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因素

2024-08-26

固有因素(通用7篇)

固有因素 篇1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 具体而言, 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 满足国家宏观调控,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 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有以下内容。

1 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 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 同样道理, 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 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 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 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 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 思想觉悟千差万别, 在这种状况下, 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 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 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 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 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 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 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2 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 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 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 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 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 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 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 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 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 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 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 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 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 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是广泛的,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用于决策, 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 (1) 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 (2) 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 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 (3) 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 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 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 是量的不足, 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4 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 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 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 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 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 在许多经济业务中, 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 因此, 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 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 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 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 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 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 用作计量的尺度, 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 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 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 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 多数是变动的, 有时甚至剧烈变动, 在这种条件下, 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 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 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 币值下降状况 (即通货膨胀) , 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 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5 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 在类型上种类繁多, 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 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 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 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 其产生的原因: (1) 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 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 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 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 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 (2) 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 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 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 间断性是绝对的, 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3) 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 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4) 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 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 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 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 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 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 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 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 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 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 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 但不能绝对化, 否则, 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 搞烦琐哲学, 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有着多种质量特征,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深入分析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并充分认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因素中, 诸如货币价值变动、会计模糊性等固有性因素是无法消除的, 只有充分认识并尽力降低其影响才是正确和客观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 2006, (4) :232.

[3]陶凡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与借鉴.当代经理人, 2006, (5) :9-10.

[4]柳春涛.浅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之友, 2006, (3) :46-48.

固有因素 篇2

内燃机可通过有隔振装置支承和无隔振装置支承两种方式安装在基础上[1]。为了避开共振并保证支承的刚度足够大,就要求内燃机与支承系统的固有频率不得低于内燃机激振力频率的2.5倍[2]。在无隔振装置支承中,内燃机外负载的反扭矩通过内燃机支承作用于机体,因而在采用无隔振装置支承时,不同支承形式对机体的可靠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3,4]。在支承设计时,需要在刚度和结构间找到平衡。对于特定结构的支承,研究其结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对支承的设计与优化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某V型6缸内燃机无隔振装置支承,建立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内燃机激振力特性,分析了内燃机支承系统所受激振力特性,仿真计算出系统的固有频率及振型,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支承各参数对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

1建立内燃机支承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模型

1.1模型简化

如图1所示,将内燃机 重心位置O定为坐标 原点,OX,OY,OZ轴分别和内燃机3个主惯性轴重合,O′-X′Y′Z′为动坐标系,其原点O′固联在系统的质心位置,O-XYZ为静止坐标系,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两个坐标系相互重合。因此,可以把整个系统的运动分解为随质心的平动(X,Y,Z)和绕质心的转动(α,β,γ)。

内燃机的质量和刚度通常比支承大很多,而其结构固有频率也往往高于激振频率,所以通常在考虑内燃机整机振动时,将内燃机视为刚体。同时假定基础的质量及刚度为无限大,忽略其对系统振动性能的影响。

安装内燃机的支承与内燃机和基础相比,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在研究内燃机整机振动时,常把它简化成为刚-柔耦合支承模型。

1.2建立动力学模型

采用ANSYS和ADAMS联合建模方法建立内燃机支承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5]。建模时忽略焊接位置和螺孔连接,所建整体动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

2计算分析

2.1固有频率及振型

经过ADAMS软件仿真计算,模型前6阶模态的振型分别为沿X,Y,Z轴平动及绕X,Y,Z轴(α,β,γ)转动,计算所得的模型固有频率如表1所示。

2.2激振力(矩)谐次特性分析

该内燃机为6缸V型排列,V形夹角为90°。引起α方向振动的倾倒力矩主要集中在前6谐次,故考虑到前6谐次频率[6]。另外由于制造工艺及误差的存在,需考虑往复惯性力、离心惯性力的影响。引起内燃机Y方向振动和Z方向振动的主要为1.0谐次和2.0谐次;对于引起内燃机X方向和γ方向振动的轴承力等,一般只需要考虑1.0谐次的影响;对于由于弹性联轴器轴线不 对称引起 的β方向振动,考虑激振 力2.0谐次的影响。为避开共振,工程上一般要求固有频率大于激振频率的2.5倍以上。内燃机工作转速跨度较大,当上述发动机在工况分别为1000r/min与3000r/min时,激振力频率相差达3倍,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现有模型不能在3000r/min工况下满足要求。为了使发动机在多转速工况下都能正常运行,需要研究支承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通过修改支承参数,使系统固有频率在指定工况下达到要求。

3支承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

影响系统固有频率的支承参数主要有肋板角度、肋板厚度、侧板厚度及底板厚度这4个参数。为了研究每个参数变化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若采用全面试验法,则需要进 行256次变化,故采用正 交设计法[7],所用正交表如表2所示。肋板角度、肋板厚度、侧板厚度及底板厚度为正交试验中的4个因子,每个因子又包含4个水平。支承原始参数为水平2,对水平2进行加减得到水 平1,3和4。角度加减 步长为4.66°,厚度加减步长为3mm。

因为α方向频率范围较大,造成系统固有频率在α方向上最不容易满足要求,所以取α方向的固有频率为质量指标。经 过试验,发现第15次试验 (方案A4B3C1D4)的质量指标为780.75 Hz,为16次试验中的最佳方案,但是并不代表第15次试验方案就是最佳方案,需要进行直观分析找出最优方案,并总结各因素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

当A因子即肋板倾角为水平1时,其质量指标分别为725.78,751.15,679.76,675.42,他们的平均值为708.03。同理求出A因子在其他水平下质量指标的平均值以及平均值中最大与最小值的差值。然后求出其他因子在各水平下的差值,根据差值大小判断出各因子影响质量指标的主次顺序为:侧板厚度、肋板倾角、底板厚度、肋板厚度。

为便于直观分析,做出因子水平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图,如图3~图6所示。由图3~图6可以看出:

(1)质量指标随侧板厚度增加而增大,在侧板厚度增加到24mm时,质量指标最大。

(2)当肋板倾角为66.8°时,质量指标达到最大。

(3)质量指标随底板厚度增加而减小,在底板厚度为17mm时,质量指标最大。

(4)随着肋板厚度增加,质量指标有增大的趋势,在肋板厚度为21mm时,质量指标最大。

(5)最优试验方案是A3B4C1D4,与正交试验中所获得的方案A4B3C1D4 不同,故还要对这两种试验方案进行对比试验。

通过对比,发现方案A3B4C1D4 质量指标 为812.68Hz,比正交试验中所获得方案A4B3C1D4 的质量指标要好,说明方案A3B4C1D4 为各水平一定范围内优化支承的最佳方案。

4结论

(1)通过建立无隔振装置内燃机支承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其固有频率及振型,对1000r/min及3000r/min工况进行了激振力频率分析,发现α方向振动激振频率在不同工况下变化范围较大,原有模型不能满足要求。

(2)采用正交设计法,总结了支承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影响的主次顺序;找出了支承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支承各参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优方案。

格式条款固有弊端分析 篇3

一、背离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 自由地订立交易契约。”[2]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规则, 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法意义上, “契约自由主要表现为缔约自由、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和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3]格式条款的出现, 背离契约自由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缔约自由受限制

缔约自由是指缔约双方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与对方缔约。这是契约自由的基础。而格式条款一般是具有经济、政治强势或者垄断地位的一方制定, 而条款提供方所控制的产业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性行业或者公用事业性行业, 如邮电、通讯、银行、电力、供水、供气、供暖、医院、交通等行业。“在我国, 对于以上特定行业的条款提供方, 法律规定该主体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 即此方合同当事人在条款相对方提出要约的时候, 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4]同时, 理论上, 相对人起码有“要么同意, 要么拒绝”的自由选择权, 但实际上, 条款相对方尤其是普通个体消费者是不得不消费这些生活必需品或公共服务, 这样条款相对方也就只有“同意”这一种选项, 如电信行业制定的包括有月租费、来电显示费、漫游费等手机费用的格式条款, 虽然专家证明漫游并不增加运营商的成本, 月租费、来电显示费的收取也没有任何依据, 但是电信行业一直收取此类费用以赚取可观的利润, 而应现代通讯需求, 消费者又必须用手机进行必要联络, 只能无可奈何选择“同意”。因此, 格式条款的出现, 对于缔约双方的缔约自由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集中表现。

(二) 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受限制

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是指交易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与“谁”缔约。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决定了交易当事人可以任意选择交易对象。但是, 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 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几个大财团手中, 形成行业垄断, 它们往往为了避免“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 而形成“攻守同盟”, 制定统一的格式条款。作为交易中势单力薄的相对人, 特别是个体消费者, 如果选择缔约, 其实也就选择了财团内部为数很少的主体为缔约对象, 尤其在国家允许的特殊垄断行业更为显著。例如我国消费者如果要用手机, 只能选择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家运营商, 而这三家的服务及收费标准又基本相同, 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毫无疑问受到限制。所以, 格式条款的使用, 对于弱势一方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 其实已经有了较明显的限制,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主要表现。

(三) 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决定所缔结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 所有契约条款都是双方合意的结果。而格式条款恰恰是一方事先拟定、不与相对方协商的条款。“一般情况下, 条款提供方往往在经济、政治方面占有优势, 在社会的某一行业处于垄断地位, 可以通过使用格式条款, 谋取垄断利润, 这本身违背合同的自由原则, 这种不平等性是用合同形式上的自由掩盖了事实上的不自由。”[5]所以, 从格式条款的本质 (单方意志性的定型化契约条款) 能清晰地看出, 条款提供方享有着对契约内容的“绝对”的决定自由, 但这种自由是以条款相对方的“绝对不自由”为代价的, 这也正是格式条款成为“众矢之的”的主要原因, 进而成为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最关键表现。

(四)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被限制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在合同成立后的任何时候通过双方合意变更或解除合同。这是对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的延伸表现。正像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一样, 格式条款的出现, 打破了契约本身所体现的双方意志性, 而成为条款制定方单方意志性的产物, 因此, 缔约时条款相对方只有“要么同意, 要么拒绝”两种选择, 缔约后如何变更与解除合同也只能按照缔约时所签定的格式条款要求来完成, 而由于变更与解除合同的条款本身, 是条款提供方的单方意志的体现, 所以条款相对方对此没有任何实质的决定自由, 完全处于“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尴尬局面。例如某民航格式条款规定, 打折机票一旦售出, 旅客不得退票。如果退票, 只能退还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民航旅客对此解除条款颇有微词, 却无可奈何。所以,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被限制, 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延伸意义的表现。

(五) 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决定合同缔结的形式, 如可以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其他特殊形式。格式条款是以条款提供方预先拟定并予以公开公示的书面形式为一般, 以口头形式及其他特殊形式为例外。当然, 这里“书面形式”是广义上的书面形式, 主要表现有纸质合同、店堂告示、电子显示器公告、网络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介质, 但这些介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能够留下痕迹, 并且能够反复使用, 具有证据证明力。由于缔约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统一性, 所以, 不论何种缔约方式, 都是由条款提供方决定的, 而条款相对方如果同意缔约, 也只能在接受格式条款内容的同时, 按照条款提供方的形式要求完成缔约。这样, 条款相对方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又一明显表现。

二、违反实质公平

公平表现为“于利益不自取过多而与人过少, 于损害亦不自取过少而与人太多。”[6]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中, 占有垄断地位的行业、企业相当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大量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在电信、邮电、运输、保险及一些公共事业等行业尤为明显。正如有学者所说:“格式条款在发挥着提高交易效率的优点的同时, 也日益暴露出恃强凌弱、合同权利失衡的弱点。”[7]这个弱点的核心就是违反实质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体地位不平等

格式条款毕竟是合同条款, 所以缔约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可以理解为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这里所指的“不平等”是经济地位或交易地位上的不平等, 即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因为格式条款是条款提供方单方意志的体现, 排除了条款相对方参与及决定条款内容的自由, 与其说是条款相对方接受了格式条款, 不如说条款相对方不得不屈服于处于经济、政治优势地位或垄断地位的条款提供方。所以, 格式条款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这种主体地位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 将使原本合同权利义务公平的“天平”, 出现了“一边倒”的失衡倾向, 而此倾向也为结出侵害条款相对方合法契约权益的“恶果”埋下“种子”。“正如一个西方经济分析家形象尖锐的描述:一个普通消费者与一个公司的交易无疑是一个手无寸铁者和在一个手持尖刀顶着其喉咙的强者面前完成交易。”[8]因此, 主体地位不平等, 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基本表现。

(二) 风险分配不合理

“著名经济学家斯密提出‘人人为己’的基本假设, 而耶鲁大学的威廉森则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人不但自私, 而且一有机会就不惜损人而利己’。”[9]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基础动机, 再加上条款提供方手中有条款制定大权的“尚方宝剑”, 那么他在制定条款时不合理地分配交易风险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风险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 条款提供方在制定条款时通过责任转嫁的方法, 尽量减轻或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 降低自己在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如有商场在其“存包须知”中规定:寄物柜属于服务性质, 不负保管及赔偿责任。其实, 既然商家提供此项服务, 就应对顾客的财产负保管责任, 这是由其在先行为引起的必然法律责任, 同时也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的必然法律责任。其二, 条款提供方在制定条款时规定不利于相对方的条款, 尽量限制相对方的权利或者加重相对方的责任, 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有线电视《用户须知》规定:用户必须按规定自觉向本台缴纳收视维护费, 不得拖欠或拒付。1-3月份为年度收费时间, 逾期三个月不交费者, 切除信号, 又需重新使用者, 必须另行申报, 缴纳开通手续费50元。此规定中预交收视年费、迟缴三个月直接切除信号、复通另行交费都无法律依据, 其实质加重了用户责任, 却实现了自身利益的绝对保障。其三, 诸多霸王条款的制定, 如:1.对相对方处以滞纳金、罚款、罚金的规定, 如商场中的“偷一罚十”店堂告示;2.随意缩短或延长责任期限的规定, 如商家缩短“三包”期限;3.任意将相对方的义务与其权利绑定, 如物业管理合同条款规定, 物业公司将物业管理费与水电费捆绑收取, 对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的住户, 物业有权停水、停电;4.强迫交易的规定, 如购买车辆第三者责任险, 必须购买车辆损失险和玻璃附加险, 否则不予办理等等。因此, 风险分配不合理, 极大干扰与破坏了正常的消费秩序, 严重危害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集中表现。

(三) 利用技巧投机

格式条款的提供方担心“明目张胆”地侵权会招致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和集体抵制。于是, 很多格式条款或格式合同的提供方精心设计“文字游戏”, 如利用生僻难懂的术语、冗长繁杂的论述或细小难辨的字符等技巧, 把不利于条款相对方的内容“包装”, 使其复杂化, 相对方往往在没有理解条款内容, 甚至根本无法注意到条款细节性内容的情况下, 就与条款提供方“稀里糊涂”地签约了。例如保险格式合同中有些条款措词晦涩难懂, 冗长累赘, 如保单现金价值等术语, 使消费者很难读懂条款;条款内容冗长, 特别是一些除外、免责条款, 保险营销人员没有做好特别提请注意的工作, 投保人很少仔细阅读, 匆忙签单。一旦出险, 保险理赔时扣这免那, 让保险消费者感到买保险总是保险人说了算, 很无奈。其实, 条款提供方利用技巧投机的目的显而易见, 只是希冀为自己肮脏的躯壳披上“美丽的外衣”, 实际上只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外在表现。

总之, 格式条款背离了契约自由, 改变了当事人平等的缔约地位, 强弱对比明显, 为强者剥削、欺压弱者留下祸根;同时, 违反了实质公平, 往往损害条款相对方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状态受到强烈冲击。因此, 格式条款的固有弊端也决定了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以规制。

参考文献

[1]朱晓辉, 朱勇.格式合同法律规制评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4, 23 (2) :92.

[2]杨蕙馨, 张治军.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2004, (1) :31.

[3]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4.

[4]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51.

[5]王永纪.试论格式合同与格式条款.2007-11-22.论文天下论文网.

[6]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69.

[7]杜金基.论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2007-11-22.论文天下论文网.

[8]吴元国.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2008-12-20.法律论文资料库网.

肝固有动脉变异1例 篇4

1 材料与方法

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 无外伤、手术史。常规方法解剖显露肝门区, 发现该标本有左右两支肝固有动脉, 仔细追踪动脉来源, 观察记录其行程及毗邻关系, 用游标卡尺 (精确度0.01 mm) 测量肝固有动脉及其相关动脉的外径及长度。

2 结果

双肝固有动脉变异中的肝固有动脉右支起自肠系膜上动脉 (D=9.72 mm) , 该动脉约在L1处起始于腹主动脉, 在距其起点19.14 mm处发出肝固有动脉右支 (D=4.04 mm) , 该动脉向右上方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入肝门, 其长度为81.46 mm,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胆总管和肝门静脉伴行且位置关系未见异常, 肝固有动脉右支在入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 (D=2.86 mm) , 胆囊动脉的走行未见异常。腹腔干 (D=8.58 mm) 起自腹主动脉, 该动脉在距起点2.36 mm处发出两条动脉, 分别为胃左动脉 (D=2.56 mm) 和一条短干。该短干发出脾动脉 (D=8.44 mm) 和肝总动脉 (D=5.18 mm) 两大分支。肝总动脉发出3支动脉, 分别为胃右动脉 (D=2.22 mm) 、胃十二指肠动脉 (D=3.78 mm) 和另一支变异的肝固有动脉左支 (D=3.72 mm) , 肝总动脉长度为21.48 mm, 肝固有动脉左支长度为34.42 mm, 在其行程中没有发出任何分支, 直接经肝左叶和尾状叶间入肝左叶。见图1。

肝固有动脉起点变异的情况临床较常见。肝固有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三者关系复杂, 组合形式也较复杂[1,2]。由于肝门区动脉起源、行经、分布变异类型多且不恒定, 故肝脏手术时, 术者应充分考虑到各变异类型的存在, 避免造成手术意外。

参考文献

[1]丁家明, 李惠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J].解剖科学进展, 2000, 6 (4) :350-351.

固有因素 篇5

关键词:框架结构,损伤,数值模型,固有频率

结构损伤的动力识别,是用结构物动态特性的改变来对结构进行整体性的检测和评估,以确定结构是否有损伤存在,进而判别损伤的程度和位置,以及结构目前的状况、使用功能和结构损伤的变化趋势。其基本原理是结构的损伤常会改变结构的物理特性,如质量、阻尼和刚度等,而物理特性的改变则会影响结构的模态参数以及动力响应,因此可以通过结构的物理参数、模态参数或动力响应来识别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1 基于振动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原理

利用振动分析技术进行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主要思想是:任何一个工程结构都可以视为由刚度、质量、阻尼组成的力学系统。工程结构一旦发生损伤,就会引起系统质量、刚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频响函数和模态参数的变化。这样,通过振动模态参数的变化就能够判断损伤是否存在,确定损伤位置和程度。

线性工程结构运动方程为:

式中,M、C、K分别为结构的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X(t)、X(t)和X(t)分别为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F(t)为载荷向量。

齐次方程的特征值问题表示为:

式中,φi为结构第i阶固有频率,{φi}为第i阶主振型。

求解方程(2)可以求出φi和{φi}。从方程(2)可以看出,结构每阶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是系统本身的特征参数质量、阻尼和刚度的参数,与其他条件无关。由此可以得出,系统本身参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试验所测得的模态参数的变化。而结构发生损伤后,系统的本身参数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测试系统的模态参数,将其与结构正常时的模态参数相比较,即可判定和评价结构的损伤。

2 频率用于识别的原理[1,2,3,4]

利用固有频率变化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优点是:比较容易测示固有频率,而且测示精度较高。

对于结构来说,固有频率决定于结构质量与刚度。结构损伤后刚度会发生变化而质量一般保持不变。这样,结构在损伤后固有频率会下降。由于固有频率是容易获得而且测量的精度很高,所以应用基于固有频率的损伤指标是值得进行研究的。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利用固有频率指标对结构损伤进行识别。

利用固有频率变化进行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算法很多。这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结构发生损伤时,仅结构的刚度降低,而忽略结构质量变化。

3 数值模拟

3.1 模型建立

利用SolidWorks[5]建立有限元模型。模型采用X轴正向1跨、Z轴负向3跨、Y轴正向2层计算模型,采用壳单元建模,壳厚10mm。利用软件的组装功能成模,各单元间采用固结连接。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主梁截面尺寸为200mm×450mm×9000mm,连梁及柱的截面尺寸为200mm×450mm×4500mm。梁及柱均采用Solidworks材料表中的AISI1010热轧钢,弹性模量E=2.0×1011Pa,泊松比V=0.29,质量密度ρ=7870kg/m3,屈服强度f=180MPa。

3.2 定义约束

柱脚全部采用固定约束。约束定义如图2所示。

3.3 损伤实现

利用SolidWorks的裁剪功能对梁柱的壳面进行裁剪,构件的损伤通过在构件近跨中腹板截面裁剪一定范围的破口,实现了对损伤的模拟。采用COSMOSWorks对框架结构损伤进行有限元分析。梁柱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

依据损伤尺寸的大小,可分为如表1所列四种损伤状态。

3.4 网格划分

在上述步骤均完成后,可采用COSMOSWorks的自动网格划分功能,进行有限元运算。

4 损伤数值模拟试验的固有频率变化研究

采用COSMOSWorks的频率算例进行两个算例计算:单根梁损伤算例(梁损伤模型)及单根柱损伤算例(柱损伤模型)。通过对三种损伤状态下结构的前50阶固有频率与未损伤模型对应固有频率的对比,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固有频率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引起的相应变化。

下列频率变化图以损伤模型固有频率与未损伤模型固有频率的差值绝对值,即│Δf│为研究指标。

4.1 算例1:梁损伤模型结构固有频率变化

4.2 算例2:柱损伤模型结构固有频率变化

4.3 频率结果变化分析

4.3.1 损伤程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固有频率变化规律

对于同一损伤位置,从上述系列图中可以看出,框架结构在损伤状况1下,损伤模型与未损伤模型在前50阶模态下固有频率变化值较小;在损伤状况2下,在低阶模态下固有频率变化值在少数试件中略有变化,在高阶模态下固有频率变化值较大,变化值也比低阶模态下要大,;在损伤状况3下,因结构损伤程度较大,低阶模态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固有频率变化,高阶模态下频率变化非常明显。

4.3.2 损伤位置变化引起的结构固有频率变化规律

损伤状况1:比较图5和图8,梁损伤模型在低阶模态和高阶模态均有较连续的频率差值;柱损伤模型在低阶模态只有零星的点存在较明显的频率差值,高阶模态频率差值几乎为零。

损伤状况2:比较图6和图9,梁损伤模型在低阶模态和高阶模态均有较连续的频率差值,差值比损伤状况1时显著变大;柱损伤模型曲线形式与损伤状况1时类似,频率差值增加幅度远不及梁损伤模型明显。

损伤状况3:比较图7和图10,梁损伤模型在低阶模态和高阶模态均有较连续的频率差值,其中高阶状态下频率变化非常明显;柱损伤模型在低阶模态和高阶模态频率差值也显著增加了,频率差值图与梁损伤模型频率差值图类似。

5 小结

笔者针对传统的数值模拟损伤试验中的不足,即无法实现三维方向产生损伤,通过SolidWorks建模软件,建立了结构中最常见的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参数化属性,论述了框架结构三维建模的一般方法,通过COSMOSWork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实现框架结构的损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值模型。

以数值模型为基础,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固有频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结构损伤必然会在结构的动力特征上得到完整的反映,利用固有频率的变化进行损伤识别比较可靠。

2)框架结构在同一损伤位置下,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各阶频率的下降加速。

3)在框架结构中,在同一损伤状况下,损伤位置是频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4)频率变化对损伤的灵敏度不高,结构发生小损伤甚至不会引起低阶频率发生明显的改变,通过观测结构的损伤必须观测结构的高阶频率变化。

参考文献

[1]N.Stubbs,T.H.Broome,R.Osegueda.Nondestructive constructionerror detection in large space structures[J].AIAAJ.,1990,28(1):146-152.

[2]G.Hearn&R.B.Testa.Modal nanlysis for damage detection instructures[J].J.Struct.Engrg.,ASCE,1991,117(10):3042-3061.

[3]S.Hasiontis,G.D.Jeong.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damage fromnatural frequency measurement[J].Computers and Structures,1993,49(4):679-691.

[4]瞿伟廉,陈伟.多层及高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1):43-48.

固有因素 篇6

一、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固有风险的基本理论

会计政策属于政策定义的延伸, 会计政策实质上是企业财务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一定环境下, 应用于会计这个特定对象有着具体的内容和含义, 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最能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的总称。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层在当前环境下,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 对特定的会计原则、计量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是会计准则, 它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政策的行为,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容仍然难以举尽, 其本质是为目标服务。

会计政策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行为, 在解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上,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明确显现出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性, 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者, 会计准则基本构成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界限。

会计固有风险特征包括会计固有风险的客观性、会计固有风险的隐蔽性、会计固有风险的可变性、会计固有风险的不可计量性和会计固有风险的单一性。具体地说, 由于客观原因会计反映不可能尽善尽美, 会计固有风险多发生在会计日常账务上, 风险的暴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新风险产生, 并在各个会计期间体现的程度不同, 本身就难以确切地量化与表示, 其单一性, 只能给使用者带来损失, 不能带来收益。

会计固有风险来源包括会计前提假设的缺陷、会计目标不确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计量基础的多样性、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固有风险的后果是会计固有风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侵蚀市场经济的诚信基础、不利于公司的生存发展。会计固有风险加速非会计固有风险的恶化, 引发社会对会计界的信任危机。

二、会计固有风险具体表现形式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会计政策选择及固有风险。“契约”一词源于拉丁语Nex, 契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契约理论在早期主要是完全契约理论, 既指一种协议过程和结果。不完全契约理论最早由麦克尼尔提出, 经济学意义上的不完全契约是指对于未来的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包括进去, 并且一些相关信息不能被第三方证实的契约。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 会计准则是不完全的合约, 建立的必然是一种框定关系的协议。

完全契约假设契约方是具有完全理性的,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遵循原则导向。这就导致会计准则中存在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也就是说,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准则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必然结果。在会计契约中增加大

量、详细的条款甚至会更可能引起争议, 在现实中订立一个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即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可能并不合适。即只能建立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 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如对钢铁企业和医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问题, 订立一个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不完全契约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它做了如下重要假设, 一是所有或然状态的不可描述;二是环境的复杂性;三是信息不对称;四是第三方的不可证实性。拥有完全契约的理性当事人可以预见所有或然事件, 签订契约的各方拥有会计信息的数量是不同的, 缔约的环境非常复杂也使得在现实中订立一个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合法性, 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固有风险也一直存在于会计准则中。是造成会计固有风险的直接原因, 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中注协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固有风险的动因, 要认识到会计固有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是原则导向的结论。要认识到会计固有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遵循理论防范会计固有风险, 会计准则制定者面临的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会计准则规则必须十分明确;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会计固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有限条件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减少人为因素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会计政策表面上看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强调从不完全契约理论来解释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 从行为人道德规范上加以引导, 通过会计伦理的建设, 提高会计政策的公允性, 把会计固有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

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 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人为因素, 也必须遵从理论发展规律,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会计准则导向是由契约不完全性所决定, 人为力量只能顺应理论发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既要考虑到人为因素, 也必须遵从理论发展规律, 减少会计固有风险的发生,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会计准则导向是由契约不完全性所决定,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应当有多重解释, 人为力量只能顺应理论发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煜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现状·选择原则·影响因素》, 《会计研究》, 2004年第10期。

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分析 篇7

1 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当前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通常会应用到大量的电气设备进行日常的生产工作。然而这些电气设备也是给化工企业带来电气安全事故的根源, 并且由于这些电气设备和与企业员工的接触时间较长, 因此还严重的威胁到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必须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进行着重考虑。

1.1 绝缘

绝缘是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封闭和隔离。长久以来, 绝缘一直是作为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良好的绝缘也是保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双重绝缘兼有工作绝缘和附加绝缘。加强绝缘是基本绝缘经改进后, 在绝缘强度和机械性能上具备了与双重绝缘同等防触电能力的绝缘。

1.2 屏护

屏护是一种对电击危险因素进行隔离的手段, 即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把危险的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 以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所引起的触电事故。屏护还起到防止电弧伤人, 防止弧光短路和便利检修工作的作用。

1.3 间距

间距是指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备和设施之间、带电体和带电体之间必要的安全距离。间距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避免车辆或其它器具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造成事故;防止火灾、过电压放电及各种短路事故, 以及方便操作。

1.4 保护接地 (零) 和等电位联结

保护接地 (零) 均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安全措施。保护接地用于各种不接地电网———IT系统, 在这种电网中, 凡由于绝缘损坏或其它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均通过接地导体与大地连接。保护接零用于TN系统, 在这种电网中, 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配电网中性点相连接。等电位联结指保护导体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生产用的金属装备以及允许用作保护线的金属管道等用于其它目的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联结。通过等电位联结可以实现等电位环境, 减少触电危险。

1.5 安全特低电压

安全特低电压兼有防护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的作用。其防护原理是:通过对系统中可能作用于人体的电压进行限制, 从而使流过人体的电流受到抑制, 将触电危险性控制在没有危险的范围内。

1.6 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是在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问题时自动启动的, 用来防止触电事故以及有关的火灾爆炸和机械伤害等。它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屏障, 也是保证用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 因此是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的较重要的因素之一。用电安全装置的种类很多, 主要包括安全联锁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和漏电保护装置等。在评价安全装置的情况时, 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安全装置的齐全有效;选用合格的安全装置;选用的安全装置与被保护设备相匹配;定期检修维护;正确动作率的大小。

2 电气环境

这里所说的电气环境是指对电气安全有影响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雷电、静电等;非自然因素主要指电气系统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 如电磁辐射;易燃易爆、高温、潮湿、腐蚀、金属占有系数大等特殊场所。电气环境对电气系统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评价化工企业电气安全现状时, 应把电气环境放在较重要的地位, 在权重的分配中需给予较重考虑。

2.1 雷电

雷击是大气中的自然放电现象。雷电伤害是由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的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而引起。当房屋、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遭到雷击时, 将产生瞬间高电压和大电流。在其所波及的范围内, 会毁坏设施及设备、人体遭电击、发生事故停电甚至引发火灾爆炸。

2.2 静电

静电是在宏观范围内暂时失去平衡的相对静止的正电和负电。静电的产生是同接触电位差和接触面上的双电荷层直接相关的。静电电量虽然不大, 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火花放电。静电火花可以引燃易燃物质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降低产品质量;还可能引起计算机、继电器、开关等设备中电子元件的误动作。可见, 如果工业生产中的操作介质易产生静电, 那么, 静电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2.3 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伤害是由电磁场的能量造成的。电磁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 既危害人体, 也造成设备运行不正常。人体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吸收辐射能量, 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结束语

在当前的化工企业中, 应用电气设备是化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随着这些电气设备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安全稳定的生产, 就必须确保电气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通过本文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的分析, 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 由于有毒有害以及易燃易爆这些特点制约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 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化工企业的这些问题, 就必须要在电气设备的采购和设计以及安全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从而才能够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层出不穷, 从而为提高各个领域的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进而为促进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当前的化工企业中, 应用电气设备是化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随着这些电气设备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安全稳定的生产, 就必须确保电气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极大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的深入分析, 然后对如何提高电气设备安全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以供同行参考。

上一篇:结肠I期吻合下一篇:企业统计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