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科

2024-09-13

医学学科(精选12篇)

医学学科 篇1

从事科学研究者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 不管实行任何科研项目, 其基础理论绝不允许有丝毫差错。正所谓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而人体科学更应重视这个道理, 医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基础理论。

1 熊氏医学的理论基础

1.1 将人体理解为一个既复杂、奥妙、合理、又独立完善的社会个体 (如人的大脑可比为中央政府, 神经是通信线路, 血管是运输道路, 血液是运输载体, 肝脏是化工厂, 免疫细胞是保卫部队等) 。有了这样的概念, 对人体生理、病理都会容易理解, 更有利于探索和研究。

1.2 运用立体思维方式综合各学科知识、各行业的经验, 综合联想力, 溶汇贯通, 遵循科学的因果逻辑, 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重新认识、探索和研究。得出符合科学的新认识、新发现, 进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

1.3 承认各种医学中符合科学的观点, 并采纳其确实行之有效的经验。敢于运用科学的因果逻辑对谬误的医学理论进行批判。并在批判谬误中得出符合科学的正确答案。历经二十多年不懈探索研究, 创新出熊氏立体因果医学新理论。

2 熊氏医学的特点

2.1 抓住人体各器官细胞均不能缺氧和营养、水份等最基本的生理特点。也是人体生命的最基本要素。众多慢性病均与此有直接关系。

2.2 根据人体输送氧和营养等功能的血液的质和量与人体生理、病理、寿命的直接关系。通过实践, 确立了人体血液质量与人体病理、寿命成正比的定理。如一个人体的血质能保持100﹪纯洁, 血量适度, 则这个人就可以长生不老。 (但按目前对人体生理的认知及医疗水平, 保持人体血液质量100﹪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长生不老也就不可能的) 。如能保持90﹪, 这个人的寿命100岁以上是可能的;如低于70%, 则多病痛、甚至恶变。由此类推。

2.3 熊氏立体因果医学是第一个以调正人体血液为主要宗旨的医学。

3 熊氏医学对慢性病的辩症法

3.1 以人体各部位表现的血色为主要辩症依据, 从血色反映血质, 从血质进行立体综合分析、判断健康与否, 判断已有某种病变或不久将有某种病变。通过实践证明, 人体的各种慢性疾病是由血液的质变到色变, 再到病变、恶化。其整个全过程相当漫长。所以叫做慢性病, 特别是被列为世界性医学难题的慢性病 (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风湿等) , 其色变到恶变的过程更加漫长。由于熊氏医学理论的基础正确。掌握了慢性病的因果关系, 从而突破众多的世界性医学难题。所以说, 因果医学的血色辩症法是“早三拍辩症法”。 比各种医学更加提早诊断, 更能得到及早预防和治疗。将人体的疾病防治提早到人体血液的色变时期。

3.2 以血压、心率及其它各种鉴证、检验为佐证, 通过立体综合分析, 加强血色辩症的准确性。

3.3 人体血质辩症分为流通血质与沉积血质。西医的检验方法只能检出流通血液中的部分“杂质”, 而血色辩症却能辩出身体沉积的杂质。因此更科学、更准确、更直接和更加直观。

3.4 熊氏医学反对“亚健康”的说法, 认为“亚健康”就是不健康, “亚健康”其实已处于病变中, 要将防治提早到血液的色变时期。

4 熊氏医学对慢性病的辩因施治原则

严格遵循科学的因果逻辑, 因果医学对绝大多数慢性病反对对症施治, 认为对症施治即对果施治, 对症施治只适宜急性病。因果医学运用立体思维、因果逻辑找出各种病症 (果) 的因, 以及因的前因, 或更前因。实行对“因”施治, 控制、改善和杜绝前因, 甚至更前因。才能达到彻底根治慢性病。

5 熊氏医学对慢性病的对因施治方针

5.1 以清除人体流通血液中及人体各组织细胞积聚的无用而有害的杂质为首要宗旨 (如血瘀、超标血脂、血糖、胆固醇、尿酸及各种血毒等等) 。

5.2 清除血液杂质, 达到提高人体血液的活性, 改善流通性, 提高血液含氧量及各种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输送能力。

5.3 针对性改善饮食结构, 改正生活误区, 从源头上杜绝病变的前因甚至前前因。对因施治方针彻底超越了被人们讽刺为庸医的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所谓“对症施治”的误区。

6 熊氏医学对慢性病的施治方法

6.1 采用食疗为主要施治方法, 以对应个性化为原则, 分别针对病因、身体状况、体质量、年龄等情况, 通过立体思维综合分析, 定方定量, 采用中草药与适宜动物配伍, 经科学方法炖制后食疗。绝大多数慢性病只需每星期食疗一次, 克服中西医天天服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达到在调理慢性病的同时, 身体的素质、精神、血色、病情等同步明显好转。避免了其它医疗方法在医疗期间或愈后, 人却消瘦虚弱的弊端。

6.2 熊氏医学的用药原则以自然药物为主, 反对以毒攻毒。选用药物力争无毒, 凡证实有微毒的药物均不使用。

6.3 熊氏医学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确定用药配方。视各人情况及时复查疗效, 及时修正配方。并要严格地综合病情、年龄、血压、心率、体质量、身体整体素质等情况决定药量, 实行科学给药。

6.4 采用爆发力正位或静电按摩快速治疗关节病痛、腰椎病、颈椎病。

6.5 针对性改正饮食习惯或生活习惯。

7 熊氏医学对慢性病的疗效检验

7.1 复检患者的血色变化, 即可判断改善程度。

7.2 血压、心率恢复正常, 血色、精神、自我感觉等等是否明显改善。

7.3 凭血色及自我感觉, 综合各种检验确定是否根治。

7.4 特别病例愈后跟踪随访 通过以上简述, 体现“熊氏立体因果医学理论”, 从基础理论到辩症、对因施治、食疗法及服药间隔等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整的、与各种医学明显区别的, 是目前防治慢性病疗效最好的创新医学。

医学学科 篇2

2017年护理压疮总结与工作计划

一.压疮的处理:

1.护理人员对新入院.转入.大手术及压疮高危患者,在入院时进行了严格的皮肤检查及压疮风险评估,发现压疮者填写压疮情况报告表(院外带入压疮应有家属确认签名)及压疮预防监控记录表。

2.根据Braden评分法对住院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对有发生压疮风险的患者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尽可能杜绝院内非难免压疮的发生。

3.对院外带入压疮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主要措施有: 1.定时检查皮肤情况。2.及时翻身,减少组织压力。

3.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皱褶,污染后及时更换。4.使用气垫床。5.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6.在骨隆突出处和身体空隙处垫软枕。7.75%酒精或碘伏疮面消毒。

8.床头悬挂压疮标识,提醒护理人员积极采取措施,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防范意识。二.存在问题

1.压疮风险评估个别评分有错误。2.个别院外带入压疮未在24小时内填写压疮表,并未作出护理记录。

3.压疮防治措施有的未落实到位,如未悬挂标识,患者营养支持不到位。

4.患者与家属的因素:知识缺乏,有些患者或家属不知压疮的诱因及危害性,故也不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形成压疮又不懂如何去治疗或护理,使得压疮越来越严重。5.营养状况: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患者,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无法进食,造成蛋白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导致低蛋白血症使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压疮。

6.患者年龄因素:由于老年人皮肤皮下脂肪减少,皮脂腺减少,萎缩使汗液分泌减少,降低皮肤的排泄功能和调节体温的功能,皮下毛细血管减少,血液流量低,直接影响营养的供给。

7.护理人员因素:因新进和低年资护士较多,在护理工作中,一方面是翻身技巧缺乏,另一方面是个别护士护理责任心较差,没有督促和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致使局部皮肤受到分泌物.剪切力等物理因素刺激,从而导致压疮。

康复医学科

2018年压疮工作计划与与进一步改善措施

1.进一步学习压疮防范相关制度,学习标准,严格掌握评分标准,正确评估高危患者的压疮风险,保证高危患者入院时压疮的风险评估率达到100%。

2.发现患者出现皮肤压伤,无论是院内发生还是院外带入,积极采取压疮护理措施。

3.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诱因,护士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按摩.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

4.落实基础护理,保证患者的“三短”.“六洁”,及时整理更换床单元,保持整洁干燥。

5.进入压疮监控患者,需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压疮预防知识并记录,及时动态评估,动态观察皮肤变化。

6.认真对每一位高危患者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特别别是高龄患者,加强患者和家属压疮预防知识,教育及指导。7.认真评估患者的疾病和生理状况,护理人员主动协助患者翻身,加强皮肤护理和疾病护理,并积极配合医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8.科室压疮小组每天深入病房,掌握病房高危患者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与指导意见。

9.对不同风险评估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及时有效的翻身,保持皮肤及床单元清洁干燥,睡气垫床.在骨隆突出处和身体空隙处垫软枕等。

优质护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体会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重症;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64-01

研究背景

优质服务的护理理念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有效的护理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其在生理、心理以及外界环境上均得到最优的护理服务,让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舒适的状态,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舒适的程度[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得到优质的护理。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在重症医学科中应用,最终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来自于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占5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的年龄在59岁至79岁不等,平均年龄在66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危重患者,其中31例患者为急性脑血管意外, 16例患者为急性重症胰腺炎,33例患者为急性左心衰。所有患者均无法生活自理。最终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80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最终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表面,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学差异,结果具有可比性。

1.2优质护理方法

1.2.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护理人员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详细的介绍重症科室病房环境,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详细的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最终根据患者的身心需求,给予患者具有优质的护理,及时的了解患者所做出来的表情、口型以及手势,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询问患者自己理解是否正确,在确定理解正确的前提下要详细、细致的为患者讲解、阐述问题的答案[4]。此外,还要对患者得情绪进行细致得观察,对患者不稳定得情绪及时得解决[5]。在患者情绪暴躁得情况下,要保证温和得态度,快速得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取得患者得信任以及依赖,对于已经绝望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以及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疾病得类型、原理,同时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后得效果以及预后得质量[6]。对于患者得恐惧感、孤独感强烈得患者,在满足患者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温和娴熟得护理方式,使患者对护理人员感受安全感以及家人般得关怀。

1.2.2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得疾病

通常情况下,重症学科得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得吸氧、输液、心电图等一些常规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房应该要定期的进行通风、消毒并做到要随时保证病房的清洁。此外,患者由于疾病的特征,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因此在患者卧床期间要为患者保持良好的体位,定期的给予患者进行翻身、拍背等可以辅助患者排痰的操作,使患者随时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要为患者进行定期翻身,这样就可以防止患者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而出现褥疮或者压疮等并发症[7]。患者疾病过于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病情变化速度极快,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病房巡视工作,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基本情况,定时的为患者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基本检查,如果患者出现异常应该立刻的上报给医生,使其可以得到快速的处理。

1.2.3强化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定期培训

以往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往往只是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对患者护理,只是为了工作而护理,其往往严重的缺乏护理的主动性。而本研究优质的护理往往是时刻的为患者着想,主动的去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在开展优质护理的过程中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将患者视为自己的长辈。这样就能保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情况的发生,极大的缓解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降低医疗纠纷[8]。

1.2.4维护患者的尊严

在常规的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暴露次数以及暴露的时间,要为患者安排特殊的检查、导尿、换药、大小便护理等,同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采用围帘遮挡,避免患者长时间暴露而产生不安的心理。對于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要为患者耐心的讲解,一定不要采用不理睬或者训斥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避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同时,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对患者要进行尊称,例如称呼患者为老师等等,避免直接呼唤床号,此外,还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尊重患者的宗教习俗[9]。

1.2.5观察指标

对不同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总分为100分,分不同的调查内容。最终,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平均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方法采用t检测。

2、结果

本研究在对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采用我院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平均分在78分,而采用我院制定的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的平均分为96分,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分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经过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更高。

3、结论与讨论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往往都是疾病非常严重的患者,在护理的方法上需要更加的严格,这是由于患者的疾病往往会变化非常的快,发展及其迅速,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绝对的高质量护理服务[10]。应该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断的转向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的转变,这样不但可以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同时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最终结果显示该护理方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护理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晖晖. 优质护理服务在重症医学科的实施与体会[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4).

[2]林宇雨, 张桂友, 张少珍, 等. 优质护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9): 53-54.

[3]吴晓英, 王玥, 王泠, 等. 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J].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2013, 13(4).

[4]何沈静, 郑叶平, 江薇. 视听化宣教在 ICU 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 (2).

医学学科 篇4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 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

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见表1),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

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 科研产出情况

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2.2 学术交流情况

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给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广大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圈。2006—2010年间,我院成功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共计259人次交流合作;与法国法兰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长期合作研究,部分海外学者定期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其中在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建成了“中-加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2.2.3 人才培养情况

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院一直以“学科极”的方式组织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期间,113人顺利毕业,1000余人次参加了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通过“学科极”联合答辩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为各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有着重要深远意义。不仅研究生培养如此,我们还将“学科极”培养模式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十一五”以来,我们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院士后备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新星”5人,先后有15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学科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还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有特色、有重点的优势学科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求精拓新,着眼未来,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基础医学院而不断努力。

摘要:基础医学学科在现代医学学科体系中既是“基石”,又是“先导”,怎样在现有学科基础上,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探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涵丰富的大学科发展之路,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极,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坤,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5-27.

[2]田恩舜.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26-129.

重症医学科简介 篇5

重症医学科(ICU)是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集中收治全院各科各类危重病人,即通过严密的观察、及时的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恢复健康。常常创造一些医疗奇迹,被人们称为“创造奇迹的圣地”。

我院的ICU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位于医院的外科楼(3号楼)九层西侧,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甘于奉献、工作严谨的专职医护团队,全科现有医生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医师8人;护士16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10人。ICU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设陪护,拥有独立的护理单元,可对病人的医疗、生活进行精心的护理。

病区环境优雅、整洁,设中心监护站,周围设有11张监护病床,呈开放式设置,利于观察病情变化。监护大厅装备中央空调、中央供氧、中央负压系统,及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紫外线循环系统,体现了现代ICU的特点。并配备多参数中央监护仪、谊安VT5250多功能高档呼吸机、罗氏Cobas b123血气分析仪、心电除颤起搏仪、心电图机、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亚低温治疗仪、电动排痰仪、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所需的各种急救器材,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重要保障。

ICU病人收治范围,包括:(1)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后 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的支持者;(2)需要心肺脑复苏者;(3)某个脏器(心、肺、脑、肝、肾)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4)急性心肌梗塞;(5)重症休克、脓毒血症及中毒病人;(6)其他经短期强化治疗可望恢复的各系统、器官功能减退的急性衰竭病人等。

医学学科 篇6

【关键词】高校;医学院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发展中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随着各省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超前、加快发展的位置,使地方教育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科建设,在各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十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纵观各省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许多挑战,整体实力和水平需要尽快提高。

1地方医学院校近年来学科建设基本概况

1.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地方医学院校党政领导班子深深地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因而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来抓。成立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与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学科建设以大力支持,确保了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根据未来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目前实际,从提高学科水平、凸显学科特色和开发学科潜力出发,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医疗之间的关系,不断突出学科建设工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按照适应性、可行性、创新性、超前性、共生性原则,制定出学科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努力使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医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积极带动地方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持续提高。

1.3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地建设

学科建设要上水平,离不开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地方医学院校为全面改善学科建设条件,大都在发展步伐快、建设项目多、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加大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力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的原则,切实加强实验室和研究室管理工作,对推进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一是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作用。二是合理组建学术梯队,对学术梯队的组成从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

1.5 强化开放意识,加强对外交流,为学科建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近年来,地方医学院校不断强化对外交流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专家教授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在学术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大都是从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成立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在学科建设方面投资力度较大,但短期内还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科研条件薄弱的状况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课题、前沿课题研究的进行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速度。

二是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原创性、有影响的项目偏少。到目前为止,地方院校独立承担国家级课题较少,低水平的跟踪性研究还占相当数量,获得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不多,学术交流的层次不高、频度和广度不够,也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建设。

三是与处于省会城市的院校相比,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相对较少,不能为学科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基地保障,难以形成强大的学术竞争实力。这是目前影响和制约我院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是由于地域及待遇的影响,科技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科技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学术后备力量不足,暂时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学术梯队。

3提高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政府对学科建设宏观调控,进行分类指导。政府应把高校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综合考虑现阶段的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做出科学判断,摸清各医学院校学科门类的实力和特色,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建设规划,统筹兼顾,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地方医学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3.2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扶持政策,对各医学院校科研实力,诸如人才专业分布情况、特长与特色、科研优势、实验装备及实验室建设、前期科研成果等进行全面地实地考察摸底,从而制定重点培养的学科或确定重点发展的学科研究方向。在人、财、物上予以集中倾斜支持,争取在若干优势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国家级著名专家甚至世界知名学者。

3.3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医学院校仪器的利用率定期进行评估,不定期召开一定规模的座谈会,征求专家意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鼓励性质的管理政策,建立医学院校间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切实推进资源共享。

医院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 篇7

(本期特别策划主持人郝秀兰)

特邀策划顾问高解春教授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小儿外科教授,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小儿外科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博士生导师。曾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现中国医院协会) “优秀院长”等称号。

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副院长、上海医科大学校产处处长、复旦大学医学科技处处长、复旦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对医院管理、卫生经济、高校科研管理、产业运作等有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委员、上海医院协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医院管理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学学科 篇8

人才的培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就会对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转型期,全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专科医生发展到具有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全科医生。基于此,作为医学人才重要的输送基地——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应如何结合医学学科其综合性、服务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通过人才培养结构的构建与优化,从“实践”与“应用”上下功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实践型医学人才,成为了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对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供广大同行予以参考。

一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医学人才培养如果想走上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但要进行课程与教材结构的优化与重构,还要从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构建,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科学和完善。

1知识结构的构建

优化医学人材培养结构首先要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构。一是专业知识方面。要针对于目前社会急需的护理专业以及临床医学专业,适当的将专业教学以及基础教学阶段将主干课程减少,同时增加或者修订一些必要的与课程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具方向性;同时要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尤其是具有区域特点的医科学校,要结合本区域的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兴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要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扩大专业建设领域。二是其他知识方面,包括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作为一个综合型医学人才只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要通过人文社会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文化和知识空间,通过知识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来让他们的思想和心智得到培养,使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适应社会发展做好精神准备。而自然科学中的化学、数学以及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信息,都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已经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密切联系。

2能力结构的构建

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即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由于医学专业其特殊性,毕业生走上从医岗位会面对很普遍的一些并没有定论的临床问题,而当面对这些问题时就是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对能力的考验,因此,要让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习,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获得提高;二是实践能力,即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医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这需要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我们所说的临床操作和实验操作方面的技能。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素养以及智能发展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医学实践的要求仍旧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但是社会发展对优秀医学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医学专科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创新的有效途径。

3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后天形成的素养两者的总和。社会进步与医学发展,使人们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标准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治病救人已经无法使服务对象得到满足,而新型医学人才必须要实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新型医学人才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思想觉悟,还要有崇高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以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二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指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修养和知识的一个总和,它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广阔的文化知识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业务素质,是指学生在进行与专业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它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以及与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在面对临床实际问题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四是身心素质,即医学人才在具备知识才能的基础上,首先要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才使促进其学业、事业走上成功。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途径

1注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培养实践型与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条件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医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是要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专业实验室或者实训中心来优化实验室条件,并通过实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的医学设备和医学信息,使他们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二是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由于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校内实践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应该努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通过与医院和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多样化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拓展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证明,强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实践环境,不但可以使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合格的实干型人才,还可以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有效解决目前医学专科学校存在的基础性建设薄弱的困难,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双赢”。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基础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们在本校实验室接受专业实训和专业课程的基础训练;二是医院实习环节,通过让学生们到医院进行现场实习来熟悉和了解医院环境和具体要求,通过见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医疗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实际的医疗工作经验;三是现场实训阶段,让学生们在实践基地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开展医学专业工作的实践训练。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训练来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获得直接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新技术引入到实践训练中来,让他们能够对最新的医疗技术动态做到及时掌握,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超前意识。四是毕业设计环节,即学生完成论文设计,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要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如类似于临床、护理、口腔、药学、检验、影像、康复等专业可以利用本校实验条件,通过开展“毕业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和考试”活动,更有效、系统的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公管、医保、药学、环境、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开展毕业实习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写作培训,强化学生的毕业实习管理水平,提高毕业实习及论文质量。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实践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才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与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到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单位进行学位攻读和挂职进修的方式,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教师对当前形势以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使其在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与调整上更具有针对性,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校还应加快科研工作建设,通过创办科研基金的方法鼓励教师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科技与科研开发中来,要通过制订一些关于奖励科研工作的制度和政策性文件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校因氛围,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机制

校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一个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离不开校园环境的创设。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通过内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创设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校园氛围,其中,内部环境建设体现在构建一个优美洁净的校园场地,让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休憩身心的场地。同时,配置校园内部文化宣传栏,利用宣传栏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外部环境建设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学校与周围民居或企业单位相处的融洽程度;第二是良好的社会声誉。综合来说,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能够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使人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向着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学生的学术修养,加强人才培养的效用。

总之,为了使更多医学毕业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医学专科学校必须要注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要以社会需求、基层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为本,深化改革,强化教学,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1):35.

[2]冯利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证的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2):77-78.

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与控制措施 篇9

1 重视学科建设, 感染管理从病房基础配套设施做起

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1月搬入新病区, 在房屋设计和建设初期就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达到ICU病房建筑标准, 开放床位10张, 总体使用面积649.8 m2, 设有2个单间病房, 面积各20.25 m2, 监护治疗区8张病床, 每床使用面积187.2 m2, 床间距>1 m, 辅助用房275.4 m2, 包括患者家属谈话间、医护通道第一次换鞋间、男女更衣室带卫生间、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医护值班室、医护配餐室、库房、第2次换鞋缓冲间、配液间、污物处置间、医疗设备放置间、临终关怀间。设有4个通道、医护通道患者家属通道、医疗垃圾转运通道、药物通道。整个ICU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东南西北四面采光, 通风良好, 病房内配置了先进的空气消毒净化器, 为感染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建立完善相关感染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科室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 科内设有感控医生、感控护士, 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室采取“人人参与医院感控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 每月科内护理质控小组进行自查, 将消毒隔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总结, 认真查找问题, 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 职责明确, 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感控办、护理部每月到科室进行抽查和考核, 加强了监管力度。

3 加强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利用晨会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手卫生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 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重视对护工、保洁员感控知识培训和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 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在全面普及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同时, 医院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兼职感控医生、感控护士每月参加感染科质量分析会、利用晨会传达到每位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医院感染科在不同时间段, 下科室评价反馈各项目标性监测数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多重耐药患者的跟踪观察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为科室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加强ICU的消毒隔离管理

4.1 人员的管理

凡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均按要求更换衣裤、换鞋或穿鞋套、戴好帽子口罩,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严格洗手制度, 特别强调手的清洗与消毒, 预防患者院内感染, 尤其是同一患者多部位感染或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患者与患者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 均要认真洗手或用卫生手消毒。

4.2 环境管理

ICU环境应保持整洁, 定时通风换气, 确保无尘, 使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 监护区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每日进行动态消毒2次, 1 h/次。配液间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 每月中旬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湿化瓶内蒸馏水、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对不合格的监测指标及时做分析整改, 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单元 (一床一巾) , 消毒液拖地每日两次, 保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清洁、无尘、无血迹, 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4.3 消毒隔离措施

(1) 患者的安置。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特殊感染患者安置在单间。治疗护理过程中, 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每床配置一个听诊器, 快速手消液, 每接触患者一次立即进行洗手或手消, 控制交叉感染。 (2) 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 每日早晨由加强班人员用75%酒精纱布擦拭, 经常保持其清洁。 (3) 患者转出后, 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桌、椅等, 更换床单、被褥等, 紫外线照射1 h消毒床单元。 (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认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必要时戴手套。 (5) 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患者, 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 如有污染随时更换, 尽量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1]。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 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2%戊二醛液内消毒10 h、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 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min后, 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6) 加强患者各种留置管道的护理与观察, 深静脉置管敷料每周更换2次, 出现潮湿、松动、渗血时应立即更换。留置尿管的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2], 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不需要的尽早拔出尿管,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每天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 可有效减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3], 每2周更换1次尿管, 每周更换2次尿袋[4]。 (7)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对住院较久患者, 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 出现感染时, 立即行接触隔离, 挂牌提醒各位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8)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严防多重耐药的形成, 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 尽量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 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 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9) 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 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 (10) 对各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 分开放置, 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管理条例》执行,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 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送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置。

综上所述,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 同时, 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积极有效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外, 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卫生、严格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同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 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 才能行之有效杜绝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真正意义上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摘要:重症医学科 (ICU) 是医院感染发病率高的科室之一, 采取必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率, 减轻患者痛苦和医药资源的浪费, 是ICU医务人员追求的目标。针对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医院和科室制订了两级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 加强了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意识, 人人重视、参与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 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105.

[2]张京利, 赵霞, 王力红, 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 :187.

[3]金凤财.0.5%碘伏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3) :85-86.

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探讨 篇10

医疗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是衡量一个医院硬件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医院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仪器设备也正朝着现代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不乏一些价格昂贵、结构复杂的大型设备,如: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机DSA、CR、DR、彩超、血透机、多参数监护中心CCU、心电工作站及Hotel、大型检验仪器等。如何管理、维护好这些设备,使它们能够发挥最大效益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能重医轻工、等闲视之。

2 医学工程科(部)的职能和任务

医学工程科(部)的任务管理和维护好医疗仪器设备,并使之能够为医院的医疗活动提供重要保障,间接或直接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设备采购

在医疗设备展销会和互联网上搜集和建立所需设备的资料信息库,尽可能地做出各厂商同种类设备的性能指标、特点、先进程度、价格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论证,为下一步招标工作做好准备。对于大型设备,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详细考察。最后召开由院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招标会,完成设备的招标采购。

2.2 医用耗材采购与供应

医用耗材是医院日常医疗活动所消耗的材料,虽然价格不高,但其消耗量非常大。在耗材的采购工作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和价格关,选择一些有资质、信誉度好的大厂产品进行招标采购。对其保管与储存要选择通风条件良好且非常干燥的库房,分类存放。建立各类物资库存登记表,严格掌握物资的失效时间,按时发放。

2.3 设备维修与维护

设备维修与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机械、光学及物理化学等知识,其要求比医疗卫生人员的知识面更宽。对于维修工作,可按设备特点分为大型设备和一般设备,配备若干名高职称工程技术人员维修大型设备,若干名普工维修一般设备。可再按设备类型细分为:放射、检验、超声、心电、制冷、机械等组,各组之间分工合作,还要建立大型设备维修和保养记录资料。

2.4 设备安装与验收

在设备的安装和验收工作中要做到四坚持:坚持国家标准,坚持安全标准,坚持设备性能指标,坚持合同条款,并建立安装验收报告。

2.5 技术革新、开发与技术改造[1]

要鼓励工程技术人员搞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旧设备的技术改造,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调动其创新积极性。

2.6 器械计量

对于需要计量的器械、仪器(如血压计、测重器具、ECG装置、X线装置等)要定期进行测量和校准,指派专人担任计量员,配备计量仪器,建立计量登记表。

2.7 报废设备的评价、鉴定与处理[2]

医工科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医院相关部门成立大型设备报废管理委员会,依照大型设备报废程序进行设备评价、鉴定与处理,不能一概卖给废品收购站。

3 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领导不重视

俗话说得好;“只有不合格的将军,没有不合格的士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导不重视,什么事都办不好。据调查,许多医院管理者存在医学工程部门不直接为医院创造效益,维修设备还要花钱的思想,将其视为一个不值得重视的辅助性部门。甚至一些医院认为该科室可有可无,有一两个懂点电的人员或电工即可。有些医院将该部门与电工、水暖、房屋修缮等统统隶属于总务科管理。有些医院则将该科室与药剂科混在一起。

3.2 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匮乏[3],编制不合理

由于我国高校医学工程专业设置比较晚,现阶段医院中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相近专业转换而来。加上单位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不够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收入和临床医生相差甚大,使其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因而造成工程技术人才严重流失和匮乏,更谈不上合理编制。

3.3 主管领导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当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出现故障时,有些医院的主管领导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委托社会维修人员维修或买保修,借此捞取好处。

4 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4.1 领导重视

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医学工程部门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医学工程学科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建设。

4.2 建立独立的医学工程学科

医学工程科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任务也很繁重,属于系统学科,需要建立一个独立部门。国家在三甲及以上级别医院的评价验收标准中要求:医院必须有医学工程科建制,不能简单地与其他科室合并或委托非专业科室代管。科负责人要选择精通专业知识、具有相当管理水平、有一定领导艺术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不能随便选择非专业人员作为负责人。

4.3 医学工程科人员编制与专业技术结构探讨

由于医学工程学科的任务和性质,在大中型医院,需要本专业副高及以上任职资格的科主任1名。有条件的可配备具有相同或低一级职称副主任1名;电子及硬件副高或工程师1名;机电一体化副高或工程师1名;软件副高或工程师1名;机械工程师1名;制冷工程师1名;普通技师或技工3~4名;采购、会计、库管各1名。整个科室需要13~15人,这是基本人员编制。

4.4 工具与检测仪器配备[1]

对于医学工程科来说,基本的工具与检测仪器是必需的。除了钳子、螺丝刀和万用表等通用工具外,还需要台钻、沙轮机、焊接设备(电焊、气焊、氩弧焊)、真空泵。有条件的医院还需配备精密车床、计量器具。检测仪器需要数字示波器1台;网上查询器件、资料、软件编程和库房管理需要计算机2台;还需要配置仿真机、编程器和电路板测试分析仪等。

5 制度建设

5.1 制度类型

医学工程科由于任务繁多,制度分类也显得十分复杂,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对整个科室而言,首先要建立科室工作任务及奖惩制度、大型设备维修细则及管理制度、技术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工具及测试仪器管理制度、计量工作细则、设备、耗材招标采购细则、库房管理制度、设备报废程序及办法、报废及废旧设备处理办法、职工培训计划与实施细则。对每个岗位而言,需建立科主任、电子软硬件工程师、机械制冷工程师、技师技工、会计、库管人员职责范围及工作细则。

5.2 关于管理制度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5.2.1 技术资料、档案管理

对于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应配备专门的资料、档案文件柜,存放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相关资料,维修技术资料,大型设备的维修记录等。由科主任或指派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建立技术资料登记台,建立资料增添和丢失记录,建立资料借还制度。

5.2.2 技术业务培训和再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人员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扩充。应把技术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与设备厂商协调,建立培训关系和计划[4]。在科室内部,每周开展1~2次技术讲座或设备疑难故障检修讨论会,并邀请一些有知名度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

5.2.3 故障判断的准确性和维修步骤的规范化

在设备维修方面,由于设备的复杂程度和多样性,维修步骤虽然不能千篇一律,但在专业方面,一些基本步骤还需要规范化。强调通过各种检测仪器和手段,要努力做到准确判断,精细维修,不能马马虎虎,以免造成设备故障扩大和不安全因素,造成人为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

5.2.4 奖罚制度

奖罚制度在科室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对在技术发明、改进、改造方面,大型设备维修中故障分析透彻、判断准确、修复及时、科研与论文发表等方面有贡献的人员,要报请医院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相反,对于工作不认真仔细、误判误修,给医院和科室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不能积极修复设备、拖拖拉拉的人员,也要报请院方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和处罚。

5.2.5 工作积极性问题

提高职工积极性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分配制度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各个医院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要建立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可采用硬性指标与奖金挂钩。修复设备的准确性、快捷性、经济性、服务态度及设备的完好率等因素都集中体现在临床科室对维修技术人员的满意度[5]。用它作为一个硬指标,占70分,每月由临床科室考评1次;工作态度与纪律性占30分,每月由科主任考评1次;科研与技术能力(科研项目,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发表论文)占40分,每半年由全科集体考评一次。这样,总分为140分,奖金调节系数为0~1.4。每人奖金的计算公式为;奖金数=(全科奖金总数/全科总分数)×每人分数。在科室内部,每人的奖金得到了调节,有效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6 结束语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医学工程科各方面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管理实现了制度化、科学化。临床科室满意度提高,科室内部和谐,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各项任务完成出色,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医院的表彰和奖励。

摘要:提出了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雏形,叙述了医学工程科的职能、任务,并对其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看法。详细说明了医工科的人员编制、仪器工具配置等情况。重点论述了科学化管理和制度建设中的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技术业务培训和再提高、奖罚制度、工作积极性等问题,使医工科的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医院,医学工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栾振涛.加强科室整体建设确保医工学科健康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2):1-2.

[2]郑小溪,李怡勇.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和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67-68.

[3]胡磊星.医疗仪器管理与维修理念的创新[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44-45.

[4]赵杰宇.关于加强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76-78.

医学学科 篇11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腹泻;预防 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1-02

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腹泻,可引起肛周湿疹、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机体抵抗力降低;腹泻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会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出现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据临床观察,入住重症医学科的危重患者发生腹泻的比例较高,即加重了患者原有的病情,延长病程,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1]。因此,控制或减轻重症患者腹泻的发生,有利于重症患者的康复,减少由于腹泻而导致的并发症。本文总结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20例发生腹泻的重症医学科患者,争对不同的病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07月至2011年07月共收治重症患者 608 例,发生腹泻者共220例,占36.18%,其中男 145例,女 75 例,最大年龄89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 52岁。

1.2 调查方法与结果: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历的方法,通过详细记录220例发生腹泻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该患者的诊断、应用肠内营养情况、肠道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胃肠动力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是否机械通气等。总结出 220 例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调查情况(见表)。

表 220例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调查表

重症患者腹泻诊断标准[2]:排便次数超过3次/d,粪便量>200g/d,其中水分超过粪便总量的85%,并且入住重症医学科前无腹泻,入住24h后发生腹泻。①肠内营养性腹泻:应用肠内营养2d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经调节营养液温度及输注速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减少输注量,并应用止泻药物后症状缓解。②肠道感染性腹泻: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稀便或黏液样便,粪常规检查,镜检有脓细胞或红细胞,粪培养阳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腹泻停止。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④机械通气性腹泻:使用呼吸机前无腹泻,既往无胃肠疾病史,应用机械通气超过48h,患者出现腹泻。⑤胃肠动力药物引起腹泻: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后患者出现腹泻,粪常规示镜检(-)、粪培养(-),停用药物后腹泻自行消失。

2 原因分析

2. 1 与肠内营养有关的因素

2. 1. 1 患者因素:①创伤或感染后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因而常伴有血浆白蛋白减少,Hwang等研究表明[3],在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中,白蛋白<20g/L者腹泻发生率为27%,>20g/L者腹泻发生率为10.5%。两种数据相差显著,说明白蛋白减少是导致腹泻产生的原因之一。②危重患者常同时伴有胃肠道水肿,使绒毛吸收能力下降,易引起吸收障碍和腹泻。③许多危重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之前都有一段时间的禁食;研究表明:禁食可导致黏膜层绒毛高度和细胞增殖下降,绒毛萎谢造成的吸收不良,在给予肠内营养时导致腹泻的发生。

2. 1. 2 营养液因素: ①肠内营养剂的渗透压和浓度过高可以造成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从而引起腹泻。②膳食纤维能维持肠道结构,完善肠道功能,并能平衡菌群、调理胃肠道内微环境,而临床使用的肠内营养液,多不含膳食纤维,从而增加了腹泻发生的机率。③营养液的输注量和速度,过快或使用量过大均可引起腹泻。④营养液的温度应以接近体温为宜,过冷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腹泻。⑤营养液被细菌或真菌污染、变质,易引起腹泻。

2. 2 疾病引起的腹泻: 常见能引起腹泻的疾病有①低蛋白血症 ; ②糖尿病控制不良;③消化吸收不良(肠切除、炎性肠病、胰腺功能不全、胆汁缺乏);④重型颅脑外伤;⑤胃肠道感染;⑥甲亢和甲状腺疾病。

2. 3 药物引起的腹泻

2. 3.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重症医学科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广谱抗生素,长期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受到破坏,菌群失调,致病微生物增生,包括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另外抗生素可以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也是造成腹泻的原因之一[4]。

2. 3. 2 胃肠动力药物:危重患者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并且长期卧床,临床上经常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如吗叮啉、四摩汤等,这些药物治疗剂量就可导致腹泻。而广泛应用制酸剂,使胃内pH上升,胃液中G-杆菌数量增加,胃内变成了重要的病原菌储藏所;当组织缺血、缺氧时,易使肠道菌群失衡而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另外高渗性药物 、含镁、乳酸果糖的药物亦可导致腹泻的发生。

2. 4 机械通气有关的腹泻: 机械通气的患者,特别是上机时间大于48h内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机械通气时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常使用制酸剂,可致胃液酸度降低,利于细菌繁殖,并可使细菌下移至肠道引起感染性腹泻。同时重症患者由于感染等因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纳差,上机后,机械通气本身的正压阻碍胃肠道血液回流和胆肝排泄,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引起腹泻[5]。其他如使用冰毯等物理降温措施,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加快;伴有低血压、休克、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患者,肠粘膜发生缺血、坏死、脱落也可发生腹泻。

3 护理

3. 1 病情观察:密切觀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倾向;正确记录排便的次数、量、性状,观察肠鸣音的变化,及时评估,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送验粪便标本观察;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腹部按摩、压迫等机械刺激[6],以减少肠蠕动。

3. 2 保持皮肤清洁: 反复腹泻容易刺激患者肛周皮肤,引起湿疹、红肿、溃烂。每次腹泻后应及时清洁,擦拭肛周时应动作轻柔,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后再用湿巾擦净,并在每次擦净皮肤后涂抹四环素眼膏或生茶油。局部尽量避免使用透气性能较差的尿垫,并定时翻身,暴露肛周皮肤,不可用卫生纸垫在肛周及臀部,以免加重肛周湿疹或引起压疮,同时保持床单整洁。

3. 3 心理护理:清醒的患者,对于腹泻多会出现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不好意思等问题。作为护士,应注意做好心理支持,积极的告知腹泻的原因,并且维护好患者的自尊,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3.4 病因护理:①对低蛋白血症或禁食时间较长患者,可先行肠外营养,待血浆蛋白升至35 g/L时,再行EN;如小肠吸收功能不全,可选用短肽或氨基酸为主的EN制剂。②营养液现配现用,并保证配制容器的清洁无菌,如果灌注时间超过12h,应及时更换营养液; 营养液的输注量和速度应从25ml/h开始,视机体情况逐渐增加每天递增25ml/h。营养液最好使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营养素如瑞先、瑞代、瑞能等;营养液的温度应以接近体温为宜;应用营养液时浓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有条件可选用低或生理渗透压配方如瑞素。③因使用抗生素而致腹泻者,尽量选择诱发相关性腹泻概率低的抗生素药,合理调整药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大便培养阳性者,可根据细菌种类和药敏选择适宜有效的抗生素;大便培养阴性者,可用抗腹泻药物,或使用酸奶以助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④对机械通气患者,常规抬高床头30~40°,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及时倾倒冷凝水,无菌操作下吸痰,减少侵袭性操作,积极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4 讨论

由于危重患者的特殊性,顽固性的腹泻在重症医学科有着很高的发生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量,同时由于频繁的搬动,极易造成危重患者循环的不稳定而使病情反复。所以患者一旦出现腹泻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护理人员应充分提高认识,及早进行评估,尽早寻找引起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干预和护理措施,防止因腹泻而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杨春玲,赵玉敏,张春燕.ICU 患者腹泻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l1):868.

[2]王红鲜.危重症病人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08,22(2):418.

[3]Hwang TL, LueMC,Nee YJ, et a.l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in patientswith hypoalbuminemia due to acute or chro-nicmalnutrition during enteral feedcng[J].Am JGastroen-tero.l 1994, 89(3):376.

[4]岳连兵,徐习.鼻饲病人腹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1B):104~105.

[5]吴铁军,刘志军,赵玉敏,等.综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2):749.

[6]徐归燕.腹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J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 0 0 1,20(5 ):1 9 9-2 0 0 .

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 篇12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于1978年国家科委正式确立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级学科。之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产、学、研等领域很快发展起来,于1980年1月成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因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其范围较广,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工程、医用电子、康复工程、影像工程、生物体材料、生物力学、医用激光技术、医学信息网络技术等。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形成

医院成立医学工程科

一般把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和解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问题的分支学科称为医学工程学(Medical Engineering),而运用工程技术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临床医学中实际问题的分支学科又称为临床工程学(Clinical Engineering),或称为临床医学工程,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二级学科。它是改善和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保障病人和医护人员生命安全与医疗新技术质量,实现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技术保障。我国约2万所县级以上各级医院,自1977年开始陆续引进大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医疗设备,如何正确使用、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和有效,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已成为医院发展中一个重要技术问题。如果现代化医院没有医学工程师与医护人员合作,还只靠医护人员是很难胜任的。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医院都先后认识到这点,所以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医院都根据工作需要相继引进工程技术人员,成立医学工程科,并成为医院的一个独立科室(医院这个科的名称各不相同)。迄今为止,该科室在我国医院的发展中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史。

医学工程科的任务和作用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医疗技术工作主要依靠三部分人员,即医生、护士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由他们分工合作,驾驭现代化医院的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医学工程科是院长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医技部门,不同医院其工作任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一些任务: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和医用耗材的购置选型和管理;负责全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管理与监测,作好质量保证工作;负责培训有关医护人员和医技人员会正确使用与维护现代仪器设备;负责全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能尽量做到维修及时、方便、省钱,提高仪器完好率和使用率;负责全院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报废处理工作;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医疗新技术、开发在用仪器设备的已有功能,使已购设备充分发挥应有效益;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软、硬件的设计和日常技术管理等。

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能全面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很多医院的医学工程科正在为全面完成上述任务而努力。随着医疗现代化的发展,医学工程科的功能重点已应转换,应从现在以仪器设备“购置和维修”为重点向医疗新技术“应用与质量保证”为重点转换,这已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提高,除医学本身发展外,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发展,特别是要依赖于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的合理应用。可以说现在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已成为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水平,保障在用仪器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有效的正确使用,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部门。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医学工程学科发展30年来,虽然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因多种原因仍发展滞后,无论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落后于医学发展的需要。粗略统计现在我国各级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工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共约10万人左右,一般县级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人员为3~10人/所,省、市级以上较大医院为10~40人/所。而各不同医院医学工程部门的人数、技术水平、人员组成等均差别很大。总体来说,目前各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学术水平偏低。有的医院医学工程科的组成人员很杂,具有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还不到40%,多数为转业和非专业人员,严重地影响着这个学科的发展和在医院的作用与地位。近些年来,已有些医院开始重视这个科室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建设,使医学工程科人员全部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的还引进了硕士和博士生,已形成实力很强的学术梯队,可出色地完成医院交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但目前多数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尚很薄弱,专业水平偏低,主要靠经验进行维修和购置、管理仪器设备工作,有关人员亟待培训提高。而因多方面原因,有些本专业技术人员在医院工作还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发展。希望有关领导要关注这个学科技术人员的培养,这已是本学科在发展中一直关心的问题。

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亟需有组织地团结起来,便于举行学术活动,互相学习和交流,快速发展和提高本专业学术水平。为了满足广大同行们的要求,本专业的一些先行者于1988年开始筹建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因申请成立正规学会要经过组织程序,需创造一定条件,要有一定学术活动基础,本学会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于1988年10月成立“中国医学物理学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在2年内组织三次学术会议,发展集体会员单位200余个,每次会议代表150~200余人。于1990年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改名为“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成为中华医学会下属的三级学术组织。之后每年组织一次学术会议,并开始承办《医疗设备信息》杂志,团结全国各级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或向杂志投稿和订阅杂志,开始成为全国同行们互相沟通和学习交流的桥梁,为晋升二级学会创造了重要条件。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93年10月成立“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这时本学会的主要成员,除医院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外,还有全国从事医学工程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销等工程技术人员,已聚集了全国各有关行业和单位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本专业专家、教授荟萃,知识密集,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学术团体。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自1993年医学工程学会成立以来,本学会召开了9次全国学术年会,23次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根据当年医疗卫生重点工作和本学科的热点问题选定“会议主题”,并广泛组织和征集学术论文,编制论文集,邀请本学科著名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积极宣读论文和研讨,每次参会代表约200~300人,学术气氛浓厚,对与会代表提高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拓宽眼界等方面帮助很大,颇受同行们欢迎和赞扬。

加强本学科组织建设

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按学会会章组建本学会委员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有四届委员会。委员们多是本专业工作突出、具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教授,可代表全国各省(市)同行们的意识,积极为学会工作。本学会按中华医学会发展专科会员的要求,已发展300余名专科会员。并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临床医学工程专家库”发展200余名专家,协助组建10余个临床医学工程研究基地。积极为有关卫生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从医学工程角度献计献策,起好参谋和助手作用。在本学会组织和促进下,各省(市)积极组建临床医学工程分会。现已先后成立省级分会19个(山东、浙江、重庆、新疆、山西、河南、内蒙、上海、吉林、湖北、广西、贵州、安徽、四川、陕西、天津、江苏、黑龙江等),有的省(市)还正在积极筹建。已成立分会的省(市)正结合本省(市)实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术气氛活跃。

承办会刊《中国医疗设备》杂志

该会刊原名《医疗设备信息》,已创办公开发行23年,成为本学会会刊已19年,并且自2004年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现为月刊,每期160页,每年可刊登论文800余篇。刊出的文章都是同行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已成为本专业人员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会刊为促进我国医院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学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欢迎。

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临床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这个专业的科班人才奇缺,要求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是综合型人才。但我国这个学科的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低,距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为尽快提高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整体水平,我们学会除积极组织学术会议、承办本专业学术期刊外,还做了如下几项主要工作。

开展医学工程技术培训班

为解决医院等单位的燃眉之急,需首先提高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我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分别主办3年期、1年期、半年期、2周等医学工程技术培训班,共办17次,培训学员700余名。这些学员提高了技术水平后,在医院工作得心应手,多数成为科室骨干。

积极促进医学工程本科教育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1977年,之后陆续有很多高校创办这个专业。但各不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理工科院校创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主要侧重培养理工学基础雄厚的医疗器械和生物体材料等研制、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才。现在这类学校全国已有40余所。另一类是由医学院校创办(或与理工院校合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侧重培养理工基础扎实、可医工结合的医学工程技术人才。这类学校自1978年开始至现在已有20余所。各学校主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临床需要,培养临床急需的临床医学工程师。这类学校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人。本学会为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工作,专设“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学组”,先后组织了8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研讨临床医学工程办学方向,交流教学经验,组织编写教材,促进这个专业的教育能按社会需要顺利发展。每次研讨会都有30~40余所院校参加。

组织国际临床工程师技术培训与认证

随着临床医学工程师在医院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已成为一种从业资格。而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后期,就由一些非官方、非盈利性学术组织组成“临床工程师技术认证委员会”,负责对本国或世界的临床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和认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临床工程师队伍已有很大发展,为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我国临床工程师也应与国际接轨。

自2005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与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联合开始举办“国际临床工程师培训与技术认证”工作。为与国际接轨,特邀请美国国际临床工程师考试委员会主席David Yadin博士等国际著名专家做培训班讲授和命题(英文笔试与口试题)。截止2008年底,已先后举办三次国际临床工程师技术认证考试,第一次通过26人,第二次通过49人,第三次通过52人。从初步开展这项工作的结果来看,我国临床工程师队伍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技术水平正趋与国际接轨。这项工作现已得到广大同行们的支持和响应,各基层医院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这项工作若继续开展下去,并能做大、做好,必须得到有关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特别是要把其与我国临床工程师技术认证工作结合起来。这正是医学工程同行们所期望的,我们也正为此而积极创造条件和做准备工作。

上述主要侧重本学会为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所做的部分工作,还很不全面。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仅仅30年时间,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经全国各相关学会和协会同行们的共同努力,现在这个新兴的学科已经形成,而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渐成熟和壮大,在医疗卫生界已具有一定影响,为本学科的继续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姜远海.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和现状[J].医疗设备信息,2003(9):2-4.

[2]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之我见[J].中国医疗设备,2009(1):1-2,116.

[3]姜宗义.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1996(5):38-39.

[4]汤黎明,吴敏,刘铁兵,等.医院中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建设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4(9):1-3.

上一篇:蚕沙有机肥下一篇:会计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