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社团(精选4篇)
学科社团 篇1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理想志向等, 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批准, 经过一定程序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组织, 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性社团、社会公益性社团、兴趣爱好性社团、学科专业性社团四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专业性社团因其较强的专业性质而区别于其他三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在独立学院中, 学科专业设置多, 学生整体素质相对有限, 因此, 给学科专业性社团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三个有利于”彰显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的意义
1. 学科专业性社团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知识。
每年大一新生入校时, 学校的各类社团都会开展招新活动。在学科专业性社团的招新中,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性质, 招新的对象往往都是具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 由于入校新生只按照大类招生, 暂不划分专业, 因此, 新生都急切地想要了解相关专业学科情况和学科知识, “学科大类中有哪些专业”、“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等是新生常提的问题, 从而为下一步专业选择做出合理规划。很多新生在选择社团时都会参照专业学习背景, 例如, 计算机类学生参加“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协会”, 轻纺类学生参加“大学生服装爱好者协会”等, 这都体现出新生想要了解专业学科情况和学科知识的急切心理。学生参加社团后, 通过与专业老师交流、同学学习探讨、专业知识讲座等, 快速了解相关专业学习情况, 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 学科专业性社团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水平。
学科专业性社团是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 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避免学生只是单纯地关注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际应用。与重点本科院校、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相比, 独立学院学生理论水平有限, 但是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因此, 学科专业性社通过邀请学者专家、社会企业人士、优秀毕业校友等, 组织报告或者讲座, 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深入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各种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强化理论学习成效, 提升专业学习水平。
3. 学科专业型社团有利于学校营造学术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学科性社团就具有此优势。学科性社团往往能够聚集一批对本专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学术科研活动, 深化理论学习,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在独立院校中, 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可以通过学科性社团, 挖掘具有专业学习潜力的学生, 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活动, 成为其科研学术的助手, 既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二、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社团活动专业性强但开放性有限。
学科性社团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于学科专业, 因此并不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的, 往往都是相关专业学科的学生才会参加此类社团。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参加学科性社团, 部分专业学习困难或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参加, 而其他可能对此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 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知识, 也被挡在了门外。2000年以后, 大学的精英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招生率的提高逐步转变为普及教育, 划分细致的专业让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学科学习, 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广度。学科性社团立足学科专业开展活动, 其针对的活动群体往往是具有一定专业学习能力的学生, 而忽略学困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对其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学生。
2. 社团成员有热情但活动成效小。
担任学科专业性社团的干部及社团成员, 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定的活动, 活动的形式各异, 如社团成员招新、社团干部换届竞聘、师生经验交流、专业讲座、学科竞赛, 等等, 这些都体现出社团成员的活动热情。以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为例, 全院共有13个学科专业性社团, 每个社团一个学期都会组织2~3次活动, 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真正体现学科性社团成效的指标除了学生活动参与度、活动形式多样化外,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 即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术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小到校内外的各种学科竞赛, 大到省级、国家级的“挑战杯”比赛、科技创新竞赛, 等等, 这应该是学科专业性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指标导向, 以此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但在实际中, 一些学科性专业性社团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只是走走过场, 缺乏学科专业建设立足点, 不能够以学生学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 活动成效甚微, 成果有限。
3. 社团组织独立性强但管理薄弱。
学生社团是按照一定程序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组织,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学科专业性社团中的组织部门机构健全, 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社团干部职位一应俱全。但由于是学生自治的团体组织, 其管理也相对薄弱:一方面, 学科专业性社团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但是, 专业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有较大的教学科研压力, 往往只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解释一下, 有活动的时候参与一下, 有竞赛的时候指导一下”, 没有系统地指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科研。另一方面, 社团挂靠在学院团委或者各系团总支下, 缺乏对社团干部的管理培训, 社团干部往往在要开展活动的时候, 按照程序找相关部门报批手续, 而对社团管理还是缺乏经验。
三、独立学院学科性社团建设的建议
1. 点面结合, 确保发展方向。
社团活动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相关专业的学生, 如果相关学科专业性社团活动只是走走过场, 缺乏普及型和针对性, 则会打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无法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水平。因此, 在学科性社团活动中, 应当注意学生层次, 采取点面结合、梯队培养的方式, 确保学科专业性社团建设的持续发展性。在大一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中, 定期以教师专家讲座、朋辈经验交流等形式, 普及专业知识, 以兴趣培养为主;针对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 在大二、大三时可以通过校内外各类竞赛, 帮助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 应注意团队培养, 例如在以团队形式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相关活动时, 队中除了要具有较强专业水平的大三、大二的同学, 还应当注重挖掘具有潜力的新生, 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梯队建设和培养, 从而保障学科专业性社团的长效发展。
2. 立足学科, 提升活动成效。
学科专业性社团是检验学校教学水平的一块试金石。学校教师教学良好, 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 实际动手能力强, 具有一定科技创新和科研学术能力, 学科专业性社团才能够出成果。因此学科专业性社团的建设, 应该纳入到学科建设当中, 成为专业学科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一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具有学术科研能力的人数相对有限,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走上工作岗位, 因此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学科专业实践活动, 培养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让专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应当注意挖掘、鼓励并指导“学有潜力、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术科研、科技创新等活动, 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又能成为教师科研助手, 更能成为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科研的有效“渠道”, 这样才能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3. 加强指导, 健全管理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这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专业性社团的管理可以概括为“师生结合, 教师指导, 学生自治”。学科专业性团的管理应该注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鼓励并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科专业性社团活动, 给予其计算一定的课时量及适当的报酬, 将其纳入专业教师考核机制、评聘机制中, 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个层面则是对社团的管理, 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管理培训, 学科专业性社团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但是其日常管理并不涉及学科专业性, 因此, 可以由团学教师指导其进行常规管理, 通过完善社团相关制度, 实现学生自治管理。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学科性社团能够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学科知识, 提升专业水平,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作者以所在独立学院为例, 针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意义,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关呈俊.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 (2) .
[2]曲明慧, 席一政.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J].中国轻工教育:2011, 5.
[3]卢颖霞, 黄志平.对建设高校学术性学生组织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2) .
[4]周恩远.按专业设置优化高校社团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工作架构[J].当代教育论坛:2011 (13) .
学科社团 篇2
吴欢迎
这一周我们开展了社团的第四次活动。社团活动常态化后我们依旧激情满满。不同的是我们的活动更有效,秩序更井然。转角课本剧社团继续排演《画杨桃》第二场,“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通过“画杨桃”感悟作者实事求是的作风。图中学生商讨第二场表演时的注意问题,自由排演第二场。
九府歌朗诵社团在上次活动学会发音以后要学会运用,纠正平时不正确的字词发音,结合拼音练习相关绕口令。
英语舞台剧社团认真研读丑小鸭剧本,根据剧情,试着演了一演。
大家一起演一演
成功了解丑小鸭,获得初步胜利,拍照留念oh,yeah!
梦笔生花硬笔书法社团主要学习绞丝旁的写法,并练习了带有绞丝旁的字“红”。
墨香居软笔书法社团复习了长横的写法(露锋、藏锋)并观看看教学视频,学习短横的写法。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学习例字“十”。
看视频学习本节课新知识
华罗庚小小数学家社团通过观看《最强大脑》中中日数独比赛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数独的魅力,并从单列单行介绍数独,练习简单的四宫数独。
观看《最强大脑》数独比赛
学科社团 篇3
我校巧妙地SWOT模式分析法的理念植入小记者社团的管理与建设,并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程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把语文做“大”、做“实”,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有机整合,让语文教学充满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保持积极情绪和高效学习状态的重要品质。夸美纽斯也指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学生有了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诱发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校组建吴江日报小记者社团已经六年了,通过办讲座、听辅导,组织采风、夏令营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小记者逐渐成长为活跃在吴江大地上的一支引人注目的特殊队伍,赢得了社会各界、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尤其在丰富多彩的学习采风活动中,小记者们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发展变迁、家乡的传统产业,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拓展了思维,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有了很好的辨别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我们将小记者社团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如在学完《特殊的葬礼》后,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环保进行深入地采访,他们走进农村、来到社区,拍摄了大量与家乡环保相关的图片,并实地采访居民,将一些环保的理念输送给他们,小手拉大手,共同为家乡的和谐发展出一份力!如此有趣的“活”的语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文的无限趣味。
二、活动引路,让语文教学充满韵味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怎样促进这种学习方式的进行,让语文教学充满韵味?笔者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辅以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唯一的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我们以小记者社团为媒介,深入到工厂、农村去采访,调查乡俗民情和历史文化,打破了语文教学单一的“课堂中心”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本位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每年暑假的小记者寻访活动,已成为了我们的特色品牌,老党员、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等,每一个寻访对象就是一个楷模,是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不定期的小记者讲座也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名家论坛”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名师指导”让孩子们受益多多,“名人名作”则把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请上讲坛开讲,极大地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孩子们由衷地感到语文的浓浓韵味。
三、媒体宣传,让语文教学充满情味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使命就在于“唤醒”二字。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唤醒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唤醒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唤醒学生作文发表的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那么,我们要靠什么来唤醒学生的这种沉睡的意识呢?这就需要建构文章展示的平台,用发表来维持和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的习作有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无论是童年趣事、成长点滴,还是调查报告、生活发现,都可以在班级作文报上刊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你都能在班报上品味到。薄薄的一张报纸,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情味。另外,班级作文周报每次都会评选优秀习作,并推荐到市级以上的作文报刊上去发表。
阿拉伯神话中的阿里巴巴曾经用“芝麻开门”的咒语,开启了通向获取财宝的神秘大门。而班级作文周报,则用激励和欣赏这根神奇的魔棒,敲开了学生作文创新的大门,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小记者社团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也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注重启发,要“引导”不要“牵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牵引”,将学生的活动逐一安排,扼杀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端午节的由来》是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写一篇文章。教师不必给学生具体分工,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去进行查阅和采访,这样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给予关注,要“放手”不要“放任”
要让孩子学会走路,家长必须学会“放手”;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学会“放手”。教师的“放手”,不是听之由之,坐视不管,而是在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的一种信任。如在采访居民日均用水量的调查中,教师在前期给予学生指导后,勇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社区去解决问题。当然,放手之后的收尾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在彰显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指导更有效。
学科社团 篇4
我校巧妙地SWOT模式分析法的理念植入小记者社团的管理与建设, 并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程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 把语文做“大”、做“实”,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有机整合, 让语文教学充满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 兴趣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是保持积极情绪和高效学习状态的重要品质。夸美纽斯也指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 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学生有了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才能诱发学习动机, 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校组建吴江日报小记者社团已经六年了, 通过办讲座、听辅导, 组织采风、夏令营等丰富多采的活动, 小记者逐渐成长为活跃在吴江大地上的一支引人注目的特殊队伍, 赢得了社会各界、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尤其在丰富多彩的学习采风活动中, 小记者们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发展变迁、家乡的传统产业, 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拓展了思维, 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提高了写作水平, 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有了很好的辨别能力, 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我们将小记者社团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如在学完《特殊的葬礼》后, 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环保进行深入地采访, 他们走进农村、来到社区, 拍摄了大量与家乡环保相关的图片, 并实地采访居民, 将一些环保的理念输送给他们, 小手拉大手, 共同为家乡的和谐发展出一份力!如此有趣的“活”的语文,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文的无限趣味。
二、活动引路, 让语文教学充满韵味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 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抵触情绪,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 诱发出学习的潜能。《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怎样促进这种学习方式的进行, 让语文教学充满韵味?笔者认为, 必须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 辅以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是唯一的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我们以小记者社团为媒介, 深入到工厂、农村去采访, 调查乡俗民情和历史文化, 打破了语文教学单一的“课堂中心”教学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本位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每年暑假的小记者寻访活动, 已成为了我们的特色品牌, 老党员、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等, 每一个寻访对象就是一个楷模, 是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不定期的小记者讲座也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名家论坛”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名师指导”让孩子们受益多多, “名人名作”则把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请上讲坛开讲, 极大地吸引学生……在活动中, 孩子们由衷地感到语文的浓浓韵味。
三、媒体宣传, 让语文教学充满情味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认为, 小学作文教学的使命就在于“唤醒”二字。通过言语实践活动, 唤醒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 唤醒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 唤醒学生作文发表的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那么, 我们要靠什么来唤醒学生的这种沉睡的意识呢?这就需要建构文章展示的平台, 用发表来维持和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 让学生的习作有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无论是童年趣事、成长点滴, 还是调查报告、生活发现, 都可以在班级作文报上刊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你都能在班报上品味到。薄薄的一张报纸, 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情味。另外, 班级作文周报每次都会评选优秀习作, 并推荐到市级以上的作文报刊上去发表。
阿拉伯神话中的阿里巴巴曾经用“芝麻开门”的咒语, 开启了通向获取财宝的神秘大门。而班级作文周报, 则用激励和欣赏这根神奇的魔棒, 敲开了学生作文创新的大门, 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 小记者社团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 也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注重启发, 要“引导”不要“牵引”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 教师要注重启发, 引导学生的学习, 而不是“牵引”, 将学生的活动逐一安排, 扼杀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端午节的由来》是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训练,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写一篇文章。教师不必给学生具体分工, 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地去进行查阅和采访, 这样既尊重学生的选择, 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给予关注, 要“放手”不要“放任”
【学科社团】推荐阅读:
学科社团教学的作用09-04
加入社团社团工作计划07-14
社团换届和社团注册公告12-26
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12-12
医院学科评估学科建设06-20
院社团联合部社团变更与解散制度05-10
优秀社团、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员评比细则06-03
“塑社团风采”社团联谊活动策划书10-26
八年级语文学科学科教学计划09-23
第三届全国高校校园百强社团入选社团名单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