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特点(共12篇)
中考特点 篇1
1.依据课标, 淡化教材, 能力立意, 区域性特色鲜明
新课程实施后, “一标多本”已成为现行中学教学的特色, 即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统领下, 实施了多种教材并举的现象。因此各地中考命题既要考虑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达标要求, 又要兼顾高中阶段学校选拔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 在遵循教育部《命题指导》的基本精神, 突出“两考合一”的考试性质, 命题时都是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并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 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给各地的教育教学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 随之各地的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色彩也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考查目标的定位上更具有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 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 不少试题取材于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注重知识的覆盖面, 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试卷结构合理
各地试题基本上兼顾了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两种功能, 既注重了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 涵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 知识的覆盖面在80%左右;同时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试题量逐渐减少,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试卷结构出现相对稳定, 板块日趋相近的趋势, 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 (或“表达与交际”) “应用与写作”四大板块。试题难度适宜, 梯度设计科学, 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 基本维持在7∶2∶1。试题编排注重人文关怀, 既方便考生答题, 又便于阅卷。
题型相对稳定, 以主观题为主, 单纯的客观选择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一般在10%以下, 着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常规题型为主, 同时新题型也不断涌现, 新题型题量与分值设置恰当。“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题型的实验田, 也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新中考的鲜明特色。
3.注重积累, 落实基础, 强调语感, 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常用汉字 (词语) 的书写、古诗文的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 甚至包括汉字的规范书写, 考查的覆盖面宽, 形式多样。值得关注的是, 各地试题都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考查力度, 分值为全卷的8%左右;考查方式已由简单的默写, 发展到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考查的范围都在课程标准规定之内,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精华的积累和热爱, 同时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试题, 题型丰富多样, 角度新颖, 强调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试题材料的选择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到语文既亲切平易, 同时又认识到需要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才能表达好。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 包括正确使用词语、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常见的病句、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句式、压缩语段和扩写语段等等, 这类试题又常常是取材常见, 考点明晰, 却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主观试题为主, 既避免了学生语言机械操作, 又给学生以发挥特长和张扬个性的空间, 更容易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注重阅读欣赏, 强调整体感知, 着眼语言品味, 彰显个性解读
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 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 试题的选文典范,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 充满时代气息。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 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 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选材经典而浅易, 短小精悍而具有一定的意趣。着重考查课本中所学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的迁移理解, 立足于读懂文意, 对文章内容、章法分析不需作太高要求, 比较符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比较广泛, 兼顾不同文体的文章, 阅读量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设题立足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 强调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语境理解赏析, 不少试题需要学生联系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解, 有利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培养人文精神。
5.注重综合与探究, 增强了语文实践性, 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区别传统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许多地方的语文试题都关注到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在这方面的命题做了大胆积极的探索, 题型丰富多样, 异彩纷呈。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掌握的语文基本技能理解和表达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解决生活中语文运用的实际问题。设题开放性强,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类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逐渐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6.作文淡化审题, 强调真情实感, 引导追求真、善、美
纵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 基本上都没有设置审题障碍, 淡化了文体要求,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着重考查学生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有的中考试题还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给学生比较宽松的选择余地, 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 有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张扬个性, 激发创造性。作文命题的形式丰富多样, 明显改变了以往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各显身手。选题大多围绕如何正确对待人生, 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主题积极健康, 着重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和感悟生活。
7.命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 时事热点入题鲜明,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冰灾、震灾、股灾、环保、奥运等热点题材都在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这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本”“小课堂”, 树立“大语文”观, 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 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2010年中考备考建议
每年教育部都要对各地中考试题进行分析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对各地中考试卷命题的指导,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使各地中考命题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相信2010年的各地的中考命题将在2009年中考试卷的基础上“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 不断完善, 进一步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 积极有力推动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
通过对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 我们在2010年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 值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各地中考命题说明, 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考试说明》源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课本、学习、考试、评价的“法规”, 《中考考试说明》又从考试的角度作了一些规定。中考命题是遵纲守本的, 必须逐步学习, 明晰、准确地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 减少盲目性。中考试卷的总体布局已基本趋于稳定, 各个试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以及答案、评分标准等等, 都是专家们精心设计的。一份中考试卷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习要点、学习方法以及测量评价等诸多领域, 犹如一座“微缩景园”, 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2.学会分类整理, 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 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散见于每一篇课文中和每一堂语文课上, 平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要注重对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使自己在中考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 就无法提取应用;只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 才能更好地进行应考能力训练。
3.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 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 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而运用, 是积累的目的。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 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 要学会化整为零, 日积月累。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
4.树立大语文观, 扩大阅读面, 提高语文能力
要用好课本。“课本”是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进行思想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重要“载体”, 必须真正认识这一点, 才能实现“用课本学”, 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和写作中。这样, 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大大提高。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和能力与中考题相对照, 就会发现中考试题与课本或直接或间接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综观各地中考语文阅读考查题, 少数地方的试题取材课内;绝大多数地方的试题取材课外, 但也是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 整合知识, 适当拓展。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 掌握阅读规律, 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 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 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文言文阅读更要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 并牢固地背记下来。
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 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 结合练习, 向课外文言文延伸。当然, 中考试卷中还有大量内容是不能单靠课内外“对照”解决的, 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中, 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 做到能读会写, 有了过硬的本领, 才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5.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生活作文”“个性作文”, 是近年来呈现出新的中考作文取向。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抒写生活的感悟。从今年各地满分作文来看, 凡是有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能力好的作文往往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可多进行一些片断写作训练, 也可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 可以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如语言训练, 可以对作文进行补充修饰语的修改, 变换句式的修改, 运用修辞方法的修改, 使作文的语言更灵动。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 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才能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6.有效地使用练习, 强化训练应试能力
(1) 多做“精典”的题目
所谓“精典”, 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进行精选;要选择那些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 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 而不是以练习代替复习计划, 这是有效使用练习题的关键。
(2) 多做分类练习, 少做综合练习
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更好配合复习计划。做题时多做分类练习, 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解决, 把握知识链, 实现“举一反三”, 务必落到实处, 抓住根本, 以提高能力。而综合练习, 看似全面, 但作为平时训练则显得过于庞杂, 不利于逐步落实, 平时应可少做。
(3) 做题要循序渐进, 稳步提高
做题也应有计划性, 先易后难, 一步一个阶梯, 切忌眼高手低。
(4) 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
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也有相应的答题思路, 也有一定答题规范要求。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方法和要求, 才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7.注重积累, 提高解题技巧, 将失误减少到最低点
语文能力的提高, 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达到, 中考迎考的积累主要指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的积累, 必须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探求、捕捉、发现、提炼、形成, 并加以识记, 才能日积月累, 逐步达到全面掌握。既要善于观察、多加思索, 还要善于整理归纳, 把零散的收获系统起来, 形成规律, 并再有意识地运用所积累、掌握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去解答其他题目, 及时总结, 不断提高,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中考特点 篇2
作者:蝉吟权作诗来源:蝉吟权作诗 博客 时间:2004年10月12日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 顾玉歧
一、中考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试卷中考查的一个重点部分,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占到或超过试卷分值的一半,如2000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作文独占60分,基础知识与阅读合占60分,2000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占62分,超过阅读(占58分)。有的中考语文试卷就只有一篇作文,如1998年的上海闵行区的中考语文试卷,近年来我们苏州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其作文分值几乎也占到一半。可见,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进行,写作能力的考查必将在日后的考试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二、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大作文考查的力度,将更加成为命题发展的必然。那么,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什么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这一要求就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综合近年来全国中考大量的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都是命题的范围,这说明每年中考作文命题都没有脱离教学大纲。
三、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一从命题宗旨来看——万变不离其宗
综观全国近年中考作文命题,题型多样,有只给一个概念型题目的,有提供文字材料的,有提供
一、两幅漫画材料的,有给正题补充副题的,有填空完整题目的,有自拟题目的,有一大一小两题目的,等等。尽管题目年年变化,但“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一直不变。因为,如果学生拿到题目而觉得无人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无理可论,无物可描,那就检查不出学生的真实的写作水平了,同时作为考试的选拔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命题只有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等实际,学生才能提笔可写,而且言之有物。近几年来,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也紧紧围绕“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来命题,如《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成长的脚印》、《长辈》等。
因此,综观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尽管一直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变化”并不意味着变幻莫测,命题无论怎样变,都围绕着一个宗旨——“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1、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作为课文的范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文章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考作文命题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联系课文思想内容的,如1998年天津市的中考作文:阅读《理想的阶梯》中的一段话:“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
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然后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既要写出事情的过程,又要突出重点。又如安徽省1998年中考作文,选取杨朔的《荔枝蜜》中的一段话,要求学生结合所供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给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其他诸如1999年福建漳州市的《理解》、北京市的《湖群,在消失》读后感等,在内容上无不和课文有密切联系。有联系课文写作特点的,如2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作文:朱自清的《背影》以感人至深的文笔再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读来催人泪下。在你的人生历程中,也有不少人给予你关心、帮助、教诲,他们的形象一定使你难以忘怀。请抓住他们的某一特征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再如1999年湖北荆州市的《起点》,学生也能从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中受到启发。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既是一个自然人,又是一个社会人,所以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这类涉及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最为普遍,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熟悉的人,在这方面有生活积累,因此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如2000年:河南省《我的心愿》、《学会关心别人》;四川省《我的一天》;杭州市《放学以后》;哈尔滨市《校园生活二三事》。1999年:四川省《家中喜事》、山西省《这件事由我来做》、武汉市《读书真好》、河南省《生活》。1998年:上海《我的欢乐》、《我和书的故事》;大连市《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再拿我们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来说,也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如《什么最快乐》、《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
3、联系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命题。最近一两年来,有些省市的作文命题者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也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而是走向社会,大胆地把社会焦点问题引入中考,让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些社会焦点问题,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规陋习,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比如2000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命题:《江淮晚报》开设“减负”大家谈专栏,有的学生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的家长说:“激烈的升学竞争状况不改变,谁敢去‘减负’”?有的老师说:“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命题者要求学生也“谈谈对‘减负’的看法”。其他诸如代沟、家教、理解、环保、和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失业下岗、科教兴国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近年的中考命题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初中学生也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丰富多彩
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具体说来有:
1、单纯性概念的命题:如《压力》、《宽容》、《心事》、《新鲜事》„„。
2、填充式的半命题:这类作文题目,命题者一般写出一半,另有一半,或者自己填上,或者提供有关词语供学生选择。如《我生活在 之中》、《我懂得了„„ 》、《这件事真让我 „„ 》(高兴、感动、为难、委屈、痛苦等);《我爱我的„„ 》(父母、老师、邻居、朋友、家乡、学校、班级等)。还有让学生填两格,而且前后要有内在联系的,如2000年的北京海淀区:《我想让 更„„ 》。
3、自拟题目。这类作文命题者或提供材料,或规定范围,或提出要求,由考生自行命题。如吉林省(1997)以“人,无论谁都有一两件感到后悔的事”作开头,结合自己的切
实生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四从命题的材料来看——资源丰富。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近年来,命题者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一材多用,在阅读考试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比如2000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就是在阅读《剥豆》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作文。具体叙述是这样的:在生活中,类似前文“剥豆”的有关成长教育的故事,你一定经历过不少,也有过多种感受,请结合你的实际,或另外叙述故事,或发表读后感受,写一篇短文(500字以内)。再如2000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也是现代文阅读《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的延伸,要求考生阅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有内容、有中心的文章。再如:2000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结合现代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提供漫画。命题者提供一幅或连续剧式的几幅画面,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如1999年:辽宁省采用华君武关于“戒烟”的漫画、南京市《拾金不昧》的漫画(共4幅)。这类作文,考生首先 要看清图画,明白画意,其次要紧扣画面,展开合理想象。
3、提供文图。命题者既提供图画,又配以简明文字,然后要求考生展开联想作文。如2000年,辽宁省的中考作文。
4、提供语言材料。这一类作文,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确立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作文,即考生作文一定要围绕短文材料来进行合理扩展,或展开议论。如2000年黑龙江省的中考作文,命题者提供一则关于“野鸭”的故事,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再如杭州市的加试作文,要求学生阅读“陈毅敬母”这段材料,围绕“尊老敬老”写一篇文章。
5、提供话题。和材料作文比较,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观点或者道理然后加以论证,“材料”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模式一般是引—议—联—结;或者要求学生按照材料提供的情景进行续写或扩写。1998年—200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了全新的变化,连续3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这个话题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一个例子而已。如1998年关于考生“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话题,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一类“话题作文”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⑴话题具有广普性,贴近学生实际,适合于所有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⑵话题具有亲和性,通俗易懂,自然亲切如话家常。命题者没有居高临下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的阴影。⑶话题具有宽泛性,内涵丰厚,便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⑷话题具有自由性,“话题”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范围,在命题、立意、选材、体裁、表达等方面,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⑸话题具有创新性,命题者鼓励学生创新,适当加创新分。因此话题作文冲破了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命题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受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今年全国中考作文有的省市出现了话题作文。如2000年武汉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用“哆来咪”为题目,也可以依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自拟题目;如能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可适当加分。②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一话题写下自己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感受,或想陈述的见解。再
如西安市“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再如甘肃省,作文命题是这样的:提示:你有过成功的快乐吗?你有过失败的痛苦吗?你是否品尝过生活、学习中的烦恼或喜悦?当时,你有哪些想法?你是否渴望别人的理解?你希望把心里的话向朋友倾诉吗?要求: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提示”中的一个话题,展开记叙或议论,写一篇600字左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五从命题的体裁来看——百花齐放。
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从文体角度来看,有这样四个显著特点:
1、大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多,但要求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小作文一般以议论文为多,也有说明文、记叙文。
3、不限文体的作文命题呈上升趋势,淡化文体意识,强化具体内容,便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4、应用文也有考查。
小作文的“小”,其基本标志是字数少,一般在200~300字,因此,小作文特别要求入题要快,语言简练,必须把与中心无关的字句删除干净。在短小的篇幅中把事写清,把理议透,把物说明。
1998年全国大约有二十多个省市、地区,1999年全国大约有三十多个省市、地区,2000年大约有二三十个省市、地区都考了小作文。小作文的考查,也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四类。由于大部分省市和地区的中考大作文是记叙文,因而,考查小作文,以议论性的小作文居多,据《语文教学通讯》增刊“作文统计”以1999年为例,全国就约有二十二个省市和地区的小作文是议论文,上海、兰州、无锡、浙江湖州的小作文是记叙文,而说明文只有武汉、宿迁和河南省三家。
记叙性的小作文一般是写片段,如情景、心理、动作、场面等,或者续写一个故事,如无锡市的“世外桃源”。说明性的小作文的内容是规定好了的,诸如说明一个建筑的特征(配以图画),说明一幅图画或漫画,说明某一节实验课的过程,如生物、化学等。议论性的小作文,或要求从某一件事或某一生活现象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供短文材料要求提炼出一个观点,写小议论文;或提供若干论据,要求提炼出某一观点,再写成小议论文。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现代社会对应用性文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应用文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项目。应用文一般具有固定的格式,如标题、上款、下款、署名和时间,这些易于掌握。应用文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应用文语言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准确、简明、得体。因此中考应用文倾向于淡化格式,强化语言的简明、得体。如2000年的中考应用文:甘肃的书信改错;江西写感谢信。再如杭州市1998年写通知;1999年写邀请信;2000年写申请书。六从命题的教育性来看——德育渗透其中。
叶圣陶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写道:“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因此命题者命题的方向坚持“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宗旨,一方面又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命题中,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创新精神、正义感、责任感等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时有体现,或者命题者在“作文要求中”明白提出,比如“思想内容健
康,具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这里就贯穿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作文命题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教育意义。
总之,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及以后的命题趋势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1、资源共享,一材多用。命题者充分利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方面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一方面供学生作文,做到读写结合,读写一体。
2、话题作文,方兴未艾。命题者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思想,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创新。
3、淡化文体意识,强化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命题者尊重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给学生更多的作文自由。这体现在:⑴命题有两三个,学生可任选一题作文。⑵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附:作文命题
一、小作文:
1、根据你对课文《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印象,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则少年闰土的人物肖像片段,不超过200字。
2、以“作文的益处”为题,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字数不少于200字。
3、乐羊子在路上拾回一块金子,受到妻子的批评以后非常惭愧,就把金子丢在野外。就乐羊子把金子丢到野外这一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二、大作文:
1、《我也在耕耘》、《因为有了他(她、他们)》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③要有真情实感。
2、国外学者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12条要求,其中有一条是“注重现代和未来,守时,惜时。”请写一篇记叙文,叙说你的一次珍惜时间或浪费时间的经历。
要求:①只写一种经历,不可既写珍惜时间的经历,又写浪费时间的经历。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中考生物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篇3
一是生物考点多。全卷共有48道考题。分布于初中生物人教版全(四本)书、八个单元、课标的十个一级主题中,各个章节都有题目,知识覆盖面广,而且分布不是平均的,突出重点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二是社会热点焦点考点多。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全世界人关注的大事,新闻背后隐藏的学科知识也成了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单就汶川大地震,玉林生物中考题就从大地震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有关献血救灾、大熊猫生存、传染病预防等方面从各个角度考查了不同的生物学科知识,达到了让学生关心社会新闻,学会解读新闻背后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题多。如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的水稻育种、玉林市大容山、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与缓解汽油能源紧张相关的木薯淀粉的发酵、繁殖方式,玉林养鸡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影响产蛋率的因素、奥运会期间汽车按车牌分单双号通行、200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等有关问题,在实际情景中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不同方面的生物学科知识。
四是关注人类命运和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考题多。如旅游景区内生态厕所的原理、我国科学家破解控制水稻高产的单基因、其它有关环境污染及防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五是考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题多。如与叶片结构观察实验、膝跳反射实验、水蚤心率酒精实验、洋葱鳞片叶实验等有关问题。
六是考视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的考题多。全卷有9道视图题、3道材料分析题。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要仔细分析图片、文章资料,头脑清晰地分辩出它要考查的是课本哪些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答问题。死记硬背、不理解、不会分析应用是不行的。
根据生物中考命题发展的趋势,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2009年生物中考复习。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不能因生物成绩占中考总分值较低而松懈生物科的复习。告诉学生不能因生物这一科而拉了整个中考成绩的后腿。
二是要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安排好复习时间,订出合理的复习计划,用好复习方法和复习策略,分专题、分阶段、分层次对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复习中可以以问题引出知识点,同时应突出重点,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显微镜的使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传染病与免疫等;要着力突破难点,如血液循环与血管血液的关系,尿的形成过程和原尿、尿液、血浆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的关系等;还要注意寻找盲点,避免有遗留问题。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
三是在复习的过程要做题目,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以考促读。但做练习不宜搞题海战术,不要毫无目的地见题就做。要根据考点精编题目,让学生精练,学会举一反三。要多设计并让学生多做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考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复习后期,应提醒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使学生在解题时能较快地了解题意。找到答案。如艾滋病、禽流感、环境污染、沙尘暴、生物技术、生态环境、北京奥运会、神七飞船升空、粮食危机、世界环境日主题等有关内容都是需要关注的,同时应尝试让学生将这些内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科阅读能力。
四是增强视图能力及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视图能力及资料分析能力是生物中考重要的考查范围。生物教学图画中隐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试题中的图片、资料可能学生不熟悉,或是多个图片、多种资料的综合,如果学生对知识、概念不理解,靠死记硬背就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考查要求。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课本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解读中考物理探究性试题的特点 篇4
一、注重科学方法的考查
科学探究展示了物理规律的一般探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独特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理想法、类比法、转化法、观察法等, 其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最为普遍, 也是中考的热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问题多向学生介绍, 指导学生多思考。
例1: (2009年湖南省常德市) 小华总结两年来所做的物理探究实验发现:
(1) 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 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
如:甲实验是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运动, 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乙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比较物块B反映出来的。
(2) 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都要采用_______法。
如:甲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时, 就要多次改变______, 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乙实验研究小球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就要多次改变的大小, 同时控制小球的_________不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要探究哪个物理量的影响就要改变这个物理量, 而保证其他的物理量不变,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根据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可知, 只有当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即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回想课本动能演示实验情景可知, 本题只能通过纸盒被推动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动能的大小, 纸盒被推距离越远, 小球的动能就越大, 反之越小。对于第二问, 可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可知,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的关系时, 就要改变压力的大小 (可通过加减砝码个数来实现) , 保证其他物理量不变;研究小球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 就要改变速度的大小 (可通过改变小球释放的高度来完成) , 保证其他物理量不变 (即质量不变) 。
二、重视实验设计和过程的考查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猜想与假设, 结合所给实验器材来设计实验步骤或对所给实验步骤进行正确排序和纠错等。解答此类试题的思路一般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确定需要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方案———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筛选最佳方案。
例2: (2009年江西省) 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量某种小矿石的密度, 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 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调节横梁上的螺母, 使横梁平衡。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 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1)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 (只填字母序号) 。
(2) 在调节天平时, 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 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调 (选填“左”或“右”) 。
(3) 用调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 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1丙所示, 由此可知, 小矿石的密度ρ=____Kg/m3。
(4) 实验中, 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 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 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现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 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解析:此题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单位换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 以及处理实验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既注重基础性, 又强调能力性, 既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又能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的要求和理念。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平时做实验的情景来分析, 力求减小误差。比如先操作步骤A, 再操作步骤D和先操作步骤D, 再操作步骤A, 前者误差大, 后者误差小, 所以正确的实验步骤应是C-B-D-E-A而不是C-B-A-E-D。接着应观察天平和量筒的分度值, 进而正确读出小矿石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62g、20cm3, 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m/v, 带入数据得:ρ=3.1g/cm3, 最后进行单位换算, 将g/cm3换算成kg/m3作单位, 得3.1×103kg/m3。第 (4) 问则是另辟蹊径, 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去寻找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溢水法。将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中, 收集被溢出的水, 然后用天平测出溢出水的质量, 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出, 即该水的体积和被测物体的体积等大。
三、重视对数据、现象的分析和思维归纳的考查
此类试题立意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概括能力, 不是单单要求学生记住某一实验的结论来填空的, 而是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 给予学生合适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分析归纳出一定的结论。为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3: (2009年重庆市)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 某同学用如下图2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3次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 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 (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保留一位小数) ;
(2) 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3) 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 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请你作出适当的猜想: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有关 (写出一种影响因素即可) 。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数据分析、处理型的实验题, 重点考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 它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 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简单的因果推理, 寻找数据间内在的关系特征, 这样得出结论才具有普遍意义。利用公式W有=Gh和W总=FS分别算出有用功和总功, 且S=nh (n为绳子的段数) 。最后引用机械效率的公式η=W有/W总×100%可算出机械效率。通过比较3次实验数据, 我们不难看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 只是钩码的重量不同, 而机械效率却随钩码个数的增加或钩码重量的增加呈现出依次增加, 这说明使用同样的滑轮组, 提起的钩码越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就越大。克服滑轮的自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其动滑轮自重增大, 额外功就越多, 要提高机械效率, 必须增大有用功, 减少额外功, 即使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
四、重视对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此类试题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开放的考查于一体, 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比较高, 其目的重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设计、分析归纳和创新思维能力, 它是上述3种实验的综合体现, 难度较大, 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4: (2009年福建省福州市) 小明注意家里摆钟 (图3) 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 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刚好是1秒, 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 他请教了物理老师, 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4所示的单摆 (即细线下系一小钢球) 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 从表中数据可知, 单摆的摆长L越长, 周期T越选填_______ (选填“长”或“短’) 。
(2) 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5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的关系图像。
(3) 分析图6所示图像, T2与L所成_______关系。
(4) 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 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 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
(5) 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 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解析:问题是思维的动因, 是探究活动的起点, 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 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 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题中小明从家中的摆钟很υ然地引出了要探究的问题。解答时一定要认真分析表中的数据, 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即会根据数据, 利⒚描点法画出正确的图像。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得, 单摆的摆长增长时, 周期也随之增长。根据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替的物理量, 从表格中的数据中找出对应点、描点、连接这些点成曲线或直线, 并延长至原点, 便可得如图6所示的T2与L的关系图像。通过图像可知, 这是一条直线, 分析归纳其规律, 得出结论, T2与L成正比。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⒚精密测量仪器和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此实验周期短, 误差大, 故不能取多次周期的平均值, 为此可借助积累法, 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 然后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从而减小误差。通过实验数据可知, 摆长越长, 摆动一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摆钟变慢, 说明摆动一个周期的时间变长, 应该将摆长变短。
突出人物特点的中考作文 篇5
我爸爸今年已经40岁了,已到了不惑之年,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生活的压力让他早早地失去了“青春活力”。圆圆的脑袋、光光的脑门、稀疏的头发、还有那因为长期坐办公室养出的大大的肚腩,配着他一米七二的身高,可不算英俊。但在我心里,他却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我最喜欢爸爸的眼睛和嘴巴,因为他的眼睛黑亮黑亮的,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难事,能入得了他的眼睛。他那张嘴也是有智慧的,总是能给我讲出很多通俗易懂的大道理。
可今天我要写的是一个吃货爸爸。我爸爸不仅爱吃,还很爱研究吃的,为了他的“作品”,他可以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烦地做好每一个步骤。
这次因为疫情被禁足在家,闲来无事,爸爸就研究起了华夫饼。跟着视频准备好材料后,他才发现家里没有打蛋器,放弃?NO,这可不是“吃货”爸爸的作风。他在厨房转悠了两圈后,抄起了一把筷子就开始打鸡蛋,打呀,打呀,打呀……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把鸡蛋打发,看着他不停打鸡蛋的胳膊,我都觉得胳膊酸手腕累,可他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更没有喊累……打完鸡蛋,他又马不停蹄地用筛子筛了许多面粉进去,可是刚搅拌好,却发现面粉太多了,为了做出完美的华夫饼,他只好又花了半个小时,又打发了一些鸡蛋放进去……
饼液终于做好了,我看见爸爸边甩胳膊边欣赏他的作品,嘴角还洋溢着满足的笑,嘴里兴奋地说:“榕榕,一会儿爸爸就让你尝尝赵氏倾心出品的华夫饼,味道绝对棒!”
爸爸小心翼翼地把饼液倒进蛋糕机里,唯恐把汁儿倒出模具……过了一会儿,“嘀”的一声,成品出锅了。
我们满怀期待地打开蛋糕机,“哇”,一个十分漂亮的华夫饼呈现在我们眼前,看起来和蛋糕坊里售卖的完全一样,我们兴奋地开始品尝。嗯?怎么没有甜味?我有一点点失望,甚至有一点灰心,家里做的和蛋糕坊里大师傅们做的还是有差别的,爸爸看出了我的不满意,但却一点也不气馁。他仔细品着自己的作品,还不停地自我点评:“色泽漂亮、软硬度不错、就是甜度稍欠缺,再加一些糖应该就错不了了,我还可以加一些葡萄干进去,说不定味道别有一番风味呢……”说干就干,爸爸劲头十足地开始加工剩余的饼液,一会儿加糖、一会儿加葡萄干……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爸爸成功了。我们品尝了再次出锅的华夫饼,嗯,真的是赵氏倾心出品,美味十足呀!和蛋糕坊里的相比,更多了爱的味道,让我沉浸其中,吃得停不下来……
在我眼中,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帅气、英俊、爱吃、爱我的爸爸,也是一个做事要做到完美,绝不轻言放弃、轻易满足的正能量爸爸,我爱我的爸爸!
中考特点 篇6
一、话题作文明显减少,非开放型命题明显增加
据统计,2007年以前,开放型命题是主流命题模式,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非开放型命题模式。但是从2007年开始,开放型命题明显减少,而非开放型命题大幅升温,当初被视为开放式题型创新成果的话题作义,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命题、半命题作文已经占到大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不少地区对作文命题的题型注意回避连续性,同一地区题型连续保持不变的情况明显减少。
例如:南通市在2004年以“倾听”为话题,注重“我”对他人(物)的理解和感悟;2005年以“谅解”为话题,注重“我”的宽容品质的表现,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2006年以“被温暖照亮”和“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注重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之处,感人之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懂得感恩,学会珍惜;2007年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2008年以“一道风景线”为题;2009年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2010年以“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为题。
就非开放型命题而言,中考作文命题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从近三年的中考命题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
1.半命题作文对备选项的指向更加明确。半命题是一种具有较大写作自由度的题型,这种自由度的主要体现方式在于空白处所填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近两年各地中考命题出现了对备选项加以限制或者提示,使指向性更加明确的趋势,将这种自由度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主要目的是尽量防止在考场上将现成作文套用的情况出现。这样既限定了空白处填词的备选项,又对考生打开思路有所帮助。
例如2008年贵阳中考题: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积极追求着完美,何谓“完美”?词典上解释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其实每个人对完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完美的期望更是五彩缤纷。
请以“完美的____”(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初中生活、人生、家庭、人格、答案、瞬间、谢幕、作品、建筑)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区域名、学校名、人名。
这道题有提示语,也有对备选内容的提示,对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选材立意很有帮助。此类题目还有2008年杭州萧山的“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机会、失败、尝试……)”、加08年泸州的《当____降临》(成功或幸福、痛苦、灾难)、2008年淮安的《累积____》(幸福、美德、知识……)。
2.作文命题更多考虑内容的时代特征和生活色彩。从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在命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考生的生活积累,考生对考题是否有内容可写,所以命题往往取材范围较广,和学生生活实际较为接近。同时,各地均注重题目内容指向的价值引导,力求体现高尚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
请以“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目“在这里”平实质朴,简明扼要,“这里”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家乡、校园,也可以是虚拟的理想之地、世外桃源等;可以大到神州、地球,中到陕西、某地,也可以小到家中、教室等。这样的题目,主要是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平台,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去自由选择、自由写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审清题意,试题还在题目前加了一段简要的提示:“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为考生理解“在这里”作些参考。材料提示中可以写“鲜活的生命”“动人的故事”和“多彩的生活”,就是说人、事、物、景等都可以作为这篇文章写作的内容。
3.作文命题虚实相间,更趋于形象化。从近年中考作文命题来看,命题越来越注重题目的形象性以及语言表述。一种就是以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来命题。这类试题,让学生从那些具有多种属性和丰富内涵的物象出发,激活写作思维,寻找新颖立意,确立巧妙构思。
2007年南通中考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目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文题,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
2008年遵义的《手》、广东省的《脚步》、2009年宜昌的《送你一轮明月》、2008年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芽》也是这样,题目出得很有新意,有诗意,内涵也很深刻。写好这类文章,我们要恰当采用借物抒情、托物寓理、虚实结合、深入开掘的写法。
二、中考命题趋势透视
1.文以载道,体现对考生的价值引导。考题的内容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对美好情感的理解把握,这是中考作文命题不变的宗旨。但是这两年中考作文命题正在逐步摒弃以往命题贴标签、图解政治等做法,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独特感受出发,内容的角度更小,在具体的情境中体现价值引领。
例如2008年湛江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热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美好的情感。热爱生命,使人珍惜时间,把握好每一天;热爱工作,使人全力以赴,登上事业的巅峰;热爱真理,使人舍弃生命,追求崇高的理想……正是对人民的热爱,使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正是对学生的热爱,才会有在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起学生生命的壮举;也正是对知识的热爱,才会有在地震中受伤的学生打着小手电筒读书的感人故事……
对于“热爱”,你又有什么样的体验、感受、认识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来表达。
本题直接体现对生命、人生的态度,并以正面的示例激发考生思维,拓展思路,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充分挖掘,既有情感熏陶,又有思想深度。
2008年中考此类命题还有贵阳的《完美的____》、徐州的《成长回眸》、黄冈的《这件事我做对了》、黄石的《在告别中成长》等。2008年更有不少地区在提示语和材料命题的材料选择上,也非常注裁塞一点。如北京门头沟区的提示语:“回首过去,你一定感慨良多。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个花季少年,你没少累过、愁过、怨过,甚至哭过,但正是因为你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超越自我,才有了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失败后的从容,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炼,跨越了一步步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所以你变得成熟,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你正在不断完善着自我……”
2.关注社会,让考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从这两年各地中考命题来看,命题者都力求让中考作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初中学生的生活,从而在考场作文中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2008年中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各地将2008年发生的大事引入考试题材。如年初的雪灾、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等等,特别是汶川地震的题材,相当多的地区涉及到这一内容。
例如达州2008年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天后的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看望异地复课的北川中学师生时,有一段铿锵的话语:“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就是要“站起来”!
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志气从屈辱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
要求:请以“站起来”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其他涉及这一题材的还有吉林省,长沙市,湖北宜昌、咸宁市,四川眉山、乐山等。
中考特点 篇7
一、首先了解一下2009年中考数学的命题特点
1. 注重考查基础,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各地的试卷均能注意知识的覆盖面,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要求,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 试题较好地联系教学实际, 试题的要求与平时的教学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2. 突出学科特点, 加大探究力度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 继续关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的考查。
3. 拓展思维空间, 着眼学生发展
今年的试题, 在新情景中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 而是注重让考生在新情景中活用“三基”。这些试题创设的情景富有思考性, 考生必须分析情景, 活用知识, 而不能靠单纯的知识和方法的复现或套代模式来解题。
4. 注重知识整合, 考查思想方法
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互补性, 用具体的试题为载体考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是今年中考数学试卷的又一亮点。这些试题删繁就简, 不堆砌技巧, 突出了对数学的理解、把握和活用。运算看似很简单, 但对有关算理、运算法则的考核却比较深刻, 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也有助于让考生在解题中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2010年中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预计2010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将继续保持, 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考查考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一般能力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
在应用题的考查上, 会更加注重应用性问题的背景设置, 题型会更加丰富多彩, 涉及知识面也会大为拓宽, 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体现时代的生活气息等特质将更为明显。在试题的取材上, 将更注意联系现实生活, 将有更多亲切又真实的背景材料, 涉及面将更宽广, 信息量将更大, 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试题中。
总之, 进一步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将是2010年中考数学试题的重要特征。
三、2010年中考数学复习与应试策略
针对今年中考试题的基本特点和2010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 特向参加2010年中考的同学们提出复习与应试的几点建议。
1. 全面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中考数学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我们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就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正确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 并形成记忆, 形成技能。
中考试题大部分考题是基本题, 但基本题不是简单题, 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能力解决基本的问题。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在形成体系上下工夫, 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 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 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 在解题时, 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启示, 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进行组合, 选取出与题目的信息构成最佳组合的解题途径, 优化解题过程。
2. 科学确立复习目标,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
从科学复习观的角度上来看, 每一复习阶段必须科学地制定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并配给合理的复习时间。那种在复习中不按复习计划进行, “今天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显然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违反学习规律的。
为了避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必须认真研究本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要非常清楚《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 同时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对具体考试内容的特别说明, 上述问题弄清楚了, 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复习的针对性就强了。
3. 强化训练过程, 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中考复习必然要做大量的练习, 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练习的目的, 各章 (节) 练习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自己是否掌握, 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盲区、思维的误区、方法的弱区。
要注意练习后的反思。每次练习后适当的回味与反思, 可以进一步体会这些练习的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复习中要淡化特殊的方法与技巧, 要对一些通性、通法进行不断总结和提炼, 并提升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不论是平时作业或复习中的定时练习、模拟考试, 都要做到练习 (或考试) 完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将易错的地方记录下来, 并采取必要的纠错措施, 确保以后的解题活动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
4. 注意实际应用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仍是重点。要多注意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和感受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深入分析和研究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情景应用性问题、开放探索性问题、猜想归纳性问题和阅读理解性问题。学会从材料的情景、问题中去联系理论。
中考特点 篇8
一、《课程标准》和人机对话测试对听、说的要求的对比
(一)《课程标准》听、说五级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初三)结束时,学生在听、说方面应达到五级要求。对听的要求: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4.能听懂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式作出反应;6.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对说的要求:1.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2.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或寻求帮助;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二)人机对话的听、说测试要求。
对听的要求: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4.能听懂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对说的要求:1.能比较连贯地朗读所学课文和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材料的短文;2.能就熟悉话题、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说一段话,不少于7句;3.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通过对比,人机对话听和说的测试要求与《课程标准》中对听、说五级要求的描述完全一致,应该说略低于目标要求。所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五级的要求做好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和评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人机对话测试。
二、注重听、说能力的日常培养
(一)创造条件反复听。
《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各个板块都编排了听的训练。听力材料语言地道,朗读的语音、语调纯正,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创造性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除了所学的课本录音带、口语教材录音带,还可以选听适合或略高于教材水平的材料。无论是精听还是泛听,开始时都不要看文字材料。精听应先把录音内容从头至尾听一遍,再反复听未听懂的地方。听不清的地方要求学生至少听清各个音节,然后看文字材料,对影响理解的生词可查阅词典,接下来再听,直到听懂全部内容为止。这样的听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音及听力理解能力。
(二)鼓励学生开口说。
《牛津初中英语》各单元话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向学生周围的世界逐步扩展,既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引导学生探索身边的世界。熟悉的话题使得学生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如值日报告、一分钟演讲、小型辩论、对话表演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既能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好地体现“学中用,用中学”。
三、加强人机对话的模拟训练
(一)了解人机对话的测试体系。
江苏省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考生通过计算机和麦克风设备完成听力、口语题目,并由计算机对考生的听力答案和口语录音进行全自动评分,反馈评估结果,促进教学。这是一场英语听力、口语合并的全自动化考试。要做好人机对话的听力口语,首先要了解人机对话的题型和题量。
其次要了解人机对话的考试特点。
1. 考试自动化。
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将听力、口语合二为一,有效减少了两考分离所需要的大量繁杂的组织工作;同时将大量教师从面对面测试的口语考试中解脱出来,极大降低了考试的组织难度和人力成本。
2. 采用题库方式。
同一考场使用难度相同而题目不同的试卷,有效降低了相互干扰和作弊的可能性。
3. 制卷自动化。
在国内首次将计算机自动评分引入考试评估,真正实现了考试与评估全流程自动化,有效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掌握人机对话的答题技巧。
1. 调整心态,临场莫慌。
听力不同于其他题型,听力测试的答题速度是由命题人统一掌握的,录音材料转瞬即逝,无“回听”的机会或自由思考的余地。考生的临场心态对听力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考生必须培养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对没听懂的地方要“忍痛割爱”,继续往前听。
2. 熟悉试题,快速选择。
答好听力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在听录音之前阅读试题。开始听音前的五分钟,考生要看清每个题目的问题与选项,绝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浏览问题和选项时,要尽可能对文章内容和试题答案进行预测,听录音时只要验证自己的预测就可以了。同时,由于选项和试题里的短语、句子极有可能在听力内容里再现,因此,认真读题还可以提高听音的效果。听完每一小题之后,要尽快选定答案,这样可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如果每一题都是先听后看,则有可能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同时,考生切记不要一边听下一句的录音,一边想着前一句的内容或眼睛仍看着前一句的选项,否则肯定造成一错再错,大大影响考试情绪。
3. 合理分配,不要抢答。
在做听力时,考生要充分利用两题之间的停顿时间,快速有效地阅读题目。这样在听录音时就可以缩小注意的范围,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所提问题有关的关键词上,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如所提问题是有关时间的,就可以在听录音时特别注意出现的时间,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做口语部分的朗读短文和话题简述时,考生千万不要抢答。听到“开始录音”的提示、看到麦克风图标和录音进度条后,再开始答题。如果抢答,将会影响分数。考生用口语答题时,如果没有表达好一个句子,可以立即修改重说,不会影响考生的得分;但如果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修改太多,将会影响考生的流利性得分。
试论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特点 篇9
一、多元的文本结构
为了体现答案的创新性和多元性, 很多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在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方面, 都给考生预留了广阔的答题空间。
【示例1】阅读第7题: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 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 请你比较阅读, 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 为什么?
【答题策略】
这是一题关于文本结构的开放性试题, 答“可以删”或“不可以删”都可以,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人物的形象与本文中心 (或作者对人物的感情色彩) 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第3至5节看, 主人公的形象是:精神明媚、热情动人、妆容精致, 而划线的三句话 (她笑着说, 红唇鲜艳,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也正是体现了“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当然, 联系全文,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有两次涉及, 一再写有重复之感。显然, 站在不同的角度, 得出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 :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够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 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
(2) :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 这是“她”的外在形象, 并非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 一再写有啰嗦之感。
二、开放的语言赏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都会有一道语言赏析题。主要类型包括赏析语段、赏析句子和赏析词语三大类。
【示例2】阅读第8题: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 试作分析。
眼睛里, 一片一片的蓝, 相互辉映交融。
【答题策略】
本题对句子的赏析, 只给定句子, 但没给定角度, 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从关键词语、修辞方法、描写角度 (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句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答题切入口, 运用最熟悉的答题方式进行答题。
【参考答案】
答:蓝, 既指“湖蓝”“天蓝”, 又指“蓝蓝”。情景交融, 写我们为纳木错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美景所陶醉, 也为蓝蓝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 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赏析。
三、广阔的阅读体验
这类试题往往从阅读材料发散开去,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多元的解读。
【示例3】阅读第10题: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 “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去做义工”, 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 无可厚非, 只要合情合理合法, 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 “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 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 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答题策略】
上述题目是基于文章内容的开放, 对观点持赞成还是反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都应该符合基本的心理认同, 而不是游离开认知规律。因而答题时必须明确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和立场, 结合自身体验, 答题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本文的中心是:蓝蓝在“身患绝症”之时, 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 更热爱生活, 珍惜每一天。她战胜了自己, 创造了奇迹。作者赞美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观点三过于强调事业和成就对于人生的意义, 却忽视了健康、幸福等与生命本真相关的要素;而观点四表达的却是一种“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 显然与中心是对立的, 如果考生对观点四表示赞同, 那肯定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例1:我同意观点一, 我觉得这是一种充实愉悦的人生态度。“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 为一朵花停留, 为一片水感动, 灵魂安宁, 岁月不惊, 何其美好!
中考特点 篇10
观察近几年的中考数学的折叠问题, 不难发现它题型多样, 变化很灵活, 它以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为目.表现在题型中, 或者是说理计算题, 或者是折叠操作的综合题, 甚至是关于折叠的压轴题.这些折叠问题, 都有共同点: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 使它与另一部分图形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 其中“折”是过程, “叠”是结果. 因此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折叠更突出了轴对称问题的应用. 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必须考虑到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
但细细观察这类试题, 发现这类试题得分率低, 其主要原因有: (1) 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这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活动少是有牵连的; (2)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 (3) 学生不会大胆地猜测、假设、论证; (4) 学生不会构建数学模型.这些方面的原因, 其实是受到传统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题练题”的数学教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中考复习方法的研讨上, 对学生在中考折叠问题上, 进行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我在自己实际教学中, 按中考数学折叠问题解决侧重点或方法应用的侧重点来分类, 可将数学折叠题分为“求长度、求度数、求面积以及判断形状”四类.为了对中考数学折叠题有一个明确的复习指导, 下面就来阐述四类中考数学折叠题的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利用中垂线, 求折叠的长度问题
例1 如图1, 矩形纸片ABCD的长为8 cm, 宽为6 cm, 把纸片对折, 使相对顶点A、C重合, 求其折痕的长.
分析:本题中关键是要理解折叠后点A与C重合, 但是折痕未知, 我们可以假设折痕为EF, 由折叠的对称性, 可知EF就是AC的中垂线.易证Rt△AOF≌Rt△COE, 从而可证得AECF是菱形, 则undefined.又可证Rt△COE∽Rt△CBA, 故OE∶AB=OC∶BC, 即undefined, 故undefined, 即折痕的长为undefinedcm.
策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要认清折叠后图形的特点, 分清图中有关线段、角的关系.在点对折问题中, 要知道折痕是对折两点连线的中垂线, 这是解该类问题的突破口.
二、利用方程思想, 求解度数问题
例2 如图2已知矩形ABCD, 将△BCD沿对角线BD折叠, 记点C的对应点为C′, 若∠ADC′=20°, 则∠BDC的度数为 .
解析:△BCD沿对角线BD折叠后, ∠BDC的对应角为∠BDC′, 所以可以通过求∠BDC′的度数来解决此题.因为AD//BC, 所以∠DBC=∠ADB, 又因为∠DBC=∠DBC′, 所以∠ADB=∠DBC′, 可以设∠ADB=∠DBC′=x, 即在Rt△BDC′中列方程2x+20°=90°即可求出∠ADB, 进而求出∠BDC′=55°.
策略:求解度数的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对称线段的性质:“对称线段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的夹角相等”来建立方程, 从而轻松找到解题思路.
三、结合面积公式, 求解面积问题
例3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B=6, AD=8, ∠B是锐角, 将△ACD沿对角线AC折叠, 点D落在△ABC所在平面的点E处.如果AE过BC中点, 则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
解析:在本题中第一次折叠, 根据折叠的对称性, 根据题意可得△ABC≌△CDA≌△CEA, 则它们对应的角和边都相等.
因为∠FAC=∠BAC=∠ACF, 所以 AF=CF
因为BF=CF=BC的一半, BC=AE, 所以AF=AE的一半, 即是说AF=FE
由此可知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E, 所以∠ABC=∠ECF,
因为∠ABC+∠BCD=180°, 所以∠ECF+∠BCD=180°, 即是∠ECD=180°
因为AE=AD, CE=CD,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可知AC⊥DE,
在直角△ACD中, 根据勾股定理可以计算出undefined
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undefined
策略:求解面积的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 来构建直角三角形.再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便可迎刃而解.
四、利用面的对称, 判断图形的形状
例4 如图4所示, 将一张矩形的纸进行如下操作:第一步, 先把矩形ABCD对折, 折痕为MN, 如图4 (1) ;第二步, 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MN上, 折痕为AE, 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B′, 得Rt△AB′E, 如图4 (2) ;第三步, 沿EB′线折叠得折痕EF, 如图 (3) , 利用展开图 (4) 探究:△AEF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
解析: (1) △AEF是等边三角形.理由是: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可知PE=PA, 故B′P是Rt△AB′E斜边上的中线.故PA=PB′, ∠1=∠3, 因PN//AD, 故∠2=∠3, 而2∠1+∠2=90°, 故∠1=∠2=30°.在Rt△AB′E中, ∠1+∠AEF=90°, 故∠AEF=60°, ∠EAF=∠1+∠2=60°.故△AEF为等边三角形.
策略:在折叠问题中, 利用轴对称问题, 折叠重合部分必全等, 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 互相重合的两点 (对称点) 连线必被折痕垂直平分.要充分运用以上结论, 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等知识来解决折叠问题.
中考特点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试题;创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104-1
一、拓展延伸型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主要采用现象到本质探索的编写模式,因此,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题材供中考命题者选择,这才会有许多中考试题直接引用教材。它们的实验条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处理、论证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造、拓展、延伸,显现出新颖性和创造性。如下:
例1 (2008年南京市中考第32题)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泉水密度”实验中,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调好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1
(2)在量简中倒入适量矿泉水,读出矿泉水的体积V
(3)将量筒中矿泉水全部倒入烧杯中,测出矿泉水和烧杯总质量m2,则矿泉水密度的表达式ρ矿泉水=
以上操作由于无法将矿泉水从量简中倒尽,测出的矿泉水密度误差较大。经过思考,小明在仍用步骤(1)、(2)的基础上,只对步骤(3)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改进后的步骤(3)分为两步。请你写出改进内容:
本题是教材中实验的迁移,其实验条件、实验方法、解决目标均与之相似,但是实验操作过程稍稍改动,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是在常规实验基础上的创新,所以此类中考试题很多,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上。
二、应变创新型
有些试题的素材虽然来源于教材中的实验,但是实验条件或解决目标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新情境下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变上体现出创新。
例2 (2008年南京市中考第33题)在探究“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和的关系”实验中,提供的器材有:定值电阻R1、R2和R3(阻值分别为2Ω、3Ω和6Ω)、电源(电压恒定但准确值未知)、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开关和导线若干。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1)上图是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器材后连接的部分电路,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电压表接入电路中。
(2)实验中还要用到R3,使用R3的具体操作是:
(3)在题中所给的器材中,将电压表换成电阻箱(符号为)也能完成此实验。在虚线框中画出一个能反映实验原理的电路图。
本题同样源于课后习题,“活动:用替代法使用电阻箱间接测量用电器的电阻”,但是只是实验研究方法相同,而实验的过程,目的均發生变化,所以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方案上。
三、应用创新型
此类实验试题一般都不是课本和大纲涉及的实验,试题素材取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等,考查学生对学过相关实验的知识迁移能力(包括物理知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设计实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真正考查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例3 (2009年南京市中考第27题)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扬声器结构时,发现扬声器中有一个环形磁体,他们不知道环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情况,于是几位同学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磁极呈横向分布(例如图甲,左侧为N极,右侧为S极)。
猜想2:磁极呈轴向分布(例如图乙,上面为N极,下面为S极)。
猜想3:磁极呈上中下分布(例如图丙,上下面为N极,中部为S极)。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3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为了验证其他猜想,他们用细线将环形磁体水平悬挂起来(如图丁所示),结果观察到磁体在任意位置都能保持静止。这说明猜想_____是错误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剩下的一个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_____;简要做法:_____;如何判断:_____。
本题源于社会生活,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条形磁铁类似,体现知识迁移和实验创新,对学生要求较高。类似的题目还有2009年南京市中考物理第29题“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方向。
中考特点 篇12
作为一直沿用的题型,完形填空题虽然在形式和题数上变化不大,但是在命题思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题型特点
1. 选材的特点
(1)以语篇为载体,考查学生在篇章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所选用的语篇通常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或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话题,具有主题思想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和语言富有特色等特点。
(2)所选的语篇通常没有标题,但语篇的首尾句一般不设空,因为首末句通常是文章的主题,给出完整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3)语篇的难度适中,长度一般在250词左右。
2. 设题的特点
(1)以意义填空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关系选择合适的选项。
(2)题量在10~15小题之间,一般各小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词形、词性保持一致。
(3)考点多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信息词汇为重点,兼顾对介词、连词、冠词等结构词的考查。所设空白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代词这五类词约占80%。
(4)各题难易有别。有的设空的答案通过理解句子即可得出,有的设空的答案由相邻的几个句子决定,还有的设空的答案涉及篇章理解,由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能得到。
二、选项统计
三、试题解析
例1阅读下面短文,从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保留原题号)(2012·盐城)
When I was eleven years old,God gave me a gift of happiness.One day,on my way home from school,a truck ran over me and cut off my16.As I lay there bleeding,I realized that I might have to live the rest of my life17legs.How depressing(令人沮丧的)!18then I realized that depression won't get my legs back.So I decided not to19my life feeling depressed.When my parents arrived at the20,they were shocked and sad.I told them,“I've already21the fact.Now you also have to get used to this.”
Ever since then,I often see my friends getting22about little things:their bus comes late;they get a bad grade on a test.But I just23life.
I was lucky to realize that it is a waste of energy to focus on what you have24,and that the key to happiness is to take pleasure in what you have.Sounds simple,doesn't it?So25are many people unhappy?
People often think happiness is based on what you26.“My whole life would improve if I had a new car.”But when you get the27and what happens?For a whole week you are walking on air.Then you go right back to being28.
Happiness is not a happening;it's a state of29.You can have whatever there is in the world and still be uncomfortable.Or you can have relatively30and feel full of joy.Happiness comes from mastering the art of appreciating and consciously taking pleasure in what you already have.
( ) 16.A.arms B.legs C.feet D.fingers
( )17.A.without B.by C.on D.with
( )18.A.So B.Or C.But D.Once
( )19.A.spare B.devote C.influence D.waste
( )20.A.hotel B.hospital C.station D.school
( )21.A.believed B.accepted C.refused D.received
( )22.A.worried B.guilty C.excited D.curious
( )23.A.hate B.enjoy C.save D.dislike
( )24.A.struggled B.supported C.lost D.completed
( )25.A.how B.why C.when D.whether
( )26.A.achieve B.promise C.donate D.admire
( )27.A.car B.life C.job D.grade
( )28.A.wise B.silly C.friendly D.unhappy
( )29.A.pain B.appearance C.anger D.mind
( )30.A.much B.many C.little D.all
【考点分析】
所选语篇从作者被卡车轧断了腿而不能站起来的例子出发,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个话题,表明了幸福实际上就是一种心态。全文共设15个空格,考点涉及5个动词(包括动词短语和情态动词)、4个名词、2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连词、1个介词和1个代词。从考点分布来看,本题的考点以考查动词、名词等实词为主。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看,考点涉及直接信息题、综合理解题、词义辨析题、固定搭配题和行文逻辑题。
第16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身体部位的名词,根据下文“卡车轧断了我的双腿”,可选出答案B,legs。
第17题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介词,由句意“我意识到我的余生可能没有双腿了”,可以得出答案C,without。
第18题的选项都是连词,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只有C选项是“但是”的意思,符合文意。
第19题的选项都是动词,句意为“我决定不让我的生命浪费在沮丧中”,四个动词只有waste符合,故选D。
第20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地点名词,根据上文“我”的腿断了,推断出“我”应该在医院里,本句意为“我的父母赶到医院,他们很震惊,也很悲伤”,所以选B。
第21题的选项给了四个动词,上文提到“我”不能把生命浪费在沮丧中,所以说“我”已经接受了事实,故选B,accepted。
第22题的四个选项是形容词,下文列举了很多小事情,所以由“我看到朋友因为一些琐事感到焦虑”可以得出答案A,worried。
第23题选项B与选项A、D意思相反,意思为“我的朋友对一些琐事感到焦虑,但是我只是享受生活”,故选B,enjoy。
第24题的选项均为动词,根据句意“我有幸意识到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失去的东西上是浪费精力”,故选C,lost。
第25题的选项为连词,上文提到了“听起来简单”,所以,推知此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高兴呢?”故选B,why。
第26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动词,根据本句的句意“人们经常认为幸福是建立在你所取得的东西的基础之上的”,选择A。
第27题的四个选项为名词,文章上文提到“如果我有一辆车,我的整个生活水平将会提高。”所以此处指车,选择A。
第28题的选项都是形容词,本句承接上句,描述有了新车之后,你一周之内会得意洋洋,而这种新鲜劲过后,你又重新回到之前的状态———unhappy,故选D。
第29题的选项都是名词,根据句意“幸福是一种心态”,a state of mind意为“一种心态”,故选D。
第30题选C,little。上文提到了“你可能拥有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但仍然会觉得不舒服”,而下文是转折,“或者你可能拥有相对较少的东西,但你感到快乐”。
例2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保留原题号)(2012·镇江)
Once there was a king who offered a prize to the artist who would paint the best picture of peace.Many artists16.The king looked at all the pictures.But there were only two he really liked,and he had to choose17them.
One picture was of a18lake.The lake was a perfect mirror for peaceful high mountains all around it.Overhead was a blue sky with white soft clouds.All that saw this picture19it was a perfect picture of peace.
The other picture had20,too.But these were rugged(崎岖的)and bare(光秃的).Above was an angry sky,from which rain fell and in which lightning played.Down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was a waterfall.This did not look peaceful21.But when the king looked closely,he saw behind the waterfall a bush22in the crack(裂缝)in the rock.In the bush a mother bird had built her nest(鸟窝).She sat on her nest,watching the running water.
After the king compared the two pictures23,he chose the second picture24explained,“Peace does not mean to be in a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noise,trouble,or hard work.Peace means when facing unenjoyable situations,you can still be calm in your25.T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peace.”
( )16.A.argued B.invited C.tried D.invented
( )17.A.between B.except C.within D.through
( )18.A.calm B.round C.small D.clean
( )19.A.announced B.thought C.doubted D.promised
( )20.A.lakes B.clouds C.mirrors D.mountains
( )21.A.at all B.at last C.at once D.at present
( )22.A.lying B.growing C.dying D.moving
( )23.A.actively B.carefully C.angrily D.widely
( )24.A.so B.but C.or D.and
( )25.A.voice B.world C.heart D.view
【考点分析】
所选语篇主要讲述了国王要给能画出最好的“宁静”的画的画家颁奖,最后国王从最好的两幅画中选取了一幅,并从画里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宁静”。全文共设10个空格,考点涉及2个动词、2个名词、1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连词、2个介词和1个代词。从考点分布来看,本题仍然以考查动词、名词等实词为主。
第16题考查上下文内容的衔接,文章开篇提到“国王想给画出最好的‘宁静'的画的画家颁奖”,所以很多画家都想尝试,得出正确答案try,选C。
第17题的上句提到在众多的画中国王喜欢两幅画,但是,他必须从两幅中做出选择,因此between是正确的,即答案是A选项。
第18题的四个选项为形容词,根据下文“这个湖就像四周环绕着平静的高山的镜子”,所以这幅画中是一个平静的湖,故选A,calm。
第19题的四个选项为动词,根据句意“所有看过这幅画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幅关于‘宁静'的完美图画”,应选择B,thought。
第20题的选项为名词,根据下文提到“这些是崎岖的且光秃的”,同时结合本句句末的too,所以另一幅画上也有山,因此选择D,mountains。
第21题的选项都是介词短语,上文提到了崎岖的山和瀑布,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平静,选择A,at all。
第22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动词,根据句意“但是,当国王靠近看的时候,他看到了瀑布后面的岩石裂缝中长着一丛灌木”,可判断选B,growing。
第23题的选项均为副词,根据句意“但国王仔细比较了两幅画之后”,选择画时国王要慎重和仔细,故选B,carefully。
第24题的选项均为连词,根据语境,国王选择了第二幅画后,接下来肯定要解释。所以选择D,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