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用12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将电子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和无线物理学相互结合, 形成一个全新的新兴学科。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许多高校内该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
1.1 坚持以需求为主要动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广泛运用与社会实践中去。因此, 在进行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时都应当坚持以需求作为主要驱动力, 这样才能使专业建设得以长久广泛的发展,
1.2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
最近几年, 我国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将课程建设作为核心, 导致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拼接式的教学手段。因此必须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骨干课程体系, 并且要求改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大纲、教材等相配合。
1.3 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必须是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并具有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型人才, 因此学校必须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渠道, 引导学生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将所学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知识和技巧巧妙合理的运用于实践中去,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宽, 并未突出专业特色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 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阶段, 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该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并未进行严谨的考虑。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等专业学科, 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 专业口径过宽, 这就无法有效体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在课程设计时并未对该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 这些原因都导致大部分学校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等理工学科之间没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种情况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2.2 师资力量不雄厚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初期阶段, 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欠缺。很多高校中真正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 因此这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传授及时有效的前沿知识。加上校内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严重不足, 校内师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2.3 缺乏专业实践力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因此, 实验教学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合理的实验课程安排, 然而实验课程只是单一的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 记录相关数据, 填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起了限定作用, 影响学生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 加上实习过程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 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上的实验实践能力。
2.4 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足
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讲解时, 只是一味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对于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等方面知识并未给出更多的研究和讲解。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此外, 一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味沿用以往教学经验, 并未结合课程实际和新技术发展对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提高,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并有得到一个有效引导, 进而产生排斥厌烦的情绪, 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无法达到预定教学成果。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方向建设, 突出学科特色
对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口径过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的问题,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 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突出该专业科学特色。针对该专业特点对一些基础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重点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和电磁波这四个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向, 将培养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系统体系。
3.2 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学科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关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并完善自身专业教学素质, 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目的性的学科教学。其次, 学校应当资助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 使其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教学工作。因此,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 有效提高教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
3.3 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 强化对知识的运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为主。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大对实验的关注度, 重视实验教学, 同时加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此外, 在学生实习期间, 学校要积极和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机会。
4 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然而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使得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不断促使该专业培养更多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原则入手, 分析当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存在问题,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 (23)
[2]张丽英.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应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11) :45-48
[3]孙越, 苏玉刚.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M].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写作委员会.2012:33-36
[4]杨鉴, 梁虹, 余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100) :621-62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2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9岁(1981年8月1日)
居住地: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Zhoulala@51job.com
最近工作 [ 4 年5个月]
公 司: XX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行 业: 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职 位: 市场/营销/拓展总监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 校: 西北工业大学
------------------
自我评价
多年国内国外通讯行业工作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很强的市场策划及沟通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以及项目管理经验,灵敏的市场嗅觉,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承压能力强。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政府,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配件,医疗设备/器械目标地点: 大连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汽车电子工程师,汽车安全性能工程师,汽车质量管理,故障分析工程师,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
工作经验
2004 /11--至今: XX(南京)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5 年10个月]
所属行业: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精密部件制造部 第二技术课 生产技术担当(主任)
1.担当公司主导产品的量产技术支持,对产品质量及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分析、解决生产
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异常现象,对不良产品进行技术分析并进行生产改善;
2.熟悉品质管理,受入检查等相关工作,对产品的品质或受入检查结果进行判定。熟练运
用品质保证相关的各类工具;
3.安定产品质量及改善作业不良率,进行质量过程控制,预防不良产生,改善加工部品和
完成品的质量;
4.对生产制造部门进行文件和作业现场监察,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判定、处置并进行纠正及
研讨预防措施;
5.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降低方面进行研讨,对新组立技术,方法,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研
讨,对提高生产线效率方面进行研讨,通过试作验证后实施改善;
6.做成生产制造相关的各类文书,如:作业标准的制定及发行、工程品质管理表、控制计
划,作业手顺书,捆包式样书、试作报告书等;
7.熟练应用SolidMX软件进行2D、3D绘图;
8.熟悉产品开发程序,并亲自进行过派生机种的设计,试作,生产;
9.熟悉产品捆包设计、应用及不良应对,了解常用捆包材的设计、特性及应用;熟悉音响
原理(蜂鸣器、扬声器、通信麦克风);
10.熟悉电子类产品的信赖性实验,如:低温、高温、冷热冲击、高温高湿、震动、落下、破坏等,并可熟练操作相关仪器设备;
11.熟练运用电脑,熟悉操作系统的安装,熟练应用office等办公软件,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处理;
12.应对客户苦情,对返品进行技术分析,总结报告书。
教育经历
2000 /7--2004 /6 西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证书
2008 /6 合理安全运输包装结业证书 优秀
------------------
2007 /12 运输包装技术结业证书 优秀
------------------
2006 /6 质量改进实用方法结业证书 优秀
------------------
2005 /4 驾驶执照 优秀
语言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3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1.科学定位。
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总体科学定位是立足于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定位于:立足于本科教学,培养为本地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产品设计,各种电子材料、元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微电子领域和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科技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是: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行电气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的基本能力。
同时,培养出的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二是较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三是具有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具有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和微电子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五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初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科技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环节。
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些课程加入了实验教学内容,如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专用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课程,其中实验课程的1/3学时是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课堂中的内容进行验证,以巩固学过的内容,2/3学时是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课程相关或相近的内容,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综合性实验均有教师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电子设计大赛。
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电子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电子设计大赛,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加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对专业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以往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课程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专业内容,提高综合能力,我校开设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从专业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等。数字集成电路主要是Verilog HDL编程,基于FPGA/CPLD的半定制的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基于FPGA/CPLD的设计流程,并将学生所设计的内容编程到相应的硬件中进行验证;模拟集成电路主要是在软件上调试一些常用的模块,均采用全定制的正向设计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以及要达到的指定技术指标的调试。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全定制的正向设计中前、后端的设计内容,更能够使学生知道集成电路从理论设计到工艺实现的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适应以后工作。
4.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生产实习的安排主要是邀请企业的和学校的专家对学科的发展和工作需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专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的了解,还增加了到实习基地的实地实习。
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我校现将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提前到学生的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的内容,并且所有的毕业设计题目贴近于工程需求,同时还组织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不同阶段组织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讲座和交流,互补所长。
5.参与科研。
从2008年开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行导师和学长剃度制,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高年级的学生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同时导师和学生可以带低年级的学生,使学生更早地了解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校还组织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由学生挑选指导教师,设计中小规模电路,结题的方式可以是实物或者是论文,有学校承担相应的费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现有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实践环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验室开放。现阶段,我们已对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了开放式管理,由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对实验室开放存在不同的见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科研交流。科研过程中,不同教师的科研工作相对来说交流得比较少,未来将对不同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交叉式交流,由不同教师和在科研中承担任务的学生进行讲座,以提高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与交流。
3.企业实习。学校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企业合作,组织培训或讲座,并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学习企业文化和在企业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以便为企业更好地输送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经过7年多的专业建设,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素质较高的能够承担实践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谋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投入更多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四川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1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提高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做准备,为学校更名为四川理工大学做准备,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 人才培养目标
四川理工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简称电科)专业创办于2002年,开设学院为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馈,我们确立了:把我校电科专业办成一个具有很强工程背景的理科专业,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立足理学,理工兼俱”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实践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校于2011年对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及完善。新修订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采取学分制,学生根据需要可以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因此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机制、实验室相关配套设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落后
电科专业是工程应用类型的科学,融合了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学科的特点[2],实验内容大多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性实验。目前的实验课程多数是观察性、验证性等基础性实验,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却比较少,导致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比较低。因此需要多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把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课程设置以及内容做了相应改动,而实验指导教材及实验教学大纲还没有完全跟进。学时减少了,很多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简、取舍,缺乏依据,从而使得实验整体质量效果很难保证。
2.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现在的实验课上,老师首先讲解实验任务、操作流程,然后演示一遍,最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3]。虽然得到了实验数据,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没有有效利用现代仿真软件进行设计,只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方法上,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3 考核机制不完善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不够具体细致,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鉴定多数比较主观。毕业设计期间学生也是忙于考研、找工作、出国或是各种培训考试,对于毕业设计真正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实际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最终导致效果不够理想。
2.4 教学队伍薄弱
受地理位置影响,本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大多是本科学历,少数是研究生学历,中级实验师居多,高级实验师很少。由于师资薄弱,实践教师整天忙于做重复实验,工作量很大,很少有时间静心研究学习,也少有机会出去进修锻炼。专业实践教学老师也有些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仍然保留传统的思维观念、教学方法,难免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急需人才有些脱节。
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达到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
3.1 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选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观察性、验证类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及相关管理文件,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多媒体,引入PCB制版、Protel、MATLAB等软件,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2 开放专业实验室并组建学生优秀团队
通过全面开放本专业实验室,逐步建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电科创新实验室。实验室提供设备、工具、元器件等耗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走进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实验室的使用可以通过申请,学生负责日常管理,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学生更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每年选拨3-5名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组建学生优秀团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以参与科研为契机,积极参与大学生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生优秀团队定期开展科技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通过老带新的学习方式,整体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课外科技能力。
3.3 建立在线仿真实训平台和工程训练中心
建立在线仿真实训平台,这是一个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进行原理图设计、绘图、代码调试以及单片机和外围电路仿真等,开发设计一些实际电子系统,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主要平台。建立工程训练中心,主要包括电路CAD工艺、电子电路组装测试、PCB制板与焊接技术。学生在仿真实训平台完成理论设计后,然后可以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PCB板制版、焊装,实现具体功能组装及调试。
3.4 改革考核机制
对实践环节的考核进行改革,采用“平时成绩(30%)+操作成绩(40%)+报告成绩(30%)”,增加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提高操作过程考核所占比重,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培养。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准备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操作成绩包括基础操作、创新操作、完成结果,报告成绩由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组成,要求结构完整(包括目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心得体会、参考文献),内容重点突出创新设计,图表符合论文规范,逐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4]。
3.5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市级、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在具体实现中,围绕各个具体项目,学校提供经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项目活动,拟定训练计划保证项目顺利完成[5]。通过这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工程认证(电工认证,嵌入式工程师认证,DSP工程师认证等)。通过这些培训、认证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市场竞争能力。
3.6 建设实践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需要一支精通业务、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队伍。本专业积极引进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同时每年选派1-2名青年实验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问学习或者到企业进修锻炼。
结束语
在上述改革举措实践过程中,我校电科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实际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工作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规划,努力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斌,周桂红,孙晨霞,张玉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77-81.
[2]赵利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33):125.
[3]徐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科教文汇,2013(246):65-66.
[4]王海,张颖,王志红,隋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139-14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 篇5
4.Image processing operation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image compression, and image restoration.图像处理大致分为两类:图像压缩和图像恢复。
5.Fiber-opt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lightwave systems that employ optical fiber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光纤通信系统是光波系统,利用光纤完成信息传输。
9.These circuits are the common-emitter, emitter-follower, and common-base configurations。这种电路是共射极、射极输出器和共基极。
10.Signal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variable:continuous time signal and discrete time signal。根据时间变量的特点,信号可分为两类: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11.Whereas CDMA breaks down calls on a signal by codes,TDMA breaks them down by time。CDMA按信号编码将呼叫信息分段,TDMA按时隙将呼叫信息分段。1.单刀双掷开关 single-pole/double-throw switch 2.等效串联电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ESR)3.双极型集成电路 bipolar integrated circuit 4.时变电压 time-varying voltage 5.功率放大器 power amplifier
6.模/数转换器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7.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8.反馈系数 feedback coefficient 9.图像恢复image restoration 10.图像压缩 image compression 11.劣化模型 degradation model 12.网络容量network capacity
13.无线接入技术 radio access technology14.切换handoff 15.光纤 optical fiber
16.波分复用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17.异步传输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18.加密算法 encryption algorithm 19.代理服务器proxy sever 20.真值表 true table
1.field-effect transistor 场效应管 2.basic logic gate 基本逻辑门 3.crossover distortion 交越失真 4.flip-flop 触发器 5.DFT离散傅里叶变换
6.IIR filter IIR(无限冲击响应)滤波器 7.FIR filter FIR(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 8.JPEG 静态图像专家组
9.redundant information冗余信息 10.Microwave Technologies 微波技术
11.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蜂窝通信系统 12..seamless roaming 无缝漫游 13..short message service 短消息业务 14.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卫星通信 15.repeater spacing 中继距离 16.bit error rate 误比特率 17.virtual connections 虚连接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21-01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7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简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的是应用电子数字技术, 对信息进行传递、收取、处理、加工、转换及应用的科学, 包括通信技术、信号处理和传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组成部分, 对信息进行科学控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为渗透力强、活跃度高、规模庞大的科学与技术, 在现阶段它呈现着如下特征:
(一) 应用智能化。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通过信息、网络、数字等技术对人类的行为、思维、感知等活动进行有效模拟, 设置智能化的程序, 帮助人们进行集约化的操作, 科学精确的处理各类数字信息。
(二) 表现网络化。
电子信息科学的外在表现集中在各类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上, 信息的传递、获取、发出、交流、加工、共享及利用, 都在利用计算机网络, 利用数字处理技术进行网络化运行。
(三) 处理高效化。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使得信息的处理比起传统手工操作, 效率要高很多, 反应要敏锐很多。同时, 不仅是应用, 系统综合的整合、加工、存储资源的过程中利用电子技术, 也是一样高效。
(四) 内涵综合化。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 是综合的学科技术, 它汇集了信息、电子、网络和数字技术等结构化技术, 并对其进行高度的整合和系统的调用。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现状
总的来说,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从20世纪之初的新兴起步至今的大规模快速发展, 已经是时代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标志。在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时代背景之下,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趋向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目前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广泛、深入的在通讯、国防、化学、建筑、航空航天、医学等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进行渗透, 并且, 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发展也已离不开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尽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飞速, 但由于我国相关科学技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 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存在制约因素, 包括政策环境的制约, 如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相关侵权惩戒法律法规以及利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行不良商业行为等行为的惩罚办法等, 并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制度规定;真正的高精尖技术人才的缺乏;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等。
三、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展望
对应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现状特征来看,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 应用更加智能化。
相对于传统手工作业,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已经非常智能化。智能化指的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下的产品在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具有人类的感知、思维、行动的能力, 甚至可代替人类进行一些动作的产品, 如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试图统一软硬件设备设施, 由某一中心点进行全局控制, 将信息资源与各级终端进行交流和转换, 进而实现全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菜单化、智能化。若要朝着这个大方向发展, 真正实现电子信息产品的更加智能化, 就要摆脱纯模仿技术的水平, 而是要从基础技术抓起, 逐步实现领域技术的创新,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网络化飞速进步。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各类网络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互扶互助, 相互促进。我国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领域、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也有利于国际上技术交流互动的范围扩大和深入展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使得网络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 它让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空间和地域的界限, 并且及时、高效、精准的实现人力、财力、技术资源的最优, 这些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交易、回笼成本。因此, 我国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应更加致力于网络化的发展, 着力于完善网络体系, 让其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发展。
(三) 综合性发展迅猛。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会朝向业务范围扩散广、内容多、容量大的方向发展, 语音、影像、数字的网络化、融合化发展, 是其跳不出的框架。同时, 国内各领域之间、国家之间、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会更加频繁和密切, 甚至将电子信息技术全球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深入和拓展, 节约了研发成本, 扩大了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 可见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它的广泛应用影响着全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 需要正视缺陷、努力创新, 突破现有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宁紫微.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探析, 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5.
[2]李小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刍议.新教育时代, 2015 (1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8
一、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我院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最后一年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在校内的课程安排中,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比例为1:1,实验课程不仅有一门课程的独立实验,也有多门课程在一起的综合实验,所有的实验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在校外,由实训基地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进行上课,真实案例讲解。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培养出来的电子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在校内实践能力差的同学,通过最后1年的实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学习比较吃力。如何有效提高在校内“3”年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普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由于校内教师资源有限,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再加上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企业在人力、物力上提供支持,确保培养出来的电子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达到误差最小。因此找到一个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是首要任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两项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工作。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希望寻找“中兴通讯”作为合作伙伴。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已全面服务于全球主流运营商及企业网客户,智能终端发货量位居全球第六及美国前四,并被誉为“智慧城市的标杆企业”。因此,中兴通讯是与我专业人才培养对口、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研发能力极强的大型企业。对我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具体需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要与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本科培养需要覆盖全产业链用人的需要,满足各类岗位需求,包括研发、市场、工程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类型。要求毕业生具备这些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及基本素质,能够在工作中快速学习、快速成长、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具体岗位和能力要求如图1、表1所示。
2、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宽泛,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训课程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因此,需要结合电子相关岗位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电子相关岗位需求的分析,可以得知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与能力需求。因此,构建了基于技术技能本位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技能课程关系如下图2所示。在计算机知识、电路与电子学知识、网络与通信知识基础上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主线,结合工作过程由具体课程对知识原理、工程设计、配置调试、应用科研专业知识与应用主线的每个环节进行支撑。专业知识主线符合通信运营商业务运营现状,满足移动和固网融合、全程全网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专业课程如图3所示。
3、实验实训环节的改进
实验、实训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目前的实验实训项目多数为基础性的知识点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把握不够,不能将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与企业的探讨,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点从原来的实验项目转变为实践能力知识点,将培养学生需要完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形成完整的实践能力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提供远多于实践学时要求的实验项目,体现基础型→提高型→挑战型不同程度。实训平台结合专业知识应用主线,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实训平台设置与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匹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如认知实践课、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应用科研实验等。实践教学平台如图4所示。
实验实训内容也由原来的基础性实验扩展到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XPON光接入网络实验系统、光传输系统实验系统(SDH)、PTN分组光网络传输实验系统、视频会议实验系统等。
4、校企合作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质量
校企合作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对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也提供了一定的机制。
(1)行业项目顶岗培训
开放行业信息化项目资源,让高校师资与企业应用科研人员一起参与应用科研开发,并参与到工程交付环节,以实际的岗位和工作进行定岗培训。
(2)校企共建科研团队
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共同研发科研产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提供科研培训
针对高校的师资在技术层面的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进行系统化培训,由企业组织师资在每年的暑期到企业进行科研管理能力培养。
四、结语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百分之百的参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课堂教学、实验室建设等,保证了实践教学切实以项目驱动、真实案例授课讲解。以这样的方式在校培养三年,使得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人才质量。再通过大四一年的企业实训锻炼,使学生在能力、素质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四年不间断的实训实践,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兴芬.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9:117-119+122.
[2]张忠祥,范程华,张量,陈明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06:46-49+55.
[3]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07-210.
[4]黄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44-147.
[5]雷大军,黄铁铁,姚敏,曾晓华,董辉.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8:178-180+219.
[6]沈忠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48-49.
[7]郭慧,贺杰.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4:55-5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9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植根于物理和数学的基础, 研究通过电学形式表达信息的基本规律, 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实现信息系统的方法。信息是能量/物质的时空结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之间存在同构性, 因此信息可以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 从一种表达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达形式, 这就保证了各类信息都可以用电学的形式表达并进行处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这一普适性, 使其具有非同一般的渗透性, 广泛应用于各类感知、处理、传输和控制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仅限于此, 比如, 电能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能量形式, 信息技术领域用于将信息从其它能量/物质形式转换为电能形式的“换能器”, 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发电装置, 因此,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新能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致力于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把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 把研究前沿技术与培养优秀学生结合起来, 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为达成这一目的, 我们正在努力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学术生态是处理学术信息的综合环境, 从领域来说, 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必须交流信息, 从而在学科交叉点上产生新的突破;从认识论的层次来说, 在从科学和工程实践、到概念和规律、到科学理论、到哲学, 再反过来促进科学和工程实践的认识论的循环中, 工作在不同层面的学者之间必须交流信息, 从而促进人类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从社会生产的角度而言,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销售、产品使用等诸环节构成了一个链条,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学术信息的交换也在同时进行着, 因此, 最终用户、销售商、生产商、开发商、科研机构之间必须交流信息, 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10
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要求对前阶段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新的教学改革计划, 在新的教学改革中, 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 尤其是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非常成熟, 有一套先进的教学理论体系, 有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尤其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 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些理论与实际成果。
在国内, 不少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的研究非常普及, 已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如苏州大学邓洪涛等人[1]在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有意的研究与探索, 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湖南省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加升[2]从应用电子专业培养方案入手, 研究了应用电子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同时对应用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华东交通大学的严丽平等人[3]通过详细分析IEEE CC2001的软件工程学科教程和对比国际国内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 从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出发, 提出几种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模式。
海南大学的吴星等人[4]从必要性、可行性、宽口径等方面论述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并对该教学提出了一些较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理论。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2.1 研究的意义
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说是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从师范教育向非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湖南文理学院发展多科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专业涉及学科多, 理论教学难度大, 实践环节要求高, 是一场攻坚战。能否成功地办好本专业, 是对我们办学能力的一个挑战和考验。它的成功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院的发展、壮大, 而且也必将影响到学校发展多科性教学的战略部署能否顺利实现。因此, 办好该专业, 对于提升校、院的办学能力和声誉, 壮大学校的办学规模, 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创名牌、上档次, 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本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教学中一方面需较少的课堂理论课时;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以突出本专业的特色,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理论、实践、实训具体项目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以便有效提高学生技能, 使学生学有所长, 学有所专, 才能使本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2.2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 研究内容。
主要是在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开展课程设置的教学形式;探索适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训项目;探索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训的具体形式与内容。
(2) 研究目标。
首先,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通过对开展课程设置的探索, 寻求有利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的理论,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能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 将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实践。
其次, 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探讨, 以寻找适合本专业的科学的专业实训内容与形式。并通过这些理论与实训项目增加学生的理论分析、实际动手与创新能力,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后, 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可以使专业教师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将理论用于实际, 为实训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3 具体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1) 实施方案分为四个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内, 通过向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调查等方式, 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通过网络调查和调研相关院校等形式, 学习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 初步完成适合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实施计划。
在中期实施阶段, 主要在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等方面探讨具体的实践项目的形式及内容。
在过程控制阶段, 使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工作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后期总结阶段, 总结本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 整理完善相关资料, 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果, 为今后的持续改进打下基础。
(2) 可行性分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我院新开办的本科专业, 在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全体师生要求实施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同时, 国家与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发展趋势,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 突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 学校还要求各教学单位大幅度消减理论教学时数, 增加实践、实训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对本专业前阶段的教学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增加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以突破原来传统的师范教学模式, 探索适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在具备了丰富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才能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人才。因此, 在开展实践教学前, 就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在对国内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分析三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邓洪涛, 赵彦.关于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电子商务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 :82~86.
[2]李加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07, 12 (12) :207~208.
[3]严丽平, 汤文亮.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模式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 18 (9) :48~49.
浅析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 快乐学习
中国分类号:G301
[正文]: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使得科学教学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变“应试型”为“应用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学校课堂这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科学的渠道和方式。基于这一实际,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去学习科学,体会科学知识的意义;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增强科学的应用性。例如在教学前有意识地让学生上网查科学家瓦特、牛顿、伽利略、道尔顿、安培、伏特、欧姆、卢瑟福、坦姆生、波尔、爱迪生、法拉第的生平资料。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成长的,他们在年轻时候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让学生去参观自行车、电视机、电脑冰箱、汽车修理店以及照相馆、电器商店等,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科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为将来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科学不再仅仅依靠课堂,科学信息获取途径不再唯一来自教师。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解决者。
二、变“记录型”为“思考型”
传统科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忙着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是在抄黑板)而影响了听课效果,也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去记、去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课后再去化很多时间去整理、去理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常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总是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备课组教师常在一起集体备课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效果和备课质量,同时将备课笔记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或制成电子教案,上课时将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共享发放给学生,或发入学生邮箱。例如在八上电学一章教学中,由于电流表、电压表在示数认读上存在着量程变化问题,操作转化比较麻烦而且慢,钱立钢老师精心制作课件电表认读操作十分方便快捷,并将它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课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理解、思考与讨论中。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有学生说:“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不再为抄笔记而受累,更多的是参与到实验科学、探索科学之中,我的大脑也更活跃了,对科学的理解更好了,课堂讨论参与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及时分享,自己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真是太好了。不像以前,课堂上总是忙着记,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想,去理解,学习总是很紧张,很累。时间长了就应付不了了,有时就有点‘糊了”。另外,我们教师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艺术,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提意见,使得全组教師教学技巧得到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课堂有了更多的讨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实验和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信心。
三、变“作业型”为“知识型”
很多学生课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做作业,似乎学习的一切就是完成作业,家长关心子女学习也常是一句话“作业做完了没有”,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常辛苦而片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实验操作和注重生活实际应用的前提,尽量简化繁锁计算。例如在教学后,利用周末让学生回家做一些课后小实验(声音转播的电话机、光的折射中制造彩虹、静电中的纸屑跳舞、平面镜成像中魔镜的梦幻、力的相互作用中水火箭的升空、观察桃花的结构、大气压教学中瓶吞鸡蛋、自制地球仪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科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论文挂到校园网供全体学生阅读,强化科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科学学法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小实验比赛,介绍科学发展的历史,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从作业型过渡到知识型、方法型和发展型。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能力。特别是科学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不再认为科学是那么抽象深渊,枯燥难懂,而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用途广泛的一门科学。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1-6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2]余自强.自然科学实验实习学习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12
一、电子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 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就业率的调查方法是通过电话、传真、拍照等方式和当年毕业生跟踪联系调查后, 获得的就业情况, 一般以毕业当年11月底统计的为准, 又称年底就业率。就业率为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某院连续四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稳定, 从下表可以看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连续四年的就业率不稳定, 每年相差较大, 但是连续四年就业率整体情况良好, 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 居于中游以上。就业去向以协议就业和国家项目就业 (包括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村官) 为主。连续四年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相对较好。往年四届毕业生总体考研率每年不稳定, 但总体考研率较低。
二、提高就业率措施
通过上述整体分析, 在师范类院校中, 作为非师范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连续四年的整体就业率较高, 但仍有个别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作为学校, 应进一步采取促进就业措施, 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 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1.深入学生, 因人而异开展就业指导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利用晚上或课余时间不定期深入学生寝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做好就业规划, 并就就业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就业途径、就业技巧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毕业后就到国企工作;有的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 结合自身的优势, 毕业后就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2.参加各类专业竞赛, 以赛代培
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 训练有素的操作技艺, 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拼搏、能吃苦、善合作的精神面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 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如, 电子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等比赛。
3.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做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将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及时准确的传达给毕业生。鼓励学生考取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等。
三、提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
1.热心帮助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 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就业援助和帮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查找亮点, 提升能力, 树立自信,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 为他们推荐、介绍合适的岗位, 尽快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2.讨论如何进行全员、全面、全程的职业指导是下一步的工作。比如, 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目前的专任教师承担考研辅导还比较成熟, 但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能力稍差。
3.在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好就业指导课开展的同时, 邀请专家辅导, 就学生重点关心的问题举办讲座, 联系往届已就业校友现身说法, 与在校学生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形势仍然严峻, 任务仍然艰巨, 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改进工作做法, 创新工作思路, 树立就业服务意识, 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 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的要求,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力争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
摘要:近年来, 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针对新疆某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调查与分析, 提出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并从当前实际出发, 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分析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My COS Institute)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黄国勋, 席鸿建, 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3]赵颂平, 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推荐阅读:
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0-16
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1-0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小论文12-05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导论讲座心得10-21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01-18
电子信息科学05-19
电子与信息技术部实验实训安全目标责任书10-05
电子信息技术12-07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06-06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