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

2024-09-19

主题教学(共12篇)

主题教学 篇1

所谓主题式教学 (The matic teaching) , 是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 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 教师的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 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 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 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

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中, 可以实现以下的教学目的:第一, 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 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 这就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第二, 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 这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 主题式教学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 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 这就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第四, 主题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第五, 主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读情境, 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六, 主题式教学法可以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允许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诸上所述, 无疑主题教学触摸到了教学研究“少教多学”的核心——为什么教, 教什么, 以及怎样教, 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相契合。

海伦娜中学———德国一所最佳学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模范学校。海伦娜中学校长恩雅·瑞格在担任校长19年任职期间, 以先进的理念和革新的手法建立起独到的教育方法, 在激励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等方面卓有成效。她在《海伦娜的奇迹》一书中介绍了该学校在实施主题教学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

主题教学是海伦娜中学的一种特殊的跨学科教学, 每学期都会举办一次。在6~8个星期的时间里, 至少有10~12个小时的课堂时间会花在主题教学的开展上。如“森林”就是其中一个主题。此外, 原始社会、古罗马人、营养、水、青少年等主题, 也是学生研究过的疑问所在。主题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们在主题教学中学习、研究和讨论的内容, 并不局现于事先规划好的、学科分好类的知识, 而取决于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疑问所在。

“森林里有什么动物和植物?”这是六年级C班在准备森林这一主题时,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写下的疑问。教师们会依据这些疑问共同讨论出本次主题教学的大纲, 并将接下来几个星期的课程计划好。在初步的计划中, 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 哪些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可以配合这些问题。于是, “研究树种、动物、植物和河流”被贴在了问题条目旁边的一栏中。此外还贴了一张单子, 上面列出了许多建议, 告诉学生们可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认识生态平衡———消灭害虫的原因和后果”这样的建议也贴在了上面。教师所组成的教学小组并不会让学生把问题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会提出各种建议,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而学生自己、学习团队和教学小组则会依据其兴趣和重点, 采纳并实施这些建议。如, 11岁的玛丽亚想知道:“为什么树叶会在秋天落下来?”她把这个问题贴在了教室的墙上。等到主题教学结束时, 她就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她的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类似的目标。他们把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写出来的同时, 其实也清楚地表明了, 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想学到什么。这给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教师们由此知道了要从哪里着手, 在哪方面深入?进行主题教学时, 全年级的4个班都以同一个主题为出发点。教师们则会针对该主题制定出适用于整个年级的教学大纲。但是等到主题教学接近尾声时, 就会发现, 每个班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对于主题教学, 并没有一套硬性的规定。而所谓的教学大纲, 也不过只相当于一个辅助性的工具, 以便帮助教师依据学生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

主题教学在海伦娜中学非常普遍, “主题教学日”或“主题教学周”之类的名目几乎到处都有。在这些主题教学日或主题教学周中, 教师和学生们将举办各种各样极富创意、热烈活泼的活动。比如重新设计校园、由外国学生表演烹饪等等。主题教学周结束后, 学生们又将恢复往常的上课方式, 按照规定的进度学习, 或者放假。学校选择主题教学周的最佳时机就是举行成绩评估会和假期开始前的这段时间, 因为这段时间学生不用上课。主题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乐趣和享受, 而且主题教学周和平常的课程进度是完全分开的。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自由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科分类教学方式, 在学校教学所占的比重中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为保证主题教学的时间, 学校在学生的课程表上做了特别的安排, 每个班级每个星期, 都要抽出4个小时的课堂时间来给学生自由学习。这几个小时要怎么利用, 由该班在这段时间里正在研究的主题决定, 通常每个星期都不太一样。4个小时的自由学习中, 有两个小时, 会有两位老师同时呆在一个班里, 其中一位是该班班主任。当天的自由学习结束后, 班主任将负责剩下两小时的课程, 这样, 每个班每个星期都有可能拿出6个小时来研究某个主题, 而不必担心被课程表限制。此外, 自由学习的时间并不是额外加上去的, 从五年级到八年级, 每个科目都要为此拨出时间。

每一次主题教学结束之后, 学生们都要举办一个成果展览会, 邀请家长来、亲戚和朋友参观。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主题教学虽然花费不菲, 也非常耗时, 但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在成果展览会上, 学生们每年有很多机会出演戏剧或用幻灯片进行讲解, 他们从中学会如何在众人面前自然而自信地演出和演讲。学生们也愿意认真努力地去准备。因为他们知道, 很多人都有兴趣来参观———家长、亲戚和朋友们都想知道, 他们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为此学生们需要考虑, 怎么把自己的成果更好地展示给那些没有跟他们一起做研究的人。他们突然发现用简单的“关键词”来描述学习成果太逊色了, 而且也不是把事实或知识告诉观众就行了, 还得让观众从中得到乐趣。准备成果展览会所带来的额外工作,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值得的, 因为在学校里的学习和工作, 会由于校外人士的好奇而变得更有价值。其他人有兴趣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 也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纵观海伦娜中学主题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成功经验, 主题教学正切合“少教多学”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要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之一, 符合探究性课程的设计要求, 因此对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和信任, 呵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所在, 教学变得有价值, 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学案导学模式中的几个问题

问题1:对学案的设计流于形式化, 设计的问题大而空。

问题2: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存在简单化, 一味地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

问题3:在学案导学模式中一味地强调“热闹”,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行的新课改教学法对立起来, 强调新的, 否定旧的。

问题4:学案导学模式中, 难以确定学与教的内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充分,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 急于讲解。

问题5:“学案导学”让教师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教法上转到研究学生学法上, 促使师生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由课堂的表演者变为指导者, 一时感到无所事事, 难以适应。

问题6:学生受到事先设计好的探究程序的束缚, 从而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

问题7:因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时常出现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言不对题的现象, 且教师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主题教学 篇2

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

2、纠正部分学生乱抛垃圾乱踩草地等破坏环境的不良习惯。3、从保护学校环境做起,教育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环保,爱惜我们的地球。

教学准备: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片段和图片。过程设计:

一、请班长介绍他是如何爱自己的家的。

如:出入脱鞋别弄脏地面,轻拿物品别碰坏家具和墙壁,有乱丢垃圾到地面等。

教师引入:同学们这么爱自己的家,真懂事。而我们在学校的时间和在家里的时间都差不多,学校也就像我们的家一样了。

二、参观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有目的地参观,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们的校园美丽吗?你认为哪里最美?

②校园里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吗?(确切找出在哪儿,举出实例)③对美丽的校园,我们有责任共同去爱护它吗?为什么?

三、回到教室汇报以上问题。

1、我们的校园有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有宣传画报,有公共游乐设施,美丽极了。

2、但有同学乱抛垃圾,乱踩草地,随便破坏公物,弄污了校园,如:……(同学如实举报)

3、你曾经有过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吗?以后该怎么做?当你看见别人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又会怎么做呢? 4、提出要保护校园的好建议: ①不乱抛垃圾和果皮纸张。

②不乱踩草地,不随便破坏花草树木。

③不破坏公物,发现公物被破坏要主动进行修理,不能修理的要及时告诉老师。

④组织校园绿化小组,轮流到植物园进行种植。⑤积极检举任何有损校园环境的行为。

四、教师总结:既然美丽的校园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我们就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惜我们的校园环境,平时做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努力执行以上五顶建议。

五、课堂发散:

小学主题阅读教学初探 篇3

下面就我们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索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主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超越

主题阅读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一)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有别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它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研究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及个人经验和体验的作用。

(二)满足语文学习的需要

学习语言不该是一味地“接受”,一味地“积累”,而要把语言变成思考与表达的工具和手段。知识的学习永远不是目的,我们的语文学习重点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飞翔”。而主题阅读正是通过整合、比较、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阅读,善于思考,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

(三)符合主题阅读的特点

主题阅读是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主题阅读“主题”鲜明,除了其特有的统整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以外,它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加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四)符合口语交际的理念

口语交际从本质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链接的重要渠道。口语交际话题要求多元、开放、贴近学生生活,正好可以和主题阅读的 “单元主题”实现对接。

二、主题阅读是一种对话的艺术

主题阅读是一种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来构思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法。我们立足整个单元,融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法,以单元主题为“灵魂”,组织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

(一)和文本对话

为了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愿读乐思,我们在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的导读上做了一些尝试。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后面的对话才能走向“深刻”。

以《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让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下面是我们设计的“和文本对话”导学单。

(参考问题:三篇文章分别是怎么写作者爱读书的;读书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读书方法或读书的启发……)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环境和条件。学习文章无非体现在三个方面: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调动他们的内驱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悟和研究,才能培养基于文本研读的“感知力”“理解力”。导学单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让学生会评,会思,会学,会疑。

(二)和同学对话

这一环节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要完成三个任务,分别是交流、评价、归纳。

1.交流。每人选择导学单上任意一个内容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或辩论。如“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发现?”等。

2.评价。评价分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和文本对话的质量这一角度出发,选出最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和最有价值的研究发现,评出“探索发现之星”;第二是从口语交际角度出发,以“听得专注、说得有序、评得有理”为标准,选出“口语交际之星”。设计“评价”这一环节,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投入度、和同学对话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处于有效学习状态。

3.归纳。在评选出“探索发现之星”和“口语交际之星”之后,他们将作为小组代表收集并整合小组内零散的学习成果和智慧生成,形成简单的研究报告。为了防止发展的机会不均等,小组汇报人选将随机产生,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准备。

第 小组研究报告

探索发现之星

口语交际之星

最有价值研究问题:

最有价值研究发现:

我们的疑问:

(三)和老师对话

课堂上,教师只放不收,学生便会因放任而自流;只收不放,学生便会亦步亦趋;能放能收,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也是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教师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隐性对话。比如,教师在巡视时的及时指导和调控就是一种和学生的对话,把握的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质量。

二是显性对话。比如,小组汇报交流,也是和老师的对话。教师要倾听,引导,补充。一个“导”字决定了课堂的深浅。

(四)和主题对话

让学生和主题对话,就是和自己对话——得到了怎样的精神滋养,是否有助于理想和人格的生长和形成,这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对话。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长期熏陶的结果。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辨析,靠的不是解构式的分析。以对话为途径的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并提出问题,改变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主题图教学初探 篇4

一、增加主题图趣味性, 让主题图“活”起来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的情趣, 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 我就编了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 (课件出示图片)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 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 这四个动物来到河边, 河上有一座桥, 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1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 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过去吧!”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小朋友们, 你们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我一讲完这个故事, 同学们就纷纷讨论开了, 并很快得出几种过桥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吨”的含义。

又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第几》, 教材呈现了一幅排队买票的主题图, 我根据教材主题图意境, 重新设计极具情趣的童话故事:小松鼠、小狮子、大象、长颈鹿、小精灵参加森林音乐会, 可排队买票时出现了争执, 因为他们谁都想排前面 (黑板上凌乱地贴着5个小动物的图片) 。小朋友们, 你们能帮忙给它们排排队吗?然后动手让每个学生独立排一排, 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这一童话故事除了具有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知识以外, 还能让学生个性化发挥, 又具有儿童情趣和探索意义,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绎主题图静态, 让主题图“动”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但由于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持久, 课堂上只是看这么一幅静止不变的图画, 会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图是需要动态演绎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所在。所以, 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主题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 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特点, 使它的内涵变得更丰富, 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把主题图做成动画, 并配上音乐。画面出示了四只虫子爬树叶的图, 第一只虫子沿着边线爬了树叶的大半周就停下来了;第二只虫子沿着边线爬了树叶的一周后又继续爬了一段;第三只虫子沿着边线爬, 刚好爬了树叶的一周, 从起点回到了起点;第四只虫子不是沿着边线爬, 而是从树叶中间的主叶脉爬过去, 看似从起点回到了起点。通过这四幅图的动画演示,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爬行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出只有第三只虫子爬行的路线是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 而且清晰地认识到图形中间的线不是图形的周长, 超过的部分也不是图形的周长。这样, 把静态的图画动态化,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利用主题图资源, 让主题图“亮”起来

在数学公开课上, 我们经常看到当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提问题时, 学生们都很积极, 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但其实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有些主题图的无关信息比较多, 对学生造成了干扰。这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整幅图, 让学生相互交流, 在整体感知主题图的基础上, 用“特写镜头”展示关键的局部场景, 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课本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 图中事物总数量少 (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 , 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是不会去找相同加数的, 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的游乐场, 然后重点呈现坐小火车、坐过山车的场景, 让学生依次列出加法算式 (3+3+3+3与2+2+2+2+2) , 这样就利于引出乘法, 突出了乘法的作用。

四、提高主题图质量, 让主题图“实”起来

当教材上的主题图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 或者有重复、作用不大时,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 认真地分析教材, 对主题图适度地增补、删减和改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时, 从主题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一个算式, 信息量较少, 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如果进行增补3个人的信息量, 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如补充“我吃了4/8张饼”, 问题可以是:爸爸和我共吃了多少张饼 (3/8+4/8) 妈妈和我共吃了多少张饼? (1/8+4/8) 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1/8+3/8) 我比爸爸多吃多少张饼?我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这样, 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多个问题, 还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起解决。充分利用了主题图, 逐步掌握计算技能, 并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学生对算理也就进一步地加深理解了。

主题教学 篇5

主题名称

有用的植物

大班组

2015.11.17——2015.12.18

 主题目标:

1、关心周围与我们一起生活的花草树木。

2、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要爱护植物,愿做小小护绿员。

3、区别蔬菜的不同品种,了解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

4、了解一些蔬菜种植的新方法。

5、了解有些植物具有保健、治病的作用。

 主题核心经验:

1、情感与态度方面 (1)感受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观察、探索、种植等兴趣。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懂得爱护周围的植物。

(3)知道中药时国粹之一,萌生自豪感。

2、认知方面

(1)探索、发现周围生活中常见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品种,如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不同,常见蔬菜的名称和食用方法,等等,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

(2)初步认识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蔬菜营养好,中药能治病等等。

 主题说明: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但是,这也从未引起过孩子们的注意,虽然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却很少思考些什么问题,于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来关心身边的一些东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时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发现一些自然现象,并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方法,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去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 家园共育 1、在来园、离园的路上引导幼儿留意周边的植物名称,并观察植物的变化。

2、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四季不同的花卉树木的图片、照片和相关的资料信息。

3、双休日带孩子去超市、菜场买菜,并和孩子商量需买哪些蔬菜,记录下来;按订购单买菜;将记录带到班里进行交流。

4、协助孩子完成调查表《什么部位可以吃》。

5、在家和孩子一起尝试用水种植一些植物:芋艿、土豆、蚕豆、绿豆等。

6、提供植物方面的书籍及相关照片。

7、收集一些常见植物的种子,协助孩子上网寻找一些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

主要活动

语言领域

活动名称:散文诗 :落叶

活动目标:

1、通过落叶,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2、体验诗歌《落叶》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教师出示落叶,让幼儿观察落叶的颜色。

小结:秋天到了,有的树叶变红变黄,从树上落下来。

二、欣赏 —— 散文诗歌《落叶》

1、完整欣赏,教师出示挂图《落叶》,朗诵诗歌《落叶》。

2、逐一看图,理解诗歌的内容。

3、教师:诗歌中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将树叶当作什么? 小结:不同的动物把落叶当成不同的东西。

三、试编 —— 诗歌《落叶》

要求幼儿根据原诗歌的线索和自己的经验,新编诗歌《落叶》,例如:树叶落在山上,长颈鹿看见了,放在嘴里,把它当作饼干;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捡起来,放到书里,把它当成书签。

四、活动延伸:

外出捡树叶,比较各种树叶的相同与不同。

诗歌《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了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站在上面,它把树叶当作小屋。

树叶落在沟里,小蚂蚁爬过来,站在上面,它把树叶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水里,小鱼游过来,躲在下面,它把树叶当作雨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秋天来了,叶子一片片变黄了,秋风一吹,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飞落下来,美丽的意境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为他们所喜爱。活动《落叶》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诗歌欣赏。由于最近都在上有关树叶的主题活动,小朋友们对身边的落叶都很熟悉,所以孩子们对活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最后的仿编诗歌,我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说了许多动物会把树叶当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朋友好象对仿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把他们编的句子合起来编到诗歌里,小朋友听到是自己编的句子,都非常兴奋,编的就更起劲了。虽说到最后活动将近半个小时,但时间好象还是太短。于是,我就请小朋友活动后找个好朋友一起编,或编给老师听。

问题:

今天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刚开始小朋友会说小动物把树叶当什么,但不会按照散文诗的句式进行编。于是,我就提醒小朋友按照树叶落在哪里,谁来了,在干什么,把树叶当什么?按照这样的样式进行编,这样小朋友慢慢会编了,有的小朋友语句不够精炼,老师就帮他们梳理。

分析与启示:

1)今天的活动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展开想象、仿编,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2)提供了良好的质疑环境,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提问,踊跃释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树叶为什么会变黄从上落下了?许多小朋友都说:秋天到了,秋风一吹就落下来了。但没有说到更深层次,于是我让小朋友回家询问家长。

对应策略:

1)请家长配合,上网查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教给小朋友,不要随便应付。

2)给小朋友都看、多听一些故事、图片等,帮助幼儿增长知识、丰富经验。

3)让小朋友外出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树叶的厚薄等,通过感官让小朋友感知树叶的特征。

活动名称:菜地里的歌

活动目标:

1、区分不同蔬菜的特点,了解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

2、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

1、课件。

2、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交流谈论 —— 区分不同蔬菜的特点,了解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

1、说说各种蔬菜实物的名称,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

2、观察图片,从画面上寻找对应的蔬菜。了解豆角、黄瓜都挂在藤蔓上;南瓜虽然也有藤蔓,但都在地面上;萝卜藏在地底下,地面上只露出叶子。

3、你问我答:我们平时吃的蔬菜都长在哪里?(泥土上、泥土里、水里或挂在藤上。)

小结:萝卜藏在地底下,地面上只露出叶子,南瓜虽然也有藤蔓,但都长在地面上,黄瓜、豆角挂在藤蔓上。这些蔬菜都是很有营养的,有丰富的叶绿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等,我们小朋友要爱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

二、猜猜说说 —— 学念儿歌。

1、欣赏儿歌 《 菜地里的歌 》 前半部分。

2、联系画面和实物特征猜一猜,儿歌里分别说的是哪些蔬菜。

3、继续听儿歌,用实物排列与儿歌中对应的蔬菜。

4、学念儿歌。

三、尝试对歌 —— 进一步学念儿歌。

1、按照一问一答的方式念儿歌。

2、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分成男女两队,一队问一队答,每队推选一名幼儿带领大家对歌。

3、每一次对歌后,两队互换问答,每队换一领队继续对歌。回答一方的领队幼儿可以变换蔬菜名称。

4、比一比哪一队出错少。

小结:你们知道的蔬菜可真多!

四、活动延伸 —— 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你喜欢吃蔬菜吗?为什么? 小结: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活动反思:

最近,随着我们“绿色菜篮子”小主题的开展,幼儿的关注集中在了蔬菜上,如:吃饭时对家里吃的蔬菜感到好奇,想知道它们是什么蔬菜,是什么样子的,哪些部位可以吃,怎么吃。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班幼儿对关于蔬菜的儿歌和谜语都特别感兴趣。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儿歌的能力,安排了这样一次活动,通过集中观察比较蔬菜,在充分了解蔬菜外部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学习儿歌、进行对歌,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更多蔬菜的关注。

明显成效:

我用儿歌《菜地里的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欣赏儿歌这个环节里,我是这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一遍老师朗诵,幼儿听,听完后回答儿歌里提到哪些蔬菜?第二遍老师读上句幼儿回答下句,比如:什么青青细又长?幼儿要对上豆角青青细又长。

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加强了追问环节,如针对一个问题连续对多面幼儿发问,直到深入问题核心;或是针对一个幼儿的回答连续追问,直到引申出新的“点”;还有我再追问中始终围绕目标,抓牢幼儿的思维核心。在互动这个环节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问题:

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的蔬菜引申到各种不同生长方式的蔬菜,从已知的经验走向

未知的经验。孩子的表现较弱,不能很好的理解。

分析与启示:

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如果能再从各个环节的时间比例多做一些布局,分出一个层次和疏密,会更好一些。

对应策略:

例如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蔬菜宝宝的时候,可以用先集体分类然后发现问题逐个突破的形式。这样要比让幼儿一个一个地说更精简。

社会领域

活动名称:常绿树和落叶树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能区分几种常绿树与落叶树。

2、初步学习比较观察、概括两种树树叶的异同点。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幼儿已认识多种常见树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树叶 ——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树叶:

他们是什么形状的? 有什么颜色? 是什么树的叶子? 二、常绿树和落叶树。

—— 尝试观察、比较、分类。

1、幼儿把常绿树和落叶树树叶分类摆放。

2、幼儿观察比较常绿树的叶子和落叶树的叶子分别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常绿树的叶子有什么共同点?落叶树的叶子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常绿树的叶子厚、硬、是绿色的,腊质厚。

落叶树的叶子薄、软、枯黄、腊质薄。

三、观看 课件 —— 区分几种常绿树与落叶树。

课件:《常绿树和落叶树》,了解常绿树一年四季长绿、落叶树秋天落叶的原因,形成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概念。

总结:到了秋天,有些树的叶子变黄变枯,从树上落下来,这些树叫落叶树;有些树一年四季叶子都是绿的,这些树叫常绿树。

活动名称:无土种植 活动目标:、了解无土栽培,知道它是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之一。、尝试进行无土栽培,激发幼儿观察、照顾植物的兴趣。

活动 准备:

有关无土栽培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发兴趣,了解无土栽培)、观看有关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的录像。、谈论:这些植物是用什么新的科学方法种植的?它们为什么会生长得很好? 3、说说自己知道的无土栽培。

二、观察讨论

(知道无土栽培是现代)

1、幼儿自由观赏各种无土栽培的植物。

2、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观察这些植物栽培时各用了哪些材料。

3、教师介绍各种无土栽培的植物。

4、幼儿自愿报名参加无土栽培,说说各自准备如何照顾无土栽培的植物和做哪些记录。、按照无土栽培的品种建立数个养植小组。

三、种植

1、认识新型的种植材料 ― 水晶泥和水。

2、观看教师演示:给种植在水里和水晶泥里的植物添加营养液,了解用这种方法植物也能吸收到营养。

3、在各自带来的透明瓶子上贴上植物名称的标签,写上种植日期和自己的名字。

四、活动延伸:

1、将种植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中,进行观察记录,了解不同的无土栽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时间。、如有条件可带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的无土种植园区。

科学领域

活动名称:蔬果丰收园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学习5 的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

2、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活动准备:

PPT,数字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这个季节会有这么多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呢? 师:想不想去参观一下蔬果园? 二、参观蔬果园(理解减法的意义)

1、师: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果园?(菠萝园)这里有几只菠萝?(5 只)

PPT 演示,果园叔叔拔掉了 1 只菠萝。

师:原来有 5 只,拔掉了一只,现在还剩几只?(4 只)

2、启发幼儿尝试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刚才的情景(5-1=4)

教师引发幼儿理解“-”减号和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小结:5 代表原来有 5 只菠萝在地里,1 代表拔掉了一个菠萝,“-”表示从地里拔掉,4 代表还剩下 4 只菠萝。

3、PPT 演示:工人们忙着在拔萝卜,3 个萝卜还在地理,有两个已经拔走了,留下 2个坑。

启发幼儿根据此情景,来列出一道减法题:5-2=3 说说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小结:5 表示原来地理有 5 个萝卜,2 代表已经拔走的萝卜,3 代表地里还剩下的萝

卜数量。

三、摘水果(进一步理解 5 5 的减法,并尝试运用)

1、师:果园的叔叔太忙了,也想请小朋友帮忙摘水果好吗? 幼儿人手一张图片 提出要求:1)请摘下 3 个苹果,列出一道减法题。2)看清楚原来有几只,摘下后还剩下几只。

2、幼儿操作劣质(5-3=2)

幼儿交流,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品尝水果,列式题

1、师:果园叔叔说,小朋友真能干,你们辛苦了,送来了一些葡萄请你们每人尝尝。

2、出示一只放有 5 颗葡萄的盘子,请幼儿品尝,要求品尝后剩下 1 颗葡萄。

3、幼儿尝试列式(5-4=1)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总结:今天我们参观了蔬果园,下一次,我们再去参观农场吧。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在游戏情景中学习5 的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在蔬果丰收的情景中幼儿能很快理解列示中各数字与符号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幼儿列示时大部分孩子都能正确写出等式,并且能够在引导下说说自己所列等式的意思。当有朋友出现错误时,孩子们之间能够相互指出,并能大家一起来纠正,孩子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学习氛围很好。

问题:

1)幼儿的列示中出现:5 2=3、5-1 4,这样的情况。例如一共写了 6 个列示,有的孩子就会在这 6 个列示中出现一两个这样的式子。

2)一部分孩子很快就正确写出了数学等式,然后就开始和边上的朋友说话或是告诉其他孩子答案。

分析与启示:

1)通过孩子列示中正确的几个等式,说明其实他们对数学等式是理解的,了解了列示中“”=“-”的意义,为什么会出现有错有对呢?我想就可能是孩子对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孩子不够,所以就会出现很容易漏写符号,而老师一提醒就马上知道问题在哪的现象。

2)出现这种现象我反思的是活动内容的难度对这类孩子其实是不够的,对于挑战度很低的内容,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确实会显得比较得意并且容易分散注意力。

对应策略:

1)在帮助幼儿理解等式和符号含义的同时,教师再日常的教学中更要帮助幼儿巩固这一知识,例如可以通过请幼儿出算式题的练习、或是解释算式含义等等,帮助幼儿了解算式中符号的重要意义。

2)基于面向全体幼儿的宗旨,我将活动中列示的难易程度做调整,保留从集体到独立列示的递进过程,面对个体差异,增设了挑战环节。针对能力较强的孩子提出新的挑战:找出 5 以内的所有减法列示,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活动名称:榨果汁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数量换算。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 课件,图片教具,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引发兴趣)

1、播放 PPT(动物医院场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谁住院了?医生为它们开了什么处方?为什么? 小结:因为橙汁里有丰富的维他命 C,可以增强抵抗力,使动物的身体健康起来。

二、讨论(尝试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数量)

1、给小牛榨果汁 师:榨一杯橙橙汁需要几个橙子? 教师用 PPT 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 2 只小猫 师:他们需要几杯果汁?榨 2 杯要用几个橙子呢? 演示 PPT 帮助幼儿理解换算的过程。

小结:我们知道 1 杯橙汁要用 2 个橙子,2 杯橙汁要用 4 个橙子。

3、出示 4 只小猪 师:现在需要几杯?要用几个橙子? 4、幼儿操作,交流讨论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当一杯橙汁要用 2 个橙子榨汁时,我们就可以用 2 个 2 个橙汁累计起来的方法计算。

三、小组合作,配置果汁(初步体验合作)

1、师:除了经常喝橙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抵抗力外,还有哪些果汁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呢?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果汁,你们都认识吗?介绍名称及功能。

2、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果汁,根据 PPT 上所提示的已知条件,小组共同合作,完成配置果汁(操作材料)

3、集体讨论。

师:你们刚才需要几杯果汁,用了几个水果?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我们动了脑筋,动动手,榨好果汁,现在请你们的好朋友来品尝一下榨的果汁吧!

艺术领域

活动名称:树林风景画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安排画面,表现各种树的前后位置。

2、了解植树的意义,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活动准备:勾线笔、蜡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可怕的沙尘暴(感受、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以及植树的意义)

1、观察图片,提问:“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师:风暴,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师小结:

沙尘暴就是大风把许多沙子和尘土吹起来卷到空中所形成的 2、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挡沙尘暴的进攻?” 师小结:大家一起来种树,变成一片大树林,挡住沙尘暴,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观察、讨论(了解树林重叠的秘密)

1、师:你们去过树林吗?说给大家听一听。(幼儿已有经验的分享)

2、出示范例。

师:和老师一起去五彩树林看一看吧。树林里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树。瞧,这棵树有粗粗的树干,金黄的树叶真美丽。这片树林里的树干都是笔直笔直的,密密的树叶有黄有绿。这片红树林的树真多呀,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这片树林里的树有前有后,重重叠叠,前面的树都把后面的树挡住了。这么多树一定能挡住沙尘暴。

3、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种许多树变成树林挡住沙尘暴。

师:从纸的下面往上画,先画树干再画树冠(作画步骤)。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你的小树林里的树又大又多,可以挡住沙尘暴呢?(个别幼儿尝试)。

师小结:大树树冠要画的大大的,才能挡住沙尘暴。树林里的树有前有后,重叠的地方可以用跳过去的方法。

三、探索操作(尝试用重叠的方法画树林)

1、试试刚才的好方法,让小树林的树变得又大又多,挡住沙尘暴。

2、从纸的下面往上画,先画树干再画树冠。

3、为大树的树干和树冠进行装饰。

四、分享交流(积累重叠画的经验)

将幼儿分成四组,作品拼成四排防风林。

师:哪一组画的树林的树又大又多?

每组请一位幼儿进行作品介绍是用什么方法种了这么多又大又多的树。

师小结:小树林里的树有前有后,重重叠叠只要运用跳过去的方法,就可以把树画得又大又多。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本次活动是在有用的植物主题下的,我预设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安排画面,表现各种树的前后位置。我班的孩子们对于沙尘暴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幼儿的环境意识,知道了乱砍盗伐是不对的,那样就是在破坏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样一来,沙尘暴洪水等就会威胁到我们人类。让幼儿从小树立爱护家园,懂得保护

环境的意识。知道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减少沙尘暴的袭击,知道植树对我们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运用重叠的方法来画树林,并且合理地安排整个画面,有大小不一样的树。

问题:

1)大多数的孩子在画树林的时候都只画了一种类型的树,要么就是画两种类型的树,在树木的种类上还是比较少,所以整个画面看上去不是非常美观。

2)个别幼儿不会用重叠的方法画树林,都是一棵棵树木分开的。

3)有一些幼儿画的树木都是一样大小的,没有整体的感觉。

4)大多数的孩子画出来的树根都是一个长方形,没有其他的形状,比较单一!

分析与启示:

大部分孩子们对于画面还不是很会安排,尽管老师在教学中跟孩子们讨论过画面上怎样安排会好看,树木的种类以及树木的大小,还通过了一些真实的树木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近大远小的关系,但是孩子们在自己绘画的过程中比较难表现这样的理论概念。对于画出来的树根都是一个长方形,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看来孩子们对于画树的经验还不是非常足。

对应策略:

老师可以再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再多观察观察树木,到幼儿园的草坪上,去看看树根树干和树枝都是什么样的?请孩子们说一说,加强印象,再去区角中画一画,通过多次的实践,我想应该能表现出比较多的树的形态!

活动名称:悬挂的树 活动目标:

1、尝试学看图示,制作悬挂的树。

2、培养幼儿保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操作材料包、步骤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些奇妙的树,看看这些树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引导幼儿观察树的树冠有多个面,树冠的形状不一样。

小结:这些神奇的树有很多个面而且树冠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真是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二、讲解示范(观察 步骤图,尝试学看图示,了解制作悬挂树的要点)

1、出示步骤示意图。

师:你觉得这些树是怎么做出来的? 2、重点讲解第二、第三步骤。

(1)沿着树冠的边,一圈一圈由外往里剪。注意每一圈的顶端不能剪断。

(2)每一圈向不同的方向折叠,形成多个面。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交代要求:用对折的方式先剪出一棵树的形状,引导幼儿画各种各样的树;按照要求一圈一圈的沿着画好的线由外往里剪,注意每一圈的顶端不能剪断。

(2)幼儿作画,提醒幼儿注意每一圈之间的距离。

四、展示作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选出“你最喜欢的树” 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

《荷塘月色》主题意蕴教学 篇6

【关键词】《荷塘月色》;主题意蕴;最近发展区

一、《荷塘月色》主题探究

纵观各类教学参考书及各大网站,对于一讲到《荷塘月色》就会大谈其身后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1钱理群在《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中,进一步点明了这种彷徨:“朱自清这类知识分子及方案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从某种意义来讲,《荷塘月色》中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2。

实际上,笔者认为,作者烦恼的源头以及荷塘的具体意义并不一定要得到一个唯一的答案。一来“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都有其道理;二来语文教育不是思想教育,过于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容易导致对于语文学科本体论的偏离;三来我们应站在中小学的立场,教学解读不等同于文学解读,它不是个人的鉴赏品评,而是“注重大众化、标准化、稳定化”。但是,这又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不理会文章背后的意义内涵。比较科学的是从众多的说法中抽象出一种能够适用于大部分解读的基本意义层,至于其深沉内涵,则可以凭借学生自己的能力及兴趣、查阅资料的广度深度,来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从本文来讲,虽然作者为何烦恼无法得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作者通过月下的荷塘美景,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解脱。离开了荷塘,回到家中,他也就结束了徜徉古今的思绪,一切都恢复平常。所以我们看到,荷塘其实是作者心中的桃源,是他现实生活外的能给他心灵自由的世界。从最本真来讲,荷塘象征的是自然的景色,与人类的世界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是对立的。作者沉醉于自然的世界,洗去尘世间的烦扰,是一种心灵上的返璞归真。这也是荷塘月色吸引着作者、吸引着无数读者的最本质原因。笔者认为,从荷塘所代表的自然世界与人类繁杂的对立,来解释荷塘的意蕴内涵,应该是可以涵盖荷塘的特殊意义了。

二、学生的“已知”:现有发展水平

根据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定义,首先是要准确诊断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对于知识教学而言即是指学生凭借过去的学习经验、积累的知识,在没有任何人指导之下,通过独立自学所能达到的水平。3

学生的“已知”其实是学生的“先结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有其独特心理特征。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二,也就是说面向的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或超出了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后)。学生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对于文章能有自己初步的感觉与判断。

其次,奥苏伯尔(D, P, Ausubel)关于有意义学习条件之一认为:“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应具备潜在的有意义性”4。就是说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由此可见,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结构状况, 直接决定着同化新知识的水平。所以,学生拥有的“旧知”,对于理解《荷塘月色》的文意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朱自清的《背影》,对其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可以将《荷塘月色》中作者的“颇不宁静”与《背影》中体现的家庭变故、父子矛盾进行联系。同时,学生还学过《春》,对于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有初步的感受。

三、学生的“能知”:可能发展水平

作者沉醉于荷塘美景,实际上就是在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返璞归真,远离了人世间的喧闹繁杂。这是文章最基本的内涵,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并给学生方法的指引。有兴趣和精力的学生,可以在广泛搜集资料、阅读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自己多次深层地阅读,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可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形成思想的争鸣。

四、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感性、抽象的“美”的认识,上升到“自然之美”的本质定位,甚至是对于朱自清烦恼原因的认知,这一段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要实现这个“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首先,学生的“已知”能力有所不同。虽然我们大致猜测,学生能够对荷塘月色的美进行感知,但无法否认,感知的强度、深度还是会因人而异。其次,学生的“能知”也不一样。所以在教学目标上我们设置了两个层次,基础层只需要理解“荷塘”代表的是“自然美景”,作者对荷塘的喜爱就是“心灵对自然的皈依”即可。而能力水平相对更高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下一步学习,对于文章的深层背景进行探究。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个度,创设“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课堂。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兒童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发展来自于教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应当多采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本堂课中,可以在解决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让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结成小组,对“荷塘”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层探究。既可以在组内学习,小组里面的同学各抒己见,最后进行总结报告;也可以小组之间合作,每一组确定一个观点,组员们收集资料,再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三)学生主体,支架教学

在“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学说中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搭建脚手架”。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情境)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孙绍振. 解读语文[M].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181

[2]蒋荫楠 严迪昌.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清丽绵密 隽永自然——《荷塘月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8: 100.

好搜词条“荷塘月色”http://baike. haosou.com/doc/5352423.html

钱理群 孙绍振. 解读语文[M].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181

曾茂林. 确定最近发展区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

曾茂林. 确定最近发展区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永恒主题 篇7

一、向使命和胸怀要质量

君子的德性高洁, 胸襟广阔, 他以“济苍生”“拯天下”为己任, “宁为君子儒, 不为小人儒”, 对知识的本身要保持“默而识之”, 对自我的学习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要保持“学而不厌”的自我追求和永不停止的态度及精神, 对教学要保持“诲人不倦”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态度, 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只有内心充满了高尚, 我们的工作才能变得光芒四射, 我们的事业才能充满无限生机。

二、向管理要质量

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动不好静、好玩不好学, 精力充沛, 躁动躁进, 性格、习惯正在成型但没有定型, 对世界有一定认识但远没有清醒认识的时候, 似是而非, 似懂非懂, 懵懵懂懂, 正是最需要管理、引导、疏导、指导的关键时期, 管理得法, 指导到位, 对学生人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敢管、会管、能管、管好就成为我们必须去做并且做好的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长效发展、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向细节要质量

细节是一种习惯, 不关注细节不养成习惯就不会有快速的提高。所以关注学生的书写品质、书写速度、书写的准确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对所有的课堂作业要限时限量,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动作, 在规范上做文章, 改作业要和改考试卷一样, 只在错误的地方做标记, 所有作业都要给一个分数, 把每次练习都当成考试, 扎扎实实地打基础。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纠错本, 把改正错误当成提高自身学习质量的一次机会。

四、向基础要质量

基础是一种能力, 基础就是分数。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拔高有提高。在考试中, 百分之八十的考题是基础, 抓好基础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不能一味追求“高、大、全”, 死啃“偏、难、怪”, 靡费时日而收效甚微。我们要从打基础做起, 夯实基础就是把根基扎好扎牢, 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要追求“质量进度”, 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进度, 切忌做成“夹生饭”。

五、向课堂要质量

课堂之道, “道”在课堂。教师的理想追求在课堂之中呈现。好的教学, 源于我们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源于我们对自身的认同。一个高尚高雅高贵的教师, 他的人生是有境界的, 他的胸襟、气度、风度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心灵、思想与每一颗心沟通、交流、对话, 他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充满灵动、充满活力的, 他会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个生命在他人格光芒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课堂之美, “美”在课堂。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文化, 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感, 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美的讲堂, 让师生共同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美的享受。它应该是一个文化过程, 高效课堂应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 提高教育的文化内涵, 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传播文化, 实现文化的传承是关键, 各科教学都必须讲文化、有文化。因此, 每位教师都要尝试全方位、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阅读教学, 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就是要给各学科课堂教学增添一些色彩和柔和的气息, 给各学科课堂教学增设文化的风味, 另辟蹊径帮助学生学好各个学科。比如, 英语学科增加一些英语格言、故事、笑话、风俗民情等;数、理、化增加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内容,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就存在于现实中, 每个人都在用、都在做, 消除他们对学科的恐惧感, 认识到学好这些学科, 并不需要特别的聪明才智, 每个人都会学会学好;生物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政、史、地更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课程资源;音体美要增加相关的学科内容。总之, 要想方设法使课堂美起来, 活起来, 动起来, 精彩起来, 丰满起来。

课堂之术, “术”在课堂。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种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课堂的精彩生动。我们要调动教学的一切元素, 让每一次师生对话, 每一次目光接触, 以及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都丰富精彩起来, 授课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层层剖析, 让听课者怦然心动, 产生情感的体验与领悟, 增强学习的专注力与理解力, 展现教学魅力, 形成教学风格。

课堂之效, “效”在课堂。课堂是提高质量的主阵地, 没有高效课堂就没有质量, 我们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调动一切因素, 使学生尽可能多而快地掌握知识, 学会技巧。我们要关注传授知识的“成活率”和“存活率”, 从而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做到养教结合, 以文养教, 以文促教, 一手抓质量, 一手抓文化,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刚柔并济, 软硬兼施, 通过提高软实力来提高硬实力。万事万物的终极结局都要有一个终端“产品”或者“成果”, 教育教学也不例外, 但我认为这个“产品”的名称应该是“人品”, 他的真正意义在于你培养造就了“什么品质品位品牌的人”。这种“人品”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是理想、文化、技能等所有元素整合的高度集中的最高体现, 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复制而来的人。这利在当时, 功在千秋, 即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 历久弥新, 历久弥强, 历久弥坚, 历久弥远, 这样的“产品”才能站得住, 站得稳, 站得好, 站得直, 站得有意趣, 站得有尊严。这就是课堂之“效”。

六、向时间要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探讨 篇8

一、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含义

什么是主题教学?窦桂梅教认为:“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 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 充分重视个体经验, 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 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1) “要求教师从专业的高度出发, 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与哲学性的同时, 为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奠基……” (2)

基于此, 我认为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可以界定为: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从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 课程单元, 以及教材自身出发, 围绕由学生在几篇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 它是几篇课文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 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灵魂。由这一主题牵一发, 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 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 统整成一个“集成块”, 由个及类, 由类及理,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 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 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 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 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 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体系。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遵循的基本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服从于教育学的一般的教学原则, 但有自己本学科独特的个性, 而语文主题教学原则, 除了服从于中学语文教学原则外还应反映语文主题教学领域独特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语文主题教学的原则主要有三条。

(一) 多层次阅读原则

文学作品是多义的, 读解也是多元的, 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 便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主题教学”, 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选择好教材编写者预设的“阅读角度”, 或者说要求我们在教材“母题”的启示下, 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教材编制意图的“阅读角度”。由此可见, 多角度阅读, 实质上是在主题指导下的“独特角度阅读”。

多层次阅读, 也解释了用教材教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如亲近文本和超越文本的关系, 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的关系, 字书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关系, 等等。

(二) 归纳整合原则

围绕主题展开教学, 除了学习教材外, 需要教师创新并利用教学资源。这样, 语文教学内容实质上就成了“教材+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平铺直叙, 与教材平起平坐的, 需要教师依据教学主题的内在规律性加以整合, 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整体。

(三) 再次创造原则

在正确处理教材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教师应当关注在“主题”指引下的教学过程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 即通过再次创造, 使“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凸显,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富有创意和文学灵气的活动了。

以上三条法则, 实质上体现了主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摆正教材的地位并确立教材内容、如何创新并整合教学资源、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三个层面。

三、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

(一)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主题策略选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选择能够挖掘语文能力训练点的主题材料, 是主题教学的首要任务。主题的来源丰富多彩, 教师一般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选择。

(1) 生活时事主题, 如:2008年成功举办申奥、2009年国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 文化名人主题, 如:李白、杜甫、陶渊明、赵孟頫……

(3) 历史遗迹主题, 如:圆明园、岳阳楼、湖州飞英塔……

(4) 时尚文艺主题, 如: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影视作品……

(5) 自然风物主题, 如:胡杨、壶口瀑布……

上述角度所选主题, 首先均含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语文资源, 其次大体上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切合学生的心理年龄, 便于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1. 处理文本——主题提炼的策略。

文本的阅读, 教师应从“注意传统的选文, 转变到注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活动上来,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阅读指导和客观鼓励性的阅读评价。” (3)

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一则众所周知的寓言, 意在讽刺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思考赫尔墨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吗?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我认为, 这样的阅读角度显然将读者 (学生) 置于第三者、旁观者的立场, 似乎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与读者无关, 只是一种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 作为寓言, 它的功能在于“警世”, 在于促成“反思”。所以理想的阅读效果, 应该是读者 (学生) 阅读后思考:我做过这样的“傻事”吗?我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这样, 阅读的视角就由“向外”转为“向内”。于是这就更能激起学生的体验, 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获得提升。所以,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应该以这样的视角解读:我曾经也像赫尔墨斯吗?这里涉及如何提炼和确立“主题”的问题。我们都明白文本是教学的起点, 要有效地实施“主题教学”, 必然涉及文本处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主题提炼、文本处理的依据有:文本的主旨与艺术特点;读者 (学生) 的接受情况。

2.“练习、提炼、链接”——主题充实的策略。

要使主题成为融语文实践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教学母题”, 这样才能牵动整个教学过程。为此, 我们强调把“练习”、“提炼”、“链接”捆绑起来, 让语文课变成一个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的动态过程, 进入“情理统一”、“严活统一”的境界。“练习”即通过反复练习, 以求纯熟。通过训练, 即有计划的指导与操作,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语言形式的技巧和要领。这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进行这种训练, 语文教学便不能摆脱目前常见的自发、朦胧的混沌状态, 停留在母语的自然习得的水平上。“提炼”指用心琢磨使词句精美简洁, 使语言意味深长、富有表现力。阅读时感悟作者“提炼”之功, “提炼”之缘, 写作时运用“提炼”之法, “提炼”之规。如果说“练习”突出了工具性, 那么“提炼”则突出了“人文性”。人的崇高品格、坚强意志、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等, 是人的基本素质。要培养这些素质, 阅读文学作品是最佳手段。文学的本性有三:情感性、虚构性、形象性。具体来说, 一般文章内容要真实, 不允许凭空捏造;文学作品则强调艺术想象和虚构, 强调作家的艺术加工。一般文章强调合乎逻辑, 重在以理服人, 以知教人;文学则强调形象思维, 以形象、情感感染人。文学的本性决定了教学的创新性, 见仁见智, 自由思维, 知情合一, 破立合一。当然对中学生的文章教学, 要重感受、体验, 而非理解分析;以扩大阅读面为主, 非理论研究为主。文学即“人”学, 是人性之学。正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使我们认识社会, 吸取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培养人类的优美感情;正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 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育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再说“链接”, 就是要营造链式反应的环境。语言、思维情感、创新—课堂语文教学、课外语文活动、生活语文运用—从而提高认识能力和参与能力。“链接”突出了创新性。讲链, 就要有宽度, 有速度, 有深度。用语言激活思维, 激发情感, 产生冲突,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练习”、“提炼”、“链接”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将会有效地指导教师把握语文教学的综合目标, 开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3. 统筹读写——主题落实的策略。

受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以及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等的积极影响, 语文教学注重诸如“对话”、“习惯”、“兴趣”、“诵读”、“语感”、“积累”、“训练”、“体验”、“感悟”等关键词的把握和操作, 教师们都有了许多体验, 也有了许多反思。如接受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协调、对超越教材和文本的协调等。

课外阅读应以文学为主, 同时涉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通过大量阅读, 掌握的是一种综合能力, 善于讲话, 善于写文章, 善于公关, 并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增加词汇量, 提高理解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明确目标之后, 操作是关键。常常可以这样做: (1) 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中学生的阅读是不定型的, 涉猎各方面的课外读物是教师“导”的主要任务, 每个学期可以确定5—7个专题, 如生物科普读物、《水浒》等人物类读物、少年英雄读物、伟人传记、科学家故事等。一段时间一个专题, 能很好地营造一种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交流、议论、比较, 不仅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不断拓展阅读的内容, 产生“链式”效应。 (2) 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包括读懂了什么, 作者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 与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等等, 也包括感受、想象等内容。写作前, 要收集相关材料, 要摘记有关内容, 要走访有关人物。中学生的读书报告尽管还不是很成熟, 但常常是真切的、富有灵性的, 是“发展”双优作文的“基础”。

4.“三加综合”测评——主题评价的策略。

语文教学评价在“发展性评价”、“效率与效果相统一”、“以学论教”等新理念的冲击下, 认识和操作也有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有的课可能无法完成预设的任务, 但是研究性强, 对学生发展有利, 那照样是有效的课, 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智慧课堂、生命课堂。再如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同时评价, 不仅肯定学业成绩, 而且对与取得成绩相关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作出肯定。实践证明, 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得到认同后, 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跳跃式的, 或者以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的发展, 对许多学生是对症良方。“三加综合”正是在对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的推行大阅读教学的评价模式。“三”指的是学分、考分、竞赛分;“综合”指以学生运用语文为事实依据的综合性评语。考分的操作:通过笔试、口试和考查等途径组织, 其中笔试和口试允许学生在不满意第一次考试成绩的情况下参加第二次考试。学分的操作:由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堂参与的积分换算而成。竞赛分的操作: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或发表作品获得相应的分数。

四、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效果

反观语文教学历史进程, 是一个不断地在反思、探索与改革中迂回前进的过程。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 更把主题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近年来, 我在语文课教学中使用主题教学方法,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有助于转变学习观念

通过多年主题教学, 我的实践体会是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感觉文本比过去亲切, 内容比以前丰富充实。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多年的主题教学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与新知识发生碰撞, 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 能有效引导学生在主题中思索, 领悟知识道理。运用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的应考能力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近几年的成绩统计显示, 无论是区统考还是中考, 我所任教学生的语文科成绩均名列前茅, 科目尖子也较多。

(三) 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

主题教学以情动人, 以情励人, 用良好的情感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感育人, 教学生做人道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能有效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四) 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主题教学能调动学生进入角色, 积极思考发言,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去分析、思考、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适应开放社会和能力考试的需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 主题教学是一种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有益途径。

今后,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 主题教学朝着教学形式灵活化、教学内容纵深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方向发展。当然, 主题教学的建构仍需作很多的探索, 诸如教师业务素质的重构, 特别是个性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有关问题。本文在论述过程中或许有不完善之处, 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并勇于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 主题教学这一模式的建构将不断地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裴庆先著.情感是教学产生最佳效果的保证.教育探索, 1996, (5) .

[2]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余映潮著.课文分类, 各显个性——“人生轨迹”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 2007, (2) .

主题教学 篇9

一、科学设计和选择历史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主题模式教学, 必须要认识到科学的设计和选择主题是关键, 主题选择的成败会影响到课堂的整体效果, 同时也要求教师将教材分成一个个模块和单元, 并且能够对教材有良好的把控和理解。每一个历史模块都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主题设计, 这样在开展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教学的针对性也更显著。教师在科学设计和选择历史教学主题时,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教学要求和标准, 同时也要结合教育改革趋势, 将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充分发挥主题模式教学的作用。

2.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进而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要求以及教学要求的主题, 以便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3.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总结历史教材中每一课、单元、模块的主题, 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梳理历史知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例如, 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首先可以让学生认真研读和分析这一课的内容, 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引导。学生除了要对本课的主题有一个了解外, 还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 这样才能够使主题设计更加科学和完善。结合本单元所要讲解的内容和课程要求, 本课的内容就是辛亥革命的意义, 即结束了多年的封建帝制, 成为我国建设新型国家的新起点。

二、根据主题理清历史教学线索

在确定好教学主题之后, 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把控, 以确定教学主线, 找准教学线索, 从而理清教学内容, 将主题作为整个教学的突破口,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在梳理好历史教学的线索之后, 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在学生投入历史课堂时就能更加专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 在讲解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 教师在将教学主题确定为新航路开辟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后, 将教学线索确定为哥伦布环球航行为后世以及整个人类留下了哪些财富?当学生明白了这一课的主题和线索之后, 就会对这一课的历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于哥伦布环球航行留下的财富———开辟的新航路, 以及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等的理解会更深刻。

又如, 在讲解“生命起源”这一课时, 选定的主题为达尔文著作的进化论, 根据主题对这一课的教学线索进行梳理之后, 可以将线索定为进化论的产生和传播。根据教学线索, 学生会将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铭记于心, 随着更多历史知识的学习, 进而会将这些脉络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真正实现主题教学模式的价值。

三、通过教学拓展升华主题价值

教师开展高中历史主题模式教学, 在确定教学主题和线索之后, 还要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拓展, 使这些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模式教学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在确定主题和理清线索之后, 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突出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历史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之外, 还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使这些内容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彰显历史主题。当然, 拓展内容也不是随意和没有章法的, 在拓展内容时要选择有序和集中的内容,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取, 避免拓展内容中出现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将拓展中心选定为主题, 这样才更有深度, 拓展的历史内容也更加突出主题。由于主题模式教学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的统一, 因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拓展内容, 如可以将主题展开, 或者是搜集大量的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补充等。例如, 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对罗斯福毁掉田地以及收获粮食的行为很不理解,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就这些内容对教学主题进行拓展, 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让学生明白其做法是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的一种选择, 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粮食价格, 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四、结语

“做‘梦’,追‘梦’”主题教学 篇10

1.围绕《做“梦”, 追“梦”》主题, 引导学生自读《永远的一课》, 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朗·克拉克的故事》《孩子, 让我们做“梦”, 追“梦”》, 朗读欣赏《翻过那座山》。

2.重点阅读课文《朗·克拉克的故事》《孩子, 让我们做“梦”, 追“梦”》, 了解文章主人公在孩童时代满怀激情追求梦想的动人情景, 感受孩童时代确立梦想对成就有价值人生的重大意义, 激发学生大胆设计自我梦想、勇于克服困难、顽强实现自我梦想的热情。

第一课时

一、聊“梦”, 导出课题

1. 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让大家猜一个谜语:

“太阳下山林中走, 迷迷糊糊什么都有;回过神来瞅一瞅, 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打一个字。谜底:梦。 (板书:梦)

你夜里睡觉做过梦吗?都梦见些什么?

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梦, 比如在商店看上了一款篮球鞋, 名牌, 穿上可帅了, 可老妈说:“太贵!”晚上睡梦中又看见它, 并且得到它了, 可有人要把它夺走。你牢牢地把它抱在胸前, 抱得可紧了。醒来一看, 抱的是个枕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梦?这梦反映了什么意思?梦本来指人们睡觉时大脑中出现的一种幻觉, 但往往包含着一个心愿, 一种盼头。所以有时候我们把人们的某种心愿、愿望也称作“梦”。有没有做过这种“梦”? (板书:做“梦”)

2. 在美国, 有一群孩子和他

的老师———朗·克拉克, 就有这样一种梦。他们的梦是什么呢?有没有实现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看第1课———《朗·克拉克的故事》。

二、解“梦”, 研读课文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相机正音正句, 提示如何读得又快又准。

2. 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梳理课文。

考考大家, 检查大家对课文了解得怎样:

(1) 你觉得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朗·克拉克老师、一群小学生)

(2) 读了课文, 你对朗·克拉克、这群小学生有怎样的了解?你觉得朗·克拉克是一个怎样的青年?那些孩子本来是些怎样的小学生?

出示以下格式, 练习说话:

的克拉克, 他的小学生, 他们

学生概括人物特点, 并注重理解以下语言:

●朗·克拉克喜欢探险。

“那段日子, 克拉克正巧因为在海外探险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 不得不回到美国住进医院治病”“早就想把儿子的心拴在美国的克拉克妈妈……”

克拉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回美国的?“拴”字可以换成哪个词?克拉克妈妈“想把儿子的心拴在美国”说明什么? (说明克拉克如果不是在海外探险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 它是不会回美国的, 克拉克的心很野, 喜欢到国外探险。“拴”字用得很确切, 说明作为儿子的克拉克心很野, 不安分, 不肯安心呆在国内, 妈妈要让他的人留在国内, 首先得让他的心留在国内。现在帮校长代课就是一根“拴心”的绳子。)

●朗·克拉克不想当老师教小学生。

克拉克做梦也没有想过去

·······

小学教书, 他坚决不干。但是, 全

····

家人都求他帮学校这个忙。实在无法推辞, 克拉克无奈之下很不

······

情愿地走进了课堂, 成了这个班········

的老师。“半年嘛, 好吧, 就半年,

········

长了不干。”他说。····

●他教的那些孩子调皮捣蛋, 十分顽劣。

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就想方设法地“修理”克拉克, 恨不得把他从教室窗口扔出去。女学生骂了老师后, 躲进洗手间就是不出来, 还要对着老师喊:“有本事, 你进来抓我啊!”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修理”通常指修理些什么?工具修理好了用起来就怎样?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修理’克拉克”目的是什么?

●他教的那些孩子家庭贫困。

这些家庭靠政府救济的孩子, 哪来的钱啊?

(3) 克拉克给了他们一个什么“梦”? (板书:我们要周游世界) “周游世界”也就是———?你想不想去?去得成吗?他们呢? (“这些家庭靠政府救济的孩子, 哪来的钱啊?”)

这“梦”的诱惑可大了, 所以老师提出后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

3.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 研读重点。

(1) 梦想真美好, 实现起来困难也太大了。这些孩子有没有泄气?他们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读书, 思考, 圈画, 交流, 教师指点, 着重体会以下要点:

●那些学生大胆, 有创意, 想到登广告拉赞助。

比较句子:

一个学生说:“为何不能在《今日美国》登个广告拉赞助呢?”

一个学生说:“可以在《今日美国》登个广告拉赞助呢。”

《今日美国》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一群孩子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要在这样的报纸上刊登广告, 并且是用这样的口气:“为何不能在《今日美国》登个广告拉赞助呢?”这话语、这口气蕴含着哪些意义? (反问句体现了孩子的自信、大胆。他们把自己的这件事看成像大人的事一样郑重其事地对待。)

●那些学生有决心, 肯吃苦。

“老师, 你常说只要我们一条心, 不放弃, 什么都可以做到, 全班同学为何不能干活一起挣钱呢?”

孩子们都激动起来, 并立刻开始行动。他们找到所有力所能及的杂活, 比如:周末为别人洗车、送报纸、卖花。

如果你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心愿, 但实现起来需要钱, 你会怎么处理、对待?把自己放进去加以比较就能更好体会这群孩子的可贵之处———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既大胆幻想, 又踏实行动。

(2) 几个星期下来, 老师、学生加起来才挣了800美元, 要实现梦想面临的困难很大。这群孩子在实现梦想过程中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关心?

(“圣诞老人”、世界各地的人、国家总统、小镇上的人)

(3) 这些人为什么要帮助、关注这些孩子?他们怎么想的?仔细读读课文, 从文章有关词句中找答案, 还可以把自己放进去, 假设自己就是其中某一角色, 想想当时会怎么想。

●“圣诞老人”为什么要寄支票?他可能是怎么想的?

大家正在发愁之际, 学校收到了一张12000美元的支票。原来媒体报道了孩子们的壮举, 一位也是来自北卡州的美国名人被深深感动。他送上这张支票, 圆孩子们一个梦想, 支票上没有留下任何姓名。他对学校说, 把这份心意当做“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

“壮”在字典里有三个义项:a.健壮, 有力;b.雄伟, 有气魄;c.增加勇气。“壮举”的“壮”该作何种解释?孩子们的举动“壮”在哪儿?

●世界各地的人为何发来传真、汇来捐款?

周末回来的第一天, 学校的传真机被挤爆了, 从世界各地发来8000多封回信, 而且, 每天都有好心人汇来捐款。

●国家总统为何要邀请他们去白宫?

不久, 孩子们接到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他们去白宫的电话。

(4) 总统邀请他们去白宫, 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可他们又遇到什么困难, 是怎么解决的?

为了不让孩子们伤心, 这一次, 克拉克自己四处奔走。他恳求全城镇每一个商店、每一家企业, 一定要帮助这些孩子。

这样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乡村小镇, 从未收到过总统的电话邀请。这些贫困中长大的孩子, 第一次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州, 坐上汽车, 走进美国白宫, 与美国总统见面。消息传开, 整个小镇都沸腾了。钱终于凑够了, 孩子们出发了。

店主、企业主有没有帮助这些孩子?从哪儿看出的?“消息传开, 整个小镇都沸腾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小镇上的居民、企业主会怎么说?

转换角色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设想自己是一位退休的老工人、一位企业老板, 了解此事后谈感慨, 老师当记者采访。

三、析“梦”, 体会主旨

1. 读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我们要做“梦”, 梦能鼓起人的勇气, 激励人开启智慧, 努力奋斗;我们还要追“梦”。 (板书:追“梦”) 追求梦想的过程可能曲折艰辛, 但苦中有甜, 特别是实现梦想后再回味品尝更加有滋味, 这就是多彩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更加绚丽, 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强化感受

1.上一课时学了课文《朗·克拉克的故事》, 一群外国的穷孩子大胆憧憬未来, 努力追求梦想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们。梦想真的这样有力量, 有价值吗?那我们再来看一篇有关“梦”的文章, 是孙老师写的。孙老师读了两个有关“梦”的故事后情不自禁想写篇文章, 把这两个有关“梦”的感人故事介绍给大家。这篇文章题目是———《孩子, 让我们做“梦”, 追“梦”》。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章, 想一想:文章写了哪两个故事?

2. 学生默读。

3. 交流:

(1) 文章写了哪两个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1) 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15岁那年写下了不凡的《一生的志愿》, 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志愿。此后被这些梦想推动, 不断搏击, 44年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 (板书:127项人生志愿) (2) 二年级时, 史密斯以3美分的价格卖给了杰米一个“去埃及旅行”的梦想, 人到中年, 史密斯想把这梦想赎回, 杰米却不答应, 他认为这梦想现在价值3000万美元。两人为此打官司。 (板书:去埃及旅行)

(2) 这两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地方打动你?找一找, 放声读一读, 然后交流。戈达德梦想多, 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 敢于想, 胆子大;他的心被梦想激荡, 被梦想牵引, 梦想的鼓励作用大;为实现梦想, 一路风霜雨雪, 吃的苦多, 花的时间长, 有毅力, 有韧性。

朗读体会以下段落: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 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 要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 要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 要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 要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 要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要谱一部乐曲, 要写一本书, 要拥有一项发明专利, 要给世界上的特殊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是的, 少年的心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似风帆高挂, 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牢牢地牵引, 从此他开始了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霜雪雨, 他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 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因此, 他也一次次地品尝到了搏击的艰辛、成功的喜悦。44年后, 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在法庭上, 杰米申辩说:幼时购买的梦想对自己的人生来说相当的重要。因为在这个梦想的鼓励下, 他不再胆小和懒散;因为这个梦想, 他考上了华盛顿大学;因为这个梦想, 他遇到了同是埃及文化迷的漂亮妻子;因为这个梦想, 他拥有了可爱的儿子, 并且以这个梦想来教导儿子好好读书, 将来带他去美丽的埃及, 儿子也因此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因为这个梦想, 他发奋努力, 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当地拥有了6家超市, 价值估计在2500万美元以上……所以说, 这个梦想现在价值无法估算, 他是再也不会转卖了。”

4. 总结, 研究梦想产生神奇作用的原因。

(1) 童年时的梦想为什么能对戈达德、杰米产生神奇的作用呢?文章结尾部分空着, 老师决定让同学们来写一写。

学生续写课文:“这两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向我们共同地昭示

(2) 学生写文后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

(3) 出示老师写作的段落, 引导学生与自己写的比较, 进一步深入认识童年时代的梦想对人生的意义。

“这两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能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启示:梦想, 特别是孩提时代的梦想, 对人生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对贫穷的约翰·戈达德来说, 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对懦弱的杰米来说, 梦想的力量是神奇的。心中装有了梦想, 他们自己的心灵先到达那遥远的地方, 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 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踩在了脚下, 顺着那神奇的梯子向上攀爬, 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因此, 人生也就充满了阳光, 如鲜花般灿烂绽放。”

(1) 梦想为什么能对戈达德、杰米产生神奇的作用呢? (梦想产生于童年时代) (2) 老师给同学批作文时遇到精彩的句子往往很兴奋, 常常要在这样的句子下画圈。如果说孙老师写作的这段话有精彩之处的话, 你觉得哪几句可以画上圈。

(板书:心灵先到达遥远的地方把“不可能”踩在脚下)

二、模仿榜样, 大胆做“梦”

1.既然“童年的梦”的力量这么神奇, 那么我们也来做回“梦”, 想不想?让我们像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一样写下自己的《一生的志愿》。

2.学生写作, 限时5分钟。

3.上台朗读展示。

三、激情朗诵, 激励追“梦”

1.同学们, “梦”, 人生的“梦”, 绚烂的“梦”, 已经做好, 人生的志愿已经写下, 接下来该怎么办?我们不仅要做“梦”, 更要追“梦”。珍惜心中的“梦”, 小心呵护这希望的种子, 让它产生神奇的力量, 使自己的人生开出绚丽的花朵。

主题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主题阅读;文化底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6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的前提下还强调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此指导下语文教材的文本充分重视了文学、文化特点,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教材文本是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教材学得扎扎实实,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学语文。那么主题阅读教学无疑是实现语文教育文化底蕴的一个平台。

一、主题阅读的特点

“主题阅读”就是学生某一阶段课外阅读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种阅读活动有明确的中心,具有专题性和统一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中确立一个或几个主题,主题的确立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以教材为基础,是对教材的拓展。比如七年上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摇生命》、《紫藤萝瀑布》、《童趣》都是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据此,我们可确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主题。当然主题的确定应灵活多样,可根据一个单元,也可根据几个单元,甚至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主题,总之,一切都不拘泥,考虑到学生年龄,接受能力切实可行即可。

然后由老师提供参考书目,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书目,在学校阅览室查找有关阅读书籍,或利用自家收藏书籍,老师也可印发某方面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或回家的阅读时间,必须阅读规定的书目,并在阅读结束后,写出对读物的评论或读后感。这样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阅读规定的内容,使自己的阅读课有实际价值,真正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积淀了文化底蕴,语文素养随之提升。

二、主题阅读教学改变了“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现象

语文教学担当着传递汉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注意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有文化底蕴就要让学生多看多读,老师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分析得再透彻,归纳得再条理也提高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多读,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提高理解阅读能力,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明白这一点,因而主张学生大量阅读。每周的阅读课把学生往阅览室一带,或在教室里自由读吧,有的学生读《少年文萃》,有的学生读《青年文摘》,有的学生读《童话大全》,有的学生读《电脑大全》,有的学生读《影视明星》……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但是整体层次较低。当然我们承认这些读物也有它的积极性,但是一上阅读课学生就由着性子随意读,一方面不能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另一方面也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更不用说。现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使他们还不知道有更丰富多彩、更有价值的读物,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主题阅读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根据每学期教材的编排,确定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这样避免了盲目杂乱性。学生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初中读了那些书,看了那些文章,心中会有一个清晰的目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

三、主题阅读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作文教学也日渐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很多老师已共识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但是作文教学没有特定的、行之有效的统一模式让每一位老师遵循。老师觉得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一上作文课同学们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为什么学生这么怕作文,因为大多数同学是在进行无米之炊。我们知道写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多方面综合能力,像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谋篇布局能力等。但首先要让学生有米下锅。主题阅读教学在迷茫中,给了我们指路灯塔,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主题阅读教学老师确定了主题,也就限制了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再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这样学生阅读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最有效的收益。一改学生为了看热闹、图新鲜、满足好奇心而读书的毛病;二改看书层次低下的现象。老师把学生引进有效阅读的大门,让学生获取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学生看的多了,读的多了,潜移默化之中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由原来的不会读书到现在的会读书;由原来的怕作文到现在的爱作文。这其中的变化都获益于恰当的课外阅读方法,这不正是作文教学的曙光吗?

四、主题阅读教学——“锦江春色来天地”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语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创新是有条件的,创新的前提是传承文化。主题阅读教学每学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不同的主题阅读相关书目,主题的多样性,使学生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知识,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形成广而博的知识结构。学生每周有充足的时间生活在这语言文化环境中,不能不受它的浸染。厚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素质慢慢就会形成,而这又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抛开文化的基奠去奢谈创新,那只是空中楼阁。

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课堂教学提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以学生成绩来考评的制度下,学生听的多,记的多,背的多;而参与少,思考少,评论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给扼杀了。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虽然老师在大范围上有主题限定,但是具体的阅读过程完全是学生本人自主来完成,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理解,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博大精深的知识里自由翱翔。

主题教学 篇12

我校自推行阅读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以来,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引领主题是很重要的步骤,它不仅关乎阅读教学的质量,而且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想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三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每册教材都按照一定的主题编排, 一般以八个单元为体系,每个单元开始之初的导读课我都很重视。因为它上得好可以起到两个好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启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如“自然”这个单元,导读课上,我除了将下载的自然风光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发惊叹以外, 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是如何理解的,人与自然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关系? 创设了恰当的语境,引发了合适的情势。

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奇石、仙桃、猴子、仙人、金鸡、仙女、狮子、天狗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美丽的风景、形状各异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黄山奇石了。看到他们都有了了解课文的需要, 我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谁能说出黄山石头奇特的理由, 谁说的最充分老师就让大家先欣赏他推荐的那块奇石。”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和探究黄山奇石的热情。学生在动情地读、主动地思、争相地说、投入地看中尽情感受黄山的奇妙,教学任务就在其乐融融中较好地完成。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当进入一个单元后,学生的阅读视野便开阔起来。因为将近十余篇的课文学习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内涵, 不管是精读的还是略读的,不管是长篇的还是小段的,都会从不同层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善的指引和真的启迪。这时教师必须用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主题,多角度加深理解,一般有三种:

1.紧扣题眼巧质疑。如 《永生的眼睛》全文九个自然段表达的主题是奉献。教师设疑:一个人的眼睛为什么能永生? 它对应的是父亲的哪句话?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 永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抓住重点多解读 , 较长篇幅的文本不必逐词逐段地分析,而应就重点段落展开多层次解读。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要重点对公开实验部分进行探究, 以此为关键辐射前因及后果。当时人们前后不同的反应揭示了什么? 他身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伽利略走下比萨斜塔后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学生对重点段的剥笋式层层解读,会让他们透过事件触及科学的本质东西,这就是主题包蕴在文本中的应有价值。

3.面对人物深探究。著名人物以其非凡的成就和卓越的人格魅力影响普通人的心灵,当阅读他们事迹的文章时,最好以深远影响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探究,诠释和领略其伟大之处。如《普罗米修斯》,要围绕他为什么不畏艰险盗取火种这个举动引导主题:神话传说中的他为什么灵魂如此高尚? 他的举动代表一种怎样的正义力量? 他身上的什么精神让大家震撼不已? 你是否有勇气面对他?

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阅读语文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对生活有所启示。文本展现的内容其实是阅读生活的片断和范例,它启迪人们追索,引导人们高尚,带领人们审美。所以,主题的升华是有意义的,绝不是空洞乏味的。那种只进入意境而没有走出来的情形本质上是没有把书真正读好。古人“薄—厚—薄”的读书法很有道理,我们就是要先把文本短短的内容读厚,停留但不囿于其中,然后一定要从厚实中走出来,提炼成关键的语句,沉淀出有价值的东西,以启迪学生的现实人生。因此,主题要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思考,外显成表达的片断。单元结束时一般有读后感和主题习作深化主题, 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我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过多地讲述“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道理,而是让他们以自己阅读,向老师提问,同学交流等方式学课文,老师只是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并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你遇到过比自己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 ”学生先是相互交流,然后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他帮助弟弟、妹妹拿东西;有的说:他帮助生病的妈妈买药;有的说:他主动搀扶多病的奶奶晒太阳……学生的发言妙语连珠, 把口语交际有机地渗透到本课的学习中,让语文的学习变得充实而灵活。

上一篇:洁净室控制论文下一篇:水平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