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感悟

2024-09-26

过程感悟(精选12篇)

过程感悟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确实, 现在的数学课堂见到最多的就是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我认为, 数学活动中应有效引导活动思考。活动是外显行为, 思维是内在活动, 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能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逐步展开教学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学生善于思考问题, 不被表象、假象迷惑, 能借助较为深厚的积淀, 透彻的洞察事物, 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总结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从简单的, 人们熟视无睹的实事中发现, 揭示问题, 不是肤浅的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而是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1.通过“比较归纳”加以培养。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一些复杂的, 抽象的知识只有借助比较, 才能比较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其特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活动中, 学生不断把储备在脑中的知识与来自活动对象的信息加以比较归纳, 形成技能和熟练技巧, 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后, 让学生测量一个磁带盒的长、宽、高, 并计算磁带盒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设计了“8盒磁带怎样包装”的实践活动, 并说说这样包装的理由。这一实践活动综合了测量、估计、计算、选择最佳方案等知识和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 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认为竖着8盒排成一排, 有的竖着排成两排, 有的横着叠四层……最后通过交流, 比较, 归纳, 一致认为第一种包装不仅美观, 而且节约包装纸。

这次活动, 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能在比较归纳中选择最优方案, 并对自己参与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起来。

又如,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 学生想到了把圆柱的侧面展开。通过剪这一活动发现:沿着圆柱的高剪开, 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斜着剪开, 展开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随意剪开, 得到的展开图是不规则图形。这是我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当这两个图形放在一起时, 学生很快联想到平行四边形可以用剪拼的方法转化为长方形, 它是沿着高剪开的。接着, 加进不规则图形一起比较, 发现不规则图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也转化为长方形, 所以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学生第一次活动研究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 通过第二次的剪拼, 比较出可以把三种情况归纳为一种。两次实践活动, 从比较归纳中,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完成了由差异到共性的认知过程,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性。

2.通过“排除干扰”加以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的航船还不一定能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 那是因为学生思维过程还常有“障碍”的出现。

例如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请学生计算酒瓶的容积。学生的兴趣很浓, 但受到前面学习内容的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酒瓶上半截不是圆柱体, 又不是圆锥体, 无法计算, 学生思维在这儿受到了阻碍。这时, 我提供给学生一些活动需要的材料, 几分钟后, 学生找到了方法。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 算出有水部分圆柱体的体积, 把瓶倒过来, 再算出剩下部分的体积, 两部分体积之和就是酒瓶的容积;酒瓶的容积就是装满的水的体积, 把这些水倒在这个长方形的容器里 (也就是圆柱体的容积, 只要是规则容器都行) , 求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酒瓶的容积;我有更简便的方法, 把这些水倒在有刻度的容器里, 可以直接读出数据, 得到酒瓶的容积。

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 要善于排除干扰, 善于分析, 解决问题。求酒瓶的容积, 学生开始受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影响, 思维走进死胡同。给学生提供活动材料, 无意中又透着有意给学生以指引, 帮助排除障碍, 保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那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换言之, 数学活动中, 加强活动研究, 拓展实践空间, 让学生自由舒展身心,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创造。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记住了;我做了, 就理解了。”教书应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主动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因为有了圆柱侧面积的剪拼活动, 所以在教学“圆柱”时, 我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制作圆柱”的实践活动。提供学生的材料有:3个圆 (其中2个完全相同的圆) , 1个长方形, 1个正方形, 1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 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长度都相等) 。学生四人合作选定材料, 制作圆柱, 探索研究圆柱的特征。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不同的材料都可以作成圆柱体, 还明白了:圆柱有两个相同繁荣底面, 用长方形纸制作的圆柱侧面, 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制作成圆柱的高, 也是底面周长;用平行四边形纸制作的圆柱侧面, 底面周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这节课我没有按教材编排教学, 而是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材料动手操作, 合作制作一个圆柱。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认识了圆柱的特征, 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 加深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 培养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2.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

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 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使思维富有创造性。

如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 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认识。通过“滚一滚”学生了解哪个物体滚的快, 滚的快的原因;通过“堆一堆”, 使学生知道哪个物体容易堆, 哪个物体难堆;“搭一搭”, 学生用不同的形体拼搭出各种物体, 使学生体会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 不同形状的物体, 试着自己去拼搭, 看怎样拼搭才能搭的最高;最后学生自由发挥, 用四种立体形状的积木, 搭出自己最想搭的图形, 各小组进行的非常激烈, 真是百花争艳, 各不相同。有的搭了“火箭”, 有的搭了“皇宫”……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断的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 加深了对四种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又如,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设计这样的活动环节:教师提供学生长方体盒子、一些小球和小正方体, 我征求学生意见进行“正方体和球的拼搭比赛”。明显不公平, 因为球不容易拼搭。这时我引导“能利用这个盒子吗?”由此, 学生想到把小球装进长方体的盒子后在拼搭。在装、拼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想象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装球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提出用材料围成一个立体图也可以装小球;有的学生提出把材料围成立体图形时可以利用墙面来节省材料;还有的学生想象, 假如我们前后左右的教学楼用材料挡住, 也可以成为一个立方体, 这样能装好多好多的小球;更有学生想到宇宙就是一个立方体, 天空的星星就是无数的小球……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真是不可限量啊。

两节不同的课, 学生都是在滚、堆、拼、装等活动方式中, 在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到不同物体特征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以最佳思维状态参与活动。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个自主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 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活动中的到充分发展。

过程感悟 篇2

关键词:教育过程,课堂教学,教育公平

“没有教育公平,便没有和谐社会”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是核心的、关键的、实质性的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最经常、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我作为一个一线的老师,主要谈谈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去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他们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是教师职业生涯与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就是在这个重要场合,让许多多学生体验到的却是极大的不公平。

(一)教学不公平的现实表现:

1、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致使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来看,由于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而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的主观选择性。实践表明,教师与学业成绩好、班级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率,要远高于与其他类型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选择性交往必然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均衡。

2、座位编排使部分学生享受优先特权。教师一般是安排那些成绩好、班级地位较高和与自己有特殊化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近前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自己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学生放在后排。所以,座位的前后排成了班级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3、课堂教学语言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那些优等生热情关注,即使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也只是和风细雨地点一下,问题回答不出,也是再三启发且表情和蔼。但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或“弱势群体”则大不一样,如果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轻则当众点名,重则厉声训斥,更有甚者动手打骂或体罚,使他们无地自容。这种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不当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以致发展为厌学,甚至出现经常性的逃学现象。

从心理学最简单的道理来讲,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一个孩子学习兴趣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体验到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每一个家长、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在班级年级第一名,然而,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学生不听话犯错误都是正常的,不然也不要我们大人教育了,要正确看待不听话、学习不好的同学,他们的心里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更渴望被关爱,被尊重。我们老师更要关心他们,给他们提高自信的机会,教育是面向全体接受教育者,不然,我们就有脖于教育,也

就是貌似教育的公正,其实,是教育的不公平。(二)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

1、教学公平的核心是差异发展。教学的公平就是要让学生有差异地、充分地、自主地获得发展,教学的公平不是要“修剪”学生而是要量体裁衣,它体现在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由度的平等上,体现在各种成才之路的差异共存上。卫昶烨同学现在成绩是名列前茅了,这次考试后他对我说,老师呀,我能有今天多亏了你当时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学生。”当时他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如任其发展别说考出好成绩,80分都考不上,我除了在学习方法上指导更多是精神上鼓励。

2、教学公平离不开差别对待。教学公平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对那些后进生、外地学生、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的关怀和照顾,教学的公平就体现在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区别对待和额外关照,让他们能够加入到与其他学生公平竞争、共同学习的团体中来。2007年初郭军龙同学是随父母从外地来打工的农民工子弟,生活环境和学习基础的薄弱让他产生了严重自卑心理,以不写作业、抽烟等呈英雄,家长拿他没办法。我对他始终不离不弃,每天要他到办公室补课,学习成成绩收效甚微,而我对他的批评教育还是愿意接受的,渐渐的他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气,让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小学毕业后每年春节都要打电话给我拜年,说的最多一句话:在我最不懂事的时候,在人们最看不起我的时候,是您关心我,帮助我。所以,差别对待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公平地参与学习生活,不歧视他们,让他们能

够和其他学生一样感受到教育的关怀。

(三)、促进教学公平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角色,更新教学观念。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和课堂的控制,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新课堂要求教师“走出演讲的角色”,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包办代替不了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意味着在教学中将教师的“一言堂”改为学生和教师的“群言堂”,而且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更多、效率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决定学生如何做,何时做,做什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层次性,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同时兼顾水平较高的和较低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教学流程。其次,在练习作业的设置上要体现出梯度性,如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拔高题等,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个人兴趣以及能力水平进行适当选择。再次,教学评价的标准要富有弹性,体现公平。评价的公正、公平并不在于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使用同一尺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篇3

关键词:感悟;点拨;领会;渗透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关键是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让学生在“传授知识中点拨数学思想”、教师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师生在“活用习题时领会数学思想”、教师能“借助板书去渗透数学思想”。

一、传授知识,点拨数学思想

事实上,在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不管你怎么样教,都不可能把其中的数学思想从数学知识中割裂开来,知识的传授与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地去点拨。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0.2=0.20=0.200后,有学生甲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读法还一样吗?”学生齐答:“不一样!”教师领着学生读几个小数。学生乙继续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意义还一样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相整合的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发现:0.2表示十分之二,也表示2个0.1;0.20表示百分之二十,也表示20个0.01;0.200表示千分之二百,也表示200个0.001.由此可见,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意义改变了。借助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相沟通,形成了有机整体。

这时,学生乙又问道:“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吗?”教师把握时机,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那三个小数,学生发现0.2的计数单位是0.1,0.20的计数单位是0.01,0.200的计数单位是0.001.可见,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后,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改变了。

接着,教师追问:“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不难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變,但它们的读法、意义、计数单位都发生了变化。在学生的“疑——提问”过程中,不但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中的难点,让学生善思、会问;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巧妙点拨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二、动手操作,感悟数学思想

美国休斯顿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在学生脑海中“扎根”。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隐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通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思想的魅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利用工具操作验证。

生1:我使用的是方格图,长方形正方形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到面积,我也想用它来数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数完整的格子,然后对不满一格的可以用凑成1格的方法来计算。

师:真了不起,数格子还真是个好办法。尤其是把几个不满1格的图形拼成1格来看,很有创造性,真棒!在数学上有时也规定,数方格时不满1格的可以当成半格来看。

生2:可是这样数也太麻烦了!

师:看来,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你来说说看。

生2:这样一格格数太麻烦了,可以把平行四边形一边剪下来,拼到另一边上去,拼成一个长方形,数起来就好数了。(动手展示)

师:果然是好数了,那你为什么要拼成长方形来数呢?

生2:因为这样就不存在半格的问题,数起来比较方便,再说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前我们就已经数过了。

师:你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化复杂为简单,真是太棒了。

学生在利用工具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化新为旧”、“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三、活用习题,领会数学思想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在处理习题过程中,适当拓宽、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7页第9题:

小明、小华、小力、小强和小海五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要赛一盘。现在,小明已赛了4盘,小华赛了3盘,小力赛了2盘,小强赛了1盘。小海已经赛了几盘?分别是和谁赛的?(先在下图中连线表示已赛的盘数,再回答)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要引导学生学会推理。一共5个人,每两人都要赛一盘,小明已赛了4盘,说明他和小华、小力、小强、小海都赛过了,用线连接小明与小华、小明与小力、小明与小强、小明与小海。已知小强赛了1盘,由上明的连线可知,这1盘就是和小明赛的,从而说明他没有和小华、小力、小海赛。小华赛了3盘,我们知道他已经和小明赛了1盘,又不可能和小强赛,那么他只能再和小力、小海各赛1盘。这样小力的2盘就是分别和小明、小华赛的,他和小海没有比赛,所以小海就赛了2盘。师生在对数字的分析中,推理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了。

落实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感悟 篇4

一、选择合适内容, 激发探索欲望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挑选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例如, 在学习基本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时, 教材留有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学习。还有乘法分配律、轴对称等知识点, 都是落实探究学习的好主题。同时, 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复习旧知, 唤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也可用创设情境的办法来激发探究的激情。例如在教学“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时, 我首先出示上次作业中错误的地方, 询问:“你们愿意把自己的作业写错吗?”学生齐答:“不愿意!”“你们有没有什么降低差错率的办法呢?”师接着问。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会答进行验算。教师因势利导:“说得对, 今天我们来验证应用题的正误, 把它叫做检验。”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非常兴奋, 因为他们看到了作业本上的错误, 现在将要学习纠错的方法了。学生恨不得老师马上就教他们怎样检验。最后, 还可以用询问的方式来鼓舞士气。例如, 教师可以说:“我们一起去探寻其中的奥妙, 你愿意吗?”“大家有没有信心?”“你愿和大家比比吗?”对于低年级学生, 可以用奖品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总之, 在明确教学内容后,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确定探究目标, 教师正确引导

有了要探索的内容, 不等于学生的探究就有了方向, 学生探究的过程就像一个寻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无需告诉学生宝藏的确切位置, 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寻的是什么样的宝物, 并且在寻宝的途中为他们插上合适的路标。否则他们将会成为一群无头苍蝇, 到处乱撞, 乱作一团, 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这里所谓的“宝物”即是指本节课的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不可能就一个。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有:1.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掌握平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道理, 能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培养学生运用等积变换解决新问题的数学转换能力。其中第一个目标具体且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探究前就要学生明白这一目标, 让他们知道自己要探究什么。这里的“路标”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系列问题。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导入新课后, 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圆的面积。但这两个问题中, 前一个问题过于笼统, 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必须做好引导, 要使学生明确, 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并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 然后推导面积公式。找到了探究的方向, 看到了探究的“路标”, 学生再也不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说探究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的学习。

三、架设“桥梁”, 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总喜欢用自己已有的观察眼光、已学会的操作方法、已掌握的解题策略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这往往是行不通的。为此, 教师应当适时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 设计适当的坡度, 架设必要的桥梁, 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越过障碍, 形成探究能力。比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 可以通过学生作业: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有:比较两组分数, 想想, 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由分子决定, 还是由分母决定?通过观察“和”, 得出与分母有关系。说明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在分母中, 既然与分母有关系, 让学生比较两组分数的分母, 探究各组分母的特点。在比较过程中, 得出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这时, 出示“与”让学生去思考能否都转化为有限小数。这时学生会用已学的方法试, 然后得出错误答案。教师可让学生用除法先找到正确答案, 然后, 再去思考为什么。或小组讨论, 最后得出我们总结的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里, 要加上一句“先化成最简分数”。通过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学生便完整地探究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四、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 要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例如:在教学图形认识中, 有这样一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 你能想出几种剪法?学生拿出若干张纸开始剪, 出现几种剪法。

等剪完后, 我让学生说你最喜欢哪种剪法?有的学生说喜欢第 (1) 种剪法, 他剪得最快;我是第 (5) 种剪法, 剪得比他慢。有的学生说, 我最喜欢第 (6) 种剪法, 我们大家都没想到这种剪法;我剪得很普通。有的学生说, 我最喜欢第 (1) 、 (2) 两种剪法, 因为他不但剪得快, 而且有时间帮助别的同学;有的学生自评时说:“我觉得我是最棒的, 我剪的时候特别遵守纪律。”所有的评价, 虽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要让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因为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摸索方法、产生情感和态度, 磨炼意志的过程。也正是有了这个过程,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得到了认可, 并得以发展。

生命是一个远离的过程随笔感悟 篇5

那日,肠镜结果出来时,我没有哭,你却一个躲在墙角,哭泣着给你的大姐---我远在伦敦的女儿打电话。打完电话后,一抽着一只只烟,蹲下把头埋进双腿间,我看见你宽大的肩膀在不停地颤抖......整整二十分钟,你终于平静下来,把眼泪擦掉,向我走来:“妈......”我知道你准备坚强的面对,但是,面对“恶性肿瘤晚期”这样的结果,你根本没有办法接受。

你扑在我的怀里,死死地搂着我,我知道,你怕,怕病魔把我带走。医院的走廊里人来人往,对于这样悲凄的场景,大家都有着爱莫能助的麻木。而我的心里,反而变得坦然、勇敢而宁静。这一天来临之前,我一直以为,妈妈在你们的生命里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我常常十天半个月才能看见你一次,至于那个大学毕业后就到美国去的女儿,对我来说,就是视频里的一个影像。自你们纷纷考入大学,离开家的那一天起,我就变成了一个失落的母亲,常常,我会羡慕那些家有“啃老族”的同事朋友,至少他们可以常常跟儿女厮守在一起。你们的爸爸常常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说要是真那样,我又不定会郁闷成什么样子。

这一天来临之前,我一直觉得生命是一个远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我生下你们那天就已经开始。

但也就是从这天开始,你一点一点改变着我的想法---其实,我并不真的`了解你,我的儿子。

一夜之间,你做出了两个决定:一、辞去你现在的刑警队长的职务,调到行政办公室;二、你将你的房子交给了中介。这样,你就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财力来陪我,你不许我说这是最后的时光。

没有人同意你的选择,你的爸爸、姐姐还有妻子,包括我。但你那么固执,你不跟他们做任何解释,你只对我说:“妈,这些东西都会失而复得,但你不能。你不要让我有遗憾,所以,别拒绝我,行吗?”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是感觉到,因为你,我对这场病真的没了恐惧。

★ 生活,是这样一个过程

★ 职场生活感悟

★ 感悟生活随笔

★ 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 成长的作文:成长是一个过程

★ 生活随笔:人生需要坚强

★ 生活随笔感悟:感受大风

★ 学会感悟生活情感随笔

★ 心情感悟生活随笔:得未曾有

过程感悟 篇6

【关键词】课堂结构;兴趣;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情感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接受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接受。但课堂上真正主动接受知识的只是极少数优等生,大多数学生被剥夺了发言权,只是跟着感觉走,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要使这种状况尽快得到改变,使全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得心应手,教师就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入手,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尝试,本人认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能力和习惯、情感和态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讲好引言,以情激趣,激发入课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否使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程度,出现精彩的生成场面,激发学生的入课热情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

例如在讲《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先设置一个悬念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前有一个英国人叫鲁滨孙,他非常喜欢航海和冒险。有一次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学生的读文兴趣已被激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文本。

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引人入胜、情趣横生,而且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兼顾全体,培养自读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教会读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可能性,老师除了对较抽象,深奥的内容加以点拨讲解外,可放手让全体学生带着适宜的问题进行自读自悟。可见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是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关键。如果问题过于浅显,学生无需动脑;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从动脑;问题过于繁琐,学生不愿动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适度适量,能以点代面,以读代讲,还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读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三、品词析句,精读重点,提高读悟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而把文本肢解得面目全非。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只有如此,才能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教师引导学生抓准文中某些关键词句进行精读细品,进而披文入情,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学习《向往奥运》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中的“终于”一词来品悟全文主旨。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作者激动,兴奋、自豪、期盼、满足的丰富情感,再由此延展到全文。“你从课文中哪些句段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沿着问题指向,学生自然而然地返回到课文中寻找重点内容,精读细品起来,避免了学生在阅读中乱打乱撞,抓不住重点,读悟不到位的现象的发生。

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由词入文,精读细品,不仅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畏惧阅读”和“阅读倦怠”的症状,更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激疑讨论,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通过自读汇报后,一些学生还会对文中的内容或现象提出质疑,对此现象,老师切不可横加阻止或草草给予解答。我们可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师生平等地探讨,必要时老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诱导。

例如在学完《小抄写员》一课时,我问:“学了这一课,大家都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片刻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说习惯的力量又使他起来工作,指的是什么习惯?”对此,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反应异常热烈。有的说:“习惯成自然,夜夜起来已经养成生活规律了。”有的说:“不可能是生活规律,不然白天学习不会打瞌睡。”有的说:“应该是工作的习惯,不工作就会睡不着觉。”有的说:“不可能是工作习惯,睡不着觉,怎么不学习呢?”至此,我因势利导:“叙利奥起来工作既不是生活规律,又不是工作习惯,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一次又一次起来工作的呢?有的说:“应该是他对父亲爱的力量,因为他多写一次,父亲就会减轻一些疲劳。”有的说:“应该是他对家庭责任的力量,因为上文说他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自己的责任”等等。

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观点的陈述、完善,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进入课文中了,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并且深深地被叙利奥那种无私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打动了。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长知识明事理,自己教育自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又在这种经常性的交流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和提高。

五、做好结语,升华主题,推动情感发展

常言道:“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一堂好课的结尾也应如此,不仅要与整堂课浑然天成,还应有水到渠成之感。设计得好,有巩固知识,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效果。正如袁微子老先生所说,成功的結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特长,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横生。

过程感悟 篇7

观察图形,显然是正方形. 联想到有关正方形的性质,可以得证:

同理Rt△AEH≌Rt△DGH≌Rt△CGF,

∴EH=HG=GF=EF.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这一题应用了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的定义,如果将正方形ABCD改为平行四边形ABCD,可以得到什么呢?

如图2,E,F,G,H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首先观察 图形,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我首先画了AC,BD两条辅助线. 利用三角形两条边中点的连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道理,EH和GF都平行于BD,并且都等于BD的一半.

∴EH和FG平行并且相等.

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同样也可以这样证:HG和EF都平行于AC,并且都等于AC的一半.

∴EF和HG平行并且相等.

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如果将正方形ABCD改为任意四边形ABCD,那么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的四边形又可以得到什么呢?

如图3,E,F,G,H分别是任意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

同样,画对角线AC,BD,仍然得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EH平行并且等于1/2BD,FG平行并且等于1/2BD,∴EH=FG,EH∥FG.

同样HG和EF都平行于AC,并且都等于AC的一半,∴EF=HG,EF∥HG.

用上面两组推理的任一组,即可判定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由此可见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点评:学生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得出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由一般到特殊,研究得很透彻.

过程感悟 篇8

一、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

言, 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 巧借古诗教学。

诗词歌赋, 朗朗上口。应用得法, 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讲解长江时, 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 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 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 湍湍急流, 秀丽风光一览无余, 情景交融, 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2.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为教学过程增辉添彩。

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 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 既具有科学性, 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 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

3.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

的历史, 在教学中适当应用, 则可启发学生思维,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说它多大有多大, 日月星球全容纳, 无人知它始和终, 也没左右和上下” (宇宙) ;“千颗星, 万颗星, 北天星星数它明, 有它给你指方向, 夜里航行不用灯” (北极星) 。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 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 然后开始讲新课, 效果不错。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 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

4. 运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 学生颇感兴趣, 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且易生趣, 还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 有长江的源头, 长度, 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上中下游, 注入的海洋, 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

二、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

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 一边画略图, 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 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 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 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 这里首先进入雨季, 珠江水开始上涨。尔后, 夏季风的“援兵”赶来, 势力增大, 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 势均力敌, 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 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 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的季节, 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 夏季风乘胜北进, 势如破竹, 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 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冬季风不甘失败, 马上气势汹汹, 大兵压境。在9月份, 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 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 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通过教师激发,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 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过程感悟 篇9

1.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 渗透基本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数学思想发生和凸现的过程。比如,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依赖性强, 数感的建立更多的是依靠直觉, 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建立相应的数感, 教师就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过程。从具体的物体到一一对应, 从对应相等的数再到多或少的过程, 进而抽象到数字的比较, 抽象到符号的认识, 就是一个从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如认识1~10的10个数字时, 教材呈现的每个数字都有一张相应的集合图。“1”的集合图里只有一个元素——1只小猫;“2”的集合图里有两个元素——2只小鸡……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对应关系来找相应的集合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集合思想, 很形象地把集合中的元素与数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样的结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2.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 感悟基本数学思想

(1) 深度钻研教材, 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 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 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 使教师教有新意, 学生学有创意。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 这样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 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抽象枯燥的教学概念中来, 是课堂教学关键性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和扑克的引入, 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用字母表示数”。在体验“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无限大的数”时, 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通过一个神奇的魔盒, 让学生报一个数, 它能变成另一个数, 如学生报8, 出来的数18, 学生报5, 出来的数15……然后问学生:这样的数说得完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用“a+10”或“k+10”或“c+10”, 有个别学生可能说到“进出的数在变化, 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永远不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找出字母表示数的实质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小组合作交流、归纳、证明的学习过程, 一切问题的解决显得那么容易, 从而促进了课堂的实效性, 体验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2) 立足课堂, 让数学思想方法引领教学过程。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升华, 是对数学解题规律和数学本质的理性认识。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教师为了使学生主动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时就有意识地对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渗透。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平移得到长方形, 这样就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求出其面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告诉学生这就是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数学的思想方法除转化外还有很多种, 有序、极限、函数、化归、数形结合等都属于数学思想方法。适时适当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是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 教师更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数学思想的魅力, 享受思维的乐趣, 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丰富, 数学方法的精巧, 数学思想的博大, 数学思考的美妙。

3. 根据学生思维水平, 体现数学基本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包括显性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学生要经历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发展过程, 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比如“众数”的教学, 完成基本习题:

(1) 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1) 2、5、2、4、2、2、10、14、6、7、2、8、12、9、11、3、2; (2) 70、66、70、80、70、50、10、70、30、44、55、32、13、60、50、70。

(2) 六年级 (1) 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 (1) 这组年龄的众数是 () 。 (2) 如果这组中有一名13岁的同学转走了, 这组年龄的众数是 () 。 (3) 要使得其中有三个众数应该添上哪个数? (4) 有没有可能在一组数据中一个众数也没有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5) 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列举了学生身边的事例, 通过一名学生转出、转入的形式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众数的特点。这样富于生活化的情境和题目的变化设计, 通过理解、应用等过程, 学生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使得学生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感悟点滴 篇10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今天,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丰富的教学内容, 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 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 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抓住最佳时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参与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大胆实践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有机会感悟数学价值, 从而更热爱学数学。

二、注重情感教学

1.情感教学的意义重大

情感英文叫做“Emotion”, 我们之所以研究它, 是因为情感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不像历史那样有故事, 不像语文那样朗朗上口, 不像外语那样充满着新奇, 它是那么的“枯燥”, 而课堂情感教学, 它既是学生更好的认知手段, 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 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这种情况下, 在春风融融的课堂上, 教师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天长日久,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数学素养。

2.教学以人为本

一个人做事情能否成功, 主要看其意志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情感体验, 把重心放在育人这方面, 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好之乐之”, 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 它是数学学习的认知根本。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的贡献, 挖掘数学美, 让大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让同学们认识到, 如果没有数学, 就没有美好的生活。 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注意他们对数学看法———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向积极转化还是向消极发展? 他们对学习有没有信心?课堂上他们是热情洋溢还是无精打采? 我们呵护学生, 关心他们, 信任他们, 都会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都会对他们的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推动。

3.数学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 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 因此教师要学习心理学, 懂得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需要, 因为教师的思想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对学生的情感建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要从内心热爱数学, 课堂上对数学的演绎激情澎湃, 对数学教学工作无限热爱, 从而感染学生, 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将这份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他们。 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 没有高层次的关于数学方面的情感修养, 就无法做学生的楷模, 给他们起到带头作用, 更谈不上让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熠熠生辉,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4.利用情感的迁移

感情迁移 (transfer of affection) 指在两种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有可能发生感情或评价的迁移, 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象地说明, 就是爱屋及乌。 同样的, 学生喜欢一位老师, 喜欢的讲课方式, 尊重他高尚的品格, 那么学生也极有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讲课内容。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利用这种情感的迁移功能, 以情促教, 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对数学进行探索, 培养终生学习数学的观念。 讲课时我们精神饱满, 神采奕奕, 声音铿锵有力, 语言幽默诙谐, 让学生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和快乐, 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对他们寄予厚望。

三、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需打团体战

学生厌学, 如何处理? 其实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引领方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学生上课不注意倾听, 其他学生发言, 发故意起哄, 老师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什么也不会”。 老师又问:“简单的听一听, 总可以吧! ”这位同学有些不耐烦地大吼道:“我连小学一、二年级的也不会, 你还让我学习么? ”这位老师听后生气了:“一年级的知识不会回去上一年级? 来这里发什么火? ”这位学生回答:“我才不愿意上呢! 家长非让我来! ”这是事后这位老师的原文口述, 自己不想上, 从老师身上, 从学校找原因, 故意气老师, 只要一有借口马上回家。 据调查, 这位学生确实忘掉了一二年级的知识, 没有课本, 也没有作业。 怎样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 是我研究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一是从心里感化他, 二是需要让他从最基础的学起, 节节有收获, 天天有进步, 课堂有事做。 反过来, 真难哪。 一课老师这样做, 必须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其他科任老师不但不配合, 反而会嘲笑。 反正不影响我的成绩管他哪, 出那么多冤力真傻。 老师之间的团体战真难打啊。

总之, 数学教学需要周密地考虑, 学习新理念、情感教学, 让大家快乐地学习, 掌握学习的技巧等缺一不可, 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 而且做到发展思维, 提升数学素养, 培养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从让学生懂得数学新理念、注重情感教学和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点滴感悟, 希望同仁指正。

感悟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兴趣 教学过程 主体作用

【正文】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新目标》九年级第二单元的课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我深有体会。

一、巧设问题,兴趣引入,课前热身

我们教师都知道上课后只有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展开思维。因此预读前我设计了一个word guessing game, 将其板书到黑板上:The children in the picture have a big food ____.学生马上产生了兴趣,但不知填什么单词,此时产生了信息沟并引起了兴趣,我马上出示了一张骨瘦如柴非洲儿童的图片,学生发出了惊叹。于是我给出指导语“Look at the picture, these children have no parents. So they are very thin and poor, they are often hungry.”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句子,此时经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就正确的填入了“problem”,我及时对参与回答的学生提出表扬。这样学生学习意识被唤醒了,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开口说话,体现交际原则,符合认知规律。

二、导入新课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意识

要使学生在学新知识之前有一个思想准备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导入过程。导入语要依据当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应使其承前启后并具有关联性。学生在做完16页的pairwork后,我马上说“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our problems. Now I introduce one of my friends to you.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 But now he is a top student and he is successful. Do you know how he has changed and why?”言简意赅的导入语让学生产生极大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探索与发现之旅。

三、精心编排,通过语境教学新词

本课文当中有大量新单词,阅读前扫清一些影响阅读的单词和词组即可,不必精讲。我是这样创设语境的。热身和pairwork之后,我紧接说道“Thanks for your stories, just now some students told us their stories, now I want to tell my story to you. Listen carefully.”讲故事前把事先写好的英汉对照的词组贴在黑板上。我的故事如下:When I was a ten-year-old boy, I used to be shy. Luckily, my father and mother paid attention to me. They were very patient with me. They made a decision to help me. To my surprise, with their help, I changed a lot. I was no longer shy. Now I’m a teacher, I feel good about myself. My parents take pride in everything that I do. (划线部分为事先写好的词组)学生边听边看很容易理解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跟读这些词组并用每个词组造句。看似讲故事实际在语境中教单词是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避免枯燥讲解,贴近重点,降低起点,较恰当的处理了单词。

四、任务设计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激发良好的思维情感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明确学生应承担的任务,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使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适当整合,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生有了任务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产生学习动力,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while-reading 环节中,我注重分步骤实现阅读任务。由于此篇文章是叙事性文章所以应按记叙文的思路设计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就课文内容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切入重点,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1.What’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2.Who is Martin Murray? 3.What did he use to be? 4.What problems did Martin use to have? 5.How’s Martin now? 第二个任务是训练学生利用获取的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读第二遍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完成Section 3 中的3b。第三个任务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通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填写词汇或句子从而合成语篇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介绍个人做题的思路,形成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种愉快的过程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熟练技能,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五、注重德育渗透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英语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重视英语课程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作用也是意义重大的。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拥有美好的人生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懂得感恩,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在中学生智力成长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上。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它们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果能利用文章背后暗含的感恩思想教育学生,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作用极大。因此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后,我问学生,导入语是“How did Martin Murray change?”学生同桌两人经探讨后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围绕母亲和孩子的沟通或母亲的爱来阐述的。我及时说“Our parents do a lot for us, they love us,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are coming. What can we do for them?”学生的感恩之情立即被激活了,学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

六、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本节课我依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全体参与,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信任的空间。

参考书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王松美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过程感悟 篇12

转而一想, 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不就跟绣十字绣一样吗?要搞好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也是学好英语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记住这一点,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学好英语, 第一关就是词汇, 怎么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并记牢单词呢?这确实是大多数学生头痛的事, 这就暗示着我们英语教师必须对词汇教学要有新的认识, 并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过去的那种老方法, 老观念已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我们在教学词汇过程中应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好词汇并活用词汇。教师除了多用多媒体教学外, 还可以采取看图猜词法、英英互译法、单词辐射法、单词分类法、单词联想法……来激活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其次,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 参差不齐, 一堂课下来, 所有的新授知识, 学生是不会完全吸收的, 所以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一定要慢慢的、一步一个脚印, 像绣十字绣一样, 一个月、二个月……学生从学习英语到渐渐有英语语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教师一定要心平气和、耐心地引导, 要象对自己的子女一样。

再次, 英语教学要讲究方法。绣十字绣时, 不能一味地单针绣, 我们还可以连针绣、横绣、竖绣……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激活课堂, 我们可以围绕所学的词组和句型, 编成有趣的小故事和简单的会话来进行教授;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游戏;我们还可以在课上采用交谈提问的方法, 使师生进入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 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 并产生学习英语的迫切愿望,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Comic Strip&Welcometotheunit时, 我们通常通过Freetalk进入Welcome to the unit中的话题, 然后让学生Work in pairs, 最后才逐渐过度到Comic Strip, 学生完全在轻松、愉快中学完这个课时;在教Reading时, 我们通常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语法时, 我们通常讲练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总之, 课堂教学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最后, 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客体。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在评讲练习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 讨论。碰到特难的, 教师才加以点拨。平日还可以鼓励学生互帮互学, 同学之间谁有问题, 拿出来一起解决, 使差生能及时得到帮助, 对基础好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此外, 英语教学必须多反复、多操练。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记得快、忘记得快, 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反复。古人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记忆规律, 每天坚持先复习, 再教新内容, 三天一个小循环, 一周一个大循环。多操练是巩固词汇、语言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一味强调读、背而忽略练习, 那么英语教学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向数学教师学习, 要注意讲练结合, 这样学生才能完全吸收新内容。

总之, 英语教学是一个慢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上面的多方面因素,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初中英语教学贡献一份力吧!

注释

上一篇:社会称谓下一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