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英语

2024-09-10

地质专业英语(精选9篇)

地质专业英语 篇1

随着石油工程国际合作项目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石油工程科技人员需要提高英语交流水平,从而了解国际石油经济的新进展,成功地从事国际合作业务,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教育体制改、推广素质教育,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高职英语教学在注重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高职生就业时的竞争实力,职业技术学院要坚持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并重的方针,改进专业英语教学。一般三年级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基础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英语阅读、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

一、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专业词汇量大是专业性英文著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一般英文著作中,专业词汇所占比例可达30%以上,大约需要掌握5000条左右的词汇,才能够比较顺畅地阅读专业文章。因此,掌握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是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著作的基础。

(一)词根、词缀记忆法

了解英语词根、词缀记忆法对准确理解石油专业词汇的词义有很大帮助,同时使枯燥乏味的专业词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在英语中,大量的词汇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记忆的。单词的核心是词根,知道词根的基本意思,再结合词缀的意义,就可得出单词的完整含义。下面举几个例子。

1) meta-是一前缀,表示“变化”的含义,-morphic表示“坏的一些性质和东西”,所以,metamorphic (n.)表示变化的东西,即变质岩。

2)-graphy是一个词根,表示“用形象或直观的方式表示或描述”的含义,geo-表示“地,大地”,所以,geography (n.)表示关于大地的论述,即地理学,地理。

3)-fy是一个动词后缀,表示“…化”、“使成为…”、“变成…”,它的对应名词后缀为-faction或-fication。所以,petrify (v.)表示使石化,petrification (n.)表示石化作用。

(二)词形词意法

bed原意表示平坦的面,普通英语中多指床,专业英语中多指河(湖、海)床(底)、一层,bedaccretion为河床淤高;bedded表示已经成层的、层状的,bedded deposit层状沉积、沉积矿床;bedding形象地表示在沉积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层理,horizontal bedding水平层理,beddingsurface (plane)层面、层理面。

(三)专业术语法

许多专业术语都是由专业词汇构成的,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词汇记忆。如:marine geology海洋地质学;structuralgeology构造地质学;mininggeology采矿地质学或矿井地质学;petroleum geology石油地质学。

向学生重点介绍一些学习词汇的方法,可以使他们尽快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为复杂长句的句子分析和翻译奠定基础。

二、句子结构分析和翻译

石油地质外文文献中的句子往往结构复杂,长难句较多,虽然专业英语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但是对长难句的分析和翻译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专业外语的实际教学要在适当复习语法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引领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次关系,增强学生划分主、谓、宾、定、状等句子成分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涵义。例如:

The oiland gas tend to rise and willeventuallyreach the surface ofthe earth and be dissipated unless theyencounter a barrier which stops the upwardmigration.

分析:unless they encounter a barrier which stops the upward migration:unless(除非)是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后面又有一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意为:除非它们能遇到阻止他们向上运移的障碍。本句译为:油和气趋于上升,除非它们遇到障碍阻止向上运移,它们垂直升到地球表面消散掉,这样的障碍能够形成圈闭。

句子结构分析的能力,是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把这种训练贯穿到课文教学的始终,才能获得成效。在实际授课构成中,教师可以先对课文不做解释,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来了解大意。在通读后,学生们会发现有的句子已经明白意思,而有些复杂的句子要分析。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文中长复句做结构分析,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经教师指导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组织和处理,最后,抽查多个学生的翻译情况。通过学生间译文的比较、分析、修改,最后得到一篇比较理想的译文。必要时,教师还应给出翻译范文。

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时,应根据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适当地介绍一些翻译技巧。如: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长难句的拆分与组合等等。

三、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英语专业英语翻译的教学和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教学和改革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高职英语翻译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实现高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新形式下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摘要:专业英语作为一种职业英语, 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都具有不同于基础英语的特殊性。本文在分析总结专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教学方法,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专业英语,词汇,翻译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教学的发展途径[J].中国翻译, 2004.

[2]高璞, 姚志刚, 赵靖舟等.石油地质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瞿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上海科技翻译, 2004.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3.

[5]江淑娟, 吴松林.石油勘探英语.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地质专业英语 篇2

地质工程学是工程地质学和土木工程学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地矿、能源、交通、环境、水利、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对地质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稳定上升趋势。根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0-2012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地质工程专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100%,在全国50个主要本科专业中排名首位,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国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工程教研室设有地质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博士后流动站。该室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管理型的高级地质工程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学科优势发展方向为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地下工程空间开发等。由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地质工程连续三次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一。

热忱欢迎广大学子报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

地质专业英语 篇3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野外构造分析方法,野外实践教学,地质专业学生素质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 (现阶段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 的一门科学,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培养学生从事地质工作技能的基本课程,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生产活动都需建立在野外客观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过去几十年, 构造地质学获得了飞跃发展[1,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 空间方面 (形态学) :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与组合型式; (2) 时间方面 (年代学) :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时间、顺序与演变; (3) 成因方面 (运动学及动力学) :主要研究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的地质条件。[3]尽管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安排了相当多的野外实践教学, 如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二的地质填图实习教学、大三的生产实习教学及大四的毕业实践教学。然而, 由于野外的构造分析相当复杂, 既要有敏锐的野外观察能力, 又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因此, 大多地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仍不能进行独立的野外构造解析。本文就野外构造分析的特点及如何加强学生的野外解决构造问题的实际能力谈谈初步看法。

一、野外构造解析的主要特点

1.“多重暂定假说”是野外构造分析的重要思维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反序法, 即从结果-成因。而一个地区, 乃至单个野外露头点, 都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 而同一期的构造也常常形成不同方向及不同级别的构造。为此, “多重暂定假说”是野外研究构造地质问题经常采用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是, 在掌握一定的实际资料的情况下, 先拟定出各种可能与已知事实不相矛盾的工作假说, 即做出一定的判断, 而后进一步观察和收集资料, 用新的事实对前面的判断加以检验和修正。在此过程中, 其中一些假说可能被新的事实否定, 另一些则会得到补充、发展或形成又一个工作假说。如此循环反复, 逐步深入, 使判断不断趋于全面、正确。

2. 历史地质分析与构造变形分析相结合

地质构造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范围的地质体中。因此, 研究地质构造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地层或岩石。李四光曾概括构造地质学的任务是同时研究建造与改造, 指明地质构造的研究要同物质成分的研究相结合。这也就是构造地质学研究中所需运用的历史地质分析与构造变形分析相结合。此外, 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区的构造研究, 不能仅局限于形态学的研究, 也不能仅限于某期的构造研究, 重要的是要建立构造演化, 这就需用历史的、发展的及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点上详细构造解析与面上区域构造分析相结合

多期构造形迹的叠加、利用及改造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及规律, 尤其对于断裂构造, 因此, 野外构造期次的划分十分重要。同时, 最终构造动力学的研究也是建立在最初的形态学研究及运动学的分析和系统测量基础上, 这就要求野外构造研究首先要进行多点的点上详细构造解析与数据采集。[4,5]影响构造发育的因素很多, 除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关外, 还受岩性、物理化学环境及构造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即使在同一个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及组合, 也可能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具不同的式样。所以在进行点上详细构造解析的同时, 还需结合区域构造分析。此外, 由于中、小型构造与大型以至巨型构造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分析讨论中、小型构造时, 不得不涉及更大型的构造和更广阔的区域构造背景。另一方面, 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和构造的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 还必须研究微型构造和超微构造。

二、加强学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和野外实践教学的意义

首先, 野外构造分析是室内及综合分析的前提及基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其野外分析的重要性。首先, 构造形态学的研究就是基于野外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及记录, 并结合室内必要的构造制图来进行的, 野外的第一手资料是构造形态分析的依据;构造相对时代及构造序列的建立更是基本依据野外系统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运动学特征的确定同样主要来自野外观察分析及测量, 偶尔结合少量的室内定向薄片观察, 而最终构造动力学分析又基于形态学及运动学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 在构造地质学每个研究方面及各个研究环节, 始终与野外分析密切相关, 野外构造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提及基础。

其次, 加强构造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合格的专门地质科技人才具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近十年来一起与地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野外工作实践, 发现他们的野外构造分析能力还相当薄弱。尽管通过短期的指导, 就可使其基本掌握对单个构造或某一期构造的观察与分析, 但一个地区仅发育单一及一期构造的现象十分少见。由此, 对地质专业本科生而言, 野外构造分析存在的困难及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构造期次的准确划分及相对构造时代的观察与分析; (2) 同一期构造的构造配套及构造组合规律分析; (3) 根据运动学观察与测量, 在野外快速、准确初步确定古构造应力场及构造动力学特征。

《构造地质学》是最重要的地质基础课程之一, 这门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人才的培养。构造地质学广泛应用于地学的各个领域与方向, 在理论上, 构造地质学就是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及时间上的发育顺序, 这对探讨地壳构造演化、运动规律及动力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人类实践上, 构造地质学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领域, 具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 地质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地质理论研究, 亦或从事地质找矿、地质工程勘察及环境地质工作, 均离不开构造地质学, 而构造地质学的野外实践工作及研究又是构造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由此可见, 加强地质专业本科生的野外构造分析能力对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合格的专门地质科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有利强化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人类的记忆现象非常复杂, 心理学家对记忆的分类也多种多样, 其中最普遍的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及运动记忆。[6]作为野外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形象记忆在构造地质学中十分重要。例如, 对于断层运动方向的判别标志, 课堂上老师讲授给予学生的语义记忆很不深刻, 即使用板书素描图示意, 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仍不清晰, 而在野外的判别标志的观察, 只需一次即可使学生很难忘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纬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智力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吉尔福特认为智力三维结构中每种能力都与创造性有关, 但发散思维及其转换与创造性的关系最密切。构造地质学野外分析思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发散思维, 在“多重暂定假说”的及时形成及对后绪工作过程的判断、检验、修正及证实的整个过程中, 都始终潜意识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因此, 加强学生构造地质学野外实践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很有意义。

三、加强构造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

1. 设置短期的野外构造实践教学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构造地质学总共64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44学时, 室内实验课20学时。室内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室内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包括: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各种构造图件的制作、地质图的判读与分析及地质图上各种构造要素的求得基本方法等。中南大学尚未安排纯粹针对构造地质学的野外实践教学, 这主要是实习经费及时间安排存在问题, 但国内个别高校已在构造地质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短期的野外构造实践教学。笔者认为, 通过为生产单位解决实际的构造问题, 从而免去住宿费用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解决部分野外费用, 设置短期的野外构造实践教学是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2. 地质填图实习设置野外构造分析专题

大二的地质填图实习安排于构造地质学课堂教学完成后的暑期, 以往的填图实习也部分涉及到野外构造实习, 但一般仅针对地质构造的认识, 最多也只涉及单个构造或某期构造的形态学观察与测量。实习的重点还是教导学生学会简单的野外地质定点、地质记录、野外地质剖面测制及填图步骤和基本方法等最基本的野外工作基础知识, 而针对构造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很少。中南大学大三及大四的地质专业实习多为学生跟所选的导师进行野外实习, 学生无法集中, 野外工作的侧重点也因老师而异。大二的地质填图实习是集中安排短期构造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最佳时期, 因此, 笔者认为在大二地质填图实习过程设置野外构造分析专题, 是增强地质专业本科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瑞珣, 等.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 (第一卷) 应变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2]徐树桐, 等.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 (第二卷) 褶皱与断层[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3]徐开礼, 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4]Angelier J.Tectonic analysis of fault slip data sets[J].Jour Geophy Res, 1984 (89) :5835-5848.

[5]Etchecopar, A., Vasseur, G., Daignières, M.An inverse problem in microtectonic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ress tensor from fault striation analysis[J].J.Struct.Geol, 1981 (3) :51-65.

地质专业总结 篇4

一、2011年地质工作总结

1、本编制并下发了《地质异常情况汇报及管理制度》和《阜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保障体系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深入现场,认真搞好了矿井各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和地质编录。主要完成了1106旧切眼、专用回风巷Ⅰ段、1106运巷、1106风巷、专用回风巷Ⅳ段和1107回采工作面等出现地质异常情况的素描及分析工作。

本主要探明了DF2、F3、F4正断层和X5、X6、X7、X8四个陷落柱,有效的指导了安全生产。

3、根据采掘衔接,及时、准确的编制本施工巷道掘进地质说明书,为巷道设计和采掘作业规程的编制提供地质依据。主要编制了1109风巷、1109运巷、1109瓦排巷、1109高抽巷、1106工作面所有巷道、专用回风巷、一采区上仓胶带巷、一采区轨道斜巷等掘进巷道的地质说明书。

4、根据采掘衔接计划,编制了地质、水情水害预报和季度预报,并在每月月初及时对各掘进巷道下达地质、水情水害预报通知单,对有构造区及有水患威胁的工作面要及时下达临时性地质、水情水害预报通知单;对存在揭煤的巷道,在预计揭煤50m前在调度会对揭煤具体事项进行通报,并于通风部沟通,及时编制揭煤措施。

5、本主要根据井下实际测量情况,在原有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6、对本回采结束的1107工作面编制并审批了采后总结。

7、组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评审工作并取得了批文。

8、完成矿井核查报告的评审工作,并取得批文。

9、继续开展并完成地质保护及治理恢复方案工程项目。

二、2012年地质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矿井地质各种制度、管理办法及台账。

2、深入现场,认真搞好矿井各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和地质编录。原始资料的记录必须要有正规的专用记录本,记录本类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晰,数字无涂改。地质记录本上反映的情况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的要求。

3、根据采掘衔接,及时、准确的编制本施工巷道地质说明书和采区地质说明书,确保采区设计和采掘作业规程的编制需要。

4、根据采掘衔接计划,及时编制2012年准备施工巷道的地质、水情水害预报、季度预报,每月月初按时对各掘进巷道下达地质、水情水害预报通知单,对有构造区及有水患威胁的工作面要及时下达临时性地质、水情水害预报通知单;对存在揭煤的巷道,应在预计揭煤50m前在调度会对揭煤具体事项进行通报,并于通风部沟通,及时编制揭煤措施。

地质专业英语 篇5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高校在开展地质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建立健全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引导地质工程教师创新自我的教学理念,有效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技术能力、人文精神以及工程素养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合理的设计制定人才培育方案,明确本校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

二、地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

1.专业素质。地质工程人才专业素质指的是学生对于时间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社会的发展让当前企业更加注重于人才的专业素质,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最终就业情况。在企业招聘人才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对面试者首先考验的就是其专业素质过不过硬。此外,经济市场对于专业素质中的“专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一些热门的就业“专业”[1]。

2.个人素质。专业人才个人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出色的个人素质往往会赋予专业人才独特的魅力,会受到众多创新年轻企业的青睐,促进人才良好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1.改革专业素质教育。高校在地质工程改革专业素质教育上,要将主要改革教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平台。高校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面,不能仅仅只关注到学生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建立教学实验平台的投资力度,通过实验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实验系统设计和研究能力,在实验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沟通,学会在实战中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有效建立数学实验平台,引进应用先进的3DEC、PFC3D软件,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出试件、边坡以及隧道的变形和破裂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它们在变形与破裂过程中拉压和剪应力的实际分布和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印象,提高他们对于“岩体力学”的学习兴趣[2];2)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地质工程作为一项具备高实践性的教育专业,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该专业学生良好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高校除了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还需要有效建立起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科学合理的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有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高校可以通过让教师与博士生共同带来学生去参与校外实习的方式,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发展,无论是博士生,还是学生都能够得到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的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教学课堂,在外界环境下掌握更多的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个人素质。高校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改革教育, 也要重视到学生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人文气息,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快乐,有效帮助学生经所学的专业转变为他们一生热爱坚持的事业。高校在个人素质培养模块上要注重课程的创新设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高校通过开展“科学发展史”这门课程,课程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去掌握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对科学技术的正确态度和认识,清晰明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史》重在向学生讲述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稳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努力的精神,朝着目标不断奋斗,努力专研所学专业的相关技术,提升教师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在选择地质工程专业时,对于该专业的基础内容往往了解甚少,高校要有针对性的设立“专业概况介绍”这门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将该专业变成自身的终身事业,提高自我的责任心,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实用型的地质工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健全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要创新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平台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松,桂和荣,孙林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5):112-114.

[2]石跃霖,马宗晋,吴忠良.新世纪地球科学视野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代序)[J].地学前缘,2013(1):1-41.

地质专业英语 篇6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以便从地质条件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为大型项目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合理建议, 对于场地存在的地质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 为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同时, 还要研究评价由于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以及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地质资料、查明和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够看懂地质资料, 必须清楚建设范围内的地质条件, 了解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 才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的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以后所从事的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特点表现为: (1) 教学内容多, 涉及多个学科。仅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工程地质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地质构造,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地下水, 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 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 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分类, 工程地质勘察等。该课程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动力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等相关内容。 (2) 概念多, 实践性强。工程地质学涉及许多名词概念及专业术语, 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直接理解往往有一些困难, 需要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的途径加以解决, 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 (3) 学时不多。一般土木工程专业只有30~40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 要上好这门课具有挑战性。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现状

重视不够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学科, 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的重要性, 以为不是主要专业课程, 在专业中的作用不大, 导致学生不具备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感觉比较陌生, 由于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 概念多, 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 学生会感觉乏味, 学习兴趣降低。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实训教学。室内实验涉及土工方面的实验及各类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构造模型室等, 大部分高校都有。一般地质类的工科高校都有野外固定的地质实习基地, 而对于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 野外实习基地相对比较匮乏。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使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地质学方面的感性知识往往是很困难的。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成为关键。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结合专业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整编教材首先, 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需要, 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工程地质的有关知识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读懂地质资料, 能够利用地质资料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要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要在知识覆盖面、深度、广度上下工夫, 不断完善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 保证学生在工程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素质, 构建优良的教学体系结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优选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载体, 是人才培养的依据, 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工程地质学教材很多, 且各有特点, 从中选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工程地质学教材, 不仅要涵盖工程地质领域的基础知识, 还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 将整个工程地质领域众多基本理论和方法浓缩成系统性和专业性兼顾的知识体系。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 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多, 因此, 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优化教学的方法是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 及时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 加入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新规范, 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做到理论知识恰如其分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使学生不出课堂就能够把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无缝对接,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增加信息量。比如, 在讲“矿物与岩石”这一章节时, 若仅采用传统板书教学, 很难讲清楚, 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想象出各种矿物与岩石的特征, 而利用多媒体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真实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讲解后, 再进行室内实习, 学生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常见矿物与岩石标本。同理, 把地质图的阅读、地质灾害的形成、预防与处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常见工程事故及处理措施、工程地质现场勘察技术等内容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文字、录像的形式展现出来, 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应构建课程教学网站, 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课件、录像、实习大纲、作业练习、在线测试、交流、答疑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开放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境。同时, 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 弥补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缺点。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单纯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听课时间稍长, 学生就容易疲惫, 导致精神不集中。只有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 才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运用知识, 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实践化, 其捷径是采用工程实例分析, 即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宜的工程实例资料,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 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教学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如对于常见的地震等地质灾害, 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发展以及结果和危害等, 再通过如“5.12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案例教学, 学生会对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 并在短时间内铭记于心。

创建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实习条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自接触各种真实的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 并利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考察、辨析它们, 进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实习大纲要求, 安排校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校内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室矿物与岩石标本观察和地质图的阅读等, 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能力, 训练学生地质图的读图能力。实验内容为:观察标本、鉴别区分常见的造岩矿物与常见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通过阅读地质图, 要求学生讲述图上所表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产状、接触关系等。每次实验前根据实习大纲要求, 教师制定实习任务, 让学生做预习, 设计实验方案。实习时以教师现场指导、教学示范、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比如, 对矿物、岩石的鉴定及描述等方面, 通过实物介绍、实习操作示范等, 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要领, 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种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地质绘图、工程地质勘察, 地质资料的现场记录整理等。教师在野外现场对实习内容要点反复讲解, 示范操作要领、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思考、勤动手、勤问、勤记录, 即勤于动手考察地质现象、勤于思考产生这种地质现象的内外因素、勤于对某些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野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对自然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编录的能力, 能够让学生懂得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土木工程与地质的密切关系, 熟悉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 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 走出校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 还可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和意志力。

改变现有成绩考核办法工程地质成绩分为两个部分, 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成绩。理论教学成绩考核应多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其中, 考试成绩占60% (理论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工程地质学课本, 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平时成绩占40%, 其中, 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占平时成绩的15% (主要考查上课表现) ;课后作业及论文等占平时成绩的25%。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记忆, 考完后很快忘记的弊端, 提高学习效果。在实习成绩考核中, 实习纪律占20% (考察学生实习是否缺席、迟到、早退等) , 集中实习占60% (其中原始记录及实习表现占20%, 实习报告占40%) , 同学之间相互考评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考评,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教学, 针对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改革考核办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地质方面, 专业素质, 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家齐, 陈新民.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白明洲, 王勐, 刘莹, 巩慧.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2) .

地质专业英语 篇7

一、重新定位, 突出特色教育

1.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确立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 涵盖了铁路、公路、港口、水利、水电等系统。因此,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要确立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施教思想。地球物理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物理方程, 比较抽象, 逻辑性也强。但是, 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多并不具备地球物理专业的数理基础,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而避免把重点放在烦琐的公式推导上。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 应当体现地质工程专业物探学的“一专多能”, 做到“突出重点, 兼顾全面”。“一专”和“重点”是指物探课教学应突出地质工程专业的特点, “多能”和“全面”是指兼顾其他领域的工程物探, 并了解资源和矿产方面的物探知识。

2. 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工程物探特色

尽管工程物探与常规物探的基本理论相近, 但二者的工作方法和要求却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工程物探要求的精度和分辨率更高, 由于工程地质任务和工作条件的特殊性, 工程物探的方法选择又有特殊的要求, 通常是几种物探手段综合应用。因此, 在物探课教学中要将工程物探和常规物探的教学区分开来,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掌握的物探知识, 突出工程物探特色。

3. 兼顾行业, 突出特色教育

由于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物探课的高校主要服务的行业不同, 因此,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考虑行业的实际需要, 突出物探课的特色教育。以笔者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学校具有水利水电行业特色, 同时考虑到工程物探课只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少, 课程涉及内容较多, 因此应突出重点, 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常用的物探方法, 包括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声波勘探技术、层析成像技术、水声勘探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和桩基无损检测技术等, 而对放射性、重力、地温、磁法勘探等基本原理及工程应用只作简要介绍。在物探技术的应用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教学中增加了水文地质参数测试、质点振动参数测试、岩体质量检测、洞室松动圈探测、防渗墙质量检测、滑坡体探测等内容。由于目前工程物探的教材大部分只涉及一些普适性的理论与方法, 针对性不强, 不太适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 因此在课程讲授中, 笔者大量吸收物探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信息, 加强对工程物探新方法与装备技术的介绍和讲解, 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说明。此外,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笔者还简单介绍了物探在资源矿产勘查、交通、海洋、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当代物探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水利水电物探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增强了知识的适用性, 效果非常好。

二、优化教学手段, 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1. 借助多媒体, 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 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催化剂”。工程物探教学中有很多感性认识的内容, 应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讲述地震勘探的野外观测系统时, 涉及炮间距、道间距、排列长度、偏移距、覆盖次数等概念, 讲起来很空洞, 学生不容易理解, 这时候就可以借助录像或动画进行讲解, 学生非常喜爱。再如, 在讲授基桩高应变检测的时候, 播放一段高应变实测过程的录像, 学生印象很深, 很容易就记住了教学内容。

2. 举办专题讲座, 深化专业学习

工程物探课教学应增进学术交流, 努力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借助成为河南省政府与水利部共建地方高校的契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任课教师送到工程单位学习, 在生产一线经受锻炼。学院还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作学术报告, 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此外, 学院还经常举办物探仪器展销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工程物探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答辩也对本科生开放, 鼓励本科生参加并讨论, 增强专业吸引力, 深化专业学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要立足于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两个方面。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了解决学生多、野外实习机会少的矛盾, 保证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就要把加强教学试验环节作为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 在现有的学时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投入巨资建设了217平方米的工程物探实验室, 购置了一批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仪器, 配备有低频组合、100Mhz和900Mhz天线类型的美国SIR3000地质雷达1套, 60道高密度电法仪、48道浅层地震仪各1套, 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10台, α射线快速测量仪1套,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生产的RSM-24FD桩基动测仪、静力载荷仪、智能声波探测仪各1套, 具备了进行声波检测、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和雷达探测等新技术实验的能力。学院的物探实验课内容包括声波波速测试、声波跨孔测试、场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实验、场地地质雷达探测实验和高密度电法勘探实验等内容。先进实验室的建成,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学生有机会操作各种工程检测仪器, 增强了实践能力, 避免了“眼高手低”现象的产生。

2. 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通过实验室中各种实验的锻炼, 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但是, 纯粹的实验室教学是无法培养出杰出的地质工程人才的。因为实际的工程环境是千差万别的, 没到过工地去体验, 学生还只是仪器操作员而已。野外实习能够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野外实习需要很大的成本, 而且学生的安全也是学校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建设固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解决野外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 而且成本也较低。如为加深学生对管网探测技术的了解, 在实践基地埋设不同材质、不同管径、不同深度的管道, 采用管网探测仪探测研究。另外, 利用学院新校区建设桩基工程,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实际操作, 然后进行交流讨论,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 以学校与社会结合为前提, 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基础,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 以有效措施为保障, 努力做到既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有利于教学科研活动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课是地质工程专业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精选适用的教材, 采用生动灵活的授课技巧, 运用恰当的教学工具, 积极引进工程物探新技术成果, 突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 能够促使物探课的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阮百尧, 沈云发, 朱晓媚等.挪威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对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的启发[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3) .

[2]王大顺.教育心理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君恒, 范振林.地球物理学课程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 .

地质专业英语 篇8

1 基础地质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1 实验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 地学专业的教学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实验室 (室内) +实习 (野外) , 后两者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 野外实习通常安排在暑假及寒假, 由专业老师带队, 前往固定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实践效果好但时间和人力消耗较大;而实验室教学一般安排在各实验室, 与理论课同步进行, 时间宽松、内容多变、方式灵活。

由此可见, 在地学专业的教学中, 实验教学最能够满足多方的要求, 可以灵活多变, 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为便捷和有效途径, 是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1.2 实验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实用性及优越性

基础地质实验室配置通常包括普通地质实验室、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室、古生物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和构造实验室, 承担了所有地学类相关专业的地学学科基础课程。同时, 基础地质实验室配备有丰富的矿物岩石手标本、薄片, 及大量用于教学的偏光显微镜, 可用资源极其丰富。而与重点实验室相比, 又没有价格高昂的大型仪器的管理, 从而能够更高频率的面向本科教学, 更开放的面向学生,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 让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3 各高校地学专业实验教学情况

各高校的课程教学计划中都对实验教学部分相当重视。以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岩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为例, 表1统计了国内部分高校岩石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数目, (数据来自各学校网站, 由于部分高校在沉积岩教学中会包含沉积岩岩相学部分, 为了加强与其它高校及三大岩类教学的可比性, 表中在统计课时数时是用除去岩相学部分后的岩石学部分的课时数来计算与对比) 。

由表1中可见, 各高校基本能够保证岩石学实验课授课学时占到总课时的1/4以上, 部分高校己经达到了1/2的比例, 特别是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和吉林大学, 已经超过了1/2甚

至达到了2/3。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在向欧美大学的实验教学比重靠近。在德国“岩石学”课程的实验课比重约占总课时的2/3[4]。

由此可见, 国家对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 各学校也己经注意到实验教学在地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和辅导。实践证明,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 如何充分利用基础地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让现有基础地质实验室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做到使其资源更加开放化, 操作更加灵活化, 即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2.1 建设更开放的实验室

目前, 各大高校在实行扩招后学生人数较多, 实验课堂上常常需要几个学生一组共用标本, 并且课堂时间有限, 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有的学生有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有着很强烈的探索欲望, 课堂时间也不更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 不管是从教学本身还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考虑, 都需要学校建设开放的实验室。

基础地质实验室没有价格高昂的大型仪器的管理, 主要是配备丰富的矿物岩石手标本、薄片, 及大量用于教学的偏光显微镜, 在其开放性上是优越于其它重点实验室的。能够做到更高频率的面向本科教学, 更开放的面向学生,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针对学生的基础地质方面的学习而设置的实验室, 它的开放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条件, 建立合适的实验室开放体系, 在保证日常教学的情况下提高其开放程度。开放实验室的方式是可以多变的:可以是半开放或全开放;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开放;可以按标本分组开放也可以按实验项目开放;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用网上预约制。另外, 还有一些创新性实验和非常有特色的开放,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例如:长江大学在东校区北门前就有三峡地层标本长廊, 而在其地球科学学院楼内, 在二楼和三楼大厅陈列了大量的矿物岩石标本和构造模型, 而走廊上全部是教学中的重要图片资料 (如显微镜下的一些典型结构) 。通过这种课外无压力开放式的学习和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地质的热爱,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建设更灵活的实验室

实验室的灵活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学方法灵活、学习实践时间灵活、竞赛方式灵活是灵活性的最好反映。

由于目前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的限制, 往往都是重理论, 轻实践。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机械式记忆为主, 能应付考试, 但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 其学习效果差。导致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不平衡, 理论强、能力差。这就需要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通过更加灵活的实验室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以长江大学为例, 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基本功大赛, 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以小组形式参与, 每年比赛前夕, 基础地质实验室会针对该比赛特别开放一部分实验室和标本,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竞赛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地质的热爱, 加对专业的了解,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建设更开放和更灵活的实验室, 就必须强化实验室管理和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而高校实验教学就常常面临实验管理不到位, 实验室数量不足, 实验仪器陈旧落后, 实验员素质不高等问题[5]。这就需要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 强化实验室管理, 同时提高实验员的素质和待遇, 调动实验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加强实验师的培养。

如此, 才能让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刘辉文, 李翠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8.

[2]侯龙清, 徐红梅, 罗嗣海.本科开放实验室实施对策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8, 2.

[3]钟红利, 马东民.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地质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4.

[4]李旭平, 房庆华, 樊爱萍.也谈“岩石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地质专业英语 篇9

1 理论教学体系

1.1 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突出我校学科特色,在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下,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校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符合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煤炭地质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宽口径,重特色。在专业层面上,实行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的结构设置,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学(含晶体光学)、地层古生物学、工程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等,专业课包括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质学、能源地质学、专门水文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等,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岩土钻掘工程学、遥感技术基础、地下水动力学、地学可视化编程语言、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环境工程物探、矿井地质学等。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1.2 教学内容研究与改革

突出我校学科特色,调整教学内容。从地质工程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地球科学概论开始,直至室内实验、野外地质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各阶段,均适当增设煤炭地质方面的内容。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地质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概貌和发展趋势,步入地球科学的殿堂,接受地质思维的基本训练,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地学专业的热情,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结合我校的特点,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增设了煤炭地质方面的内容,在室内实验中增设了煤标本的观察,在野外地学认识实习中增设了京西潭柘寺煤系地层剖面路线。该课程被评为2009年度校级优秀课程奖。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课程中增加了煤炭资源勘查数据库建立的上机实验。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是我校地质专业最后一门专业课,把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到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中。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室内实验中设置了煤田勘查地质报告和地层综合柱状图、岩、煤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计算图、钻孔柱状图的阅读,在专业综合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的设计和图件的编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和煤矿矿井实习。为培养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编写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

针对当前煤炭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和煤炭工业发展的新形势,组织编著出版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媒介,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教材是提高理论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编写煤炭工业“十一五”地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层序地层学理论、构造控煤理论以及煤田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等反映煤田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融入到教材中。近年来,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的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新的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煤炭地质勘查教材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煤炭地质勘查专业教学的需求,因此,曹代勇教授主编了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该教材反映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最新进展与国内外现已出版的同类或相近教材相比较,该教材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受到师生和专业人员的高度评价。该教材被评为2008年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2 实践教学体系

2.1 专业实验室建设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学校“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实验室建设与优化。将原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的岩矿、能源地质、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计算机、显微镜、工程物探、矿产综合利用等11个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当前,重点建设了地质综合实验室、煤田地质勘探实验室。改善了实验条件,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为本科生的室内实验、集中实践、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保障。实验室为学生室内实践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培养了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

2.2 实习基地建设

地质实习基地是指具有典型而丰富地质现象的野外实习场所与能提供实习人员学习、生活以及教学研究的室内驻地场所之总和。因此,一个好的地质实习基地,要求野外的地质现象典型而丰富、空间展布紧凑,并有一个适当的固定的室内空间场所(驻地)供实习人员生活、学习与教学研究及交流活动的开展。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建立了地学认识实习(一年级末)的北京京西实习基地,地质填图实习(二年级末)的秦皇岛北方地质实习基地,地质生产实习(四年级下学期)的昊华能源公司、开滦矿业集团、北京勘查院等的地质实习基地。

2.3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托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立项形式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从调研、立项、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科学方法、成果总结发表等较完整过程的训练。积极组织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平台吸收优秀大学生参加煤炭地质科研课题组。组织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创新性项目,能使大学生参加到煤炭地质科研项目(如全国潜力评价项目)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大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兴趣,提高了本科生科研工作及科技创新的能力,并增强了对煤炭地质专业的认识。其中2009~2010年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共获得10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规划资助5项,重点资助2项,一般资助3项。这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都是围绕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及煤炭开采的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等开展的。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成果论文12篇。

2.4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煤炭行业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经课题组积极努力,我院已与北京昊华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秦皇岛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云南煤炭地质局、河南煤炭地质局、青海煤炭地质局、湖南煤炭地质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了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一是请合作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针对某一生产问题做学术报告;二是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合作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并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3 构建煤炭地质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针对煤炭地质专业特点,适应社会发展及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了由课堂教学、室内实验、野外地学认识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生产实习、校外实践基地、本科生创新项目等组成的多位一体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高了地质专业本科生对煤炭地质专业的认识,增强了同学们投身国家煤炭地质事业建设的决心。据统计,近年来,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去煤炭地质主体行业就业的人数和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见表1)。为培养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人才开拓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4 结束语

本课题结合我校实际,突出体现我校的“矿业”特色,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煤炭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高校和煤炭企业单位共同努力来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时期煤炭行业对地质专业人才需求的挑战,我们应从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摘要:结合我校实际,突出体现我校的“矿业(煤炭)”特色,通过近年来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改项目等实施,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着力构建了煤炭地质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使我校煤炭地质领域的传统优势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地质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提高了我校地质专业本科毕业生到煤炭地质主体专业领域的就业率。

关键词:煤炭地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曹代勇,郑志红,魏迎春.地球科学概论辅助教学图片库系统的开发[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6~139

[2]Wei Yingchun,Cao Daiyong,Luo Yuxiang.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way of the resource&environment database technology course in class[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ess,2010,1:397~400

[3]魏迎春,李晶.地质工程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9~91

[4]魏迎春,余志伟.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实验的五步教学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43~144

上一篇:文化营销策略下一篇:破坏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