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课程仓储管理

2024-07-01

企业课程仓储管理(精选12篇)

企业课程仓储管理 篇1

企业行政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一门社会科学, 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究其课程内容本身, 主要包括企业行政计划、企业行政协调、企业行政控制、企业行政监督、文书、会议事务管理及行政领导方法, 等等。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将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创新技能, 既能从事机关事务管理工作, 也能适合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企业行政管理这门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鉴于此, 本文试图去分析教学中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一、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定位不准确。

企业行政管理是以全面提高企业组织效能而提供必要的保障服务, 决策、计划、控制、协调等构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框架,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主导和轴心位置, 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但企业行政管理既不同于行政管理, 也不同于企业管理, 确切地说, 应是后二者的有机结合体。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用管理学的知识去分析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 具备处理企业内部事务、后勤事务的能力。但是, 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 容易单方面从公共部门出发, 用纯粹的行政管理知识体系来讲授企业行政管理课程, 抛开了“企业”这个立足点, 学生往往感到与已学的课程有重复, 与企业衔接不紧密, 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够。如果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入手, 整个课程以企业管理体系来梳理, 也会形成貌似企业管理, 深究起来又不是, 造成似是而非的现象。因此, 使得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企业行政管理教学颇感棘手。

2、可供选择的教材与辅助资料匮乏。

虽然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在国内众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处于核心地位, 但其教材体系建设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 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苏伟伦主编的《企业行政管理要素》、干方彬等编著的《做优秀的行政主管》, 还有几本高职高专的教材, 教材总量明显偏小。囿于教材等相关资料的限制, 加上案例素材的选取存在一定的难度, 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较少, 一些高校教师在备课时感到比较吃力。有人认为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 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 教材的使用还是必要的。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 学生希望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 在前几位专家学者贡献的基础上, 加入到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建设的队伍中, 编写出融合案例与理论于一体的教材, 拓宽学生阅读选择的范围。

3、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性环节虚置。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 (理论型) 向应用型 (实务型) 转变,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性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 高校教师中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是年轻的群体, 他们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刚刚毕业, 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不排除他们中理论功底比较扎实, 有一些研究成果, 但置身于教学中, 常采用的方式是“板书+PPT”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讲课也很认真, 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体系, 可效果并不理想, 这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有关。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教学计划中均有实践课时或环节的安排, 但很多是流于形式, 无法付诸于实际操作。

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措施

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现大规模发展之后, 如何实现向质量转型, 培养出适应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 是高校不容回避的课题。为此, 改进教学既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起点, 也是关系到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1、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

高校教师应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方法, 为企业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技术。企业行政管理要把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三个层面, 即知识目标, 这是教学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 这是教学的关键目标;成才目标, 这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课程内容既要立足于行政管理学科知识, 也要吸收企业管理理论的精髓, 跳出二者分割的怪圈。行政管理注重的是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管理, 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组织的全盘管理, 不仅仅是行政事务的管理。统筹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是务实之举, 寻求适合企业行政管理的理论区域。实践性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元素, 要从企业实际中发掘问题, 让学生熟悉各种实践形式的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既有相关理论的储备, 又能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实务开展具体工作, 这些是学生胜任今后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迅速, 为教学的实践者既带来了机遇, 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高校教师能把典型的企业行政管理活动精炼成具有普适性的教材, 或者是编写成案例专辑, 通过校内课题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或校际合作等方式, 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描述、分析, 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样既发挥了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 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得知, 企业组织中的很多人员希望有这样的人员来完成此项任务, 高校的学生群体也盼望能有这样的教材资料面世, 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既有益于学生, 也是对企业实体界的贡献, 同时也能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也是对高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检验, 也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3、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氛围中, 如何运用自己“智库”里面的储备, 去分析问题, 有助于学生去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案例可以由教师自己整理得出, 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获取, 既可以是成型的案例, 也可以是毛坯式的案例, 既有与课程章节相配套的专题案例, 也有几章节串联起来的综合性案例;既有事实描述性案例, 也要有能让学生有发挥空间的案例。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学中, 围绕某一专题, 自己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和讨论,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主动性明显提高, 很多模糊的概念和原理也得以理解, 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情景模拟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 它和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案例教学是前提和基础, 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基本训练, 配合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模拟参与就会有点拨的效果, 可以弥补学生对企业行政管理实践的不足与片面。情景的设定可以由教师拟定, 也可以由学生出题。具体步骤为:把学生分为4~6组 (根据人数, 也可适当增加组数) ;划分小组之后, 宣布小组的目标;做好准备工作, 然后展开模拟;总结评估情景模拟的结果。整个过程由教师作为指导者, 也可由班级的某位同学主持, 或者教师只给予辅助性指导, 最后对情景模拟做出点评, 并指出今后在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4、注重校企合作和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社会生活实际, 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生动, 教学形式活泼, 具有近距离的接触, 能有亲身体验, 学生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 企业行政管理者 (如行政总监等) 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就要合理安排, 定期和不定期地聘请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到高校课堂为学生开展讲座, 互动交流, 因为在企业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的管理者真正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员, 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能力。同时, 努力创造条件,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教师和学生也有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这样学生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更具体、更客观的认识, 企业也可以在合作中觅得自己需要的管理人才, 实现共赢。但在加强实践环节建设的过程中, 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要具体、务实, 具有可操作性, 切忌大而空;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成绩, 使学生在实践环节能珍惜机会, 有所收获, 这些还需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不管是教学型大学, 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 都要充分重视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 注意倾听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广开言路, 形成合力, 不断改革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 反复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摘要:目前, 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不准确、可供选择的教材及辅导资料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重视校企合作和实践环节建设等措施,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教学方式,改进措施

企业课程仓储管理 篇2

1、《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2、《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

3、《领导力》,(美)库泽斯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美)德鲁克

4、《管理的实践》,(美)德鲁克

6、《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美)德鲁克

7、《公司的概念》,(美)德鲁克

8、《21世纪的管理挑战》,(美)德鲁克

9、《科学管理原理》,10、《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钱德勒

11、《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圣吉

12、《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

13、《从优秀到卓越》,[美] 吉姆·柯林斯

14、《基业长青》,[美] 詹姆斯·柯林斯 / [美] 杰里·波勒斯

15、《经济学.组织与管理》,(美)保罗.米尔格罗姆

16、《战略风险管理》,(美)斯莱沃斯基 /(美)韦伯

17、《科学管理原理》,泰勒

18、《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19、《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美〕约翰·科特

20、《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批判》,郎咸平等

21、《标本(地产领导者领先之道)》,郎咸平

22、《突围:中国企业战略抉择》,郎咸平大陆

23、《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郎咸平

24、《突围-中国企业战略突围之战(D)》,郎咸平

25、《误区:中国企业战略思维误区分析》,郎咸平

26、《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

27、《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郎咸平

28、《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郎咸平

29、《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郎咸平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特色探析 篇3

摘要:随着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日趋重要。本门课程的教学特色可以从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五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国际企业管理 教学特色 全球理念 全球意识

国际企业管理学是本科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相对于国内企业管理的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出来。但是由于要维护该课程理论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再加上本课程一般是在本科教学中其他专业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即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才开设,在教学中难免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在深度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其特色,使学生学有所获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企业的发展、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国际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然后以国际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完整内容体系,即从国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入手,在确定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等。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尽管比较低,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中国跨国公司驰骋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刮起一场“中国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而这一课程正好提供了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的一个平台。例如,作为企业经理一般要具备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作为外派经理除了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移情能力。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是指外派经理在派往东道国时,能主动探索东道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动因,并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融入东道国文化环境,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外派到东道国工作期间,还要注意“移情”适度,即不要“移情”不足或“移情”过度,以免出现不适应东道国环境或回国后难以适应母国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一分析就把经理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从国内视野提升为全球视野,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也就得以建立。

三、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国际企业管理总论,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概述及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两部分;二是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三是国际企业的总体管理,包括国际企业发展战略及组织管理两部分,四是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等部分,职能管理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管理发展的动态作适度的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现在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包括国际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怎样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何运营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分析。

四、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

从本科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时,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主要是管理中涉外的相关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章国际企业管理概论中国际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当代国际企业的发展;第二章国际企业经营理论中的生产资本国际运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章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中主要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的环境差异;第四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国际企业战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进入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五章国际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置;第六章国际企业技术转让与创新;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国际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第八章国际企业的税务与转移价格的国际税务和国际企业的转移价格;第九章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外派人员或外派经理的选聘、培训、任用与激励;第十章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十一章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并购的含义和特点、跨国并购的类型及方式、跨国并购与管理整合;第十二章跨文化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策略。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规范等内容。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将国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我国的涉外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的有关管理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案例分析方法、到企业参观调查方法外,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国际企业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的录相,如CCTV的世界商业巨头专访对话录相,主要观看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诺基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想集团等的国际经营管理录相;CCTV的跨国并购专题录像,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并购这种方式运用的经验教训,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 韩福荣.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马述忠,廖红.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企业课程仓储管理 篇4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中国高校经管类本科普遍开设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目前已经基本完善。然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现实企业的战略管理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可见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把企业战略管理的现实应用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领会,如何理论结合实际的灌输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如何让学生领会到战略管理的精华,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所在。由于战略管理主要是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创新性和艺术性,因此,战略管理具有区别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偏重于某一职能领域的管理的特点,这便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工作应区别于其他管理课程,传统的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可从以下路径对战略管理教学进行创新,从而切实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引入的创新模式

20世纪6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与教学模式日渐完善。但是,就教学效果来看,目前的教学模式还不够理想,还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认为,有效地案例引入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模式。案例教学是在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基础上产生的,指教师运用案例把思想、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一般认为,案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有两种,一种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另一种是管理大师彼得·杜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二者各有所长[1]。哈佛式案例资料完备,能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要素的能力。杜鲁克式案例选取的大多是企业某个侧面情况,这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案例的引入都是必要的,而且这两种案例能够在教学中起到互补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具体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在什么情况下引入,传统的教学研究文献并没有给出好的建议,我认为可以在如下场景下分别引入。

1. 在知识关键点引入恰当的杜鲁克式案例。

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引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关概念,而这些概念对于本科生来讲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不配合案例讲解,学生难以领会概念的真谛,也就不能提起学习战略管理的兴趣,这种场景下引入杜鲁克式案例就非常必要了。这种案例的引入有两种模式:其一是想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案例,之后引入相关概念;其二想给学生讲解概念,然后配合相关的生动案例。必须注意案例选取应该与知识点密切相关,具有生动性特征,并且最好具有时效性,也就是案例不能太陈旧。

2. 哈佛式大案例的引入。

在每一章讲解完成后,选取一个与相关章节紧密联系的大案例讲给学生。一章的理论教学结束后,把相关大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在下次课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完成案例的阅读与思考,并完成有关作业。上课时,以讨论为主,并要求学生代表作总结性发言,教师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这种模式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对该知识的理解,并能有效地结合管理实践材料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哈佛式综合案例的引入。

讲完企业战略管理所有理论知识后,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引入两到三次综合案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在费雷德·R.戴维著《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2],以及迈克尔·A.希特等著《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3]中都有这种综合案例。事先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并提前做一些针对案例的问题作业,课堂以讨论为主,鼓励发言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战略管理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互动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答交流为手段、以深度思维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理论讲解后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师通过提问某理论的内涵、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举出某些与理论相关的生活事例。当然互动式教学也可以在企业战略管理案例讲解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场景使用互动模式效果非常明显,可增加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互动模式可以有三种:(1)课内发言。课内发言关键在于课内发言的组织。课堂讨论的效果一般会随着发言人数的增加而提高,教师可以采用组长负责课内汇报,其他同学举手补充说明的方式,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讨论。(2)实践教学互动模式。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企业战略管理课教学中可使用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教学、管理游戏体会模式等。让每个学生尽量跟踪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企业,并运用所学知进行分析,并在必要的时候在课堂上交流。(3)师生双向提问式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双方互动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适时在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维系一种良性的互动[4]。

三、引导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多媒体的充分运用为支撑,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深入领会企业战略管理的知识为具体路径。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生的自发学习,提高学的学习兴趣,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展开联想,结合现实,深入分析,普遍联系的理解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依托信息化媒体获得各种与学习有关的资料。

通过布置其中作业与期末考核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开放的信息渠道,搜索企业的信息,完成某个特定企业的案例制作。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问题,并给出相应答案,并做好案例作业幻灯片制作,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写作作业幻灯片的展示,由教师进行点评,或者教师制定学生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在进行最后的点评。

这种引导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作业评判标准之上,让学生了解作业是如何评分的,成绩是如何准确公正给出的。在案例作业布置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出案例的评价标准,标准越详细,学生越能按照要求及时完成,避免案例评判标准的模糊化。

总结

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理论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案例,并完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不同类型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入教学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展开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互动模式的选择可以在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的互动过程模式,有针对性地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应采取引导为主的开放教学模式,布置利用开放信息的案例制作作业,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信息手段,提高学生准确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把企业战略管理的知识点与相关信息结合、与现实企业管理实际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揭筱纹.案例教学《: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的趋势[J].天府新论,2008,(5):155-157.

[2]Fred R.David.Strategic Management:Concept and case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迈克尔.A.希特,等.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管理学课程论文 篇5

姓名:学号:班级:

今年我们开设了《企业管理学》这门课,才拿到书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本书肯定跟我们大一上的《管理学》有很大的联系。随手翻了翻书,这本书分为原理篇、实务篇和专题篇,其中专题篇与大一学的《管理学》一模一样。更加加深了我这个认识。在后来慢慢上这门课的过程中,发现《管理学》是一个基础的理论,而现在学习的《企业管理学》是管理学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是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上的。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根据企业环境、企业特性及其生产经营规律,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这门课我们学到了如何进行一个企业的管理,学习了如何进行战略管理;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如何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企业发展必须进行的管理。这门课的老师带我们重点学习了企业概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几个章节。

企业概论章节主要讲了现代企业的类型与特征、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设立与分立和企业管理及其基础工作。这个章节的前三个小章节主要介绍了一些现代企业的情况,通过这三个章节我们知道了企业是通过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或劳务,获取经济利益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知道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类型;知道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与内容。第三小节了解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与分立。后面由现在企业的类型与特征、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设立与分立三个小章节自然过渡到第四个小章节企业管理的概念及其基础工作。这一节主要讲叙了企业管理的含义与特征,还有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最后讲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计量工作、规章制度和职业培训六个方面。

战略管理这一章首先介绍了战略的概念,从而引出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以为客户、员工、所有者等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为目的,在分析外部情况和自身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确认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根据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反馈、调整或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随后介绍了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和SWOT综合分析三种分析方法。到第三小节主要讲叙了目标设定与战略选择的内容,战略目标是在既定的企业使命前提下,企业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所希望达到的业绩水平及业绩标准。随后介绍了企业的战略类型,包括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无竞争战略三中战略。第三小节最后介绍了战略选择的方法:BCG矩阵法、GE九象限法和SWOT模型法。本章的最后一小节介绍了战略实施与控制的相关内容。

市场营销管理这章现实概述了市场营销的基本内容,然后介绍了市场营销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市场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STP战略、市场营销组合四个方面。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意愿,而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则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市场分析主要是对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购买行为和生产者市场的分析。市场调研主要包括营销环境调研、市场需求调研、顾客调研等等,而市场预测主要是对市场需要等

方面的预测。后面的STP战略与市场营销组合主要是讲了市场营销管理的具体措施。

生产与运作管理这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主要介绍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和内容、生产服务设施的选址与布置,综合计划及主生产作业计划、和新型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概述主要介绍了生产系统、生产运作的分类等内容。目标是高效、敏捷、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内容包括:

1、生产运作战略,2、研发开发与生产运作技术选择,3、生产运行计划,4、生产运行控制,5、先进生产与运作模式的研究和采用。选址与布置主要介绍了选址的影响因素,选址的评价方法等内容。综合计划及主生产作业计划主要讲了生产运作计划系统和综合生产计划。最后新型生产计划主要包括:

1、准时生产,2、精益生产,3、大批量生产,4、敏捷生产,5、绿色生产。

质量管理首先讲了质量的概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的概论也随后提出: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在这之后介绍了质量管理活动方针和质量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介绍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主要介绍可它的含义、实施原则与其基本方法PDCA循环。第三节统计过程控制主要介绍了控制图与过程能力和过程能力指数两个内容。第四节向我们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及ISO9000族标准的相关内容。第五届六西格玛管理主要介绍了六西格玛的起源、原理、组织以及六西格玛改进的内容。最后一节则是像我们介绍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人力资源管理先是介绍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论。随后介绍工作分析的概念、步骤、方法等相关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员工来源了招聘,随后本章就介绍了员工招聘的相关内容。之后是管理员工的方法绩效管理的介绍。企业有员工,也必然涉及到员工的薪酬管理。企业的发展也要求着员工自身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涉及到员工培训与发展。之后,本章还介绍了劳资关系管理的相关内容。

以上几个章节都是实务篇内的内容,我们上的最后一个章节国际企业管理则是专题篇的内容,它主要讲叙了国际企业如何去进行管理。这个章节主要讲叙了以下一些内容:

1、国际企业概述,2、国际企业竞争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3、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及其选择,4、国际企业经营战略,5、国际企业管理组织模式,6、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跨文化管理。

企业课程仓储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 企业管理 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84-02

一、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对能力的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中小型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它们在为大中型企业配套过程中,逐步完成了经验、资本、设备的积累。为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他们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配套能力或市场份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企业运行中的各项工作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生产进度跟不上,明天质量有问题,搞得老板焦头烂额,于是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就尤为迫切。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尤其需要基层管理岗位——班组长、工段长、车间调度之类的管理人员,这些“兵头将尾”的管理岗位需要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组织生产、分解任务的能力;具备执行制度、敢于监控、拍板决断的能力;具备处理生产接口、岗位接口、流程再造的能力;具备协调、沟通、指导他人工作的能力;具备用人、容人、激励员工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企业管理课程是专业培养中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基本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所要涉及的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学会运用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以及自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日后能够胜任基层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毕业后,是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中小企业,是从基层做起,还是奔中层以上管理岗位而去,这必须明确。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工作流程长,执行力强,但效率有待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较实用,但执行力差、随意性较大,缺乏长效的治理机制。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基层的岗位与中层以上岗位的能力诉求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准确定位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二)教材的局限性约束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压缩而来,内容严密,条理规范,对基层管理岗位来说缺乏灵活性,偶有新编的高职教材,虽强调实践操作性,但由于编者个人成长经历的局限,对企业基层的班组建设、任务分解、生产监控、接口管理、流程再造、沟通协调、定置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拍板决断等知识点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很好的深入、剖析、归类。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滞后

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高职的企业管理课程大多采用比较单一的“讲解—接受—再讲解—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章节的知识目标,然后确定能力目标以及重点、难点,依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适当配合一些案例分析或习题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企业岗位的需求,忽视了职业岗位不同导致的知识侧重点剖析深度不一致的要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的严重后果。

四、高职企业管理教学设计探讨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能力为实践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力求贴近企业,教学设计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公司培训等方法综合应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教材,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技能;要求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地体现“产业元素”、“校企互动、 企业参与”、“契约合作”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定位

企业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为突出企业管理的实战效果,我们不妨以企业及企业流程管理为切入点,以班组长能力建设、团队建设为引领,逐步拓展到企业的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仓库管理、物料管理、市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选取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原则,突出企业岗位与知识的联系,体现企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基层员工,班组长(主管),工段长,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者、市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使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断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把企业诉求的能力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项并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理论、能力教学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采集、渗透、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知识难点加以剖析,学习任务完成后,由不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知识采集、难点化解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同学们不同知识点的操作技能。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高级管理人员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在众多本科院校的MBA教学及清华的EMBA教学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也适用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适时地采用有效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形式。在选取案例时,需要甄别那些具有针对性和问题性并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典型案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站在企业角度,有深度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与企业运行相符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种案例分析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校中厂”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并针对企业的基层岗位,为学生塑造不同的角色——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质量管理者、车间安管员等,由不同的同学来扮演其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角色的构思、言语、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并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行来安排生产、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但能体会到企业基层岗位对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要求,更能领会到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学习结束,教师组织同学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以便找出不足,找到差距,更有利于同学们知识及能力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企业将富余或闲置的设备搬到学校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带进学校,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以便在组织正常生产的同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师介入学校的教学工作,实现产教的深度对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可以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安置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使师生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员工培训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了教学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可以使校企形成“合作双赢”的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但可以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契约合作

在教学设计之前,由学校与企业充分沟通,签署契约“订单培养”。这样,企业不但可以通过“双选”选择到自己满意的生源,还可以介入“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课程及教学设计过程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充分介入,与教师探讨课程实施的内容,课程实施的方法和要点,讨论哪些知识点由学校教师承担教学,哪些知识点由企业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学。这种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在丰富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的同时,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盎然生机。

(六)教学评价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由学生与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其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按照企业运行对岗位知识、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赋予分值,教师将学生的得分情况与平时上课的态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最后成绩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记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得失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推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下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中来。作为以教学为主体的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企业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完成它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作为一门实战性较强的课程,它只有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才能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涵和教学资源,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到企业管理的知识精髓和实用的操作技能,才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带来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卢迎辉.论《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J].职业,2008(5)

[2]蔡景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商业经济,2011(6)

[3]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设计 篇7

职业教育目的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应强调以应用为主旨,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 必须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则要求较高。

《企业管理》课程设计现状:

当前, 科技迅猛发展, 组织制度不断创新, 企业管理实践变迁不断加快, 管理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而我们的企业管理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管理教材陈旧, 教学方落后。目前,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的差距较大, 课程与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片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学用不一致的情况明显, 不能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 难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不利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教师简单地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 讲得过多, 势必显得内容枯燥, 没有新意,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 职业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不够。职业学校设计的课程内容强调以应用为主旨,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只需够用、实用和必需即可。要以企业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而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应结合专业特点,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组合, 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主, 舍弃那些并非职业能力培养必需的内容, 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

(3) 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案例具有局限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培训相结合, 符合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要求, 但在教学实践中, 案例教学法存在着方法本身的缺陷,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要选取到合适的案例, 课堂上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讨论等问题。

通过案例教学改进和加强校企合作以便改进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

1.改进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对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 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采用案例教学法, 并且加以改进, 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通俗易懂, 灵活运用。改进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很多, 如项目教学法等。

2.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改进企业管理课程

校企合作使得学校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 看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来满足企业的需要。校企合作加强了校企双方互相了解, 联合办学, “把学校建在车间”, “把车间建在学校”, 通过订单培养、资助合作、委托办学等模式, 发布人才需求报告, 召开校企联谊会、供需见面会, 培养对口人才。

(1)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和规范的车间进行更加规范的技术操作, 这种边学习, 边生产的培养方式, 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通过在学校订单协议, 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计划, 可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 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在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 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2) 校企合作办学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节约了资金, 解决学校场地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也很好的解决了教育资源落后 (设备、技术) 这一现实。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 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因此使用率较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 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办学化解了这个矛盾, 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了重复投资。

(3)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校企合作必定会把企业的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 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 进而转变教学观, 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搜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 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 编写适合校、企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

总之,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 适合职业学校发展, 我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管理课程而言, 要不断地完善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和加强校企合作, 从这两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企业管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单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 可通过完善案例教学法和校企结合法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管理知识, 并能充分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案例,校企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1 (3) .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篇8

《连锁企业经营》课程是在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开设的, 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 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该课程的开设符合连锁经营管理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连锁企业经营》以连锁企业的营运管理、连锁经营活动的工作流程为主线, 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养, 同时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连锁经营的本质、基本特征、连锁企业开发方式以及基本连锁业态, 为后面《连锁企业门店开发》、《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连锁企业商品采购》、《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目前《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理念以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

目前大多高职院对于《连锁企业管理》仍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 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传统的教学理念, 忽略了高职院校关于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 导致教学中只有理论, 缺乏实践, 学生难于理解连锁经营的本质与工作特点, 未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缺乏必要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方案, 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连锁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2.2 课程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

《连锁企业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历年来选用的教材如《连锁经营原理与技术》、《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等一些教材内容与《零售学》、《物流管理》等交叉重复过多, 又由于每年授课教师的变动,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规范而完整的教学体系。

2.3 课程教学手段、方法较单一

《连锁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覆盖面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 课程内容与社会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投入不足, 理论课堂上没有投影仪和多媒体, 任课教师只靠传统黑板、粉笔来讲解, 不仅枯燥无味, 而且难以表达清楚, 而学生之前对连锁经营缺乏必要的认知, 理解起来有很困难。

2.4 课程实践教学, 得不到有效实施

连锁经营专业在高职院校院校, 目的是培养素质高、技能性强的连锁管理人才, 使学生较快的适应性连锁企业的岗位要求与操作流程。而目前的高职高专连锁企业管理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极小, 大部分院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5 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考核, 仍以理论教学考试为主, 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考试形式比较的单一化, 仅仅局限于卷面考试;在成绩评定上, 以期末的终结性教学测评为主, 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评价。

3《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思路

3.1 重塑《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理念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理念, 应该符合高职院校对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以社会市场需求为核心, 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为此, 该课程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突出连锁企业管理重点内容的讲解、实训以及实习, 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最终向市场提供理论基本够用, 技能十分娴熟的连锁企业管理人才。

3.2 建立和完善连锁经营专业《连锁企业管理》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是关于某一学科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如何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的规定。《连锁企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后, 无论教材的变动, 还是任课教师的调整, 该课程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方面, 始终是一个规范而完整的教学体系。本文通过研究认为, 具体教学内容按90学时 (理论+实践) 设计如表1。

本课程标准将《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三个模块:即连锁经营基础知识篇、连锁企业的技能管理篇、连锁门店综合运营篇,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先理解连锁经营基本原理和知识, 并掌握连锁企业需要的各项管理技能, 最后结合连锁门店的教学实习,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大大提高。

3.3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提高教学效果

(1)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可以借助现代的教育手段, 如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相关音像资料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讲店面设计、商品陈列时, 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去调研, 实地考察, 我收集了很多案例图片资料;他们也收集了很多丰富的图片, 在班级交流讨论时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展示。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采用, 深入浅出地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 使理论教学课堂显得生动而丰富。

(2) 现场教学讲解。

现场教学是连锁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实际的另一种特色形式, 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 组织学生到我们校内实训基地教育超市、物流中心和其他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具体分两种形式:

(1) 集中指导教学, 即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在实训场所, 为学生现场集中介绍、讲解。

(2) 分散指导教学, 即先把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为一个模拟的企业, 每个小组设一位组长, 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先把相关实训要点交给各组长, 由组长讲授知识;其整个实训过程教师起宏观协调和综合指导的作用。该教学方式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人数多规模大的综合实训项目。

(3) 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在教学过程中, 以项目推动教学, 把教学任务分解成相互独立而又自成体系的教学单元。把某些典型的教学项目, 从实际企业管理活动出发,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根据项目要求, 学生要完成任务的分解、任务前的准备、任务的开展、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任务完成后的效果评价等。这样, 既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 还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 改善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

(1) 投入校内实训室建设。

在实训室, 学习机相关的操作技能, 学生可以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模拟行业业务操作, 系统地掌握各业务环节的关系。学生通过仿真的软件操作, 既熟悉了与本课程的相关的技能要求, 同时缩短了将来适应企业工作的距离。该教学形式和第一种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使学生更迅速, 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

(2) 加大教学实习, 增进与校内外企业的合作。

连锁企业的教学实习, 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时间, 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连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 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要着重与实施连锁经营方式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成立学生实习基地, 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岗位轮换、班次轮换等, 使学生解了实习的连锁企业的组织制度, 掌握连锁企业店长、收银、理货、盘点等主要作业内容和作业中的技巧和规范, 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

3.5 建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该课程综合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完成、期末笔试及实训操作、实习企业评价等方式进行。

(1) 采用项目评价的评价过程。不再采用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单一评价手段, 而是注重学生实训、实习的表现的评价, 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并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

(2)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由于采取的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 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职业素养, 各个任务评价成绩之和就是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 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4 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工学结合, 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 笔者结合任教以来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 探析《连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具体实施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使学生掌握连锁经营运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摘要:《连锁企业管理》是高职院校培养连锁企业管理人才的必修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随着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如何改革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 是我们当前解决的新课题。从《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和探究。

关键词:连锁经营,连锁企业管理,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郑光财.连锁经营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操阳等.连锁经营实训[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特色探析 篇9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企业的发展、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国际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然后以国际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完整内容体系,即从国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入手,在确定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等。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尽管比较低,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中国跨国公司驰骋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刮起一场“中国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而这一课程正好提供了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的一个平台。例如,作为企业经理一般要具备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作为外派经理除了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移情能力。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是指外派经理在派往东道国时,能主动探索东道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动因,并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融入东道国文化环境,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外派到东道国工作期间,还要注意“移情”适度,即不要“移情”不足或“移情”过度,以免出现不适应东道国环境或回国后难以适应母国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一分析就把经理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从国内视野提升为全球视野,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也就得以建立。

三、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国际企业管理总论,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概述及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两部分;二是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三是国际企业的总体管理,包括国际企业发展战略及组织管理两部分,四是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等部分,职能管理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管理发展的动态作适度的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现在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包括国际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怎样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何运营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分析。

四、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

从本科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时,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主要是管理中涉外的相关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章国际企业管理概论中国际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当代国际企业的发展;第二章国际企业经营理论中的生产资本国际运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章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中主要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的环境差异;第四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国际企业战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进入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五章国际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置;第六章国际企业技术转让与创新;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国际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第八章国际企业的税务与转移价格的国际税务和国际企业的转移价格;第九章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外派人员或外派经理的选聘、培训、任用与激励;第十章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十一章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并购的含义和特点、跨国并购的类型及方式、跨国并购与管理整合;第十二章跨文化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策略。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规范等内容。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将国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我国的涉外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的有关管理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案例分析方法、到企业参观调查方法外,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国际企业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的录相,如CCTV的世界商业巨头专访对话录相,主要观看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诺基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想集团等的国际经营管理录相;CCTV的跨国并购专题录像,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并购这种方式运用的经验教训,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马述忠,廖红.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析 篇10

(一)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我国高职传统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轻视兴趣培养, 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少, 讲授课时多、实践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现象。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实践教学大多深度不够, 浮于表面。

(二)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传统企业管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讲解、演练、学生练习, 没有师生互动,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讲授内容上更是与实际脱节, 很多都是纸上谈兵, 设计性、综合性训练太少。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课外实践活动难以大面积开展。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经营模拟、角色扮演、 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余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 但是在数量上还只占较小的比重, 单一化、灌输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很少,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 企业管理课时少、班级人数多, 难以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比较难控制, 而且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的现象, 现有的实践主要含在理论教学中, 实践课时远远不够, 加上由于实践教学过程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分散性的特点, 学校扩招后往往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放松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四)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西方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 既是大学教授, 同时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 或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任职。我国的教师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 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弱、实践能力普遍欠缺, 有些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 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五) 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不规范, 评价不科学

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考核严格, 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不到位, 不能全方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及时反馈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二、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一)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转变教师观念, 实现正确定位

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 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 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 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深入讨论, 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 而不能轻易地批评否定。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分组作案例报告, 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可以与“小组协作式”教学相结合。在进行案例教学前, 按照实训的内容, 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根据教学案例, 引导每一小组的学生课前思考,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 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教学案例并进行评估分析。通过课堂的讲解、讨论和分析, 可以发现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角度、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企业管理教学中,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 要求他们结合课程讲授的决策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 通过小组讨论, 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述相关理论在所在企业的应用, 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也让学生了解到其他行业的应用经验。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下届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的教学案例。

3.增加教师实践经验, 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 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4.走出去、引进来, 加强对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

企业管理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利润最大化经营决策的学科, 理论教学中强调定量分析, 但目前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决策仍缺乏数据支撑, 拍脑袋的主观决策居多。为扭转学生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感知, 我们在授课时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讲授企业成本数据收集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讲授市场理论在企业定价决策实践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会继续发掘相关企业资源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提升教学效果。

5.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 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 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 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 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 提高其参与度, 增强其教学效果。

(二) 参与式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环节、措施、形式与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其中来, 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 老师和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 并加以总结, 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发表看法, 分析、总结;其特点是,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 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 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团队教学法

学习团队教学法是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中心, 以素质培养为目的, 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 (或小组) , 实行教师指导, 组长负责制, 把抽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 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 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团队, 由各团队全体成员主动学习,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学习, 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同学展示, 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长。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3.角色演练法

角色模拟练习可以是在课堂上穿插进行, 即通常所说的演练, 也可以是有计划安排的角色演练。即兴的角色演练是在学生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 全凭学生的临场发挥, 要学生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情, 目的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曾设计了这样的角色模拟情景:你发现了领导的决策错误, 你该怎么办?你如何去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这个角色演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还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4.管理游戏教学法

游戏练习方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受场地、道具等限制, 游戏的选择和开展有一定难度, 如结合实际条件开展管理游戏, 同学们的积极性就非常高, 并且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 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管理冲突时, 设置几个学生宿舍调整冲突事件, 冲突双方经过激烈辩论, 最后采取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五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妥协解决了冲突问题。

摘要:高职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但在企业管理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以管理理论为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影响了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性质, 鼓励学生全面参与, 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李永健.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长峰.管理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 2013.

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篇11

一、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概述。什么叫做项目化教学呢?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最初的项目化教学是在欧洲产生的,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1]。

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是经济类的一门课程,不单单是管理类的学生需要学习,非管理类的经济专业也需要学习,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这三大方面[2]。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新理念,为职场中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一方面就是,企业管理也给学生们了解现代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时代的发展是快速的,现在各大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员工实践方面的能力了,所以如何改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项目化教学的存在,给了学生们一个实践的机会,特别是针对企业管理这类理论与实践都非常重要的学科来说,变得更加的重要了。

二、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不足之处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方面,这些不

足之处的存在,限制了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说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充足的实践时间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各大高校的课表上面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比较抽象,实践性比较强,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3]。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各大高校在开展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说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其余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学习了案例,但是也不会实际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落。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教育,而高校的学习讲究的是自主,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面对企业管理这门虽然基础但是重要的课程的时候,如果没有了学习自主性,那么就得不到该有的重视程度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造成的,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不重视,从而也会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再加上理论学习本身的枯燥,学习好这门课程自然就非常的困难了。还有就是一些学生认为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才需要学习的,一个学生步入企业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现在学习企业管理的话完全没有必要。

最终考核制度的落后。在高校的课程考核中,一般最终考试成绩占据了70%~80%,其余的多是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虽然说课堂的理论并不是占据了百分百,但是只要是完成了其中的理论知识,那么就能及格,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也就足够了。还有就是考试内容的相似性,基本上考核哪些内容在历年的试卷中都有所体现,即使不学习的学生,临时背诵一下常考的题目,再加上平时成绩,也是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的,而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考过之后基本就忘记了。

三、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现代各大高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运用项目化教学的

知识来进行改革。

重视起项目化教学。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对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重视起来,不单单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在讲完整门课程之后,进行一个模拟活动,像是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开办一个公司,还要注明自己开办的这个企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了,而且在开办公司的时候,还可以引发学生们对于创业的思考。再例如让学生们模拟一个公司的经理,让学生们讲述一下作为一名管理者该有的素质以及能力。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谓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抛开教案,而是以教案作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这个理论主要是讲述了人的需求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一个短篇,从最为基本的需求开始,满足了这个需求又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样通过一个鲜明的例子的讲解,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记忆也更加的深刻了。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管理企业服务,那么在讲解这门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们阅读一些相关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再写出自己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例如托马斯的《世界是平的》,还要伯恩斯坦的《如何改变世界》,以及沃麦科与琼斯的《精益解决方案》,这些都是著名的企业管理家的作品,对于认识企业管理非常的有帮助,有了一个最开始的了解,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也就更加的带劲了。

改变最终的考核方法。虽然说项目化教学注重实践,但是对于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来说,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两者都要重视。例如理论方面的分数占据50%,实践方面的分数也占据50%,而实践方面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给予学生们一个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当然了,考核的内容可以与实习企业的性质以及特点相联系,最终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单单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就不合格了,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企业课程仓储管理 篇12

1 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战略管理课程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在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 共使用过三个版本的教材, 分别是: (1) 杨锡怀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刘庆元、刘宝宏编著《战略管理:分析, 制定与实施》,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3) 陈忠卫主编《战略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参阅国内外大量的战略管理著作, 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材体系现状进行分析。

1.1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线大致相同

传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都以战略管理的过程为主线。不同的学者对战略管理的一般过程有不同的描述, 但大致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详略程度上。杨锡怀版的教材加入职能战略的内容, 彰显了战略体系的层次性、完整性和互动性。刘庆元版教材将公司层战略, 按照战略的发展方向细分为稳定型、增长型和紧缩型战略, 着重阐述了增长型战略。陈忠卫版的教材在内容构成上有两个亮点:一是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愿景的追求、企业使命的实现和企业目标的设置的多重性影响;二是提出企业不能总把竞争对手看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而应该采取战略联盟、集群化战略和虚拟经营战略等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合作型战略。

1.2 战略管理过程的内容存在差异

比如, 对于愿景、使命和企业目标与战略环境分析的关系, 究竟谁前谁后就存在着争议;各种职能战略有的教材回避了, 有的教材放在了战略实施里面;各种战略的类型的阐述缺乏逻辑性, 本来是从属关系的战略类型却变成了并列关系;有的将战略实施的手段如并购战略作为战略类型进行阐述。

1.3 理论色彩浓厚, 缺少与中国企业相关的案例资料

以上教材或多或少引用了一些案例资料, 但是篇幅过长, 或者外国企业案例较多, 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案例较少, 案例涉及的时代久远, 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教材是课程教学体系的物质载体, 该门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战略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因此,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分析战略管理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 构建适合本科生教学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是秉承战略管理过程的三段式 (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 来构架的。课程体系内容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战略管理导论 (第1章) 。主要介绍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战略管理的概念和过程以及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第二模块:战略环境分析 (第2~4章) 。阐述企业进行内外部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战略目标。第2章从宏观环境、行业结构环境、竞争对手三个层次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重点分析影响行业竞争环境和吸引力状况的“六种竞争力量模型”。第3章集中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状况、核心竞争力的理论, 以及能帮助企业识别和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工具———价值链分析, 并结合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补充产业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理论。第4章是战略目标的设定。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明确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后, 企业应该在愿景、使命确定的前提下制定战略目标。

第三模块:战略制定 (第5~8章) 。战略制定是在面对若干种备选战略方案的前提下作出的, 这种不同的战略方案可以从公司层 (第5章) 、经营单位层 (第6章) 、职能层 (第7章) 三个层次分别加以制定和选择。这一模块还将介绍常用的战略评价方法 (第8章) , 如战略制定的四阶段分析框架。

关于公司层战略的类型, 各种教材的内容差异很大。本体系从公司战略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势与实施途径三方面构建公司层战略, 具体而言, (1) 关于战略的发展或变革方向, 有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类型; (2) 关于战略的发展或变革力度, 有稳定型、扩张型和紧缩型三种类型; (3) 关于战略的发展或变革途径, 包括内部开发战略、并购战略、联盟或合资战略。本体系将公司层战略的三种构建方向作为三个小节来编排。

经营单位层战略的内容各种教材差异不是很大, 本体系继续沿用波特的三种通用型竞争战略, 在此基础上补充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和竞争战略三角模型理论。此外, 拓展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 如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构成要素, 重点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与卓越的赢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

职能层战略旨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本部分从竞争优势的四个构成要素, 卓越的效率、品质、创新、客户响应出发, 着重阐述如何利用职能层战略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也是本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特色。

第四模块:战略实施 (第9~10章) 。战略实施活动包括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培育支持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以及将员工报酬与组织绩效挂钩等, 这些活动都可以看做是战略实施的影响因素 (第9章) , 战略实施还包括战略控制与反馈 (第10章) 。

3 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

3.1 体现竞争优势本质的思想

战略管理课程试图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管理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什么?”“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第6章“经营单位层战略 (竞争战略) ”部分, 补充竞争优势的相关基础知识, 如竞争优势的本质及来源等。接着在第7章“职能战略”部分, 着重阐述各职能战略对构建竞争优势所发挥的作用。

3.2 经典理论与前沿理论并举

该体系在呈现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同时, 又融合战略管理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如在波特经典的行业环境分析工具“五力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哈佛教授大卫·亚菲的影响行业竞争环境的“第六种力量”———“互补互动力”的观点。在第3章“内部环境分析”部分, 补充产业价值链及微笑曲线的理论。在波特三种通用型竞争战略的基础上, 补充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和竞争战略三角模型理论。另外, 在竞争战略部分, 融入最新理论前沿———“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思想, 引入最新战略理论, 拓展教材理论观点,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3 选用中国本土企业的案例伴随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是目前管理学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之一。本课程体系顺应趋势, 在每章开篇都有和本章内容配套的导入案例, 导入案例讨论的是战略管理分析的背景和现实问题。在每章结束时还有总结案例, 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问题的解答, 回顾本章分析的要点和方法。另外, 加入中国联想集团、美国戴尔公司的案例作为伴随案例贯穿全部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摘要:战略管理是一门着眼于培养学生战略性思维、开发战略管理能力的课程。该门课程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对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战略理论知识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并突出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

关键词:战略管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参考文献

[1][美]C.W.L.希尔, G.R.琼斯.战略管理[M].孙忠, 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5.

[2]陈忠卫.战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庆元, 刘宝宏.战略管理:分析、制定与实施[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滤波器谐振腔下一篇:老旧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