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隐患(精选12篇)
技术隐患 篇1
当我们利用网络进行购物、聊天、银行存取款等重要操作的时候, 当我们在注册邮箱以便于与他人保持联络或者注册成为网站会员的时候, 当我们跟别人QQ聊天和接发文件的时候,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浏览网页时要用到IE浏览器、跟别人保持联系要用到电子邮件, 电脑安全保障要用到防火墙, 下面就从IE浏览器安全、电子邮件使用和防火墙防范三方面进行网络安全分析。
IE浏览器安全分析
我们常用Windows捆绑的IE浏览器来浏览网页, 它虽然简单易用, 但却存在安全隐患。当第一次启动IE浏览器时, IE浏览器使用默认设置浏览Web网页。这些默认设置有时不能满足用户的安全要求, 这时就需要定制IE浏览器的设置。首先, IE浏览器按区域将需要浏览的Web网页划分为Internet、本地Intranet、可信站点和受限站点4个区域, 用户可将Web网页分配到具有合适安全性级别的区域。其次, 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的分级审查功能控制在Internet上的访问内容类型。设置分级审查后, 当无意中进入一些不良站点时, 就会被IE浏览器拒绝。用户还可以在IE浏览器中, 对个人、机构、发行商设置安全性证书, 通过这一证书可确保个人或者站点的安全性。因为利用正在浏览的网站, 可以很容易地查出用户的IP地址、使用的操作系统、访问次数以及网站的浏览轨迹等, 为了防止他人查出这些信息, 可以采用匿名浏览来浏览网站。
我们在使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时, IE浏览器的设置有时会被一些Web网页恶意修改 (如:修改IE浏览器的首页或者IE浏览器的标题显示) , 有的Web网页还会在IE的右键菜单中添加一些项目或者在IE的工具栏添加一些按钮等, 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就可以通过设置“Internet选项”对话框、修改注册表或者是使用IE修复工具等来修复IE浏览器的设置。当使用IE浏览器浏览Web网页时, 在用户电脑中将保存一些上网记录, 为了使用安全, 应定期清除上网记录:一) 清除IE临时文件夹:IE临时文件夹中存放着用户曾经浏览过的网站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加快再次打开该网页的速度, 但同时也会泄露用户的信息。用户如果不想让他人看到自己曾经浏览过的网页内容, 可以清除IE临时文件夹;二) 清除历史记录:在使用IE浏览器时, 除了保存所浏览的Web页面的内容外, 还保存了用户浏览的历史记录, 为了不让他人了解自己浏览过的Web页面, 可清除历史记录;三) 清除Cookie;四) 清除IE自动完成功能;五) 整理收藏夹的记录;六) 我们还可以通过安装一些工具软件对网站信息进行过滤, 过滤掉一些不需要的网站信息。
电子邮件安全性技术分析
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 电子邮件正在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手段。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企业、商业以及人际交往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所以很多黑客也把攻击目标放在了电子邮件上。对电子邮件的攻击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对电子邮件攻击, 如窃取电子邮件密码, 截取发送内容, 发送邮件炸弹;另一种是间接对电子邮件的攻击, 如通过邮件传输病毒木马。
产生电子邮件安全隐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电子邮件传送协议自身的安全隐患, 电子邮件传输采用的是SMTP协议, 它传输的数据没有经过任何加密, 只要攻击者在其传输途中把它截取即可知道邮件内容, 用户是通过SMTP发件服务器将邮件发到Internet, 再通过POP3收件服务器传到接受者的信箱, 由于SMTP缺乏验证功能, 因此只要站点允许与SMTP端口连接,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连接到该端口, 并发一些假冒用户或虚构用户的邮件, 在这种邮件中, 只有收件人的地址是真实的, 从邮件中根本无法知道该邮件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内容的安全性就更无法保证了;二是邮件接收客户端软件的设计缺陷, 如微软的Outlook曾存在安全隐患, 攻击者可以编制一定代码让木马或者病毒自动运行;三是用户个人的原因, 如在网吧、学校等公共场所上网把电子邮件的密码保存在上面, 或者随意打开了一些来历不明的文件。
电子邮件隐患中的电子邮件炸弹和电子邮件病毒尤为突出。电子邮件炸弹原本泛指一切破坏电子邮箱的方法, 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发送垃圾邮件, 另一种是发送巨型邮件。防范邮件炸弹需要注意一下内容:首先, 不要将自己的邮箱地址到处传播, 多申请几个免费邮箱来使用, 即使邮箱被炸, 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其实, 最好用POP3收信, 你可以用Outlook Express或者Foxmail等POP收信工具收取电子邮件, 而且还可以在Outlook Express中设置过滤方法来拒绝大型的邮件炸弹;另外, 当某人不停炸你信箱时, 你可以先打开一封信, 看清对方的地址, 然后在收件工具的过滤器中选择不再接收从这个地址发来的信。在收信时, 一旦发现邮件列表的数量超过平时正常邮件的数量的若干倍, 应当马上停止下载邮件, 然后再从服务器删除炸弹邮件。
电子邮件是传播病毒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很多病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传输的, 比如曾造成全球经济损失十几个亿美元的爱虫病毒, 因此防御电子邮件病毒也变得尤为重要。防御电子邮件病毒的方法和木马一样, 不要随便打开那些不明的可执行文件, 即使是熟人寄来的, 也要问清楚之后才打开, 因为一些电子邮件病毒是会自动伪装成你朋友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你。另外及时注意电子邮件客户端程序的漏洞更新, 由于Outlook Express一直以来都是黑客们照顾的重点, 并且Outlook Express也经常出现较大的安全漏洞, 所以尽量不用它作为电子邮件客户端程序。
防火墙
Internet防火墙技术是Internet使用的一种安全保障措施, 可以按照用户事先规定的方案控制信息的流入和流出, 监督和控制使用者的操作。个人防火墙软件则是专门为确保个人电脑在Internet上的安全而设计的, 它采用的技术与传统的企业级防火墙技术基本相同, 只是在规则设置、防火墙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简化, 从而使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方便地进行安装、使用和管理。
一般来说, 黑客在入侵前都会先通过网络探测来确认目标系统是否有入侵的可能, 而防火墙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让这些网络探测失效。当入侵者通过其他方式探测到用户的电脑, 准备入侵并进行破坏时, 防火墙会关闭系统不用的端口, 并在开放的端口处对经过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对于可疑的数据包, 防火墙可以禁止接收它。根据设备类型, 防火墙可分为硬件防火墙和软件防火墙;根据用户范围, 防火墙可分为企业防火墙和个人防火墙。企业防火墙一般以硬件防火墙为主, 辅以软件防火墙进行检测, 功能强大, 但价格较高;个人防火墙主要是软件防火墙, 价格较低, 但功能比较简单。
防火墙的作用很多, 主要的有以下几点:首先, 防火墙可以时实监测和保护, 对所有服务请求进行过滤, 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服务请求, 则立即给出提示或者拒绝, 从而防止恶意连接, 防止蠕虫等网络病毒入侵, 防止DDOS等网络攻击;其次, 防火墙可以进行数据包过滤, 监控流入流出的数据包, 屏蔽掉可疑的数据包;防火墙还可以将大部分端口及具有唯一性的IP地址隐藏起来, 以减少黑客入侵的机会。除了上面的功能, 防火墙还可以记录自己监听到的一切信息, 用户可以从中分析出攻击的来源、时间等。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 计算机的不断普及, 网络的不断扩展, 上网也成了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着眼于网络安全和网络技术的研究, 分析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IE浏览器安全、电子邮件的安全, 防火墙技术等方面对网络安全性进行分析和隐患防范。
技术隐患 篇2
“煤矿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检查出问题
整改安全技术措施
为确保灵石国泰红岩煤业有限公司在整改过程中,严格按照省督查组检查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特制定整改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安全制度
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主斜井、副斜井、回风井作业规程》和《主斜井、副斜井、回风井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认真执行矿级领导带班制度,与工人同上同下,深入井下一线发现与处理安全隐患,切实在安全前提下组织好整改工作。
3.认真组织职工贯彻学习(主斜井、副斜井、回风井作业规程),《主斜井、副斜井、回风井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严格施工工程质量标准化,强化顶板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建设的安全。
5.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要按照设备管理标准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机电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6.严格交接班制度,工作面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制度,认真做好工作记录,针对检查出的问题,严格认真执行“五落实”,真正做到(措施、时间、责任人、资金、预案)落实到实处。
第二节施工准备
1.施工前,由队长负责组织,由技术人员负责传达批准本措施。传达后进行考试、签字,成绩合格方可下井作业。不合格的人员必须补考,补考合格后再下井作业。轮休或请假的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学习,并考试合格。干部工人学习、考试成绩分别登记在措施学习考试记录表上。
2.施工前应提前按设计要求,准备好各种支护材料。
第三节“一通三防”管理
一、通风管理
1.加强通风管理,局部通风机必须有专职人员挂牌管理,保证通风机正常运转,其他人员不得随意停开。
2.风筒要用抗静电、阻燃风筒。风筒吊挂平直,无脱节、无破口,矿车和支架不得摩擦挤压风筒,风筒口距工作面不大于5m,保证工作面有足够风量。
3.局部通风机要24小时连续运转,无论工作、不工作都不得停止运转,局部通风机不开时,要把人员撤离到有风的大巷或地面,工作面严禁施工。
4.工作面不得停风,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时,必须撤出人员,切断电源。恢复通风前必须检查瓦斯,只有在局部通风机及开关附近10m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不超过0.5%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
5.局部通风机必须使用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使用装有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供电线路供电。
6.局部通风机因故障停止运转,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检查瓦斯,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二十九条开启局部通风机的条件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恢复正常通风。
二、防火管理
1.电器设备、缆线着火时,首先切断电源,用沙子、岩粉直接灭火。
2.因机械摩擦发热、油脂、纱布或其他引发火灾,可利用身边的对象,水管直接灭火。
第四节顶板管理
1.开拓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靠近开拓工作面10m内的支护,在爆破前必须严格检查,加强支护。
2.开拓巷道中,施工人员要坚持经常性的敲帮问顶制度,特别是在打眼定炮位置,支模板,绑钢筋,浇注或挂网,安注锚杆过程中应及时清理危岩、排除隐患,确保安全。
3.帮顶遇有大块断裂矸石或矸石离层时,应首先设置临时支护,保证安全后再顺着裂隙、层理慢慢的找下,不得硬刨强挖。
4.每次爆破后,工作面人员要等工作面炮烟吹散视线清楚后,必须有爆破工、瓦斯员和班组长首先巡视爆破地点,检查通风、瓦斯、拒爆、残爆情况,并由外向里检查顶板、锚杆情况,在有支护的安全地点下敲帮问顶,清除顶帮悬矸危岩,然后进行正常支护。
5.严禁空顶作业,爆破后及时喷浆进行临时支护。
6.复喷巷道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电缆、风筒、电气设备在复喷时,必须使用塑料遮掩好,防止喷浆
破坏电缆或风筒。
(2.)复喷时应保持工作面正常供风。
7.复喷前必须认真用水冲洗巷道喷体,把粘在喷体上的粉尘等全部冲洗干净,严禁不冲洗或冲洗不干净就直接在其上复喷。
8.锚杆必须用机械或力矩扳手拧紧,确保锚杆的托盘紧贴巷壁。
9.每班安装的锚杆要在交接班时,有验收员用测力计进行测力验收:当班测定合格的锚杆,必须有验收员记录于原始记录本中,存好备查。锚杆抗拔力试验每300根锚杆或300根以下,取样不得少于一组,每组不得少于3根。
10.顶锚杆在做拉力试验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紧固被测锚杆周围相邻锚杆。
(2.)在被拉锚杆周围打设2-3根点柱顶牢顶板。
(3.)做拉力试验时被测锚杆周围不得有人。
(4.)不合格的锚杆必须补打并再做一根,连续两根不合格须向有关部门汇报,查明原因,再做处理。
(5.)做完拉力试验紧固好托盘后方可回掉点柱。
11.安装的托盘要与围岩接触严密,严禁在托盘后充填木片、矸石等杂物,托盘、螺母要上紧上牢,锚杆外露长度30-50mm。
12.安装锚杆必须使用锚杆安装机进行安注,严禁直接采用砸投的方法将锚杆砸入。
13.锚固剂固化前,不要使杆体移位或晃动,尤其是在按照顶眼时更应该注意,锚杆安装后60s前不得给锚杆预紧力,更不能拧紧。
14.施工现场应备好力矩扳手和测力计,并正确惊醒拉力试验,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器材。
15.掘进工作面迎头要整齐,不准有额头或危岩。两帮及底眼必须刷齐顺直。
第五节爆破管理
1.开拓工作面所有爆破人员,包括爆破、运药、装药人员,必须熟悉爆炸材料性能及《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2.井下爆破工作必须有专职爆破工担任并严格按作业规程及爆破说明书要求进行爆破作业。爆破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一炮三三制”(一炮三检制、三人连锁放炮制、人绳牌齐全).“一炮三检制”即在工作面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由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达到1%时,严禁装药、放炮,必须立即处理。“三人连锁放炮制”就是放炮员、班组长和瓦斯检查员三人必须同时自始至终参加放炮工作的全过程,并严格执行换牌制。
3.不得使用过期或变质的爆炸材料,不能使用的爆炸材料必须交回火药库。
4.爆破作业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和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煤矿许用炸药安全等级为一级,工作面应一次起爆。严禁使用2台发爆器同时进行爆破。
5.爆破工必须把炸药、电雷管分开存放在专用的爆炸材料箱内,并加锁:严禁乱扔乱放。爆炸材料箱必须放在顶板完好、支架完整、避开机械和电气设备、不潮湿的地点。爆破时必须把爆炸材料箱放到警戒线以外的安全地点。
6.从成束的电雷管中抽取单个电雷管时,不得手拉脚线硬拽雷体,也不得
手拉雷体硬拽脚线,应将成束的电雷管顺好,拉住前端脚线将电雷管抽出。抽出单个电雷管后,必须将其脚线扭结成短路。
第六节机电管理
1.井下不得带电维修、搬迁电器设备、电缆和电线。检修或搬迁前,必须切断电源,检查瓦斯。
2.操作井下电器设备应遵守下列规定:
(1)非专职人员不得擅自操作电器设备。
(2)手持式电气设备的操作手柄和工作中必须解除的部分必须有良好的绝缘。
(3)机械外露的转动和传动部分必须加装护罩或遮拦等防护措施。
(4)电气设备不应超过额定值运行,防爆电气设备入井前,应检查其“产
品合格证”、“防爆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及安全性能:检查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方准入井。
(5)掘进工作面配电点的位置和空间必须能满足设备检修和巷道运输、矿车通过及其他设备安装的要求,并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第七节运输大件安全技术措施
1.提升运输大件长件材料是,必须有班组长统一指挥,号令统一,协调一致。
2.利用绞车提升大件长件时,要对材料进行固定、绞车的固定、负荷、钢丝绳的承载能力进行校核,确保无误后方可操作。
3.装车时,要放平稳,捆绑牢固可靠,无滑动部位,无超高超宽。
4.钢轨、管路等长料下放时,应用专用板车下放,且要用细钢丝绳绑牢
固。确需用矿车下放时,两端必须要用细钢丝绳捆绑牢固,且放置在道木上,道木与矿车连接牢固。
第八节灾害预防
工作面在开拓、掘进期间,要严格执行对顶板、提升运输、机电、爆破、防火和防治水等部分的要求,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当工作面发生事故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向调度室汇报,并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状况、可能受威胁的范围等讲清说明,同时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按照避灾路线组织撤人。
山西灵石国泰红岩煤业有限公司
技术隐患 篇3
1 目前电子档案信息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1.1 互联网络本身的不安全性。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系统,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风险性和危险性。TCP/IP协议的开放性导致了它在安全性上的漏洞。计算机网络分布的广域性、密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通信信道的公用性等,都为信息被窃取、盗用、非法增删改及各种扰乱破坏造成极为方便且难以控制的可乘之机。同时,网络系统又过于复杂,缺陷太多,使网络化档案信息不安全。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及电子档案信息对网络环境的依赖,安全问题更为突出。网络系统随时有可能遭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造成系统被破坏或者被非法使用,信息数据泄露和丢失,造成电子档案信息变得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甚至不复存在。
1.2 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使用的不安全性。据美国一项调查的结果称,“2000年各种安全漏洞造成的损失中,30%~40%是由电子文件的泄露造成的”。电子文件的不安全因素除了包括人为因素:即非法访问、非授权访问、篡改、伪造等,还包括像一些失去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因无人管理而成为影响档案用户利用的垃圾,造成网络堵塞等,因此,电子文档本身也存在着不完善和缺陷。
1.3 知识产权问题。对于电子档案资料而言,无论是将正式出版的文档转化为电子形式在网上发布,还是将公开的档案资料在网上公布,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未经作品的版权所有者同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他人的作品。而数字档案资料网上传输就常常引起未经授权的复制,从网上下载的电子档案资料只要经过解码将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就可以在网上传播。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电子档案资料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4 数字档案信息的不稳定性问题。数字档案信息存储介质的物理寿命(保证存储的数据不丢失的时间) 远远比不上纸质档案资料,即使是寿命较长的光盘也不过20年~30年。材料的氧化和变质、磁场的影响等很容易破坏甚至抹去电子档案信息介质上存储的数据。存储介质的不断更新换代,更加速了电子档案信息的不稳定性。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原载体上的文字、数据进行拷贝、转换,使之保持常新的状态,防止信息的丢失。
2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分析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有很多种,档案信息系统中应采用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从而在技术上对电子档案信息加以有效保护。下面对常见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进行分析。
2.1 密码技术。加密是实现信息保密的重要手段,它把有关的原始数据作为明文P,经加密算法E的变换,成为所谓的密文C,使无关人员几乎无法读懂、无法应用,其函数式为:E(P)=C。加密原理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加密过程示意图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按照收发双方的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私钥加密算法和公钥加密算法。在公钥加密算法中,加密方和解密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即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相同或等价的,即从其中一个容易推出另一个。这种算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密钥的安全性容易受到攻击。在私钥加密算法中,加密方和解密方使用的密钥互不相同,而且不能从其中一个推导出另一个。
2.2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是对应用层的安全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根据访问控制的内容可分为入网访问控制和网络的权限控制两种。入网访问控制是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同时也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从哪台工作站入网。用户入网访问控制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防火墙。但防火墙只能防止外部的攻击,而不提供内部的保护,当非法用户绕过防火墙进行入侵时,防火墙便无法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还必须有第二道防线,那就是对访问者进行身份鉴别,主要是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它指定用户和用户组只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限制用户可以执行的操作,防止用户越权操作。
2.3 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与审计技术。安全漏洞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已知的攻击手段对系统进行主动弱点扫描,以求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同时给出漏洞报告,指导系统管理员采用系统软件升级或关闭相关服务等手段避免受到这些攻击。安全审计主要是针对与安全有关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审计的记录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哪个用户对这个活动负责。
2.4 病毒检测及清除技术。计算机病毒就是人为编写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具有可知性、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可触发性、供给的主动性、针对性、隐蔽性等特性。为了阻止病毒的传播扩散,防病毒软件必须能够对病毒可能利用的各种传播途径加以保护,以达到反病毒的最终目的。
要防止病毒入侵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物理防护。很多病毒都是因为使用含有病毒的盗版光盘,拷贝有病毒的文件而感染的。所以,在使用这些光盘、U盘之前必须使用正版的杀病毒软件查毒、清毒和杀毒。第二,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养成定期查毒、杀毒的习惯。第三,不登录不明网站。将浏览器的安全级别设为中级以上。不要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尤其是邮件的附件。
3 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使用、软件的开发、功能技术的掌握、数据信息采集、加工录入和维护等,都要依靠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人才。因此,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加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多数档案管理机构对计算机的应用比较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储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因此,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通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以适应档案工作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4 建立健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机制
4.1 要健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数字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首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大部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制定的,并没有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就导致了在日常管理中,出现工作脱节、工作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其次,部分档案管理者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违规操作,或者出现人为的恶意破坏,对数字档案信息构成威胁。因此,首先应该健全管理制度。
4.2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确保安全。数字档案的信息,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环境进行传输的。在对信息进行移动、存储和备份的时候,由于存储介质或者内网与外网的相互交叉混用,很容易导致重要的数据遭受丢失、中病毒或被黑客攻击。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规范传播途径,加强思想重视,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
4.3 在信息存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数字档案的信息,一般采用移动硬盘和光盘存储,这些存储介质存在易毁、脆弱等特性,容易引起信息的丢失。另外,这些存储介质的使用离不开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因此,对于电子档案信息的操作尽量做到专机专用,确保信息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数字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普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努力使数字档案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和社会。
消除远程医疗技术安全隐患 篇4
Health Care是美国政府官方的医保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注册个人信息,浏览社区医保服务,查阅相关法规。今年初有人曾爆料Health Care私下偷售用户个人数据给第三方市场分析公司,这些数据包括个人年龄、收入状况、吸烟史和孕妇信息等。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对个人健康信息数据泄密以及远程医疗安全的担心。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 0 1 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发布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发展远程医疗。这一文件出台后对缓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人才和资源欠缺,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于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郑杰表示,应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远程医疗安全性问题有很多类别,但首先是内部数据的安全问题。一些机构的健康数据泄露问题是很突出的,比如一些云计算企业也爆出存在大面积账户数据泄露。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倡把个人的数据还给个人,个人为自己的数据安全负责。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方式是双刃剑,虽然会带来一些方便性,但是数据泄露几率也比较高。”
技术隐患 篇5
导则(试行)抗震排查目的
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中不少学校房屋遭受严重破坏或倒塌,师生伤亡严重。(实景)为汲取汶川地震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校建筑抗震防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根据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中小学校舍建筑抗震安全排查及有关事项通知》(教发[2008]19号)和省教育厅、省建设厅《关于组织开展学校校舍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苏教发[2008]45号)要求,对我省学校校舍建筑开展抗震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工作。
抗震排查依据
(1)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确定。当乡镇的设防烈度与所在区县的设防烈度不同时,乡镇的设防烈度就高;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第一组:宿迁,宿豫* 2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新沂,邳州,睢宁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扬州(3个市辖区),镇江(2个市辖区)东海,沭阳,泗洪,江都,大丰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第一组:南京(11个市辖区),淮安(除楚州外的3个市辖区),徐州(5个市辖区),铜山,沛县,常州(4个市辖区),泰州(2个市辖区),赣榆,泗阳,盱眙,射阳,江浦,武进,盐城,盐都,东台,海安,姜堰,如皋,如东,扬中,仪征,兴化,高邮,六合,句容,丹阳,金坛,丹徒,溧阳,溧水,昆山,太仓
第三组:连云港(4个市辖区),灌云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南通(2个市辖区),无锡(6个市辖区),苏州(6个市辖区),通州,宜兴,江阴,洪泽,金湖,建湖,常熟,吴江,靖江,泰兴,张家港,海门,启东,高淳,丰县
第二组:响水,滨海,阜宁,宝应,金湖 第三组:灌南,涟水,楚州
抗震排查依据
(2)抗震设防分类: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3)排查项目内容的评定:2001年及以前建造的建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相关条款执行。2002年及以后建造的建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相关条款执行;
(4)排查方法和项目内容:参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抗震排查方法
在对建筑物相关资料和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现场检查建筑物现状与原始资料及相关规范符合程度、施工质量和使用维护状况、建筑结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能力等因素,对建筑物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对需进一步深入鉴定的建筑提出抗震鉴定的要求。
抗震排查主要内容
(一)应调查的项目内容
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名称、地址、建造年代、用途等。
建筑物的责任主体:包括产权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 位、监理单位等。
建筑物档案资料:包括勘探报告、设计文件(图纸及变更)、竣工资料(竣工图、施工资料)、工程验收文件,若曾改造或加固,也应包括相关的技术文件。
建筑物的使用状况:了解使用期内曾遭受的灾害情况及维修、加固、改造等情况。
抗震排查主要内容
(二)现场检查的项目内容 1 场地、地基与基础 1.1 场 地
1.1.1 建筑所在场地类别调查与判别(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危险地段)
地段类别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地质、地形、地貌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危险地段
1.1.2 6、7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抗震安全隐患影响的排查;
1.1.3 8、9度时,建筑场地为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山丘、非岩石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应对其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及对建筑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估;非岩石斜坡的坡度及建筑场地与坡脚的高差均较大时,宜估算局部地形导致其地震影响增大的后果;
1.1.4 在河岸或海边的乙类建筑,当液化层面向河心或海边倾斜时,应判明液化后土体滑动与开裂的危险;
1.1.5 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1.2 地基与基础
1.2.1 符合下列的情况,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排查:
① 丁类建筑;
② 6度区各类建筑;
③ 7度区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的乙、丙类建筑;
④ 8、9度区,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丙类建筑。
1.2.2 地基基础现状的排查,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当上部结构无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或虽有裂缝、倾斜但不严重且无发展趋势,该地基基础可评为无严重静载缺陷。
(二)现场检查的项目内容 2 上部结构
2.1 上部结构应重点检查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层数、层高(总高度)、建筑面积、结构布置等与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是否相符。材料强度的检查以检查设计图为主,经验判断为辅。2.1.1 上部结构现场检查应遵循的原则:
1)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
2)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
(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地震时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的部位。)
3)对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在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时应分别对待。
2.1.2 现有建筑上部结构检查基本内容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不同结构房屋相应规定。2)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应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3)检查结构体系,应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的部件或构件;当房屋有错层或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相连时,应提高其相应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4)当结构构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时,宜提高该构件的配筋等构造的抗震鉴定要求。
5)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整体性的要求;
6)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不倒塌伤人的要求;位于出入口及临街等处,应有可靠的连接。
7)结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相应规定的最低要求。2.2~2.5 分别为砌体结构、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砖木结构等不同结构体系建筑上部结构宜重点检查的详细项目内容及相关要求。2.2 砌体结构房屋 2.3 钢筋混凝土房屋 2.4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 2.5 砖木结构砖房
2.2.1 砖墙体和砌块墙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其高度和层数不宜超 过表2.2.1所列的范围(对隔开间或多开间设置横向抗震墙的房屋、墙厚为220mm 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宜比表2.2.1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
表2.2.1 多层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度(m)和层数
墙体厚度(mm)≥240实心粘土砖墙多孔砖墙空心粘土砖墙粘土砖空斗墙砼中型空心砌块墙砼小型空心砌块墙粉煤灰中型实心砌块墙180180~240420300240≥240≥240≥240180~2406度高***21916层数度八五五六三三六七六五7度高度***21916层数七五五六三三六七六五8度高度19***3161310层数**四四三三四五四三9度高度13101010层数四三三三墙体类别
2.2.2 抗震隐患排查时,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质量、墙体交接处的连接以及女儿墙和出屋面烟囱等易引起倒塌伤人的部位应重点检查;
7~9度区尚应检查楼、屋盖处的圈梁,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墙体布置的规则性。
2.2.3 多层砌体房屋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1)墙体不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2)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 交接处无明显裂缝;
(3)木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蚀和严重开裂;(4)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和歪扭。2.2.4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房屋实际的高宽比和横墙间距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
① 房屋的高度与宽度(对外廊房屋,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廓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
② 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2.2.4的规定。
表2.2.4 刚性体系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楼、屋盖类别现浇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墙体类别砖实心墙其他墙体砖实心墙装配式混凝土其他墙体木、砖拱砖实心墙≥180≥240107774墙体厚度≥240≥180≥2406.、7度1513118度15101179度11
(2)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
①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
② 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
2.2.5 承重墙体的砖、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
(2)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降低一级采用。
(3)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6度时或7度时三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当7度时超过三层或8、9度时不宜低于M1;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砌块的强度等级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
2.2.6 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横墙交接处应有可靠连接,当不符合下列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① 墙体布置在平面内应闭合;纵横墙连接处,墙体内应无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
② 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较好;当为马牙槎砌筑或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沿墙高每10皮砖(中型砌块每道水平灰缝)应有2φ6拉结钢筋;空心砌块有钢筋混凝土芯柱时,芯柱在楼层上下应连通,且沿墙高每隔0.6m应有φ4点焊钢筋网片与墙拉结。(2)楼、屋盖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混凝土预制构件应有座浆;预制板缝应有混凝土填实,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
② 木屋架不应为无下弦的人字屋架,隔开间应有一道竖向支撑或有木望板和木龙骨顶棚;当不符合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③ 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表2.2.6-1的规定:
表2.2.6-1 楼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mm)构件名称位置支承长度混凝土预制板墙上100梁上80预制进深架墙上180有梁垫木屋架木大梁墙上240对接檩条屋架上60木龙骨、木檩条墙上120
(3)圈梁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无圈梁;
② 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砖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不应少于表2.2.6-2的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圈梁位置与楼、屋盖宜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纵墙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应相应提高;空斗墙、空心墙和180mm厚砖墙的房屋,外墙每层应有圈梁,内墙隔开间宜有圈梁;
③ 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的砌块房屋,每层均应有圈梁;内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7、8度时分别不宜大于表2.2.6-2砌块房屋不宜小于200mm,小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150mm;
④ 砖拱楼、屋盖房屋,每层所有内外墙均应有圈梁,当圈梁承受砖拱楼屋盖的推力时,配筋量不应少于4φ12;
⑤ 屋盖处的圈梁应现浇;楼盖处的圈梁可为钢筋砖圈梁,其高度不小于4皮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总配筋量不少于表2.2.6-2中的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中的配筋加强带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与纵墙圈梁有可靠连结的进深梁或配筋板带也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表2.2.6-2 圈梁的布置和构造要求 位置和配筋量外墙屋盖内墙7度除层数为二层的预制板或有木望板、木龙骨吊顶时,均应有同外墙,且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分别不应大于8m和16m横墙间距大于8m或层数超过四层时应隔层有横墙间距大于8m或层数超过四层时,应隔层有。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16m4φ88度均应有9度均应有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分别不应大于8m和12m横墙间距大于8m时,每层应有,横墙间距不大于8m层数超过三层时,应隔层有同外墙,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12m4φ10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8m层数超过二层且横墙间距大于4m时,每层均应有同外墙,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8m4φ12外墙楼盖内墙配筋量
(4)多层砌体房屋,应按下列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① 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2.2.6-3的要求;
表2.2.6-3 多层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房屋层数6度四、五7度三、四8度二、三9度外墙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设置的部位7、8 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六~八五、**二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7~9 度时,楼及电梯间的四角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9 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七五、六三、四
②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2.2.6-3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③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 数,按a)或b)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5)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对于现有结构构件的局部尺寸、支承长度和连接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① 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和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及支承大于5m大梁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距离,7、8、9度时分别不宜小于0.8m、1.0m、1.5m;
② 非承重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度,7、8度时不宜小于0.8m,9度时不宜小于1.0m;
③ 楼梯间及门厅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在砖墙转角处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490 mm;
④ 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8、9度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门窗洞口不宜过大;预制屋盖与墙体应有连接。
(6)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对于非结构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不符合时位于出入口或临街处应加固或采取相应措施:
① 隔墙与两侧墙体或柱应有拉结,长度大于5.1m或高度大于3m时,墙顶还应与梁板有连接;
② 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宜符合2.3.14的要求。
2.3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包括现浇及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含填充墙框架)、框架-抗震墙、抗震墙等结构类型。
2.3.1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应重点检查表2.3.1所列部位。应重点检查的部位 表2.3.1
烈检查内容6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及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连接构造梁、柱的配筋、材料强度、各构件间的连接、结构体型的规则性、短柱分析、使用荷载的大小和分布等√7√√8√√9√√度√√
2.3.2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总高度不应超过表2.3.2相关规定。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m)表2.3.2
烈结构类型6框架结构(填充墙框架)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60******55060度
注:对不规则结构、有框支层抗震墙结构或Ⅳ类型场地上的结构,表中数据相应降低20%。
2.3.3 框架结构宜为双向框架,装配式框架宜有整浇节点,8、9度时不应为铰接节点。
2.3.4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宜错层。宜符合以下各项要求:(1)平面局部突出部分的长度不大于其宽度,且不大于该方向总长的30%;
(2)立面局部收进的尺寸,不大于该方向总尺寸的25%;
(3)楼层刚度不小于其相邻上层刚度的70%,且连续三层总的刚度降低不超过50%;
(4)平面内质量分布和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基本均匀对称。2.3.5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梁与柱或柱与抗震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梁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2.3.6 钢筋砼抗震墙或抗侧力粘土砖填充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宜符合表2.3.6规定:
楼、屋盖的长宽比限值
表2.3.6
烈楼、屋盖类型6现浇或迭合梁板装配式楼盖框支层现浇梁板4.03.02.574.03.02.583.02.52.092.0不宜采用不宜采用度
注:若为装配式楼、屋盖时,除符合上表要求外,尚应检查保证楼、屋盖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或抗侧力粘土砖填充墙的连接措施是否可靠。
2.3.7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宜贯通房屋全高,且横向与纵向抗震墙宜相连;
(2)抗震墙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墙面面积的1/6,洞口宜上下对齐,洞口梁高不宜小于层高的1/5;(3)房屋较长时,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端开间;
(4)抗震墙墙板厚度不应小于160㎜宜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在墙板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
2.3.8 框架结构中,砌体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考虑粘土砖填充墙的抗侧力作用时,砖填充墙应嵌砌在框架平面内并与梁柱紧密结合,其墙厚度及砂浆强度等级应符合表2.3.8规定:
填充墙墙厚度及砂浆强度等级 表2.3.8
6厚度(mm)砂浆强度等级≥180≥M2.57≥180≥M2.58≥180≥M2.59≥240≥M5
(2)砌体填充墙框架应沿框架柱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筋,拉筋伸入填充墙内长度,一、二级框架宜沿墙全长设置,三、四级框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
(3)墙长大于5m时,墙顶部与梁宜有拉结措施,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墙梁 2.3.9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较长的抗震墙宜结合洞口设置弱连梁,将一道抗震墙分成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包括小开洞墙及联肢墙)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2)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洞口位置宜上下对齐;
(3)房屋底部有框支层时,框支层的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层刚度的50%,落地抗震墙数量不宜小于上部抗震墙数量的50%,其间距不宜大于四开间和24m的较小者,且落地抗震墙之间楼盖长宽比不应超过表2.3.6规定的数值。
2.3.10 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截面的宽度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柱宽的1/2;
(2)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3)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2.3.11 框架柱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截面的宽度不宜小于300mm;
(2)柱净高与截面高度(圆柱直径)之比不宜小于4。2.3.12 抗震墙结构中,一、二级抗震墙各墙肢应设置翼墙、端柱或暗柱等边缘构件,暗柱的截面范围为1.5~2倍的抗震墙厚度,翼墙的截面范围为暗柱及其两侧各不超过2倍翼墙厚度。
2.3.13 抗震墙结构中,两端有翼墙或端柱的抗震墙墙板厚度,一级不应小于160 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二、三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2.3.14 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宜符合下列要求:
(1)无拉结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且厚度为240mm时,其突出屋面高度,对整体性不良或非刚性结构的房屋不应大于0.5m;对刚性结构房屋的封闭女儿墙不宜大于0.9m;
(2)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8、9度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门窗洞口不宜过大;预制屋盖与墙体应有连接;
(3)出屋面小烟囱在出入口或临街处应有防倒塌措施;(4)挑檐、雨罩等悬挑构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2.3.15 检查建筑物的外观和内在质量,重点检查主体结构构件施工质量及损伤和变形情况。
1)外观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1)梁、柱及节点主要受力部位的混凝土不应有受力钢筋露筋或锈蚀、蜂窝、孔洞、夹渣、疏松、剥落等严重缺陷;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的裂缝;连接部位不应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2)主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
(3)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
2)主体结构构件实体材料强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1)梁、柱及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框架不宜低于C30,其余不宜低于C20;
(2)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
(3)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中型砌块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块不宜低于MU5,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5。2.3.16 检查建筑物使用期内的结构变更和曾遭受灾害情况。1)结构变更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变更应由专业设计与施工;
(2)变更后的结构应符合上述相关条款的要求,或已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2)结构曾遭受灾害(火灾、洪灾等)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由专业单位进行受损鉴定,且经过专业设计与施工;
(2)处理后的结构应符合上述相关条款的要求,或已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2.4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
2.4.1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应重点检查表2.4.1所列部位。
应重点检查的部位 表2.4.1
检查内容6√烈7√√度8√√√9√√√检查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横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质量、底层框架和底层内框架砖房底层楼盖类型及底层与第二层的侧移刚度比、多层内框架砖房的屋盖和纵向窗间墙宽度。检查圈梁和其他连接构造检查框架的配筋
2.4.2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总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2.4.2的规定。
总高度(m)和层数的限值 表2.4.2 房屋类型墙体厚度(mm)≥240180≥240180≥240≥2406度高度19131371614层数**四二五四高度191313716147度层数**四二五四高度161010714118度层数五三三二四三7高度1179度层数三二底层框架砖房底层内框架砖房多排柱内框架砖房单排柱内框架砖房二不宜采用
注:墙厚为220mm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宜比本表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
2.4.3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2.4.3的规定 ; 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表2.4.3 房屋类型底部框架砖房上部各层底层烈度6789同技术导则5.2相关规定25***81530151120 底层内框架砖房多排柱内框架砖房单排柱内框架砖房同技术导则5.2相关规定(2)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应沿纵横两方向对称布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且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的比值,7度时不应大于3,8、9度时不应大于2,抗震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墙,6、7度时可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粘土砖墙或混凝土小砌块墙;
(3)内框架砖房的纵向窗间墙的宽度,不宜小于1.5m。
8、9度时,厚度为240 mm的抗震墙应有墙垛。
2.4.4 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和多层内框架砖房的砖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40 mm,砖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砌筑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6、7度时,不应低于M2.5,8、9度时,不应低于M5。
2.4.5 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层框架、底层内框架砖房的底层,8、9度时应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盖,6、7度时可为装配式楼盖,但应有圈梁;
(2)多层内框架砖房的圈梁,应符合2.2有关条款的规定,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顶层应有圈梁;
② 6度和7度不超过三层时,隔层应有圈梁;
③ 7度超过三层和8、9度时,各层均应有圈梁。
(3)底层框架砖房的上部,按2.2有关条款的规定设置构造柱;多层内框架砖房的下列部位,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① 外墙四角和楼、电梯间四角;
② 6度不低于五层时,7度不低于四层时,8度不低于三层时和9度 时,抗震墙两端和无组合柱的外纵、横墙对应于中间柱列的部位。
(4)内框架砖房大梁在外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 mm,且应与垫块或圈梁相连;
(5)多层内框架砖房在外墙四角和楼、电梯间四角及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7、8度时超过三层和9度时,应用构造柱或沿墙高每10皮砖应有2Ф6拉结筋。
2.4.6 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等要求参见2.3.14节有关规定。
2.4.7 建筑物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参见2.3.15节有关规定。2.4.8 建筑物使用期内的结构变更和曾遭受灾害情况时的要求参见2.3.16节有关规定。2.5 砖木结构房屋
2.5.1 砖木结构的平面布置应避免拐角和突出;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或砖墙等混合承重。
2.5.2 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1)墙体无空臌、酥碱、歪闪和明显裂缝。
(2)柱、梁(柁)、屋架、檩、椽、穿枋、龙骨等受力构件无明显的变形、歪扭、腐朽、蚁蚀、影响受力的裂缝和庇病;(3)木构件的节点无明显松动或拔榫;木构架无倾斜或歪闪。(4)土墙的防潮碱草不腐烂。2.5.3 墙体布置和构造要求:
(1)墙体布置应该均匀,每开间宜设置横墙。多层房屋立面不宜有错层;大梁不应支承在门窗洞口的上方。
(2)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应设有构造柱,6、7度隔开间及8度内外墙交接处应设有构造柱。
(3)多层土石墙房屋每层应设有圈梁,并宜在横墙上拉通;木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80mm,钢筋砖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皮砖。(4)砖抱角的土石墙,砖与土坯、石块之间须设有可靠连接;围护墙与木结构必须可靠拉结。
(5)内、外墙体应咬槎较好,土筑墙应同时分层交错夯筑。2.5.4 楼屋盖构造要求:
(1)木屋盖构件应有圆钉、扒钉或铅丝等相互连接;
(2)空旷房屋应在木柱与屋架或梁间设置斜撑,横隔墙较多的居住房屋应在非抗震隔墙内设斜撑。
(3)穿斗木构架房屋的纵向应在木柱的上下端设置穿枋并应在每一纵向柱列间设置1-2道剪刀撑或斜撑。房屋两端须设有屋架支撑。2.5.5 房屋易局部倒塌部位及连接:
(1)楼房的挑阳台、外走廊、木楼梯的柱和梁等承重构件与主体结构牢固连接。
(2)抹灰顶棚不应有有明显的下垂, 屋面瓦尤其是檐口瓦应没有下滑。
(3)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等要求参见2.3.14节有关规定。
2.5.6 检查建筑物使用期内的结构变更和曾遭受灾害情况参见2.3.16。
抗震排查结果评定
在对建筑物相关资料和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并现场检查了建筑物现状与原始资料及相关规范符合程度、施工质量和使用维护状况、建筑结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能力等因素,最后,应根据本次排查结果,对建筑物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
(一)评定结论可分为:
好:该建筑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
较好:该建筑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
一般:该建筑多项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建议进行 抗震鉴定。
差:该建筑无抗震加固价值,建议拆除。
(二)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分级程序
1、当所排查建筑无勘察报告、设计文件、施工资料和工程验收文件等技术性文件时,应进行必要的测绘,也可直接判定需进行抗震鉴定。
2、当2001年及以前建造建筑的结构类型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或2002年及以后建造建筑的结构类型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相关要求,或结构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则直接判定该建筑物须进行抗震加固或采取其它措施。
3、现场检查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可直接判定建筑物须进行抗震鉴定或采取其它措施:
(1)建筑物结构实体与设计图纸多项明显不符合时;
(2)建筑物主体结构曾遭受灾害且结构受损较严重或已明显老化时;
(3)施工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时;
(4)使用过程中有较重大的擅自拆改建等情况,且分析表明对抗震不利时;
(5)建筑物整体性连接构造和抗震构造措施存在多项不符合要求时;
(6)其他对抗震不利的情况。
技术隐患 篇6
【关键词】地质雷达技术;高铁轨道隐患;排查技术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也逐渐迈向新的发展进程,对于高速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质量检测以及日常维护已经成为保护与正常运营的重要任务。高铁轨道与高速列车的安全顺利通行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如果高铁轨道存在质量方面的缺陷或者危害性隐患,及其可能对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严重的威胁。然而,我国高铁正式运行的时间并不长,对于高铁轨道所存在隐患排查工作比较滞后,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尚未成熟。与此同时,由于高铁列车的行驶速度比常规列车的速度要高得多,对高铁轨道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铁轨道本身具有其特殊性质,对于其隐患检测排查的技术手段也具有极高的要求。在本文中,将介绍地质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根据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和运营中无砟轨道的主要病害特点,通过常用无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比,确定地质雷达法为高铁无砟轨道无损检测的最佳方法。
一、地质雷达技术的介绍
地质雷达方法(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强度和时间的变化等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地质雷达可用于检测各种材料,如岩石、泥土、砾石,以及人造材料如混凝土、砖、沥青等的组成。雷达可确定金属或非金属管道、下水道、缆线、缆线管道、孔洞、基础层、混凝土中的钢筋及其它地下埋件的位置。它还可检测不同岩层的深度和厚度,并常用于地面作业开工前对地面作一个广泛的调查。
二、高铁轨道探测设备的要求
首先必须根据设计要求对传统的天线进行改良,目前的地质雷达天线的中心频率主要在10MHZ到3GHZ的范围,对常规铁路进行监测的时候,主要使用了两种传统型的天线,一种是900mhz天线,另一种则是400mhz天线,其探测的深度不能超过3米的范围,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准确的探测到长轨铁路所存在的缺陷。但是对于高铁轨道本身独特的设计要求记忆钢筋的密度而言,传统的两种天线都难以满足需求,所以首当其冲的是根据高铁轨道特殊的设计要求来重新设计以及改良天线。
其次,天线频率与探地雷达探测对目标体的大小以及深埋的分辨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如果天线的分辨率是水平分辨率,那么对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相邻的两个目标,地雷达可以探测目标的相邻距离;如果天线的分辨率是垂直线上的分辨率,那么探地雷达可以探测到最小目标层的厚度。根据公式计算,可知1.3ghz或者以上的天线可以准确的探测到钢筋。
三、高铁轨道模型探测实验
1、试验资料采集:按照高铁轨道的设计选择了相同或者相似的钢筋混凝土作为研究的资料,该混凝土样块长3米、宽2米、厚30厘米;探地雷达主机LTD2100;中心频率为900mhz天线;中心频率为1.5ghz天线。
2、研究的方法:在目标混凝土样块下面放置混凝土板,增加模拟的病害以及缝隙,模拟混凝土板贴合无缝隙以及混凝土板脱空距离为5mm、脱空距离为10mm的情况。采用探地雷达的主机和两种不同频率的天线进行探测实验,并对比试验探测的结果。
3、研究的结果: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可知两种天线都可以有效探测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以及缝隙,但是中心频率为900mhz的天线对于钢筋的区分不够明显,对于预先设计好的脱空情况分变模糊不清,这都是由天线本身的分辨率过低所造成的。而另一种天线其中心频率为1.5ghz,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以准确探测以及区分钢筋,并且对于预先设计好的脱空情况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相对于900mhz较低分辨率的天线而言更具有准确性。
四、高铁轨道的病害探测实验
1、试验资料采集:A地区的高铁轨道某段;B地区的高铁轨道某段;探地雷达主机LTD2100;中心频率为900mhz天线;中心频率为1.5ghz天线。
2、研究的方法:探测时间主要在凌晨0点到凌晨5点,采用地质雷达主机来作为主控单元,以及使用两种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进行探测实验,主要探测目标是探测高铁轨道轨道板和混凝土基座的脱空情况。对比两种天线的探测结果。
3、研究的结果:根据实验的研究结果,可知道對于同一位置的高铁轨道危害,两种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都可以探测到该危害的具体位置。但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图像可知,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由于分辨率更高而对于高铁轨道的轨道板上层钢筋的显示图像更为清晰,而且能够明显区分钢筋。而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只能够找到危害的位置,但是对于深层钢筋没办法清晰的进行探测,并且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所带来的回波影响严重,增加了识别目标的难度。
五、实验的结论
1、地质雷达技术有利于快速准确的寻找到高铁轨道中所隐藏的危害,该技术对于排查高铁隐患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快速便捷、高效率,而且探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符合现代化高铁轨道危害排查的实际需求,是一种检测高铁轨道的先进的探测手段。
2、在检测高铁轨道的轨道板内部的危害以及脱空的情况,最佳的检测天线应当选取中心频率为1.3ghz的天线,同时从高铁轨道的探测需求出发,研究开发专门的雷达探测设备及其计算方法。过高的天线频率容易因为能量的过快衰减而引起脱空情况的探测与识别;过低的天线频率又难以准确的检测与识别出混凝土内部的危害及其数据。
3、中心频率为900mhz的天线与400mhz的天线可以排查高铁轨道的基层情况,可以探测到基层沉降与破碎等危害,为治理危害提供了可靠地依据。由此可见,探地雷达技术对于高铁轨道的基层探测也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
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我国高速铁路的质量检测以及日常维护作为正常运营的重要任务,其质量与高速列车的安全顺利通行息息相关,必须保证了高铁轨道没有存在质量方面的缺陷或者危害性隐患,从而避免发生安全运营严重的威胁。由于对高铁轨道隐患的排查技术与检测手段尚未成熟,因此必须重视探索与研究相关的检测方式、检测设备以及计算处理方法,逐渐完善隐患排查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我国高铁运行的安全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白明洲,谢晋水,张爱军,许兆义,王鹏程,王成亮.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岩溶注浆效果无损检测评估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2(07).
[2]崔国庆.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裂缝控制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0(01).
[3]刘振民,钱振地,张雷.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防治[J]. 铁道建筑,2007(06).
[4]包军强,张学强,刘江平,周鸿秋.浅层多波的分离识别与提取[J].物探与化探,1998(05).
网络购物安全隐患及技术防范措施 篇7
一、网络购物安全隐患及防范
(一) 虚假信息
在互联网上假借有奖促销活动的名义要求通过邮件发送账号和密码是最典型的例子, 或是在指定的虚假网站上要求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 或以植入病毒或木马程序等手段窃取用户的网上账号和密码。其主要采取手段有以下数种:一是低价诱惑, 在网站上如果许多商品以市场价的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须提高警惕;二是高额奖品, 多数非法网站、网页往往利用巨额资金或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网页, 并购买其商品;三是虚假广告, 提供的产品说明夸大甚至虚假宣传, 消费者购买到的实物与网上显示的样品不一致;四是设置格式条款, 买货容易退货难, 一些网站的购买合同采取格式化条款, 对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无退货说明等。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访问网站时直接输入网址, 不要采用超链接方式间接访问;二是小心识别虚假网站, 若有怀疑, 立即致电相关服务热线进行信息确认;三是下载安装正规网站提供的防钓鱼网站安全控件。
(二) 钓鱼式陷阱
“网络钓鱼”的主要手段是仿冒某些公司的网站或电子邮件, 然后对其中的程序代码进行改动, 如果访问者信以为真, 按其链接和要求填写个人重要资料, 资料将被诈骗者所窃取。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发送电子邮件, 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中圈套;二是建立假冒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站, 骗取用户账号和密码实施盗窃;三是利用虚假的电子商务进行诈骗;四是通过木马或黑客技术等手段窃取用户信息, 随后实施盗窃活动;五是利用用户弱口令等漏洞破解、猜测用户账号和密码。
(三) 支付安全漏洞
养成良好的网上银行交易习惯, 加强网络购物支付安全, 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一是任何时候都要保障账户和密码的安全;二是选择不容易猜测的密码口令, 不要用生日、电话号码、相同数字、连续数字和身份证号码等设置密码;三是将网上银行登录密码和用以对外转账的支付密码设置为不同的密码, 多重密码以保证资金安全;四是不要在计算机上保存密码, 并定期更改密码。
二、网络个人信息保护
(一) 设置代理服务防止Cookie泄露个人资料
启动IE浏览器, 单击“工具”里的“Internet选项”菜单命令;在对话框中, 选择“连接”选项卡, 单击“设置”按钮;在打开“ADSL设置”对话框中, 选择“此连接使用代理服务器”复选框, 在地址文本框中输入代理服务器地址和端口, 拨号设置选项组中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 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二) 修改注册表防止Cookie泄露个人资料
数字医疗技术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篇8
1.1 什么是数字医疗技术
数字医疗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基础,全方位地与临床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诊疗技术。它是数字技术与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充分把IT技术应用于医学科学技术,将整个社会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相融合。数字医疗技术包括数字医疗检测技术、数字医疗诊断技术、数字临床诊疗技术、数字医疗监测监控技术、数字医疗康复技术[1]。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以患者临床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临床医学工程技术;(2)以数据流和临床工程流为研究对象的信息技术;(3)以医院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数字医学体系[2]。
1.2 数字医疗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2.1 医疗设备的数字化
即大量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应用等过程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多种软件处理下工作的医疗设备,实现了无纸化、无胶片化的数字医疗时代。
1.2.2 医疗设备的网络化
数字化医疗可以实现医院内部设备资源的共享,影像结果、检验结果及诊断结果的传输(如PACS、LIS等系统);在远程医疗方面,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电视会议、远程会诊与区域医疗合作等,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1.2.3 医疗设备的智能化
数字医疗检测分析仪器的智能化代表了数字医疗检测分析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方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光谱、色谱等分析设备,不仅可以自动取样、自动控制测试,而且还具有自我校正、自我诊断等功能[3]。
1.2.4 医疗服务的人性化
可以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不需要在受检部门等候检查报告,各种诊疗结果和数据可通过网络直接传送给主治医生,医生可及时、准确地为患者诊治。
2 数字医疗技术的安全隐患
2.1 数字医疗技术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2.1.1 兼容性
随着数字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行业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认识,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医院数字化医疗设备的多样性。如何将不同厂家、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产品相互兼容就成了一个有待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1.2 安全性
由于数字医疗技术是基于医疗设备、计算机和网络而建立的一项新型医疗技术,具有可以远程访问、控制的特点(如CT、MRI等设备),因此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性与“临床信息”的安全性、数字医疗技术的准确性息息相关。
2.1.3 有效性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数字医疗技术的基础,必须保证数字医疗设备的实际输出值与各输出参数的设定值之间具有真实有效性,从而保证数字医疗技术具有有效性。
2.2 数字医疗技术引起的医疗安全事故案例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正以20%的速度增长,其中因为数字医疗技术而引起的占较大比例。由此可见,数字医疗技术存在安全隐患,下面我们通过2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2.1 案例
(1)南方某医院检验科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结果通过LIS传至该患者的管床医生,血常规结果显示该患者的HGB、RBC结果远高于正常值。这明显与该患者的白血病事实相违背。该医生向检验科提出质疑,经调查,检验科的网络因感染病毒而导致LIS出错,从而发送了错误的血常规报告。
(2)华北地区某医院放射科在用数字血管照影系统(DSA)给患者做介入手术时,机器突然“停摆”。患者情况十分危急。幸运的是医院还有一台DSA备用,所幸没有造成医疗事故。调查发现,DSA在之前几天的使用中已经提示“Temperature o Power supply is high”,因为操作人员的疏忽并没有注意到该报警提示,险些酿成大祸。
2.2.2 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
(1)客观因素。因为数字医疗技术本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所以在客观事实上存在不可消除的安全隐患。最为突出的就是各医疗终端的操作系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由于频繁地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使得系统偶尔会受到病毒、黑客的攻击,同时,某些软件自身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和漏洞,也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主观因素。数字医疗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医疗技术,对其认识还远远不够,造成操作人员在使用时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年资较长的医务工作者在英语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致使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安全隐患。
3 对策
3.1 保障数字化医疗设备应用的效果及风险评估
任何一种数字化医疗设备都具有一定的使用风险,即使被批准上市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也只是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所谓的“风险可接受”,是指对一些上市产品的使用风险已经采取控制措施。但是,由于设计理念、工艺水平、临床应用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局限性,数字化医疗设备根本无法摆脱其固有的风险。
所以,我们可以针对数字化医疗设备设计一份综合风险评估表,进行定性比较和量化评估。例如,对任何一种数字化医疗设备可根据其作用对象设置风险级别;用于急救方面的数字化医疗设备的风险级别应该较高;辅助类的数字化医疗设备风险级别较低。除此之外,还要制订量化评估标准,比如说:各类认证机构可以根据其影响因子制定相应的分数值,设备厂商到某类认证机构认证时,就可以得到相匹配的分数值。根据这类风险评估办法就可得到直观、有效的风险评估数据,改变了现在模糊、主观的评估现状,大大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达到了很好的评估效果。
3.2 建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质量安全控制(QC)已经在医疗行业广泛展开,2009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就已经在“在用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和质量保证”项目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各大医院对在用医疗设备(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高频电刀、除颤器以及婴儿培养箱等)进行安全性能检查。数字化医疗设备作为未来医疗技术的风向标,在现代医疗技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关于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所谓的质量安全控制只停留在质量安全控制检测技术的水平上,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要针对数字医疗的特点,建立起一套质控体系。通过图1可以看到,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质控体系分为3大部分,它们监控了数字化医疗设备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整个体系更加缜密、严谨,为质量安全控制工作的展开建立了一个标准。
3.3 加强数字化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
3.3.1 数字化医疗设备的安装及评价
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是其安全使用的根本保障。设备科应会同供应商或使用部门检查外包装和设备主机是否完好无损,核对配件数量与装箱单是否相符,然后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若一切正常,则填写设备验收报告单,验收成功后,及时收集完整的文字资料存档,并且通过设备安全委员会(可由各医院相关专业人才联合组成)对设备安全性进行评价。
3.3.2 建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档案
建立健全的维修保养档案相当于给设备建立了病历。将每次的“治疗”和“体检”记录在案,方便日后获取一些可利用的资料信息[4]。
3.3.3 数字化医疗设备的更新与报废
及时更新和报废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可以大大降低数字化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报废的时间应由安全委员会定期对该设备安全性进行评估后决定。
3.3.4 处理程序
出现故障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应当立即贴上标签(标签应当注明日期、发现问题人员姓名以及关于问题的细节),并送交技术部门检修,以免其继续投入使用。同时,使用者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通报相关情况。待设备修复后,技术部门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合格后,及时通知临床科室使用,按程序移除标签。这样既保证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又保证不会降低设备的使用效率。
4 结语
数字医疗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技术,无论是应用技术的广泛性,还是涉及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它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学科内涵、特点特性等还需要临床技术人员逐渐认识、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数字医疗技术属于医学工程技术的范畴,与以往的医疗技术相比,其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具有全新的数字化时代的特性。认真学习,深刻研究和总结归纳这些突破性的变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摘要:阐述了数字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及优势,从兼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3个方面指出了数字医疗技术在医学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障数字化医疗设备应用的效果及风险评估、建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对策,并对数字化医疗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医疗技术,安全,隐患,对策
参考文献
[1]范义东.未来医疗发展趋势—数字化医疗[J].中国数字医学,2008(5):29-31.
[2]傅征,梁铭会.数字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8-211.
[3]李华才.数字医疗应用技术的产生于发展探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9,4(8):25-26.
技术隐患 篇9
变电运维工作事关电网安全和稳定, 电网的安全稳定又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产、生活。当今电网的快速发展, 对变电运维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后, “大检修”体系建设下运维一体化的实施, 对运维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运维风险更是相对增加。在变电运维工作开展过程中, 为了降低变电运维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要对运维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问题及时加以辨识, 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从而降低对电力系统的不良影响, 保证人员、设备安全, 给电网提供更大的安全保证。
2 电网变电运维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分析
变电运维工作主要包括运行巡视、维护 (含带电检测、日常维护和维护性消缺等) 、验收、倒闸操作及运维管理等, 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和风险, 这些问题和风险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不及时进行防控往往会对电网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从总体的角度上来看, 变电运维过程存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方面:
(1) 人员风险。由于人员维护质量差、维护不到位造成设备健康状况不佳, 或违章作业导致操作失误, 以及电网变电运行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和方式安排, 或对电压的变化和消耗没有及时的预估。
(1) 人员素质低
变电运维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专业, 不仅对运维人员的电力系统一、二次设备及综合自动化、辅助设施等各方面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除正常倒闸操作, 对运维一体化要求的带电检测、日常设备设施维护及消缺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部分人员变电运维业务水平较低, 或是后期相关培训不足和人员素质的提升跟不上电网的快速发现, 导致其在运维工作中容易出现操作方法不当, 对检测设备的熟悉度不够或检测分析能力不够导致异常不能及时发现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容易造成电网运行事故和人员自身安全风险。
(2) 人员违章操作
a.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不按倒闸操作票顺序或作业卡进行倒闸操作或维护工作。
b.倒闸操作票或维护作业卡错误, 未严格履行审核程序。
c.误入带电间隔或强制解锁操作。
d.作业过程中监护把关不到位。
(3) 人员分工不合理或超承载力、疲劳作业易造成操作失误。
(2) 设备风险。主要指在设备制造中存在材质、工艺缺陷或运行日久老化、无法停运造成应修未修导致设备失修产生的风险。
(3) 环境风险。因特殊天气变化的自然风险或恶劣气候条件运行环境不良导致的安全风险。
因为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 该风险多突发性, 所以通常很难有效地预测这种类型危险点, 进而危害设备安全。例如, 冬季因气温骤降密封问题导致渗油漏气;在雷雨天气中经常会发生设备接地的问题, 或设备接地或地网维护不到位, 接地不可靠, 雷击造成设备损坏等。
除湿通风等辅助设施维护不到位造成运行环境不满足要求, 导致设备故障。如高压室通常布置在一楼, 地表潮气、电缆沟潮气汇集, 造成高压室湿度非常大, 若通风除湿装置不可靠, 使高压设备绝缘水平下降, 严重危及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高温天气空调安装位置不当, 风口直接吹向屏柜, 造成凝露, 凝露可能引起柜内放电, 甚至会造成开关柜爆炸。
(4) 管理风险。制度缺乏操作性, 工作流程不够明确细致, 管理工作经验型、随意性较强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电网超速发展, 变电站数、主变容量成倍增长的背景下, 减人增效政策的实施, 加上随着国网公司管理的细化和精益化, 现场作业文件有增多挤占工作时间的趋势, 不利于运维主要工作的执行到位, 生产现场的安全控制水平减弱, 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由于管理体制的变革, 各种指标体系的高标准、严要求, 班组、工区也要承担大量的非生产性任务, 部分骨干忙于会议、资料、文字等工作, 投入现场安全管理的精力不足, 运维质量及作业间安全风险防控监督难以到位。
3 变电运维隐患风险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运维人员素质
(1) 以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为出发点, 以实用性技能培训为重点, 切实开展工培结合, 结合带电检测、维护消陷及操作、验收等开展工培结合, 解决工学矛盾。
(2) 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开展针对不同素质、不同专业、不同需求实行差异化培训, 逐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技能。
(3) 有效开展运检交叉培训, 打破专业壁磊, 提升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
(4) 开展运维人员竞争上岗考试, 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3.2 规范运维工作流程
(1) 规范运维工作全过程管理, 完善标准化巡视指导书、标准化验收卡、标准化维护作业卡、典型操作票等, 涵盖验收、操作、巡视、维护等变电运维的各个环节, 从设备的入网验收、倒闸操作、日常巡视维护设置的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 规范运维工作的作业程序, 达到设备验收全、巡视效率高、设备缺陷少。实现变电运维工作制度化管理、过程化管理、系统化管理, 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
(2) 严格履行各类作业卡 (指导书) 、双票审批手续, 确保变电运维工作中票卡正确规范。
(3) 严格按各类作业卡 (指导书) 、操作票顺序进行, 加强执行过程监督, 严禁不按流程顺序作业。
(4) 严格绩效考核, 严厉打击违章行为。
3.3 做好运维风险识控
(1) 做好风险识别工作。风险管理工作中, 风险的识别是基础。从明确防范的事故对象开始, 分专业逐层识别, 通过“短板”分析的方法查找引起事故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 应用安全原理确定事故防范的监控手段和风险控制的现场措施。根据工作任务、环境、机具近期使用要求, 组织较为系统的设备环境的识别工作。使得各层次、各部位的风险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 重点抓好现场作业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作业过程, 是现场作业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作业前, 预先辨识风险, 分析、描述“危害程度有多大”。如果通过措施的采取, 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则针对危险因素, 有效组织和实施控制措施, 防范风险失控。为了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 要求管理人员开展作业安全规范检查和反违章工作, 实现闭环管理。
(3)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和风险识控能力。为保证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质量, 要让员工消除工作中野蛮、盲目、麻痹的习惯, 掌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技能, 需要持续深入搞好风险管理知识和识控能力培训, 使员工逐步掌握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措施;促进员工安全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自觉辨识隐患, 主动防范风险, 由“严格监管”转变为“自主管理”。
(4) 做好隐患风险的动态管控。建立“隐患库”, 实时监管隐患的发现、发展、处理和评价, 在现场作业前及时调阅, 防止隐患暴露于人员活动范围而导致事故。对于风险较大作业, 要分析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 完善各种安全隔离、防护、警示措施, 改进施工机、器、工具的安全性能, 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3.4 合理调控工作计划
做好变电运维工作计划的编制、分解、细化、组织和实施。对作业计划进行班组细化, 把风险管控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以科学合理安排计划为前提, 以优化生产资源配置为重点, 规范动态风险标准化管控工作流程。班组严格落实动态风险控制措施, 做好人员安排、任务分配、安全交底、工作组织等风险管控, 规范作业, 防止发生个人违章行为。
3.5 提升设备设施质量
(1) 扎实开展状态检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设备状态、运行工况、环境影响以及风险等因素, 开展设备状态检修, 真正做到“应修必修, 修必修好”, 避免出现失修或过修的情况。
(2) 严把设备验收环节。设备验收是坚持设备技术质量标准的重要措施, 也是保证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设备验收包括出厂监造、安装交接及各类检修和调试, 新设备要求提前介入, 做好隐蔽工程及中间验收, 开展跟班调试。要按照相关验收规程和技术标准编制验收卡逐项验收合格, 验收手续齐全、符合运行条件才能投入运行, 确保“零缺陷”投运。
(3) 提升运维质量, 认真开展带电检测工作, 及时发现设备隐患, 及时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应制定防范措施, 加强跟踪巡视与检测, 防止缺陷发展造成事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变电运维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运维人员缺乏专业的运维技术和管理经验, 很有可能导致电力重大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运维人员运维能力的培训和现场作业时的监督指导, 有效防控运维风险, 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摘要:变电运维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 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分析变电运维中的主要隐患风险, 并探讨相应应对措施, 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变电运维,隐患风险,分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振善.浅谈变电运维中隐患风险分析与应对技术[J].通讯世界, 2015, 2 (04) :107~108.
[2]丁戈.变电运维中隐患风险分析与应对技术研究[J].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5 (7) :223~223.
[3]吴志彬.四川藏区输电线路运维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4) :67~68.
新技术应用带来网络安全新隐患 篇10
当前, 3G/LTE、宽带等基础网络的不断升级, 大数据时期快速来临, 社交、电商等新兴互联网应用持续涌现以及移动互联、云计算的发展, 这些种种的变化在带给人们更便捷、更丰富生活的同时, 也带来新的安全隐患。这里, 我们特邀请业界安全专家探讨今年通信行业网络安全新趋势。
LTE热潮下网络存安全新挑战
当前, 国内在规模建设LTE试验网, 新建网络必将面临众多恶意攻击, 因此, LTE安全需求也逐步显现。Fortinet (飞塔) 公司相关专家认为, 运营商应该从3个环节来考虑LTE的网络安全问题。
一是LTE骨干网部分, LTE骨干网与以前的标准不同的是, 完全是基于IP传输, 因此也就越容易遭受各种攻击。LTE网络架构中不再采用RNC, 而是直接传输到EPC。因此如何采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成为重要的要素。
二是核心网EPC, EPC作为LTE系统关键核心, 承载着重要应用。EPC直接与骨干网交互, 也就是说与Internet这样的外部网交互, 这些都是未知的和不可信的对象。因此需要在这些边界上部署安全设施。同样也需要在EPC自身上考虑安全要素, 部署安全网关来检测关键业务的通讯。
三是互联网网关, 与IP网络一样, Internet接入处应部署重重防护以阻挡来自外界的攻击。网管也需要采用工具来隐藏拓扑, 防止网络结构外泄。安全网关应足够强壮来处理网络恶意流量, 防止架构因攻击而瘫痪。更重要的是, 它应能够识别不同的用户, 帮助运营商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大数据时期安全设备性能不足
宽带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海量用户, 海量用户直接带来的便是高点击率和同时在线人数的激增, 这给网络数据中心带来压力的同时, 对安全设备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主要体现为具备高吞吐能力、高并发连接数、高新建连接速率等指标的表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运营商已经开始进行超百G安全设备的集采项目。同时, 近期运营商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的力度在明显加强, 而且会在一两年内完成落地。”山石网科市场副总裁张凌龄认为, 运营商对于超百G高性能防火墙的需求已经十分明显, 并且还会持续扩大。
“安全设备面临的性能挑战。”山石网科运营商资深专家谭仪指出, 由于传统架构自身限制, 安全设备性能和扩展性的突破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对此, 数据中心防火墙全分布式架构被推出, 该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海量流量的高速处理和在业务模块 (SSM) 和接口模块 (IOM) 上的分布式高速处理, 并突破了多CPU下的资源无法高效分配的技术壁垒, 实现RTO信息在多CPU上分布式存储与同步。
据悉, 山石网科新发布的X7180防火墙产品就使用了该架构, 吞吐量达到360Gbit/s, 可有效解决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防火墙面临的性能瓶颈。
虚拟化成网络安全“黑洞”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 绿色IT的号召,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器的资源, 近几年多地电信运营商对内部OA等应用系统进行了虚拟化迁移。但由于传统的防毒系统不是针对虚拟化安全研制的, 所以一旦其在虚拟服务器上运行, 会同时扫描服务器或者系统, 抢占CPU、内存、I/O三项主要资源, 在影响业务运行的同时还会带来安全运维难题。
湖南移动网络安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已经迁移的OA系统中发生了影响业务系统访问缓慢的问题, 客户端访问会时常出现不稳定的“延迟”现象, 传统防毒软件产生的防毒扫描风暴 (AV Storms) 问题, 以及安全补丁需要频繁启动服务器的困境。
为此, 湖南移动通过测试最终选择了趋势科技Deep Security方案, 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趋势科技相关专家表示, Deep Security是专为虚拟化环境设计的恶意软件防护解决方案, 它不仅可以在服务器上实现深度安全防护, 抵御病毒感染、非法入侵、数据泄露等恶性事件的威胁, 还可以让IT运维工作轻松自如的对接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新技环境之中。
网络社交制造安全新隐忧
此前的网络安全威胁多通过批量挂马、漏洞入侵、病毒捆绑下载甚至是直接暴力破解攻破等方式, 以达到破坏、窃取甚至是炫耀的目的。随着网络安全软件的普及和用户安全防护的意识的提高, 网络安全威胁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取更加直接, 而攻击入侵的手段愈加隐蔽。
“尤其是社交等新兴互联网应用的涌现以及移动互联、云计算的发展, 以APT社工组合为手段的攻击入侵逐渐成为新兴的网络安全威胁。”360网络安全专家、资深社工入侵研究专家林伟表示, 社交网络带来了各种便利, 也让人们的工作生活轨迹处于时时透明的状态, 新的安全防护机制必须引入。
移动终端威胁日益严重
随着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的日益下滑, 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访问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和应用, 这些系统漏洞的危害性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 企业包括一些地方运营商开始考虑部署BYOD解决方案, 这将使得企业级移动安全防护更加复杂。
IDC中国负责IT安全市场研究的研究经理王培指出, 企业在部署移动应用的时候需制定完善的移动安全保护策略, 利用移动设备管理和移动应用管理解决方案将移动与安全融合, 使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18.3亿美元
思想上的隐患是最大的隐患 篇11
认真分析近年来发生在煤矿的各类安全事故,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事故很大部分是责任事故,归于一点,就是“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甚至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也好,安全管理松懈也好,安全投入不足也好,千隐患万隐患,思想上的隐患是最大的隐患。
这些问题是一朝一夕的积聚吗?是一井一面的偶然吗?不是。它恰恰是由于当事人一点一滴地应付,一次一次地漠视,而致聚少成多、积重难返,终于像瓦斯一样,累积到临界值时,一触即发。
很多人说国有煤矿之所以受损严重,是因其矿井规模大、职工人数多、井下管理复杂,事实上这也从反面告诫我们:人命关天,你的一点麻痹就是一条“祸根”,很可能就把自己甚至大家当作了牺牲品。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在此笔者提醒各位安全工作者,尤其是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思想千万不可麻痹,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在你眼中不起眼的小问题,会影响全矿区的安全生产的整体思路和布局,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就会不可估量,代价也极其惨重。
由此看来,我们在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之后,要把找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作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的首要任务来看待。安全管理滑坡、“安全第一”意识淡薄,不仅在发生事故的单位存在,而且有相当多的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也存在。如果我们不及时剖析,痛下决心纠正,那么,今天发生在这个矿的事故悲剧,明天就可能在另一个煤矿重演。
技术隐患 篇12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原因分析,隐患,措施
在经济建设当中, 建筑行业作为支柱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 在施工技术的安全方面暴露出很多的隐患问题。由于建筑施工的特殊性, 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有关部门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也相当重视, 要求企业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建筑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 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各项经济活动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相关人员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 有利于我国的建筑施工问题能够得到顺利的解决, 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体现出新时代社会的价值和企业文化, 同时也是我国建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加强安全管理是保障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各类建筑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施工的危险系数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在施工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问题, 在施工的过程中的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当前的建筑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现状并不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相关的制度法律不健全, 在很多的施工现场, 建筑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 根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比较大, 使得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制的工作难以落实。另外, 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得很多企业对安全管理的费用投入不足, 在加上施工现场缺少必要的安全管理的器材设备, 这样无疑是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很多的企业并不存在先进的管理技术, 那么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 工程的施工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很多的施工现场很多的施工人员甚至只有很少一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有所了解,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执行安全管理的规定, 这给后期的施工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农民工他们掌握的安全操作的规程很少, 甚至没有安全施工的意识, 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基本上对安全问题了解的很少,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同时也是对这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及其的不负责任。 (3) 安全生产的工作意识单薄, 在一些施工管理阶层, 为了保证施工的速度, 甚至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抢速度的现象, 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 这些就造成了施工人员缺乏科学安全生产的意识, 安全操作的水平相对较低, 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防护的能力极差。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经费, 根本就不配备安全措施。 (4) 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的细节不够重视, 例如在施工现场的某些危险部位, 临时用电设施、电梯口的等处, 根本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根本就没有配备消防设备和灭火的器材, 现场的施工人员对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本就不是很了解, 这些都为现场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1. 企业转变思想, 建立好安全管理体系
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通常应该包括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机制是做好施工过程中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 检查“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原则, 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 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从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人员, 都要明确安全生产的责任, 自觉履行安全的职责, 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机制, 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安全管理意识, 让工人真正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进行施工前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目标, 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2.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教育是针对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 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 它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通过安全教育使得施工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建立安全的意识, 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了解所在工作岗位存在的风险, 充分意识到违规操作的后果。安全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安全思想的教育, 结合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为员工进行培训讲解;其次是安全技术的教育, 就是对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进行本专业、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措施的相关教育, 加强他们对危险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3. 加大投入, 保证施工环境的安全
由于进行安全管理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当前很多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有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 建筑施工环境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般是在露天、高空进行作业, 这样的施工条件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存在很多的临边洞口, 各种工种的交叉作业, 那么这时更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根据相应的调查发现, 在建筑施工中发生的安全施工, 通常是因为施工中的恶劣环境造成的。因此, 为了更好地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 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必须改善施工的环境, 改善施工环境主要是加大投入, 建立相应的安全防护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生活和办公作业较多, 相对比较复杂和危险, 因此需要预防的安全因素比较多,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更好维护施工现场的安全, 主要做以下的工作, 首先将生活区和工作区分开设置, 严禁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工人的宿舍, 减少粉尘、废气、废水等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 施工的现场应该进行有效的封闭围挡, 树立相应的标志, 特别是对各种危险的部位井盖设置安全警示的标志。对于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变压器、配电箱前要有绝缘垫。所有的机器必须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做好接零的保护。进入施工的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在高空作业要佩戴安全带。
四、结语
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需要各方不断协调努力发展。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 强化监督管理, 把安全工作落实难处,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苏丽.建筑施工安全的新对策[J].中华建筑, 2007 (7) .
[2]王力争.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建筑安全, 2006 (7) .
【技术隐患】推荐阅读:
技术安全隐患09-06
火灾隐患排查通知.隐患排查总结doc07-25
幼儿园学校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和隐患报告制度11-14
隐患检测05-11
污染隐患06-18
隐患因素08-01
护理隐患08-08
煤矿隐患08-11
消防隐患09-02
卫生隐患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