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民族(精选3篇)
四小民族 篇1
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是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 由于这四个民族人口少, 长年聚居在黑龙江兴安岭的密林深山中, 因此被称为四小民族。在这些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 生产力低下, 人们只能靠游牧渔猎来维持生计。他们的音乐文化, 也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沉淀下来, 其形式往往是歌与舞互相交融, 这种形式与他们的劳动方式、劳动地点、劳作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民歌中有描述动物的歌词, 模拟动物的声音, 舞蹈有模仿动物的动作, 人们舞蹈的服饰也用动物的皮毛等。这些民族将他们的音乐文化渗透到他们的生产劳动中, 这是一种娱乐, 而且同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一) 赫哲族民歌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不仅善于渔猎, 而且热爱音乐。他们拥有十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赫哲族的民歌在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嫁令阔、“天鹅”歌曲、“依玛堪”、“萨满”歌曲。
谱例1:
谱例1这首“嫁令阔”歌曲, 就是对赫哲族人生活场景的描绘, 讲述了赫哲族女性期盼自己的心上人归来的心情。句子开头的动机几乎都相同, 组成了一个简单婉转的三乐句乐段。该段音乐为F宫调式, 但是结尾并没有结束在宫音上, 而是停在徵音上, 表现了一种思念之情。乐曲主题的发展使用了时值扩大和模仿的方式, 旋律委婉动听, 很好的描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谱例2:
谱例2同样是首“嫁令阔”, 歌曲是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乐曲最富有特点的是其节拍为5/4拍, 不是传统的四拍子或者三拍子, 曲调为G宫调, 展现了一种自由宽广的情怀。这个歌曲是一段体结构, 由两句重复的旋律组成, 第一段为纯语气词的唱词, 第二段为赞美的歌词, 简单明了, 直抒胸臆。
(二) 鄂伦春族民歌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 “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由于鄂伦春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的信仰, 他们将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放到了自己的音乐中, 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歌曲, 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鄂伦春族民歌依据体裁形式可分为三类:柬达仁、“吕日格仁”歌曲、“萨满”歌曲。
谱例3:
谱例3是首柬达仁歌曲, 乐曲为D宫调式, 由平行的两句体乐段构成, 旋律围绕两个八度音“la”展开, 每一句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大跳, 在歌曲的最后更是采用了七度大跳, 使得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生动地体现了“猎人上高山”的形象。
谱例4:
谱例4也是首柬达仁歌曲, 这首歌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们快乐心情的描述。歌曲使用了自由的散板拍子, 装饰音、滑音以及自由节奏的运用使得整首歌曲变得自由辽阔。歌曲是G羽调式, 旋律起伏十分大, 如在倒数第二小节中, 前两拍的音程关系为十度, 跨度很大, 演唱要求较高。
谱例5:
谱例5的歌曲是一首“吕日格仁”歌曲。“吕日格仁”是鄂伦春族的一种歌舞形式, 在“吕日格仁”表演时演唱的歌曲称之为“吕日格仁”歌曲。这首歌曲就是边唱边跳的演唱形式, 人们用歌舞的形式抒发对好生活的赞叹。乐曲为一段体结构, 严格来说该乐段只由一个四度三音列组成, 可以为E宫或者 #C羽调式, 旋律十分简单, 但是偏音的加入让歌曲变得风趣起来, 在 #C的下方加入了辅助音, B的下方也加入了小二度的辅助音, 显得活泼俏皮, 使歌与舞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
(三) 鄂温克族民歌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俄罗斯也有分布。鄂温克是民族自称, 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较早脱离原始的生产方式, 并且长期在嫩江打平原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的传统民歌可分为“赞达拉噶”、“努克该勒”歌曲和“萨满”歌曲三类。
谱例6:
谱例6为一首“赞达拉噶”歌曲。“赞达拉噶”是山歌小调的总称。这首歌曲是一首叙述性的歌曲, 描绘了夏天的景象。歌曲使用了F宫调式, 为摇曳的三拍子节奏, 有民俗歌谣的性质, 曲式为平行两句体乐段。旋律主题由四度三音列开始然后级进下行, 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歌曲末尾有时值的延长, 在呼吸和句读的处理上很有特点。
谱例7:
谱例7是一首“努克该勒”歌曲。努克该勒意思是歌舞曲形式, 通常情况下词、曲、舞密不可分, 有歌必有舞, 有舞必有歌。这首歌曲从歌词部分就能清晰地看到人们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歌曲为一句体结构, 唱词重复四次, C宫调式, 旋律主题简单清晰, 单一材料多次重复构成。
(四)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民歌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如体现民俗的“萨满”歌曲和传授知识的“哈库麦勒”歌曲等。黑龙江达斡尔民族民歌从体裁上可分为:扎恩达勒、“哈库麦勒”歌曲、“乌钦”调、“萨满”歌曲四类。
谱例8:
谱例8是一首扎恩达勒歌曲。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的民间歌曲, 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演唱方式。这首歌曲有歌词, 是带词演唱, 情绪自由抒情。曲调为D宫调式和B羽调式交替进行, 曲式为一段体结构, 旋律主题多为长音, 并且有延长音, 体现辽阔的景色, 节奏多变不固定, 3/8、4/8、5/8交错进行。
“哈库麦勒”是达斡尔民族民间流行的群众性歌舞, 带有很强的竞技性, 如赛歌、赛舞、拳斗。如《五样热情的歌》、《美露咧》等。“乌钦”调, 是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 曲调大致有三种形式:小曲, 长篇叙事歌曲, 吟诵调。如《诗人李太白》、《三国的故事》等。
“萨满”歌曲是在军兴祭祀仪式时演唱的歌曲, 分为“霍卓尔雅德根”和“雅德根”两种。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多种多样, 音乐形态也不尽相同。
从曲体上看, 四个民族的音乐大多为简单的乐段结构, 一般有一句体、两句体、三句体组成, 四句体乐段也多是乐句重复所形成。从旋法上看, 四个民族的旋律多为五声性的音阶调式, 有级进也有大跳。从音阶、调式上看, 四个民族民进音乐都由五声音阶构成, 偶尔出现偏音也是色彩性的音色, 还有两个调式交替出现的情况。从节拍节奏上看, 有2/4、4/4、5/4、3/8、4/8、5/8等, 也有变换交替拍子出现。四小民族的器乐音乐的发展都受到了生产力的影响, 乐器都较为原始, 同时与萨满祭祀活动紧密联系, 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 四个民族由于在生产力水平、社会融合度不同, 他们的音乐表现方式也不同。在旋法上, 赫哲族与达斡尔族音乐起伏较小, 例如达斡尔民歌《神帽上的鹰》。
而由于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使得他们的民间音乐中大跳变多, 尤其以七度大跳为特色, 如谱例7的歌曲末尾。而且, 由于不同的祭祀方式, 使得他们的器乐音乐形式也不同, 如赫哲族信仰“鹿神”、鄂伦春族信仰“穆昆萨满”等。达斡尔族的语言与蒙古族接近, 他们则信仰自己的祖先“霍卓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四小民族的音乐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 不断地进化演变, 传承古老, 并代代流传。然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开放与融合, 不少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流逝, 留下了文化艺术的遗憾。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很多文化艺术被保留下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整理和分析, 对了解这些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些民族的瑰宝正在散发着他们夺目的光辉。
摘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在生活地域、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本文以这四个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为研究对象, 从旋律形态、调性特征、节奏形式等方面出发, 进行初步的整理和研究。挖掘其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内涵。
关键词: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民间音乐
参考文献
[1]江明憞.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第五版) .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3]袁炳昌, 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沙金.新疆达斡尔族音乐[M].新疆艺术, 1991.
[5]刘佳媛.鄂温克民歌歌唱特色[M].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四小民族 篇2
在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地区三干会和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之际,阿瓦提县四小迎来了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坚持不懈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月各项活动,对于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消除“7.5”事件不利影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全校各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坚定各族师生信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教育月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为主题,以“三个增进”(即“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为抓手,以“三个人人”(即“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为主要内容,以学习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为契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六好”主旋律,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新疆“三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和“三个离不开”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各族师生维护中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开创文明和谐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板报、宣传标语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这一群众共识,奠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坚实思想基础。一是开展各族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帮扶、互送礼物、互邀做客等活动,架起民汉之间友谊的桥梁,促进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增强广大师生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二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班级活动。通过开展“民族团结班级”、“民族团结小组”等评比表彰活动,促进学校师生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师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是普遍开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公约”签名活动。我校要从细微之处入手,重温《中(小)学守则》、《中(小)学行为规范条列》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条列》,拟定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公约条规,规范师生言行,从点滴做起,共同承担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四是组织开展“大办民族团结好人好事”活动。
1、为突出“民族团结这个主题”,我校多次开展维汉师生结对子帮扶、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并要求每位教师、学生每年至少做一件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
2、开展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模范家庭、先进个人创建活动。民族团结好人好事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要大力宣传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事迹,让各族师生都参与进来,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使民族团结更好的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到人人讲团结、各方面促团结,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努力构筑民族团结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3、组织开展宣讲报告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报告活动。在学校开展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各族师生互帮互助先进事迹,使宣讲报告的事迹真实感人、既见人、见事,更见精神,让广大师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感受到先进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做好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激励和鼓舞各族师生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4、加大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宣传。先进典型是教育引导群众的生动材料,学校在校园内通过设立永久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开辟学习园地、利用板报、手抄报等为载体,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宣传氛围。
5、开展学习宣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活动,新颁布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学校要组织广大师生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理论测试等形式,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学习宣传活动,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走进学校、走进班级,做到广大师生皆知,让各族师生明白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人人有责,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6、组织开展主题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千言万语说稳定”征文活动。发动各族师生撰写民族团结征文,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事,真实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阿瓦提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性变化,充分展示各族师生团结进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二是组织开展“推荐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活动。演讲活动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新疆”的主题,讲述发生在身边的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特别是在危难时刻各民族同胞互助互救的生动感人事迹;讲述各民族之间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感情和光荣传统;讲述各族广大师生及其周围人群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珍惜各民族大团结,时时处处维护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教育各族师生,引导他们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
7、根据上级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形势下广大师生民族团结教育各族的实施意见》(瓦教党字【2009】54号)文件精神,重点做好:
一是继续组织在学生中开展“十个一”和教师中开展“六个一”活动。二是按照国家课程设置,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及学前幼儿教学计划,确保每周至少上1节课,确保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是继续将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防渗透知识纳入学校教师培训的教学内容中,作为教师政治理论的必学内容。
四是利用寒暑假,对内初班返乡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并认真做好广大师生的半年、年度政治思想评鉴工作。五是充分利用每年的公民道德建设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月、法制宣传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月等主题月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机制时间、集中精力,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反分裂、防渗透知识,宣传“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三、工作要求
1、我校将把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作为5月份的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活动方案,加强监督,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各位老师应按照学校制定的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好此项活动,并做好记录,对民族团结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上报、奖励。
阿瓦提县第四小学 2010年5月
四小民族 篇3
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其社会结构和生存环境较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致使许多非物质音乐文化不适应社会转型后的新环境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黑龙江四小民族 (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 的传统音乐同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音乐工作者们的首要任务。
一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 (以下简称四小民族) 长年聚居在黑龙江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这样的自然生存环境使他们拥有着独特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狩猎、打渔”、形成了特殊的“游渔猎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浸透在四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也体现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如歌舞动作中, 大量对猛兽臂膀摆动及呼叫的模仿;民歌中大量模拟各种飞禽走兽呼叫声的衬词。由此可见, 这些音乐文化内容、形式对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如此的依赖。
四小民族只有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乐器不发达。他们在生活中更多是靠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其传统舞蹈, 大多都无乐器伴奏, 只是在舞蹈高潮时, 出现各种各样的呼喊声来表达热烈愉悦之情。因此民歌、民间叙事歌等也就成为他们传达思想的重要音乐体裁, 也最能代表四小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如鄂伦春族的猎歌、赫哲族的渔歌等。
“而对于以歌唱为基本艺术式样的民族来讲, 它的载体就是人, 艺术承载者的消失就意味着艺术品种的消失, 因而最具濒危性。这是研究无乐器民族的音乐文化时面对的困境。1”。如在赫哲族中, 吴宝辰就成为了唯一能够演唱“伊玛堪2”的赫哲传人。通过家族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声情并茂尤为震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旅游业的日益繁荣, 打破了原始森林居住群们的生活。在给他们生活注入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打乱其原有的传统寂静的生存环境。环境改变了, 这种无文字记录, 口传心授世代沿袭的传承方式必然显得非常脆弱。
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开始对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集抢救工作, 并编撰了一系列的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的大型丛书。集成中收录了鄂温克族民歌歌种“赞达拉嘎”93首曲目;鄂伦春族民歌“赞达勒”《打猎之歌》《约会》等168首曲目, 萨满调《叶戈也》等21首曲目;器乐口弦曲1首;萨满曲《德呀米德牙》等;说唱“尼莫罕”《白桦树》等等;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美丽的嫩江》等122首曲目。从集成中所收入的这些民歌、曲艺、器乐曲的曲目可以看出四小民族拥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宝藏。
但这仅是其音乐瑰宝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的口头音乐遗产需要我们去收集采录及新时代的新作品需要我们去整理。如建国后一些民歌手和说唱艺人纷纷采用传统音乐热情地歌唱新生活和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鄂温克族《永远不忘共产党》、鄂伦春《各民族欢聚多快乐》、达斡尔族《翻身的达斡尔民族》等;新曲艺作品:达斡尔族《赞新生活》、鄂伦春族《盖山莫日根》等等。这些作品基本是在原有的传统曲调基础上进行填词创作, 是传统曲调与新时代内容的完美融合, 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共享、发扬、学习及保存。
由于80年代信息技术并不发达, 这种以书本文集为主的保存方式必然存在它的弊端。
1. 通过音乐工作者现场录音、译谱、整理成乐谱集子保存方
式不但后期整理工作量大, 且整理后的集子本数多、对日后的收藏保存及音乐理论工作者做研究时查找资料都带来许多不便, 更不便于资源的共享。
2. 由于乐谱记录本身的局限性, 记谱时对音乐传承者演唱中
的游离音、独有的唱词韵味都无法做到真实的再现, 即使是同样的演唱内容, 但由于状态和情感不同, 传承者的每次演唱都会有出入。
3. 单一的文字和乐谱做不到将乐谱、声效、表演、文字相结
合进行保存, 不能提供给后人最原始、最传统、最鲜活的传统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 我们即需要一种静态的载体去记录这些音符, 也需要一种动态的形式保留这些生动的画面, 即要便于查阅, 录入, 又要便于提取和资源共享。“数字化资料库”俨然成为了我们传承保护音乐文化的最佳载体, 建立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黑龙江四小民族音乐数字化资料库势在必行。
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类大跨步地迈入了信息高度发展的新时期, 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一涌而出。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资料查阅的笨拙, 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资料查阅、资源共享。与此同时“音乐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学、创作、研究的各个领域, 并展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保护和发展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之一。3”许多学者都提出将传统音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建立传统音乐文化数据库的设想。这些都为我们建立黑龙江四小民族传统音乐数据库提供了坚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四小民族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就是将音乐工作者在田野调查中所采集、收录到的音乐资源 (如各种音乐体裁“民歌、说唱、祭祀、舞蹈”等乐谱、乐器、传承人、不同演唱版本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化资源等) 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对这些数字化音乐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整理, 建立一个具有典藏、全方位检索、并能在一定环境 (网络、软件环境等) 下运行的多媒体音乐数据库, 真正能做到便于检索、资源共享及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的运用。
通过这样的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建设, 我们可以做到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音乐文化, 便于国内外对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也会让黑龙江音乐文化瑰宝继续发扬光大。
注释:
1.张一凡《从赫哲族音乐考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刊论文],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6, 2
2.“伊玛堪”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体现和保留着根深蒂固的赫哲族文化的艺术品种, 内容多是渔猎生活和萨满的传统故事。
3.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期刊论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4
云南文山壮族手巾舞的文化内涵分析
白云武 (云南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手巾舞是云南文山壮族传统的流行舞蹈, 这种舞蹈利用两块白手巾结合劳作舞蹈动作, 充分反应了壮族人民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主要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 结合文山壮族文化发展与历史传说, 详细分析手巾舞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以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原生态舞蹈艺术。
关键词:壮族;手巾舞;文化内涵
云南文山壮族的手巾舞是我国壮族优秀舞蹈的典型代表, 这种舞蹈起源于原始祭祀舞蹈, 在当地壮话中称为“形捏那”, 手巾舞的种类有很多, 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多种, 如《迎亲舞》《插秧舞》等, 至今在文山州境内每逢壮族传统的节日里上都能看到这些舞蹈的表演, 节日里的壮族民众都会身着本民族盛装, 背着装有花糯饭的竹箩、用精致的手工绣品和项链等饰品把自己装扮得漂漂亮亮的, 到壮族较为密集的乡镇赶街、跳手巾舞, 以欢庆美好的生活, 手巾舞已经完全融入了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当中, 是文山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手巾舞的起源与特点
手巾舞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善良的小伙子龙夷二十多岁了还没有成亲, 周围的姑娘虽然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他中意的,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叫龙娜的女孩, 于是他通过歌声传情, 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 但是对于龙夷的爱慕龙娜却没有理会, 从那天开始龙夷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龙娜, 并连续做了三天的梦。第一天他梦到一个姑娘拿着白手巾学着蝴蝶的动作在草丛中翩翩起舞, 蝴蝶怎么飞她就怎么舞蹈, 追逐着蝴蝶到处舞蹈, 等到龙夷走近, 那个姑娘便消失不见。第二天, 他梦到龙娜背笆箩、抬捞篼, 在亮晃晃的水田中捞虾, 捡螺狮。她一边捞, 一边捡, 一边学树上的画眉鸟唱歌, 很是快活。第三天晚上他梦到和伙伴们去花街节, 遇到了龙娜并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慕, 而且在龙娜的指导下学会了手巾舞, 在随后的日子里龙夷的手巾舞越跳越好, 终于得到龙娜的青睐而成亲, 至此手巾舞也一致流传到现在。手巾舞的舞蹈动作既舒展柔和又不失力道, 主要舞蹈动作有平甩、横甩、上下抖甩、斜线抛甩等, 参加跳舞的有男有女, 多为不限人数的群舞形式人越多气氛越热烈, 步伐采用走转跳立、原地颤步等, 表现了壮族生活当中各种劳作场面和美好生活。
二、手巾舞的文化内涵分析
手巾舞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既有壮族的爱情观, 还有壮族的审美价值观, 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文化内涵如下:
1. 充分反映了壮族的爱情观
壮族的青年男女对于恋爱可以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 文山壮族手巾舞就充分表现了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崇尚爱情自由, 在手巾舞的起源当中可以看出壮族的男女青年在爱情上是自由恋爱的, 男女青年主要是利用各种节日上通过对歌、跳舞等形式进行相互了解的, 如果对某个人有爱慕之意, 就可以利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表达爱慕之情, 如果对方答应了就可以跟对象去约会, 在这其中, 家长一般不会干预男女青年的爱情, 这一点也是多数少数民族恋爱观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然也是文山壮族男女青年恋爱观的重要体现。第二, 反应了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标准, 对于恋爱标准也可以看出文山壮族特点, 那就是能歌善舞、心地善良, 无论是从手巾舞的文化传说, 还是手巾舞的表现内容来看, 都反应出来这一特点, 在舞蹈的过程中既是舞蹈的过程, 又是相互认识的过程, 在舞蹈的过程中都是盛装出席, 展示自己的舞蹈和歌声, 以吸引异性的注意, 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审美价值标准。
2. 反映壮族的传统文化生活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 文山壮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在服饰上, 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既有墨蓝的生活服饰, 又有多彩的盛装服饰等。在手巾舞当中, 他们都喜欢盛装出席, 将自己最好看的服装拿出来, 因此可以在手巾舞当中看到文山壮族的服饰文化, 了解他们在重大节日当中的穿着打扮, 进而对文化壮族的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除了服饰文化之外, 手巾舞所表现的内容都与文山壮族的日常生活有关, 生产劳作的模拟性表演或对金秋五谷丰登场面的艺术再现, 这些虽然都是模拟性表演, 但是在动作上与真实的劳动场景可以说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 透过这些舞蹈我们可以看到文山壮族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 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在舞蹈当中还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如男女之间的对歌、游戏等等, 这些都能反映文山壮族的风土民情, 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生活的特点, 能够让人及时了解他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内容。在这些劳作动作当中, 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人性魅力, 充分反应了壮族人民对劳动的赞美和热爱,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求和希望, 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美、人性美,
3. 集中反映文山壮族宗教文化
从文山壮族舞蹈的起源来看, 多数舞蹈都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手巾舞也不例外。因此, 最初的舞蹈性质和功用并不是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艺术享受的, 而是为了娱神、娱祖、娱鬼活动, 但是这个时候壮族的先民还没有形成宗教的概念, 只是简单的摸索到了一些宗教精神文化的意义, 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 这些宗教式的舞蹈才能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手巾舞本来就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 反应的是婚丧嫁娶、祈祷喜庆的活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的功利性特征, 集中表现了壮族人民宗教信仰和愿望, 也表现出他们宗教行为和宗教活动的内容, 这不仅让手巾舞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让手巾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 成为人们祈祷幸福的重要活动。而手巾舞本身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文化传说, 这个文化传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却给人一种爱的期望, 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带给人们一种无限的向往。
总之, 云南文山壮族手巾舞是壮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在舞蹈当中蕴含着舞蹈、音乐、生活、劳动、习惯、思想、宗教等众多思想内容,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农冠品.壮族舞蹈艺术浅见[J].民族艺术, 1990, (04) .
[2]何玉竹.漫话壮族舞蹈的多元性及其动律发展[J].民族艺术,
[3]龙符.云南壮族舞蹈浅析[J].民族艺术研究, 1992, (06) .
[4]黎晓娴.试谈壮族舞蹈的律动与造型[J].民族艺术, 1987, (02) .
摘要:黑龙江省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 (四小民族) 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信息社会的新环境中正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尴尬境地。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音乐工作者们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而建立高效能的数字化音乐资料库, 既能避免传统纸制书籍保存资料的弊端, 又便于检索、资源共享, 真正做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黑龙江,四小民族,传统音乐,数字化资料库
参考文献
[1].张一凡《从赫哲族音乐考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刊论文],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6, 2
[2].“伊玛堪”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体现和保留着根深蒂固的赫哲族文化的艺术品种, 内容多是渔猎生活和萨满的传统故事。
[3].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期刊论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4
[1].冯光钰、王桂芹《现代视野中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期刊论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 3
【四小民族】推荐阅读:
四小天鹅舞曲 教案06-05
《四小天鹅舞曲》教案06-18
紫云四小管理育人典型经验07-09
飞云四小学校工作总结09-21
四小法制教育活动总结09-22
劲松四小安全工作总结06-12
口语交际四小兔运南瓜教案10-26
沈家门第四小学一训三风06-27
南洲四小家长学校工作汇报材料07-07
2024年市第四小学寒假安全教育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