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应用

2024-09-30

Web2.0应用(共12篇)

Web2.0应用 篇1

被称为社会性网络服务的SNS近来在互联网上的声音越来越强, 影响也越来越大, 其技术支撑Web2.0不断显示着它的魅力。Web1.0时代, 信息从互联网的各个界面单方向输入到电脑中, 实现人机交互, 人们获得海量信息;Web2.0时代, 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每个人都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 典型范例就是博客、Wiki、社交网站、脸谱 (facebook) 等具有信息互动交流的网站。目前已有人开始幻想Web3.0时代———信息与信息之间紧密联系的互联网, Web通过某用户不断输入的信息越来越了解该用户, 自主地查询互联网信息答复用户的信息需求。

实际上, Web2.0并不是一项专业术语, 仅仅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项技术和应用上的突破, 可以称作为互联网的又一个亮点。Web2.0是互联网的社会化进步, 它去掉了网络上合作性质的信息发布, 加入了Tagging (标签) 和Microformats (微缩过程) 等技术, 使得信息的产生和选择升级至一个新阶段, 成为新媒体诞生的标志性技术, 这才是Web2.0的本质。

Web2.0的力量不容小觑, 有关的内容也呈爆炸式增长。我们更加关心的是Web2.0的企业应用。到目前为止, Web2.0的典型企业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2类。

1) 逐渐盛行的网络营销。早期的网络营销通过电子邮件、弹出式窗口、横幅式广告 (banner) , 商家通过对其门户上banner的租用点击率和时长来收取费用, 但是这样做的缺点就是广告的精准性不够, 可能用户已被网站弹出无数不相关的对话框惹火, 甚至早已选择浏览其他内容。Web2.0所带来的网络营销, 从用户的动作信息中搜索消费者习性, 量身定做信息列表推送给消费者, 使其对信息获取有选择权, 感觉更为亲切、自然。对电力企业来说, 95598电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和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均可使用Web2.0进一步加强, 也可通过博客和微博宣传企业公民形象等。

2) 企业内部管理新的任务协作平台。纽约大学教授Clay Shirky把企业中未获得充分利用的人力潜能称为大量“认知剩余”, 并认为可以使用参与式工具开发利用此类潜能, Web2.0正是这样一种工具。其聚合功能将各种应用聚合在一起变成新的应用, 满足用户的各种不同需求。员工通过定制化的门户、即时消息、微博等Web2.0工具, 实现互动式的浏览办公, 实现讨论式的管理, 既有高度的协同管理、扁平化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特征, 又具备消息聚合、自动归类、模糊搜索、消息定向和RSS订阅等功能。以信息聚合的方式连接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 进行业务与创新协作, 通过Wiki组织并分享散落在公文、档案、Mail中的重要信息, 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这些将给传统的企业管理带来新意, 可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的进步必然推动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服务水平的提升。我们应主动研究和应用Web2.0, 让我们的客户和员工更早地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要注意到Web2.0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实现了新的协同沟通方式, 也有可能被员工或客户用来攻击企业。社交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如个人身份或财务信息被窃、恶意软件感染、垃圾邮件、未经授权的密码修改和钓鱼欺诈等, 有时后果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Web1.0的本质是联合, Web2.0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它的本质是互动, 将来还会有Web3.0、Web4.0。从某种角度上看, 互联网的这些演进不是革命性的, 而是改良性的, 有时候与其说是技术演进, 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创新。

Web2.0应用 篇2

教育与Web2.0

Edu2.0的Google Groups中,正在讨论着什么是Edu2.0,里面的发言个个都很精彩,让我忍不住也要思考这个问题来,于是回了些初浅的想法。

转到这里来记存,希望对教育有兴趣的朋友看到,一起来做些“头脑风暴”。

――――――C

早前的互联网时期,因为不存在个人,所以也就没有社会性,它只是一个信息库,一个数字图书馆而已。

但是现在,互联网上有了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平台、工具、机制,获得了社会性的互联关系,互联网不再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而发展到了人与人之间在数字化网络中的互联,这个社会性关系网络组成的互联网里,网络本身既是媒体,也是一个社会性计算/过滤的`平台,每个人都能透过这个无远弗届的社会性网络,互相的影响着。

这是技术早就的层面。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中的高成本导致的权威、规制体系正在被瓦解,为什么要长篇大论,要符合规矩,要被所谓的编辑核审才能在公众媒体那里得到发表,社会性网络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他/她自己的受众,由此也就有了价值。

价值是因为我从中得到了东西而产生,而不是某些人认为有价值而产生。

这是Web2.0时期一个重要的本质,也是用户贡献内容得以发生的一个前提。

回到教育上,我们也应当让这种观念在教育者、学习者中间生根发芽,应当让社会性网络的技术和平台渗透到教育、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为无法避免,社会性网络已经在发挥着学习、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当这个网络在教育、学习者中间铺展开来,就是Edu II了。

摘自:郑云深 www.klogs.org/

--------------------------------

未来风暴团队【学习无处不在】点击了解>>>

Web2.0应用 篇3

摘 要:随着Web2.0范畴内的理念和技术不断推广,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多。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多角度对2004到2014年间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进行梳理,详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共同点,分析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今后研究的趋势,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Web2.0应用;大学英语;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46-04

Web2.0的概念于2004年3月明确提出,迄今为止已有十余年。其间这一概念范畴内的许多理念和技术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尽管目前国际上对Web2.0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相较于Web1.0, Web 2.0的特点显而易见:参与性,协同性,集体性,整合性,平台独立性,持续更新性等[1]。包括Wiki, Blog, RSS, SNS, Podcasting在内的各项Web2.0应用则体现了Web2.0技术的鲜明特点与优势。

Web2.0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全新机遇。Web2.0应用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在不断探索怎样合理地将Web2.0应用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已有研究者对博客、微博等单项Web2.0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思考,但将众多Web2.0应用全部包含在内的全面回顾与思考尚属空白。笔者尝试对已有的基于各项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内容分析,以期促进新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一、国内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内容分析

1.文献收集

本文所考察的文献是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大学英语在此指针对我国大学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关于英语专业以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的教学研究论文均不在本文数据统计范围之内。

对于Web2.0应用的分类除了涵盖blog, wiki, sns, podcasting等典型应用之外,还考虑到国内使用率较高的Web2.0应用,包括微博、微信、QQ。

笔者分别以“blog/博客”、“wiki/维基”、“sns/社交网络/社交媒体”、“podcasting/播客”、“微博”、“微信”、“QQ”“web2.0”+“大学英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硕博论文库中检索发表于2004年至2014年8月的论文,共得到论文 228 篇。

2.计量分析

将检索到的论文按照年代和应用类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04年的检索结果为0,故表中略去):

由表1可看出,基于Web 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除了在2010年较上年稍有减少之外,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

“Blog/博客”的研究在所有的应用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一方面,这与博客推广应用的时间有密切关系。2005年至2010年关于博客应用的研究较为集中,这一时期许多其他Web2.0应用还未推出,博客作为新兴技术平台迅速获得了大学英语教育者的关注和探索。另一方面,博客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成为天然的教学平台。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这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发布课程要求、训练材料,学生可以在博客上完成作业、提交作业,师生间和生生间可以通过互相评论的方式展开互动。2010年后,博客的应用研究呈下降趋势。这既是新媒体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达到高峰后,在深层次的实践问题方面还有待解决。

微博的应用研究占据研究总量的次席。可以看出,自微博平台开放,特别是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放以来,大学英语教育界正在对其投入越来越多的目光。微博最大的特点是发布信息与传播信息的便捷快速。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登录使用微博。微博的评论、编辑后转发以及群组功能则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这些因素无疑加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微博平台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3.研究主题分析

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主题: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词汇语法等其他单项技能教学,综合教学与模式构建等。有些研究者使用了“应用”、“辅助教学”等字眼,有些则明确提出“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主题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看出,“Blog/博客”与“Wiki/维基”的应用研究在写作教学这一主题方面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8.6%和80%。这与此两项应用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博客和维基以发表日志、评论日志为主要使用方式,日志与评论均不设字数限制,这极大地满足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写作练习并发表,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写作评阅。此外,所有语料可永久保存,不会丢失,方便教师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另一方面,写作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写作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最困难的环节之一[2]。两项数据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正在有意识地利用有效网络平台的资源与优势,尝试解决教学难题,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其他六项应用的研究则以整体教学研究和模式构建为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3]但是,在Web1.0时代,网络资源与计算机技术虽然丰富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多数仍然围绕着单向的阅读或者视听资料展开,信息流动仍然是从教师到学生自上而下的单向流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机会不够多。反观Web2.0应用,其共同特点就是强力的交互性,支持信息的双向乃至多向流动,这为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占据了社交网络、微博等教学应用研究的主要部分。

二、研究成果回顾与分析

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涉及听说读写、词汇语法以及综合教学等各方面。不少研究者在新技术新平台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将二者整合,利用Web2.0应用辅助教学,或者合二为一建构起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郭晓英[4]将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博客平台上建立起增加输入、头脑风暴、E化写作、教师监考、同伴互评、教师评改、推荐范文的一整套教与学的过程,并且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验证了这一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有效性。

周云[5]通过微博开展口语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时间、空间、主体等多个维度的口语训练活动,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教学反馈、课外训练,并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微博平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拓展了语言输入途径。

李艳平[6]利用播客技术辅助听力教学,教师挑选播客上传、布置作业,学生下载收听、完成作业并反馈给老师,教学实验表明,以播客为辅助的听力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巩固课内知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于志涛、牟晓青[7]通过构建QQ群英语阅读学习社区,实施阅读元认知策略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专项深度学习的进行,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章艳乐[8]以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尝试构建了以互联网、自主学习平台和QQ通讯软件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通过为期一学年的实验,证明该模式有助于改善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

以上几例为基于Web2.0应用平台进行单项语言技能教学或实现一体化综合教学的模式设计。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典型应用,已有研究者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单项语言技能或综合教学的模式。所有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可归纳为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更新了“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的模式[9]。新模式的共同点在于:

1.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通过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间的协作与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技能,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它适合于复杂知识的理解及高级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形成[10]。

Web2.0应用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构建多模态语言学习环境,支持师生与生生间的会话与协作,为学习者创设具有真实情景、合作学习、注重解决问题等特色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学习者在这一平台上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有利于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对语言知识的主动建构。

2. 凸显混合式学习的优势。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典型的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 ICT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11]。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中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新模式[12],十年来各高校通过努力已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的网络平台基本采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所配备的网络学习系统,整体多为“控制主干课程学习进程的管理系统”+“大量全天候开放教辅资源”+“在线自测题库”+“教学主体(教师、学生)互动BBS”模式[13]。这一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系统相对封闭,无法接纳外来资源;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单纯考虑教学要点与技术环境,实际使用过程中缺少人际交互;没有开发可在手机或移动设备上使用的应用,只能通过电脑登录使用,使用时间和地点相对受限,不能满足更便捷更个性化的学习要求。Web2.0应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网络学习系统的不足之处,海量的网络资源可极大丰富教学资源,评论、聊天等功能,可有效加强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多数Web2.0应用可通过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上安装对应软件使用,从而打破使用方面的时间地点限制,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因此,将传统的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系统和Web2.0应用结合起来,构建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三要素自身的优点,避免单一模式的固有缺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英语教学在Web2.0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浅层次分析多,深层次研究少

研究者往往把侧重点放在介绍技术特点、分析技术优势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效果之上,缺乏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入讨论与实践。对于如何具体将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例如某一次或某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如何利用新技术展开,大多仅有浅层次或模糊的论述。因此,尽管典型Web2.0应用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但是能产生实际推广价值与联动效应的并不多。

2.思辨性论述多,实证研究少

通过分析文献的研究方法可发现,国内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大部分是以思辨的方式展开的,将Web2.0应用投入教学实践的较少,而对实践进行检验或完整展示实证研究全过程的则少之又少。 实证研究只占据研究总量的26.1%。缺乏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研究多少显得缺乏说服力与公信度。

3.重复研究现象严重,模式开发不足

当某一类应用在某一方向上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时,容易产生跟风现象。而后继的研究与已有研究在内容、方法、结论上则表现出高度重复,多角度思考不足,缺乏创新点。这造成开发出的应用模式单一。此外,对于新兴Web2.0应用缺乏应有的关注,如微信等。2013年11月腾讯宣布微信用户注册量突破6亿,微信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但是搜索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将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研究的文章仅有9篇,这显得与时代脱节,也比其他教育领域滞后。

四、基于Web2.0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趋势

1.实践层面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于Web2.0应用的特点与优势分析的文章已不在少数,随着Web2.0应用推广至社会生活各领域,更多的研究者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具体的设计方案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以及验证其成效性上面。

2.研究主题与技术多样化

现有主题集中于语言技能培养与综合模式构建,下一步的研究还将扩展至多种英语课堂,延伸到教师发展、学生管理等多个层面,模式构建也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趋于合理高效。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Web2.0应用问世,新媒体新技术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伟军,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12).

[2][4]郭晓英.博客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外语,2009(8).

[3][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周云.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2(6).

[6]李艳平.利用播客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一项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

[7]于志涛,牟晓青.元认知策略训练在QQ群英语阅读学习社区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

[8]章艳乐.基于BL和CL理论的大学英语一体化学习模式实验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9).

[9]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10]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11]黄怀荣,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Web2.0教育应用现状概述 篇4

一、国内外Web2.0应用发展的特点

1. 国外Web2.0应用发展的特点

当前, 欧美国家W e b 2.0有代表性的应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从发展程度看, W e b 2.0应用成为了互联网服务的主流模式, 形式丰富多样, 且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方面。

(2) 从应用方式看, 用户主要以加入社区的方式, 应用各种W e b 2.0服务。这些服务中存在各种增进用户黏度的支持服务。

(3) 从内容产生看, 用户产生内容的粒度越来越细密, 且存在丰富的优质资源。

在此背景下, 用户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如何构建和运用社会化网络等问题, 反映了用户群体用网水平的发展, 已经进入到了主动运用和挖掘社会化网络资源的阶段。

2. 国内Web2.0应用发展的特点

国内W e b 2.0服务, 起步于2 0 0 2年从国外引入博客。经过几年发展, 目前国内W e b 2.0应用呈现以下特点:

(1) 从发展程度看, 国内W e b 2.0的发展迅猛且

/庄秀丽

丰富多样, 尽管是以“克隆”国外同类服务为主,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呈现出一些原创内容。

(2) 从应用方式看, 与国外已经进入成熟状态的社区相比, 以社区形式组织用户应用W e b 2.0在国内才初露端倪。用户由浏览、下载网页内容到自己提供内容参与网络共建, 这种用网行为的转变, 还处于习惯转变过渡的起步阶段。

(3) 从内容产生看, 支持细粒度内容的微博客服务, 在国内并没有发展成为主流。这与国外以T w i t t e r为代表的微博客发展态势有所不同。其原因主要是市场服务发展方式以及用户产生内容的品质不同。

总之, 虽然国内W e b 2.0服务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用户参与程度以及相应内容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国内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

国内W e b 2.0教育应用发展的特点体现在认识态度和行动方式上。在认识态度上, 用户呈现肯定和接纳的心态。在行动方式上, 用户用网行为开始转向主动提供内容, 参与网络共建。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和突破。

1. 多种工具组合应用

早期的教育博客一方面带来了个体写作交流的便捷, 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 如何提高博客网站阅读效率、如何管理网络日志等, 但在国际上, 很快出现了应对的技术。比如, R S S可以解决类似博客阅读效率的问题, 社会书签与标签技术则为W e b 2.0内容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些新技术并没有及时在国内推广与普及, 也没有与教育博客相融合。

当前, 教育用户逐步走出了单一运用博客的格局, 开始尝试组合多种工具来提高用网效率。例如, 除了将博客作为个人写录交流的工具外, 还开始运用G o o g l e G r o u p邮件列表进行群体集思广益的研讨, 用W i k i进行网络内容的结构化整理等。

2. 运用网络合作开展教育活动

运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之所以得以发展, 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 以G o o g l e为主的网络办公套件, 为群体间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其二, W e b 2.0工具发展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满足了不同表达的需要。其三, 一些综合教育社区的出现, 为网络合作做事提供了体验环境与方法指引。其四, 有效的合作, 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实践成果。

“图说家乡”是在“好看簿”上展开的跨校教学活动。来自浙江平阳县昆阳二小、江苏张家港市东莱小学的学生和湖北襄樊四中、上海西南模范中学的学生, 通过“好看簿”从不同角度描述自己的家乡, 并进行在线交流, 成果显著。

3. 综合教育社区凸显

近年, 国内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综合性W e b 2.0教育社区。“好看簿”是以图文并茂形式进行表达的一种W e b 2.0应用, 上面云集了大量的不同背景的教育用户。他们在“好看簿”上因兴趣而互相结识, 并自发组成了各种W e b 2.0教育社区。

各种W e b 2.0教育社区的出现, 为全国各地教师更好地体验、参与、应用W e b 2.0提供了成长环境。

(1) 跨越区域, 结识同伴, 不断扩大个人的社会化连接网络。

(2) 为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外部资源。

(3) 体验基于网络合作做事的方法。

(4) 体验群体智慧运用的组织管理方式。

4. 区域教师社区转型

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 用户自身应用经验的积累, 早期的教师区域博客群在组织管理上开始转型, 转向通过运用社会化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和发挥群体智慧来建设和管理教师社区。当前的W e b 2.0教育应用已经做出尝试。例如, 山东淄博市信息技术教师社区, 利用G M a i l+G o o g l e G r o u p搭建群体公共会话交流平台, 用博客积累经验, 用“好看簿”辅助交流, 同时还应用D i i g o作为与外部沟通的窗口。

三、国外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

对教育用户而言, 国外W e b 2.0应用发展的大环境要优于国内, 主要表现为:W e b 2.0应用工具极为丰富, 大量优秀教育社区提供充分参与的成长体验;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为W e b 2.0引发的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指引和高品质的教学资源。

从实践的广泛性与深入程度来说, 国外Web2.0教育应用要远超于国内。例如, 英国国家电脑资讯教育辅导委员会2 0 0 9年3月召开了以“透视未来一代——今天和明天的学习”为主题的年度会议。会议主要采用现场面对面方式进行, 但W e b 2.0服务也被应用在会议中。比如, 利用博客记录会议内容、利用Twitter账号让场外教师参与会议、利用F a c e B o o k提前进行会议的传播组织、利用S l i d e S h a r e存放历届会议演讲P P T等。

四、Web2.0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畅想未来的互联网, 将会不断涌现出通过W e b 2.0连接的学习社区, 并且个体参与社区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1. 国内W e b 2.0发展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教育用户会不断参与到互联网内容的编织中。

2. 连接并加强教育群体的合作, 包括基础教育工作者、高校工作者等。

3. 如何寻找和加入社区、如何与社区共同发展, 成为度量个人用网能力的重要标志。

4. 加入综合教育社区, 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 各学科社区将不断涌现。

5. 社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将不断地被积累和提炼, 并通过社会化方式传播。

6. 如何管理社区增进用户黏度, 将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一种职业岗位技能。

WEB2.0,只是个符号 篇5

注:小木理解.

何为WEB2.0

WEB2.0不是种标准,也不是种行规,它,只是个用于描述互联网发展阶段形态的形容词。

寒冬来临之际,WEB2。0风转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国内的WEB2.0之风,还没待到春暖花开时,却已开始转寒。

在这寒冬来临之际,习惯于侥幸的人们开始寻求避寒之处,犹如于沙漠中的旅人般在风暴来临之前寻觅着绿洲。无疑,绝大部分的人们将会在寻觅到绿洲前枯死于无名的沙丘前,待风沙吹过,了无痕迹。就算有少数幸运的人在风暴前发现天下掉下的馅饼,那么他们也会透过幸福的外衣后发现,这块渺小的绿洲上,早已经挤满远比他们凶狠与幸运的先来者。如果他们之中真的有具备能力者,他们会在死去前发现,绿洲,从来就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先来者们于漫长的岁月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沙丘中扩展开的领地。幸运,从来就不会光临心存侥幸者。

无论是沙漠中的旅者还是互联网的弄潮儿们,都到了必须直面一个命题的时候了:“绿洲”不会从天而降,谁将在“寒冬”中存活?

WEB2.0可以救活谁?

WEB2.0不是上帝,上帝不会救自欺欺人者

随WEB2.0之风吹起,众多的网站都贴上“标签”、贴上“分类”、加上一个“站内搜索”,然后标称自己是WEB2.0,然后静候着网民上钓、静候着追随流量与概念而动的VC。而然剖开其们千篇 一律的华丽外衣,注视其们从其他所谓的WEB1。0网站拷贝而来的陈旧内容建设。也许,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将会是最先死去的心存侥幸者!!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内容建设者都不看自己内容的网站,一个不是心怀分享与奉献的网站依然可以发展。

我们每个内容建设者,每天创建的内容都应该是受众喜闻而未闻的信息,又或是传递着一定价值观念的知识。每次,我们拿出来的凝集着自我劳动成果的内容时都应该有着满足感,都能感觉到受众接受到这些信息时候的兴跃与满足,我们内容建设者也应有与受众分享信息的喜悦。这都是建立在内容建设者们对受众群的了解与信息传播者清晰的自我定位。这一切,我们传统的报刊都可以做到,那么号称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信息传播体系们,只是满足于拷贝与粘贴吗?

如果一个内容建设者其每天发布的信息都是其自己都不看的垃圾,他还在期待着有很多受众喜欢看其的内容?也许他是在当受众是傻子。却从没发觉,傻的.是其!傻的是雇用其的老板。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个网站的内容建设者心存其受众是傻子,那么其网站会存活多久?无疑,最先死掉将是他们!!

“小木评论:

定位不清晰的因于信息传播者们对受众的了解极度缺乏。

在中国还从没听闻有哪个网络信息传播者对受众市场进行目标明确的调查;也从没有看过有哪个网络信息传播运营商真正地立足于市场来系统地做事情。网络信息运营商们盯着的是领先的同行!而领先的同行们往往盯着传统媒体!充斥着国内网络信息发传播平台的是抄袭、再抄袭!这里的抄袭不单限制于内容方面的抄袭。更多的包含了投机取巧的运营模式抄袭、整体构架抄袭乃至思维抄袭!懒惰的网站建设者们呐,做网站,也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啊!”

抄袭者死,谁活?

无疑,WEB2.0之风在逐渐变冷,在这股WEB2。0风起潮落的动荡中,玩弄概念的心存侥幸者已经悄然死去,涉及其中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壮士断臂般纷纷割舍各部分相关概念性业务。

沙风暴过后,我们不由疑问:WEB2.0是什么?它拯救了谁?

事实是WEB2.0不能拯救任何人。它,只是个用于描述互联网发展阶段形态的一个形容词。WEB2.0描述的是一种既存形态而不是描绘一种发展前景!!

我们应该做的是创新观念,不过现在都在说要创新,但如何创新?创新什么?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连续性,也许立足于WEB1.0时代的网络信息运营商们要做的只能是继续既有模式的发展。

说到创新:也许行业与行业是可以比较与借鉴的,回顾过去的百货商品交易,都是顾客站在柜台外与营业员交流购买意向,营业员在货柜里提取货物转交顾客。如果商店柜台里货物不够了,就要去货物仓库里提取货物。这一交易模式在人类商业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原因在于商店都怕顾客弄坏商品。

一直到上世纪,有个人说:为什么不让顾客直接进入货库里挑选?如果说一个小城市有一百个商店在卖一千种商品,可能一个顾客如果要买十种物品就要跑好几家店,更不说要买更多品种的商品了。但这个小城市所有商品都共用一个仓库,如果让顾客能直接到仓库挑选,顾客就可以省很多时间与节约很多交通成本,同时那些货物就可以直接交付到顾客手中,也就节省了下铺商品到商店的成本与时间。这样,赢利空间就同时在顾客与商品流通两流程出现了。所以,由开放式的仓库演变而成的大超市卖场颠覆了传统的商品交易模式,蔓延到世界各地。

在上面例子里,可以分两层次了分析创新导致的利润:

一:直接在仓库交易的模式是商队之间的交易习惯,但也只是交易习惯,一直不能创造利润。但把其细分到个人消费者部分时就出现难以置信的高额利润。原因在于把渠道垂直化。

二:传统的仓库一般环境都很差,商品杂乱摆放,地理位置也很偏远、交通不方便。但如果直接把仓库开在交通便利的闹市、装修优美的环境、把商品分类摆放到让消费者随手可得的地方。这样,就很轻易吸引了消费者的到来与消费。同时,愉快的环境与便利的商品购买条件会让消费者接受稍高一点的商品价格与购买超出预想的商品。

“小木评论:

联想国内互联网现状,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受众进入我们的仓库里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开着那么多费时费力的“店铺”/“首页”发售海量的信息?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时节约自己与受众的信息传播/浏览成本?

Web2.0应用 篇6

关键词:Web2.0技术;美国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

1 引言

Web2.0最早于2004年3月由OReilly媒体公司的副总裁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2004年10月,这两家公司联合召开了全球第一次Web2.0主

题会议。[1]随后,Web2.0这个崭新的理念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虽然至今对于Web2.0的概念人们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kucious、43Things.c0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2]这种模式强调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的参与,这与公共档案馆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运用Web2.0技术公共档案馆可以改变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和共享,可进一步挖掘潜在用户,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也可更好地了解社会档案需求,捕获社会隐性知识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档案馆馆藏。

美国国家档案馆正在积极运用Web2.0技术拓展和深化其档案信息服务,他们认为Web2.0技术可有助于完成他们作为国家文件保管者的使命,即保存政府文件并使它们为公众获取,同时也可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创造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新方式。2010年12月

该馆制定了《社会化媒体策略》以指导其Web2.0技术的运用。[3]本文拟对美国国家档案馆运用Web2.0

技术的情况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档案馆运用该新技术有所启示。

2 Web 2.0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2.1 美国国家档案馆运用的Web 2.0技术的种类。美国国家档案馆目前运用的Web2.0工具种类较多,有Wiki、Blog、Twitter、Flickr、SNS、Rss等,本文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加以介绍:

2.1.1 Wiki。美国国家档案馆创建了“Our Archives”Wiki,这是一个在线空间,供研究者、教育者、族谱研究者及档案工作人员分享关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及这些参与者的研究。用户申请注册一个账户即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Wiki上创建新的网页,可对相关的历史题材及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文件网页进行编辑,可在“在线目录(our online catalog)”上扩展著录信息,可发表你对一份文件的记录,可增加信息以建立别的资源,可利用它存储在进行档案研究时所发现的有用信息的工作书籍,可和其他利用者合作研究相似课题或某些研究课题。

2.1.2 blog。美国国家档案馆建有十二个博客,这些博客旨在和公众分享更多的有关美国国家档案馆活动的信息,也是公众对于新闻、即将发生的事件及提议进行回应的渠道,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馆长博客”是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开设的官方博客,通过该博客,公众可以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有更多的了解,并能通过博客和馆长进行沟通交流。“NARAtions”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博客,该博客的主要目的是想和公众一起探讨在线获取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文件这一问题。这两个博客是美国国家档案馆所开设的博客中访问量最高的两个博客。

2.1.3 Facebook。Facebook是美国Facebook公司2004年2月创建的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它允许公众在社会互动背景下进行交流及共享信息。美国国家档案馆及其在各地的分馆、联邦登记室、总统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档案馆下设的若干基金会都设有Facebook账户,公众可以通过Facebook和美国国家档案馆保持联系,进行互动交流。

2.1.4 Flickr。Flickr是一个以图片服务为主的网站,它提供图片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其主要特点就是基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人际关系的拓展与内容的组织。美国国家档案馆已经在Flickr上建立了馆藏历史照片库,包括了177个影集。这是一种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研究者、潜在的研究者及公众一起分享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照片的全新的方式,公众可以对美国国家档案馆在Flickr上的照片进行下载、标注标签、发表评论和注释或其他鉴定信息。

2.1.5 Twitter。Twitter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或个性化网站群。美国国家档案馆设有美国国家档案馆微博、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微博、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闻微博、美国国家档案馆联邦文件中心微博、联邦登记室微博及各总统图书馆微博等,通过微博这些机构可将其最新消息及时公布、传播,并与其粉丝(follower)进行互动交流。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充分利用这些微博积极开展一些活动,如,2011年6月9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启动了“向档案工作者提问日(Ask Archivists Day)”,即公众可通过微博向美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提问,问题可以是一般的研究问题,也可以是询问美国国家档案馆是否保存了你祖先的信息,等等,美国国家档案馆安排有专门的档案工作者回答公众的提问。

2.1.6 YouTube。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观看及分享各种视频。美国国家档案馆在YouTube上建立了频道,将其馆藏的部分视频资料通过YouTube供公众获取、共享。公众通过YouTube不仅可以观看到美国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美国国家历史被抓拍瞬间的视频,还可以观看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文献修复等方面工作的视频,2012年1月4日,美国国家档案馆首次在其YouTube 频道推出其最受欢迎的家谱档案“How to”培训视频,这些视频是由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专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家谱研究中的热点档案如人口普查、移民、军事档案等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使用说明。[4]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公众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及其工作等有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也激发了更多的公众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兴趣。

2.1.7 Foursquare。Foursquare是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它能帮助人们发现他们身边有趣的事情。在Foursquare上,人们往往通过“小贴士”来分享有关地理位置的信息,也可以对该地点进行评价和留言。美国国家档案馆在此也设有自己的频道“usnatarchives”,所提供的“小贴士”是有关用户所在的城市或要去参观、游玩的地方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些小贴士往往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在线公共获取”(Online Public Access)数据库、美国国家档案馆在Flickr上的照片库等数据库相链接,用户在阅读这些小贴士时,可通过这些链接阅读、观看到详细的历史照片、视频资料等。

2.1.8 RSS。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美国国家档案馆的RSS服务主要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闻推送、新教学活动推送、联邦登记室每日文章推送、序幕杂志推送、今日文献推送及美国国家档案馆博客及其评价推送。

2.2 Web2.0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运用的效果。美国国家档案馆充分地运用了各种Web2.0工具将馆藏数字档案资源提供给公众利用、让公众参与档案馆资源的开发、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该馆运用Web2.0技术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反响:首先,参与人数众多。如,在2013年5月,其博客的访问量为56899;3266409人通过Facebook和档案馆等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其在YouTube上的频道的访问量为77629;其在Flickr上的图片访问量为411914;其Wiki的访问量为32890;其微博粉丝达127829;其Foursquare的注册人数达45015;其RSS的订阅用户达15260[5];这些参与人数近几年都呈递增趋势(见表1)[5]。

表1:年度概览(FISCAL YEAR OVERVIEW)

其次,受到公众的肯定。很多公众对美国国家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开展的服务大加赞扬。如,公众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在YouTube上的频道评论中留言,称赞美国国家档案馆的YouTube频道是一个很棒的频道,认为所提供的视频资料非常有趣并具有教育性[6],有些视频访问人数非常多,如该频道的《Curious Alice,1971》视频就有21917人观看过。[5]美国国家档案馆在Flickr上的相片很多也被网友收录在最爱相片中,如其中一张尼克松夫人与黄色大鸟的照片被50人收藏,有用户评价这是一张很棒的照片。[7]

最后,促使更多的馆藏档案资源的公共获取。美国国家档案馆通过Wiki让研究者或其他利用者发现、共享其馆藏档案资源;通过让公众对其馆藏资源加注标签,使其馆藏资源能更快捷地被公众查找;通过Flickr、Youtube等资源分享平台让更多的馆藏资源为公众所获取。因此,Web2.0技术的运用促使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所获取、所利用。

3 启示

笔者运用网络调查法,于2013年10月7日登录我国29个省级档案馆网站(其中河北省及山西省档案馆网站无法登录),对这些省级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2:

表2:Web2.0技术在我国29个省级档案馆的应用情况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29个省级档案馆中运用了Web2.0技术的仅有辽宁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及河南省档案馆,这也意味着我国有近90%的省级档案馆都未运用Web2.0技术,而仅有的四家运用Web2.0技术的档案馆运用的Web2.0技术种类少,绝大多数的Web2.0技术未能得以运用。

我国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要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Web2.0技术可谓是建立这一体系的重要工具。而且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所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博客用户4.01亿,微博用户3.31亿,网络视频网民3.89亿,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论坛用户1.4亿。这些用户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充分运用Web2.0技术,更多的公众将能认识到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机构的价值,档案事业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公共档案馆也应积极运用Web2.0技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制定运用Web2.0技术的计划和策略。各公共档案馆在运用Web2.0技术时应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策略,切忌盲目性。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先运用部分可行的技术,再逐步推进运用更多的Web2.0技术。

3.2 培养一批运用Web2.0技术方面的专家。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社会化媒体策略》中明确提出NARA要培养一批社会化媒体精英,他们是能娴熟运用社会化媒体的专家。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充分地运用了Web2.0的各种工具,并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公共档案馆也可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运用新媒体的档案专家,由他们专门负责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档案工作。

3.3 加强对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的宣传和推广。Web2.0技术强调的是平等、互动、参与、交流,如果没有用户参与或使用档案馆运用的Web2.0技术,档案馆运用Web2.0技术也就无法实现其预期的目标,所以,档案馆应加强对其运用的Web2.0技术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形成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网站上专门设有“新闻简报”栏目,及时发布该档案馆的新动态,该馆运用的Web2.0各种工具的情况也及时在该栏目中进行了报道,这样让更多的公众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并参与进来。[8]这也是值得我国档案馆在运用Web2.0技术时借鉴之处。

总之,我国档案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Web2.0乃至将来的Web3.0、4.0技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仅能提升档案馆的竞争力,也能真正实现“方便人民群众”。

*本文属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社会化媒体与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成江东.Web2.0研究[J].电子商务,2006(4):64~68.

[2]唐金华.Web2.0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晋图学刊,2007(4):26~27.

[3]Social Media Strategy. [2013-10-30].http://www.archives.gov/social-media/strategies/social-media-strategy-2010-12-08.pdf

[4] National Archives Puts Popular Records Workshops Online for First Time.[2012-01-12]. http://www.archives.gov/press/press-releases/2012/nr12-47.html.

[5] Social Media Statistics Dashboard: May FY2013 Summary.[2013-10-1]. http://www.archives.gov/social-media/reports/social-media-stats-fy-2013-05.pdf.

[6] US National Archives的频道.[2013-07-04]. http://www.youtube.com/USNationalArchives.

[7] Mrs.Nixon meeting with Big Bird from Sesame Street in the White House,12/20/1970.[2013-10-30]. http://www.flickr.com/photos/usnationalarchives/4077144317/in/set-72157626208201243.

[8] National Archives Announces Launch of New “Our Archives” Wiki.[2013-01-12]. http://www.archives.gov/press/press-releases/2010/nr10-117.html.

Web2.0的本质和应用发展 篇7

2000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破灭,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被夸大了, 实际上, 泡沫和随之而来的衰退是科技革命的共同特点。衰退是新科技准备占据中央舞台的特征。

Web2.0是在2004年3月O’Reilly Media公司与Media Live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的。O’Reilly Media公司副总裁Dale Dougherty在这次会议上指出, 网络非但没有破灭, 而且随着许多令人激动的新程序和网站的出现, 网络比以往的作用更重要。

2 Web2.0的定义

2005年9月, O’Reilly Media公司主席Tim O’Reilly在其公司网站的个人栏目中发表文章《What Is Web2.0—Design Patterm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此文章成为Web2.0的标志性文章, 但是文章中没有给出Web2.0准确定义。目前, Web2.0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以下是几种不同的看法。

2.1 Tim O’Reilly对Web2.0的定义

Tim O’Reilly认为Web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而是一个重力核心, 或者说是一组原则和实践。如图1所示, Web2.0就像太阳系一样, 有着核心的原则, 也有一些离核心或远或近的具体实践。其核心是Web作为平台、用户控制数据、和六项核心竞争力 (提供服务而不是软件、参与体系、可测量的有效成本、可混合的数据源和数据转换、软件的设备独立性以及利用集体智慧) 。

2.2“官方”Web2.0的简洁定义

Tim O’Reilly意识到在他《What Is Web2.0—Design Patterm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那篇文章没有给出Web2.0的明确定义, 因此他又组织相关人员并在2005年10月给出一个简洁的定义——Web2.0是一个作为平台的网络, 跨越了所有连接的设备;Web2.0的这些应用构成了这个平台的优势所在;发布软件成为一个持续更新的服务, 并使更多的人使用该服务;获取并重组各种来源的数据, 并对其他人提供自己的数据与服务以便他们能以同样的方式使用;通过一种“共享网络架构”的方式高效地创建网络, 并提供比Web1.0页面更丰富的用户体验。

2.3 中国互联网协会对Web2.0的定义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 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着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2.4 本人对Web2.0的理解

Web2.0不是一种技术, 而是一种概念, 为了与传统的Web相区别而使用的, 是对新兴的Web应用及其实现技术的归纳和总结。

以下, 我们从这个角度将进一步探讨Web2.0。

3 Web2.0的一些特征

3.1 面向服务

传统Web的业务模式是产品, 而Web2.0的业务模式已经从产品转向了服务。Netscape和Google分别是这两种业务模式的代表。Netscape推出的是产品, 即网页浏览器, 利用其在浏览器领域的统治地位, 建立一个高价服务器产品市场。与之相反, Google的战略是通过搜索服务来获得市场。虽然Google的服务也是通过浏览器显示给用户, 但是Google本身不提供浏览器, 只提供服务, 或者换句话来说, Google是通过服务, 而不是产品 (浏览器) 来盈利。Google是目前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搜索引擎, 除提供搜索服务, 还提供Google Maps, Google Gmail, You Tube等服务。

3.2 用户参与机制

传统Web主要是站点管理员统一发布信息, 用户被动地浏览信息, 但在Web2.0中, 个人不是被动的客体, 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互联网中, 个人除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外, 还成为互联网的主动传播者和生产者。博客正充分体现了此特征, 博客是个人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在线记录, 它可以成为用户的思想库、档案馆、交友平台、知识管理平台甚至是涂鸦板, 这完全由用户决定。

3.3 内容聚合

内容聚合是一种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简洁方式。内容聚合的主要标准包括RSS2.0系列、RSS1.0和Atom等。内容聚合通常被用于新闻站点和其它按某种顺序排列的网站, 比如网络新闻和博客等。网站提供聚合内容输出, 便于用户发现内容的更新, 这样, 网络用户就可以自主定制内容信息, 而不必聚集在门户网站上查找要阅读的目标信息, 因此, 内容聚合被视为Web2.0的典型特征之一。

3.4 利用集体智慧

Web2.0的一个本质是利用集体智慧。例如, 我们可将互联网视为一种所谓的全球的大脑, 那么博客圈就是前脑中喋喋不休的呓语, 一种我们整个头脑中都能听到的声音,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思考和注意力的反映。另外, Google能在搜索方面取得如此成功, 主要的突破在于Page Rank技术, Page Rank基于的是成千上万网络用户所建立的网络链接结构。而Amazon销售额之所以能远远超出竞争对手, 主要因为Amazon拥有比竞争对手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评价。

4 Web2.0应用的主要代表形式

4.1 博客

博客的英文是Blog, 也有人将Blog译成“部落格”, “网志”, Bolg起源于Weblog, 即网络日志。博客是一种日记形式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个人网页。博客之间的交流则主要借助引用通告 (Track back) 、留言评论 (comment) 和RSS的方式进行, 其操作管理所使用的术语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的用语。一个博客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人思想历程的档案, 博客的作者是档案的创作人, 同时也是档案的管理者。

博客不是一个技术概念, 而是一种互联网的应用方式。博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 简单博客:博客中最简单的应用形式, 单个博客作者对特定话题的观点或对自己生活的简单记录, 类似于“个人日记”。

(2) 协同博客:由一组成员共同完成博客日志。此博客中, 博客作者不仅可以编辑自己的内容, 还能编辑小组成员的日志内容。协同博客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相同的话题。

(3) 博客圈:这种类型的博客成员主要由具有一定亲密关系的博客组成, 主要包括亲戚或朋友构成, 形成一种生活圈。

(4) 社会博客:一种社会形态的博客。

(5) 商业博客:主要用于研究机构或企业中。

(6) 知识博客:主要提供知识的管理手段。

4.2 播客

播客 (Podcast) 主要指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自由发布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博客由于其可读性 (文字图片) 、可听性 (音频) 、可看性 (视频) , 从而给用户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

4.3 维基

维基 (Wiki) 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也可以把维基理解为网上的百科全书, 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 对Wiki系统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小;同时Wiki系统支持面向群的协作式写作;Wiki的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 Wiki系统为该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5 Web2.0的主要实现技术

5.1 RSS

RSS这个英文缩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原因在于其难以理清的发展历史, RSS标准有几个不同的制订者, 而且各有解释, 主要有三种解释: (1) 网景公司提出的Rich Site Summary (丰富站点摘要) ; (2) 戴夫.温纳的User Land公司提出的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真正简单的整合) ; (3) RSS-DEV Working Group工作组提出的RDF Site Summary (RDF站点摘要) , 但实质上这三种解释都是指整合。

由于RSS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目前, 人们一般将RSS看成是内容聚合的代名词, 即RSS是一种Web内容聚合的数据格式规范。这些Web内容主要是指新闻以及类似新闻的站点所提供的内容, 包括新闻网站、新闻评论和个人博客网站等。从理论上讲, 那些任何可以拆分成离散元素的内容都可以通过RSS来整合, 譬如CVS的一个变更登记、对一本书稿的修改历史。一旦每个元素的信息成为RSS格式, 那么新闻聚合器就可以检测RSS种子来了解是否具有更新内容, 并以一种聚合的方式将这些更新显示出来。RSS是一种基于XML的格式, 因此必须满足XML1.0规范。

总的来说, RSS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 RSS形成了实时Web。

(2) RSS形成一种信息发布的方式。

(3) RSS是社会性的。用户在订阅信息时, 除了根据自己的爱好, 还会根据是否热门内容来订阅。因此, 订阅数越多的RSS就会被更多的人订阅, 所以在RSS订阅中就呈现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即体现了RSS的社会性。

(4) RSS适用于内容追踪。

5.2 Tag

社会标签 (Tag) 是一种准确、灵活、开放、有趣的分类方式, 是由用户为自己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所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描述。社会化标签的设置和管理完全取决于用户, 因此可以说社会化标签是一种对日志进行个性化整理的民间分类形式。标签具有很强的社会化属性, 其核心价值在于“分享”。在一个社会化标签下, 互联网用户不但可以看到自己发布、收藏和订阅的内容, 还可以分享其他用户的内容。因此, 标签使得用户之间通过相近的内容产生更多的关联和互动。具体来看, 社会标签有以下一些好处:

(1) 添加过标签的文章会被之间链接到网站包含相应标签的页面。

(2) 可以方便地查找到使用同样标签的文章。

(3) 标签的设置方式由用户自主决定。

(4) 通过某些标签可以找到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5.3 Ajax

Ajax是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的简称, 它不是一种技术, 而是几种技术的一个组合, 这个组合有强大的功能。Ajax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使用XHTML和CSS将数据标准化地呈现给用户。其中, XHTML是一种为适应XML重新改造的HTML, 是一种增强了的HTML。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 是用于增强控制网页样式并允许将样式信息与网页内容分离的一种标记性语言。

(2) 使用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 进行动态显示和交互。在Web应用中, 基于DOM的XML分析器将一个XML文档转换成一个对象模型的组合, 应用程序正是通过对这个对象模型的操作, 来实现对XML文档数据的操作。

(3) 使用XML和XSLT使用数据交互和操作。其中, XSLT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是一种用来转换XML文档结构的语言。

(4) 使用XMLHttp Request进行异步数据接收。XMLHttp Request是XMLHttp组件对象, 其作用是对服务器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

(5) 使用Java Script将上述技术绑定在一起。是一种描述性的脚本语言, 可以非常自由地嵌入到HTML的文件中, Java Script对网页浏览者当前所触发的事件进行处理。

Ajax的三大特征是异步交互、基于Java Script脚本和XML封装数据。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了一个中间层, 使用户操作和服务器响应异步执行, 也就是用户可以向服务器发出一个http请求, 一边做其它事情, 一边等待服务器的响应。通过Ajax, 用户不会感觉有网页提交或刷新, 页面也不需要被重新加载, 应用的数据交换都被隐藏。

5.4 SNS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 通常被译作“社会化网络软件”, 或“社会化网络服务”, 主要是指采用六度关系理论的思想创建的对网络用户提供彼此交流平台的站点, 帮助网络用户结识朋友的朋友, 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关系圈。

SNS的内涵主要包括三点:

(1) 社会化网络软件 (SNS) 首先是个人软件, 是个人网络化的工具;

(2) SNS构建的是社会网络, 这个网络包括弱链接、中链接、强链接;

(3) SNS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与一般软件相比, SNS有以下特征:

(1) 在使用过程中反射社会网络。

(2) 以自我中心, 轻量级, 松散耦合;Web链接。

(3) 使用者的身份和信任在软件中体现。

(4) 主动参与群体。

6 Web2.0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7年10月25日, 由i Research艾瑞咨询集团主办的2007艾瑞web2.0暨互联网投资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报告会主要是关于Web2.0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通常所说的Web2.0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博客、RSS、Wiki、SNS、网摘、P2P、IM等。在中国, 互联网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Web2.0技术都被用户认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Web2.0只是互联网企业资金的投入点, 但未使得这些公司从中获得丰厚利润。直至2007年为止, Web2.0到了盈利期的阶段, 即Web2.0已经能让某些企业赚到钱了, 开始有一些广告营收或者是针对用户的营收了, 例如PPLive、土豆网等, 这种视频类的企业收支已经过了千万级的规模了。但是, 目前对很多Web2.0的企业来讲还没到盈利期, 但这个收入的曲线还是向上的。

报告会上, 还指出了Web2.0的市场发展趋势:目前排全球20位的互联网公司, 有超过半数的公司属于Web2.0的类型, 包括雅虎、Google、百度、腾讯等等, 也在提供或多或少带有Web2.0的服务, Web1.0、Web2.0这两种服务类型, 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将来无论是Web1.0还是Web2.0都能够更好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而且未来的Web3.0也将会应用同等模式。2008年将是Web2.0发展步伐加快的一年, 在2008年Web2.0将会形成规模化的模式。

7 结语

从Web2.0所具有特征来看, 它是有别于传统的Web, 是对新兴的Web应用及其实现技术的归纳和总结;虽然Web2.0需要RSS、Tag、Ajax、SNS等技术来实现, 但它不是一种技术, 而是一种概念。目前web2.0的概念还没有被大部分人所熟知, 甚至存在某些争论, 其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 但它以用户为中心, 充分发挥用户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必能使它拥有美好前景。

摘要:Web2.0是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术语, 也是目前备受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以下从Web2.0的概念、特征以及Web2.0的应用与技术出发讨论了Web2.0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Web2.0,互联网发展,Web2.0的应用

参考文献

[1]Tim O’Reilly, 《What Is Web2.0—Design Patterm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EB/OL], 2005-09,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2]姜芳艽.Web2.0的探讨,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J], 2007, 28 (8) :1818-1823

[3]汤代禄, 韩建俊, 边振兴.互联网的变革——Web2.0理念与设计.[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01-01.

[4]杨为民, 李龙澍.基于Web2.0的信息服务系统.[J], 2007, 17 (9) :181-184

Web2.0应用 篇8

一、Web2.0的概述

Web2.0 (也有人称为互联网2.0) 是相对Web1.0 (2003年以前的Internet模式) 的新的Internet应用的统称, 它是以SNS、TAG、Blog、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依据六度关系理论、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Internet的新一代应用, 是以此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

二、Web2.0营销

从网络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网络营销降低了流通成本, 增加了产品价值。网络贸易的巨大发展潜力, 就在于可以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 节约企业开支, 提高企业效益。因此, Web2.0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崭新领域。

(一) Web2.0营销的概念

Web2.0营销是指对Blog营销, RSS营销, 维克 (Wiki) 等Web2.0应用, 技术, 理论的一个综合表现。它的核心是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让用户即是网站的浏览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建设者。由于用户能够方便地为自己所消费的产品表达意见, 因此这些内容先天具备再次推广产品的价值。

(二) Web2.0营销的主要工具

1. 博客

Blog最早被称为网络日志, 具有“人人可以用来传播自己的观点与声音”的属性。2002年, 博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 博客得到规模性增长。2006年, 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更是超过3300万个。

2. 微博客营销

所谓微博客营销 (micro bloging) 就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简称微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它是一种可以及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 你可以通过手机, IM软件 (MSN, QQ, SKype) 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微博客的另一个点点还在于“微”, 即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 且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

3. 播客营销

简单来说, 播客就是以视频或音频为主要内容的博客。播客和博客一样, 都具备网络特点, 强调个性与分享, 支持RSS等, 只不过播客的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不是以文字, 图片为主, 而是以视频、声音为主。

4. 视频分享

视频分享在运营方式上以网站形式为主, 在视频长度上以短片片断福多, 在视频内容上以用户自创制作为主。其优点是用户参与度高;缺点是内容审核机制要求高。国内有名的视频媒体网站有土豆网、优酷网、酷6网等。

5. WIKI——百科全书

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 (甚至任何访问者) 维护,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三、Web2.0的营销优势——中小型企业如何搭乘Web2.0的营销快车?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可以更细致地照顾到细分后顾客的需求, 对顾客的需求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一) 以快制慢, 化“流量“为”留量“

在互联网时代, 以快制慢成为中小企业强化自身优势的一个方向。中小企业由于信息的搜寻成本过高或自身实力的限制, 无法找到最佳交易对象。现在通过像阿里巴巴、慧聪这类专业网站, 降低交易成本。而借助淘宝、eBay等在线拍卖网站, 中小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建立网上商店, 获得更多商业机会。

(二) 精准营销, 提高顾客忠诚度

传统商业模式下, 顾客可能因为搜索成本较高等原因, 不愿轻易改变自己的购买习惯。而在Web2.0的营销环境下, 寻找替代商品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轻松实现, 这种成本低的行为, 导致顾客忠诚度的不断下降。因此, 如何提高顾客忠诚度, 成为中小企业管理人士目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 补缺营销, 寻找市场机会

Web2.0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通过博客, 播客等传播媒介, 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信息发布中心。与传统媒介比, 新媒介更加及时, 真实地将发生于各地的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 企业的失误更容易被发现和传播。与大企业容易被关注相反, 中小企业不易被关注, 也不易成为被攻击对象。

四、博客营销

(一) 博客营销的概念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开展网络营销, 是公司或者企业利用博客这种网络交互性平台, 发布并更新企业或公司的相关概况及信息, 并且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复平台上客户对于企业的咨询和疑问, 并通过较强的博客平台帮助企业或公司零成本获得搜索引擎的较前排位, 以达到宣传目的的营销手段。

(二) 博客营销的优势

博客这种网络日记的内容是公开的, 自己可以发表自己的网络日记, 也可以阅读他人的日记, 因此是一种个人思想、观点、知识等在互联网上的共享。

1. 精准有效

博客大多有所分类, 因而每个博客的受众人群有所区别, 广告主可根据不同类别博客分类投放不同性质的广告, 因而投放广告更为精准, 且细分程度越高, 投放广告越有效。

2. 流传互动性好

每个博客都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博客圈子, 而且此圈子内部的博客之间相互影响力大, 可信程度较高, 朋友之间互动性强, 因此创造的口碑效应和品牌价值非常大。品牌价值远非传统方式的广告能比。

3. 影响力大, 可引导网络舆论

随着用户规模扩大, 博客的威力也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高端用户对评论影响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博客渐渐成为网民们的“意见领袖“, 引导网民的舆论潮流, 他们所发表的评价会在极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 对企业品牌造成巨大影响。

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web2.0营销的相关概念, 特别论述了博客营销及微博客营销对于中小型企业乃至个人在商业社会的重要作用。综上, 本文结合了当前网络营销的最新理念, 目的旨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阐述了web2.0时代, 博客营销的导入将是现代化企业提升自我知名度、获得最大利润的最优途径。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代中小型企业的前沿课题——如何应用Web2.0营销工具之博客营销进行中小型企业的商业运作, 特别分析了业界近年来高度关注的Web2.0的概念及特点, 论述了Web2.0营销的概念及主要工具, 分析了博客营销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和优势, 得出了以下结论:在Web2.0时代, 互联网给中小型企业乃至个人带来了很强的竞争优势, 利用博客营销或微博客营销, 可以使中小型企业走出固有的营销模式,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综上所述, 现代化的企业应善于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良好平台, 利用web2.0营销工具如口碑营销, 网络社区营销, 特别是博客营销进行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型企业赶超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关键词:Web2.0营销,博客,微博客,播客营销,及时通信,视频分享

参考文献

[1]宋沛军.网络营销理论与实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甫民.网络营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美) 拜瑞.斯瓦斯丁.B to B营销.[M].成都: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

[4]刘朔.品牌命名的十种方法.[J].中国中小企业, 2006, (04) 。

Web2.0应用 篇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如何使Web响应更加灵敏,数据传输更加快捷,已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应用系统所采用的技术也由早期的C/S(Client/Server)模式向基于B/S(Browser/Server)的应用模式进行转变。这种转变避免了繁琐的部署工作,同时也体现了瘦客户的开发理念,但同步交互方式带来客户端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最终用户。基于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Web 2.0技术改变原有的同步交互为异步交互方式,使页面在后台按需获取数据,这样不仅节省了带宽,更加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Ajax是新兴网络开发技术的象征,是Web 2.0时代的代表。最关键的是颠覆了传统Web与服务器的交互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为Web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Ajax是一个前台工具,在后台可以使用各种服务器语言,比如:.NET,PHP,Java等[1]。Ajax是集合了多种技术,提高互联网性能的一种关键技术。Ajax理念的出现,揭开了无刷新更新页面时代的序幕,并有代替传统Web开发中采用form(表单)递交方式更新Web页面的趋势,其可以算是一个里程碑。

1 Ajax的工作原理

在传统的浏览器与服务器的交互方式中“采用同步方式”由用户触发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对其进行处理后再返回一个新的Web页到浏览器。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就依赖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 当服务器正在处理的时候,用户只是在等待,这样,不会产生很好的用户体验; 而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也浪费了许多带宽资源[2]。

现在使用的Ajax技术是将几种成熟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协作发挥各自作用,包括: 使用XHTML和CSS标准化呈现;使用DOM实现动态显示和交互;使用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使用XMLHttpRequest进行异步数据读取;用JavaScript绑定和处理所有数据 。

Ajax需要一个稳定、响应及时的服务器向引擎发送内容,作为必要的服务端处理逻辑,确保向Ajax引擎发送的数据格式是正确的。

Ajax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了—个中间层Ajax引擎,从而实现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的异步化。这样把以前的一些服务器负担的工作转嫁到客户端,利于客户端闲置的处理能力来处理,减轻服务器和带宽的负担,从而达到节约ISP的空间及带宽租用成本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户请求都提交给服务器,像一些数据验证和数据处理等都交给Ajax引擎自己来做,只有确定需要从服务器读取新数据时再由Ajax引擎代为向服务器提交请求[2,3] 。传统的Web应用程序模型和基于Ajax 的Web应用模型分别如图1,图2所示。

由于Ajax技术的结构特点,可以为ISP、开发人员、终端用户带来可见的便捷:

(1) 按需获取数据。这是Ajax的根本理念,Ajax的原则是“按需取数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冗余请求,减轻服务器的负担。

(2) 无刷新更新页面,减少用户心理和实际的等待时间。这是Ajax最大的特点,用户无需刷新页面便可向服务器传输和读写数据。

(3) 基于标准化的并被广泛支持的技术。Ajax包含的技术都是各自领域强有力的技术,组合之后的功能更加强大。

(4) 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Ajax使得在Web上运行软件的感受,越来越接近于本机上运行的效果。

(5) 可以调用外部数据,取得足够权限后,能轻易地实现数据聚合。

(6) 进一步促进页面呈现与数据的分离。

2 Ajax技术在Web 2.0中的应用

下面简要介绍利用Ajax技术的无需页面提交而能与服务器交互,即时从服务器获取数据并显示出来的特性,实现自动完成(字典)功能的过程。自动完成功能实现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快速准确的输入内容,就是用户在输入框中输入一些检索词,根据用户所输入的信息,从后台数据库以LIKE方式查询,同时在输入框下方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进而帮助用户快速的搜索。在很多系统中都需要实现自动完成的功能,但在Ajax技术出现之前,一般只有桌面应用程序才能实现类似的功能。Web应用程序只能借助于浏览器自身的自动完成功能来实现,而浏览器的自动完成功能是比较有限的,它只能提示用户输入过的信息。如果自动完成的数据是来自于服务器端的,Ajax则是最好的选择。比如用户只记住了要查询信息的前面几个字,而记不清全名,这样要查询到所要的信息就比较困难。使用Ajax技术后,在用户输入的同时,输入框下方可以给出与已输入信息相匹配的提示来辅助用户输入,这样用户进行查询的速度和准确率会大大提高,也可以有效地改善用户体验。下面利用Ajax(.net)技术实现一个学校信息查询的自动完成功能,其步骤如下:

服务器端提供GetSearchItems方法给客户端,用来返回满足条件的列表;

客户端的输入框需要增加onkeydown 响应函数,以便即时获得满足条件的列表;

通过客户端的JavaScript动态列出待选结果的列表,同时还要提供键盘和鼠标的响应[4]。

在服务器端添加供客户端调用的GetSearchItems方法是:在服务器端函数GetSearchItems的定义前加上[AjaxMethod()]标记,以表明它可以被客户端异步的调用。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1) 服务器端代码设置如下:

该方法用于查询数据库,最后返回一个ArrayList对象,他将包含所有以用户输入字符串开头的所有学校名称的条目。

(2) 客户端处理的部分代码

客户端相对于服务器端处理要复杂得多,要根据服务器端返回的ArrayList对象展示结果,此处用JavaScript和DOM创建一个新的div,将ArrayList中的每一条目都作为其子节点加入到div中,而每一个条目也被看作是一个div,具体的文本内容则是一个span对象[4]。

3 结 语

利用Ajax技术,开发人员可以创建一个与桌面应用程序相媲美的交互式用户界面。Ajax使Web中的界面与应用分离(也可以说是数据与呈现分离),而在以前两者是没有清晰界限的,数据与呈现的分离,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非技术人员对页面的修改造成Web应用程序的错误,提高效率,也更加适用于现在的发布系统,也可以把以前一些服务器负担的工作转嫁到客户端,利用客户端闲置的处理能力来处理[5]。Ajax技术的出现将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开发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Ajax主要是基于JavaScript的客户端技术,所以客户端的开发显得越来越臃肿,随之而来的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完国.征服ASP.NET 2.0 Ajax Web开发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马永威,朱战立.Ajax技术在Web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8):417-418.

[3]吁亮,王命延.Ajax技术构架及其在Web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1):43-45.

[4]施伟伟.征服Ajax Web 2.0快速入门与项目实践(.NET)[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张晓龙.基于Ajax的Web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6(8):17-18.

[6]徐丽丽,张永胜.Ajax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7(3):56-58.

[7]佚名.Web 2.0时代的核心应用:Ajax简介[EB/OL].http://tech.163.com/06/0410/17/2EC71JH300091SVT.html,2006.

[8]范炜,赵政文,邓正宏.Ajax及Ajax.NET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8):1 748-1 751.

[9]杨华.Ajax及在ASP.NET中的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2):79-82.

[10]佘名高,王程根,邓浩,等.基于Web 2.0的Ajax技术的开发[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5):203-205,209.

Web2.0应用 篇10

传统的网络页面工作流程是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收到浏览器的请求后,强制浏览器进入等待状态。处理完成后,生成一个完整的新Web页面发送到浏览器,浏览器在收到响应后刷新整个页面以显示新的数据,浏览器客户端的动作总是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同步。如图1所示。

Ajax技术作为Web2.0的标志技术,提供了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异步通信的能力。它通过浏览器的内置对象在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引入一个Ajax引擎,Ajax引擎相当于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传话者,使得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用户的所有操作不必都传递给服务器,一些数据的验证和处理将由Ajax引擎来完成,只有真正需要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时才由Ajax引擎提交服务器处理。Ajax的出现打破了使用页面重载的惯例,它将一些以前由服务器承担的工作转移到浏览器端,使得浏览器拥有更丰富的业务处理能力,既减轻了服务器和网络带宽的负担,又能给用户提供强大的Web体验和近似桌面软件的感觉,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为友好,极大地提高了Web程序的可用性。

2 Ajax核心技术

Ajax是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的简称,从本质上而言,Ajax并非新的技术,而是网络浏览器里已有的三项重要特征的结合。浏览器可以通过Java Script和Web Server进行通信;Java Script能在不刷新页面的情况下动态地改变页面的值;浏览器能够解析XML文件。Ajax包含四种核心技术,即CSS、DOM、XMLHttp Request以及Java Script。

2.1 使用CSS定义应用的外观

CSS的英文全称为Cascading Style Sheets,即层叠样式表,它是由W3C(万维网联盟)制定的Web表现层技术标准。该标准以CSS来描述整个Web页面的布局设计,为Web页面元素提供了一种可以重用的可视化样式的定义方法。CSS以一致的方式定义和使用可视化样式元素,例如颜色、边框、背景图片、透明度和大小等,此外,样式表还能够定义页面元素相互之间的布局以及简单的用户交互功能,并能够非常方便的设置在页面的元素上。使用CSS布局能帮助设计师分离出页面的结构和样式外观,使站点的构建与维护更加容易。

2.2 使用DOM技术组织视图

DOM的英文全称为Document Object Model,即文档对象模型,它也是一种由W3C制定的让浏览器与Web页面内容结构之间交互的规范。它由一组可以使用Java Script操作的可编程对象展现出Web页面的结构。Web页面中的HTML标签被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树的根节点是

标签,它代表了整个页面文档,它内部的

标签代表了文档的主体部分,是可见文档结构的根节点。在文档主题之内,有表格、段落、列表以及其他的标签类型,每个标签之中可能还有其他标签。

实际上,在Ajax应用中,正是因为DOM对象代表了Web页面的界面结构元素,我们才能通过Java Script脚本语言来对Web界面元素进行编程控制,从而使得Ajax应用程序可以在运行时改变用户界面,包括改变界面元素的CSS样式。

2.3 使用XMLHttp Request异步加载数据

XMLHttp Request是浏览器内建的对象,它允许Web浏览器以后台活动的方式与Web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数据的格式通常是XML,但是也可以很好地支持任何基于文本的数据格式。它是Ajax技术的核心部分。下面着重介绍XMLHttp Request的几个重要属性和事件及方法。

2.3.1 属性

●readystate属性:从XMLHttp Request对象中把一个Http请求→服务器→接受→服务器的响应,将经历若干种状态,ready State用来描述XMLHttp Request对象当前状态。

●status属性:代表Http Request的状态,譬如“404”是没有找到服务器,“500”是服务器程序出错,“200”代表请求处理成功。

●response Text属性:客户端接收到的HTTP响应的文本内容。

●response XML属性:客户端接收到的完整的XML格式的HTTP响应。

2.3.2 事件

●onreadystatechange事件:当XMLHttp Request对象的readystate发生改变时,XMLHttp Request对象都会触发一个readystatechange事件。事实上,onreadystatechange是一个回调函数,它用来监视服务器端对客户端的响应,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响应后,调用该回调函数,进行相应的逻辑处理。

2.3.3 方法

●open()方法:Open用来初始化一个XMLHttp Request对象的请求,其函数原型为:open(DOMString method,DOMString URL,boolean async,DOMString username,DOM-String password)。其中,method参数用于指定你想用来发送请求的HTTP方法(GET、POST、PUT、DELETE或HEAD)。URL参数用于指定XMLHttp Request对象所要请求的服务器。async参数指定是否请求是异步的,缺省值为true。最后两个参数用于要求认证的服务器,为可选参数。

●send()方法:在通过调用open()方法准备好一个请求之后,调用send()方法把该请求发送到服务器。当open()方法的async参数为true时,send()方法立即返回,从而允许其它客户端脚本处理继续。send()方法使用一个可选的参数。

2.4 使用Java Script绑定和处理数据

Java Script是一种弱类型的、解释型的和通用的脚本语言。弱类型意味着变量不需要明确声明其类型,同一个变量可以使用不同的类型来赋值。解释型意味着不需要编译,源代码本身就可以执行,将源代码放在Web服务器上,通过因特网传输到用户浏览器中,Java Script的部署就算完成了。通用意味着这种语言适用于大部分的算法和编程任务。Java Script语言核心支持数字、字符串、日期和时间、数组、用于处理文本的正则表达式及数学函数。Java Script还支持定义结构化的对象,因此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来构建更加复杂的应用,这也使得利用设计模式的思想来改进Ajax应用的开发变为可能。

Web浏览器中嵌入了Java Script解释器,能通过Java Script引擎与浏览器的许多内建功能进行交互,例如CSS、DOM以及XMLHttp Request,这允许页面开发者通过编程方式控制页面的表现。

2.5 Ajax核心技术在应用中的协作

使用了Ajax技术的Web页面在得到用户请求时,会触发Java Script事件,这些事件定义了工作流程和业务逻辑。Java Script在执行事件时通过XMLHttp Request向服务器发送异步的Http Request,以执行服务器后台操作。客户端在收到服务器的响应数据后,通过Java Script操作DOM来改变和刷新用户界面,重绘特定页面元素的CSS样式或者重新组织显示给用户的数据,而不需要刷新整个页面。这一过程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也就是说,用户甚至不知道浏览器正在与服务器通信,Web站点的响应看起来是即时的。图2显示了这些技术在Ajax中是如何协同的。

3 入门实例

本文将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Ajax在Web页面中的应用。这是一个在网络中经常用到的登陆验证实例。用户在客户端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请求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通过查询数据库中的记录,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如果用户身份合法,则跳转到主页面;若用户身份不合法,则跳转到提示页面。传统的页面提交方式将使整个登录页面出现白屏,白屏的停滞时间取决于网络通信的状况以及服务器的响应速度。而应用了Ajax技术的登录页面将使Web程序拥有桌面程序一样的响应速度,能够迅速得到服务器的处理结果。为了突出强调Ajax应用,我们对服务器端身份认证进行简化,并不查询数据库,仅仅通过硬编码给出判断。实例使用Visual Studio 2005作为开发平台,服务器端程序为C#语言的ASP.NET。

3.1 客户端程序

3.1.1 html代码

我们首先建立两个在客户端显示的Web页面,即用以输入登录信息的Login.htm,主页面的Main.htm,当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时,客户端用一个span来动态显示出错的提示信息。在Login.htm中,我们提供两个文本框,供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界面如图3所示:

其中,设置用户名对应的文本框ID为“uname”,密码对应的文本框ID为“upwd”,其html代码如下:

3.1.2 Java Script代码

在Login.htm页面中,客户端在点击“确定”按钮时,我们调用XMLHttp Request对象,向服务器递交请求数据。页面Javascript代码如下:

至此,我们在Javascript里面已经定义了一个XMLHttp Request对象,以下的程序中,在调用了init Request()函数进行对象初始化后,就可以实用这个名为“_x Request”的对象来进行操作了。

第二步:响应确定按钮的“onclick()”事件,在该事件中调用XMLHttp Request对象向服务器提交请求数据。

第三步:定义XMLHttp Request的onreadystatechange事件。在2.3节中提到,onreadystatechange事件是一个回调函数,它用来监视服务器端对客户端的响应。当XMLHttp Request的状态readystate改变时,这个函数会被调用。但是我们只对readystate为4的事件进行处理,因为该状态表示服务器响应完毕。另外,我们还需要对Http Request的状态进行判断。

在on Ready State函数中,XMLHttp Request对象自动获取了服务器端Http Response响应到客户端的数据(本例中使用了文本),然后根据响应结果进行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处理。当用户身份合法时,跳转到Main.htm;当用户名或用户密码错误时,给出提示信息,实现对客户端页面的动态更新。最后,不要忘记将确定按钮的单击响应事件绑定到确定按钮上,绑定后的html代码如下:

3.2 服务端程序

服务器端的程序非常简单,只需要一个“Ajax_Check User.aspx”页面,注意该页面XMLHttp Request提交请求的服务器URL。在该页面中,我们对接受得到的两个请求参数进行处理,并给出相应的响应。代码如下:

至此,一个完整的Ajax程序就开发完毕。当用户输入了错误的用户名时,页面效果如图4。

4 结语

Ajax技术作为Web2.0的标志技术,由于其良好的用户体验、优良的设计模式、众多浏览器厂家的广泛支持等原因,使得Ajax的应用发展迅速。在用Ajax开发Web应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Google Suggest和Google Maps;微软也在积极开发Ajax;雅虎、新浪也都有应用。但是Ajax引擎的引入对程序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jax代码的效率、代码冗余、代码的维护等问题都给程序员及Ajax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些问题将在其他文章中加以阐述。

摘要:本文研究了Ajax的核心技术。通过完整的实例介绍了Ajax技术在Web2.0中的应用方法,并给出了关键源代码。

陨落的Web2.0 篇11

方兴东最先感觉到了冬的严寒:先是博客网裁员,而后是出现欠薪事件。被称为“博客教父”的方兴东,于2002年8月创立博客网,后改名为博客中国。2005年9月,博客网获得来自GGV、Mobius Venture Capital以及软银亚洲等风险投资机构共1000万美元的投资。这在当时成为国内Web2.0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时隔4年之后,业界甚至传出了博客网已经解散的消息。对此,方兴东的解释是:自己的经营状况确实是出了些问题,有五六百万的广告款没回来,资金吃紧。但是,

“现在有人在系统地折腾博客网,反正是有人在系统地制造负面的东西,你花时间和他折腾也没那个必要。”除了无奈之外,方兴东最近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风投的冬天”。

来自华尔街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数量为6家,是1977年以来30年之内的最低数量。其中第四季度更是颗粒无收。2008年有40家准备IPO的企业最终不得不撤销了申请。而在国内。不断有风投撤资的消息传来,尤其是美国风投已基本停止在华业务。据称,风投们闲得都去打高尔夫了。

“当初提起Web2.0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一拥而上的机构使得这个行业的泡沫被吹大,现在是破灭的时候;未来许多视频网站也极可能步其后尘”,一位风投界的人士告诉记者,“Web2.0,可能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了。在国内,所有针对Web2.0的投资基本上已经停止了。”

博客类网站之兴衰

Web20的概念诞生于2004年O’Refilly公司和MediaL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中。当时,互联网行业刚从4年前那轮泡沫带来的低迷环境中渐渐复苏。之后,该词的发明——O’Reilly公司总裁提姆·奥莱理逐步廓清了它的定义。简单来说,其特指让用户分享和自主创造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创新。

当然,这种全民参与的革命,生背后则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带宽的飞速发展,电脑硬件价格日益低廉,数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等等。但无论这些新兴网站采用何种形式、何种内容——无论是YouTube、MySpace还是Facebook——它们都依然指向了一个继互联网诞生以来的唯一终极目的:让数据更加丰富、更加易得。

博客网的兴起就是在海外Web2.0概念盛行之际在国内的一种表现,另外,譬如视频领域的优酷网、土豆均是如此。自博客网融得1000万美元后,据记者粗略统计,风投在Web2.0概上的投资已有近50亿元人民币。

眼下的博客网,正在行业的冰点和沸点间轮回。在方兴东看来,博客网现有的30人规模虽然比不上最大规模时的300人,确实“瘦身”不少,但还不算是最差的。2002年创办博客中国时,只有方兴东一个人,服务器带宽都是朋友赞助的。

时下的方兴东依旧认为,博客网站不会消亡,而且经济危机对博客网站的冲击尽管有,但不大。“我们也就是增加些服务器、带宽,但我们在带宽上的压力远没有视频网站那么大。”方兴东的观点是,博客是完全可以通过低成本模式进而快速达到收支平衡的,博客网站可以慢慢来,问题不会太大,而且博客网站出现大面积倒闭的状态也不太可能,更何况现在所谓专业的博客网站已经不太多了。

不过,方兴东无法不面对的是,主要依靠网络广告、收费博客、无线增值、出售网络虚拟物品等几个路径进行收费的博客类网站,却一直无法形成稳定的现金流。

导致博客网“瘦身”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新浪与搜狐等门户网站,依靠其强势地位,通过广泛邀请知名人士与专业人士开博等诸多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迫使其它的专业博客网站逐渐让出前几名的位置。而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因为受众对于像新浪、搜狐、和讯等此类网站的新闻需求是相对刚性的,因此这一相对持久的粘性会惠及其博客频道。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博客类网站在粘性上显然难以相抗衡。

但方兴东对于这种观点仍不予认同,“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博客做好。从国外的相关模式看,独立的博客网站一定是有很大前景的,有好几个博客网站都已经拿到钱了。在美国,SNS冷却了,但博客网站,比如Wordpress拿到了好几千万美元,去年下半年已经有三四家博客网站获得了风险投资。”

Web2.0失宠

无论如何,博客网的颓势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而这引发的担忧是,中国所有以Web2.0概念为噱头、尚未上市的网站将何去何从。

“博客网的衰落,除了商业模式并不明朗外,财大气粗的门户网站介入竞争是加速其衰退的另一主因。而在SNS社交网站、视频领域、生活搜索网站、网页游戏等四个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一旦这些Web2.0概念的网站盈利前景相对明朗后。新浪、搜狐及腾讯等门户网站的介入必将引发行业的洗牌。”一位门户网站的高管向记者坦言。

这些创业型的网站往往是依靠一个创意或在中国国内的领先优势而生成,但目前他们的盈利模式仍不明显。也许过去有风投机构乐于花钱包装一个像YouTube这样的基本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然后以超过1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Google,轻松赚取8亿美元,但现在随着美国金融机构的陆续倒闭,其所持资产大幅缩水,风投机构已自顾不暇,甚至连原先承诺的分期投资现在也需要进行重新评估,从而大幅缩减甚至终止。美中基金会一位理事证实,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基本已停止在中国的业务,不再进行项目投资。

Chian Venture的一位分析师指出,相较其它类型网站,视频类、SNS网站目前受影响的风险更大。对任何一个类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它可能倒闭的进程,如果网站一直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终将遭到市场的遗弃。

对于SNS领域,华登国际总经理李文飚认为,SNS从诞生以来,就在不停的演变过程中,目前SNS领域的风险很高,赢利模式并不成熟,未来4-5年内会出现很大的变数。

近日易观国际的一份报告也给视频网站拉响了警钟。报告称,由于失去了奥运会这样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刺激,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视频用户数大幅减少9.4%,网络视频市场规模也没有像人们此前预期般快速增长,仅小幅攀升0.5%。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规模比较小的视频网站已经退出市场,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视频网站在较高的成本压力之下,也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与专业博客网面临的情况类似的是,门户网站在视频网站萎缩的同时却在大幅扩张。报告指出,各大门户的视频新闻用户正在急剧上升。易观分析师指出,“这是今年的一个新趋势,门户网站正在凭借其品牌优势抢夺互联网视频广告市场。”

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以及门户网站的围追堵截,成了所有以Web2.0概念为噱头的创业类网站的噩梦。

Web2.0应用 篇12

Web2.0自2004年3月被蒂姆·欧雷利等技术精英第一次提出以来,逐渐成为新一代互联网模式的代名词。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校教育信息化不断提出新需求。发掘Web2.0典型应用与高校教育信息化需求相结合的优势,研究基于校园网的Web2.0典型应用,是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有益探索。

1 高校校园网络应用需求特点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教学和科研的应用,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建设。高校校园网络各种应用系统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长久以来,高校信息化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使用等误区。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资源整合、服务整合阶段。由于教育事业投入产出比较不合理,信息化投入较大,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方面都缺乏资金,而校园网上很多业务需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需求不断产生。由于高校师生基本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技术能力较强,如能搭建一些平台来发动广大师生投身到校园信息资源的建设,既能降低教育信息化成本,又能锻炼师生,提升师生整体信息技术水平。Web2.0的很多典型应用正是这样一种平台。

2 Web2.0及其典型应用

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Friendster、Del.icio.us、赛我网(CYWORLD)、豆瓣、土豆、抓虾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Web2.0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开放和共享。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Web2.0则是以人为出发点,Web2.0典型应用的基本特征就是参与、互动和分享[1]。

(1)博客(Blog)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博客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为博客作者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博客作者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还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2)简单信息聚合(RSS)

RSS本质上是一种遵循W3C RDF规范的XML格式,Blog和RSS结合十分紧密,自Blog一诞生以来,标准的Blog站点都支持RSS技术规范,能够包含网站的Logo、Link、标题、内容等等。通过RSS输出,网络用户可以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实现网站内容的在线或离线阅读,而无需登录网站。

(3)播客(Podcast)

Podcast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出现初期借助一个叫“i 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Podcast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用户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 Pod、MP3播放器或其它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当然,通过Podcast,用户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

(4)维基(Wiki)

Wiki指的是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Wiki包含一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网页的系统,再加上一套记录以及分类所有改变的系统,并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Wiki网站容许任何造访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的加入、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而且通常连登录都不必,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5)网摘与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

网摘提供的是一种收藏、分类、排序、分享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方式。使用它存储网址和相关信息列表,使用标签(Tag)对网址进行索引使网址资源有序分类和索引,使网址及相关信息的社会性分享成为可能。在分享的人为参与的过程中网址的价值被给予评估,通过群体的参与使人们挖掘有效信息的成本得到控制,通过知识分类机制使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更容易彼此分享信息和进行交流,网摘站点呈现出一种以知识分类的社群景象。

(6)知识问答系统(Ask-Answer)

知识问答系统属于一种SNS(社会网络服务),一般使用用户积分方式,是一个基于网页的问题解决工具,任何人都能通过基于网页的服务系统提出问题,等待热心的访问者留下他的答案。比较知名的知识问答系统有: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新浪爱问(http://iask.com)、雅虎知识堂(http://answers.yahoo.com)。

3 校园网上Web2.0典型应用的优势和部署Web2.0的思路

Web2.0提倡的分享、参与和开放等理念,符合高等教育提倡的精神,Web2.0的一些典型应用,如博客、RSS、播客、维基百科、网摘书签和知识问答系统,在校园网上部署推广使用,能满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某些需求。

(1)辅导员可以用博客来记录日常工作,并与学生沟通;教师可用博客与学生分享知识与技能,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2]。

(2)知识问答系统能为学生尤其是新生提供招生、后勤、教务等方面的在线问答服务;学校行政部门使用知识问答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行政公开和社会监督。

(3)Wiki可以帮助师生开展专题知识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比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利用Wiki,还可以建立一个与学校学科特色相结合的百科知识网站。

(4)标签、书签能为师生分享从互联网上淘来的各类信息资源。

(5)使用RSS实现信息的个性化订阅,能为师生节约大量查找所需信息的时间。

(6)Podcast(播客)可用于校内新闻的播放、外语学习和心理咨询等。

(7)基于Web2.0的门户,能在校园网上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逐步形成一个个虚拟学习圈子。

在校园网上部署Web2.0典型应用,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应该先规划一个Web2.0网站门户,前期部署一些师生需求最大的应用,如教育博客、校园问答系统、百科知识网等,进行使用测试,再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一个Web2.0典型应用网站群。为了降低成本,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技术优势,系统采用开源代码,在开源代码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互联网上有很多Web2.0典型应用系统的开源代码。在系统性能、开发技术和技术服务上,各有千秋,选择时要认真比较分析,建议部署前进行测试使用。另外在推广使用Web2.0典型应用时,要注意制订相关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以保证Web2.0典型应用在校园网上正常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在校园网上为师生提供一些Web2.0典型应用,即能引导师生使用Web2.0相关的技术,推广Web2.0提倡的理念,以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又能在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园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Tim0'Reilly.What is Web2.0[EB/OL].http://www.oreilly.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2005-9-30].

上一篇:有线电视的数字化管理下一篇:新疆民族音乐欣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