场运营可以的一种管理模式。如, 在国外只要签约演出即可, 但在中国需要一个申报程序。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尝试, 我们的经营模式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可以获得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并逐渐向外发展, 将中国文化市场的产品推向西方国家。通过与国外业内人士的合作交流, 大家对西方文化有了了解产生一定的认知度。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 首先要借鉴管理模式, 要经过“组委会、协会、基金会”三个阶段, 逐步与国际接轨。其次是艺术创新和新概念的引入, 如歌剧在国外很多歌剧都采用现代制作, 而国内观众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在经营上要采取企业文化和企业利益相结合的关系, 汇报社会是文化的一种标志性行为, 同时为产品增值做服务。支持不同的文化的发展, 不仅能带来市场效益, 还能增加企业品牌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艺术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艺术发展的速度也是日新月异,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提升, 艺术已经成为现代精神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形成繁荣稳定的艺术市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艺术产业的重要性。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投入, 目前我国对艺术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对艺术的运营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本文对艺术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产业,运营模式,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马明奎.艺术生存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2]傅中望.立足本土、重在当代的湖北美术馆[J].美术, 2011 (06) .
[3]林天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交所发展与规范[J].中国美术, 2011 (6) .
【我国雕刻艺术】推荐阅读:
我国数字艺术创作07-18
我国油画艺术08-19
我国服装服饰艺术01-17
我国园林建筑艺术08-30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11-20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09-03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07-25
食品雕刻06-01
工艺雕刻09-15
数控雕刻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