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质量

2024-08-08

内审质量(共12篇)

内审质量 篇1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因素。相对西方比较成熟的企业机制,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是我国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一般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来完成, 但随着企业业务量的不断增多, 西方一些大型企业通过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逐渐将一部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 而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选择外包, 将内审业务交给更加专业的机构去完成, 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 也可以视作是内审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与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 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专业人员来完成。简单说内部审计外包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组织或其它咨询服务机构全部或部分承担。因而内部审计外包只是审计主体的简单变更。

1. 内审外包的优势

现代企业体制中内部审计对于企业个体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途径, 也是企业加强管理的关键因素, 而审计外包形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这种新兴的形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一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自其产生之后最为理论界所诟病的, 企业内部机构自己审核自己本身就有很多不妥之处, 而实行外包之后这部分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领导完成, 他们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 能够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面对企业, 其工作也只是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 这都将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的规模也以几何级数扩大, 全球范围内航母级的企业越来越多,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 而内部审计外包正是迎合这样的趋势产生, 它可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职能, 因为其职能主要山专业人士完成, 工作效率更高, 结果也更加规范、准确, 同时伴随着外部机构的不断增多和竞争的不断加剧, 也可以使外包机构工作更加专业, 同时费用更加低廉,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三是提高企业对业务的专注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专业化分工趋势日益明显, 现代企业迎合这样的趋势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 企业只有将有限的资源投注在优势业务上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内审作为一般企业并不擅长的业务, 将其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对核心业务的专注度, 有利于企业更加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2. 我国内审外包的主要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在外部审计师协调配合下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可称为部分外包或合包;二是企业不没内部审计机构, 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合格机构提供内部审计服务, 可称为完全外包。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实现了内部审计机构与外部审计组织的优势互补, 也为外部的审计组织提供了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

二、内审外包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如上面所提到的, 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可以使企业内部审计更加独立,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对核心业务的专注度, 但内审外包就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为企业创造优势的同时, 也使企业面临一定程度的风险, 并诱发一系列之前没有面对过的新问题,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层越发不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现代企业体制中, 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关键一环, 而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帮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手段, 通过审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 一旦将这部分工作交给企业以外的机构去完成, 而企业只是在最后得到一纸报告, 长此以往, 企业会更加不重视内审的作用, 进而会忽视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二是放弃了传统内审的很多优势。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企业内部专门没立的内审部门来完成, 既然是企业内部的人员, 对于企业的熟悉程度自不必说, 无论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人员构成, 还是企业的目标战略、企业文化等等, 都要比外聘的机构熟悉得多, 这样在内部审计时他们可以更准确的找到企业的问题所在, 同时, 作为企业的一员, 企业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 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会比外部的承包商更加有责任感, 外包之后这些优势都会消失;三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尤其是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当然这种风险只是阶段性的, 前提是现阶段外部承包市场并不是很成熟, 整体的素质还并不是很高, 很多机构在拿到外包合同以后, 只是在合同范围内消极地工作, 以提供一份报告为己任, 不能做到积极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同时, 内部审计工作完全由外部机构来完成, 企业会丧失原有的内审部门这个培养人才的最好平台, 因为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 有机会接触到整个企业方方面面的业务, 甚至有机会接触企业的战略层问题, 历来都被视为是高层管理者的起步平台。在将该部分业务外包之后, 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就会撤销,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内审外包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1. 企业应注意考察外部审计机构的背景

作为内审外包的主体, 企业在选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时要综合考虑事务所的资质、职业信誉、专业水平及收费标准等要素, 选择实力雄厚, 有一定专业水平且收费较为合理的事务所, 保证有足够的实力为企业内部审计服务, 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 降低企业在外包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利润水平。

2. 企业应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协调沟通

企业的管理当局应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 现在很多企业在采取外包策略后, 认为与承包方的沟通只是为了在签订合同时获得一个比较优惠的报价, 节约一定的成本, 而忽略了在整个过程中, 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成果的重要性, 如何使企业的得到的报告更具有价值, 为企业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企业管理层与外部承包机构的沟通更多的应关注外包之后工作结果的产生是否合理、有价值, 这就要保证在沟通过程中, 让外部承包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管理层的期望, 保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也可以尽可能缩小外部审计机构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

3. 外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作为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对于承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的业务做出明确的限制规定, 保证无论是人员配置、业务开展, 还是业务的责任限制和报酬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 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 为事务所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4. 不放弃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

企业最好不要放弃自身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 并注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尽可能优化内审人员专业结构, 使其来源多元化。在企业的内审队伍中既要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即审计方面的专才, 又要有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才, 甚至可以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内审人员既具有专业学历, 又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建立一套内审人员选拔、培训、工作考评、激励惩罚的机制, 以保证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理念、方法得以有效实施。同时, 在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成为连接企业和外审机构的桥梁, 协助外审人员尽快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保证外包业务的工作效率。

内审质量 篇2

QR-PZ-019A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拟制/日期:

批准/日期:

1、审核目的:

根据ISO9001:2008标准和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其它有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ISO9001:2008标准要求,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效、资源是否充足。

2、审核范围:

ISO9001所要求的相关活动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包括管理层、行政人事部、研发部、营销部、品管部、采购部、PMC部、生产部、工程部、仓库等。

3、审核依据:

ISO9001:2008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ROHS相关控制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

4、审核时间:2017年01月10日~2017年01月11日

5、审核组成员:

2016共有2项外审不符合项和9项内审不符合项;经现场对不符合项进行跟进确认,所有不符合项已关闭,相应的纠正措施得到有效的实施。4)内审结论:

在为期2天的内审时间里,对每个部门进行抽样审核以检查各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总体来看,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上基本上符合标准的要求;整个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适宜、充分、持续有效。

审核小组已将在内审期间发现的不符合项和各部门负责人在末次会议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提出纠正改善建议并达成共识。审核小组会在承诺改善期内进行的整改工作进行督促和验证,并关闭不符合项。改进建议:

1.各部门结合自身生产实际情况,组织本部门管理人员系统地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专业、管理标准,对所管业务明确管理要求,并及时形成相应的质量记录。2.通过流程自查和充分利用统计技术来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管控和改进,加强各部公司各部门工作组织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运作。

3.公司人力资源部应制定中长期有层次划分的企业管理知识培训计划,并常态化。努力使整个公司的质量体系工作做的更加有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内审质量 篇3

一、改进内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推进内审工作转型

1.改进内审方式和方法。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应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实现审计关注风险、风险引导审计。努力推动内审重心前移,规范制度设计,强化风险隐患监测,有效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由过去单纯的事后查错防弊式的合规性审计向事前、事中的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转变。采取多样性的审计手段,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现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内审人员应从传统的查阅资料记录、凭证账表为主,向更多地运用个别询问、多层次座谈、问卷调查、外调走访以及功能效果测试等多种审计方法转变,大胆运用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数理统计等先进审计手段开展审计实践。借鉴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工具,如根据质量管理学原理,探索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模型,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技术方法。通过技术方法手段的创新,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2.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首先,尽快实现“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与人民银行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使本行以及上级行内审人员在不具备修改数据权限的前提下,能够方便地了解各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提取数据资料,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成本和工作量,实现内审的动态实时监督。其次,从长远看,人民银行应在整合各类业务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同一开发环境、数据库结构的在线审计软件,适时对各类业务的合规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预警,提供审计线索,提升内部审计的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尽可能地减少组织损失,完善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再次,尽快推广近年来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按照“边使用、边完善”的原则,不断补充和完善各类业务审计的模型和脚本,以更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大力提高审计的电算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健全内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强化内审质量项目管理

1.落实控制责任。责任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应建立《内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等规范性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强化内审人员问责机制,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应分工明确并且明晰责任,将风险落实到每一个审计环节,由各岗位共同担起审计质量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内审质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内审机构和人员及项目、既定效率效果达成、组织价值增加实现等内容定期进行多维度的检查考核评价,切实用好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报经单位组织管理高层,予以奖惩兑现,同时将分级负责和过错追究结果与内审人员评先评优、晋升晋职挂钩,增加内审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

2.开展自查自评。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要按照《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开展内部审计督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自查和自评,包括对各审计岗位责任人的审计效果、审计意见落实效率、风险规避措施等进行检验,同时结合复核质量奖惩机制或责任倒查机制加以落实,促使内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3.实施外部评价。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质量情况比较缺乏外部验证,对自身的质量控制情况缺乏科学的自我定位。为此,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由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地对内审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借助外部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权威的特殊视角和来自外部的专业知识,开展交流和考评,识别判断内审机构执业过程中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情况,以利于进一步整改提高。可尝试借鉴信用评级中的成熟方法,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测性的原则,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建定性和定量考评相结合的中央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中的相关理论与算法,构造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和综合评判矩阵,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和转化,建立内审发现问题纠错机制

1.建立内审成果运用专项制度。在梳理、总结和分析审计成果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要涵盖主要审计业务,从目的、组织实施、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具体方面进行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和提升审计的成效和成果的转化运用。

2.强化审计成果运用转化。首先,强化审计对象对审计查证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和反馈制度,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其次,拓展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围绕服务于人民银行工作目标这一基本要求,将审计成果与基层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干部选拔运用和干部监督管理、廉政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将审计成果适时全面有效转化为“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成果。另外,要高度关注相关职能部门制度办法的修改完善情况,通过案例分析、风险提示函、通报审计要情等形式向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审计信息,并通过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既可以及时掌握新的制度规定,又能明了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为提高审计建议的准确性积累经验。

3.建立内审发现问题纠错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整改通知书”落实情况的后续审计,促进内审成果转化,变“一查了之”为“一查到底”。其次,严格执行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落实机制,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根据职责和权限,分别落实经办人员、部门负责人、单位领导主管的责任,并细化罚则,增强罚则的适用性,注重运用审计成果完善干部问责机制,发挥审计成果的约束和警示作用,有效提升内审监督的威慑力。同时,对各职能部门和行员进行年度综合考评时,应设置审计监督扣分项目,将审计发现问题即审计结果与年度考核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屡查不改的问题要加大扣分力度,以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四、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升内审人员专业素质及能力

1.提高内审人员准入门槛。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内审人员从业标准,实行内审人员准入制度和资格考核,只有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

2.优化内审人员结构。可从人民银行内部调整和从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中外资审计专业机构等外部单位招聘和引进具有法律、计量学、金融和计算机等专业背景及良好实务的人员进入人民银行审计系统。

3.强化培训力度。由上级行下达培训指标,完善内审后续教育制度,实行业务轮训。基层人民银行要支持上级行多抽调内审人员参与重大审计活动项目,为其提供更多实战平台,获取最前沿的现场审计经验。在某些如工程造价核算、绩效审计等专业要求较高的领域,还可以采用“外聘内联”的方式,以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和欠缺。

4.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实行适当的内审职业等级制度,对内审人员采取“职务高配、职称高套、工资高定”等“三高”政策,以此构建内审人员成长的长效机制。在目前内审管理体制下,可尝试内审人员职务高配制度,试行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员享受相应级别配置的政策,同时享受必要的岗位津贴。完善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开辟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鼓励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以上人才进入内审领域。

高校内审质量控制对策刍议 篇4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作用

高校内审质量控制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而制定并运用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 包括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其中全面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工作、审计人员配备、上岗资格管理、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工作底稿复核、审计文书签发、重大事项请示、审计资料归档等全方位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它涉及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分派审计业务、制定操作规程、咨询、考核与评价、评估效果、监控等方面, 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内审部门审计效用的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减少资产流失、实现审计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二、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 健全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内审质量控制办法

制度建设是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 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高校应健全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内审质量控制办法, 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实施审计前, 需要编制审计方案, 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审计小组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收集资料, 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 据此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审计组组长和成员。审计方案必须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 合理组织安排各成员分工, 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变性。审计方案经领导批准后开展具体工作。

2.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应当有针对性, 必须注意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 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获取证据。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开展或者开展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 应实施追加取证, 仍无法完成的, 须由审计组长确认并予以记录和反映。通过对审计证据的分析、判断和归纳, 确定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3.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审计日记应当逐日编写并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行为, 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因审计日记、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有对应关系且一并归档, 所以要着重关注审计日记与工作底稿在编写时的规范性和条理性, 按照固定格式编写、复核。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现场结束后, 审计组长代拟审计报告, 一般在十个工作日内提交, 重要或者重大项目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提交。审计报告是在对审计证据、工作日记和底稿进行详细审查、充分交流意见后形成的审计结论, 必须真实客观、重点突出、定性准确、附有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经审计处长审核后, 送达被审单位征求意见, 对有异议的内容进行核实后作书面说明或修改, 最终予以认定。

5.审计跟踪的质量控制

审计跟踪是对被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的情况进行的检查和督促。由审计组长编制列示主要审计意见的《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反馈表》, 与审计报告一并送达被审单位, 最后负责收集汇报。对确定的重要事项的审计意见, 应组织实施后续审计。

6.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审计档案是反映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完整记录, 是审计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重视审计档案管理, 发掘和利用审计档案资源, 能为新的审计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高校应遵循审计档案小组负责制, 谁审计谁立卷, 审计组长对审计档案的业务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二) 建设优秀审计团队, 营造“快乐审计”文化

高校内审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 而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它要求每位审计人员具备高尚的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素质。审计团队的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软件”, 软件的优劣表现出的最终结果是审计质量的优劣。

建设团队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建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观念;另一方面是营造“快乐审计”文化。审计是一种既充满未知又枯燥乏味的工作, 从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十分重要。“快乐审计”的理解有三点。第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这里又包括与外部的相互理解和审计处内部之间的相互理解。许多时候, 审计项目开展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阻力, 有些被审单位不了解审计, 总以为是给他们“找茬”, 这时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最终达到相互理解的良性反应。第二, 它是审计原则性与适度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审计当然要讲求原则, 没有原则的审计那就失去了审计本身的意义。但是, 审计并不是完全死板的、没有任何人性的、教条主义的产物, 它更大的作用也在于为高校良性运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监督。因此, 在掌握根本原则不动摇的情况下, 适当变通反而能促进自身工作的提高。第三, “快乐审计”口号是自身建设过得硬的自信表现。一个优秀的审计团队代表的不仅是每位团队成员在思想、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上都有良好的表现, 而且以一种紧密团结、积极向上的姿态呈现给各院系、部门, 展现出审计部门的精神风范。

(三) 丰富内审技术手段, 搭建内审信息化平台

高校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网络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是把双刃剑, 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 也使某些违法违规行为变得更加隐蔽, 审计任务更加繁重, 这对内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高校审计软件的运用仍处在初级阶段, 在实务中, 基本上沿袭过去的手工查账方式, 没有与会计软件相配套的审计管理平台, 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例如, 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以离任为主, 任中审计由于受到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无法施行, 远程实时跟踪审计也因为技术不支持而放弃。

为了更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 与时俱进地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 审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 积极研发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内审系统软件, 建立审计信息化运行平台, 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信息化运行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通过与财务系统的对接, 对内部财务收支及院系财务状况实行网络远程实时审计, 有效进行事中监督。二是平台资源实现内部共享, 可以对整个审计事务的流程进行跟踪管理, 掌握审计动态, 便于全盘考虑, 及时做出决策, 提升审计质量。三是平台也是信息处理的工具。由于平台整合了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 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各种审计项目数据重新组合、分类,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得出参考结论。这减少了人工作业带来的差错, 避免了重复劳动, 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四是平台开发时, 可以将审计工作中需要的格式模板导入不同的审计项目模块。审计小组按项目所产生的电子档案, 如审计工作底稿、查询单、征求意见稿、审计报告结果等在平台得以完整保存, 实现了审计办公的自动化。电子档案还可以与档案部门信息碰接, 完全摆脱了手动重新著录的繁琐, 且查找方便、保密性好, 提升了档案管理的质量。

(四) 建立质量控制评价机制, 开展优秀项目评选工作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第18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第21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按照组织适当管理层的要求, 并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实施外部评价制度。”这两条规定显示了建立内外部评价机制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监督是高校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 而作为监督者的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自身也必须接受监督, 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应成立审计质量控制评价委员会, 由其牵头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内审部门的廉洁性、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内审制度的执行情况、内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审质量控制的状况等进行检查, 经主管领导批示后得出检查结果, 给出评价以加强内审质量控制, 督促内审质量提高。

评价也可以从审计部门自身做起, 从考核激励的角度开展年度优秀项目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统一由分管领导组织, 审计处组成评审小组集中评审。

参评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审计工作全过程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审计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规定进行;审计结果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定性准确, 评价客观公正, 处理处罚适当, 建议切实可行;通过审计揭露出重大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问题;审计结果得到较好运用, 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等方面提出积极建议, 取得明显成效;项目中无审计人员因违反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受到查处。

评选内容可以分审计规范、审计成效与创新两大部分。审计规范部分起评分为100分, 计分事项和量化分值分别为:审计方案 (包含审前调查) 20分;审计通知书5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40分;审计报告25分;审计档案10分。对不符合计分事项工作规范和要求的, 酌情予以扣分;审计成效与创新部分起评分为0分。根据领导批示、出台制度、有效整改、责任追究、自查自纠成效、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的工作规范和要求进行加分。

评选结果应由审计部门在网站上公布, 对评选通过的优秀内审项目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能推荐参加的审计项目或审计质量控制评价委员会判定不合格的项目应总结经验教训, 找出改进方法, 实行责任追究, 达到强化内部审计人员质量控制意识、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国超.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及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 2012 (04) .

[2]赖腾云.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与质量控制探析[J].经济师, 2008 (08) .

[3]兰艳泽, 宾瑜.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事业财会, 2008 (11) .

质量体系内审工作总结 篇5

审核目的:

检查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gb/t19001-标准的符合性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并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审核范围:

aa产品涉及的过程、活动、部门和场所。

审核依据:

gb/t19001-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第三层次文件、合同、相关法律法规等质量体系文件。

审核综述:

本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采用滚动审核的方法,本着尽可能多发现问题,尽早整改问题的原则,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省略了首次会议、末次会议的程序。对管理层、5个科(室)、2个车间进行了审核,通过与领导层座谈,询问各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操作人员、观察现

场活动、查阅文件、记录,收集了客观证据,共查出不符合项4项,具体见《不符合项分布表》(附后)。通过对不符合项的统计发现:

4.2.4记录控制一项、6.3基础设施一项、7.5.1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一项,以上不合格项分布在4个条款4个部门,均为一般不合格项,且呈分散状分布,没有对质量体系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需要说明的情况有两点:

第一,《不合格报告》中的不合格事实为发现部门,不一定是责任部门。

第二,因为审核是一个抽样过程,不可能将受审核方的所有问题都查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各单位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所有不合格事实应在11月10日前完成整改,由企业管理部组织跟踪验证。

本次内审,公司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十分重视,营造了全体员工参与的良好氛围,全体员工质量意识强,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公司配备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完善了设备管理,优化了工艺条件,检测手段较先进,对手册覆盖的产品形成各过程严格控制,

确保不合格品不出厂。公司产品质量稳定,10月由xx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出具的aa产品监督检验报告显示:产品符合gb2440-标准,结论为合格。

本次内审各受审核方与审核组积极配合并主动提出问题,找差距,员工贯彻质量体系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希望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贯彻质量体系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高。

小议财务内审工作管理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措施;重要性;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机构;收支行为

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是确保单位财务、经济与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的可靠保障。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单位内部独立成立的审计机构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展,其能够对单位管理中存有的问题及时找出,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以此确保单位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监督单位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弥补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体系需求,在管理人员领导下单位财务活动可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为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加以贯彻执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强化,推动单位快速发展。

一、财务内审的重要性

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与控制单位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等业务。随着单位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发展为专业化、规范化、复杂化,并逐渐形成专业管理机构。该机构具备独立规章制度、合理财务编制计划等。此财务管理作用下,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构建就愈加重要。内部审计工作可贯穿于单位财务管理整个过程,以此对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加以完善与评价,为单位整合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并对各财务因素加以协调,增加财务管理力度,实现单位资源、资金节约目的,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1.财务内部审计可降低单位各项经济损失。内审是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性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经济活动开展中极为重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内审需结合国家财会法律法规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通过事前决策审计,对单位资金投入、投资效益与利用率等进行审计,以此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2.财务内审实施可维护单位利益。实施单位财务内审工作,可有效维护单位利益。通过检查单位财会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及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审查,可确保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单位规章制度相符。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及时发现、掌握单位内部贪污贿赂、公费挪用等问题,以此为单位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3.财务内审工作可完善单位管理体系。实施财务内部审计,可促进单位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产生问题可向单位管理层及时反映。利用分析管理体系,可发现单位管理体系的不足。同时,审计工作也可和单位内部奖惩制度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被审计部门需对其部门工作时刻检查,并对部门工作流程加以完善,为单位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将推动部门、单位的快速发展。

二、财务内审工作管理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财务审计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财务内审作为单位财务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检察机关必须充分了解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中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为财务费用的充分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单位内部管理主要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途径。内部审计是独立评价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的行为,是相关部门与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与健全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单位必须对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工作加以重视,实现全面认识,自主学习、充分应用财务管理知识,并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虚心听取及合理采用。以此规范单位经济活动,促进单位快速发展。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支行为

首先,建立与健全财务管理机构。按照业务工作量,单位需对其财务管理机构加以完善,合理配置财务会计人员。并根据管理权限,做到合理设置岗位,职能分离,如会计与出纳分离。

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单位财务活动应在管理者领导下,由财务部门实施管理,要求其具有统一性。单位负责人需负责会计工作与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在建立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与有效实行中,各个部门、员工需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与财务制度对单位生存、发展极为重要。在与单位经营状况充分结合的前提下,必须建立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3.做好年度预算,强化预算约束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结合单位发展计划与发展战略目标。在单位高层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主体,有关部门充分参与,进行年度预算的合理制定。各项开支,尤其是大数额需严格遵循预算执行,避免超支现象的大量出现。

4.强化收入管理

严格按照单位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对各项收入统一核算与管理,并及时复核收入情况。其他部门与个人则无权进行任何款项的处理,避免证证、账账不符。同时财务部门还需对各类票据进行统一管理,明确专人或兼职登记与管理票据的购买、印制、保管、领用等。通过票据登记薄的设立,可进行详细登记,避免空白票据遗失与窃取。除此之外,需对原始凭证与原始记录进行准确核对,通过专人审批,做好有关凭证工作的保管与归档,为后期查询提供便利。

5.健全组织,强化内部审计

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单位应健全组织,进行财务内审人员的合理配置。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财务内审工作。在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每年制定中,需对审计重点内容、时间范围加以明确,有机结合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并将内部审计与各个部门间的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对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加以规范。同时,利用审计与审计调查及时发现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选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以财务收支行为规范为起点,全面审计单位经费收支情况、会计资料等相关内容,通过财务收支管控能力提升,达到提高财务核算准确性与自觉守法的目的。同时,针对目前单位资金使用情况,重点审计大额资金等,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全方位覆盖财务管理的目的,更能将审计工作的重点凸显出来,是单位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有效提升的保障,是合理利用资金的前提。

6.规范程序,提升内审效果

作为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单位财务内部审计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其操作程序具体如下:按照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进行审计项目计划的合理制定。在实施审计项目前期,可通知被审计部门,如找出问题可及时向单位与相关人员进行汇报,并提出合理建议。审计终结则需进行审计报告的书写,并听取被审计部门的建议,随后送达审计意见书。

7.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并帮助财务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理论、会计方式,以此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通过先进财务管理软件的积极开发,强化财务部门管理职能,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及时提供给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并对会计信息准确记录。同时,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了解与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以此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进行有效提升,为单位发展提供高级财会人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单位管理、运行、发展等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财务内审工作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活动的安全运行。为此,需对财务内部审计相关信息进行认真收集、有效利用及科学管理,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单位,这也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主要责任。为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必须实现财务内部审计管理规范化、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并完善财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份强有力的保障,才能实现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邓春梅,董来公.论内审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5(07).

[2]申富平,王砚书,董丽英,郭颖.国家审计推动国家良治之现状调查与路径选择[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6).

[3]魏丽.明确目标大胆创新——通过“走、转、改”来提升内审工作质量[J].时代金融.2013(12).

[4]王世华.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作业标准化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内审质量[J].科技视界.2012(32).

内审质量 篇7

就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 由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在人民银行的开展历程还较短, 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影响了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 现有的研究与实践侧重于审计项目实施的规范性, 对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的价值关注不够, 不利于内部审计自身工作绩效的持续提升。在内部审计不断趋向于关注绩效的发展过程中, 其自身工作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贡献程度也日益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程序的设计, 不仅要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而且应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治理。本文试以绩效为导向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 为系统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绩效、不断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一、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

2012年4月,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 同时发布了《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 (以下简称《手册》) 。该《手册》按“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业务”两个类别建立了包含19个评估要素、34个评估要点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并在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要求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引, 是目前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的指导性文件。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模型构建

为使评估更贴近内部审计工作, 根据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对评估要素及其权重进行调整, 同时借鉴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的相关指标, 并根据模型要求对指标进行增补, 形成了绩效视角下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

(一) 基本框架

在质量评估模型中, 按“手段类”和“结果类”两个类别建立了包含9个评估要素、36个评估要点。“手段”类的评估要素主要反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战略规划、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各方的协调沟通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将“手段”类的评估要素确定为组织领导、员工、方针战略、协调与沟通、审计项目管理5项。模型中“结果”类的评估要素主要反映内部审计工作达到的绩效水平, 也就是内部审计对于各利益相关方所体现的价值。目前,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组织形式为:分行对总行负责, 中心支行对分行负责, 县支行对中心支行负责, 同级内审部门对本级行党委或行长负责。各级内审部门在本级机构开展同级监督、对下级分支机构开展审计, 同时对本辖区系统的内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在此机制下, 内部审计工作的利益相关方应包括内审部门员工、审计对象、内审部门所在机构、本级机构领导层和上级内审部门。因此, 我们将“结果”类的评估要素确定为员工结果、审计对象结果、领导结果、对组织的贡献4项, 各评估要素的主要内容以及权重确定如下。

1、手段类。

组织领导:权重为6%, 主要评估内审部门所在单位的领导在重视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方面的表现,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员工:权重为9%, 主要评估为提升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所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方针战略:权重为8%, 主要评估为持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业绩水平所做出的规划, 内审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计划管理等。协调与沟通:权重为9%, 主要评估内审部门与本单位领导层、各同级部门、下级单位之间的关系, 相关工作是否能得到重视、配合与支持。审计项目管理:权重为18%, 主要评估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相关准则的遵循程度。

2、结果类。

员工结果:权重为10%, 主要评估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审计对象结果:权重为14%, 主要评估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 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接受和采纳程度。领导结果:权重为12%, 主要评估内审部门所在单位的领导、上级内审部门对本级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对组织的贡献:权重为14%, 主要评估内部审计工作在改进本单位治理体系、提高本单位履职水平上发挥的作用。

(二) 指标设计

在本评估模型中, 在“手段”类评估指标的选择上, 参照了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所提供的指标。在“结果”类的评估指标方面, 我们借鉴IIA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关于评价内审部门绩效的相关标准, 以内审部门员工的发展、审计对象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审计建议被采纳的程度、管理层和上级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内部审计工作对组织的价值体现等为主要评估指标, 形成指标体系, 如下表。

(三) 评估流程与方法

内部审计的质量评估在人民银行系统引入的时间不长, 目前, 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采取人民银行内部评估。

内审质量评估应采取“自评估”+“上评下”的形式开展。

自评估即自我评估, 由各级行内审质量评估小组组织实施, 对本行的“手段”及“结果”做出系统的评估, 并将评估报告及相关评估资料, 报送相关部门。上评下即由上级行组织评估人员, 随机选取部分下级分支行, 对其自我评估过程及结果做出复评估审定, 形成审定结论, 并单独出具审定报告, 明确对内部评估报告的意见。上级行还可与辖区优秀内审项目评选、转型项目竞赛等方式对辖内分支行报送资料进行集中评估。

《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对质量评估的开展流程提供了详尽具体的操作指引, 同时列举了资料检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评估工具并举例说明其使用方法, 可成为人民银行在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活动时的行动指南。在评估结论方面, 在对每个评估指标逐项打出分数后, 根据本模型框架的要求, 按照“手段”和“结果”两个类别分别汇总, 根据汇总得分所处区间分别从遵循性和绩效性两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估结论:“手段”类指标汇总得分在41-50分的属于“总体遵循”;31-40分的属于“部分遵循”;等于或低于30分的属于“未遵循”。“结果”类指标汇总得分在41-50分的属于“绩效优良”;31-40分的属于“绩效一般”;总分等于或低于30分的属于“绩效较差”。

三、提高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实效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宣传力度, 营造内审质量评估的良好氛围

要大力宣传内审质量评估理念, 将质量评估、风险控制、绩效理念、增加价值等理念注入人民银行内审文化, 引导内审部门和内审干部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引导内审人员认识内审质量评估可以有效发现和预警审计风险、增强防范和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内审质量评估氛围。

(二) 尽快出台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

内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审领域的一项新型业务, 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尚无相关制度规定。为促进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卓有成效, 建议尽快出台质量评估相关制度办法。如出台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 明确质量评估的频率、方式、内容、程序等规定;分行制定内审质量评估操作手册, 细化操作流程, 明确评估标准, 制定资料模板, 指导辖区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有效开展, 为今后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 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培训

内审质量评估是一项新型工作, 人民银行系统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为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提高质量评估工作水平, 建议上级行适时组织质量评估专题培训。培训重点应包括质量评估的工作流程、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质量评估的具体标准、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等内容, 使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内审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 熟悉质量评估工程的具体程序, 为今后内审质量评估长效化提供人才保障。

(四) 强化内审质量评估成果运用

开展质量评估, 目的在于促进内审质量提升、增强内审工作实效, 而强化质量评估成果运用是实现评估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 建议上级行要加大运用质量评估结论的力度, 促进内审部门高效、规范履职。对于上级行, 要将下评一级评估结论纳入对下级行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的范畴, 作为考核下级行内审部门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于被评估行, 行领导要密切关注外部评估结论, 作为内审部门年终评先争优的重要参考。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公信力, 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内审质量评估是对内审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也是内审机构进行自我评价、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 对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推动内审工作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绩效,内审,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审质量评估办法, 2012 (5) .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审质量评估手册, 2012 (5) .

[3]刘瑞芬.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 2013 (3) .

内审质量 篇8

一、有效规范审计行为,优化审计流程

1、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之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通常应重点做好审计项目前期的准备,主要的方法是加强审计前期的准备,核对准备工作项目和工作流程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保证审计过程规范客观的前提,所以这些工作环节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的审计实践中,经常存在不做审前调查和审前培训或者审计方案不全面、操作性不强、方法不具体等很多问题。考虑到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有效规范审计行为,使审计工作在整体水平、开展内容和开展过程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达到规范审计行为的目的。因此,规范审计行为和优化审计流程,对审计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2、重点做好审计行为的落实,并将审计行为作为审计工作实施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使各项审计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丰富审计内容,使审计工作能够在整体质量上得到有效提高,确保审计工作质量达标。目前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存在由于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审计人员之前信息沟通不畅而造成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无法查深查透,工作底稿未完整反映审计方案的内容且未实施分级复核,事实确认时问题定性模糊、互相妥协、私下“消化”等问题。

3、对审计终结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审计终结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审计终结工作的各项内容,达到提高审计工作终结工作水平,满足审计工作终结工作需要的目的。在实际开展中,应认真分析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审计报告能够客观公正,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避免或者法律法规和制度引用依据准确度不高,甚至依然引用已废止的制度规定,审计成果未得到充分运用以及审计档案不齐全等一系列问题。

二、规范审计流程的建议

针对以上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为目标,整合现有审计资源,规范审计流程,将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下面从审计工作流程中各环节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审计调查环节。详细、全面的审前调查是制定切实可行审计方案的重要前提。通过审计调查可以为决策层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信息,同时,可以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推动审计工作发展。为此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审前调查。一是要根据审计目标、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审前调查内容。比如被审计单位上次审计或外部审计情况以及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在收集和积累基础上,采取专业的数据分析手段,对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并合理划定审计区域,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三是要充分预测审计风险,在正确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明确审计要求。四是要对审计调查方式进行创新,不要只依赖传统的审计方式,要采用多角度出发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对被审计业务数据进行筛查等方法。

2、制定审计方案环节。审计方案是指导、组织和控制项目审计活动的重要指导文件,只有认识到审计方案的重要性,并根据审计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才能保证审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最终达到提高审计效果的目的。一是要把审计目的作为编制审计方案的指导思想,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步骤及人员分工和时间安排。二是要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确保审计的人力等资源向要求系统而详细查证审计的重点方面、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和需要重点检查的领域,使得审计任务能够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最大程度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使审计工作能够将需要审计的内容查清落实。三是要认真研究被审计对象,慎重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审计中遇到的难点,收纳到审计方案中,以备现场审计中及时关注并合理解决相关情况的发生,将影响审计的干扰因素减到最少。四是提高审计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便于审计方法的执行,使审计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3、组织审前培训环节。审前培训重点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审计人员提出工作要求,如交代组织分工,学习审计方案,明确工作底稿格式和内容以及对审计过程和结论沟通方面提出要求等,其中提出规范的审计要求并落实审计人员的责任,有利于审计人员克服满足于查出几个问题,就可以回去交差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经验和成熟的审计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为此,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加强交流,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通过不断的完善、加强与交流,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成熟可靠的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

4、加强现场审计,重点做好现场审计工作。按照审计工作的需要,做好现场审计,是完成审计工作的重要流程,也是现阶段重要的审计措施,在现场审计中,审计的指导监督以及阶段性总结等具体工作。要做到这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现场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关键的问题进行现场核实,达到掌握掌握第一手信息,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情况,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措施,包括加强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提高审计工作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三是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目前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只是对基本数据进行抽样分析,这一方法的弊端在于无法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整个情况,使得信息抽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制约了审计结果的全面性,由此得出的抽样判断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因此一定要遵守科学的抽样方法,养成良好的审计习惯,减小审计风险。四是要加强审计分析技术的应用。为了保证审计结果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应重视审计分析技术的应用,并积极创新审计方法,并在审计对象不变的前提下,重点做好审计分析技术的应用。

5、编制工作底稿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文件,也是审计工作的原始证据,同时也是撰写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果的基础。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审计文稿是审计过程的客观反映,记录了审计过程的所有有价值数据,关系到审计过程的结果。因此,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审计实务中,经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人员重视不够,未做到规范编制工作底稿。二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往往只记录了审计人员自己的理解以及审计出的问题,对于审计人员没有发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记录。三是缺乏对审计底稿的有效复核。通常是复杂调查样本和复核底稿的是同一个人,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制约机制,不利于审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一是提高对审计底稿作用的认识,在审计工作中,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控制,有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科学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二是以审计计划和方案为依据,细化审计底稿内容,使审计底稿能够做到真实、全面、有效,确保审计底稿能够有效反映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审计底稿的真实性。这样不但有利于推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也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加强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并提出复核意见,如工作底稿中所引用的审计内容是否准确有效,引用的程序是否符合审计规则、处理结论是否符合实际等。四是学习审计工作原则和审计案例,为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达到了规范审计底稿编制作用和提高审计底稿编制质量的目的。为此,审计人员应加强对该法规的了解,做好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另外,可选一些审计力量强,基础较好的单位做为学习的标准,通过实例来强化学习,总结经验,做出规范的底稿,使审计工作底稿能够成为客观反映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6、实施事实确认环节。事实确认的重点,一是对待问题的定性处理上,应坚持原则,确保结论客观公正。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措施和分析方法,掌握审计工作的本质,其中,综合分析技术的应用,对满足审计工作需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对问题的描述要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评价客观。四是引用的制度和依据要正确无误,尤其不能引用已废止的法律法规或制度规定。

7、对审计报告进行全面落实。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审计报告质量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深化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保证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这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更是内审部门能否作出正确结论,能否提出合理意见、建议的关键,重点是抓住一个“实”字,要把“深究细查”发现的问题如实反映。二是深入分析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审计环节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数据资料中发现根源性问题,归纳出规律,以去伪存真的科学分析方法找出问题的最本质、最核心问题。三是建立并健全内部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前提下健全预防和解决问题的详细方案,防患于未然。四是生成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对审计活动各个环节任务完成具体情况和成果的总结。一份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分类清晰、结构严谨、措辞精炼准确和突出重要内容的特点。

8、实现成果运用环节。完善内审质量管理的评价管理体系。总结、分析内审成果,建立信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生成有价值信息,从而用内审成果来衡量和分析全局,为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高可参考数据。要提高内审成果的利用质量性,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内审成果上报工作的规范化,包括资料的生成、分类、有价值信息的标记和提供的意见分类等;第二、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成果的可利用价值,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通过各部门工作协调性的提高,促进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灵活性的生成;三是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实现审计工作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与局域网共享技术对审计档案进行归档、上传、加密、共享、数据检索、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处理,为下一阶段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备的信息资料。

参考文献

[1]李红.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第3期.

内审模式在血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篇9

1 明确一个目的

做好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 首先, 必须明确开展内审的目的是什么。《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0标准告诉我们: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目的是完善、维护、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 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 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2]。

组织要让每位员工明确和理解内审的目的, 通过专题培训或质量管理工作会议, 把问题讲深讲透, 以达到预期效果。明确目的是我们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指南针和标尺。只要我们在内部审核工作中始终围绕这个目的开展工作, 按照这个目的检查工作, 依据这个目的评价工作, 我们就可以避免偏差, 也一定能找到一条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的有效途径。

2 创造四个条件

2.1 领导重视

内审工作能否有效开展, 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 管理者的作用极为重要。没有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 内审就难以开展, 也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 为提高内审的有效性, 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各级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内审的重视,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上到位, 并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和不断完善。

2.2 员工理解

一是通过各类专题培训。使各部门和全站职工明确内审的目的, 正确理解内审的性质, 正确认识内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取得部门和员工的理解与支持[3]。二是管理者要树立善意的内审理念。防止简单地把内审作为追究责任的手段, 引导员工从日益提高的工作质量角度看待内审结果, 对审核涉及的问题公平、公正地审视, 将内审作为预防并发现问题、促进持续改进的方式。三是内审员要不断争取被审核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在开展内审时, 提前3~7天将内审的实施计划通知被审核部门, 在实施审核前, 质量管理部门和内审员主动与被审核部门的负责人沟通, 使对方清楚审核的内容、场所和重点。在审核过程中, 对发现的不符合事实, 内审员应主动督促, 参与责任部门的整改, 通过共同分析查找原因, 为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提供咨询或建议, 使他们认识到这不是在“找麻烦”, 而是在“促提高”。实践证明, 加强内部沟通, 是争取被审核部门理解和支持内审的好方式, 才能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

2.3 培育合格的内审员队伍

内审员是内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承担者, 内审员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的质量。从各科室挑选一批业精技强、有较好沟通交流能力、能坚持原则的人员,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 参加由具备内审员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的培训, 参加各类实践审核, 邀请本行业的审核专家进行现场带教等方式, 使他们准确理解和掌握ISO9000标准和“一法两规”等法律法规, 牢记审核原则, 熟悉内审步骤和方法, 精通采供血业务。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宣传及帮扶意识和能力, 在审核过程中宣传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宣传错误做法的危害性, 宣传其他部门好的做法等, 积极帮助被审核部门出主意、想办法, 提升被审核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 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内审员队伍[4]。

2.4 精心策划, 做好内审准备

开展内审, 首先做好内审的策划, 周密的策划是成功内审的开始。因此, 必须在审核组的组成、审核员的分工、审核日程安排、审核内容、审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精心策划[5]。

3 注重四个发现

3.1 注重发现不符合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要着眼于发现本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一法两规”、ISO9000标准以及组织所预定的有关要求, 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6]。通过内审发现不符合, 纠正不符合, 改进不符合。

3.2 注重发现隐患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要着眼于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目前尚未形成的不符合, 但是存在形成不符合可能性的方面。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发现隐患, 及早采取措施排除隐患, 防患于未然。

3.3 注重发现需求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要着眼于发现顾客和相关方新的期望和需求;发现改进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需求;发现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的需求;发现实现质量目标必需资源需求;发现对测量某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的需求等。通过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发现需求, 尽快满足需求。

3.4 注重发现亮点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要着眼于发现被审核部门在贯彻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方面的优点和创新点。通过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的被审核部门的闪光点进行展示, 从而起到认可和激励作用, 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在该部门更好地运行;通过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的被审核部门的亮点进行推广, 促使更多的部门去思索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通过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注重四个发现, 及时应对四个发现, 从而实现不断完善、维护、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符合性、适宜性, 提升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 提高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度。

4 关注四个要点

4.1 关注变化

审核前, 内审员必须熟悉被审核部门的有关变化, 在审核过程中重点关注从上一次内审以来, 被审核部门所发生的变化。审核这些发生变化的地方是否符合组织确定的要求;审核在这些变化的地方质量管理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变化点主要有质量要素人、机、料、法、环、测;方针和目标的变化;过程的变化;管理职责的变化;组织机构的变化;需求与期望的变化等。因变化就会有风险, 为此, 审核中关注变化有利于提高内审的效率, 有利于达到通过内审完善、维护、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4.2 关注问题

审核前, 内审员要注意收集被审核部门曾经在内部审核、外部审核中出现的不符合项, 出现的质量差错事故, 出现的内、外顾客投诉等, 做好审核准备, 方可有的放矢。在内审中关注被审核部门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尤其是近期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地方曾经是最薄弱的地方, 这些问题若是很长时间前出现的问题, 以前采取的比较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力度会有所下降, 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若是近期出现的问题, 通过审核的机会可以验证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落实, 是否有效。

4.3 关注关键

审核前, 内审员必须掌握被审核部门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过程, 这样才能胸有成竹[7]。审核过程中抓住关键点, 就会提高审核效率。

4.4 关注源点

在审核中发现问题后不能局限于问题的表象, 要揭示造成表象的真正根源。审核中内审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着力于发掘问题的源点, 有利于内审员看到体系运行的真实情况, 有利于被审核部门的整改, 有利于真正实现体系的完善、维护和改进的目的。

5 抓好四个落实

5.1 抓好改进计划的制定

好的改进计划是改进成功的基础。审核后, 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隐患、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 措施、进度和责任人均应明确。在制定改进计划时, 内审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才能协助被审核部门进行制定。有些改进需要牵涉多部门的, 质量管理部门的内审员要组织协调解决。如果一些改进, 质量管理部门介入也进展不利或无法解决, 可提交分管站长或管理评审。

5.2 抓好改进计划的实施

改进计划制定后, 质量管理部门和内审员要狠抓跟踪检查, 督促和帮助改进计划的实施。

5.3 抓好改进效果的验证

此过程是内审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一定要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如果经验证达到了改进效果, 则质量管理体系必然会得到提升, 如果未达到改进效果, 则必须由质量管理部门和内审员督促重新制定改进计划, 开始新的改进循环, 直至达到改进效果为止。

5.4 抓好审核发现的运用

审核后, 把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隐患、需求和亮点进行宣传和推广, 使更多的部门和人员了解审核结果, 有利于改进计划的实施, 有利于更多部门举一反三, 有利于更多部门吸取教训。

实践表明, 通过应用“一四四四四”内审模式, 内审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良好的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内审的氛围更好, 内审受到被审核部门及其员工的欢迎;二是内审员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审核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三是内审的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四是通过注重四个发现和关注四个要点, 切实提高了审核发现的能力和审核工作的实效性;五是通过抓好四个落实, 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更及时、更科学、更有效;六是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认为,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 只要始终明确和围绕审核目的开展工作, 着力创造四个条件, 切实注重四个发现, 关注四个要点, 抓好四个落实,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就无须质疑, 一定会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一定会促进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更好地保障血液安全, 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血站质量管理内部审核模式, 提高内审工作成效和质量管理水平, 确保血液安全。方法:采用明确一个目的、创造四个条件、注重四个发现、关注四个要点、抓好四个落实的方法, 即“一四四四四”内审模式。结果:内审的氛围更好;内审员的意识得到增强;内审条件得到改善;审核发现的能力和审核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更及时、科学、有效;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结论:通过应用“一四四四四”内审模式, 内审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良好的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站,质量管理,内部审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2]沈行峰.ISO9000与血站质量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培训教员工具书[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 2002, 9.

[4]陈斌.对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J].2008, 21 (7) :554-555.

[5]丁其东.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员国家通用教程 (修订版)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7.

[6]郭永健, 王鸿捷.血站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的构建.中国输血杂志[J].2008, 21 (2) :71-75.

内审质量 篇10

A公司审计部内审工作顺应公司发展及外部环境不断变化, 积极履行咨询与服务的职责, 通过大胆实践“走”的科学理念, 加强与外部交流合作、严格内部绩效考核、业务技术比武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新发展, 顺利打开了内审工作的新局面。

1. 站在全局, 立足高远, 积极以“勤汇报、多沟通、勇请战”

的方法主动“出击”, 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 工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要发挥好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取得董事会对内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及其重要的。明晰内审工作对董事会应当负起的职责和内容, 有效推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将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转变成一个实际控制者, 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公司组织中的关键一环。

2. 积极与自治区内审协会保持良好关系, 随时沟通, 对最新政策、法规的解读能在第一时间获得;

内审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能够得到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都需要内审协会的支持与帮助, 是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手段之一。

3. 积极与外部审计单位的交流、合作, 为外部审计提供详细

的咨询服务, 为外部审计机构提供A公司审计范围内的详细信息, 包括财务数据、公司基本运转情况、涉及的一些特殊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为外部审计机构对A公司顺利进行审计业务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

4. 高度重视与被审单位的沟通、交流, 就以往经验来说, 内

部审计应当重视与子公司负责人的沟通, 一般通过交流“征求意见稿”的形式来沟通审计结果。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与具体负责的财务经理及一般工作人员沟通比较薄弱, 平时都是口头形式, 一般没有要求对方进行书面再次确认, 工作的方式方法出现一定程度的疏漏, 有时会出现在正式审计报告成形后, 被审计单位仍对一些审计内容提出不同意见, 或不认可的现象, 导致审计报告、审计发现必须要经历后续整改的尴尬局面。如今, 我们建立了规范, 在初期调查阶段, 收集和查阅相关信息 (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 以往的内审报告等) , 现场沟通等方式开展初步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初步风险评估,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在审计过程中期阶段, 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均由审计方专人出具统一的“征求意见稿”, 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通过书面形式确认审计发现, 并要求及时制定整改方案, 限时整改。

二、转变观念, 内审工作要用好“转”字诀

几年来, A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经历了多次科学合理的转型实践, 具体体现在观念的转变, 业务重心的调整, 为公司的和谐运转、业绩激励提供了依据。

1. 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 “重监督、轻服务”这种传统的审计理念使内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目前, 在A公司内部这一传统的审计理念正在被“转变观念、立足监督、倡导服务、创造价值”的现代审计理念所代替。转型过程中, 引导和促进内审人员深刻理解内审服务和增值内涵, 并将与其“打造卓越品牌、培养优秀员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把为公司增加价值, 服务公司既定目标实现作为一切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贯穿渗透到具体的内审活动中去, 在开展审计监督的过程中, 增强内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增值意识。

2. 科学规划, 整合业务。

长久以来, A公司财务收支审计、经营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始终主导着公司的内部审计业务。为进一步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A公司逐步实现了内审业务的重大转型, 通过整合业务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持续的每半年一次的自我评估检查;另一方面不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即专项监督) 。通过不间断的内控检查和缺陷整改跟踪, 有效提高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力度和风险防范能力。实践证明, 内部控制审计相对传统的审计业务更加切合管理层的实际需求, 符合“倡导服务、创造价值”的审计理念, 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活动的内在价值。业务转型为内部审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开拓了新局面。

三、改变方法, 为内审事业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审计之本, 责任之基。实践证明, 在公司组织结构中处理好被动监督与主动监督的关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制度来加强、引导管理人员的自我监督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A公司正在尝试、探索从审计监督的“被动监督”到提升自我的“主动监督”的转变。内部审计在履行内部审计计划与风险评估之前, 必须对内部控制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管理人员事先对有关内部控制项目进行自我评估, 以充分调动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审计效率, 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目的的实现。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是审计方法上的较大创新, 体现了“自我主动监督”的理念, 是对传统理念的一次突破, 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内部审计不断向前发展。

对风险导向内审模式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 内部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案例研究

一、案件回放

新华社2007年7月3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一起企业内盗案暴露管理漏洞》的文章,文章介绍说,辽宁XX集团38岁的工段长程某与封某、陈某、师某等20多人,利用熟知企业产品生产、保管和销售的便利条件,打通了生产、运输、监控、计量、保安、销售等企业各个环节,雇用长期从事化工产品运输、销售的田某父子,偷偷进入公司内盗窃化工产品,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共盗窃本单位环氧丙烷和聚醚3 500余吨,价值3 900多万元。这伙窃贼将盗窃来的产品销售到山东、湖北、河北、天津等地,然后根据每名成员在作案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行分赃,每人每次分得脏款少则数千元,最高可达到15万元。而发现这起舞弊案件,不是企业的内审部门,而是程某的邻居们,他们发现月薪只有七八百元的程某居然买了一辆小轿车,还经常出入酒店、歌厅等场所,而与他走得很近的同事、朋友也突然暴富,个个出手阔绰,其中一个保安竟抽上了“中华”牌香烟,他们立即举报线索,公安机关得到举报线索后马上展开了调查,一起惊人的企业管理层舞弊大案逐渐浮出水面,因为在XX集团内部,存在一条偷盗企业产品的黑色通道,正是这条黑色通道导致了这起管理层舞弊案件产生。

二、案例分析

(一)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缺陷,内部审计没能及时发现

这起内盗案的主谋程某在工作中发现,XX集团对节约下来的原材料一直缺乏有效管理,他在生产中观察到,只要对丙烯回收装置的尾气排放进行控制,就可以降低丙烯消耗,获得超过公司计划的“余量”。他就此问题曾问过企业有关负责人:“如果我们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能不能多发点奖金?”得到回答是:“我没有这个权力。”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一方面,职工超额完成产量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另一方面,节能回收装置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的环氧丙烷随着尾气排放消耗掉了。在案例审理中,这伙人竟然认为偷出来的东西是他们的“劳动所得”。一个作案者说:“我们拉出的环氧丙烷都是余料,这些东西即使我们不偷,企业也白白浪费掉了”。XX集团不知道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漏洞,企业内审部门也未能发现,由其继续存在,是导致这起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这起案例的起因并非企业没有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够严密

我们来解剖一下这起案件的各个主要控制点:xx集团规定,“对于企业产品的入库,生产车间采取5日盘存制度,每月末统一入库;入库时,由生产车间、质管处、仓储中心的成品库共同认定,财务部统一办理,每季度还由生产处牵头,抽查车间盘点情况,抽查盘存表报生产处、财务部。对于产品出库,企业管理流程也有规定:每天早上,由销售公司将产品装罐量通知分厂生产科,由生产科负责通知车间主任,罐装人员接到指令后,负责开锁,打开防盗盒,连接好充装管路,然后开始装车。开锁的钥匙由车间主任和段长保管,再经过检斤计量、门卫查验等各种手续后放行。”然而,在内贼面前,这些制度却不堪一击。实施这样大规模的盗窃,不可能一人单独完成,程某就从生产的源头开始,买通了车间主任、段长、班长,为其提供货源;对计量人员施以小恩小惠,用空车票充当重车票出厂;对个别门卫拉拢腐蚀,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买通监控人员,删除监控录像,使保卫处无法从录像中看到真相;甚至夜间巡逻人员都被拉拢入伙……案发时,XX集团的领导还是一头雾水,因为从近几年的报表中反映和审计情况来看,没有发现产量、产品消耗定额异常,每月月底由6个部门共同参与盘存,也没发现问题。导致这起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内控制度或是否内控制度不严密?内部审计在实施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能否及时发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模式存在主要缺陷

这起舞弊案例虽然跨越几年,但长期以来没有被发现,难道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失职?从案例资料分析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如果要找一个说法,应该说是企业内部审计实施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导致了审计失败,主要理由如下:

(一)制度基础内审目标不能发现财务信息之外的舞弊行为

制度基础审计虽然比账项基础审计前进了一步,但其主要是以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为审计目标,也就是说,制度基础审计只能评价财务报表范围内的事情。这起案件所盗窃的价值3 900多万元的材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料,其价值并不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如实反映,虽然企业每年都要进行各种审计,但对财务报告以外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管理信息,企业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确实鞭长莫及。

(二)制度基础抽样审计方法不能发现管理层舞弊

制度基础审计试图通过企业内控来减少企业的舞弊行为发生,但其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的: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机制健全有效,则其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就高,会计处理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即使发生了错误和舞弊也能被迅速发现并纠正,因而,基于内控评价基础上的抽样审计结果能够代表总体性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致命弱点是无法防止企业管理层舞弊。如果企业内审人员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企业内部控制以外,就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财务信息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纵观这起企业的低层管理人员舞弊案件,它充分说明了凭借职务分离而产生的内控制度会因集体串通而瓦解,更加突显了制度基础审计的缺陷,即单纯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的方法很难将内部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更不能达到揭露管理层舞弊的审计目标。

(三)制度基础内审中的风险评估程序无法捕捉企业的风险源

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是以制度为导向的,即整个审计的重心是评价企业内控制度,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有效性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在内部审计实务中,企业内审人员无法度量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内审人员只能使用控制审计风险的评估手段,虽然内审工作底稿是“规范”了,各项审计程序形式上也 “完美无缺”了,但就是抓不住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更不能发现应该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就充分暴露了制度基础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的弊端。尤其是内审人员死扣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机械地执行内审准则,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内审工作底稿上,无法发现诸如程某一伙作案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从而也无法捕捉到他们在舞弊的各个环节中所释放出的风险信号。

(四)制度基础内审责任不能及时发现管理层舞弊行为

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内控测评基础上的抽样审计,这就会使内审人员揭露舞弊的程序具有明显的形式性,并没有赋予内审人员揭露舞弊的审计责任。这样一旦出现没有提示管理层舞弊的情况,内审人员就会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抽样审计的不足为由推自己的责任。因此,制度基础内审程序的形式性会导致内审责任的不确定性,从而会使很多关于内部审计的责任的条款难以落到实处。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审人员要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但事实上,在没有将揭露管理舞弊作为内审目标和缺乏具体可靠的舞弊审计程序的情况下,管理舞弊审计必然流于形式。

四、企业内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于经济实体是一个结构复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信息系统”,而企业则是这个信息系统中的结点和微观个体,它时刻受着整个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影响。要想正确把握企业财务信息背后经营活动的真实面貌,就必须从战略和系统的高度全面审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认识企业经管各种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按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实施审计,这起管理舞弊所涉及的相关环节都会受到关注,那么企业管理舞弊的及时发现将成为可能。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已经突破了企业的内控领域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调查来了解评估、控制风险,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特别是固有风险综合进行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评估以及企业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控制审计风险。对于“XX舞弊事件”来说,动机、机会和忠诚这三项舞弊和错报的条件都具备,如果xx集团实施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企业关键的生产经营环节的风险监控与过程控制进行分析,是有助于发现这起舞弊案件的。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针对“特别风险”要求实施的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一种舞弊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环境分析发现预警信号,再由预警信号对企业的管理舞弊风险进行评估,并由舞弊风险评估得出企业被审计的风险领域。对企业高风险的业务和科目审计不能采用固有的审计程序,而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尽可能降低审计成本的方式取得最优的审计证据,而且这种审计证据主要是外部证据。“XX舞弊事件”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条件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特定的舞弊行为生成机制使然的。只要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履行自己的专业分析能力,从研究外部关联方入手,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点,然后实施个性化的测试方案,运用合理的职业怀疑和执业能力,就能发觉有价值的“预警信号”。

五、结论

在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不断演变的过程中,“xx舞弊案件”为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审计“实战”案例。笔者研究它,不仅只是让内部审计界引以为戒,不再重蹈制度基础审计失败的覆辙,更深层次思考的是:企业内部审计如何有效揭露管理层舞弊,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审新模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否有效发现企业管理层舞弊,防止内部审计失败,关键是要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企业内审部门只有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合理水平范围内。

【主要参考文献】

[1]一起企业内盗案暴露管理漏洞.新华社,2007-7-30.

[2] [英国]皮克特.内部审计业务纲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

内审质量 篇12

1 高层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内审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在内审员队伍建设上, 质量管理部门应首先考虑如何与组织的高层领导进行沟通, 可请组织的高层领导参加内审首次和末次会议, 在首次会议上高层领导可以了解到内部审核的目的和组织开展内部审核的重要意义;而在未次会议上, 审核组应及时、准确地向高层领导汇报内部审核结果, 使高层领导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让高层领导参加内审会议, 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 真正做到由上到下重视和支持内审员队伍建设。

每年应至少组织1次中层以上领导, 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相关质量知识的培训, 提高各级领导的质量意识,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要求。

2 做好内审员的教育、培训、选拔、考核

2.1 教育

ISO 10011:2000标准规定“审核人选至少已完成中等教育”, 并且“能够用官方语言在口头和书面上清楚、流利地表达思想和意见”。这是标准对审核员受教育程度的最低要求。例如一些组织要求内审员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2.2 培训

内审员的能力对内审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他们不仅应该了解本组织的生产、工艺或过程的运作特点, 还应该熟知审核准则, 掌握审核技巧, 而要掌握这些能力势必要通过培训和审核实践。内部审核员由组织培训或社会服务机构培训认定即可。组织应注意对内审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换版培训和内审核员资格证到期的换证培训。

2.3 选拔

应选拔培训合格, 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 至少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 且善于学习, 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员队伍。

2.4 考核

根据内审员在质量体系内审中的表现, 质量主管部门应每年对内审员的工作表现进行1次评价, 对评选的优秀内审员进行表彰鼓励, 在组织范围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 以外审员传、帮、带内审员

组织可有计划的选派热爱审核工作、具有一定学历, 对ISO 9000族标准理解比较透彻, 有一定独立审核能力的优秀内审人员, 参加国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的培训, 积极鼓励注册CCAA QMS审核员, 如条件允许, 也可在经费支出和实习时间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内审员通过学习审核及认证知识;标准、质量管理工具和法律法规知识及对审核员管理的通用要求、组织状况、管理运作等外审员所必需的知识, 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学到的新知识及时的应用到组织的内审中, 提升自己的审核水平。同时, 在内审中还可以帮助其它内审员一起提高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带动其他审核员共同提高。另一方面, 组织培养的外审员还能将其它组织中好的质量管理经验或做法带回来, 供组织学习和借鉴, 促进组织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一个组织如果重视对外审员的培养, 对建设高素质的内审员队伍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 实行内审员互换审核

组织的组织结构、规模、产品等不同, 内审员互换审核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可以是总公司制定内部审核计划, 各分公司审核员组成审核组, 相互之间进行审核 (包括对异地分公司的审核) ;也可以是组织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审核, 或者是聘请其它分公司的内审员对本公司进行审核。这种相互审核模式的特点是:形式新、为来自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人员, 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切磋交流的平台。使参加审核的内审员能够了解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 既开阔了眼界, 又增加了实践经验, 对提高审核能力大有益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加入到内审员队伍, 人员的能力、经验等各不相同, 审核前质量主管部门应组织好人员, 安排好审核计划, 新老审核员要搭配使用, 对新加入的内审员, 尤其要注意安排有经验的人员对其编制的检查表的内容进行审核, 以避免遗漏审核要点。审核过程中, 有经验的审核员跟随审核可进行适当的指导, 以保证审核顺利完成。所有内审员要自觉服从质量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 认真履行内审员的职责和义务, 正确行使内审员的权利, 认真负责地做好内审工作。

5 聘请技术专家指导组织内审

上一篇:传统维度下一篇:低值易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