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艺术(共12篇)
情节艺术 篇1
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在《威尼斯商人》中, 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三条看似平行实则相交的情节线索, 即:割肉契约、三匣择婿、情人私奔。三条线索在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的情节艺术, 使故事的发展在法庭上达到了情节的高潮, 体现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创作才华。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情节艺术,契约,择婿
《威尼斯商人》全剧在艺术上具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恩格斯语) 。其主要表现在剧中的三条即平行又交错发展的情节线索。
一、线索分析
1.割肉契约。
剧本第一幕就向读者展示了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之间肝胆相照的友谊, 两人关系十分要好。穷困潦倒的巴萨尼奥爱上了贝尔蒙脱的富家女鲍细霞, 想要去贝尔蒙脱向其求婚, 但需要一笔钱作为应酬, 于是向安东尼奥借钱, 但此时的安东尼奥由于把资产都投到了商船上, 手头没有现钱, 但为了朋友, 他允诺以自己的名义和信用为担保为巴萨尼奥筹到一笔钱。巴萨尼奥打听到了夏洛克手头有钱, 于是便向他借钱。但由于以前夏洛克和安东尼奥有很深的过节—安东尼奥曾经多次辱骂过犹太人夏洛克, 并谴责夏洛克唯利是图、重利盘剥。夏洛克因此怀恨在心。夏洛克竟然答应借钱给安东尼奥, 实则是要利用这次机会报复安东尼奥, 他不要利息, 但是要安东尼奥签上一张契约:规定如果三个月后不还钱就要割下安东尼奥胸口的一磅肉作为惩罚。安东尼奥出自对朋友的热心, 并且他预想自己的商船两个月左右就会安全到港, 到时候会有十倍的钱进账,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安东尼奥便坦然接受了契约。这一情节发生在充满争斗和商战的威尼斯城, 给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剧情安排不但对接下来的故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更为全剧的情节发展设下了悬念。
2.三匣择婿。
在这一线索中, 主要描写的是巴萨尼奥和鲍细霞之间唯美的爱情故事。剧本第一幕中就对鲍细霞必须遵从父亲的遗愿进行选匣择婿, 这样, 这一情节线索便和第一条线索交织在了一起。虽然她早就对巴萨尼奥心存好感与爱意, 但是她不能违背父亲最后的意愿与权威, 她必须嫁给选中带有她绣像匣子的人。成功借到钱的巴萨尼奥带着好友葛莱西安诺乘船去贝尔蒙脱, 算是一路顺风。当鲍细霞遵循父亲的遗愿, 向求婚者拿出了择婿的三个匣子:金匣、银匣、铅匣。那些贵族子弟前来求亲, 看中的都是鲍细霞的钱财和美色, 他们选中的不是金匣就是银匣, 结果, 没有人有资格娶到美丽的鲍细霞。惟独巴萨尼奥不被眩人眼目的金匣子和美丽精致的银匣子所迷惑, 凭着对真爱的追求, 对鲍细霞的执着, 他说, 黄金虽然是“炫目”的, 却是“米达斯王的坚硬食物, 我不要你”;白银虽然是“惨白”的, 同样也是“人们手里来来去去的下贱奴才, 我也不要你”;铅, 虽然是“寒伧”的, “它的形状能使人退走, 一点没有吸引人的力量, 然而, 它的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我就选你吧!”最终巴萨尼奥如愿以偿地选中了带有爱人绣像的匣子, 得到了幸福的婚姻。
3.为爱私奔。
在剧本的第二幕中, 作者通过对吉雪加的语言描写已经表达了她对基督教徒罗伦佐的爱慕, 并且决定敬奉基督教, 并做罗伦佐忠诚的爱妻。但是夏洛克对自己的女儿一直很苛刻:他从来不让吉雪加出外游玩, 整天都要为夏洛克看守钱财。“缚的牢, 跑不了”是夏洛克管教女儿的守则。他不可能允许自己唯一的女儿和他最痛恨的基督教徒结合。随着故事的发展, 吉雪加为了能够和爱人在一起, 带走了父亲的金银财宝和心爱的罗伦佐私奔了。这一消息对于夏洛克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对于基督教徒的痛恨更是升级到了顶点, 他诅咒和罗伦佐私奔的吉雪加最好死去, 这一故事的发展更加深了夏洛克对基督教徒的痛恨, 同时更坚定了他要疯狂报复安东尼奥的决心。此条新线索的发展就和第一条线索有了联系, 并对第一条线索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高潮分析
当巴萨尼奥成功地选中了铅匣, 而吉雪加和罗伦佐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切看似皆大欢喜的时候, 大多数读者可能认为所有矛盾冲突都解决了, 实则不然。莎士比亚在第三幕中又独具慧心地将第一条线索插入进来。安东尼奥的商船触礁出事了, 所有的资产都淹没在了海里, 三个月期限已到, 安东尼奥当然无力准时还钱, 夏洛克就此抓住机会向威尼斯法庭提起公诉, 夏洛克要求安东尼奥按约行事, 威尼斯法庭已经受理此案, 这时, 情况直转而下, 对安东尼奥十分不利, 从而矛盾再一次激化, 第一条线索的矛盾发展到了顶峰。仍在贝尔蒙脱沐浴在爱情中的巴萨尼奥惊闻噩耗时, 急忙要赶往威尼斯去见老友最后一面。足智多谋、美丽善良的鲍细霞在丈夫出发之后, 也连同女仆聂丽莎乔装成为年轻的律师前往威尼斯解救安东尼奥。
法庭上, 各种人物性格和矛盾都集中于此。而这也是第一二条线索发展后在法庭上进行了交汇。犹太人夏洛克对基督教徒的痛恨;安东尼奥等人对残暴不仁的夏洛克的痛恨;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民族上和文化上的, 都在法庭上达到了顶点, 达到了全剧波澜壮阔的高潮。在法庭上, 夏洛克拒绝加倍偿还债务和调和的建议, 坚持要求执行条约:割下安东尼奥一磅肉作为处罚以发泄他长久以来的愤恨。当夏洛克即将诡计得逞, 所有人都几近绝望准备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时候, 公爵派人去请全城最有名最权威的律师来审理此案的时候, 律师因病不能来, 这样就给鲍细霞的出场找了一个恰当合理的理由, 鲍细霞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出场实际上改变了双方的力量。鲍细霞首先肯定了案件的成立性, 否定了丈夫“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 另一方面, 鲍细霞对夏洛克采取温和的态度, 劝说他:“慈悲不是出于勉强, 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 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之人, 也同样给幸福与施于的人”, 建议他接受加倍赔偿的建议。夏洛克似乎从这位年轻的律师身上了看到了更多报复的希望, 他拒绝了一切和解的可能性。通过对话, 鲍细霞让夏洛克明确了了决不答应加倍偿还的建议。这时, 鲍细霞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 她首先是让夏洛克准备好天平, 另外再找一位外科大夫以免安东尼奥流血过多而亡, 但是夏洛克也拒绝找外科医生。实际上夏洛克每一次的拒绝都把自己推向了深渊和绝境, 他觉得自己的报复计划马上就要成功了。“一个但尼尔 (犹太人著名士师) 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 我真佩服你……‘啊, 尊严的法官!好一位优秀的青年……‘啊, 聪明正直的法官!想不到你瞧上去这样年轻, 见识却这么老练……‘公平正直的法官”, “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夏洛克对鲍细霞的每一句夸奖, 都是在把自己引向死胡同, 使自己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就在夏洛克得意忘形、欲下毒手之时, 情节到此陡然一转, 鲍西娅宣布:“这契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 所以, 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 可是在割肉的时候, 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 你的土地财产, 按照威尼斯的法律, 就要全部充公。”“要是你割下来的肉, 比一磅略微轻一点或是重一点, 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 或者仅仅一根汗毛之微, 就要把你抵命, 你的财产全部充公。”剧情到此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本以为计划马上得逞的夏洛克一下子由主动的局势转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由于无路可退, 他提出撤回诉讼, 接受加倍赔偿的建议。但鲍细霞并不允许, 并根据威尼斯法律对谋害公民的异邦人处罚规定对夏洛克进行处罚:财产一半充公, 一半赔偿给安东尼奥, 其生死由威尼斯公爵裁决。最后签下改信基督教并且死后财产交由女儿继承的条约。这对于视财如命的夏洛克来说, 无疑是最严重的处罚了。全剧通过对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在法庭上的争辩, 不但使人物的性格和线索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更加使剧情穿过悲剧性的障碍, 向着喜剧结局的方向发展, 至此所有的矛盾冲突全部圆满的被处理好, 可谓是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对三条情节线索的巧妙安排可谓是匠心独具, 第一条割肉契约的线索先是激发了夏洛克的报复欲望, 又为第二条巴萨尼奥向在贝尔蒙脱的富家女鲍细霞求婚做了铺垫。第一二条线索既相互补充又互相促进发展。而第三条吉雪加和罗伦佐私奔的故事又激怒了夏洛克, 使他加深了对基督教徒的痛恨和对安东尼奥报复的心理。当吉雪加和罗伦佐私奔到充满爱与和平的贝尔蒙脱的时候, 这条线索又与第二条线索相关联。这样一来, 三条线索盘根错节, 紧紧联系在一起, 整个剧本的情节发展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历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值得我们后代不断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贾秀花.《威尼斯商人》作品之赏析[J].时代文学, 2008, (10) .
[2]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张明非.威尼斯商人主要形象和情节艺术[J].锦州师院学报, 1994, (3) .
情节艺术 篇2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虽然有九门主课要学习,语文无疑的最没有花功夫认真学习的一门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结果英语成绩才算差强人意。高中的前两年是一个叫袁燕妮的老师带我们语文,她是刚刚师范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和我们一帮人很能打成一片。刚刚开始自我介绍的时候她就说我是和马克思的夫人同名的,今年刚刚师范大学毕业,和大家的年龄相差不多,在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在课后我们可以当朋友。在她带我们语文的这两年当中,虽然我们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文但是感觉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多的提升,她组织过诗文演讲、辩论赛、听说会等多种学习形式。高二上学期有很多古文要背诵,那个时候很多同学为此头痛不已,我则感觉非常的轻松,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离骚》、杜埔的《琵琶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等名篇我大概也就是多读几篇就能都很自然的背诵下来了,这全部都是小时候爱被唐诗宋词的缘故。
上大学之后就没有了语文课程了,我们几乎把全部的经历和时间都花在了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面。虽然我对文学的兴趣犹在,但是毕竟没有了专业的训练,因为我们学校的中文系很强大,为此我交了不少中文系的朋友,还去中文系听过机场西北大学教授的讲座,当时有场讲座讲的是萨特的文学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关于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生平和爱情都非常的敬佩,毕竟像他这样性情中人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后来幸好谈恋爱的时候找了一个女朋友也对诗词很感兴趣,她的妈妈也是老师。因为是独生女的缘故,听她讲出生的时候妈妈光名字就给她取了好几个,听过其中的两个都非常的有诗意。前几天在她的空间签名里面看到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的这首七绝诗是我们俩最喜欢也最欣赏的诗歌之一,其意境和气度自然是没有刻骨铭心的爱过的人所能够体会到的。
工作之后就更加没有了学习国文和诗词的时间了,繁忙的工作通常让我们到了周六还必须加班,周日经常是睡到自然醒,然后下午洗洗衣服逛逛街就结束了。在广州的时候遇到最有很有趣的重庆女孩子,我们自然成为了好朋友,她的名字叫江练,取自杜埔的“余暇散成琦,澄江静如练”这句诗,听说是父母帮助娶的名字,可以看出她的父母也是非常喜欢诗词的。我们因为都非常喜欢打乒乓球,她刚刚开始来LG的时候还不会打,到我离开广州的时候已经是女孩子当中的高水平选手了,因此她都管我叫师傅,我都喊她徒弟。再回首广州时候已经有一年没有见到她了,虽然其中去过两次广州但都因为行程满满,晚上都被朋友们灌醉而没有机会见到她,但是逢年过节我们都会相互祝福一下,尤其是编写的很有意思的信息通常令人眼前一亮。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上大学的时候有个老教授是理工科专业出生的但是却给我们将美学讲座,当时我们非常的好奇。他建议我们说学文科的学生最好能够学些高数和统计,理工科的学生最好学些管理和美学。现在看来非常的有道理,比如说咨询工作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逻辑分析能力,能够通过逻辑把企业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剥茧抽丝来发现问题的实质,然后再反推出解决方案。
对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探究 篇3
关键词:诺维尔 情节芭蕾 艺术价值 影响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81-03
一、诺维尔“情节芭蕾”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启蒙运动对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法国芭蕾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摒弃陈旧的思想和形式,开始寻求一种更真实、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形成新的主题。革新的思想希望芭蕾可以拥有戏剧的表达能力,展现真实的生活,特别强调舞剧情节的戏剧效果,提倡芭蕾要联系社会实际,具有教育意义,并对芭蕾舞蹈动作赋予新的含义[1]。“情节芭蕾”是“古典芭蕾”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诺维尔亦是欧洲芭蕾革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舞蹈也充分展现着启蒙运动的民主主义精神。
18世纪下半叶是芭蕾发展迅速的时期,在此时期,芭蕾从歌剧中分离出来,不再是歌剧中的附属品,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让-乔治·诺维尔提出了“情节舞剧”革命理念,希望可以将芭蕾从内容空洞、偏重形式技巧的形式中解救出来,他认为芭蕾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教育的社会功能。
由诺维尔的学生让·多贝瓦尔创作的舞剧《关不住的女儿》,也称《无益的谨慎》,于1789年首演于法国外省城市波尔,这是第一部体现诺维尔思想的舞剧。剧中第一次将地道的民间舞搬上了芭蕾舞台,并且首次将平民百姓作为塑造对象,把神灵、王公贵族们赶下舞台。这部芭蕾舞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情节芭蕾”时期的代表作品①。同时它也是可追溯到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大型的芭蕾舞剧[2]。《关不住的女儿》舞蹈编排结构清晰明确,音乐旋律轻快恬静,二者完美统一,整部芭蕾舞剧如田园诗画堪称舞剧艺术典范,同时它实现了诺维尔“我不能满足于只是娱人耳目,我要扣动人的心灵”的理想,与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1679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使诺维尔被世人所熟知,此书为“情节芭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一书中指出,情节是舞剧的核心,每一部舞剧应该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整体。在表演的过程中,要避免舞蹈家在技术技巧部分的大肆渲染发展的表演,提倡舞剧情节编排要紧密贴合舞剧整体感觉与主题。“情节芭蕾”的新主张贯穿始终,涉及芭蕾艺术的各个方面,影响后世芭蕾的发展。
在后世对诺维尔舞蹈美学思想进行评价时,人们习惯认为其革新主张与古典主义原则相对立。因此,诺维尔被称为“浪漫主义改革的代言人”,他提出的“芭蕾舞不受三一律的约束”这一思想,对保守权威做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他那渴求新奇事物的内心,他的富于创见和批评思想。以及他的美学理论精华,使他在那个沉浸于古典主义美学理论的时代中,成为舞蹈艺术中理性光辉的倡导者”。②诺维尔的这些独特精辟的见解,为现实主义舞剧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芭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特点及创作理念
18世纪因工业化生产的进步,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崛起,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提倡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文化艺术领域上展开启蒙主义新运动,为芭蕾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诺维尔倡导并提出的“情节芭蕾”理论思想,其艺术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在舞蹈剧中体现真实生活内容,重视戏剧结构和情感表达,强调对舞蹈艺术家的全面培养是诺维尔“情节芭蕾”的一大艺术特点。例如,《关不住的女儿》将诺维尔的理论赋予了实践,其中很多场景都来源于生活和自然③。作品中提倡自主婚姻,反对等级门户等封建观念的主题,是芭蕾舞史上最早反映第三等级平民生活的舞剧,为启蒙芭蕾时期的杰出代表[3]。其次,以哑剧来表现故事情节,用舞蹈的形式来抒情是诺维尔的另一艺术特点。诺维尔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特别强调芭蕾情节的重要性,他认为芭蕾舞剧情节应该结构清晰,剧情精练、紧凑,表现的内容一目了然。舞蹈身体语言的表达应自然流畅,一招一式的情节都应来自生活,紧贴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进而再加强结构变幻用以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舞蹈表演抒发感情。
总之,诺维尔的“情节芭蕾”为后世的芭蕾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不断的宣传理论,并予以实践,为后世芭蕾舞蹈改革指明了方向。
18世纪下半叶是芭蕾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当时兴起的启蒙主义审美思想提倡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倡导表演艺术要回归真实,又要超越自然。他们反对宫廷芭蕾中的华而不实。诺维尔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情节芭蕾”的理论主张,为芭蕾舞剧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没有歌唱,不需要台词,完全依靠舞蹈和哑剧来表现情节的艺术形式。
“情节芭蕾”是诺维尔改革的核心思想。在诺维尔看来,以前的舞蹈表演缺乏真实感和艺术性,不注重故事情节,使人感觉索然无味。他认为,芭蕾舞剧应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而存在,并有其独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像文学诗歌一样,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及情感的传达与抒发能力。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其根本途径便是打破现有芭蕾舞规训发展程式,引人新的舞蹈语汇及形式。因此,诺维尔将哑剧的表演手段融入芭蕾舞剧中,这有效地增强了芭蕾的表现力。此外,诺维尔也意识到文化积淀、艺术积累及生活常识对舞蹈创作者的重要性,强调创作者注重绘画、音乐、戏曲及雕塑等其他形式艺术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文学修养。甚至提倡创作者们要研究解剖学,这样可以更好的知道舞者的体形特点。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它们相互依存,互相需要,它们追求共同提高[4]。诺维尔希望舞蹈艺术可以拥有和其他种类的艺术平等的地位,这也是他进行芭蕾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nlc202309090115
综上所述,诺维尔希望通过加强舞蹈的情感表现力,提高芭蕾的艺术地位,使其可以与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并肩屹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诺维尔进行思考改革,为逃脱古典戏剧的约束,有一定的叙事表达功能而将芭蕾与哑剧形式相结合。同时强调文学修养及其他形式艺术种类知识的积累对舞者自身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意义。
三、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价值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对芭蕾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诺维尔的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展现了他的“情节芭蕾”艺术价值,这一革新主张对后世芭蕾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十九世纪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芭蕾”的到来,芭蕾迎来了它第一个辉煌的时期。
浪漫主义芭蕾形成发展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虽然已经远离今天,但它对芭蕾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浪漫主义芭蕾的主要代表作品依然享有崇高和不衰的声誉,是深受世界各国芭蕾舞团热烈欢迎的经典演出剧目。芭蕾舞剧深到浪漫主义芭蕾思想的影响,更加富有诗意,直接、深刻地向观众传达舞剧的感情。舞剧《仙女》开创了浪漫主义芭蕾的先河之作,而《吉赛尔》则将浪漫主义的芭蕾推向了巅峰,《吉赛尔》完成了悲剧的审美形态到崇高的审美形态的转换。因此,诺维尔“情节芭蕾”对18世纪浪漫主义的芭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芭蕾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形成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与流派,每一历史时期下的每一种风格流派多少都与其特定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及信仰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只有不断添加创新思想,增加新的艺术元素,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诺维尔在《书信集》中,不仅在理论上论证舞蹈演员提升精神内涵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例如,在1760年至1768年间,诺维尔与其他革新主义的画家、舞蹈家一起编排了多部舞剧。其中《伊阿宋和美狄亚》全剧中采用“情节芭蕾”的手段,充分细腻地刻画了剧中人物性格[6]。再如《关不住的女儿》结合舞蹈为情节服务的理念,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之成为诺维尔“情节芭蕾”的代表作品。现在依然是世界各国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对后世的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舞蹈与舞剧书信集》对后世也可谓影响颇深,诺维尔通过大力宣传自己的理论观点以及积极加强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得他的舞蹈革新思想在舞台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为后世芭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诺维尔的“情节芭蕾”对中国舞蹈的影响以及对当代舞蹈创新的新启迪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俄罗斯学派,而是以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吸收和借鉴。从1964年起,中国开始了本土芭蕾舞剧的创作。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同时也是最成功的中国大型芭蕾舞剧[7]。其故事情节激荡人心,形式宏大壮观,人物形象鲜明独特,并且整场舞剧极具我国海南岛奇特的地域风情,因而赢得多方好评⑤。歌剧《白毛女》根据芭蕾艺术特点,巧妙地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素材,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芭蕾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它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8]。
从80年代初,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芭蕾舞剧不断的改进。在改进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保证民族独特的文化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中国芭蕾舞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艺术家们在不断的吸取和借鉴西方舞蹈文化的精髓基础上,也要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的传统,使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民族性,让中国芭蕾在世界芭蕾舞台上更上一个台阶。
现今,芭蕾艺术繁华似锦,不同流派争奇斗艳,大批人才和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很多国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在芭蕾舞剧上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诺维尔“情节芭蕾”的革新思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当代舞蹈创新有着新的启迪。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强调,舞蹈要模仿自然为范本,艺术要美化自然,但又不能歪曲它。当代芭蕾舞蹈的表现内容在继承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革,用自由的方式去寻求动作的更多可能性,并从其他种类的舞蹈如爵士舞、踢踏舞或社交舞中提取素材融入芭蕾作品当中,使芭蕾的内容更接近真实世界的生活,题材内容表现的更加多元化,进而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9]。
其次,当代芭蕾舞蹈表现形式在诺维尔“情节芭蕾”的影响下,具有新的突破。当代芭蕾不再只为展现技巧而设计,而是透过舞蹈技巧来表达某种意境,或是传达人们内心深处之种种,角色间的悬殊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音乐和舞蹈也受到了重视,已经提升到了和诗歌一样的地位。此外,当代的芭蕾风格,更注重在人性和情感上的表达,这对于只偏重展现技巧的传统古典芭蕾来说是一种创新。当代芭蕾舞蹈运用更多的音乐戏剧张力表达,来代替以往用哑剧动作为叙述故事的工具。新创的舞剧大多偏重在人们内心对事物或大自然的情感诉说,舞剧的表现也改以独幕方式来替代以往豪华且冗长的大场面[10]。
由此可见,当代芭蕾舞蹈的发展在诺维尔“情节芭蕾”的启迪下,早已经超出了古典芭蕾的范畴,它与现代舞、爵士舞等结合,又出现了现代芭蕾、爵士芭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揭开了世界芭蕾史的新篇章。
五、结语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在诺维尔“情节芭蕾”创新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今天不同风格的艺术派别。诺维尔“情节芭蕾”对世界芭蕾史有着卓越的贡献,对后世芭蕾舞蹈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因此,诺维尔的“情节芭蕾”对中国芭蕾舞蹈和当代芭蕾舞蹈无论在编剧或是表演形式上的发展和改革创新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是世界芭蕾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注释:
①黄越:《图说芭蕾》,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6页。
nlc202309090115
②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7-88页。
③矫立森,刘青戈:《中外芭蕾舞作品赏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④孙晨晨:《浅析浪漫芭蕾艺术特征》,《群文天地》,2012年第8期。
⑤李续,邓佑玲:《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研究丛书-探索芭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页。
⑥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域融合》,《舞蹈》,200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红川.试论法国芭蕾的诞生及其文化背景[J].背景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2]霍然.17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殷鹏.18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王红川.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与芭蕾舞雏形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5]林怀民,余秋雨.舞蹈与文化的对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6]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张延杰.从古典走向浪漫——诺维尔芭蕾舞改革之文化探索[J].2008,(02).
[8]杨洁.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9]蔡蕾.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审美差异性比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刘青弋.“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域融合[J].舞蹈,2002,(02).
[11]黄越.图说芭蕾[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2]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13]矫立森,刘青戈.中外芭蕾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4]孙晨晨.浅析浪漫芭蕾艺术特征[J].群文天地,2012,(08).
情节艺术 篇4
一、立足概念力求“情节”
选题是打造高质量微课的第一步.就数学学科而言,选题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解题,二是概念. 如果把微课看成一部“电视剧”的话,那么故事“情节”是决定影片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但纯粹的数学解题很难有吸引人的“情节”,操作不当的话很容易导致枯燥、无趣.再加上数学题目千变万化, 解题技巧五花八门,很难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中得以完整地呈现.数学概念就不同了,不仅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丰富的历史、社会背景,而且概念教学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这些就是“情节”的重要成分.当然,不单单是“情节”原因,数学概念还是数学的核心,正如李邦河院士所言“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因此,微课的选题理应立足数学概念.在微课中,通过丰富的 “情节”,把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娓娓道出,这样的微课怎能不打动学生.
(一)在情节中引入
数学概念引入的途径有多种,倘若能从一些司空见惯的情节中发现数学概念的原型,则最能吸引人. 但从情节中引入往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或许几个情节下来,数学概念还没出来.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很难实现在情节中引入.但微课就不同,微课的观看完全是学生课外自觉的行为,不占用课内时间,可以花较多的时间在情节中引入.
【微课片段】子集与真子集
国外对于缺陷产品的召回,往往把中国排除在外.最近,又有这样的报道:“丰田公司召回全球226万辆缺陷汽车,但唯独不包含中国.”这样的行为不仅在道德上令人愤慨,而且在数学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则新闻涉及两个集合,分别是{全球人}与{中国人},这两个集合存在什么关系?
如果用一个大的圆表示{全球人}这个集合,{中国人}就是这个大圆中的一个小圆,也就是说小圆是大圆中的一部分,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对任意x∈{中国人},必然有x∈{全球人}.既然全球都在召回汽车,怎么能单单把中国排除在外呢?这显然自相矛盾.
(二)在情节中类比
很多数学概念都源于现实,现实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也能在数学概念中找到相关的“影子”.借助故事情节打通现实与数学的鸿沟,进行大胆的联系类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产生的合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令人印象深刻.
【微课片段】全集
从2014年1月17日开始,浙江省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如果把是否符合条件的家庭看成一个集合,那就是A={夫妻至少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如果元素x∈A,就符合政策要求.
小王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却被排除在“单独二孩”政策之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户籍不在浙江省,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浙江人.
这是一个针对浙江省内的政策,并不适合中国所有的家庭.其实,很多政策法规都受到地域的限制.这地域就构成一个大的集合,所有的对象都不能超出这个大集合.
比如,浙江省的单独二孩政策,它只能在集合D={户籍在浙江省的家庭}中执行.在数学中把具有这样功能的集合称为“全集”.
比如,求方程x2+x+1=0的根.
无解?对吗?
正确的说法是无实数解,也就是说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实数集}就是全集.在一般情况下,对数学问题的研究都是在实数集中进行的.
(三)在情节中思考
我们都说好的课堂是“问题的课堂,思考的课堂”,其实微课也是如此.但微课中没有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教师只是“自言自语”,要引发学生思考,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故事情节可以让师生产生共鸣,而有了共鸣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有了思考, 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欣赏微课.
【微课片段】子集与真子集
最近,又看到一个非常令人气愤的消息———“麦当劳在美停用抗生素鸡肉,但中国没有”.但这个规定在数学上矛盾吗?你能验证一下吗?
二、锤炼语言力求“易懂”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语言的威力有多大.微课更是如此,微课制作一般在密闭的小空间里进行,周围没有任何学生,更少了课堂教学的那种氛围,教师完全是对着电脑自言自语.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句话讲不清楚,大不了重复多讲几次;出现了病句、断句也不要紧,没有学生会在意.但在制作微课时,一旦出错,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因此,教师在语言上要反复斟酌,尽量避免出现废话、重复的话,追求一气呵成.当然,这些也只是对语言的基本要求.在微课中,语言表达还应务必做到“易懂”.因为,微课是供学生课前自学使用,在观看之前,学生并没有阅读过教材,学生对要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做到“易懂”,有利于降低自学的门槛,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得懂.
(一)多称呼“你”,创造“辅导”氛围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习惯用“你们”“大家” 来称呼学生,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班学生.但在微课学习中,学生独自观看微课,不存在“集体”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想象成是给学生个体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也就是说教师面对的是 “一个”学生,而不是“一群”学生.那么,在称呼上也要有相应的改变,用“你”来替换“你们”“大家”.称呼的改变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接受教师的辅导”.
(二)多问“为什么”,加速情境融入
微课中的“提问”是没有学生应答的,看似多余,实则必不可少.很多微课给人感觉不像是“教师在上课”,倒像是“领导在做报告”,造成这种“错觉” 的主要原因就是“提问”环节的缺失.“提问”可以产生“停顿”,而“停顿”有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从而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微课的情境中去.
(三)多讲“犹如”,化抽象为形象
我们经常会发现,尽管科学纪录片中涉及很多深奥的现象与理论,但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究其原因是片子中用大量的比喻化解了认知上的障碍, 从而实现了科学纪录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目的.微课也是“片子”的一种,数学的抽象更需要用比喻来化解.
【微课片段】集合的定义
现代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这么一大家子, 是靠什么维系在一起呢?那就是集合,它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什么是集合?数学中并没有给出定义, 它是公认的基本概念,以至于没必要给出明确的定义.很搞笑,竟然存在着没有定义的数学概念.但确实还有这样的数学概念存在,比如几何中的 “点”,你能给“点”下个定义吗?
虽然没有定义,但不影响我们对集合的理解.从汉字的角度理解,集合是什么意思呢?
没错,就是聚集、合在一起的意思,事物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集合.比如,男人、女人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集合”.飞禽走兽、鲜花树木也能构成集合,比如,“动物集合”“鸟类集合”等.还有各种物体,生活用品、宇宙星球等等,太多了,凡是你能想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构成集合.这正应了一句话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那有没有不能构成集合的“东西”?
……
三、打造场景力求“真实”
当前,比较流行的微课制作方式是“PPT+配音”. 教师先把上课的内容制作成PPT课件,然后再对课件配音,最后转化成微课视频.这样的制作套路比较方便快捷,因为平时都在制作与使用课件,无非多了个配音环节.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微课具有图片、文字清晰,界面美观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容易使教师把“微课”与“PPT课件”画上 “等号”.实际上,微课不仅有多种制作方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PPT课件都适合制作成微课.还有,PPT做出的微课比较“死板”,教师只能按照课件中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讲解,中途无法变更;更为糟糕的是PPT无法提供“真实”的上课场景,学生会认为是在浏览“课件”,而不是在“上课”.
微课制作的范例首推“可汗学院”,因为,它在微课中实现了“真实”教学场景的再现.
用绘图软件再现“黑板”效果,用手绘板再现 “粉笔”书写效果,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把重要的语句写出来;借助不同颜色的文字,各种图形、符号展现强调效果;写错的地方可以涂改,“黑板”还可以上下移动.当然,微课中还可以插入各种媒体,可以呈现平时上课无法呈现的内容.这种微课制作方式不仅继承传统课堂的优势元素,而且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容易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微课制作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意,教师应以“艺术”的心态面对微课,“导演”出适合学生口味的微课作品,从而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柿子情节美文摘抄 篇5
表姐,一个的,她不会去唱古老的歌谣,她只会想起回忆的伤,鲜花枯了,谢了,也只有风雨知道。
表姐,你可意识到,当乌云在天空轰鸣,我们除了哭泣,还是哭泣,谁也拯救不了倒着转的,冰冷的风刮过原野,在竹林中奏响了一切仇恨的怨曲,我们之间的亲密就已经被那些莫名其妙的琐事给隔阂了。
表姐,我在幻想,柿子成熟的季节,你偷偷的背着你的,把她从你外婆家带回的柿子拿出给我吃的样子。还记得山间的早晨,牧童的呼喊声冲破了晨间的宁静,我一直在试着编制一个花环,但是都以而告终,你坐在那儿,偷偷的审视着我,问问这黑亮顽皮的眼睛,这是谁的任性。
表姐,飘落的尘埃弄脏了整个世界,以致于我每次路过你家门前,都只能擦肩而过,一棵见证历史的菩提树从断裂的墙垣中伸出它的爪须,温和对得我说,孩子,这里曾经有过你的足迹。
表姐,现在,我望着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让我读透了一切灾难的咒语,而且还理解了它是怎样走进我们的心里。最后见你的那一刻,我了时间,忘记了你亲的无情,泪水淹没了我的双眼,我不恨你,我一丁点都不恨你,命运一直都把无知的人当做玩具,玩与股掌之中。
电影情节测心术 篇6
A. 外星人造访地球
B. 恐龙复活
C. 发明时光机器自由穿梭过去和未来
D. 移民外星球
选择A:你常常发呆,有时连自己想什么都忘了,思绪不停地跳跃。你很喜欢沉溺在自由想像的世界,无拘无束,可以不管现实生活的压力,任凭自己随意幻想,偶尔你也会将想像中的情节带入生活中,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够接纳你的一厢情愿,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你又只好独自一人回到想像的世界里。
选择B:有些时候,你的童心和玩心都很重,让许多人都以为你很孩子气,很不成熟,不过,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看到的形象,你只是想以轻松的态度来对待事情,你内心里的考虑却是很周全,想得很透彻之后,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虽然看来很漫不经心的样子,仔细回想就可以知道你绝对不是随口说说。
选择C:你很向往过着四处游荡的生活,率性而行,看看各地的风景,要拴住你是很困难的事,再怎么费尽心力想要留住你的心,到头来却还是一场空。与你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放你走,并且能够温柔地在某处点一盏灯,守护你回来,这才是上上之策,等到你飞得倦了,自然就会回到那人身边歇脚。
选择D: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对于承诺相当看重,会审慎考量自己的能力,所以你相当踏实,不仅是针对自己,也会顾虑到别人的生活,你对现实多少还是有点不满,可是不会有逃避的心态,愿意面对困境,好好解决眼前的问题,选择你作为朋友是非常幸运的事,因为你是个相当善于经营友谊的人。
冯宁的“大物流”情节 篇7
而在将“神华大物流”逐渐打造成为集团主营业务板块的过程中, 物资公司也在从根本上转变着思想观念, 不仅公司的经营定位要变供应为贸易, 而且还要把“神华大物流”提高到一流水平, 成为神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神华大物流”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支柱性企业, 神华集团在铁路、港口运输以及遍布中西部地区的网络资源上优势明显, 这种天然的优势也为其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冯宁分析认为, 神华集团发展物流产业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铁路港口、路网辐射上的优势;二是地理位置、区域经济上的优势;三是土地资源、产业政策上的优势;四是行业集中、货源充足的优势。
有鉴于此, 2006年初, 神华集团领导层率先提出了发展“神华大物流”的战略, 而物资公司则承担了最终操盘手的重任。冯宁告诉记者, “神华大物流”的主体思路是:以神华港口、铁路为运输主干线;以包头、榆林、阿康、黄骅港、乌海物流园区为基础;以天津塘沽、三汲、准格尔、宁东、临河、甘其毛都口岸集散中心为支撑;以国铁、地铁及呼、包、鄂、榆、乌、银公路网为辐射;形成总的神华大物流业务板块。其中, 神华大物流将覆盖集团大神东、准格尔、乌海、宁煤四大产煤基地所有煤炭生产企业和港口、铁路、电力、煤制油、煤化工的所有成员单位。同时辐射冀中南、鲁东北、豫北、晋中北、陕北、内蒙古中西部、宁夏至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我们将通过物流园区和集散中心开展港口吞吐中转、铁路运输、物流园区集散、集团内部供应链物流四项业务。”冯宁说。
反向运输
本着利用神华铁路的返空运力, 发展港口“既吞又吐”和铁路“钟摆式”运输的指导原则, 冯宁和调研团队深入到20个地、市进行实地考察, 期间走访了100多家规模以上的工矿企业和物流企业, 并在此基础上对“神华大物流”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四次修改。
据冯宁介绍, 物资公司目前已完成了神华整体物流业务的思路规划, 港口、铁路运输规划以及包头、榆林、阿康三个物流园区的规划。“对于这个战略来说,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把它打造成‘白货’ (非煤炭) 物流过亿吨、经营收入过百亿的物流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 在经过两年的调研和谈判后, 神华集团物资公司终于在今年的在2月28日首次开通了天津——宜安的物流线路, 打破了神华铁路单一货种、单一流向的运输模式, 开创了神华铁路反向运输的先河, 迈出了神华大物流业务的关键一步。
园区建设
在与本刊记者的此次对话中, 冯宁特别强调了包头物流园区、榆林物流园区和阿康物流园区的规划情况。
以包头物流园区为例, 该园区建设项目分为三期, 其中, 一期工程计划在2010年完成, 主要任务是要辐射呼包鄂的区域货运枢纽, 完成相关主体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办矿石、钢材、铝制品、集装箱等品类的联运项目;二期工程计划在2013年完成, 主要任务是要建成区域大宗原材料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 并具备海关监管仓库、海关监管运输能力, 完成危险品物流基础设施和资质建设, 引入20家以上的国内外物流企业;三期工程则预计在2015年完成, 具体目标是建立区域物流枢纽、神华集团核心物流节点, 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市场”、“一个内陆港”的目标, 并具备属地报关、属地检验等内陆港功能。
谋划未来
在“神华大物流”战略的前期调研、规划、实施的工作中, 冯宁和其带领的团队得到了来自神华集团的高度肯定, 这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难得的发展契机。“在港口、铁路装卸运输中, 我们就是货物的代理者, 在物流园区和集散中心上我们就是建设者和经营者, 而在集团公司的物流运营中我们就是协调者、联络者。”冯宁说。同时, 冯宁认为, 物资公司今后的发展, 一定要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 走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刺客列传》的情节组合 篇8
一.从论剑争道到慷慨悲歌
太史公下笔伊始, 就写荆轲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争道, 展开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形成了文章情节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 读者自然希望荆轲与盖聂论剑能论出个高下, 与鲁勾践争道能争出个胜负, 因为论争的过程就是交锋的过程, 而交锋的过程必然精彩, 这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孰料太史公笔锋一转, 写荆轲驾车离去、“嘿而逃去”, 原本应该发生的冲突因为荆轲的缺席而不了了之, 于是热闹复归于岑寂, 这让读者多少有些失望。就在读者失望嗟叹之时, 情节陡转, 荆轲于燕都蓟城闹市之中引吭高歌, 旁若无人, 慷慨悲壮, 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高潮让读者一下子改变了对荆轲的原有印象:原来荆轲并非胆小怯懦之徒, 而是慷慨激烈之士。从论剑争道到慷慨悲歌, 仅仅三小节就写得这么波澜起伏, 可见太史公尺水兴波之高超本领。
二.从报仇未果到引火上身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太子丹“怨而亡归”, 违背外交礼节, 秦王必然震怒, 后果自然严重。于是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再次让读者为之悬心。由于燕国地处僻远, 再加上秦王正进攻其他国家, 无暇顾及, 所以秦国并未对燕国采取行动, 读者的悬心方才落回腹中。孰料太子丹竟要虎口拔牙, 寻思报复, 读者的心弦又被拉紧, 幸好燕国国小力弱方才作罢。事情刚刚平息, 平地又起波澜。樊於期走投无路, 投奔太子丹, 太子丹出于朋友之义收留了他。秦王本就“积怒于燕”, 现在太子丹竟敢收留樊於期, 岂非冒天下之大不韪?太子丹又一下子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太傅鞠武看出势头不妙, 于是三番五次地直言进谏, 希望太子丹能悬崖勒马, 及早回头。岂料太子丹居然说樊於期至匈奴之日, 便“是丹命卒之时”, 他的一意孤行使得燕秦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 估计秦王此时正咬牙切齿, 恨得牙根都痒痒。秦军兵锋直指易水, 逼近蓟城看来为时不远了。太子丹此举简直是玩火自焚!文章的情节发展到这一部分, 就呈现出与前一部分完全不同的特点:情节发展在节节走高, 形势也越来越危急。
三.从鞠武献策到田光自杀
鞠武作为太傅, 对太子丹负有教育督查之责, 在直言劝谏无效之后, 他为太子丹献上了合纵之谋, 给图谋报仇的太子丹带来了希望。如果太子丹采纳了鞠武之谋, 真正实行合纵的话, 便可以从南、东、北三面对秦国形成战略包围, 虽不能彻底击败秦国, 但至少可以大大延缓秦军进攻的步伐。可是希望之火刚刚点燃, 又被太子丹兜头一盆冷水, 给彻底浇灭了。太子丹认为鞠武之谋“太傅之计, 旷日弥久”, 将鞠武之谋完全否定了。鞠武也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境地。
就在山重水复之际, 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为人智深而勇沉”的田光, 这又让太子丹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太子逢迎, 却行为导, 跪而蔽席”, 应当说太子丹对待田光是相当恭敬的, 他期待着田光能给他献秘计, 出奇谋。可田光以年迈无能为由婉辞拒绝了太子丹共谋大计的请求, 这让太子丹希望的肥皂泡又破灭了。太子丹绝望彷徨之际, 田光又向他郑重推荐了“为人沉深好书”的荆轲, 太子丹又从绝望的谷底飞跃希望的巅峰。太子丹虽然重又看到了希望, 但他的浮躁多疑, 挑战了田光“士可杀不可辱”的道德底线, 最终酿成了田光引颈自刎的悲剧。
文章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 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故事情节就像正弦曲线, 上下波动, 从巅峰到谷底, 又从谷底到巅峰, 如此循环中有推进, 推进中有变化。
四.从荆轲受命到易水送别
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既让无计可施的太子丹绝处逢生, 又让怀才不遇、沉沦下潦的荆轲有了实现理想、一展抱负的机会。太子丹将刺秦计划和盘托出, 希望荆轲能够勇担重任, 为己洗雪“见陵之耻”。孰料荆轲也以自己驽钝无能为辞婉言拒绝, 太子丹的心重又冰凉。但既然抓到了这根救命稻草, 太子丹就不会轻易撒手。他又是苦苦哀求, 又是顿首磕头, 他的恳切之情, 诚挚之义, 最终打动了荆轲, 荆轲接受了廷刺秦王的使命。
荆轲接受使命之后, 太子丹不仅封以高官厚禄, 更是美女伺候, 美食供奉, 希望荆轲能够以死效命。荆轲自然也乐得美女在怀, 偎红倚翠。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风云乍起, 形势突变, 王翦灭赵, 兵锋直指易水, 燕国势如累卵。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的形势, 让太子丹恐惧不宁, 寝食难安。于是他婉辞请求荆轲出发, 行刺秦王。事已如此, 荆轲便提出要想取信于秦, 必得难得之信物———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唯有如此, 方能取信秦王, 接近秦王, 行刺秦王。没想到太子丹竟然以“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为由, 拒绝荆轲的请求, 这无疑又给荆轲出了一道难题。但荆轲就是荆轲, 既然正面强攻不成, 那就迂回包抄吧。他找到樊於期, 首先是动之以情, 接着晓之以理, 最后告之以谋, 使得樊於期“偏袒搤捥”, 引颈自刎, 从而取得了信物。
荆轲刺秦计划详尽周密, 取得信物、准备工具、配备助手, 三个环节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否则的话, 行刺秦王就可能前功尽弃。但恰恰就在助手问题上, 荆轲与太子丹发生了分歧:太子丹选择秦舞阳, 荆轲选择自己的朋友。两人之间的分歧, 最终演变为两人之间激烈的冲突。太子丹怀疑荆轲改悔, 请求先遣秦舞阳, 以激荆轲, 荆轲则怒斥太子丹:“只身刺秦, 险象环生, 欲待朋友, 联手刺秦, 唯有如此, 方有胜算。现在你竟怀疑荆轲, 此乃奇耻大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两人的矛盾完全激化, 高潮再次出现。但这样的高潮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拥有共同目标的他们竟然不能同心同德, 众志成城, 行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荆轲负气冲动, 太子丹无法挽回,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高潮中的高潮———“易水送别。秋风萧萧, 秋水冷冷, 宾客缟素, 变徵苍凉, 士皆涕泣, 羽声慷慨, 士皆瞋目, 怒发冲冠, 就车而去, 义无反顾。”荆轲之歌, 惊天动地, 响彻寰宇!易水之别, 慷慨悲壮, 震撼人心!
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兼有上面两部分的特点:从荆轲接受使命到樊於期引颈自刎, 情节发展如同长江之水, 后浪赶前浪, 由浪谷到浪峰, 彼此交错, 富有律动变化之美;从太子丹疑其改悔到易水送别, 情节发展犹如攀登高山, 越攀越高, 越登越险, 其高其险, 动人心魄。
五.从厚遗宠臣到廷刺秦王
荆轲赴秦, 首先厚遗蒙嘉, 以打通关节。果然蒙嘉荐荆轲于秦王, 秦王大喜过望。一切都在按照荆轲预先设置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秦王“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副使秦舞阳竟然被秦宫大殿之上的森严气象所震慑, 关键时刻“色变振恐”。秦王感到纳闷, 群臣觉得奇怪, 大殿之上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紧张得令人窒息。眼见刺秦大计即将功亏一篑, 只见荆轲走上前去, 从容应对, 不仅消除了秦王的猜忌, 更消除了群臣的怀疑。荆轲凭借着自己的过人才智, 随机应变, 终于将即将出轨的刺秦列车拉回正轨, 紧张的局势才逐渐缓和下来。
待到秦王下令“取舞阳所持地图”, 荆轲转身取图, 上前进献, 秦王欣喜若狂, 下座观看。秦王一手执图, 荆轲展开图卷, 沃土终入囊中, 秦王笑语连连。“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照胸便刺, 秦王惊绝而起, 殿上刀光剑影, 宫中险象环生。彼时惶急万分, 秦王拔剑连柄, 仓促无法自卫, 只能奔逃求生, 秦王环柱狂奔, 荆轲驰逐追嬴, 宫殿摇摇欲坠, 天地为之震惊!秦王狼狈而逃, 群臣焉能不问, 然秦法度规定, 上殿不带寸兵, 侍卫陈列殿下, 无诏不得前行, 故群臣只能徒手相搏, 然匕首见血封喉, 群臣纷纷倒地身亡。千钧一发之际, 太医无且投出药囊掷击荆轲, 荆轲闪身一躲, 延缓追击速度, 秦王不知身后变故, 仍狂奔不住。群臣高喊“负剑”, 秦王如梦方醒, 推之后背拔剑, 兵器长短不同, 形势顿时判分。
秦王拔剑击轲, 荆轲左腿断伤, 困兽犹然争斗, 飞刀直刺秦王, 击中铜柱之上。情节发展一张一弛, 张则凝神屏气, 弛则叹气神伤。秦王挥剑进击, 荆轲身受八创, 行刺秦王未成, 荆轲面临死亡。幽愁暗恨无声, 放声大笑鹰扬, 死亡何曾畏惧, 箕踞痛骂酣畅, 正气充塞天地, 肝胆昭同三光。
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平稳发展中有转折, 转折之后复归平稳, 然后就是平地惊雷, 晴天霹雳, 暴风骤雨, 突然而至, 天地昏暗, 日月无光, 最后是风雨虽然停止, 天空布满乌云, 电光虽然远去, 惊雷依然阵阵。
六.从震怒灭燕到筑击秦王
荆轲刺秦失败, 秦王勃然大怒, 诏令王翦攻燕, 燕都蓟城残破, 李信跟踪追击, 燕丹身首异处, 下令通缉门客, 一片白色恐怖。宾客作鸟兽散, 渐离亡命江湖, 又是泰山压顶, 渐离生死未卜, 读者再度揪心, 渐离处境堪虞。
渐离隐姓埋名, 藏身民间打工, 本可聊以终年, 谁知故态复萌, 品评客人击筑, 暴露真实身份, 击筑惊鬼泣神, 宾客争相传颂。渐离声名鹊起, 秦皇召见入宫, 渐离身入虎穴, 读者忧心忡忡。所幸秦皇不识, 读者鼓舞欢欣, 击筑侍奉秦皇, 本可了此残生, 日渐亲近秦皇, 暗暗灌铅筑中, 举筑扑击秦皇, 再次石破天惊!
这一部分情节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是阴云密布, 电闪雷鸣, 接着是云开日出, 雨过天晴, 最后又是晴天霹雳, 石破天惊。文章结尾尽管写的是荆轲刺秦的余绪, 却也写得曲折而富于变化。
重塑情节领略小说魅力 篇9
《清兵卫与葫芦》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 这篇小说是日本“白桦派”著名小说家志贺直哉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从小喜欢葫芦, 却被家长和老师无情扼杀, 被迫放弃自己爱好的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动宾短语概括小说与葫芦有关的情节。经过阅读讨论, 同学们很快提炼出“爱葫芦—买葫芦—收葫芦—砸葫芦—售葫芦—爱好绘画”的情节梗概, 并进而理解了该小说所要表达的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护孩子天赋和兴趣的主题。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就情节设置的妙处进行分析, 然后对小说的精彩细节进行赏读,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但是, 对设计如此精巧的小说只做常规的粗略解读, 真是太可惜了, 应该让同学们更好地领略情节“摇摆”的艺术魅力, 更深入地领会情节设计的独到之处。于是, 笔者设计了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改编的环节, 并在讨论交流中引发同学们的研读兴趣。
经过认真构思, 很多同学展现了自己再创作的能力, 小说的情节发展有了多样化的呈现, 进而阐发出与原文不同却令人深思的主题。有同学这样改编, 清兵卫被父亲砸了葫芦以后, 非常伤心, 投河自尽了, 人们把他埋在一个山坡上, 后来父亲无意中听说被教员没收的清兵卫的小葫芦买出了高价, 终于理解了自己儿子爱好的价值, 可是悔之晚矣。后来父亲在清兵卫的坟头种了一株葫芦, 精心呵护, 每到葫芦成熟的时候, 父亲就把这些葫芦摘下来, 放在家里, 以此表达对清兵卫的思念。
这个故事最后以悲剧收尾, 清兵卫有着强烈的抗争意识, 父亲的武断和粗暴终结了清兵卫唯一的梦想, 父亲最后的悔恨更多源于儿子的爱好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在讨论中, 同学们进一步分析了悲剧产生的原因, 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有的同学谈到, 主要是因为家境困窘, 父亲迫于生计, 更多从有用的角度来选择儿子的未来发展, 非常现实, 也很无奈。在现在和将来, 这样的父亲还有很多, 不能简单批评父亲的功利和粗暴, 有时候生活真的很无奈, 清兵卫不能一死了之, 这对自己和父母都太残忍, 学会面对并积极改变才有意义。学生的评述非常精彩, 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还有一个同学的改编也很有意思。清兵卫后来改学绘画, 也遭到父亲的反对, 被迫放弃, 后来他长大了, 继承了父亲的手艺, 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 家境比较宽裕。他的儿子小清兵卫出生以后, 特别喜欢绘画, 可是清兵卫非要让自己的儿子喜欢葫芦, 为他买了很多葫芦, 并经常打骂自己的儿子, 说他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不懂得葫芦的价值, 儿子最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绘画, 成天面对满屋的葫芦唉声叹气。这个改编同样精彩, 那种父亲希望儿子满足自己愿望的强迫意味让人深思,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 也有充满温情的改写。有同学让清兵卫妈妈充当保护神, 在教员家访以后, 妈妈预感到父亲会大发雷霆, 可能砸掉清兵卫心爱的葫芦, 于是偷偷藏了清兵卫最喜欢的几个葫芦。后来父亲果然砸了剩下的葫芦, 但等到清兵卫被教员没收的葫芦卖了大价钱以后, 父亲很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 这时母亲拿出那些隐藏的葫芦, 卖了一大笔钱。父亲发现这种爱好潜藏的价值, 终于支持清兵卫爱好葫芦了, 清兵卫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葫芦收藏家和鉴赏家。这样的励志故事, 固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但毕竟让清兵卫的爱好得以保留, 母爱的隐忍和关爱得到彰显, 同样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同学们在改编故事情节的同时, 也是在运用小说情节的运行方式“摇摆”, 老师并没有在概念上做过多纠缠, 同学们已经领略到了情节设计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懂得了情节设计与主题表达需要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论情节 篇10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悲剧及其要素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早已不是一篇普通的诗论, 也不同于那些风靡一时的‘世纪之作’———它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文献, 一部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失去风采的经典。”[1]《诗学》以索福克勒斯 (Sophocles, 496-06 BC) 的《俄底浦斯王》 (Oedipus the King) 为悲剧典范, 对悲剧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探讨。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 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 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 而不是叙述, 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疏泄。”[1]
从此定义出发, 亚里士多德认为, 悲剧需有六大要素, 分为三个“外在要素”, 三个“内在要素”。[2]三个外在要素是戏剧场景描述 (spectacle) , 即戏景, [3]包括歌曲 (lyric poetry) 、言辞 (diction) ;三个内在要素则是情节 (plot) 、人物 (character) 、[4]和思想 (thought) 。这六个要素中, “最重要的是情节”。[1]
二、情节的定义及特点
情节是戏剧中对行动的摹仿, 是诗人 (即现在意义上的剧作家) 对剧中具体事件的安排 (the construction of events) , 即“事件的组合”。在《诗学》中, 亚里士多德多数情况下用“mythos”一字表示英文的“plot”的意思。根据陈中梅先生的研究, “在多数情况下, 《诗学》中的muthos希腊语, 即英文的“mythos”指作品的‘情节’”。[1]情节是悲剧首要的要素 (the first principle) 、“根本”, 是悲剧乃至所有戏剧的“灵魂” (soul) :[1]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 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 而是行动和生活 (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 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本质, 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所以, 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 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 事件, 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 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1]
陈中梅先生对亚里士多德“性格配合行动”一论, 作注释说:悲剧摹仿人物的行动, 而不是他们的性格, 因为只有通过表现行动, 才能揭示生活的目的 (即对幸福的追求) 和人生的意义。具有某种品质或养成某种性格和习性, 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所以, 在作者看来, 性格“屈从”于行动 (即情节) 是很自然的事 (今天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们或许不会完全同意这一点。亚氏的戏剧理论明显地受到他的伦理学思想的影响。[1]
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 可以归纳出情节的性质特点。下面, 谨举例予以说明。
首先, 情节必须完整。好的悲剧作品或戏剧作品必然有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既有发生, 也有展开, 还有结束。所谓发生, 并非指某事件必须继承另一事件, 而是指由该事件自然会引起的另一事件。结束与发生恰恰相反, 是某事件本身自然且通常经过另一事件导致的结果。结束既是剧作的结果, 其后就不会再有什么别的事件了。情节的展开部分, 即居于某一事件的发生和结束中间, 上承发生, 下接结束, 是发生之后事件的延续, 结束前事件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 安排出色的情节, 无论发生, 还是结束, 都不应突兀, 信手确定下来, 而应该按照他在这里论述的模式进行构思。批评家厄尔斯 (Gerald F.Else) 认为, 亚里士多德此处关于情节完整之特性用纯抽象的语言进行的论述, 简直就是给剧作家的独立宣言。厄尔斯举《俄底浦斯王》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 正是由于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没有按照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序构筑情节, 即先描述俄狄浦斯的出生、成长、壮年、经世历事、直到死亡这样的记述, 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出优秀的作品。[5]
其次, 剧作情节的规模或长短要适当 (of appropriate magnitude) 。既然谈到优秀的剧作, 亚里士多德就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了美学原理的话题, 且由是得出情节既不能太小 (短) , 也不能太大 (长) 的结论。他说, 美的事物一定有适当的规模, 剧作也如此。他拿动物打了一个比方。一个极小的动物看起来毫无美感, 而一个庞然大物, 纵横万里之躯, 令人眼不能及, 心无所感, 美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亚里士多德还联系当时古希腊的实际情况, 说明情节的适当规模也是戏剧比赛所必需:情节铺陈受到时间限制。在给定的时间内, 适当的情节发展规模才既能符合比赛的规定, 又能够保持大家的注意力。在限定的时间内, 则情节发展越久, 脉络越清晰, 就是越美的戏剧作品。简明扼要地说, 只要情节发展不超出规定的时间, 各个事件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 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 就可以看作是好的情节了。
第三, 情节要统一 (unitary) 。情节总围绕着某个人展开, 但是围绕某个人的事件不计其数, 且诸事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形不成一个统一的行动, 即摹仿的对象。因此, 没有统一的情节, 就没有好的戏剧作品。写作了《赫拉克勒斯颂》 (Heracleid) 和《特修斯颂》 (Theseid) 之类作品的诗人都犯了这方面的错误。而荷马则不然。他所以高超, 因为他在《奥德赛》中始终挑选、围绕着英雄奥德赛的统一的事件, 而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他受伤、装疯等故事。《伊里亚特》亦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顺便将历史与诗歌作了对比, 指出两者的区别不在用韵文写作与否, 而是具体作品中的事件是与具体任务联系的具体事件, 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历史与人物的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史实相联系, 而诗歌则与人物具有普遍意义的、可能或必然要发生的事情相关联。由此可见, 与其说诗人或者剧作家是韵文创造者, 毋宁说他们是情节创造者。不管他们的创作是否根据历史事实, 只要他们根据事件之间的可能或必然之间的联系, 展开了恰当的情节, 他们就是好诗人, 好剧作家。至于编制悲剧中的辩论情节, 亚里士多德说:“要像审视辩论中对方的反驳那样对待包含矛盾的语句, 即看它指的是不是同一件事, 是否与同一件事有关, 亦即是否包含同样的意思。因此, 必须联系诗人自己的言论或一位明智者的见解解答其中的疑难。”可见, 情节中与行动无关的事情便不能编制在情节中。亚里士多德还举例对欧里庇得斯埃勾斯的处理, 对不合情节的事情提出了批评。[1]总之, 情节统一十分重要, 编制情节一定要选取紧密相关的事件。
不仅情节本身要统一, 而且还必须与悲剧的地点、时间相一致。十六、十七世纪, 意大利戏剧评论家根据亚里士多德据此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一律’, 从而为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树立了一个重要准则。”[6]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一律”。所谓地点, 即指剧中情节须发生在同一地方, 不应经常变换;而时间, 即指情节最好应适合两三个小时戏剧演出的时间, 最多不过一天 (二十四小时, “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亚里士多德语[7,8]”) 。但是, 陈中梅先生认为, 意大利学者对《诗学》中关于“三一律”的研究、阐释和引申, “似乎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1]但关于这里的情节有统一的特点, 罗念生认为这是古希腊悲剧时间、地点和情节统一律中最重要一个, [9]这也符合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意思。罗还认为, 由于古希腊戏剧“通常只写高潮”, 而“一出戏只写高潮, 情节比较容易集中, 比较容易保持整一性”。他同时还指出了情节统一后可能引起作品的不足:“由于一出戏只写高潮, 而且地点与时间由少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人物的性格不容易得到发展。”所以, “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 一般来说, 都是定型的, 例如阿伽门农总是高傲的, 俄底修斯总是阴险的。”[9]《诗学》中还谈了戏剧情节结构本身的特点。情节有简单与复杂之分。简单并不意味着“穿插式” (罗念生语) 发展 (episodic) , 即情节诸事件之间没有发生的可能, 也没有发生的必然, 只是做这件事件堆积在一起。这样的情节最为拙劣, 无足挂齿。陈中梅注解此点说, 虽然名词“穿插” (epeisodia) 在整个《诗学》里都是个中性词, 但形容词“穿插式” (epeisodiōdēs) 则有“明显贬薄”之意。[1]相反, 复杂的情节即各个事件存在某种可能或必然的联系, 包括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逆转 (reversal) 和觉悟 (recognition) 。所谓逆转, 就是事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突然的转变。而觉悟, 则是从不知晓的状态过渡到产生认识的状态, 不应借“机械”的作用, 即情节自然、合理发展中, 不能解决矛盾时, 依靠神力出现, 起意想不到的作用, 便是下策。比如,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娅》一剧最后一场, 美狄娅借恶龙拉车, 逃离丈夫杰森, 便是“机械”的作用, 或陈中梅先生所谓“机械送神” (deux ex machina) 。[1]这样的情节不免过分牵强。相反, 《俄底浦斯王》一剧中, 牧羊人告诉俄狄浦斯真实身份那一刻, 即使俄狄浦斯由盛转衰的逆转, 而他明白自己真实身份那一刻, 也就是他觉悟的时刻, 过渡很自然。优秀的戏剧情节都必然包括逆转和觉悟两个部分, 且两部分过渡正常、自然。除此两点以外, 悲剧情节还有受难一环, 是毁灭或痛苦的行动, 常常以多人的死亡, 生理上受损或苦痛结束。
三、情节的功能和目标
另外, 情节还有一个功能和目标。剧作家通过悲剧的表演, 必须让观众感到恐惧和怜悯, 然后是他们心中郁积的某些情感得到宣泄 (catharsis) 。[10]亚里士多德说:
恐惧和怜悯可以出自戏景, 亦可出自情节本事的构合, 后一种方式比较好, 有造诣的诗人才会这么做。组织情节要注重技巧, 诗人即使不看演出而仅听叙述, 也会对事情的结局感到悚然和产生怜悯之情。这些便是在听人讲述《俄底浦斯》原文的情节时可能会体验到的感受。靠借助戏景来产生此种效果的做法, 既缺少艺术性, 且会造成靡费。那些用戏景展示的人, 仅是怪诞而不是可怕的情景诗人, 只能是悲剧的门外汉。[1]
亚里士多德这里再次重申情节的重要意义, 指明戏景的点缀作用, 与上文所述其情节核心论、灵魂论, 如出一辙, 完全吻合。当然, 亚里士多德此处强调的还是悲剧的效果或功能, 即必须引发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 甚至是“不看演出而仅听叙述”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巧妙布置、妥善安排, 令情节扣人心弦, 然后发展至悲剧主人公命运的彻底改变, 令观众或听众惊悚于心, 两股战战, 从而净化心灵、疏泄情感。
剧作家必须通过情节的精心安排 (最好是单一而非双重情节) 来帮助达到这样的效果。关于情节的这个目标和功能,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诗学》重现于世以来, 评论家未能形成统一、明确的解释。国内对英文catharsis的翻译也有宣泄、疏泄、净化诸说, 本文不便细说。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陈中梅先生译注的《诗学》, 附录 (六) , “Katharsis”, 第226页。更详细的信息请见下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第1条。
四、情节理论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导师柏拉图的理论, 认为诗或者文艺是现实的摹仿。但他又与柏拉图的理论有本质的区别。柏拉图认为, 世界上存在着永恒的、绝对精神的“理念”, 是宇宙中先天的模式,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不过是这个理念的摹仿或影子[6];或者说, 人虽然能通过感官理解、认识周围熟悉的世界, 但人理解、认识的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 因为人感官中感知的世界都依赖于另一个抽象、纯粹形式 (Form) 或观念 (idea) ;人之所以能感知周围的世界, 正是因为中间有一个现实的过渡[11]。比如, 人能感知树 (tree) , 乃是因为现实的树 (a tree) 起到了人的感官和抽象的、更普遍、具有真理特点的树 (the Tree) 这个观念的桥梁作用。因此, 柏拉图认为, 虽然诗或者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 但其实对现实的摹仿, 与普遍、抽象的现实隔着距离, 离真理很远, 故不可信。不仅如此, 柏拉图还认为, 悲剧和喜剧都是没有好处的文艺形式, 因为和痛苦混合在一起的快感, 不是真正的快感, 而且看惯了悲剧的人, 会不知不觉地产生悲剧的心理和言行, 于理想国无益。[6]所以, 以诗为代表的文艺的表象的美会蒙骗像诗人一样无知的民众, 故民众的老师应该是哲学家, 而不应是学识贫乏的诗人。[1]柏拉图这种文艺观点实际上过分强调了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正是就这个观点,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自己的导师, 提出了自己的诗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缩小了摹仿的范围。他认为, 文艺是对神的创造的摹仿, 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内在本质的直接摹仿, 是人的基本天性 (a basic human instinct) , 是通向真理和知识的途径, 不单是一种学习模式, 更是快乐的源泉。[11]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 诗或文艺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 而情节则是表现对行动摹仿的最本质的内容。这里,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柏拉图的摹仿现实理论, 把摹仿行动提到了极重要的位置, [11]并详细提出了摹仿行动的具体内容———戏景、歌曲、言辞、情节、人物和思想六大要素, 而六大要素的重中之重是情节。
亚里士多的在《诗学》中提出了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 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标准, [1]是柏拉图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论的创新, 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 罗马诗人及学者贺拉斯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公元前65-8) 的著作《诗艺》 (Ars Poetica) 的某些观点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 乃是金科玉律, 成为指导创作和评论的重要原则[1], 而《诗艺》就重复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情节和戏剧行动必须完整地观点。虽然后世作家的创作没有一味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理论, 并且同样也留下了大量不朽佳作,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 但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天, 《诗学》仍是文学批评史上超越柏拉图著述的、最有影响的著作。[11]
五、结论
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悲剧有戏景、歌曲、言辞、情节、人物和思想六大要素。其中, 情节要素最重要, 是悲剧的灵魂、根本、目的和功效所在。诗人创作悲剧时, 必须注意悲剧各要素, 尤其是情节。好的悲剧情节完整、长度适中、前后统一、没有穿插。情节必须合乎理性, 结局必须自然, 不能牵强附会, 不宜依靠“机械送神”, 给全剧留下斧凿的痕迹。只要有了好的情节, 悲剧必然能实现其目的和功效, 即令观众、甚至听众产生恐惧之感、怜悯之情, 净化其心灵、疏泄其情感。
故事情节出形象 篇11
比如,我们读了《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马上就记住了两个反差很大的形象:一个是善良机智的渔夫的形象,另一个是凶残愚蠢的魔鬼的形象,最终善良战胜了凶恶,渔夫战胜了魔鬼。相信你阅读了这样的故事,这两个形象会深深地扎根在你的记忆中。
不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来的,我们平时阅读时,就得通过多种渠道记忆形象。
这里有一篇小故事——《练钢琴的小女孩》,看看你能从哪个方面记住这个小姑娘的形象。
每天天快黑的时候,街上就出现一个奇怪的乞丐老头,他一不讨钱,二不讨饭,就喜欢听琴声。
艾丽娅打开琴盖,才弹了几下,那个乞丐老头就来敲门。
爸爸对他说:“你走吧,孩子在练琴。”
艾丽娅跑来看看,说:“爸爸,我们应该问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她接着对那乞丐老头说:“你肚子饿吗?我这里有一些零花钱。”
乞丐老头很感动:“好孩子!我不饿,我喜欢听琴声。也曾帮人抄过乐谱,你如果有乐谱要抄,我可以帮助你。”
艾丽娅的爸爸将信将疑,拿出一些乐谱来,交给那个乞丐老头。果然,那个乞丐老头抄的乐谱好弹极了。
一天,乞丐老头对艾丽娅爸爸说:“先生,你的孩子该找一个好老师教教才更好。”
艾丽娅爸爸说:“哎!我本想请音乐学院的著名钢琴家吉斯尔教授的,可我们去了五六趟,他也不愿意见我们!”
乞丐老头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他也许会见你的。”
钢琴家会看乞丐老头的信?第二天,艾丽娅爸爸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找吉斯尔教授。
走到学院大门口,门卫不让进。艾丽娅爸爸拿出信,门卫一看,十分热情地把他们一直送到吉斯尔教授跟前。
吉斯尔教授一转面,艾丽娅和她爸爸吓了一跳——吉斯尔教授!他不就是抄曲谱的那个乞丐老头吗?
吉斯尔教授温和地说:“请坐,我的小客人。对不起,不要怪我几次没见你们,要学琴,先做人。好了,我放心了,你将来一定会成为杰出的钢琴家!”
读完这篇小故事,那个练钢琴的小女孩艾丽娅的形象就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那么,这个善良的小女孩的形象是怎么树立起来的呢?你看出来了吗?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情节转换中逐渐明朗起来的。吉斯尔教授装乞丐了解小女孩的道德品质,都是为了一次次突出小女孩纯真善良的形象。所以,我们只有追逐完整的故事情节,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才能牢牢地记住他(她)。
情节彰显智慧 有效充盈课堂 篇12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比较熟悉, 容易产生共鸣, 所以创设真实情境, 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心理感受,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时能大大促进大脑的工作, 促进各种积极因素的发挥, 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创设真实情境, 用具体事例去诱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在县教研活动所听“认识百分数”一课中, 几位教者程度不同地都设计了“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说说老师收集的百分数”的过程, 使数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 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生活化, 贴近生活, 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充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的数学问题无法实物再现, 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比较轻重”一课时, 就将课本中的动画换成小朋友们在上幼儿园时玩跷跷板的记实录像情境, 借助这样的场景,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锻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关注课堂教学环境, 改善学习环境, 使学生乐于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 不仅能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像一位司令官一样, 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听从老师的指挥, 极少有思考的自由。所以教师应当改善教学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 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 真正让课堂动起来,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 这样学生才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多让学生自由组合, 自由讨论, 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 才敢争论, 善于思辨。惟有师生平等, 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 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例如:某老师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 由例题引出百分数的定义并揭示课题后, 他走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亲切地交谈:关于百分数, 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者再引导自学课本、相互交流或以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问题的答案, 而不独自定下任何结论。这样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与交流中经历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的猜测、交流验证等思维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播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 我上课的第一工作就是使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 组织一些数学游戏、抢答、竞赛等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习竞赛可以以名次或胜负为诱因, 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 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 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 这样还利于防止学生的自满情绪和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