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投资规划

2024-10-02

区域投资规划(共12篇)

区域投资规划 篇1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国内外各个学者的理论, 比较有价值的包括海默、巴克利与邓宁等理论。从中可以看出直接投资是一种本国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这种优势具有一定的价值, 能够给其他国家带来经济与社会的需求。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会产生效应的。我国正处于新时期的发展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期, 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和标准, 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将其精髓进行探索和加工, 应用于我国的现状。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建设, 并将其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由此, 我国正处于稳步地发展阶段, 但由于对外投资的基础还不强, 还需要在国内外的环境来发展和壮大, 能够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投资区域:从对外投资流量的区域来看, 亚洲和拉丁美洲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 非洲落后的投资环境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严重制约了中国对非洲投资数量的增加。近年来, 中国对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投资增长迅速, 原因主要是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恢复性增长和我国对外投资布局的合理调整。

总体来说, 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企业实力、国际竞争力等距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投资的严格规定限制了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从长期来看, 亚洲作为中国投资重点区域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非洲、拉美、大洋洲、北美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性及特点

目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甚合理, 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 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 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 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 增加出口创汇, 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 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事实上, 我国具备更多的是向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行“梯度转移”的条件, 这种投资在与利用各国贸易政策如普惠制的相互结合中, 更能发挥现有比较优势;而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密集地区, 则应建立研发机构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合资企业以达到跟踪和开发高新技术,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效果。在投资方式上, 应借鉴跨国公司的做法, 克服传统的国内条块分割、单打独斗的思想, 树立共赢的竞争理念, 积极主动地构建企业集群, 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谋求更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利益。

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在投资区位的选择方面, 首先, 应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 例如东道国的法律, 政府对FDI的鼓励限制政策, 当地资源以及劳动力状况等各方面, 以便确定是否在该国进行投资。其次, 对自己的投资项目要有充分的认识, 例如, 对此投资项目是否为该国适用技术, 所生产的产品是否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相适应, 能否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并且有利于突破第三国的贸易壁垒, 易于进入第三国市场等进行综合分析, 以确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结合我国实际,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前应突出以下地区。

3.1 东南亚国家

当前东亚及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这是因为:首先, 我国地处亚洲, 与许多国家在历史, 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渊源, 与这些国家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有利于减少进入障碍。其次, 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市场容量大, 再加以这一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投资机会较多, 有利于我国不同层次的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再次, 亚洲金融危机后, 各国对各自的经济运营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大部分国家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 加强了宏观管理和调控, 经济日趋健康, 投资环境日益完善, 发展潜力更大。它们的投资环境好, 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 同时, 地缘上的邻近性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 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 可以减少投资的进入障碍。以越南为例, 越南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大外资的优惠措施, 包括大幅减免税收、降低土地使用费等。8年前选择越南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第一站”的广东TCL集团, 眼下已经在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尼等东盟国家设立了分公司, 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3.2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我国企业应根据需要与可能, 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投资, 并努力发挥其“窗口”效应, 通过在这些领域兴办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 把掌握的高新技术, 新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 最新科技动态等反馈回国内, 装备自己的新兴产业, 使我国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样既可以获取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及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 又可以抓住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带来的机会, 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同之处。从不同的方面看:其一, 我国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规模经济和内部化优势不明显。据统计, 我国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额约100万美元, 而发达国家约为600万美元。其二,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技术或市场, 而非劳动力资源, 到发达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技术与市场, 到发展中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市场与自然资源。从相同的方面看, 我国也在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走向高级化。

3.3 非洲

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 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 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另外, 我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也具有比较优势且市场巨大, 我国在非洲的农业中也有成功的直接投资经验。非洲是最大的发展中大陆。中国与非洲经济互补性强, 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业已存在的良好政治关系、经济联系, 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 拓宽双方合作的渠道与领域, 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 推动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关注非洲个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变化, 抓住机遇, 在保持原来投资优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和产品组装等业务, 扩大投资规模。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升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压力。

4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效应的经济影响

我国属新兴市场国家, 这种大规模利用外资已有20多年历史。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利用外资不仅仅是一般的开放政策和发展战略, 更是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 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的一种手段。因此, 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外资, 充分利用其资本效应与外溢效应, 以保持中国经济以一定速度稳定增长。

通过对各国在中国投资的市场战略的差异分析发现, 长期占领中国市场是影响美国和欧洲在华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其在中国的技术转移和国内配套产业的投资也是围绕基本的市场战略展开的。因此, 与投资相关的研发和配套投资的本土化战略都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研究表明, 占领中国市场也成为影响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在华投资中具有明显的贸易互补性或者重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生产因素, 当前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其全球销售, 造成技术转移规模和程度较低。资本来源国或地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同步性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5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区位选择的基础上, 如何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策和建议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析, 以下将结合我国投资的现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投资, 如果东道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企业可以与当地合作开发;如果对方某些产品依赖进口, 而我方又具备该产品生产技术, 我们可在必要时与之合资生产, 填补其工业布局上的空白;如果某些产品在该国出口不受限制, 而在我国出口受进口国贸易壁垒限制, 我们可以直接投资方式转向当地生产该产品, 再向进口国出口。对外直接投资除对目标国家进行投资环境分析外, 还须把拟投资的项目放在目标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下进行投资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和环境评估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对投资决策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投资项目研究是一个从一般到具体逐步深入的分析认识过程。假设企业有多个海外投资机会, 究竟到哪个目标国家去投资设厂?投资的内容、范围、规模等如何正确决策?这些都是项目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并且可以概括为投资机会选择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很重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那里的市场机制和环境、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更值得学习和演练, 它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演练中更快地成长, 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将会不断发展, 我国应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积极改变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竞争优势, 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不相适应的状况, 鼓励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制定确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同时, 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立法, 利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努力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关系。

摘要: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而区域选择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基本课题。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较快发展期,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 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现状分析,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条件, 我们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任务, 不在于数量的扩张, 而在于不断提高这部分资本的营运效率。从而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基准。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效应,区域分析

参考文献

[1]梁曙霞.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

[2]李建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

[3]戴金平, 冯蕾.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竞争力[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5) :26-32.

[4]王少平, 封福育.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 2006, (8) .

[5]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 2004, (1) .

区域投资规划 篇2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

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

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

(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

(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

(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质的评价;

○2量的评价;

○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

U3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

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发展的决定作用.答: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健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

7、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基本条件

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答:(1)关系:

○1区域政策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

○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发展而生的工具;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发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发展。

(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发展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某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定性、定量)

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

家庭联产承包制)。比如某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区等。

U4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的依据是什么?

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余值法计算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

3、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

答:技术扩散:指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技术短缺,加快区域发展,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人才。我国:技术引进,与设备相结合,与投资相结合4、谈谈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实。我国1979年以前的技术引进方式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单纯技术引进为辅助,这种引进方式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技术引进后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但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主要通过企业间的技术扩散,社会科研部门与企业间的技术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进行技术扩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之中并在发展本来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方面在世界前列。

U5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何计算?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有何优缺点?

答:(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2)计算方法:○1生产法: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平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增加值=总产出

中间投入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

进口

(3)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是用来描述经济结构,是描述接个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

缺点:不能全面

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什么是绿色GDP?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何要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水平?

答:(1)绿色GDP:在传统GDP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狭义理解为扣除自然资产随时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指标

(2)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进步。

(3)现多国为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3、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

答:(1)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

○1健康状况

○2受教育程度

○3生活标准

(2)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

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

4、利用实际资料,对近期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的的排名进行分析。

答:略。

5、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分析应包含那几个层次?

答:(1)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2)四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6、什么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国家竞争力主要有哪些评价指标体系?

答: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IMD世界国际竞争评价:着眼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环境与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竞争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泛采集多项指标,分层归类,做出可比口径的计算值。

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WEF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国家竞争力评比,注重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7、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例略。

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区域竞争力?

答:同7

现状分析

从政府

市场

素质

创新等方面提高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答:可从软硬实力

10、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某一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答:五步: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实例略。

11、钱纳里把经济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

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

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

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

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

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了解它有何作用?

答: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

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13、罗斯托将经济成长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答:经济成长阶段,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

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

(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

(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

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

是耐用消费品工业。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14、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答: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基础较好。

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

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减少区域差异:首先,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国家必须集中财力,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U6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答:(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德尔竞争优势理论。

2、区域分工有何特点?

答:(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3、区域分工有那几种模式?如何运用这些模式?

答:(1)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雁形学说

(2)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

国际分工体系

(3)混合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同时存在。相互交叉

4、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

答:(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投资动机、投资类型、行业类别、投资规模、投资研究区域

5、什么是参数法?它有何特点?

答:参数法是针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而提出的。特点和内容体现在:

一是标准具有创新性,二是应用具有实用性,三是内容具有系统性,四是方法具有科学性,6、如何改善一个地区的软环境?

答:(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完善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2)市场环境的改善:公平竞争、良好的信用保证、稳定的市场秩序;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问题;二是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发展问题;三是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问题。

U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1、常见的产业分类有哪几种?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是如何划分产业的?

答:(1)○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与五次产业的划分;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功能)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资源)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标准产业分类法,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

(2)我国按照第五类分类方法,新标准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种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有哪些?

答: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受工业品和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小,并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级产业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3、何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哪些?

答:(1)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2)区域比较优势基准(资源密集度)、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两基准(生产率上升的快为主)。

4、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你依据什么作出判断?

答:○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实例

5、请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来分析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产业结构。

答:(1)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结合实例

略。)

6、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运用实际资料,建立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线性规划模型。

答:(1)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缓解质量的提高。(结合实例

略)

U8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主要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

2、区域规划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1)按规划功能分类:

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型的区域规划

(2)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

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3)按规划区域属性分:

○1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

○2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3、简述区域规划的发展简史。

答: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

第一是工业聚集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第二,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第三,《雅典宪章》为区域规划工作在全世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区域规划为全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志。

4、区域规划程序为什么应具动态性?

答:因为区域的情况时刻在发生变化,尤其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上的创新和发展往往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发生变革。这就决定了区域规划应该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把规划当成是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U9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

2、如何才能制定成功的区域发展战略?

答:(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因此需要注意: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SWOT。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

3、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既有集聚又有分散的趋势?

答: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集中景观和分散景观同时并存的空间特征。而且引发集中的机制和引起分散的机制往往参和在一起,不严格区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是在集中与分散的整合中走向有机秩序的。集中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发展就会走向“过度”。过度集中使集聚效益降低,将迫使一部分活动走向分散。同样,当分散区位的生态承载力大于分散活动强度时,分散的过程会继续,直至分散效益下降,又使分散过程转变为向某一区位的集中。

4、简述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答: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U10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增长极的正负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答:(1)负效果:极化作用的后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散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积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

(2)正效果: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他们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它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产生是由极化中线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延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均衡发展的阶段是否出现?为什么?

答:会出现。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因为扩散作用的存在与加强使得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资源需求加大,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剩余资本也投入到边沿新的发展区。而且资本、技术、信息等也从核心向边缘区域流动,边缘区域产生的次级中心逐渐发展,并趋向于发展到原来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上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3、结合实际评价点—轴开发模式。

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5、适用于开发程度低,尚未奠定经济布局框架的国家地区

6、等级划分无明确标注和准则,有主观随意性

4、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有和应用价值?

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城市圈层结构理论,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地运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U11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1、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标加以反映:

○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数○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7容积率○8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如何理解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

答: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这三者关系,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要混乱。首先要保证保护耕地,保护最基本的生命线,接着在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扩大建设用地,切忌发展和扩展的盲目性。再者要保护好农业资源,保护好农田的质量,这样按序发展,确保土地供需矛盾的合理解决。

3、在区域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是什么?

答:(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土地分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4、区域空间管治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答:(1)基本要求: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2)

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

U12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1、分析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农业产业化布局要求。

答:(1)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链接为一个完整产业系统;

(2)在经营方式与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3)在经营目的上,要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

(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试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基本内容及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1)○1矿产资源储量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最基本指标,也是确定矿山开采业规划的依据;

○2矿产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开采利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式;

○3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包括矿产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

○4矿石的市场需求及需求量的大小事决定能否开采关键指标;

○5当然,当今选矿工业和海上运输业发展大大拓展了矿产品市场的区域范围,但作为采矿业的生产规划布局来看仍受矿产资源分布地域所制约;

○6此外,加强区域地质勘探规划也是采矿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

(2)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固体废弃物排放占用了大量土地。

3、请比较水、火电站的布局有什么不同。

答:(1)火电站:○1接近负荷中心,即在大型工业生产基地或大城市区建火电站;

○2靠近燃料基地,充分利用本地燃料特别是发热量低得劣质燃料建设坑口电站;

○3同时接近负荷中心和燃料基地,即在大煤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集群地区建电站;

○4燃料基地和负荷中心之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区,特别是水运条件好的港口地区建电站。

(2)水电站:1)受自然资源、开发条件的制约性很大

2)受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影响和制约

3)水力开发宽间布局的选择性很小

4)初期投资大、建设工期长

5)淹没损失大,移民工作复杂

6)水电生产的产销过程复杂。

4、区域制造业发展布局的趋势如何?

答:一是全球集中生产型,即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二是专业化生产型,即按照制造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地区,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三是市场地生产型,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非标准产品;

四是跨国一体化生产型,即按生产过程(阶段)在不同区位的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个区域各自生产原材料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制造业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格局。

5、影响高兴技术产业布局的条件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社会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加以各种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政策。

(2)科学技术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发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一方面受区域内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其转化过程必须具有一批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人才,能够对高新技术吸纳、消化和再创新。

(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优良的生产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售、供电、供水等)和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是因为:

○1优良的生产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技术上的要求;

○2基础设施是任何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

○3适宜的生活环境,就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营造一种拥有科学文化气氛,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和企业家创造精神的生活环境。

6、区域现代商品营销形式有哪些?市场建设如何规划?

答:(1)新型购销方式有总代理、总代销、大批发、外购外销,仓、批、零合一等经营;新型营销方式有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登门访销、超市经营、开架经营及早市、夜市经营等。

(2)市场组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规模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场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市场层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市场体系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7、请分析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的趋势。

答: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的趋势:一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职能,二是现代服务业是体现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三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四是借助现代服务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

8、试述物流系统规划特点及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答:(1)特点:一是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二是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三是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

(2)物流中心的规模、物流中心选址规划(服务区规划、模拟选址、定为决策)。适应性、协调性、经济性、战略性原则

9、旅游客源产生的动机机制?

答:(1)内动力:旅游者动机,包括精神动机、健康动机、心情动机、其他动机

(2)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

10、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1、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先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性理念。

2、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在人们对物资产品的需求提到议事日程。

3、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关联性,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发展,其乘数效应明显,对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4、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

U13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比较基础设施建设三种模式的优劣。

答:(1)先行论——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施工期长、投资大、资本产出率高

(2)滞后论

——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

(3)同步论

——

经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恶性循环

2、简要分析新世纪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趋势。

答: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

远程化:中国将加快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大调整。

区域化: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和城市群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急需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级化:为了实现远距离输送,运输方式由慢速低成本转向快速高成本的高级阶段转变,追求高级化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动力和目标。

先进化:为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基础设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改进。

网络化:各类基础设施将按照各自的特点,成环成网形成完整的构架,并使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而合理的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基础设施立体网络。

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纷纷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净水工程”等生态理念,并在工程建设工程中予以实施。

节约化:为了缓解能源、水源和土地的紧张状况,在全国创导节约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不仅是一种社会风尚,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求目标。

3、简述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答:(1)内容: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2)方法: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4、简述区域需水量预测和给水系统规划。

答:区域需水量预测:

1)城镇生活用水2)工业用水3)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4)农村用水

给水系统规划:水源地选择、拟定水厂地址、管网布置。

1)

水源地选择。2)拟定水厂地址。3)

管网布置。

U14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概述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体系演化的基本规律。

答:(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3)演化规律: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以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为主导的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后期至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扩散,各种类型城市区域(包括城镇群、城镇密集区、城市连绵带等等)的形成,各类城镇普及发展,区域趋向于整体性城市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为特点。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城镇体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趋势?

答:(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

(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

(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区;

(6)世界城市体系(首位城市体系、均衡型城市体系、跨国型城市体系、边境型城市体系、变异型城市体系)与传统城市体系。

3、我国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国家建设部办法的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开发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扎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2)根据发展需要,城镇体系规划需补充的内容:

○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规划;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4、影响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分析;

(2)

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3)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和科技情况;

(4)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保护情况等。

5、如何调查中心的吸引辐射范围和区域内外的联系?

答: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及其带来的影响

6、概述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答:(1)内涵: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2)动力机制: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7、如何分析和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答:(1)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1城镇体系空间

7、如何分析和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

答:(1)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城镇的现状经济职能类型组合;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对中心城市,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乃至国际性的作用;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地域差异: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8、划分城市经济区有何意义?

答: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U15区域生态环境规则

1、简述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及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2)调查研究,弄清问题3)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4)部署编制任务

二、编制阶段

(一)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

(二)环境预测

区域环境预测包括:

①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②资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的规模、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③环境污染状况及环境容量的预测。

④区域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

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不同环境目标所需环保投资及其效益分析。

(三)编制规划方案

(四)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区域环境规划具体对策有:①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区域环境规划得以实现的首要对策。

②保证资金渠道畅通,逐年增加环保投入。

③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④正确处理长、中、短期环境规划的关系,重点放在短期规划。

⑤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五)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

(六)完成规划文本

三、报批阶段

编制的区域环境规划,经由专家论证、修改、补充、完善后,分别报国家环保部门、计划、规划部门综合平衡,进一步修改定稿。

2、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划分功能区主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

①环境功能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匹配,保证区域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

②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③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生态绿地等;

④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

⑤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按一定层次的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往往不仅反映环境的地理特点,而且也反映某些经济社会特点,有其合理性,也便于管理;

⑥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特别是一些敏感区域,可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整治区等。

3、试比较区域污染综合规划与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异同点。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又称污染控制规划,是针对区域或城市环境质量制定的目标及主要环境问题而拟定的污染控制措施。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规划、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也可以按环境要素划分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水域、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规划;噪声控制规划。

盘点世界投资热点区域 篇3

SMEIF记者 /王东升 苏伟

第六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以“促进绿色投资,共同发展可持续经济”为主题,围绕各主要投资目的地国(地区)、热点行业的投资环境、投资机会、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经验进行了交流。下面,本刊就为各位读者盘点一下,各个投资热点的“自我推荐”。

百慕大:世界最大离岸保险中心不是只有低税率

百慕大政府旅游和商业发展部大臣Furbert、百慕大国际商业协会(BusinessBermuda)首席执行官CherylPackwood表示,百慕大目前提供的是多种商业服务,更低的税率只是其中一种,因此将与百慕大的合作单纯理解为避税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Furbert强调,中国企业与百慕大的合作是完全合法的,所有合作都在法律的框架内。他介绍,如中国移动、中国网通、海尔等多家中国知名企业都已进驻百慕大。“我们与中国政府一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今年一月份与中国签署的TIEA协议已经生效”,他欣喜的表示。

谈到百慕大与其他国际知名离岸金融中心相比最大的优势,CherylPackwood表示百慕大是世界最大的离岸保险产业所在地,能提供独特的再保险产品,财富增值管理金融服务也很完善,“这也是百慕大的核心优势之一”。另外,在百慕大注册的企业更容易上市、更容易吸引海外投资、更容易实现海外并购。

Furbert最后特别指出,在私人财富管理上,百慕大的国际声誉独一无二,一直在开展创意私人理财业务,例如建立家庭办公室、建立私人信托投资公司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百慕大一直都看好中国市场,并且双方的商业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新加坡:中型企业海外投资首选中国

根据大华银行的《中型企业商业景气调查》报告,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中型企业在亚洲拓展海外业务的首选地。

超过四分之一的新加坡企业在调查中表示,希望依托于中国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进一步促进自身在下一阶段的业务发展。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市场作为新加坡中型企业海外投资首选目的地获得了27%的企业支持率,马来西亚则以21%紧随其后。

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建发表示:“精明的新加坡企业家们开始在中国积极寻求发展机会不足为奇。事实上,自12年前中国首次提出外国企业‘请进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通过有效的风险管控和机遇把握,中国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稳定、一流的投资环境,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的背景下,这种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陈建发表示:“凭借大华银行在东南亚地区独一无二的金融网络和专业的全球业务发展团队,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进出口跨境交易。同时,我拥有了解本地监管、法规的专家团队,随时为企业提供金融与投资方面的咨询”。

英国: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应“从小做起”

英国商会首席中国代表及首席中国事务咨询师吴克刚博士详细介绍了Link To China“中英企业对接项目”,并就中国企业如何成功投资英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吴克刚博士介绍说,Link To China是英国商会英中企业对接项目,是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的企业项目对接平台,由英国商会跟中国贸促会共同实施。“我们组织了英国商会下面的12家分会来参加这样一个组织平台,英国商会是英国最大商业会员机构,在英国有50个地方分会,总共有10万家企业会员。商会会员就企业资源来讲应该是比较丰富的,也就是说能够跟中国合作的企业很多。我们通过英国的这些商会来收集能够让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企业或者好的投资机会,在此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平台,提供包括所有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兼并、购买企业,或者注资企业、成立新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服务。”

他提到,最近通过Link To China平台对接成功的一个项目就是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英国建立了一个人才引进工作站。这意味着该项目已经不光是企业、投资项目的对接,更做到人的对接。

谈到对中国企业赴英投资有何建议时,吴克刚博士鼓励中国企业从小做起,参加到英国企业的经营操作中去。全资购买、建立合资公司或投资到现在正运行的企业中,不只是投资盈利,还能学到国外企业的经营经验,特别是在服务业、新能源、高新技术领域。英国现在有一大批中小企业都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吴博士认为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英国应该走的一条路。

香港:“招商不引资”给内地企业更多便利

香港投资推广署华北投资推广总监胡盛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香港“招商不引资”的理念会给内地企业带来更多融资便利。

日前,中国南车获得了香港高铁13.6亿元订单,越来越多的企业关心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市政工程和交通基建项目向内地企业伸出“橄榄枝”。胡盛龙向记者表示,2011年1月,香港投资推广署联合商务部对外工程承包商会专门举办了“两岸企业携手走出去”高峰论坛,未来不仅是市政,还会有电信、建厂等项目向内地企业开放。

胡盛龙说,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去海外招投标,出于信息来源和管理方面的考虑,纷纷选择在香港开设办事处。香港有人才、语言和海外工程管理经验的多重优势。另外,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不仅在管理和资金调动方面有许多便利,更可以在投资的同时进行融资。“香港的资金是充裕的”,他强调。

当前,在香港成长较快的企业多为“国家队”和A股龙头企业。对于民营企业能否在香港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胡盛龙表示,大型的基建类项目需要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胜任,但是单纯就民营企业来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眼光放在海外、放在香港。他透露,现在内地一家民营房地产供应商,已出手收购香港的上市公司、扩大以香港为中心的海外市场。他说:“具体的情况暂时不便公开,但中国铁道建设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香港作为亚洲第二大FDI接受地在金融平台上的优势”。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以个性化服务吸引海外投资者

nlc202309040533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经济促进局局长Uwe Kerkmann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杜塞尔多夫制定“倡导中国”战略,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克服水土不服,走上正轨,目前该市已成为在德中国企业社区增长最快的地区。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是德国GDP增长的大市,企业数目众多,拥有独特的经济活力。2004,杜塞尔多夫市制定了“倡导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成立了中国事务中心,配合中国投资者,并为其提供一系列完善的服务与咨询项目。至今,已有300多家中国企业投资该市,如中国华为、ZTE及五矿等。其中,为了更好地运作,华为更是把其欧洲运作总部从伦敦迁往杜塞尔多夫市。

由于杜塞尔多夫市独特的政策导向与政府支持,中国企业在该市的投资拥有个性化、一对一的服务指导及专门的中文翻译,使得中国企业能尽快克服水土不服,走上正轨。至今,该项目已成功帮助了多家中国公司。

此外,就杜塞尔多夫市的区位优势而言,该市水陆空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公路系统及莱茵河便利的航运。且其金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近年中国相关金融设施也逐步跟上,现已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该市设立办事点。相对于其他海外投资而言,该市将给予亚洲方面更优厚的投资条件。

在被问及中国企业在投资当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时,Uwe Kerkmann先生表示,常有中国企业在初到杜塞尔多夫市时,因对其金融手续流程不了解,被其官方办事处繁琐的手续吓到,致使投资不能顺利进行。他指出,现该市政府设置的一对一咨询机构已能很好的解决中国企业在该市遇到的投资问题,希望中国企业能有效利用资源,在杜塞尔多夫市投资顺利。

波兰:开发区专有税收政策保证50%回报率

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促进局Slawomir Majman表示,波兰经济整体环境稳定,波兰遵循自由经济与开放政策,开发区专门设立的税收政策及措施等可以让中国投资商保证他们投资能够实现50%的回报率。

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促进局Slawomir Majman在介绍波兰投资环境时介绍说,波兰GDP增长非常稳健,在过去危机中,波兰在整个欧洲经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波兰吸引中国投资者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我们即使在经济动荡的时候,也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即使在2011年和2012年,波兰也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在吸引中国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这一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Slawomir Majman表示,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促进局做了很多努力来不断推动信息的传递,来真实反映波兰的经济情况,这其中包括全世界前五名的经济学家。波兰要给中国投资者的信息就是信息的连贯性,在过去25年后,波兰经历了很多的政府,包括社会党、保守党,但是他们都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自由的经济政策。第二个是开放政策。不管它是来自东方、西方、南方还是北方,波兰都是开放的态度。波兰由此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希望他们能够愿意到波兰来投资。最后,波兰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政府方案,就是去中国的方案,这个方案是两个月以前波兰政府发起的,目的就是显示对中国的关注。波兰的贸易促进局为中国和波兰合作提供专业的人员,这是个为潜在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今年一月份我们邀请并接待了18个来自中国的团组,这是由中国竞争力中心组织的。

此外,Slawomir Majman还就金融措施介绍说,波兰利用欧盟大量欧元来开发基础设施,还有环境保护,这些资金也用于支持投资者,波兰政府优先保证重要投资领域,包括航空旅游行业,这是波兰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支持。波兰不是一个集中制的国家,决策并不是从中央政府直接做出的,而是各地有决策权,绝大多数的波兰城市跟德国很相似,他们有自己的各个地区的吸引投资的计划,波兰也有14个经济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有专门的税收政策,支持措施的组合可以很好地让中国投资商保证他们投资能够实现50%的回报率。

区域规划的方法 篇4

1 系统法

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另一系统, 它相对于原来的系统而言是子系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和结构, 而且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事物的各组成要素都有一定的属性, 执行着特定的功能。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 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区域系统是由相互有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区域组成要素, 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工业、农业、城镇、中心村、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生态工程等等, 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一个子系统。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

1.1 系统问题的形成。

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 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 通过综合处理, 建立模型, 反复验证, 以作出判断, 并提出抉择方案。

1.3 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 (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 提出后, 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 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 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

在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中常常同时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演绎法。它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 属于理性分析方法。它一般是从普通的概念、原理、原则出发, 结合地区实际, 进行逻辑程序推理, 然后得出结论。

二是归纳法。它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属于实验性或试验性分析方法。它一般是从大量的调查入手, 从大量的实证材料出发, 通过整理综合, 认识事物的性质, 再联系同类事物, 进而进行归纳推理, 从而得出有关此类问题的结论。

运用系统法来进行区域规划, 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 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叫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 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关联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其次, 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第三, 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

由此亦可以看出系统法的几个主要特征:a.整体性;b.联系性;c.分解协调性;d.动态性, 即注意把系统活动的结果再来调整系统活动, 把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途径再返回输入, 从而对系统施加影响。所以, 规划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反馈的循环过程。

2 传统综合方法

传统综合方法是与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一直在系统思想的统帅下完成综合过程, 故亦可称为系统综合方法。这种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它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 把各个要素按照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新联系, 形成整体优化的新结构, 创造出更符合总体目标要求的新系统。

总体说来, 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规划应尽可能使需求和供给在品种、数量及质量上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用地关系。要使各种物质要素各得其所, 有机联系, 密切配合, 在空间上相互协调。

三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要在讲求效益、公平、安全等原则的基础上, 在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建设进度和程序上合理安排, 使地区之间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

区域规划中需要规划平衡的内容很多:在经济方面, 有生产与市场的平衡, 资金平衡, 劳动力平衡, 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平衡, 物资平衡, 交通、电力等供需平衡;在社会方面, 有城乡人口平衡, 教育、医疗、体育、娱乐设施的平衡, 粮食、肉类、蔬菜、水果及住宅等供需平衡;在生态系统方面, 有林木采伐与营造的平衡, 污染物排放与治理的平衡等等。

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一般是:a.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b.预测发展需求, 包括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预测, 确定各项目的需求量:c.综合平衡。通过供需双方的比较, 反复调整, 最后确定规划方案。

3 比较法

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也是地理学认识区域特征和规划学进行方案论证、择优方案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在规划工作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

第一, 认识区域特征, 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 要通过规划区域与全国甚至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比较, 通过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的对比, 才能认识区域的优势, 明确其发展方向。

第二, 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制定。区域规划目标和具体指标经常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才加以确定的。

第三, 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的选定。它们都是以区域的宏观研究为指导, 以区域内各地方微观研究为基础, 根据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地区关系, 选择多个方案加以比较的结果。

比较法的工作步骤, 一般是:a.选择比较对象。比较的对象应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具有可比性。必须注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客观条件的差异, 切忌生搬硬套。b.确定比较标准。针对比较对象, 明确比较内容, 确定比较标准, 才能使比较的结论有据可依。比较标准一般应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综合。c.分析评价。即目标和方案的优选。规划工作中通常要对所选的方案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作纵向的比较并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4 数学模拟法

在区域规划中采用数学模拟法是非常必要的。在规划研究中引入数学模拟法, 可以使规划建立在更加理论化、科学化的基础上, 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

建立模型是数学模拟法的关键。按照功能和应用范畴大致分类, 区域规划模型可分为如下几类:

4.1 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着重对区域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进行结构分析, 以分析区域发展变化的内因, 并组建未来合理的结构, 如投入产出模型、判别分析模型、网络模型等。

4.2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预测未来, 或者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预测总体的变化。这类模型如时间序列模型、回归预测模型等。

4.3 决策分析模型。

经过详尽的预测分析, 虽然能够为规划提供决策方案, 但预测的结果不一定符合区域发展的目标。另外, 预测不等于决策。决策过程是拟定方案和对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所以, 决策与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并且是交错进行。这类的模型又可分为两类:

a.单目标决策分析模型, 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模型, 求极值的模型等。

区域景观规划初探 篇5

(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620)

【摘要】界定了区域和区域规划,景观和景观规划以及区域景观规划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区域景观规划基于的生态学、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及实现。

【关键词】区域 区域规划 景观 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

“看城市和乡村相互依赖的关系,„„领悟一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能力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在我看来,在我们能够以任何尺度去建造以

前,我们必须发展将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的区域规划艺术„„”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绝不受产权边界或行政边界限制的,因为河流是流动的,交通道路是连通,被污染的大气也在随风任意飘散。每块土地和每一片水体都与其他的土地和水体相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居住点、社区和城市都与周围的社

会、经济、政治、自然区域的条件相互影响,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关系。

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界定

区域和区域规划

区域(region)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则将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而经济学视区域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整个地球是由无数区域组成。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ey)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也就是具有特定共性、同质

性、内聚力的区域。

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包括:(a)区域的客观性和物质性,即区域是客观实在的一种物质实体;(b)区域的地域性和可度量性,即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是可以度量的;(c)区域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即区域是有系统的,是可以划分层次的;(d)区域的开放性和耗散性,即区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的系统;(e)区域的不重复性和不遗漏性,即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

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及各分区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更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认为“区域规划

是对那些依靠土地、资源、构筑物等活动的有意识的导引和整合。”

景观和景观规划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其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景观又具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上的意义。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a)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b)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c)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d)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

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2003)。

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俞孔坚,2003)。景观规划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利用景观学原理来指导景观建设。其内容包括视觉景现(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内容。但现阶段景观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景观规划师往往借鉴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目前,生态规划的思想,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等被广泛应用在景观规划领域。

区域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regional landscape planning):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力补充,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和尺度的景观规划,有价值的区域规划应该从对人类的需求和景观的理解开始。因此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的不同层次上的规划。现阶段,人们对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从大的尺度、自然

地理特征、气候区域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区域景观特征和特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有力的规划及保护。“新的区域模式将取决于景观的特征:它的地理和地形特征、自然资源,取决于土地利用、农业和工业方式、以及它们的分散与整合;取决于人类活动,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社会活动”(Ludwing K.Hilberseimer)。

区域景观规划的原理

2.1 生态学原理

生态自然条件是区域景观规划的基础,笔者认为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是一切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和源泉。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此,笔者借鉴边缘效应和食物链

等生态学原理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论述。

2.1.1 边缘效应与区域景观规划

1942年地理植物学家Beecher发现,不同地貌单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种群密度大,生产力水平较高,于是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然而Beecher的概念侧重边缘效应现象和边缘效应结果的叙述;而王如松、马世骏提出了边缘效应的一般概念: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它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种、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耦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被称为

边缘效应。

我们知道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中,行政区划的交界,即所谓的边缘区(edge region)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往往是流域的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割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接带,等等。边缘区在自然景观、交通、经济、人文等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土地利用层面上,贯穿于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各种用地、空间与活动连为一体,形成有序的城市整体结构,并蕴藏着源于相邻地域间生态关联的边缘效应。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我们应当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景观规划,把城市溶入到更大面积的郊野基质中,把农田溶入到城市公园系统中,使城市景观规划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充分结合边缘区的自然景观特色,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建立系统的城市景观体系。

2.2.2 食物链原理与区域景观规划

生态学上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关系。而能量在生态系统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的联系,使生物体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形成食物网(food web)。我们知道,区域内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牵一

发而动全身”,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正如前所述,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景观结构和格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内在联系正如食物链一样,是不能破坏、割裂开的。在区域景观规划的环境规划中,我们更因该注重这种关系,不要只重视城市本身的环境规划与整治,而疏于对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整治;只重视城市中心区的景观改造和建设,而疏于城市郊野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绿化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只重视本地区的河段的污染整治,而疏于从源头以及整个流域的污染整治。因此,应该把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如长江流域的景观系统中,由于上游地区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造成土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致造成1998年大洪水对中下游的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

2.2 区域规划原理

2.2.1 从杜能圈结构到城市空间同心圆结构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假设在自然条件相同,生产成本也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从而得到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圈。这是最早以地租形式而形成的对农业景观的规划。Burgess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人口流动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分异现象,构成城市空间地域的同心圆结构。Burgess的同心圆学说是最早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从而为对城市市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

据。

2.2.2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Ösch)分别于1933和1940年提出的。所谓中心地(central place)是一个地域社会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城镇。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深入研究中心地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精髓和思想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城市的发展本来就是从其特殊的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与中心地理论中均一的交通面的假定,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区顺着交通线延伸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进而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克氏六边形最优原则和廖士景观放射形式也是城市

景观规划中对城市形态和景观格局的研究方向和启发。

2.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是(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继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

其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化方案和对策及建议。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

闭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班块-廊道-基质”模式

班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种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等景观(Forman and Godorn,1995),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班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在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景观内不同班块、廊道和基质的比例、大小、形状和相互联系,充分把握其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相互联系,从

而更好地把“班块-廊道-基质”模式应用于区域景观规划中。

2.3.2 最优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 with 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的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班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McHarg, 1969;Forman and Godron 1986;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边界地带的“飞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是就业、居住和商业活动的集中区;高效的交通廊道联接建成区和作为生产或资源基地的大型斑块。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这应该是区域景观规划理论的重要依托和源泉。

2.4 可持续发展原理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观念。指出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基础,应当保护好后人的自然资源。认为应该将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早在100年前,当工业化引起城市环境恶化,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以及其后人们不断对理想城市的模式的探讨,都显示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今天,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1992年,M.Breheny编著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1996年M.Jenks等合写的《集约型城市:一种可持续的都是形式?》(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一书,提出了城

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法。

笔者认为的基于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集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2)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的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晰、逻辑的城市系统。(3)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区域景观规划必然带给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不断的运用的基础上,区域规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如何借此机遇发展与区域规划相关领域的区域景观规划也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笔者在此也只是基于所学所思和所想,而对区域景观规划进行初步的探讨。其间的有关概念和提法限于篇幅和才疏学浅,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但笔者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和地理信息

系统技术的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迎来其研究和实践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重建工,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傅伯杰,陈立顶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应用生态学报,1999.6月第3期

移民澳洲投资房产的六大潜力区域 篇6

在最近一次澳洲当地机构的调查中,投资者普遍都表示出了对于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少打算移民澳洲的朋友可能也非常关注澳洲房产,哪些区域的房产可以用来自住?哪些区域的房产可以用来投资?在本文中将给大家盘点澳洲六大潜力区域,近来火热的海外移民购房热提供一些参考。

布里斯班CBD

2007年布里斯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也有较快增长。由于澳大利亚人口内部迁移、其他国家移民以及自然人口增长导致布里斯班人口急剧上升,土地也越来越紧俏。2007年整个布里斯班房价平均涨幅达到17%,位列整个澳洲第一。

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布里斯班这股房产热潮还将延续,尤其是在布里斯班CBD靠河区域,去年布里斯班CBD房产价格涨幅已超过20%。当地政府预计今年将投入10亿澳币用于对布市中心区域的改造,对整个CBD区域进行翻修。为了使周边交通更为方便,澳洲政府还将建一座连接南北两岸的桥和延伸北岸的步行街,同时还将建一个连接东西两岸的码头,这些对于周边的楼市而言都是一个利好。

截至2007年底,布里斯班CBD靠近河畔区域一房公寓的售价约在40万澳币左右,区域内2房的公寓的售价则高达60万澳币。而在租金方面,一房的公寓每周的租金在500澳币左右,而2房公寓每周租金则是在600到700澳币之间。

墨尔本西南区域

墨尔本无疑是澳大利亚去年最火爆的市场,也是中国投资者最为青睐的澳洲区域,无论是投资、移民还是留学都是华人首选。随着空置率的持续走低以及移民人数的增加,预计08年墨尔本房价还将持续上涨。

目前墨尔本市中心一套两房带车库的公寓售价目前在60-70万澳币,而目前西南区域一套2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售价则只有35万澳币。

悉尼市中心

去年悉尼房价增幅只有8.4%,位列全澳各城市倒数第二。但悉尼高端房地产市场已经启动,悉尼市中心已成为悉尼当地人以及海外移民最钟爱的置业地。目前区域空置率已经达到历史低点,在二手房市场的房屋询问价最终议价空间也较小,同时区域房产拍卖成功率已创纪录。

有业内人士说,目前有很多华人投资者投资悉尼房市,悉尼市中心因为配套齐全、聚集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娱乐场所以及排名靠前的学校,成为华人海外置业投资主要聚焦地。可见悉尼市中心将成为未来长期投资热点。目前在悉尼,一房公寓的房屋中间价为39.2万澳币,200平方米别墅的房屋中间价则为57.9万澳币。

黄金海岸

黄金海岸作为昆士兰州的第二大城市,一直以旅游业著称。正因为如此,黄金海岸靠海边的酒店式公寓和市中心CBD区域公寓正成为目前区域内的投资热点。

业内人士认为在投资策略上应该有所区别。如果你要选择投资靠近海边的公寓,手头的闲置资金要足够多,因为这一类公寓往往售价较高。也许租金并不是你主要投资回报,房产本身的升值才是你所要关注的。因为这类公寓主要是租给去度假的人群,而旅游有旺季和淡季之分,也许在淡季的时候,你并不能得到高的租金回报。对于准备投资黄金海岸CBD的人群,要考虑的就是要长线持有,通过长期稳定的房租,来获得最终的投资回报。

目前黄金海岸房屋售价都较高。普通一房靠海的公寓售价就高达60—70万澳币。而黄金海岸CBD区域的房价则便宜不少,一房公寓的售价只有50万澳币,离海步行大约6到7分钟。

阿德雷得

阿德雷得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城市。事实上这里的投资潜力是最大的。2007年阿德雷得的房价涨幅甚至达到15.9%,排在布里斯班与墨尔本之后,这令诸多业界专家吃惊。目前当地一房公寓售价才20多万澳币,对于想买房但预算相对较紧的人,这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阿德雷得准入门槛较低,同时又是著名学府阿德雷得大学的所在地,成功吸引了大量技术移民和留学生。每年大约有13000个海外移民进入这个地区。除此之外,到西部寻找机会的内陆移民每年也有3600人。对于这个总人口只有100万的城市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阿德雷得对新移民者的吸引还在于没有如悉尼的严格购房限制。因此有不少专家认为,阿得雷德目前的房市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目前该市房价的增长水平低于柏斯和达尔文,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将被视为一个更加保险的投资区域。 虽然阿德雷得近几年房价还将有大的上升空间,但今后土地需求将对房价有较大影响。目前阿德雷得一房公寓的售价大约在20多万澳币,两房公寓售价则可以达到34万澳币。

谢普敦市

谢普敦市位于维多利亚州北部,是维州第五大城市,有“维州粮仓”之美誉。澳洲当地专家预测谢普敦市房地产市场将有望成为下一个珀斯。

谢普敦市依傍M31高速公路是连接维多利亚州首府悉尼和新南威尔士州首府墨尔本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市以教育业、旅游业、农牧业和制造业为四大支柱产业,经济发展速度已超过澳洲平均水平,物业增值潜力目前受到普遍关注,被当地媒体认为是未来三年的明星城市。 近年来谢普敦市得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重点扶持。由于谢普敦市L—atrobe大学的扩建方案,未来2年预计政府将投资6亿澳币用于对新校区的建设,至去年年中以来,大约每周有300万澳币外来资金源源不断直接投资于该市房地产。2008年,旅游业被定为谢普敦市政府重点发展项目,这些因素将进一步促进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区域投资规划 篇7

目前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 建设和完善相关的交通通讯产业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民航、管道、海运和通讯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东西向综合运输通道, 以海运和铁路为主, 公路、民航、管道运输为辅。海运和铁路在中长途大宗货物和旅客运输方面拥有优势, 公路在中短途运输中拥有便利、灵活、覆盖面广的优势, 航空在长途旅客运输方面拥有优势。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大规模扩展大陆桥的运营能力, 减轻和消除交通运输瓶颈。统筹安排以外贸和集装箱等物资为重点的物流建设, 促进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带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 开发建设沿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一些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也是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目前, 已形成了以交通邮电为先导, 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纺织、医药食品为支柱的产业群体, 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相互依存度和优势互补性, 蕴藏着非常广阔的互利合作前景。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黄淮海经济区在机械、盐化工、农业、水产和港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中原经济区在机械、棉纺、冶金、食品、建材、电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关中经济区的机械、电子、纺织、医药、航空工业等在国内拥有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黄河干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建材基地, 天山北坡经济区的石油开采、炼油、石油化工、轻纺、皮革等产业初具规模。东部地区可通过积极发挥港口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开拓优势, 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和沿边优势结合,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与中亚、欧洲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三) 合作开发建设沿线各区域的开放型经济

过去亚欧大陆桥区域的开放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 中西部内陆地区主要是开放的腹地, 目前国家实施了由“单向开放”转变为“双向开放”, 即在亚欧大陆桥区域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基础上, 实施了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 特别是内陆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拉山口地区, 已由过去的改革开放的腹地转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在沿海和内陆“双向开放”中充分发挥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 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参与国际分工,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综合开发过程中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新体制, 按照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 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企业和产品, 进而形成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经济带, 都有待开发建设。

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上述亚欧大陆桥区域的各类产业和经济发展, 有赖于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 充分发挥区内的共同优势。而如何把亚欧大陆桥区域的合作深入地搞起来, 发挥区内的共同优势?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 将设立的基金专门用于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项目投资。这是否可行?我认为, 不仅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 而且从实践上来看也有良好的建立和发展基础。

(一) 从理论上来说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1.目前国家已为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例如国家已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 允许滨海新区在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为亚欧大陆桥区域相关的城市共同发起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性机遇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因此,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 创新亚欧大陆桥有关的城市对区域产业合作的产业投融资方式,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2.亚欧大陆桥区域的一些重要内陆城市, 有建立和完善与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

从近些年来看, 亚欧大陆桥沿线的一些城市开始重视开放建设利用亚欧大陆桥沿线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发展经济, 合作开发建设沿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以及合作开发建设沿线各区域的开放型经济。随着这一区域经济的活跃, 各区域合作开发建设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强。倘若建立了亚欧大陆桥区域产业投资基金, 也必将能大大加快这些方面的建设步伐。

3.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有着较充裕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结构性过剩, 国家也倡导大力发展直接金融 (产业投资基金是重要组成部分) , 逐步改变我国过去那种过分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状况。因此, 可因势利导, 由有关的东部港口城市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一些省市共同发起, 并吸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 还可吸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 以及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 甚至还可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该基金。

4.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参考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产业投资基金具有很强的资金实力和项目选择能力, 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对优质项目的投资。一些企业通过出让股份、发行证券工具, 设立面向资本市场的长期融资机制, 可以获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长期增量资金, 推动集约化经营, 有助于扩大企业规模, 更有市场竞争力。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 可以打通储蓄与投资的通道, 加速资本流动, 将闲置的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

(二) 从实践上来说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1.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等先后获批成立, 天津市已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型产业投资基金最多的城市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批准天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2008年批准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为200亿元, 存续期为15年, 首期募集基金60.8亿元, 已投资7个项目计42亿元。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带动了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为完成由投资至退出的试验, 建立契约制股权投资基金模式积累了经验。

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为200亿元, 为永久存续基金, 用于经营大型船和特种船。设立船舶基金管理公司, 按照专业化、国际化标准, 聘请国内外船舶基金、船舶投资融资和船舶管理专家, 组成理念先进、运作高效的管理团队, 实现船舶基金科学治理、依法运营、防范风险、持续发展。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自2009年12月底挂牌开业以来, 陆续投资总吨位约500多万载重吨的各类船舶, 累计投资规模约150亿元。我国第一支航空产业投资基金和飞机租赁基金也已在天津设立。以打造我国的船舶和飞机融资中心。

2.天津滨海新区中小股权投资基金先行先试取得突破, 成为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增长最快、活跃度最高、机构最集中的地区

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股权投资基金有关政策问题的复函》 (发改办财金[2008]1006号) 以来, 目前, 天津已在股权投资基金的发行、管理、交易、信息和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为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 天津市大力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中小股权投资基金注册登记办法, 第一个支持中小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财税政策, 第一个股权投资基金登记备案管理试行办法。成立全国首家股权投资基金协会, 开展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自律。设立全国首个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与备案管理办公室, 负责股权投资基金业政策研究、备案管理、行业指导与协调服务。设立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 搭建股权投资基金交易退出平台。制定出台《天津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办法》, 从注册登记、备案管理、财税政策和投资退出等多方面, 引导和支持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同时, 天津市积极研究推动滨海新区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已取得进展, 向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上报试点方案, 并得到肯定和支持, 目前正在组织推动落实。

截止2011年2月末, 天津市累计注册内、外资股权投资基金 (管理) 企业1108户, 注册 (认缴) 资本2055.16亿元人民币。其中, 16家专业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 占全部备案户数的70%以上。天津市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与备案管理办公室累计备案51家股权投资基金, 其中2010年新增备案基金18家。航空产业基金、燕山租赁股权基金、建银国际、新天域、春华资本、软银博悦、洛克菲勒、THL、中盛邮信等一大批知名的中、外资股权基金纷纷落户天津滨海新区。

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 促进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建议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鉴于我国大力发展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 而这一区域不仅有东部沿海城市, 而且有诸多华北、东北和西北等中西部的内陆城市。因此, 建议由东部的有关沿海城市与亚欧大陆桥区域有关的内陆城市, 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 共同发起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职能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来研讨和协商涉及亚欧大陆桥区域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重大事宜, 共同拟定合作发展方案等。

除此之外, 还可考虑将未来的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分步骤推进:第一步, 即在初建时期, 先建成国内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第二步, 即待其运行到一定阶段, 当时机成熟时再吸收亚欧大陆桥区域的亚欧国家中的有关地区或跨国公司参加, 将其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二) 建议由亚欧大陆桥区域有关各方共同发起设立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鉴于亚欧大陆桥区域广阔, 产业项目多, 范围庞大, 建议将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建立和发展:

一是参照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设立大规模产业投资基金, 设定在不低于200亿元的规模, 实行股份制的市场化运作。为了加快投资运作, 可首期设定50亿元先行运作, 然后逐步追募和增加。

二是参照近年来天津建立和国内发展起来的中小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设定在10亿元的规模之内, 多用于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开发开放中的中小投资项目。

还鉴于亚欧大陆桥区域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有关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较发达, 资金力量相对雄厚, 发起设立时可由有关的东部港口城市多出资一些, 而且在初创期要较多地考虑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的西部城市有关项目的投资开发事宜。

不仅如此, 当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规模时, 可将原先设立的部分内资性质的产业投资基金, 进一步对外开放, 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产业投资基金。

(三) 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对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给予政策支持

鉴于天津滨海新区等区域在产业投资基金的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因此建议中央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产业投资基金先行先试的地方, 加快研讨总结经验, 尽快出台有关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进而发挥对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不仅要促进产业投资基金的进一步创新获得更大的突破, 而且充分发挥好产业投资基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增.天津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点:决策参考, 2000, (8) .

[2].李文增.关于搞好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天津港口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建议:天津政协公报, 2004, (6) .

[3].李文增, 鹿英姿, 王刚, 张成林.加快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7, (5) .

[4].民盟天津市委会.大力发展环渤海港口经济促进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和快速发展.拥抱海洋——民盟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 (江苏) 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9, 9.

[5].李文增, 鹿英姿, 王刚.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 理论与现代化, 2010, (9) .

[6].李文增.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产业投资基金与发挥天津港龙头作用.求知, 2010, (6) .

区域投资规划 篇8

1.1 绝对差异

数据来源:根据《2006山东统计年鉴》、《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2006年四川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出, 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 在差距较大的年份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 差距也较明显。2004年, 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 同是中部, 是江西的42.7%, 湖北的50%, 湖南的61.6%。这表明, 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 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的吸引外资。

1.2 增长率差异

数据来源:根据《2006山东统计年鉴》、《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2006年四川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而得。

从变动速度看 (见表2) , 三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 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从2000年到2005年, 山东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 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 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 特别是四川。总的来说, 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 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从相对规模来看, 三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2006山东统计年鉴》、《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2006年四川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而得。

“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 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0年, FDI/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41%, 三个省份中只有山东超过了平均水平, 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 在全国来看, “相对规模”最低的省市, FDI/GDP比例均低于1%, 河南就在其中, 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 表现出更大的差距, 明显的表现为引资不足。

1.3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差异

FDI的业绩指数,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般指一个统计年度) , 该地区FDI流入量占全国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根据这种方法, 选取2000、2005年作为分析的样本, 计算得出这两年河南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数分别为0.245和0.166。由于样本年的业绩指数值都小于1, 可见河南省吸收的FDI与其GDP规模不相称, 或者说, 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 河南省吸引了较少的FDI。

FDI的潜力指数, 是指该地区未来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和潜力。依据UNCTAD所采用的方法, 选择7个主要变量, 作为评价各省市吸引FDI的潜力指标。7个变量分别是: (1) 人均GDP。 (2) 过去10年实际GDP的增长 (3) 出口占GDP的比例。 (4) 人均基础设施投入。 (5) 人均商业能源消耗。 (6) R&D支出占GDP的比例。 (7) 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计算得出, 在2000年和2005年, 河南省都属于落后省份, 这表明在这期间, 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业绩变化不大, 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河南省利用FDI的潜力逐渐增强, 而业绩却是趋于下降的。

以上从不同角度反映出,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三个省份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不仅反映在外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 同时更多的表现为增长速度, 相对规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域分布上的巨大差异, 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轨迹。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原因, 是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政策性因素的差异

从全国各个区域来看,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简单地说, 中央政府的渐进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这种政策的地区一旦获得政策上的优势, 对其发挥潜在的区位优势将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并且还会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下的自我强化力量, 这些都使外资倾斜政策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 东部的山东率先享受到了国家优先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 对其大量的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这也是拉大和河南等内陆省份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处于西部的四川也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后, 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 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来说有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 具体对于河南省来说, 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 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 根据自身的特点, 更大、更高质量的吸引外资, 以弥补吸引外资方面的不足。

2.2 区位因素的差异

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一般意义来说, 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的原因, 差不多可以完全归结为区位差异这一因素。就是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也和区位因素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东南沿海的山东, 区位优势可以被具体化为接近港口和对外联系的便捷运输条件。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集中, 显然和该地区毗邻港、澳、台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我国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 主要是发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资, 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 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进行投资。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在这个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 正是这种区位因素的作用, 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注重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 表现出自身集聚与扩散的规律, 并因此也导致了我国在地区分布上吸引外资的差异状况。

2.3 要素禀赋的差异

地区要素禀赋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 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特点。如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进行综合的比较和测算, 三个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排序应该是四川居于前列, 其次是河南和山东。但是, 从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状况来看, 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

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力资源。从效率工资的角度来看, 全国最低的省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考察, 基本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根据2006年数据, 目前高于5000万人口以上的省区中河南位于第一位, 其次是山东, 四川居后;若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而论, 则山东居于全国的前列, 河南和四川都较为落后。相对来说, 劳动力资源是山东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反映技术资源优势度的各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有四川、山东, 河南较为落后, 可见从这方面来说居于东部地区的山东仍然是占据优势。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和我国外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4 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 是反映各地区静态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从动态的经济运行效率角度来看, 不同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必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 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相关性。因为, 从任何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 总是希望投资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具体就资金这一资源来说, 东部地区的山东由于其在吸引投资过程中特别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的资金, 其吸引的投资企业基本包含有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 因此其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而河南省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 据了解, 其产业园区内吸引的投资企业关联性很小, 产业链很短, 在吸引投资之初, 往往只考虑能吸引到资金而没有考虑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 也就是说投资企业之间不是同类产业, 当然其中也很少考虑重复引资问题。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引资差异的一个明显因素。

3 结论

通过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们发现, 不管是从绝对量、相对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业绩与潜力上来说, 河南都落后于山东和四川。导致外资在三个省份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异、区位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利用外资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为FDI不仅仅表现为资本变量, 它更多的体现为知识、技术以及经验的载体。因此, FDI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 它可以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 其中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

当前, 正值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际, 中部地区各省市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在中部六省市中, 河南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 基础条件方面较好, 但是, 河南还有人均占有量少, 改革滞后, 经济开放度低, 高层次人才缺乏, 就业压力大等许多薄弱环节, 因此, 积极有效的引进FDI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 建议河南在今后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从自身优势出发并为吸引外资构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素萍.河南省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经济环境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10) :43-45.

区域投资规划 篇9

我国在2002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信心指数”首次超过美国,一跃成为最具有投资潜力的国家。我国由于稳定的政治环境、有活力的经济以及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一致保持着全球投资的热点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政策的实施使得外商投资的优势逐渐减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国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将影响到外商的投资行为。因此对于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设在结构上、方向上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投资环境评价指标调整也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相关因素分析

(一)城市区域投资环境。

城市区域投资环境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为吸引外来投资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集合,它是综合了多条件、多因素的一个动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等条件。城市区域环境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其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效益、风险等,进而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人口就业率、经济发展竞争力以及工业化进程等。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很多中小型城市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具备一定的投资潜力,但是整体投资环境较差,所吸引的投资始终稳定处于较低水平,使得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城市发展速率难以提高,导致基础配套设施低于平均社会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又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生产资料成本高,进而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较低,于是该城市的投资环境陷于图1所示恶性循环当中。

(二)城市区域投资环境构成要素。

区域环境的分类可以根据分析角度或划分方式分为各种类型。例如,以投资环境的物质形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硬环境以及投资软环境,根据范围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或微观环境等。每一种环境下又包含其特定的构成要素,本文仅就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1.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可以概括为政策、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稳定性以及战争风险等。这些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行政事务办事效率以及投资长期性与稳定性。当该区域政府具有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并能够及时制定对投资者有利的政策时,可以有效吸引投资者对该区域进行投资。

2. 法律环境。

法律的完整性、法制的稳定性和执法机构的公正性,以及是否加入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多边协定和区域性多边协定等[2]。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当对该区域进行投资后,是否能带来预期利益,或是否能扩大其原有市场等。基于以上目的,若此时该区域法律有过多的限制则必然会影响投资者决策。

3.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技术与管理水平,生产供应情况等因素。区别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环境在整体发展方向、结构、领域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劳动成本的上升,这些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呈现减弱的趋势。另外,我国近几年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生产资料的供应上也产生了变化。在外资的整体利用结构上,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用于制造业和生产领域转向2013年的超过50%的投资应用于服务领域。这些经济环境的转变必然会导致投资行为的改变。

4. 文化环境。

本部分主要包括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态度等内容。其主要影响在于投资者的投资建设内容是否能适应当地市场,以及当地居民对该项投资的态度问题。

5. 地理资源环境。

本部分即自然或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与投资有关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条件、水文情况、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本部分属于投资硬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在吸引投资先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国近几年积极开展二、三线城市建设,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投资,例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处于经济规划区域的城市投资环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具有优势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吸引国家、国际投资的先决因素。

6.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城市设施、通讯等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如市政设施中的水、电铺设,道路、轨道交通铺设等。随着物流时效的增加,区域的经济总量(GDP)在空间中呈递减状态,为了促进偏远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其物流时效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是一个重点问题。因此改善区域的物流时效,就能够促进区域系统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保证边远地区的发展。根据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所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市政地下管网不足,供水排水质量差,防洪减灾能力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将成为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一部分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依然应该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重点。

7. 社会服务环境。

这一部分涉及到我国行政审批流程、金融服务程序等,如果要进行改革将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主体,实施起来虽有一定难度且耗时较长,但是以我国近期的发展形势来看,逐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将促进我国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优化我国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以往我国城市投资结构主要以吸引加工制造业为主,但是近年来“用工荒”以及人民币升值等现象和政策的产生使得这种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国有必要尽快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模式的转变。

(二)注重自然环境改善。

近年来环境评价成为了我国学者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变,投资方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环境的改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优化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

(三)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

金融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融资成本、效率以及渠道,金融服务的落后对吸引投资起到了阻碍作用。

(四)制定积极的投资政策。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逐步转变、投资结构的调整,相应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城市吸引投资,以合理的政策规范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作,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实现同时亦可以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设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向。本文以多因素评估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当前体制、经济结构等因素,以定性的方式对我国城市区域投资环境构成要素、投资者评判依据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指出重点方向。

关键词:投资环境,城市区域,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戴佳.中小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2]杨文祥.重庆市投资环境的分析与评估[D].西南农业大学,2003

[3]方新华.小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

[4]陈文言.工矿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以煤炭城市铜川为例[D].西北大学,2001

[5]张凤成.大连市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区域投资规划 篇10

关键词:台商投资,区域选择,因素分析

1987年中国台湾当局正式开放民众

赴祖国大陆探亲后,台商开始西进投资。1992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随着两岸关系的加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环境进一步优化。祖国大陆本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基础,为两岸的互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本文在分析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台商祖国大陆投资的因素进行聚类,并使用八大经济区的划分,对各区域和省份的投资潜力进行评价。

一、文献综述

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行为既要从动力的角度分析,又要从引力的角度分析。在投资动力论中,产业组织理论尤显完善,从结构、行为与绩效三个方面进行的分析,有效地解释了企业投资的动因。在投资引力论中,投资要素组合理论有效地解释了诱发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它从投资地与宗主地两方入手,在分析直接要素产生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创新地提出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实质上,台商投资的产生是投资动力和投资引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投资的具体过程更多的是企业行为,而投资引力是由东道国的各种要素禀赋构成的,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更大化,其行为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

中国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每年通过问卷调查(参考洛桑学院(IMD)的竞争力指标)发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已成为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区域评价的重要参考。张传国(2007)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地域分布差异的原因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现有投资规模、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活力是台商投资产生区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同时地缘与政策因素也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李非和李继翔(2004)的研究表明,影响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区位的因素既有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经济增长、优惠政策及交通基础设施等传统因素,又有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等新因素。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是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和劳动力素质等。段小梅(2006)在详细分析了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状况后提出,集聚市场和投资环境是影响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定性分析

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空间差异与区位偏好明显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递减的特征与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的变化趋势,在各省市呈梯度分布。第一梯队为江苏、广东、上海、福建、浙江,这其中福建、广东为台商登陆地,江苏、上海、浙江为台商首次北上地;第二梯队的省份包括天津、山东、北京,显示出台商投资再度北上的意图;第三梯队包括湖北、重庆、四川、辽宁(如四川、重庆合并考虑,则可进入第二梯队),显示出台商投资内地化的趋势。引发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及其在大陆不同区域进行投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一方面是台湾从接受产业转移到输出产业转移的过程引发了其对包括祖国大陆在内的对外投资。另一方面是随着祖国大陆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腾笼换鸟”的过程,促使了台商投资区域由东南沿海逐渐向北、向西转移。

2.产品生命周期的推动与内部化的需要。台商在面临转型或转移的问题时,大陆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梯度,极大地拓展了台商在大陆进行产业迁移的空间。各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台商产业迁移的成本,较低的退出壁垒给予了台商更大的投资空间。

3.对生产要素禀赋的追求。一是对廉价的劳动力的追求。在这个微利时代,加工制造业获利率逐渐下降使得两岸间工资水准的差异、祖国大陆不同区域间的工资差异成为台湾厂商获利必争的空间。二是对廉价而丰富的土地资源的追求。大陆的土地面积总量上远高于台湾,而土地价格远远比台湾低,而且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台商投资往往给予很大的优惠。三是对自然资源的追求。随着台商投资领域由依赖资源较小的电子类行业转换到更加依赖资源的行业,其投资的地域将更加向资源的产出地靠拢。四是对广阔市场的追求。大陆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台商不仅是“排头兵”,而且也是中坚力量。

4.政治文化因素。从政治方面看,祖国大陆不仅政局稳定,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在吸引台商大陆投资中实现共赢态度。“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政策导向,为台商在不同区域投资创造了极大的商机。从文化方面看,两岸间历史的同一性与文化的亲和性作为精神力量,始终对两岸经济合作起了粘合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设

1.台商祖国大陆投资为明显的经济人行为,在地域的选择上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主要目的;

2.在不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及内部化因素的情况下,影响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符合国际投资折中理论中关于投资动力引力的论述;

3.台商祖国大陆投资的区域选择行为不仅符合产业集聚理论,而且具有 “群居”与“跟随投资”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路径信赖。

(二)变量设定

本文选择台商在祖国大陆不同地域历史投资金额,数据来源采用中国台湾“投审委”1991~2007年累计统计数据。由于陕西省和综合经济区五省(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的数据过小,故未将之单独列出(其中陕西数据经由台湾报表数据测算)。为便于开展分析,将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五省合并为一个记录,纳入分析数据中,相关解释变量中做相应调整。

按照反映地区经济水平、市场潜力、投资环境、产业集聚等要求,尽可能将相关的指标纳入,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后反复比较,确立以下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指标数据除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历史总额使用中国台湾“经济部”投审委统计的数据外,其余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年鉴。

预设的解释变量可分为三类,共11个:第一类为原始变量,即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直接获取数据的变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2001~2007年累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二三产业比重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建设用地比例;第二类为再生变量,即变量值需要按照逻辑推理对相关资料进行加工,包括:劳动力成本(当地港澳台资企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报酬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交通密度(考虑到工业企业的主要货运手段,将每平方公里行政面积的铁路、公路、航道里程权数设为0.4、0.4、0.2进行加权平均。其中公路按照高速公路0.5、一级路0.3、二级路0.2、等外路0.2的权数计算);第三类为虚拟变量,根据理论分析确认为对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变量值的赋予结合通常的感性认识,包括:地缘虚拟变量(变量值参照与台湾地理位置的远近,分东部紧邻台湾、东部邻台湾、中部、西部,按4、3、2、1进行赋值)、政策虚拟变量(考虑沿海省份的政策灵活程度普遍优于内地,因此分东、中、西部分别按3、2、1进行赋值)。

(三)分析过程

首先,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对各变量的影响进行测度。总体上看,选择的1 1个变量与台商投资力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各变量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可以通过对主因子的萃取实现对高度相关变量的概括。

其次,使用Barlett球面性检验法对资料是否适合因子分析进行检验。经计算,资料巴特莱特球度检验的卡方值为339.82,自由度为55,显著性为0.0000,P值小于0.05,故拒绝虚无假设,并判定资料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变量间的积差相关系数矩阵并估计共线性后,采用最大变异法使第一共同因素本身的因素负荷量大小之差尽量达到最大。经计算共性方差矩阵,11个指标中有7个指标的提取值在90%以上,3个指标的提取值在80%~90%之间,1个指标的提取值在80%以下。总体来看,各指标的影响基本被提取。从特征根与贡献率来看,虽然按照Kaiser的标准只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特征向量,即前三个因子,但在控制贡献率达到85%的标准上可以得出4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8.6%。从特征根的碎石图看,在因子编号2和4的地方各有一个拐点,因子2拐点之前是与大因子相连的陡峭折线。因子4之后是与小因子相连的缓坡折线①。从保证解释能力的角度出发,确定抽取4个主因子。

在通过主成分法分析得到4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后,为了进一步对因子进行分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的方法,使各因子的载荷更加明显。根据旋转因子载荷的大小分类可分析出4个主因子的结构如下:

第一主因子:包含了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四项指标,说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影响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区域选择的第一因素。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投资力度越大、外向度越高、消费水平越强,取得较高和较快投资回报的可能性越大,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越大。考虑到这4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发展的潜力,因此将主因子一命名为经济因子。

第二主因子:包含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建设用地比例、二三产业比重和四个指标。在构成这一主因子的指标中,人口密度反映出一个地区人口聚居的程度及劳动力市场的丰富程度,交通密度反映人流、物流的便捷程度,建设用地比例反映投资建设用地的可能性,二三产业比重和反映产业链延伸的可能性与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从而综合反映出一个地区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程度、城市化的水平、服务能力等投资配套环境对台商在祖国大陆选择投资区域的影响。因此主因子二命名为环境因子。见表1。

第三主因子:包含政策变量、地缘变量两个指标。地缘与政策的因素从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伊始,就对其区域选择产生影响。台商“试水”投资时首先考虑的是离台湾近、习俗、方言相同、血缘联系强的沿海地区;祖国大陆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台优惠政策对台商投资的影响也是毋容置疑的。本主因子可以命名为政治因子。

第四主因子:仅包含劳动力成本一个指标。劳动力成本不仅在主因子四中的载荷为负数,在其余3个主因子中的作用也均为负值,非常强烈地反映出劳动力成本高低对台商投资地域选择的逆向影响。因此将本因子命名为成本因子。

四、结论与评价

(一)影响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地域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一是经济因素。台商在经济发达地区投资,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同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也更大。

二是环境因素。投资环境的优劣是影响台商投资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在代表投资环境的各类指标中,人口密度、交通便利程度、土地使用情况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尤为重要。

三是政治因素。由地缘与政策因素构成的政治因子也是影响台商投资的主要因素。空间上离台湾地区较近的地域得到台商投资偏好的可能性较大,更加开放、灵活而完备的地方政策对台商投资吸引力显著。

四是必须特别注意的劳动力成本对台商投资区域选择存在负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本文对劳动成本含义的设定是生产单位增加值所需要支出的工资水平,那么这一指标的倒数就是支出单位工资所创造的增加值水平,即为生产效率的定义。因此,成本因子可以视为生产效率因子的倒数,反映劳动效率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

使用回归分析,证实了4个主因子及因子得分对台商在祖国大陆选择投资区域的解释能力。当然,从确定的4个主因子看,它们可能不仅对台商投资产生影响,对其他外商投资也可能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无疑还存在其他影响台商投资的因素。作为测量一个地区吸引台商投资的因素,它们虽然不够全面但无疑是有效的。

(二)区域台商投资潜力评价

根据上述计算取得的旋转因子载荷与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以计算出祖国大陆各省的因子载荷值,并计算出综合得分。使用组间联接法和欧式距离法,对综合得分进行分层聚类,得出谱系图后可以明显看出祖国大陆各地域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分为四类:上海、江苏、广东为第一类,山东、浙江为第二类,福建、辽宁、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为第三类,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广西、重庆、江西、四川、吉林、大西北、内蒙古、海南、黑龙江、陕西为第四类。其中前三类的同质性较强,第四类的内部异质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台商投资地域选择除传统的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外,对东北、内地和环渤海湾省份的选择偏好正在上升。

将利用因子得分进行评价的区域投资潜力结果排名与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累计投资额和2007年投资额排名相对照,对各省份台商投资潜力进行评价后发现,在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中,台商在东北板块投资的力度和当地的潜力基本相称。东部板块包括了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沿海经济区10个省份,区域经济相对发达,不仅在地缘上具备先天的优势,而且在投资的软硬环境上都优于其他板块。10个省中除海南由于开发较晚,其余9个省因子得分排名基本上都在前10名内(福建第11名)。北部沿海经济区4个省份中,北京和山东仍有较强的吸引台商投资潜力。东部沿海经济区3个省份的台商投资与潜力基本相称,显示其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基本已经饱和。而在南部沿海经济区的3个省份中,广东的台商投资力度与潜力基本相称,台商在福建和海南的投资则已经大于当地的潜力,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福建的台商投资潜力将进一步上升。中部板块包括了黄河中游经济区4个省份和长江中游经济区4个省份。比较突出的是:河南、陕西、安徽和湖南4个省份具有较强的吸引台商投资的潜力。这表明祖国大陆的内地对台商投资也存在吸引力,台商投资在继续北上的同时,将有可能进一步向内地转移。在西部板块中,台商在大西北经济区5省和大西南经济区5省的投资基本上与其潜力相符或是超过其潜力,这说明西部板块短时期内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有限。尤其是四川和重庆两地,要想继续吸引台资,必须在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上有新的突破。

注:将因子得分排名与累计台商投资金额排名、2007年台商投资金额排名差异均在±3之间的省份视为投资力度与吸引力基本对应的地区。将累计台商投资金额排名、2007年台商投资金额排名与因子得分排名差异大于3的省份视为投资力度大于潜力的地区;而差异小于-3的省份视为投资力度小于潜力的地区。

参考文献

[1]段小梅: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区位选择及其投资环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王建民:2006-2007年台湾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3]吴丽生:影响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西部之发展策略及区位因素分析,中国台湾: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2。

[4]林学宏:影响台商在中国市场进入模式之因素——交易成本和资源基础观点,中国台湾,大叶大学硕士论文,2002。

[5]邱伟超: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形态对绩效影响之探讨,中国台湾,大叶大学硕士论文,2003。

[6]张传国:台商大陆投资问题研究,商务出版社,2007。

[7]李保明:两岸经济关系20年突破与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合作研究 篇11

摘要:文章研究了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的合作问题。从合作模式上,认为基于资本合作的模式是最优的选择,建议组建长三角创业投资基金。从项目选择合作上,提出基于产业的横向合作和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合作模式。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组建区域创业投资担保机构为创业投资进行担保,以降低创业投资风险。从退出角度,认为中介机构的合作以及退出渠道的合作是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退出合作的重点,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合作

创业投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特别是创新经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投资项目的高风险性,分散投资和联合投资成为了创业投资的天然需求。同时。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相互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区域合作也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实现和促进创业投资的合作,既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创业投资发展的内在要求。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探讨该区域的创业投资的合作机制,对于促进该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合作模式

长三角区域涉及两省一市,其创业投资合作可以采用两种形式进行:一是行政合作模式,二是资本合作模式。

所谓行政合作模式,是指长三角区域组建区域创业投资合作领导机构,比如建立长三角创业投资合作协会等,利用这样的行政机构来协调区域内的创业投资活动。

行政合作模式具有其天然的缺陷。首先,长三角区域涉及到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而这两省一市从行政上和财务上均属于独立的同级行政机关。从行政上建立区域创业投资合作机制,无论该行政机构是平级于两省一市(比如由中央政府设立)还是隶属于两省一市统一协管,均面临两省一市之间协调难的问题。其次。行政合作可能面临无实质性进展的可能。因为各地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引入创业投资资本的动力,但缺乏推动创业投资走出去的激励。再次,对于民间创业投资而言。其投资的视野是基于全国市场,不可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区域,他们的资本优化配置是在全国范围内,而不是长三角范围内。行政性质的创业投资协调机构对他们的投资项目选择不具有约束力。

由于行政性质的创业投资合作模式具有上述内在的缺陷,我们认为基于资本合作的创业投资合作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资本合作模式的核心是股权合作,组建区域创业投资基金,并以该基金为平台。推动创业投资的区域合作。

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基金由两省一市出资组建,两省一市按出资比例获得相应股权和董事会席位,行使相应职权。职能部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进行组建。基金总经理由董事会聘请。资本合作模式采用三方出资并按出资享受相应的收益,因而解决了合作中利益的分配问题。

股权合作解决了基金组建中资金投入和基金运作收益的分配问题,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三方也必须要进行合作。由于包括总经理在内的管理人员均由职业经理人来完成,因此基金管理中的三方合作,只能通过项目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合作来完成。在投资过程中,项目投资决策委员会对项目投资具有最终决定权,因此每一个项目的投资必须考虑三方意志。三方组成项目投资决策委员会考虑了三者的制衡,但如果三方意志不一致时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投资决策委员会人员组成,不宣完全由三方构成。需要从外部聘请独立的评估专家进入投资决策委员会,外部独立评估专家进入投资决策委员会将降低三方在评估时的道德风险。同时,考虑到在项目评估中,项目经理人员是对项目的直接调查和评估的人员,为降低决策委员会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可以考虑引入项目经理进入决策委员会。

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的股权合作和管理合作如图1所示。

二、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项目合作

从创业投资本身来看,项目选择是其成败的关键之一。但对于区域创业投资合作,项目选择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创业投资项目选择的意义。对于区域合作,项目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创业投资基金本身盈利与否的问题,它还与各区域的就业、税收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项目选择的角度看,区域创业投资合作的关键,必须要考虑个区域的就业、税收和产业发展的平衡。由于产业发展必然带来就业和税收的发展,因此创业投资区域项目合作的关键就是各区域的产业定位,然后根据相应的产业定位来确定投资项目的定位。

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项目的合作,从产业定位的角度看实际上是要体现项目发展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从分工角度看,两省一市的各自项目发展的定位要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项目,这实际上就是两省一市的产业分工。从合作角度看,由于各产业发展具有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关系,两省一市发展的项目可以在产业链上实现合作。这种产业选择的错位发展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实际就是在项目选择上的横向和纵向合作。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的项目合作机制如图2所示。

这种基于产业和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合作对于提高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效率以及促进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长三角两省一市具有独立的行政属性,地方利益往往会干预区域创业投资合作的发展,形成省市之间的竞争。基于产业和产业链的定位,可以解决各地产业重合竞争和项目重合竞争的问题。基于产业横向分工的项目合作,是基于两省一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一旦区域创业投资投资于这些项目,有利于两省一市各自的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龙头优势产业。龙头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带动各省市的就业和税收、居民收入等,对于各省市政府而言,其效益也是乐见其成的。而基于产业链上的项目合作,主要是基于两省一市在某些产业不存在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有必要进行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区域创业投资投资于这样的产业上下游项目,可以促使整个长三角区域产业的形成。由于两省一市在该产业链上进行了,分工,该区域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链上个环节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各省市的就业和税收、收入等的发展。因此,对于各省市不存在显著比较优势的产业,基于产业链的项目合作,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显然可以降低区域内部竞争导致的效率下降,也是利大于弊的。

三、长三角创业投资风险控制合作

创业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伴随高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创业投资被称为“VentureCapital”的原因。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是创业投资在操作过程中所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通常,创业投资面临创业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项目本身的风险、宏观经挤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从单个项目而言,创业投资往往通过契约设计、项目筛选、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等等来降低投资的风险,但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显然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事实上,从国际上创业投资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创业投资的投资项目真正成功的只有10%~20%左右。投

资的高风险往往会限制创业投资的投资热情。因此从区域合作的角度看,要提高创业投资在该区域的投资热情,必须考虑引入担保机制。

创业投资担保机制的目的不是对创业项目进行投资,而是对创业投资的投资进行担保,以提高创业投资的投资热情,降低创业投资的投资风险。对于长三角区域而言,由于发展区域创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肩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职责。因此,长三角风险投资担保机制的合作可以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区域内两省一市共同组建区域创业投资担保公司对长三角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提供担保:第二种形式是由各省市自己组建省市创业投资担保公司,对长三角创业投资基金在本省市的创业投资行为进行担保。区域创业投资担保形式出发点主要是从促进区域创业投资发展的角度进行展开,其担保的项目以及担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市创业投资担保形式出发点主要是促进创业投资在本省市选择项目投资,从而促进本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业投资担保形式在担保决策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地方利益之争,而省市创业投资担保形式则可以较好的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两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交叉。

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风险控制的合作模式如图3所示。

四、长三角创业投资退出合作

创业投资与战略投资之间在跟随企业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创业投资一旦投资项目后,就希望能快速获利退出,而战略投资则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婚姻”关系。退出渠道是否完善,是决定创业投资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区域要促进区域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

创业投资在投资项目后的退出主要有三种形式:清算、股权转让和上市退出。三种退出方式中,清算往往给创业投资带来较大损失。通过清算形式退出,创业投资往往只能收回原有投资额的60%左右。创业投资选择股权转让退出,往往是由于项目发展与创业投资家原有预期不符而作出的选择。项目发展偏离创业投资家预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创业企业家改变了原有发展战略,亦或者是项目成长性没有达到创业投资家要求,也可能是短期内项目无法实现上市等。股权转让采取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向管理层转让,采取管理层回购的方式;二是向其它投资者转让。如通过兼并把公司整体出售退出。或单独把股权向第三方转让。通常而言,股权转让方式可以使创业投资获得一定的资本溢价。上市退出,是创业投资成功的标志。通常而言,通过上市退出,创业投资往往能获得数十倍甚至可能上百倍的溢价。

无论是清算、股权转让还是公开上市。从区域合作的角度,主要涉及到中介机构的合作和退出渠道的合作。因此。长三角区域促进区域创业投资退出的合作需要考虑这两方面。

中介机构对于创业投资的退出非常重要。比如清算需要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等一系列的环节,股权转让要涉及到方案设计、财务顾问、融资渠道等环节,上市要涉及上市策划、包装、财务顾问、招股方案设计以及股票承销等环节,所有这些环节均需要有相应的中介机构配套。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必须考虑从法律法规、税收制度等方面吸引高素质中介人才和机构进入长三角,组建和发展区域性中介机构,积极为长三角区域的创业投资退出提供中介服务。在组建和发展区域中介机构过程中,长三角两省一市要考虑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注重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两省一市的人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退出渠道对于创业投资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渠道不健全,创业投资就很难成功退出。从某种意义上讲,退出渠道完善与否,是制约创业投资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退出渠道我们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国外上市,比如到NASDQ上市;二是国内主板或者中小板上市:三是由上市公司并购,实现间接上市;四是股权转让给非上市公司。公开上市,特别是国内公开上市,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许多创投项目均不符合公开上市的条件。因此,利用其它现有退出渠道就成了创业投资退出的选择。对长三角区域而言,现有的退出渠道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该区域具有数百家上市公司,对于不能公开上市的项目而言,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资本平台实现间接上市。同时。该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之一。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型非上市企业具有并购的能力,这也是创业投资退出的重要资源。因此,为充分利用这些现有退出渠道,长三角区域可以考虑如下合作:一是组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在区域内充分推广创投项目。让上市公司或其它具有实力的企业充分了解项目价值,推动他们之间的并购,从而促进创业投资有效退出;二是区域政府间进行合作,对跨地域的创投项目并购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上市公司或其它企业并购创投项目;三是由三地政府组建区域过桥融资机构,对于符合过桥融资的创投项目提供并购的融资需求。

五、结束语

本文对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的合作模式、项目选择合作、风险控制合作以及退出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仅仅是对创业投资的区域合作研究起到抛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区域合作的其它方面,比如创业投资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利益协调等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形成相关的理论成果。

注释:

①狭义的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16城市,广义的长三角区域包括江浙沪三个省级行政区域。本文的长三角区域主要从行政区域进行定义,实际上是广义的长三角区域。

参考文献:

1陈建新,创业投资与创新发展的实践思考,浙江经济,2008,(12):42-44。

2张景安,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研管理,2006,(3):153-159。

3万坤,利金,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72-75。

4陈琦伟,冯文伟,创业资本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区域投资规划 篇12

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零售地产的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个是零售地产区域化与城市区域规划的结合。第三个是零售地产的规划与引导城市区域规划。第四个是结合我们自己做的两个项目对上年的一个阐述和概括。第五个是我们的体会。

零售地产的概念, 目前我们认为国内没有明确的零售地产的定义, 零售地产实际上也是商业地产, 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 零售地产就是用于区别于住宅和商业地产。零售地产只是众多地产中的一种, 只是为提供商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地产的尝试。其代表的业态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 以及集上述为一体的大型的商业中心或者是购物中心。

零售地产的规划的概念, 我们认为就是对零售地产区位、规模、业态组合和功能配置等方面的选择设计, 实现长期发展的良好的运营。我们做出的预判是做出准确的定位, 成功建设, 并能够长期良好的经营。

城市的区域规划的概念, 我们认为是为实现一定城市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规划, 广义上是指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总体部署, 在一定的区域内与国土开发城市有关的建设布局的总体规划。

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的观点是零售地产规划的目的是充分发挥零售地产自身的商业价值, 而城市区域规划的目的是满足城市区域的发展需求, 提升宜居的生活环境。

我们是为了满足城市的需求, 使城市的规划内容得以实施。零售地产的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前提, 零售地产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 从而会修正、调整, 甚至是引导城市区域的规划。零售地产的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大势所趋。

零售地产的规划的内容, 我们认为按空间地域的不同, 零售地产的规划可以分为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

因此宏观层面上城市零售地产规划是城市区域规划的重要的模块, 在零售地产的区块要对城市规划有充分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想和策划, 这样城市规划才有推进。

中观层面主要是考虑社会环境、城市结构、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的研究, 中观层面我们认为规划的内容应该是考虑城市一定的区域和范围, 主要考虑区域的社会环境、区域的经济环境、区域的结构和区域的发展规划。

微观层面主要是零售地产项目本身, 考虑的出发点是区域、地理特点、商圈的分析及界定, 市场环境的分析和市场需求与业态的组合。这个是微观层面要考虑的规划和内容。

城市区域规划的内容就比较大, 我们认为主要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战略, 空间的结构规划、产业布局的规划、商业网点的规划, 结合综合交通的规划, 市政工程的规划, 人口生态的规划。在这两个之间, 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零售地产的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的, 我们主要是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三方面。

我们认为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和零售地产规划的三个圈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主要的结合的内容就是区域的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的规划, 空间结构的规划, 商业网点的规划和综合交通的规划, 这三个方面我们认为是零售地产与城市区域规划结合的地方。

考虑到零售地产的长远发展和利益, 在规划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和方向, 结合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 这个是我们在商战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经验, 因为在现有商业比较旺的地方, 往往是成本比较高的, 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 可能会在和现在相距比较偏远的地方, 但是如果与城市发展的规划所背道而驰, 选址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选址的过程中, 城市的规划是我们考虑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商业零售地产的一个商业规划的网点, 零售地产规划的第一步是我们项目的选址与规划, 只要找准了商圈的位置, 与城市的规划合拍我们才能顺势而为。2005年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的内容, 在一个城市中逐渐地确立跨区域中心, 区域中心, 设计中心, 以及邻里中心结合, 并且有侧重的网络。我们商城的定位就是区域型的中心, 还有社区型的购物中心。

交通规划的分析是决定了商业地产建成后的人流流量和区域的便利程度, 影响项目未来的生存空间。

综合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具体规划, 年限一般在20年到50年, 选址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综合的交通规划, 但在建成之后, 交通的规划为我们商业地产未来的升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在深圳做的深国投的广场, 我们当时做的时候那个地方比较偏僻, 我们认为交通可能会非常好, 我们和深圳国土委就交通规划做了探讨, 但开业到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车的问题, 尽管停车位设置了2020个, 在一个购物中心里面也不算少, 但是由于外部交通的环境, 进出成为了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在购物的旺季, 往往市民打电话投诉, 经常在我们的购物中心4个小时出不来, 所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深圳市的高度重视, 把这个问题提上了议程, 要解决我们的交通规划。如果在开业之前把问题很好地解决, 可能这3年我们的收入又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零售地产的规划是在结合城市区域规划的同时修正、引导城市的区域规划, 我们认为零售地产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将带动一个商圈, 乃至整个片区的发展, 弥补原有的城市功能、区域的不足。科学合理的零售地产的规划, 通过对项目相关的人流、交通、功能等方面的规划, 直接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而修正影响、甚至引导所在城市的区域规划。

以两个项目作为案例来阐述我们零售地产的规划和城市商业地产规划的关系。

我们在杭州的西溪印象城是基于城市框架的过程来做的项目, 我们服从这个城市的区域规划。杭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非常好, 在全国的竞争力是排名在第八位, 人均GDP达到了8.6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 人口密度也非常高, 总人口在1.66万平方公里之内, 超过了870万, 城居的人口690万。

我们这个项目的位置在城市的市中心, 从位置上来看, 它定位为国际城市综合体, 是杭州第三大城市中心, 城市综合体就是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休息等功能相互作用, 互为价值链的集约体。这个是杭州市对于西溪的定位。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重要的思想就是围绕西溪综合体“金镶玉”建设理念, 完成38平方公里的杭州西部的城市整体规划。

我们项目总面积21万平方米, 租赁面积1.5万平方米, 停车位有2000个。这个是我们的总的方案。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在下面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第一是融合了自然环境, 与印象城与西溪湿地结合, 融入了室内外的景观设计。第二个是弥补的区域功能规划, 提升了区域商业的配套, 实现了商业功能的互补。第三个是实现了多元化的业态组合, 打造休闲娱乐中心, 娱乐休闲餐饮业态的组合。满足旅游的同时, 涵盖周围区域居住的人群。

另一个案例是我们如何来影响城市的区域规划, 以我们的苏州印象城项目为例。

苏州的印象城于2009年的9月开业, 有4层楼高, 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道和苏家海高速路的交汇处。

苏州工业园区是新加坡和中国政府重要的合作项目, 行政区域面积是288平方公里, 下设3个镇, 户籍人口35万, 常住人口69万, 园区以占苏州3.4%的土地, 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

外围-核心模式, 近邻苏州市区, 依托城市发展的模式。我们的项目就在以苏州城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结合地。位于新加坡工业园区的中轴线上, 遵循了规划, 围绕着居住区, 居住区围绕着商业区, 这个原来园区的规划思想。

交通网络是东环路500米, 正好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我们引进了一个品牌是苏州第一家室内院线, 就是“嘉禾”, 我们把所有的时尚品都装到了这个购物中心区, 就在苏州的印象城。

苏州印象城对于区域发展产生了辐射的作用, 在一定的程度上, 促进了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作为苏州第三个开业的综合体项目, 印象城已经成为目前苏州地区经营最好, 业绩最佳, 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购物中心之一。

我们辐射的人群是附近3公里之内中高层的小区, 印象城实际上已经辐射了整个的苏州城区。

区域的影响, 能够拉动园区的贸易。随着周边学校的搬迁, 所在的区域已经变成了城内重要的商圈之一, 促使区域规划发展调整, 政府在园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加大了商圈的建设, 这个项目原来政府规划是学校, 通过2005年和2006年政府和我们公司反复的商讨, 把整个园区的规划进行了修订, 把学校搬迁, 把学校的原来的地址改为了苏州印象城的地址。

我们印象城开业之后产生的影响来看, 从和苏州各级政府的交流来看, 这个规划的改变比原来肯定要好, 产生的影响力更大, 这就是我们说的零售地产可以修正、改变区域的地方。

我们认为通过项目的合理规划和经营, 可以使零售地产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得到了相互的促进和影响。我们是注重了联动的效应, 联动了老城区和新城区, 拉动了新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的规划, 通过弥补区域的不足, 拉动区域经济的方式, 影响并促进和城市区域的规划。

这是我们认为零售商业地产和城市区域规划可以较好结合的方面。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城市区域规划与零售地产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在城市的区域规划中的商业确实太密集, 应该是控制数量和规模, 不能盲目地支持和发展大型的地产, 应该根据空间来确定规模, 合理规划零售的业态, 根据区域流量和功能上的特点, 引导开发商发展不同业态的零售地产。

第二个问题是在城市的规划当中缺乏了相应的商业配套, 我们觉得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是注重发展商业配套, 应该根据商业发展的需求完善和优化相关的商业规划, 推动软环境的建设, 主要是指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完善。我们认为目前区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零售地产和城市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呼吁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零售地产的规划。

我们认为零售地产的规划必须要以城市区域规划为大框架, 与城市区域规划有机结合的零售地产规划和布局才最能体现其科学性和便利性。零售地产的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的, 在区域规划热点的同时要把握城市长远的发展和规划, 决定零售地产未来二三十年持续保持良好的成长性和稳定性。

我们开发了两个项目, 杭州西溪印象城和苏州印象城, 在以区域规划的框架之下, 能够影响和修正城市区域的规划。目前城市规划存在的商业网点过于密集, 或者是商业配套过于缺乏的现实, 零售地产规划作为城市区域规划重要的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伴随交通轨道的发展, 城市土地的空间更为有限, 零售地产的规划和区域的规划配合将更加的密切, 并且相互影响和配合。

上一篇:电磁波传播模型下一篇:保险收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