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介绍

2024-07-04

重症医学科介绍(通用9篇)

重症医学科介绍 篇1

XX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

如皋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XXXX年,是我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经过XX年的风雨历程,我院重症医学科茁壮成长,已从当年的只有X张病床,X台监护仪,X台呼吸机,逐渐发展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抢救成功率高的重要科室,为全院危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精心的护理,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和支持。

我院重症医学科实际占地面积XXXX㎡,共设置床位XX张,分生活区、过渡区、监护区、污物处理区;平均每床使用面积约X㎡,并配有单人间病房X间(负压病房)、二人间病房X间、三人间病房X间、四人间病房X间,四人及以上病房X间。重症医学科编制床位占全院编制床位比例2%,现有主任医师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治医师X名,住院医师X名,医师、床位比为X,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监护治疗技术。护理方面我院重症医学科共有护士X名,护士、床位比为X,有科护士长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管护师X名,先后有多人曾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均为科室骨干力量,责任心强、护理经验丰富。

我院重症医学科现有多功能监护仪每床X台,有创多功能监护仪X台,鸟牌Vele、Draga、伟康等呼吸机X台,转运呼吸机X台,无创呼吸机X台,血液滤过机X台,血气分析仪X台,床旁X光机X台,心电图机X台,多功能除颤仪X台,亚低温治疗仪X台,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各多台及中心吸氧、中心吸引等。

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全麻等大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心肺复苏术后、DIC、ARDS、各型休克、重症胰腺炎、各型中毒、ARF、多脏器功能不全、各型急慢性呼吸衰竭、严重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感染等,为全院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支持及各器官功能支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三年每年均出院约XXX人次危重症病人。开展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技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持续中心静脉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全静脉营养、肠内营养、血液净化技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

我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未来的道路上将会持续完善,不断进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科室电话:XXXXXXXX

重症医学科介绍 篇2

关键词:临床药师,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药学监护

作为传染病专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复杂重症传染病患者是医院会诊和临床监护的重点对象。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病情长且复杂,用药种类较多。相关用药选择和监护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医师在复杂重症患者会诊时需要临床药师参与进来,给出合理药物治疗方案如抗生素选择、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等。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以Cox-A16型和EV71型感染最常见,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1]。本研究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 的药学监护,对用药方案进行评估和建议,并总结此类监护要点。

1 患者情况

1.1基本情况

患者女,1岁1个月(9 kg)。3 d前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3℃,就诊于当地门诊,给予肌注退热(具体药物不详),体温可降至37℃,但反复升高。2 d前出现易惊及肢体抖动,非喷射状恶心呕吐,5~6次/d,量不多,无腹泻,无咳嗽咳痰,进食差,就诊于当地门诊,给予输液治疗1 d(具体药物不详),未见减轻。半天前发现患儿手、足部皮肤均出现红色皮疹,无瘙痒及疼痛不适, 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以“手足口病”收住院。

1.2 既往史及流行病学史

患儿既往体健,无高热惊厥史,无麻疹、水痘等传染病接触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久居地有手足口病流行,否认手足口病接触史。患儿为足月顺产第1胎,出生后无窒息,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未断乳,生长发育同正常儿,计划免疫接种随当地。

1.3 体格检查

神志清,精神差,体温38℃,血压85/55mm Hg(1mm Hg=0.133 k Pa),手掌、足部及臀部皮肤可见散在陈旧性褐色丘疹及疱疹,直径1~3 mm,周围有红晕,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的疱疹,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无抵抗,心率132次/min,心脏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腹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查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未引出。

1.4 辅助检查

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WBC)为25.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为66.8%,红细胞计数(RBC) 为5×1012/L, 血红蛋白 (HGB) 为101 g/L, 血细胞比容(HCT)为35.1%,血小板计数(PLT)为753×109/L;心肌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41 U/L,乳酸脱氢酶(LDH)为502 U/L,肌酸激酶(CK)为25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53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为398 U/L;钙(Ca2+)为2.39 mmol/L,钾(K+)为4 . 7 mmol / L , 钠 ( Na + ) 为131 mmol / L , 氯 ( Cl - ) 为98 mmol/L;血气分析:酸碱度(p H)为7.2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为28 mm Hg,动脉血氧分压 (Pa O2)为91 mm Hg,剩余碱(BE)为-15.4 mmol/L,碳酸氢根(AB)为12 mmol/L,总二氧化碳(T-CO2)为12.9 mmol/L,血氧饱和度(Sa O2)为95%;降钙素原(PCT)为7.6 ng/d L。超敏C反应性蛋白(CRP)为0.35 mg/d L。

2 治疗过程

患儿于2014年6月30日入院。入院1 h后出现嗜睡,反应差,四肢末梢凉,易惊、肢体抖动明显。当时查体体温为38℃,心率为195次/min,呼吸频率为26次/min,血压为75/42 mm Hg,SPO2为75%。查床旁胸片提示:左肺透亮度减低,右下肺纹理增粗,提示双肺肺水肿,患儿病情危重,随即转入ICU。

转入后查体:患儿睡眠状态,精神差,呼吸困难,反应差,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发绀,全身皮肤发花,四肢末梢凉,易惊、肢体抖动,喉中可闻及痰鸣音。查体:体温为38.6℃,心率为210次/min,呼吸频率为25次/min,血压测不到 ,SPO2为80%,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双手、足、臀部可见少许褐色皮疹。双眼上吊,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口腔黏膜光滑,可见散在的疱疹,口唇发绀,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高度膨隆,稍胀,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未闻及,无明显肌紧张。双侧巴氏征、克氏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诊断为:1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2病毒性脑炎;3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模式P-AC,参数为:呼吸频率为30次/min,吸气压力为12 cm H2O,PEEP为8 cm H2O,其中1 cm H2O=0.098 k Pa,吸呼比1∶1.6,吸入氧浓度100%,逐渐降低吸氧浓度),插管后可见粉红色泡沫痰,逐渐加大PEEP到12 cm H2O。给予头孢孟多酯防治感染(0.45 g,qd)、甘露醇脱水降颅压(4 m L/kg,q3 h)、人免疫球蛋白增强患儿抵抗力(1 g/kg,qd);给予磷酸肌酸(1.0 g,qd)、复合辅酶(0.5支,qd)保护重要脏器、奥拉西坦营养神经(1.0 g,qd)、血必净清除炎症介质(10 m L,qd)。甲泼尼龙抗炎减轻肺水肿(2 mg/kg,bid)。患儿心率快,血压高,监护示心率为211次/min,血压为85/55 mm Hg,四肢末梢冰凉,皮肤发花。给予米力农[0.75μg/(kg·min)]泵点减慢心室率,并给予酚妥拉明[2μg/(kg·min)]开始泵点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并给予通便治疗,减少肠道内病毒的吸收。ICU要求临床药师会诊,提供药学监护。

患儿经有效治疗于2014年7月28日出院。出院查体:精神可,进食可,大小便正常,独坐如常,可扶墙站立片刻,自行行走困难,无发热、声嘶、咳嗽,无易惊、肢体抖动。查体:体温为36.5℃,心率为115次/min,呼吸频率为27次/min,血压为87/50 mm Hg,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双手、足、臀部未见皮疹。口腔黏膜光滑,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为11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肌力Ⅳ+级,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3 药学监护

3.1 降低颅内压

患儿病情危重,出现昏迷状睡眠状态,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以下简称指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首先要降低颅内高压,即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36 m L,108 m L/h泵点,q3 h,降颅压。临床药师分析: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作用,但可能有电解质紊乱、心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栓性静脉炎、渗透性肾病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电解质和尿情况,及时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当无易惊肢体抖动,无恶心、呕吐时停用甘露醇。第3天甘露醇减量为30 m L/次,q4 h。第6天意识状态较前好转,但仍意识模糊,给予甘露醇减量为30 m L/次,q6 h。第7天患儿意识状态进一步好转,呼之有睁眼动作,眼球运动正常,能自主睁眼,四肢有不自主活动且末梢温暖,有自主呼吸。甘露醇减量为30 m L/次 ,q8 h。第8天30 m L/次 ,q12 h。第9天停用。

3.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作用,冲击量短期用于治疗手足口病,除抗炎作用外,还能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促进肺水肿吸收,防止脑水肿,阻断肺水肿、脑水肿的恶性循环的作用。根据指南,重症手足口病必须尽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 d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20 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 g)。同时,为了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改善预后,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者抑酸剂保护胃黏膜。临床拟使用甲泼尼龙2 mg/kg,qd,抗炎减轻肺水肿。患儿情况严重,临床药师建议增加剂量,即甲泼尼龙2 mg/kg,q12 h以达到冲击治疗效果,临床采用。第4天患儿病情平稳,减量至2 mg/kg,qd,第5天停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增强抗炎作用,但也更易导致不良反应如钠潴留、低钾性碱中毒、高血压、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精神异常、心律不齐等。输液过程中应控制速度,严密观察。需监控生命体征,定期复查电解质。本例患儿未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考虑到患儿恶心、呕吐且住院期间使用大剂量激素,为保护胃黏膜,同时静注西咪替丁5 mg/kg,qd,保护胃黏膜。

3.3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人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 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根据指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酌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本例患儿符合专家共识用药指证,入院后第1天开始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10 g,qd,第4天停用。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尽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能明显缩短患儿的发热、皮疹、神经系统症状消失的时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报道合并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联合用药疗效显著[3,4]。患儿精神状态好转,双上肢抖动消失,皮疹有所减少,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无不良反应发生。

3.4 营养神经药物

奥拉西坦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促进脑代谢,用于脑损伤治疗。给予1.0 g,qd,神经节苷脂1 g,qd,促进脑细胞恢复。神经节苷脂是一种神经保护剂,对机体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能够通过突触传递等的参与对神经组织进行保护。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在缺氧情况下,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细胞膜加以保护,对改善脑水肿具有很好的作用。采用神经节苷脂对重症手足口病伴病毒性脑炎患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5,6]。第20天,患儿于外院查头颅核磁提示脑干脑炎,并于外院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qd,10 d疗程。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神经损伤恢复的作用,对患儿一定的治疗效果。家属将药品带回我院,药师提醒护士2~8℃避光保存。

3.5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患儿体温为38.6℃,WBC为25.29×109/L,考虑有感染。头孢孟多酯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头孢孟多酯初始治疗方案为0.45 g,qd。临床药师分析,头孢孟多酯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多次给药有利于维持长时间有效浓度。改为0.15 g,tid。第3天患儿反复持续高热,最高体温为39℃,痰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头孢孟多酯加量为0.3 g,tid。第11天患儿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发热,呼吸平稳,停用。

3.6 发热中药治疗

根据指南对重症病例可采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患儿高热不退,易惊等属毒热动风证,鼻饲安宫牛黄丸1/4丸 ,qd,醒脑治疗。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 ,镇惊开窍。用于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临床药师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等不良反应。提醒医生处方中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第7天体温降至正常停药。给予醒脑静注射液4 m L,qd,促醒开窍。提醒护士本制剂含芳香性药物,遮光、密封保存,开启后需立即使用。

3.7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局部口腔溃疡,减轻病痛,缩短愈合时间[7]。利巴韦林体外试验证实有抑制EV7l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作用,可考虑使用[8]。利巴韦林36 m L,108 m L/h泵点,q4 h,从入院用到出院。

3.8 其他治疗

给予米力农0.75μg/(kg·min) 泵点减慢心室率,并给予酚妥拉明2μg/(kg·min)泵点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临床血压高者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30 d~2岁118/82 mm Hg)以下、正常血压以上,可用酚妥拉明l~20μg/(kg·min),一般从小剂量开始,调整至适量[8]。患儿血压85/55 mm Hg正常,临床使用主要考虑患者心率过快(心率为211次/min)。药师建议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用量。患儿血压一直较稳定,心律在治疗3 d逐渐下降至正常心率为120~130次/min,酚妥拉明维持低剂量不变,于第4天停用;米力农于第3天减量为0.5μg/(kg·min),于第4天停用。患儿反复持续高热,最高体温为39℃,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半粒入肛门及物理降温,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患儿存在呼吸机抵抗,给予咪达唑仑泵点镇静治疗。化验提示存在贫血,鼻饲右旋糖酐铁(25 mg,tid)予以纠正 ,并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补充肠道益生菌(1 g,bid)。护士咨询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是否能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临床药师分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为活菌制剂,服用后通过调整正常菌群而发挥药理作用,如果联合服用抗菌药物,会降低疗效,分开服用可有效避免[9]。患儿为注射用抗生素,影响不大。患儿经口进食少,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提供静脉营养支持治疗100 m L,qd。良好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维护患儿体质,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为患儿的治疗创造条件[10]。并给予氨溴索7.5 mg,qd,化痰治疗。提醒家属加强翻身叩背,以利痰液引流,同时注意按摩四肢,进行功能锻炼,防止患儿肢体废用性萎缩。

4 出院指导

结合患儿病情,出院带药为抗病毒口服溶液、冰硼散。为保证患儿出院后用药的安全有效,嘱咐家长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并填写用药说明。嘱咐患儿应多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以增强免疫力。教育患儿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不要吃生冷食物。在家多通风,勤晒衣被,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以免发生交叉感染[11]。

5 小结

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分析及预防 篇3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藥情况。结果:ICU的总体感染率为13.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阴性菌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结论:我院ICU院内感染较为严重,需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感染;抗菌药物;预防

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场所,危重症病人常常存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并伴有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随着侵入性操作、呼吸机支持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房明显增加[1,2]。因此,重症医学科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及趋势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期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并为转型以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我院ICU病房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重症病人(包括严重多发伤、脑血管意外、中毒、休克、病理产科、外科急腹症等)共437例,其中男296例,女141例,年龄2~ 81岁,平均63. 5岁。

1.2 菌株来源与样本收集 所有菌株均来自本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包括痰、尿、血、胸腹腔积液、手术切口分泌物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等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所有痰标本均取自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或行纤维支气管镜,在直视下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尿标本均为留置导尿患者暂时夹闭尿管30 min后,消毒导尿管口并以无菌注射器连接留取;胸腹腔积液标本为无菌操作下直接穿刺获得;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均为严格消毒切口皮肤后自切口穿刺获取;血标本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置于细菌培养瓶中培养。同一患者的相同部位分离出同种菌者,如药敏结果相同则视为同一菌株,不重复记入统计范围。

1.3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标准菌株进行药敏质量控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推荐的标准判定药敏结果[3]。

1.4 ICU医院感染的确定 入住ICU 48h后发生的感染,有感染的临床表现,或在原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灶,且血、痰、尿、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及局部引流物之一培养有菌株者,均诊断为医院感染。

1.5 数据分析 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率 ICU收治的437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共57例,总体感染率为13.0%。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57例次ICU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34例,腹腔感染8例,血源性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2例,其它8例。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57例次感染病例送检痰、尿液、血液、大便、引流液等标本,培养出17种、共67株病原菌。G-菌41株,占61.2%;G+菌14株,占20.9%;真菌2株,占3.0%。分离的菌株中,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分离的G+与G-菌的耐药情况分别见表1与表2。

3讨论

ICU 易发生医院感染,其原因为环境因素、病情重且复杂、高龄、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各种留置管道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易感性,导致医院感染率居高不下[4]。任何一种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特有的传播方式,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它即可将环境中细菌带入机体内,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将自体细菌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内源性感染[5]。

本组资料显示ICU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我院ICU感染部位前4位为下呼吸道、血源感染、泌尿道、胃肠道,主要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雾化吸入、使用呼吸机、吸氧、导尿、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及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有关。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难以避免的应缩短留置管道时间,从而减少因侵入性操作导致的医院感染。ICU中检出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正常细菌转变为外源性菌群,成为致病性强而又耐药的菌种,且ICU 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大量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发生二重感染,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6]。

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护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微生态平衡,是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特别对MRSA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的频度、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ICU医生掌握本病区内细菌流行特点,及时送检标本,并依据药敏结果,实行循环用药——降阶梯治疗。同时要加强ICU病房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7]。

参考文献

[1]杨康, 杨莉莉, 唐方, 等.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研究[J]. 四川医学, 2005, 26(8): 900-901.

[2]马晓化, 周敏. 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管理, 2005, 11(18): 1546-1547.

[3]陈明纯, 姚展成. 危重病人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4): 715-716.

[4]刘壮, 段美丽, 闫东辉, 等.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1): 65-68.

[5]王辉, 孙宏莉, 宁永忠, 等. 不动杆菌属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 17- 22.

[6]群英. 554株肠球菌属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8: 2506-2507.

重症医学科 王琼丽 篇4

重症医学科王琼丽2014-06-1

5时光如梭,日复一日地循回轮转,年复一年的紧张繁忙,一袭飘然的白衣,一顶别致的燕尾帽,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几度春秋,这一路走来因为感动,路途不再沧桑,因为感动,生命不再沉重。

一种职业,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它的艰辛。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它的快乐。一种快乐,没有品尝过就不知道它的滋味。“护士”—— 阳光下最平凡、最平淡、最单调的职业。我们注定要和患者厮守,每时每刻我们做着同一样的事——爱的奉献,没有哪一个护士不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也没有哪一个护士要让病人不满意,她们的心是善良的,行动是感人的。

在我们重症监护室里,实行的是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住进入的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以及喂饭、喂水、生活照料全是由护士完成。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护士,都有这样一个愿望,要把我管的病人管理得干净清爽。每天早上晨间护理第一件事就是为患者进行全身温水擦浴。我们碰见过几年没洗澡的老人,掀开被子,全身发出难闻的汗臭味,用毛巾一擦,皮屑直掉。当我们用一盆又一盆水帮老人擦洗干净后,他连声说:“谢谢,谢谢,太舒服了。”

大多数重症病人是不能讲话的,及时发现问题,靠的就是我们护士的眼睛和经验。“咳嗽,再咳一下,用点力气,”我们经常在吸痰的时候,鼓励清醒、气道开放的病人增加咳嗽的次数,气道湿化后患者一阵呛咳,痰立刻从人工气道往外喷,来不及就会喷到我们的衣服和身上,“刚才很不错,来,再咳一次,”尽管谁都知道衣服脏了,要立马换,可我们的眉头都不皱

一下,继续鼓励病人咳嗽,清理干净。如果病人状况好转,咳嗽次数增多,吸痰有效,我们就会很高兴。在病房外家属的眼睛里,我们只是那进出忙碌,连走带跑的身影,在病房里,我们确是病人身边唯一的依靠。我们最高兴的是病人一天天稳定,一天天恢复,我们心里最舒坦。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职业的价值、心灵的宁静和升华。

戴着“白衣天使”圣洁的光环,我们有彷徨失意,也有喜悦和感动,当遇到病人或家属不理解,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并加以苛责的时候,那种苦涩的感觉总能让人眼泪盈眶,但太多时候我们的战场充满了硝烟,却没有火药味。记得有一次,我们科转来了一位重度感染,多器官衰竭的大娘,来时已经奄奄一息,大家立刻发挥团队精神,有的连接吸氧管、有的连接心电监护、有的进行静脉穿刺、有的配合医生及时气管插管、有的配合医生行血液滤过„„经过近几个小时的积极救治,大娘脱离了生命危险。那张脸由青紫转为红润,生命体征越来越平稳,我们可以看到亲人们激动的泪水,欣喜溢满所有人的脸庞。又一次争分夺秒的与死神搏击;又一次揪心的等待;又一次加班加点;此时得到了回报,不仅仅是因为重生的喜悦,更是一种成就感,感觉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的结果。那一刻,我们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真的信息,那种喜悦与兴奋,平时的辛苦与曾有的怨言,在此时都烟消云散,不值一提,那些感动,足以让我们为之而努力,那些感动总能够鼓舞我们向前迈进„„

在生命的单程列车上,护士高超的服务,将使人生旅途的终点得到延伸。崇高源于微小,收获来自付出。像这样的事在重症监护室里是再普通不过了。尽管我们也有过牢骚,也有过怨言,但是我们面对那在痛苦中煎

熬的呻吟,无望哀伤的眼神,我们只知道我们有帮助病人的责任,减轻病人痛苦的义务。我们知道今天所做的,必然会被遗忘,但是我们还是会做。提起死人,你说怕,我相信。老实说,我也怕。可是监护室的护士却是女人常有男人胆。因为有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后,需要时护士还要做尸体料理,有的家属要求帮死者穿上衣服,我们尽量满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真的是只有她们,不求别的,只求心安。

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谁不愿有一双柔软光滑的手,可是我们护士的手的确是不能细看。粗糙,干燥。每天洗手,戴手套,脱了洗,再戴,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是操作,什么都顾不上了,一天下来,洗了不下几十遍,再好的皮肤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你们要问我们后不后悔,“不后悔!”

重负的临床,心花依然怒放,口罩的背后,红唇依然灿烂;宛如冰心老人对护士的评价:“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漫漫长路点缀的百花弥漫,使穿枝扶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而不悲凉„„”。

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总结 篇5

项目工作汇报

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就近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自2011年8月开始,我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市级医疗特色专科建设,现将医院的基本情况及科室近三年来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医院概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綦江医院、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坐落在美丽的綦河之滨。始建于1940年,历经70余年的发展,始终秉承“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核心理念,现已建成为一所医院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80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并与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开展合作,成为其托管医院或教学指导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承担着渝南黔北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诊急救任务。医疗服务范围覆盖綦江全区并辐射到邻近的贵洲、巴南、江津、万盛等地,总服务人口超过200万。2010年6月,医院被列为重庆市首批三甲医院建设单位。医院紧紧围绕建设三甲医院的总体方案,以打造渝南黔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强化医院管理及内涵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

二、专科概况

科室成立于2007年,于2011年成为重庆市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2012年搬迁到新外科大楼,科室用房面积为1600平方米,设有28张监护病床,实际开放床位20张。拥有每张床配备完善的独立干湿分区吊塔系统和床旁监护仪,拥有迈瑞T8中央多参数监护仪15台,进口高端有创呼吸机15台、无创呼吸机2台,进口微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1台,丹麦雷度BL800大型血气分析仪1台,床旁心肌损伤检测仪(AQT)1台,连续血液净化机(CRRT)2台,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工作站1套,纤维支气管镜1台,进口微量注射泵输注管理系统1套,进口输液泵14台,微量注射泵46台,亚低温治疗仪3套等先进设备。

专科团队建设:为全面推进科室“人本位”整体医疗的运行,促进科室长远发展,医院加大了优秀人才、成熟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满足科室的人员配备需求,使科室的医护人员配置合理。建设前全科正高职称 人,副高职称 人,中级 人,本科学历 人:建设后正高职称 人,副高职称 人,中级 人,本科学历 人,在职研究生1人。

学科带头人张文军:本科,副主任医师,急救部、重症医学科主任,重庆市卫计委重症医学质控专家组成员、重庆市綦江区急诊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委员,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3年,2000年组建急诊科,2007年组建ICU,擅长重度创伤、急性中毒、各系统功能衰竭等各种危重病的救治。曾指挥2008年同化煤矿事故的抢救工作、负责5·12地震的抢救工作。主持开展市级科研1项,区级科研1项,发表论文4篇。

副主任李多:本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神经外科介入专委会成员从事外科工作20余年,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西南医院及重医附一院进修学习。擅长多发创伤的急救与诊治,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组织开展市级科研1项,发表医学论文5篇。

护士长金城梅:大学本科学历,从綦江区人民医院护理质控成员。医院危重症护理组成员,从事护理工作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及护理管理经验,擅长内外科急危重症护理,组织开展市级科研1项,发表论文5篇,年荣获重庆市优质护理新进个人。

三、创建保障

领导支持:市、区各级领导关心科室发展,多次到科室视察、指导工作。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定期到科室进行现场办公,帮助科室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先后30余次邀请专家亲临现场,针对创建工作及科室医疗、护理工作进行指导。通过现场查看、专题讲座、疑难病例查房、病历质量检查讨论等方式,对我科的医疗、护理临床及管理工作给予了全面的指导。

医院支持:医院为科室提供人力资源配置保障,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完善专科团队结构建设。病房环境、设施得到改善,并购置中央监护系统、呼吸机、微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持续性血液净化机(CRRT)、血气分析仪等大型设备。

专科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建设期间外出进修25人、参加会议和培训100人,晋升副高1人、1名医生读在职研究生。

资金保障到位:市财政拨款专项资金25万元,医院配套支持专项资金25万元,共计50万元。截止2014年9月,科室已经支出经费 元,其中购买设备: 万元,培训学习、科研、新技术: 元,剩余 元计划用于外出学习培训、专家指导、科室质量持续改进。

专科规模扩大:人员由建设前的 人增加至64人;床位由建设前的15张增加至28张;建设前仅有总价值 万的医疗设备,建设后增加至总价值达1600万的医疗设备。

四、创建措施

科室制定目标:成立綦江区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打造渝南黔北区域创伤(中毒)和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科室管理:制定科室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专科计划;明确专科建设管理责任。成立专科建设小组,根据计划逐步实施,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建立专科建设工作制度,形成专科建设评估、督促机制。

1.制定建设规划及方案:召开专科建设动员会,让全科人员明确专科建设的目的及重要性。

2.专科建设推进会:定期召开评估会议,对进行中的专科建设工作进行适时评估,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

3.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医疗、护理一体化的质量控制会议(目前每月召开一次)。进行三管检测、手卫生依从性与消毒暗访,提高医务人员无菌观念,降低医院感染率。科内提倡人人参与管理,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相互提高。

4.专科技术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科内每月开展专科知识小讲座2次以上,对专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深入了解,由科内人员轮流进行讲课,并进行考核。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专科理论知识。

5.实施科室5S管理:为科室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病区环境,塑造一个良好的科室形象,使科室人员养成良好的物品管理习惯。并且方便在工作中很快的找出需要的物品。

6.操作技能及应急培训:科室定期进行各项操作技能培训,以理论培训——理论考核——操作考核——评估——再陪训的方式,让全

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危急重症的救治以及处理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五、创建成效

专科设施条件改善:2012年10月,科室搬迁至新外科大楼,病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科室在建设期间新增 设备。

专科队伍素质提升:建设期间,晋升正高职称 名,副高 名,中级 人,引进硕士研究生 名。

专科服务能力提升:收治病人有建设前的 人次增加至 人次,占全院比例的住院人次由 增加至,专科开展优质护理、等项目。科室实施5S管理和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加强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专科影响力提升:埠外住院病人比例由建设前 增加至。医师外出会诊人次建设前(2010年)例,建设后(2013年)例;院外转入病人人次2010年 人,2013年 人;转上级医院人次2010年 人,2013年 人。

专科技术水平提升:建设前后对比(技术对比:CRRT例数、新技术例数,新技术项目)

专科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

急危重症患者、疑难疾病患者处理水平提高:为多人次严重创伤、急诊外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抢救成功率高达98%。

专科医疗质量提高:建设前(2010年)三管率 ;非预期48小时重返ICU率 ;非计划拔管例数 ;专科病历甲级率 ;入

出院诊断符合率达 ;专科病种治愈好转率 ;平均住院日 天;病床使用率 ;医疗纠纷 例。建设后(2013年)三管率 ;非预期48小时重返ICU率 ;非计划拔管例数 ;专科病历甲级率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达 ;专科病种治愈好转率 ;平均住院日 天;病床使用率 ;医疗纠纷 例。通过合理用药,药品比例下降、药品收入减少、抗菌药使用率降低、抗菌药DDD值下降。

专科科研及新技术得到提高: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科实行激励机制,鼓励全科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及新技术,开展市卫生局科研项目 项: ;开展綦江区科委科研项目 项:

。其中 建设期间全科申报新技术 项,并在临床广泛开展。

科室荣誉:

专科合作交流增多:近两年来,上级医疗机构累计派出30多位专家来院指导,开展教学查房11次、专科知识讲座16次、会诊4次、手术2次。我科选派20余人外出学习交流,每周开展教学查房、护理查房等,定期举办科内小讲座,每月进行三级培训及草错培训。今年,由我科牵头的綦江区普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科主任梅礼强担任质控中心副主任及专家组组长。2014年6月,由我科承办的《綦江区普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大会暨綦江区肝胆专科学术交流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五、下一步工作规划

1、进一步加强专科队伍建设:提高专科队伍素质,轮流派医生、护士于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保持持续有人员外出学习交流,以掌握最新动态,1-2年内拟引进成熟技术人才、硕士、博士各一名。2名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3名主管护师晋升为副主任护师。拟1-2年内引进硕士、博士、成熟技术人才各1人。

2、加强科室设备投入,拟1-2年内再次增加腔镜设备、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各1套,购置射频消融设备1套,开展肝癌射频消融术,同时依托医院新购置DSA设备,开展肝癌介入治疗,依托原有腔镜设备,开展腹腔镜下脾切除、门体断流术、肝肿瘤切除等新技术;

3、进一步提高专科技术水平:3年内危重患者比例达到10-15%,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99%。

4、加强临床科研,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拟5年内申报科研项目达9-10项;

2011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 篇6

在2013里,是我院创建等级医院的关键年,我科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及呵护下成立了,在全科医生护士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精神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现总结如下:

第一:完成业务方面:在2013里,我科共收治急危重症患者45人次,抢救成功率大于90%左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符合溶栓条件溶栓成功率几乎百分之九十。严格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感染、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过七步洗手法、无菌技术以及穿无菌衣使上述感染明显下降。加强痰培养,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在ICU与病人或家属沟通相当重要,我科医护人员在与病人及家人沟通方面的技巧也取得了显著提高。我科2013度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同时也为医院避免医疗纠纷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二:开展业务方面:过去一年里,我科开展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及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检测对呼吸衰竭、心功能的检测协助临床诊治起到了极大作用。2013内逐步开展了动脉血气分析、肠内营养在呼吸衰竭病人的诊断提供了支持以及危重病人营养方面提供了营养支持。2014年准备开展有创血压监测、气管切开等新技术。

第三:培养科内骨干以及业务学习方面:2013年五月份派出骨干护士到常州ICU进修三个月。科室内组织业务学习,每月1-2次。订阅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实用内科学》、《中华护理学》供大家阅读学习,了解国内最新进展。

第四:敬业精神:我科医护人员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给病人擦屎倒尿、喂饭、翻身拍背、剪指甲,绝无怨言,加班加点,有时抢救病人到很晚也无怨言。体现了白衣天使的风范。

第五:不足方面:开展的业务不够多,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的医疗需求。医疗服务水平还不高,有些同志言语生硬。我们会在新的一年里逐步改正。

重症医学科介绍 篇7

关键词:洗手,医护人员,依从性,措施

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遵循洗手规定的情况不容乐观,国外调查表明日常工作时的洗手率一般波动在17%~75%[1],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效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方法。

1 重症医学科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现状

1.1 认识不足:

医务人员洗手的主观意识差,没有形成自我信念,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如护士在连续静注时,对“一操作、一洗手”有抵触情绪,医生在查房时洗手依从性较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摘手套后可以做到100%洗手,但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及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洗手依从性不达标;同时发现洗手机会越多,洗手依从性就越低。

1.2工作繁忙使洗手依从性低: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增大,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增多,繁忙的工作,尤其是在抢救患者时使护理人员忽略甚至忘记了洗手。护患比例失调,加之重病患者较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加重,需要洗手的机会增加,但是护理人员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100%遵从洗手的规定。

1.3手卫生设施不完善,六步洗手法执行不到位:

可洗手的区域少,工作区距洗手池远大大降低了洗手的依从性。洗手步骤不熟练、洗手方法不规范、无法有效正确的执行六部洗手法。部分医生及实习生没有进行最新洗手规范的培训,科室未严格按要求进行科内再培训;平时未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使洗手率和洗手合格率低。

1.4 洗手造成手部皮肤损伤担心:

洗手使用的是肥皂,无护手的功效。经常洗手会使皮肤含水量减少而造成皮肤干、皲裂,从而使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降低。

1.5 进入医疗场所的其他卫生专业人员没有常规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重症医学科采取的是无家属陪护,护工院感知识的缺乏也降低了洗手依从性。

2 管理对策

2.1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工作繁忙程度是影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因而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配置,是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配置,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从而改善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

2.2提供有效的教育干预:

(1)加强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教育:将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下发医务人员人手一册,组织学习、考试。(2)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患者有权要求医疗单位提供服务,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医务人员有谨慎操作、提供安全医疗服务的义务,医务人员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保证提供的医疗服务符合保障患者安全的要求[2]。(3)导入风险管理意识:护理是高风险行业,只要有护理活动就有护理风险,将风险管理知识运用于临床护士洗手和行为管理中,保证洗手质量,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疗护理安全。(4)行为教育与反馈:洗手的关键在于落实与持久。应该确保临床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认知水平,建立促进行为改变的策略,加强技术联系等。制作手卫生的幻灯片,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学习。

2.3 设立医院院内感染防控三级体系,加强洗手技术的培训:

采取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对象为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及科室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兼职护士,进行各护理单元洗手质量监控。

2.4 改进完善洗手条件与设施合理的设施是保证卫生洗手质量的基础:

(1)增加洗手设施:每个病室包括隔离单间都设有洗手池2个,为感应式水龙头,并且可调节水温。安装有感应式干手机,备有擦手纸。改肥皂洗手为洗手液洗手,洗手液的装置为液压装置。(2)启用免洗手消毒液:制定免洗手消毒液使用的规范与流程。消毒液的装置为液压装置,取用方便。治疗各车上配有速干手消毒剂(如肌注车、静点车、基础护理车、急救车、除颤仪车等)供两个患者无菌操作间隔中速干洗手。在科室各个出入口、各功能室、每个病床、各病历车都放置免洗手消毒液,供医生、护士进病房查看患者时行速干洗手,同时供患者必要时消毒手。(3)在每个洗手池醒目处张贴六步洗手法的彩色图示,起到提示与警示作用。

2.5 加强洗手依从性的监测:

(1)感染管理科平时加强对工作中临床洗手工作行为的检查监督。院感科定期、不定期采集手部细菌培养,监测洗手的合格性。加强对各与洗手相关的各敏感指标的监控,及时反馈。(2)科室每天加设院感班,为该天院内感染监控员。监控员监控、考核洗手的规范性,培训新入科的实习生的洗手操作。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涉及洗手的行为展开监控。内容按照三基书提出的六个洗手的必要的时间前后,医护共同监测。检查的重点环节在开始或重新开始操作前和脱手套后,特别是护理、治疗同一例患者连续进行≥2次的治疗、护理、医疗活动时的两项操作之间,是否按要求正确洗手重点监控时间是上午9~12点进行治疗护理活动高峰期,工作量最大,时间最紧。对监测结果记录在案,在每月底统计每个人的洗手次数,得出个人洗手依从性和各个操作的洗手依从性。分析监控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2.6 护士长对洗手相关物品消耗量监控:

统计免洗手消毒液的消耗(每人每天消耗30ml为达标)及擦手纸的消耗。

2.7 院感科对全院的院感工作监控,对院感工作纳入考核,设立奖惩制度。

3 结语

院内感染无小事,尤其是重症医学科[3]。以上的各项措施旨在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而洗手依从性更多的应有赖于医护人员自身是否将提高洗手依从性作为他们的一个专业目标。进一步完善洗手规范,采用更有救、更简便的洗手方法,构筑真正有效的洗手平台,对持续提高临床护士洗手依从性,并在临床实际中保持较高水平的洗手率都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2009-12-01.

重症医学科介绍 篇8

关键词:床旁超声 重症医学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28-01

床旁超声被急危重医生称为“看得见的听诊器” [1],正逐步走入重症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在急危重症诊断治疗监测检查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2008年3月—2013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126例行床旁超声应用情况及提供的信息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及临床效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床旁超声检查在危重症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均为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住院患者。其中男79例,女47例,年龄12~85岁,平均47岁。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主动脉夹层7例,肺栓塞8例,心包积液12例,胸腹腔积液118例,内脏损伤61例,急性胰腺炎12例,胎儿监测3例。所选病例均由超声医学科医师行床边超声检查,并在行超声检查后24小时内86例完成了X线及CT检查,68例行穿刺治疗。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机器为mylab70xvg彩色多普勒,由我院超声医学科医师完成,病人按检查要求采取不同体位。

2 结果

本组126例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115例次,占91.27%,其中纠正了13例临床经验判断错误,占10.32%,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漏诊误诊8例,占6.35%。本组126例,并在行超声检查24小时内86例完成了X线及CT检查,68例行穿刺治疗。漏诊2例次,原因为气胸量极少;诊断胸腹腔积液(血)118例次,漏诊3例次,均为少量血胸,误诊3例,2例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误诊为疝气。

3 讨论

急危重医师一直在寻求一种快速的、有效的床旁检查手段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处理。而随着床旁超声诊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能满足全身大部分脏器评估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美国急诊医师于2011年发表专门指南,正式将急诊超声检查列为急诊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可见其重要性【2】。其临床应用价值有:1、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诊断符合率高,尤其在急性疾病和创伤救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组126例心血管及腹部急危重患者均及时行超声检查,超声和临床诊断符合115例,符合率91.27%。2、急诊床旁检查缩短了患者候诊时间,减少患者搬动,并可与临时检查、复苏、或其他诊疗措施同时进行,不耽误抢救过程,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凶险,能及时诊断和干预对决定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本组7例主动脉夹层均以胸痛收治,急诊床旁超声检查显示增宽的主动脉腔内有撕裂内膜随心动周期而搏动,确定撕裂部位、范围、识别内膜口内有无血栓,7例均及时手术,抢救成功。3、中心静脉穿刺在超声引导下会更容易更安全。急诊床旁超声检查与常规的超声检查有很大区别,主要是针对创伤的重点检查(FAST),重点判断有无胸腹腔出血、有无心脏填塞,FAST检查至少4个切面,1、右上腹:重点是胸膜内范围、膈下间隙、肝肾隐窝以及肾脏下方。2:左上腹:即胸膜区、膈下间隙区、脾肾区以及肾脏下端区。3:肋下或剑突下,显示心包。4:持股上切面,显示膀胱后或子宫后液体【3】。尽管床旁超声检查有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1、图像质量易受环境、仪器及患者配合干扰等因素影响。2、床旁超声检查范围广,患者病情复杂,操作者技术经验也会影响检查结果,本组误诊2例,1例将血管壁间血肿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将脓肿误诊为疝气。建议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根据需要及时完善X线及CT检查非常必要,当然超声医师应结合临床病情特点,加强责任心,多切面探查,密切结合临床,减少漏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张茂. 急危重医师“看得见的听诊器”——床旁超声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第十二次年会.重庆:2008:6S-03.

[2]于学忠. 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95-1297.

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工作汇报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重症医学科的所有医护人员向莅临我院指导和检查工作的各位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卫生部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全县医疗卫生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先后被授予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爱婴医院及省健康教育示范医院,是武汉大学医学院、长江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学基地。在上级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院于2012年底完成整体搬迁,同年经湖北省卫生厅核准为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医院占地200亩,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包括门诊大楼、住院大楼2栋(分西楼和东楼,西楼16层,东楼12层在建),后勤综合楼6层、感染科楼。开放床位1200张。固定资产4.5亿元,年门诊量约4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3.5万人次,2012年收入1.8亿元。现有在职职工866名,其中正、副高级职称85名,硕士18名。一批治学严谨、富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活跃在临床一线,科技兴院呈现出盎然生机。

医院拥有磁共振两台、螺旋CT两台,1250mA DSA血管机一

台,数字胃肠X光机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建设中)、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能麻醉机、超声波/气压弹道碎石机、钬激光及电视腔镜系列等高新设备,总价值1.5亿元。

我科于2010年建科,成科以来,我科谨遵“精医厚德,止于善美”的院训,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和医院的各项文件精神,特别是在我院制定关于创建院级重点专科建设的通知后,我科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并按照标准逐一自查,以查促改,不断完善,于2012年7月被评定为2010-2012第三批院级重点专科。根据医院关于扶持院级重点专科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我科自成科以来,得到了医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科室在专科规模、支撑条件、人才建设、医疗质量、科研与教学、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都飞速发展,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室环境

我科于2010年建科,2013年1月23日随着医院整体搬迁独立成科,现我科位于住院楼3楼,毗邻手术室,占地面积1120㎡。10万级层流病房,其中病区面积430㎡,设置14张床,床单位面积为30.7㎡。其中单间1个,面积25.6㎡,为负压病房。设有洁物通道、污物通道、探视通道、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换鞋区、更

衣区、值班室、配餐间、库房、工友室、处置间等辅助用房齐备,符合院感要求。科室全封闭式管理,设有独立视频探视室。科室环境优美,我科格局为全市领先构建。

二、加强医疗技术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1、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3名,其中医生11人,在编护士32人,支助护士10人,年龄构成:20~30岁28人,30~50岁13人,50~60岁2人,学历构成:硕士1人,在读硕士4人,大学本科6人。职称构成:主任医生2名,主治医生6名,住院医生3名。人才梯队呈现合理化,学科带头人蒋平主任医师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心内科常见多发病、危重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对高血压病的分级危险度分层及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有较长时间的临床体会,对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治疗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对PCR、蛋白电泳、荧光分子信标检测、流式细胞仪等实验室技术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县内具有较大影响。承担了公安县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姜黄素对1型糖尿病心肌病的影响等实验研究。年门诊约50次,专科查房100次。二级以上医院间会诊次数1到2次。现任荆州市医学会第三届

理事会理事,荆州市输血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荆州市医学会心电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公安县医学会秘书长。学科带头人周晓洪主任医师为我县神经外科及我科神经系统领军人,在工作期间多次参与专科查房及院内重大会诊,能独立完成本科大中型手术。在荆州市率先开展运用YL-1型穿刺针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且其科研论文硕果累累,2006年撰写《6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在《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12卷第8期发表,入选《2008年全国优秀成果奖》一书,并获一等奖;2009年撰写《血吸虫病并发急性脾破裂118例诊治体会》获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2年撰写《神经外科学临床指导与应用》一书,担任副主编一职,学术影响较大。学科骨干知识面广、术业有专攻,多人担任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张腊喜主治医师华中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会员,临床与科研两手抓,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如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与心血管疾病、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ω—表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人类高血压的关系,并于2011年获得教

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参与了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2J2基因,可溶性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参与国家973计划,发表的论文共计十多篇,有2012年撰写的持续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发表于长江大学学报上2011.CYP2J2基因G205972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探讨发表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其博学的专业知识对心血管危重病抢救常常获得柳暗花明的效果。周珍贵主治医师、易先齐主治医师、鄢邦华主治医师曾多次在上级医院深造,危重病救治基本功扎实,前沿医学把脉清晰,多种危重病救治经验丰富。正是有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多位学科骨干,在科室的人才建设和培养上起到了真正的传帮带的作用,并且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多次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我院我科授课,每年派出优秀医护人员外出进修,特别是在我科独立成科前夕,为更好的提高我科技术力量,派出数十人到省、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积极组织科内人员参加各类专科知识培训,及时掌握和了解本专科的前沿医学知识,并将所学先进医学技术应用于临床,更好的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

2、三、完善医疗设备

为了保障重点专科的建设,配套支持我科,医院在政策上予以了倾向性扶持,2010~2012年共投资1058.528万元,现重症医学科为无菌层流病房,科内配置了中心监护系统、多功能吊塔、有创、无创以及适合转运的呼吸机、血滤机、微量泵、输液泵、冰毯机、床旁x光机、血气分析仪,借助新设备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近期还拟购置西门子呼吸机5台,营养输注泵3台,纤维支气管镜1台,正在政府审批当中,完善的医疗设备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科医疗技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推行科学管理,强化质量管理体系

从强化组织机构入手,做好人员培训、规范制度、加强监管等各项工作。医院进行了以提升管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目标的全面的整章建制,建立了由医疗、护理、门诊、医保、感染监控、医德医风等所有涉及质量评价的科室构成医疗质量考核体系,纳入全院绩效考核。为了加强和有效推进我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强化 我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科修订和完善了科室的各项制度,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实行了PDCA循环管理,做到了有考核标准,有检查记录,有讨论分析,有整改落实。科室质量督查小组会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实和

各班职责的完成情况,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与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我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我科自开科以来无一例重大医疗事故,并严格遵循相关准则,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用血、临床诊断符合率〉95%、临床主要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70%、甲级病案率〉90%。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求所有员工严守纪律和规程,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熟练掌握“三基”知识,严防医疗差错,严格执行院感控制制度,做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的对待每一个病人,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我科集思广益,实施各种优质护理服务金点子,制定了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服务承诺书、重症医学科危重病人的心理干预措施、重症医学科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推行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亲情六字”护理模式,获得了医院领导和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满意度评价调查>90%。

五、夯实科室基础,重视教学科研

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我科大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现能独立开展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南必备的多项技术项目,如心肺

复电除颤、经口气管插管术、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气分析及胸、腹腔置管引流术,创新项目有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YL-1型穿刺针)、持续床边血液滤过和(或)透析、经X线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目前已共计开展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362例、持续床边血液滤过和(或)透析5例、经X线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6例,这些项目均属省内领先水平,经过前期论证评估,已在临床应用中看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提高了重症医学科疑难重症和危重症的诊治能力,给危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六、齐心协力、全面促进全县重症医学发展

我科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不忘带动全县重症医学的发展和各项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与下级医疗机构紧密联系、密切合作,下级医疗机构转入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30%,并开展与乡镇卫生院技术合作的活动,我科与章田寺乡卫生院、黄山头镇卫生院、闸口镇卫生院、毛家港镇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建立了长期对口支援的合作关系,为有效的推广各项先进技术,我院积极组织全院

医务人员和公安县乡村医师参加相关培训,申报并开展了多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如2010年全院培训血气分析临床应用、2011年全院培训机械通气、2012年荆州市继续教育急诊医学知识培训培训班、2012年全市继续教育血液灌流培训班、2011年~2012年公安县乡村医师培训临床常见疾病诊疗知识等,这些教育和培训不但增进了我们和兄弟单位及下级乡镇卫生院的沟通和交流,更促进了全县重症医学的发展。根据科教科的安排,对进入我科进修和实习的人员严格管理,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指定由主治医师资格的人员进行带教,保证了教学效果。

七、紧张投入全面迎评,采取措施落实处

科室专门成立迎评小组,由主任牵头,抽调强有力人员成立了迎评小组,确立了“以评促建、全面提高,夯实基础、保障发展”的参评目标。在迎评准备期间,我们对照标准,逐项落实,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制订了全面快速限期限人整改措施,确保申报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紧张的迎评准备工作,我们得到的体会和收获是,本次评审注重的是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质量和医疗基础工作质量。它从管理理念上对重症医学科予以了科学的指导和启示,从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上对其进行了约束和强化。通过评审,强化了人人

参与管理,人人重视医疗安全的意识。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重症医学科稳步发展,维护医院、患者的共同利益。在迎检准备阶段,对标达标让我们体会到了评审标准对重症医学科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价值,对照标准积极工作,我们将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巩固成果,继续以评审标准为准绳进行评价科室的各项工作,以实现科学管理促进重症医学科综合实力的提高。

申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对我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充分珍惜这个机会,以非凡的勇气和雄心,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促进我科诊疗工作的再一次腾飞!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评审专家!

重症医学科

上一篇:村委会农村入党申请书下一篇:氯化胆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