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因素(共12篇)
后现代因素 篇1
一、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电影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萌芽、二战以后出现、七八十年代震撼思想界,首先肇始于文学艺术领域,随后波及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一种流派繁杂的批判否定超越“现代性”的情绪、思潮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2.后现代主义电影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 “ 后现代主义 ” 概念,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在狭义上,对应尹鸿的 “ 后现代主义文化 ” 概念,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
二、中国电影的后现代因素
1.香港地区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
由于地缘和政治、文化上的原因,香港地区的电影导演早于大陆接触了后现代主义,并且把这种风格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从第一部“拼凑”风格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九二黑玫瑰》开始,《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几部作品所散发的后现代气息,已经让人有了一种风雨欲来的架势。果然,在《月光宝盒》和它的续集《仙履奇缘》中,彻头彻尾的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粉墨登场,大行其道,在时空结构上,打破了以前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和按日常生活时间展现的物理空间,把过去和未来、记忆和幻想、现实和神话按影片表现意念的需要随意剪贴转换,形成了滚滚涌动的意识流式的碎片情节。在时空观念的理解和表现方面,时间成为个体生命事件的标志,它超越了传统的牛顿式物理时间,甚至也超越了现代的柏格森式心理时间观念。这方面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王加卫的《重庆森林》中有这样几句台词,“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几句台词到了刘镇伟的《仙履奇缘》中却被搞笑的形式被戏謔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前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就在至尊宝声泪俱下地制造这个最大的爱情谎言时,他的倾听者紫薇却轻轻地用手指掏了一下鼻孔,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爱情的深情诉说,而且在后现代主义内部也完成了对它的前行者的解构,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对叙事手法的运用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2.大陆地区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
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开放,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也进入了中国电影导演的视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普遍认为是张建亚导演的《三毛参军记》。影片以一个小人物来戏谑正史,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于颠覆传统、颠覆理性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和审查制度的影响以及技术上的限制,中国的电影导演一般不敢于染指后现代的风格,更多的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后现代的因素,用来调剂影片的口味和满足自己的创作冲动,但是这不代表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电影中只起了隔靴搔痒的作用,恰恰相反,这些用来调剂影片口味的后现代因素,让人们淋漓尽致地体味了后现代主义的酸甜苦辣。
姜文拍摄的《鬼子来了》一片,开篇就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抗日影片的印象。看起来,喜剧效果更为浓烈,片中人物的语言在生活化地域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戏谑的成分,比如马达三在向八婶子借面的过程中,两个人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在请刘一刀出山中,四表姐夫的故弄玄虚;在对俘虏审讯中,董汉臣的随机应变,都是让人捧腹的笑点。尤其是大年二十九晚上,花屋小三郎的一句“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更是引发经久不息的笑声,更加颠覆了以往影片日本兵凶神恶煞的形象,而更像是卑微屈膝的小丑。在情节的设置上,不再是因果关系,而更像是拼贴。故事的开端更像是祸事从天而降,影片根本没有交代两个俘虏是被谁抓住的,就稀里糊涂地送到了马达三的家里,然后故事围绕对两个俘虏的关押展开。先是对两个俘虏进行审讯,然后又因为是杀还是放的问题全村三番五次地讨论,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把村民的个性表现出来。毕竟中国电影中后现代主义仅仅是元素,而不是主体,《鬼子来了》到了片尾还是回到了现实和传统中来,先前由后现代因素营造的喜剧成分,这时候倒成为一种反讽,让最终的悲剧情节,更加深沉凝重,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这也是中国电影导演,运用后现代因素达到创作意图的成功范例。
《疯狂的石头》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部影片,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成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后现代因素全面运用的影片,蒙太奇剪贴、长镜头、动画效果、快切镜头、MTV语言,戏仿、剪贴、拟象、拼凑、反讽、调侃等标准后现代表述方式被娴熟反复地使用,构成极富后现代色彩的的诡谲变幻的视觉效果。在黑皮、刀哥等人在城铁里行骗的一场,几个人极尽表演的功力,成功地模仿了时下的骗术,电影设置他们行骗的对象却是聋哑人,反讽的效果跃然于屏幕之上。《疯狂的石头》一片在叙事手段上突破了以往常用的线性手段,而是采用了多角度、立体式的平行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脱胎于黑泽明大师,但是也与《罗生门》有很多差别。《疯狂的石头》的平行叙事不用引出,而是使用物件进行场景切换,自然、流畅,虽然是拼接却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中国影片在语言运用后现代因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方言,这也是脱胎中国传统艺术相声里“倒口”的技艺,方言起到的喜剧效果往往超出对于语言词句本身的斟酌。《鬼子来了》中河北方言,《疯狂的石头》中的四川、河南方言,包括香港影片《东邪西毒》中张学友扮演的洪七公都操一口标准的山东口音,这都让影片增色不少。
随着文化领域的大面积开放,国外影片的引入,也开阔中国电影人的视野,相应的学习和翻拍也层出不穷。《爱情呼叫转移》就是《遥控器》的中国版,又有些1999年的德国影片《罗拉快跑》的影子。亦真亦幻的场景,现实和童话的并存,这不是科幻或者神化剧,只是现实的题材赋予后现代因素,形成的杂交产物,看惯了后现代电影的人们,不再惊呼这是什么创新之举,而已经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品味故事给人们带来的启迪了。片中还出现黄健翔、孔庆东、鲁豫,让这些人物都是以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出现在影片中,加上影片仿效世界杯齐达内和马特拉奇冲撞的一幕,都让观众分辨不出,这到底是电影还是就发生在身边的生活。
中国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很值得称谓的一点就是在题材的选取上有了进步之处,它摒弃了上述的种种,回到了善恶有报,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或者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正常道路上来,并且追随中国人传统的欣赏观念,往往选取封闭式的完美结局,把电影仅仅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状况扭转为赞美生活,高歌生命。同时又避免传统的说教,运用电影语言,引领着人们走向美好的乌托邦的状态,这可能是从有后现代这个词汇的时候,人们没有料想到的吧。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创作理念有所创新,这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是不小的冲击。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后现代之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国电影
参考文献
[1]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尹鸿.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罗贝尔-布烈松.电影书写札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1.
后现代因素 篇2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的离婚率逐年攀升,居高不下。据统计,经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2005年187对,2006年195对,2007年207对,2008年220对,历年有所上升,经法院判决离婚的2005年152对,2006年158对,2007年169对,2008年180对,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因家庭琐事离婚的占60%,因性格不和离婚的占20%,因草率结婚而离婚的占7%,其他原因离婚的占13%。
二、原因及特点
因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婚就意味着家庭的解体,家庭的解体则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由此可见,离婚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离婚率的逐年上升自然会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昔日共同生活,相濡与沫的夫妻,今日何以曲终人散,分道扬镳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离婚率持续上升呢?下面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来探究离婚率上升的原因、特点及对策。
(一)个人因素
1、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结婚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人生大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现状却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不断变迁。原因是家庭的一方缺乏责任感。近几年来形成的“超脱”婚恋观,网恋、一夜情、“闪婚”等现象不断出现,而且主要集中在年轻的新新女性身上。这是由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特质所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多,模仿能力强,社会道德观念不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新新人类认为,现代社会的恋爱、婚姻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自己的感觉最重要,如果不合适就散伙,快结快离,互不拖累。婚姻观念比较淡薄,在对待离婚上态度不慎重而导致离婚可能性大大增加。
2、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和草率结婚导致婚姻品质的下降。随着现代思想观念的解放,婚前性行为增多。未婚先孕呈直线上升。双方在一时冲动没有准备时怀孕,会导致强迫结婚。这样茫然结婚使得婚姻变得很牵强,因为也许对方在思想、性格、习惯方面并不适合你;也许他并不是你理想中的对象;也许小孩会成为你们生活的负担,种种不良因素为婚后的不幸埋下了种子。而且未婚先孕往往表现为闪婚,即双方从认识到结婚很可能不超过半年,这样草率的结合为日后的离婚埋下了隐患。
3、夫妻双方的自卑和彼此间的不信任,是导致婚姻走向破裂的原因之一。对男方来说,自卑主要来自事业上,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事业经济的独立是造成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当男方事业不顺利,甚至出现财政赤字时,女方不但没有好好安慰,反而冷言冷语,给男方带来很大的自卑感和感情伤害,使得男方处处没有自信,失去了女人所需的依靠感和安全感,使得婚姻越走越远,最后走向离婚。对女方来说,自卑感主要来自自己的丈夫太强,俗话说,30-40岁的男人是个宝,这段时间正是男人事业的高峰期,受很多年轻女性的崇拜和追求,而女人往往为了家庭会牺牲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的丈夫和自己日渐衰老的面容相比,自卑心理与中年女性的暴躁脾气慢慢凸现,她们此时变得异样敏感,外界稍有风吹草动,都会产生怀疑心理,不停地报怨生活对她们的不公。情绪的不稳定和对丈夫的猜忌怀疑,使得本身就平淡的夫妻生活亮起了红灯,当出现第三者时, 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婚。
4、婚外情对婚姻具有较强破坏力。据调查这已经成为离婚的主要原因。一部分人因良好道德观念不牢,抑制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加之在党的好政策下又发了点“小财”,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引发一些人 “包二奶”、红杏出墙等见异思迁的不忠行为。第三者插足现象在外出务工的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者中尤为明显。过错方欲通过离婚“去旧迎新”,受害方心灰意冷,长痛不如短痛,决意冲出围城。
5、家庭暴力日益增长,使得婚姻难以维系。家庭暴力是家庭生活中最危险的“杀手”,在结婚后由于一夜情、第三者、经济问题、心理变态等而实施对对方使以暴力。它对婚姻的伤害是致命的。家庭暴力还有一种在家庭中常常发生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形式,那就是冷暴力。即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得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如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等。这些表现形式使得双方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交叉线变平行线,走向离婚的边缘。
6、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离婚率居高不下。一是一些外出打工者走出农村,光怪陆离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大开眼界,加之收入增多,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也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对婚姻、对家庭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无法再接受从前的生活模式。二是有一些人早婚,大多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夫妻感情基础较差,加之一方外出打工,夫妻长期
分居,使这些家庭的婚姻感情恶化,即使是一同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给了他们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分道扬镳也在所难免。三是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孩子,彼此缺乏信任,互相猜疑,出现问题不及时沟通,以至感情薄如纸,最终一触即裂。
7、因不良恶习导致离婚破裂。一方(多为男方)好逸恶劳不尽家庭义务,或沾染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乃至违法犯罪被判入狱等因素,导致婚姻彻底崩溃。
8,其他原因导致离婚的。如家庭成员关系处理不好的,再婚后因双方子女抚养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等引起的离婚的,还有因性格不和的,夫妻之间性生活不协调的等等引起的离婚。
(二)、社会因素
1、家庭功能的改变,家庭的重要性减少,聚合力减弱。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组织。它提供了社会教育、宗教、娱乐、经济、性节制等功能,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很高。随着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在今日高度分工的社会,家庭的多样功能已逐渐为社会其他的制度所取代,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人仅把家庭看成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家庭的重要性不复从前,同样会导致离婚率的提高。
2、现行法律法规及国家给离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离婚法律手续简化,导致离婚率增加。从2003年10月1日起,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姻登记手续相对简化,办理离婚手续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当天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以前很多人没有选择离婚主要是因为手续的繁琐,而且在法院办理也有好多相应的程序,现在手续简化后再也不想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这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3、关于离婚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法律没有一个完整的配套规定。对损害赔偿的范围、数额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于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赔偿,我国只规定了可以有相应的补偿,但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规定配偶有过错一方的损害赔偿,而没有规定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这对于仍想维护现有婚姻关系的受害配偶方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婚姻的继续维持。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婚姻法律和道德的宣传。通过宣传,积极引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婚姻,确立婚姻神圣的观念。要建立婚姻登记颁证中心,变婚姻登记为婚姻颁证仪式,增强当事人的婚姻家庭责任、权利意识。加强民政与司法、妇联、计生、卫生等部门的协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婚姻家庭稳定而共同努力。
(二)、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要办好市民学校,定期举行婚姻、家庭和法律等知识讲座,开展生活技能培训,让居民懂得珍爱配偶,经营好自己的婚姻。通过社区自愿者、社工人员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计生、法律等咨询服务,做好调解工作,将夫妻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让关爱充满每一个家庭。
(三)、建立政策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在指定公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力求公平、公正和周全,尽量防止有人钻政策的空子,为私利驱动而使离婚的形象多发。在制定政策后,要及时跟踪、反馈、预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四)、民政婚姻登记管理机构要加大婚姻登记审核。从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家庭的大局出发,通过认真询问和提供优质、规范化的服务,做好离婚登记咨询的引导和劝导工作,婚姻自由真正得到体现,使更多的家庭因婚姻的稳定与和谐获得幸福。
(五)完善公共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家庭政策的制定,为维护家庭和谐稳定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目标或评量上,应充分考虑到家庭的概念,将家庭政策和家庭项目纳入决策领域中。要以农村流动人口家庭为突破口,制定有利于这一群体的家庭政策,为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开放城市公共资源,为农民工打造宽松的务工环境。在农民工流入地要筹建低价位农民工家庭公寓或农民工廉租房,为农民工夫妻双方同时进城务工及子女进城入学提供必要条件,让农民工尽可能得到与城镇工作人员同等待遇。改革完善劳务输出长效机制,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要求用人单位减少对女农民工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歧视,放宽女性务工人员的就业条件,多为女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夫妻能同时同地打工。
(六)提倡和谐婚姻,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
浅论现代陶艺的情感因素 篇3
关键词:现代陶艺 情感 社会文化 工艺创作
现代陶艺是陶艺家以陶瓷材质为载体,用艺术语言形式来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思想情感。陶艺的创作是一个完整艺术形态的创造性审美活动。现代陶艺其本质是现代艺术与陶瓷文化的结合,它富有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现代陶艺以其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特的造型、可塑的泥料、流动釉色以及神奇的窑变带给人们全新的感觉,呈现的是一种新的陶瓷文化精神,而陶艺的本质艺术精髓在于要表现艺术情感或说是艺术意念。因此,现代陶艺的情感因素是现代陶艺的内在本质要素,也是现代陶艺赖以生存和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情感與现代陶艺
1.情感与现代陶艺概况
情感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态度与认识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从广义上看,情感源于世间万物,但高于世间万物,而且贯通世间万物,是维系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因“情通”“情化”而整合、协调地发展。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定义情感是艺术作品超越古今和国界的意念传递,这一观点具体到生活中,便是一种广泛的博爱,人与人之间通过艺术相互交际,就具备感知他人情感的本能。艺术的感染力是感受者和艺术家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共鸣,是人和人在一种共通感情基础上的融合。
现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去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注重的不仅仅是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从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看是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来表现人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现代陶艺相对传统陶艺的区别,除了形式上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价值取向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陶艺重实用,现代陶艺重意念。
从陶艺的工艺过程看,现代陶艺是大自然中泥、土、水、火的艺术。柔软的泥,经过艺术家心手并用雕琢,再入炉火中烧制,变成具有情感理念并给人以精神生活享受且带来美的愉悦的艺术品。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本质区别在于从过去的审美与实用的结合蜕变到感情的表达,情感是现代陶艺的灵魂与生命,并贯穿于现代陶艺创作的始终。从事现代陶艺创作,是深入生活挖掘情感,将现代高尚的情感注入到陶艺作品创作中并让现代陶艺作品在情感的驱动下散发艺术魅力的过程。
2.现代陶艺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现代陶艺是当代艺术中独具品格的艺术门类,它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创作过程及价值,占据了当代艺术的重要地位。它源于传统陶艺,同时又随着时代发展和创新,是现代陶艺家个人心灵、思想情感的物化产物,是陶艺家以情感理念让泥土富有生命并对陶艺进行实用与审美的超越。现代陶艺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征,它注重主体意识,强调个性情感表达,寻求艺术的自然与真实。
陶艺家渴望创作的首要动机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并让欣赏者也被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感染。对陶艺家来说,陶艺作品的创作是情感的宣泄,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能从陶艺作品中感受陶艺家的情感,并从中观照自己的情感,引起共鸣。生活需要艺术,但没有情感的艺术是枯萎的,人在艺术环境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丰富的情感,当人欣赏艺术作品时,艺术品就成为审美对象,它自身能够自动地和人进行对话,向人展示其无尽的有关人生的意义和真理。陶艺作品也一样,它必须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喜、怒、哀、乐,并能激起人们对人生意义和理想的追求。
陶艺作品能陶冶人的内在情感,是陶艺家要表现的情感理念。情感与艺术之美有着不解之缘,离开情感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枯木。当人们对艺术作品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人们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并产生美的创造。如果美的事物能引起人感情上的共鸣,这种美将融化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艺术以意象来感染人,是情感宣泄的合理形式,情感宣泄的更高目的是使情感得到升华和净化。艺术能培养人的情感,人又能用情感的方式去认识、解读、创造艺术。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赋于陶艺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陶艺创作构思活动与传达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情感活动,现代陶艺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成分,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因素。情感是现代陶艺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把情感融入陶瓷材料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成为有意义的形式,便是陶艺作品。现代陶艺作品能以情动人,其根本在于作品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就是陶艺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理念。
因此,现代陶艺作品与情感是密不可分并相互作用的。情感在陶艺创作中渗透,而陶艺作品又能传达陶艺家的深厚情感,引起欣赏者共鸣,让欣赏者为之感化,从而得到陶冶。
二、现代陶艺作品中情感因素表现的特性
从现代陶艺与情感的关系看,现代陶艺与情感具有骨肉相连的关系,情感是陶艺的基础,也是陶艺创作的根本与源泉。真正的陶艺家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化为艺术,使艺术为人们所理解。然而陶艺家要实现将自己的情感化为艺术,使艺术为人们所理解,必须了解现代陶艺作品情感所具备的特性。陶艺作品的情感离不开社会生活和文化,陶瓷文化是陶艺作品的情感基础,纵观陶艺作品创作的全过程,陶艺作品的情感因素总体上具有工艺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特性。
1.陶艺作品中情感因素表现的工艺性
陶艺作品是以陶瓷材料为载体来体现陶艺家艺术情感的,因此工艺性就成了陶艺作品情感表现最基础的特性。陶瓷作品的魅力来自它材质的特殊美感和陶瓷材料的工艺特性,泥性之美、釉色之美,泥、釉、窑火与情感浑然天成的交融统一,都离不开工艺过程,所以现代工艺水平的高超也为现代陶艺作品巧夺天工的魅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否则任何情感的表达,脱离工艺基础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朴素、平凡的泥土,何以转眼间就成为具有勃勃生机的陶艺作品,这种“过程创作”的体验也是由陶瓷材料的工艺特性决定的,陶艺创作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陶瓷材料的工艺特性。工艺特性技巧性运用是掌握和运用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专业技法能力。
在陶艺创作的情感表达中必须考虑陶艺作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坯釉成分、坯体结构、釉色呈现、火候的掌握等等,都是提升作品质量的因素。因此,陶艺创作是有工艺技术限制的。要使自己的情感达到最纯粹、最高度的发挥,达到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的完美结合,即如何在众多思考向度中选择适当构思再投入到创作中去表达情感是陶艺家常须面临的问题。陶瓷材料的工艺性能与工艺过程是陶艺家首先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在陶瓷材料工艺特性的影响下,陶艺家把现代观念与高度娴熟的技艺相结合,让情感创新性释放。同时也应该思考新技术的运用,新技术运用能帮助突破种种陶艺创作工艺上的难关,让现代陶艺呈现越来越丰富的面貌。
2.陶艺作品中情感因素表现的社会性
人的情感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情感是生物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情感是与人的社会观念分不开的,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是情感的社会性。艺术是受社会特征影响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艺术文化功能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文化与物质生产和经济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艺术文化功能侧重于培养人的道德、人格和超越精神。到了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艺术文化的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为人的情感需要服务的工具。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不相同的,因此,陶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折射出来的情感特征也不尽相同。如秦汉时期的雄强,唐时期的大度,宋时期的严谨,元时期的豪放,明时期的优雅等等,与此应运而生的是原始彩陶单纯质朴、宋代青瓷浑厚大气、明代青花妍丽雅致、清代陶瓷繁缛多姿等。当代社会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现代陶艺创作思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最直观的反映。
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空间益愈狭小,人们的群体联系紧密,各种观念、各种艺术思潮的介入,各种地域文化的交流影响,使现代陶艺的艺术风格出现了多样性,陶艺呈现为多元的、开放的复向风格。当代的社会环境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促成了陶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陶艺家们依据自己的从艺经验,探讨陶艺个性的生成,以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创作更美好的陶艺作品。
三、情感是现代陶艺创作的动力
基于现代陶艺情感表达有工艺性与社会性,现代陶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自由创作的理想方式。在欧美国家,现代陶艺的发展,直接受西方文化及其现代艺术运动影响,大批艺术家参与了陶艺创作。他们以一个现代艺术家对材料的敏感和全新的制作方式,对黏土进行探索性尝试,他们的介入和突破性成果,是欧美现代陶艺的促进因素之一,也是现代陶艺自身所具有的魅力的体现。陶粗犷豪放,似荷叶开阔坦荡,而瓷却如荷花娇羞妩媚;陶在豪言,瓷在细语,优秀的陶艺家应当赋予其情感和生命。艺术与科学相比,它用艺术语言向人们传达和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人们的情感,因此现代陶艺创作的主要特征是表达情感,在情感支配下,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才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美丽世界,才到处充满着人性和人情味。
现代陶艺的创作过程是借助陶瓷材料将陶艺家的情感意念“物化”到陶瓷作品的过程。因此,陶艺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他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整个创作过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观察激发的最终表现是创作冲动的发生,随着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厚,情感能量终于蓄积到这样的程度,创作冲动就在这种特定情境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地发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陶艺家的目光会更加敏锐,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异常活跃,这时就会有更多的艺术发现,并产生将所发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创作活动就出现了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激情。情感的集聚、浓缩、迸发,是陶艺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陶艺家进行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只有被客观事物触动起来,调动起真情实感,他才能对接触到的人物或现象感同身受。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是对生活形象、现实事物产生美感的基础,而在生活中孕育的情感,是陶艺家产生创作欲望的基础。情感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在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动力,情感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作。
现代陶艺与情感是骨肉相连的关系,现代陶艺创作中始终贯穿着情感活动,情感既作为创作的动力,又作为艺术形象的构成因素,发挥着它的作用。情感是现代陶艺创作的過程,又是艺术的最终目的,使创作者得到安慰和满足。现代陶艺在创作的层次上是陶艺家个人的行为、经验、情感的物化,在文化的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陶艺家的虔诚和狂热让泥土富有生命,他们追求情感的表达和对实用审美关系的超越让陶艺有了更多意义和情感语言。情感在现代陶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现代陶艺至关重要,是陶艺家重要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子奇.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景德镇陶瓷[J].2001.
[2][英]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万众.论陶瓷形式在现代陶艺中的情感意义[J].包装工程,2005.
[4]陈旭光.艺术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李砚祖.现代陶艺论纲[J].文艺研究,1990,(3):28.
后现代因素 篇4
关键词:先锋小说,后现代,作家群,叙事圈套,文字游戏,叙述策略
中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收到改革开放的影响, 西方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 在西方历时性的相继出现的很多东西。但事实上,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在八十年代是几乎同时涌入中国的, 陈晓明认为, 在当时,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没有像“现代主义”那样引人注目, 是因为当时人们把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东西当作“现代主义”的东西来接受了, 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先锋小说也由此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
以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莫言、残雪、叶兆言、韩少功等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群。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创作观念及艺术表现手法与西方后现代文学有着血缘上的渊源关系。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作家将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博尔克斯、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夫卡、巴思、巴塞尔姆等奉为圭臬。他们对人们长期在传统文学圭臬熏陶下形成的思维常规发起挑战, 将反叛和创新标识在自己的先锋旗帜上。先锋作家们为了自己艺术理想表达需要而不断地探索与试验, 不仅体现在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 也表现在其所采用的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相迥异的创作手法上。他们在艺术手法上所执着追求的就是对传统艺术范式的试验再试验, 以此彰显他们的个性自由和欲望的本能。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创作观念并结合对一些具体实例的分析, 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艺术特征作一概述,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将会是不无裨益的。
一、运用“叙述圈套”
“叙述圈套”是后现在主义文学使用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在现在文学中, 人们一般都认定这个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是吴亮, 自从1987年吴亮发表《马原的叙述圈套》, 首次用“叙述圈套”一词评论马原小说的叙述艺术开始。在这之后, 这个术语开始在先锋小说论述中频繁出现, 人们似乎因此找到了一个能概括描述先锋小说叙事游戏的语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先锋小说叙事革命最早始于作家马原。他在1984至1986年间发表了《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错误》等一系列小说, 第一次把小说的叙事本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自从这次改变开始, 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心理小说的思维过程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叙述故事所采用的何种方式。吴亮曾经这样说过:“写小说的马原似乎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叙述方式, 或者说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讲故事方式。他实在是一个玩弄圈套的老手, 一个小说中偏执的方法论者。”
二、运用重复的叙述策略
重复叙事这一文学策略是先锋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叙述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能够把存在变为不存在的叙事方式, 最根本因素的还在于后现代小说具有“不确定性”。由于“重复”叙述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被打破, 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对历史不断地提出质疑。作者选择“重复”来对先前的真实进行否定, 这就如同上述作者运用话语来否定已有事实的情况一致。作为先锋小说的另一位代表作家余华在运用重复的叙述策略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余华在她的小说《现实一种》中, 通过对一个年仅四岁的小男孩亲手杀掉自己的堂弟作为故事的缘由, 展开小说故事, 在小说的叙述中, 余华充分采用重复、停顿叙述策略, 不仅大大延长了叙述的时间, 更是让叙述的小说达到冷漠和暴力的叙事效果, 人物的行为出现多次的重复。
三、善于运用文字游戏
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主体性的标志——语言被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称为解释世界的唯一工具, 认为只有语言才是人类真正的生活。因此可以发现, 后现代主义就是围绕“语言”作为中心, 并不承认小说具有可以反映世界的作用, 而是利用某种事物去制造世界, 所以他们选中了语言这种工具。在中国的先锋小说群体中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文字游戏, 即为语言的反传统性。孙甘露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在阅读他的作品时, 读者往往很难去他把握在其语言文字叙述的背后, 究竟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或者内容。他的作品的语言更是全无思维逻辑性可言。对此, 陈晓明就曾对孙甘露这样评价:“他的语词完全是智力与想象的纵欲, 世界不过是语词遗留下的一些杂碎块状结构”。
四、具有不可确定性的中心主题
正如当代著名的实验小说家苏克尼克曾经所说:“现实不再存在了……时间、人物性格也不复存在了作为无所不知的作家的上帝已经去世, 现在谁也不知道情节了, 缺乏真正的创作者了, 所以, 作品的真实性就没了保障”。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中国的先锋小说家开始在文学创作中不再关心所谓的“终极性价值”的原有理念, 对于他们来说, 写作只属于了个人的私事, 文学的创作仅仅是一次偶发的动机, 一次无缘由的文字游戏而已。先锋小说主要是一种能指游戏, 在先锋小说的创作实验中, 有各种可以想象的故事空间, 各种开放和零散的多元结构以及丰富多彩的多元叙述方式。
总之,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 中国先锋小说尽管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质疑, 但是我们始终愿意相信, 随着21世纪中国文学的日益向前发展和不断探索, 不可能会止步不前。我们有理由相信, 先锋精神一经出现, 就不会轻易消失。他们的作品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影响的因素, 同时也融入中国本土化的东西, 虽然仍受指摘, 但人们普遍认为:虽然先锋文学因此而显得单薄和狭窄, 但也因此而有了变化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叶立文, 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 2002 (5) .
[3]温儒敏, 赵祖淇,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钦锋.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后现代因素 篇5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但煤矿事故总量仍居高不下,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在六七千人左右,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以为例,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1,比的.3.08略有下降,但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发生了11起,其中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发生了3起,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作 者:董德彪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COAL ECONOMIC RESEARCH年,卷(期):“”(9)分类号:X9关键词:
制约现代果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现代果业;现状;制约因素;问题;对策
1 发展现状
果业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2140000hm2,其中陕西省占601333hm2,占全国面积的28.19%;全国苹果产量3326万吨,其中陕西就有856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5.74%。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优质苹果集中产区。2010年,全省果业仅第一产业增加值就达到196亿元,果业收入已成为果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基地县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
在现代果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与国外先进苹果生产国家相比,我们在苹果栽植、科学管理、机械化耕作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仅就出口率来讲,世界平均出口率在10%左右,发达国家如新西兰为61%、智利为55%、法国为35%、意大利为33%,而我国苹果的出口率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出口率较低,这说明我国苹果市场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2 制约因素
2.1 人才问题
2.1.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年龄结构老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果业科研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少,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现有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思想较为保守,果业发展急需生力军。
2.1.2 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技术骨干偏少
接受、掌握新技术能力较强的县乡一级技术推广人员缺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果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基础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偏少,多数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偏老,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创新能力低。
2.2 劳动力问题
2.2.1 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果农年龄结构老化
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低,且果农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果农家里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2.2.2 果农和果业工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低
据调查,在农村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大有人在,他们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果园管理水平低,导致技术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实用新型技术得不到有效地推广和普及。
2.3 产业化经营问题
2.3.1 龙头企业太少,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我国苹果优势区域内贮藏、加工企业有2200多家,年处理量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5%,苹果浓缩汁年出口量115万吨,实际消耗苹果1000万吨左右,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少。
2.3.2 农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且专业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农户少,专业化程度低,缺少资金和技术,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3.3 农村市场营销网络亟待完善
农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人才缺乏,一体化协作化程度低,销售渠道单一。大多数果农在家坐等客商上门收购,对市场行情不了解,没有自主定价权。
2.3.4 实用技术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在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真正实用的能普遍推广的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2.3.5 “产—学—研”协作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低
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户三者之间缺乏有效协作与配合,没有形成产业链,创新能力低。
2.4 品牌建设问题
2.4.1 品牌意识薄弱,果品主要品牌不突出
许多市县在发展果业时只注重数量和规模,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品牌建设,品牌意识薄弱,没有品牌或主要品牌不突出;没有专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和人才,市场知名度低。
2.4.2 果品包装没有产地标识
果品在销售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原产地标识,往往借助其他地区的包装标识。
2.4.3 优质果品缺乏规模和产量
由于缺乏规模化生产和高效生产技术,优质果品的规模和产量相对较少。
3 对策与建议
3.1 人才方面
(1)积极实施果业技术人才振兴工程,通过政策、资金、人力、物力倾斜,大力发展果业科研院校,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大批新型果业专业技术人才。
(2)重点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打造出能力强、素质高的基层技术推广队伍。
3.2 劳动力方面
(1)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回归农村投身农业,在政策、资金方面重点倾斜,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果业发展后劲。
(2)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果园管理整体水平,提高果品贮藏、产后处理和果实深加工水平,最终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效培训机制。
(3)扶植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为农村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3.3 产业化经营方面
(1)加快扶持、培育果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基地)”经营模式。培养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在融资、税收方面予以优惠,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建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使之发挥辐射带头作用。逐步实现以龙头企业带动果农的产业化格局,从而带动果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使合作社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扶持先进典型,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之路。
(3)建立与健全营销网络,培养新型网络营销人才。
(4)减少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广一批新型实用技术。
(5)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加强科技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大气候,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向联合,进行科技创新,建立与健全产学研协作体系,全面提高产供销一体化水平,增强市场进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6)建立果业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技术、体制和理念创新,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果业的产业化创新能力。
3.4 品牌建设方面
(1)完善果品体系。①制订果品系列标准。要制定果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业务部门要指导果农按照标准管理果园。②健全完善技术服务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果技术服务网络,培训技术骨干和果农,使每个果树主产乡都有林果技术员,实现村有村级技术员、户有技术能手。③积极推广国家标准园技术。全面推广整形修剪、壁蜂授粉、果实套袋、配方施肥、果园生草、果园覆盖、果实增色、果实提质、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而实用的技术。④加速水果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推广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扶持基础好的果品加工企业,使加工的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三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贸易市场升级改造,建立以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⑤健全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成立专门的果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2)组建果品品牌建设机构。
(3)制定产业优惠政策,每年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基地建设。
(4)加强果园各项基本建设,完善道路、排灌、防风、防雹、防霜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果园的机械化水平,引进机械作业,包括挖沟施肥机、高效弥雾机、割草机、分选机等。
(5)树立品牌良好形象,突出原产地标识。
(6)扩大品牌果品的知名度,相关部门要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民主等.苹果安全优质高效生产配套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现代化工物流受制于四因素 篇7
现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制约了现代化工物流业发展。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 化工物流资源和需求被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体制所分割。各种运输方式和交通基础设施之间配套性和兼容性不强, 导致化工物流作业环节难以连续有序运作, 甚至造成大量的重复运输、装卸和包装, 化工物流效率低下。部门和地方利益不协调, 分散了化工物流资源, 阻碍了统一开放的化工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第三方化工物流市场需求不足。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方式影响, 大多数化工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我服务。据调查, 湖北省内约有40%的企业物流全部自理, 企业自建仓库的高达70%, 企业在市内自行配送产品的占44.5%, 企业原材料、零部件及产品全部采用委托运输的比重分别仅占18.5%和9.2%。另一方面, 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 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单一、辐射半径较小, 缺乏品牌效应。现阶段物流市场“多、小、少、弱、散、慢”的特征仍较为明显, 即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 经营规模小, 专业型物流企业少, 物流企业实力弱, 物流存量资源分散以及物流服务速度慢, 难以为货主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
现代物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亟待完善。现行各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中, 部分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工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 亟须修改完善。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关的投融资体制、行业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及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包装规格等物流业标准化建设滞后, 导致企业之间、市场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难以有效衔接, 制约了现代化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影响中国信用文化现代转型的因素 篇8
在经济转轨阶段, 以契约化交易为基础, 以健全、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而原先植根于人格化交易的信用维持体系因市场的扩大、人格化交易地位的下降以及观念的急剧改变已然解体。旧的已破, 新的未立, 信用体系出现转型真空, 信用缺失作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一、两种文化的对比
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 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宗教传统。《圣经》中《旧约全书》的“约”就是上帝与人类订立的契约, 灌输了“约”的神圣性, 履约的强制性和义务性。契约关系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产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 大量的世俗化的契约交易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使得契约的原则首先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原则。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从人性和自然法的角度出发, 强调契约对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及普遍性意义, 并用契约思想来构筑其国家理论, 使契约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法律乃至政治领域, 出现了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契约化, 形成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型社会。西方国家的契约文化是构成其现代信用文化的核心, 这种契约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以契约信用为主要形式的信用经济的发展。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信用文化。中国儒家学派非常重视信用文化, 著于2400多年以前的《论语颜渊》中就写到“民无信不立”;《论语》中的“信则民任也”,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言必信, 行必果”等诚信古训, 至今仍是被人们崇尚的美德。但是, 传统的诚信观的另一面在于它的“信”是与“义”结合在一起的, 或者说“信”随“义”走, “义”指向哪里, “信”就实践到哪里。所以, 对于信用在一部分当代中国人中“丢失”了的问题, 应从“义”的迷惘中去探求原因。因此, 在处理义、利关系上,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义”, 强调信用关系是道德义务, 应自觉遵守。在信用问题上, 如果“义”、“利”发生冲突, 则应该舍利而取义。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调拨和统购统销而不是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调节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因此,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范畴的“义”, 一直外在于“利”, 与“利”相对立。所谓“重义轻利”, 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理解和价值界定。中国人传统的信用一直跟着“义”在“利”以外游走, 而在“利”的世界, 信用便失去了“义”的有力支撑, 变得苍白无力。当改革开放的实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基本范畴—————“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 传统与现实便在这里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二、道德化、人伦化的信用文化与现代契约文化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信用建立在人伦、道德化的关系基础之上。这显然同主要依靠契约关系来调节权利义务关系的非人格性的、法制化的契约文化产生了悖谬。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也有讲信用的传统, 可我国传统的信用文化却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契约文化。传统的“仁义礼智信”, 是一种依附在“身份”关系前提下的道德约束, 是一种以义务而非以权利来划界的约束。而契约的精神就是独立主体间的平等, 平等意味着对于身份的排斥。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使我国商品经济缺乏充分发展的土壤, 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契约文化基本上缺失。在封建专制下倡导的“三纲五常”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多地体现为等级关系、发号施令和服从忠孝的关系, 而非平等、自由的缔约人关系, 身份等级是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长期的封建社会为近代中国实现从身份到契约转变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自然经济的超强发达又使商品经济在近代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 同外界很少联系, 契约化交易就不可能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方式。造成了近代我国民众的独立、开放的生活方式和平等观念极为缺乏, 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 契约文化难以形成。
三、传统信用文化遭遇市场经济的尴尬
在现代化从启动阶段进入到转型阶段后, 整个社会还缺乏与大规模市场交换相适应的信用道德、信用文化传统, 在国民的观念、心态及行为取向等方面, 还缺少与现代化及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相衔接的契约意识和信用理念。中国原有的那一套传统价值体系必然要同新的经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 而冲突的结果就是出现市场道德秩序混乱, 并迅速蔓延到其它领域。民族传统的诚信文化还基本局限在社会个体的道德修炼范围内, 更多地是作为修身美德来倡导的, 较多地同个人道德生活而不是同社会经济生活挂钩, 因此, 其往往表现为个人的道德目标而非社会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同经济生活是脱节的, 这种朴素的信用文化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或行政关系大于市场关系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 而不能适应以价值规律和大规模市场交换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旦遇到外界经济利益的诱惑, 这种缺乏社会规范、仅靠道德约束的个人“美德”就会很容易瓦解。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增长而不是秩序规范, 因而制度上特别是文化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 许多人认为, 市场经济就等于赚钱, 而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交换领域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开始从追求发展数量向追求发展质量过渡, 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信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特别是信用缺失已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市场道德秩序的混乱, 已经会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四、市场经济对诚信人格的诉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9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腾飞, 各国掀起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浪潮。已经成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达国家美国、英国等, 出现了三次产业外的第四产业, 涵盖文化、创意等智慧产业, 对于拉动区域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美国是典型全面发展的大国模式, 在实现产业协调发展, 相互融合过程中, 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业等高度发达, 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美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为创新驱动型, 把科技创新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寻求占领技术优势的最高点。这与美国多次经济转型的动力极其相似, 即科技进步的推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市场需求的助推等。
从美国成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经验来看, 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 及时把握有利因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据国情, 培养专业领域的人力资源;发挥优势产业主导作用, 创造更加雄厚的资金支持;加强政府推动, 完善制度推进要素;创建激励和保护创新的有效机制, 形成稳健的市场环境。
二、影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五要素”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本文利用文献法、专家咨询等方法总结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科技创新 (Ⅰ) 。
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核心要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质是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贡献率, 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必须立足中国实际,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选择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以及发挥已有的技术积累优势, 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 实现技术领域的跨越式成长。
2. 人力资本 (Ⅱ) 。
人力资源是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首要资源。经济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的竞争, 而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否释放高端生产力的能量, 而人才的作用意义在于它是提供高端生产力的源泉, 因此人力资本是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首要资源。
3. 金融支持 (Ⅲ) 。
从某种意义上讲, 资金的供给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直接因素。资金支持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论是前沿产业还是落后产业, 都需要资金的充裕和便捷的服务。例如:优势产业扩大规模,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或转型, 新兴产业推陈出新等, 资金无疑都是直接影响因素。
4. 市场环境 (Ⅳ) 。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也是市场发育完善的过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完善的市场条件下, 产品能够按照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 投入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价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良好的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使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5. 产业政策 (Ⅴ) 。
产业政策是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现代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融合、支撑和纽带作用。产业政策的建设和完善对市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都有重大影响, 是形成一个适合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要根据国情, 探索新的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
(二) 构建影响因素ISM模型。
1. 解释结构模型理论 (ISM) 。
系统解释模型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影响现代产业体系的五个因素相互交叉、互相关联, 更多地表现出因素之间互相驱动与依赖关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影响因素ISM模型能够清晰地展现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
2. ISM模型关联矩阵分析。
首先依据相关领域专家判断的因素间的关系, 建立关联矩阵, 构建两者之间的两两关系。 (1, 5) 为C, (1, 4) 为C, (1, 3) 为C, (1, 2) 为C; (2, 5) 为B, (2, 4) 为D, (2, 3) 为B; (3, 5) 为D, (3, 4) 为A; (4, 5) 为B。
现代产业体系影响因素间 (m和n) 关系用A、B、C和D四个符号表示, 这些符号的意义如下:“A”:IFm对n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但n对m无影响, 则关联矩阵 (m, n) 处标注“A”;“B”:IFn对m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但m对n无影响, 则关联矩阵 (m, n) 处标注“B”;“C”:IFm和n之间相互影响, 则关联矩阵 (m, n) 处标注“C”;“D”:IFm对n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则关联矩阵 (m, n) 处标注“D”。
3. ISM模型可达矩阵分析。
转化原则如下:一是IF关联矩阵中 (m, n) 是A, 则 (m, n) 变成数字1, (n, m) 变成数字0;二是IF关联矩阵中 (m, n) 是B, 则 (m, n) 变成数字0, (n, m) 变成数字1;三是IF关联矩阵中 (m, n) 是C, 则 (m, n) 变成数字1, (n, m) 变成数字1;四是IF关联矩阵中 (m, n) 是D, 则 (m, n) 变成数字0, (n, m) 变成数字0。
由上述原则可以得到表初始可达矩阵。 (1, 5) 为1, (1, 4) 为1, (1, 3) 为1, (1, 2) 为1; (2, 5) 为0, (2, 4) 为0, (2, 3) 为0; (3, 5) 为0, (3, 4) 为1; (4, 5) 为0。
(5, 1) 为1, (4, 1) 为1, (3, 1) 为1, (1, 2) 为, 1; (2, 5) 为1, (2, 4) 为0, (2, 3) 为1; (3, 5) 为0, (3, 4) 为0; (4, 5) 为0。
可达矩阵反映了不同影响因素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 为了进一步理清因素对系统的总作用最终可达矩阵。
(1, 5) 为1, (1, 4) 为1, (1, 3) 为1, (1, 2) 为1, (1, 1) 为1; (2, 5) 为0, (2, 4) 为0, (2, 3) 为0 (2, 2) 为1, (2, 1) 为0; (3, 5) 为0, (3, 4) 为1, (3, , 3) 为1, (3, , 2) 为1, (3, , 1) 为0; (4, 5) 为0, (4, 4) 为1, (4, 3) 为0, (4, 2) 为1, (4, , 1) 为0; (5, 5) 为1, (5, 4) 为1, (5, 3) 为1, (5, 2) 为1, (5, 1) 为0。
依赖性:5—2, 4—4, 3—3, 2—5, 1—1。
驱动性:1—5, 2—1, 3—3, 4—2, 5—4。
以上分析表明了影响因素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同时, 也得到了各因素的驱动性和依赖性, 它从数量的角度上说明了因素间的影响关系。例如因素1的驱动性是5, 说明因素1对5个因素 (包括自身) 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驱动作用。
三、现代产业体系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通过影响矩阵乘法分类法, 通常来说, 所有因素被分布在四个象限:自主区、依赖区、连接区和独立区。这四个象限中的因素都体现出了不同的驱动性和依赖性, 通过对不同要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的分析, 找出管理和干预的重点。
第一象限包含的元素特征是弱驱动性和弱依赖性, 因为这些元素与系统联系相对不紧密, 故被称作自主区;第二象限包含的元素特征是弱驱动性和强依赖性, 故被称作依赖区;第三象限包含的元素特征是强驱动性和强依赖性, 这些因素对整个系统有较强的连接作用, 且由于相互影响, 这些因素相对于系统是不稳定的, 故称作连接区;第四象限包含的元素特征是强驱动性和弱依赖性, 故被称作独立区。根据各影响因素的驱动性和依赖性可以得到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分析图 (见图1) 。
图1中, 象限ⅰ、ⅱ、ⅲ、ⅳ分别代表自主区、依赖区、连接区和独立区, 象限ⅰ为图中西南方格、象限ⅱ为东南方格、象限ⅲ为东北方格、象限ⅳ为西北方格。Ⅰ、Ⅱ、Ⅲ、Ⅳ、Ⅴ代表影响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一是第一象限为自主区, 没有影响因素位于该象限, 说明所有影响因素和系统之间联系都非常紧密;二是人力资本、市场环境这两个影响因素都落在依赖区, 说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这些因素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制定措施时要密切关注人力资本, 其次是市场环境, 政策与策略要执行地彻底和深入。三是象限ⅲ存在金融支持这一影响因素, 说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而言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和依赖力, 因此应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融资难的这一问题;四是科技创新、产业政策这两个因素落在独立区, 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影响因素, 有很强的驱动性和很弱的依赖性, 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其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的问题, 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收集与统计产业信息, 从而形成较合理的产业机制, 这对成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基于“十八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要求, 通过借鉴国内外现代产业体系成功构建的国际经验, 对影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因素做了整理和探究。围绕影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五要素进行分析, 利用ISM模型理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勾勒了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飏.构建现在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张耀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动力研究[J].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2010
[3].毛毳.中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后现代因素 篇10
第一, 政治环境因素
国家或社会的政治状况及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服装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常常会引起服装的变化。战争是政治的特殊表现形式, 对服装流行也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说, 开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着意于服饰的精美华丽与多样化的风格。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 对外贸交易发达, 生产力极大发展, 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唐朝政治环境开放, 与各国互通往来, 唐朝的浪漫开放的服饰就是典型的例子。任何一种流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第二, 经济水平因素
服装是社会经济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政治的基础, 是服装流行消费的首要客观条件。新的服装样式能否在社会上流行, 需要社会具有大量提供该服装样式的物质能力, 还有人们需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推动了服装的流行。
第三, 文化
文化是人创造的, 反过来又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
时尚服装是文化产业, 当今社会讲究个性, 如果你没有个性, 没有人记住你。中国的书法达到了这个个性, 中国的形象创作是灵活的, 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我们一定要用好它。中国的文化是世界上最深厚的, 空间、时间、景观、文化, 我们每一个个性都在唐诗里面。唐诗里每一首送别词, 都是不同的。
为什么中国有服装没有时装?原因在哪里?我们不具有这样的文化, 不具有这样的文化气息, 没有这个个性。巴黎的时装为什么那么好?为什么能领导时尚?首先是个性, 巴黎的个性非常鲜明:浪漫, 是我们不可接受的浪漫。法国香水600块钱, 德国香水200块钱, 中国香水50块钱。香水是提供一种梦想和想象, 提供一种情感, 提供一种情感的状态。美国人穿着牛仔裤去赴宴, 但是在法国人眼里就不行。但是在美国人眼里牛仔裤是很尊贵的, 休闲的服饰支持着的美国的服装文化。
服装的流行也必然受到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及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及艺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时代的服装风格及人们的穿着方式。
第四, 社会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 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代人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发展各自的个性。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青年的主要人生目标, 崇尚自主独立成为青年一代的生活逻辑。这也表现为青年们拥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 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们崇尚时尚消费, “时尚消费”表现为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 消费心态追逐前卫和新潮, 消费方式崇尚个性和品位。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品牌和文化商品的庞大消费群。喜欢名牌服装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心理需求, 他们对名牌有着较高的认知度、较强的辨别能力和丰富的相关知识。
第五, 技术
科学技术对服装时尚的影响是显著的, 先进的生产工具使新产品的种类增加, 新的时尚需求也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服装从手工缝制走向机器化生产。纺织技术的进步和化学纤维的发明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服饰。现代纺织、染整、加工等技术, 不断地满足着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加快了服装流行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服装生产和新材料开发, 都推动了服装的流行。
生产设备对生产能力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设备是否合理配置以及设备的先进程度对生产能力的影响。服装设备, 特别是高效率的专用设备的作用与服装生产效益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假如专用设备不全, 要用手工代替, 那么至少要付出几倍的劳动力。有的先进设备比手工作业的功效可能高出几十倍。以裁剪为例, 同样两个人进行裁剪作业, 采用CAM电脑自动裁剪装置, 裁剪一般品种每天可以裁剪8000~10000件。而用一般手推式电剪刀裁剪, 每天只能裁400~500件。即使是一般小型的工、夹、模具的应用, 也会对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服装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创新, 为人类灿烂的服饰和文化奠定了基础并引领方向。在商品经济的概念下, 服装是超越使用价值而体现交换价值及其增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之一。因此, 在服装材料上也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和观念, 并且通过流行的变化, 体现出人们对富裕、休闲、舒适、审美、艺术等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不断追求。
摘要:在崇尚个性的今天, 我们必须善于分析纵向的历史流行规律, 注意了解横向的国际流行信息, 积极关注政治、经济、价值观、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动态, 及时对人们在新时期新动态下可能产生的新的消费审美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 对影响服装流行的因素进行分析, 把握流行。
关键词:时尚,价值,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星:《服装流行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
[2][美]Rite Perna:《流行预测》,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1。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解读 篇11
【关键词】 西方现代绘画;自由因素;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绘画艺术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它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自由因素。它不再有着严格的模式,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写实。在现代艺术活动中,更多自由元素的运用使得画家得以更充分更真实地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而能够忠实于自己的创作情感。而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也使得欣赏者获得了更多的欣赏自由度,他们可以借助艺术家的作品来实现自己艺术活动的目的,艺术作品也得以最大程度地进入世俗生活中。
一、西方现代艺术的大环境:充斥在感性和理性中的自由意识
自由意识本身属于生命哲学的范畴,当它被西方现代艺术所借鉴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文化思想的核心。西方现代美术是在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和抽象的。他们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病态心理,从绘画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正是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特征之一。在现代西方艺术运动中,自由意识让艺术家的思想和想象迎合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同时也关注着艺术自身的命运和发展。
西方现代艺术所表现的倾向仍然是延续欧洲传统艺术中的两种倾向--感性情感和理性精神。我们通常认为,自由意识是属于感性情感的,其实不尽然。从传统艺术来看,自由意识更多显露于比较感性的艺术家思维和他们的作品中。而与之相反,由于西方现代艺术赖以滋生的土壤,与以往的艺术产生的条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自由意识既存在于感性情感中,又潜伏于理性精神中。这与整个工业时代的大环境有关。比如,立体主义是一个极富理性的艺术流派。这一流派追求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感,追求几何形体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立体派否定了从一个视角观察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摒弃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的方式,而将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象诉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种方法显然不是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的思维和观念,这种艺术方式更接近于生活中平凡的真实。达达主义则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提倡无目的、无理想的艺术。他们的艺术是在偶然性中萌发的。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发展上起来的超现实主义,摒弃了达达主义全盘否定的虚无态度,以写实手段将一些梦境象征物体,以日常所未见的朦胧甚至蒙昧的结构加以组合,这种不为理性和传统道德观念所束缚的精神心理的自由主义,鞭策着艺术家们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其原始的冲动,促使自由意象的释放。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艺术的自由意识是游走在感性和理性中的,艺术的爆发或在理性精神中,或在感性情感中。
二、自由因素之一:艺术创作主体的自由意识
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艺术创作主体最具自由意识的当属20世纪首屈一指的大画家毕加索,他对艺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具创造性、冒险性的探索精神,他的作品对于情感有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他是立体派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活动使他收获了20世纪的现代艺术家的最高荣誉。他是个绝对自由主义者,从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当你一败涂地的时候,你所剩下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个太阳。”他激进的前卫意识如同自由的号角:“绘画并不是用来装饰屋子的,它是用来攻击或抵御敌人之战争的工具。”在现代画坛中注重自由的并非毕加索一人,在达达派的众多组织中,马塞尔·杜尚的存在更令人瞩目。他以挑战者的姿态面对现实,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统的重荷。1912年他的作品《正在下楼梯的裸女》既有未来派的动感,又涉及奥弗斯主义的范畴,还有着达达派的随意性与破坏性。面对赞誉和利益,他说:“不,谢谢,我更喜欢自由。”此外,达利也堪称天生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绘画是将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诞怪异注入或者替代外在客观世界。他声称,“我在绘画方面的全部抱负,就是要以不容反驳的最大程度的精确性,使具体的非理性形象物质化。”
三、自由因素之二:创作作品的自由意识
《柯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中颇有力度的一幅。他并不拘泥于以往人们对于造型艺术的传统认识,他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感,对具体的形式符号作了分解和重组,这充分显示了毕加索本人对于自由因素的认识,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完整的公牛,而是以牛头作为符号来代替;一匹躯体由写满了字的纸构成的马被铁矛刺穿,代表了生命被扼杀、文化遭到摧残;断剑旁的一朵花代表了对死者的哀悼。自由因素的产生给艺术家表达情感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契机。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因素的融入,给欣赏现代绘画带来了难度,它削弱了传统的写实符号所代表的特定意义,注入了更多的自由因素。所以在欣赏现代绘画时,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应该适当了解作者的生平、艺术特色及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尚的作品总是独特、大胆、充满狂想。他不拘泥于素材和创作手法,用手指涂画,并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成物品如梳子、铲子、线球和自行车轮胎等加以组合,以非传统材料和全新技法进行艺术创作。他在1917年将一个小便池订在一块木板上,并取名为《泉》,作为他的艺术作品送到美国纽约的展览会上。这种标新立异之举让人感觉玩笑开过了头、艺术创造太过随意,展览组委会气急败坏地拒绝了他的作品。他的另一个让人觉得“过分”的自由之举,是他买了许多幅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给她添加上小胡须,并在下面写上了不敬之句“LHOOQ”。达·芬奇的这幅惊世名作瞬间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想通过这种“玩笑”和荒诞之举提醒人们,即使面对完美的事物也要看到它丑恶的一面。杜尚将达·芬奇的经典名作当作公然嘲讽的对象,展示了他反对现实主义、不赞同理想主义,认为艺术中任何对自然的模仿都是虚无主义的艺术主张。杜尚携达达派把反传统艺术推向了极致,成为伟大国际艺术运动的一个持久的“弹石弓”。
nlc202309040024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在他的新创作方法中,把潜意识心理活动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他的画从局部剖析,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细腻和真实,但从整体来看,它们全然没有视觉逻辑的条理性,因而给人一种荒诞、怪异的感觉。过分强调的透视感和照片般的清晰度则对这种奇特惊异的幻境感作了进一步强化。达利称自己的这些作品为“手工制作的梦境照相”,它们的实质是召唤心灵的绝对自由。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本能生物学出发,尤其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达利的作品中经常使用象征手法对弗洛依德的观点做出图解。如既像瓶罐又像女人头像的变形,这些都源自于弗洛依德关于容器象征与女性共同性的观点。弗洛依德曾用精神分析学去诠释达利的一双眼睛,他说,“这双西班牙人的眼睛既真诚又狂热”。他的代表作《永恒的记忆》受到弗洛依德的启迪,创造了一个错乱的梦境世界。在这个画面里,画家将一些梦境的象征物体自由无序地随意散落在画面上:毫无理由耷拉下来的钟表令人过目不忘;无限深邃的远山背景和难以捉摸的独特气氛,展现给我们一个怪诞奇特的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达利的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经常都是毫无关联而又支离破碎的,各种形象完全依照创作时的感情而自由地分解、重组,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无意识的梦境意象。然而事实上,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幻象,必定经过画家有意识的努力;恰如弗洛伊德所问:“你的艺术当中有什么东西使我感兴趣?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这些看似无意识的画面,其实是画家无数次有意识地理性规划的成果。
四、自由因素之三:艺术鉴赏者的自由意识
我们探讨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并非只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在欣赏这类作品时,欣赏者自身同样必须具有相当的自由度。他们大可不必像欣赏传统绘画那样认为画面中的男女必有别,人物的形象必须如此刻画,人物的比例要绝对符合解剖学规律,花朵开放的季节必须与人物服装的季节性相吻合……我们在现代绘画作品中已经看不到约定俗成的具体、完整而又写实的特定形象了,它们都经过加工处理,完全演化成为作者自由表达情感的意象。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和欣赏传统的绘画作品一样,为了更好地解读它们,要了解作者的绘画风格及其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还要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审美高度为基础,从作品中读到我们认可和欣赏的内容。一幅作品在完成之际便在某种意义上与作者脱离了关系,而与鉴赏者拉近了距离,作为欣赏者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中找到契合点,借助艺术家的作品来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西方现代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无比辉煌的一页,而西方现代艺术中所具有的自由因素更是艺术发展中永远不能忽视的进步。它将艺术从理论框架中完整地实施到现实中,即以自由意识为支撑,使艺术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者真正地站在同一层面上,从而实现了艺术的不同层面因素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EB/OL].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d30302563.htm.
[2]李宏.西方现代绘画欣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9(2).
[3]J西方美术流派及代表人物[EB/OL].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b893edb169dc5022aaea006f.html
[4]杨坤.绘画作品创新的决定因素[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李为民,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
现代建筑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探析 篇12
1建筑造型的功能
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根据人们的不同活动要求,对建筑的设计也各不相同。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建筑的性能以及用途,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对建筑进行造型设计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造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保证建筑设计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就要充分掌握建筑造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进一步促进建筑造型设计的发展。其中,现代与古典始终具有一定的比较价值,因为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借鉴的,在建筑设计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更适合当前发展的要求,保证空间的广阔性,更加注重建筑在功能上的划分,注重内部功能的发展,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需要,并且在精神与物质层面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建筑造型的影响因素
2.1建筑造型与功能
建筑造型与功能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千人千面,不同的人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看法。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不同人群对建筑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兼顾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建筑造型与功能的共同发展。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该保证兼顾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因为艺术是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建筑设计行业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应用。我们不能被当前的形式主义所束缚,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建筑的可塑性,将人们的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在艺术与功能之间找到一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
2.2建筑造型与尺度
在对建筑进行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对尺寸的不同应用,以达到不同的造型效果。事实上,尺度确实是影响造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不断丰富尺度的层次,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愈发明显。尺度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设计者可以通过亲切尺度以及非亲切尺度达到不同的造型效果。例如在进行门窗的设计过程中,门窗可以采用大尺寸的落地窗,或是小尺寸的门窗,亦或是形状不同的门窗,根据门窗的不同形状,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为在门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采用了不同层次的尺度,使建筑看上去更加具有层次感。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丰富这一尺度,需要具有“度”的限制,否则不仅不会为建筑造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而进行考虑的,例如教堂在设计时,应该倾向于添加一种神秘感,而普通民居的设计中,则要充分考虑的因素是实用性。综上所述,只有充分掌握了建筑设计中造型与尺度的关系,就能够促进建筑造型的美观,同时还能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2.3建筑造型与细部设计
建筑要注重细部,不能粗制滥造。建筑细部涉及到节点、小型构件、构造做法、工艺等各方面,如饰面的贴砌与划分方式,窗的分格等都是细部设计,框架若没有精致的细部点缀,则无血无肉,面目可憎。把细部设计同尺度联系起来看,细部是体现亲切尺度的着手点。建筑大师密斯利用精美的钢结构构造节点,为他所设计的枯燥玻璃盒子增添许多动人的风采。细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细部与细部之间、细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2.4材质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
在建筑造型中,材质的运用不同,给人的感受效果也不一样。通过材质的运用,可单独构成协调或对比的效果。粗糙材质如毛石给人以天然、文化的意味,精美的花岗岩给人以坚固华贵的感决,透明玻璃则给人以通透轻盈之感。对一幢建筑物的不同部分进行材质转换时,可以结合该建筑的体块关系、立面构成等因素进行组合与安排。不同类型的材质组合在一起,常会收到出人预料的效果。有时,建筑师所用的材质很少,有时只有一两种,却能以少胜多,形成独特的意韵。
2.5光与色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
光与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柯布西耶说“建筑是阳光下各种型体的展示”,也包括了色彩。在造型中,色彩可单独作为一种元素来用,也可同材质等结合起来应用。在光的照射下色彩常展现出难以言喻的意境,为造型增色,而且在空间处理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在设计中,色彩是一种花费少而收效大的处理方式。色彩的运用不是随心所欲的,要视具体情况来定,色彩可以点、面或体的形式出现,形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矶崎新设计的迪斯尼总部大楼依靠黄和紫、橙和蓝这些彩度极高的补色饰满整幢建筑,以色彩的点、线、格等将建筑体形构成中的固有形进行扭曲和支解,塑造出奇幻的视觉形象,造成一个沐浴在佛罗里达阳光下充满欢愉的游戏般的建筑。
3结语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综合体。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标志着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精神面貌。随着现代化科技和建筑艺术的进步,很多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我们要充分重视建筑造型的影响因素,促进建筑造型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建筑设计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在建筑设计中,不断将当代艺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使其具有独具一格的造型设计是当前设计的一种趋势。建筑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只有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筑,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将重点就建筑造型设计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希望得以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建筑造型,功能,尺度,细部设计,材质,光与色,空间组合
参考文献
[1]冯敬.论建筑造型设计[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吴德文.建筑造型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