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委员会

2024-09-27

审判委员会(精选5篇)

审判委员会 篇1

一、合议庭成员如何影响审委会的决定

(一) 合议庭推卸责任, 将案件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在实践中, 合议庭往往倾向于把案件提请院长将案件移交审委会讨论决定, 因为这样合议庭成员就可以避免承担错判的责任。

(二) 主审法官负责案件报告时, 可能影响审委会的决定。审判委员会除了资深审判人员以外, 还有行政人员参加。这些行政人员并非全是专业的审判人员①, 他们容易受到合议庭成员意见的影响。最后, 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不具体, 合议庭成员在审判委员会会议中的角色并不明确。

二、审判委员会对合议庭的影响

作为法院最高的审判组织和权力组织, 审判委员会对合议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 审判委员会制度有利于防止合议庭法官滥用职权, 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二) 审判委员会委员对合议庭成员的行政从属关系影响司法独立。

(三) 审判委员会滥用权力, 干预合议庭审理案件。

(四) 合议庭必须执行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导致权责不统一。

三、正确处理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

(一) 完善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

1.重构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要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 应重新构建审判委员会的功能和职能, 最大程度上弱化审判委员会的个案讨论的职能, 突出其审判监督和总结审判经验的职能。

具体来说:第一, 重新定位审委会的角色。现行审委会的角色定位是法院内部的最高审判组织。这与目前审委会过多的干预个案审判而不注重总结审判经验和履行法律监督作用的状况是相符合的。审判委员会需要承担起对审判工作的宏观指导、监督、对审判经验的总结交流等职责。其目的就是要限制审委会过分干预具体审判活动, 让审委会不再是司法审判组织, 而是监督和经验总结组织。

第二, 强化审委会总结和指导职能。一是强化审判经验总结的职能, 提高法官的素质。总结审判经验对提高审判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审判工作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带全局性、指导性的审判工作经验总结、针对个别案件、新类型案件和典型案件的经验总结、审判方式改革和审判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等。

2.审判委员会的组成去行政化

审判委员会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可以将审判委员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审判委员会, 并且确定为一级实实在在的审判组织。可以设置刑事、民事、行政、等专业审判委员会, 专业审判委员会的组成应该从各庭精通本专业的优秀法官中通过考核上岗。可以建立审判委员会的准入考核机制。利用考试的办法让法官竞争审判委员会岗位, 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考核机制, 譬如学历、法律知识、审判经验、道德素养、业务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考核时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对进入审判委员会的人员也进行定期考核, 使得审判委员会始终由一群法律素养高, 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士掌控。

此外, 还可以对审判委员的成员资格设置任期限制, 随时为审判委员会注入新鲜血液, 避免审判委员终身任职因而厌倦敷衍的情况产生。

3.明确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范围

厘清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对案件的审理权限是保障司法独立实现公正高效司法的前提。法律及司法解释应进一步明确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可以从诉讼标的额、案件影响范围等方面考虑。既要避免模棱两可又要避免一刀切。

4.改变审判委员会审理方式

对于那些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 可以让审判委员旁听合议庭的庭审;或者规定审判委员会审理案件采用调查讯问的方式进行, 让审判委员直接面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做到“两造具备, 师听五词”。

5.健全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具体议事规则

审委会讨论案件议事规则不明确是目前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一个明显缺陷。没有明文规定的具体的议事规则意味着法院各自为政, 审判委员会的议事方式各有不同。即使是面对相同的案件, 由于审判委员会的议事方式不同, 判决结果也很可能截然相反。原因在于, 议事规则不同, 那么各成员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 各成员对案件判决结果的影响也就不同。

健全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议事规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完善审判委员会成员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我国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它起源于自然公正理论“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思想。是否实行回避制度事关当事人的利益和司法公正权威。2011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明确了审判委员会委员属于回避对象。该司法解释规定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 但是并未规定向当事人公开审判委员名单以及如何决定回避, 使得当事人申请审委会成员回避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完善审委会成员的的回避制度。 (2) 可以规定合议庭成员、审判委员会成员的发言顺序。杜绝审判委员会议上少数领导人发言后其余人都点头默许的“一言堂”现象。规定审委会讨论案件时的发言顺序也可以使整个讨论条理清晰科学合理, 有利于正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 (3) 妥善记录审判委员会成员讨论意见, 而不只记录少数人的意见。对审判委员会的讨论做记录是为将来追究错案责任打下基础, 也会促使各参会人员深思熟虑, 慎重发表意见。 (4) 定期在法院内部公开审判委员会会议记录, 有利于其他法官对审判委员会进行监督。

(二) 强化合议庭的职能

审判委员会制度其实违反了众多的司法原则和基本制度, 譬如直接言词原则、独立审判原则和回避制度, 仅对少数案件起着直接作用。合议庭是我国基本的审判组织和审判主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案件来说, 合议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 要实现公平正义, 强化合议庭的职能, 提高合议庭的判案水平是必经之路。强化合议庭职能的问题已提出多年, 但这一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合议庭的职权受到院长、庭长、庭务会、审判委员会的严重挤压。

1.虽然我国法律仅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而尚未规定法官和审判组织独立行使审判权, 但是从理论上和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来看, 法院独立与法官和审判组织的独立并不对立, 反而后者的独立更能体现司法公正。所以, 我们要破除“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审判组织独立”的思想障碍, 确立审判主体也要独立的新观念, 认识到强化合议庭职能的重要性。

2.提高法官素质, 提升合议庭的判案能力是加强合议庭职权的必备条件。合议庭法官独自审理案件的能力越低, 对他们来说“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就会越多, 就越有可能产生审判委员会越权干涉和合议庭推诿审判责任的情况。如果合议庭法官素质足够高, 案件在合议庭的处理下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实现公平正义, 就不会让其他主体干预审判主体独立审判有机可趁。提高法官素质, 可以从改善法官选任机制, 加强法官的在职培训等方面入手。

3.改进对合议庭的监督方式。现行的对合议庭成员的监督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等主体的监督。但这些主体往往都是凭借自己行政职务上的优势地位来进行监督的, 强大的行政权力很容易超越监督的范围进而转变成直接干涉案件的审理。改进现行对合议庭的监督方式, 可以从完善案件当事人的监督机制入手。当事人监督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会直接影响审判组织的独立审判。

加强当事人对法官的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扩大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和主导权。比如, 赋予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的权利, 赋予当事人的律师调查取证权等。这样可以减少法官主动行使职权导致腐败的可能性。第二, 强调裁判文书要说明理由。这既可以避免法官利用专业知识“唬弄”当事人, 避免“暗箱操作”, 也可以增加判决的可接受性, 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4.强化合议庭的职能要改善合议庭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审判委员会仅是法院众多组织中影响合议庭审理案件的一个组织, 其实, 庭长、院长也会影响合议庭对案件的审理。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庭长、院长对案件的审批制度:合议庭法官草拟出审判意见后交庭长、院长审批“把关”以后才能形成最终判决。仅仅改善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必然会使得两者间的关系在改善一段时间后再度恶化。因为在没有改变庭长、院长对案件审批制度的情况下取消审判委员会的个案审判职能, 只会让合议庭遭受到比来自审委会更缺乏规范的影响, 会最终导致合议庭与审委会关系的反弹。所以, 强化合议庭的职权, 可以考虑取消庭长、院长对案件的审批制度。

5.强化合议庭的职责还可以从诉讼立法的角度入手。法律可以为法官创设给更多的证据规则和法律适用规则, 引进更多合理的推定规则, 降低法官审查证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难度。为合议庭法官独立断案提供更多的法律工具。

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合议庭制度作为我国两个重要的审判组织形式, 是密切相连的, 任何一个制度的改进都需要另一个制度的跟进改善。整体协调, 多角度出发改善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是充分发挥两者职能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戴敦峰.审委会存废之辩[N].南方周末, 2005-2-2.

[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徐宏.论法官的审判独立[A].胡锡庆主编.司法制度热点问题探索 (第一卷) [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338.

[4]叶青主编.中国审判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68.

[5]左德起, 郑慧.试论法院审判委员会职能的转变[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2.

审判委员会 篇2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向区人大常委会做供职报告。

我自1985年11月通过全国政法系统补充干部招考,一直在区人民法院工作,先后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2月担任政治处主任;6月被任命为院党委委员。工作期间,于1993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本科学历,1999年

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学位。

参加工作二十二年来,我先后在刑事审判二庭、行政审判庭、立案庭工作,主要从事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和非诉讼行政执行、民商事审判审查立案、信访等工作,担任政治处主任后,主要从事组织人事、教育培训和业绩考核等工作。任党委委员期间,主管政治处工作,分管书记官管理处和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近年来,我紧紧围绕全院工作中心,按照院党委提出的发展思路,立足职责,扎实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所主管和分管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许多工作走在了省市法院的前列,受到了上级党委和法院的表彰,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担任立案庭庭长期间,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审判流程管理操作规程,实现了案件从立案、审理到执行的规范化管理。同山区法庭一道开展了远程网上立案和巡回立案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群众诉讼难的问题。在主管政治处工作、分管书记官管理处和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期间,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的载体和方式,提升干警的司法能力,完善数字化业绩考核机制,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确保各项审判执行任务的完成。完善聘用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书记员制度改革,实现了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制度,有效的保障了审判工作的开展。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参与陪审、考核管理等工作,确保了我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推动法院制度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改革经验在省、市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全市法院加快信息化应用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先后被省、市法院以简报形式予以推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我本人先后被上级党委和上级法院授予山东省优秀女法官、振兴淄博劳动奖章、淄博市十佳职业女性、淄博市十佳女法官、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两次荣记个人三等功,连续两届当选淄博市党代会代表。

能作为区法院副院长的一名提名人选,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对我个人而言,这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此之前,我尽管从事法院工作二十多年,对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我深知自己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胜任这一职位,必须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水平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此次,如果能得到各委主任和各位委员的支持,获得通过和任命的话,我将十分珍惜这个岗位,并愿为做好本职工作而全力拼搏。我将依此为新的起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我将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工作能力的首要任务,系统的学习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法学修养,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工作能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新岗位的要求。

二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工作中,我将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作为履行职责的最高标准,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院党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尽职尽责。

三是廉洁自律,公正司法。不管分管什么工作,我将始终坚持按这个标尺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模范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恪守法官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办事。

四是摆正位置,维护团结。法院的班子是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我一定十分珍惜这个基础,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虚心向班子其他成员学习,做到揽事不揽权,理顺关系,摆正位置,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共谋法院改革与发展大计。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我一定多思多想,多学多问,大胆管理,敢于负责。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干警,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五是强化监督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工作中,我将牢固树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意识,继续坚持人大监督就是关心、监督就是帮助、监督就是支持的理念,并自觉贯穿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出的各项决定、决议,主动报告分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积极完成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的各项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并将其作为强化自身建设,改进

工作作风的动力,努力加以改进。二是对区委和人大等领导机关转办、交办、督办事项,对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认真办理,及时汇报,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三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与联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为依法做好审判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以上是我的供职报告,也是我的态度和决心。如果我的任职能够通过,我一定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在座各位领导的期望。如果我的任职未能通过,我也会正确对待,虚心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认真查找和改正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这次无论我能否获得通过,我都要向关心和培养我的组织,向信任与支持我的领导,向今天与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各位委员表示我真诚的谢意!我也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给予我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审判委员会 篇3

一、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审判委员会设立及运作的组织法上的依据为《法院组织法》第10条、第23条。关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讨论权在三大诉讼法中只有《刑事诉讼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80条规定, 合议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 应当作出判决。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 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 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 合议庭应当执行。对于何为“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 又有具体化的规定。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根本就未涉及, 这就使得民事、行政案件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上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并进一步造成民事、行政案件进入审判委员会讨论的随意性更大。

2.如果说审判委员会依据《法院组织法》取得民事、行政案件的讨论权, 但讨论后形成的案件处理决定效力形式如何, 在《法院组织法》中也未作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见》第三条规定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 那么其讨论案件的程序应当规范化、统一化, 而《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均未对其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进行具体规定。这是立法上的缺陷。

4.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准入条件、任期、届数、组成人数等问题也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二) 审判委员会的人员组成问题

1.《法院组织法》并未对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准入条件做出相关规定。我国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基本上是按行政职务、级别高低来确定的。实践中, 基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一般是由院长、副院长和几个主要审判庭庭长组成, 由普通法官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的情况比较少见。尽管大部分审判委员会委员都曾长期从事审判业务, 在各自所熟知的审判领域游刃有余, 但由于他们的业务分工不同, 对不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其他部门法的规定可能了解很少, 有的甚至未从事过法律事务或者根本没有过法律知识的学习, 这就造成审判委员会委员之间业务水平差别较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0条规定, 审判委员会的决定, 合议庭必须执行。这样, 就有可能出现合议庭的正确意见被审判委员会的错误决定取代的情况。

2.审判委员会委员人数没有具体法律规定, 造成一些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数量过多, 审判委员会工作效率低下。首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见》第十六条规定, 审判委员会的决议应当按照全体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多数意见做出。这样, 召集审判委员会需要一定数量的审判委员会委员出席才可能形成有效决定, 而审判委员会委员又多是领导层, 外地出差、休假还有很多临时事务, 因为委员人数召集不到一定数量, 有的法院甚至一个月都开不了一次审判委员会, 造成案件一直在承办人手里结不了, 案件超期情况也会有发生。其次,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顺序是案件承办人介绍案情, 合议庭其他成员补充, 审判委员会委员还可能会询问, 然后每个委员都要发表意见。因为审判委员会委员发表意见人数太多, 一个案件就表决时间而言至少半个小时, 严重影响了审判委员会工作效率。

(三) 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范围和运行机制问题

1.《法院组织法》第10条、《刑事诉讼法》第180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见》第3条、第7条都规定了审判委员会对“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讨论权;《刑诉法解释》第114条对“疑难、复杂、重大案件”还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 但该条同时又规定了一项“其他需要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于是, 各级法院根据这一项规定无限扩大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范围, 《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没有涉及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范围问题, 因此审判实践中进入审判委员会的民事、行政案件随意性就更大。如此一来, 一方面造成审判委员会工作量加大, 另一方面, 滋长了审判人员的依赖意识, 审判委员会成为合议庭和承办人上交矛盾、逃避责任的避风港。

2.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程序不规范。我国现行法律对审判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等尚缺乏科学、统一的操作规范, 各级法院讨论案件的方式也不同。开审判委员会时, 委员们一般都只听取案件承办人对案情的汇报, 汇报完毕后就进行讨论发言, 进而表决定案, 委员们根本没有时间亲自查阅案卷并仔细研究案情。审判委员会的这种运行机制, 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弊端:其一, 委员们从接触案情到作出决定的时间很短,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要求委员们搞清案情, 理顺法律关系, 并作出正确判断颇有难度;其二, 如果案件的承办人在汇报案件时忽略或者故意地遗漏或歪曲了案件的相关事实, 委员们根据这种汇报所作出的判断则必然有失公正。

(四) 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受到现代司法理念的冲击

1.审判委员会制度违背了司法独立原则

一方面《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组织法》第4条也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另一方面《刑事诉讼法》第180条又规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 合议庭应当执行。

笔者认为, 司法独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法官独立。法官独立所面临的压力既可能来自法院外部, 比如政府、新闻媒体等, 又可能来自法院内部, 比如审判委员会、上级法院的指示、压力。在接受党的领导, 人大监督的前提下, 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应独立于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我国行使审判权的审判组织是审判委员会, 合议庭和独任庭。在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下, 作为法官所在的合议庭与法官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对于审判委员会的决定, 合议庭必须执行。这样, 法官行使审判权难免会受到审判委员会的影响, 又怎么可能独立。

2.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司法公正原则相悖

司法公正既要求实体公正、更要求程序公正。但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程序性制度却与此有着相违背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违背了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原则是一项基本司法原则, 指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过程和判决的宣告, 都公开进行, 允许公民旁听, 允许新闻媒体依法公开采访、报道, 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宪法》第125条、《法院组织法》第7条均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除法律规定外, 一律公开进行。审判委员会作为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 其讨论决定案件也是在行使审判职能, 但在实践中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都是通过会议形式不公开进行。当事人不可能参加审判委员会会议, 更不可能直接向审判委员会委员辩论, 这不利于案件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也不符合司法改革的方向。 第二, 违背了回避制度。申请回避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我国三大诉讼法都对回避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是不公开进行, 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是哪些人员参与了对自己案件的讨论, 又如何去申请回避;再者, 我国现行法律也没有关于审判委员会委员回避制度的规定, 所以即使当事人申请某个审判委员会委员回避, 也可能会因为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而得不到支持。 第三, 违背了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 进而形成关于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 并据此对案件作出裁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 但不开庭审理案件, 其讨论案件也不公开进行, 仅通过听取汇报就做出决定, 这是典型的“审”与“判”的分离, 违背直接言词原则。合议庭“审而不判”, 审判委员会“判而不审”,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性甚至正确性。

3.审判委员会制度阻碍了司法效率的提高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审判委员会讨论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没有明确界定, 加之承办人的过分依赖思想和怕承担错案追究责任的意识, 使得大量案件被提交审判委员会, 承办人不能及时独立作出裁判, 增加了诉讼环节, 降低了诉讼效率。

二、重构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设想

(一) 规范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和管理工作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22条规定, 审判委员会作为法院内部最高审判组织, 在强化合议庭职责, 不断提高案件审理质量的基础上, 逐步做到只讨论合议庭提请院长提交的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 总结审判经验, 以充分发挥其对审判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研究和作出权威性指导的作用。祝铭山关于该纲要的说明中也强调, 要逐步做到审判委员会只讨论合议庭提请院长提交的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 案件事实的认定由合议庭负责。

规范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和管理工作, 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 逐步弱化审判委员会“讨论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职能。逐步减少合议庭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数量;改革后的审判委员会仍然对合议庭提交的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组织讨论, 但只对案件的法律适用提供参考性意见, 并且合议庭可以执行该意见, 也可以不执行;审判委员会对讨论的案件发表意见、形成决定不承担法律责任, 一旦发生错案追责, 仍由承办人本人承担责任。第二, 转移审判委员会的工作重心。改革后的审委会职能不像以前一样侧重讨论决定案件这一职能, 应更加注重结合本地实际, 总结、推广审判经验;讨论决定对本院或者本辖区的审判工作具有参考意义的案例, 并上升为理论, 指导审判实践;听取业务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决定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大问题, 使审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 确保司法公正。

(二) 优化审判委员会委员的组成结构

改变当前审判委员会以行政职务为主的结构, 建立起具有丰富法律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为主的委员配置机制。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来优化审判委员会的组成结构:第一, 严格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准入制度。除由院长、副院长、庭长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外, 还应当配备若干名不担任领导职务, 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通过司法考试, 遵守职业道德, 忠于法律的资深法官委员, 逐步实现审判委员会组成人员由“行政化”向“专家化”的过渡。第二, 应分别设立民事、刑事、行政审判委员会。虽然不是隔行如隔山那么严重, 但各个审判领域的区别不可避免地存在。比如, 民事领域的审判委员会委员们在他们所熟知的民事审判领域驾轻就熟, 然而在行政或刑事审判领域或许知之甚少, 如果让他们非对自己不熟知领域的案件发表意见, 后果可想而知。设立专门审判委员会, 不仅有利于案件的公正、正确处理, 更有利于审判工作科学、合理发展。第三, 取消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在控辩审三种诉讼职能中, 法院始终处于中立地位。如果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 那么当事人也应该列席审判委员会, 这样控辩职能才平衡, 也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诉讼权益。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 如果说检察长列席是为了实现其对审判工作的法律监督职能, 其实大无必要, 如果检察院认为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存在问题, 可以提检察建议, 还可以抗诉。另外, 检查监督权应是一种程序性的权力, 检察院不能对法院的实体性判断进行实体性监督, 在这一过程中, 不乏检察院借助法律监督这一表面上合法的方式对司法独立进行间接干预。实践中检察长出于各种原因也很少列席法院的审判委员会, 该项规定形同虚设。第四,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审判委员会委员选拔和淘汰机制, 明确规定审判委员会委员的任期、届数、组成人数;强化委员的责任意识, 使审判委员会整体上能够保持较高的业务水平。

(三) 完善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和程序

1.对审判委员会讨论的“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严格限定。

重大案件应包括如下几类:级别管辖案件中规定的在本地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上级法院指定下级法院审判的案件;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案件;依照审判监督程序立案再审后需要改判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案件。疑难案件应包括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对所有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 审判委员会应当进行严格把关, 防止审判委员会工作出现偏差[1]。

2.设立专门的审判委员会秘书处, 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程序。

在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审判委员会秘书处, 负责审判委员会的具体事务。笔者认为合议庭讨论案件应按下面顺序进行:第一, 合议庭认为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 应呈报庭长、主管副院长提请院长决定。庭长、主管副院长或者院长认为不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的, 可以要求合议庭复议;如果决定案件进入审判委员会讨论, 案件承办人应及时向审判委员会秘书处提交案件审理报告, 审理报告应当全面反映案件事实、证据以及双方当事人或控辩双方的意见, 说明合议庭争议的焦点、分歧意见和拟作出裁判的内容;合议庭和承办人要对案件事实负责, 提出的处理意见应写明有关的法律根据。第二, 秘书处进行初步审查后认为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 应当提前将案件审理报告发送给审判委员会委员。委员们收到审理报告后应认真分析案情, 形成书面意见, 为开审判委员会做好准备。第三,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时, 合议庭全体成员均应列席。在承办人汇报案件后, 合议庭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第四, 委员们听完汇报, 可以进行询问, 然后发表对案件的意见和观点, 一般应按职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表意见, 最后由主持会议的副院长或院长发言。第五, 委员们发表意见后, 由秘书处负责对委员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处理案件的不同意见, 交由审判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 最后以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决议。

参考文献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笔录 范 例 篇4

时间:

****年**月**日

分至

地点:

会议主持人:

出席委员:

案件汇报人:

记录人:

讨论案件:

记录如下:

院长 贾仁:现在我们就高秀峰、陈天明抢劫一案开始评议。本案的大致情况各位都很清楚,我不再做过多的陈述。就我个人对此案的分析,我认为公诉人控告高秀峰犯抢劫罪的罪名成立,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同时高秀峰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公诉人控告陈天明犯抢劫罪的罪名不成立,支持其辩护人王东保主张的其行为构成销赃罪而不是抢劫罪。其原因在于公诉人起诉书对本案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条款不当。

审判员 宋小志:我认为公诉人指控高秀峰,陈天明抢劫罪的罪名成立。,对本案的定性准确。本案的焦点在于陈天明有没有唆使他人共同犯罪的故意。

审判员 龚嫦彰:我同意宋小志的观点,被告人陈天明教唆他人抢劫车辆,在主观上方面是出于故意。他不仅对高秀峰说他有地方销车,而且明确告诉高秀峰,抢劫时用刀子威胁司机,用胶带捆绑司机手脚。被告人陈天明说这话时明知会引起他人抢劫的意图,但是他确希望这种犯罪意图的产生,属于直接故意,主观要件完全符合共同犯罪构成要件。副院长 程道明:我也赞成宋小志的观点。根据种种迹象表面应该是直接故意。

审判员 李中华:但是被告人陈天明在案发前主观上不具有教唆高秀峰去抢劫汽车的故意,案发后是被告人高秀峰主动打电话去给陈天明去开车时他才知道事情。被告人陈天明的辩护人提供的证据更有可信度。

审判员 王源外:我认为公诉人指控的犯罪嫌疑人陈天明犯抢劫罪名不成立。陈天明给高秀峰说的抢劫汽车的方法是句玩笑话,陈天明不是有意教唆被告人高秀峰去实施抢劫,并且在被告人高秀峰与同案犯龙海抢劫时,被告人成天明不知道内情,并未参与其中,只是在事后去开的车,后卖掉。

副院长 朱惠菲:但是被告人陈天明用语言向被告人传授犯罪方法,致使高秀峰在此后用陈天明传授的方法实施了抢劫,其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院长 贾仁:根据刚才的讨论,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认定被告人高秀峰构成抢劫罪,公诉机关指控其犯罪事实清楚,罪名成立。而被告人陈天明主观上没有唆使高秀峰犯罪的故意,并未参与抢劫的犯罪行为,但其事后明知车辆是高秀峰等人抢劫所得的赃物而扔予以窝赃,转移,销售的行为属于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成立共犯,但其行为妨害司法机关追索赃物的活动,以及被害人对财产的追索权,构成销售赃物罪。同时,被告人陈天明用语言向被告人传授犯罪方法,致使高秀峰在此后用陈天明传授的方法实施了抢劫,其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陈天明犯抢劫罪,证据不足,要不予以认定。被告人陈天明及其辩护人关于陈天明不构成抢劫罪的辩护意见,要予以采纳。被告人陈天明一人犯数罪,应依法是实行并罚。

副院长 朱惠菲: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陈天明离异,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要适量从轻,再说他认罪态度较好,我们也要考虑在内,法外留情。

院长 贾仁:这点我也赞同,会考虑的。

出席委员:

案件 :

记录人:

审判委员会 篇5

一、主要成效

2009年, 我院与我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沟通协商, 联合会签制定了《关于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暂行规定》, 该暂行规定就列席的内容、范围、程序、工作联系方式等进行了说明,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近两年来, 两院密切配合, 共同执行,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 促进了审判委员会客观全面地了解案情和准确适用法律

检察长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 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及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 充分阐述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 明确指出审判机关裁判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检法两家在事实认定和量刑上的沟通并达成共识, 更好地实现审判工作的公平公正。如鄂城区检察院办理的何某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案, 该案一审法院判处何某某拘役5个月, 并处罚金3万元。鄂城区检察院审查后认为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 决定提请市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市院提出抗诉后, 经法院审理, 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分管检察长应邀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 在会上充分阐明了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 审判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成立, 应予以改判。后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依法对何某某掩饰隐瞒犯罪所有罪一案作出改判, 判处何某某有期徒刑3年, 缓刑4年, 并处罚金3万元, 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

(二) 加强了对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 (事项) 的法律监督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 可以提高审判委员会对案件判决的透明度, 防止审判权的滥用, 有利于改变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程序缺陷和封闭格局, 防止法官汇报案件时避重就轻现象的出现, 促使办案法官严格客观公正地依法审理案件。如梁子湖区检察院提出抗诉的被告人肖某某强奸案, 梁子湖区法院一审判处肖某某有期徒刑5年8个月, 梁子湖区检察院认为肖某某多次奸淫时年未满6周岁的幼女, 社会危害性极大, 一审判决未体现对儿童的权益保护, 对肖某某量刑偏轻。市院审查后决定依法支持抗诉, 认为一审法院未认真贯彻落实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的精神, 对性侵幼女的犯罪行为未体现从重打击。市院分管检察长应邀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 在会上充分阐明了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和支持抗诉的意见, 最后市中级法院采纳了市检察院的抗诉意见, 依法改判肖某某有期徒刑7年,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 发挥了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社会和谐稳定可以通过办案质量来体现, 办案质量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 既是对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又是对法官的一种监督和约束, 能促进承办案件法官提高自身素质, 防止法官的片面理解, 造成轻罪重判的现象发生。如华容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陈某某故意伤害一案, 一审法院判处陈某某有期徒刑3年, 被害人对判决不服, 多次上访, 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华容区检察院第一次提出抗诉后, 市中级法院发回重审, 华容区法院重审后仍维持原判。市、区两级检察机关高度重视, 两级公诉部门坚定信心, 加强监督, 再次提出抗诉和支持抗诉后, 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赔偿问题方面在二审阶段达成和解, 最终化解了这一具体的社会矛盾, 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以我市落实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为例, 2015年1月以来, 本辖区内市、区两级检察机关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共14次, 涉及案件范围为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和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 当前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程序的启动、监督的内容、列席的人员、工作方式等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 在程序的启动方面, 存在被动列席多, 主动列席少的问题。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多为法院临时通知列席, 检察院申请列席的情况较少。2015年以来, 全市检察机关列席的14件案件中, 大多为法院通知列席。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 客观上影响了该制度的有效实施,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 检察长可以列席审判委员会, 而不是“应当”列席审判委员会。一般来说, 法院想邀请检察长列席就通知, 不想邀请就不通知, 存在随意性。

(二) 在列席人员范围方面, 存在副检察长列席多, 检察长列席少的问题。

由于检察长主持检察院全面工作, 事务繁忙, 而副检察长大多分管案件工作, 熟悉情况, 检察长一般委托相关副检察长列席, 从而导致列席审判委员会大都由副检察长参加的现象。而《人民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由院长主持, 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两高《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也指出, 检察长不能列席时, 可以委托副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从以上法律和意见来看, 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检察人员存在主体单一, 其他检察人员无权列席, 导致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在监督的内容方面, 存在职务犯罪案件、刑事抗诉案件多,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少的问题。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相对于刑事抗诉案件来说, 存在案源少、职能不同、监督案件类型等特点。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主要是提出抗诉或通过再审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的, 以及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社会普遍关注的民事行政案件, 而配套规定中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案件的范围, 主要是针对无罪、死刑、抗诉等案件, 范围过窄, 尚不能达到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方式而全面监督审判工作的目的。

(四) 在工作方式方面, 存在业务部门联系多, 专门办事机构之间联系少的问题。

两高《实施意见》中强调,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具体事宜由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和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办理。由于司法体制改革, 检察机关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 审判机关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 其工作职责主要由法律政策研究室、案件管理部、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等部门负责, 日常事务由这些部门工作人员兼职, 从而导致专项工作联系制度的缺失。

三、建议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 在保证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实现司法公正方面意义重大。为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 结合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实际, 提出如下建议:

(一) 将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法定化

建议在相关诉讼法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增设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规定。两高《实施意见》第2条中明确规定,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任务, 是对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和其他有关议题发表意见, 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是检察机关的职权, 这种职权授予不应以任意性形式、而应以法定性形式加以规定, 因此, 建议将《人民法院组织法》中, 关于列席的形式改为“应当列席”, 明确规定检察长有权并应当列席同级审判委员会, 对审判委员会活动程序和案件实体裁判进行监督。同时, 规定检察机关认为需要列席审判委员会的可以提出申请, 审判机关一般应当邀请, 从而确保这项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 明确列席讨论议题的范围

两高《实施意见》中第3条规定, 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或者议题, 包括可能判处被告人无罪的公诉案件, 可能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 与检察工作有关的其他议题。建议对这四类议题范围进行扩充, 可以根据议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 由法检两院进行沟通后决定是否列席审委会。如明确规定, 检法两院在定性、事实证据认定上有重大分歧、影响社会稳定等议题的列席范围。

(三) 建立列席主体特定机制

为更好地使检察长履行列席审判委员会的职责, 应当允许熟悉案情的承办检察官作为其助手一同列席。因此, 建议将列席的主体规定为:“检察长 (或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 可根据所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 指派承办案件的检察官等随同列席。列席人员在征得审判委员会会议主持人同意后, 可以作必要的意见补充。随同列席人员不能随意发表观点或单独列席。”

(四) 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例会制度

建议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实行例会制, 会议一般每月举行一次。为及时应对辖区内的突发事件以及因司法政策的调整变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 检法两院必要时可以临时召开会议, 但应当在审判委员会会议召开三日前书面向人民检察院告知召开时间、地点、研究讨论的具体案件, 并附议案副本一份。

(五) 建立检察委员会和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的日常联系机制

为了确保信息互通, 建议在检察院、法院之间建立专人负责制度, 负责对外联系、材料交接、内部流转、登记管理等程序性工作。结合当前司法体制改革, 可以考虑由法院审判委员会秘书或专职委员负责与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秘书或专职委员进行对等联系, 促进日常联系工作的畅通。

(六) 建立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情况反馈机制

对审判委员会形成的会议纪要, 应在审判委员会会议结束后, 立即送达检察机关的列席人员, 检察机关受委托的列席人员应及时将列席的情况向检察长报告。同时, 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应将列席人员代表检察机关提出的法律监督意见的落实情况, 及时回复人民检察院。

注释

上一篇:访问速度下一篇:应用型工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