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关系

2024-05-25

呼应关系(精选8篇)

呼应关系 篇1

所谓摄影工作并非单纯凝结于按动快门的那一刹那,要想真正创作出具有美感、具有情感,并能为他人带来心灵愉悦以及完美情感体验的作品,需要长久的磨练。所谓的摄影技术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构图、光、角度。只有充分把握这三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与选择,才能呈现出完美和优秀的效果。而在这三者中,笔者认为,对灯光效果的把握、对灯光与摄影工作者个人之间情感要素的把握,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将决定摄影画面的最终呈现效果与风格。

1 主导光源与画面主调的关系

主导光源即通常所说的主光,拥有决定画面主调的关键性作用。在摄影过程中,以主光为基础与核心,方能确定接下来的背景光、辅助光以及轮廓光等。而主光的确定是基于被摄体其质感、造型、主体与背景的分离情况以及明暗分配等情况来考虑主导光源的强度和光性。通常意义上,主导光源必须高于被摄体,因为科学实践证明,人体最为舒适的感光角度就是模拟太阳照射的光效,如果主导光源过低,那么就会让被摄体产生一种反常态的底光照明效果;但如果主导光源过高,则又会在无形之中造成一种居于被摄体之上的顶光效果。

2 辅助光对于烘托效果的积极意义

由于主导光源照射会让被摄体产生一定面积的阴影,因此在非画面需要布置强烈反差的情况下,为了改善画面的层次和光影效果,需要在知道光源外布置一定的辅助光。通常情况下,这种辅助光以柔光为主,并且要注意控制好光比(被摄体暗面与两面之间的比例关系),恰当的光比一般控制在1:3~1:6。如果被摄体较为浅淡,则光比应控制在较小的数值,反之则要大些。另外,根据画面的特殊需要,辅助光并非局限于一个,还可以根据画面布局以及效果的需要,增加一个或多个辅助光,大胆使用与背景搭配合理的灯光,将会使摄影画面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提升整体质感与美感。

3 背景对于渲染氛围的积极意义

在摄影活动中,背景主要起的作用在于烘托摄影主题和渲染气氛。因此,在选择背景光和对其进行处理时既要注重画面的和谐,又要把握对比的原则。在对被摄体和背景光的具体把控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角度、照明范围以及距离来对其进行控制,或者采用各类不透明的遮光雾或者半透明的漫射体在主导光源与背景轴线的适当位置上进行背景控制,调制到合适的亮度;而如果被摄体与背景之间拥有足够的距离,并且与镜头较近时,则可以选择单独背景布光,这样背景光就不会干扰到主导光源,还能对自身的覆盖面、角度、亮度以及均匀程度进行良好地控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把握背景光的同时,对于基调、颜色以及氛围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在被摄体后添加具有一定颜色的背景,再加上不同的灯光效果烘托背景,使被摄体产生不同的肤色效果,那么摄影画面呈现出的视域将会更加宽阔。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被摄体的情感态度、表现姿态,以及对最佳表现力时刻的抓取,才能取得较好的摄影效果和极佳的情感表达方法。

4 灯光摄影的意义总结

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手法。在摄影活动中,对于灯光的布置和选择,对于其最终艺术效果的实现,以及摄影师个人、被摄体的情感态度与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人造光源,灯光摄影如今广为存在于广告摄影、婚纱摄影以及宠物摄影和人像摄影等棚摄环境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于室外环境中一开始便存在的自然光源一—只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现象即可,而对于人造光源的可控性、技术性和可利用性,需要摄影师更为充分地对其加以研究、分析和理解,从而才能达到熟悉使用的程度。灯光本身的存在形式、使用方法是多样化、多角度的,摄影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摄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合理地选择和利用,才能实现摄影艺术中的最佳表现效果,使其更加明确地表现出被摄体的情感、思想概念以及体现其特征,从而在光影的律动中,充分发挥其潜在功能与价值。

摘要:在摄影活动中,除了必备的摄影摄像技术外,充分把握灯光效果、使之与摄影师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呼应亦十分重要。其不仅有助于提升摄影工作者对艺术氛围及瞬间灵感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助于提升其对艺术和审美的修养。基于此,以“摄影活动中灯光效果与感觉的呼应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主导光源与画面主调的关系,然后研究了辅助光对烘托效果的积极意义,接下来分析了背景对氛围渲染的积极意义,最后对灯光摄影进行了整体概述与总结。望此研究能对摄影活动中光与影的使用与把握产生积极意义,促进我国摄影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光影关系。

关键词:摄影活动,灯光效果,氛围情境渲染

参考文献

[1]孟庆国.摄影棚灯光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

[2]孙雅琦.影棚灯光系统在摄影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4).

呼应教师是怎样发生的 篇2

——周菁

晓是今年刚开始当园长的, 半夜梦到幼儿园醒来, 睡不着了, 于是和我隔着太平洋, 有了这段“微”聊。

【呼:晓对幼儿园的关心, 驱使着晓不断地思考;晓的思绪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激发了她强烈的分享意愿。】

【应:李博士的好奇心和对晓的关爱, 驱使着她选择用当时当下最适宜的方式与晓对话, 虽然这样的“微”聊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便捷和畅快, 但是文字交流让对话变得更审慎, 也让原汁原味的记录对话过程成为可能。】

“李老师, 我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我觉得呼应老师是呼应儿童的前提。因为老师是最直接和儿童互动的人, 如果她们得不到呼应, 或者根本没有呼应的权利, 又怎么会去呼应儿童呢?”晓说。

我追问道:“你所说呼应老师的含义是?”

【呼:晓提出了她正在发展的一个理论, 有关呼应老师和呼应儿童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晓和李博士共同关注的, 也是驱使她们共同参与这次对话的内驱力之一。】

【应:李博士激发晓进一步厘清自己对“呼应老师”这个词语的理解, 即自己给“呼应老师”下定义。】

“和呼应儿童是一样的。首先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里的安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安全, 这是前提。老师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中, 才会表现真实的自己, 比如不会就是不会, 困惑就是困惑, 观念存在误区就是存在误区。”晓一口气说道。

“还有, 可以冒险 (做没有做过的事) , 在学习中可以犯错。”我加了一句。

“是的。”晓说。

我还不过瘾, 说:“你说的接纳非常重要 (需要说三遍了) , 就是领导、同事不要抱着评判的态度 (being judgmental) 。”

“但是, 现在我们的幼教动态就是批判幼儿教师。”晓说。

“那如何可以改变呢?”我紧追不放。

【如果说前几段中的呼和应比较容易区分, 那么, 在这一部分的对话中, 呼应就难以很明确地区分了, 晓和李博士在相互呼应, 这使对话有可能成为互惠式的对话。晓在阐释自己正在发展的理论, 回应李博士的观点。李博士不仅认同晓的观点, 还对关键点加以强调, 同时对晓提出进一步的挑战。】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首先我自己能做到的是在我的幼儿园里, 我愿意接纳、肯定, 让老师们体验到呼应。我要给我这个幼儿园里的168 个孩子寻找好的老师, 好的教育环境。其实就是用对待儿童的思维对待老师, 在发现老师的需要的同时, 有一点我感受特别深刻, 关注个别差异, 不做横向比较。还有一点, 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 就是尊重。”晓强调道, “这个尊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尊重并得到尊重。早前老师、儿童、家长间互动较少, 比如老师们彼此间很少打招呼, 甚至有一次还遇到过一个年轻老师大声指派保育老师做事情。几次观察之后, 我认为‘不打招呼’不仅仅是一种现象, 而且是一件大事。我就在想为什么她们会这样, 我就把她们转化为儿童去思考原因。这样事情就清楚了, 她们没有被打招呼、或者被合作的经验。换句话说, 她们已有的经验就是见了面不打招呼, 做事情就被呼来喝去。”

“那你怎么办?”我问。

“既然没有, 那就让她们获得有益的新的经验。我每天早上和放学都站在幼儿园门口, 和家长、小朋友打招呼, 询问小朋友开不开心, 询问家长有什么问题。有一天, 一个家长忍不住问我:‘园长你怎么每天都站在门口?’我回答说:‘我想见到你们, 知道你们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然后, 我每天都会主动和所有的老师和孩子们打招呼, 并且夸老师, 夸孩子有礼貌。”晓接着说:“一个月的时间, 我们幼儿园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 大家不知不觉间相互微笑、谈论, 甚至还相互帮忙班上的事情。孩子们见到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会主动问好。而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 不是外部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家长包括很多爷爷奶奶都会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

【大段的表述正是晓这些日子思绪的累积, 是让她半夜梦醒的原因, 也是她想要和李博士对话的原因。终于有了抒发和表达的途径了, 多畅快呀!晓思考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看上去是什么样的, 而呼应可能是表达“ 尊重”的一种方式。】

“你不觉得你很强大?一个有意识的举动, 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我说。

可是晓说:“我真的没有觉得我强大。用呼应儿童的思维, 老师们和孩子们本来就是强大的。她们只是需要有一个人先迈出一步, 就是做‘呼’的这个人, 而我恰巧就成了这样一个人。”

“你不仅呼, 你也应了。”我迫不及待地指出。

【这是一段承上启下的对话, 李博士既回应了晓的思考, 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自己的角度, 既呼又应的园长。而在这次对话中, 李博士也让晓看到了一个既呼又应的对话者是什么样的。】

晓说:“嗯, 这两个字真的是太奇妙了。呼应是一种良性循环, 永不间断。” (这也是对呼应本身一种生动的描述, 我想。)

“这种良性循环就建立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 是一切可能的教育的基础。”我忍不住加了一句。

“李老师, 你上课的时候讲到过,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教育, 就是关系。”晓说。

“我那是从瑞吉欧学的, 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实践。”我赶紧申明。

“其实, 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古人也不输于瑞吉欧。”晓继续说道, “有一句古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儿园里有三个年龄段:儿童、教师、保育老师。我们幼儿园的保育老师都在五十岁左右, 差不多像我们妈妈一样的年龄。我对她们就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尊重、关心, 同时也一起探讨幼儿园的事情, 幼儿园的重大决策, 也请她们参与。而我和老师们一样处于中间年龄段, 我就用古人的话要求自己, 努力让我的同伴感受到, 并且成为她们的经验。我这段时间的感受就是, 园长更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呼应者。其实, 这个角色适应于每个人, 因为它是在关系中产生的。”

【在建立与自身已有知识间的连接, 与自己文化间的连接, 与他人观点间的连接, 以及与自己过往经历间的连接的过程中, 晓不断深入认识自己、他人、周围世界和自己所置身的环境间的各种关系。】

我难抑兴奋, 说:“你今天睡不着, 引发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在同学们中发起一个讨论, 用具体事例说明教育中的呼应。因为我觉得, 人们往往抓住一个新的理念或想法, 但如不继续思考和实践, 好好的东西, 也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李博士为什么会“难抑兴奋”, 可能是因为晓的所思所想是对李博士上课内容的积极回应, 这样的回应给李博士带来了满足感, 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并且激发了她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关于“呼应”这个话题的探究, 将这样的思考和理解拓展到其他同学中, 拓展到教育实践中。】

“我觉得除了可以分享工作中的呼应, 也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呼应, 包括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 有关系存在的地方, 不都有呼应存在吗?”晓有点像个哲学家了。不过, 教育本来就是少不了哲学的呀。

【受李博士启发, 晓继续拓展自己的思想, 让李博士和她自己发现了另一个可能的自我:一个有哲学思考的教育者。】

真没想到, 夜半微聊, 晓从一个园长的角度, 在她的环境中, 用她的思考和实践, 对“呼应儿童”和“呼应教师”做出这么丰富、深刻和独到的诠释。春天的种子, 在秋天结出果实。我相信和期待着, 晓和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分享。谢谢你, 晓。

【这是一次有呼有应的互惠式对话。Margaret Carr等人认为指向互惠的心智倾向包括投入到他人的对话中, 探讨共同的感受和兴趣, 与他人沟通, 提出自己的观点, 考量他人的观点, 分享责任, 交流观点, 对自己作为和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非常重视。Margaret Carr等人还认为, 能够给学习带来持续动能的社会性互动有一个特征, 那就是互惠, 是力量和温暖的平衡。在晓和李博士的这次越洋“微聊”中, 我们能看到互惠, 能体会到温暖和信任的关系, 还能读到那些能够提高互惠可能性的语言, 如:李博士聚焦又开放的提问;接纳、肯定的语言, 而不是评判或批判性的语言;当然更重要的是晓思绪的累积且不断地深入具体, 还有她想要分享的意愿和对孩子、幼儿园乃至幼儿教育的情感, 让我们得以从她的一次“午夜梦回”中受到启发, 也激发了我们的思考。谢谢你, 素昧平生的晓!谢谢你, 我亲爱的李博士!】

注释

形容互相呼应的成语 篇3

形容互相呼应的`成语大全

[此唱彼和] 这里唱,那里随声附和。比喻互相呼应。

[狐唱枭和] 比喻坏人互相呼应。

[更唱迭和] 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相呼应配合。

[彼倡此和] 和:附和;应和。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遥相呼应]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遥呼相应]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同“遥相呼应”。

[八方呼应] 呼应:彼此声气相通。泛指周围、各地。形容各方面互通声气,互相配合。

[如法炮制] 炮制:用烘、炒等针药材制成中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东施效颦]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一呼百诺] 一人呼唤,百人应答。形容有钱有势,仆从很多。

[彼唱此和]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

[一呼百应] 一个人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

[遥遥相对] 远远地对着。多形容两样事物的性质或形状相类似,配得上。

[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综合医院呼应信号系统设计及应用 篇4

(一) 医院智能化系统概念的提出

目前, 综合医院的建设标准越来越高, 医院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基础设施。一些大中型医院在建设初期就提出较高的智能化要求。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应用在医院中, 将更好的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医院内工作效率, 使现代化医院更加人性化, 更加高效、稳定的运行。

综合医院呼应信号系统是医院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在综合医院的合理应用, 极大的方便了医患之间的沟通,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患者得到及时相应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 同时本系统的采用也为医院对医护工作者的考评提供了相应依据。本文通过结合工程实践, 主要介绍了综合医院呼应信号系统的功能及设计要求。

(二) 医院智能化系统实施的前提条件

所谓的“医院智能化系统”是指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相关医疗工作, 实现医院内部医疗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及处理, 是将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及综合医疗软件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系统。

实现系统互联, 必须要有通讯网络平台, 为医院智能化系统搭建一个稳定、高速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也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医院呼应信号系统也是构建在高速计算机网络平台之上。

呼应信号系统由主机、分机、信号传输、辅助提示等单元构成。医院呼应信号系统一般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放射科呼应信号系统、ICU病房探视系统。

二、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

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一般分为有线系统和无线系统。有线系统包括多线制和总线制两种, 多线制因线路敷设及维修不便, 一般不推荐使用, 实际应用较多的为总线制系统。无线系统优点是减少了大量的管线敷设, 但在有电磁干扰或在需防止电磁干扰的病区内不宜使用, 且无线系统的发射功率、通信频率及呼叫覆盖区域等设计指标, 均应向当地无线通信管理机构申报, 经审批后方可实施设计。

(一) 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的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

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一般由护理主机、呼叫分机、信号传输及辅助提示等单元组成。每个护理单元设一台护理主机, 一般设于护士站。病房床头多功能医疗面板及病房内卫生间内、病区内公共卫生间内均装设呼叫分机, 如图1所示。

护士站护理主机一般设有60~30个双色LED指示灯, 可直观显示每个分机工作状态。主机可显示多路分机的呼叫并记忆保持, 在待机、通话、广播等各种状态下分机均能正常呼入。主机可选配无线接收机, 无线接收机由医护人员随身携带, 医护人员巡房处理呼叫或不在护士站时, 分机呼叫信号可直接将呼叫信号发至无线接收机。

床头呼叫分机一般留有输液报警接口, 可根据用户要求选配输液报警装置, 输液完毕时刻自动通过分机向主机报警, 主机有声光提示, 并语音播报“XX号输液完毕”。

护理主机一般留有RS485通信接口, 可与护士工作站联网, 配合软件可将呼叫分机号、应答时间、对讲时间、呼叫次数等进行统计、记录。

(二) 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随时接受患者呼叫, 护士站及走廊内的显示屏能同时准确显示呼叫患者床位号或房间号;患者呼叫时护士站应有明显的声、光提示, 病房门口还应有光提示;

允许多路同时呼叫, 对呼叫者逐一记忆、显示, 检索可查;

特护患者有优先呼叫权;

病房卫生间内的呼叫, 在主机处有紧急呼叫提示;

对医护人员未做临床处理的患者呼叫, 其提示信号应持续保留;

具有医护人员与患者双向通话功能;

危险禁区病房或隔离病房应具备现场图像显示功能;

系统具有护理信息自动记录功能;

系统具备故障自检功能。

(三) 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设计要求

1. 设计应根据医院的规模、医护标准的要求, 在医院病房区设置本系统。本系统应按照护理区及医护责任体系划分为若干护理单元。系统呼叫主机设于护士站, 可放在工作台上或壁挂安装。病床呼叫分机一般于综合医疗带上安装, 且手持呼叫器通过弹簧连接线与分机相连垂至床头方便病人呼叫。

2. 信号传输单元一般采用总线制, 减少大量配线。

3. 辅助提示单元一般为病房门口显示门机和走廊集中显示屏。走廊集中显示屏可选配, 可显示呼叫分机及护理级别, 无呼叫时显示屏可滚动显示日期、时间等信息。

4. 传染病区等危险禁区病房或隔离病房, 不方便医护人员经常出入, 对讲系统除具有对讲功能外, 还应具有视频监控功能。平时视频信号处于断开状态, 当有病人呼叫时, 视频信号自动接通。

5. 护理呼应信号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 也可以将各子系统与医院管理系统联网, 方便掌握各护理区、科室病房的护理服务及资源优化调配, 见图2。

6. 综合医院内呼应信号装置应使用交流50V以下安全特低电压, 现行产品多为36/48V。

7. 呼应信号系统的布线应采用穿金属导管或金属线槽保护, 不宜直接明敷。

三、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

通过门诊自动分诊导医信息与管理系统的实施, 可以改善医院门诊及候诊区的就医秩序和服务质量, 杜绝拥挤、排队和嘈杂, 净化医院的医疗环境, 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减少了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 降低了交叉感染几率。

(一) 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的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

1. 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由系统软件及计算机、系统主控器 (排队机) 、门诊分机、票号打印机、显示器及扬声器等部分组成, 见图3。

2. 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具备的功能

就诊排队应以初诊复诊、指定医生就诊等分类录入, 自动排序;

随时接受医生呼叫, 应准确显示候诊者信息及就诊诊室信息;

当多路同时呼叫时, 宜逐一记忆、记录, 并按录入排序, 分类自动分诊;

呼叫方式的选取, 应保证有效提示和医疗环境的肃静;

诊室分机与分诊台可双向通话;分诊台可对候诊厅语音提示, 音量可调;

有特殊医疗工艺要求科室的候诊, 宜具备图像显示功能。

(二) 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设计要求

1. 医院各科室门诊、检验中心、出入院手续办理处等宜设置候诊呼应信号系统。

2. 各科室分诊候诊主机排队机宜设置在各科室门诊候诊区的护士站, 在各科室候诊区设置集中显示屏显示就诊信息。

3. 诊室内分机可选用手持式叫号器, 安装在医生工作台上;或者采用虚拟叫号器, 则应配置计算机及相应软件, 并提供网络接口。

4. 综合医院内呼应信号装置应使用交流50V以下安全特低电压。

三、放射科呼应信号系统

放射科呼应信号系统一般为各部门独立的系统, 主机由医疗设备自带, 设计时只需预留话筒、扬声器等管线。一般用于放射机房与其相应控制室之间医生引导病人使用, 见图4。

四、结语

结合现有综合医院存在的问题和使用需求, 在医院呼应信号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先进性。医院智能化设计应本着先进与实用的原则, 把现有的较先进技术与成熟技术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医院未来的发展空间。各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管理系统。某一环节的性能不足可能会成为医院管理系统的瓶颈。比如网络带宽预留等等问题。

实用性。充分考虑医院现有的经济实力等因素, 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情况下, 考虑系统造价。如门诊候诊呼应信号系统中采用硬件叫号器还是软件叫号器, 对于经济实力比较足, 各诊室内均设有医生工作站的门诊可采用软叫号的方式。

灵活性。选择系统时, 注意选择一些标准化的开放式的系统。方便各个系统间互联以及后期系统增容等。

参考文献

[1]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3]萧臻.医院智能化建设规划策略和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6.5

呼应关系 篇5

一、报道推进方式

一个经过策划的报道多数是由不同的系列和板块构成的, 这些不同的系列和板块何时推出如何推出以及如何跟进, 则是由报道的推进方式规定的。这里, 何时推出是指报道的时机问题。通常的报道时机以第一时间为最佳, 早了由于情况把握不准容易出现报道失误, 迟了由于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而使新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时机的选择, 对于报道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只有选择最佳的报道时机, 才能够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 才能够有效地表达媒体意见, 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如何推出则是就首次报道以什么面目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说, 媒体自身日常为引导某一种舆论而作出的策划性报道宜采取常规性推出的方式, 而临时为某一重大事项作出的策划性报道则宜采取强势推出的方式;对于在某一重大新闻事件到来之前为其营造舆论氛围作出的策划性报道宜采取常规性推出的方式, 而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作出的策划性报道则宜采取强势推出的方式。如何跟进则是报道首次推出后下面的报道如何展开的问题。跟进报道方式一般分为直线型和立体型两种。如对于党委政府某一项长期性的中心工作而策划的报道, 宜采用直线型的跟进方式, 分列出题目作连续报道;而对于党委政府某一项阶段性或临时性的中心工作而策划的报道, 则宜采用立体型的跟进方式, 多个系列报道分头推进。

二、体裁选择样式

体裁的选择, 是由报道的内容决定的, 但同时又受报道的立意、报道的定位和媒体记者素质的制约, 还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程度。在策划新闻报道时, 体裁的选择要做到既遵循一定的原则, 又不绝对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特别是一些大型新闻报道策划, 体裁的要求更应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力避单一呆板、力求生动活泼。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媒体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新的新闻样式不断涌现。这些新的样式在满足不同报道内容、丰富报道形式、活跃报纸版面的同时, 也被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新闻体裁选择得体并进而有效运用, 对于彰显报道效果至关重要。如, 地市党报通常做的年终成就性策划报道, 一般都是采用新闻特稿的体裁连续推出, 这些特稿篇篇制作宏伟, 确有磅礴之势。但也完全可以采用新闻小故事的体裁, 用普通老百姓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反映一年来的发展变化, 小巧未必效果就差。再如, 对党委政府作出的某项重大部署的政策解读, 不少报纸在报道时实际上就是文件照搬照登。这样做肯定不会出错, 但不像新闻。如果换一种体裁, 通过访谈的形式, 让有关权威人士解读政策, 并在文章中穿插一些场景描写, 这样的解读肯定会更吸引人。

三、版面编排的制式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日常报道也好、策划报道也好, 其报道的立意、报道的推进都是需要依靠版面来实现的。新闻策划, 特别是重大新闻策划, 凝聚着报社许多人的心血, 其前期最后形成的成果——稿件, 如何通过有效的编排制式使其呈现在版面上, 直接关系着报道的效果。要注重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现在的人们阅读报纸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视觉冲击力达不到一定程度, 往往会使读者在不经意间放弃对稿子的阅读。要有效运用综合的版面编排手段, 包括集中编排、文图并茂、标题留白、色彩线条、加编者按等, 特别是报道首次推出时, 一定要以此形成版面强势, 努力争取读者的眼睛停留在策划的报道上。要给读者提供必要的阅读便利。一般地, 策划的报道多是由一个系列或多个系列构成的, 由此决定了策划的报道不可能依靠单独一期报纸或单独一个版面来完成。这也就要求, 系列报道首次推出后, 后续的报道在编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 稿件要尽量放在固定的版面和版位上, 同时冠以醒目的栏目引导读者便利阅读。要处理好策划报道与其他报道在版面上的关系。强调策划报道在版面上的视觉冲击力, 并不是要忽视其他报道在版面上的地位。通常情况下, 突出处理策划报道必然要弱化处理其他报道, 但弱化处理并不是随便处理。如果一味地突出处理策划报道, 也必然会造成策划报道在版面上的失重, 这里的关键是要保持好两者之间在版面上的协调。

摘要:新闻策划作为提升新闻价值和报道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已被越来越多的媒体认同和运用。人们在充分认识新闻策划的重大意义的同时, 广泛探讨新闻策划的特点、原则、方法、技巧、类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通过笔者的工作实践和业务研究, 就新闻策划应把握的要素进行一些探讨, 以期对新闻策划理论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关键词: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新华出版社, 2001年

呼应关系 篇6

化学问题产生于生活生产实践中, 从实践中的化学问题导入新课, 便于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节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并能用当节所学知识解决课堂初始的问题。

本节选取实验室氯化铁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作为起点, 提出问题:混浊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实验, 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测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 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盐溶液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归纳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问题环环相扣,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 进一步练习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加强了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的问题, 首尾呼应, 主线清晰。

二、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 水的电离平衡, 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熟练掌握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学、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问题框架下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培养运用辩证思想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实验室需要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 实验员用洁净的仪器、纯净的药品和蒸馏水配制了一瓶。可配好后, 发现溶液不澄清, 透明度不高, 略显混浊。于是他又重新配制了几瓶, 可是, 每次配完后, 结果都一样, 他百思不得其解, 混浊物是什么呢?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猜想一下, 混浊物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可能是氢氧化铁沉淀。

【提问】氢氧化铁是怎么生成的呢?

【引导提示】氯化铁溶于水后, 溶液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呢?

【学生讨论分析】Fe Cl3=Fe3++3Cl-

溶液中的Fe3+结合水电离生成的OH-, 成为Fe (OH) 3沉淀, 所以溶液会显混浊。

【教师板书】Fe Cl3=Fe3++3Cl-

【引导】如果我们分析正确的话, 溶液中C (OH-) 和C (H+) 会有什么变化?对水的电离平衡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由于Fe3+结合水电离生成的OH-, 使溶液中C (OH-) 降低, 并迫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导致溶液中C (H+) 增大, C (H+) 大于C (OH-) , 溶液呈酸性。

【引导】如何证明我们分析的正确性?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们设计实验, 验证氯化铁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活动】验证氯化铁溶液的酸碱性。

药品:氯化铁溶液、酚酞试液、PH试纸、石蕊试液。

【实验结论】氯化铁溶液呈酸性。

【提问】实验证明咱们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示我们的分析:Fe3++3H2O≒Fe (OH) 3+3H+, 这个方程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离子方程式有什么区别呢?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此反应用可逆号, 因为Fe3+只是部分水解没有全部水解, Fe (OH) 3没写沉淀符号, 由于水解生成的Fe (OH) 3量很少, 不足以产生沉淀。

【提问】老师还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Fe3+结合水电离出的OH-, 而Cl-不结合水电离出的H+呢?

【学生讨论回答】由于HCl是强电解质, 在水中完全电离, 不存在HCl分子。Cl-还是原来形式大量存在。

【过渡】通过我们的分析, 帮这位同学找到了原因, 并且还有个意外收获, 盐溶于并不一定是中性, 还可以是酸性。其他的盐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找规律。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出实验台上盐溶液的酸碱性, 然后找出盐类组成与溶液酸碱性间的规律, 填入表一。

可供选择的药品、仪器:

NH4Cl溶液、Na2CO3溶液、Cu Cl2溶液

CH3COONa溶液、Na2SO4溶液、p H试纸

【引导】分析实验结果, 形成对盐溶液酸碱性规律性的认识, 将结论填入表二。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仿照Fe Cl3溶液分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第一小组以NH4Cl溶液为例, 讨论:为什么强酸弱碱盐显酸性?选择一名中心发言人宣读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第二小组以CH3COONa为例, 讨论:为什么强碱弱酸盐显碱性?选择一名中心发言人宣读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第三小组以Na2SO4为例, 讨论:为什么强碱强酸盐显中性?选择一名中心发言人宣读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第四小组任选一例讨论, 并选四位同学点评第一、第二、第三小组的讨论结果。

附:交流问题如下:

(1) 盐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

(2) 哪些粒子间可能结合?

(3) 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4) 相关的电离方程式、化学方程式?

【引导总结】通过我们对这些盐的分析, 我们知道了在溶液中某些盐电离出的离子, 可以与水电离出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为盐类的水解。

【投影】

规律总结

(1) NH4Cl等强酸弱碱盐, 其中发生水解的离子为___, 溶液显___性;CH3COONa等强碱弱酸盐中, 发生水解的离子___, 溶液显___性。可总结为:谁___谁水解, 谁___显谁性。

(2) 盐类水解的实质为盐电离的___与水中的___生成___反应。

【板书】规律: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

【过渡】我们学知识, 是为了用知识。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用所学到的知识, 解释实验员配置的氯化铁溶液混浊现象并想办法解决。

我们已经知道氯化铁溶液混浊, 是因为Fe3+水解造成的, 那我们如何抑制它的水解配制澄清的溶液呢?

【学生讨论发言】运用勒夏特列原理, 为了抑制Fe3+的水解, 我们可以增大C (H+) , 加适量的盐酸, 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过渡】我们的方法可行吗?通过实验来证明它?

【学生实验】

【教师总结】实验又一次证明, 我们推断的合理性。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 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化学源于生产、生活, 化学必将服务于生产、生活……

除了盐酸加入这一因素外, 还有那些影响盐的水解?下节课共同分析。

五、教学反思

1.主线牵引, 思路清晰。本课时教学内容处理上, 打破了课本的顺序, 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创设情境选取氯化铁溶液呈现混浊的现象, 提出问题:混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从溶液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入手, 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既复习了电解质的电离, 又引出了盐类的水解, 自然流畅。从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 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盐溶液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归纳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问题环环相扣, 思路明确清晰。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 进一步练习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加强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

2.首尾呼应, 学以致用。课堂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氯化铁溶液呈现混浊的问题, 学以致用, 首尾呼应, 更能体现本节课的主线。同时, 学生收获一节课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从而, 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 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选取实验室氯化铁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作为起点,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 进一步练习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加强了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的问题, 首尾呼应, 主线清晰。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1.

呼应关系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学习

从“教”与“学”来看, 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教学过程是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教学任务完成的好与坏, 将取决于教与学这对矛盾解决得如何.而教与学的矛盾的统一是有条件的, 其中的重要条件是教与学的心理呼应.心理呼应是指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融合, 是双方在情感心理和思维心理等心理活动的互相沟通, 它是教与学转化的先决条件.而要实现心理呼应, 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启发性, 就不会有学生的能动性.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 能实现心理呼应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笔者等一线教师应加以选择的方法.要实现心理呼应, 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想学生所想, 做学生所做.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师生心理呼应的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记数学日记, 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全面研究和了解学生, 是实现师生心理呼应的教学过程的基础.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般不愿意和教师交流, 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 这需要一种有效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 因此, 我对高一的学生都有一个写数学日记的要求.数学日记不同于学生语文学科中的日记形式, 它可以是对一道题的分析, 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是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 可以举一些有关这个知识点的应用, 可以是学生课堂上没理解的知识的罗列, 也可以是对老师课堂讲法的一些建议.我认为数学日记有以下功效:

①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反思;

②数学日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价学生;

③数学日记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信息;

④数学日记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生的日记中, 有的学生会提出, 老师, 在向量的运算上我还有点迷惑, 你能否多举点这方面的例子?还有的说:老师, 课堂上数学例题能不能不要急于擦掉, 让我有一个消化的时间, 如果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 我会很喜欢数学的.通过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有的学生的日记这样写:老师, 课堂上你讲的一些解题的思想我有点理解了, 你看我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 它们都可以通过平方升幂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我这种理解是否正确?

1.已知undefined, 求sin2A.

2.已知|a+b|=1, |a-b|=2, 求a·b.

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 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这种习惯, 从没什么可说到有所说, 学生的日记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 师生都得益于此.

二、遵循知识发生的本源和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案例1 向量的加法运算.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向量加法的定义, 然后做大量的数学练习巩固, 这样简单化处理知识, 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但学生往往会暗自疑惑, 为什么这样定义呢?学生还会疑惑, 为什么要学向量的加法?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是教学要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形成知识的能力, 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 应遵循历史 (本源和过程) .从数的运算到字母的运算再到向量的运算是运算的一种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 如果没有四则运算的研究, 就只是计数的工具而已, 就没有算术这门学科;同样, 如果没有在引入字母代替数后研究其运算, 也仅仅是一个替代字母而已, 也就没有代数这门学科了, 那么这种既有几何特征又有代数特征的量引入后不研究其运算, 同样只是一个路标而已,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需要.然后举实例引导学生构建向量加法的意义, 可以以两个人同时推一名同学, 那名同学感受到的是一股合力把自己推向一个方向, 那么这个合力可以看成是两个力的和, 那么这个合力与另两个力的关系能否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 把力的关系抽象得出数学上的加法含义.开始由于物理中知识的迁移,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教师可以设问, 若是两个同方向的力即平行向量, 如何作出平行四边形呢?从而适时地引出三角形法则, 然后再在举例过程中要求学生作出共起点的两向量的合向量,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顺序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 虽然课堂探讨的时间多了, 但由于尊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交会达成较好的心理呼应.

三、想学生所想, 做学生所做, 让学生在做中学

案例2 函数y=sin (wx+φ) 的图像与性质.探讨这节内容的教法论文很多, 多种媒体并用, 就想让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然而事实上, 在我们三星级高中, 往往在教师的努力下, 只能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够掌握, 特别是一个先相位后周期这个难点一直难以突破.教师应该在这个时候蹲下来, 倾听学生的想法, 不应该过于关注教法, 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学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问题, 抽象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 课堂上教师可以跟着学生一起做.由于刚学习了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法, 学生五点法作图意识相对比较强, 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习惯上就是作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让学生研究下列函数的图像性质, undefined, 通过这几个函数图像的亲自操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几个图像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一般结论, 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变换的理解.有些知识需要学生亲自操作才能真实有效地成为他们的知识.

四、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对数函数的教学.经常听到学生跟教师抱怨, 为什么要学习对数, 对于对数的运算性质一直都搞错, 特别是在碰到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错误百出.由于对数是一种特殊的运算,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运算不同, 学生很难理解, 又由于其抽象枯燥, 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惧怕, 很多同学采取的是回避态度.笔者认为在对数的教学时, 要尽量深入浅出, 设置好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知识的特色,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对数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有兴趣,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数的一些特殊的运算性质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1 已知lg2=0.3, 求undefined

通过该题让学生体会对数的运算法则logaMn=nlogaM (M>0) .在简化运算上面的作用表现为学生在得出答案后普遍表现很兴奋, 加深了对这一运算性质的体会, 从后期学生的练习中, 很多学生都能适时的运用这个性质.

例2 在学习对数函数性质时, 可举例, 求证:2>3.

证明undefined,

即undefined, 得undefined

于是undefined, 故有2>3.

学生在看了题目后, 先是很惊讶, 然后陷入思考, 很快露出笑容, 然后热烈讨论.该问题提得突出, 矛盾尖锐, 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方式有很多, 例如讲“反证法”这一新课时, 可跟学生讲《路边苦李》这个典故作为情境.典故的内容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小孩叫王戎, 一天, 他同其他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玩, 只觉得口干舌燥, 这时正好发现前方有一棵李树, 树上结有好多李子, 其他小孩都去摘果子解渴, 唯有王戎不动.路边一位老人见后, 问王戎为何不去摘, 王戎说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老人问其原因, 王戎回答说:“若李子不苦, 路人早就摘下解渴, 树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李子, 所以这李子必定是苦的.”果然, 此时吃了李子的小孩一个个都痛苦地吐了出来.

一般的说, 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相应的心理, 那就是, 教师渴望把学生教好, 学生则希望把功课学好, 这时教师与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 不同的心理渴望和心理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和学生都保持这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需求, 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师的自我实现心理, 环环相扣、心领神会、配合默契, 那么, 心理呼应的教学过程就能形成.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呼应关系 篇8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意象呼应,文化隐喻

一、《追风筝的人》叙事结构分析

阅读推荐课,老师的推荐书目便有《追风筝的人》,简介介绍评价很高,说是一部接近人性的政治史诗,作者胡塞尼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亲情、友情、责任,为读者呈现一段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极为吸人眼球。主人公阿米尔同哈桑是好朋友,无话不谈,但他们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主人和仆人的鲜明身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阿米尔缺乏家庭温暖,性格懦弱且敏感,但哈桑活泼自由,是追风筝的高手。12岁那年,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取得风筝节大赛的胜利,却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哈桑因此而遭受侮辱,但性格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退缩,童年的事件成为影响生命历程的精神负担,中年后的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后得知自己与哈桑的关系,只是哈桑已不在人世,徒留受苦难的儿子索拉博,成长后的阿米尔不若幼时软弱,回到家乡,冒着生命危险救出索拉博。

笔者作为高中生,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相对较少,能够更深感悟的就是友情与亲情及主人公的成长,行文中作者所植入的多个意象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更与主意象的风筝产生了呼应的效果,体现了独特的叙事思路及文化隐喻。

二、《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分析

行文叙事中,作者以首尾呼应、前后对应的方式,以隐喻形式进行文化内涵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整体诗意的意境,使叙事更具张力,且文化意义明显。[1]从小说中应用最多的意象来看,风筝体现了那个时代阿富汗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民俗;另外,在意象呼应的同时充分见证了阿米尔从少年到中年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中其他的意向还有弹弓、石榴树、兔唇等,其本身带有自身所代表的叙事意义,并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背景功能及意义明显,并深化主题思想。

(一)风筝意向

风筝是该小说中最鲜明的意象,不仅贯穿故事始终,也是小说情节转折和高潮的重要节点,拉开背叛与救赎的序幕,前后两次对应展现了追风筝过程中阿米尔的成长和摆脱精神负担之后的新生。

斗风筝是阿富汗当地勇者的游戏,更是孩童间炫耀的资本,阿米尔想借这次机会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证明自己的勇敢,哈桑一直在给他帮助和鼓励,所以斗风筝承载着太多的感情和故事,也是背叛发生的铺垫。后来,时局动荡后的阿富汗将斗风筝比赛禁止,已经不再代表民族文化,而是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意象,说明阿富汗人民如断线的风筝一样,随风游荡,不能自主掌握自己命运。[2]

2002年,阿富汗的风筝再次升上高空,阿富汗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阿米尔拼命救出索拉博,却已患有自闭症。时隔多年,阿米尔像儿时那样获得了胜利,自闭的孩子展颜微笑,阿米尔完成对年少背叛的救赎,精神和心灵均获得解脱与自由,完成真正的成长。

于阿米尔而言,风筝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只有追上了风筝,他才能够成为自己一直所期许和想要成为的人,拥有健全而完整的灵魂。

(二)石榴树意象

石榴树在小说中起着对比与呼应的效果,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友谊的见证及背叛的开始。多年后重返旧地,当年的石榴树已经凋零残败,与儿时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却看到两人名字的刻痕,阿米尔并在救了索拉博后对当初的懦弱进行弥补,昭示新生活的开始。

(三)弹弓意象

弹弓意象起着联系两代人情感的作用。弹弓是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玩具,也是自我保护的武器,但也是阿米尔和父亲产生分歧的喻示;遭受凌辱时哈桑没有带弹弓,使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打击,于是他教会自己的儿子使用,并随身携带,最后又回归到阿米尔解救索拉博的场景中,呼应明显,使小说更具张力。[3]

(四)兔唇意象

兔唇是哈桑的特征,可在两人关系决裂后他进行了整容修复,使阿米尔的精神世界背负谴责,最后的搏斗中,阿米尔因救索拉博而遍体鳞伤,上唇也出现开裂,像兔唇一样,当他像忠于自己的哈桑那样微笑时,心灵获得真正的解脱,首尾呼应。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以救赎与成长为主线,从幼时的懦弱到最终的解脱和自我牺牲,使阿米尔成为真正的勇士,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许可以如此描述阿米尔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苏伟.《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语文建设,2016(03).

上一篇:提高写字教学质量下一篇:语文识字教学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