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

2024-10-15

在线教学(共12篇)

在线教学 篇1

通过将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导学、辅导、帮助和支持, 以协助学生在线完成学业, 即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可以形成一种个性化的、公开性的、社区式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创造一种“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模式。

1. 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线教学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 而教学视频的制作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反复推敲, 反复修改才完成的, 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在视频上具有准确性、逻辑性和知识性,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抓住关键,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也更有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将知识学深、学精、学透。而且利用网络视频和PPT课件进行在线学习,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在线学习, 从而营造了一个宽松和广泛的学习环境。在宽松和广泛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而成为一种轻松的、自然的或自发的行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矛盾。

2.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线教学环境下, 学生可按照兴趣在学习内容上有所侧重, 对掌握得比较好的内容花比较少的时间, 而对掌握不扎实的内容, 可以通过反复观看, 反复学习, 直到理解透彻为止, 这样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习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学生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并且完全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 获得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发帖的形式公开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进行评价, 学生间也可以在线进行互评,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透明的, 这样就可以充分分享他人的成功学习经验, 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感染其他学生, 有效带动被动的学生, 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团体。

3. 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在线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借助“学习中心”或“测试中心”完成基础内容、知识性内容的自学、自测等, 可在“交互中心”公开或私下向任课教师发表学习感受和提问。教师也能够准确掌握到学生的真实学习感受, 可以通过学生在网上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得到第一手教学资料,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侧重点, 或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通过在论坛中的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讨论也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虽然是一个人学习, 却有着有人“陪读”的感觉, 营造了无论在何时何处都如同在教室集中学习的氛围。

4.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线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把作业提交到网络平台,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模块中的表现和提交的平时作业, 可以给出评价反馈, 学生也可以查看并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提交学生本人也可以进行自评,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各抒己见。教师的评价起到了方向上的引导作用, 同学互评营造了一种软性的竞争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开始重视他人的评价, 随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总之, 在线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和终身化,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进一步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资源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晶.在线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6) .

[2]王同明.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刘莉.开放大学:我们怎样当老师?——第一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1) .

[4]孔磊.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4) .

在线教学 篇2

化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策略”一词源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在教学领域,“策略”主要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安排。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人们对它的界定既有共性,亦有分歧。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在概念上有相近或易混淆之处,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教学策略特定内涵的深刻理解。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其表达形式是教学活动方案。而教学策略则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设计、谋划,形成一定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和环节上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通盘考虑教学的整个设计。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可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是能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具有简约化、概括化、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要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4.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日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与“在线教学视频”一起舞蹈 篇3

基于在线教学视频刚刚起步,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对此,我只有边学习边思考。随着在线教学视频制作数量的不断刷新,在线教学视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对在线教学视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我认为在线教学视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在线教学视频应与传统课堂相辅相成,比翼齐飞!

在线教学视频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是网络条件下教师发展的另一平台。这一平台成了考量教师发现、诊断、解决课堂问题能力的窗口。在线教学视频对教师语言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语言精准,不说废话;要求教师信息技术精益求精。在线教学视频能整合各地资源,让优质师资资源和学习资源得到共享,是件师生共赢的大好事。如此好事,应该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学习分享,所以我开始义务普及在线教学视频。分别在高安中学、灰埠、 独城等地开设了6场在线教学视频讲座 ,义务教会老师制作在线教学视频 。2012年 12月20日我和语文专家黄建德、宜春市教研室主任王泽芳一起在全市也举办了在线教学视频讲座;我和工作室团队制作的在线教学视频受到省级专家的高度赞扬,并在全省推广;本人也完成了高中语文知识点三级目标系统的确立,荣幸成为中国在线教学视频大赛特聘学科顾问。

在我的生命阅读工作室接受名师网络研修任务后,我用心做了 “高效阅读与在线教学视频的整合”研修专题。20天的研修工作期间,我带领我的工作室团队,每天在线上QQ群和线下辅导学员制作在线教学视频,我们郑重承诺:只要您有学习在线教学视频的热情,我们一定包教包会,并且向江西省首届乃至全国首届在线教学视频大赛推荐。我们给每一个学员的在线教学视频作品提出修改提升建议,使之更趋完善。工作室勤奋而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励引领着学员克服困难,享受在线教学视频学习的过程。20天中,学员经过反复学习,不断修改,提交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在线教学视频,创造了研修的最佳效率。学员的在线教学视频心得,真实记录了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生命阅读工作室专题网址http://www.jxteacher.com/dingyanping/column42925.html)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辅导教师在线教学视频制作的过程中也很有收获。首先,我们颠覆了一部分教师对研修的印象,他们不敷衍,不排斥,认真学习在线教学视频制作。看着学员由于我的指导而在线教学视频技术大有长进,我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的感觉。其次,通过研修,我结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教师朋友,集结了一批省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的高手、教育硕士、省骨干、学科带头人、资深语文人,初步建立了语文在线教学视频资源库,我的视野扩大、心胸境界扩大、圈子扩大、信息技术能力也大大提高,我乐在其中!

在线教学视频改变了我的课堂。我在上课时会特别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传统课堂的授业与在线教学视频的解惑诊断功能有机结合。有一天,我在上课时发现,同学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对虚与实的概念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就选了“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这个点,制成在线教学视频来深入解说,进一步解惑。这次在线教学视频教案如下。

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此在线教学视频目的:让同学明了虚实概念,很快学会辨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在线教学视频流程:

一、明确虚和实是个相对的概念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二、共同找出《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中的虚和实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出示《雨霖铃》(宋 柳永),找出词中虚和实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练习:找出词中虚和实

四 、 检测学生灵活掌握虚实的程度。

出示2008年江西高考题《初入淮河四绝句(三)》(宋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道题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考点播可以悟出,此乃典型的“显者为实,隐者为虚”,从而对虚与实的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

此在线教学视频在网上的点击率很高,说明虚和实的概念的掌握是高中生共同的难点。在我自己所教的班级进行播放后,学生迅速明了虚实概念,很快学会了如何辨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反应很好。

在线教学视频除了对学生的难点进行解惑,还可以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或提供观摩。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归纳、总结,然后制成在线教学视频广为传播,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如为了说明诗歌文本如何进行有效拓展,我就以自己在传统课堂对《春江花月夜》的拓展为例,把自己的个性化拓展录成了系列在线教学视频,抛砖引玉,为教师进行文本的有效拓展提供了一种范式。(在线教学视频网址:http://wk.jxteacher.com/play.aspx?id=506567f7-0218-4e3d-95ed-8cbcc89e6d09)

在线教学 篇4

微课+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解决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 从旧有教学模式向有效教学模式的过渡策略。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改造, 转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学过程, 将学生动手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可以实现烹饪营养学理论知识的现实化, 体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本质, 激活课堂, 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办学概况

国内营养学专业本科教育

杜寿玢先生2006年回顾了建国后营养专业本科教育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医学营养专业;第二类是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第三类是其他交叉学科专业。

从1994年到2012年近20年间, 营养学专业办学演变着医学院校或综合大学在预防医学门类下开办营养学试点专业;轻工食品、生物类其他院校开办生物、农学、食品、师范教育类交叉营养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扬州大学、沈阳医学院、徐州医学院、蚌埠医学院、中山大学等十数所高校开设“营养学”试点专业。扬州大学、济南大学、黄山学院、湛江师范、河北师大、哈尔滨商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13所院校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

我院品牌特色烹饪营养与教育专业

我院从1994年起, 在国内开创烹饪与营养科学专业, 2003年前使用专业代码为040333W, 隶属教育学门类特殊教育类专业。后来根据形势作了适应性调整, 2012年9月教育部新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把烹饪与营养教育学科的专业代码调整为082708T, 可以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按照这一指导纲领, 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 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营养学、传统营养学、营养管理及膳食制作理论和技术, 具备从事各类大中型膳食集团和饭店餐饮部门营养干预与指导、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膳食设计与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型营养人才, 保障和实现我国居民的食物卫生安全与健康。

公众饮食健康的社会需求日益广泛, 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专业办学竞争的加剧, 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科研创新、具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是值得不断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 也是值得不断加强探索的实践问题。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必须联系专业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末来。烹饪营养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 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实践也是专业课程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烹饪营养学教学内容选择

通识与营养专业教育的结合

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培养口径, 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是对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的矫正, 可以使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拓宽知识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带来教育质量的问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也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识教育”承担起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的作用, 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

目前常见的一种做法是“分布必修型”: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与部分选修课程改造成为“通识教育课”, 将“通识课”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在选修课中分成若干个领域分别设置一定数量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其中修满一定学分, 这并不要求原来的课程体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多数教师能基本应付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 由于学科面较窄或学术水平不高无法达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即使开了课, 也对课程的目标存在偏差, 教学内容偏简单, 教学方法传统, 致使课程质量不高。同时受专业教育与公共必修课的双重“挤压”, 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留给通识教育的学分不多。而且不少学生选通识课并非为兴趣而为混、凑学分。概念很好的通识教育在不少高校教学实践中, 面临着教师开课能力不足、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选课的兴趣与动力不足等现实尴尬。

营养学专业的宽泛性表现在其所在学院的多样性, 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农学院、运动学院、生态学院等, 不同的学院和多样化的师资背景也使营养专业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 但也导致营养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营养专业的宽泛性有利有弊, 利在就读营养专业的学生有较多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弊端是专业教育和培训较难统一和规范, 缺乏系统性。通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可以尝试采取新的结合模式。烹饪营养学通识性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框架中应置于重要的地位, 教学实践中也应予以充分体现通识性知识。

烹饪营养学课程中的通识性知识

通识教育的目的, 不仅要求课程有广阔的覆盖面, 而且要求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呈现一定的比例,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课程。我们认为, 营养学边界早已越过医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范围。营养资源取决于生态因素, 食物资源分配与利用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食物供应、饮食习惯、经济保障、卫生保障、其他物质和精神生活保障都是重要环节, 最后一环节才是食物的生理营养利用。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烹饪营养学是营养科学研究具体成果及其实践应用的忠实历史记录, 要注重人文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知识在烹饪营养学教学中的体现。烹饪营养学要因地制宜地结合社会热点和人们所需要掌握的多学科通识性知识, 采用“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 在充分运用在线和线下资源的同时, 培养烹饪营养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数字技术素养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平台下的营养学

烹饪营养学与社会饮食生活密联系的具体问题相当丰富, 互联网在营养科学知识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年前开始风靡的网易全球公开课, 耶鲁大学《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课程就是营养学教学内容选择和课程教学开展的一个经典范例。该课程内容涵盖吃的研究, 因为它会影响每一个人类的健康。教学主题包括口味喜好, 对食物的反感, 食物宗教, 食物舒适性, 社会仪式饮食, 为粮食问题的社会规范的责任。可持续农业, 有机农业食品, 讨论政治问题, 如转基因食品, 营养政策, 以及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影响。还审查营养不良的问题, 例如, 饮食失调, 肥胖流行和全球影响的儿童食品广告的原因, 贫穷和粮食, 以及现代化环境如何影响每个人的饮食习惯。

紧随其后网络在线教育推出的食物与营养学类别公开课教学越来越多, 有如加州大学《饮食与营养》全球公开课, 国内公开课华中农业大学《吃的思辨》、中山大学《饮食与健康》等。此类课程都是从“选择吃”“如何吃”这些生活问题、基本技能所涉及的通识性问题、常识性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审视食物、食品产业与人类健康关系, 深入专业地理解食物的多层次属性, 引导学生膳食营养知识学习过程中, 加强专业性与通识性思维训练。

烹饪营养学与其他与营养专业课程相比较, 涉及范畴相对更专更窄一些, 目前的研究层次也相对低一些, 研究成果的积累也相对少一些。这些不利因素就更加需要烹饪营养学教学材料中, 增加权威的营养学科研新成果的比例, 注重采用数据的公信力, 采信学科前沿的教学资料和热点知识内容, 利用好互联网营养学知识教学资源, 不因循旧有课程书本体系框框。

吉森宣言中“新营养科学”认为重新构建营养科学, 发挥营养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协同工作的优势;营养科学才能有效地评估并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复杂的人群营养问题。烹饪营养学的实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该课程知识为大众健康谋福利极具重要意义。

慕课模式下的烹饪营养学教学

烹饪营养学微课堂

现代教学新主张, 课堂应在教师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 体验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之过程。课堂上知识单向传递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局限于基本教材不重视引导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照本宣科、满堂灌方式将学生挤往教学的边缘, 个性受压制, 能力无从提高。

开放、共享教育、个性化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烹饪营养学采用微课程应用于传统课堂, 辅以项目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微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制作是关键。梳理重点与难点, 将每一个重难知识点做成2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 完善烹饪营养学微课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相应作业、相关资料, 形成一个资源库。

在线教学微课堂内容示例

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知识和能力同样重要, 任务的完成过程既是能力培养过程, 同样是知识获取过程。以参照“烹饪类产品营养标签制作”任务实例进行案例教学与微课堂教学设计。

针对“食物成分表”知识点, 辅以“白菜三鲜水饺营养成分制作”这一综合项目, 既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 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适合小组学习需求。教师分析“营养标签解读与营养标签制作”项目的任务, 用到的知识点, 并对最终达到的效果进行要求。项目的引入, 能使知识更好的应用。让学生在此类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习得内在原理, 深入领会营养学原理的思想方法, 逐渐达成对微课主题知识的全面深入的认识。

教师教学进程中监管要即时到位。针对学生所学微课内容的效果进行考核, 检查完成项目的效果。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依据营养标签挑选水饺?如何制作水饺的营养标签”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熟悉《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文本, 而且必须能向大众解读食品标签有关信息, 尤其是配料表、净含量、营养标签、健康声称等。通过此类项目使学生自主思考、交流互动、协作讨论的课堂形式成为常态化,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当然更为高阶的学习任务是, 水饺标签中每一项数据的实验原理和测试目标和任务。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任务拓展的本质需求。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探索也需要征得上级教学主管部门的支持, 注意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性。

烹饪营养学在线教学关键问题

由于微课发布在网络平台上, 学生可以重复学习, 课程也可以接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是教学相长和同步提高的最有效方式。开展这一模式教学尝试能够建立有效可行的微课教学平台与练习机制, 提高烹饪营养学课堂教学效率。当然烹饪营养学课程也适宜这一教学模式的转换。烹饪营养学与社会饮食健康生活联系密切、具体问题相当丰富的背景为本课程可建立项目任务驱动化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要有多学科的视角, 注重人文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通识性知识在烹饪营养学教学中的体现, 要因地制宜地结合社会热点和通识性误区问题。

教师在线教学工作总结 篇5

现在,线上教学已经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在线上教学中,我得到了很多的成长。课件、微课的制作技能有较大的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知识的整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还存在很多不足。

在备课方面备课:因为没有线上教学的经验,因此,我们认真备课、细读每一个课时的教师用书、积极收集网上各种教学资源、观看各种微课资源,精心制作PPT,争取备课充分,为学生的学习不留遗憾。

在线上直播教学方面:直播平台的教学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倦怠,跑神,时不时想玩小游戏,针对于此,我们运用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中制定好课堂的各种规则,问题解决时给予及时的评价,那么课堂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中,师生在线进行互动,帮助学生练习所学内容,老师进行答疑解惑。互动的时候,通过在线连麦申请、学生发语音到互动面板进行交流。有需要当堂练习的时候,老师规定时间,学生将所写答案拍成图片,发到互动面板,老师及时查看并有效反馈,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布置作业方面:我们根据当天所学内容,以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结合“一起作业”软件平台、教材练习、新领程、黄冈等练习资源,精心挑选典型的练习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批改作业方面:老师及时批改每天的作业,力求当天的作业给同学们及时有效的反馈。作业采用打回订正、及时圈注批改、学生重新订正,弥补线上教学中速度过快,练习不够,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我们每天会把优秀的作业及时推送到班级群,鼓励了孩子,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组内老师每天讨论各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整体了解学生们对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决定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根据作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再次讲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此外,低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家长陪读,这也促使家长进一步关注孩子的学习,增加了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有些家长会在提交作业时写出孩子最近学习表现或对哪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等,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线教学 篇6

一、训练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训练性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围绕问题展开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半截蜡烛》为例,训练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紧扣标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教学设计的问题:面对险情,伯诺德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他们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有关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深入研读课文,抓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细细品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设计的问题: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说一说你眼中的杰克是怎样的?在这危急关头,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小女儿是怎样“娇声”说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杰奎琳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性阅读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理解、发现和运用为中心推进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同样以《半截蜡烛》为例,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如下。

(1)自主阅读课文,从标题、写作特色、线索脉络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文章谋篇布局的合理,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这些阅读理解和发现梳理成文,然后在课堂上朗读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

(2)展示阅读作文,交流感受,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

学生甲谈《半截蜡烛》的课文题解。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半截蜡烛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却牵引着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它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于是,一个惊心动魄、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故事围绕着它展开了。

学生乙谈《半截蜡烛》的写作特色。

《半截蜡烛》一文,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方面,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被点燃的,然而实际上,蜡烛两次被点燃,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危险更近一步。另一方面,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熄灭蜡烛,却两次遭遇危机,既紧张又刺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化险为夷,使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惊一险的紧张情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是完全相似的。

三、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训练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训练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训练内容可以事先按照教师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目的明确,有利于教师把控和调节课堂节奏,展示教师的教学才华。二是训练性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可以即教即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优点如下。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没有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视学生的阅读发现结果而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运用性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理解,这样呈现出来的阅读结果必然是多样的。同时在每一次的阅读历练中,学生所学知识将通过具体的实践运用转化为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三是运用性阅读教学,倡导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有助于增进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

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实践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训练出来的,它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察、品味、揣摩、涵泳、积淀才能有所收获,一味强调训练教学,而忽视运用教学,是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训练教学与运用教学,从训练教学逐步走向运用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篇7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 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 大胆实践,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 (清楚) 。传授新教材时, 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 提示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新教材, 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 (联合) 。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 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 (应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 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 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索或讨论, 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 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 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 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摒弃教科书, 废除班级授课制, 打破学科界限, 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 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 (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与基于网络的教学 (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 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 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 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 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 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 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 学生能跨越时空, 模拟真实情境学习, 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 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 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大家知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 解决相关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是简单加法) 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 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 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彭兵, 朱云东, 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3]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2.

[4]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3) :42-43.

浅谈中国远程在线教学的弊病 篇8

一、远程在线教学的弊端

(一) 心理观念方面

有人认为技术万能, 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会慢慢改变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能最终将彻底改变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有人认为技术无用, 完全否定当代科技的进步性, 认为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灾难。有人对科技恐惧, 远程在线教学对技术的要求让老教师有很大压力, 同时有人担心职业可能被取代或是课件被复制, 而丧失其学术价值。

(二) 人文环境方面

首先, 远程在线教学在形式上是一种人机之间进行的孤独对话。其次, 远程在线教学环境无法与现实校园文化环境相媲美。再次, 远程在线教学的“人机”模式, 使得情感沟通被忽视。

(三) 网络软件的使用方面

远程在线教学对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 不论师生, 如果不能熟练掌握, 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经验不足的网络教师可能会把讲授与实验的比例安排的不当;学生不懂下载或搜索, 就无法正常接受远程在线教育。

二、中国远程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的远程在线教学尚未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独立的、完整的、自我内省的技能。但是, 在远程在线教学中, 教师对技术的追求往往大于对人文关怀的追求。目前, 我国有不少网站忽视了学生对在线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感受。事实上, 远程在线教学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来真正实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 中国远程在线教学的功效有待提高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的协作式学习, 有利于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学生不具备远程在线教学所要求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动机, 严重影响学习效用的发挥。而且, 有些教师也没有把网络环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对资源的利用还不够, 向学生提供的网络信息也过于简单、陈旧、重复。

(三) 中国远程在线教学的互动性有待加强

远程在线教学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一种借助高科技能够互动的教育, 互动性是激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在交互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 甚至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 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 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但是目前来看, 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主动利用交互平台进行教学。

(四) 中国远程在线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加强

远程在线教学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 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有待改善。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买不起电脑或是未接通宽带, 亦或是网络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不高, 致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很多硬件设备的问题制约了远程在线教学的覆盖面与使用范围。

(五) 中国远程在线教学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远程在线教学的各个分支发展进度不同, 基础远程教育进入市场成熟期, 而职业远程教育则刚刚进入市场成长期, 高等远程教育则已进入了波动期。不同地区的远程在线教育发展的进程差异也非常大, 发达城市市场比较成熟, 中等城市还有较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而不发达的地区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

(六) 社会公众对远程在线教学的认可度不高

中国网校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就逐渐萧条, 现在只剩少数网校凭借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等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一些网校办学很不规范, 导致人们对网络文凭的含金量产生质疑。

(七) 远程教育学校还存在着管理体制的问题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 学生之间并不能获得远程教育能够提供的跨校、跨地区、跨国之间的学分互认、自由选课、交流互动的灵活性。同时, 网络学院更多借助于IT产业运作模式, 多种利益目标交织在一起, 在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多种利益关系中, 任何一个利益关系处理不当, 都会使远程教育离开正常的健康发展轨道。

(八) 远程在线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远程教育产业化运作比较薄弱, 市场力量单薄。让政府的资金与民间资金有效结合促进中国远程在线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目前, 中国远程在线教育产业问题主要有:中国的网校各自为阵;远程在线教学发展资金不足;开发商为抢占市场份额进行无序竞争;学校的企业化管理经验不足等。

综上, 我国远程在线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未来发展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善和提高。

摘要:远程在线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它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模式, 其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分析远程在线教学的弊端, 再结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 对我国远程在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在线教学,远程在线,远程在线教学

参考文献

在线教学 篇9

1 MOODLE简介

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基于GPL协议提供免费的源代码。在2002年8月,发布了1.0版,随着用户的增多,Martin建立了MOODLE.org,2003年,成立MOODLE.com公司提供增值商业服务[1]。

该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和学习者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二者相互协作,并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该学习模式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可在自由的时间和灵活的地点,借助于MOODLE平台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平台所提供的互动评价和测验模块能够给学习者快速、有意义的反馈。该平台适用于大、中,小学教育和各类培训。MOODLE平台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即可。

MOODLE平台支持自主式、引领式和讨论式3种类型的课程。

2 MOODLE平台由网站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所组成

2.1 网站管理系统

MOODLE平台的网站管理内容包括:网站主题,页面风格,版面设计,模块管理等。网站配置了75种语言包可满足不同国家用户的使用。网站内嵌验证模块,使得教师无须参与系统的安全保障。要参加某门课程学习时用户先要注册个人账号,注册成功后可以建立在线档案,对于长期没有登陆学习的账号,网站管理员可将其账号关闭清理。

2.2 课程管理系统

(CMS,Course Management System)是课程管理系统教师或课程管理员的权限最高,可以设置课程的所有内容,包括访问者的权限。如课程的创建、修改、激活或隐藏任意课程,设置课程的等级、选课的权限,以及是否允许学员中途退课等设置。

课程学习的界面可由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讨论等模块组成[1]。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配置各模块,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文本信息均可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编辑。教师或学生均可快捷地获取并查看学生测验和作业评定的分数,并支持以电子表格文件导出数据。平台中的邮件集成功能可以把讨论区发布的帖子和教师反馈以Html或纯文本格式的邮件发送。教师还可自定义等级,完成作业的评分工作。备份功能允许教师把课程打包为一个压缩文件,允许在其他MOODLE服务器上恢复使用。

2.3 学习管理系统

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平台支持学习记录的跟踪,教师可查看学生的学习报告,包括学生访问课程的次数、时间以及场所。也可查看某个教学模块的学生参与情况,并生成动态的图表报告。该系统具有学生的学习进程纪录,供教师参考。教师可通过Excel等其他工具对下载数据进行分析。

3 MOODLE的课程管理系统

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由以下常用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3.1 作业模块

教师可在平台上公布作业内容及提交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最高得分。学生通过上传作业(文件格式不限)到服务器,因有上传的时间记录,教师可得知作业是否按时提交。教师的打分可以显示在每个作业页面,并且有Email反馈给学生[2]。

3.2 在线教学模块

在线教学模块包括[2]:聊天、论坛、投票、问卷调查、评价等。根据课程特点,教师可将这些模块灵活组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1)投票模块:

通过建立投票,可实现表决活动,或得到相关反馈(例如支持率调查)。表决的结果可以是表格数据也可以是图表。

(2)论坛模块:

根据对象的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论坛,如教师专用、课程动态、全开放式等。帖子的查看也很灵活,支持用户以嵌套、列表和树状方式浏览,也可根据发帖的时间进行排序。用户可订阅指定论坛,新贴发布后会以Email方式发送给订阅者。

(3)问卷调查模块:

预装在线问卷,可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类型,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问卷的结果数据可供教师和学生查看,还可以Excel或CSV文本文件的格式导出,并可生成统计图形。

(4)互动评价:

教学活动均采用分数制或等级制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合出多种评价策略。

3.3 测验模块

测验模块具有建立课程题库,组卷,自动评分,成绩分析等功能。教师为每门课程配置独立的题库。题目进行分类保存。题库与其它相关课程共享使用。题库的题型支持选择、判断、填空、完型填空、匹配等多种形式。题目内容包含Html和图片,也可从外部文件直接导入。在MOODLE中设计的各类题目均可以备份,并导出,以便在其他支持国际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中导入。

3.4 课程资源管理

每门课程在服务器均设有一个独立的存储空间,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网站允许链接或嵌入主流格式的课件(如Word、Powerpoint、Flash、视频和声音等多种电子文档)。也可直接利用表单和Htm编辑器完成文本的录入。未来,MOODLE平台还将集成更多的功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3,4,5]。

一门课程的学习环节通常分为几个部分,如课后练习、阅读文献、分段测验、讨论等。但是,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同一种模式或流程,教师应深入了解课程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见的典型问题,结合学习目标进行综合性考虑和设计,以达学习效果。

4 MOODLE的软件平台

MOODLE服务器安装的系统平台为: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Mac OS X,Linux等。Web服务器为Apache或IIS,数据库服务器为MySQL或PostgreSQL。

php脚本支持程序:PHP(版本4.1.0以上)。管理数据库软件:PHPMyAdmin。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为MOODLE教师机安装魔灯教师版1.7[7]。

5 我国MOODLE平台应用的现状与发展

MOODLE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放的源代码,众多教师和教育机构关注MOODLE。据MOODLE官方网站提供的2009年12月数据,使用MOODLE的站点来自209个国家,总数达42 130个。其中,中文站点270个[8]。

同时,使用中也出现诸多现实问题。MOODLE平台中某些模块的构建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但是大多数中小学校都缺乏专人负责软件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工作,使问题出现后不能快速解决;其次,MOODLE平台对数理化中的公式和图形处理较为复杂,教师需要经过专项培训才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再次,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和饱满的工作量,教师没有精力去应用MOODLE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

来自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的MOODLE平台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并且该平台能够全程记录教学活动,便于教师的教学控制和分析。

摘要: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利用它教师可方便地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MOODLE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MOODLE,互联网教学平台,社会建构主义,课程管理系统,模块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江虹.用Moodle平台实现网络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10-15.

[3]徐忠惠.基于Moodle的课程管理与学习[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67-69.

[4]刘新阳,王秀芳.Moodle: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3):67-68.

[5]孟艳.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C].西安: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7.

[6]龚颖.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J].青海科技,2009,16(3):92-95.

[7]伍丹.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6):7578-7580.

在线教学 篇10

1 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需求分析

关于程序设计类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陈旧, 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 充分应用实践式教学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 便需要从授课地点上着手。目前最具实效性的方法便是从理论课堂转向实践机房。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进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鉴于此, 设计出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便有了实质性的价值与意义。

1.1 系统所涉及到的应用人员

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的主要用户便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作为授课人, 所使用到的是在线测评系统的服务器端。 (1) 教师的主要任务有:a.为学生布置作业。b.以启动服务器为基础, 进而接受学生的程序。c.通过服务器获取学生的程序或者其他一些有关的信息。d.对接受服务器进行关闭。学生作为授课对象, 所使用到的是在线测评系统的客户端。 (2) 学生的主要任务有:a.注册账号, 涉及到姓名、班级、学号等基本信息;b.通过登入账号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例如程序的编写、调试以及提交等。

1.2 系统功能特性分析

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主要实现的是学生上课时可以多人同时对源程序代码进行提交, 及时地向学生返回程序编译结果, 并对学生以复制的方式抄袭他人程序的行为实现有效规避。以上述要求为依据, 系统便应该具备的功能有:

(1) 网络连接。这部分功能涵盖了服务器端与客户端,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服务器。

(2) 客户端信息记录。服务器能够对客户端的信息进行记录, 例如:学生姓名、班级、学号、IP地址以及所在的机器名等。

(3) 点名功能。以学生在客户机登录作为参考标准, 对没有上课的学生进行有效确认。

(4) 规避作弊。以详细的客户信息为凭据, 能够辨识出学生有否在客户机上作弊。比如:如果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有两个同学对程序进行提交, 则便可视为作弊。

(5) 程序编辑。学生处于客户端能够对程序进行编辑, 并对程序进行运行。这一环节要保证学生在对程序进行编辑的时候不会对他人所编辑的程序进行复制。

(6) 程序提交。学生编辑完程序, 通过程序的确认为正确之后, 在系统上以直接的方式对所编辑的程序进行提交, 并收获与之相关的返回信息。

(7) 并发连接。服务器端应该实现同时接受一百人或者一百人以上的连接与传输请求, 以此满足广大客户的基本需求。

2 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设计分析

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是否缜密, 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整体性能。该系统在设计上包括了多项内容, 例如:系统结构及用户体验模型的构建、系统界面的设计以及客户机与服务器端的连接等。下面笔者便对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2.1 系统结构及用户体验模型的构建

(1) 系统结构的构建。教务系统能够以直接的方式和学校已经拥有的教务系统进行连接, 并且教务系统不需要进行再开发。

(2) 用户体验模型的构建。对于用户体验模型的创建, 主要是以系统初始结构为基础, 进而对基于分析层面上的系统元素进行添加, 并以这些元素为标准, 进一步实现用例所描述的需求功能。

2.2 系统界面的设计

基于Java语言, 所利用到的是网格包布局管理器, 以此使较为适宜的以客户端程序为核心的主界面能够有效实现。便是基于Java的显现教学测评系统的客户端主界面。另外, 该系统的客户端主界面还需要配置相应的源程序。

2.3 客户机与服务器端的连接

系统开发所使用到的模式为Client/Server模式, 即为客户端结构与服务器结构。对于C/S模式, 它可以提供简便且清晰的操作界面。对于服务器, 应该满足多个客户机端的连接请求功能。换而言之便是, 对于客户机端的连接请求, 服务器端程序应该作为及时有效的回应。并且, 该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在连接方面, 所应用到的是私有方法。另外, 服务器端程序还应该对客户机的不同处理功能进行有效处理。

2.4 基于系统当中多线程的应用

为了满足广大客户群的需求, 系统应该具备一百个客户端同时实现稳健传输、编译以及运行的功能。在本地计算机的端口号中, 因为服务器端Server Socket能够对客户端的连接请求进行不断的监听, 并且当客户端对连接请求进行发出时, 服务器端能够形成一个和此客户端相互对应的Socket对象。由此可见, 如果有一百个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保持连接, 那么在服务器端便能够形成一百个和客户端相对应的Socket对象。对于这些Socket而言, 通过对Java语言所提供的多线程功能的使用, 进而让和客户端的通信功能可以得到有效实现。

3 结语

众所周知,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 因此网络编程便成为了程序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充分认识到基于Java在线教学测评系统需要具备的一些功能, 例如:网络连接、客户端信息记录、点名功能以及程序的编辑等。另外, 于Java在线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系统设计是否缜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系统的性能。因此, 相关专业人员便需要在该系统的设计上多下工夫, 以此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更加优化的教与学的平台, 进而为教师的优化教学、为学生的优化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Java语言是目前应用最具广泛性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并且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 例如:简单性、可移植性以及安全性等。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需求, 进而对基于Java的在线教学测评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Java语言,在线教学,测评系统

参考文献

[1]谢晓伟.基于JAVA语言的项目驱动教学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2) .

[2]周榕.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9) .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在线教学;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一、功能契合、效果提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性课程,“大学语文”颇具代表性。“大学语文”课程在线教学的建设经验,对文科课程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具有参考性。

在线教学是基于网络媒介的教学活动。网络媒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资源丰富、信息发布快捷、存储廉价等特征。这些特征既契合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宗旨与教育模式,又可从技术上缓解当前国内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部分困境,是推动社会化教育、终身学习等理念实施的有效手段。

(1)理性思辨、学习方法、人格精神、文化传承等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西方教育传统推崇 “苏格拉底式”教育模式[1]、当下所提倡的“研究型学习”、“自主学习”,正是为此。网络媒介信息交互特有的“即时沟通”、“平等交流”特征,正可与上述宗旨契合。这就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模式——从中心发散型变成了现在的点对点网状模式。换言之,网络的出现,使精英话语权力中心作为信息(知识资源)发布源的权威地位被削弱(或瓦解),而受众(或信息接受者、学习者)自主性得到提高,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找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资源)。从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在线互动的实例看,网络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呈现出更为平等的态势,能够通过一种讨论的形式展开对话乃至激烈的辩论。而这一点对于人文素质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对于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在线教育还有着特殊意义。虽然国内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很多著名高校都成功打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人文通识教育模式。但从整体看,高校人文素质教学边缘化、课时紧张、投入不足等困境并没有立刻得到缓解。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遇到的诸多困境,颇具代表性。课程常以校级公共课、选修课形态出现,课堂人数可能多达二三百人,无法有效互动交流。这对于侧重思想交流、文化感染的人文学科教学来说,十分不利。如果完全依赖课堂教学,则需教师挤出有限的课上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都会弱化。在线教学的使用,使上述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3)文化素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往往是大规模、持续性的。但与专业教学相比,文化素质教育所获得的支持是有限的。开放共享、数据库形态的各类教学资源在线系统有着天然的优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互联网将信息传播的成本降到了最低。它可以满足持续化、长期化、规范化的教学资源建设需求。同时,通过共享、分享、聚合,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举例来说,目前大学语文在线教学的“互动中心”中增加了“大语讲坛”栏目,在栏目中,由教师进行筛选推荐,将社会性公共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公开课等)聚合起来,推荐给学生观看。依托开放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还可以实现多单位共建资源、师生共建资源。师生对于资源的评价,也可迅速地实现资源的择优汰劣,提高质量。

十余年来,在线教育教学多次成为热潮,在线教学的各种优势特点也被充分阐明[2],但在线教学始终未能真正结合到普通高校教学活动中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缺乏弹性之弊,也有重技术投入、轻制度建设的认识之误。提到网络教学,对于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而言,就意味着购买高性能服务器,建设覆盖全校的多媒体教室、机房,或者购买BLACKBOARD之类的大型网络教学平台,敦促教师制作上传教学资源。对于普通教师而言,网络教学的观念往往还停留在制作多媒体教案、录制示范课的阶段。很少有人关心这些现实教学中,网络教学如何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与衔接。但一些具体的“小”问题,却可能影响教改的深入持续。譬如在线教学产生的额外工作量如何衡量?是否要纳入岗位绩效考核?比重多少?这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又如,如何保障教学资源的持续性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如何评价?大量形式化、突击式的建设,加剧了在线教学 “样子货”、无实效的印象。

自2011年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逐步启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利用在线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开放,促进教育公平,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推动课程建设的深刻变革。2013年,在线教育再成热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席卷全球。如Coursea、Udacity、edX等在线教育资源提供商一夜之间就拥有数千万用户,倡导者甚至放言这种教育模式终将取代高校[3]。这一热潮无疑将再次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固然,在MOOC教育模式兴起的背后,有IT产业商业资本的强劲助推,但是这种教育资源市场化的努力,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优秀教育成果快速地转化到教育实践中来。MOOC模式不应被仅仅看作是教育技术的革命,不能低估其对文化产业、教育格局、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MOOC是一种数字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模式,即基于网络媒介、数据发掘与“云”技术展开的教育行为。即时性、互动性、持续性、动态调整、平等交流、自主学习是这种新教育模式的特点。它将优质教学资源直接开放给大众,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化,使按需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成为现实。以MOOC为代表的开放课程模式会引发一系列的理念与实践的改变。例如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就面临着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资源建设的内容被拓宽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种种数据,也可以被实时收集起来,成为指导教学行为、优化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分析,可以对资源质量、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实际需求等方面有更清晰的了解,可据此建立科学、动态、导向明确的资源“建设—筛选”架构。

但MOOC并不是万能的,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也有缺陷[4],更不能据此否认高校教育的必要性。MOOC在国内产生迅速而巨大的影响力,其原因有二,一是社会性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二是对现有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速度缓慢的失望。但据此彻底否定高校教育,过高评价MOOC效果,则过于偏激。直面名师、亲聆教诲,仍然是高校教育最具魅力的地方。系统化、制度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按部就班的严格学术训练,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这两点,依然是在线教学所无法取代的。此外,数字教育技术真正引发高校常规教育的内在变革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方面。譬如MOOC本身是一种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当这种模式被引入高校教育体制后,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何种课程、何种专业、何种规模、何种教学内容适合引入MOOC模式与手段?在线教学进入高校常规教学体制后,激发良性教学效果的效益边界在何处?上述种种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探索。

因此,高校的在线教育建设,一要立足课堂教学、围绕课堂教学来设计在线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不能把开放课程、MOOC的在线学习视为课堂教学的替代。在课程开放的同时,依然要坚持高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本位,人文学科尤其应当如此。充满感染力的课堂师生交流是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二要将之视为长期建设项目、稳定投入、制定标准、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建设,不求大而全、一步到位。同时,需要提供更具弹性化的制度软环境,惟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掘出在线教学的巨大潜力。

二、在线课程建设

以“文”为核心,以“母语教育”为理念,南开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的教育改革始于2005年。在改革之初,就引入了在线教学手段。2009年,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活跃的在线教学正是特色之一。

目前,经过九年的持续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已开发了全流程在线教学平台,形成了一套以自主学习、正向激励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这套软件与教学模式,均立足于国内高校教学环境、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对文科课程、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1. 轻便灵活、易用通用——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在线教学系统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教学系统(http://222.30.60.18/esedu)是一套面向课程,覆盖教学全流程、强调通用性、易用性、易部署的轻量级的网络应用软件。软件采取B/S架构,以MS SQL数据库为引擎。教学系统包括8个后台功能模块及4个四个前台应用“中心”:

系统采取模块化的结构方式,各个功能模块均为独立构建,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

除技术研发外,资源研发也是在线教学建设的一个重点。为配合学生在线自学、自测的需要,教学团队为每课均开发并上传了包括文本、图片、多媒体资源在内的在线课程包,供学生在线学习时参考。此外,在测试中心,还开发了涵盖国内十余种大学语文主流教材在内的、总容量超过两万题的试题库。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教学系统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总结教学实际需求,不断开发、淘汰、重组、整合,经历了近十年的持续教学与教改过程。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文科教学的特点,始终坚持轻量级、低负荷的研发宗旨。一台标准配置的服务器,即可承担5~10门课程,每学期5000名学生的在线教学活动。系统以课程为单位,不贪大求全,在交互方面注重易用性。如教材编写、资料上传、试题录入等界面均作了优化,力争使教师用户在建设、维护课程时如使用电子邮件一样简单。设置了方便的用户导入界面,可直观、简明地导入各校已有的教务管理、选课数据。并针对文科教师的技术水平,努力降低课程维护的抽象性与技术难度。

2. 自主学习、正向激励的教学模式

系统研发、完善的过程,也是南开“大学语文”课程特色教学模式形成的过程。可灵活组合的丰富功能模块,不但满足了教学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实际需求,也给常规教学活动的组织以更多的选择。利用在线教学,南开“大学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1)课堂深度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结合。作为基础公共课程,大学语文的学时有限,课本容量丰富。南开大学的情况是,每学期36课时,所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教材分为四个部分,选文68篇。如面面俱到,则处处浅尝辄止。在线学习中心投入使用后,对课堂教学是一种“解放”。

学生可借助“学习中心”、“测试中心”完成基础内容、知识性内容的自学、自测,可在“交互中心”公开或私下向任课教师发表学习感受、提问。这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摆脱了浅层次的知识介绍性内容,可针对一篇课文进行精讲精读,充分发掘深度。也可设定若干主题、“一讲多课”,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模块化组合,实施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系统化的教学。在线教学系统使教师能够掌握到学生的真实学习感受,可以通过学生在网上的发言了解第一手的教学需求。从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深度、侧重,或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解决了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课时紧张的问题,解决了有限教学时间内讲授深度和广度的相对矛盾。在助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线教学环境与资源,使学生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可按照兴趣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学习自主性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兴趣,减弱了抵触感。而在线测训系统实时阅卷的功能,也使学生在学习之后便可立刻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度,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效率。

(2)在线教学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全校性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每班选课学生数量均达150~200人左右。在常规情况下,全班性的实践教学活难于组织。但借助“交互中心”的作业提交、展示、评价功能,开展了全面的“大学语文”在线原创写作活动,并组织了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原创写作大赛。

对于以提升母语素养为宗旨的“大学语文”课程,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提高认识水平外,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南开的“网络原创写作”不鼓励单一的文学创作或应用写作,而是将重点放在“母语表达”这一训练点上,即通过一定数量的写作练习,使学生有意识地养成推敲语言、精确表达的良好习惯,竖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我们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需要提交至少2篇不少于千字的文章,并设立了“语文札记”、“人文论说”、“科学传播”、“文学随笔”四个写作方向。除此之外,不限题材、体裁。在系统中,学生均使用学号(或昵称)发表作品,匿名效果也保证了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参与。事实证明,这种宽松的环境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参与学习和自我训练。

当学生把作品提交到网络平台之后,不但可以获得教师的评价反馈,也可以查看并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教师的评价起到了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同学互评营造了一种软性的竞争环境。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他人的认同增加自己的写作兴趣,而水平稍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对比,寻找自己的差距。在线提交、在线评阅、成绩自动累积核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师的额外工作量。除在线评阅、讨论外,还开展了网络征文竞赛活动,举办线下的颁奖仪式,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刊印获奖作品文集。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外延伸教学的认同和参与。

(3)正向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改革。在线教学系统的引入,改变了期末一考定成绩的现状,使结构化、综合性评价成为可能。目前,南开“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期末笔试、网络原创写作和在线测训三部分成绩构成,成绩比例为6:2:2。在线自测侧重对学生客观知识内容的考核掌握,原创写作侧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评价,而期末笔试则以主观题为主集中在教学效果与综合能力评价。所有在线成绩均由系统自动累积、核算,直接导出,既准确,又减轻了教师工作强度。

特别是后两部分的成绩核算,我们力图做到以正向激励取代简单评价——在网络原创、在线自测环节,均不限学生提交与参加测验的次数,系统会记录学生的历次成绩,最终成绩则选取学生历次成绩的两次最高值加以平均,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后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只记录好成绩,忽略学生的较差成绩,肯定学生的进步,减少学生的挫折感。使教学评价在质量评定外,侧重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根据自我期待动态调节学习负担。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学生学习负担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困难。一个教学单位(班级)内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按照统一的教学规划完成学习,其学习负担与进度都是均等的。但这种统一的学习安排,对于优秀学生和差学生都缺乏针对性。如果要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负担分配,则必须由教师进行人工调节。比如根据测验成绩,给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这对于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这样选课人数众多的公共选修课而言,是难以实现的。而上述网络学习环境和成绩激励机制的应用,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优秀学生在上述学习环节可用较少的时间便可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必须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更多的测验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不但实现了“差者多学”的学习负担动态平衡,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的学生都会为了减少学习负担而更加认真地参与教学活动,以缩减学习时间。在理想的状态下,按需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网络教学活动的成绩核算过程中,我们始终努力实现“平等交流、自主学习、激励为主、正向评价”的原则,肯定成绩,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的结合,使学生在有引导的情况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上述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已经过几年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参与在线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少有抵触情绪,并不将其视为额外负担。网络教学使学习得以深化和拓展,且促进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少学生还主动就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应该说,这种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德]雅思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

[2] 柯速约. 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育的互补性[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3);谢新观等. 远程教育概论[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朱书强,刘明祥. 共存与互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1(4);张杰. 网络教育与教育新理念[J]. 电化教育研究,2002(5);程智. 对网络教育概念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03(7);朱宏伟.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J]. 吉林教育,2008(28);程晓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5);乔贵春,王中国.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 信息化教学,2009(12);朱曦. 论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信息,2009(27).

[3] George Anders, Sebastian Thrun's Online Goal: Act Where College Isn't Working, Forbes online, http://www.forbes. com/sites/georgeanders/2013/04/03/sebastian-thruns-online-goal-act-where-college-isnt-working/.

[4] David Youngberg,Why Online Education Won't Replace College—Yet, http://chronicle.com/article/Why-Online- Education-Wont/133531/.

在线教学 篇12

一、课前检测

1. 课前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图1中, 可看成是由一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而构成的是_________.

检测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了解情况, 难度控制在七年级 (上) 5.2图形的变化的教学要求难度, 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图形识别即可.通过测量分析学生在课前的知识储备情况.

题2如图2, 将三角尺ABC (其中∠ABC=60°, ∠C=90°) 绕点B按顺时针转动一个角度到A A1BC1的位置, 使得点A, B, C1在同一条直线上, 那么这个角度等于 ()

A.120°B.90°C.60°D.30°

检测意图本题对学生的要求从题1的直观观察判断旋转现象, 上升到量化描述旋转, 即绕哪一个点、按什么方向、转动多大角度进行旋转.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之一——旋转角的学前感知情况.

题3平移、轴对称变换分别有哪些性质?

检测意图本题要求学生写出平移和轴对称变换的性质, 考查学生对以上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掌握情况, 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前认知状况.

2. 课前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1) 、分析与教学建议

1.题1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生活中旋转的风车形象类似的选项 (2) 、 (4) 没有学生漏选.13个学生漏选了选项 (1) 是导致本题不到50%正确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学生课前对旋转的认识多是对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如风车) 的感性认识.因此, 我们的教学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 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的旋转”到“数学中的旋转”的认识提升.

(检测人数:36)

2.题2的检测结果统计显示有的学生错选, 反映课前学生对旋转角的认识有偏差, 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不能简单一带而过, 要通过举例分析, 帮助学生纠正对旋转角的错误认识.

3. 题3的检测结果显示:

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性质认识全面的学生均不足40%.分别有2名、8名学生对轴对称性质、平移性质已全然不知.由此可见, 本节课有必要在探究旋转性质之前, 先唤醒学生对前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认知, 帮助学生理顺图形变换性质的研究思路, 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探究旋转的性质, 协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图形变换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实录

1. 问题情境

T:日常生活中, 经常看到以下情景 (课件显示图3, 图中的叶片都在转动) .

T:同学们, 这样的图形运动你见过吗?

S:见过.

T: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S:旋转.

评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旋转现象, 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 以便自然进入后面对数学中旋转的学习探讨.

2. 建构活动

活动一认识旋转

T:生活中还有与上述情景类似的现象吗?请举例.

S:旋转的摩天轮、钟摆……

T:上述情境中的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件显示运动的钟摆, 再数学抽象, 用《几何画板》展示钟摆旋转的过程)

S:都在绕着一个点旋转.

T: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运动?你能类比它们的概念, 归纳出旋转的特点吗?

S:平移、轴对称. (思索)

T:前面大家已发现了这种运动都绕着一个点转, 转时有没有方向?

S:有.有的逆时针, 还有的顺时针.

T:平移时要移动一定的距离, 那么旋转呢?

S:转动一定的角度.

T: (结合前面探究分析出的旋转的三个特点, 给出旋转、旋转角的概念, 并板书)

T:如图4, 正方形ABCD中, E是AD上一点, 将△CDE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BF, 点D与点B重合.

(1) 画出△CBF.

(2) 旋转中心是哪个点?

S: (操作) , 旋转中心是点C.

T:你能找出旋转角吗?

S1:旋转角是∠ECB.

T:为什么?

S1:因为, (看板书, 复述) 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 (对自己答案产生怀疑, 并停下回答, 思考着) ……

S:是∠ECF.因为, 点E与点F是一对对应点, 点C是旋转中心.

T:旋转了多少度?为什么?

S:90°.因为∠DCB也是一个旋转角, 由正方形ABCD可知∠DCB=90°, 所以旋转了90°.

评析本活动中运用了抽象、找共同属性、类比的教学方法.其中, 由实物图片抽象成几何图形, 是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一般方法.寻找共同特征, 抓住要点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 类比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活动二探索旋转的性质

T:上面旋转中的两个三角形, △CDE与△CBF有何关系?

S:全等.

T:在前面学习的图形变换中也都有这样的现象.但它们都不止这一条性质, 还有哪些性质呢?

S:轴对称中,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T:很好, 这条性质反映的是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 那么学习旋转, 要研究对应点与谁之间的关系呢?

S:旋转中心.

T: (在图4的基础上, 隐去如图5中的虚线部分, 只呈现三角尺中间的小三角形与点C) 观察图中的小三角形, 利用直尺或量角器. (1) 探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有什么关系; (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有什么关系?并考虑它们与什么有关.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探讨, 归纳并板书图形旋转的三条性质)

评析本活动中, 首先类比平移、轴对称性质, 明确研究旋转方向, 而后通过问题引导, 组织学生操作、交流、讨论, 实现学生对旋转性质的自主建构.

活动三探索旋转的画图

T:如图6, △M′N′P′是△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 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 哪些角相等?

S:ND=N′D, MD=M′D, PD=P′D, ∠PDP′=∠MDM′=∠NDN′=120°.

T:△M′N′P′是怎样画出的?

(学生思考片刻, 热烈交流讨论)

T: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谁来说说?

S:连结DN, 用量角器在DN的左侧画∠NDN′, 使∠NDN′=120°, DN′=DN.同样的方法画出点P, M旋转后的对应点P′, M′.连结N′P′, P′M′, M′N′就得到△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了.

T:表述得非常清楚、简洁.这样的画图关键是什么?

S:关键是画出三个顶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T:对, 画一个图形旋转后图形的关键是画准该图形关键点 (如三角形顶的点) 旋转后的对应点.

评析本活动中, 用“说画图想法”取代“动手操作”, 可节省学生盲目画图的操作时间, 增加学生思考、交流时间, 在教学上, 通常应思考“走”在操作前.

3. 数学运用 (运用旋转性质画图)

例1如图7, 已知点A和点O, 画出点A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图形.

例2如图8, 已知线段AB和点O, 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课堂练习:如图9, 已知△ABC和点O, 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对应的三角形.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 运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4. 问题式小结

T: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S: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知道什么是旋转、旋转的性质和如何进行旋转的画图……

T:回顾我们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的过程, 你对如何研究图形变换有哪些认识?

S:各种图形运动的性质都研究对应点, 平移研究对应点与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之间的关系, 轴对称研究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 旋转研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5. 思维拓展

将△ABC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A′B′C′, 它们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之间有何关系?

评析本节课的“问题式小结”可帮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形成整体认知, “思维拓展”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 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课后检测

1. 课后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 (同课前检测的第2题)

检测意图本题放在课后检测题中, 其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旋转中的旋转角概念的认识, 同一题在课前、课后都检测, 便于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测量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在图形旋转认识上的变化情况, 分析教学的有效性.

题2“旋转”有哪些基本性质?请写出.

检测意图“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旋转的性质, 从一定角度可有效检测出学生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在教学重要目标、重点、难点上的学习效果.

题3如图10, 画出△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对应三角形.

检测意图90°用三角板、量角器、尺规均可画 (作) 出, 以此在提高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 可有效检测学生对“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掌握情况, 深层次考查学生对“旋转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2) 、分析与教学反思

(检测人数:36)

1.对比后测题1与前测题2的作答情况, 可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能正确认识旋转角的学生数增加了7人, 但仍有7人 (约占19%的学生) 没能正确识别该旋转情境中的旋转角.一方面说明本题的题型选择恰当, 迷惑选项设计合理, 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让学生认识旋转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反观前面的教学实录发现:在给出旋转角概念之后, 寻找旋转角的练习仅一个, 虽后面探索旋转性质、旋转画图也涉及旋转角, 但较为一般的旋转角的辨析性练习不足, 导致部分学生对旋转角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2.由后测题2的作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的认识深刻, 对“每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形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掌握情况较好, 这得益于教学中, 这两条性质的得出是在教师引领下, 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 且在后面的画图中反复运用到它们.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旋转前、后图形全等”的认识不足、印象不深, 原因出在教学中处理简单, 只有师生结合图2的一问一答, 教师对图形变换性质探究的思路不够深刻到位, 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改进举措:在原课堂小结后接着追问: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何关系?我们研究各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而后师生共同提炼、归纳.这是一种“先整体, 后局部”的研究思路, 即不论是平移、轴对称或旋转, 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整体全等, 因图形是由点构成, 还需研究对应点与相应图形变换要素之间的关系, 平移的要素是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 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样, 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形成一个更为清晰、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能切实领会数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套路.

3. 后测题3的正确率达86%, 说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绝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简单的旋转画图, 从出错情况看, 多数是因对旋转角认识不到位, 导致画图错误.可见, 认识旋转角的教学确实需要加强.

上一篇:胎儿监测下一篇:组成与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