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隐患

2024-11-03

医疗隐患(精选7篇)

医疗隐患 篇1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Health Care是美国政府官方的医保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注册个人信息,浏览社区医保服务,查阅相关法规。今年初有人曾爆料Health Care私下偷售用户个人数据给第三方市场分析公司,这些数据包括个人年龄、收入状况、吸烟史和孕妇信息等。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对个人健康信息数据泄密以及远程医疗安全的担心。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 0 1 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发布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发展远程医疗。这一文件出台后对缓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人才和资源欠缺,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于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郑杰表示,应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远程医疗安全性问题有很多类别,但首先是内部数据的安全问题。一些机构的健康数据泄露问题是很突出的,比如一些云计算企业也爆出存在大面积账户数据泄露。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倡把个人的数据还给个人,个人为自己的数据安全负责。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方式是双刃剑,虽然会带来一些方便性,但是数据泄露几率也比较高。”

郑杰最后表示,围绕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安全,跨系统之间应该采用一种互操作模式,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也许系统内部各有自己的软件和算法,但是跨系统之间的通信交流会共同遵循一种协议和标准。”

医疗隐患 篇2

我院基于二级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以及我院现阶段医疗安全管理现状,于2013年10月下发了《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流程》、《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等一系列关于医疗风险防范的相关措施,期间就医疗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院范围内的排查,现就排查结果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个别医护人员对一些重要制度、流程、预案等掌握不到位,在问及相关问题时不能准确按要求回答;

2.部分科室在宣传法律法规方面力度较小。

二、整改要求:

1.科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制度、流程、预案的培训,重点是新入医护人员等薄弱环节;

2.各科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以上为本季度排查所发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望各科室及时整改,加强管理。

医务科

2013年12月30日

2014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我院于2014年1月由医务科闫翠凤副主任主讲,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医疗风险防范的培训,并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在医务科石兆麟主任的带领下,于2014年3月17日对我院进行了2014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检查中发现一部分医护人员缺少无菌意识,增加了医疗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隐患;

2.在一部分医疗文书的书写检查中,发现部分医师医疗文书书写不及时,签名不及时。

二、整改要求:

1.科室质控小组加强督察,严格把控科室医疗质量;

2.加强医务人员相关内容培训,了解防范医疗风险各项措施的重要性。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第二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在医务科石兆麟主任的带领下,于2014年6月24日对我院进行了2014年第二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检查中发现一部分医护人员对输血的查对制度掌握不全面; 2.科室对医务人员的诊疗常规、操作常规缺少培训。

二、整改要求:

本次检查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各临床科室在针对性培训方面所下力度不够,各科室应加强监管以及培训,将本工作重视起来。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2014年6月25日

2014年第三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在医务科石兆麟主任的带领下,于2014年9月25日对我院进行了2014年第三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检查中发现一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核心制度不能熟练掌握; 2.食堂对“四害”防范措施不到位;

3.科室医护人员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差。

二、整改要求:

1.核心制度为医务人员行医中的重点规范制度,在培训中应当作为重点,并要求全员掌握;

2.加强医院食堂管理;

3.加强各科室各项应急预案的学习,加强医护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2014年9月26日

2014年第四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在医务科闫翠凤副主任的带领下,于2014年12月23日对我院进行了2014年第四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检查中发现一部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

2.医院安保人员巡视频率少,出现问题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二、整改要求:

1.加强科室内医护人员基础知识教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加强安保人员管理,使其确实能起到安保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2014年12月25日

2015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医务科闫翠凤副主任带领相关人员于2015年3月28日对我院进行了2015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检查中发现一部分医护人员缺少无菌意识,增加了医疗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隐患;

2.个别人员对血液制品储存掌握不熟悉; 3.科室对重点制度、应急预案、流程培训不到位。

二、整改要求:

各科室需加强内部培训,尤其是各项制度、预案、流程等,做到人人掌握,以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2015年3月29日

2015年第二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医务科闫翠凤副主任带领相关人员于2015年6月17日对我院进行了2015年第二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检查中一部分医护人员对重点制度、流程掌握不到位,具体如使用血液制品相关制度、流程;核心制度;

二、整改要求:

各科室需加强内部培训,尤其是各项制度、预案、流程等,做到人人掌握,使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以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2015年6月20日

2015年第三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通报

按照我院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的要求,医务科闫翠凤副主任带领相关人员于2015年9月22日对我院进行了2015年第三季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现就本季度的排查结果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

一、存在问题:

1.检查发现药剂科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等不够了解,掌握不到位;

2.科室内虽然对各种疾病的宣传力度增加,但医患、护患之间缺乏沟通;

二、整改要求:

1.给予科内人员相关制度、流程的培训,加大考核力度; 2.增加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特别是与特殊病人、特殊人群的沟通。

望各科室加强管理,限期改正。

医务科

医疗隐患 篇3

【关键词】门诊注射;医疗隐患;防范

【中图分类号】R197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69-02

医疗安全既是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又是医院落实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关键。医疗隐患事件是指因医疗活动中存在的不稳定性,影响患者安全医疗利益的因素,即有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因素。我院门诊注射室,每天接待的注射病人约有二三百人,患者中三分之二是小儿,三分之一是老人,各科病人都有,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用药品种多,药品更新速度快,包括了皮试、皮下、肌肉、静脉注射,护理人员少,患者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环境嘈杂,布局不合理,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一些医疗隐患,服务满意度调查常常不尽人意。自2014年1月以来,本院对存在的医疗隐患进行识别和归类、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门诊注射室存在的医疗隐患

11客观因素

111无明显标示告示或标示不清楚例如皮试输液注意事项,输注头孢禁止饮酒的告示,防止跌倒告示。许多患者做皮试后未注射自行离开。

11.2患者依从性差有些患者畏疾忌医,不愿将自己有病的事实告诉医生,致使医生给患者用了不该用的药。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护士宣教不认可,依从性差,许多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自行拔针。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认为不碍事,不及时向护士反映,延误处理时机。社会舆论与媒体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

11.3病人及病种多病人多并且治疗集中都迫切希望得到优先治疗,因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而导致患者不满。环境嘈杂,吵闹,影响与患者正确的沟通,也是造成不安全因素之一。病种多,来自各个科室,由于不了解病情,患者在输液中出现病情变化不及时发现,处理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护理服务质量与病人需求存在差距,缺乏有效沟通。

11.4药物因素新药不断问世,药物品种多,许多药品有多个名称,商品名、化学名、有时仅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类药物,容易造成混淆,部分新药没有配伍禁忌查对表。而护士缺乏药理知识,药物知识的更新与临床使用不同步。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患者常因此对护士发生误解或不满,最常见的是误认为是护士输错药。

11.5就诊卡混用父母的就诊卡用于小儿,或者丈夫的就诊卡用于妻子,电脑打印的输液贴输液卡是与办卡的人一致,与患者不一致。或者同一张卡同一天用于不同的患者,就诊于不同的医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药名难以一致,护士难以查对。还有的小儿只有一周岁,可打印的输液卡却是十周岁。这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安全隐患,也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查对不科学,患者密度大,同名同姓同龄人员多,部分患者语言不通,听力下降,当护士查对称呼患者姓名时,容易出现应答错误,相互交叉错用药物。输液卡上打印的诊断不能随着就诊时间和次数而更改。

116急救设施不齐备未保证急救药品器材的数量,品种的齐全,未定期检查,无专人管理。

1.2主观因素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因素很多,与护士的专业知识、穿刺技术、工作责任心、液体的质量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

1.2.1人员少护士忙于接药做皮试,配药输液,没有及时巡视或巡视不到位,致液体外渗、输液完不能及时更换。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工作效率降低。

1.2.2工作责任心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不遵守操作规程,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甚至缺乏沟通,心理素质差,遇到问题回避。

1.2.3专业知识技术操作不熟练,尤其在注射过程中突发意外时,手忙脚乱,不能一步到位。或者平时工作疏忽,准备不充分,耽误患者抢救。或工作经验不足,在抢救中不能积极配合导致抢救不及时,而引发医疗纠纷。

1.2.4其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管理者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措施不力,把关不严,岗位设置欠妥等等导致护士不能圆满完成工作。

2对策

2.1告示标志管理在接待处明显的贴上告示:告知病人保管好钱物,看管好小孩,老人防跌倒。在皮试等候处贴上皮试注意事项。告知有药物过敏史主动告知护士,有慢性病史主动告之 ,皮试后不能走开等。在输液大厅贴上输液注意事项,如输注头孢禁止喝酒,输液未完不能离开等。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病人必须有家属陪同输液,如果不遵守规定而造成的后果医院一概不负责任。

2.2制度管理制定岗位职责,完善交接班制度,输液注射制度,注射告知制度。细化流程,增加护理力量,明确每个护理流程的责任,各个程序人员相对固定,明确各班分工,流程程序化,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做到病人多时,有条不紊,让病人报怨少,使病人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治疗。严格遵守三查七对,从接药配药到注射,严格逐项查对控制各环节的质量。对肌注、静注、静脉滴注病人,及时做好相应指引带位工作,避免病人因为不熟悉环境延误治疗而产生不满情绪。执行各种优先制度,如病情较急重,工作赶时间的病人,要优先给予解决。当穿刺失败或输液过程中出现肿胀,需要重新穿刺时,应向病人致歉,以取得病人的谅解

2.3安全管理坚持一人一卡,且卡上信息与患者一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根据不同时段及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各班次新老搭配,新转入的护士,排静脉穿刺班,同注射台搭配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指导。换药注射用反问制度,然后让患者确认,防治喊姓名时应答错误。在工作中不盲目执行医嘱,而是主动参与,对有疑问的或者剂量用法不清楚与患者不符的需再次与药房与医生确认核对,确保无误。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要特别询问高度重视皮试结果的判断,有高度敏感的病人建议医生不用需做皮试的药物。对有过敏史病人要高度警惕,从配药到注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单独用注射器,最好与其他病人隔开,放在护理人员近的地方,便于观察,输注特殊药物挂牌做个明显标记。对接触到的新药应及时收集该药物说明书,并且组织护士学习,撑握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2.4技能培训其中包括穿刺技术的培训,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要求人人熟练掌握药物过敏的症状,判断,抢救流程。熟悉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滴注速度及配伍禁忌。熟练掌握皮试药物的配制,药物阳性反应的判断,逐步进行心肺复苏、过敏性休克、晕厥、输液反应、空气栓塞、肺水肿、高热惊厥等急救技能的学习并组织演练,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突发事件早发现早处理的能力。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促进护理安全。

2.5告知和宣教对接受治疗的病人落实宣传指导、告知工作,特别是对静脉输液的病人,要有针对性做好健康教育宣教,把告知纳入操作规范,既告知患者,又是再次核对。

2.6量化管理输液肌注皮试等都作为量化指标,注射卡签字回收,每月总结注射人次,根据注射人数量化工作量,提高工作积极性。实行签字注射负责制,护理质量与绩效工资挂钩,把护理缺陷护理差错纳入每月的绩效考核中,对不严格履行操作规范,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者,不履行岗位职责者严惩。对在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问题,仔细登记,查找原因,讨论分析并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作出不同程度的惩戒,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

2.7急救药品器械保持备用状态在每个注射盘内备好过敏抢救药物,备好氧气,血压计,听诊器。人人知晓存放地点人人掌握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的完备对于完成及时有效的急救相当重要,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医院医疗安全,因此恰当的急救药品及器材管理不可或缺。

28优化服务如果护士对患者等待注射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解答,患者就容易把在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发泄至护士身上,容易引起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护患纠纷。不定期组织护患沟通交流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例如:为患者提供一次性纸杯,卫生纸。每天指派一名实习护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抱小孩的妇女交费拿药,为患者提输液瓶上厕所等等。对乐于服务,善于沟通者安排在接待和巡视。对在日常工作中能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或者及时与患者交流,得到患者满意者给予质量奖励。

3结果

2013年1~6月输液人数28000人次,满意度调查50%,发生差错10起,投诉6起,护理缺陷12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4起。2014年1~6月输液人数48000人次,满意度调查88%,发生差错0起,投诉1起无缺陷,药物不良反应1起。 半年来,重复静脉穿刺率由原来5%下降为1% 。

4讨论

门诊作为医院的窗口,是患者来院就医的第一个科室,直接影响着病人对医院工作的整体评价。而注射室由于它是患者进院一系列治疗的最后一站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语言、行为、接待、时间、环节等方面,稍有疏忽怠慢的现象,就会发生纠纷与差错,护理不安全因素随之发生,是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高发区。因此,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把护理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为了消除医疗隐患,提高注射质量,保证注射安全,作为一名注射室护士,必须具备应急能力强、注射技术熟练、专科知识扎实,处事敏捷、善于沟通、乐于为患者服务和保障患者安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林.医疗安全隐患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8):28.

[2]方志高,黄济东.医疗安全报告制度实施成效[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6):542-542.

[3]李香娥.基础医院急救医疗隐患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学,2010,(32):46-47.

[4]岑瑛群.护患沟通技巧在门诊注射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34-35.

[5]赵洋.门诊注射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工企医刊,2013,26(1):75-76.

眼科的医疗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篇4

1常见的眼科不安全因素

缺乏进行有效的沟通, 眼科病人因眼疾视物障碍, 沟通起来比较困难。个别医务工作者缺少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心不强, 对病人及家属咨询的问题不能耐心细致地解释, 眼疾病人未按要求使用眼药, 注意事项说明的不够清楚, 影响手术的实施和治疗。对医疗的效果承诺过多, 都是医患纠纷的原因。

操作不够规范, 眼科医疗工作要求非常细致精确, 要求医护工作者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 一丝不苟的执行规章制度。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 安全隐患较多, 少有疏漏就会发生安全问题。

患者个人因素, 有些病人不配合医生的工作, 结果使治疗效果出现偏差。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对手术期望值过高, 恰恰医生的保护意识较弱, 由于并发其他眼科疾患时, 不能达到患者希望的效果时, 不可避免的发生医患纠纷。

2防范的具体措施

提高安全保护意识, 眼科医护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眼科医护安全工作的前提。为落实健康教育, 我们要求护士在患者入院后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倾听患者对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 及时改进工作, 妥善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保证了就医的安全。

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耐心, 热爱本职工作, 对服务行业产生兴趣;加强对基础规范服务的学习;将自己当作患者, 换位思考, 加强责任意识, 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目标, 将这种目标作为人生的追求, 吃苦耐劳, 努力工作可改变一切, 从更高的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看待批评, 吸收批评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医患交流, 随着技术快速发展, 我们要不断学习眼科新理论及新知识。近年来, 眼科和视光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现代专科护理管理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眼科专科护理的规范、良性、快速发展, 提高眼科和视光学护理技能和护理管理水平, 我们一定要更新知识, 跟上时代的要求。尊重病人, 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 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在检查治疗时, 努力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术后效果问题, 要注意讲话技巧, 不能完全保证会怎么样。为了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患者对疾病诊疗中的风险认识, 减少医患之间因医疗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及广大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确保医疗安全, 化解医患矛盾, 稳步提搞医疗质量,

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来操作。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病痛, 治疗疾病。手术中一些微小的差错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特别是在病人多、手术多、工作忙时更要注意相关的检查。要加强对新医生眼科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的培训, 特别对新来没有实践经验的医生的培训与管理。

加强设备管理, 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避免不规范的医疗文书引发医疗纠纷, 举办了医疗文件书写展示活动。医疗文件的书写一定要规范。各种医学信息记录要客观的记录和反映。通过学习使医务人员意识到了医疗文件书写规范的重要性。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医德素质医学人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强化质量监控, 影响眼科患者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检测,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这是我们的一项常规工作, 也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需要, 能够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操作,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关心爱护病人, 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 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要:眼睛疾病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心理忧患, 在诊治过程中如果再次出现医疗不安全事件, 对病人及其家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从根本上维护眼科的医疗安全, 降低眼科医疗事故发生率, 是眼科医疗管理者及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临床实践, 分析了影响眼科医疗安全的诸多不利因素, 提出了加强眼科医疗安全的防范措施, 将不安全因素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关键词:眼科医疗,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茜.老年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医学会, 2007, 25.

医疗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小结1 篇5

根据卫生局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我站及时召开会议,周密部署各项工作,在全院内开展关于非法器官移植的大检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动员 由站长组织召开全院职工会议,传达德城区卫生局文件精神。要求站内各重点岗位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自查自纠,人人签订承诺书。主管领导要教育职工人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以免非法器官移植事件的发生,消除隐患。

二、检查内容;我站对全站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包括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一)组织领导;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良好,值班人员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二)预防医疗事故方面;落实了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善,科室设施建设规范。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并责任到人。

发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医疗安全管理方面:某些医务人员对非法医疗行为不重视,对当前医疗环境认识有缺失不全面。

整改措施如下:

1、根据卫生局安全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及相应的监督体系,实施医疗行为实时监控、定期评价、及时整改等综合措施,使其真正落到各项医疗工作、各个医疗岗位、各个诊疗环节之中。

2、要继续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世界卫生组织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指导原则(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并进行培

训和考核。

3.把对非法器官移植监控的重点放在预防环节上,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检查、自我学习。增强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大平时检查力度,对检查的结果,及时公布,同时每月对全站的医务人员进行检查评比并将结果公布。

我站一定要以此次自纠自查为契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医疗隐患 篇6

1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定义与标准

1.1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定义

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是指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由医疗设备自身缺陷或使用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对设备本身或使用人造成电击损伤。电击产生从根本上说有2个方面的原因: (1) 人与网电源之间形成回路; (2) 网电源电压在回路电阻间产生的电流流过人体发生了生理反应。电击会引起疼痛发麻、灼伤、肌肉抽搐, 严重时会引起心脏颤动或呼吸停止。避免患者遭受电击的危险是电气安全检测的目标。医疗设备电气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保护操作者安全 (外壳不产生电流) 和保护患者安全 (不会造成电击) 。保护操作者安全是指临床医护人员在操作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对于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检测主要包含: (1) 检测出的漏电流需低于人体安全限值; (2) 出现外壳漏电流时, 设备保护接地电阻需足够小, 使得漏电流能旁路到地而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医用设备的电气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要素, 是每一台设备所要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1.2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标准

目前医疗设备的首要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制定的IEC6060l标准。中国国家标准GB 9706.1-2007等同于OEC60601-1, IEC60601-1按防触电保护措施将医疗设备分为3类:第1类, 带电部分由基本绝缘和保护接地线相连接。第2类, 带电部分有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双重绝缘措施, 但无保护接地, 一旦基本绝缘失效, 依靠附加绝缘保证使用人员的安全。2类设备一般采用全绝缘外壳, 也可以是附加绝缘的金属外壳。第3类是内部电源供电设备。按医疗设备与患者接触的电击防护程度分为:B型—体表、体腔接触, 但患者应用部分接地;BF型—体表、体腔接触, 触体部分绝缘:CF型—连接心脏, 触体部分绝缘。

2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具体参数

2.1 网电源电压参数

网电源电压的测量是电气安全检测的基本。关系到检测是否能够正常进行。正常网电源电压应为交流 (220±22) V, 频率 (50±1) Hz。如果超出正常范围或极性错误, 会直接造成医疗设备故障。

2.2 保护接地电阻数值

保护接地是指设备接地端通过导线和大地相连。当连接到网电源的医疗设备因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时, 由于人体电阻远远大于保护接地电阻, 从而旁路漏电流, 防止临床操作者和患者遭受电击[2,3]。按照IEC60601-1标准的要求, 保护接地电阻需≤0.2Ω。

2.3 绝缘电阻数值

绝缘电阻指医疗设备电源输入端与医疗设备保护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和医疗设备应用部分到外壳保护接地端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需≥10 MΩ。

2.4 漏电流数值

医疗设备的安全要求中最重要的是漏电流数值, 它包括对地漏电流数值、外壳漏电流数值、患者漏电流数值、患者辅助电流数值。将这4种类型的漏电流在医疗设备正常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下分别进行测试。正常状态是网电源提供的极性正常的情况, 一般医疗设备正常状态下漏电流需≤0.5 m A。单一故障状态是指医疗设备内部有且只有一个安全方面的危险防护措施发生故障, 或只出现一种外部异常的状态。医疗设备在单一故障状态下仍应保持安全, 单独一个保护措施发生故障是允许的。对各种单一故障状态的测试, 是用模拟单一故障的办法来模拟出一种情况, 有电源线极性正反2种情况下断开1根电源线和正反2种情况下断开1根地线。医疗设备单一故障状态下漏电流应当小于1 m A。

3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隐患消除措施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隐患消除最简单的首先可以通过观察医疗设备外观发现:如一些陈旧的医疗设备的外壳破损、接头变形、插头松动、电线裸露等, 因此在医疗设备电气安全隐患消除前先排除可能存在的明显问题, 在定期使用电气安全检测仪对全院医疗设备进行全面检测。

结合自身日常工作, 将影响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 正确的网电源线路是安全用电的基础, 网电源供电系统应具备:火线、中线 (零线) 、地线3条线路。在正确的网电源中不能将插座中的中线与地线连接在一起, 这将给用电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平时用电觉察不到有危险, 一旦中线出现故障, 将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这种类型的隐患发现后要马上处理。

(2) 各种制式的插头标准问题。部分进口设备使用欧标插头, 不能与医院设备使用场所的国标插座匹配, 使接地线失效。为了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性, 我们在使用和验收过程中一旦发现这种情况立即加以处理, 更换不匹配的插头或电源线。

(3) 电源线的主要问题是导致接地阻抗过大。正常情况下, 电源线阻抗可以看做是零, 但由于电源线的长期使用, 反复折叠弯折后, 会使其内部导线发生微小的断裂, 使整线阻抗变大;长期通电也可加深内部导线表层及触点氧化, 进而使整线阻抗变大;电源线本身材质也可引起阻抗过大。

(4) 医疗设备金属外壳氧化。可导致接地阻抗过大, 而在除去外壳检测点的金属氧化层后接地电阻正常。

(5) 医疗设备内部线路接地点氧化。可导致接地阻抗过大。这类情况不常见, 而且不易发现, 有时也比较难处理, 如果医疗设备由多个部分组装而成, 可将测试设备分别接触设备不同部分的金属外壳, 如果接地阻抗测试结果显示差异较大, 可以初步认为存在线路或机壳接地点氧化问题, 然后检查和处理连接点, 逐步排查。

(6) 医疗设备瞬时断电极易造成医疗设备的电源部分损坏, 尤其是急救医疗设备在断电后停机, 若不能及时再次启动, 将直接危及伤病员的生命安全, 严重影响伤病员的重症监护和医学急救工作。所以应当根据医疗设备的不同功耗, 采用AC/DC两用设备、在线UPS逆变电源和二次快切启动模块可避免路网分相区断电对医疗设备的影响。

4 总结

在医院的特殊环境里,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关系到患者和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 在排除使用人员操作失误和使用环境的影响等情况下, 应当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 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 可以有效保证医疗设备发挥效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 要求医院切实有效地进行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特性的检测与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 才能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实践摸索形成的电气安全检测管理办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在全院医疗电气设备上的广泛开展, 提高全院医疗设备的安全性。

摘要:结合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要求和本院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基本情况, 针对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措施, 及时消除医疗设备电气安全隐患;找出造成医疗设备电气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探索出适合本院减少医疗设备电气安全隐患的方法和对策。定期巡检和使用电气安全检测仪检测。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可有效地防止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医疗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医疗设备,电气安全,隐患,消除措施

参考文献

[1]钱晓凌, 陆敢杰, 卢盛.医疗设备电气安全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8) :117, 119.

[2]许迎新.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特性的测试与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5 (1) :53-54, 72.

医疗隐患 篇7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疗仪器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各项医疗活动中, 大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护士作为医疗仪器的主要使用者, 在使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由于少数护士对医疗仪器的过分依赖引发不良事件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护理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对临床常用的医疗仪器使用过程中, 护士因过分依赖仪器引发的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旨在引起护士自身及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最大限度地降低护士对医疗仪器的依赖性, 增强护士在使用医疗仪器中的风险防范意识。

1护士过分依赖医疗仪器引发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临床上, 护士常用的有用于监护的心电监护仪、控制输液速度的输液泵和注射泵、生命支持的呼吸机和除颤仪及用于新生儿保暖的婴儿暖箱等各类医疗仪器。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由于护士对过分依赖医疗仪器引发的护理安全隐患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影响了疾病的诊治和患者的医疗安全。现针对存在的该问题分析如下。

1.1 医疗仪器使用泛滥

各类医疗仪器都有其使用适应证、禁忌证。如心电监护仪是临床上用于连续实时无创性检测患者心电、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多种生理参数的医用计量器具, 临床上主要用于患者急救、危重监护、麻醉等领域[2]。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特别是在晚上或节假日, 少数护士对需人工监测生命体征且监测频率较高的患者, 擅自使用心电监护仪, 用监护仪监测代替护士自身的观察与测量, 达到降低自身劳动强度的目的。此种情况下给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 会让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情加重, 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 而这种心理变化又刺激交感神经, 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增加患者应激反应的负性作用[3], 影响患者病情。

1.2 医疗仪器监护代替护士巡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不按分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病情, 而是依靠仪器提供的数据进行记录。如少数护士利用心电监护仪能翻阅前一段时间的监测数据这一功能, 直接减少观察患者病情的次数, 将“系统回顾中”的数据抄录于护理记录单中, 出现记录与观察的滞后[4]。若护士不及时巡视、仔细观察患者病情, 对仪器提供的数据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而直接将仪器显示的数据记录下来, 那么给其他医务人员提供的数据便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同时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 则会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1.3 医疗仪器使用中未考虑不可预知的状况发生

少数护士过分依赖、相信医疗仪器, 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疗仪器越来越先进, 在临床使用中不可能因其自身或其他原因造成医疗仪器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可能引发护理安全隐患, 甚至医疗事故。如用于维持患者呼吸、改善通气、纠正缺氧的呼吸机, 在连续使用中因呼吸机性能不稳定, 呼吸机压缩机突然停机, 此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又如医疗仪器使用中突遇停电, 因未准备备用或配有蓄电池的医疗仪器没有做到定期充电导致其蓄电池电能不足, 不能发挥停电时的应急作用, 影响患者的治疗或延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危及患者生命。

1.4 机械性操作医疗仪器

很多护士对临床上应用的医疗仪器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按钮操作, 不了解仪器参数设置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调节参数, 经常表现为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年龄均采用仪器的系统默认模式, 没有做到个体化, 使仪器本身的监护、治疗等功能大打折扣, 甚至产生副作用。如心电监护仪的血压、心率报警装置, 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节报警参数, 而采用仪器上默认的报警参数, 此种情况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 可能由于报警参数过低致仪器频繁报警影响患者休息, 加重患者病情。另外, 在医疗仪器使用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是患者开始使用仪器时设置的参数, 而没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时调节参数。如用输液泵调控静脉滴注药物时, 更换药物或调整药物浓度后没有及时变化速率, 仍按原来设置的速率滴注, 造成单位时间内药物进入患者体内过多或不足[5], 影响治疗效果, 增加安全隐患。

1.5 违反医疗仪器的操作规程

少数护士认为, 在医疗仪器对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的整个阶段, 只要做到保证仪器运行正常、按时巡视病房、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够了, 对仪器使用中的各项操作是否按章执行并不重要, 却不知在仪器使用中若不按章执行可能引发诸多安全隐患。如心电监护仪监测中不定期更换电极片及其粘贴部位、输液泵泵注中泵管不定期更换、婴儿暖箱连续使用数日不消毒等, 导致电极片长时间粘贴部位皮肤红肿痛甚至破溃、泵管长时间被挤压破损引起空气栓塞、感染以及增加新生儿院内感染机会, 从而增加患者痛苦, 加重患者病情, 影响患者康复;另外, 在医疗仪器使用中不开启报警声或人为关闭, 使仪器形同虚设, 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 则延误抢救时机, 危及患者生命。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士医疗仪器相关知识培训, 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正确使用医疗仪器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决定因素[6]。因此, 每台医疗仪器在正式投入使用前, 相关操作人员必须进行规范的培训, 使操作者掌握其功能、适应证与禁忌证、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简单的故障处理等方法, 经过培训使每名护士均能达到技术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人员称职是技术安全的基本保证[7], 同时对科室新分的和轮科的护士须进行科内各种仪器的操作培训与考核;另外, 还要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如《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法案》、《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等, 增加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坚决杜绝人为制造的风险, 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仪器, 减轻患者痛苦。

2.2 制定医疗仪器标准操作流程

每台医疗仪器的醒目位置都悬挂有医院生物工程科制作的一个相对应的标准操作流程卡, 流程卡的内容包括:操作步骤、日常维护、注意事项, 便于护士熟悉操作, 避免误操作。所有医疗仪器使用前, 均需检查仪器性能是否正常、电源是否完好;使用中, 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用完毕, 对仪器先进行清洁、消毒, 再整理归位, 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并做好使用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使用的目的、日期、开始与结束时间、参数设置、患者姓名、操作人员签名等。

2.3 建立医疗仪器维护管理规范

护理管理者不但有监督医疗仪器使用流程的责任, 还对医疗仪器的维护保养的实施及监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建立以科室护士长为核心的专职护士负责医疗仪器的管理体系, 建立贵重、急救仪器管理档案和仪器使用、维修、维护登记本, 规范仪器的维护保养。日常维护由护士长或专职护士每周对医疗仪器进行外部清洁和主要功能测试以及对配有蓄电池的仪器进行充电, 每次维护完后用防尘罩罩好仪器, 并在明显位置挂上“备用状态”的标牌, 按要求合理置放好, 随时备用。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时应报请医院生物工程科进行维修。

2.4 加强急救仪器使用中的管理

要求急救仪器定点放置、专人管理、每班检查, 发现仪器故障及时送修。急救仪器有交接, 包括仪器名称、数量、未使用的仪器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正在使用的仪器运行是否正常、交班人与接班人签名等。急救仪器一般不外借, 并且还需配备本科室急救仪器的、相关的、一定量的配件和必要替换仪器。如利用中心负压吸痰时床边备电动吸痰器, 保证呼吸道通畅;应用呼吸机辅助人工呼吸时, 床边备简易呼吸囊或病室内备一台呼吸机, 保证有效通气。

2.5 注重护士慎独修养的培养, 提高护士职业素质

护理工作大多数是个体的、单独的工作, 别人是很难监督的, 要经常对护士进行慎独修养的培养[9];同时医院要加强对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职责的学习。只有不断加强对护士各方面的培训与培养, 才能促使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自觉地、准确地履行职责, 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3 结语

医疗仪器作为现代医院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护士作为医疗仪器的主要使用者, 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医疗仪器的功能、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建立健全医疗仪器的管理体系、规范仪器的维护保养, 完善各项特别是急救仪器使用中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见性措施;同时还需注重护士慎独修养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只有护士护理技术过硬、仪器操作娴熟、工作态度严谨、慎独修养与职业素质良好, 才能在医疗仪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仪器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及时巡视、仔细观察, 杜绝任何人为因素制造的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仪器的诊治功能, 提高医院的诊治与护理水平,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通过对护士过分依赖仪器引发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加强对护士医疗仪器相关知识培训, 制定医疗仪器标准操作流程, 建立医疗仪器维护管理规范, 加强急救仪器使用中的管理, 注重护士慎独修养的培养,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士对医疗仪器的依赖性, 增强护士在使用医疗仪器中的风险防范意识, 有效地规避由此产生的护理安全隐患。

关键词:护士,医疗仪器,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

参考文献

[1]陶曙.临床护理中对医疗器械使用的训练和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4) :38-39.

[2]姚劲松, 杜心才, 史丽民.床旁监护仪临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3) :110-111.

[3]陈珠平.CCU患者面对医疗仪产生心身的负性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2006, 1 (12) :1068-1069.

[4]陈小萍.护士在使用医疗仪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9B) :70-71.

[5]荀小燕.输液泵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 :92-93.

[6]汪晖, 黄海珊, 朱娟, 等.临床护理人员医疗仪器使用知识教育现状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0) :14-17.

[7]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2.

[8]钱萍, 吴晓蓉, 栾伟, 等.护理人员对临床常用仪器的认知及使用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21) :68-70.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下一篇:审计和财务的关系