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关系

2024-06-19

工农关系(精选9篇)

工农关系 篇1

摘要:在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 产生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粮食不安全的问题凸显, 不解决粮食安全, 其它一切生存、竞争、改革、发展就无从做起。本文从粮食安全自身的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及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的河南安全问题分析入手, 论述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河南粮食安全的构建, 提出新型工农关系下河南粮食安全战略与机制和实现新型工农关系下河南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化”协调,新型工农关系,粮食安全,战略策略

粮食安全自古以来长期存在的。粮食是生命之源。粮食消费没有替代品, 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 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粮食, 这是一个刚性经济指标。失去基本的粮食安全, 必然带来社会的风险。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是立国之本。

一、粮食安全有其自身的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

在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 (“三化”) 的进程中, 产生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粮食不安全的问题凸显, 不解决粮食安全, 其它一切生存、竞争、改革、发展就无从做起。现行的粮食安全体制与机制没有经历过社会危机环境和自然灾害环境突变的检验, 中国大多数省份粮食自给困难重重, 北粮南调, 不能满足南方的用粮。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省、市、县粮食行政部门有多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加工、物流、销售企业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国际粮食价格高位运行, 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危机此起彼伏, 形势无法逆转。国内粮食生产成本节节攀升, 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全民粮食安全意识退化。农业是弱势产业, 长期的二元制社会扭曲了“农业、农村、农民”, 环境发展问题导致粮食安全危机, 新型工农关系下的河南粮食安全又如何解决好。党中央明确指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是河南建设的核心任务。

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的河南安全问题

随着“三化”推进, 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显现, 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 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特征, 一方面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 影响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粮食发展遇到的新问题, 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核心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农民比较收入低的问题。河南的省情是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缩影, 河南如果能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那么中国的“三农”问题可以迅速解决。

“三化”协调发展是构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些国家在农业发展问题上走过弯路,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比如,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 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 实现了“三化”协调发展。相反, 一些国家在发展中出现过因忽视农业而影响现代化进程的教训, 比如, 拉美国家虽然城镇化率达到了75%左右, 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却没有同步跟进, 从而陷入所谓“拉美陷阱”。目前全国只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西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天府之国四川粮食不够吃, 中国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越忽视农业与粮食经济发展, 粮食越不够吃, 大量进口或者调进, 中国的粮食形势从南粮北调, 已经发展成为北粮南调的局面, 粮食安全成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 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粮食增产的难度在增加,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 一些地方出现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就城镇化而城镇化、就工业化而工业化、就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传统做法, 把“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都放在“协调”上。在加快“三化”中推进协调, 以重在协调促进“三化”加快发展。河南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还面临很多难题, 在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耕地, 如何促进人力资源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优化配置, 如何引导资金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不合理、机制不完善。

三、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河南粮食安全的构建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支撑, 粮食安全的基础。河南应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 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 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 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并从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在抓好粮食优质高产的前提下, 以实现农业的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为目标,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建设, 大力发展集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产业化集群, 积极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努力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探索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 粮食安全的动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现代化必由之路, 是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 影响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两件大事, 一是美国的高科技, 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仅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按照规划2020年河南城市化率达到55%, 未来十年将有近1500万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据测算, 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 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这将带动近1.5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近1500亿元的消费需求。在未来发展中, 抓住城镇化, 就抓住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河南建设的“牛鼻子”。

新型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主导, 粮食安全的命脉。俗话说“无工不富”,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 是全国重要的粮食、食品加工、畜禽加工、铝工业和煤化工基地。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 企业 (项目) 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让产业集聚区构建产城互动格局, 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如果走传统农业的老路, 没有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支持、辐射和带动, 农业基础地位就难以巩固, 农业现代化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同时也出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减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关键时期, 具备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三化”协调发展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粮食安全的发展模式。河南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 二是基础优势, 三是文化优势, 四是人口优势, 五是粮食优势, 六是后发优势。正所谓:“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 确保粮食市场供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这是政府的职责, 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新型工农关系下河南粮食安全战略与机制

在发展“三化”的过程中, 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保证粮食总产量不下降, 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 就是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体系, 同时加强粮食安全, 完善粮食加工体系、粮食仓储体系、粮食贸易体系、粮食消费体系。

防范土地用途变更、耕地逐年减少、惠农政策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发生, 建立以农地用途管制、耕地特殊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 粮食安全受自然、价格、政策、贸易、储备等国内外多风险因素的影响。应构建河南粮食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维护河南粮食的安全。

五、实现新型工农关系下河南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稳定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对河南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调动农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稳定增加商品粮产量。以完善对种粮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对农资的补贴及市场监管制度为中心, 建立种粮农民收入保障体系, 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和改进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 改革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完善进出口管理制度, 建立粮价支持机制, 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推进粮食产销合作组织建设, 加快粮食流通主体改革步伐, 健全粮食市场管理制度和物流体系, 搞活粮食流通。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协调, 建立河南粮食调控一体化管理制度和机制, 健全粮食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和预警调节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Z].2008.[2]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建设纲要 (试行) [Z].2011.[3]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河南的指导意见[2011]32号[Z].2011.[4]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应对持续性危机中的粮食不安全问题[R].2010.[5]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通知[Z].2011.[6]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S].2004.[7]国务院法制办:《粮食法 (征求意见稿) 》的说明[Z].2012.[8]农业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 2008.[9]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S].2011.

工农关系 篇2

中共工农区委工农区人民政府致抗洪勇士的感谢信文章作者:惠英 文章加入时间:200X年9月9日9:28中共工农区委、工农区人民政府感谢信鹤岗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边防支队、工农区武装部官兵;工农公安分局、工农区法院、检察院干警;才华专修学院、电业局、矿热电厂、华隆集团、鑫塔水泥公司、哈啤(鹤岗)分公司、市人民医院、移动公司民兵应急分队;市妇联、市工商联、驻区防汛包负单位比优特超市、金广超市、中国银行、人民银行、市工商局、市建设局、市体育局、农业银行、明珠建筑公司、丰麟建筑公司:7月28日以来,我市遭受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抗洪救灾任务十分艰巨。各抗洪抢险单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并肩战斗,奋起抗洪救灾,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功抵御了这场历史上罕见的暴雨洪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你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哪里有险情就战斗在哪里,临危不惧,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你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谱写了新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崭新篇章。中共工农区委、工农区人民政府及全区人民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当前,抗洪救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将全力抓好抗洪抢险和救灾复产工作。我们坚信,在鹤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官兵、民兵应急分队、公、检、法干警和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与有力支持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害,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中共工农区委工农区人民政府200X年8月5日文章出处:【大中 小】【打印】 【关闭】

范文网

抗战时期的日本工农学校 篇3

百团大战后, 被八路军、新四军俘虏的日本士兵日益增多。大部分被俘士兵由于长期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 思想顽固, 情绪消极, 急需教育改造。为此,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日本工农学校”, 以便用学校的形式系统地提高被俘日本官兵的认识和觉悟, 加强对敌军的工作。

日本工农学校校址选在延安风景优美的宝塔山。1941年5月15日, 日本工农学校正式成立, 在八路军大礼堂隆重地举行了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总政傅钟副主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冯文彬等,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各界代表共200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党中央和毛泽东对这个学校的成立都很重视, 毛泽东亲自为典礼大会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 只有一个敌人, 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与中国的民族败类。”朱总司令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日本工农学校的创立, 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兄弟邻邦, 子子孙孙应该永远友好下去。典礼结束后举行了游艺晚会, 日本工农学校全体学员和反战同盟延安支部盟员一起演唱了日本歌曲, 表演了日本舞蹈。日本工农学校在洋溢着中日两国人民团结和友谊的热烈气氛中诞生。

日本工农学校以“和平、正义、友爱、勤劳、实践”为办学宗旨, 以培养协助八路军做日本军队的政治工作的人才为具体任务。《日本工农学校总则》中规定, 学制为一年, 分三阶段, 即资格审查 (约一个月) 、预科教育 (两月左右) 和本科学习;学员学习期满后, 根据需要分配到前线各地, 参加反战同盟的实际工作。

日本工农学校由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板参三任校长, 八路军总政治部的赵安博任副校长, 反战同盟延安支部的森健任教导主任, 中小路静男和大山光美任学生队正副队长。后来, 全体学员还自己投票选举成立了以森健为会长的学生会。

日本工农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日本问题”、“联共 (布) 党史”、“时事问题”、“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中国问题”、“社会主义运动”、“列宁主义”、“中国语”、“文化课”、“中国革命史讲座”、“修养讲座”等, 由野板参三、赵安博、赵初黎、王学文、廖体仁、江右书、罗明达、王斐等同志任教。另外, 还设有提高学员日语水平的日语训练班, 由王晓云同志任教。

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大多数出身于日本国内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家庭, 文化水平较低, 因而教师讲课时基本上都用日语讲授, 理论联系实际, 由浅入深, 循循善诱, 通俗易懂。学员讨论时则必须讲中国话, 目的是要提高大家汉语会话能力。学员们除上课听教师讲解外, 还经常举行各种问题的讨论会。讨论会分为“星期一讨论会”、“各级讨论会”及“读书会”三种, 其中以“星期一讨论会”规模最大, 讨论的问题也较为广泛, 如“日本军队的内幕”、“劳务者努力工作为何贫困”、“八路军和日本军队的比较”、“什么是正义和非正义”、“为什么说日本军部是亚洲和日本人民的敌人”、“日本法西斯给人民带来些什么”、“为什么说法西斯主义是脆弱的、怎样打倒它”等。学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思想认识, 并从理论高度认清了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的真相和日寇在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弄清这些问题后, 学员在思想上随时准备到前线去参加八路军, 从事反战政治工作。

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们在政治生活方面, 和八路军的广大官兵一样, 享有同等待遇。在边区内行动自由, 在学校里享受民主。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不仅尊重学员的人格和自尊心, 尊重学员的民族信仰, 而且还让学员享受和边区人民一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1年秋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选举时, 学员们同时参加选举, 森健和中小路静男分别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延安市参议会的参议员。他们成为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权机构中的成员之一, 也是在华日本人民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光荣代表。

学员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则受到特别优待。在物资供应相当紧张、困难的情况下, 学员一律按连级干部待遇, 每月津贴费三元。在伙食供给上, 以白面、大米为主, 天天都有一点肉吃, 这样的生活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所以, 学员们都感叹说:“在日本国内生活一天坏似一天, 连肉都吃不上, 在这里, 我们的生活倒一天比一天好。”

学员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丰富而愉快的。除了正常的上课外, 学员经常凑在一起唱歌、跳舞、搞体育活动、开娱乐会以及搞其他的社交活动, 这一切使学员们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在异国的寂寞, 而是觉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日本工农学校除在延安设有总校外, 还在其他抗日根据地设有分校。如1943年7月7日, 成立了日本工农学校晋西北分校, 由茂田江任校长, 永井任学生队长, 课程设置为“修养讲座”、“时事报告”、“政治常识”、“日本问题”、“中国语言”共五门。1944年11月2日, 成立了日本工农学校山东分校。分校与总校一样担负着改造日本战俘成为反战勇士的任务。

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们通过在校学习和讨论, 学到了理论, 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清了日本军部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 要结束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就必须消灭日本法西斯。学员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俘虏”, 这个几乎使被俘日本官兵毁灭的意念, 在共产党、八路军的国际主义教育下, 逐渐被他们从心中清除了, 他们所考虑的不再是将来有无前途, 而是怎样争取光明前途的早日到来。1941年10月26日, 日本工农学校的35名学员参加八路军, 成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向朱德总司令和中国人民庄严宣誓:“为中日人民的共同解放的总目标而前进, 为打倒法西斯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到底!”朱总司令则鼓励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中国人民携手共进, 为中日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据统计, 从1940年到1945年, 先后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日本工农学校接受学习和改造。学员们毕业时, 都纷纷要求走上前线, 参加八路军、新四军, 直接从事对敌工作。他们大多成为反战同盟各支部的骨干和主要负责人, 在抗战最前线开展印发各种宣传品, 给日军士兵写信、喊话、送慰问袋等形式多样的反战活动, 取得了出色成果, 被根据地人民誉为“日本八路”。在他们的影响下, 日军内部充满了厌战情绪, 战斗力大为下降。不少日本士兵接受了他们的宣传后, 逐渐认清了侵略战争的本质, 再也不愿充当炮灰, 因而纷纷逃出。日本工农学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反战战士, 而且通过他们影响了一批日本士兵投奔过来, 也成为工农学校的学员, 接受教育和改造。据日本工农学校统计, 该校学生中自日军逃出者, 1943年占28%, 1944年增至40%。

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 还都是反战同盟延安支部的主要骨干力量。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发行的《兵士之友》月刊, 基本上是由工农学校的学员编辑的。延安广播电台每周两次对日军的无线电广播, 也主要是工农学校的学员供稿的。他们还出版了《中国事变与日本国民生活》、《怎样挽救我们人民之破产》、《苏联与日本》、《我国勤劳大众当前之使命》、《战争与国民》等日文小丛书, 在瓦解敌军方面起了决定作用。

工农小学督导汇报材料1 篇4

——工农小学2012年教育随机督导工作汇报材料

工农小学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600余名,教师156名。近年来,我校以“学以自主探究为主,教以规范创新为先”为理念,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以“规范加特色”为目标,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软硬件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国家、省、市、多项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先后荣获“长春市精神文明示范单位”、“长春市“三八”红旗集体”、“省德育示范校”、“九台市人民满意学校”、“九台市教育优质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我校各功能用房基本齐全,教学仪器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实验室设备完善,制度健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90%;图书室书目齐全,共藏书25000余册,人均10册以上,借阅制度规范,每周向学生开放达8小时以上,微机室基本上满足学生上课的要求。

在办学中,我们努力抓住机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学生素质的优良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1、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秉承“学以自主探究为主,教以规范创新为先”的办学理念,求实创新,努力保持了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坚持自主发展的学生观,我校树立了“成长的教育,成长的未来”的办学思想。

2、严格控制学校的办学规模,不设重点班,特长班。按照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要求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教师和校内资源,从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

行排名。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严格按照局里规定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的作业量,不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进行补习活动,不乱定学习资料。并能做到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学校做到随时检查,及时总结。

3、完善课程管理,严格执行省的课程计划,学校设有总课表,班级设有分课表并设置在走廊处,便于学校随时检查,我校还设有金穗山庄和南山教导队作为我校的实践基地,便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习惯育人”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把“人生因习惯良好而精彩”作为办学理念,通过文化熏陶和感染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擦亮人生的本色。

1、是依托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素质。我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足、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注重加强学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2、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及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我校课外活动分为很多兴趣小组(跳绳组、绘画组、剪纸组、书法组、舞蹈组、篮球组等等)通过此活动切实发现和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兴趣和特长,目前学校的课间、课外活动呈现出全体学生积极健身的可喜局面。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控辍实效

为深入贯彻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使

适龄儿童少年人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控辍责任,加强控辍管理。

1、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校长是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班

级控辍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由教导主任负责控辍工作。

2、组织教师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一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的好。

3、学校每学期清点两次学生数,如发现辍学现象及时找回,找不回及时上报。

4、每学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或交换意见。使家长主动与学校配合,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照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

5、六年级毕业生升入中学,由校长和班主任带队,把学生一个不少的送入中学,由中学签收,完成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

6、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精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7、班级学生情况由班主任随时掌握,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每个学生掉队,对学生不歧视,不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学生辍学的现象及早发现,妥善处理,防患于未然。入学率 6至12周岁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无辍学生。巩固率达百分之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学校领导班子党性强,风气正,业务精,分工明确,有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政策法规观念强,集体有凝聚力,出色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能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团结进取齐心协力;能深入第一线教学,经常下班听课,能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虚心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老师们一道,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开展

尽心尽力地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熟悉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团结实干,勇于开拓。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制定了科学、全面的考核办法。建立了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各种管理档案健全完善。学校实行校务公开,教代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家长、教职员工能有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并监督学校工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每学年都制定了计划、措施,建立完善评价制度。我校制定了《教师综合评估制度》,并经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在学期末,按照方案对老师进行评估、奖励。

五、落实安全维稳责任制,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工作

我们把维护学校政治稳定、安全防范、基层基础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法制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抓住不放。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思路去开展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依法治校的要求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平安创建中,我校相继建立健全了《门卫制度》、《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和安全隐患报告制度》、,《消防、防震安全制度》、《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等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了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了畅通的信息上报制度,制定了安全管理、要害部位管理、危化物品管理、内部安全保卫、治安巡逻等工作制度,制定了岗位安全责任书,实行班级安全管理员班级安全自查制度,建立了校园安全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2、狠抓制度的落实。如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校领导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特别是每月初组织对学校的安全情况进行地毯式大检查,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实行24小时有人值班,中午班主任轮流值班,只要有学生在校,就有教师在校。教职员工,各有分工,全员参与管理,重点地段设专人看守,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领导带头值班,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护校保卫工作。

3、落实内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学校设立两名专职校园保卫人员;实行日检周报制度,分管领导定期不定期的带领各处室领导检查学校安全工作。教师实行一岗双责的校园值班守护并按时到岗履职签到,作好值班记录;防盗、防火设施齐全,疏散标识清楚醒目,用电线路符合消防要求;校园内无危险建筑及其它安全隐患;在校园内和教学楼每层楼道投资安装了监控系统,配置红外线摄像头。

今后,还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反思,提出改进措施,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有全体教师的精诚团结、爱岗敬业、务实创新的精神,工农小学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建品质学校办优质教育

——教育随机督导工作汇报材料

九 台 市 工 农 小学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篇5

这股思潮及其理论主张的提出, 与文学史上许多思潮的出现不一样, 它不是单纯地由文学家提出, 而是通过政党领袖 (毛泽东) 的名义提出来的, 这一特点, 决定了这股思潮的发展与政治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正处在艰苦阶段。从国内形势看, 当时日寇把侵华主要兵力用来对根据地发动进攻, 而蒋介石站在党派立场上, 也调集军队包围和封锁解放区, 从而使根据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严峻的形势, 要求文学对民族革命战争给以更好的协助。当时, 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文学其主流是好的, 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国统区去的大部分作家不能适应解放区的新环境, 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思想感情还没有转变过来, 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精神王国和根据地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一大批作家的文学取向、审美趣味连同工作方式都显得很不合时宜。比如, 有人就鼓吹艺术家和政治家的精神分离, 把嘲讽的矛头指向延安所谓“歌啭玉堂春, 舞回金莲步”的生平气象和“衣分三色, 食分五等”的“等级制度”;有的不愿写解放区的生活, 而要为“大后方”写作, 认为那里才有全面意义;甚至有的认为文艺从来就是“暴露”、“不歌功颂德”, 以致“专写生活中消极想象的作品, 一个时候几乎成了风气”。不能说他们的观点一无是处, 但是当民族危机当头的时候, 历史要求团结抗敌, 因而也要求文学不是疏离, 应该服从抗日救亡的总政治目标。他们这种种不合时宜的鼓动和做法势必会产生一种违反历史要求的离心力。能否有效地组织作家、艺术家为抗日服务成为延安文艺界的当务之急, 在此情形下, 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中国革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毛泽东在该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作为政治家高屋建瓴地来谈论文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 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他进一步明确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首先是为工农兵, 为工农兵而创作, 为工农兵所利用。”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 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历史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区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了革命根据地, 就到了中国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人民大众当权的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代, 工人和农民上升为社会主体, 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 成为新的历史时代的主人。同时也因此成为新的文艺的主人公。方向确定了紧接着就是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那么究竟如何解决“为”的问题呢?毛泽东指出首先要解决的是作家的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要做到很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以他们所喜爱的美为美, 以他们所厌恶之丑为丑, 毛泽东叫作“把立足点转移过来”, 也就是作家、艺术家要把自己的立足点从“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王国”转到工农大众这方面来, 否则, 笔下的人物衣服是劳动人民, 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他反复强调:“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 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 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 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 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因此, 他号召作家、艺术家一定要深入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中去。他强调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 只有汲取了这个源泉, 才能创造出“更高, 更强烈, 更有集中性, 更典型, 更理想, 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的作品来。这样“就能使人民群众, 惊醒起来, 感奋起来, 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 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为达到这个目的, 毛泽东认为, 不宜过多地暴露、批评和讽刺他们的缺点, 而要更多地鼓励和赞扬他们的优点及其斗争精神。要以写光明为主, 歌颂为主。为此, 他反对写抽象的“人性”, 而强调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说:“有没有人性这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 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他认为有些人以“人性论”作为文艺理论的基础“是完全错误的”。其次是解决“为”的更为具体的途径, 亦即是着力于“提高”呢, 还是“普及”呢?毛泽东从当时的实际需要和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 指出工农大众文化水平低, 这是事实, 但他们要求文化翻身, 因此, 文艺对他们来说“第一步最严重最中心的任务”是普及, 普及之后才能提高, 他形象地把这比作“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普及要“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 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提高“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 “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毛泽东对于普及与提高的论述, 决定了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形式, 使它走上一条民族化、大众化的路子。《讲话》还提出了新的批评标准和价值观, 这就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并且要求在创作和批评的互动作用下, 达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以上所述为《讲话》的主要内容, 由此不难看出《讲话》是纲领性的革命文艺理论, 它是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理论, 而不是全部的文艺理论。其目标不是探究一般的文艺问题, 而是探究文学和革命的关系问题。它不是从一般的文学观念出发, 而是从当时异常尖锐、激烈的国际国内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际出发,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系统地阐明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战争环境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艺理论体系和指导文艺运动的适时的文艺政策。毛泽东作为现代中国政治革命史上正在取得最卓越的成功的第一人, 他是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状况出发, 也即是从宏观政治的视角, 去考察文艺问题的, 认为“在现在世界上,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 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因此他用以他为代表的政治路线去规范文艺运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利用文艺的教育作用, 教育、改造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 创造社会主义新人。可见工农兵文艺思潮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紧密地绞在一起, 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及毛泽东的《讲话》, 以强大的力量开辟了我国工农兵文艺的历史潮流。从此工农兵文学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在此理论的鼓舞下, 解放区艺术家们的眼光投向了广大的工农兵的基层生活, 创作了许多与政治结合紧密的, 极其适合当时农村读者趣味的, 对中国社会进程曾经产生过非常强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的文学, 极大地拓宽了文学创造与欣赏的视野和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很少有作家像解放区作家那样, 以无比的向往和满腔热忱去描写农民, 去展示农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他们的高贵品质和掌握自己命运之后的生命活力。作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农民 (以及农民出身的工人、士兵) 诚实厚道的精神气质、倔强执著的反抗勇气和他们接受集体主义理想后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告诉人们:这些土地的儿子受人们的怜悯太多了, 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人们的景仰。这是一种理想高扬的文学, 连人的情感都带有深重的社会理想色彩。这是一种渴望英雄的文学, 它渴望着由英雄去改变苦难深重的民族命运, 如英雄传奇《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中就描写了牛大水、雷石柱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迅速成长, 表现了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一种高昂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弥漫着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血与火面前, 歌唱个人, 或者表现自我, 张扬所谓“人性”会被看作是羞耻的事情;至于儿女情长, 甚至吟风弄月, 那简直是不识时务了。解放区文学无论是写战斗的“惨酷环境”, 还是写农民翻身的喜庆场面以及解放区政通人和、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都极力发掘着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一种由阴沉转向光明的历史趋向, 一种牺牲自我, 照耀他人的心灵光晕。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被理想化、神圣化, 如把“白毛女”写成复仇的女神;王贵、李香香也带着理想主义的光环, 即便是早年以阴郁的笔墨解剖国民心理的作家如孔厥、柳青, 在他们描写《一个女人的翻身故事》中的折聚英;《种谷记》中的王加扶的时候, 也用上了一种新的色彩, 他们为时代张挂一批、一群、一系列英雄的画廊, 给一部充满忧患意识和悲凉感的现代文学史, 增添了不少明丽的光和色。

文学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 是解放区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代作家是抱着对他们的文学的接受者, 即工农大众的高度虔诚来进行这项艺术追求的。解放区文学在追求民族化、大众化的过程中, 程度不同地向古典小说、民间艺术形式靠拢。赵树理乡土色彩浓郁的文风倍受推崇。1946年, 郭沫若、茅盾和周扬等都著文介绍和推荐赵树理的创作。郭沫若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 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 新的人物, 新的感情, 新的作风, 新的文化。”周扬说赵树理是“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 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艺术风格的人民艺术家”。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文艺座谈会, 讨论赵树理的创作, 认为赵树理的创作具体实践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从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口号。在此形势推动下, 时下作品讲究故事的完整清晰, 人物主要靠言行, 而不是靠繁琐的景物烘托和心理剖析来完成性格塑造, 语言崇尚土腔土调。为此, 赵树理宁愿上“文摊”, 也不愿上离农民甚远的“文坛”;写过“五四”体的孔厥, 也写起章回小说来;曾在鲁艺课堂上讲授“名著选读”的周立波, 也热衷于记录老百姓在炕头“唠嗑”的话语;在重庆的老舍学写快板、鼓词……这些无不表明在民族的危难之际, 总想振兴民族固有的文化以激励民气。当时的文学风气是以质朴、明朗、通俗、甚至土气为荣的。这种大众化、民族化的趋向, 也是对二、三十年代文学出现的欧化现象的一种纠正。体现了文学进一步与人民结合的发展趋向而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小二黑结婚》曾经启发了多少乡村儿女的情感, 《地雷阵》曾经激发了多少民兵的斗志, 《吕梁英雄传》和《新儿女英雄传》何等风靡于山沟田垅上的读者,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何等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 如此等等, 都使得任何想了解现代中国农村怎样从昨天变成今天的人们, 不可不读一读解放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因受时代的推动和受时代的局限, 包括受战时根据地艰难环境的制约和受需要“雪中送碳”甚于“锦上添花”的农民读者层的制约, 不能说已是一种高度成熟和精美的文学, 并且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政治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通俗易懂的格调也影响了对心理深度和史诗境界的发掘, 然而它以其明朗新鲜, 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有着非常值得自豪的地方, 为我国文学掀开了别有天地的一页, 曾使中国文坛焕然一新。

但是工农兵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治绞得太紧, 功利性太强, 随着政治的左倾也越来越左, 尤其在建国以后, 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新中国初期是一个浸泡在政治空气里的年代。几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政治化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学活动, 更是无法跟政治保持“距离”, 毛泽东通过两次文代会、三次大批判牢牢拉紧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它逐渐淡化了文艺家对审美因素的关注和追求, 使艺术最终变成被抽空了艺术之魂的政治外壳。把文学批评简化成文学斗争, 把政治标准第一强调为“唯一”, 在从事文学的批评时, 只仅仅着眼于作家是否站在革命立场上, 是否能以革命思想为指导, 在批评中渗透了很多“左”的观念。翻开这一时期调门日高的文学评论, 大量充斥着政治术语和政治褒贬, 而真正属于艺术上的探讨却少到没有。“五四”时高扬的“人性”大旗彻底被打倒, “左派”认为, 人性就是阶级性, 世界上没有什么“抽象的”、共同的人性。这样的批评造成的思想认识是灾难性的。人们得出的结论是, 坚持人的阶级性, 大搞阶级斗争, 才是马克思主义, 而一谈到“人性”就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 是不能见容于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性”失落的审美后果是, 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被扣上“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罪名遭到批判。比如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批评者责难它“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 表现生活”, 是一篇“穿着工农兵的衣服, 而实际是歪曲了嘲笑了工农兵的小说”。表现了“离开政治斗争, 强调生活细节”的那种创作方法, 其写作动机是为了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对萧也牧的创作的严厉批评, 反映了对文艺的政治敏感和苛求。后来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电影《柳堡的故事》等一系列写人情、人性的作品也受到批判与否定。大批的作家被打倒。如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因为主张创作的人性立场在建国后被迫中断写作。朱光潜、废名、萧乾等的写作, 也受到很大限制。钱钟书本来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 却也难以实现, 而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鉴于此, 作家们在文艺创作实践中, 尽量抽掉人性的因素, 把人性转化为阶级性, 把血统亲情转化为阶级情。作品中的人物都被异化为“神”。翻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的审美创造, 一股股无产阶级的英雄主义之风扑面而来。作品总是主题先行, 必要时让血肉生动的客观真实去服从观念上的东西, 先用政治教条钉一个框框, 然后用事实材料填充进去, 有的文学作品严重脱离客观真实而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最典型的就是“文革”中奉为“样板”的几出戏, 剧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彻头彻尾是“无产阶级”的, 他不但有无产阶级的叱咤风云、排除万难的伟力, 有捕捉阶级斗争新动向的敏锐眼光和抓住阶级斗争不放的高强本领, 而且决不能沾染上资产阶级人情人性的半点尘埃, 所以他们都是没有个人情感生活的, 不是孤家寡人, 就是夫妻生死离别。《红灯记》中一家三代“本不是一家人”而是一个阶级的人, 血缘关系改变成彻底的阶级关系, 《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唱“到夜晚, 爹想祖母我想娘”, 决不能让人联想到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丈夫“跑”单帮去了。《龙江颂》中江水英的丈夫在部队上……英雄们都成了不食人间烟火, 只知道闹革命、搞斗争的“特殊材料做成的人”。这些英雄比起许云峰、江姐似乎更强大、更豪迈, 实际上更虚假、更缺少人生的感召力。这一切都是因为政治对艺术的过分干预造成的不正常状态, 在这个时期,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艺术家, 都把文艺的功利性看得太重, 都试图让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超过他的审美价值。事实上这是对文艺功能的一种畸形夸张的看法, 是文学自身的灾难。工农兵文学片面强调写革命英雄, 写光明面而造成题材的单一, 构思情节的雷同, 作家的视野显得比较狭窄。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 忽视了向外国文学学习, 观念、技巧、方法带有很强的封闭性, 因为俯就工农兵读者的审美层次, 致使作品艺术性不高。因此, 这个时期创作的好多作品因为只有政治性而没有文学性被读者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应该看到工农兵文艺思潮是处在战时的内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文革”左倾思潮的泛滥使它走到“极至”, 也走进了死胡同。这也成了以后评论家所诟病的一个理由。

70年代末80年代初, 随着政治上的解冻, “对于思想戒律的怀疑、质询, 和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 形成一股巨大潜流”, 文学重新提出“人”的原则, 挣脱了“政治”的紧紧束缚而开始关怀“人性”自己, 英雄主义艺术风格逐渐退让给一种平民化的、全方位关怀“人”的艺术追求, 艺术的主角不再是清一色的“工农兵”英雄人物, 正反丑恶各色人等纷纷登台, 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向度、多层次、无主题、无禁区的自由状态, 由封闭的变为开放的, 由民族的而向世界接轨。工农兵文艺思潮好像渐渐为人们所忘却。但是, 90年代以来, “文学在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沉浮”, 以消费性和娱乐性为主导的“大众文化”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文学龟缩于形式的外壳之中”, 设置“迷宫般”的“叙述圈套”;“龟缩在自我的象牙塔里, 对自己的身体, 对自己的人生经历, 对自己的内心体验留恋往返”;“美女作家、下半身写作甚嚣尘上……工人、农民题材被边缘化, 农村农民重新成为‘被遗忘的存在’。”文学该为谁写作、文学怎样体现人民性, 这个问题又重新引起众多论者的关注, 有的论者就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文艺的人民性理论, 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结合新的历史条件, 在列宁的有关论述、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基础上, 继续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有鉴于此, 现在, 我们回过头来, 从更高的历史水平面出发去追寻、把握那个已经完成的历史过程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并全面考证它的得失, 也许对我们今后的文学发展有所裨益。

工农结合学以致用——我的农机路 篇6

20世纪70年代初期, 全国掀起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高潮。由于农场机械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我有了较好的发展空间。虽然农场在塔里木万古荒原上才开发10余年, 但农机化作业水平已经达到70%。为此, 我从进农场的那一刻起, 就已接触到原苏联的德特54型履带拖拉机, 罗马尼亚尤特45型和捷克热特25型轮式拖拉机, 日本久保田手扶拖拉机和原苏联CK-3型联合收割机。当然, 更多的是我国的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铁牛55型轮式拖拉机、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和北京-2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那个时代给我的感受是, 我国已经有可以替代国外的拖拉机和农机具了。

1969—1979年, 我从拖拉机汽车修理工走上农机产品和机械加工设备设计岗位, 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1) 根据农场需要和农艺要求, 改造国内外拖拉机和收割机, 如农场每年的开荒造田工作量很大, 用东方红54型推土机进行长距离推土, 倒退挡速度太慢, 延误工期。为此, 我翻阅该机型图册, 在当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都很差的情况下, 硬是在这种推土机的变速箱内增加了一级快倒退挡, 并改造了全团的推土机, 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还有尤特45型拖拉机原车主离合器是干式单片非常接合式, 由于其中的支座销孔磨损严重, 无法再进行修复, 同时配件供应极缺, 致使拖拉机无法工作, 为此我提出改造离合器为常接合式。当时的改造牵涉到要修改发动机飞轮, 这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 难度和风险极大的工作。可是如果不做, 10多台拖拉机将要报废, 农场很难决策。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把发动机原理和飞轮的功能构造认真学习一番, 在车床上对飞轮下了第一刀。由于保证安装常接合式离合器后与原飞轮安装非常接合式离合器各部位质量相同, 又用土办法做了平衡试验, 使首车改造一次成功, 继而改造了全团欲报废的国外拖拉机。在联合收割机方面, 逐步淘汰马拉式割晒机, 改造国产牵引式联合收割机, 引进改造国外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如CK-3型联合收割机的改造。当时这种机型的状态, 远比现在的新疆-2型性能差, 走不动、脱不净、易堵塞和损失多是常有的事情。为此我们针对收获高产水稻的需求改造脱粒滚筒、风机、逐稿器和输送槽, 保证农场秋收工作的正常。另外, 南斯拉夫产的141型和161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终因对农场玉米种植行距等的不适应, 很快淡出农场。

(2) 自制修造装备和农机具。在那时的“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下, 我所在的修造厂也同全国各县团修造厂一样, 打起了一场快速装备修造厂的人民战争。按照计划供应拿不到的设备和大型农机具, 就自己设计制造。在那个年代, 有我参加设计制作的设备就有落地车床、摇臂钻床、冲床、裁剪机、卷管机和功率试验台、底盘试验台及多种拖拉机部件试验台, 对于大型农机具, 几乎整个农业环节中的耕、耙、种和收都有产品自己设计制造。其中, 最难忘的是1976年国家在新疆兵团农场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推广初期, 还只是人工铺膜, 幼苗出土后则马上要“解放”, 即在膜上人工开孔, 使幼苗出膜。这个工作很繁琐, 更何况许多连长根本不相信铺膜增产, 他们趁团里检查未到, 连夜突击裸地抢播。于是, 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我们修造厂头上——尽快设计制造出铺膜打孔播种机。记得第一台在田间铺膜后, 当夜一场大风使漫天飘起白塑带, 我们惭愧。后经多次改造试验, 膜是不飘了, 但膜上机械打孔却难住我们。记得当时主要攻关的3个农场修造厂, 设计100多套打孔器, 但效果都不理想。最终还是一个50年代到农场的工程师在总结多种方案后设计出一套鸭嘴式打孔器, 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使用, 此后没有更新的结构出现。仅此, 那时的我就深知知识的重要, 坚定信念要进大学门。新疆兵团地膜机的推广和使用, 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一等奖, 而这是我国农机工业唯一的国家一等奖。

在新疆农场的20年, 由于农机设计制造与农业农艺紧密结合, 使我学到了许多新技术, 发现了许多新问题, 做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农场使用的装备和机具。

1988年我调入河北收割机厂。当时除东北、西北国营农场外, 内地很少有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我结合在新疆使用改造国内外联合收割机的情况和当时国内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 提出小麦收获很快要从割晒机走上联合收割机的意见。因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很快, 与农田竞争劳力的矛盾突出, 加之农民的思想在改变, 很容易接受省工省力的新农机。河北收割机厂产品单一, 并正处于销售高峰阶段, 如此时不做开发新产品的准备, 工厂将会落伍。而新产品的开发, 应当是上台阶、有档次和高技术含量的, 即走与院校挂钩的道路。当时的厂长即同意我的意见, 派我带3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中国农机院收获所, 1988年冬季设计开始。在中国农机院的主持下, 我们调查市场、深入农村、结合农艺和多点试验, 到1989年样机投入试验, 终于研制开发了一种与拖拉机配套的可收麦稻和玉米的悬挂式联合收获机。该机在当时是国内一种较先进的机型, 是国内第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经过3年试制改进, 于1992年投入批量生产, 至今在全国已生产同类背负机型近5万台。

一个县办工业企业, 从生产小型割晒机到研制生产中型联合收割机, 从组织管理到技术水平都将是一个上台阶的艰巨工程。为此, 厂领导又将6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和20多名技校生交给我组建联合收割机车间, 承担该产品试制、试验和试销工作。为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联合收割机设计素质, 我每天班前亲自给工人上课, 连续2年, 每年2个月, 每天2 h, 讲授与联合收割机有关的机械基础理论、制造工艺要求、试验方法及手段等。同时带6名大学生到农村田间地头跟机试验。3年后, 车间形成一股闻名全厂的“联合精神”:技术精、能吃苦、反应快和步伐齐的团结整体, 如今这些大学生和技校生已分别是该厂的中上层领导, 素质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学生。

为在工作中将设计试制成本压缩到最低点, 我在一线亲自动手试验, 总结出一套新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和改进工作的成本核算方法。在试验中, 为出高水平的机器, 将样机试验标准从难、从严要求, 有些试验程序都超出部颁标准。如将机器连续运转300 h无故障试验, 我们则连续运转500 h。并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江南等地进行了多点大面积连续超负荷试验, 检验了样机的适应程度, 造就了一批肯吃苦、懂维修、善于与农民交往的年轻人, 为售后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该机分别获部、省、地区、市的科技进步奖,

1996年, 我在《农机与食品机械》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玉米收获机械化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文中提到, 现在市场保有量较大的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如能附带玉米收获装置.则将提高收割机利用率, 加速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我将玉米收获装置配套在新疆-2机型上, 实现了一机两用, 经田间试验, 效果很好。

1997年, 我根据收割机田间作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为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割台搅龙、风机等设置转速监测, 既保证收割机满负荷工作, 又不致于堵塞, 还可延长各机件的使用寿命。我提出有关参数和使用安装方法, 与江苏大学共同设计样机, 并命名为“联合收割机故障预警器”,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经样机试验后, 当年试装500台效果很明显, 如今这种产品已经普及小麦玉米收获机械。

1998年底, 我向中国一拖主要领导建议要介入收获机械领域, 这是因为国际上的农机巨头都是“三足鼎立“, 即生产拖拉机、收割机和发动机3种产品。1999年元旦后, 我到一拖技术中心, 开始东方红-3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设计工作。当时的设计思想, 是联合收割机在全国各地已形成销售网, 市场逐步饱和, 异地作业的局面已经萎缩, 收割机效益下滑。为让农机户在自家门口挣钱, 又可以在小块农田中作业, 那就应设计一种“小割幅、大喂入量”的新型高效收割机, 并可一机多用, 以增加农机户的收入。这是因为当今设计生产的农机产品, 必须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农民购买后是否可以增加收入的角度去考虑.否则是没有出路的。我当时提出了对产品的定位, 麦稻兼收, 割幅2.5 m, 喂入量3~4 kg/s, 配置玉米收获装置, 一次完成3行玉米的摘穗、升运、排茎、集穗和秸秆还田工作。产品定位后, 十几个年轻人投入设计工作。3个月后进行样机组装, 5月1日样机在技术中心亮相。之后, 我们带样机去河南、北京和广西等地进行小麦、玉米的收获试验。经检测, 收割速度达1.5 m/s, 喂入量最高可达4.7 kg/s。

由于技术中心小麦玉米两用机的成功, 一拖集团收获公司于当年年底成立, 第2年麦收即向市场投放200多台东方红2.5型联合收割机。为培养更多的收获机械设计人员, 我工作定位在技术中心, 于是成立了收获机械研究室。从那时起, 先后有近20名年轻人投入收获机械设计, 为一拖的收获机械产品设计准备了功底扎实的设计人员。这10年中, 我们先后为收获公司开发设计东方红4LZ2.5型轮式小麦机、东方红4LZ200型履带水稻机, 东方红4LZB型悬挂机, 9DK型牧草打捆机、4LBZ1485型半喂入水稻机, 4LZ2M型轮式谷物联合机, 东方红3.5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和4HL型花生联合收割机等产品, 使一拖真正进入国家收获机械制造行列。

为了加速我国收获机械基础理论研究, 我在一拖技术中心时与江苏大学合作, 设计建造了国家唯一的、试验设备较齐全的收获机械实验室。在这个重点实验室中, 设计制造了谷物输送脱粒、谷物清选、谷物切割、谷物流量、物料漂浮、物料碰撞、谷物半喂入脱粒和全喂入与半喂入互换等试验台, 为我国培养收获机械研究人才奠定了基础。

工农业项目投资财务评价差异分析 篇7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是开展农业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应尽量做到科学、细致、周密、合理。但是长期以来农业项目评估承继工业项目评估方法, 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很多问题, 农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特性体现不出来, 使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前期评估可行度低下, 严重影响投资效率, 因此, 必须分清工农业项目本身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项目财务评价方法, 也使工业项目评价更具科学意义。

一、工农业项目特质研究

(一) 工农业项目定义

1. 工业项目

工业项目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工业部门的投资项目, 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煤炭、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等工业部门的投资项目。这类项目的评估有其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2. 农业项目

农业项目就是企业运用各种资源以获取利润的全部复杂活动。是一个运用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再由它们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效益的投资活动。因此, 它不同于简单的农业再生产, 而是指在农、林、牧、水利、水土保持以及农业有关联的各个部门中, 扩大其长久性生产规模通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投入, 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改善生产条件, 形成新的固定资产获得预期收益的复杂的经济活动 (世界银行) 。

(二) 工农业项目分类

投资项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投资项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分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项目;投资项目按其投资使用方向的投资主体的活动范围可以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投资项目按其规模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项目。按投资建设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按资金来源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拨款项目、国家拨改贷项目、银行贷款项目、企业联合投资项目、企业自筹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和外资项目。

(三) 工农业项目特点

1. 工业项目特点

(1) 工业项目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较强。工业项目和工业生产较少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约束, 其立项或生产应主要考虑社会需要和经济规律的制约。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经济, 所谓“高投入、高产出”, 实为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生产更多的产品, 本质上是资源对产品的置换。

(2) 要体现比例性、连续性、节奏性的要求。工业生产是机器大生产, 其生产效率高, 投入产出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连续性和节奏性。现代工业广泛运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 其生产效率日趋提高, 相当于其他部门而言, 工业品的投入产出系数比较稳定。

(3) 工业项目对科学技术和科技进步的依赖较强。工业生产和工业项目的社会化程度高, 既表现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也表现在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 以及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联系日趋紧密。

2. 农业项目的特点

(1) 农业项目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土地的诸多特性直接影响和制约农业和农业项目。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前者主要指土地的不可位移性、非再生性和生产力持续性, 后者则是指土地的用途多样性、经济地理位置的可变性即可垄断性。

(2) 农业项目综合性强且涉及面广。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 农业建设项目投资较大, 投资效益往往较工业项目低。农业项目的内容可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资源的利用保护和有关的产品服务等, 涉及面广泛且综合性强, 项目的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必须加以考虑。

(3) 农业项目的地域性强。不同的农业项目所处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状况、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都有较大的差异, 而农业项目运行与这些因素是紧密相关的。

(4) 多数农业项目具有多重目标的特性。多数农业项目具有多重目标, 即农业项目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因此, 就决定了农业项目效果评估工作的多样化, 需要在项目评价中全面考察和评价项目的多重效益。

(5)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具有复杂性。许多农业项目的参加者是分散而且独立经营的农户, 这就增加了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的复杂性。

二、现行的工农业项目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 工农业项目通用的财务评价指标

项目财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全面了解项目的财务能力, 任何单一的项目财务评估指标都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所以必须综合考虑诸多指标。项目财务评估必须根据项目应用范围和特性及项目所处的条件建立起主次分明、相互关联的项目财务评估指标体系,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项目的财务能力作出恰当评估。项目财务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

1. 根据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静态评估指标和动态评估指标两大类

静态评估指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也称简单法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借款偿还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

动态评估指标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也考虑了项目整个周期, 其计算结果比较准确。主要包括净现值 (NPV) 、获利指数 (PI) 、内涵报酬率 (IRR) 。

项目的经济评价应以动态分析为主, 静态分析为辅。所以在指标的选用上, 也是较多的使用动态指标。一个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而且人们对这种问题的认识要受到他们某一时期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他本人的主观偏好的影响。

2. 根据财务评估目标分为财务盈利能力的指标、清偿能力指标和外汇平衡能力指标三类

项目的盈利能力是评价一个项目好坏的一个基本要素, 包括内涵报酬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利润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有获利的客观需要, 因而投资者必然会极大限度地追求利润。项目建成投产后, 是否有盈利、盈利水平有多高、获利能力有多大, 直接决定着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和投资动力。同时, 盈利能力还是考核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通行的财务盈利能力评价一般以动态分析为主, 即根据资金时间价值原理, 考虑项目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和费用, 采用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 计算内含报酬率和净现值等评价指标。因此, 财务评价必须以获利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清偿能力指标包括借款偿还期和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又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贷款有还本付息的内在要求。项目建成投产后, 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源用于还本付息、贷款偿还期有多长、偿还能力有多大, 直接决定着贷款者的贷款意愿和贷款决策。项目偿还能力的高低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尤其重要。

对于产品出口创汇等涉及外汇收支的项目, 除以上两种分析外, 还应计算项目的财务外汇效益, 通过编制外汇平衡表来考察各年外汇余缺程度。对外汇不能平衡的项目, 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但不要求进行指标计算。

可以看出, 以上三种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考察并反映出项目的财务效益, 为投资者、贷款者以及主管部门和国家权力机构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 工业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根据工业项目的特点, 从企业角度出发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评估企业是否盈利。项目的财务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静态的投资利润率、贷款偿还期、投资回收期、预期收益率和动态的净现值和内涵报酬率等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内涵报酬率和净现值指标。内涵报酬率和净现值指标都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评价指标, 是评价投资项目盈利能力最为重要的指标。

(三) 农业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 农业项目常用的静态分析指标

(1) 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这是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静态指标。

(2) 投资利税率。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利税总额或项目生产期内平均利税总额与项目总投资比率。

(3) 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年份利润总额或项目生产期内的平均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

(4) 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是以项目的净收益来补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反映项目在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回收速度快慢的主要静态指标。

2. 农业项目常用的动态分析指标

(1) 净现值指标。净现值是指项目按部门和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折现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

(2) 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 也就是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它反映项目内部潜在最大获利能力, 是一个项目所能接受的临界折现率。

3. 模式农户分析法

我国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农业大国, 大量的农业项目, 如中低产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 往往有许多农户以致千家万户参加并从中受益。由于农户众多, 在财务分析时无法对每个农户进行财务分析, 因此, 可把项目区按不同特点划分为若干个类型或部门, 选择能够代表这一类型的典型农户作为标准形式的农户进行财务预测。农业项目评估中把这些抽选出来的代表全体项目农户的标准形式的农户称为模式农户, 以模式农户来推算项目整体的分析方法称为模式农户分析方法。

(四)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 销售收入估算误差大

种植业项目产品销售收入的估算在达产年间波动较大, 主要原因是农作物产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 尤其是果品生产类项目产量存在“大小年”, 又称“隔年结果”, 相邻两个年份产量悬殊过大, 即头一年结果多, 第二年结果很少甚至根本不结果。恶劣的环境条件、严重的病虫害或不良的栽培技术, 是大小年常见的诱因。

2.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断难

《方法与参数》对建设项目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同时分别发布了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财务评价参数是按照发布时各行业财税测定的;国民经济评价也是按照发布时社会平均投资水平和各项生产资料及资源的成本测定的。在实际咨询工作中, 由于《方法与参数》未列农业行业的财务评价参数, 所以农业项目计算出来的财务评价指标无法与评判的基准值进行比较。另外, 由于我国的财税制度、物价指数、汇率、利率也在不断调整, 有时这种政策性调整的幅度还比较大, 所以不宜强调财务分析指标与《方法与参数》发布的基准参数进行比较, 必要时应根据现行的财务、经济政策调整《方法与参数》基准参数。

3. 农业项目计算农用土地影子费用无实际评价意义

《方法与参数》关于国民经济评价参数中计算土地机会成本时, 选择该土地的“最好可行替代用途”有些不切实际。我国土地辽阔、气候各异, 加生物链、植物链、食品链等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的影响, 如果依据“最好可行替代用途”计算出的土地影子费用远高于农业项目的实际征地费用, 但又远远低于土地出让的市场价格, 如果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 “最好可行替代用途就是出让价格。这样就有可能推翻项目财务评价的结论, 判定项目不可行, 但实际上该土地即使不建设本项目, 也决不可能作为“最好可行替代用途”。

三、农业项目财务评价应用分析

(一) 农业项目财务评价中特殊问题

在财务分析中, 是以农户的实得利益为依据, 因此, 财务价格确定的基础是现行市场价格。但它有不是现行市场成交价, 而是以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预测推算出来的项目分析财务价格。估算财务价格时, 应根据每一项投入物忽然产出物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

1. 农业项目产出物的财务评价

在确定项目所生产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时, 为避免高估效益, 通常都把农户第一次在最近销售地点的销售价格作为农户大门交付价格。产品在进一步加工和交付市场过程中的增值部分, 是由营销机构使用的劳力及其它投资所提供的, 不可作为生产投资的直接贡献。把农户大门交付价格作为市场价格来估价项目产品, 能比较准确地反应农户的真正收入。

2. 农业项目投入物的财务评价

(1) 土地价格。土地是农业项目最基本的投入。财务分析中土地价格以应该支付的价格作为入账价格。如果项目是涉及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 比如说将稻田改为养鱼池。因为我们采用有无项目比较法, 在从有项目时的净效益中减去无项目时的净效益时, 已经把土地原有使用情况下的贡献 (机会成本) 全部减去了, 而只保留增量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需要将土地成本单独入账, 以免重复计算土地成本。

(2) 劳动力价格。农业劳动力投入是又一项基本投入。为了进行财务分析, 确定农业劳动力价格也按确定土地价格一样, 按实际支付额计入财务帐户。但在农业项目中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 即农户家庭劳动力的消耗, 付给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工资”就是农户净收益的一部分。

(3) 关于房屋建筑物的定价问题。有些农业项目的投资中包括房屋建筑物, 比如在异地开发扶贫、垦殖等项目中修建住宅区。这类房屋建筑物在建设时是投入物, 在使用并有所收入时是产出物, 这种投资带来的效益之一就是房屋的租金收入。在项目评估时, 其财务成本价按建设投资成本估算;其财务效益评价按附近地区同类房屋的租金水平估算。

(4) 其他投入物的财务价。农业项目其他投入物财务价的估算与其他行业项目投入物的估价相似, 按现行市场价格预测估算。

(5) 进出口货物的财务评价。首先确定进出口货物的口岸价格, 按官方汇率将外汇值换算成本国货币值, 再将商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营销费用考虑进去。

(二) 农业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运用的特殊性

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是针对一般项目, 特别是企业项目来说的, 如果投资项目的组织形式是一个企业, 项目也实行企业化的运行管理, 那么, 财务评价指标在财务评价时就是适合的。但是, 农业项目往往不是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投资的, 农业项目往往是综合性、开发性的发展类项目, 其内容不仅包括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 并且往往是跨区域的。对于这样项目, 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 就不能简单套用财务评价指标。例如, 在对项目总体效益进行评价时, 编制静态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等) , 进行投资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静态指标分析就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些指标针对的都是企业项目。这时, 正确的评价方法是:运用模式分析法评价各个子项目的财务效益, 其中, 用动态分析方法评价农户子项目的财务效益, 用动态和静态分析的方法评价企业子项目的财务效益。然后, 运用动态分析方法评价项目的整体财务效益。

(三) 农业项目财务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明确农业项目投资评价的主体

所有的项目投资评价都有一个投资评价的主体问题, 即站在哪个角度进行评价, 农业项目投资评价也不例外。作为项目投资评价可供选择的评价主体有三种:第一个是宏观管理 (研究) 者, 主要估计项目投资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第二个是项目企业, 主要估计项目投资对企业总体现金流量的影响;第三个是股东, 主要估计项目投资对自己权益的影响。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时数据的采用不同, 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不同。例如, 如果项目投资很大足以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有关单位或人员以国家为评价主体, 在评价项目投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时, 就不能把税收作为一项现金流出, 因为国家作为一个总体, 不存在税收流出。但如果站在执行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角度, 因国家要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所得征税, 税收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 在进行项目评价时, 就必须考虑税收问题。另外, 由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得一些农业项目投资评价主体并不很清楚明了, 如众多农户执行的农业项目, 既没有企业也没有股东, 这时我们应把执行项目的整体农户看作一个虚拟的投资主体, 解决投资评价的角度问题。这种虚拟投资主体的方法也应用于由多个企业执行的项目, 能很好解决由多个企业执行的项目对总体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的主体问题。

2. 确定农业项目投资评价的对象

农业项目投资评价的对象是农业项目, 这个很清楚, 不应该成为问题, 但实际项目投资评价分析中, 往往出现直接用企业总体现金流量去计算项目现值、用种植业总产出计算项目净现值等方面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 计算过程、公式应用都符合动态分析, 但实质上是对动态分析滥用、错用, 根本原因是对农业项目资动态分析评价的理解不够透彻, 对投资评价对象没有很好把握。

3. 农业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估

农业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估是最重要的评估内容, 是农业项目决策的根本依据。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农业项目方面的评估是按照国民经济效益作为根本依据的, 甚至即便是一个农业项目的成本效益指标不好, 只要它具有很好的国民经济效益, 国家和地方政府甚至有义务通过补贴或转移支付等方式使该项目的成本指标变好。

4. 农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

农业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这包括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农业项目对于环境影响最为严重的是项目可能改变整个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 像我国三峡工程等水利工程项目就会直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并且通过移民等改变了社会环境。对于这类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 而且这些评估有“一票否决权”。这时, 不在以财务评估指标计算结果为主要依据, 甚至在财务评估结果不可行的情况下, 考虑到环境效益项目仍可实施。

农业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 其增加值占GDP的16%, 其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72.6%之多, 所以, 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工作, 搞好农业项目前期研究, 避免投资和决策失误, 是项目评估工作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追求的目标。

摘要:项目财务评估必须根据项目应用范围和特性及项目所处的条件建立起主次分明、相互关联的项目财务评估指标体系,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项目的财务能力作出恰当评估。根据工业项目的特点, 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评估企业是否盈利。而农业项目具有特殊性, 正确的评价方法是, 运用模式分析法评价各个子项目的财务效益, 用动态分析方法评价农户子项目的财务效益, 用动态和静态分析的方法评价企业子项目的财务效益, 再运用动态分析方法评价项目的整体财务效益。

关键词:项目财务评估,工业项目,农业项目,财务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秋林.农业项目投资评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郭常莲, 赵建生.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农业部综合计划司.农业项目经济项目评价适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肇源县工农业用水现状与水质分析 篇8

关键词:工农业用水,水质质量,现状,问题,对策,黑龙江肇源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松花江、嫩江的左岸。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大, 日照时间长。肇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3.4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59.24 mm。区内地势较为平坦, 西北部略高、东南部略低, 因而形成了由西北向东南流的水系, 区域内大气降水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大气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 其中降雨径流占年径流的80%以上。根据地貌的不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 将县内地貌划分为冲积河漫滩、冰水冲积低平原和冰水洪积台地3个单元。

1 工农业用水现状

1.1 农业用水

水田灌溉用水:根据肇源县中心灌区试验结果, 肇源县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7, 水田地表水灌溉毛定额15 645 m3/hm2, 灌溉净定额值为6 645 m3/hm2。符合《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DB23/T727-2010) 》标准中渠灌节水灌溉净定额6 750~7 950 m3/hm2的要求, 处于全省的中等水平, 与全国水平相比偏低, 而发达国家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7~0.8, 在目前分析区农业供水结构下还具有一定节水潜力[1]。

旱田灌溉用水:肇源县现有旱田主要作物为玉米, 旱田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 喷灌毛定额1 425 m3/hm2, 喷灌净定额为1 065 m3/hm2;滴灌毛定额675 m3/hm2, 净定额为506.25 m3/hm2, 符合《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DB23/T727-2010) 》标准中主要旱田作物玉米干旱年喷灌灌溉净定额940.5~1 249.5 m3/hm2, 在目前分析区农业供水结构下还具有一定节水潜力。

1.2 工业用水

肇源县现状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36 m3/万元 (不包括油田产值) , 低于黑龙江省现状平均水平, 主要原因是肇源县工业主要是食品、粮食加工、乳制品生产等企业, 没有大的耗水企业, 因此工业用水定额偏小。

2 水质分析

2.1 地表水

肇源县区内及过境河流主要有嫩江、松花江、安肇新河、八家河、牛毛沟等, 其中嫩江、松花江为省际界河, 安肇新河为人工防洪排污渠道。根据《黑龙江省地表水水功能区标准》, 将各河段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即嫩江黑吉缓冲区﹑松花江黑吉缓冲区, 现状水质为Ⅲ类, 达到目标水质要求[2]。

2.2 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成果, 枯水期该区地下水矿化度566~1 480 mg/L, p H值6.7~7.4, 总硬度86.3~373 mg/L;丰水期该区地下水矿化度546~1 300 mg/L, p H值7.0~7.6, 总硬度104~375 mg/L。地下水一般化学指标中, 除氟化物、个别地带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略有超标外, 其他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体, 毒理学指标中, 氰化物、酚、六价铬、汞均未检出。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源工程基础薄弱, 数量少、质量差, 大多数水量均因缺少水源工程而未能加以利用, 导致因水资源不足而制约工、农业大幅度发展的被动局面[3]。全县易旱面积为7.99万hm2, 灌溉能力十分薄弱, 造成抗旱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旱田节水灌溉设施相对较少, 致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徘徊不前, 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被动局面一直得不到改观。同时县、乡、村和群众的资金自筹能力差, 对节水灌溉项目投入程度不高。肇源县中心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7,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灌区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高产、节水的要求。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节水配套改造, 采取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灌区渠道老化, 工程不配套, 淤积和渗漏严重, 输水能力低、渠系土方不达标, 田间渠系硬化不达标, 并且渠系上缺少控制性工程;田间建筑物配套工程少或年久失修, 严重影响正常灌溉, 致使水利灌溉能力薄弱。分析区内现有机电井46 739眼, 但利用率普遍不高, 未达到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

4 对策

针对农业用水量占较大比例的情况, 建议建立旱田试验区, 进一步研究旱田灌溉制度, 优化旱田高效节水方式。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生态规划, 合理使用化肥, 通过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等措施, 控制化肥施用总量, 减少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4];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营造农田防护林, 提高农田林网化率, 营造农田优良的小气候, 减轻风害影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方乐润.水资源工程系统分析[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153-168.

[2]赵旭, 赵丽, 刘震.嫩江流域水资源污染与保护对策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1995 (4) :181-185.

[3]关全力, 朱美玲, 唐数红, 等.哈密市工农业用水经济效益研究[J].人民黄河, 2011 (7) :96-98.

工农关系 篇9

关键词:毛泽东,工农联盟,农民阶级

一、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源泉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凭空臆造, 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评价是客观的, 他们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同时也高度认可农民的革命性。马克思指出历史经验表明农民阶级在许多国家的革命实践中存在的巨大革命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他高度认可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前提, 必须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农民群体积极的投身革命,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政权, 工农联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 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1]第4卷, 296, 同时, 马克思在《1948—1950年的法兰西的阶级斗争》等著作中也指出法国无产阶级在农村中成长的重要性, 把革命的种子撒在全国各地的农村, 同时他明确地提出建立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即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农民的支持下才能成功, 没有农民的支持, “它在一切农民的国度中的独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第1卷, 684。恩格斯在《1847年的运动》一文中也高度认同工农联盟的思想, 他对工农联盟重要性有着明确的阐述:“毫无疑问, 总有一天贫困破产的农民会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到那时无产阶级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向资产阶级宣战。”[2]第4卷, 511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压迫对象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在革命的过程中这两个阶段都势单力薄并存在着自己明显的优势与不足, 唯有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团结农民阶级的前提就是要解决农民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 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在革命时期对农民的教育, 特别是政治思想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同时强调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第1卷, 743解决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并巩固农工联盟的根本, 同时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农民的本质和特点, 并指出了农民阶级与生俱来的缺陷。他们对革命普遍表现不积极、不稳定的态度, 甚至可能成为革命胜利的阻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 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2.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评价。

毛泽东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农民问题观点的基础上, 开拓出了民主革命的新思路, 毛泽东由于出身农民家庭自小对农民有特殊的情愫, 他科学而理性地评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农民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3]第1卷, 144他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 工农联盟生根发芽与稳固的内在原因是由工人与农民的自身特点以及共性决定的, 工人阶级具有其他阶级所不具备的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更重要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体现在彻底的反抗精神, 在多种因素的催生下使得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易于形成统一战线, 工农联盟思想也得以衍生并不断发展。

工农联盟的建立、发展与稳固是中国革命最终是否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工农联盟的思想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 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结成联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革命斗争的重要组织保障, 工农联盟的建立与巩固是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不仅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革命实践支撑,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想建立新的国家并且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在革命目标上便于结成亲密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需要与农民联盟结成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工农联盟的内涵是不同的, 是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1. 工农联盟思想在大革命时期的启蒙。

由于农民的力量是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农民运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一定程度上的重视, 但是由于革命视野的局限性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对于农民在参与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没有足够多的高度重视, 对于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 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科学而长远的思考, 虽然看到了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逐渐凸显, 没能领悟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如何实现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领导工人运动没有走向农村是导致革命屡遭失败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只有农民的这种潜力发挥出来, 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所必须的力量[4]128。毛泽东的一大重要贡献就是认识到教育农民的重要性, 只有教育农民才能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提供思想保障, 毛泽东关于工农联盟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对提高中国革命的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

2. 工农联盟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

在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 毛泽东明确指出群众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利益需求才能够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他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农民的物质利益的满足程度与农民投身革命积极性的程度密切相关, 争取到农民阶级的庞大群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满足农民的利益要求对巩固工农联盟和取得革命胜利的特殊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农民的最后要求在于土地, 不使农民得到土地, 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最后成功。”[3]第4卷, 976土地革命的开展使中国开始形成了在工农联盟基础上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思路的雏形。当时中国的国情下, 工农联盟的具体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使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在这一历史时期, 我党为了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加强工农联盟的战斗力, 充分给予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多种领域的民主权益和相关合法权益。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从而使工农联盟的巩固得到了根本保障, 由于中国共产党把工农联盟作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 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3. 工农联盟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渐成熟。

在抗日战争时期, 工农联盟有了新的责任与使命, 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文章中阐述:“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 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如果离开了这种根本的革命力量, 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 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3]第2卷, 1480中国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合不足以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策略有所调整, 毛泽东强调革命队伍的强大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动员广大群众和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投身革命, 在抗战的实践中也证明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无产阶级始终坚持以团结抗日为核心的利益大局, 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战斗堡垒作用,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强调给农民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是提高农民革命积极性的根本, 在土地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广大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意念也就愈加强烈。

4. 工农联盟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巩固与完善。

1949年, 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 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第4卷, 559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种种考验中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核心力量。毛泽东的工农联盟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 他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为了确立、加强、巩固这一联盟的稳固地位, 毛泽东明确该时期的战略思想并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 从而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毛泽东认为农民思想的落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 为了保障工农联盟沿着健康的发展方向不断稳固, 不断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提出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性, 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向广大农民逐渐传播和渗透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来鼓励工农联盟的稳固性, 所以在这个时期工农联盟道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毛泽东是中国最早高举工农联盟旗帜的革命领袖, 而且实践证明他的工农联盟思想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而言是存在共性的, 因为他们都秉承着当家作主的共同信念而结盟, 在此过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赢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革命党人也高度重视广大农民利益需求实现的重要性, 使工农联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才会更加稳固的成为我国坚强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58.

[3]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91.

上一篇:汽车玻璃的发展趋势下一篇:荷载裂缝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