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隐患

2024-08-08

护理隐患(共12篇)

护理隐患 篇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可以综合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儿科护理工作面对的不仅是患儿还有家长, 患儿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护理工作难度加大, 使儿科成为护理安全隐患的高风险科室。为了在护理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 消除不安全因素。对我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 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差错和纠纷, 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一、不安全因素

1. 执行规章制度不规范。

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 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 是护理的法宝[2]。没有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 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 是最容易发生的隐患。本资料中有12起都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引起。如写错瓶签、漏打电脑医嘱没有查对出来、血标本送检不及时、给错大小便标本盒、暖箱终末消毒不规范等都存在隐患。监护仪、保温箱未及时保养维修, 使用性能不良等更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2. 专业知识不扎实。

儿科患儿年龄跨度大 (从新生儿到14周岁) , 各个阶段的疾病都囊括, 从早产儿的护理到青春期的各种心身疾病无所不有, 所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要求高。再加上儿科低年资护理人员多, 技术操作不熟练, 工作经验不足, 对患儿潜在的风险缺乏预见性。本组有3起:2起由于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 没有一针见血引起, 1起由于抢救危重患儿操作不熟练引起。

3.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随着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 患方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而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对患者的权利、自身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理解不够, 缺乏预见医疗护理纠纷的能力。如护理文书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客观资料作为提供复印的法律文书, 为护患双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及举证依据。它不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志, 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所以要求每位护理工作者都要严格按照护理常规操作, 如实准确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相互矛盾、有涂改的记录, 都存在着纠纷的隐患。本组有2起。

4. 宣教告知健康教育不到位。

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时, 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不主动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对家属迫切想了解的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用药、治疗、预后等宣教不够, 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产生护患纠纷。对护理知识宣教不够, 如正确喂奶、输液用药、看护患儿的知识, 导致诸如呛奶、坠床、烫伤、输液反应等风险。对医疗费用解释不到位、检查治疗的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楚都存在隐患。本组资料有4起由于告知宣教不到位引起。

5. 实习生带教问题。

由于护生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操作不熟练、不善于观察病情、不熟悉工作流程等, 如果没在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指导下工作, 也很容易出现差错纠纷。本组2起是护生接瓶不熟练引起, 1起是放错接瓶的位置, 1起是绘错体温单引起。

6.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 社会地位较低, 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 工作质量下降。本组2起由于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没有发现输液渗漏, 1起出院患者没有拔掉留置针, 1起蓝光灯管没有全亮未及时发现, 都不同程度的引起患者家属不满, 存在安全隐患。

7. 其他。

我科还担负着夜间急诊儿科预检分诊和新生儿急诊抢救的工作, 预检分诊不及时、不仔细, 抢救工作不到位, 工作安排不合理, 没有及时回应呼叫铃等都存在隐患。护理人员轮换频繁, 年轻人多, 加上严重缺编, 工作繁忙也存在着隐患。

二、预防措施

1.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无数事实说明, 思想上放松要求, 工作上必然降低标准, 护理工作中很多的安全隐患, 重要原因在思想意识上的不足[3]。经常对护理人员开展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角色互换活动, 唤起护理人员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不感情用事。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加大质控力度。经常学习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等, 制订具体的工作流程, 如医嘱的查对流程、接瓶流程、特殊用药流程等, 对高危因素进行监控[4], 根据全院护长查房反馈信息和科内质控小组发现的问题, 护理人员自愿上报的差错隐患情况, 及时总结近期发现的不安全因素, 在护士信息本和晨会反馈, 制订具体整改措施, 检查落实情况。

3.强化思想教育、加强法律意识。将法律教育纳入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范畴, 开展护理核心制度学习,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管理条例》, 让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自己的保护。护理人员要将法律知识应用于临床:明确职业功能范围, 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 不擅自盲目处理, 不做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护理工作中无处不潜在着法律问题, 为适应法制社会, 护理人员应学法、懂法、守法。

4.加强专科培训, 注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室按护理部的培训计划制订各级人员培训计划, 分层进行培训考核。特别是对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的培训、考核。

5.做好告知和健康宣教, 把健康教育纳入工作常规。

6.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来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入科教育, 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熟悉本科的环境、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等,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7.关爱护理人员, 合理排班, 加强医护沟通。

参考文献

[1]陈玲敏, 曾玲飞.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1) :1561.

[2]张风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 :67.

[3]丁雪梅.护理人员法律认知水平的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7, 6 (2) :86.

[4]张小燕, 苏永静, 黄天雯, 等.加强细节管理降低护理风险[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4) :59.

护理隐患 篇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必须认真查找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排除隐患,防患于未然,这是护理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个不可忽视的永久性课题,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目前我科在护理管理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果在护理安全工作上存在着隐患而不加以克服和纠正,其结果必然引起护患纠纷,轻则给个人利益带来损害,重则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降低医院声誉。因此,如何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有效提高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对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是护理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当前护理安全存在隐患

一、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护理工作还不能从法律高度上认识,在对病人实施护理过程中只重视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许多潜在着法律纠纷问题,比如唐筛结果的解释与发放问题,领取报告的签字问题,别人代领的问题,结果异常的告知问题等,为日后处理医患纠纷留下法律隐患。

其次是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些护士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违反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没有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随意暴露病人的躯体,有的把病人的隐私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这就侵犯了病人隐私权和保密权。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并导致医院在处理医疗纠纷中不能提供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理念滞后

部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不安心本职工作,难以保证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建立视患者为亲人的服务意。具体表现为:观察病情不细致,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随意简化操作程序,部分护理人员态度傲慢,言语生硬,引起患者的反感;工作态度不严谨,漫不经心,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失去患者信任。更有甚者,一些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发生差错。

三、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护士大多护士,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批判性思维层次不高,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同时她们也只能被动执行医嘱,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给护理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医学在快速发展,但部分护理人员满足现状,平时不注重对护理程序、护理诊断等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的学习,钻研学习护理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对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对一些新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不熟悉。个别年轻护士学习时间较短,业务技能功底不扎实,执行操作流程不规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

四、护患关系不够融洽,相互缺乏有效沟通 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在做解释工作时,不能做到让其满意,不被患者信任。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理人员无法与患者进行更多的沟通,不能主动适应患者需要,在进行治疗操作时,未能告知其目的及注意事项。

防范对策

一、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制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对护理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开展护理工作的观念。每当有一些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都要及时开办讲座,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教育,熟知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要利用各种会议、交班会、查房等时机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要认真抓好新分配学员和进修、实习护生的岗前教育,把医疗安全教育作为岗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施安全护理打好基础。要在坚持正面学习教育的同时,适时开展警示教育,对一些医疗护理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安全护理的针对性。

二、加强护理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礼仪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在医院或科室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大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操的培养,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护理人员不断确立积极的情感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谦逊、宽容的性格,为患者提供“微笑服务”和“亲情护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护患纠纷。

三、加强岗位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业务能力 目前,护理队伍普遍年轻,一方面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临床经验不够丰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不够熟练,因此护理行为不当或发生差错事故的概率相对较高。要坚持立足岗位开展“三基”培训,采取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等方法,打牢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努力为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及时安排到院内、院外相关科室进修、学习。让护理人员在学习中更新思想观念,改善知识结构,紧跟护理学科发展步伐,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练就娴熟高超的技术,促进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建立健全护理监控机制,确保规章制度

落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等是开展护理工作的指南,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法宝。为确保护理人员严格按法规制度开展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监控机制。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防患于未然。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病人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告知,即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建立检查机制,护士长要经常检查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是要认真督察各种护理记录是否规范,要求从法律角度,按照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原则规范书写。要利用早会、护理安全分析会等机会,对护理工作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分析护理缺陷与差错,纠正不良行为,增强护理安全防范意识。

五、加强护患沟通交流,消除纠纷隐

护理隐患 篇3

【关键词】 护理安全隐患;神经内科;舒适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57-02

神经内科患者多病情严重多变,且存在一定的意识辨别功能障碍,极易发生各类并发症或者损伤,护理安全隐患较大。积极分析并解除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非常重要[1]。与此同时,针对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较快、病程较长、临床预后较差以及致残、致死率较高等特点,高度重视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对降低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本研究在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基础上,将舒适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相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30例,其中,男73例,女57例,年龄在53-88岁之间,平均为(65.2±5.6)岁;病程在5-30年之间,平均为(8.2±4.5)年。均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加强对本组医护人员的法律知识、医学知识以及专科护理技术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建立安全质量监控管理方案,全面监控护理安全質量。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同时,介入舒适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生理方面 ①病房管理:维持病房内清洁干净、通风、温湿度适宜;②疼痛护理:护理中注意动作轻柔,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可予以镇痛药物镇痛;③饮食护理:实施科学化饮食指导,控制摄盐量,少食富含胆固醇及脂肪酸等食物,禁烟酒;④肢体护理:视患者病情尽量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并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1.2.2 心理方面 护理时,注意遮挡患者的肢体,保护其隐私,使其身心均保持舒适状态。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针对患者的情况实施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知识及自身康复情况,以消除其疑虑。全程以微笑服务,充分关心患者,使其感到安全感和亲切感。

1.2.3 社会环境方面 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争取患者家属及朋友的支持和配合,予以患者更多的爱护和关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及舒适护理,仅2例患者因体质衰弱不慎摔倒,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3.1%;对照组3例烫伤,2例冻伤,2例输液外渗,1例窒息,11例跌倒,发生率为29.2%,观察组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4%(62/65),对照组为75.4%(49/6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平均为(19.2±3.5)d,生活质量评分为(90.3±3.5)分,对照组分别为(26.8±4.5)d、(85.4±2.5)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生活适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患者具有特殊性,临床护理安全隐患较大,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疾病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癫痫疾病,可突发抽搐,常因未佩戴防护具而骨折或咬伤舌头;部分脑实质损伤患者容易出现精神异常行为,出现自残或无故伤人等。

3.2 年龄因素 患者多年龄较大,伴有偏瘫或者其严重机能退化,行走不稳,且对于病房患者不习惯,容易坠床、跌倒等。

3.3 环境因素 病房内未设置相关的防护装置,地面有积水或者过度潮湿等,极易发生摔伤、跌倒。

3.4 技术设备因素 因患者的年龄较大,且血管功能明显退化,如长期予以静脉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容易引发静脉炎;护理人员对新设备心技术应用不熟练也可提高护理安全隐患。

3.5 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量较大,如护理人员缺乏,护理工作繁重,导致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佳、护理业务水平以及护理工作经验缺乏等,都可引发安全隐患。

3.6 患者及其家属因素 对疾病及诊疗护理操作不了解,擅自更改用药剂量、输液速度,或无法配合临床护理工作等均可导致护理安全隐患[2]

本研究针对神经外科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并全程落实优质护理,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方面予以患者优质有效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地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杨红艳,杨红.安全隐患干预在神经内科干部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5-6.

护理安全隐患的管理 篇4

1 护理安全形势现状及隐患分析

1.1 护理人员方面

1.1.1 与护士责任相关的问题

主要指护士自律性不强, 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简化操作流程。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 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出现给药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给药剂量错误、漏给药等;未按等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上班时精力不集中, 在办公室聊天、打电话等。

1.1.2 与护士技术相关的问题

主要因护士业务水平欠佳、技术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所致。如遇抢救患者, 护士经验不足, 工作忙乱无序, 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设备的使用掌握不熟练;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操作;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抢救患者。

1.1.3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主要指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护理风险的认知能力。如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 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随意谈起患者的病情及转归;不坚持原则, 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

1.1.4 从业人员的低龄化

表现为护理经验不足、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安全预防意识不强, 年轻护士看不到隐患, 如危重患者病情变化或恶化未能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人员的年轻化, 导致安全管理经验缺乏等。

1.1.5 护理记录单中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如对主客观资料认识不清, 记录中常出现主客观判断混淆, 不能正确评估病情, 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 如抢救患者以及为危重患者做了大量专科治疗及护理未及时记录, 护理记录与医疗病程记录不符f护理记录普遍没有用药起止时间, 故无法显示护理人员给患者用药速度快慢、药与药之间间隔时间等

1.1.6 护患沟通不够轻视人性化护理

不主动和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 护患交流的信息量过少, 缺乏患者迫切想了解的信息。如有关病情、用药、治疗、预后;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 特别是在用药咨询、住院账目查询时, 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1.1.7

带教因素老师带教不严, 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对实习快结束的护生放松监督;护生擅自离开老师单独给患者做治疗等

1.2 医院方面

1.2.1 体制不全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约束力不强。监控不严, 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相关危险因素缺乏有效分析、判断和改进;如从事故、差错中寻找根本原因的较少。以罚为主, 忽略了大多数护理安全隐患不是孤立的, 是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的差错, 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成了一个使人产生错误的环境。

1.2.2 护理人力配置不够

医院从成本考虑出发, 护理劳务收费低等原因, 导致人力资源缺乏, 一些经验缺乏的护士被迫推上需要更高能力、更多经验的岗位, 使护理不安全因素增加。

1.2.3 专业仪器不健全

配药时缺乏专用配药工作台, 吸痰吸氧管道老化。供氧、供电、消毒等设施不完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等未及时保养维修, 使用时性能不稳等。

1.2.4 基础设施不完备

地面、地板、瓷砖不防滑, 走廊无扶手;病床无护栏、无摇床;输液架升降失控;水管、电线老化、插座不牢、卫生间无挂钩等, 这些因素将会导致不安全结果。

1.3 患者方面

1.3.1 不遵医行为

表现为患者缺乏医疗常识。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充分,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违背医嘱出现不遵医行为。如擅自改变输液滴数;未经许可擅自离开病区;不按医嘱服药、控制饮食、戒烟酒、定期复查;因活动范围较大而致留置针的脱落、各种导管的脱出、伤口的暴露等。

1.3.2 意识不清、烦躁的患者出现的自我伤害情况

如坠床、自行拔管;因尿床排便长时间浸渍皮肤, 及患者烦躁致床单位不平整, 管道被压在身体下面导致压痕、压疮;因监护仪管路多, 患者烦躁无意识抓到仪器或手臂无意识碰到瓶子等危险品而发生的自我伤害。

2 加强质量管理

2.1 提高对护理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工作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健康, 也可能因某些失误造成伤害。因此, 为强化医护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管理、约束意识。

2.2 建立科学的护理安全体系

2.2.1 建立不良事件畅通上报系统

目的在于发现安全体系的薄弱点;经验表明, 不仅要及时上报已造成伤害的事件, 还要上报暂时没有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1]。其意义在于发现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 而不是单纯的评价不良事件的危害, 当整个安全系统出现偏差时, 不管是否造成损害。要鼓励护士及时上报, 以其在第一时间内采取补救措施, 使差错或不安全隐患得以及时处理和改进。

2.2.2 借鉴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经验

学习和借鉴国外护理安全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 运用科学管理系统构建护理安全管理路径[2]。其一, 护士在工作中, 一旦发现危险因素或不良事件, 立即通过上报系统报告安全管理部门, 并将详细情况附以书面文档以备案。安全管理部门运用优先系统、学习系统和责任系统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方法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安全系统中的不良环节。其二, 促进规范化、系统化护理管理, 有助于管理者依据科学流程, 准确的解读上报信息。合理处理, 从本质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

2.2.3 尊重患者的安全监督作用

医疗安全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责任, 增强患者参与可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也是从强调医疗安全到强调患者安全的变革。同时可弥补由于工作繁忙或人员不足而忽视某些不利于护理安全的行为, 或由于某些习惯行为而忽视其危害性。

2.2.4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会议、查房、讲座等形式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知, 自觉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执行, 工作时尽快进入角色, 规范用语、规范行为、规范护理文书的记录。保护患者隐私, 对患者一视同仁。注重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完善护理人员数量与梯队结构合理, 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才能“以一流的质量使患者放心。以一流的服务使患者称心, 以一流的环境使患者舒心”。

3 其他

3.1 适当调整患者的期望值,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患者的心理需求, 当我们提供较好的条件还不能满足患者较高的期望时, 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耐心地解释、交流, 降低其期望值。

3.2 医疗设备仪器的健全相关医技、后勤保障单位的服务能够保障临床工作需要。医疗设备有专人维护、定期检修、及时更换并备有档案登记可查。

3.3 改善医院环境环境整洁、空气质量良好;医院布局、设施、标识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安全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纪文英, 郑爱英, 黄泽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39 (12) :920-921.

护理隐患 篇5

根据2015年9月1日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精神,护理部对护理服务、护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安全隐患的排查,现将护理安全隐患汇总如下:

一、主要存在问题:

(一)护理质量方面:

1.护士安全意识不强,有简化操作流程的现象,小部份护士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查对环节不够认真,未执行反问式查对,上半年出现身份核查不严导致的用药错误8例。

2.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如管道脱落、跌倒坠床、药物外渗等防范措施仍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上半年出现坠床跌倒事件30例,每千床发生率达0.11‰,同期比持平;非计划拔管29例,每千床发生率0.10‰,同期比下降0.10‰;药物外渗7例,每千床发生率达0.03‰,同期比下降0.03‰。

3.细节管理不到位,如无菌物品启用未注明时间,有过期物品未及时清理,一次性物品用后处理不规范,腕带忘佩戴、护栏漏上、安全事项交待不清等护理缺陷偶有发生。

(二)护理服务方面:

1.部份护理人员工作缺失主动性,责任心不强,只机械地执行医嘱,质量不高。2.卧床病人外出检查未达到一对一陪检

(三)其它

1.环境卫生差,病区卫生死角多,墙壁及天花板黑,乱张贴,地板物表擦试消毒不规范,次数不够。

2.设备、设施后勤维护要加强,如仍有病床床栏坏缺配件未及时维修,平车无刹制,平车护栏不稳的现象。

3.毒麻药保险柜未固定。

二、原因分析:

1.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核心制度及操作流程重视程度不够,制度、流程、标准规范要求执行不到位。

2.护理人力相对不足,护士忙于治疗,观察巡视不到位,对细节管理不够重视,常常顾此失彼。

3.对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不扎实,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不够,学习存在片面性。

4.护送员未能每科配备一人,特别是对于卧床病人多的科室。5.后勤管理不到位,护士长指导督查不到位。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护士的安全教育,护理部每月通报全院不良事件类型,每季度培训反馈不良事件,并把典型不良事件案例放在先联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方便护理人员随时学习。要求科室每周五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分析安全事件。

2.护理三级质控组经常督促护士落实各项制度、标准、职责、规范,护士长每天四查,一级质控组每半年自查一次,二级质控组每月检查,三级质控组每季度全面检查,护理部每月重点督查,每周安排2次护士长夜查房,对不及时整改者,与绩效挂钩,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3.基于HIS系统计算各科护理工时,合理调配全院护理人力,全院人力资源共享,引导科室弹性排班,保障护理人力,保障病人安全。

4.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学习及考核。

5.引导护士做好外出检查病人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好护送人员的安排。6.对后勤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及时追踪整改。

7.对毒麻药保险柜固定问题,已与总务科协商,由总务科安排处理。

关于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探讨 篇6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41-02

1 精神科安全隐患分析

1.1病人自身

1.1.1病人自身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有些病人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如被害妄想、难以消失的幻听、罪恶感、被控制感而出现的自杀、伤人、逃跑、毁物、拒绝治疗等行为。或病人呈木僵状态、躁动、长期卧床、尿床引起皮肤完整性受损

1.1.2病人躯体疾病导致的安全隐患。如突发脑血管意外,急腹症,发烧,吞咽困难等疾病不能向医务人员正常反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病情影响拒食等,致机体功能衰退,失去自我安全防范,导致病人摔倒受伤以及水温度过高、早餐稀饭烫伤。

1.1.3病人康复期思想顾虑导致的安全隐患。因思念亲人,对外界感到生疏,怕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生活,担心住院费用不安心住院而逃跑,或对自己的疾病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采用极端手段寻求解脱。

1.2护理人员

1.2.1不遵守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在护理过程中, 机械盲目的执行医瞩。观察病情粗心大意,病人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擅离职守,岗上睡觉。或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各项操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还有给病人剪指甲时剪刀,指甲钳之类危险物品的丢失,保护带的不当约束,均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2.2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轻视护理文书书写,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情况,与医嘱及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不能准确的反应病人的病情转归情况。记录千篇一律,不能反映病人的特有表现。

1.2.3护理人员压力大。由于精神科的特殊性以及高风险性,使护理人员心理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疲劳;夜班频繁、待遇较低、社会偏见等,则使护理人员不能用心,热情投入工作。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对病人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都可给病人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以致发生护患纠纷。

1.2.4临床护理经验不足,疏于学习。新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却虚心不足,不愿意听从年资高护士带教,或在岗前培训时没有足够重视,迟到早退,对老师教授的精神科临床护理不屑于学习,一味凭借自己观念护理病人,或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病人出意外或病情恶化。

1.3病人家属

1.3.1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安全隐患。家属在强行将病人送来治疗时,采取不恰当的捆绑以及动作粗暴所造成的病人软组织或者肢体的受伤;另外家属将病人骗到门诊后疏于看管,出现病人冲动、伤人毁物和逃跑的现象;也有家属因陪护病人时间长,不能理解病人的病态行为,缺乏耐心出现打骂病人;有的家属,接病人出院后不能长时间监管,不能做到定期门诊随诊,让病人自己保管药物,导到病人自行增减药量甚至停药。

1.3.2家属不遵医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对护理人员的告知不重视、不遵守,借探视之机私自带严禁危险品交予病人,如打火机,水果刀,皮带等等。不负责任的对病人承诺出院时间,承诺无法兑现时,病人容易冲动和暴力。

1.4`医护配合

1.4.1有的医生对病情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级别和“三防”的重点内容,使护士在作“三防”观察时缺乏重点,疏于监管,病人容易发生自杀,伤人,毁物。

1.4.2有的医生对护士反映病人情况不够重视。只凭感觉使用抗精神病药,药量过大或用量过快,极易造成猝死事件的发生;用药不准确或药量不够,极易造成某些病人精神症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会。

1.5医院设施

1.5.1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病房设施不到位,不符合老弱病残患者的特殊需要,楼房门窗未加护栏,门窗设施不牢固,或年久破旧,病人寻机破坏容易发生逃跑事故。让病人容易发生自缢的房柱,洗池台过高,地面过滑缺乏扶手,洗漱间地面下水道设计不合理,经常堵塞,积水。室内有裸露的电线,插座。未设专门的躁动房间,辅助检查室离病房较远,并位于开放式的楼层建筑,给看护病人带来困难,这些均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1.5.2病区内的危险物品摆放不规范。工娱疗环境存在安全死角,工娱疗环境的设置要利于精神病人的管理,开展的工娱疗项目要适合精神病人的特点,没有危险性。

1.6管理体制

1.6.1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状态。同时对高风险时段,如夜班、节假日等班次的管理和人员配置未加强。

1.6.2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精神科采取的仍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形式给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得到更系统的观察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家庭和社会得以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常使病人感到生活单调、无所事事,乏味无聊并想及早脱离医院环境,从而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2 讨论

护理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 篇7

1 护理安全隐患

1.1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相关隐患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对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对患者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护理文书书写缺乏规范性,以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

1.2 护士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等,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发展,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护士自身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长期超负荷工作,都将影响到护理安全。

1.3 患者行为因素

患者管理是指对那些在躯体上被确定患有疾病个体的管理,而个体因疾病原因而发生身心的变化,与疾病的认识成正比,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亲密配合与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心理现象,从而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

1.4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使用不当或现存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曾有报道,某医院护士连上三次胃管均脱出,结果经调查,并不是该护士有技术问题,而是这批胃管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2 防范措施

2.1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全体护理人员(含实习生、进修生、护工和陪护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广大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全体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在实施护理行为的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和纠纷。

2.2 健全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确保护理安全质量的标准,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三级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2.3 围绕质量抓落实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护理管理者通过检查、督导、监督、评价等方式,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2)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在工作量大、危重病人多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和补充护理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避免由于护士编制不足而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3)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是降低风险的基础护理部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对于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等,各科按专业特点进行业务讲课、护理查房。并定期组织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试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4)开展护士礼仪、服务态度培训。在护理工作中,往往因为语言不当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因此护理部分批分次开设礼仪规范培训班,保证全员参加培训。并制定了各种岗位的规范语言,收到较好的效果,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管床护士每天通过与危重病人家属交流,弥补护士沟通不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5)严格护理文件管理。为强化护理记录技巧,每月进行病历展评和点评,每季度进行病历交叉检查。护理记录要求简洁,问题突出。尤其要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要做到护理记录完整、齐全、准确;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医疗用品符合要求;能够完好封存现场。

2.4 强化医院感染意识,提高护理安全性

加强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尤其是后勤、保洁人员、病人及家属的分别培训,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强调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安全性。

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提高, 医疗护理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 如何满足现代社会不同层次日益提高的护理需求, 如何降低各种护理风险, 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1]。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严格操作规程, 规范护理行为,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实施安全的护理。

1 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

护理操作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如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 当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时, 就会发生不良事件。如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就会造成发错药、打错针、送错标本等。

1.2 护理人员工作缺乏责任心

工作责任心是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对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如果护理人员在对病人巡查时, 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 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 一个细节的忽略都有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1.3 药物性安全隐患

如果在护理操作中药物配伍不当、补液中有杂质、真菌生长, 而没有及时发现, 就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造成药原性疾病, 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1.4 健康宣教不到位

健康宣教能给病人提供保健知识, 也是对预见到的安全隐患采取防范对策的一种手段, 当护理人员宣教不当或忽视宣教, 预见性不足时会产生风险。如护士发口服药时, 护士对病人用药指导不详细, 没有说明服药的时间要求, 病人因不了解容易漏服、迟服或把饭后的药在饭前服用, 造成病人身体不适或治疗效果不明显等。

1.5 观察病情不仔细、不及时

当护理人员在巡回病房时, 如果护理知识缺乏、护理经验不足、粗心大意、责任意识淡薄而没有及时发现病情或病情变化, 极易丧失治疗、抢救时机, 造成病人严重的不良后果。

1.6 护士业务能力不强, 护理操作不熟练

如果护理人员的知识缺乏、业务不够熟悉, 对病人潜在的危险缺乏预见性, 病人容易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如果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就会产生技术风险。

1.7 护理标识不清或不醒目

护理标识不清或不醒目容易发生差错, 如药物标识不清容易发生药物差错, 又如病人标识不清容易发生坠床或跌到等。

1.8 服务态度不佳

面对病人, 护理人员如果态度冷淡、语言不妥, 会引起病人的不满, 甚至引起纠纷, 很多简单的事情会变得复杂, 从而对医院的形象造成损害。

1.9 医疗设备、设施不良

使用不良的医疗设备、设施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 如吸痰器出故障, 病人就会有窒息的危险, 又如床栏不坚固, 病人就会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护理安全的分析及差错事故案例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控制各种风险。

2.2 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是前提, 一是要有针对性, 就是要结合实际, 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制度, 以使制度切实具有实践意义, 二是制度要有全面性, 应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等全面考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制度的学习, 并无条件地认真执行。 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等。抓好制度落实是关键, 强化管理措施, 严抓严管是制度落实的保证, 一是要在严格思想教育上下工夫, 针对工作实际和护理人员的思想实际, 及时认真地做好思想引导教育工作, 提高大家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二是要坚持长效管理;三是要在严格检查上下工夫, 检查是一种监督行为, 是制度落实到实处的保障, 通过严格的检查可以及时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在检查中发现制度定得不具体、不完善的再及时修订完善;四是要在严格考核上下工夫, 考核首先是建立在检查基础上的, 是检查的最终结果。

2.3 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加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首先, 对工作负责任要敬业;其次, 对工作负责任更要注重细节, 如果护理人员工作仔细, 加上熟练的业务能力, 便能提供准确而具有价值的病人病情变化, 会在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2.4 加强健康宣教

临床上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是维护病人健康的有效方法, 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方法, 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良方, 是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因素。给予病人及家属在住院期间进行全面、实用、具体的宣教知识, 直接影响到病人在住院期间治疗、康复效果。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根据需要, 加大健康宣教工作的力度, 提高护理质量。

2.5 加强病房巡视、加强对病人的观察

护士应针对各科病人不同的特点, 主动巡视病房, 观察病情, 耐心细致护理每位病人,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积极配合抢救, 从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如对输液病人的巡视可及时发现药液渗漏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又如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多端, 必须密切观察, 加强巡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抢救。

2.6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 病人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和护理学的迅速发展, 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护理管理者要对护理人员开展有计划地业务培训、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专业水平。

2.7 建立清晰、醒目的各种护理标识

规范、醒目的标识能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 如病人标识能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 加强防范措施, 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又如药物警示标识可防止药品误用, 减少差错的发生。

2.8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病人满意度

好的服务态度能满足病人的精神需求, 使其心情舒畅、满意。态度可以决定很多事情, 态度好, 即使没有帮助病人解决他面临的所有问题, 但是病人却可能从心底里感激, 因为他得到了重视。所以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礼貌、尊重病人, 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解决病人的实质性问题, 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9 加强医疗设备、设施的管理, 确保病人安全

良好的医疗设备、设施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降低护理人员、病人使用医疗设备、设施的风险, 保证病人的安全。如应经常检查吸引器、呼吸机等, 保持功能状态。

参考文献

产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篇9

1 产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1.1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主要指业务熟练程度。随着护理服务的发展, 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更新,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护理知识, 提升业务素质。在实际产房护理工作中, 母婴情况变化较快, 难以预料, 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 及时处理。但是护士工作时往往存在缺乏主动性, 缺乏有效沟通, 操作盲目, 护理经验不足, 应急能力差, 工作配合差甚至违规操作等问题, 很容易引起护理安全问题, 比如产妇大出血, 新生儿缺氧等, 从而给母婴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1.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

产房护理具有高风险、情况变化快的特点, 这就要求护理工作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并按时观察记录护理情况。若护士缺乏责任心, 工作敷衍, 实际操作中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影响对母婴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 造成分娩过程母婴发生危险的可能。

1.3 缺乏沟通, 护理服务态度差

产房护理工作强度大, 繁琐, 节奏快, 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不耐烦, 不愿沟通, 语气冷淡等不良表现。导致护士在产妇分娩时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疏导, 安抚产妇情绪, 反而容易使产妇误认为助产士对其关心不够, 进而产生不信任感, 影响分娩过程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反馈, 不利于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产房就是医疗纠纷高发场所, 因为护士缺乏对医疗护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在护理过程中只重视母婴健康安全, 而忽视其中的法律问题, 如在护理操作或换班时暴露产妇躯体甚至隐私部位, 或在不适宜的场所谈论产妇隐私, 侵犯了产妇的合法权益。

1.5 其他因素

除上述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外, 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医院规章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护理安排, 造成护理人员注意力下降, 导致护理工作效率低下;产房医疗设备未按时清洁、检修, 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护理设施及药物质量欠佳或数量不够, 妨碍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等。

2 防范对策

2.1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护理管理制度是产房护理质量的首要保证, 为减少失误, 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保证母婴健康和安全, 要健全产房护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1]。如产妇入院时要严格进行各种传染病检查, 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按时检查医疗器材、药物和检测仪器, 禁止闲杂人员进入产房, 减少产房医院感染的发生, 护理人员按时交接班, 制订和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程序等。只有健全规章制度, 明确各种职能, 才能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人员的调配和使用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因此管理者应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2]。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比如以老带新、有能力的带能力稍差的、经验丰富的带经验不足的、执行一对一助产等。同时也要注意班次安排以及交接班的严格管理, 充分发挥安全、高效的排班制度, 比如中午班、夜班忙时要增派人员, 医疗高峰期实行动态排班制, 以多种排班方式解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2.3 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升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保证产房护理安全的关键所在, 只有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判断能力及应急能力,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障产房护理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为满足越来越高的产房护理要求,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对于各个年龄段、工作年限不等的护理工作人员, 确定相应的培训主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比如组织应急模拟演练, 组织护士参加知识技能竞赛, 定期派年轻的护士进修培训、参加学术讲座等, 多渠道、多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 拓宽视野。同时, 护理人员自身应经常探讨总结, 相互交流心得, 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护理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产房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 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母婴的生命安全, 这就要求产房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产妇分娩前做好自身卫生, 以免携带病菌, 避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 同时要仔细了解产妇情况, 及时报告。分娩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处理问题要冷静、细致, 果断, 一旦发现异常, 及时汇报, 并做好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救治准备。分娩后要做好核对工作, 密切观察产妇和婴儿的生命体征, 及时反馈信息。

产房护理人员在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3], 树立“患者至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体现对产妇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重视。服务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态度要和蔼可亲, 交流时语气要得当, 要学会察言观色, 促进与产妇间的有效沟通, 及时给予产妇关怀和心理疏导, 解除产妇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保障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4 增强法律意识, 保障患者和自身合法权益

产房护士的护理行为受到《宪法》、《刑法》、《护士管理办法》、《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监督制约, 这就要求医院要广泛开展医疗护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护理人员自身要明确依法护理的重要性, 做好护理病情记录是保障自身权益的关键, 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因病历记录不当或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工作中认真、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病历书写, 确保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和完整, 以便在产生医疗纠纷时, 提供真实有力的法律依据。

3 结语

医院产房是一个技术要求高, 风险大, 事故发生率高, 产妇和家属期望值高, 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通过对产房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 体会到要保证产房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把关。首先医院要坚持科学管理, 运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护理技术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才能真正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秀莲, 罗婷婷, 钟思敏.产房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6) :48-49.

[2]邓志萍, 肖玉芳.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6) :55-57.

院前急救的护理隐患及对策 篇10

1 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

1.1 随机性患者24 h随时呼救, 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随时可能发生, 可能被调派到各种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1.2 紧急性

一旦接到120电话必须立即出动, 救护车在1~3 min内开出医院, 不得因进餐、午休等任何理由延误出诊。到达现场立即抢救, 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 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

1.3 复杂性

院前急救的复杂性一方面表现在环境的复杂性, 马路街头、荒山野岭、塌方现场、火灾现场等环境中都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表现在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呼救的患者疾病种类涉及临床各科, 在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分诊和紧急处理, 因此急救人员必须掌握临床各科的常见急症, 并能迅速做出判断。

1.4 困难性

院前急救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实施急救的困难性。急救现场可能发生在交通事故现场, 可能发生在废墟中, 也可能发生在大山里, 可能在白天, 也可能在晚上。医护人员经过行车颠簸, 既要携带急救箱又要救助伤患, 还要指导和帮助搬运患者, 给急救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同时也对急救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院前急救的护理隐患

2.1 人为因素导致的隐患

2.1.1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细

接听急救呼叫电话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的地址、联系方式、大概伤情、受伤人数等。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对方往往情绪紧张, 语言急躁, 时间、地点、基本病情等说不清楚, 有时询问对方不理解, 不高兴, 表达不清就已挂断电话[1]。时间、地点、病情等有误, 导致空跑或延时到达, 延误患者的救治。

2.1.2 出诊速度偏慢

少数院前急救人员、救护司机急诊意识不强, 出诊速度慢, 未能在指定时间内出诊、出车, 难以达到急救出车的时间要求。按卫生部的要求, 急救反应的时间为5~10 min, 做好准备迅速出诊, 有时候出诊速度达不到此标准。

2.1.3 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

出诊护士业务技术不熟练, 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 动作迟缓, 专业技术不过硬。如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包扎、止血、固定等急救, 出诊护士在院前急救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等, 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

2.1.4 现场急救处理不当

因院前急救本身的特点如情况紧急, 现场救治条件不理想, 光线暗淡, 空间狭小, 人群拥挤等造成对患者检查不够仔细, 某些病情遗漏致使运送途中患者病情加重, 或出现继发损伤等情况[3]。

2.2 硬件配备不全

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保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 抢救设备、药品准备不齐全, 放置不规范常常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如大出血休克患者所需的扩血容量药品少带或未带, 喉头阻塞患者未带气管切开包, 脊椎骨折患者未带脊椎固定板等, 导致急救工作不理想。

2.3 管理不规范

医院内部没有一套规范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 导致急救工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首先, 医院对急救医护人员的管理松散,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 护理操作违反常规, 执行口头医嘱不严谨, 容易造成护理操作过失;其次, 急救人员培训制度的应用流于形式, 一些医院没有独立的院前急救队伍, 急救中心无奈只能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抽调人员应急, 对他们稍作培训即上岗, 由于技术、经验不足, 遇到复杂的病情, 在第一现场救治中往往暴露出较严重的技术问题, 影响救治效果[4]。

3 对策

3.1 规范管理、提高急救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 规范各种服务流程、完善各种制度, 增强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具体工作落实到每班每人, 并将相关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贯穿于院前急救的各个环节。建立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ICU、急诊科与手术室、急诊科与产房交接流程, 建立交接登记本等。进一步完善接听120电话登记本及出诊登记本, 按规定要求所有接听电话人员必须询问清晰、记录详细, 有据可查。规范抢救过程中的管理制度,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时间、用药, 采取的护理措施、病情变化、发展经过等, 做到记录无遗漏、无涂改、签全名, 保证医疗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5]。

3.2 加强急救技能及理论培训, 提高急救质量

培养急救医学全科医生固定在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护士必须工作5年以上, 且必须经过急救技能及理论培训。加强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留置针、复合外伤的处理、专科护理措施等培训和考核, 要求每一个急救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 (ABCD) , 心肺脑复苏术 (CPCR) , 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不定期开展模拟急救演习抽查, 以提高急救队伍的应急作战能力, 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和减少失误。

3.3 加大后勤保障, 确保急救物资完备

要求新入科人员熟悉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地图、地名, 司机上班前必须检查车辆状况, 加好油备用, 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急救现场。救护车内物品、药品指定专人管理, 使用后及时处理和补充, 每个车上建立物品清理登记本, 严格交接班并签名, 每日上班前出诊前必须全面清理车内物品。每周一分管人员检查所有物品是否齐全、是否在有效期内、性能是否完好, 并将过期用品消毒更换。质控员、护士长不定时进行抽查。科学化管理药品, 确保急救箱内常用急救药品齐全完好, 针对车上药品、器械使用率高、品种繁多的情况, 在科内建立急救药品、器械缓冲区, 并统一编号。标示醒目, 分类放置, 以便及时补充和整理, 充分保证车内物品供应。

3.4 严格落实签字制度做好与急诊衔接工作

在转送患者到医院之前要就病情和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严格交代, 并嘱患者及家属在病历上签好字, 如患者及家属拒绝签字, 医生护士共同在病历上签字。病情危重者及时通知急诊做好相应救治准备, 到急诊后就病情及救治过程与急诊医生、护士严格交接并双方签字。严防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宋固力, 张军根.院前急救中常见医疗纠纷隐患及防范措施[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9) :51.

[2]刘佳, 李文.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6) :182.

[3]周晓峰, 司红苗.226例脊柱外伤院前急救存在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3) :99.

[4]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483-484.

基层医院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产科护理 安全隐患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38-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护理活动中许多新的风险因素日益彰显。产科是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具有急诊夜诊出诊多,病情复杂、病情进展快,病人周转频,且关系母子两条生命,工作预见性差等特点。如何保障和促进孕产妇安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是当前产科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某基层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产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从医院的档案材料中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产科护理缺陷案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对策。

2 结果

某基层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产科住院产妇共4128人次,发生护理缺陷36例,其中违反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卫生行政法规13例,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10例,服务态度缺陷9例,护理管理存在缺陷4例。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3.1.1 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护士只注重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没有意识到产妇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均应受法律保护。例如在孕妇待产、生产过程中,进行会阴冲洗时,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等。

3.1.2 服务态度缺陷,缺乏良好的护患沟通。护患沟通若语言生硬,态度冷漠,比如孕妇分娩喊叫,护理人员就大声斥责:“叫,叫,叫,叫什么,就你会生小孩,好像别人不会生似的。”这样的语言很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家属听见也很容易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3.1.3 业务水平有限。患者对护理服务期望值提高,同时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护理人员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增加了护理风险,对护理安全也产生了威胁。

3.1.4 护理文书书写与客观事实不符。病情变化未及时书写,过多用主观描述,护理记录涂改。就剖宫产术后出血病人而言,病人都已处于休克、嗜睡状态,而我们的护理记录却记录的是睡眠安静,这样的事例很少发生,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也很容易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3.1.5 护理人员的安排不合理。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医护比例失调,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情绪容易波动,对患者态度粗暴,也很容易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3.1.6 放松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住院孕妇请假离院(或自行离院),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没有预见会有纠纷产生,而在孕妇离院时发生了问题。另外,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也很容易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3.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3.2.1 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制教育,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在护理操作中,既要保护患者权益,又要保护护理人员的自身利益,进行每项操作前要将其目的、风险告知患者和家属,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又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避免和降低护患纠纷。

3.2.2 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我们要想病人所想,视病人为自己的亲姐妹,主动为其分忧解难,做好患者的心理、生活、精神护理,以解除其忧虑和不安,加强护患沟通,使之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2.3 注重教育,提高素质。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产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由工作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助产护士轮流值班。对新分配、新调人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观察产程技术培训,由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负责培训,合格后方可独立上班。

3.2.4 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强化护理文书书写的法律意识,如实做好护理记录。目前医患间和谐的信任关系明显弱化,医疗纠纷增多,医疗争议的民事诉讼增多[2]。护理文书已成了重要的法律文书,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因此要教育护理人员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护理文书书写的法律意识,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各项记录要准确,及时,简洁清晰,不可涂改、删除或撕毁。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2.5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护理管理者要根据产科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应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制,使用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3.2.6 增强管理意识,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使其顺利度过分娩期。

总之,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妊娠分娩更加充满了风险,它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应加强产科护士的法律知识及业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护理管理者的人性化管理等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产科的安全隐患,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45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其对策 篇12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服务态度差, 责任心不强

服务态度差是护理安全隐患的首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 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和语气, 回答问题过于简单生硬, 服务态度冷淡、傲慢, 护理操作敷衍了事等。患者不同于一般的消费者, 进医院就医, 就意味着与医院建立了一种合同关系, 形成医疗服务合同。医护人员代表医院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服务, 其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而是代表医院履行合同。护理服务中, 若护士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认真、不按时巡视病房、不认真执行医嘱、不及时准确发放一日清单、护理不到位及治疗不及时等, 忽视患者心理需求, 达不到患者救治的预期目标, 就可能引发投诉, 损害医院的品牌形象。

1.2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长期以来, 受医疗传统习惯的影响, 护理工作占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而不重视法律知识学习, 护理中存在潜在法律问题, 如:治疗时不顾及患者而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 不分场合谈论患者的病情, 谈话不讲策略和技巧, 对患者的病情医护口径不一致, 引起患者误会等。同时, 护士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 因职业特性, 护士一般一人值班, 护理时只有护士和患者在场, 因急于抢救患者, 谈话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 特别是昏迷患者, 患者和家属对期间的操作有质疑时, 忽视证据的收集和保管, 缺乏确凿有力的证据。

1.3 护理人员不足, 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医院护理人员配置相对少, 加之患者护理工作量增加, 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引发责任心不强, 注意力不集中, 环节质量无法衔接, 服务不能完全到位, 给患者康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加之医疗机构使用无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也是医疗纠纷一个主要因素。

1.4 管理环节缺失, 质量体系不健全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监督机制不得力, 这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若管理层治标不治本, 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 不执行监管职能, 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 只重视成本核算而核减护理人员, 都会造成管理体系环节缺失, 诱发不安全隐患。

1.5 沟通不到位, 缺乏信任和理解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服务要求水准的提高, 患者需求与护理服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患者就医, 渴望得到便捷、热情、周到的服务, 而护理人员工作繁忙,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 未及时发现患者及家属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患者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使其感到被冷落, 对医院失去信任, 导致医患矛盾上升, 被新闻媒体曝光等。

1.6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不准确及时

医疗文书是患者就诊过程的原始记录, 具有法律效力,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 它是评价医疗护理活动的关键证据。如果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不准确及时, 医学术语使用不当, 则会导致护理记录失真, 如:体温单、医嘱单等护理记录单中记录的时间不具体、格式不统一;记录内容欠客观;医护记录内容有误差;漏签名、漏签项;字迹潦草有涂改等严重违反医疗文书书写规定。一旦出现纠纷, 具有瑕疵的护理记录就会失去法律凭证作用, 虽无过错责任, 却要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7 专业知识不扎实, 操作水平不熟练

在护理活动中, 护士因业务知识不精, 技术水平低下, 对患者及家属询问的专业问题回答简单, 缺乏说服力, 加之操作技术不规范, 仪器使用方法不当, 造成患者损伤或错失抢救良机, 导致严重后果而引发纠纷。

2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增强责任感,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拓宽护士的知识视野, 与时俱进。管理者要与科室签订责任书, 科室与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力求任务具体明确, 责任到人, 层层把关。同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技术比武, 进行各种评比及奖励, 鼓励护士使用文明用语, 注重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 增强职业责任感,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打造学习型护理团队。

2.2 依法行医, 重视护士的法制教育

医疗机构在执业活动中, 必须严格依法行医。通过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 聘请法律界的专家进行经常性讲座, 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守法, 力求依法行医, 切实维护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2.3 优化配置, 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人事相宜, 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医院内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减少护士护理工作以外的劳作, 真正把护士还给患者;科室护士长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对护理排班进行探索性改革, 动态安排人力, 实行弹性排班;遇到突发事件或危重患者抢救时, 可合并护理站, 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等, 通过多渠道解决护理人力不足的问题。

2.4 加强管理, 创建护理安全服务证据系统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 结合实际, 制定《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护理质控标准》、《医嘱查对制度》等。质控小组要规范工作流程, 加大监控力度, 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查房制度, 系统地观察和督导护士执行能力。护士在执行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时, 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创建护理服务证据系统, 对一些关键操作, 如创伤性的护理操作, 不论患者是否选择, 都要在有关记录单上签名, 以示知情同意, 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等, 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2.5 勤于沟通,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 服务对象是备受煎熬的患者及情绪焦虑的家属, 要正常开展工作, 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工作中, 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用和蔼的态度、委婉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和优质的服务, 给患者及家属满意的答复。要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 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一时难以满足的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说服, 取得患者的谅解和支持, 让他们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乐于与护士沟通交流,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要积极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 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 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增强工作预见性、前瞻性。

2.6 规范书写, 确保护理记录质量

护理记录是住院患者医疗文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载了患者治疗护理的过程, 反映了患者病情的演变, 对确保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2]。护理记录必须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 力求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 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原则, 与医疗病程记录统一同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规范化书写培训, 健全各层级护理监控机制, 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 定期分析, 对症下药,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 破解护理安全隐患难题, 需提高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护士责任心和法治意识, 加强医护患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在防范上下功夫, 努力减少因护理安全隐患造成的纠纷, 使护理安全管理步入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史自强, 马永祥, 胡浩波.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238.

上一篇:饭店质量管理下一篇:故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