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分析

2024-09-04

图表分析(通用12篇)

图表分析 篇1

近些年来, 全国各地思想品德中考屡屡会出现图表题。所谓图表题, 顾名思义, 就是呈现有关的图形或表格, 让学生从中领悟、概括其体现的道理或蕴涵寓意的试题。图表题往往因其材料直观、信息量大、说服力强, 深受师生的青睐。图表题以其简洁、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形式, 展示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具有可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图表题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和应试素质。

一、图表题的内容与类别

图表题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 很难全部涵盖或依次罗列。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展现的知识, 参照近些年全国各地中考的试题, 往往在经济成就 (国家或某省市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等) 、人口资源环境 (我国主要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排序对比等) 、经济制度 (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等) 、科技发展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对比等) 等方面的考查最为普遍。图表题的类别形式多样, 最常见的有柱形图、扇形统计图、表格比对、宣传板报等。

二、图表题的解答对策

1. 增强提取信息的技巧, 做到“求真”

所谓“求真”, 即不要被虚假的“伪信息”所蒙蔽, 正确提取图表所传达或统计的信息。面对不同的图表题, 我们应了解并掌握其呈现信息的特点, 不断增强提取信息的技巧, 为正确有效的答题铺垫基础。如:柱状图往往呈现出“比例比较”的特点, 注意对比项目就是提取信息的技巧。表格则呈现出“分类比较”的特点, 在做题时要注意横纵向的信息提取, 纵向注意分析项目及其关系的变化, 横向注意分析项目之间的关系, 还应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结论拿出来进行综合比较。请见下表:

2011年12月,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不同区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如下表所示。材料表明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B.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我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D.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

解析:这道选择题看似简单, 实则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几项题肢看似都有道理, 实则是布置的“温柔陷阱”。关键是要会读表格, 从纵向来看, 表明的是各个不同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比例;从横向来看, 表明的是各个不同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比例的对比。通过分析和揣摩, 会发现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差距, 正是反映了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A、C、D选项尽管本身的观点正确, 但与表格所表明的信息没有直接的关联, 故不选。由此可见, 在做图表题时, 正确提取图表的信息并进行综合比较是何等的重要。

答案:B

2. 全面分析图表提供的数据, 做到“求全”

所谓“求全”, 即对图表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力争信息点无疏漏。因此, 解图表题时, 要仔细、完整地观察图表内容, 做好“三读”:横读、纵读、整体读。既要读图表数据, 还要读标题、注解和标识, 包括一些说明性文字。中考题中往往通过列举一些不同年份或不同地区的大量具体数据, 让考生对照具体数据明晰问题或总结规律、发现趋势, 探讨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找出解决图表反映的问题的方法等。

【例2:2012年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 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请你结合我省实际和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上图反映出2011年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解答此道反映数量关系的柱状图, 要特别注意全面分析图表提供的数据, 包括年份、财政收入总额、数据比较等项目。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2011年和2010年安徽省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均有明显地提高, 增长率也呈上升趋势, 各项数据逐级递增。再结合所学知识, 追根溯源, 从经济、政治、科技等角度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上图反映出2011年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发展速度较快, 经济实力增强等。原因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观, 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 党的正确领导, 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等等。

3. 根据图表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寻找道理或规律, 做到“求变”

所谓“求变”, 即对图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多方位的比较、鉴别, 根据图表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寻找数据背后隐藏的道理或规律。这就要求考生注意数据的“变”与“不变”, 以及变化的幅度和变化的起伏, 然后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对接。

【例3:2012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

在党和政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 某化工行业老板金水 (化名) 积极投资影视文化产业。

(1) 发展影视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哪一文化建设?

(2) 比较表中数据, 你觉得投资影视文化产业有哪些现实意义?

解析:此题将“化工业”与“影视文化业”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明显, 从占总污染比重来看, 化工业污染较重, 而影视文化业微乎其微, 反映其保护环境的功能;从占总能耗比重来看, 化工业能耗较大, 而影视文化业能耗较小, 反映其节约资源的功能;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影视文化业贡献较大, 比重数据从小陡然变大, 从急剧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 精神文明。 (2) 有利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捕捉图表题中凸显的反差大的数据信号, 做到“求异”

所谓“求异”, 即注重图表中一些突出、反差大的数据、信号、标识进行分析, 找准切入口, 抓住其主要特征。这就要求考生研读好图表,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4:2012年山东省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

近年来, 某些地方相继发生路人扶起跌倒老人却被诬告的事件, “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某校八年级 (2) 班学生为此开展了以“老人跌倒该不该扶?”为主题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

【透视现象】

(1) 听证会上, 该班同学展示了所搜集数据的统计分析图 (如下图) 。请问该图数据反映了什么?

【服务社会】

(2) 结合上图所反映的现象, 说说我们应怎样服务社会?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饼状图中最突出的部分, 就是在图中占据最大部分和最小部分比例的区域。做题时考生无须对数据逐一分析, 关键在于能全面分析, 把握重点。“应该扶老人”的占65.1%, 反映出当前社会的主流 (指出多数人是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有道德责任感的) , “不该扶”的占8%, 反映出社会上还存在着部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或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如果注意到这些因素, 再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 (1) 图中“应该扶老人”的占65.1%, 反映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是当前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图中数据表明仍有一定数量的民众认为“不应该扶老人”或“视情况而定”, 反映了当前社会仍有部分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或社会责任感缺失) ,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素质。 (2) 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5.揭示图表题现象背后的本质, 做到“求活”

所谓“求活”, 即克服回答问题的简单化倾向, 不能仅仅局限于图表所反映的现象或事实, 而应以此为基础从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作进一步提炼。基本方法是既要把握显性信息, 又要把握隐性信息, 把握现象之间的关系和现象背后的东西。针对图表提供的现象或事实, 结合教材观念、理论提出“三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例5:2012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

【绿色新行动】

保护环境, 落实行动, 请先完成下列宣传栏内容。

解析:“PM2.5”作为一个新鲜事物, 2012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但考生未必熟悉, 故图表首先在左侧作一个基本简介, 为右侧答题埋下伏笔。在“新政策”板块, 呈现我国将对“PM2.5”实施监测的政策规定, 紧接着问题的解答需要解读好图表材料, 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概括, 深入本质灵活作答。“新行动”板块则从先前的“是什么”的问题落脚到“怎么做”的问题, 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参考答案: (1) 说明我国政府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等等。 (2) 结合自身实际, 围绕环保作答, 观点正确。例如:植树造林;低碳出行, 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图表分析 篇2

浏览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会注意到,图表类材料不时出现在一些地方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并有方兴未艾的趋向。这类题型的出现无疑使较为单一的文字材料变得活泼而生动。而且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它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近年各省市中考语文科的命题,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试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图表分析题型理应得到重视。下面我结合海口市的一道中考题来谈谈图表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下面是对不同学段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的调查。阅读下表,你得出什么结论?

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参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活动结束做整理

 

做了

 

无所谓

 

不需要

 

做了

 

无所谓

 

没有

 

小学

 

37.3

 

33.6

 

29.1

 

30.7

 

27.3

 

42

 

初中

 

38.1

 

33.4

 

28.5

 

35.2

 

32.7

 

32.1

 

高中

 

50.3

 

24.4

 

25.3

 

45.8

 

15.4

 

38.8

 

结论:

第一步:仔细审读。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

一审标题。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答题就不会走题。上题中图表的标题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也就告诉我们表格反映的是不同学段对体育锻炼科学性的认识的深浅,而不仅是不同学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不同了。

二审图表。图表是得出结论或反映问题的主要依据。在审图表时,要特别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我们可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上题中,通过横向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差距:不同学段的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科学性(认为“无所谓”和“不需要”)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认识到体育锻炼科学性(“做了”)的比例;通过纵向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做了”人的数比例越来越高,而认为“无所谓”和“不需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低。

三审要求。根据考题要求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使审读图表更具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尤其是在有些图表没有标题,但在题目要求中告诉你这是一张什么图表时)。同时也只有根据要求答题,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答题偏向。

第二步:认真思考。在前面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题中,我们把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看出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学段的学生都不太注意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对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认识比较肤浅,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注意体育锻炼科学性的人数比例在提高,说明对体育锻炼科学性的认识在提高。”

第三步:准确表述。首先要根据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其次,归纳概括是这类题目的共同点,不少题目常有字数限定,所以语言表达一定要简明、扼要、有条理。上题的结论就可以概括为“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认识较肤浅,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此认识也逐渐提高。”

总之,解答看图表述题时一个完整的过程:仔细审题是前提,认真思考是关键,准确表述既是目的又是终结。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进行一定的训练,重点抓好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就一定能做好图表分析题的。

图表分析类作文写作技巧点拨 篇3

【图表分类】

图表示作文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以坐标轴的形式出现的表示数据大小或数量差异或变化的柱状图(bar graph)或出现时间参照的曲线图(line graph);②以圆内扇形大小表示总体与内部结构变化的圆型或饼形图(pie graph);③以表格形式将统计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统计表(statistical graph);④两图或多图组合的综合图形(compound / complex graph)。

【信息的提取】

图表分析类作文不像文字提示或表格作文那样信息点明显,它的特点是提示语言少,信息点分散,数据多,因此审题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图形进行适当的分析。如柱状图或曲线图,则一定要运用坐标刻度及数轴所提供的信息点来分析几组数据间的变化,抓住主要特点及规律进行说明。对饼形图则一定要根据百分比搞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对综合图要说明几个大的问题,而且往往是第一图表达现状,第二图表达原因或解决办法,要把它们揉合在一起写成一篇语义连贯的文章。

【体裁特点】

①说明文:单纯描述解释图表信息,按照图表所展示内容如实表述,不加评论。

②议论文:通过叙述图表中的信息及数据间的变化,找规律,分析原因,发表评论或解决办法。

【写作三部曲】

第一步:开门见山点明本图所反映的主题。常用的句型有: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graph / table / chart ...; As is shown in the graph ...; The graph / table / chart tells / shows the changes in ... between ... and ... / from ... to ...; This is a line graph which describes the general trend of ...; The pie graph represents ...

第二步:分析数据间的主要变化、差异及趋势,然后叙述并阐明必要的理由或原因。

在叙述数据间的变化及总体趋势特征时,为了使层次清楚,对比鲜明,常采用分类式或对比式表达以支持主题。常用的词汇及句型有:rise, drop, fall, reduce, decrease, increase, while, but, on the contrary, however, in contrast to, compared ... with / to, between ... and ..., from ... to ..., among, less than, more than, as ... as ..., the same as, similar ... to, equal ... to ...; be twice / three times more than ...; be half as ... as ...

The number / figure sharply went up to ... from ... to ...; The percentage of ... stays the same between ...; The figures have reached the peaks / bottom ...; There are a lot of similarities / differences between ... and ...; There are more A in ..., reaching ... %, compared with ... % of B;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that;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Here are some reasons which cause ...

第三部:归纳总结、发表评论或提供解决的办法(在说明文中没有必要发表评论或解决办法)

常用的词汇及句型有:in a word, in short, to sum up, in all, altogether, generally speaking, in my opinion / view ...

Its clear from the chart that ...; From the graph we can learn / know ...; As is described abov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 From the graph / date / results / information above, it can be seen / concluded / shown / estimated ...; There is no doubt that ...; It is clear that ...

所使用的承接词还有:besides, in addition (to), Whats more, moreover ...

【注意事项】

①在叙述数据间的发展变化时,如果数据特别多就没有必要对每组数据一一陈述,应避免啰嗦、重复、流水账式的写法,应该抓住突出特征进行描述,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这类作文行文的顺序和层次一定要清楚明了,尤其是在描写数据变化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或数据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等等,切忌毫无章法。

③时态的变化。此类作文主要使用现在时态,在描写过去情况时使用过去时态,在发表看法或做评论时应使用现在时态。

【经典回放】

你们班最近举行了一次讨论,讨论主题是“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请你根据下面图表及汉语提示,写一篇短文并阐述你的个人观点。

提示:

1. 增长学识,提高素养,利于择业。

2.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3. 学费高,就业难。

要求:

1.词数:100-120左右。

2.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 参考词汇: tuition n. 学费qualities n. 素养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就图中数据和提示内容用英语写一篇“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的议论文。可采取三段式写法来行文:

第一段:根据本图内容,提炼讨论的观点。

第二段:紧扣主题,根据图表所显示的三种人所占的人数比例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

第三段: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炼要点:根据柱状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黑色代表想上大学,在比例上占大多数,约60%;浅黑色代表无所谓,在比例上约占30%;白色代表不想上大学,约占10%。

One possible version:

Is It The Only Way Out To Go To College ?

W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it is the only way out for senior students to go to college. View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 majority of us consider it very necessary to go to college. They think it can widen their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ies.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find better jobs after graduation. Very few students, who make up about ten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 it no use going to university, because the tuition is too high for their family to afford. Whats more, its rather hard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find satisfactory jobs. Thirty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believe “All roads lead to Rome.” Therefore,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whether they go to college or not.

In my opinion, we had better go to college because we can receive a better education at college so as to serve our motherland better.

【精彩点击】

1. 范文开宗明义,中心突出,就“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最好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来报效祖国”。

2. 行文上采用了三段论,文字流畅,结构紧凑,短小凝练,体现了作者英语较强的写作基本功。

3. 语言亮点。

图表分析 篇4

一、以卡通形象或图示形式考查基本概念或原子结构知识

例1简单原子 的原子结 构可用下 图形象地 表示: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 ○表示中子, 则下列有关123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a. 123互为同位素b. 123互为同素异形体c. 123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d. 123具有相同的质量数e. 123具有相同的质量f. 123是三种不同的原子

(A) a、f (B) b、c (C) d、e (D) e、f

审题视角:首先应根据原子结构图象确定原子种类, 然后再根据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分析:由题图可知所给出的是三种不同的原子, 这三种原子都有1个质子, 是11H、21H、31H, 它们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为 (A) .

练习:图1是四位同学学习原子结构知识后, 对这节内容的认识,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C)

二、以元素周期表残表形式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

例2表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 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 > b > a

(C) 六种元素中, 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 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审题视角: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从而确定a、b、c、d、e、f分别为Na、Mg、C、O、S、Cl, 这是解题的关键.

分析:结合元素周期表考查元素周期律. 根据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很容易判断出a为Na、b为Mg、c为C、d为O、e为S、f为Cl, 以下各选项可据此判断. 本题若不推出具体元素, 结合“位–构–性”也可作答. 氢化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d、e是同族元素, 非金属性从上到下减弱, 因而氢化物稳定性也减弱, (A) 项错;同一周期元素, 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a > b > e, (B) 项错;c是第ⅣA族元素, 性质最稳定, (C) 项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取决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越强, 酸性越强, 元素的非金属性:c < e < f, 因此酸性依次增强, (D) 项对. 答案为 (D) .

练习: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 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由此可知 ()

(A) X、Y、Z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B) 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C) X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强于Y

(D) Z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三、以表格数据形式考查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等

例3根据表2中短周期元素性质的数据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18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B) 元素7位于第三周期Ⅴ族

(C) 元素45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 元素3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

审题视角:表格中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它们是元素性质的具体反映, 因此, 合理解读有关数据及相互关系是重点.

财务分析图表制作实例 篇5

在财务分析中经常会遇到多分析里面涉及到须到图表的问题。如管理费用里面涉及到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等。在做管理费用分析的时候要分别对这些做分析。如果用制作很多图表,看起来就很繁琐和复杂。那么用下拉式组合框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炒作方法为:

1、建立数据列表

2、在A12单元格上输入Index函数,即“=index(A2:A7,$A$10)”,表示从固定的单元格A10中,分别以代码序号来表示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来源于A2至A7的命令;

3、通过Excel自带功能强大的拖动功能,即在A12中当出现小十字架的时候往右拖动,至上述表格数据源的数据长度,此时A12一行数据就会连动;

4、点击命令栏“视图(V)”--“工具栏(T)”--“窗体”;

5、选择“组合框”按扭;

6、在图中需要的位置拖动光标得到一个大小适中的组合框;

7、在组合框上电击右键,选择“设置控制格式”;

8、在控制选项卡“对象格式”中“数据源区域”框中A2至A10,“单元格连接”框中A10;

9、这时在工具栏上点击图表功能按键,选择图表类型;

10、数据区域框中B12至H12,以及1月至8月,下一步后电击“系

图表分析 篇6

以往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对地图的分析和运用,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我们的身边依旧不乏大量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学生死记硬背,对一些地理规律不知道用地图加以整合。

多年教学中,我总结了学生在地理图表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1)对图表存在恐惧心理,有些同学见图就头疼,图表成为他们学习地理的最大心理障碍;(2)针对地球地图这一部分,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像力。如:无法将特殊光照图转化为普通光照图,无法根据等高线判断出地形状况等;(3)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弱,对有用信息视而不见,对图中要素的关系不明确,从而无法利用图表解题。(4)图文转换能力弱,有些学生虽然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他们的知识只能用文字表达,却无法落实到图表中,也很难从图表中发现其所涉及的知识点。

针对这些问题,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已有图表的分析,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地从图表中提取、挖掘信息,有时要求学生将文字、数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信息。

一、本人以为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高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江苏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2.课堂运用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使用的挂图不应太复杂,内容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

3.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地理教学对地图要求很高,地理课堂挂图要求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符号醒目,颜色鲜明。要注意收集、复制各种有用的地图,还要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地图册,把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相结合。

二、“图文转换”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图文转换”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

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和原理,有些是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的。在传统的教法上教师只是重复地读,学生只是被动地记,这样学生对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是“囫囵吞枣”,理解不深,掌握不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能适当地运用文图模式,不但会使概念原理更直观、更形象,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洋流成因“密度流”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并观察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图及海水的流向。同时利用电教平台,展现flash动画,跟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此处表层海水及底层海水流向不同?原因是什么?随后,我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如下的文图模式:

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读图,完成上图中横线的箭头指向及A、B应填的内容。最后学生经思考,得出:“A(盐度低),B(盐度高);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而底层海水则由地中海流出去大西洋”的结论从而完成了上图中应填的内容。“密度流”这一概念也就在文图模式中理解得更加深刻。

2.“图文转换”有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增强记忆的效果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旋反气旋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它是用来分析气候成因、解析天气特点的重要理论依据。对这一知识点,学生学起来往往难度较大,记忆不牢。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文图模式,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还增强了记忆的效果。

例如:手势辅助记忆气旋与反气旋气流的运动方向。见下图: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难点,如冷锋、暖锋、大气环流、长江、黄河干流形状及沿岸地理事物分布等等,只要我们大胆地将难于理解的叙述文字转换成图形或图表,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难点不但化解,记忆亦会牢固。

3.“图文转换”有助于梳理知识,开拓思维。

如讲述城市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一节时,运用文图模式,不但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楚,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如下图:

4.“图文转换”是解决无图考图习题的一把钥匙

在地理习题中,尤其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出现过许多无图考图的试题,这类习题或试题单凭想象是较难解决的,如能借助文图模式,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总会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图表表示的内容,用图表归纳、小结知识点,鼓励学生多看图,多画图。加强图文、图图转换能力。

图表分析 篇7

以往的学习中,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 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 特别是对地图的分析和运用, 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在我们的身边依旧不乏大量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学生死记硬背, 对一些地理规律不知道用地图加以整合。

多年教学中, 我总结了学生在地理图表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 (1) 对图表存在恐惧心理, 有些同学见图就头疼, 图表成为他们学习地理的最大心理障碍; (2) 针对地球地图这一部分, 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像力。如:无法将特殊光照图转化为普通光照图, 无法根据等高线判断出地形状况等; (3) 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弱, 对有用信息视而不见, 对图中要素的关系不明确, 从而无法利用图表解题。 (4) 图文转换能力弱, 有些学生虽然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他们的知识只能用文字表达, 却无法落实到图表中, 也很难从图表中发现其所涉及的知识点。

针对这些问题,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上, 我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已有图表的分析, 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地从图表中提取、挖掘信息, 有时要求学生将文字、数据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信息。

一、本人以为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在学习地理课以前, 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 高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 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 促使他们喜爱地图, 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 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 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江苏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 不易持久, 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兴趣十足。

2. 课堂运用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 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使用的挂图不应太复杂, 内容不要太多, 应简单明了, 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干扰因素多, 容易分散注意力, 影响观察主要目标, 同时, 过于复杂的地图, 过多的读图目标, 也增加了读图难度, 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 教学层次不明显, 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

3. 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地理教学对地图要求很高, 地理课堂挂图要求内容清晰, 重点突出, 符号醒目, 颜色鲜明。要注意收集、复制各种有用的地图, 还要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地图册, 把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相结合。

二、“图文转换”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图文转换”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原理

在地理教材中, 有许多的概念和原理, 有些是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的。在传统的教法上教师只是重复地读, 学生只是被动地记, 这样学生对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是“囫囵吞枣”, 理解不深, 掌握不牢。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如能适当地运用文图模式, 不但会使概念原理更直观、更形象,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 在讲洋流成因“密度流”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 并观察直布罗陀海峡两侧, 海水盐度剖面图及海水的流向。同时利用电教平台, 展现flash动画, 跟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此处表层海水及底层海水流向不同?原因是什么?随后, 我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如下的文图模式:

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读图, 完成上图中横线的箭头指向及A、B应填的内容。最后学生经思考, 得出:“A (盐度低) , B (盐度高) ;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而底层海水则由地中海流出去大西洋”的结论从而完成了上图中应填的内容。“密度流”这一概念也就在文图模式中理解得更加深刻。

2.“图文转换”有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 增强记忆的效果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以及气旋反气旋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又是教学的难点。它是用来分析气候成因、解析天气特点的重要理论依据。对这一知识点, 学生学起来往往难度较大, 记忆不牢。在教学实践中, 我运用了以下的文图模式, 不仅化解了难点, 而且还增强了记忆的效果。

例如:手势辅助记忆气旋与反气旋气流的运动方向。见下图:

地理教材中, 有许多这样的难点, 如冷锋、暖锋、大气环流、长江、黄河干流形状及沿岸地理事物分布等等, 只要我们大胆地将难于理解的叙述文字转换成图形或图表, 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难点不但化解, 记忆亦会牢固。

3.“图文转换”有助于梳理知识, 开拓思维。

如讲述城市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一节时, 运用文图模式, 不但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楚,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如下图:

4.“图文转换”是解决无图考图习题的一把钥匙

在地理习题中, 尤其是在历年的高考中, 出现过许多无图考图的试题, 这类习题或试题单凭想象是较难解决的, 如能借助文图模式, 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表分析 篇8

Excel用于数据挖掘有多种方法, 本文以构建客户订购数据分析图表为例, 详细分析了运用Excel可实现自动扩展数据的分析图表方法, 以解决需要不断更新的数据源自动重新设置等问题,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创建可自动扩展数据区域的方法

Excel中创建可自动扩展数据区域有两种方法:一是创建动态命名区域, 二是创建列表。

1. 创建动态命名区域。

创建动态命名区域需要运用Excel的“名称”功能和OFFSET、COUNT/COUNTA函数。其原理是利用函数使“名称”的引用位置随非空白数据记录的增减而变化。 (1) COUNTA/COUNT (value1, value2, ...) :计算数据区域当中的非空白记录数 (COUNTA适用于数据中存在逻辑值、文本值的情况, 若只有数值数据可采用COUNT函数) 。 (2) OFFSET (reference, rows, cols, height, width) :返回参照区域内指定行数和列数的单元格或者单元格区域。

2. 创建列表。

利用Excel【数据】菜单下的【列表】功能可以直接创建可自动扩展的数据区域, 但是【列表】功能只能识别连续的数据记录, 所以数据区域中间不能存在空白记录。

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动态命名区域有唯一的名称, 函数、图表数据源、数据有效性设置等, 可以直接引用该名称, 并随动态命名区域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比如, 在列表当中输入一条新记录时, 该新记录不但能自动扩展数据区域, 而且能够继承数据区域中的格式和公式等, 可用于那些复杂格式、公式的表格中。

上述两种方法在下文实例中均有运用, 动态命名区域运用在数据有效性设置方面 (“客户订购记录表”中“客户编号”和“客户名称”列的数据来源为“客户资料统计表”中的动态命名区域“客户编号”和“客户名称”, 实现客户资料自动扩展) ;后者用于有复杂格式和公式的“客户订购记录表”, 以列表为动态数据源创建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 更新简单方便。

二、前期准备

本文以一家小型服装生产企业为例, 该企业正处于发展期, 客户在不断增加, 不时需要更新客户资料统计表, 客户订购记录也实时更新。本文以客户资料统计表和客户订购记录表为基础, 构建了可自动扩展数据的客户订购分析图表。

1. 制作客户资料统计表。图1是一个客户资料统计表制作范例, 表格的格式和数据字段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

2. 制作客户订购记录表。图2是一个客户订购记录表制作范例, 主要用来保存客户向企业订购产品的逐条记录。

其中, “订购年月”列是为了方便制作数据透视表而添加的, 数据来源于“订购日期”列, 用户只需在B2单元格内键入=TEXT (A2, “yyyymm”) 后下拉复制即可实现;图中隔行不同颜色效果可通过“条件格式”实现, 方法是:选中要设置颜色的数据行, 单击主菜单【格式】-【条件格式】、条件选择“公式”。对于奇数行, 输入公式MOD (ROW () , 2) =1, 对于偶数行, 输入公式MOD (ROW () , 2) =0。然后选“格式”按钮, 在“图案”页中选择需要颜色。

三、创建可自动扩展区域

1. 客户资料自动扩展。

通过此过程可以实现“客户订购记录表”中的“客户编号”和“客户名称”列的数据来源, 其随“客户资料统计表”动态变化。

(1) 创建动态名称。激活“客户资料统计表”, 点击【插入】-【名称】-【定义】, 弹出“定义名称”对话框, 在上面名称框中输入“客户编号”, 然后在【引用位置】框当中键入公式“=OFFSET (客户资料统计表!$A$3, 0, 0, COUNT (客户资料统计表!$A$3:$A$199) , 1) ”, 即创建了动态名称“客户编号”。

重复上述操作, 创建动态名称“客户名称”, 在【引用位置】框当中键入公式“=OFFSET (客户资料统计表!$B$3, 0, 0, COUNTA (客户资料统计表!$B$3:$B$199) , 1) ”, 最后点击“确定”。

(2) 应用动态名称。为了避免手动输入的繁琐, 在输入客户信息时用户只需点击“客户编号”列单元格的下拉框即可选择客户编号, 同时“客户名称”列会自动显示客户名称, 帮助用户核对客户信息是否正确, 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一:激活“客户订购记录表”, 选择“客户编号”列, 点击【数据】-【有效性】, 具体设置如图4所示, 来源框中“客户编号”即上文中创建的动态名称“客户编号”。

设置了数据有效性后, “客户编号”列单元格的下拉框中会显示所有客户编号, 如图4所示。一旦“客户资料统计表”中的客户资料发生变化 (如增加了新客户) , 下拉框中数据也会随之变化。

步骤二:在单元格D2当中键入公式“=IF (C2=”“, ”“, INDEX (客户名称, MATCH (C2, 客户编号, 0) , 1) ) ”, 然后下拉复制用户选择, 或者修改“客户编号”、“客户名称”, 它们都会相应发生变化。

2. 客户订购记录数据区域自动扩展。

激活“客户订购记录表”, 选择数据区域, 点击【数据】-【列表】-【创建列表】 (或使用组合键Ctrl+L) , 在对话框中选中“列有标题”复选框, 点击“确定”即创建了一个列表。

创建列表后, 数据区域变成如图5所示有高亮蓝色边框的数据列表, 用户可在最下面以*开头的空白行中输入新的数据记录, 输入时会自动套用原有的公式和格式, 输入完成后新记录自动添加到列表当中。

四、创建图表

以上面创建的可自动扩展的客户资料和客户订购记录为基础, 利用Excel内置的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功能即可构建自动扩展数据的客户订购数据分析图表, 以辅助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客户特征, 适时作出客户关系管理决策。

1. 创建数据透视表。

将2011年1月份至4月份的订购记录数据输入“客户订购记录表”表中后, 选择列表, 点击【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 根据向导逐步设置创建数据透视表, 将“订购年月”设为行字段, “客户名称”设为列字段, “订购金额”设为数据项, 如图6是根据2011年1~4月份数据创建的数据透视表范例。

2. 创建数据透视图。

先激活数据透视表, 点击工具栏上的图表向导按钮键, 便能够创建数据透视图;再在数据透视图上右击, 选择“图表类型”和“图表选项”, 便可以对透视图进行自定义设置。

3. 更新图表。

当数据发生更新时, 只需点击数据透视表工具栏上的更新按钮键,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就会自动更新, 不再需要进行重新设置数据源等操作, 十分简便。

参考文献

[1].神龙工作室编著.Excel高效办公——财务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图表分析 篇9

图表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让用户对数据作出更为详细、直观的描述,让观测者对所关心的事物直观地查看数据的差异,对趋势作清晰的预测,因此,在数据分析系统或环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网络和图形图像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数据的查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观测、呈现和分析数据,如排序方式、分类方式以及图表方式等。在Web应用开发中,经常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绘制成各种图表。但在实际开发应用中,要想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在Web页面中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必须通过复杂的代码才能实现,为了减少这种开发者的重复工作,需要开发可重用的通用的图表分析控件。

OWC(Microsoft Office Web Components)是Microsoft Office使用的数据绑定Active X控件,是微软公司针对Web应用的一套在线分析处理(OLAP)组件,是一个组件对象模型(COM)控件集合,用于向Web页添加图表功能。OWC支持Microsoft Excel中大部分的二维图表(如折线图、柱形图、股价图等)和极坐标图表(如饼图和雷达图),并支持组合图表,如两轴线-柱图,数据表会随同图表发布,图表随着数据的变化而改变。OWC能将处理结果做为标准GIF输出并下载到浏览器中显示。只要在Web服务器上安装Office 2003,选择Web组件选项就可以安装OWC。也可以在Web服务器上安装完整版本的Office,其中也包含了Web组件。

本文旨在应用OWC组件设计基于Web的通用图表分析控件,控件适用于ASP.net开发平台,在ASP.net中可以直接引用,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开发,节省大量的开发时间,提高了开发效率。

二、通用图表分析控件的设计

图表泛指在屏幕中显示的,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属性(时间性、数量性等),对知识挖掘和信息直观生动感受起关键作用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很好的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的手段。图表设计是通过图示、表格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现象或某种思维的抽象观念。

条形图、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是四种最常用的基本图表类型,除此还包括散点图、面积图、圆环图、雷达图等。另外,可以通过图表间的相互叠加来形成复合图表类型。不同类型的图表可能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如折线图一般要有坐标轴,而饼图一般没有。归纳起来,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标题、刻度、图例和主体等。

通过分析图表分析控件的需求可以得出,通用图表分析控件要使用方便,即能够通过简单的参数设置就可以方便地引用实现图表分析;功能齐全,即可以通过简单的属性设置,实现各种图表设计需求,考虑到控件的需要,至少应包括如图表类型、数据来源、背景颜色、线条颜色、图形大小、字体大小等属性;通用性强,该控件应该要实现通用性,应该支持多种类型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如MS SQL SERVER,MS ACCESS等。

本设计选用OWC组件,在ASP.NET环境下设计实现该通用图表分析控件。

ASP.NET支持用户控件ASCX,ASCX控件引用非常简单,在该环境下,结合OWC组件,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各种图表的输出,而且ASP.NET下对各种数据库的连接。

OWC组件基本支持在EXCEL下的所有图表,所以在设计控件的时候,须充分考虑图表的各种属性,如图表类型、坐标轴的设置、背景设置、字体设置等。一个良好的控件,必须有足够的属性和方法,提供给用户设置,但对于每个属性,除非必要,还是应该给定一个默认值,让用户可以不必设置所有的属性即可使用控件来实现图表的绘制。

三、通用图表分析控件的实现

1. 引用命名控件

在Visual Studio中创建Web用户控件的ASCX文件后,在文件的开头部分引用OWC11命名空间:

<%@Import Namespace="owc11"%>

2. 定义控件的各种属性

代码如下(只给出一个Command Text属性,该属性是绘制图表的数据源Select语句,其它属性可以自由设置):

3. 在Page_Load事件中调用绘图函数

Call Draw_Chart_Non_single(FCommand Text,"","10",str Absolute Path1)

4. 绘图函数

绘图函数是本控件设计的关键部分,图1是设计绘图函数的基本流程图。下面附部分代码(代码省略了变量定义和大部分的属性设置,只保留关键代码)。

四、应用

美赞臣在线SPC系统是一个“统计过程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生产现场的各种数据采集上来,并对其进行各种质量状态的控制图输出。由于其主要输出是大量的控制图,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将数据转换成图表输出。该系统在ASP.NET环境下,采用上文介绍的图表分析控件,来进行各种控制图的绘制和输出。

图2是美赞臣在线SPC系统中X-R控制图,图3是OEE比较图。

五、结束语

OWC是一款优秀的图表引擎,具有与MS Excel同样强大的图表绘制能力,利用该引擎在ASP.Net Web服务器端可以绘制出功能丰富的图表,本文通过OWC控件,在APS.NET环境下设计了一个Web通用图表分析控件,通过该控件可以在很多Web应用系统上很轻松地将数据库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控件的应用到美赞臣在线SPC系统,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岳鹏.基于OWC的电厂生产数据Web表现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12):220-222+225.

[2]林永兴,许小燕.一种基于OWC在Web页动态绘制图表的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01):153-155.

图表分析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创建图表并运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根据小组主题选择问卷调查表中的相关数据, 进行数据的筛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创建图表的分析, 学会分析数据, 并了解图表分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文明上网的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数据的筛选和图表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 导入课题

师:白板上出现的是我们上节课统计的学生上网调查的汇总表。先请大家观察这张表, 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教师在白板上出示调查表的内容, 并标注题目。

生:我觉得这张表中都是数字, 很枯燥, 看起来不那么直观, 不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师:你能不能用最直观、最快速的方法对这些数据加以说明?

生:E x c e l图表。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图表比数据更加直观、形象, 它可以使数据更吸引人、容易阅读和评价, 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比较数据。下面, 请大家对这张汇总表进行创建图表的操作与分析。

设计意图:请学生观察数据表并谈感觉, 让学生觉得数据表不直观, 从而引起思考, 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 任务一:根据主题, 筛选数据

师:在前面的课上, 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已经确定了小组的主题。下面请根据主题, 选取汇总表中的相关题目。为后面的创建图表做准备。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具体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并选取题目。教师巡视, 适时参与小组讨论。

电子白板显示:时钟倒计时2分钟。

师:请各小组交流一下。

各小组选派代表, 在白板上圈划出选取的题目, 并说明理由。其他小组给出意见。

师:这个调查表的题目比较多, 各方面的问题都有, 但不一定都适合你的主题, 所以我们要能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数据要经过筛选后才能使用,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 在课堂讨论中加入学生的互评, 在同学的建议下修改自己的选择, 体现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

3. 任务二:创建图表, 进行分析

师:请大家针对选定的题目来创建图表, 小组内尝试针对同一个问题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 然后小组讨论哪种图表更能清楚地说明问题。

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创建不同图表并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创建图表的情况, 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创建多个图表并进行比较, 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 任务三:问题讨论, 如何选取图表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制作的图表和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在白板上出示图表, 并在图表上进行标注、圈划。

生:我们组选择的是第2题, 选择的图表是饼图 (如图1) 。因为饼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项目所占的比例, 通过图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网时间为4小时以下的同学比较多。再来看一下柱形图和条形图, 虽然可以看出差距, 但是饼图反映出的比例更直观, 而折线图反映的是趋势, 并不适合这个主题。

师:这组同学选用的是饼图。我们来看一下, 饼图上反映的是数据还是比例?

生:比例。

师:那柱形图和条形图反映的是什么?

生:数据。

师:柱形图和条形图显示的是项目的具体数据, 反映的是项目之间的差距。饼图显示的是项目占总体的比例, 这三种图形都适合这个题目, 但是饼图反映的比例最准确, 最能说明问题。而折线图就不适合这个题目了, 因为折线图反映的是走势。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数据选取不同的图表, 一个图表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数据。

生:我们组的主题是上网的目的, 选择的图表是柱形图 (如图2) 。因为柱形图反映的高低一目了然, 而饼图一开始也使用, 但是后来发现饼图计算的比例不准确, 因为这道题是多选题, 每个人可以选择多个答案, 所以用饼图显示的数据不太准确。条形图虽然和柱形图差不多, 但柱形图更符合我们的习惯。折线图和前组一样, 我们也认为反映的是趋势, 不适合这道题。

师:很好。我们来看一下, 这道题为什么不适合用饼图?

生:是多选题。

师:那多选题为什么不适合用饼图呢?这里不是也能看出多少吗?仔细看一下, 数据有没有问题, 我们来看第一个“查找学习资料”。我们自己算应该是37%, 但是图中只有2 3%, 饼图算出比例的分母是投票的总数, 而不是总人数。虽然能够分辨出多少, 但是不够准确, 所以多选题不适合用饼图。这个题目用柱形图能够说明问题, 反映项目的具体数值或差异时可以用柱形图或条形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阐述问题。把知识的掌握建立在思考和比较的基础上,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5. 任务四:分析图表, 得出结论

师:接下来请你们对图表进行分析、讨论, 给出你们小组的观点, 创建的图表带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反映了什么现象?

电子白板出示具体要求, 教师用圈划功能圈划出“启示”, 作为强调。学生在电子白板上, 利用圈划、放大、标注、涂色等功能对图表进行讲解。

生:我们选择的题目是上网的目的。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查找资料的有3 7人……上网玩游戏、聊天、交友的同学比较多, 这是不太好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同学也占一定比例, 说明一些学生能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 这是好现象。希望同学们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 多利用网络来促进学习。

……

师:从几位同学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现在中学生上网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很多同学上网的目的不明确, 上网不注意安全等, 希望你们能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 在上网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图表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创建图表的作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同伴互助的能力。

6. 小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E x c e l中的图表来分析数据, 希望大家在后面的作品制作中能把今天的图表和分析结果加进去, 使你的作品更完整, 更具说服力。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 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再次呈现,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四个任务的研究过程中, 教师以引导为主, 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都是以学生的讨论及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以提示和引导学生学习为辅,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 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任务二中, 学生用不同图表完成任务, 然后在任务三中分析出哪种图表能更准确地反映数据间的关系。

图表分析 篇11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化学教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10–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本是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根据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的理论观点,文本可以被区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1]。非连续性文本是有组织的矩阵格式、基于组合的列表,表现为单一或系列的表格、图形、目录、索引等形式。化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内容,而从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出发,化学教材中的表格或图形等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范畴,在教材中占有着相当比例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通过对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知,并进一步整理和加工,有序存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对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等表达作出解释的能力[2]。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表现出对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的困难,特别是在阅读和应用教材图表时存在明显的问题。为此,本文着眼于探讨影响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的因素,设计针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分析量表,为化学教材图表认知难度的分析和把握提供依据。

1 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及其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所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是基本由单一或系列数据表格、曲线图、图解文字组成的文本[3]。化学图表通常是用来描述函数关系、呈现科学研究中的数据以及具体说明科学理论的表征信息的视觉图像形式[4],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在此统称为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本研究主要关注化学教材中包含函数关系、数据等表征信息的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主要涉及数据表格和坐标图。此类图表利用最简单和直接的形式(点、线、数据等视觉图像形式)表征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事物或过程的本质或特征,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和信息丰富性的特征。

2 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分析工具设计

本研究以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的认知过程为基础,针对图表认知的若干阶段,探讨此类图表认知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适用于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分析量表。

2.1 非连续性型图表认知过程分析

奈瑟尔认为,“认知就是通过对感觉输入进行简化、转换、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全部过程”[5]。图表的认知能力是人类智能的组成部分之一。结合一般的认知过程,可以将图表认知看作由如下若干阶段构成:(1)对于图表中的视觉图像形式进行编码,将重要的视觉信息编码、识别。(2)将已经编码的视觉特征与其表达的概念联系起来,即一般认知过程的加工阶段。(3)确定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函数关系),是加工与运用阶段[6]。概括而言,图表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编码(识别)、加工、储存、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的认知过程遵循图表认知理论,主要包括对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视觉特征信息进行提取、识别、加工、储存和运用。根据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的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为认知过程的最核心阶段,其中信息的获取是指对图表中的视觉图像形式进行编码并识别出重要信息,信息的加工是指学生对已编码的信息进行抽象、联系、比较和概括,准确全面获取图表的概括性或结论性的信息。

2.2 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构成及因素分析

结合文献分析[7~9],影响化学图表认知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有化学图表自身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也涉及学生已有化学知识水平、心理因素等。本研究主要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设计本身对学生认知产生的影响。鉴于信息的提取和加工是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的核心环节,学生在观察图表、识别表征信息以及作出概括性或结论性判断的过程中,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自身质量和内容信息表征的效果成为影响图表认知的关键。据此,我们初步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两个基本维度,即质量难度与内容难度。质量难度是由图表设计发行环节所决定的,包括图表的清晰度、形式和色彩等因素所引起的认知难度;内容难度包括关联要素、关联类型、关联的呈现方式和无关要素等方面产生的认知难度。具体如表1所示。

2.2.1 质量难度

图表质量是指图表设计的优劣程度,通常考虑图表是否规范、清晰、美观等方面,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识别和编码。鉴于化学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中涉及点、线、数据等信息,图表的清晰度、形式和色彩三个因素会对学生图表认知产生关键作用。

(1)清晰度。图表清晰度是指图表上各细部影纹及其边界的清晰程度。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中的物理量、数据、图线、细部影纹及其边界分明,表明清晰度高,清晰度高的图表有利于学生对图表信息进行识别和编码。我们将图表清晰度区分为三水平,相应的表现性标准见表2相关内容。

(2)形式。图表形式是指图表的外形,包括表格、折线图、条形图、柱状图、饼图、框图、数轴图等。不同的教学材料适用不同的图表形式表达。198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测验部对多种图表进行比较,得出其各有特色。比如,框图与坐标图相比:框图易于提取主要信息,但不突出被描述对象间的关系;数轴图易于比较横纵坐标间的关系;饼图易于展示各对象的比例关系。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信息选择最合适的图表形式,以降低认知难度。图表形式因素的三水平表现性标准见表2相关内容。

(3)色彩。图表的色彩是指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形状、大小或结构等方面皆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图表要激发读者学习的欲望,必须要满足读者的视觉心理,即要使人能感觉出色彩的差异(即图片的层次感)。当色彩差异越丰富,越适应人的辨析能力;颜色的选择越能增强版面美观,越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认知难度越低。图表色彩因素的三水平表现性标准见表2相关内容。

2.2.2 内容难度

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内容是指图表中的物理量或变量、点、线、数据、文字等。物理量或变量(又称要素)是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的核心部分,图表通常侧重于表达多个要素及其关系的信息,而要素的多少、要素间关联的复杂程度和提示强弱等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识别和编码以及对信息的加工。

(1)关联要素。通常情况下,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中关联要素越多,图表反映信息的复杂程度越高,认知难度越大。关联要素的三水平表现性标准如表2相关内容所示。

(2)关联类型。包含关联要素的图表中,要素关联可以区分为逻辑关联和非逻辑关联两种。逻辑关联是指各对象间存在顺序或属性关系,可进一步区分为简单逻辑关联和复杂逻辑关联。简单逻辑关联是指只存在简单的因果、从属、对比等关联,通常可以直观地看出描述对象间的关系。复杂逻辑关联则是指要素之间的关联建立在数学计算之上。可以认为,图表要素存在逻辑关联较之非逻辑关联的认知难度要低,存在逻辑关联的图表中,涉及简单逻辑关联的图表较之复杂逻辑关联的图表认知难度要低。关联类型的三水平表现性标准如表2相关内容所示。

(3)关联的呈现方式。关联的呈现方式是指图表中关联要素之间的排列方式、要素关系的说明或提示等。根据要素关系提示的强弱可将关联的呈现方式分为直接呈现、隐性提示和不提示。直接呈现是指通过要素排列、文字说明等方式直观表现要素之间的关联。隐性提示是指观察图表内容无法直接获取要素的关联信息,但图表中借助提示性的语言或强调方式,引起读者注意进而分析判断要素的关联。不提示即代表图表中无任何针对要素关联的提示性信息,需要读者自主分析判断。通常情况下,提示越少,越不明显,认知难度越大。关联的呈现方式的三水平表现性标准如表2相关内容所示。

(4)无关要素。无关要素是指在图表中包含干扰要素,需要经过分析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才能建立正确的图表要素关联。可见图表中无关要素越少,认知难度越低。无关要素的三水平表现性标准如表2相关内容所示。

2.3 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分析量表的生成

根据以上对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构成及因素分析,以及各因素三水平表现性标准的确立,形成了如表2的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分析量表。其中各因素的赋值方式为:达到水平3赋值为“3”,水平2赋值为“2”,水平1赋值为“1”,每张图表认知难度最低分值为7分,最高可达21分。评价者根据各因素三水平表现性标准对图表认知难度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相应评分。

3 高中化学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分析

本研究选取国内某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量表对该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进行尝试性分析。根据化学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的界定,对教材图片进行识别和编码,确定教材中22个图表为分析对象,并按照认知难度因素对各图表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其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22个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平均分值为10.7,整体认知难度不高。在两个认知难度维度中,内容难度大于质量难度。在质量难度维度中,清晰度对认知难度的影响最小,色彩产生的认知难度最大。而在内容难度维度中,关联要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它也是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各因素的结果分析具体如下:

3.1 质量难度

根据表3的统计结果,质量难度各因素的平均分值达到31.3,其中色彩因素产生的认知难度影响最大。

(1)清晰度。由22张图表的分析结果可知,所有图表的清晰度都达到水平1,清晰度上得到了保障。

(2)形式。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图表的形式与表达主旨相匹配,但有少数图表形式不能突显其主旨,造成了认知困难。如教材第21页图1-26,采用条形图表现第三周期各元素电负性变化的效果不如曲线图更为切合。

(3)色彩。从分析结果不难发现,教材中色彩丰富、能引起读者兴趣的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并不多,大多数图表色彩单一,对于各要素的区分较难。如教材第6页表1-1包含大量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信息,却使用单一色调,造成了辨识困难,也易引起阅读疲劳。

3.2 内容难度

内容难度各因素的平均分值为35.5,高于质量难度,其中关联要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1)关联要素。由分析结果可知,反映三个及以上要素关联的图片比例达到了60%,造成了一定的认知困难。如教材第6页表1-1,涉及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以及电子分层排布等要素,信息量大且复杂,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2)关联类型。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图表以简单逻辑为主。如教材第19页图1-21通过折线描绘了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只需经过简单对比分析即可发现和概括图表信息的意义。

(3)关联的呈现方式。统计结果表明,50%的图表采用在图表前后位置给予文字说明的直接呈现方式,降低了认知难度。

(4)无关要素。教材在设置图表要素时几乎未涉及干扰要素,不包含无关要素的图表比例达到了100.0%。

4 结论及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界定化学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和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图表认知的过程,并结合文献分析提炼了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构成因素和三水平表现性标准体系,据此形成了适用于分析化学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分析量表。在对某版本高中化学选修3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进行尝试性分析的同时,不仅检验了该分析量表的适用性,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是否只需考察内容难度维度,因为质量难度维度所涉及的因素均依据一定的出版发行要求,有相应的规范制约,整体而言教材图表设计在这方面表现较好,尤其是清晰度因素;在内容难度维度中,由于教材图表设计几乎很少涉及无关要素,从指标设置的现实意义出发,无关要素因素也可以考虑去除。此外,对于一些因素表现性标准的描述需要进一步清晰化以增强判断的准确性,如图表形式与表达主旨的一般对应关系是什么、隐性提示的表现包含哪些方面,等等。

4.2 研究启示

通过对某版本高中化学选修3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认知难度的尝试性分析发现,化学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中色彩、关联要素、关联类型、关联的呈现方式等因素引起的图表认知难度较为突出,这为教材图表设计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化学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型图表设计需要切实关注使用恰当的色彩、形式表征信息,以增强图表信息的辨识效果、契合不同的表达主旨;教材图表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获得的数据或结果,因此不需要设置过多的认知障碍,可考虑尽量避免涉及复杂逻辑推理的思维操作,并尽可能直接呈现或提示要素的关联,以便学生准确有效地获取图表信息,形成良好的图表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OECD. 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 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 [M]. Pari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2009:23~70.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2,(7~8):17~20.

[4]彭聃龄,张必隐著.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8.

[5][6]王晓平等.图表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8):103~105.

[7]陈本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图表在教科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30~240.

[8]廖辉.教科书图表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130~133.

图表分析 篇12

关键词:熟悉图表知识,图表处理,应用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分析处理图表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 重视和加强学生对地理图表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

一、充分认识图表能力在高考考查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考地理试题的最大特色是:图表分析题型分值所占比重很大, 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 图表的类型多样而且富于变化;很多题目都需要考生从图表中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 并迅速进行归纳处理, 同时利用地理的基本原理, 通过知识迁移,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此类问题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因此, 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的地位将愈显重要。

二、学生在图表处理能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分析处理图表的能力较差

2. 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能力薄弱

3. 知识迁移与读图技巧的整合能力亟待提高

可见, 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十分重要。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常考图表考点归类, 提升图表分析能力

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图表有地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各类地理示意图及其变式等。教学过程应紧扣图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图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 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解析。

1. 地理分布图的教学

①掌握读图基本程序,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②既要注意规律性, 又要注意特殊性,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③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创造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 做到眼、手、脑并用, 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 地理示意图和模式图的教学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地理原理等。“地球日照示意图”和时差计算历来都是高考的热点和焦点, 命题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 考查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地理现象。

一般判读的内容有太阳高度计算、昼长和夜长的计算、极昼和极夜的判定、时差计算、经纬网坐标点的确定等。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判读要领。

①确定南北极点、自转方向和晨昏线。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③确定日期或节气。

④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昼夜长度。

⑤进行相关地理现象的判断, 如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等现象。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常见的模式图, 并将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比如:“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洋流模式图”、“气压带风带简图”等。若学生能够熟练快速地绘制并且利用这些模式图去分析遇到的具体问题, 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3. 等值线图的教学

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及人口密度分布图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绘制等值线着手, 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读图时首先要判别是何种等值线, 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再看分布的大势, 是水平的还是弧形的;然后再看高低变化情况;最后分析弯曲方向情况。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 结合该地理事物的原理, 从中分析造成图形变化的原因, 最后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必须在图廓范围内, 分清该图的比例尺, 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 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 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学生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的训练, 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4. 统计图的教学

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往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常见的地理统计图有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比如对线状图、柱状图的具体的分析为: (1) 看横坐标与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 (2) 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3) 对曲线的变化过程或柱值的高低进行分析; (4) 对曲线或柱值的不同变化段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并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 注重一图多变、多图并用的考查形式

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 逐渐趋向于把几种图表糅合在一起, 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训练学生一图多思以及多图并用的习惯。

对每一幅图都要提出“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的思维程度逐步提高。

(2) 多图并用, 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气温与降水, 水温与盐度、蒸发量、降水量, 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处理方法: (1) 单一分析, 即首先对不同的统计图进行分层处理, 对每一条曲线和柱状图进行单独处理;在单一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组信息进行交互联系。 (2) 综合思考, 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完成解题要求。

上一篇:水量平衡测试下一篇:航空公司运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