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艺术

2024-10-07

德育艺术(精选12篇)

德育艺术 篇1

当代学生的思想活跃, 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摆脱德育困境, 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 讲求德育工作的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学生德育工作的最佳时期, 即把社会环境、学生心理和教育内容三者看成是综合的动态系统, 寻求他们的最佳结合点, 满腔热情地去点燃学生上进的火花, 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带上积极的情绪, 才能为其形成某种信念打下基础。本文就如何“利用德育工作的最佳期, 增强德育实效性”浅谈见解。在多年的政教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常常在下列时期出现积极情绪:

一、新生入学

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良好的愿望, 萌发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转机。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抓住这个有利时期,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学校优良传统教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从而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入团前后

在中学入团, 这是许多同学共同的愿望。当他们第一次接受团的教育, 第一次参加团的活动, 第一次向团组织递交入团申请书时, 心情是非常真诚, 非常圣洁的。当然, 也有少数人入团动机有差异, 但不管怎样, 在争取入团的过程中, 他们都会变得出奇的“听话”, 对团组织和老师的意见, 他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 并很快改正。对团组织和老师交给的任务, 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这对加强他们的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效果肯定很有帮助。入团后,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上了红榜, 当他们领到自己渴望已久的团徽、团员证, 当他们举起右手在团旗下庄严宣誓时, 一种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这更是他们接受共青团理想教育的大好时机。

三、遇到困难

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心理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尊重、信任和友爱是人的高级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爱, 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满足。学生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护。因此, 当学生生病或学习生活发生困难时, 老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师生的柔情, 从而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动力。这时, 如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也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四、受到奖惩

受到表扬、奖励的同学, 他们获得的是愉快、成功的体验, 可产生愉快感、自豪感, 虽然未必每个学生都会记下自己欢快的情绪, 但从他们眼神中不难看出内心的感动。因此, 恰当地应用“奖励激励法”必然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热的效应, 使其他学生产生羡慕之情, 仿效之行, 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从善如流的好局面。而惩罚对学生来说, 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被惩罚学生的工作, 帮助其认清错误, 明确方向, 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让受惩罚的学生, 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爱, 教师的期望, 从而让其改正缺点, 不断进步。

五、新年伊始

新的一年, 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振奋, 新的憧憬, 使学生充满信心地跨入新年, 揭开人生历史上新的一页。因此, 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活动, 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和热情, 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组织快乐游园活动, 交换贺年片和新年礼物等。此时, 如果向学生提出新年要求, 就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了。

六、干部轮换

很久以来, 中学生干部的“三年一贯例”, 作为学生管理上的固定模式, 一直被沿用。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培养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 一些班级把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进行尝试。实践证明, 实行干部轮换制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 往往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现在学习上努力, 工作上卖力。但由于干部大调整, 许多是“新手”, 不可能一上任就娴熟地开展工作。因此, 新干部急需老师的指导。与此同时, 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干部应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肯定他们的成绩, 帮助他们树立能“官”能“民”的思想, 积极支持新干部做好工作。

七、节日活动

一年里, 有许多与学生有关的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活动, 可调动同学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如春节组织访亲拜友, 慰问老师;植树节组织绿化美化校园;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组织各种比赛, 召开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大会;“十一”举行“我爱祖国歌咏比赛”;“十·十三”少先队建队纪念日组织主题中队会等。这些活动能增进学生对党史、国史、军史、团史、队史的了解,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八、心理受挫

人生自古无直路。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因此同学之间难免有时被人误解, 有时被人嫉妒, 有时为流言蜚语而苦恼, 有时为师生矛盾而烦闷……这时他们渴望有人理解, 有人同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 不能让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喝了几口苦水, 便大叫苦海无边, 自甘沉溺, 而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一道分析受挫原因, 正确认识前进目标。化压力为动力, 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那么, 学生将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诲。

九、社会实践

常言道, 百闻不如一见。当代学生特别崇尚实际, 如果学校能适时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用社会的积极信息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时代责任感, 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更加珍惜时间, 发愤学习, 掌握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成为“四有”新人。

十、毕业前夕

毕业前夕, 学生思想变化快, 波动性大, 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因受社会因素和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态度端正, 学习安心, 希望以优异成绩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有的渴求知识, 希望成才, 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有的由于受到某些社会弊端的影响, 使他的成才动机模糊;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深入实际, 掌握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 以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帮助学生“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样,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机。一个学生无论向哪个方面发展, 都必须在思想上经过矛盾转化。积极情绪的出现, 正是学生想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此时, 外部如给予适当的“加温”,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情绪的高涨, 促进学生思想情绪的转化。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积极创造上述积极情绪产生的有利时机,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促使学生积极的内因在外因的影响下得到健康发展, 使学生美好的理想得到实现,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邢元敏.大中小学德育规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国教育出版社编委会.中小学德育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8.

德育艺术 篇2

德育工作的语言艺术

德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如何运用艺术语言去让人感动,教人觉醒。这项工作中,免不了要两种类型的语言,即表扬和批评。表扬鼓励的语言,谁都爱听,怎么说问题都不大,但是批评的话语,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得注意方式方法,也就是语言的艺术。下面就谈谈德育工作中批评的语言艺术。

一、批评的方式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谈话式以“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式代替责罚式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冷处理式代替热处理式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

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可能更能奏效。如果教师此时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的话,无疑于给这些学生火上浇油。因此,不妨让学生在此时单独冷静冷静,让他们坐坐“冷板凳”。过一段时间,等打架的同学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教师再来处理也为时不晚。

有一次两个争强好胜的学生,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了,老师了解情况时还互不服气。如果立即批评谁,谁都不服气,服也就是口服心不服那种状况。我让他们先别说话,而是想自己有没有一点,哪怕是一小点不对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说一说,老师加以劝导,两人终于握手言欢,平静离去。

4、浇油式代替灭火式

男孩子之间,由于性格的原因,互相打起来的事,在学校中也常有。有的在打架当中,老师制止还停不下来。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时,我大叫:那里有木棒,你们每人去拿一根!学生反而停下来了,可能在想叫我拿木棒干嘛。我告诉他们,你们用木棒,你打我一棒,我打你一棒,多好,去不去拿?摇头,不说话。接着说,或者叫人去食堂找两把菜刀来,各人一把,你砍我,我砍你,然后不死也两人都去医院住院治疗。两人笑起来。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分别针对双方所犯的错误及认错态度,力求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后果。这时该批评时就批评,绝不心软。

二、批评的场合

1、隐蔽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有的学生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是错误的。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课堂上无意识的大声喧扰,影响课堂纪律等。所以当学生有了错误行为的时候,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尊重学生人格,顾及脸面,不在大众面前教育学生。应叫到一边谈话,教育。在教育时要先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加以表扬,充分肯定他好的一面,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让他意识到老师教育他是为他好,是在真心帮助他,疼爱他,让他不设心理防线,不产生敌对情绪,心诚悦服地接受教育、帮助,让他终身受益,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老师不注意工作方法,不考虑学生的个性性格,灵活应用教育方法,很可能效果适得其反,甚至让学生背道而驰,走上极端,是教育的悲哀。

2、公开场合

在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可以公开指出,并且组织大家讨论,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

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有一次星期一,我在学校PU球场上发现许多小石块。经过了解,是两个同学从围墙外的楼房顶扔进来的。我把这些小石块用袋子收集好,在开晨会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就是不对。当我把小石块拿出来时,学生都显得迷茫,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老师从哪里收集来的吗?不知道。好,告诉大家,是在我们的球场上捡来的,球场上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也不知道。其实是我们当中的两位同学在昨天从围墙外的楼房顶扔到球场上的。请大家想一想,这样有什么不好?最后,学生至少明白了两点:损坏球场和影响安全。之后,球场上再也没有出现小石块。

初中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3

一、从思想上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班主任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班主任要认识自身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解决班级的问题,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理解思维能力。班主任要认真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浓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开展和学习有关的竞赛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班主任的管理知识,能够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能够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注重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不断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管理的质量。

二、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初中生会认真思考周围人的处事方式,并且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班主任在同学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班主任的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主动拉近和学生的感情,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是生活中的困惑,也可以是学业上的难题。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性格和思维习惯有很好的把握,客观地认识到了学生的个性。班主任要对同学的困惑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件,形成自己理性客观的认知。教师要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唤起自强心、自尊心,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

三、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意义重大,一句无心之语很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班主任要加强德育教育,客观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班主任要给予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机会,在周会上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但要有自己的不足,还要有闪光点,并且对这段时间的表现做出评价,提出自己的希望。同时要让学生进行互评,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多,同学之间都很了解,让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可以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互评过程中,同学们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友好地指出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提出希望改进的建议,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感情。

教师要合理慎重地选择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使用针对性的评价,避免使用千篇一律的评价。例如,对某一位同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针对这个学生的表现,给予符合学生特点的评价,“某某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帮助同学们,在同学中有较好的人缘,大家都很喜欢和你相处。你的好人缘给你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老师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取得迅速的进步。老师支持你,你一定可以成功!”这样鼓励性的话语是正面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有积极的效果。

四、开展德育展览提升班级的文化

班主任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德育小组,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评选出不同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积极收集他们的光辉事迹,详细记录他们的行为,评选出“德育先进”“十佳团员”“星级学生”等,在班级德育公告栏张贴,建立道德标杆,给学生树立好榜样。班级德育展览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班级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或者各级组织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及本班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第二,班级或者班级里的个人为了困难学生、灾区人民、聋哑孩子、敬老院做活动的照片。第三,班级评选出来的“德育先进”“十佳团员”“星级学生”等。展览过程基本上由班主任发起,由本班学生自行收集相关的材料。班主任从旁提供必要的协助工作,帮助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五、班主任坚持每天三分钟的讲演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每天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比如在早读的时间,进行三分钟的讲演。班主任的讲演要有感染力、有朝气,能够唤起初中生的沸腾热血,班主任的讲演可以是励志的名人名言,可以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故事,也可是班级同学近期的优秀表现等。班主任要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今天的工作提出期望,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一天的学习。

班主任是初中生影响力较大的教师,班主任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班主任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思维,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保持在积极的方面。班主任要采取鼓励机制,通过陶以常情,扬以德馨,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中的“园丁”艺术 篇4

一、“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

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柳”貌似随意的行为, 实际上确是当代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无心插柳”不仅向学生渗透一种潜意识——老师已经想到了, 虽没有表现出高度重视, 但我们也不敢随便造次;“无心插柳”更是一种高级管理艺术——通过不经意地流露自己的教育理念, 达到告知学生、规范行为的效果。“无心插柳”重视的是学生自律意识的提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运用得好可以成为教师管理的一个法宝。

不少学校对学生发型要求较严, 但因为教师和学生的审美观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如何改变少部分学生奇异发型一直是个难题。有的教师强迫学生理发, 有的教师要求家长介入, 有的教师甚至自己掏钱带学生理发……可谓费尽心机!然而, “有意栽花”的效果和教师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 仍然有个别学生无动于衷、我行我素, 教师又无可奈何。假如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兴趣点, 巧设局, 便可以轻松解决。

“有意栽花”往往体现了管理者的强权和指令, 而“无心插柳”则体现了管理者的技巧和智慧。“无心插柳”并非真的无心, 相反, 凝聚了教师更多的心血, 是“有意栽花”的更高境界。无心插柳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源在于避开了教师和学生管理与被管理的敏感点, 绕道而行, 让学生由被管理者身份转变为主动改变者, 从而迂回取胜。

二、“清理野草”与“静待花开”

曾读过一篇哲理小文:一位隐士很勤劳, 每年春天都把台阶上刚探出头的野草清理掉。有一次隐士出远门很长时间, 委托朋友帮忙打理庭院。这位朋友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 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 一株野草开花了, 发出阵阵幽香, 花形如兰花一样, 只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它是兰花中的一种, 便请教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鉴定此花是兰花的稀有品种——腊兰, 单株价至少一万元。隐士回家后知道这个结果时, 不无感慨地说:“这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 一发芽就被我拔掉。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 那么早发现它的价值了。”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曲线形的, 时而高峰, 时而低谷, 有时他愿意配合你, 有时却排斥你。教师不能过分在意后进生, 尤其不能过分在意他们的错误, 应给他们一些犯错的机会;多把目光投向他们的闪光点, 多给予一些良性的评价。

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不是呵斥, 唤醒也不是命令, 那是一种边走边等的惬意、宽容和自由 (雅斯贝尔语) 。可我们的教育总是存在着一种浮躁之风, 希望对学生的教育一蹴而就, 急功近利。不少老师也像故事中的隐士一样, “清理野草”很勤奋, 但缺乏等待的耐心, 一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野草”刚探出头, 便把它们清理掉, 殊不知那野草也是学生成长的萌芽。教育是一种艺术, 当我们做好了各种工作之后, 不要急躁, 应给学生“开花”的时间, 让我们静待花开。等待是用心雕琢的教育艺术, 心有多细, 教育就有多美!

三、“整齐划一”与“参差不齐”

整齐划一并不一定最美, 参差不齐却能体现一定的美。理想的教育也是如此, 不能为了某些整齐划一的“效果”与“目的”而忽略学生的权利与个性,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保护其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完善。

教导学生, 教师要容纳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学生来说, 五分是成功的标志, 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 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更多时候, 差异的本身就是优势, 有时甚至可以成为竞争的法宝和砝码;只有在处理不当的时候, 差异才会给班级带来消极影响。理想的教育不能为了某些“效果”与“目的”而忽略学生的权利与个性。如果教师想利用各种德育形式把孩子们塑造成一个模式, 那将是泯灭个性和灵性的教育的噩梦。对后进学生, 我们要实施零起点评价体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起点, 用特殊的坐标对其进行个体评价,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横向比较知道差距, 纵向比较知道成就。教师要多采用纵向比较的形式,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德育案例-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5

教育是慢的艺术

处理学生矛盾,对于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不知自己处理了多少学生吵架、打架的事件,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我去深思的是2019年9月28日发生在我办公室外的三个孩子打架事件。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事件有多么的严重、也不是因为有众多孩子参与,而是因为到处理完事件,我也没有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打起来的,我也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孩子,而是以表扬的方式结束的,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五天的早晨,三个孩子互相道歉,握手,微笑着离开我的办公室。

一、事情的经过

2019年9月28日(星期四)早上第一节课间,我在办公室拟写“感恩祖国

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方案,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尖叫一声“打架了”。听到叫声,我立马冲出办公室,就在离我办公室右边不足十米的走廊里,三个男孩子扭打成一团。我赶忙冲过去制止,将他们分开,并带到德育处办公室,在检查了三人并没有身体上的伤害后,让他们三人站成一排。还没等我开口,其中一个说:“老师,是张XX先大的我。”“我根本就没有打他,是廖AM先弄的他。”“才不是……”边说还指手画脚,根本没有我说话的机会。

这时,我大声的训斥到:“让你们来,是说清楚事情的,不是来吵架的,看你们的架势,难不成还要打不成?”“先立正站好,一个个说。”随后我从抽屉里那了一个本子出来,让他们把自己的名字、班级、班主任、家长及联系电话写在本子上。待三人写完后,我说:“这下一个一个说,把事情说清楚。李YS先来”

李YS:“下课了,我去上厕所,张XX就在后面抠痒痒,我使劲反对,他不听,最后还使劲的朝我后背打。”“我才没有打他,是廖AM捅的他的后背……”“我没有,当时……”七嘴八舌,又热闹起来了。因为当时“感恩祖国

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方案必须要在下午放学前发给班主任,好让各班尽快启动此项工作。于是,我没有理会他们,我一边写方案,一边听着他们自圆其说的理由,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还在吵。第二节课快要下的时候,我制止了他们:“你们吵清楚了吗?我让你们来,就是想听你们吵架的吗?”

三人才稍微停了下来。在沉默了好长时间后,我让他们回家好好想一想,我先不把事情告诉他们老师和家长,下午到我办公室再来说。

下午,三人来到我办公室,仍然没有说出一二三,没有一句悔过认错的话,仍然是吵,责怪对方。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从上午吵到下午,吵清楚了吗?这样继续吵下去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们总是一说事儿就是吵呢?架已经打了,现在叫你们来是让你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看待和怎样处理这件事。你们总是在指责别人的不是,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一点错吗?作为都是男子汉?怎么就没有一点担当呢?想不清楚,我只好请你们的班主任和家长来了。”当我说出班主任、家长时,三个孩子异口同声说:“不!”“那好,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今天回家去好好想想,明天我听你们的回答。”

第二天,三个站在我面前,张、廖、李几乎都说的一句:“老师,我不应该打人。”

听了三人的话,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给他们施加的压力起到了作用,或者昨天的话,唤起了他们固有的良知。于是我顺水而行说:“这就对了,遇事,发生矛盾,不要总是责怪别人,这就是不好的方法,首先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昨天吵了一天,没有解决问题,你们看,大家今天一句话,不吵了把!这样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你们都比昨天进步多了。我为你们的改变而感到高兴。但是,孩子们,一句‘我不应该打人’就完了吗?我觉得还差点什么?用什么来弥补我们因为这事儿给对方或者别人带来的伤害?这样,下周是国庆假,你们都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我给你们足够的时间,回去好好想一想,为了消除你们之间的隔阂,你们各自对方做些什么,相信你们能给大家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好吗?

国庆收假那天早上,三人涨红了脸,非常真诚的说出了那天发生的事情的原由,谁也没有先动手打人,可能是因为人太多,有其他的同学撞到了张XX而引起的。

在说出了诸如:是我太小气;我不应该冒那么大的火;我们不应该在走廊里打闹;我不应该说不文明的话;老师,给你添麻烦了;老师,我们今后……相互道歉后,在我的建议下,三人握手言归于好。

我说:“你们都是好学生。这件事,到此为止,我会为大家保守秘密。今天,我很高兴看见你们能有这样的进步,这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收获。是你们明白事理的起点,希望你们今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遇到任何事情,要大度,学会处理。

二、分析

我认为,在处理以上案例时,我成功的做法有三个:

一、避轻就重,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这个问题要解决,要教育孩子,不是追究谁先动手的问题,打架都不对。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同学间和睦相处才是真道理,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孩子打架常常处于以下几种心理原因:1、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2、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3、模仿家人的不良习惯。鉴于以上三种原因,我认为,我们老师在处理这样的事件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地责骂,体罚,这可能会造成多米诺效应,学生同样会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解决问题。“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二、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在事情没有得到解决时,我没有急于求成,五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承担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我想,至于问题的真像,他们会清者自清的。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道德认知指出,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特点主要有: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所以,教育需要耐心等待,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点化润泽生命

事情发生后,我没有责备,惩戒,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怎样解决问题。不要去质疑孩子固有的良知,相信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灵。用我们的谆谆教诲去点化、去润泽他们脆弱的斑迹。用玉匠之手去雕琢,借用张文质先生的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有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引用的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我想,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人也如此。我校德育教育之“五德[1]立品

八会[2]育人”就是最好的阐释;耐心陪伴,静待花开,我们就会在成全学生的同时幸福自己。

注:

[1]五德:仁、义、智、勇、洁

[2]八会:学会做人,从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扫地开始;

学会学习,从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做操开始;

学会生存,从自理开始;学会交往,从微笑开始;

挖掘电影艺术中的德育力量 篇6

一、当前德育的困惑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面对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的高中生,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过多的说教式德育几乎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到德育工作中来。

二、在电影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一)选片的原则

1.抓住契机,对症下药

高中一般在高二时开始分文理科,班级都是新组建的,很多学生依旧依恋着原来的班级,对这个新的班集体非常陌生,而开学初这段时间对于一个新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极为关键。所以笔者给学生放了一部电影《零下八度》,影片讲述的是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被人遗弃的八只南极雪橇犬在零下50度的严寒中独自生存了172天的故事。看完之后,笔者就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些南极雪橇犬如何能够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独立生存172天的?”学生们马上想起了影片中那只名叫麦克斯的狗,在第一次捕猎中,正是因为它不听头犬玛雅的安排使得它们捕鸟失败。但很快它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将功补过,勇敢地赶走了海豹,为团队赢得了食物,再后来,受伤的玛雅把头领的位置交给了麦克斯,麦克斯从一只莽撞的雪橇犬蜕变为一只优秀的头犬,带领着大家在绝境中生存下来。这些雪橇犬们的齐心协力、团队合作给学生们带来了一次不小的震撼。集体的力量自然也不用我这个班主任再多唠叨了。以后不管是军训、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诸如运动会等学校活动,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一心,为班级荣誉而战!

2.励志为主,积极进取

进入高三,很多学生在刚开学初的确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但很快,各科高强度的轮番轰炸,繁重无止境的作业,低迷徘徊的成绩,让很多学生备受打击,渐渐开始懈怠逃避,如何振奋士气,给学生树立信心?这让笔者想到了一部非常适合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学生们跟随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从破旧的公寓到汽车旅馆到公共厕所再到教会收容所,一步步地感受着这个中年父亲的落魄,更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却依然为了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梦想打拼,慢慢绝处逢生。学生们被电影中的父子深情打动了,更为克里斯的坚韧、执著折服。

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有能力的人则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的阻力,正像此时此刻的你们也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可也时时遭遇着挫折,是否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目标?社会上虽然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规则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满怀感激的心来享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得到幸福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也正因为艰难,我们才会更加珍惜!

3.投其所好,拉近距离

电影能否发挥其德育力量,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接受这部片子,愿意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所以,选择片子的时候也得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班是理科班,男生占大多数,而且男生一般都酷爱篮球,自然而然,这部电影——《光荣之路》成了极佳的选择。《光荣之路》是一部篮球题材的励志传记片,讲述了一个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的伟大教练哈金斯,一群为捍卫尊严而战的黑人球员的故事。电影取材于1965年的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NCAA),讲述白人教练哈金斯在美国社会面临着黑白种族冲突对立的状况下,不以肤色区分天才,力排众议组织了一群非常有篮球天分的黑人学生作为西德州联队的核心,并最终获得总冠军的真实故事。

果不其然,那一周的周记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提到了这部电影,还有好几个男生搬出了他们的偶像科比、麦迪等人的奋斗史。经过观察,我发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男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精神风貌明显也高昂了很多。

三、反思

回顾这两年我的电影德育过程,有收获,但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由于只能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看电影,所以一部电影必须分两次班会才能看完,战线拖得太久,影响其德育感化作用的发挥;存在一些学生只图热闹看看情节当消遣的情况。每部电影放完,的确能给大部分学生带来心灵的震动,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个效果能持续多久,则只能因人而异。

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使电影德育专题化、系列化;如何使电影德育的形式丰富化;如何使电影德育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等问题仍需要我去摸索实践。

德育教育艺术的探索 篇7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 致使一些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认识不清, 产生困惑, 甚至误入歧途。而这些学生正是祖国的未来, 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 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党和人民的厚望。他们的能力, 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强盛, 他们的成败, 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 没有广博的革命人生就不能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没有正确的革命人生观, 没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就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制

要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做到整体有人管, 具体有人抓, 事事有人做。调动学校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1. 由党组织牵头, 组成党支部、团委会、工会组织的政治思想工作线。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并组织团委会等职能部门, 让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利用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组织学生多学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及其他革命老前辈的理论教导, 把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建立共产主义信念,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头脑, 加强党性建设。团委会则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团的章程和义务, 把学生团结在团的周围, 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意识, 驱除他们头脑中不健康的东西, 占领思想阵地。

2. 由校长牵头, 制订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的政治思想指导线。

学生不仅要负责教学, 更要突出育人。政教处是学校教育的具体组织者, 因此政教处就应把德育教育组织到教学中, 把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 制订相应的育人措施和实施方法, 保证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效果。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执行者, 要提高班主任的本身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把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通过具体指导, 诱发, 提高学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要通过学生个人的组织,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产生更大的效果, 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3. 由校长牵头, 组成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的政治思想育人线。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片面进行的, 而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整体体系, 是由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组成的, 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决不能把教育同教学割裂开来, 要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寓德于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教师、每个科目、每堂课都应同德育教育协同进行,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 由分管校长牵头, 组成后勤政治思想服务线。

常规看来, 后勤管理同德育教育不相关联。其实不然, 后勤管理同德育教育密不可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在后勤工作中, 通过公共财物的发放、保管、使用, 增强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品德。通过组织各种劳动,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风尚。

三、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网络

学校的教育工作, 当然离不开各种教育, 而有时则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受到熏陶, 孟母也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 美化校园环境。

各方面都提倡建设花园式学校, 不无道理。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 同时美化了学生心灵。绿色和鲜花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勃勃生机, 同时陶冶了学生性情。

2. 净化校园环境。

净化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整齐洁净的生活环境。校园保持洁净, 从宿舍教室到各个角落不仅给学生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场所, 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个是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在校园中的不同场合书写一些规范得体的条幅、标语, 在图书室、阅览室清除文化污秽,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

3. 更新校外环境。

校外环境对学生的反面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制止学生进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场所。有些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虽是一个有力措施,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 有自我约束意识, 自觉远离污秽场所。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校外活动, 如参观、野营、拉练等有益活动, 更新校外环境, 杜绝校外干扰,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深入、求新、贴近、合力[N].中国教育报, 2005-02-01.

[2]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02-01.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5-01-31.

[4]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DB/OL].人民网.

[5]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积极应对入世[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4) .

[7]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创新之本[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增刊) , 2003.

浅析德育课的导入艺术 篇8

一、导课应遵循的原则

1. 紧密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导入新课应与课堂所受内容紧密联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它最终是为课堂教育服务的,所以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2. 启发性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入新课时,应针对学生“求新”、“求异”、“求真”的心理特征,提出一个个令人发思的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时间性原则。

导入新课,它只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它不是主角,所占的时间也不宜过多,一般以3-5分钟为适。否则,容易喧宾夺主,甚至会产生负作用。

二、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课方式

1. 以诗导课,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他们及早进入角色,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述“青少年应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听流沙河的诗《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含义深刻的诗句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沉浸于对美好理想的遐想中,这时,我及时点拨,导入新课,起到了激发情思、先声夺人的作用。

2. 直观导入,培养兴趣。

采用直观导入新课,能促进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概念有机结合,从而减少其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如我在讲“质量互变”这一原理时,事先准备好一些谷子,上课开始时,我先拿出一粒谷子放在讲台上问学生:“这是多少谷子?”学生回答:“这是一粒谷子。”我把谷子一粒一粒地堆放在一起,再问学生:

要性呢?

“秀才不读书,农妇不养猪”,是对秀才和农妇不守本分的绝妙讽刺,可谓入木三分。高校教师在新知识、新成果犹如泉涌的知识经济时代,稍有松懈,就会有落伍、望尘之感。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其教师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摆正人生道路,坚定理想信念,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只有不懈地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授课时方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展示思政课的价值和魅力。

以上是笔者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这是多少谷子?”学生回答:“这是一小堆谷子。”我接着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然后,我一边分析,一边讲解,因势利导,这样便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新课的教学中去了。

3. 数字导入,一气呵成。

在德育课教学中,有时为了说明某种观点的正确,常常要引用许多数字,但在教学中引入过多的数字,往往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何才能使数字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兴奋,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字进行夸大或对比,并在一开始上课时便提及,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如在《法律基础知识》中讲到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时,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出生2000多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月出生170多万人,每天出生57000多人,每小时出生2375人,每分钟出生40人,每3钟就有2个婴儿出生。今天,从我站在讲台上讲课开始,到下课的45分钟的时间,将有1800个婴儿呱呱坠地,在讲述时我运用了“夸大”手法、数字的导入,一气呵成。讲完后引来学生的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下面新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 以画点题,导入新课。

漫画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因此以漫画作为导入,能一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如我在讲解《经济政治基础知识》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之前,就通过漫画展示进行导入。以漫画为切入口,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从漫画中引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即市场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使学生产生急于想了解这一“弱点和缺陷”的欲望,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学习新知识上来,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5. 设疑导思,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教师提出疑问,能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一课时,我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问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教师应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适时板书课题,让学生满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已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过程中对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的理解和心得。本着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集思广益、促进教学的思想,不惜献丑,限于经验和水平,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望诸位同行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丁荫煃.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郑传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郑传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概论》学生学习辅导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尝试

郭蕴玲

(福州四十一中学,福建福州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行学习的方法。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目标追求、实施步骤并处理好几个关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想品德课尝试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目标追求、实施步骤,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追求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发现和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慧眼”,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围绕某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收集资料信息,分析处理资料信息,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学会了如何运用和处理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

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6. 冷话热说,缓和气氛。

冷话热说是教师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把一些应板着面说的批评的话以一种充分理解的态度说出,并要求学生改正,常常有针对全班和针对个别学生这两种情况。

德育课大多安排在下午,遇上闷热天气,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上课。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可不加理睬,也不可在上课一开始就斥责,否则会影响学生接下来学习的情绪,此时,我会微笑着地对学生说:“看大家这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教师实在是太同情了。你们一个个都累得趴在桌子上了,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叫做睡着了还准备来上课。(引来学生的哄然大笑,话锋一转),不过,教师更希望看到的是(故意把声音拖长,

和实践能力。

4.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当代社会特别强调沟通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学生不仅要发挥个人的特长,更要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学会与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等沟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分享共同的成果。培养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5.关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生存、获得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关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有其基本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有以下四个实施步骤。

1.知识准备,选择课题。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往往缺乏感性认识,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准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性质、目标、实施步骤和基本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概括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前题。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进行适当删选,确定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制定方案,实施研究。

课题确立后,需要组建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由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若干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题小组要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进行整

学生会齐声说)———上课不睡觉。”在这样的笑声和回答声中,学生一个个都来了精神,既缓和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下次去上课,睡觉的情况几乎绝迹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不仅在导入时可用,在课堂结束时也可用,关键是一个“热”字。但这种导入法不能经常用,要因时因地地用,毕竟课堂导入是为新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仅仅只有上课的热情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是不行的。

挖掘电影艺术中的德育力量 篇9

一、当前德育的困惑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 面对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的高中生, 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过多的说教式德育几乎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学生, 所以我们的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以我们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到德育工作中来。

二、在电影中思考, 在思考中成长

(一) 选片的原则

1. 抓住契机, 对症下药

高中一般在高二时开始分文理科, 班级都是新组建的, 很多学生依旧依恋着原来的班级, 对这个新的班集体非常陌生, 而开学初这段时间对于一个新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极为关键。所以笔者给学生放了一部电影《零下八度》, 影片讲述的是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被人遗弃的八只南极雪橇犬在零下50度的严寒中独自生存了172天的故事。看完之后, 笔者就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些南极雪橇犬如何能够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独立生存172天的?”学生们马上想起了影片中那只名叫麦克斯的狗, 在第一次捕猎中, 正是因为它不听头犬玛雅的安排使得它们捕鸟失败。但很快它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并将功补过, 勇敢地赶走了海豹, 为团队赢得了食物, 再后来, 受伤的玛雅把头领的位置交给了麦克斯, 麦克斯从一只莽撞的雪橇犬蜕变为一只优秀的头犬, 带领着大家在绝境中生存下来。这些雪橇犬们的齐心协力、团队合作给学生们带来了一次不小的震撼。集体的力量自然也不用我这个班主任再多唠叨了。以后不管是军训、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诸如运动会等学校活动, 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团结一心, 为班级荣誉而战!

2. 励志为主, 积极进取

进入高三, 很多学生在刚开学初的确是信心满满, 踌躇满志。但很快, 各科高强度的轮番轰炸, 繁重无止境的作业, 低迷徘徊的成绩, 让很多学生备受打击, 渐渐开始懈怠逃避, 如何振奋士气, 给学生树立信心?这让笔者想到了一部非常适合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学生们跟随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从破旧的公寓到汽车旅馆到公共厕所再到教会收容所, 一步步地感受着这个中年父亲的落魄, 更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却依然为了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梦想打拼, 慢慢绝处逢生。学生们被电影中的父子深情打动了, 更为克里斯的坚韧、执著折服。

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 而有能力的人则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中, 一定会有很多的阻力, 正像此时此刻的你们也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可也时时遭遇着挫折, 是否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 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目标?社会上虽然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 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规则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 我们应该用满怀感激的心来享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得到幸福的过程是艰难的, 但也正因为艰难, 我们才会更加珍惜!

3. 投其所好, 拉近距离

电影能否发挥其德育力量,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接受这部片子, 愿意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 选择片子的时候也得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班是理科班, 男生占大多数, 而且男生一般都酷爱篮球, 自然而然, 这部电影———《光荣之路》成了极佳的选择。《光荣之路》是一部篮球题材的励志传记片, 讲述了一个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的伟大教练哈金斯, 一群为捍卫尊严而战的黑人球员的故事。电影取材于1965年的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 (NCAA) , 讲述白人教练哈金斯在美国社会面临着黑白种族冲突对立的状况下, 不以肤色区分天才, 力排众议组织了一群非常有篮球天分的黑人学生作为西德州联队的核心, 并最终获得总冠军的真实故事。

果不其然, 那一周的周记中, 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提到了这部电影, 还有好几个男生搬出了他们的偶像科比、麦迪等人的奋斗史。经过观察, 我发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男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精神风貌明显也高昂了很多。

三、反思

回顾这两年我的电影德育过程, 有收获, 但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由于只能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看电影, 所以一部电影必须分两次班会才能看完, 战线拖得太久, 影响其德育感化作用的发挥;存在一些学生只图热闹看看情节当消遣的情况。每部电影放完, 的确能给大部分学生带来心灵的震动,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这个效果能持续多久, 则只能因人而异。

探寻德育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篇10

一、教学实践:巧留白, 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留白是源自国画技法的一个概念。借用于课堂教学,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问质疑、适度静默等方式有意识地将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去思考、去实践、去认知所学内容, 从而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好地实现生命成长。通过对以往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整理, 在德育课教学中, 我一般会用到以下几个留白技巧:

(一) 适时留白:话到口边留三分

在讲授《职业道德和法律》“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一内容时, 我提到了古人的做法不食“嗟来之食”, 正当我要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一位平时比较顽皮的男生表示“我也知道这个故事”。于是我就顺势让他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描述完这个成语故事的基本事实后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乞丐不值得。他应该先争取活下去, 然后再谈自己的尊严, 人都饿死了, 哪还有什么尊严, 他是个傻B”。全班哄堂大笑, 该同学洋洋得意。他的发言直接引发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 学生们围绕着先生存还是先维护尊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也在辩论中对人格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是在我的引导下, 讨论起了公共场合男女同学过分亲密是不是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反感这种行为, 但是碍于同学面子又不能明说, 让那些有此行为的同学了解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 面有羞愧之色。这比从老师口中说出来要有力的多。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事例、材料师生都比较熟悉, 都有话可讲。此时, 教师主动让位给学生, 将自己要讲的话让学生来讲。学生讲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重现和部分或全部地进行评价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打开心胸真实披露心声和情感的过程, 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留白的过程, 是学生信息分享与交流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考与反思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师生双方的, 教师“话到口边留三分”或者“话到口边缓三分”, 就可以很轻松地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质疑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一个留白, 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反思的机会, 而我们的职高生又多么需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啊。这样的留白也给了老师一个了解学生、认识课堂、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机会, 是师生双赢。从功利的角度看, 有些话如果让老师来说, 可能更准确;有些事例, 让教师来评价可能更全面;有些观点, 让教师来剖析可能更精辟。但从知识建构、良好品德生成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去表述、去评价、去辨析、去质疑、去反思, 更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确立和品德的完善。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和权力, 适当的向后站, 让渡部分空白给学生, 做结论的集成者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事实证明效果会更好。

(二) 情境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德育课堂上, 有时候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就是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 进行价值、信念、行为的比较与抉择。事实上, 有很多资源本身就有一种直指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留白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确立信念、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过多的发言或者过多的评论, 有时候不仅收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考、抑制甚至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形成和升华。适度的留白, 恰当的静默, 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知、思考、升华情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样有助于学生德性的成长。比如我在《心理健康》“珍惜亲情, 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中,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 我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和5.12地震中至亲生离死别等图片, 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去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图片放完后, 《懂你》的音乐还在播放, 我并不发表看法, 而是静待几分钟, 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味、重现看到的片段, 通过对比、反思, 酝酿情感、确立信念行为。有了这个静默, 再让学生来写一写要对父母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及把握视频展示的内容就会深刻的多。事实上, 在播放过程中, 父母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学生, 学生的沉默和隐隐的泪花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最后分享“我对父母说的话”时, 甚至有一位母亲病逝的学生在大喊“妈妈, 我想你!”之后嚎啕大哭。职高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家庭功能有某方面缺失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心里, 对父母的感受可能责骂要多于关爱, 但他们又是最需要感受到爱的那一个群体。用无声的方式轻轻揭开孩子坚硬的外壳, 让他们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面去体味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大爱无言、大音无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感动社会、感动师生的事例, 这些都是德育课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都是用无声的表白来展示的。在使用这些材料时, 我要做的就是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 让资料来说话, 无需多言, 就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动, 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成长。

(三) 位置留白:引而不发待成长

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去解读、思考, 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反映着思考者的真实情况。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思考问题。教师在指出问题之后, 通过对问题的留白, 让学生去辩论、去反思, 在一旁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做包办代替的“产妇”,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毕竟,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品德、行为只有在社会规范内化为真正的信念后才会产生更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度的位置留白, 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或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可以让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佳。对一些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或经验积累的, 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来上课, 对学生都很感兴趣的但争论比较大的事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审视自我, 完善自我。教师参与在其中指点、引导, 或者干脆以学生同伴的身份来质疑, 来启发学生去反思, 而不是给学生结论。如我在讲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一内容时, 故意不讲课本知识点, 而是编制了一个刚毕业的职高生求职的案例, 案例里设置了很多“陷阱”, 让学生分组比赛“找茬”。争强好胜的学生们马上对照课本知识点去发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还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因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不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件, 使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重要性。整堂课中, 都是学生互相合作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 教师暂时的位置留白, 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用留白, 助生命成长

通过对课堂留白技巧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 巧留白可以让职高德育课堂更具生命力。具体而言, 留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职高学生, 由于成绩差, 有些或许从小学开始就是课堂的“隐身人”, 经常被老师们所忽视。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信, 缺乏学习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相反, 他们更希望得到关注, 更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 老师留意每一个细小的声音, 适切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一句肯定的评价, 就能给一个渴望专注的心灵一缕阳光。

(二) 留白, 给情感一个激荡升华的机会。

一个人道德信念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时间道德实践与反思完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冲突与反思中, 在各抒己见与激烈争辩中, 澄清事实、深化知识、明确观点、兼容并取、以实现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让位、恰当的留白, 使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 加速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悟, 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三) 留白, 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机会。

不可否认, 在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知识的理性之美、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都会促成学生品德的成长。但外在的知识与规范, 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信念和行动, 还需要学生的自我认知, 还有一个学生自身对知识和规范的内化与升华过程。教师适当的留白和“缺位”, 让学生去自主思考, 自我反思。在课堂及延伸至课外的自我反思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对社会道德规范与规则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感知, 也有助于学生自身品德的成长。

从以上分析及实践可见, 留白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与策略, 在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在留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留白不是空白, 而是教师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发学生参与课堂, 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留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情境创设。

(2) 留白是为了让学生不留下空白。留白是手段, 使学生有收获、有成长则是根本的目的。一定意义上是教师让渡自己的精彩促生学生精彩的教学方法。从当前教学的实践来看, 教师要重视对留白艺术的运用研究, 努力提高课堂留白的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品德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提高德育学科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增强职高德育课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论地理德育渗透中的语言艺术 篇11

一、语言应该朴实自然,声声入耳

如果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是一条“明线”,那么德育渗透就是一条“暗线”,教师只有运用娴熟的语言技巧,摆好渡,铺好路,才能“明”“暗”双收。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犹如春风化雨,吹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犹如潺潺溪流,激起思想感情的朵朵浪花。教师的语言切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且要注意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同步进行,要避免跳跃式“说教”,否则不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断档,而且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二、语言应该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都不是靠平淡的说教获得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教师在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应该以深刻正确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自然流露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审美情感,从而以情动人,以情激情,感染和煽动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的语言切忌故意做作,拿腔作调、情绪过激,否则,容易使学生烦躁、厌恶、影响教学效果。

三、语言应该幽默风趣,言近旨远

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德育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例如:在讲“城市环境污染”时,我看到教室环境很差,便笑着说,我经常出入这样一个地方:在一个混浊郁闷的空间里,“享受着”已浓缩了废热、废气、脚踏在废渣、废水的空隙间,目睹垃圾散落的地面,粉尘飞扬的黑板……。唉,看来我该带两样东西才行,一个是大墨镜,一个是大口罩,你们说是吗?学生听完后,先是面面相觑,马上便恍然大悟,自责地笑了,他们又开心又自觉地对教室进行了快速净化。教师这种信手拈来、言近旨意、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的道理。

四、语言应该新鲜真实,多听不厌

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精心组织语言,词汇丰富新鲜,句式变化多姿多彩。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地理课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如果这么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逶迤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胡天即飞雪”的大西北,如今有了一片片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如今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通过以上新鲜变化的语言,不仅从多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激发了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操和理想。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篇12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学为主,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很值得研究探讨。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只能是一种渗透。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对学生进行各项基本训练的同时, 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呢?

挖掘教材中的名篇名句重点讲解, 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现行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 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 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 而且往往包含着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 我们可以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 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如《师说》一文, 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 明确提出“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第高低, 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 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于我们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老师, 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 “其子”和“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 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再如《劝学》一文中, 作者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 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形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 必须通过学习和反省, 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 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 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等进行正反对比, 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启发他们总结自身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 进行适时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知识才能, 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 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中。

利用相关的知识点做适当的思想性延伸, 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 引导学生不仅要珍惜生命和健康, 顽强拼搏, 永不服输, 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心残疾人, 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爱。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播放了《懂你》的MTV, 让学生通过画面和音乐更深切地去感受母爱的伟大。总之, 对课文的思想性没有局限于某一方面, 而是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延伸, 从而达到多方面教育学生的目的。再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 把作者的刻苦精神和当今中学生的怕苦怕累、知难而退进行对比;把《训俭示康》中提倡的尚俭美德与现今中学生的追求时髦、铺张浪费进行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优良品德。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 从而逐步地塑造自我。

设置问题启发思辨, 避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

在课堂上, 一方面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要尽量淡化自己, 避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在尽可能全面、清楚、客观、准确地介绍作者的时代、思想、经历及创作背景后, 设置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综合、选择, 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辨明是非曲直, 主动做到去粗取精。具体操作时可以先提出问题, 再各个思考, 继之集体辩论, 最后综述总结几个步骤。如讲述《五人墓碑记》《谭嗣同》《与妻书》时, 先拟定“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怎样理解颜佩韦等人的‘义’?”“谭嗣同的死有何意义?”“林觉民是怎样摆正情感与理智、家与国的位置的?”等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然后, 利用课堂时间或课下进行讨论, 经过争辩, 逐步趋于一致后, 再把各种观点进行全面总结, 进行正确的导向思维。这样, 就在一个自觉的思辨过程之后共同走上了正确的思维道路, 做出正确的思想结论。不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体验。

对教材的挖掘固然重要, 但如能辅以恰当的教法, 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 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 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 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 寓美于教学之中, 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 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那么, 如何创设乐学情境呢?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 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传文授道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否则, 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比如, 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描述毛主席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物。为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制作了一幅图画, 画面有红枫尽染的群山, 有在江上行驶的大小船只, 有翱翔于长空的雄鹰, 有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泳的鱼儿, 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句子“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毛主席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叹是多么自然、精当, 为下阙的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又作了铺垫。再如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扩大视野、发掘课本以外的好文章。

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课外好文章进行阅读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对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好文章, 我常常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给学生朗读, 并且共同欣赏、探讨。一篇好文章不仅陶治人的情操而且震撼人的心灵, 所以每欣赏一篇文章都能给学生很大的触动, 而且这些文章的选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只要好, 就可以拿到课堂去欣赏探讨, 记得在讲完《我与地坛》后, 我又找来一些歌颂母爱亲情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好多学生听完后都感动地哭了, 我趁热打铁, 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母爱。对于一些成绩较差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学生, 我不仅经常和他们沟通, 还经常找一些名人传记让他们阅读, 培养他们的自信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样长久坚持, 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利用课下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下辅导如面批作文, 批改作业, 指导练笔等, 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深化、巩固, 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而课下辅导, 相对限制少, 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 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 更具体、形象。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连效果也得到了增强, 例如面批作文、作业, 因为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指导学生,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上一篇: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策略下一篇:急性加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