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控制

2024-10-07

隐患控制(共10篇)

隐患控制 篇1

安全生产, 是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告诉我们, 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外, 任何生产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是必须将工作的立足点纳入“预防为主”的轨道。所谓“安全生产”, 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1造成事故隐患的分类

利用“人、机、环境”系统观点分析, 造成事故隐患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类, 即“人”的隐患、“机”的隐患及“环境”的隐患。事故隐患的发展正是随着这三种隐患的发展而发展。只要“人、机、环境”中的其中之一出了问题, 就会形成事故隐患。“人”指直接作业人员, 及其管理人员及周围的其他人员等。“机”指机器设备、信息系统、施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它产品。“环境”指施工生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确认识事故隐患并准确地分析, 查找其形成的原因, 有利于及早发现隐患, 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杜绝事故的发生。

2控制“人”的隐患

事故起源于人, 人是施工生产过程的控制者。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即使“机”、“环境”的条件都很好, 但若是人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就会直接形成事故隐患,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还会直接造成“机”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为另一些具有不安全行为的人提供了酿成事故的先决条件——隐患。当另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与这些已经先期存在的“机”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叉时, 事故便由此产生了。所以, “人”是事故隐患产生的主要方面。

针对“人”的多种不安全行为, 为了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 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采取有效方法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须严格执行班前讲话和安全检查表制度。在班前班中应注意观察职工的思想情绪变化, 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家庭问题或其它原因导致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而形成事故隐患。这需要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及早发现作业人员存在的不良情绪, 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坚持做到“三不伤害”, 即自己不伤害自己, 自己不伤害他人, 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如果每一位职工都能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也就能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安全责任与各类经济指标挂钩。强化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努力实现干部职工逐渐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 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人”的隐患。

3控制“机”的隐患

“机”的隐患是指设备、设施方面的不安全性能的本质性隐患。一般“机”的隐患存在的原因有先天性工程设计缺陷、职工在识别、判断和习惯性动作等方面产生误操作。任何一个生产和操作场所, “机”始终是人的劳动工具, 服从于人, 执行人的意志。“人”与“机”的关系是否协调, 要看“机”本身是否具备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定。针对“机”的隐患存在的原因, 要控制“机”的隐患, 就必须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 而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设备、设施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体可采取措施, 采用隐患评估的方法, 对照隐患评估项目, 找出设备、设施的本质性隐患, 从而想方设法予以整改消除;定期对设备、设施、作业工具等方面进行常规性检修保养, 从而使其始终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新购设备,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安全对策, 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加设安全装置和安全警告牌予以提示;要让职工掌握设备特征, 不致发生误操作, 防止对“机”进行人为性破坏, 保持“机”的安全状态。

4控制“环境”的隐患

“环境”是指生产环境, 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约束, 对于同一生产流程而言, 由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所形成的生产环境也就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环境”适宜时, 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的作业行为;相反, 当“环境”较差时, 人就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 头脑会反应迟钝, 工作则会顾此失彼, 极易发生差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部分精密器械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引起环境隐患的一些因素。

5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 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运用有效的资源, 发挥人们的智慧, 通过人们的努力, 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 运用“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安全健康管理理念, 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诸多安全生产管理手段,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 及时查出隐患, 认真进行整改, 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最终实现事故控制和减少损失的安全目标。

隐患控制 篇2

公司印刷、装订及印后加工,其中主要的原材料为纸张及油墨、汽油、酒精等易燃材料,这些物资存在引起火灾的潜在危险;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由于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极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电气安全风险大,稍有不慎,容易发生线路短路,造成设备故障。针对公司安全生产状况,从分析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入手,提出几点改进对策和措施

一、安全隐患分析

1.火灾危险

印刷企业所使用的大量纸张、油墨、清洗剂等原辅材料都是易燃品,是印刷厂主要的危险源。

2.设备运行危险

切纸、印刷、装订等机械设备运转速度快,传递能量高,某些设备有开放工作面,设备失修、违规操作极易对肢体造成伤害。

3.刀片割伤、烫伤

模切刀模装有锋利的切刀,在搬运、装卸、存放刀模时如果违反操作规程,极容易造成肢体割伤;另外烫印时高温加热版易发生烫伤。

4.电危险

(1)静电

高速印刷机在高速运转中会产生高压静电,严重时可能导致空气放电,造成电击或起火。

(2)导线电缆漏电

绝缘层老化或破损失去绝缘作用,会使设备或其他接触导体带电,人体接触时触电受伤。

5.化学危险品

印刷或印后处理中可能会用到挥发干燥型油墨、清洗剂、汽油等易燃、有毒化学物品,危害操作人员健康,并可能诱发火灾。

6.其他环境隐患

工作通道被占用、安全标志不清晰或丢失的不安全工作环境,也是造成印刷生产安全事故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安全措施

1.强化安全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控制不安全行为

在各种安全事故原因构成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传动部分没有防护装置、电气插头塑料壳损坏、电源线老化有裸露接头、非本机操作人员开动机器等等。要想杜绝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措施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使人不发生错误判断、错误操作(人的不安全行为)。只要每位员工认识并制止了危险行为的发生或控制了危险因素向事故转化的条件,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近年来,公司引进了各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如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5S等,制定了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检查,编制安全措施、管理方案等,其基本目的就是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2.严把人员的选用和配置关,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随着公司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员工不但要掌握设备的操作技术,而且要熟悉各种安全操作要领。这就给我们行业的用人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严把人员的选用和配置关。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这是预防工伤事故的根本。员工的安全素质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安全技能知以、文化知识结构、心理应变能力、心理承受适应性能力和行为规范约束能力等。

3.针对公司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安全防范措施

3.1防火:生产厂区禁止吸烟,抽烟者一律到指定吸烟区。

3.2.防止设备运行危险、刀模割伤及烫伤:严格操作规程,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印刷机及其他设备,确保设备的防护装置工作状态良好,运行不正常的设备应停产检修。

3.3防触电措施:易产生静电的设备应加装静电消除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印刷车间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定期为车间、设备消除静电;设备应有正确的接地保护,导线电缆应避开人员必经之路,老化、破损电缆要及时更换,带电维修要遵守操作规范。

3.4.安全使用化学品:建立和规范危险化学品的购入、储藏、运输、使用制度,结合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

3.5生产现场的布局应密切结合生产工艺流程,满足卫生、防火、防爆、防泄漏的要求。人车分流、道路通畅;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要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识;灭火器放置位置、逃生路线要明确。

3.6仓库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防火、防爆等保障安全措施。原纸和油墨以及燃料用油应采用防护墙,间隔存放。一般运输通道宽2m-3m,便于叉车运输原纸通行;人工作业道宽1m-1.5m;检查通道宽不得少于0.5m,原纸与墙壁距离不得少于0.5m。

隐患控制 篇3

家居装修中的安全隐患

1、拆改墙体加重楼板负荷:装修中的结构安全问题主要是在装修中随意拆改墙体后造成的。有的住户为了扩大空间或利用墙体做一些壁柜、橱柜、鞋柜,拆掉部分甚至整片承重墙或隔墙;另有一些住户在原有的楼板上加设墙体以分隔空间,或者铺装较重的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地板,还叠加水泥砂浆层,增加了楼板的永久荷载;还有不少住户将阳台功能改变,使阳台承载力超过其设计承载力。

2、线路老化或配置不合理引发火灾:家庭火灾一直是社会火灾预防的重点。据消防部门统计,近年来,在家庭火灾中,由于装修施工和装修不当引发的火灾是家庭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居民住宅火灾起火原因的调查统计,约有30%的火灾是由于住宅电器线路老化或装修过程中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这在众多的火灾原因中位居第一位。据分析,目前住宅装修由于缺乏严格而统一的安全防火管理,装修设计及施工往往不按消防法规进行施工。装修材料大都选用未作防火处理的易燃物品,装修设计、安装的电器线路配电装置不能适应住户生活用电急剧增长的要求等问题。

3、装修和家具质次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近年来,由于装修材料和家具材料质量问题,装修材料中的化学和物理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已造成了潜在性的危害,成为隐形的“杀手”,虽然国家关于室内环境的标准已经实施几年了,但是目前由于消费者的室内环境保护意识不够、装饰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不完善以及个别装饰公司和装饰装修材料企业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不力,由装修和家具室内环境污染引发的案件和问题仍然是困扰消费者的装修难题,也是家庭装修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家居装饰装修设计

家庭装饰设计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及财力物力,通过科学、周密、合理的设计创造出具有浓郁家庭文化气息的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1、明确家居使用功能、分区协调总体设计:家居装修设计首先应按住户的要求进行房间的功能分区,然后根据各房间的平面布置,对原土建进行适宜的局部调整改造。其次在装修设计中,要有总体、合理和完整的设计规划,从而保证装修效果、风格的协调统一。在总体设计基础上,做好周密的设计细部,包括地面、墙面、吊顶的作法及用材,壁柜或吊柜的具体尺寸分格处理,灯位、插座、开关的具体位置,门及门套、窗套、墙裙等等具体做法。这样既有利于控制各房间的比例尺度及总体控制各房间的空间视觉效果,同时又有利于下一步的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的控制。

2、房间饰面材料的选择与家具的协调配套:家居装饰装修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饰面材料及家具的选择配套。在家居装修中,客厅、门厅等起居空间的饰面材料及家具的选择应以典雅大方、宽敞舒适、明快和谐为原则,色彩上尽量和谐统一,不能强调过分的对比,材质上尽量采用耐磨、耐用的材料为饰面材料,吊顶的处理应简洁、明快,家具布置宜简洁实用;卧室、客房等休息空间色彩宜柔和淡雅,家具布置以温馨舒适为原则,饰面材料宜有一定温度感,吊顶同样宜朴素简洁,家具与房间装饰色调反差不应太大;厨房装饰材料则应选择耐擦洗、易清洁的材料;卫生间及浴室的装修应注重防水处理,地面应注意防滑;书房、工作室的风格及色彩宜体现宁静、优雅的书卷气息;儿童室宜选用有弹性、温度感好、易清洁的材料,设计上宜布置得活泼可爱,富有情趣。其他房间如贮藏室、阳台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装修。

家居装修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安金知识和懂得所使用装饰材料的性能,采取正确、有效的安全措施;正确选择装饰材料。尽量选择不燃或难燃及火灾危险性小的装饰材料,选择无污染和少污染的材料;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各种明火和火源。切断施工现场的电源,禁止吸烟,防止一切明火的产生;保持施工现场的良好通风。防止施工现场挥发出来的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混合物污染危害;预防为主,在施工现场准备一些消防器材、安全抢救器材以作备用,防患于未然;施工过程中,公司和住户应加强检查和验收,严把施工质量关,不留隐患;提高消费者的装修安全意识。在装修设计、施工和后期使用过程中,时时注意安全问题。

加强家居装修的行业管理

在用防爆电气设备隐患控制 篇4

而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一方面由于生产工艺中普遍存在腐蚀性介质、高湿、高温、振动等恶劣环境条件,容易造成电气设备防爆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工程设计单位、石油化工企业用户、项目施工安装单位、防爆电气检查维修单位防爆专业知识欠缺,对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检修要求不甚了解,以致原本防爆质量合格的产品经不恰当安装、维护、检修后,防爆性能反而下降甚至失效,由此造成的不安全因素甚至比直接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更多,后果更严重。因此,对于石化企业,不仅要关注防爆电气设备制造质量,还要重视其选型、安装、使用、维护及检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防爆电气设备真正发挥作用。

隐患类型

爆炸性危险场所在用防爆电气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非防爆设备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等标准明确规定,爆炸性危险场所必须使用防爆电气设备。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非防爆电气设备在现场使用,例如非防爆的检测仪表、配电箱、控制柜、计算机、打印机、插座等等。

非防爆电气设备未经过任何防爆处理, 使用在爆炸性危险场所, 往往是火灾、爆炸等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设备选型错误

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等一系列标准中都明确规定,应根据现场不同的危险等级和可燃气性质选择相应的防爆型式的电气设备。可现场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类型与环境要求不符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对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错误,其危险性不亚于直接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而且容易迷惑使用、维护人员。

使用假冒伪劣

假冒伪劣的防爆电气产品其防爆性能无法得到任何保障。其常见特征是防爆合格证号不符合发证机构的编写规则;防爆标志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编写规则;防爆标志与产品实际防爆结构不符等。

隔爆面问题

隔爆面的间隙、长度、粗糙度等参数决定着隔爆性产品的防爆性能。由于现场工况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常会致使很多隔爆型产品的隔爆面不再符合标准要求,隔爆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较典型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隔爆面锈蚀严重(见图1)。

●安装或维护造成的隔爆面磕碰划伤。

●隔爆面上添加了防护用橡胶垫。

●隔爆面间隙超差等。

这些情况往往会直接导致隔爆型电气设备隔爆面损坏,使得其防爆性能失效。

橡胶密封垫问题

为了提高增安型、正压型、限制呼吸型以及粉尘防爆型等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的防护等级,其外壳接合面上常需要安装橡胶密封衬垫。但由于使用环境中高温、光照等因素会加速橡胶材料老化,加之设备安装、维护时施工人员的不细心,常会致使橡胶衬垫折皱、断裂(见图2)甚至丢失(见图3)等,不能切实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使设备防护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引入口问题

防爆电气设备对于引入口的处理存在问题比较多。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塑料材质临时压紧螺母没有更换为金属材质压紧螺母,从而无法压紧密封圈,不能防止引入电缆被拔脱。

●电缆配线时,单个引入口引入了多根电缆甚至导线(见图4)。

●电缆配线时,橡胶护套过早被剥离,电缆在密封圈压紧处甚至未引入前仅剩芯线,不能形成有效封堵。

●钢管配线时,配线钢管与电气设备引入口之间没有安装过渡压紧元件,也没有安装隔离密封盒。

●未使用的引入口没有配置相应防爆类型的封堵件,未进行有效封堵;密封填料函没有按规定安装,内穿电缆截面积过大。

●擅自更改引入装置元件等等。

这些问题往往使密封圈无法被压紧,从而无法抱紧电缆,无法实现引入口的有效封堵,不能满足不同防爆型式的密封要求,导致了即便合格的防爆产品也不能达到防止爆炸的尴尬局面。

紧固件问题

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紧固件对于保证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直接决定着防爆性能是否失效。对于隔爆型产品, 紧固件决定着隔爆接合面的间隙;对于增安型产品, 紧固件决定着外壳的防护等级;对于正压型、限制呼吸型产品, 紧固件决定着外壳的气密性,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防爆性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振动、腐蚀等客观因素以及疏忽大意等人为因素 (见图5) , 紧固件松脱、丢失现象极其常见, 导致了产品的防爆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接地和等电位连接

对于防爆电气设备的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接地元件丢失。

●有接地螺钉等元件,但没有连接。

●接地连接件锈蚀严重。

●接地线因锈蚀或连接件松脱而浮接甚至断开。

●接地线没有接到专用的接地螺钉上(例如连接到外壳紧固件上)。

接地和等电位连接是防止电气事故、火花、静电、雷击的重要措施。一旦接地或等电位连接性能下降很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未经批准修改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中规定, 不允许有未经批准的修改。在现场施工安装或维护维修防爆电气设备时, 为了功能的需要, 有时会修改防爆电气设备的结构 (如擅自增加引入口、增开观察窗等) 或安装新的电气元件 (如在接线箱内安装电磁阀等, 见图6) , 但如此一来, 就破坏了原外壳的防爆性能, 使其不再符合原设备温度组别的要求, 直接导致设备防爆性能的失效。对于防爆电气设备的修改, 必须经国家认可的防爆质检机构批准备案, 否则即为未经批准的修改。

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9个方面比较突出的安全隐患外,爆炸性危险场所在用防爆电气设备比较常见的问题还有设备外壳破损、铭牌丢失或无法清晰辨识、立式安装的电动机风罩上方没有安装防止异物坠入的挡板、地坪引出的钢管没有做有效的隔离密封、电缆的自由端没有进行妥善处理等等。

另外,对防爆电气设备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也是相当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为在用防爆电气设备建立档案(内容应包含设备基本信息、安装区域、工位编号、防爆合格证复印件、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记录等)、没有制定落实连续监督和定期检查计划、没有或很少进行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隐患成因

爆炸性危险场所在用防爆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环境因素

1.腐蚀性介质。湿热环境和气、雾、尘等形式的腐蚀性介质会造成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接合面、衬垫、紧固件等部件的腐蚀,从而降低防爆性能。腐蚀会使外壳强度降低、接合面隔爆性能下降、衬垫老化防护性能和密封性能下降、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降低,对运转部件的锈蚀使得正常的动作受阻或磨擦,对电气连接件的腐蚀使其接触电阻增大甚至断裂开路。

2.高温。高温可导致胶粘剂或浇封剂、防护用橡胶衬垫、进线口橡胶密封圈、电气绝缘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劣化和老化加速,从而影响防爆性能。

3.振动。振动会对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结构造成破坏,直观表现为使外壳紧固件、电气连接件松脱甚至丢失,使外壳的隔爆、防护性能下降,使电气连接造成虚接或短路等电气故障。

人为因素

1.爆炸性危险场所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对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错误往往发生于小规模的项目改造,大多由于电气设备未经专业设计人员或技术人员的正确选型所致。有时也会发生在设备维护过程中,用选型错误或非防爆的电气设备替换了原有的防爆电气设备。另外,使用人员的技术欠缺或疏忽大意也是造成此类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2.假冒伪劣防爆电气产品的使用是管理环节薄弱造成的。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对防爆电气设备的生产、销售、供货体系做全面深入的评估,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制造商索取相关证照,没有建立专门的防爆电气设备档案,没有认真细致地查询和核实防爆电气设备的铭牌、防爆合格证、发证机构网站公布的防爆信息,这些都是此类问题频频出现的直接原因。

3.隔爆面问题、橡胶密封垫问题、引入装置问题、紧固件问题、接地和等电位连接问题等5类安全隐患除现场环境以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防爆电气从业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缺少具备防爆专业资质的电气检维修人员,也很少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工作,一般是当设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看得见的问题时,才着手维护或检修。这就很难发现防爆电气设备的不规范安装和由于环境、使用等原因造成的隔爆面锈蚀和隔爆间隙超差、橡胶密封垫和密封圈老化、紧固件松动、电气连接件锈蚀所致的虚接断路等各种安全隐患。

4.设备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也是由于设备安装或检修人员防爆知识欠缺所致。防爆电气设备经过私自改装或改造后,在防爆型式、结构参数、发热温度等方面,往往不再符合防爆要求,甚至完全丧失防爆性能。

预防及控制

科学合理地对防爆电气设备进行选型、安装、使用、维护、检修,是保证在用防爆电气设备安全有效发挥防爆功能的重要途径。为了预防和控制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隐患,应至少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

尽量避免环境影响

在设计阶段将设备安置在远离高温、高湿、高腐蚀、有振动的地方,在选型阶段选择更适于恶劣环境下使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如在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使用非金属外壳的设备;为设备增加防护罩,以减少设备与腐蚀性介质或雨水、液滴等直接接触;设置隔热板或增加通风措施,以减少高温热源对防爆电气设备的不利影响。

加强防爆技术培训

各企业应加强防爆技术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防爆知识和选型、安装、使用、维护、检修水平。《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各类防爆电气设备进行安装、检修、维护的作业人员必须取得防爆电气作业操作证。《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中也明确规定,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应由符合规定条件的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这些人员应经过包括各种防爆型式、安装实践、相关规章和规程,以及危险场所分类原理等内容的业务培训,并进行继续教育或定期培训,具备相关经验,取得相关资质证书。

严格各环节管理

1.严把防爆电气设备入口关。各企业应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实行定期评价,动态管理。制定和完善防爆电气设备档案,确保1台设备1份档案,并确保档案内容和产品一致。

2.严把防爆电气设备检查关。各企业应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和工况恶劣程度制定适宜的维护和检修计划,并由具备专业资格、资质的从业人员或机构严格执行,同时对于设备的每次维护和检修都应记入该设备档案中。

在装置和设备投入运行前、工程竣工交接验收时,企业应进行初始检查,使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点燃危险降至最小,同时开展连续监督和定期检查,保证危险场所在用电气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由企业的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连续监督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发现的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企业要按照不超过3年的时间间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定期检查,并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隐患控制 篇5

入海之前先探风,上岗之前先练功。

好钢靠锻打,安全要严抓。

小心无大错,粗心铸大过。

甜蜜的家盼着您平安归来。

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记住山河不迷路,记住规章防事故。

杂草不除禾苗不壮,隐患不除效益难上。

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以质量为支撑,以安全为导向。

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筑起堤坝洪水挡,练就技能事故防。

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

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防护加警惕保安全,无知加大意必危险。

忽视安全抓生产是火中取栗,脱离安全求效益如水中捞月。

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隐患控制 篇6

1 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落实

1.1 建立专业化的隐患排查治理队伍

1.1.1 建立专业化的隐患排查治理组织结构

建立专业化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结构, 明确职责分工, 做到各司其职, 共同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具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1.2 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

按隐患排查职责和岗位工种分工, 分级、分类进行培训考试, 使各级工作人员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义, 熟悉相关标准和制度, 掌握隐患定性原则, 熟悉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熟知该专业领域的常见事故、薄弱环节, 掌握隐患排查技术手段, 培养较强的事故隐患辨识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 文字表达、描述能力。

1.2 安全隐患的分级分类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以大专业为依据, 将安全隐患分为输电、变电、电网运行等12大类。为了明确责任, 基层检修试验单位的安全隐患需进一步细化。

2 将隐患排查与日常电网运行维护相结合

2.1 将隐患排查与常规工作相结合

树立“人人都做设备状态评估师、异常诊断师”的理念, 将隐患排查工作贯穿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常规检修试验过程中。加强设备制造过程中对关键点的把控, 严卡交接、验收和设备抽检等手段, 严把设备入网关, 确保设备“零缺陷、零隐患”接入电网。

2.2 将隐患排查与专项工作相结合

将隐患排查与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前的专业特巡紧密结合, 定期开展多班组、多专业会诊式特巡来提高隐患排查效率。同时, 扩展排查渠道和手段,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手段, 开展红外测温、油色谱分析和停电抽检, 深化带电检测技术的应用, 把超高频局放、紫外成像、精确测温等带电检测新项目作为专业特巡和隐患排查的重要手段, 减少停电诊断的工作量。

2.3 将隐患排查与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

结合春季 (冬季) 安全大检查等监督检查活动, 落实严、细、实的要求, 深入分析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加强隐患排查工作。根据上级单位安全大检查的要求, 制订工区实施细则, 全面动员, 全员参与, 确保实效。推广应用检查表法, 以班组 (站) 为单位, 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特点, 对照《春季 (冬季) 安全大检查典型要求检查表》的内容逐项进行检查, 填写班组安全大检查的具体情况, 确保检查落到实处, 不留死角。

2.4 将隐患管理与隐患范例学习相结合

目前, 由于典型设计、通用建设标准的大范围推广, 同电压等级变电站的结构、设备运行方式, 检修方式不断趋同。因此, 可以以一个事故隐患为例, 举一反三, 有针对性地查找同类型设备隐患。结合自身事故进行隐患排查、制订反隐患措施、开展治理, 这样更有针对性, 更具实际意义。通过组织学习设备事故案例、定期修编事故隐患范例等举措, 充分发挥事故案例和隐患范例的示范导向作用。对未遂事故、设备异常和违章事故进行分析, 同样也具有示范意义。

3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控制

3.1 制订专业的隐患治理措施

隐患治理措施是隐患治理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一旦确定后, 就应制订治理方案。方案应包含:隐患的现状和其产生原因, 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应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隐患再次发生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基层检修试验单位是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 受运检部委托, 担任着大部分隐患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工区要对治理方案严格把关, 确保方案的可执行性。复杂的治理方案需由工作组会商制订, 领导组严格把关后报运检部审批。领导组应积极与运检部协调, 争取立项和落实资金。治理方案制订后, 应尽快进行隐患治理。

3.2 隐患治理的过程管控和定期评估

隐患从确定到完成治理期间, 要按照治理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其进一步扩大。要严密监控存在隐患的设备工作状态, 一旦发现隐患有扩大趋势,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尽快消除隐患。要制订并落实隐患治理现场分管领导和专工到岗、到位制度, 督导隐患治理过程, 确保隐患治理成效。在工区每月例会上, 工作组应汇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对所辖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核查各级、各类安全隐患, 务必做到准确无误。对隐患治理不力的班组、责任人提出警告。对重大隐患、复杂隐患治理工作进行专门分析, 集中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4 隐患排查治理的保障体系建设

4.1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考核激励制度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标体系, 将指标分解到相应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主体 (各专业工程师和各设备专业班组) , 根据阶段性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绩效考核。设定的指标应具有可衡量性、可行性和公平性。

4.1.1 指标设定

根据专业特点, 设定某一阶段各专工和各班组的隐患排查数量指标, 包括季节性指标和年度指标, 督促责任主体深入开展隐患排查, 增加隐患排查数量。设定某一阶段各专工和各班组的隐患治理完成率指标, 促进班组积极开展隐患治理, 不留重大隐患, 控制一般隐患。副主任和专工隐患排查数量指标分别为所分管专业班组指标的累加, 隐患治理完成率指标为所分管专业班组指标的平均值。

4.1.2 绩效考核

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责任主体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对超额完成指标的部分责任主体进行奖励, 对未完成指标的部分责任主体进行处罚。建立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激励机制, 对排查治理隐患贡献突出的班组和专工, 要进行额外奖励。对经事故分析认定应排查而未排查出隐患且导致事故发生的, 或瞒报隐患, 或因工作不力延误消除隐患并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相关责任人, 按《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工作奖惩规定》从严处罚。隐患管理绩效要与工区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相互衔接, 协调一致。

4.2 优化隐患排查治理流程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和责任落实, 建立职责清晰、运作流畅、规范高效的工作流程, 切实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管理水平。隐患排查、治理应按照“排查 (发现) —评估—报告—治理 (控制) —验收—销号”的流程形成闭环管理, 并在管理过程中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各环节的责任单位。

4.3 建立隐患管理改进机制

建立隐患管理PDCA循环方法, 即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提升”的螺旋上升式改进机制, 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定期“回头看”机制, 由领导组和工作组对隐患管理工作进行回顾、评估, 明确存在的问题、困难和需要在后续工作中改进的关键点。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 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进度、质量和效果。隐患管理回顾、总结周期定为每年四个阶段, 即春检、迎峰度夏、秋检和迎峰度冬。

通过上述日常电网的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工区不断提升隐患管理水平, 提高设备质量, 有效防止了各类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力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财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的大事。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力安全管理,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单位必须共同努力, 积极配合治理和控制电力安全隐患, 创建安全电力环境。这样做可以提高电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确保电力系统可靠、稳定和经济的运作, 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摘要:就电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与控制进行探讨, 详细阐述了电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落实情况, 提出了一系列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控制的措施, 并针对隐患排查、治理的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网,安全生产,排查隐患,隐患治理

参考文献

[1]李明智.浅谈供电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24) .

隐患控制 篇7

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运作方式, 按照网络结构设定数据库安全平台, 可及时关注商业数据库变化情况, 为经营者拟定战略决策提供指导依据。针对电子商务网络潜在的安全隐患, 必须从科技创新角度采取防御措施, 降低商务网络信息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电子商务网络现状

电子商务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 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据统计, 截止2014 年, 我国大、中、小型企业超过52%实现了网络化经营,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新风向标。

3 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隐患

电子商务是社会经济发展主流趋势, 也可以看成是经济产业升级必然产物, 为广大用户构建了信息化操作控制平台。同时, 电子商务网络信息隐患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旦数据丢失则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影响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主观方面

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 其主观条件不足, 容易为网络信息埋下隐患, 各种因素均可诱发安全风险。比如:企业对网络安全建设不够重视, 缺乏科学的数据库认证管理流程;对电子商务决策未考虑网络平台风险, 信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等;这些都会破坏电子商务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大大提升了网络信息风险。

3.2 客观方面

从客观条件来说, 一些外在因素也是网络信息隐患的主要原因。例如, 计算机设备功能缺陷, 操作系统升级与改造不及时, 现有系统与高速率数据运行不匹配, 同样会导致网络发生数据风险, 电子商务重要数据丢失等。此外, 人为刻意破坏互联网连接状态, 对计算机设备产生了破坏, 也是降低信息安全指数的原因。

4 信息安全控制技术

放眼未来, 计算机技术融入商业化经营是必然趋势, 企业也要坚持信息技术改造, 利用互联网构建现代化经营模式, 才能进一步体现网络平台的优势。针对电子商务营运中出现的信息安全隐患, 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为原则, 利用科学技术处理安全问题。笔者认为, 现阶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包括:

4.1 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是安全的第一道大门, 是各种安全措施可以发挥作用的前提, 身份认证技术包括:静态密码、动态密码 (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手机令牌) 、USB KEY、IC卡、数字证书、指纹虹膜等。灵活应用各种认证技术为平台, 帮助用户及时发现可疑的数据隐患, 这是电子商务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优势, 体现了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先进性。如图2, 安全性控制层次设计中, 通过用户标识、审计图式、安全保护等方法, 实现了数据认证与识别, 确保电子商务网络安全。

4.2 隔离技术

防火墙能够较为有效地防止黑客利用不安全的服务对内部网络的攻击, 并且能够实现数据流的监控、过滤、记录和报告功能, 较好地隔断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连接。电子商务企业可根据实际操作要求, 定期对网络平台进行隔离处理, 把风险系数较高的网络隔离开来, 定期检查网络操作流程是否符合标准等。

4.3 安全服务技术

安全服务器主要针对一个局域网内部信息存储、传输的安全保密问题, 其实现功能包括对局域网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对局域网内用户的管理, 以及局域网中所有安全相关事件的审计和跟踪。设定安全服务平台, 及时掌控网络数据运行实况, 为电子商务数据库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也是降低数据风险的有效方式。

4.4 检测技术

开发入侵检测系统, 及时关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对潜在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筛选, 提高数据信息的可调度性。从数据安全角度考虑, 检测技术作为传统保护机制 (比如访问控制, 身份识别等) 的有效补充, 形成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反馈链, 向用户构建了更为实用的数据平台。

5 结论

总之, 电子商务是大经济发展趋势, 按照互联网模式开设了新的经济时代, 为企业规划与发展给予新方向。推广电子商务模式阶段, 要综合考虑信息安全隐患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前做好安全控制系统设计与编排, 为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摘要:一方面, 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操控平台, 为商业化经营构建多样式平台。另一方面, 网络在创造便捷办公平台过程中,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隐患, 破坏了网络信息结构层稳定性, 不利于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发展。结合电子商务网络现状, 本文提出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方法, 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信息,隐患,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马雪英, 章华, 金勤.一个数据传输加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 (05) :12-13.

[2]苏桂平, 刘争春, 吕述望.Hash函数在信息安全中随机序列发生器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 (11) :55-56.

[3]苏桂平, 姚旭初, 吕述望.信息安全系统中一种实用的随机数产生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5, (04) :7-9.

动力车间控制系统的隐患治理 篇8

关键词:动力车间,控制系统,隐患治理,电Ⅲ型仪表,PLC系统

某公司负责动力供应的车间始建于1994年,当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设计仪表系统控制采用电Ⅲ型仪表。车间共有控制点150余个,这些仪表分布在空分、冷冻、仪表压缩空气、循环水供应和罐装站等工作单元,装置分布较分散,分布在不同区域。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操作人员工作量大,问题的发现基本靠人工巡检,发现和响应均不及时,操作巡检等人工介入比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公用工程的平稳供应,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全面生产。电Ⅲ型仪表自控水平低,对问题响应较为滞后,在安全平稳生产方面存在极大隐患。因此急需引进先进的自控系统。

该公司结合整体自控水平进行隐患治理。计划将电Ⅲ型仪表更新为1套包含200个控制点的PLC控制系统,以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和安全性。

1 治理需求与治理方案

1.1 隐患治理需求

根据工作需要,此套PLC系统要与原有的1套欧姆龙系列及1套通用系列PLC相连,因此需要提供相应的接口采集原2套PLC的数据。计划与公司其他装置PLC系统同步通迅,将来引入生产调度系统。

因现有的PLC机柜间与操作站计算机较远,为保证设备供电安全和平稳,需要在原来1套UPS电源供电的基础上再增加1套UPS电源。

将动力车间的冷冻机、空压机共5台的信号,引入整体PLC系统进行集中控制记录,并制作报表。单机采用单片机或小型PLC控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通迅接口,并开发相应接口程序完成接口功能。

1.2 治理方案

将电Ⅲ型仪表更新为1套包括200个控制点的PLC控制系统,将车间所有单元的控制点引入此系统控制,从而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和安全性。选用施奈德公司生产的Modicon Quantum系列的PLC控制系统。

根据不同单元的设备现状,将分散于5个不同生产单元的设备通过以太网或485通讯方式接入PLC系统,实现集中显示和控制管理。

为保证可靠性和先进性,选择当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中小型PLC系统,且CPU与1O模块为同一系列产品。PLC设备需提供MODBUS、TCP/IP冗余通讯接口,便于与公司其他控制系统通迅,并有相配套软硬件。考虑到外接单机的引入和今后系统的可扩充性,监控软件在配置上选用1500点以上版本。因此需要增加1套Vijeo Citect1500点完整版和USB加密狗。

2 各个单元的配置与通讯协议

动力车间由空分单元、冷冻单元、仪表压缩空气生产单元、循环水生产单元和罐装站5个工作单元组成,分散在不同区域。

1)空分单元。主要设备为1台美国阿特拉斯空气压缩机,它提供MODBUS协议通讯功能。此次改造通过敷设485通讯电缆将其接入PLC系统中的1台4通道MGATE(以太网现场总线网关),再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进入PLC控制器,提取控制参数。

2)冷冻单元。主要设备为1台大连冷冻设备厂生产的氨压缩机,它提供MODBUS协议通讯功能。但此通讯信号经测试不十分稳定,因此改造时通过敷设485通讯电缆,将其接入UT-509光电隔离型中继器,放大并稳定信号后,直接接入PLC控制器的MODBUS接口,提取控制参数。

3)仪表压缩空气生产单元。该单元由2台上海康普艾压缩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喷油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组成。提供MODBUS协议通讯功能。此次改造通过敷设485通讯电缆将2台压缩机接入PLC系统中的MGATE,再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进入PLC控制器,提取控制参数。

4)循环水生产单元。该单元原有1套GE公司出品的PLC控制系统。此次改造通过敷设光纤,将其接入此PLC系统的交换机,直接由上位机软件(CITECT)提取控制参数,进行控制。

5)分散生产单元中的其他现场一次元件,经改造输出4~20 mA标准信号,通过仪表信号线接入PLC系统相应模块,进行信号采集。

3 改造后的控制系统

改造后的整个控制系统由计算机工作站、施耐德PLC、欧姆龙PLC、GE PLC和大机组数据组成,通过与原有控制系统的衔接完成系统监控点的数据采集和闭环控制功能。整个系统构成见图1。

操作站(兼服务器)配置2台工控机,运行于操作站上的Citect上位机监控软件作为人机界面(HMI),使操作员可以直观地获取现场信息和操作现场设备。Citect软件采用类似Windows XP的界面风格,而且运行画面采用中文环境,所以操作比较容易。

本次隐患治理选用的Modicon Quantum系列的PLC控制系统,在硬件构成方面主要由处理器、I/O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电源、安装附件等构成。PLC所选用的模板应是可带电插拔型模板,且每块模板都应有自诊断功能。PLC处理器应能接受、处理其他站拷贝来的子程序,并可将本站的一些功能程序移植到需要的站,以减少重复编程的工作量。处理器的版本升级应采用FLASH方式,而不用更换处理器。对硬件的地址分配设置、I/O的量化等应采用组态的方式完成。I/O模块采用和CPU对应的同等级、同系列的模块。

PLC控制器与I/O模块之间,采用同轴的远程I/O网络,并配置双缆冗余结构。现场执行机构、仪器仪表、配电系统等,通过远程I/O模块,实现远程控制。在通讯速率上可以达到≥1.5 Mbps。

PLC的控制器与I/O模块机架之间采用冗余网络连接,该网络应符合IEC控制网络标准。

工程师站/操作站与PLC之间的通信网络采用冗余工业以太网。

4 治理后达到的效果

改造后,实现了对不同操作单元共110个AI(模拟量输入)控制点、10个AO(模拟量输出控制点)、8个DI(开关量输入)控制点和20个DO(开关量输出)控制点的集中控制和显示。

改造后菜单页面包括GE页面、欧姆龙页面、大机组数据汇总,各个报警页面和文件记录页面。以GE页面为例,CE页面既有数据显示,也有史储存及参数设定。改造后的操作界面如图2所示。

改造后的系统界面,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4.1 数据及状态实时显示功能

包括补水系统、各区域、各车间、冷冻站等操作单元的数据显示,以及相应泵和风扇的状态显示。包括变频器过载报警、各区域流量大报警和流量小报警、补水液位低报和高报,如果发生报警,各对应的小灯将以红色显示。

4.2 数据设置及输入功能

实现了东区、各车间、冷冻站等单元变频的设定、补水高限和低限设置、水池水位设置、高限报警值设置和低限报警值设置。

4.3 控制功能

包括各单元开关阀的远程开关控制,PID回路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尤其对于PID调节,PID显示测量的实际值PV通过AI读取,操作人员可以选择数据显示也可以柱状显示,量程0~70;设定值SP,自己设定;阀位OP显示,为经过PID输出的阀位,可以数据显示也可以柱状显示,量程1~100;参数设定自动时,会在模块显示,可以设定SP,OP随着采样值PV和SP进行控制输出,阀门将以PID输出自动调节。手动时,可以设定阀位OP,阀门将以输入的OP设定阀位。

4.4 报警功能启动和报警铃声清除

报警信息是对整个工作环境设备或过程的不规范行为做出的相应反应,使工作人员能够很好的了解当前工作状态并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以防止事故发生。

Citect软件的报警主要有两种类型:系统报警和组态报警。

系统报警:当PLC系统出现故障或PLC与Citect的通讯出现问题时,会发生系统报警。

5 结语

妇产科护理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隐患 篇9

关键词:妇产科,质量控制,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工作中,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护理制度及操作规范, 准确无误地实施护理操作过程, 以保障患者在护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身心安全[1]。妇产科护理工作非常繁重, 在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从而为护理安全埋下安全隐患。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护理案例, 观察以往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探讨相对于传统护理管理方式, 应用新式护理管理措施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05例, 其中应用完善的质量控制及细致、安全的安全管理措施的105例作为观察组, 应用传统管理模式的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护理人员年龄23~48岁, 平均 (30.24±8.36) 岁, 其中研究生学历14人, 本科学历36人, 专科学历45人, 中专学历10人。对照组中护理人员年龄22~46岁, 平均 (29.37±8.12) 岁, 其中研究生学历11人, 本科学历35人, 专科学历44人, 中专学历10人。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

1.2.1 护理人员方面

1.2.1. 1 本身专业技术水平欠缺

目前看来, 大多数安全隐患出现都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不到位造成的, 特别是妇产科[2]。由于妇产科工作的专业性强, 因此对护理人员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要求也非常高。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医学知识掌握局限或者不熟练, 导致许多护理上的医护纠纷以及差错事故。例如, 当值护理人员如果对血压的监测不到位, 或者对孕妇的病症判断不到位, 便极容易引起产妇子痫的发生。医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 临床工作经验欠缺易导致主次不分, 在患者出现重大病情需要抢救的关键时刻, 不能准确且快速的配合当值医师进行抢救, 便会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2.1.2缺乏责任心及相关服务意识

妇产科是一个工作任务繁重的科室, 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超负荷, 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烦心理, 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爱心以及责任心, 玩忽职守并且对患者病情忽略。例如, 有的护理人员夜班期间由于疲惫及劳累极易对产妇产程观察不细致, 导致一些细节问题忽略, 严重时会导致产妇直接分娩婴儿于病床上甚至厕所内, 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3]。另外, 助产师在给娩出的新生儿进行清洗时, 动作若是粗糙便极易导致婴儿擦伤, 同样会引起医患纠纷。

1.2.1. 3 欠缺风险意识

部分护理人员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关了解, 在护理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因素及潜在的危险估计不足,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缺乏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4]。

1.2.1. 4 护理记录不规范

妇产科由于工作繁忙, 造成许多在急诊分娩或者经抢救过的新生儿未能及时的记录其分娩或者抢救时间, 医疗记录往往是人为回顾性, 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臆断, 导致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及完整性受到破坏, 从而导致与医疗记录不一致[5]。

1.2.1. 5 护理人员短缺

研究发现, 病房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在1/0.4左右, 并且妇产科大多都是母婴同床, 这就间接加大了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6]。在节假日、午晚班工作及抢救治疗后, 超负荷工作对妇产科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导致护理工作疏忽, 引起安全事故发生。

1.2.2 医疗设备因素

医疗设备是保证护理人员圆满完成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设施。医疗设备的缺乏、老化或者性能问题都会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另外, 护理人员对新引进的设备操作方法及性能不熟悉, 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而对设备维护方法不了解则极容易会损坏设备或者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1.2.3 患者因素

由于妇产科患者具有特殊性, 任何自身的细小粗心都会引起很大的变故。比如一些孕妇不遵守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 不配合医生的劝导, 私自外出容易导致意外造成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现象[7]。此外, 许多患者家属对妇产知识不甚了解, 并且与医护人员缺乏沟通, 出现现实情况与期望值不符导致患者不满情绪, 同样也会导致安全隐患发生[8]。

1.2.4 监管部门因素

执行监管的部门只仅仅应付上级领导的指示, 未切实按照章程办事, 监管力度不够或者讲人情是造成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2.5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隐患

因为护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较其他职业更容易接触到各类生物化学制剂以及各类污染物, 因此更容易受到安全威胁。尤其妇产科护理人员, 因为常接触产妇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以及羊水, 导致易患病毒性肝炎等医院感染。此外, X线、化学消毒剂、紫外线、医疗垃圾以及嘈杂的病房环境等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身体以及心理上的损伤[9]。

1.3 解决妇产科护理隐患的对策

1.3.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

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及再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素质, 鼓励护理人员进行继续学历教育并积极为需要进行高学历教育的护理人员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各类知识讲座, 鼓励年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以讲座或者讨论的形式分享传授经验, 从而能够有效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及技能考核, 所取得的成绩以学分制纳入评级标准中, 强制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对产妇进行24 h轮流值班制, 参与护理人员应当选择技术水平高超的助产师进行。对于刚分配来的护理人员, 必须由高资格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 包括孕妇产程培训, 产妇大出血急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等等, 并进行考核, 合格人员才能进入科室工作, 而对于不合格者则责其重新进行学习, 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1.3.2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

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服务意识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纠纷[10]。对每一个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尊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的帮助与指导, 定时对病房进行巡视, 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有效地解决, 对待产妇则要主动进行语言上的安慰与鼓励, 以增加其安全感, 减少产前焦虑发生。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要小心谨慎, 避免因为粗心导致新生儿磕碰。对母亲传授正确的喂养方法及新生儿照顾方法等等。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建立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的服务意识。

1.3.3 严格妇产科管理制度

制定及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避免安全隐患的基本保证, 很多隐患都是无相应法规或者因为护理人员违反规章制度人为造成的。因此, 必须对妇产科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11]。主要包括: (1) 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将妇产科所有高风险的环节整理归类, 并强制护理人员掌握。 (2) 建立安全警示标语, 在药物收纳盒或者药物抢救车上存放药物的位置贴上警示语句, 如药物控制滴速, 注意使用剂量等等, 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段贴上小心地滑、注意脚下等等, 时刻提醒护理人员以及患者[12]。 (3) 强化告知制度, 在容易出现医患纠纷的各类环节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并嘱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4) 建立护理风险备忘录, 对妇产科发生的每一次纠纷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隐患进行记录并且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记录内容要切实、简洁, 不可伪造、涂改及撕毁, 并强制每周拿出时间来对所记录进行回顾及讨论, 避免此事件再一次出现。 (5) 监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监督、有检查、有整改、有追踪, 及时堵塞漏洞, 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且有效的改进。

1.3.4 加强对护理记录文书的管理

对护理文书的书写要真实、及时、客观、准确及完整, 不能随意涂改, 并且要与医生医疗文书保持一致。这样, 对当事人风险的承担可以起到客观公正的作用, 也会加强护理人员证据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也要采取不定时抽查的方式来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 并进行评分考核, 以保障文书的质量[13]。

1.3.5 加强对药物及设备的管理、检查与维护

要完善药品及设备的管理, 做到药品和器材随时可用, 并且要安排专人进行清点管理, 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出现无药可用的现象。要确保科室的设备性能完好, 落实设备器材管理责任制, 指定专业人士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及维修, 并随时抽检, 对设备老化、性能不良却未及时上报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

1.3.6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法律意识

目前, 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自己职业所涉及的风险范围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对一些纠纷不懂怎样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因此, 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风险防范教育, 并且制定相关预防的管理法规, 建立有效的防范体系。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同时建立相关责任部门, 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及时进行干预及阻止, 避免纠纷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隐患控制 篇10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开始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工业控制领域。当前,信息化工业控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化工等工业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已然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方便工业控制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协同和信息共享,工业控制系统正逐渐打破原有的封闭性,向开放化的方向发展,采用标准、通用的通信协议和软硬件系统,将导致工控系统面临病毒、黑客入侵等安全威胁。

2010年,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遭到“震网”(Stuxnet)蠕虫病毒攻击[1],“震网”病毒以伊朗核电站使用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利用Windows和工业控制系统PLC的动态链接库(DLL)缺陷进行传播和攻击,致使伊朗核电计划被延缓。在这次事件后,工控系统安全成为工控领域的热点问题。如何有效的保护工业控制系统PLC的安全,防止不法分子和黑客对工业控制系统PLC实施入侵和破坏,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相较以往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报告和相关文献的重点突出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监控安全[2]、外网到内网的保护[3]上,本文从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出发,对工控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安全隐患分析方法和模型,并对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总结。

1 工业控制系统现场可编程原理

工业控制系统的现场可编程,就是在工业控制系统的运行现场,编程上位机通过现场总线或以太网对工业控制器进行编程控制(包括用户程序下载、工程信息修改等),可以即时改变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现场可编程技术在工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生产中工控系统对现场设备的实时控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1 工业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工业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分布式过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 Logic Controller),人机界面HMI(Human Machine Inter face)等。其中的工业控制器即PLC是整个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直接控制外部设备和工业生产。PLC直接受到编程上位机和监控站的控制,图1为工业控制系统简化结构图。

1.2 现场可编程机制

现场可编程技术以其编程简单、控制灵活、用户程序实时可控等优点,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现阶段的现场总线逐步向以太网等常用通信手段扩展。以广泛使用的工业以太网实现的现场编程为例,现场编程的实现流程如图2所示。

PLC的现场编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编程上位机编写STL/LAD高级程序,由编程软件编译成可执行代码;再将可执行二进制代码组合到网络数据包中,通过以太网接口下载到控制器PLC中,PLC的以太网接口接收到数据包后,解析并执行这些代码,这样就实现了远程上位主机对PLC的现场编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PLC的现场编程不仅包括传统的用户程序代码编程,更是延伸到了更底层的固件代码,例如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固件版本更新等高级操作。

工业控制系统现场编程的数据采用现场总线传输,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工业以太网连接,图3是工业以太网的层次模型[4]。

如图3所示,工业以太网协议基本上是直接在TCP/IP层以上附加应用层协议实现的,通过直接把应用层报文嵌入到TCP报文中,组成工业以太网数据帧。所以工业以太网协议的低层次数据链路层、传输层、网络层采用的是标准协议,应用层则一般采用内部非公开协议。工控系统的安全策略大多都在应用层中实现,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工控系统应用层协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保密性:传统IT网络的应用层协议都已经对外公开,具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按照协议格式,可以轻松分析得到包头和各数据段表示的信息。而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层协议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工业控制领域的系统开发公司针对自己的产品都指定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应用层协议,且不对外公开。

实时性:工业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实时性,从而要求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层协议也必须满足实时性的要求。然而正是由于必须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应用层协议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的系统资源消耗在实时控制方面,导致无法消耗更多资源在系统安全的保护上。

可侦测性:工业控制系统采用的网络结构与传统IT网络类似,具有分层结构。如果能侵入工业控制内网,则可以利用传统IT网络的嗅探、侦测技术对工业以太网的数据进行截获、窃取等操作,甚至对关键数据进行篡改。

2 现场可编程安全隐患分析模型设计

工业控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系统的可用性和实时性,而对系统信息的安全没有做出应有的防护。尤其在现场可编程机制中,编程上位机通过工业以太网与PLC连接实现数据传输,上位机将PLC应用程序下载到PLC,实际上是将PLC直接连接到了上位机和监控站所在的内部网里。仅仅通过在工业以太网上设置工业防火墙,防止内部网络的非法访问,不能保证内部数据的安全。因此,现场可编程机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下面从保密性、完整性、可认证性三个方面对工控系统现场可编程机制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建模[5,6]。

2.1 现场编程数据的保密性模型

保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

数据信息的保密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信息的防侦收和信息加密。

根据信息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建立基于信息流的现场编程数据保密性安全模型,如图4所示。

在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中,数据的保密性主要表现在对PLC用户程序指令的可执行代码的加密和解密、PLC的数据经过工业以太网时的防护(主要通过工业防火墙)等安全措施。如图4所示,上排横向过程表示用户程序数据A经过加密变换E后,组包进入工业以太网传输;接收端经过解包,得到加密通信数据,再经过解密变换D还原出原始数据A。其中工业以太网设有工业防火墙,防止非授权访问。若是黑客突破了工业防火墙,窃取了工业以太网中的通信数据,即使破译了应用层的不公开协议,由于不能获取数据的加密方式和密钥,只能分析得到加密数据,而不能恢复出原始数据A。

然而,课题组对工控系统的现场编程过程的研究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工业以太网的二进制通信数据竟然毫无加密处理,而是以明文的形式传输。这就给黑客和不法分子侵入工控系统、窃取核心机密可乘之机。由于工控系统缺乏对数据的加密处理,黑客通过网络手段获取通信数据,就能直接得到现场编程的重要指令,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2.2 现场编程数据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篡改或在篡改后能够被及时发现。图5为工控系统现场编程数据完整性验证模型图。

如图5所示,通信数据A在发送之前,使用杂凑函数f()计算出信息摘要f(A)附在数据A后,通过工业以太网传输到PLC,PLC使用函数f()对接收到的数据部分B再次计算,比较f(A),f(B),以此验证数据A的完整性。假设通信数据被黑客截获且关键数据被篡改,如图中虚线表示,信息数据部分被篡改为B,而摘要部分f(A)保持不变,通信数据到达接收端后,对信息数据部分B再次计算f(B),并与原摘要f(A)作比较,以此检验数据完整性是否被破坏。

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为了更简单、快捷、实效地传输程序指令,需要尽量减少通信数据的冗余,提高传输效率。因此,目前主流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没有设置对数据的完整性验证,忽略了系统的安全性,也就可能导致通信数据程序指令存在被恶意篡改的危险。

2.3 上位机身份的可认证性

可认证性是指对操作客体对操作主体的认证。在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中,编程上位机拥有对下位PLC的直接操作权限。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PLC需要对编程上位机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7],上位机身份认证模型如图6所示。

工控系统的现场编程过程,首先需要编程上位机与PLC建立以太网通信连接(一般采用TCP 3次握手),然后通过工业以太网发送消息相互验证身份信息。

如图6所示,倘若黑客使用工业以太网上另一台非上位主机与PLC建立伪上位机连接,PLC接收端会对上位机的身份进行验证,确认该上位主机是否有对PLC操作的权限,确认身份后,才接收目标主机传来的信息数据,这样就能保证现场可编程数据的安全。通过对现有工控系统上位机与PLC通信机制的研究发现,为了节省系统资源,降低通信数据冗余,现阶段普遍使用的PLC尚未设置对上位机的身份验证环节,故不能对系统安全实施有效保护。因此,在上位机的身份认证方面,PLC依旧保持较弱的安全性,存在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工控系统现场可编程安全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现场编程保密性、现场编程完整性和可认证性,每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业以太网中引入了交换机,似乎提高了安全性,但交换机本身就存在大量安全漏洞,例如,更改交换机配置,ARP欺骗攻击,监视端口被利用都可能导致交换机被黑客攻破,从而获得直接侵入PLC的机会[8]。

(2)以太网的通用标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工业以太网应用层以下的协议都是通用协议,可以直接解析,所以,不法攻击者只需掌握或破译应用层协议格式,就能轻易构造合法的数据包,模仿编程上位机对PLC进行实时操作。

(3)工业以太网的数据传输大多采用明文,未使用任何加密手段,这又给黑客实施攻击提供了方便,黑客一旦破译了应用层协议格式,就可能得到PLC中运行的应用程序,这是相当危险的。

(4)PLC对编程上位机发送的网络数据包不验证来源的可靠性,这些数据包中包含重要的程序指令,伪造的数据包能轻易对PLC运行状态进行更改。黑客甚至可能利用内网肉机与PLC建立伪上位机可编程连接,对PLC实施恶意操纵[9]。

3 隐患验证实验

根据工控系统现场可编程机制安全性的三个方面,进行以下3个小实验来验证现场可编程机制存在的安全隐患。

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平台,包括实验编程上位机、监视监控主机、可编程控制器(PLC)、模拟攻击主机等,通过交换机相连构成工业控制局域网系统。假设通过某种手段,黑客侵入了内部局域网的一台主机,利用该主机对系统实施攻击。

3.1 现场可编程信息破译实验

正常运行实验平台,使用编程上位机对PLC进行现场编程(例如发送删除DB1数据块的指令),同时抓取工控系统现场编程过程的网络通信数据,图7为利用抓包软件wireshark获取的实时通信二进制数据包。

如图7所示,数据包的末尾可以清楚地看到0A00001B._DELE的ASCII码。显然,实验平台使用工控系统的网络传输过程采用的是未加密的明文传输,一旦被网络黑客获取网络数据,就能轻易破译现场编程的重要指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2 通信数据篡改实验

工控系统正常运行,现场编程传送给PLC一个包含2 s时间周期的DB块。利用网卡混杂模式获取网络数据包,找到表示2 s时间数据的二进制代码,修改为1 s,然后按照原DB模块下载的通信时序重新下载,观测实际通信周期。

从二进制通信数据中提取核心信息,对其进行篡改并按照相同的时序重新发送至PLC,观测工控系统的相关指标。将表示时间的二进制数据0x02改为0x01,并按照相同的时序重新发送至PLC,观测工控系统的实时压力数值,如图8所示,显然对通信数据的篡改已经生效,数据周期由2 s变为1 s。

3.3 伪上位机恶意控制实验

截获上位机和PLC通信的网络数据包之后,使用另一台内网实验主机,利用socket向PLC发送相同的数据内容,如图9所示。

完成相同的通信时序之后,在PLC上实现了相同的编程效果。实验证明,PLC对上位机身份没有验证,倘若黑客利用内网肉机建立了伪装的上位机,就能实现对PLC的恶意控制。

实验分析如下: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采用普通网线传输数据,通信数据可能被监听和截获;不验证上位机信息就能与PLC建立现场编程连接,可能存在恶意伪上位机连接;通信数据被篡改后仍然能正常下载到PLC并生效,缺乏对数据完整性的验证。

4 结语

本文从工控系统的现场可编程机制入手,研究了工控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现场编程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就保密性、完整性、认证性等方面对现场可编程过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总结了系统存在的部分安全威胁。

当前工控系统逐渐向开放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方便用户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工业以太网的安全漏洞、PLC对外来数据无验证等。如何在丰富系统功能、简化操作过程的同时确保工控系统的安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10]。

摘要:深入研究了当前工业控制系统PLC现场可编程的原理,从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身份可认证性三个方面分别建立安全性模型,分析出现场可编程的安全机制在以上三个方面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搭建实验平台,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存在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工业控制系统,现场可编程,安全隐患,工业以太网

参考文献

[1]华镕.“震网”给工业控制敲响了警钟[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1(2):30-34.

[2]朱世顺,黄益彬,朱应飞,等.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11):106-109.

[3]李奀林,穆灵.电力工控系统安全面临的威胁与对策[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6):62-63.

[4]李鸿培.下一代安全技术方向的思考[R].绿盟科技,2012.

[5]绿盟科技.工业控制系统及其安全性研究报告[EB/OL].[2013-07-02].http://www.2cto.com/ebook/201307/40253.html.

[6]NSTB.Assessment summary report:Commo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cyber security weaknesses[R].[S.l.]:NSTB,2010.

[7]KASAI N,MATSUHASHI S,SEKINE K.Accident occurrence model for the risk analysis of industrial facilitie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System Safety,2013,114(2):71-74.

[8]FITZPATRICK C.GLOBAL:research warns of hacker threat to SCADA systems[M].London:IWA Publishing,2011.

[9]BRADBURY D.SCADA:a critical vulnerability[J].Computer Fraud&Security,2012,2012(4):11-14.

上一篇:发散性应用下一篇:发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