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堂

2024-05-23

吃食堂(共4篇)

吃食堂 篇1

摘要:汉英语言对比是对比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就中英文中“吃”的用法的对比, 以汉语中“吃食堂”类结构的分析为依托, 对中文中“吃”一词的多义现象作出解释。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作者对汉语中“吃”一字的理解提出了次范畴化的观点, 并从汉英语言心理角度给出了解释。

关键词:汉英语对比,次范畴化,语心理

随着中国人学英语的深入, 汉英或英汉对比在中国方兴未艾。对比研究不同于比较研究, 比较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 其目的主要是求同, 而对比语言学属于历时语言学, 其主要目的是觅异 (张维友, 2006) 。本文就“吃”这一语言现象探讨其在中英文里的差别, 并对中文中的非逻辑语言现象“吃食堂”类结构进行分析, 提出理解方法。

1.中西方“吃”法比较

汉语字典、词典上的“吃”字, 义项之多、搭配之多令人咋舌。中教网上使用汉语字典查阅, 仅动词项就多达12个义项, 固定搭配有70多个。英语则不同,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上面“eat”的义项只有两个。把所有与“eat”相关的搭配和熟语, 包括口语及俚语都找出来只有十几项。仔细观察, 不难发现“eat”在英语中的绝大部分义项都是和它的原型意义接近的。杨春生 (2004) 就通过英汉语中“吃”的隐喻对比, 将英语中的“eat”分为4类变体:

(1) Eating is consuming.

(2) Eating is corroding.

(3) Eating is absorbing.

(4) Eating is annoying.

相比之下, 我们不难发现, 汉语中的“吃”的隐喻表现出了异常的丰富性。汉语中“吃”的隐喻意义较之英语异常活跃, 而且仍有许多新的隐喻意义在不断涌现。在中教网网络汉语字典上查到的那么多义项里, 只有二两项与吃有关:第个是“吃”的基本义, 第二个是饮、喝的意思, 如吃茶。其他均属于隐喻意, 且其中很多是很难从核心意义中直接转喻过来的。如果表示吸、吸收 (如吃墨) 还可以理解的话, 其他义项基本就很难和原型意义的“吃”挂上钩了。例如, 吃苦、吃罪 (遭受) , 吃载、吃水 (浸入水中) , 吃力 (用、费) 等。当然也有另外些与吃有关, 但是在解释上存在些难点甚至是巨大分歧的意, 如:吃馆子、吃食堂。这种用法在中教网网络汉语字典上查到的解释是指在某出售食物的地方吃, 对此笔者有几分疑惑, 将在后面重点探讨。据此我们可以将汉语中“吃”这个意义大致分成三个不同的层级:基本义 (吃饭的吃) 、般引申义 (与吃相关的引申意义) 和延伸意义 (与吃的意义关系不大的用法) 。当然, 熊学亮 (2009) 也将“吃”的可能意义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用法、延伸用法和新颖用法。笔者认为新颖用法毕竟属于少数, 而且接受的范围比较小, 社会的认可度暂时还不高。再者, 就算是同样的延伸意义, 也有不同的层级, 有些与吃的意义有关联, 有的与吃的意义几乎不存在关联,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新颖用法暂时搁置, 将延伸用法再细化。

2.背后的原因及“吃食堂”类结构的启示

关于英汉语中“吃”法不的原因, 有很多解释。笔者拟以“吃食堂”为例, 讨论中文里“吃”多义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 “吃”+NP这种语法现象在研究界已经不是新话题了。熊学亮、刘国辉 (2000) 从认知角度对汉语里“吃馆子”进行了分析。李治平 (2005) 从多维的角度对“吃食堂”类短语成活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在上述众多的研究中, 认知角度的解读比较多, 只有贺文丽和李治平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认知论的角度。熊学亮在2009年又再次撰文从文化的角度和语系统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现代语言学基本承认现代汉语中的“吃”经常用作二价动词。在“吃食堂”这一短语中, 很多人认为“食堂”仍然是受事, 也就是常说的宾语, 却很难用常见的受事概括。于是有人称之为非逻辑的语言现象。也有人想了很多折中的方法, 比较流行的是现代汉语界中的很多人把“食堂”看做处所宾语, 笔者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因为这里的解释最起码有一点是没有办法站住脚的, 那就是他们认为“吃食堂”就是“在食堂吃饭”。李治平 (2005) 很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吃食堂”应该理解为“吃食堂的饭菜”。王占华对此也持有否定态度其 (2000) 用转喻的理解方法, 把“吃食堂”看成是“吃食堂里的饭”, 是部分到整体的转喻。笔者觉得“吃食堂”这种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中更好解释———次范畴花现象。戴炜栋等 (2002) 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次范畴花”定义为:在结构中的中心语往往会包含有其补语化成分的内容。也就是说, 补语化成分往往会失去自己的范畴, 而包含在自己的中心语 (head) 当中。拿“吃食堂”来看, 这个结构当中“吃”的补语是“食堂”, 而食堂的补语是饭菜, 饭菜在这个结构当中次范畴化, 失去自己的原有范畴, 甚至最终消失。消失的原因当然有多种解释:有认为是由于语言经济性的考虑, 也有觉得是转喻借喻所致。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既然是汉语中的独特现象, 当然应该从汉语及中国人自身找原因。其实潘文国 (1997) 早就从语言心理方面指出: (1) 汉语语言重意合, 而英语重形合。这反映到哲学上的背景就是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悟性, 而英语民族则重理性。 (2) 在东西哲学及人生观上, 中国人重主体意识, 英语民族重客体意识。

从这个角度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吃食堂”这类用法在汉语中屡见不鲜。语中的次范畴化现象致使这种现象成为可能。 但是为什么英语中终没有大量出现这类用法, 相反却在中文中大量涌现, 不能不说与我们民族的些心理特点存在联系。中国人重意合, 没有太多形式上的束缚;中国人重主体意识, 客体意识相对淡薄。像“吃食堂”、“吃馆子”乃至“吃请”等很多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下是有违逻辑的说法, 在汉语中却比比皆是。

3.结语

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的运用都可以为对比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空间。我们可以再拓出更多更合理的研究角度, 不断丰富汉语研究的理论、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 进而丰富语研究的理论, 促进语的整体发展。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语研究的“次范畴化现象”角度看待汉语中“吃食堂”的这类用法, 并且结合语心理的思维模式, 解释了汉语中“吃”的多义现象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汉语对比研究综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

[2]http://zidian.teachercn.com/chi/word_2151.html.

[3]杨春生.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2) .

[4]李治平.“吃食堂”类短语成活的多维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5]王占华.“吃食堂”的认知考察[J].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吃食堂 篇2

4月2日 星期三 雨

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都会先听到很大声音的吵闹声,不过我已经习惯了,到了餐桌旁,我们一一的按顺序拿自己的餐盘,还有一个碗和一把勺子。我是桌长,担任着给大家舀汤的重要工作。大家会把小碗伸过来,我给他们分。舀完了汤,我也美滋滋地吃了起来。每天的菜都很丰盛,今天就是大鸡腿!!还有大白菜,南乳莲藕,玉米排骨汤,可好吃啦!有时候还有猪排、红烧鱼、大肉圆,最好吃的是宫保鸡丁,但是不能经常吃到,好可惜啊!每天吃饭时聊的话题很多,每天都有新的笑话。吃完饭,我们会收拾盘子,勺子,把吃剩的菜倒进汤盆里,接着擦桌子,我们会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因为班主任老师会表扬我们的哦!整理好了之后,我们就排着队,跟着老师一边散步一边回班级休息半小时,就准备上课啦。

中世纪的大学食堂吃什么 篇3

允许学生喝酒的食堂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食堂,大概就是位于牛津、剑桥、巴黎等几所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的食堂。剑桥大學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最早成立、也最具声望的学院之一。在学院成立的那个年代,买一只滴着油的阉鸡只要一两个便士,这个价格对绝大部分上得起这个学院的学生来说,都可以接受。实际上,阉鸡是比较平价的肉食,如果觉得吃腻了肥鸡,可以换个口味。国王学院还提供鸭子、鹅、鸽子、山鹬等肉食,尽量不让挑食的学生们感到乏味。一般情况下,很多学校供应的肉类食品无非是小牛肉,这就逊色多了。

大部分的中世纪大学,都允许学生饮用啤酒。而在啤酒的国度德国,这种情况自然更加普遍。每个学生在餐桌上分到的食物不仅包括整整半磅熟肉以及根菜,甚至还能分到啤酒。不过,这倒也不能认为是校方怂恿学生酗酒。那个时候大部分的欧洲人都要喝上几杯,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半与中世纪没有清洁的饮用水有关。他们怎么可能有清洁的饮用水呢?直到19世纪,泰晤士河还是一条漂着粪便的母亲河。

中世纪的大学食堂不仅有酒有肉,有些学校还会提供一些点心,这一举动是为了取悦那些还在青春期的少年。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现在不同。在城里,穷人家的孩子在十岁之前就要成为学徒,学一门手艺,掌握某种技术,比如烤面包、打铁、缝纫,最后加入这个行业的行会。上大学是有钱人的孩子才有的专利,而且中世纪没有初高中,所以才出现了很多孩子还在青春期就上了大学的情况。英国的圣母学院在午餐和晚餐前会为这些半大不小的学生们提供一些点心,比如浓汤、肉汁和奶酪。这些食品不仅让孩子们心情愉悦,还照顾到他们正在发育的身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让他们长得更结实,也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想入非非。

为什么是在午餐和晚餐前提供点心呢?这里要讲到,很多中世纪的大学是没有早餐的。有些学校是早上十点开一次饭,下午五点再开一次饭,这一天就算过去了。这种生活节奏很适合有些喜欢在周末睡懒觉的同学,睡到九点半自然醒之后,起来稍微洗漱下再去吃个早午饭。不过,也有一些规定比较严格的大学,要求学生们在早上七点之前就必须用餐完毕,之后就要开始晨课。比起这种地狱般的生活模式,我想还是有很多人宁愿一天只吃两顿饭吧。

鸡肉、鱼肉不算肉

虽然中世纪的大学有独立的行政权,但是它们大多是由教会扶植起来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被教会“录用”,成为神父,所以中世纪大学的饮食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四旬斋期间,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守斋茹素。顾名思义,四旬斋有长达四旬,也就是四十天,要整整四十天不能吃肉,这可真是一桩苦事。

不过,没有关系,聪明的欧洲人自有办法:鱼还是可以吃的,鱼不算肉。鸡也是可以吃的,鸡也不算肉。如果你是中世纪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你在四旬斋期间可以吃到各种鱼,几乎可以弥补吃不到肉带来的心灵创伤啦。剑桥大学校方会为你供应大量的鳗鱼,这是最常见的淡水鱼了,虽然也许是从漂着大便的河里捞上来的,但是膘肥肉嫩。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剑桥大学的食堂吃到鲈鱼、鲤鱼、白杨鱼等淡水鱼,鲱鱼、角鲨、鲑鱼、鲭鱼、鳕鱼、黑线鳕、鲽鱼、刺鱼、大比目鱼等海鱼。除了鱼类之外,各种贝类也是剑桥人斋戒期间的大餐,包括牡蛎、扇贝、贻贝和油螺。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食品清单中还包括螃蟹!

有传言说,欧洲人是不吃螃蟹的。可事实上早在13世纪剑桥的学子们就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手持着蟹螯大啃大嚼了。不仅剑桥的学生吃螃蟹,还有一份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学生日记中记载,某同学的一顿饭中包含如下食品:白面包、燕麦面包、绵羊肉、黄油、小鱼,鸡蛋,还有“partan”,“partan”也就是苏格兰人对螃蟹的称呼。这一餐想必某同学吃得满意极了,所以特地记录下来。

神学的神规定

学生食堂的最高境界就是开小灶。食堂菜在大锅里烹饪而成,完全谈不上对火候的讲究,很可能有的食材已经煮得稀烂,而另一些还半生不熟,食之无味,令人败兴。如果能开小灶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吃的几样东西,让厨师现炒。一瞬间的高温可以激发食物的香气,而又同时保留其自然的质感和口味。中世纪的大学生们也有开小灶这么一说。一般没有学生宿舍,但是学生有特权租到相对便宜的房子,而这种房子里一般的住户也都是大学生。有些懂得享受的学生会合计起来在宿舍里面雇一位厨子,费用大家均摊。这个厨子平时别的地方不去,专门伺候这些大爷们,到了晚上就睡在厨房里过夜。

当然,中世纪的大学食堂也绝非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陈腐的神学几乎无孔不入,我们也看到一些让人倒足胃口的规定。在中世纪图卢兹的城堡大学,就算你先到了食堂,也不能先吃,更不能冲到厨房里去拿——你只能坐在冰冷的桌边,等待同学们一个个陆续来到,再一起有秩序地用餐。

维克汉的威廉是一位主教,他一手兴办了温切斯特公学与牛津大学新学院,被后世称作英国公立教育之父。他要求学者们在食堂吃完饭之后不能立刻退场,必须一起高唱《自深深处》然后虔诚地祈祷。由于违反饭后打盹的基本人性,这项美好的规定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往往在吃完饭之后学者们就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状态,他们有的传播丑闻、八卦,有的相互攻讦,就是没人祷告。

吃食堂 篇4

亲爱的同学:

我班正在完成关于《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课程设计。我组的课题为“食堂饭菜出现‘虫子’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分析”。为了完善食堂的服务质量,特邀您填写本调查问卷。

基本信息调查

1.2.你吃到“虫子”后的反应(填是或否)

向食堂管理人员反映(是)

感到恶心不再吃(是)

将“虫子”挑出后继续吃(否)

其他

3.你觉得为什么食堂饭菜中会出现虫子(填是或否)

卫生管理不到位(是)

采买工作不到位(是)

季节原因,夏季易生虫(是)

其他

4.对于吃到“虫子”你对食堂管理有什么建议

买菜洗菜不要粗心

上一篇:存货ABC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尝试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