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暧昧表现(精选4篇)
日语中的暧昧表现 篇1
1. 引言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为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交流,做好日语教育工作,日语研究者和教育者须不断地从实践角度对人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从词汇和文化的视角出发,日语中人称代词的用法是日语语言交流中的难点之一。不能正确地使用人称代词,不仅会引起误解,而且会伤及彼此的感情,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中国的日语初学者,由于在课堂上学过汉语的“你”和日语的“あなた”相对应,在和日本人交流时经常会使用该词语。而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あなた”这个词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不管是哪国语言,都存在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的用法看似简单,在目前的语言研究中也并未引起过大家的关注。汉语的“我”“你”“他”的确对应着日语的“わたし”“あなた”“かれ”,但不能生搬硬套到任何场景下。日语的人称代词,不仅是词汇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透过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观察到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
2. 人称的定义
人称代词是语言交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对于人称的定义,各辞典都有详细的解释。以下,对汉日语人称的定义进行考察和比较。
《辞海》中,人称的定义为:“语法范畴之一。也叫‘身’。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是第一人称,属于听话人的是第二人称,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是第三人称。”(P694)
与此相对,《日语教育事典》对人称代词是这样定义的-日语在表达第二人称时,有时不能使用“あなた”“おまえ”这类第二人称代词,需要用亲属名(如お父さん)或身份名(如王さん)等来称呼。同时,自称时也可以使用亲属名。因此可以说,人称代词是包含亲属名及身份名的一个统称。(中略)第三人称的表达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根据谈话双方与第三者的关系来判断使用什么称呼合适。若该人物初次登场时使用了亲属名或身份名来称呼,那么后文中不宜使用“かれ”“彼女”这类人称代词,依旧需要用上文中的称呼来表达。(P112)
通过以上对中日人称定义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对于人称这个概念的基本定义,汉日语总体是一致的,分为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
(2) 日语中表达说话者可以使用亲属名及身份名,这一点汉语也有类似用法。
(3) 日语的人称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这种简单的关系,还牵涉到说话人对其他两者的尊敬、亲爱、蔑视等感情问题。感情不同,称呼也不尽相同。
(4) 日语的人称不但有名词代词,而且有动词等。
当然,汉语里也同样存在着尊敬语与谦让语之别。这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大特征。特别是在古代,敬语体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代汉语里虽然使用有所减少,但并未完全消失。例如,现在仍有人使用“贵公司—弊公司”“令尊—家父”这种说法。相比之下,日语的现代敬语体系因涉及感情及动词的用法,显得更为复杂。
3. 人称和待遇表达(第二人称的场合)
日语的待遇表达,特别是第二人称的表达能够很好地反映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所谓待遇表达,即把握好听话者、第三者及会话场景等各种要素,采用适合该人物、该场合的贴切语言。如:
(1)あなたがたは日本人ですか。
例(1)在语法上并没有错误,但却不自然。日本《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三版)(三省堂,1986)对“あなた”这个词语的解说中,说它带有轻微的敬意。但在实际使用中,日本人并没有把它当敬语。例如,谈及老师的包不会说“あなたの鞄”,更不可能对初次见面的人使用“あなた”这个词语。在这种场景下,可使用待遇表达。
例(1)可以改为“失礼ですが、日本のかた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失礼ですが”用在招呼别人时,先向对方表示自己谦虚谨慎的态度。当有事情需要对方协助时,先要打招呼。这是日本人的语言习惯。“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则通过动词表达了第二人称这个概念。
我曾读过一篇日文报道,三名教授就村上春树的作品在全世界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第二人称的词汇,全是用待遇表达来体现的。
(2) A:そのことと四方田さんがおっしゃったファンカルチャーの話は、多分つながるだろうと思います。……
B:今、おっしゃったことは、重要だと思います。……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交流,也往往是采用这种待遇表达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
(3)お政:人の言うことをお聞きでなかったものだから、これでこんな事になっちまったんだ。
(二葉亭四迷.「浮雲」.角川文庫,1940)
(4)お酒がお好きなん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
(孔繁明.日汉翻译要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例(3)例(4)中“お聞き”“お好き”的这种尊敬用法,向读者展示了所叙述的内容是听话者即第二人称的事情。
(5)リリー:以前お兄さんにお世話になったことのある女だよ。
寅:は?こんないい女を世話した憶えはいっこうにござんせんが
(「男はつらいよ」9.立風寅さん文庫,昭和56:108)
(6)すみれ:おじさん、東京ですか。
寅:そうよ。
(「男はつらいよ」9.立風寅さん文庫,昭和56:148)
例(5) (6)中,均通过长幼辈分的等级来称呼对方。长幼辈分可以被认定为待遇表达的一种形式。句中的说话者是寅次郎在旅途中结交的朋友。面对寅次郎,不称之为“あなた”而采用长幼辈分的称呼,更符合日本人的心理和语言特征。
(7)寅:用務員さん、お茶沸いてるかね
用務員のおばさん:“沸いてるよ”
(「男はつらいよ」9.立風寅さん文庫,昭和56:194)
(8)寅:看護婦さん、先生のお名前は?
看護婦:“知念先生ですけど”
(「男はつらいよ」9.立風寅さん文庫,昭和56:194)
例(7) (8)均通过职业名来称呼对方。对于例(9)中的出场的年领稍大的“欧巴桑”,通过职业名的称呼,既可以达到称呼的目的,又可避免因用语不当引起对方不悦。
(9)社長:何してんだい、さくらさん
さくら:お金数えてるの。
(「男はつらいよ」9.立風寅さん文庫,昭和56:195)
(10)満男:いってまいります。
さくら:いってらっしゃい
(「男はつらいよ」9.立風寅さん文庫,昭和56:237)
例(9)采用姓名来称呼对方。而例(10)作为寒暄用语,其用法已被固定。
4. 人称和授受关系
授受关系表达是日本人日常交际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日语授受动词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等词。由这类动词还派生出了相关授受动词——“て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等。这类表达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中国学生由于分不清“あげる”和“くれる”的区别,经常在日常会话中出错。追根究底,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あげる”和“くれる”这两个词是有人称限制的。
(11) あなたはわたし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したか。×
(12)わたしは花子さんにプレゼントをくれました。×
例(11) (12)这类错误句子经常出现在日语初学者的会话中。在汉语里,像“你给我”“我给你”这样,一个“给”字就够了。而在日语里却需要搞清楚两方甚至三方的关系。以下,通过例句看一下日语授受动词的标准用法。
(13)「テレビを買ってあげようか」と言っても、「いらない」との返事。(母親→娘)(「朝日新聞」,2007-2-11)
(14)初月給の時には「買ってそろえてあげようか、もらい物ばかりじゃつまらない」と提案したが、「いつかね。まだ使えるお皿がたくさんあるし」と繰り返すばかり。(娘→母親)(「朝日新聞」,2006-12-9)
(15)通信教育を受けたいと夫に相談したところ、「絵をやってごらん。心が解放されて自分が表現されるよ」と、進めてくれたのだった。(夫→妻)(「朝日新聞」2006-8-24)
如上述三例所示,授受表达动词(助动词)的选择包含了对人称的要求,因此句中不必再出现表达人称的“我”“你”“他”。即,授受动词既起到了谓语作用,同时也传递了人称信息,使得说话者、听话者之间的动作行为关系一目了然。
5. 人称用法特例
对同一个人的称呼,人物场景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称呼语的情况。这也是日语称呼语的一大特点。例如:
(16)(誘拐犯が子供に)ぼく、遊園地が好き?おじさんが連れて行ってあげよう。
上例中,骗子在称呼面前的小孩时,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ぼく”。而本该用“ぼく”来称呼自己的时候,却使用了“おじさん”这个词语。小孩的语言体系尚不健全,在孩子的意识里,“ぼく”指代的人物就是自己。因此用小孩最常用来指代自己的“ぼく”来称呼他,符合其心理特征。但该特殊用法仅限于用在小孩身上。
(17)(妻が夫に)お父さん、お茶いかが?
这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称呼方式。
另外,省略是日语语言的另一大特征。特别是主语的省略,在日常会话中随处可见。
(18) A:お出かけですか%B:ええ、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上例中疑问句的主语必然是第二人称,故一般省略。而答句省略了主语“我”,同时也包含着日本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即自己的私事不愿过于张扬。从不起眼的日语表达里可以洞察到某些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6. 结语
日语教育者要高效高质地推进日语教育,仅仅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日语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充分的。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文化、思维方式,就不能避免学生出错。因此,在做好语言教育工作的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递日本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摘要:人称代词是任何一门语言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在人称代词这一领域里, 基本都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但其用法却不完全相同。日本同中国一样, 被认为是一个礼仪之邦。日本人语言的委婉性在其交际过程中随处可见, 尤其是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更是别具特色, 除了使用人称代词之外, 根据不同场合, 还可以通过使用敬语或某些特定称呼、相关动词来体现。
关键词:交际日语,人称代词,第二人称,待遇表达,授受关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等.辞海 (第5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2]日本語教育学会編.日语教育事典.『日本語教育事典』大修館書店,1982.
[3]#12
[4]新明解国语辞典 (第三版) .三省堂, 1986.
[5]#12
日语中的暧昧表现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日语,茶事活动,茶谚语
著名语言学家F.D Saussure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事实上, 语言与文化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影响。茶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 其对于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日本茶文化深受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 其在江户时代就形成了独特的日式茶文化。日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字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的涵义, 而且出现更多的引申义。茶文化赋予了“茶”字更多的内涵, 当然这也在日语表达和使用习惯等方面有所反映。比如, 《日本语大辞典》罗列了“茶”的多重含义, 其中四种意思主要与茶的物质性相关, 除此之外“茶”在日语中还有“嘲弄”的含义。“茶”字在日语中还有多种表现, 比如“茶化す”意为“开玩笑”, 而“茶气”意为“优雅”。在国际社会上, 日本人给人留下不苟言笑的印象。然而, 看似严肃的日本人却有着趣味性十足的日语表达形式。
1 日本茶文化概述
1.1 日本茶文化
奈良时代, 又被史学家称为“日本唐化”的时代。在此期间, 日本深受我国盛唐文化的影响, 大量禅僧入唐学习佛法, 并在归国时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各类文化以及禅学思想带回日本。起初, 由于茶是舶来品, 因此茶在日本国内被视为奢侈品。随后, 日本僧侣开始种茶, 并在国内传播茶文化, 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日本涌现了许多茶文化名人, 比如撰写《吃茶养生记》的荣西禅师, 其被后人尊称为日本茶祖。日本茶文化兴起于奈良时代, 并在室町时代得到较大的发展。室町时代期间, 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进一步丰富了茶学理念, 使茶事活动兼具休闲性和艺术性。日本茶道将茶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融合, 对于日本国内的饮茶风俗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本的饮茶喜好从抹茶、乌龙茶逐渐过渡到灌装煎茶和中国式泡茶等。就现阶段而言, 日本茶道主要被作为一种待客礼仪。日本茶文化十分兴盛, 茶饮料成为日本的国饮,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1.2 日语与日本茶文化的关系
日本茶文化博大精深, 其融合了禅学、美学以及茶学等元素。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日语同样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日本茶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也会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例而言, 茶谚语是与茶相关的俗语, 是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反映, 茶谚语体现了茶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性特征, 有利于日语的多元化发展。茶道技艺、茶树种植和茶叶贸易等皆与茶文化相关, 茶人在饮茶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会使用到专门的茶事语言, 而这些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茶事日语的基础。与茶相关的日语正是日本茶文化的反映, 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表达习惯, 并和其他语言因素一起促进现代日语表达方式的形成。
2“茶”字在日语中的表现
2.1 茶名在日语中的表现
“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而来的,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 中唐时期开始出现“茶”字。“茶”在日语中可以读作“さ”或者“ちゃ”, 事实上这正是唐代“茶”字的发音。比如, “茶道”的对应日语读音为“さか/ちゃか”, “茶人”为“さじん/ちゃじん”, “茶茗”则读作“さめい/ちゃめい”。除此之外, “茶”的日语读音还包括“だ”和“た”。茶名的选取事实上是日本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 日本茶名的选取方式与我国不同, 其主要受到日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根据采摘时间的差异, 茶名主要包括一番茶、二番茶和三番茶。从字面上看, “一番茶”即“新茶”, 也就是一年内最开始被采摘的茶叶。二番茶和三番茶则是采摘时间较晚的茶叶。按照制茶工艺的不同, 茶名主要包含煎茶 (せんちゃ) 、冠茶 (かぶせ茶) 、抹茶 (まっちゃ) 、焙茶 (ほうじ茶) 以及玉露 (ぎょくろ) 等。其中, “煎茶”需要对茶鲜叶进行热蒸处理, 而“抹茶”则需要运用石舀碾磨茶叶。根据茶叶外形的不同, 茶名包括芽茶 (めちゃ) 和茎茶 (くきちゃ) 。从字面上看, “芽茶”即茶叶的牙尖, 而“茎茶”则为茶茎。根据产茶地的不同, 茶名包含100多种, 比如猿岛茶、久慈茶、嬉野茶、和沼津茶等。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着微妙的差异, 茶学者可以透过茶名的茶艺解读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当然, 除了上述若干种茶名划分方式之外, 日本茶名还有许多种其他划分方式, 比如通过茶叶类别选取茶名。从以上茶名的选取角度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茶文化的特点。比如说, 日本茶主要采用蒸青工艺, 并且不采用发酵方式处理茶叶, 从而使茶叶本身更加贴近其原本的风味。
2.2“茶”在日语中的寓意
《日本语大辞典》从多个方面解释了“茶”的含义, 其中一条释义为“茶”的引申义。事实上, 由于茶是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茶与日本人的生活结合较为紧密, 因此“茶”字出现了很多社会寓意。很多与茶相关的短语既保留着其原始的含义, 同时又具有另外一层寓意。“茶”字可以用作动词, 比如“茶々を入れる”表示“捣乱”, “祖母育ちで甘茶々な”表示“宠溺、娇惯”, 而“茶化す”则标示“开玩笑”之意。除此之外, “茶”字还可以用作名词。“茶番”不仅可以指代“茶房、沏茶者”, 同时还可以表示“浅显的把戏和花招”, 比如“それは茶番だよ”可以译为“那是耍花招”。“茶坊主”的原本含义为“司茶者”,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 “茶坊主”出现了另外的寓意, 即“谄媚讨好他人的人”。再比如说, “茶碗と茶碗”的原意是“茶碗与茶碗”, 但是由于日本茶碗多为瓷器, 因此日本茶碗较为脆弱, 后来人们将“茶碗と茶碗”比作“相处不睦”。比如, “彼らの関係は茶碗と茶碗です”译为“他们之间相处不睦”。除此之外, “色男は茶漬け飯”也较为常见, 其原意为“美男是茶泡饭”, 指代“不足为奇的事物”。当然, 还有很多相关的日语词汇和短语, 他们是日本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反映。日语学习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日本茶文化的独特性。
2.3 茶谚语在日语中的体现
谚语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谚语不仅具有文化韵味,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哲理。日本茶谚语是茶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颇具生活智慧的语言表达形式。茶传入日本之后, 茶逐渐成为“幸运物”的象征, 当然这也在日本谚语中有所反映。在这些茶谚语中, 茶通常与幸运、福气以及贵客等相关联。举例来说, “茶柱が立つと縁起がよい”译为“茶叶立起好兆头”, “朝茶は福がます”则译为“早茶招福”。茶谚语是茶文化的产物, 因此其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茶文化的弘扬。日本茶道鼻祖荣西曾在《吃茶养生记》中提到了茶的功效, 荣西禅师认为“茶は養生の仙薬なり、延齢の妙術なり”。这句话也成为一句流传至今的茶谚, 并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再比如说, “宵越しのお茶は飲むな”这句茶谚语译为“隔夜之茶伤胃”, 意在告诉茶人饮茶的注意事项。除了寄托缘起和传播茶文化的作用外, 茶谚语还是对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比如, “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是一句流传于日本民间的茶谚, 译为“丑女妙龄犹娇艳, 粗茶乍泡亦喷香”。这句茶谚语也被用作日常对话, 比如“校長のお嬢さんはまだご結婚なさらないんですか?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と言いますよ。”还有一些茶谚语与汉语表达近似, 比如“茶殻も肥やしになる”可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对应, 而“日常茶飯事”则表示“家常便饭”之意。还有一些茶谚语暗含着简单俏皮的小幽默, 比如“へそで茶を沸かす”愿意为“在肚脐上烧茶”, 借以表示“笑破肚皮”的意思;而“お茶に酔ったふり”的字面含义是饮茶后的醉状, 实则表示“装糊涂、故作不知”之意。“屋根ふきの茶飲み”的字面含义是“屋顶上喝茶”, 实际上表示“心不在焉”。相传古时候, 一位日本人在打扫屋顶时, 以为自己所站的位置超出他人的视线范围, 于是偷懒喝茶, 最后耽误了工作。这则故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心不在焉”的状态。当然, 除此之外, 日语中还有许多茶谚语, 这些茶谚语对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 茶事日语体现了日本茶文化, 并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表达习惯。根据调查表明, 日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字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的涵义, 而出现更多的引申义。人们不仅用到“茶”字的字面含义, 同时还在日常交流中较多地使用“茶”字的引申义。“茶”字的引申义事实上是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反映。除此之外, 茶谚语凭借其文化性和智慧性, 被人们较多地用于日常沟通。
参考文献
[1]王建.茶色的幽默——说说日语中的“茶”字[J].农业考古, 1997 (2) :296-297.
[2]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46-50.
[3]陈文华.论中国的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兼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J].中国农史, 2005 (3) :3-11.
[4]林曌.中日文学作品中与茶色相关的色彩词汇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 (4) :21-25.
日语中的暧昧表现 篇3
一、日本的“以心传心”文化
日本人的对话心理被认为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特别是日本人的拒绝表现中渗透着“以心传心”这种心理文化。“以心传心”这个词原本是佛教用语, 有着“在禅宗里, 把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佛法精髓于无言中传授给弟子”的意思。根据三省堂《大辞林》的解释, “以心传心”是指心中所想的事情, 哪怕不通过语言也能互相明白的意思。日本是一个岛国, 人们长期生活在国籍、人种、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等都非常相似的社会里。以言语作为媒介, 不强调自我, 通过“以心传心”, 用含糊而谦虚的表达方式维持人际关系。这正是日本人在相互交往中所追求的效果。
二、日本人的“照顾”表现
在“以心传心”这种文化的影响下, 我们经常能在日本人的“拒绝”表现中看到他们的“照顾”表现。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以心传心”的文化里有着“缓冲”的功能。日本人在拒绝的时候较多用“说明理由”和“先行致歉”等消极的表达方式, 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这种缓冲之下, 听话人哪怕被拒绝也不会受到伤害, 且能体现出说话人体贴的心情。
三、日语会话中的“缓冲”
以下引用日本人田中先生一天生活中的会话。
1. 早上, 田中先生打算去超市购物。
因为不知道怎么走, 所以要向别人问路。田中:すみません、あのう、この近くにどこか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がありますか。 (不好意思, 请问这附近哪里有超市呢?) 路人:さあー、ちょっと、知りませんが、どうも。 (呃……这个……我也不知道, 不好意思。)
2. 接着, 田中先生试着继续找。
终于找到超市了。田中:あのう、傘を買いたいんですけど…… (你好, 我想买雨伞。) 店员:すみません、今あいにく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抱歉, 真不巧, 雨伞刚售罄了。)
3. 下午, 按照约定和客户去咖啡厅。
在等客户的途中, 田中先生正要想吸烟。这时店员走过来了。店员:あのう、ここは禁煙なんですけど…… (不好意思, 先生, 这是禁止吸烟的。)
4. 过了一会, 客户来了。
田中:コーヒーはお飲みになりませんか。 (请问您要喝咖啡吗?) 客户:は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しかし、ちょっと眠れなくなるたちなものですから…… (噢, 谢谢, 但是我喝了咖啡很容易失眠, 所以……)
日本人在拒绝的时候, 一般都不会直接说“不 (いいえ) ”。在以上引用的会话中, 田中先生向路人问路, 但路人也不知道怎么走的时候, 一开始不会说“不知道 (知りません) ”, 而是说“呃……这个…… (さあー、ちょっと) ”, 以向对方暗示自己也没有办法的心情。那时, 田中先生已经有了接受被拒绝的心理准备。在这个场合下说出“不知道 (知りません) ”, 最后加上“不好意思 (どうも) ”作为道歉, 收到了缓冲的效果。在超市里, 店员所说的“抱歉, 真不巧, 雨伞刚刚售罄了 (すみません、今あいにく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这句话里, “抱歉 (すみません) ”、“刚刚 (今) ”、“不巧 (あいにく) ”、“售罄了 (ちょっと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等缓冲, 减少了给对方的冲击。在咖啡厅里店员提醒田中先生“不好意思, 先生, 这里是禁止吸烟的 (あのう、ここは禁煙なんですけど……) ”。以此作为理由拒绝田中吸烟的行为。店员用“ですけど……”这种话没说完的表达方式作为缓冲。最后, 客户不想喝咖啡, 首先说“噢, 谢谢 (は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作为缓冲, “但是我喝了咖啡很容易失眠, 所以…… (しかし、ちょっと眠れなくなるたちなものですから……) ”作为理由结束对话, 间接地拒绝对方的好意。有了这些缓冲, 田中先生一天当中哪怕备受拒绝也不会受到伤害。
四、结语
本文是围绕日本的“以心传心”文化和当中的“缓冲”功能, 对日语的拒绝表现和当中的照顾表现进行分析。由于受到“以心传心”这个心理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在拒绝的时候, 会使用一些起到“缓冲”作用的语句, 以免对方因被拒绝而受到伤害。正因为在日语的拒绝表达中有了这些“缓冲”, 日本人才能更好地维持人际关系。
摘要:在交际中, 日本人所具有的“以心传心”意识有“缓冲”功能。在这种“缓冲”之下, 听话人提前有了心理准备去接受被拒绝的冲击, 因而不会受到伤害, 也体现出说话人照顾的心情。因此, 在日语的“拒绝”表现中, 经常能看到日本人的“照顾”表现。
关键词:以心传心,缓冲,拒绝表现,照顾表现
参考文献
[1]ユーアンドユー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飲茶的时间:爱面子[DB/OL].http://www2.ocn.ne.jp/~euandyu/top.html, 2000/2008.
[2]川俣晶.以心伝心の必然[DB/OL].http://www.autumn.org/nihon/isindensin.html, 2002/2008.
[3]杜勤.クッション型的交际方式——体恤他人的文化心理[DB/OL].http://www.ilib.cn, 2004/2008.
日语中的暧昧表现 篇4
本文通过分析暧昧表达的各种形式来研究日本人的“体谅”意识是如何融入人们的语言交流中的。
一、有关暧昧表达的解析
「あいまい」(即暧昧表达),字典对其有如下解释:「確かでないこと。はっきりしないこと。」(『広辞苑(第5版)』、新村出、岩波書店),也就是指“不确定的,不明了的”。这种暧昧表达自11世纪就出现了, 其意义与今天说指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把话说得过于清楚、明白,在日本人的意念中他们觉得会给他人留下啰嗦、肤浅、多余的印象。他们很畏惧被人小看。因此, 他们在语言表达中宁可少讲,也不愿意多说。据此可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留有语言空间,使说话的对方有充分的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这种表达考虑到对方感受的同时,也能传达出自己的意思。有的时候,它能起到在日常对话中让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油作用。暧昧用语折射出日本人的国民性以及他们的社会处事心态,他们总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体恤对方的心情,为着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因此,若是要熟悉日本人的这一特殊表达方式, 必须从日本文化角度出发,才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摩擦与矛盾。
二、常见的暧昧表达方式
日本人为避免单刀直入,经常会在表达中出现类似「かもしれない」「じゃないか」「と思う」「と思われる」这样的后缀。日本人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常常在表达中加入像这样可以添加和谐气氛的后缀,这样可以避免个人主义的论断,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谦逊。
(一)省略表达
在“以和为贵”的文化背景下,日语比较含蓄和委婉, 所以日语中有很多的省略表达现象。即在很多场合,日本人偏向于用省略和沉默来应对各种问题。日本人使用省略的表达是为了不因太过强调自我而让对方为难,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或是触及对方的底线。比如,当被朋友邀请去吃饭时,刚好自己有事去不了,通常有如下的对话。A:ちょっとこのハンバーガー屋に食事をしていきませんか。B:いいですね。でも、今日はちょっと……。在这个对话中B的回答中使用了「ちょっと」,事实上「ちょっと」的后面完整的表达应该是「ちょっと用事があるので、いけません。」或者「今日は、都合がちょっと悪いので、いけません。」。而日本人经常会把后面 部分省略,以避免太过直接的拒绝而带来的尴尬。
(二)委婉的前置表达
婉转的前置表达透过贬低自己抬高对方来展示自己的谦逊,可以使日本人保持谨慎谦虚的态度,从而不让他人反感,为对方保留面子。当对方给自己带来困扰时, 想保留自己的立场同时又不让对方难堪,若是使用委婉的前置表达可以给对方保留面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得对话可以顺利进行1。例如当对方制造噪音而给自己带来困扰时,为提醒他,有如下的对话范例。A:あのう、すみません。B:はあい、あの、なにか。
A:あのう、もうしわけありませんが、あのう、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
B:あ、聞こえますか。A:ええ、すみません。じつは今、試験中なんです、それで……。B:あ、そうですか。すみません、気をつけます。这是一个关于噪音话题的对话。每天听广播的B影响了正在学习的A,然而对于B的生活习惯若是直接发表意见的话,很容易给对方带来一种貌似A要干涉B生活的感觉。但此时A采用这种委婉的前置表达即「あのう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就可以传达给对方,你的声音太大了。而后A又加了一句「実は今試験中なんです。それで…」其实这样就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为难,从而在不破坏双方关系的前提下表达出自己的请求和需要2。
(三)拒绝对方时的暧昧表达
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拒绝对方要求时不会直接说「いいえ」。通常采用不伤害对方且不破坏人际关系的暧昧表达。若是恣意直接拒绝很容易招来他人反感。因此, 日本人习惯模棱两可的言语回应,这一点在否定表达当中可以经常见到。例如,当被对方邀请去聚会,自己又不方便时,通常采用委婉的否定说法拒绝。如A:私と一緒にパーティーに行きませんか。B:行きたいんだけど……。でも、宿題があるので……B不方便接受A的邀请,但他没有直接地拒绝,而是采用了委婉的方式。
三、使用暧昧表达的理由
日本人对待人际关系极其谨慎,因此与其过分强调自我,日本人宁愿与他人步调一致,哪怕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在和平表达下解决问题。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愉快的氛围,避免直截了当、强加于人、断定的言辞,不直接表达想要表达的事情,而是以谦恭的态度,委婉含蓄、模糊羞涩、声东击西地表达, 或者只说半句话,实则传达弦外音、言外意,即真正的“本音”,让对方在猜测、揣摩中领会真正的意图,因此就使用了各式各样的暧昧表达。
(一)为避免伤害对方
日本人唯恐直接露骨的表达方式会伤害到对方,他们一般避免直接表达而采取间接表达的方式。直接表达容易让对方不高兴。所以在拒绝他人的邀请、求助时, 为了不伤害到对方,尽量会避免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特别是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他们绝不会说,「そうじゃない」、「私はそう思わない」,但会用「そうかもしれない」这样的方式回应。
(二)寻求柔和氛围
日本人十分注重说话的氛围。为尊重对方,日本人通常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时常在话尾加「だろう」、「でしょう」这样的表达。日本人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相当熟悉,所以日本人会本着寻求谈话氛围柔和轻松的目标进行交流沟通,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言辞,说话往往留有余地,含而不露, 喜欢采取暧昧、婉转的表达方式。
四、从暧昧表达来看日本人的和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日本人的暧昧表达可以看出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价值观,即和意识。“和”有“调和”、“宽容”、“融合”的意思。“以和为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 是日本维持两千多年安定有序的生活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在语言交流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 日本人在日常交流中往往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行为的准则。“以和为贵”是日本人价值观中很显著的特点,他们极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体谅周围人的心情,总是极力在语言上不伤害对方,不让对方困扰,不让对方尴尬,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类型的暧昧表达。
“和”精神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圣德太子曾经在宪法里写道:“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也就是说,“和”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日本人的内心。这种“和”意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总是不喜欢给他人带来困扰, 不想给谈话的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把事情刻意说得模糊是他们语言表达的最大特点。而且,日本人总是尽量减少语言间的交流。哪怕是要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时, 他们也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不喜欢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常常留有余地,相互间留有面子, 不让对方尴尬。
暧昧表达在日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金田一春彦曾经说过, 日本人很重视和精神,他们喜欢在和谐的情况下进行对话,保持双方交谈的愉悦感。日本人的语言跟他们的这种和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和意识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生活、文化、文艺等各方面。日本是一个受儒家影响的民族,主张以和为贵,以暧昧、含蓄的语言缓解紧张气氛,避免矛盾的发生。所谓暧昧表达是指富有言外之意的、不明确的,且说话内容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日语中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及丰富的人文文化的研究,揭示了有史以来日本人浓厚的集团意识。这种意识直接作用、影响着日本语言的发展变化, 同时,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润滑作用。
五、结论
在日常交流中,日本人经常会使用暧昧表达方式, 从而维系人际关系。其中会使用到省略表达、前置委婉表达等方式。日本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以和为贵”,体恤他人,不与他人起冲突,尊重对方。这和日本的和精神息息相关。本文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探析日本人的说话艺术,不管是抬高对方或是贬低自身,最终都是为了维持人与人潜意识里的“和”观念。因此,研究暧昧用语不但有助于学好日语和提高日语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日本的民族特性。
摘要:日本人在日常交流中往往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行为的准则。日本人习惯用暧昧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是用在请求别人做事情或是用在拒绝他人的时候。使用暧昧用语是日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最大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这种语言来透视日本的文化,可以从语言来察看这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暧昧用语不但有助于学好日语和提高日语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日本的民族特性。
【日语中的暧昧表现】推荐阅读:
「暧昧」11-14
暧昧不明11-16
很暧昧的语录06-11
表达拒绝暧昧的句子10-06
暧昧的句子留言语录12-29
暧昧生日祝福短信摘抄12-17
暧昧的同义词是什么07-07
猪年情人节暧昧祝福语08-30
熟人暧昧你玩不起杂文随笔07-11
日语中的汉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